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057-000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说断卷一
             宋 傅寅 撰
禹贡(夏书/)
 孔氏曰此尧时事而在夏书之首禹之王以是功
 唐孔氏曰此篇史述时事非是应对言语当是水土
  既治史即录此篇其初必在虞书之内盖夏史抽
  入夏书或仲尼始退其第事未可知也
卷一 第 1b 页 WYG0057-0002d.png
 林氏曰弼鄘卫之诗弼地所采者则谓之弼国风鄘
  地所采者则谓之鄘国风卫地所采者则谓之卫
  国风其间非有异也禹贡之篇夏史所录故不得
  谓之虞书而谓之夏书耳孔氏乃谓此尧时之事
  而在夏书之首禹之王以是功此过论也
 沈氏曰禹贡之篇虞书也作于有虞之世述于有夏
  之时故后世系之夏书以明禹之所作也
 张氏曰此一篇以为史官所记邪而其间治水曲折
卷一 第 2a 页 WYG0057-0003a.png
  固非史官所能知也窃意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
  山大川此史辞也若夫自冀州至讫于四海皆禹
  具述治水本末与夫山川之主名草木之生遂田
  赋之高下土色之黑白山之首尾川之分派其所
  以弼成五服声教讫于四海者尽载以奏于上藏
  史官史官略加删润叙结成书取以备一代之制
  作谓之夏书然其间祗台德先不距朕行此岂史
  辞哉此禹之自言也
卷一 第 2b 页 WYG0057-0003b.png
   尧典尧之书也而为虞书之首禹贡舜之时所
   作也而为夏书之首孔子之定书如此何也舜
   之有天下盖传于尧而禹有地平天成之功是
   其所以受舜之禅宜也至于汤革夏则其书首
   汤誓武王剪商则其书首泰誓圣人之意盖可
   知矣孔氏之言曰此尧时事而在夏书之首禹
   之王以是功此正殆于有见而林氏执弼鄘卫
   之说以非之未可为通论
卷一 第 3a 页 WYG0057-0003c.png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孔氏曰分其圻界刋其木深其流任其土地所有定
  其贡赋之差
 唐孔氏曰禹别九州之界随其所至之山刋除其木
  又曰计九州之境当应旧定而云禹别者以尧遭
  洪水万事改新此为作贡生文故言禹别耳又曰
  赋者自上税下之名谓治田出谷故经定其差等
  谓之厥赋贡者自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
卷一 第 3b 页 WYG0057-0003d.png
  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虽以所赋
  之物为贡用赋物不尽有也亦有全不用赋物直
  随地所有采取以为贡者此之所贡即与周礼太
  宰九贡不殊但周礼分之为九耳其赋与周礼九
  赋全异彼赋谓口率出钱不言作赋而云作贡者
  取下供上之义也诸序皆言作某篇此序不言作
  禹贡者以发首言禹句末言贡篇名足以显矣百
  篇之序此𩔖有三微子作诰父师少师不言作微
卷一 第 4a 页 WYG0057-0004a.png
  子仲虺作诰不言作仲虺之诰与此篇皆为理足
  而略之也
 班氏曰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
  万里画野分州
 陆氏曰周公职录云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
  州鄹子云中国为赤县赤县之内为九州春秋说
  题辞云州之言殊也
 林氏曰颛顼置九州尧时洪水断绝使禹理水还为
卷一 第 4b 页 WYG0057-0004b.png
  九州
 王氏曰王制云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故
  禹别九州皆奠高山大川以正封域
 苏氏曰不贡所无及所难得
 叶氏曰记云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
  九州故祀以为社则九州之名旧矣洪水之害山
  川土壤封域经界贡赋之制荡析湮垫皆失其正
  至禹而复辩故言别水行地上四方不通必随山
卷一 第 5a 页 WYG0057-0004c.png
  刋木以为道然后能度其形𫝑观其源委而川可
  浚川浚而九土见矣辩其名物以制地征作民职
  而贡赋出焉贡赋虽异而以奉上为主故谓之贡
  (祭法注云共工氏/在太昊炎帝之间)
 张氏曰洪水滔天九州莫辨禹欲治水先定九州之
  界然后随九州之山浚九州之川使水复归故道
  而入于海
 陈氏曰九州之为州久矣然州之义学者不论也在
卷一 第 5b 页 WYG0057-0004d.png
  尧之时洪水之害浩浩荡荡封疆之界不可得而
  别也禹从其巨镇之在水中者而别之曰此冀也
  此兖也此青徐也此荆扬也此豫梁雍也是巨镇
  之宛然出于水之中故曰九州也州与洲同随山
  浚川者随水源之所自出者浚之以为川不汨其
  润下之性故也
   洪水之害如此其久使弥年亘月无有止息则
   民生无噍𩔖矣以理推之当亦每岁之中泛滥
卷一 第 6a 页 WYG0057-0005a.png
   有时如今之春夏暴长而特为尤甚焉耳禹之
   治之也当其怀山襄陵之际亦无所措其力忧
   民之切虽曰由巳溺之亦必俟其𫝑之既杀方
   向有可辩而土功有所施于是乎寖寖规画以
   豫为后来之防而巳若其别九州如陈氏谓从
   其巨镇之在水中者别之余恐无是理也学不
   通世务腐儒耳故余不得不为之辩
 林氏曰赋者九州之田赋是也贡者兖州而下厥贡
卷一 第 6b 页 WYG0057-0005b.png
  篚之𩔖是也别而言之虽有贡有赋有上下之差
  合而言之则贡者乃赋税之总称不必漆丝盐絺
  之𩔖然后谓之贡盖并与田赋之所出包篚之所
  入皆在其中矣此贡之一字与商之助周之彻皆
  是其一代之制取民之总名也
   古人之命名不苟也三代取民之制必以贡助
   彻为名其用心之仁可知矣是故史官之名此
   书孔子之作此序皆于贡之一字深致其意幼
卷一 第 7a 页 WYG0057-0005c.png
   学能于此乎察壮行犹于此乎背况未尝知此
   者乎
 吕氏曰随山有两意一谓随山开道以观水𫝑一谓
  随山之脉络相视其水𫝑浚其川
 程氏曰禹之自言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
  者因也孔子叙其书曰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者亦
  因也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亦因也因
  者本其所自然而无所增损云耳功以因而成则
卷一 第 7b 页 WYG0057-0005d.png
  书载其功亦岂外于因哉
   九州之分尚矣顾其高山大川托以为彊界所
   视者不容无所记载禹为司空习此亦素而特
   其洪水为害封域沦坏川流故渎亦决徙不明
   故禹先定其高山大川之方向以别九州之分
   限则凡地之远近高下水之源委曲折皆可得
   而审矣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于是次第施之何
   往而不如其意乎任土作贡夫人能言之而随
卷一 第 8a 页 WYG0057-0006a.png
   山浚川说者罕见其的余请详辩之禹之自言
   曰予乘四载随山刋木史之辞亦曰禹敷土随
   山刋木说者意孔子序文当不与之异故多以
   刋木通道为解殊不知孔子之文随山浚川与
   任土作贡对立随山而浚川任土而作贡程氏
   所谓因其所自然之谓也且四渎之水皆东行
   以入海而弱水则西黑水则南者其所出所径
   之山𫝑则然也山之𫝑所向背水因而趋避之
卷一 第 8b 页 WYG0057-0006b.png
   者也禹不能逆山以行水亦犹不能强所无以
   作贡应变施设虽曰多端而经画妙用同乎顺
   理孔子序书凡三句十二字而深于经意者知
   其该贯首末无复馀蕴此岂泥于文辞之间者
   所能窥哉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
 孔氏曰洪水泛溢禹分布治九州之土随行山林斩
  木通道奠定也高山五岳大川四渎定其差秩祀
卷一 第 9a 页 WYG0057-0006c.png
  礼之规
 唐孔氏曰禹身行九州规谋设法乃使佐巳之人分
  布治之于是平地尽为流源鲜有陆行之路故将
  欲治水随行山林斩木通道往者山为水所包川
  皆泛滥祭祀礼废今始定之以见水土平复旧制
  也
 司马氏曰禹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
  以傅土
卷一 第 9b 页 WYG0057-0006d.png
 唐司马氏曰尚书作敷土今按大戴礼作傅土故夏
  本纪依之傅即付也谓付功属役之事
 颜氏曰敷分也谓分别治之奠定也言禹随行山之
  形状而刋斫其木以为表记决水通道故高山大
  川各得安定也
 苏氏曰敷道脩载叙义皆治也山行多迷刋木以表
  之且以通道史记云行山表木
 叶氏曰辩九州之封域而分布之使官各有守以任
卷一 第 10a 页 WYG0057-0007a.png
  其事民各有宅以任其力而后随山刋木之功可
  施随山刋木以通道于四方而后高山大谷之名
  可正山川有主名而后或自山𨗳或自川𨗳而水
  可得治矣高山大川如荆岐江汉是也治水者不
  逆其性而行其所无事则惟形𫝑之顺而巳形𫝑
  以山川为主山川以其高且大者为主高山大川
  各定其所而名正则其馀可以𩔖求奠定也犹周
  官言奠地守也
卷一 第 10b 页 WYG0057-0007b.png
 张氏曰敷分也敷土即别九州之义以谓分辩九州
  之地然后随山之形𫝑以导水之归路且又刋木
  之蔽障以表山路之远近则又定高山如五岳者
  大川如四渎者东西既辩南北巳明然后导山导
  川可得而施功也此盖禹初措手治水之规模也
 林氏曰鲧湮洪水以与水争𫝑于堤防之间适以激
  其怒耳故禹惟务敷土而散之不与水争𫝑而水
  得性矣此所以有成功也随山刋木者除障蔽而
卷一 第 11a 页 WYG0057-0007c.png
  驱禽兽使避水者各安其居也奠高山大川者本
  其风俗之异以为九州经界之准也
 程氏曰禹之经画必以奠高山大川为始盖高山既
  奠则避碍有方大川不迷则浚距有向
 吕氏曰史官作禹贡先言禹敷土三字见禹有一定
  之规模在胸中分布九州之土甚处用此治甚处
  用彼治工役计用多少然后用工所以终能成功
  定高山有个标准次便看得个大川所归喻如筑
卷一 第 11b 页 WYG0057-0007d.png
  城若寻常筑动是数年不能得成至李光弼筑万
  里城不过数月之功盖先摆布甚处成队声𫝑相
  接故能速成禹之治水其规模在此而巳刋木以
  通道定高山大川以为高表凡一州之内必有高
  山大川先定其所知以为表则其他皆可知
   治水非土木为用不可也土则随处以分布木
   则随山以刋伐见禹之规模简易无生事扰民
   之患也如治华阴之河则先于华阴左右分布
卷一 第 12a 页 WYG0057-0008a.png
   可取之土于华阴之山刋用便近之木此敷土
   随山之义若夫奠高山大川则是定其方向源
   委以辨地域以知远近以察众流之所趋会而
   驯以加功故也此与孔子所谓别九州同
冀州
 释地曰两河间曰冀州郭氏注曰自东河至西河李
  氏曰两河间其气清厥性相近故曰冀冀近也
 林氏曰其地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安弱则冀强荒
卷一 第 12b 页 WYG0057-0008b.png
  则冀丰故曰冀州
 唐孔氏曰九州之次以治为先后以水性下流当从
  下而泄故治水皆从下为始冀州帝都于九州近
  北故首从冀起而东南次兖而东南次青而南次
  徐而南次扬从扬而西次荆从荆而北次豫从豫
  而西次梁从梁而北次雍雍地最高故在后也自
  兖以下皆准地之形𫝑从下向高从东向西青徐
  扬三州并为东偏雍州高于豫州豫州高于青徐
卷一 第 13a 页 WYG0057-0008c.png
  雍豫之水从青徐而入海也梁高于荆荆高于扬
  梁荆之水从扬而入海也兖州在冀州东南冀兖
  之水各自东北入海也冀州之水不经兖州以冀
  是帝都河为大患故先从冀起而次治兖若使冀
  州之水东入兖州水无去处治之无益虽是帝都
  不得先也
 苏氏曰尧水河为患最甚江次之淮次之河行冀兖
  为多而青徐为下流被害尤甚尧都于冀故禹行
卷一 第 13b 页 WYG0057-0008d.png
  自冀始次于兖次于青次于徐四州治而河患衰
  矣雍豫虽近河以下流既治可以少缓也故次于
  扬次于荆以治江淮江淮治而水患平故次于豫
  次于梁次于雍以治江河上流之馀患而雍最高
  故终焉八州皆言自某及某为某州而冀独否盖
  以馀州所至知之先赋后田不言贡篚皆与馀州
  异
 林氏曰禹之治水其始也必决其怀襄之水然后及
卷一 第 14a 页 WYG0057-0009a.png
  导其川泽之流而其所为先后之序具载于九州
  之后导岍及岐以下是也此之所载但记夫九州
  之经界与其田赋贡篚之详若夫治水之先后不
  在于此也夫洪水之为害泛滥于天下其治之也
  必相视其水之大𫝑顺其地之高下渐而导之不
  可拘于经界之限也故自导岍及岐以至于又东
  北入于河其首尾本末各有条理盖治水之𫝑末
  尝不自上而导下自下而决之于海也史官条列
卷一 第 14b 页 WYG0057-0009b.png
  备言于经界之后论九州者但当观其分疆定界
  与夫制田赋之多寡不必论其先后之序王制曰
  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常山至于南河千
  里而近此则冀州之境界也
 张氏曰冀州不言山川所界如济河惟兖淮海惟扬
  者盖王者以天下为家京师为室其山川则当以
  天下为界安可如馀州之局以山川哉此又禹之
  微意也
卷一 第 15a 页 WYG0057-0009c.png
   孔苏二家执九州之次以为禹之治水自下而
   上林氏执导岍以下之文则以为自上而下二
   者将孰从而折衷之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济漯
   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
   可得而食也孟子之言自北而南自下而上且
   不及雍梁而遽言中国可得而食则禹之规摹
   亦可见矣若夫导岍至敷浅原此乃记浚畎浍
   距川之方向导黑水至东北入于河此乃记九
卷一 第 15b 页 WYG0057-0009d.png
   川之首尾林氏未明经意遽执此文谓治水必
   自上而下其于世务不通甚矣且使禹之行河
   必欲积石之功既毕然后凿龙门以治华阴孟
   津诸处则于三数月之间其或雨潦骤集冀豫
   兖青之民又何所赖于禹乎故夫治水者必使
   其下能容而有馀易泄而无碍然后可以安受
   上流而不至于冲激以生怒禹之经画所以首
   冀兖而后雍梁者此也苟能明此则非惟达禹
卷一 第 16a 页 WYG0057-0010a.png
   贡九州之次且于孟子之谈禹知其有自来矣
   孔苏之论又安可忽哉或曰禹疏九河而后瀹
   济漯信孟氏之言有伦也决汝汉排淮泗亦岂
   必自下而上乎曰此其文为注江而设也其实
   禹之治水瀹济漯之后遂治淮泗以及于江江
   治矣然后治汉治汝如禹贡所载九州之次也
   或又曰四水惟汉入江耳汝泗入淮淮径入海
   安得俱言注之江乎曰古沟洫法南北东西互
卷一 第 16b 页 WYG0057-0010b.png
   相通灌如扬之䢴沟虽吴王所开广然古必有
   迹道可以泄淮水而注之南矣不然则孟轲氏
   岂容无稽据而肆为之说乎
既载壶口(在今隰/州吉乡)治梁(在今同/州韩城)及岐(在今凤翔/府岐山)
 孔氏曰壶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从东循山治水而
  西
 唐孔氏曰史记称高祖入咸阳萧何先收图籍则秦
  焚诗书图籍皆在孔君去汉初七八十年耳身为
卷一 第 17a 页 WYG0057-0010c.png
  武帝博士必当具见图籍其山川所在必是验实
  而知壸口在冀州梁岐在雍州当时疆界为然也
 班氏曰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秉(按慈州吉昌县汉/北屈也有壶口山)
  (北屈历晋无改至后魏始更置定阳隋开皇十八/年又改名吉昌唐仍旧本朝熙宁五年慈州废以)
  (吉昌𨽻隰州/更名吉乡)梁山在冯翊夏阳县西北(按同州韩/城县汉为)
  (夏阳有梁山隋开/皇十八年置韩城)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按岐/州岐)
  (山县有岐山周太王徙于岐即此岐山本后周/三龙隋开皇十六年改名岐山以有岐山故也)
 郑氏曰于此言治梁及岐者盖治水从下起以襄水
卷一 第 17b 页 WYG0057-0010d.png
  害易也
 王氏曰载事也既事壶口然后治梁及岐也水逆行
  泛滥而乱故治之也
 苏氏曰梁岐二山在雍州今于冀州言之者岂当时
  河患上及梁岐乎禹通底柱则壶口平而梁岐自
  治因河而言非以二山为冀州之地也
 叶氏曰诗言奕奕梁山惟禹甸之则梁之施功为多
  而岐因梁以及之者也
卷一 第 18a 页 WYG0057-0011a.png
 林氏曰言冀州之水而及于雍之梁岐者曾氏曰吕
  不韦云龙门未辟吕梁未凿(徐州彭城县吕梁/山也有吕梁镇)
  出孟门之上(孟门山与龙门山相/对在今隰州吉乡县)大溢逆流无有
  邱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按
  地理志谓壶口在北屈之东南而郦道元谓孟门
  在北屈之西南则壶口孟门之东山也龙门在梁
  山北则梁山龙门之南山也以是言之其先河出
  孟门之上横流而出则知其东之壶口其南之梁
卷一 第 18b 页 WYG0057-0011b.png
  山其西之岐山皆垫于水矣禹于壶口之西辟孟
  门而始事于壶口于梁山之北辟龙门而终事于
  梁山而其馀功又及岐山焉盖壶口梁岐一役也
  其施功皆同时不可分言于二州故并言于冀也
 吕氏曰岐梁皆是龙门左右之地也水之所以为患
  正缘龙门狭隘壅塞其水故禹治之凿龙门使水
  𫝑通行以此观孟子谓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此
  岂得为无事盖凿其所当凿治其所当治所以为
卷一 第 19a 页 WYG0057-0011c.png
  无事也
   二州山川有利害相关而同一时之役者非特
   此也示例于此而他不言可知矣熙宁十年秋
   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
   南溢于泗而彭城最受其害水之环城至高二
   丈八尺时苏东城守彭城恐其民惊溃乃登城
   以镇之曰当与城俱存亡及水退东城相视于
   城之东门正当水之冲府库在焉而地狭不可
卷一 第 19b 页 WYG0057-0011d.png
   以为瓮城乃大筑其门护以砖石建黄楼于其
   上继而颍滨将之宋过而登之乃为之赋曰嗟
   维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
   害(汉元光河/决瓠子)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
   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
   洄洑而不进环孤城而为海观此赋则知吕梁
   与河患相表里也吕不韦之说苏颍滨之赋学
   者不可不知
卷一 第 20a 页 WYG0057-0012a.png
既脩太原(在今太原/府榆次县)至于岳阳(即今晋州霍/邑县霍山)
 孔氏曰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岳太岳在太原西
  南山南曰阳
 唐孔氏曰太原原之大者汉书以为郡名即晋阳县
  是也(按隋文帝改汉晋阳为太原县本朝太平兴/国四年省太原入榆次榆次在府东南七十)
  (里/)
 班氏曰河东彘县有霍太山在东
 林氏曰晋州霍邑县有霍山一名太岳山禹贡所谓
卷一 第 20b 页 WYG0057-0012b.png
  岳阳(按后汉顺帝阳嘉二年彘更名永/安隋开皇十八年永安更名霍邑)
 王氏曰地为水所攻荡隳圯而坏故脩之也
 叶氏曰载始事也传言禹能脩鲧之功则鲧之功不
  皆废也盖有因而脩之者焉鲧惟知治太原至岳
  阳而不道壶口推而上之以及梁岐而与岳阳会
  此功所以不成故禹始事壶口治梁及岐壶口梁
  岐治因脩鲧之旧迹以至于太原岳阳
 张氏曰此言既治太原之水沿流而至于太岳之南
卷一 第 21a 页 WYG0057-0012c.png
  也太岳在太原西南上流既治则下流通利而入
  于南河矣
 林氏曰曾氏云太原汾水之所出岳阳汾水之所经
  既脩太原至于岳阳导汾水故也(按水经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
  (管□山南过永安县西西至汾水阴县北西注于/河今宪州静乐县即汉汾阳地也管□山在其界)
  (河申宝鼎县即汉汾阴也/本朝祥符四年改为荣河)
覃怀底绩(即今怀/州之地)至于衡漳(清漳出本潞州涉/县浊漳出长子县)
 孔氏曰覃怀近河地名漳水横流入河从覃怀致功
卷一 第 21b 页 WYG0057-0012d.png
  至横漳
 唐孔氏曰地里志河内有怀县在河之北盖覃怀二
  字共为一地衡即古横字横漳在怀北五百馀里
  从覃怀致功而北至横漳也
 杜氏曰怀州禹贡覃怀之地(按唐贞观元年省怀县/入武陟而杜氏云武陟)
  (汉怀县地故城在今县西是贞观所省怀县即汉/之旧而武陟亦其地也后世变更名号不一难以)
  (尽详唐志云河内县有怀水往古覃怀之地也今/怀之河内武陟皆有之武陟在河内东八十五里)
 班氏曰清潭水出上党沽县太谷东北至渤海阜
卷一 第 22a 页 WYG0057-0013a.png
  城县入河浊漳水出长子县鹿谷山东至邺入清
  漳(阜城今𨽻永静军今为相州临漳县之镇盖熙/宁六年省洛州肥乡深州鹿城冀州衡水恩州)
  (漳南皆漳水所径唐天宝十五年更鹿城/名东鹿本朝至和元年省漳南入历亭)
 林氏曰曾氏云河自大伾折而北流漳水东流而注
  之地之形南北为从东西为横河北流而漳东流
  则河从而漳横矣禹自覃怀致功遂踰太行而北
  既得漳流而导之入河漳水合河下流如不以道
  则亦害于河流故也曾氏论禹贡山川地理援引
卷一 第 22b 页 WYG0057-0013b.png
  书传考究源流其说皆有依据比诸儒之说为最
  详
   尧都冀之平阳今晋州所治临汾县也禹之治
   水莫先于帝都而冀州三方距河深患所在其
   疏导莫先于河矣然行河当自下流始而冀州
   所纪惟急于帝都之傍近而下流未尝及焉何
   也今以地里详之壶口梁岐皆帝都之西也太
   岳在霍邑霍邑北临汾百有馀里则太原岳阳
卷一 第 23a 页 WYG0057-0013c.png
   帝都之北也覃怀帝都之南也衡漳帝都之东
   也于帝都四面固无水不达于河而吾第忧河
   之下流不决而上之水皆奔赴之速则豫兖青
   徐之民将何所逃其害乎禹之用固爱君之至
   而其于救斯民之溺特可缓乎窃尝思之而得
   其说于孟子之谈禹而又熟复禹贡之书然后
   其疑始释而于神禹治水之规画始井井乎知
   其序矣孟子之言曰禹疏九河瀹济漯是其于
卷一 第 23b 页 WYG0057-0013d.png
   谈禹之要旨无出于此者夫九河者河之最下
   而济漯者其傍流也治其最下而速其行通其
   傍流而使其中无停积之患则河之大体无足
   忧矣禹既规画成此然后疏帝都四傍之水举
   达于河而冀州之患平矣冀州之患既平则凡
   兖青徐扬之所当治或四载躬临或赞佐分命
   又从而次第举矣苟或不然则虽奇计百出堤
   防万端以殚终身之劳而水胡可得而治耶今
卷一 第 24a 页 WYG0057-0014a.png
   观禹贡而冀州不言疏九河以九河为兖州之
   地而首言于兖州故也不言瀹济漯以漯流兖
   州济历豫兖而不可总之于冀故也且又导九
   州之首尾各巳条列于后使于每州一一言之
   则经文不几于重复之甚乎又况禹之治水苟
   其利害相因则虽一川异州亦必有同一时之
   役者如其必待某州之功毕然后治某州则禹
   之圣岂无权而几于执一者乎或曰壶口梁岐
卷一 第 24b 页 WYG0057-0014b.png
   之役曾氏以为凿龙门而冀州所记不及龙门
   何也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巳列之于后故于
   此但言壶口梁山所以互见其事也亦犹言导
   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而舍梁山不言者与
   此治梁互见之也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则上舍
   太原而不言下举雷首以见治龙门梁山之下
   而底柱析城王屋太行之治则覃怀底绩之由
   也禹贡一书吾姑举其一州言之其互见之法
卷一 第 25a 页 WYG0057-0014c.png
   精密如此学者可得而易言乎哉或又曰载始
   事也禹经始冀州莫先龙门而雷首厎柱析城
   王屋太行皆居其后乎曰瀹济之时固尝有利
   害相因而导之矣然龙门汾水未治于上则雷
   首而东欲厎绩不能也故论天下之大𫝑禹之
   经画虽无先于疏九河瀹济漯而就冀一州言
   之则龙门者咽吭之害也汾水抑又次焉史书
   之曰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脩太原至于
卷一 第 25b 页 WYG0057-0014d.png
   岳阳然后覃怀底绩以至于衡漳先后之序晓
   然如此然学者不识形𫝑而观此书譬之青天
   白日瞽者欲知其清明其可得乎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孔氏曰无块曰壤水去土复其性色白而壤赋谓土
  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错杂杂出第二之赋
  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
 颜氏曰柔土曰壤
卷一 第 26a 页 WYG0057-0015a.png
 唐孔氏曰九章算术穿地四为壤五壤为息土则壤
  是土和缓之名故云无块曰壤孟子称税十一为
  正轻之于尧舜为大貊小貊重之于尧舜为大桀
  小桀则此时亦什一税俱什一而得与九等差者
  人功有强弱收穫有多少传以荆州田第八赋第
  三为人功脩也雍州田第一赋第六为人功少也
  是据人功多少总计以定差此州以上上为正而
  杂为次等言出上上时多而上中时少也多者为
卷一 第 26b 页 WYG0057-0015b.png
  正少者为杂此计大率所得非上科定也但治水
  据田责其什一随土丰瘠是上之任土而下所献
  自有差降即以差等为上之定赋也然一升一降
  不可常同冀州自出第二与豫州同时则无第一
  之赋豫州与冀州第一同时则无第二之赋或容
  如此事不可常
 郑氏曰此州入谷不贡
 王氏曰物其土田以知所宜奠其赋以知所出也冀
卷一 第 27a 页 WYG0057-0015c.png
  州之土非尽曰壤而曰白壤者其大致然也馀州
  盖皆如此
 苏氏曰赋田所出榖米兵车之𩔖禹贡田赋皆九等
  此为第一杂出第二之赋冀州畿内也田中中而
  赋上上理不应耳必当时事有相补除者岂以不
  贡而多赋耶然不可以臆说也
 叶氏曰此周官所谓以土均之法辩五物九等以制
  地征者也五物五地之所宜物也以五物制地征
卷一 第 27b 页 WYG0057-0015d.png
  故赋有出于土者此庶土交正而为之者也以九
  等制地征故赋有出于田者此咸则三壤而为之
  者也惟赋不皆出于田故有田上而赋寡如徐青
  梁之𩔖而甚若雍之田上上而赋乃中下者有田
  下而赋多如豫冀扬之𩔖而甚若荆之田下中而
  赋乃上上者田下而赋多则土赋兼其间也田上
  而赋寡则又沟畎灌溉之于水旱畜泄有利否而
  人力众寡勤惰之不齐不可概以田为率也赋以
卷一 第 28a 页 WYG0057-0016a.png
  出于田为正故馀州皆以赋次田而冀州独以赋
  次土者盖冀州之田第五而土白壤赋出于土宜
  多于田
 林氏曰周官大司徒之辨十有二壤之物而知其种
  以教稼穑树艺终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
  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
  天下之政盖将欲教民树艺与夫令地贡敛财赋
  必辨九州土壤之所宜土性不同则所宜之榖亦
卷一 第 28b 页 WYG0057-0016b.png
  不同如周官职方氏荆扬州宜稻冀雍州则宜黍
  稷之𩔖因其土地所宜而教之播种则其所收者
  必多也故禹于洪水既平之后将欲教民粒食因
  而致田赋之差必先辨九州土壤所宜以利民也
  九州之赋较数岁之中以为常则自九州之赋自
  有常数而九等之差亦不可易也而又有错出于
  他等之时者盖岁有丰凶水旱之不同不可取必
  于每岁之常赋必时有所蠲放以利民是以其所
卷一 第 29a 页 WYG0057-0016c.png
  入之总数自有增损多寡之不同孟子曰治地莫
  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
  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岁粪
  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
  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
  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此言谓
  其有激而云将以救战国之虐政则可若谓禹贡
  之法为不善则不可盖九州之赋既有每岁之常
卷一 第 29b 页 WYG0057-0016d.png
  数而又有杂出于他等之时则是其于凶年无取
  盈之理观禹贡一篇然后知禹之贡法未尝有不
  善也禹之贡法固善矣意者后世之子孙不善用
  之惟取必于每岁之常赋而又有杂出于他等之
  时此夏法之所以为弊也田之高下既分九等则
  其田赋亦当称是而乃有异同者盖有高下田逐
  亩所收之多寡而比较之然九州之间地有广狭
  民有多寡则其赋税所入之数自有不同不可以
卷一 第 30a 页 WYG0057-0017a.png
  田之高下而准之也荆州之田下中而赋则上下
  田赋相较所差者亦五等田赋所以如是之辽绝
  者盖洪水既平之后民之荡析离居未复其业必
  有偏聚之地辟地有先后人功有脩否不可得而
  均也是以赋之所入与田之等级有如此之悬绝
  也贡篚之制自兖州而下皆有之而冀州独不言
  者盖畿内之地天子之封内无所事于贡也
 张氏曰冀州之水既治而土赋与田皆可辨其名色
卷一 第 30b 页 WYG0057-0017b.png
  定其高下也盖天下至大先王所以坐运于一堂
  其风俗所尚土地所宜无不周知其 折则以有
  图书为可按见也圣贤巧思于此可知在五帝则
  有九邱之书唐虞则有禹贡之篇在周则有职方
  之志在汉则有舆地之图皆所以囊括四海干运
  天下也其可忽哉土惟白壤赋惟第一田惟中中
  大数巳定不可改易使其当理则有万世之安使
  其不当则有万世无穷之祸是故非禹之圣贤其
卷一 第 31a 页 WYG0057-0017c.png
  物土田定赋贡安知其不为害也唐明皇失德自
  宇文融为括田始始以客户为主户以见赋为羡
  赋自此明皇侈心愈开而王鉷杨谨矜杨国忠辈
  皆祖述其意名色百出遂至于乱卢杞又祖述其
  意以奉德宗亦有奉天之乱以是知物土色定田
  赋岂可忽哉
 吕氏曰赋上上田中中差四等冀尧之都事事皆出
  于此所以特重于他州然别有所利亦与他州一
卷一 第 31b 页 WYG0057-0017d.png
  一般
   此州纪赋于土田之间见土田皆有赋也然赋
   出于田者多故馀州惟以赋次田
    冀(田第五/错第二)  赋第一
    兖(田第六/错无)  赋第九
    青(田第三/错无)  赋第四
    徐(田第二/错无)  赋第五
    扬(田第九/错第六)  赋第七
卷一 第 32a 页 WYG0057-0018a.png
    荆(田第八/错无)  赋第三
    豫(田第四/错第一)  赋第二
    梁(田第七/错第九)  赋第八第七第九
    雍(田第一/错无)  赋第六
   林氏之说曰九等之差不可易而又有错出于
   他等之时者盖岁有丰凶之不同不可取必于
   每岁之常而时有所蠲放以利民故所入之总
   数自有增损多寡之不同此其为说甚善而愚
卷一 第 32b 页 WYG0057-0018b.png
   窃有甚疑者二不可以不论也九州惟冀兖豫
   梁有错而馀所无者五州岂水旱之灾惟冀兖
   豫梁为有而馀则无之乎不然何厚于彼而簿
   于此也冀之赋第一而错降之为二梁之赋第
   八而错降之为九是优恤之例然也至于扬则
   自七而升六豫则自二而升一梁则又有自八
   而升七九之时凡水旱宜优恤而顾反增益何
   耶如其谓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不为虐则禹
卷一 第 33a 页 WYG0057-0018c.png
   亦岂于定制之外横有所取于民者乎夫孟子
   之议贡盖其叔世之弊政而禹之定制虽校数
   岁之中以为常其于凶荒之岁则必有为之轻
   恤者矣其于上熟之岁则必能藏富于民矣如
   其不然则岂有禹圣人而于政在养民之说能
   言而不能行耶窃尝屏去诸家训传独取经文
   端坐熟复意其错之为言非杂也差也九州之
   赋有一州之内而可均齐者则无差等之例如
卷一 第 33b 页 WYG0057-0018d.png
   其不可均齐则大概几何而或升或降亦任土
   随宜可也故冀大概则上上而差等之例则有
   降而为上中扬州大概则下上而差等之处则
   有升而为中下皆其当时之则例如此要不可
   以指定言耳若如此说则庶乎经文前后可以
   通贯考古者更为我评
恒卫既从(恒水出今定州曲阳/卫水出今真定之境)大陆既作(跨相赵深/三州之境)
 孔氏曰二水既治从其故道大陆之地巳可耕作
卷一 第 34a 页 WYG0057-0019a.png
 班氏曰恒水出常山上曲阳县恒山北谷东入滱滱
  水出代郡灵邱县东至文安入大河(按上曲阳后/齐去上字隋)
  (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恒阳唐元和十五/年更名曲阳灵邱属唐蔚州今为化外文安汉渤)
  (海之县也唐𨽻莫州今𨽻霸州按水经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班氏谓入大河恐非文安去长)
  (城亦/近)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北东入虖池(熙宁八/年省灵)
  (寿为镇入行唐按虖池出代州繁时县东南阜山/径深州饶阳县北至冀州信都县东入海古信都)
  (界当东/北至海)大鹿泽在钜鹿县北(按释地十薮云晋有/大陆孙炎等皆云今)
  (钜鹿县北广河泽也通典邢州钜鹿县汉南蛮地/汉钜鹿县今平乡县也按九域志平乡今废入钜)
卷一 第 34b 页 WYG0057-0019b.png
  (鹿为镇钜鹿𨽻相州是相州钜鹿县有大陆通典/赵州昭庆县汉河广县也隋为大鹿县有大陆泽)
  (唐志云昭庆本大陆武德四年曰象城天宝元年/更名昭庆九域志云皇朝开宝五年改昭庆为隆)
  (平熙宁六年省隆平为镇入临城是赵州临城县/有大陆通典深州陆泽县禹贡大陆亦在此唐志)
  (云先天二年析深州饶阳鹿城置陆泽县九域志/云皇朝雍熙四年省陆泽入静安是深州静安县)
  (有大/陆)
 曾氏曰恒卫二水在帝都之北而且远大陆地最卑
  而河所经故其功成在禹贡田赋既平之后
 叶氏曰河流有归二水不治而自从也二水从而大
卷一 第 35a 页 WYG0057-0019c.png
  陆可作矣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陆以地形得名
  也
   大陆之地广大跨相赵深三州俱有之不止于
   河所经也恒卫二水既入滱与虖池而滱虖池
   之治可知矣滱虖池治则大陆之可耕作必矣
   虽然禹迹既至衡漳则不随及恒卫而乃于田
   赋既定之后徐而治之盖大河既疏汾漳诸水
   既导冀州之患亦既平矣而恒卫非其所急故
卷一 第 35b 页 WYG0057-0019d.png
   缓之唐孔氏曰禹之治水必每州巡行度其形
   𫝑计其人功设施规摹指授方略令人分布并
   作此说甚当然缓急先后之宜禹亦不应无有
   也学者读禹贡须察其先后缓急之宜则智识
   可以明而他日辅吾圣君以经纶天下之大务
   当与禹治水同学者其勉哉
岛夷皮服
 孔氏曰海曲谓之岛居岛之夷还服其皮明水害除
卷一 第 36a 页 WYG0057-0020a.png
 唐孔氏曰岛是海中之山九章算术所云海岛绝邈
  不可践量是也
 苏氏曰东北海夷也水患除故复皮服
 林氏曰冀州之岛夷青州之莱夷徐州之淮夷梁州
  之和夷与雍州之昆崙析支渠搜皆是逐州之间
  所近要荒之服也洪水既平之后任土作贡自绥
  服之内皆有每岁之常贡至于要荒之服则不责
  其必贡也亦不责其重货也间有欲效诚于上者
卷一 第 36b 页 WYG0057-0020b.png
  则使之惟输其所有之物如蠙珠织皮之𩔖是也
  岛夷皮服者言水害既除海曲之夷献其皮服也
  苏氏以扬州岛夷之卉服为厥篚至于此州之皮
  服则云水患既除得服皮服是以此二句分为两
  说其自违戾如此
夹右碣石入于河(山在今平/州卢龙县)
 孔氏曰碣石海畔山禹夹行此山之右而入河逆上
 班氏曰大碣石在右北平骊城县西南(颜氏曰碣音/桀按后汉志)
卷一 第 37a 页 WYG0057-0020c.png
  (碣石山在辽西临渝县南隋志北平卢龙/县有临渝宫有碣石唐志卢龙𨽻平州)
 唐孔氏曰下文导河入于海传云入于渤海(今沧/州界)
  海之郡当以此海为名计渤海北距碣石五百馀
  里河入海处远在碣石之南禹行碣石不得入于
  河也盖远行通水之处北尽冀州之境然行南回
  入河而逆上也梁州传云浮东渡河而还帝都白
  所治则入河逆上为还都白所治也
 司马氏曰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瓒释其言曰河
卷一 第 37b 页 WYG0057-0020d.png
  口之入海乃在碣石也武帝元光二年河徙东郡
  东注渤海禹时不注渤海也
 苏氏曰夹挟也自海入河逆流而西右顾竭石如在
  挟掖也
 林氏曰冀州所都盖在东河之西南河之北西河之
  东三面距河是其建邦设都之意实有取于转输
  之利朝贡之便也禹贡所载上言赋贡篚之事而
  于下言其所以达于帝都之道其始末曲折莫不
卷一 第 38a 页 WYG0057-0021a.png
  尽备而皆以达于河为至盖达于河则达于帝都
  故也此云夹右碣石入于河者盖在冀州之北者
  远于帝都之地或有舟楫转输则必遵海道以入
  于河然后至于帝都濒河之地则径自河以达于
  帝都矣
 张氏曰此又记山川形𫝑所在也
   此记岛夷入贡之道耳馀不必专自碣石入河
   也观西倾因桓是来可见不独西倾雍之浮积
卷一 第 38b 页 WYG0057-0021b.png
   石亦然记远不记近此经文之妙
济河惟兖州
 孔氏曰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唐孔氏曰据谓跨之距至也济河之间相去路近兖
  州之境跨济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东河也
 李氏曰济河间其气专质体性信谦故云兖兖信也
 林氏曰盖以兖水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信也端言
  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
卷一 第 39a 页 WYG0057-0021c.png
 林氏曰自兖州而下八州皆以高山大川定逐州之
  界序所谓别九州而篇首所谓奠高山大川也九
  州命名之意盖出于一时之偶然不可必求其义
  也
 郑氏曰(渔/仲)禹贡之书所以为万代地理家成宪者以
  其地命州不以州命地也如兖州者当时所命之
  名后世安知其在南在北故曰济河惟兖州以济
  水河水之间为兖州也以荆山衡山之间为荆州
卷一 第 39b 页 WYG0057-0021d.png
  故曰荆及衡阳惟荆州济河者万代不泯之川也
  荆衡者万代不泯之山也使荆兖之名得附此山
  川虽后世更改移易为不没矣
九河既道(其地巳/沦于海)
 孔氏曰河水分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是(今德/州有)
  (平原/县)
 唐孔氏曰河从大陆东畔北行而东北入海冀州之
  东境至河之西畔水分大河东为九道故知在兖
卷一 第 40a 页 WYG0057-0022a.png
  州界平原以北是也释水载九河之名云徒骇太
  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钩盘鬲津汉成帝时河堤
  都尉许商上书曰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
  津今现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
  骇其间相去三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
  鬲津最南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山出分为八枝
  也许商上言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
  东光鬲津在鬲县其馀不复知也尔雅九河之次
卷一 第 40b 页 WYG0057-0022b.png
  从北而南既知三河之处则其馀六者太史马颊
  覆釜在东光之北成平之南简洁钩盘在东光之
  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塞时存故道(成平晋犹存/未详其后废)
  (于何时先在今沧州之境东光今𨽻永静军/通典德州安德县有汉鬲县故城在西北)郑元
  云周时齐桓公塞之同为一河今河间弓高以东
  至平原鬲津往往有其遗处春秋纬宝乾图云黄
  河为界在齐吕填阏八流以自广郑氏盖据此文
  为齐桓公塞之也言阏八流拓境则塞其东流八
卷一 第 41a 页 WYG0057-0022c.png
  枝并使归于徒骇也(五代职方考云周显德/二年废弓高入东光)
 杜氏曰徒骇鬲津钩盘胡苏四河在今景城郡界(沧/州)
  马颊覆釜二河并在今平原郡界(德/州)其馀三河未
  详(按以下至九江孔殷孔氏传刻/本阙佚今从永乐大典增入)
 程氏曰河患惟汉最甚其讲求禹迹亦为最详又与
  三代耳目略接其所得知仅如许商所言三河而
  亦不能真确唐杜氏乃九得其六此殆难以轻信
  也郑氏谓八河为威公所塞如其果然则邻境对
卷一 第 41b 页 WYG0057-0022d.png
  立随受决灌其肯坐视不争与
 汉王氏曰昔天常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
  百里九河之地巳为海水所渐
 林氏曰河自大陆而北分为九河以入于海九河之
  名尔雅所谓徒骇一太史二马颊三覆釜四胡苏
  五简六洁七钩盘八鬲津九是也曾氏曰徒骇至
  鬲津皆是复名先儒以简洁为单名固不伦矣尔
  雅但载八名其一不名者河之经流也汉许商曰
卷一 第 42a 页 WYG0057-0023a.png
  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审如许商之言
  则河自徒骇乃分为八审如曾氏之言则是九河
  其一为经流而其八者皆支流也然据下文云又
  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九者并列支派则
  其𫝑均也安得以一为经流八为支派哉九河之
  地在汉平原郡以北
雷夏(在今濮州/雷泽县)既泽灉沮会同
 孔氏曰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
卷一 第 42b 页 WYG0057-0023b.png
 班氏曰雷夏在济阴城阳县西北(按通典濮州雷泽/县汉成阳县也有)
  (雷夏泽隋志云雷泽旧曰城阳后/齐废开皇十六年复置曰雷泽)
 唐孔氏曰洪水之时高原亦水泽不为泽雷夏既泽
  高地水尽此复为泽也于泽之下言灉沮会同谓
  二水会合而同入此泽也(尔雅云河有灉又曰灉/反入郭璞注云即河水)
  (决出复还入者今濮州有沮沟九域志以为禹贡/沮水观经会同之文安国谓会同此泽则灉沮二)
  (水皆当自濮州入雷夏而尔雅乃以灉为出于河/而复入于河则二水盖不同矣二水所出所径载)
  (籍别无所详虽颖达/东坡亦阙而不言)
卷一 第 43a 页 WYG0057-0023c.png
 王氏曰既泽者水有所钟而不溢也
 叶氏曰九河未道则水之汎溢者雷泽不能受故九
  河既道而后雷夏可泽雷夏既泽则灉沮亦会同
  于海矣
 林氏曰灉沮二水先儒并不著其水本末故孔氏曰
  二水会合同入此泽盖谓同注于雷泽也
 张氏曰九河雷夏灉沮皆在兖州禹先治河使九河
  复归故道雷夏复为故泽而灉沮二水复会同于
卷一 第 43b 页 WYG0057-0023d.png
  雷夏则兖州之水患除矣
桑土既蚕是降邱宅土
 孔氏曰地高曰邱大水去民下邱居平土就桑蚕
 郑氏曰此州寡于山而夹川两大流之间遭洪水其
  民尤困水害既除于是下邱居土以其免于厄尤
  喜故记之
 叶氏曰他州之水或限于山或决于川民皆失其居
  业惟下流为甚故降邱宅土独于兖言之
卷一 第 44a 页 WYG0057-0024a.png
   水患去而人有条桑育蚕者矣是其降邱宅土
   为可知也是之一言其禹观省斯民慰喜之辞
   与
厥土黑坟
 马氏曰坟有膏肥也
 韦氏曰坟音勃愤切起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孔氏曰繇茂条长也
卷一 第 44b 页 WYG0057-0024b.png
 唐孔氏曰繇是茂之貌条是长之体言草茂而木长
  也
 马氏曰繇抽也
 吕氏曰繇始抽条始长水患最深如此与渐包乔大
  不同
 林氏曰九州惟此与扬徐之二州言草木者盖此三
  州比九州之𫝑最居下流其地卑湿沮洳遭洪水
  之患草木不得遂其性而生育其巳久矣至是而
卷一 第 45a 页 WYG0057-0024c.png
  或繇或条或夭或乔或渐包故于逐州言之以见
  水土既平草木得遂其性也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孔氏曰田第六贞正也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
 唐孔氏曰周易彖象皆以贞为正也诸州赋无下下
  贞即下下为第九也此州治水最在后毕州为第
  九成功其赋亦为第九列赋于九州之差与第九
  州相当故变文为贞见此意也
卷一 第 45b 页 WYG0057-0024d.png
 苏氏曰贞正也赋当随田高下此其正也其有不相
  当者盖必有故非其正也此州田中下赋亦中下
  皆第六故曰贞此二者不同当从先儒之说九州
  之赋相较而为上下之等雍州之赋出第六而兖
  州之赋不应又出于第六也先儒所以谓州第九
  赋正与九相当者盖参考九州独无下下之赋故
  此州治水最在后毕州为第九成功其赋亦为第
  九此其说是盖洪水之害河为最甚而兖州又河
卷一 第 46a 页 WYG0057-0025a.png
  之下流其被垫溺之患比于馀州最为惨酷故虽
  能𫉬播种之功而土旷人希又卑湿沮洳之患未
  尽去是以𣗳艺之利尚非所宜虽田在第六而其
  赋比于九州为最少也
 林氏曰厥田惟中下者田第六也厥赋贞先儒云贞
  正也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
    冀赋第一  豫第二
    荆第三   青第四
卷一 第 46b 页 WYG0057-0025b.png
    徐第五   雍第六
    扬第七   梁第八
    兖第九
   禹定九等之田九等之赋考于经明甚而不应
   于兖一州又附雍之第六而独无下下一等也
   东坡之说似是而非二孔之见虽的而贞之一
   字训释不通林氏取舍虽甚当而论贞之为义
   犹孔氏也余不满于是画禹赋之次第而思之
卷一 第 47a 页 WYG0057-0025c.png
   然后知经文之妙非后世史官所可跂而望者
   何者纪赋之次自冀之上上而至于梁之下中
   其为八等著矣兖不言其为九可知矣故变下
   下之文而言贞所以明其赋为什一之正轻重
   不容加损也以一州之断义而上该八州之成
   则经文不亦焕然矣乎犹之行水载治修之三
   字举于冀而八州惟言其效犹之二州之同役
   壶口梁岐著于冀而八州惟言境内之所治经
卷一 第 47b 页 WYG0057-0025d.png
   文简严大扺如此非深求其意莫能知也
作十有三载乃同
 孔氏曰治水十三年乃有赋法与他州同
 唐孔氏曰作者役功作务谓治水也治水十三年乃
  有赋法始得贡赋与他州同也他州十二年此州
  十三年比于他州最在后也尧典言鲧治水九载
  绩用不成然后尧命得舜舜乃举禹治水三载功
  成尧即禅舜此言十三载者并鲧九载数之祭法
卷一 第 48a 页 WYG0057-0026a.png
  云禹能修鲧之功明鲧巳加功而禹因之也此言
  十三载者纪其治水三年言其水害除耳非言十
  三年内皆是禹之治水施功也马融曰禹治水三
  年八州平故尧以为功而禅舜是十二年而八州
  平十三年而兖州平兖州平在舜受终之年也
 张氏曰禹治水乃是历试时历试三年尧乃禅位以
  禹治水成功也舜受禅乃巡狩分九州为十二州
  使水未平岂能为此乎是禹贡之作乃尧在位舜
卷一 第 48b 页 WYG0057-0026b.png
  历试时也
 曾氏曰高堂隆之言曰禹治洪水前后历年二十二
  载
 林氏曰曾氏举高堂隆之言并以鲧之九载并此十
  三载而数之为二十二载也此说皆不然据此文
  承于厥赋贞之下而又曰作十有三载乃同则是
  专为兖州之赋而言也盖兖州之赋必待十有三
  载然后同于馀州非所谓此州治水指十有三载
卷一 第 49a 页 WYG0057-0026c.png
  而后功成也
   孟子曰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而此言
   作十有三载何也盖八年而水患平十有三年
   而兖之田赋定兖虽河患最甚施功八年其患
   亦巳去矣而土田沮洳疆畎废坏离散未集室
   庐未修故犹有待于五年之久而田赋始定者
   盖可知矣经云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作也
   者田里之役作也非指水患言也或曰子之说
卷一 第 49b 页 WYG0057-0026d.png
   于禹贡为通于高堂隆之见为合其如矛盾舜
   典何如孔张二公有据何曰予请明辨之自鲧
   绩不成而舜历试之初即举禹以当治水之任
   逮舜摄位而施功巳二年矣舜巡狩何害乎正
   使水患未平舜亦岂惮一行为之观省乎肇十
   有二州以洪水之际民多舍卑即高冀青之北
   不胜其萃聚矣于是建官不多难以为治故禹
   创增三州曰营幽并者亦当时随宜事耳其寔
卷一 第 50a 页 WYG0057-0027a.png
   禹别九州在历试时规画已成凡山川之奠
   固已一遵尧旧及敷奏此篇时亦不必改但
   所异者九与十二之名耳岂若后世之人冀
   以要君之宠而必欲趋时以为便乎又况幽营
   之地禹迹鲜及惟常山碣石之役至其南耳并
   州之境亦太原一役而巳顾必欲变巳别之九
   为后来之十二何为乎大抵后世传经之士多
   以私意窥亿圣人故经意愈不明而说者愈纷
卷一 第 50b 页 WYG0057-0027b.png
   纷也孟子生秦汉之前去古犹近凡有所言正
   当取信要不可泥孔张三载之说而废孟子八
   年之计善稽古者其必有以辨之
 苏氏曰兖州河患最甚故功后成至于作十有三载
  又前予乘四载传云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
  楯山行桑樏秦汉以来师传如此且孔氏之旧也
  故安国知之非诸儒之臆说四载之解杂出于尸
  子慎子而最可信者太史公也亦如六宗之说自
卷一 第 51a 页 WYG0057-0027c.png
  秦汉以来尚矣岂可以私意曲学镌凿传会为之
  哉而或以鲧治水九载兖州作十有三载乃同禹
  之代鲧盖四载而成功也世或喜其说然详味本
  文予乘四载随山刋木则是驾此四物以行于山
  林川泽之间非以四因九通为十三载之辞也按
  书之文鲧九载绩用弗成在尧未得舜之前而殛
  鲧在舜登庸历试之后殛鲧而后禹兴焉则禹治
  水之年不得与鲧之九载相接兖州之功安得通
卷一 第 51b 页 WYG0057-0027d.png
  四与九为十三乎禹之言曰娶于涂山辛壬癸甲
  是娶在治水之中又曰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
  度土功是启生在水患未平之前也禹服鲧三年
  之丧而至娶自娶而至于有子自有子而至于生
  泣亦巳久矣安得在四载之中乎反覆考之皆与
  书文乖异书所云作十有三载乃同者指兖州之
  事非谓天下共作十三载也近世学者喜异而巧
  于凿故详辩之以解世之惑
卷一 第 52a 页 WYG0057-0028a.png
   尧在位七十载鲧考绩无成之年也时即求舜
   而女之舜升于朝盖七十一载矣治水之事不
   容缓舜举禹当七十一载而东坡执洪范鲧则
   殛死禹乃嗣兴之文盖言父以无功而死子以
   有德而兴非谓鲧死而后禹始用于尧也东坡
   考四载之说甚当而考经有未的则犹未能杜
   好奇者之口余故不得不辩
 程氏曰禹之自言予乘四载又曰娶于涂山辛壬癸
卷一 第 52b 页 WYG0057-0028b.png
  甲以辛壬癸甲通鲧九载而得年正十有三也是
  禹独任水事之日浅而鲧创立规模之日长也故
  记礼者本其所自而言之禹能修鲧之功也孟子
  曰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当是并其佐鲧
  之年而计之与
   禹代鲧当尧之七十一载适为辛年则程氏之
   辞信矣而尧以甲辰即位七十一载乃是甲寅
   若以禹代鲧在位七十一载之前尧之六十八
卷一 第 53a 页 WYG0057-0028c.png
   载固是辛亥而孟子言尧忧洪水举舜敷治舜
   乃举禹舜登庸在七十一载则辛亥禹固未用
   借使辛亥禹巳见用则七十一载正当甲寅辛
   壬癸甲禹之功至此成矣及舜登庸又何敷治
   之有而尧之忧犹在于此何耶古之人三十而
   娶禹娶在治水之中则尧之用禹亦早矣当鲧
   治水时禹年犹幼佐鲧之说亦不可用也使其
   果佐鲧如益稷之佐巳当必自有职业而亦必
卷一 第 53b 页 WYG0057-0028d.png
   有几谏正救之功简牍略无传何也今即禹贡
   观之地平天成功绩若此其大虽以神为之非
   三考责成不可也三考九年孟子止言八年于
   外者其一系成功之年禹巳还归故也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孔氏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蚕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
  篚而贡焉
 郑氏曰贡者百功之府受而藏之其实于篚者入于
卷一 第 54a 页 WYG0057-0029a.png
  女功故以贡篚别之
 苏氏曰币帛盛于篚故书曰篚厥元黄
 林氏曰兖州之地宜漆林又宜桑蚕故贡此二物也
  有贡又有篚乃入贡之物盛于篚而贡焉古者币
  帛之属皆盛于篚苏氏引篚厥元黄为證是也织
  文者锦绣之属曾氏曰织文因织而有文者锦绣
  之属不一故言织文以包之谓之织则绘画组绣
  而有文者不与焉
卷一 第 54b 页 WYG0057-0029b.png
浮于济漯(漯水出今/北京莘县)达于河
 孔氏曰顺流曰浮济漯两水名因水入水曰达
 唐孔氏曰扬州之淞于江海达于淮泗传云淞江入
  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是言水路相通得乘舟径
  达也按青州云浮于汶达于济经言济会于汶浮
  汶得达济也此言浮于济漯达于河从漯入济自
  济入河徐州云浮于淮泗达于河盖以徐州北接
  青州既浮淮泗当浮汶入济以达于河也
卷一 第 55a 页 WYG0057-0029c.png
 班氏曰漯水出东郡东武阳至乐安千乘县入海(应/劭)
  (平原郡漯阴县注云漯水出东武阳东北入海桑/钦云漯水出平原郡高唐县按东武阳其地属今)
  (北京莘县即今博州之县漯阴当在今德棣之境/而千乘则唐属青州以地望审之漯水盖出东武)
  (阳而过高唐又东过漯阴至千/桑而入海桑氏谓出高唐误矣)
 林氏曰二水不必相通苟济亦可以入河漯亦可以
  入河则亦可以谓之浮于济漯达于河达者唐孔
  氏曰从水入水曰达达当从水入水不须舍舟而
  陆行也
卷一 第 55b 页 WYG0057-0029d.png
   禹时济漯皆受河贡赋之道或自济或自漯各
   随其便入河云耳非如颖达谓从漯入济自济
   入河
海岱惟青州
 孔氏曰东北据海西南距岱
 唐孔氏曰海非可越而言据者东莱秉境之县浮海
  入海曲之间青州之境非止海畔而巳故言据也
嵎夷(当在今登/密之境)既略潍淄其道
卷一 第 56a 页 WYG0057-0030a.png
 孔氏曰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潍淄二水复其故道
 唐孔氏曰嵎夷地名即尧典宅嵎夷是也嵎夷莱夷
  和夷为地名淮夷为水名岛夷为狄名皆观文为
  说也略是简易之义故用功少为略也
 班氏曰潍水出琅琊箕北至都昌入海(颜氏云出箕/屋山通典云)
  (密州属汉琅琊莒县东北有潍山潍水所出潍山/当即是箕屋山异世殊称耳通典云青州临朐县)
  (有汉都昌城在东北今故/城在潍州界见九域故迹)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
  山东至博昌入泲(通典云淄州淄川县有淄水溪/莱芜故城在东南博昌唐𨽻青)
卷一 第 56b 页 WYG0057-0030b.png
  (州/)
 林氏曰嵎夷则羲仲所治东方之极也岛夷和夷皆
  在要服之外去中国之境宜远故言其服与底绩
  而巳嵎夷既羲仲所治则其地宜近而相及必有
  以限其内外而正之故特言既略春秋传所谓天
  子经略诸侯正封是也
   嵎夷在其东潍淄在其西治水从东而西也嵎
   夷封略昔巳有之特为洪水所坏今再修整而
卷一 第 57a 页 WYG0057-0030c.png
   巳非禹创为之也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孔氏曰滨涯也言复其斥卤
 唐孔氏曰滨涯常训也说文云卤咸地也东方谓之
  斥西方谓之卤海畔迥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言
  水害除复旧性也
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张氏曰海物奇形异状可食者众非一色而巳故杂
卷一 第 57b 页 WYG0057-0030d.png
  然并贡
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盐絺海物青州大率之贡也至于此五物或惟
   岱畎有之或他地有之而不足以贡故别言岱
   畎所谓任土作贡于此可见
莱夷作牧(今莱州/之地)厥篚檿丝
 孔氏曰莱夷地名可以放牧(按通典莱州春秋莱子/国也禹贡莱夷作牧是)
  (也/)
卷一 第 58a 页 WYG0057-0031a.png
 苏氏曰牧刍牧也传曰牧隰皋井衍沃并海水患除
  始刍牧也檿丝惟出东莱以织缯坚韧异常莱人
  谓之山茧莱夷作牧而后有此故书篚在作牧之
  后
 叶氏曰周官井牧之法以田莱为辨则地以莱名宜
  可耕作而畜牧也檿丝继莱夷言其贡或出于莱
  夷也
浮于汶(出今兖州莱芜县原山/至郓州须城县入济)达于济
卷一 第 58b 页 WYG0057-0031b.png
 班氏曰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南西南入济(按通典/兖州莱)
  (芜汉旧县地汶水所出而流入济桑氏曰汶水西/南过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入于济郦氏曰)
  (汶水出须昌入济须昌今为须城郓州所治寿张/今𨽻郓州在州西南六十里安民亭当在二县之)
  (界/)
 程氏曰不书达河因兖贡前文也
 林氏曰地里志云汶水出泰山莱山县原山西南入
  济即下文所谓导沇水东流为济东至于河又东
  北会于汶是也谓此州将欲达于帝都当浮于汶
卷一 第 59a 页 WYG0057-0031c.png
 以达于济然后由于济以达于河也
 
 
 
 
 
 
 
卷一 第 59b 页 WYG0057-0031d.png
 
 
 
 
 
 
 
 禹贡说断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