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


卷四十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元文类卷四十     元 苏天爵 编
 杂著
  经世大典序录       赵世延等

钦惟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以上圣之资纂
承大统聪明睿知度越古今至让之诚格于上下重登
大宝天命以凝于是辟延阁以端居守中心之至正慨
念祖宗之基业旁观载籍之传闻思辑典章之大成以
卷四十 第 1b 页
示治平之永则乃天历二年冬有旨命奎章阁学士院
与翰林国史院参酌唐宋会要之体会稡国朝故实之
文作为成书赐名皇朝经世大典明年二月以国史自
有著述命阁学士专率其属而为之太师丞相达尔罕
太平王臣雅克特穆尔总监其事翰林学士承旨大司徒
臣阿琳特穆尔奎章阁大学士臣和塔拉都哩默色奎
章阁大学士中书右丞臣萨题奎章阁大学士太禧宗
禋使臣阿荣奎章阁承制学士佥枢密院事臣多拉并
卷四十 第 2a 页
以耆旧近臣习于国典任提调焉中书左丞臣张友谅
御史中丞臣赵世安等以省台之重表率百司简牍具
来供给无匮至于执笔纂修则命奎章阁大学士中书
平章政事臣赵世延而贰以臣虞集与学士院艺文监
官属分局修撰又命礼部尚书臣库库择文学儒士三
十人给以笔札而缮写之出内府之钞以充用是年四
月十六日开局仿六典之制分天地春夏秋冬之别用
国史之例别置蒙古局于其上尊国事也其书悉取诸
卷四十 第 2b 页
有司之掌故而修饰润色之通国语于尔雅去吏牍之
繁辞上送者无不备书遗亡者不敢擅补于是定其篇
目凡十篇曰君事四臣事六君临天下名号最重作帝
号第一祖宗勋业具在史策心之精微用言以宣询诸
故老求诸纪载得其一二于千万作帝训第二风动天
下莫大于制诰作帝制第三大宗其本也藩服其文也
作帝系第四皆君事也蒙古局治之设官用人共理天
下治其事者宜录其成故作治典第五疆理广袤古昔
卷四十 第 3a 页
未有人民贡赋国用系焉作赋典第六安上治民莫重
于礼朝廷郊庙损益可知作礼典第七肇基建业至于
混一告成有绩垂远有规作政典第八政刑之设以辅
礼乐仁厚为本明慎为要作宪典第九六官之职工居
一焉国财民力不可不慎作工典第十皆臣事也以至
顺二年五月一日草具成书缮写呈上臣集等皆以空
疏之学谬叨委属之隆才识既凡见闻非广或疏远不
知于避忌或草茅不识于忧虞谅其具藁之诚实欲更
卷四十 第 3b 页
求是正疏略之罪所不敢逃窃观唐会要创于苏冕续
于崔铉至宋王溥而后成书宋会要始于王洙续于王
圭至汪大猷虞允文二百年间三修三进窃惟祖宗之
事业岂唐宋所可比方而国家万万年之基方源源而
未巳今之所述粗立其纲乃若国初之旧文以至四方
之续报更加搜访以待增修重惟纂述之初猷实出圣
明之独断假之以岁月丰之以廪饷给之以官府之书
劳之以诸司之宴礼意优渥圣谟孔彰而纂修臣僚贪
卷四十 第 4a 页
冒恩私不称旨意不胜兢惧之至惟陛下矜而恕之谨

  帝号
臣闻我国家之有天下也上配古之圣神继天立极
非若后世之兴者也尧以唐侯兴虞夏禅殷周繇契稷
起盖有所因而进者也三代而下莫盛于汉唐宋汉起
亭长则巳微矣唐启晋阳之谋宋因陈桥之变得国之
故其亦未尽善者乎其馀纷然窃据一隅妄立名字以
卷四十 第 4b 页
相侵夺历年不多者何足算哉惟我圣朝则不然圣祖
之生受命自天肇基朔土龙奋虎跃豪杰云附历艰难
而志愈厉处高远而气弥昌神明恊符以圣继圣至我
太祖皇帝而大命彰大号著大位正矣于是东征西伐
莫敢不庭大王小侯稽首奉命而圣子神孙德日以隆
业日以盛灵旗所向如草偃风至于世祖皇帝天经地
纬圣武神文无敌于天下矣试尝论之金在中原加之
以天讨一鼓而取之得九州之腹心宋寓江南责之以
卷四十 第 5a 页
失信数道而举之致四海之混一若夫北庭回纥之部
白霫高丽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蚁
聚俯伏内向何可胜数自古有国家者未若我朝之盛
大者矣盖闻世祖皇帝初易大蒙古之号而为大元也
以为昔之有国者或以所起之地或因所受之封为不
足法也故谓之元焉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
之元者大之至也呜呼制作若此所以启万万年之基
讵不信欤成宗皇帝继统于大成武宗皇帝恢宏于盛
卷四十 第 5b 页
业仁宗皇帝慈祥之政英宗皇帝神明之姿海内晏然
众庶宁一晋邸信用奸谋违于祖训天怒人怨遂终厥
身我今上皇帝应天顺人义师克捷期月之间正位凝
命而又克让明宗皇帝出于至诚凡属有生莫不敢悦
重居大宝诞受尊号于是任贤辅治崇德报功体大臣
而理群臣亲九族而协黎庶人文备举天道益彰颂声
作于朝廷泰和浃于荒裔治平之迹盖有不胜其纪者
呜呼今天下垂黄戴白之民年七八十至于百岁者皆
卷四十 第 6a 页
于圣元有天下之日矣含哺鼓腹长子老孙至于世
世长戴圣元日月之照临长乐圣元雨露之涵育何其
盛哉编年之书具载国史夫大天下之统一天下之心
莫重于号著帝号篇
  帝训
臣闻圣祖神宗之盛德大业著在简册昭如日星矣惟
圣心精微因言以宣者有不得而具闻焉采诸大臣故
家有因事而亲蒙教诫或传诵而得诸见闻及以文书
卷四十 第 6b 页
来上者悉辑而录之以发其端后有可考者得以次第
而补之矣
  帝制
臣闻古者典谟训诰誓命之文或出于一时帝王之言
或出于史臣之所修润其来尚矣国朝以国语训敕者
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谨列著于篇
  帝系
臣闻自三皇五帝以来莫不众建同姓以作藩辅诗曰
卷四十 第 7a 页
本支百世盖重之也国家宗系外廷无得而闻焉考诸
简牍而可见者谨著之篇  帝系附录
自古国家别本支树藩屏以为国家长久之计然维持
之道盖必有礼法存乎其间圣朝宗藩之蕃且大自古
莫及而累朝为之法制以保之者有分地人民赐予之
厚有车服官府符信封谥之贵有使命往来之礼有奉
命征讨之事有训敕防闲之禁事在简牍可录而传者
卷四十 第 7b 页
次第岁月而著之篇
  治典总叙
书曰冢宰掌邦治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执事此为治
之本也故作治典其目则有官制沿革以见其名位品
秩禄食之差有补吏入官之法以见用人之序附之以
臣事者则居其官行其事其人其迹之可述者也
  制官
国家肇基朔方辅相之臣与凡百执事惟上所命其各
卷四十 第 8a 页
官皆因其事而命之方事征讨重在军旅之事故有万
户千户之目而治政刑则有断事之官可谓简要者矣
既取中原定四方豪杰之来归者或因其旧而命官若
行省领省大元帅副元帅之属者也或以上旨命之或
诸王大臣总兵政者承制以命之若郡县兵民赋税之
事外诸侯亦得自辟用盖随事创立未有定制世祖皇
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
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
卷四十 第 8b 页
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以次建置内外百司庶府各因
其事而举矣其在内者废置升降之因革政治之所系
也故不得不备考而纪之若夫宗戚之重莫重于宗正
府今宗正所隶特重于奸盗诈伪之刑稼穑之本莫重
于司农今劝树艺者岁受其成目宣政总佛事而西域
边事之重系焉至于内廷东宫之官属若国史翰林集
贤之治文书宣徽之治玉食将作之治营缮若此之类
皆以重臣领之盖国家盛大庶事浩繁其职掌之事视
卷四十 第 9a 页
古昔几至倍蓰故其官府之升至于重大而其属亦已
繁多日益月增其势然也其后颇以官冗吏繁为言数
有诏裁减而卒未遑及亦有不得已者夫外之郡县其
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
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盐铁之类又别置官有
军旅之事分布于外者则置万方府有大征讨则置行
枢密院无则废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
肃政廉访司以治之此其大凡也其详各著于篇
卷四十 第 9b 页
  三公
古者三公官不必备惟其人其职则寅亮天地燮理阴
阳以论道经邦者也我国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自穆呼哩国王始为太师凡为三公者皆国之重臣而
汉人惟刘秉忠为太保其后鲜有闻惟赠官或有之又
有所谓大司徒司徒太尉司空之属或置或否其置者
或开府或不开府而东宫尝置三师三少不恒有也又
有所谓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者因金旧制谓之散
卷四十 第 10a 页
官实无开府之仪云凡开府者则有参军长史之属附
见于篇
  宰臣年表
宰相者上承天子下统百司以治民庶治体之得失国
势之安否系焉国初将相大臣年月疏阔简牍未详者
则阙之中统建元以来执政之官其拜罢岁月之可考
列表而书之政事因可得而见矣
  各行省
卷四十 第 10b 页
国初分任军民之事或称行省无定制既立都省车驾
行幸都省官从而留都者亦谓之行省有征伐之事则
或置行省与行枢密院迭为废置中统至元间始分立
行中书省有尚书省则为行尚书省尚书废则行省仍
称中书初以行省为称者虽有便宜承制之权而无职
名留都所谓行中书省者不别设官因都省之留者而
巳其各处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
出领其事或才置参政佥省同佥之类其后至于设丞
卷四十 第 11a 页
相其官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既而嫌于外重改
为某处行中书省平章若右丞左丞参政而其体始不
与都省侔矣参政之下又尝再置佥省后亦废今天下
行省凡十而有废置迁革者著于篇
  入官
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官治天下之要用人而已建官
之法有天下者之所慎也我国家之初任人惟其材能
卒获豪杰之用及得中原损益古今之制度而行之而
卷四十 第 11b 页
用人之途不一亲近莫若禁卫之臣所谓怯薛者然而
任使有亲疏职事有繁易历时有久近门第有贵贱材
器有大小故其得官也或大而宰辅或小而冗散不可
齐也国人之备宿卫者浸长其属则以自贵不以外官
为达方天下未定军旅方兴介胄之士莫先马故攻取
有功之士皆世有其军而官之事在枢府不统于吏部
惟簿书期会金谷营造之事供给应对惟习于刀笔者
为适用于当时故自宰相百执事皆由此起而一时号
卷四十 第 12a 页
称人才者亦出于其间而政治系之矣择吏之初颇由
于儒而所谓儒者姑贵其名而存之尔其自学校为教
官显达者盖鲜独国学初以贵近就学而用之无常制
其后岁有贡法而寖失初意矣其以文学见用于朝廷
则时有尊异者不皆然也至元以来数欲以科举取进
士议辄中止延祐始力置进士科三年一取不及百人
尔世祖皇帝置国字以通语言其用人略如儒学之制
而加达矣至于奉上官之任使奔走服役岁月既久亦
卷四十 第 12b 页
皆得官虽细大有殊要皆为正流矣乃宗王之有分地
官府而保任之者与夫治酒浆饮食者执乐伎者为弓
矢衣甲车庐者治历数阴阳医药者出纳财赋者远夷
掌其部落者或身终其官或世守其业不得迁他官而
有恩幸遭遇骤至贵近者有之非有司所得制而陈言
献策纳粟捕盗与勋旧之后裔权要之引进皆有其人
焉而不常也凡入官之途大槩如此云
  补吏
卷四十 第 13a 页
国朝入官之制自吏业进者为多卿相守令于此焉出
故补吏之法尤为详密今别而录之虽有旧例也冲改
者简牍尚存则亦存之以备沿革之考译史宣使通事
知印奏差附见
  儒学教官
世祖皇帝既立国子学以教国人及公卿大夫之子取
其贤能俊秀而用之又推其法于天下而郡县皆立学
其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儒学教授路府上州则置焉
卷四十 第 13b 页
蒙古字行则置蒙古字教授考满皆入流而阴阳医学
亦仿置教授不与流选之考
  军官
武臣之入官也其始以功其子孙以世继兹著其大槩
详在军旅之典矣
  钱谷官
国家既有中原国用所系赋税为重而内附诸侯之取
诸民者宽急爱约各唯其意莫能一也世祖皇帝始制
卷四十 第 14a 页
宣课官多择明敏忠厚之士用之民用稍舒方是时郡
县之间唯利权为要官及好聚敛者见用纷然建置官
府民用弗堪今数十年之间稍有定制故凡钱谷之任
有可考者则备书之以见其沿革云
  投下
古者诸侯分国而治天子命卿之外大夫士以下其君
皆得而命之今制郡县之官皆受命于朝廷惟诸王邑
司与其所受赐汤沭之地得自举人然必以名闻诸朝
卷四十 第 14b 页
廷而后授职不得通于他官盖慎之也
  封赠至元中追赠之制惟一二勋旧之家以特恩见褒虽略
有成例未行也至大初始行定制课忠责孝之意备矣
其沿革著于篇
  承荫
圣王之制赏延于世是以国家有承荫之法辨嫡庶谨
嗣续推恩致儆之法意备焉
卷四十 第 15a 页
  臣事
维我祖宗圣德神功至盛极大如天地之不可计度如
日月之不可绘画圣上诏修此书实以显谟承烈为重
然求事迹于吏牍则文繁者不足以得其旨意事简者
又不足以见其始末于是神圣思虑之精微诰训之详
委攻取之机略法令之制作几不得其什一焉以为宗
藩大臣中外文武百僚有近侍帷幄远将使旨内议典
则外授征讨或各有所授而传焉因得以考其续馀之
卷四十 第 15b 页
所在故从而求之期月之间其以书来告者既取其大
系诸圣典而其事有不可弃遗者著臣事之篇
  赋典总序
传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
用兹古今不易之论也粤若皇元肇基朔方神功大业
混一华夏好生之仁如天地无不覆载此圣德之昭著
也今赋典之目有曰版籍户口八纮万国文轨攸同总
总林林重译归化此有人也曰都邑曰经理始自建邦
卷四十 第 16a 页
设都分疆画界置郡邑以聚烝民经田野以均税役次
而大封同姓以厚亲亲之义此有土也曰农桑曰赋税
曰钞法曰海运曰金银珠玉曰铜铁铅锡曰盐法曰茶
法曰酒课曰商税曰市舶均其贡赋迁其有无谷货流
通富民利国此有财也曰宗亲岁赐曰百官俸秩曰公
用钱曰常平义仓曰惠民药局曰市籴粮草曰赈粜赈
货曰恤惠鳏寡岁有经费制之以节出纳稽会有司具
焉此有用也于呼我祖宗创业守成艰难勤俭亦岂易
卷四十 第 16b 页
言哉大率以修德为立国之基以养民为生财之本布
诸方策昭示后裔以垂宪万世者宁有既乎
  都邑
惟我太祖皇帝开创中土而大业既定世祖皇帝削平
江南而大统始一舆地之广古所未有遂分天下为十
一省以山东西河北之地为腹里隶都省馀则行中书
省治之下则以宣慰司辖路路辖府州若县星罗棋布
粲然有条至元间尝命秘书少监虞应龙等修大一统
卷四十 第 17a 页
志书在官府可考焉若夫地名沿革之有异城邑建置
之不常归附之期设官之所皆必有徵所以纪疆理之
大彰王化之远也猗欤大哉
  附录(安南/)
我国家始定云南即出师取安南事见征伐篇及其来
朝事见朝贡遣使等篇今黎崱所撰安南志略沿革地
理山川物产风俗略备取以著此篇其封爵有王侯官
称有御史舆服法令之类僣拟于天朝朝廷宽仁待以
卷四十 第 17b 页
远人而阔略之而不可载于此故不书
  版籍
洪惟我太祖皇帝龙飞朔方开天建极以生民为心继
惟太宗皇帝纂承天绪迨岁甲午灭金于蔡明年乙未
始下诏籍民数时方兵革之馀自燕京顺天等三十馀
路得户八十馀万屡敕抚民之官劳来安集增羡者赏
逃亡者罚岁壬子欲验户口登耗复下诏籍之视乙未
之数增二十馀万户钦惟世祖皇帝其仁如天世治时
卷四十 第 18a 页
雍黎民丕变至元七年有司请大比民数复增三十馀
万户十一年上命丞相巴延伐宋谕之曰昔曹彬不嗜
杀人一举而江南克汝其体朕心法彬事毋使吾赤子
横罹锋刃圣人如天之仁于兹见矣迨南北混一越十
有五年再新亡宋版籍又得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
馀户南北之户总书于册者计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
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
一而其山泽溪洞之氓又不与焉上视汉唐极盛之数
卷四十 第 18b 页
无以加此夫天地之道生生不息推之以祖宗厚泽深
仁洪昌繁衍聿有以隆我皇元万世无疆之丕基
  经理
履亩而税者亦田制之一法也故有国家者必善治之
则人不扰而赋有恒否则未见其利也夫民间强者田
多而税少弱者产去而税存固在所当治也延祐初章
闾倡经理之议期限猝迫贪刻并用官府震动人不聊
生富民黠吏并缘为奸盗贼并起田莱荒芜其弊有甚
卷四十 第 19a 页
于在前者至降明诏以抚慰之而后定故才臣计吏之
有欲为者可不熟虑而慎行之哉
  农桑
农桑者王政之本也可不重哉我世祖皇帝从左丞张
文谦之请立司农官颁农政化天下以敦本就实之道
老者得其所养少者有以自力教之蓄积之方申之学
校之义牧民之官法其勤惰风纪之司严其体察岁终
以为殿最其法可谓至矣迨夫列圣相承纶音诞布必
卷四十 第 19b 页
谆谆以劝农为言皆所以为生民之命而开太平之基
也今悉著于篇
  赋税(税粮/)
太宗皇帝诏有曰依仿唐租庸调之法其地税量土地
之宜大朝开创之始务从宽大此丙申岁诏旨之节文
也世祖皇帝至元十七年申明旧制而加密焉则送纳
之期收受之式封完之禁会计之法于是乎大备矣
  赋税(夏税/)
卷四十 第 20a 页
成宗皇帝时丞相谔勒哲等以江南科税之未有定例也
于是参稽亡宋之制定夏秋二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
绵等物秋止徵其粮税视其粮以为差或一石输税三
贯二贯一贯或一贯五百文一贯七百文因其地利之
宜人民之众酌其中数而取之盖经久之道也然税随
地出有产去而税存者贫弱或不给焉守土之吏可不
体其立法之意也哉
  赋税(税差/)
卷四十 第 20b 页
国家之得中原也科差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各验
其户而上下科取之中统建元以来始有定制岁终中
书则会计其出入总数而奏焉年谷不登则有减免之
恩所以息民力也及得江南其制益广国家殷富人物
阜康则王者轻徭薄赋之效焉
  海运
惟我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既平宋始运江南粮以河
运弗便至元十九年用丞相巴延言初通海道漕运抵
卷四十 第 21a 页
直沽以达京城立运粮万户府三以南人朱清张瑄罗
壁为之初岁运四万馀石后累增及二百万石今增至
三百馀万石春夏分二运至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不
旬日而达于京师内外官府大小吏士至于细民无不
仰给于此于戏世祖之德淮安王之功逮今五十馀年
裕民之泽曷穷极焉
  钞法
世祖皇帝中统元年七月创造通行交钞以丝为本以
卷四十 第 21b 页
革诸路行用钞法之弊也行用钞之法文牍莫稽交钞
则以银五十两易丝钞一千两是年十月又印造诸路
通行中统元宝每一贯同交钞一两两贯同白银一两
又以文绫织为中统银货每一两同白银一两而银货
未及行焉印造支发岁有经数用久而弊者则赴官换
易除以工墨称物货之平通贸易之便为利博矣其法
之弊也钞轻而物重子母不能相权故至元尚书省折
以中统之五倍至大尚书省又折以至元之五倍每加
卷四十 第 22a 页
愈重而中统至元之相兼迄于今而见用其可稽者皆
录焉
  附录(钱法/)
周礼九府圜法其来尚矣圣朝造交钞宝钞以权钱钞
有钱文铜有禁法是世祖皇帝有意于圜法久矣特未
遑鼓铸流通耳至大三年诏有司行用铜钱四年诏罢
之钱虽不行而议者甚众间有论辩确至随章具录以
备举行虽然资世之宝废兴亦有数存乎其间云
卷四十 第 22b 页
  金银珠玉铜铁铅锡矾碱竹木等课
山林川泽之产皆天地自然之利也可以富国而或以
病民我国家皆因土人呈献愿输之课其多者不尽收
其少者不强取故享其利于莫穷焉凡州郡所入之数
登于王府为国经赋者则载之而好功兴利之徒时立
说以自售其事之虚实言之用否则在朝廷也  盐法
国初以酒醋盐税河泊金银铁冶取课于民岁定白银
卷四十 第 23a 页
万定六色均办之太宗皇帝岁庚寅始行盐法立河间
山东平阳四川课税所四每盐一引须重四百斤其价
银一十两世祖皇帝中统二年减银为七两至元十三
年既取宋立两淮两浙福建运司三每引改中统钞九
贯二十六年增为五十贯凡天下总设运司七分办岁
课然难易各不同有因自凝结而取者解池之课盐也
有煮海而后成者河间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之末盐也
惟四川之盐出于井深者数百尺汲水煮之井亦多不
卷四十 第 23b 页
同往往在万山之中解盐之外工力劳费灶户凋弊调
额渐增本末均困此其难者也元贞丙申每引增课钞
为六十五贯至大巳酉至延祐乙卯七年之间累增为
一百五十贯泰定乙丑减去二十五贯天历己巳复增
为一百五十贯凡今天下岁办正馀盐以引计者二百
五十六万四千有奇以课钞计者岁入之数七百六十
六万一千馀定噫视中统至元之数已增几二十倍矣
然而国用益不给何哉司财用者不可不察也
卷四十 第 24a 页
  荼法
皇朝至元五年始以兴元交钞同知运使白赓言初榷
成都茶课十三年江南平左丞吕文焕首以主茶税为
言以宋会五十贯准中统钞一贯次年定长引短引是
岁征一千二百馀定十七年置榷茶都转运使司于江
州路总江淮荆湖福广之税而遂除长引专用短引二
十一年免食苶税以益正税二十三年以李起南言增
引税为五贯二十六年丞相僧格增为一十贯延祐五
卷四十 第 24b 页
年用江西茶运副法呼噜丹言减引添钱每引再增为
一十二两五钱次年课额遂增为二十八万九千二百
馀定逮天历己巳罢运司而归诸州县按茶之榷始于
唐德宗宋遂为国赋额今国家茶课由约而博原委有
自云
  酒课
国初有徵收课税所而州县酒醋悉隶后大都则立酒
课提举司外而路府州县皆著课额为国赋之一其利
卷四十 第 25a 页
亦云厚矣
  商税国家始得中原赋诸民者未有定制岁甲午始立徵收
课税所以徵商贾之税初无定额至元七年立法始以
三十分取一每岁随路通收税课以银四万五千定为
额禁毋多取以纾民力逮二十六年僧格为丞相遂重
增其税自是以来渐以增益视其初倍蓰十百不侔矣
  市舶
卷四十 第 25b 页
皇朝平定江南幅员既广贡赋益夥于是泉州上海澉
浦温州庆元广东杭州邻海诸郡与远夷蕃民往复互
易舶货因宋制细物十分而取一粗物十五分而取一
以市舶官主之其发舶其回帆必著其所至之地验其
所博之物给以公文为之期日而所入之货尝以万计
其法至详密矣或者以损中国无用之赀易远方难制
之物为说而不异夫国家声教绥怀无远不及之效孰
谓知所当宝者哉
卷四十 第 26a 页
  宗亲岁赐
国朝诸宗戚勋臣食采分地凡路府州县得荐其私人
以为监秩禄受命如王官而不得以岁月通选调其赋
则每五户出丝一斤不得私徵之皆输诸有司之府视
所当得之数而给予之其岁赐则银币各有差始定于
太宗之时而增于宪宗之日其文牍可稽也至世祖平
定江南各益以民户时料差未定皆折支以钞而成庙
复加赐焉于戏大统有宗而事权不紊分支有则而恩
卷四十 第 26b 页
泽不遗规模宏远哉
  俸秩
国初在官未置禄秩至世祖皇帝中统建元始著给禄
之令内而朝臣百司外而路府州县微而府史胥徒莫
不有禄大德中以外有司之有职田也故益之以米焉
朝廷之岁费重矣而官吏之奉职者可不思所以报称
之哉
  公用钱
卷四十 第 27a 页
在官者月给廪禄亦既周矣而随朝诸大夫多贵官时
有贺上燕集交好之礼取俸给以备用则吏属多不给
乃赐之钱使得贷诸人入其子息以给其用自至大二
年始赐左右司六部后诸司援例以请者皆颁赐焉多
寡无定制云
  常平义仓国朝自至元六年诏立义仓于乡社又置常平仓于路
府使饥不损民丰不伤农粟直不低昂而民无菜色诚
卷四十 第 27b 页
救荒之良法也今名虽存而实废焉申明举行则在乎
人耳
  惠民药局
圣朝自太宗皇帝九年丁酉始立惠民药局自燕京至
南京凡一十路逮大德三年诏各路分置之官给钞本
各有差月营子钱修备药物仍择良医主典救疗贫民
俾无疾痛之患大哉列圣大德好生之心无所不用其

卷四十 第 28a 页
  市籴粮草
夫食者民之所急故八政以食为先况边庭所需军储
尤不可一日阙者自中统二年省臣奉旨命户部发钞
或盐引令有司增其市直于上都北京西京等处募客
旅和籴粮以供军需以待歉年岁以为常又在京饲马
之刍惟用河间盐令有司以五月预给京畿郡县之民
至秋成各验盐数以输之名曰盐折草每盐二斤折草
一束须重一十斤计岁用草八百万束折盐四万引此
卷四十 第 28b 页
国家市籴之大略也
  蠲免(恩免差税/)
古者府藏有积乃与民休息或复其租我朝治底隆平
时因庆遇或行幸所过恒赐差税由是密迩如大兴开
平兴和畿内诸县赋税屡免垂白之老不识公吏熙熙
陶陶咸乐太平之世吁亦盛矣
  蠲免(灾伤免差税/)
民者国之本赋者民之力我国家常以薄税敛宽督责
卷四十 第 29a 页
思与民同乐乎雍熙故于耕也劝其惰劳其勤惟恐民
之不足或有灾沴诏书迭下除其赋税以优民力俾无
流移之患曰徯有年皆吾皇之赐也
  赈贷(京师赈粜/粮红帖粮)
京师乃天下之都会人物繁辏逐末者多仰给海运粮
至元二十二年两城设铺分遣官吏下其市直赈粜岁
以为常间为豪强嗜利之徒巧取弗能周及贫民大德
五年省臣奏旨令有司取会两城贫乏户口之数置立
卷四十 第 29b 页
半印号簿文帖各书其姓名口数逐月对帖以给之其
视赈粜之价三分常减去其一名曰红帖粮遂与赈粜
并行焉  赈贷(各处灾伤赈济/)
周礼救荒之政十有二凶荒凶札皆有蓄积以备不虞
汉高就食之令文帝发仓之政亦其次也我国家每下
诏必以鳏寡孤独不能自存为念特加优恤官为廪赡
或不幸而遇水旱虫螟之灾即遣使存问安抚戒饬官
卷四十 第 30a 页
吏廪粟库币不吝其出凡在民者闭籴者罪出粟者官
视之如赤子惟恐有冻馁焉斯民何其幸也
 
 
 
 
 
 
卷四十 第 30b 页
 
 
 
 
 
 
 
 元文类卷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