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061-00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书纂言卷二       元 吴澄 撰
  夏书
   夏禹有天下之号也禹贡成于尧之时而系之
   夏书者禹之王以是功也
   禹贡
    贡者下供上之名林氏曰是篇有贡有赋而
    独以贡名篇者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则
卷二 第 1b 页 WYG0061-0046b.png
    贡又夏后氏田赋之总名也
禹敷土随山刋木奠高山大川
 禹先分布九州之土地以别州界随山之𫝑斩木通
 道又定其山之高者川之大者以为各州纲纪然后
 因界分相其便宜而施功焉
  此第一章总叙大槩以起后章
冀州
 冀州尧都之地三面距河兖河之西雍河之东豫河
卷二 第 2a 页 WYG0061-0047a.png
 之北八州皆言疆界而冀不言者以尊帝畿示天子
 无外之意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者已事之辞载始有事也壶口山名龙门之上口
 也在隰州吉乡县东南梁吕梁山也在石州离石县
 东北春秋成公五年梁山朋壅河尔雅云梁山晋望
 谓此山也岐狐岐之山也在汾州介休县胜水所出
 东北流注于汾吕不韦谓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
卷二 第 2b 页 WYG0061-0047b.png
 孟门之上水溢逆流孟门盖在壶口之下流壶口治
 则河流壶之中而不复出其上矣自是乃治梁治岐
 魏志曰梁山北有龙门大禹所凿新安王氏曰龙门
 两山夹河其一在洚州龙门县其一在同州韩城县
 陈氏曰水患莫甚于河河之险在于龙门孟门盖孟
 门龙门乃河之上下口为河之巨扼故首治之吕氏
 曰此禹最用功处孟子谓禹行其所无事如凿龙门
 岂得为无事凿其所当凿不惮难而止乃是行其所
卷二 第 3a 页 WYG0061-0047c.png
 无事也林氏曰凿者疑就狭处凿而广之未必如贾
 让所谓隳断天地之性也蔡氏曰梁岐二山河水所
 经治之所以开河道先儒以为雍州梁岐者非是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修因鲧之功而修之也广平曰原太原河东太原府
 也岳太岳山在晋州霍邑县东山南曰阳今岳阳县
 地也从太原至岳阳皆修之盖汾水出太原经太岳
 东入于河此导汾水也朱子曰他所举山川皆先地
卷二 第 3b 页 WYG0061-0047d.png
 后绩睹成功而言也壶口梁岐太原独先绩后地本
 用功之始而言也岂治之有难易欤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覃怀地名汉河内郡怀县今怀州也衡漳水名衡古
 横字漳水二源一出平定军乐平县少山者名清漳
 一出潞州长子县𤼵鸠山者名浊漳东至涉县合清
 漳东北至定远军东光县入北河曾氏曰地形南北为
 从东西为横河自大伾而北流漳水东流而注之河
卷二 第 4a 页 WYG0061-0048a.png
 从漳横故曰衡漳蔡氏曰桑钦云二漳异源而下流
 相合同归于海唐人亦言漳水能独达于海请以为
 渎而不云入河者盖禹导河自洚水大陆至碣石东
 北入海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砾则渐迁而东汉初漳
 犹入河其后河日以东而漳水益远至钦时河自大
 伾而下已非故道而漳自入海矣故钦与唐人所言
 如此
厥土惟白壤
卷二 第 4b 页 WYG0061-0048b.png
 无块曰壤白色也壤质也水害既去土复其常故以
 土色质辨土之所宜也王氏曰冀土非尽白壤其大
 致然也馀州仿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赋者上税下之名粟米兵车之类错犹閒也赋上上
 第一等閒或第二等田中中第五等田赋之等不同
 何也赋之九等以各州岁入总数较其多寡而为高
 下也数之最多者为上上田之九等以各州土地所
卷二 第 5a 页 WYG0061-0048c.png
 宜较其肥瘠而为高下也地之最肥者为上上林氏
 曰冀州先赋后田者畿内之地并与廛里场圃关市
 之𩔖征之如周官载师所载非但田赋也他州皆先
 田后赋盖赋出于田而已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
 恒卫二水名恒水出定州曲阳县恒山北谷东流合
 滱水至瀛州高阳县入易水眺氏曰今恒水西南流
 至真定府行唐县东流入滋水又南流入衡水非古
卷二 第 5b 页 WYG0061-0048d.png
 径矣卫水出真定府灵寿县东流合滹沱河过信安
 军入易水从从其道也大陆蔡氏曰高平曰陆禹河
 自澶相以北在贝冀以及枯洚之南皆穿西山踵趾
 以行班马王横所谓载之高地是也及其已过信洚
 之北则西山𫝑断旷然四平盖此处谓之大陆杜佑
 李吉甫以邢赵深三州为大陆者得之孙炎以为钜
 鹿北广阿泽河所经者非是程氏曰古河未尝径邢
 行钜鹿之广阿也作谓耕治水患既息而平地之广
卷二 第 6a 页 WYG0061-0049a.png
 衍者可耕治也叙此于田赋之下以其成功在田赋
 既定之后吕氏曰言于田赋之前者其害大不可不
 先治也言于田赋之后者其害小故徐治之也
岛夷皮服
 岛海中山皮服制皮为衣海岛之夷以皮服来贡也
夹右碣石入于河
 碣石在汉右北平郡骊城县辽西临榆县河入海处
 盖在碣石东南冀州三面距河他州贡物必达于海
卷二 第 6b 页 WYG0061-0049b.png
 而后至帝都故八州叙事于章末纪其入贡之道冀
 州天子所自治故无贡篚惟有岛夷皮服之贡岛夷
 来贡所经之道东海在左碣石在右来行其閒由海
 入河而达帝都也
  此第二章
济河惟兖州
 东南据济西北距河苏氏曰河济之閒相去不远兖
 州之境东南跨济非止于济也蔡氏曰河昔北流兖
卷二 第 7a 页 WYG0061-0049c.png
 州之境北尽碣石河右之地后沦于海河益徙而南
 济河始相去不远林氏曰济古文作泲说文注云此
 兖州济也其从水从齐者说文注云出常山房子县
 赞皇山济泲音同字异当以古文为正澄案导水章
 所叙冀州之济兖州之济实一水也济泲二字盖通
 用注说文者因二字而以北济南泲为二水非也
九河既道
 孔氏曰河水分为九道在此州界蔡氏曰唐沧州即
卷二 第 7b 页 WYG0061-0049d.png
 汉渐海群地北境与平州接相去五百馀里禹之九
 河当在其地后为海水沦没故其迹不存九河入海
 之处有碣石在其西北岸九河水道变迁而平州正
 南有山名碣石者去海岸五百馀里则是古河自今
 已为海处始分为九而沦于海矣汉王横言昔天常
 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
 为海水所渐郦道元亦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此说
 是也澄案后儒盖因尔雅九河之名而误道水得其
卷二 第 8a 页 WYG0061-0050a.png
 道也后仿此
雷夏既泽
 雷夏在濮州雷泽县西北泽者水之钟也孙氏曰既
 泽向未为泽今始为泽也吕氏曰治水不出两端川
 流畎浍则相转而已达海使之有所归也或不可以
 达海则损数百里之地因其𫝑以为泽使之有所容
 也
灉沮会同
卷二 第 8b 页 WYG0061-0050b.png
 灉沮二水名两相合谓之会合为一谓之同新安王
 氏曰九域志濮州有沮沟即禹贡灉沮会同者沮沟出
 濮阳灉水出曹州下流相合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桑土宜桑之土也兖地宜桑后之濮上桑间可验也
 地高曰丘兖地卑民皆升高丘以避水今水退而桑
 土既可蚕矣于是民始下高丘而居平土也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卷二 第 9a 页 WYG0061-0050c.png
 坟土脉坟起也如左氏传所谓祭之地地坟是也繇
 抽也条长也吕氏曰兖水最甚草木至是始抽始长
 与包乔不同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
 田中下第六等贞犹木之贞干贞干在下枝条在上
 贞者物之下事之终也赋下下第九等言在九州之
 下九等之终也禹治水八年十有三载通治水八年
 言之则此州水平其后他州五年欤同谓一州之内
卷二 第 9b 页 WYG0061-0050d.png
 或高或下水患皆平若有一处未平则不可谓同也
 兖水最甚故作治十有三载乃同也
厥贡漆丝
 贡者谓诸侯贡天子故畿外八州皆有贡先漆丝以
 土地最宜者先之也他州仿此
厥篚织文
 篚者所贡之物入于篚也篚竹器筐属币帛必承以
 篚所谓篚厥玄黄也织文织而成文绫罗之属东阳
卷二 第 10a 页 WYG0061-0051a.png
 马氏曰周官九贡一曰祀贡菁茅是也二曰嫔贡丝
 枲是也三曰器贡浮磬是也四曰币贡琨瑶皮革是
 也五曰材贡杶干栝柏筱簜是也六曰货贡龟贝金
 珠是也七曰服贡絺纻织文是也八曰斿贡羽毛是
 也斿旗之有旄垂下者九曰物贡鱼盐橘柚是也林
 氏曰八州之贡兖雍最寡荆扬最多然各因土地所
 宜虽有多寡而无轻重
浮于济漯达于河
卷二 第 10b 页 WYG0061-0051b.png
 泛舟于水谓之浮自水通水谓之达案地志漯水出
 东郡东武阳至千乘入海程氏谓此乃汉河与漯殊
 异澄尝浮济舟人言漯合于济孔疏曰自漯入济自
 济入河
  此第三章
海岱惟青州
 东北至海西南距岱岱泰山也在袭庆府奉符县西
 北三十里孔疏曰东北当跨海尧时青州越海而有
卷二 第 11a 页 WYG0061-0051c.png
 辽东舜分青州为营州即辽东也汉公孙度据辽东
 自号青州刺史矣
嵎夷既略
 嵎夷即尧典嵎夷盖海滨之夷在登州略为之封畛
 也
潍淄其道
 潍淄二水名潍水出密州莒县东北潍山北至潍州
 昌邑入海淄水出淄州淄川县东南七十里原山东
卷二 第 11b 页 WYG0061-0051d.png
 至青州寿光县入济其者将然之辞上言既道既者
 已然之辞林氏曰河济下流兖受之淮下流徐受之
 江汉下流扬受之青虽近海然不当众流之冲但潍
 淄二水顺故道则功毕矣比之他州用力最省者也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滨水旁也斥咸土也可煮为盐东方谓之斥西方谓
 之卤平土则白而坟海滨之土则处处皆斥卤故曰
 广斥
卷二 第 12a 页 WYG0061-0052a.png
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田上下第三等赋中上第四等也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盐斥地所出絺细葛也海物水族排蜃罗池之𩔖惟
 或在句中犹言与及暨也或在句端犹如越如若也
 错石可磨砺者也诗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畎谷也
 枲麻也铅黑锡也怪石怪异之石珷玞之属岱山之
 谷出此五物林氏曰凡贡不言所出之地者一州所
卷二 第 12b 页 WYG0061-0052b.png
 出皆可贡言所出之地者以此地所产为良也
莱夷作牧厥篚檿丝
 莱夷莱山之夷作谓耕作牧谓放牧夷人以耕牧为
 业也檿山桑也野蚕食山桑成茧其丝中琴瑟弦以
 之为缯坚韧异常惟东莱出此丝水平而莱夷之地
 可作牧矣故篚檿丝而来贡也
浮于汶达于济
 汶水出原山西南至郓州中都县入济盖淄水出原
卷二 第 13a 页 WYG0061-0052c.png
 山之阴汶水出原山之阳不言达河者达济则自济
 可达河矣
  此第四章
海岱及淮惟徐州
 东至海北距岱南至淮林氏曰北接青州则至岱南
 接扬州则至淮一州之境有四至七州止言二至此
 独载三面者止言海岱则嫌于青止言淮海则嫌于
 扬故言海岱及淮而后徐州之疆境始别
卷二 第 13b 页 WYG0061-0052d.png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
 淮沂二水名淮之源出于豫之境至扬徐閒始大其
 泛溢为患尤在于徐故淮之治于徐言之沂水出沂
 州沂水县艾山行六百里南至下邳入泗源出尼丘
 山西北径鲁雩门即曾点浴沂处又一源出武阳冠
 石山又一源出黄孤山又有出沂州费县者皆曰沂
 水乂治也徐之水非一独举淮沂者盖徐州泗水为
 大而淮沂二水与之并沂在上流而入泗水淮在下
卷二 第 14a 页 WYG0061-0053a.png
 流而受泗水二水治则他无不治矣蒙羽二山名蒙
 山在费县西北八十里跨两邑閒费县在其东南蒙
 阴县在其东北颛臾国在费县西北故为东蒙主羽
 山在沂州临沂县之东南海州朐山县之西北艺言
 可种艺也
大野既猪东原厎平
 大野泽名在钜野县北五里其泽广大南通洙泗北
 连清济俗呼梁山泊水蓄而复流曰猪东原汉东平
卷二 第 14b 页 WYG0061-0053b.png
 国即郓州也后为东平府以地之平故曰东平在徐
 西北谓之东者以在济东故也东平国景帝时亦名
 济东国东平下湿自古多水患后世数徙其城厎平
 者水患已去厎于平也蔡氏曰大野东原所以志济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土黏曰埴黏泥如脂之腻也考工记言抟埴老氏言
 埏埴土黏腻故可抟可埏而为器埴坟其土质有黏
 腻者有坟起者渐进长也包丛生也
卷二 第 15a 页 WYG0061-0053c.png
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田上中第二等赋中中第五等也
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
珠暨鱼
 土五色谓青黄赤白黑五种之土徐土赤而五色亦
 间有之案周书作雒篇曰建大社于国中其壝东青
 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舋以黄土将建诸侯
 凿取其方面之土包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土封故
卷二 第 15b 页 WYG0061-0053d.png
 曰受削土于周室此贡土五色盖以为是用也羽畎
 羽山之谷也夏五色具也翟雉也五色之雉羽中旌
 旄峄山名下邳县有葛峄山峄阳峄山之南也孤桐
 特生之桐材中琴瑟泗水名出泗水县桃墟西北陪
 尾山源有泉四因以为名西南经曲阜分为二派南
 洙北泗至瑕丘复合又经鱼台东南过沛彭城又过
 下邳入淮泗滨泗水之二旁也浮磬石露水滨若浮
 于水然或曰泗水旁近石浮生土中不根著者也下
卷二 第 16a 页 WYG0061-0054a.png
 邳有石磬山或以为古取磬之地不曰石而曰磬成
 磬而后贡也淮夷淮北之夷蠙蚌之别名淮有美鱼
 谓之淮白鱼夏翟孤桐浮磬珠鱼各有所产之地非
 他处所有故详其地
厥篚玄纤缟
 玄黑缯纤黑经白纬缟白缯
浮于淮泗达于河
 自淮而泗自泗达于河或谓泗水不可达河者苏氏
卷二 第 16b 页 WYG0061-0054b.png
 曰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世谓隋炀始通汴入泗禹
 时无此水道此考之不详也汉书项羽与汉约中分
 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文颖注云于荥阳下
 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
 会于楚即今官渡水也魏武与𡊮绍相持于官渡乃
 楚汉分裂之地自秦汉有之安知非禹迹邪晋王浚
 伐吴杜预与书云足下当径取秣陵自江入淮踰于
 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王浚舟师古今绝伦而自
卷二 第 17a 页 WYG0061-0054c.png
 汴溯河可以班师则汴水之大小当不减于今足以
 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禹贡九州
 之末皆记入河水道而淮泗独不能入河理不应尔
 意此水道其后或为鸿沟或为官渡或为汴皆引河
 而注之淮泗也
  此第五章
淮海惟扬州
 北至淮东南至海
卷二 第 17b 页 WYG0061-0054d.png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彭蠡泽名跨豫章鄱阳之境广数百里受歙信饶抚
 之水及洪州东境水猪者名鄱阳湖流出名扬澜左
 蠡虔吉𡊮筠之水及洪西境之水皆会过南康至湖
 口县入江阳鸟雁也冬月居于此泽洲渚之閒千百
 为群日冬南夏北雁九月而南正月而北随日南北
 趋暖避寒故曰阳鸟
三江既入震泽厎定
卷二 第 18a 页 WYG0061-0055a.png
 唐仲初吴都赋注松江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
 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其地今亦
 名三江口吴越春秋谓范蠡乘舟出三江之口者是
 也入谓入海苏湖之水于此入海也震泽太湖一名
 五湖在吴县西南五十里今湖州也震如三川震之
 震俗谓湖翻太湖之水震荡难定故名震泽江之下
 流三江既入海则震泽厎于定也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
卷二 第 18b 页 WYG0061-0055b.png
 筱箭竹簜大竹竹阔节曰簜少长曰夭乔高也涂泥
 水泉湿也下地多水其土淖新安王氏曰兖徐言草
 木于厥土之下其土高下燥湿同兼山林言之也扬
 之涂泥惟言沮洳之多山林不与故言草木于厥土
 之上
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田下下第九等赋下上第七等上错错在下上之上
 言间出第六也九等分为三品下上与中下异品故
卷二 第 19a 页 WYG0061-0055c.png
 特言上错也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
 三品金银铜也瑶琨皆美石瑶次玉琨次瑶筱材中
 矢笴簜材中乐管亦可为符节周官掌节有英簜齿
 象齿革犀兕革羽鸟羽毛牛毛木楩梓豫章之属凡
 木之可用者皆是岛夷东海南海岛上之夷卉草也
 卉服织草以为衣服也
厥篚织贝
卷二 第 19b 页 WYG0061-0055d.png
 贝锦名诗云成是贝锦染其丝五色织之成文者曰
 织贝不染五色而织之成文者曰织文
厥包橘柚锡贡
 凡贡物有宜入篚而贡者有宜包裹而贡者故又出
 厥包一条于厥篚之外小曰橘大曰柚锡与也言下
 与上有时特献送而贡非常制也故曰锡贡锡贡字
 例当在贡物之上为嫌厥篚之文系以锡贡则不成
 辞故言之于贡物之下
卷二 第 20a 页 WYG0061-0056a.png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顺流而下曰沿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泗可
 达河而至帝都矣林氏曰禹时江淮未通故扬州入
 贡必自江以入海然后达于淮泗至吴夫差掘沟通
 水与晋会黄池然后江淮始通孟子谓禹排淮泗而
 注之江盖误指吴王所通之水以为禹迹澄谓江北
 淮南地高于水虽曰沟通江淮两水之间掘一横沟
 两端筑堤壅水在沟中若欲行舟须自江中拽舟上
卷二 第 20b 页 WYG0061-0056b.png
 沟行沟既尽又拽舟下淮江淮二水实未尝通流也
  此第六章
荆及衡阳惟荆州
 北距南条荆山南尽衡山之阳
江汉朝宗于海
 朝宗诸侯见天子之名也春曰朝夏曰宗江汉合流
 于荆去海尚远然水道已安而无汜滥横流之患其
 𫝑奔趋于海犹诸侯朝宗也
卷二 第 21a 页 WYG0061-0056c.png
九江孔殷
 九江今之洞庭也经言九江在长沙下隽西北楚地
 记言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今岳州巴陵县即
 楚之巴陵汉之下隽也洞庭正在其西北则洞庭为
 九江审矣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
 水湘水皆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孔甚殷盛也
 言九水之合有所容归其流甚盛也汉志以九江为
 在庐江之寻阳县者非是盖寻阳乃扬州之境不属
卷二 第 21b 页 WYG0061-0056d.png
 荆州且惟一江而已不见有九江而孔疏又以彼处
 九江之名起于近代则非禹贡所谓九江也
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
 尔雅曰水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江汉源𤼵梁州
 流经荆州故梁荆皆有沱潜此则荆州江汉之出者
 也案枝江县有沱水然其流入江非出于江也华容
 县有夏水者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潜乃江
 汉下流支派不一盖谓江汉下流不一支派无循其
卷二 第 22a 页 WYG0061-0057a.png
 道者矣云梦泽名周官职方氏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案华容县南有云梦泽枝江县西有云梦城江夏安
 陆县亦有云梦盖此泽跨江南北八九百里故每处
 名焉土谓水退而土见作乂谓可耕种而治乂郑氏
 曰云在江北今玉沙监利景陵等县梦在江南今公
 安石首建宁等县易氏曰左传楚子涉睢济江入于
 云中则在江北为云楚子田江南之梦则在江南为
 梦江北江汉之会水潦常积云在北方者方见土江
卷二 第 22b 页 WYG0061-0057b.png
 南皆山水源易涸梦在江南者已作乂沈氏曰旧尚
 书云梦土作乂太宗时得古本尚书乃云土梦作乂
 诏改从古本
厥土惟涂泥
 土下湿与扬州同
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田下中第八等赋上下第三等蔡氏曰田比扬只加
 一等而赋为第三等者地阔人众也
卷二 第 23a 页 WYG0061-0057c.png
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簬

 荆州贡与扬州大抵多同然荆先言羽毛者孔注谓
 善者为先也杶干栝柏皆木名杶古椿字干柘也柏
 叶松身曰栝扬州贡木不言其名凡木可用者皆贡
 此州所贡只此四木而已砺粗砥细皆磨石也砮石
 中矢镞丹丹砂箘簬二竹楛木名材皆中矢笴
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
卷二 第 23b 页 WYG0061-0057d.png
 三邦未详其地厎致也匦匣也既包而又匣之敬也
 菁茅有刺而三脊所以供祭祀缩酒之用三邦厎贡
 其有名者今辰州麻阳县包茅山出菁茅然他处亦
 有之旧以三邦厎贡厥名属上文箘簬楛者非是
厥篚玄纁玑组
 玄染黑六入者七入则为缁深黑矣纁染绛三入者
 四入则为朱深赤矣玑珠不圆者组绶玑组以玑穿
 结为组也扬州先篚后包此先包后篚者以菁茅祀
卷二 第 24a 页 WYG0061-0058a.png
 贡重物包而且匦故升在篚前
九江纳锡大龟
 尺二寸曰大龟神物国之所宝非可常得若偶得之
 则以入纳而锡于上谓纳不谓贡明其非贡物也故
 于贡包篚之外别出此条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江沱潜汉其水道出入不可详大𫝑则自江沱而入
 潜汉也逾越也汉与洛不通故自汉出陆行及洛滨
卷二 第 24b 页 WYG0061-0058b.png
 乃用舟顺流而下逾越洛口而遂入河也程氏曰不
 径浮江汉兼浮沱潜者随其贡物所出之便或由经
 流或循支派也
  此第七章
荆河惟豫州
 西南至南条荆山北距大河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伊水出虢州卢氏县熊耳山东北至河南府巩县入
卷二 第 25a 页 WYG0061-0058c.png
 洛瀍水出河南郡旧谷城县潜亭北至偃师入洛涧
 水出渑池县白石山至新安入洛伊瀍涧三水入洛
 而洛水入河此言四水皆入于河犹汉入江江入海
 而荆州言江汉朝宗于海意同盖四水并流大小相
 敌故也
荥波既猪
 荥波二水名周官职方氏豫州其川荥雒其浸波溠
 荥在今郑州荥泽县西五里敖仓东南郑氏谓荥今
卷二 第 25b 页 WYG0061-0058d.png
 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为荥泽郦道元曰禹塞
 淫水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
 流汉明帝使王景即荥水故渎东注浚仪谓之浚仪
 渠汉志谓荥阳县有狼荡渠首受济是也南曰狼荡
 北曰浚仪一也荥渎水受河水有石门谓之荥口石
 门波水尔雅云水自洛出为波山海经曰娄涿之山
 波水出其阴北流注于谷二说不同未详孰是
导菏泽被孟猪
卷二 第 26a 页 WYG0061-0059a.png
 菏泽在兴仁府济阴县南三里其地有菏山故名其
 泽为菏泽也盖济水所经水经谓南济东过冤句县
 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又东北菏水东出焉是也被被
 覆而及之也孟猪在睢阳郡虞城县西北周官作望
 诸左传尔雅作孟诸汉志作盟猪史记作明都夏氏
 曰菏泽水盛馀波被于孟猪如弱水馀波入于流沙
 也不言入言被者水盛乃被之不常入也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卷二 第 26b 页 WYG0061-0059b.png
 土不言色色不一也垆疏也颜氏曰玄而疏说文曰
 黑刚土土质高下不同故别而言之
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田中上第四等赋错上中第二等而间或第一等也
 盖冀赋第一或时数少于豫则降为第二而升豫为
 上上豫赋第二或时数多于冀则升为第一而降冀
 为上中也
厥贡漆枲絺纻
卷二 第 27a 页 WYG0061-0059c.png
 周官漆林有征周时豫为畿内故征而不贡禹时豫
 在畿外故贡而不征纻麻属林氏曰颜师古谓织纻
 为布及练然经但言贡纻或成布未成布不可详
厥篚纤纩
 纩绵也林氏曰纤与纩二物也
锡贡磬错
 磬错治磬之错也凡锡者非常贡故于末特言之龟
 非贡物故言纳不言贡橘柚磬错虽是贡物非常制
卷二 第 27b 页 WYG0061-0059d.png
 所贡也故言锡贡
浮于洛达于河
 豫去帝都最近其东境径自入河其西境由洛达河
  此第八章
华阳黑水惟梁州
 东距西岳华山之南西据黑水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
 岷嶓二山名岷江源所出嶓汉源所出二源既涤水
卷二 第 28a 页 WYG0061-0060a.png
 无阻滞泛溢之患其山已可种艺也沱潜江汉别流
 之在梁州者成都府郫县东有沱水西入江又彭州
 导江县西南有沱水东入江又洋州真符县有灊谷
 水西南入汉灊音潜凡江汉支流或大或小或长或
 短皆名沱潜不拘一处岷嶓艺则江汉之上源治矣
 沱潜道则江汉之下流治矣
蔡蒙旅平和夷厎绩
 蔡蒙二山名蔡山在雅州严道县蒙山在雅州名山
卷二 第 28b 页 WYG0061-0060b.png
 县郦道元谓其山上合下开沬水径其间溷崖水脉
 漂疾历代为患蜀郡太守李冰𤼵卒凿平溷崖则二
 山在禹为用功多也旅祭名旅平者治功毕而祭以
 告水患之平和夷自严道而西地名和川夷人居之
 旅祭二山而和夷所居之地亦致功也林氏曰今雅
 州有和川镇即和夷故地
厥土青黎
 黎黑也土不言质质不一也
卷二 第 29a 页 WYG0061-0060c.png
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田下上第七等赋下中第八等三错者或时错出第
 七则降扬于下中而梁为下上或时错出第九则升
 兖于下中而梁为下下随本等第八为三故曰三错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璆玉磬铁柔铁银白金镂刚铁可镂刻者也磬石磬
 先铁后银铁多于银也后世蜀之卓氏程氏以铁冶
 富拟封君见梁州产铁之多也熊似豕罴似熊而黄
卷二 第 29b 页 WYG0061-0060d.png
 狐类犬而长尾狸则狐之小者孔氏谓以四兽之皮
 织今通外国之俗者为澄言曰织皮者兽皮熟之去
 毛削令至薄裁令极细如缕以金傅之织而为布非
 缝皮为裘亦非织毳为褐也西倾山名在洮州临潭
 县西南桓水名水经曰西倾之南桓水出焉叶氏曰
 中国之贡疑西倾即西戎之境熊罴狐狸织皮文当
 与西倾因桓是来相属谓四兽织皮西倾之戎因桓
 水而来以通中国献方物也澄案西倾山虽属雍州
卷二 第 30a 页 WYG0061-0061a.png
 然山趾所必广西倾之戎盖在梁州境内此句特为
 织皮之贡而言章末乃总言一州贡物达于帝都之
 道他州之贡则皆然旧注以此句属下文浮于潜之
 上者非是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凡汉水分支可以容舟处皆潜也不言浮汉而言浮
 潜者随其支流径便不必至汉乃浮也桑钦叙汉自
 西乐城以上为沔度水口以下为汉大率汉之支流
卷二 第 30b 页 WYG0061-0061b.png
 皆名潜汉之上流皆名沔此由潜以达汉也沔在山南
 属梁州渭在山北属雍州水不可通自沔而北陆行
 度陇至于渭滨乃用舟顺流而不可逾越渭口而遂
 渡河也文当曰入于沔逾于渭盖二文互也汉武帝
 时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张汤问之云褒
 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绝
 水至斜间百馀里以车转从斜下渭蔡氏曰褒斜之
 间绝水百馀里故曰逾然当曰逾于渭今曰逾于沔
卷二 第 31a 页 WYG0061-0061c.png
 又未可晓绝河而渡曰乱
  此第九章
黑水西河惟雍州
 西跨黑水东至西河西河主冀都而言龙门之河在
 冀西也
弱水既西
 弱水出吐谷浑界穷石山自张掖郡删丹县西至合
 黎山与张掖县河合既西者导之西流也柳宗元曰
卷二 第 31b 页 WYG0061-0061d.png
 其水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垫没及底故名弱水
泾属渭汭
 泾水出安定岍头山易氏曰岍头山一名崆峒连亘
 原州高平百泉平凉三县泾水东南流至泾州临泾
 县保定县邠州宜禄县永寿县又东北流至京兆醴
 泉县九嵏山东仲山西当水出山处故汉名谷口县
 白渠溉田在此地又自池阳东流至泾阳县南七里
 左传襄十四年诸侯伐秦济泾而次在此地东南流
卷二 第 32a 页 WYG0061-0062a.png
 至高陵县东北流至云阳县西二十五里即郑国凿
 渠处又东流而入渭洛入河处谓之洛汭渭入河处
 谓之渭汭泾至云阳县而入渭又至华州华阴之永
 丰仓而入河此二百八十里间泾与渭相连故曰泾
 属渭汭
漆沮既从沣水攸同
 漆沮二水名漆水自耀州同官县东北界来经华原
 县沮水自坊州升平县北子午岭出下合榆谷慈马
卷二 第 32b 页 WYG0061-0062b.png
 等川至华原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东南入渭从
 如恒卫既从之从沣水出京兆鄠县北东至咸阳县
 经上林苑与渭水合为一故曰同案水经漆水出扶
 风杜阳县眺氏曰此邠州漆也程氏曰杜阳今岐山
 普润县之地亦汉漆县之境非禹贡之漆水也
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荆岐二山名荆北条荆山在耀州富平县掘陵原岐
 在凤翔岐山县东北十里终南惇物鸟鼠三山名终
卷二 第 33a 页 WYG0061-0062c.png
 南一名太一山在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惇物一名
 垂山在武功县鸟鼠俗呼为青雀山在渭源县西举三
 山而不言所治者蒙上文既旅之文也
原隰厎绩至于猪野
 广平曰原下湿曰隰诗曰度其隰原即此也在邠州
 猪野泽名武威县东北休屠泽是也治水成功自高
 而下故先言山次原隰次陂泽也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卷二 第 33b 页 WYG0061-0062d.png
 三危山名未详其地地记以为在鸟鼠之西而南当
 岷山或以为燉煌左传曰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
 姓之奸居于瓜州即燉煌也叙谓服从政教也舜窜
 三苗之君于三危者犹尚桀骜顽不即功盖三苗故
 地山川险恶气习使然今湖南徭洞时犹窃𤼵俘而
 询之多为猫姓岂其遗种欤
厥土惟黄壤
 黄者土之正色林氏曰物得其常性者最贵雍州黄
卷二 第 34a 页 WYG0061-0063a.png
 壤故其田他州莫及
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田上上第一等赋中下第六等或谓荆州厥赋下上
 上错之等是与雍州两易而此不言错何也曰荆赋
 或时数多于雍则错出第六而雍为第七自是荆之
 赋有增羡而非雍之赋有减杀也故荆言错而雍不
 言错
厥贡惟球琳琅玕织皮昆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卷二 第 34b 页 WYG0061-0063b.png
 球琳皆美玉或云球玉磬琅玕美石似珠今南海有
 青琅玕珊瑚属也昆崙析支渠搜皆西戎国名昆崙
 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渠搜近朔方地即犹即工
 之即叙犹丕叙之叙即叙言臣顺而效贡也梁州织
 皮西倾之戎所贡雍州织皮此诸国之戎所贡易氏
 曰临羌西即今兰州之地河关西即今积石军之地
 朔方郡有渠搜县水经云河自朔方东流经渠搜故
 城礼大戴记云北𤼵渠搜西戎又在三国之外如汉
卷二 第 35a 页 WYG0061-0063c.png
 之西域亦总三十六国旧本织皮至即叙十二字在
 会于渭汭之下苏氏曰其文当在球琳琅玕之下浮
 于积石之上今从之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积石山名禹导河所始处龙门在河中府龙门县雍
 之贡道有二北道自积石至西河南道自渭入河北
 道自龙门而下与南道会于渭汭蔡氏曰他州入贡
 亦必不止一道𤼵此例以互见耳案邢恕奏乞下熙
卷二 第 35b 页 WYG0061-0063d.png
 河路打造船五百只于黄河顺流放下至会州西小
 河内藏放熙河漕使李复奏窃知邢恕欲用此船载
 兵顺流而下去取兴州契勘会州之西小河咸水其
 阔不及一丈深止于一二尺岂能藏船过会州入韦
 精山石峡险窄自上垂流直下高数十丈船岂可过
 至西安州之东大河分为六七道散流渭之南山逆
 流数十里方再合逆溜水浅滩碛不胜舟载此声若
 出必为夏国侮笑事遂寝邢恕之策如李复之言可
卷二 第 36a 页 WYG0061-0064a.png
 谓谬矣然此言雍州贡赋之路亦曰浮于积石至于
 龙门西河则古来此处河道固通舟楫矣而复之言
 乃如此何也姑录之以备参考云
  此第十章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
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陈氏曰随山治水故以导言水源出于山因山以相
 水之源委山有涧谷者导而纳之川朱子曰导山自
卷二 第 36b 页 WYG0061-0064b.png
 北而南据导字分南北二条而江河为之纪二条又
 分为四郑氏曰岍岐为正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冢
 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澄案每列之中又有二焉
 此条河渭北境之山北条之北也岍岐荆三山在渭
 北北条之北之一也岍在雍州岍源县西六十里北
 与陇山接今之陇山天井金门秦岭山皆古之岍也
 逾谓行及河滨用舟截流横渡逾越河滨而又出陆
 也壶口雷首太岳厎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九
卷二 第 37a 页 WYG0061-0064c.png
 山在河北北条之北之二也雷首一名中条山在河
 中府河东县南十五里太岳即霍山在晋州霍邑县
 东三十里厎柱在陜州陜县东北五十里山在水中
 破为三穿河出其间有似于门俗名三门山析城在
 王屋县西北七十里山峰四面如城有南门焉王屋
 在垣曲县北十五里周回一百三十里高三十里山
 形如屋太行连亘河北诸州泽州之晋城陆州怀州
 之河内武涉修武以至于河北境皆太行所经故太
卷二 第 37b 页 WYG0061-0064d.png
 行在河北为天下之脊恒山北岳也在汉常山郡上
 曲阳县西北入于海言山傍之水皆入海也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岍与西倾皆雍州山故西倾不言导其文蒙于导岍
 也此条大河南境之山北条之南也西倾朱圉鸟鼠
 太华四山北条之南之一也朱圉在秦州清水县伏
 羌镇西南六十里太华西岳也在华州华阴县南八
 里熊耳外方桐柏陪尾四山北条之南之二也熊耳
卷二 第 38a 页 WYG0061-0065a.png
 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外方中岳嵩山也在河南
 府登封县西北二十三里桐柏一名大复山在唐州
 桐柏县西南九十里陪尾案唐志泗水县有陪尾山
 泗水出焉盖此是也孔疏以安州安陆县横尾山为
 陪尾者非是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此条江汉北境之山南条之北也嶓冢荆山二山在
 北南条之北之一也嶓冢在兴元府金牛镇东二十八
卷二 第 38b 页 WYG0061-0065b.png
 里其山中高东西下形似冢山以东水皆东流山以
 西水皆西流俗谓分水岭荆山在荆门军当阳内方
 大别二山在江北南条之北之二也内方一名章山
 在复州竟陵县大别在汉阳军汉阳县汉水入江处
 鄂州在江南岸北对此山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嶓岷皆梁州山故岷山不言导其文蒙于导嶓冢此
 条大江南境之山南条之南也岷衡二山南条之南
卷二 第 39a 页 WYG0061-0065c.png
 之一也岷山在茂州汶山县西北俗谓铁豹岭南去
 青城石山百里蜀以西近江源者皆为岷山连峰接
 岫青城天彭诸山之所环绕皆岷也岷山之阳其山
 非一衡山南岳也在衡州衡阳县北七十里南一峰
 曰岣嵝山自县西北以至湘南县东南皆衡山也过
 九江谓导山之人至衡山之麓遂越洞庭之尾东取
 山路以至敷浅原是导岍岐荆山逾于河以尽恒山
 碣石之例也敷浅原一山南条之南之二也导山自
卷二 第 39b 页 WYG0061-0065d.png
 衡山东行至今江州德安县有敷浅原即汉历陵县
 地敷浅原盖兼山水而名望敷阳乃其中间之小山
 庐阜则其尽处之大山也
  此第十一章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蔡氏曰浚川自随山始故导水次于导山山水皆原
 于西北故叙山叙水皆自西北而东南导山则先岍
 岐导水则先弱水也朱子曰导水凡九条弱水最西
卷二 第 40a 页 WYG0061-0066a.png
 北水又西流不经中国故首言之黑水从雍梁西界
 入南海亦不经中国故次之河为四渎宗且𤼵源西
 北故中国之水以河为先汉𤼵源于西在江之北故
 次于河江在汉南故次于汉济虽北而𤼵源近故次
 于江淮在济南故次于济渭水所经止于雍州于一
 州为大于九州为小故后及之洛水所经止于豫州
 自渭而言又在南故居末易氏曰弱水合黎流沙同
 在甘州即汉张掖郡弱水出删丹县南山下合黎山
卷二 第 40b 页 WYG0061-0066b.png
 在张掖县西北二百里俗名要涂山又有居延泽在
 县东北六十里古以为流沙朱子曰流沙在合黎之
 西杜佑曰在沙州西八十里其沙随风流行故曰流
 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水经曰出张掖鸡山南至燉煌过三危山汉志曰益
 州郡滇池县有黑水祠夏氏曰黑水在张掖为雍州
 之界在于阗为梁州之界易氏曰樊绰蛮书载蛮水
卷二 第 41a 页 WYG0061-0066c.png
 之入南海者有四西洱河与澜沧江合一也丽水与瀰
 渃江合二也新丰川合勃弄诸水三也唐蒙所见盘江
 四也绰指丽水为黑水一名样裨江而罗些城北有
 山即三危山其水从罗些城三危山西南行上流出
 于西羌吐蕃下流南至苍望城又南至双王道勿川
 有瀰渃江西南来会南经骠国之东而入海罗些乃
 南诏吐蕃南北相距之地其西接吐蕃其东接剑南
 东北之西境蔡氏曰梁雍二州西边皆以黑水为界
卷二 第 41b 页 WYG0061-0066d.png
 是黑水自雍之西北而直出梁之西南也中国山𫝑
 冈脊皆自西北而来积石西倾岷山冈脊以东之水
 既入于河汉岷江其冈脊以西之水即为黑水而入
 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
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河水出塞外东北入塞内汉张骞穷河源一源出葱
卷二 第 42a 页 WYG0061-0067a.png
 岭一源出于阗于阗河北流合葱岭河东注蒲昌海
 去玉门阳关三百馀里水潜行地下南出积石为中
 国河说者谓张骞徒见两水入蒲昌海误以为河源
 尔雅云河出昆崙墟唐长庆中薛元鼎使吐蕃自陇
 西成纪县西南出塞二千馀里得河源于莫贺延碛
 尾曰闷磨黎山其山中高四下所谓昆崙也东北流
 与积石河相连河源澄莹冬春可涉下稍合流色赤
 益远他水并注遂浊河源非出于积石禹导河自积
卷二 第 42b 页 WYG0061-0067b.png
 石始也易氏曰河自廓州积石军北东北流一百五
 十里至化城县南八十步东流一百四十里至鄯州
 龙支县西南六十里积石山在县西九十八里又三
 百九十里至河州枹罕县南五十里积石在县西北
 七十里一名唐述山今人自龙支县山为大积石此
 山名小积石又三百里至兰州五泉县北二十里东
 北流三百八十里至会州之会宁县西北有黄河堰
 又五百三十里至灵州之回乐县枕黄河即后魏刁
卷二 第 43a 页 WYG0061-0067c.png
 雍开富平艾山旧渠通河溉田之地又经灵武县又
 一千馀里至西受降城东流一百八十里至天德军
 又二百里至中受降城又三百里至东受降城三城
 皆唐景隆中张仁愿所筑并在河岸以遏突厥河转
 南流三百五十里至朔州之鄯阳县西三十里又三
 百七十四里至岚州之合河县西二里又七十里至
 石州之临泉县北二十里又经定湖县西二百步孟
 门关在县西一百步又经平夷县西四五十里又四
卷二 第 43b 页 WYG0061-0067d.png
 百二十里至隰州之永和县东六十里又经泰宁县
 又二百里至慈州之吉昌县北六十里又经文城县
 孟门山在县西南三十六里河中有山如槽水流悬
 注七十馀尺俗名石槽与龙门相对即龙门之上口
 为河之巨阨又一百八十里至河中府之龙门县北
 二十五里乃龙门口所谓至于龙门者也河口广八
 十步水陆不通大鱼集其下不得上又二百里至陕
 州之西北对河为华州华阴县河经太华之北故曰
卷二 第 44a 页 WYG0061-0068a.png
 华阴河至东流经陜州之芮城县陜县又五十里至
 陜石县有厎柱山在河中又二百五十里至河南府
 王屋县南五十里又至河阳县后为孟州南城四面
 临河谓之富平津古谓之孟津又经巩县有五社渡
 洛水入河谓之洛口亦名什谷张仪所谓下兵三川
 塞什谷之口者也又经泛水县本汉成皋县一名虎
 牢三百九十里至卫州汲县南五十里谓之棘津亦
 谓之石济津东北流至黎阳县大伾山在县南七里
卷二 第 44b 页 WYG0061-0068b.png
 俗号为黎山二百五十里至相州临河县南五里又
 八十里至澶州顿丘县南二十五里北流一百二十
 里至魏州之贵乡县大河故渎在县西三里俗云王
 莽河东北流二百一十里至贝州经城县枯河在县
 东十里又二百一十里至冀州南宫县洚水故渎在
 县东南六里以禹河东从故道入海而不入河又一
 百二十里至沧州下流故道不可复考九河入海当
 在沧州之北蔡氏曰自积石至龙门三千里经但一
卷二 第 45a 页 WYG0061-0068c.png
 书积石不言方向荒远在所略也龙门而下因其所
 经记其自北而南则曰南至华阴记其自南而东则
 曰东至厎柱又详记其东向所经则曰孟津曰洛汭
 曰大伾通利军黎阳县临河有山盖大伾也山在大
 河垂欲趋北之地又记其自东而北则曰过洚水洚
 水今冀州信都县枯洚渠也周时河徙砱砾至汉又
 改向顿丘东南流与禹河道背戾汉魏郡邺县有故
 大河在东北古洚渎自贝州经城北入南宫贯穿信
卷二 第 45b 页 WYG0061-0068d.png
 都向北而入故河于信都之北又详记其北向所经
 则曰大陆曰九河又记其入海处则曰逆河自洛汭
 而上河行于山其地皆可考自大伾而下垠岸高于
 平地故决齧流移水陆变迁而洚水大陆九河逆河
 皆难指实然上求大伾下得碣石因其方向辨其故
 道则犹可考也苏氏曰播为九河播分也朱子曰河
 从积石北行又东乃折而南计应三千里然后至龙
 门而为西河南流至华阴而极始折而东至厎柱至
卷二 第 46a 页 WYG0061-0069a.png
 孟津过洛汭而为南河至大伾而极始折而北流为
 东河至兖州而分为九复合为一而入海河流于是
 终矣澄案自汉以来人但知有汉河不能复知禹河
 入海之处虽迁固且然近世河趋汴泗径淮入海与
 淮合为一渎河渎遂绝不考古者非惟不知禹河所
 在虽汉河故迹渐莫能知已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
别南入于江东为北江入于海
卷二 第 46b 页 WYG0061-0069b.png
 嶓冢山汉水所出在兴元府西县之西此汉水东源
 也其西源在三泉县之东始源曰沔径葭萌入汉郦
 道元谓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是也易氏
 曰漾水东流百八十里经兴元之南郑县至此名汉
 水又七十二里至城固县北二里又三百里至洋州
 兴道县百步又经金州之汉阴县南二里又五百里
 至金州西城县北百步又经洵阳县又经均州之丰
 利郧乡二县又六百八十里至均州武当县西北四
卷二 第 47a 页 WYG0061-0069c.png
 十里水中有沧浪州至此又名沧浪水东南流经襄
 阳府之乐乡宜城二县又三百六十里至襄阳府襄
 阳县又三百二十里至郢州长寿县十步又三百里
 至复州景陵县南县有汊汊水即三澨也又经沔州
 汉川县至汉阳县大别山之东北入江澄曰汉水南
 入于江乃循江北岸东行为江之北而入于海夫汉
 既入江与江混为一水而又曰东为北江入于海有
 似别为一水然何也盖汉水源远流大可亚于江两
卷二 第 47b 页 WYG0061-0069d.png
 相匹配与他小水入大水之例不同故于荆州言朝
 宗于海必以江汉并称盖曰江之入海非独江水实
 兼汉水江固为江汉亦为江也故汉得分江之名而
 为北江记其入海者著其为渎也三渎皆自为一渎
 惟江与汉共为一渎导水九条始之以三水终之以
 二水而中间记四渎其一河一渎也其二汉与江一
 渎也其三济渎其四淮渎河渎非无他水入之然皆
 小水入大水故河得以大并小而专为渎江汉𫝑体
卷二 第 48a 页 WYG0061-0070a.png
 均敌二水合流所以如此其大不以汉附于江而泯
 其入海之实故于汉于江并言入海而同为渎也若
 汉不为渎则东为北江入于海七字衍文而其序当
 殿导洛之后矣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沣过九江至于东陵东
迤北会于汇东汇泽为彭蠡东为中江入于海
 易氏曰岷山汉志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考唐志岷
 山近在茂州而江源远出西徼松州交川县古西羌
卷二 第 48b 页 WYG0061-0070b.png
 地江源镇在县西北三十里江南流二百四十里至
 翼州翼水县二百步又六十里至茂州汶山县汶山
 即岷山禹导江始此又经蜀州之青城县彭州之导
 江县后以二县治永康军又三百七十里至成都县
 南七里县有沱江镇以沱水名即东别为沱者也凡
 江之别出者为沱梁荆二州皆有此特其一又二百
 里至眉州通义县东三里又经陵州之籍县嘉州犍
 为县又五百六十里至戎州僰道县东北十步东流五
卷二 第 49a 页 WYG0061-0070c.png
 十里经南溪县有符黑水入江今南广溪也又经泸
 州之绵水江安二县又三百一十里至泸州泸川县
 南三十步东北流经渝州之万寿县七百里至渝州
 巴县南又三百四十里至涪州涪陵县东流三百五
 十里至忠州临江县南百步又二百六十里至万州
 南浦县又经至夔州之云安县南百步又三百一十里
 夔州鱼复县瞿塘峡在县东二里水中孤石名滟滪
 堆又一百里至巫山县巫山在县东四十里江水南
卷二 第 49b 页 WYG0061-0070d.png
 去县一里波流峻急或有冒险朝𤼵白帝暮宿荆渚
 其间千二百里又经归州之巴东县南百步又三百
 三十里至归州秭归县县城东北二面并临绝涧西
 大溪水南大江有空岭峡在县东百二十里湍水迅
 急上甚艰险载物悉下然后得过又经硖州之宜都
 县南二百步又二百里至硖州夷陵县自蜀至此五
 千馀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县西北有西陵山自县
 浙沂江二十里入峡口名为西陵峡长二十里所谓
卷二 第 50a 页 WYG0061-0071a.png
 三峡此其一也或谓巴自有三峡此即峡石东南流
 入夷道县百步又三百三十里至江陵府江陵县东
 流经公安石首二县东南至澧州界即东至于澧也
 先儒以为澧水然澧水入洞庭而后入江又以为澧
 陵然澧陵在江东南数百里禹贡言至者非山即泽
 今澧州在江南无非山泽是小山泽因水而得名者
 自澧州界东流五百七十里至岳州巴陵县北五里
 洞庭湖在县西南五十步周回二百六十里此禹贡
卷二 第 50b 页 WYG0061-0071b.png
 之九江过九江言横截乎洞庭之口是汉水过三澨
 之例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亦名西陵则巴陵
 为东陵可知江水过九江而后至于东陵自巴陵东
 迤北经临湘县北又经鄂州之蒲圻县五百一十里
 至鄂州江夏县澄曰鄂北对汉阳军大别山汉水自北
 来入江合流江水与之会水之合流曰汇故曰东迤
 北会于汇不言会于汉者以汉有漾沔沧浪之异名
 不可指定一名而言故但曰会于汇也江会汉水合
卷二 第 51a 页 WYG0061-0071c.png
 流之后东流经武昌县北又经兴国军界六百里
 至江州德化县又六十里有水自南来入江合流其
 泽名为彭蠡西岸江矶山乃庐山尽处东岸今为湖
 口县所谓汇泽为彭蠡也东汇泽为彭蠡六字旧本
 误在导漾条南入于江之下解说不通遂至纷纭异
 论今正其错简诸儒之疑可释而辨可息矣江与彭
 蠡合流之后东北流又经池州城北五里池口镇自
 江州至此凡五百八十里又经太平州当涂县之采
卷二 第 51b 页 WYG0061-0071d.png
 石镇又经建康府城西十五里又经镇江府自池州
 至此凡七百四十里又东至江阴军北对泰州入海
 自镇江府至此凡三百里江之入于海也必曰为中
 江何也盖禹贡以汉水江水共为一渎汉既分江之
 半为北江故江不得专江之名汉为北江则江当为
 南江矣然循江南面岸有彭蠡湖水若曰南江恐疑
 为指湖水而言以江水行于湖水汉水之中故曰为
 中江也
卷二 第 52a 页 WYG0061-0072a.png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
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沇水𤼵源王屋山东南顶崖下既见而复伏至济源
 县西北平地而出有两源东源周回七百步其深不
 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其深一丈其见者两源
 合流东至温县历虢公台西南入河其伏者潜行地
 下绝河而南溢为荥泽再出于陶丘北溢者言如井
 泉自中而满非有来处如菏泽被孟猪之被出者言
卷二 第 52b 页 WYG0061-0072b.png
 在平地自下面而涌非有上流如某水至某处之至
 荥泽后既填塞陶丘亦无窦济渎故迹不复可寻自
 至菏会汶之后流而为川其迹始著易氏曰孟州王
 屋县王屋山南行九十里至济源县流方名济水南
 流一百二十里而入于河自入河处东南三百三十
 里至郑州之荥泽县有古荥泽东五十里至郑州又
 一百里至汴州东北二百四十里曹州济阴县有定
 陶镇后以为县属广济军盖陶丘一名再成唐尧所
卷二 第 53a 页 WYG0061-0072c.png
 居故为陶唐又东北九十里至菏泽陶丘在广济军
 之西菏泽在广济军之东北凡古济所经之地自河
 至此七百馀里济至菏泽又东北至东平府之寿张
 县安民亭会于汶北流一百里至须城县西二里又
 经齐州之长清县东北流经丰济县西二十六里二
 百里至临邑县西四十里又经全节章丘临济三县
 又经淄州之邹平乡南三十里又经济阳又一百九
 十里至高苑县七十步东流二百四十里至青州博
卷二 第 53b 页 WYG0061-0072d.png
 兴县北百步东北流入海蔡氏曰济水伏流绝河乃
 其物性之常经书导沇或见或伏而脉络可考程氏
 言河溢出南岸为荥溢出者非济水顾弗深考耳盖
 溢者指荥而言非指河也且河浊而荥清荥之水非
 河之溢明矣先儒皆以济水性下劲疾故能穴地流
 注显伏吴兴沈氏亦言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𤼵
 地皆是流水世谓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亦济所经取
 其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
卷二 第 54a 页 WYG0061-0073a.png
 疏痰盖其水性趋下清而劲故也澄曰沇水之伏而
 见也近见于河北之济源者终于入河是为北济远
 见河南之荥泽者终于入海是为南济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淮水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胎簪盖桐柏之旁小山
 也易氏曰淮自桐柏县东流经蔡州之朗山县又二
 百八十里经真阳县南八十里北至蔡州一百里又
 经褒信县又经新息县南五里又三百里西南流经
卷二 第 54b 页 WYG0061-0073b.png
 颍川汝阴县南五里东流二百二十里经下蔡县后
 为寿春府又五百里至宿州蕲县南七十里又经虹
 县又经濠州之招义县即汉淮陵县地汉志所谓淮
 水至淮陵入海者也东北经泗州之徐城县又二百
 四十里至泗州临淮县东流经宿迁县东北流经涟
 水县又二百七十里入海澄曰沂至下邳先入泗泗
 至淮阴乃入淮而曰东会于泗沂二水均敌不以沂
 既入泗而没其名如朝宗并称江汉之例
卷二 第 55a 页 WYG0061-0073c.png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
入于河
 鸟鼠同处一穴故名其山曰鸟鼠易氏曰山在渭州
 渭源县西七十六里后属雍州禹导渭始此有三源
 正东微南流至襄武县东流五十里至陇西县县后
 为巩州又至秦州之伏羌县南一里又三百里至秦
 州上邽县北三十里秦州后徙治成纪又一百二十
 里至陇州之南由县南四十里县后并入吴山又三
卷二 第 55b 页 WYG0061-0073d.png
 百二十里至凤翔之岐山南二十里又经京兆府之
 渭南同官咸阳三县又二百七十里至万年县北五
 里又二百六十里至华州华阴县东北流三十五里
 有永丰仓入河谓之渭口澄案会于沣在鄠县东会
 于泾在云阳县西过漆沮在同州朝邑县苏氏曰会
 沣会泾过漆沮者渭水自西而东之次雍州先泾次
 漆沮后沣者散言境内诸水也合沙郑氏曰渭水源
 出塞外行二千里而附于河不得与四渎并而施功
卷二 第 56a 页 WYG0061-0074a.png
 不下于四渎故与四渎同纪于导水也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

 洛水出冢岭山在商州上洛县西七十里东流七十
 里至上洛县东北流九十里至洛之南四十里乃在
 熊耳山之西浮梁之水出焉而注于洛又四百六十
 里至虢州卢氏县熊耳山在县南五十里禹导洛始
 此东流经河南府之福昌县东北流经寿安县又四
卷二 第 56b 页 WYG0061-0074b.png
 百五十里至河南府河南县北四里洛阳县西南三
 里自苑内上阳之南瀰漫东流六十三里至缑氏县
 东北流七十七里至巩县会伊瀍涧之水一百四十
 里而入河合沙郑氏曰洛水其上源不远不及渭汉
 其流之不过泾沔其行仅千馀里而入河而得与导
 水之列者洛居天下之中与河并为出图书之所后
 人见洛而思禹功盖亦以此曾氏曰水所经一也有
 言至言过言会者言过言会者皆水名言至者或山
卷二 第 57a 页 WYG0061-0074c.png
 或泽也河之至于龙门华阴厎柱大伾汉之至于大
 别皆山名河至于孟津则地名河至于大陆济至于
 菏泽皆泽名也江至于澧或以为澧州多山泽或地
 名因水也至于东陵陵名也以大水合小水谓之过
 河之过洛汭过洚水汉之过三澨江之过九江渭之
 过漆沮皆以大合小也二水𫝑均而相入谓之会江
 会于汇济会于汶淮会于泗沂渭会于沣于泾洛会
 于涧瀍于伊皆水𫝑之均也天下之水莫大于河故
卷二 第 57b 页 WYG0061-0074d.png
 未尝言会济淮洛之水为小凡川之合者势皆可均
 故未尝言过也
  此第十二章澄曰篇内地里凡称郡者因汉之旧
   称府州军者因唐宋所名不及一一改从后所
   称也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
 此言民居之安同谓九州之内无一处有未治者隩
 隈水涯也四隩四海之隈水患悉平海滨远地既可
卷二 第 58a 页 WYG0061-0075a.png
 奠居则中国近地可知也
九山刋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
 此言水患之平九州之山槎木通道而旅祭告成矣
 九州之川疏涤其源而无复壅滞矣九州之泽既有
 陂障而无或决溢矣四海会同言天下之水皆与会
 同而为一也或曰诸侯之见天子时见曰会殷见曰
 同九州川泽之水一一皆归于四海其会同诸水犹
 天子之会同诸侯也
卷二 第 58b 页 WYG0061-0075b.png
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此言水平而任土以赋民也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也
 修整饬六者皆修故曰孔修庶土川泽坟衍原隰丘
 陵山林也交俱也正辨土所宜各得其正也财谓民
 所出赋谓上所取致其谨者惟恐过取也则准也三
 壤上中下九等之田也依约田之高下以成则法于
 中国则取之有制而不过也
锡土姓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卷二 第 59a 页 WYG0061-0075c.png
 此言水平而建国以君民也锡土者分之以百里七
 十里五十里之地也锡姓者天子建国因生以赐姓
 如生于姜水者赐之姜姓生于妫汭者赐之妫姓也
 祇敬也德先有德之先世也所封诸侯乃帝者子孙
 所以敬其有德之先世也有德之后象贤故人人能
 恭顺天子而不距违我所行也
  此第十三章总结前章别州随山浚川之事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
卷二 第 59b 页 WYG0061-0075d.png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甸服畿内之地也甸田服事也所服皆田赋之事故
 谓之甸服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禾
 本全曰总刈禾曰铚半藁也半藁去皮曰秸谓之服
 者三百里内去王城为近非惟纳总铚秸而又使之
 服输将之事也独于秸言之者该前二者而言也粟
 谷也内百里为最近故并禾本总纳二百里次之只
 刈禾半藁而纳三百里又次之去藁粗皮而纳四百
卷二 第 60a 页 WYG0061-0076a.png
 里为远去其穗而纳谷五百里尤远去其谷而纳米
 盖量地之远近而为纳赋之轻重精粗也此分甸服
 五百里而为五等也孙氏曰二百里以下不言赋粟
 米不言纳从上文也朱子曰总至米皆公田之赋畿
 内不封诸侯故田赋入天子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侯服者侯国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采者
 卿大夫邑地男邦男爵小国也诸侯诸侯之爵大国
卷二 第 60b 页 WYG0061-0076b.png
 次国也先小国而后大国者大可以禦外侮小得以
 安内附也此分侯服五百里而为三等也陈氏曰言
 男则子在其间言侯则公伯在其间或曰王制云千
 里之外曰采禹定千里之外曰侯服侯服一百里内
 为采者此也然周官六乡之外为六遂六遂之外有
 家邑稍地者大夫之采地乃在畿内又有小都县
 地大都畺地者公卿王子弟之采地亦在畿内与禹
 贡不同疑禹贡侯服之采其周官所谓邦国閒田乎
卷二 第 61a 页 WYG0061-0076c.png
 盖侯服百里最近王畿故不以封而为閒田天子之
 子弟食采者畿内之畺地世远族蕃则其采地有及
 于侯服故空其地以待之所谓百里采者如此或曰
 此说非也虞周之制各不同耳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绥服去王畿渐远谓之绥者抚安之义侯服外四面
 又各五百里也揆度也绥服内取王畿千里外取荒服
 千里介于内外之间故以内三百里揆文教外二百
卷二 第 61b 页 WYG0061-0076d.png
 里奋武卫文以治内武以治外圣人所以严华夷之
 辨者如此此分绥服五百里而为二等也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要服去王畿已远皆夷狄之地其文法略于中国谓
 之要者要约之义羁縻之而已绥服外四面又各五
 百里也夷夷之也夷东夷之名也要服内三百里东
 西南北皆曰夷者谓待之若东夷而不绳以中国之
 法也蔡放也左传云蔡蔡叔孟子云杀三苗字异音
卷二 第 62a 页 WYG0061-0077a.png
 同古字通用也说文作𥻦谓𥻦散之也散置罪人于
 此也此分要服五百里而为二等也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荒服去王畿益远而经理之者视要服为尤略也其
 地荒野故谓之荒服要服外四面又各五百里也蛮
 慢之也蛮南夷之名也荒服内三百里东西南北皆
 曰蛮者谓待之若南蛮而不绳以中国之法也流流
 徙罪人之地蔡与流皆所以处罪人而罪有轻重故
卷二 第 62b 页 WYG0061-0077b.png
 地有远近之别也此分荒服五百里而为二等也今
 案要服荒服内三百里均以处夷人而俗小异故曰
 夷曰蛮蛮盖甚于夷也外二百里均以处罪人而罚
 不同故曰蔡曰流流盖加于蔡也夷蛮虽非中国礼
 义之俗而其居犹在蔡流者之内盖亦人类非有罪
 也蔡流之人不与同中国既远屏要荒矣而所出夷
 蛮者之外盖深弃绝之所谓投之四裔以禦魑魅也
 或曰内三百里亦处蔡人外二百里亦为夷人夷与
卷二 第 63a 页 WYG0061-0077c.png
 蔡蛮与流互文以见耳然则夷地盖以处罪之轻于
 蔡者蔡地又远于夷其犹戎与蛮地盖以处罪之轻
 于流者流地又远于蛮其犹狄与蔡氏曰五服四面
 二千五百里然尧都冀州北境恐无二千五百里藉
 使有之亦皆沙漠不毛之地而东南财赋所出则反
 弃要荒以地𫝑考之殊未可晓但古今土地盛衰不
 同当时冀北未必荒落如后世耳亦犹闽浙之间旧
 为蛮夷渊薮而今富庶蕃衍土地兴废不可以一时
卷二 第 63b 页 WYG0061-0077d.png
 槩也澄案周制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
 服禹并王畿为五服周王畿之外自为九服而里不
 同盖禹服言其面每面各五百里故五服相距方五
 千里周服言其方方五百里则其面一方二百五十
卷二 第 64a 页 WYG0061-0078a.png
 里自王畿至蕃面二千七百五十里相距五千五百
 里增于禹贡但五百里耳禹辨甸服为王畿其外侯
 服其别有三绥服要服荒服其别各二盖亦别为九
 焉曾氏曰周王畿即禹甸服其侯服甸服即禹侯服
 其男服采服即禹绥服其卫服盖若绥服之奋武卫
 也禹之卫去甸服八百里周之卫去王畿千里周之
 卫凡二百里其蛮服夷服即禹要服其镇服蕃服即
 禹荒服澄案周之蛮服一作要服
卷二 第 64b 页 WYG0061-0078b.png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渐如水之渐渍被如衣之被覆声教者虽不近见善
 教之实然亦远闻善教之声而效慕之也讫尽也凡
 言四海者谓东西南北通乎地下之海其海也西北
 地高临海皆高山海在下如深井然人不得而见东
 南卑海水溢出岸上今所见之海乃海傍平地水所
 淹及者耳故东南海中洲岛又有国土人民更几千
 里始为无底之海东渐于海之海指今人所见者而
卷二 第 65a 页 WYG0061-0078c.png
 言非讫于四海之海也青徐东距海岸故曰东渐雍
 州弱水馀波西入流沙故曰西被言渐出今海被过
 流沙之外与北际南陲之远皆及向慕帝朝之声教
 而所及极尽于地维穷处之四海也中庸曰天之所
 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
 尊亲其斯言之谓与
  此第十四章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卷二 第 65b 页 WYG0061-0078d.png
 锡犹锡贡纳锡之锡下锡上也治水事毕故以玄圭
 为贽而见于帝以告成功蔡氏曰水色玄故圭以玄
 云
  此第十五章
  甘誓
   甘地名有扈氏国之南郊也誓者以言戒励之
   也誓师于甘故以甘誓名篇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卷二 第 66a 页 WYG0061-0079a.png
 交兵曰战六卿六乡之卿也召之者将誓也周官每
 乡卿一人六乡六卿平居无事则各掌其乡之政教
 禁令而属之大司徒有事出征则各率其乡之一军
 而属之大司马所谓军将皆卿是也意夏制亦或相
 似古者四方有变专责之方伯方伯不能讨然后天
 子亲征天子之兵有征无战今启亲率六军造其城
 下有扈之敢抗天子交兵大战若𫝑均体敌然视尧
 舜禹三圣相承之时气象有间矣
卷二 第 66b 页 WYG0061-0079b.png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王夏王启也嗟𤼵语闵叹之辞六事即六卿人则六
 卿所统之众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𠞰绝其命今予惟恭
行天之罚
 有扈夏同姓之国在汉鄠县史记曰启立有扈不服
 遂灭之威谓暴害侮谓轻忽五行水火金木土也民
 用所资不可一日无威侮之则其用乖违民有不遂
卷二 第 67a 页 WYG0061-0079c.png
 其生者矣怠谓不虔弃谓不用三正子丑寅之正也
 帝王受命三正迭用盖自唐虞之前已然夏以建寅
 之月为正则当时诸侯当禀正朔有扈氏不臣服故
 怠弃夏之正朔也𠞰绝也𠞰绝谓灭之虐下背上𫉬
 罪于天故天用𠞰绝其命今惟恭承天意以行罚恭
 敬奉也天子用兵称恭行天罚诸侯伐有罪称肃将
 王诛皆谓有禀承也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
卷二 第 67b 页 WYG0061-0079d.png
马之正汝不恭命
 左车左右车右攻治也古者车战之法一车甲士三
 人左掌射右掌击刺御者居中掌进退驱驰命谓受
 上命各有所掌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楚许伯御
 乐伯摄叔为右致晋师乐伯曰致师者左射以菆是
 车左主射也摄叔曰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
 是车右主击刺也御非其马之正犹王良所谓诡遇
 也左右不治其事与御非其正皆能致败故戒励之
卷二 第 68a 页 WYG0061-0080a.png
 俾各尽其职也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用命谓恭命不用命谓不恭命戮杀也天子亲征必
 载迁庙之主及社主以行示赏罚之不敢专也祖左
 阳也故赏于祖社右阴也故戮于社社下疑有脱简
予则孥戮汝
 此句与上文辞意不属或有脱简或是下篇汤誓之
 文重出在此
卷二 第 68b 页 WYG0061-0080b.png
 
 
 
 
 
 
 
 书纂言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