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二



卷三十二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元文类卷三十二    元 苏天爵 编
 序
  伤寒会要序         元好问


予在京师闻镇人李杲明之有国医之目而未之识
也壬辰之兵明之与予同出汴梁于聊城于东平与之
游者六年于今然后得其所以为国医者为详盖明之
世以赀雄乡里诸父读书喜宾客所居竹里名士日造
卷三十二 第 1b 页
其门明之幼岁好医药时易州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
间明之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
事于技操有馀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
其资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有不得巳焉者则亦
未始谒之也大槩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伤寒
则著会要三十馀万言其说曰伤寒家有经禁时禁病
禁此三禁者学医者人知之然亦顾所以用之为何如
耳会要推明仲景朱奉义张元素以来备矣见證得药
卷三十二 第 2a 页
见药识證以类相从指掌皆在仓猝之际虽使粗工用
之荡然如载司南以适四方而无问津之惑其用心博
矣于他病也以古方为胶柱本乎七方十剂之说所取
之药特以意增损之一剂之出愈于托密友而役孝子
他人盖不能也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
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
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明之来谓众医言疾深矣非精
思不能处我归而思之夜参半忽揽衣而起曰吾得之
卷三十二 第 2b 页
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渠辈巳
用渗泄之药矣而病益甚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
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
无阴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西台
掾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白虎投之病者面黑
如墨本證遂不复见脉沈细小便不禁明之初不知用
何药也及诊之曰此立夏以前误用白虎之过得无巳
投白虎耶白虎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腑脏不善用
卷三十二 第 3a 页
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
之以苦阴邪则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温药之
升阳行经者吾用之有难者云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
救君之治奈何明之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不行
经行则本證见矣本證又何难焉果如其言而愈魏邦
彦之夫人目翳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忍明
之云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
与肾合而为病耶乃就画工家以墨调腻粉合而成色
卷三十二 第 3b 页
谛视之曰与翳色同矣肺肾为病无疑矣乃泻肺肾之
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
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乃复以意消息之曰诸
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此必经络不调经不调则
其目病未巳也问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疾遂不作
冯内翰叔献之侄栎年十五六病伤寒目赤而顿渴脉
七八至医欲以承气下之巳煮药而明之适从外来冯
告之当用承气明之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内经有言
卷三十二 第 4a 页
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而会
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至而从按之不
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證矣趣持姜附来吾当以热
因寒用法处之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变顿服者八两汗
寻出而愈陜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迎
明之京师明之至以长针刺委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
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谬刺之如是者六七服药三
月病良愈裴择之夫人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巳喘
卷三十二 第 4b 页
𠻳矣医者率以蛤蚧桂附等投之明之曰不然夫病阴
为阳所搏温剂大过故无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药则
经行矣巳而果然宣德侯经略之家人病崩漏医莫能
效明之切脉且以纸疏其證多至四十馀种为药疗之
明日而二十四證减前后五六日良愈明之设施皆此
类也戊戌之夏予将还太原其子执中持所谓会要者
来求为序乃以如上数事冠诸篇使学者知明之之笔
于书其巳试之效盖如此云
卷三十二 第 5a 页
  正统八例总序        杨 奂呜呼正统之说祸天下后世甚矣恨其说不出乎孔孟
之前得以滋蔓瀰漫而莫知剪遏也通古今考之既不
以逆取为嫌而又以世系土地为之重其正乎后之逆
取而不惮者陆贾之说倡之莽操祖而诲之也不曰予
有惭德不曰武未尽善也以汤武之顺天应人而犹以
为未足况尔耶以世系言则禹汤文武与桀纣幽厉并
矣不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
卷三十二 第 5b 页
一夫而容并之以土地言则秦之灭六国晋之平吴隋
之平陈苻秦之窥伺梁魏周齐之交争不息者所激也
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
待大汤之七十里文王之百里以王道为正也王道之
所在正统之所在也不然使创者不顺其始守者不慎
其终抑有以济夫人主好大喜功之欲必至糜烂其民
而后巳其为祸可胜计耶是以矫诸儒之曲说惩历代
之行事蔽以一言总为八例曰得曰传曰衰曰复曰与
卷三十二 第 6a 页
曰陷曰绝曰归孰为得若帝挚而后陶唐氏得之夏殷绝
而汤武得之是也以秦隋而始年必书曰得何也庶几乎
令其后也未见其甚而绝之私也见其甚而不绝亦私
一世而得再世而传固也武德贞观之事既书高祖曰得
继之曰太宗得之何也原其心也其心如之何谓我之功
也功著矣其夺嫡之罪宁能掩乎而曰传者诞也悲夫虔化
之兵未洗灵武之号又建启之不正习乱宜然是故君子惜
之此变例之一也孰为传曰尧而舜舜而禹禹而后启周之
卷三十二 第 6b 页
成康之类是也曰衰者何如周道衰于幽厉汉政衰于元成
之类是也曰复者何如少康之布德太甲之思庸宣王之修
明文武之功之类是也晋惠中宗则异于是所谓反正者也
故附见之此蒋乂之论也惠帝既复而夺之何也咎其为
贾后所制至废其子以成中外之乱德之不刚也德之不
刚君道失矣犹中宗改号而韦后与政使武氏之烬复著
也曰与者何存之之谓也有必当与者有不得不与者昭
烈帝室之胄卒续汉祀必当与者也晋之武帝元魏之孝文
卷三十二 第 7a 页
不得不与者也昭烈进魏其存乎曰莽操之恶均却莽
而纳操诚何心哉党魏媚晋陈寿不足责也而曰不取
于汉取于群盗之手其奖篡乎魏晋而下讫于梁陈狃
于篡杀若有成约今日为公为相国明日进爵而王矣
今日求九锡明日加天子冕旒称警跸矣今日僣即皇
帝位降其君为王为公明日害之而临于朝堂矣吁出
乎尔者反乎尔其亦弗思矣乎史则书之受禅先儒则目
曰正统训也哉曰晋不以为得者何斥其攘魏也斥而
卷三十二 第 7b 页
与之何也顺生顺逆生逆天也天之所假能废之哉曰
后乎此者不得与斯何也恶之也何恶之恶其长乱也
不然乱臣贼子曷时而巳乎公羊曰录内而略外舍刘
宋取元魏何也痛诸夏之无主也大明之日荒淫残忍
抑甚矣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
之也且肃宗扫清钜盗回轸京阙不曰复而曰与何也
暴其自立也五代而与明宗柴郭何也贤明宗之有王
者之言也愿天早生圣人是也周祖以其厚民而约巳
卷三十二 第 8a 页
也世宗不死礼乐庶乎可兴奈何不假之年而使格天
之业殒于垂成也曰陷者何夏之有穷浞汉之有诸吕
新室晋之永嘉之祸唐之武韦安史巢温之僣叛是也
始皇十年而从陷例何也曰置秦于大乱不道者始皇
也诱始皇于大乱不道者李斯也人主之职在抡一相
是年也斯之复相之年也恶恶者疾故揭为不哲之鉴
以著辅相之重也曰景帝即位之初明帝之永平八年
而书陷者何以短通丧而启异端也短通丧者灭天性也
卷三十二 第 8b 页
启异端者乱天常也虽出承平之令主而不正其失何
以严后世之戒曰绝者自绝之也桀纣胡亥之类是也
曰归者何以唐虞虽有丹朱商均而讴歌狱讼归于舜
禹桀纣在上而天下臣民之心归于汤文矣曰汉之建
安十三年系之刘备何也以当阳之役也夫我不绝于
民民其绝我乎诗之皇矣乃眷西顾求民之莫斯其旨
也商纣之交纣德尔耳悠悠上天不忍孤民之望亟求
所以安之而其意常在乎文王之所以潜德言也曰归
卷三十二 第 9a 页
或附之以陷何也示无二君也敢问唐虞之禅夏后殷
周之继存而不论何也曰圣人笔削之矣起于周敬王
之癸亥何也曰痛圣人既没微言之不闻也而周之世
书秦之事何也著其渐也秦之僣叛不能制则周之弱
见矣秦人承三代之馀混疆宇而一之师心自恣绝灭
先王典礼而专任执法之吏厉阶既作流毒不巳呜呼
王道之不明赏罚之不修久矣然则发天理之诚律人
情之伪舍是孰先焉曰通载者二帝三王致治之成法
卷三十二 第 9b 页
桀纣幽厉致乱之巳事也曰通议者秦汉六朝隋唐五
季所以兴亡之实迹也因以仰述编年之例具录而无
遗索其梗槩不过善可以为训恶可以为戒而巳前哲
之旨果中于理所取也敢强为之可否苟有外于理所
去也必补之以鄙见者将足成其良法美意也而忍肆
为斩绝不根之论徒涉于乖戾耶盖得失不尔则不著
善恶不尔则不分劝戒不尔则不明虽绵百千世而正
统之为正统昭昭矣卓然愿治之君苟察斯言而不以
卷三十二 第 10a 页
人废日思所以敦道义之本塞功利之源则国家安宁
长久之福可坐而致其为元元之幸不厚矣乎
  测圆海镜序         李 冶
数本难穷吾欲以力强穷之彼其数不惟不能得其凡
而吾之力且惫矣然则数果不可以穷耶既巳名之数
矣则又何为而不可穷也故谓数为难穷斯可谓数为
不可穷斯不可何则彼其冥冥之中固有昭昭者存夫
昭昭者其自然之数也非自然之数其自然之理也数一
卷三十二 第 10b 页
出于自然吾欲以力强穷之使𨽻首复生亦末如之何
也巳苟能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数则虽远而乾端
坤倪幽而神情鬼状未有不合者矣予自幼喜算数恒
病夫考圆之术例出于牵强殊乖于自然如古率徽率
密率之不同截弧截矢截背之互见内外诸角折会两
条莫不各自名家与世作法及反覆研究率卒无以当
吾心焉老大以来得洞渊九容之说日夕玩绎而乡之
病我者始然落去而无遗馀山中多暇客有从余求
卷三十二 第 11a 页
其说者于是乎又为衍之遂累一百七十问既成编客
复目之测圆海镜盖取夫天临海镜之义也昔半山老
人集唐百家诗选自谓废日力于此良可惜明道先生
以上蔡谢君记诵为玩物丧志夫文史尚矣犹之为不
足贵况九九贱技能乎嗜好酸咸平生每痛自戒敕竟
莫能巳类有物凭之者吾亦不知其然而然也故尝私
为之解曰由技进乎道者言之石之斤扁之轮庸非圣
人之所予乎览吾之编察吾苦心其悯我者当百数其
卷三十二 第 11b 页
笑我者当千数乃若吾之所得则自得焉耳宁复为人
悯笑计哉时戊申秋九月晦日栾城李冶序
  大定治绩序         王 磐
臣闻假器莫便于比邻取法莫宜于近代殷有天下监
于夏周有天下监于殷汉之论事者每借秦以为喻唐
之进言者多引隋以为比岂不以时代相接耳目见闻有
以关其虑而动其心乎金有天下凡九帝共一百二十
年其守成之善者莫如世宗故大定三十年间时和岁
卷三十二 第 12a 页
丰民物阜庶鸣鸡吠犬烟火万里有成康汉文景之风
夫有以致之必有所以致之者盖不徒然也谨就实录中
摭其行事一百八十馀件名曰大定治绩以备乙夜之
览其于圣天子稽古之方不无万分之一助云至元二
年春二月十一日翰林直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
国史臣王磐翰林侍讲学士太中大夫知制诰同修国
史兼太常卿臣徐世隆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知制
诰兼修国史臣王鄂等上进
卷三十二 第 12b 页
  杨紫阳文集序        赵 复
君子之学至于王道而止学不至于王道未有不受变
于流俗也三代圣人以心学传天下后世见于伊尹傅
说之训君子将终身焉明王不兴诸子各以其意而言
学学者不幸而不得见古人之全体盖桓文功利之说
兴而羲尧舜文之意泯矣春秋而降如叔向子产蘧伯
玉季札之流以夏商君子之资不得少效于王官去而
为列国之名卿材大夫其功业之隆痹巳较著矣贾生
卷三十二 第 13a 页
仲舒有其具而不得施或者每为之掩卷而深悲玄龄
如晦有其时而亡具巳甚惭德于斯文多矣凛然正气
惟诸葛孔明王景略诸人不为流俗之所回夺然而随
世就功周旋于散微之末巳又不能无偏而不起之患
大抵君相造命之地既已暧昧不明而瞽宗米廪教养
之法因以废格不举故虽有命世绝异之材卒亦不能
迩也非其不能迩也而其故则可知巳虽然待文王而
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其逮于
卷三十二 第 13b 页
今惟秦君子杨氏其志其学粹然一出于正盖自其为
诸生固巳无所不窥坐是重困于有司之衡石晚居洛
阳著书数十万言沈浸庄骚出入迁固然后折衷于吾
孔孟之六经其言精约粹莹而条理肤敏至于总八例
以明正统之分合作通解以辨苏韩之纯疵其他若槩
言杂著等说皆近古之知言名教中南宫云台也绵不
云乎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走予曰有禦
侮殆近然邪先生资机敏而明通即其文可以得其为
卷三十二 第 14a 页
人盖君子学以为巳必有所入之地唐韩愈氏以虽义
而不取为主先生读之自以为涣然不逆于心使其得
君行道推是心以列诸位实王道之本原虽不能尽充
其说退而敛然以是私淑诸巳先生固巳得之矣观其
神明心德之所感通游居酬酢燕笑语处皆海内知名
之士夫然后以秦晋为户庭燕赵为郛郭齐鲁为府库
雄河太华为杯案奔肆横放而益趣于约正大高明笃
实辉光遗落小夫竿牍佔毕呻吟之习呜呼学之为王
卷三十二 第 14b 页
者事犹元气之在万物作之则起抑之则伏然莫先于
严诚伪之辨诚伪定而王霸之略明矣门人员择蚤侍
函文偏得紫阳之道捃摭遗藁釐为八十卷将攻梓以
惠后学自洛抵燕千里介书俾不肖为说以冠其首内
顾庸虚屏若无营而辞旨悃愊牢不容避辄述其梗槩
如此学者当自得于过半之思非尺喙所能尽也先生
名奂字焕然甫世为关中右姓紫阳其自号云丙午嘉
平节前乡贡进士云梦赵复拜手序
卷三十二 第 15a 页
  通鉴前编序         金履祥
朱子曰古史之体可见者书春秋而巳春秋编年通纪
以见事之先后书则每事别纪以具事之始末意者当
时史官既以编年纪事至于大事则又采合而别记之
若二典所记上下百有馀年而武成金縢诸篇或更数
月或历数年其间岂无异事盖必巳具于编年之史而
今不复见矣履祥按竹书纪年载三代以来事迹然诡
诞不经今亦不可尽见史记年表起周共和庚申之岁
卷三十二 第 15b 页
以上则无纪焉历世浸远其事往往杂见于他书靡适
折衷邵子皇极经世独纪尧以来起甲辰为编年历胡
氏皇王大纪亦纪甲辰以下之年广汉张氏因经世之
年颇附以事顾胡过于详而张失之简今本之以经翼
之以史子传记附之以诸家之论且考其系年之故解
其辞事辨其疑误如东莱吕氏大事记而不敢仿其例
起帝尧元载止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接于资治通鉴名
曰通鉴前编昔司马公编辑通鉴先为长编盖长编不
卷三十二 第 16a 页
嫌于详而通鉴则取其要也后之君子或有取于斯焉
要删之以为通鉴前纪是亦区区之所望也
  新注资治通鉴序       胡三省
古者国各有史以纪年书事晋乘楚梼杌虽不可复见
春秋经圣人笔削周辙既东二百四十二年事昭如日
星秦灭诸侯燔天下书以国各有史刺讥其先疾之尤
甚诗书所以复见者诸儒能藏之屋壁诸国史记各藏
诸其国国灭而史从之至汉时独有秦记太史公因春
卷三十二 第 16b 页
秋以为十二诸侯年表因秦记以为六国年表三代则
为世表当其时黄帝以来谍记犹存具有年数子长稽
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咸与古文异且谓孔子序
书略无年月虽颇有然多阙夫子之弗论次盖其慎也
子长述夫子之意故其表三代也以世不以年汲冢纪
年出于晋太康初编年相次起自夏殷周止魏哀王之
二十年此魏国史记脱秦火之厄而晋得之子长不及
见也子长之史虽为纪表书传世家自班孟坚以下不
卷三十二 第 17a 页
能易虽以纪纪年而书事略甚盖其事分见志传纪宜
略也自荀悦汉纪以下纪年书事世有其人独梁武帝
通史至六百卷侯景之乱王僧辩平建业与文德殿书
七万卷俱西江陵之陷其书烬焉唐四库书编年四十
一家九百四十七卷而王仲淹元经十五卷萧颖士依
春秋义类作传百卷逸矣今四十一家书存者复无几
乙部书以迁固等书为正史编年类次之盖纪传表志
之书行编年之书特以备乙库之藏耳宋英宗皇帝命
卷三十二 第 17b 页
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为编年一书神宗皇帝以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且为序其造
端立意之由温公之意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治平熙宁间公与诸
人议国事相是非之日也萧曹画一之辩不足以胜变
法者之口分司西京不豫国论专以史局为事其忠愤
感慨不能自巳于言者则智伯才德之论樊英名实之
说唐太宗君臣之议乐李德裕牛僧孺争维州事之类
卷三十二 第 18a 页
是也至黄幡绰石野猪俳谐之语犹书与局官欲存之
以示警此其微意后人不能尽知也编年岂徒哉世之
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
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
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
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
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
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
卷三十二 第 18b 页
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
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孔子序书断自
唐虞讫文侯之命而系之秦鲁春秋则始于平王之四
十九年左丘明传春秋止哀之二十七年赵襄子惎智
伯事通鉴则书赵兴智灭以先事以此见孔子定书而
作春秋通鉴之作实接春秋左氏后也温公遍阅旧史
旁采小说抉擿幽隐会萃为书劳矣而修书分属汉则
刘攽三国讫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
卷三十二 第 19a 页
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则合十六代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行事为一书岂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
公自言修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
巳欠伸思睡是正文二百九十四卷有未能偏观者矣
若考异三十卷所以参订群书之异同俾归于一目录
三十卷年经国纬不特使诸国事杂然并录者粲然有
别而巳前代历法之更造天文之失行实著于目录上
方是可以凡书目录观邪先君笃史学淳祐癸卯始患
卷三十二 第 19b 页
鼻衄读史不暂置洒血渍书遗迹故在每谓三省曰史
汉自服虔应劭至三刘注解多矣章怀注范史裴松之
注陈寿史虽间有音释其实广异闻补未尽以示博洽
晋书之杨正衡唐书之窦苹董冲吾无取焉徐无党注
五代史粗言欧公书法义例他未之及也通鉴先有刘
安世音义十卷而世不传释文本出于蜀史炤冯时行
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释文与炤本大
同而小异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
卷三十二 第 20a 页
教诏刘范诸公群居之讲明不应乖刺乃尔意海陵释
文非公休为之若能刋正乎三省捧手对曰愿学焉乙
巳先君卒尽瘁家蛊又从事科举业史学不敢废也宝
祐丙辰出身进士科始得大肆其力于是书游宦远外
率携以自随有异书异人必就而正焉依陆德明经典
释文釐为广注九十七卷著论十篇自周讫五代略叙
兴亡大致咸淳庚午从淮壖归杭都延平廖公见而韪
之礼致诸家俾雠校通鉴以授其子弟为著雠校通鉴
卷三十二 第 20b 页
凡例廖转荐之贾相国德祐乙亥从军江上言辄不用
既而军溃间道归乡里丙子浙东始骚辟地越之新昌
师从之以孥免失其书乱定反室复购得他本为之注
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
随目录所书而附注焉迄乙酉冬乃克彻编凡纪事之
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因革损益
悉疏其所以然若释文之舛谬悉改而正之著辩误十
二卷呜呼注班书者多矣晋灼集服应之义而辩其当
卷三十二 第 21a 页
否臣瓒总诸家之说而驳以巳见至小颜新注则又讥
服应之疏紊尚多苏晋之剖断盖鲜訾臣瓒以差爽诋
蔡谟以牴牾自谓穷波讨源搆会甄释无复遗恨而刘
氏兄弟之所以议颜者犹颜之议前人也人苦不自觉
前注之失吾知之吾注之失吾不能知也又古人注书
文约而义见今吾所注博则博矣反之于约有未能焉
世运推迁文公儒师从而凋谢吾无从而取正或勉以
北学于中国嘻有志焉然吾哀矣旃蒙作噩冬十有一
卷三十二 第 21b 页
月乙酉日长至天台胡三省身之书
  文献通考序         马端临
昔荀卿子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
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然
则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诗书春
秋之后惟太史公号称良史作为纪传书表纪传以述
理乱兴衰八书以述典章经制后之执笔操简读者卒
不能易其体然自班孟坚而后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
卷三十二 第 22a 页
之道读者病之至司马温公作通鉴取千三百馀年之
事迹十七史之纪述萃为一书然后学者开卷之馀古
今咸在然公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非
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编简浩如烟埃著述自有体要其
势不能以两得也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晋
之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
一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
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预言
卷三十二 第 22b 页
之矣爰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
以至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
初亦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
租庸本周制也其变通张弛之故非融会错综原始要终
而推寻之固未易言也其不相因者犹有温公之成书而
其本相因者顾无其书独非后学之所宜究心乎唐杜岐
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
粲然可考其后宋白尝续其书至周显德近代魏了翁
卷三十二 第 23a 页
又尝作国朝通典然宋之书成而巳无传魏尝属藁而
未成书今行于世者独杜公之书耳天宝以后盖缺焉
有如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然时有
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
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盖古者因田制赋赋乃米粟之
属非可析之于田制之外也古者任土作贡贡乃包篚
之属非可杂之于税法之中也乃若叙选举则秀孝与
铨选不分叙典礼则经文与传注相汩叙兵则尽遗赋
卷三十二 第 23b 页
调之规而姑及成败之迹诸如此类宁免小疵至于天
文五行艺文历代史各有志而通典无述焉马班二史
各有诸侯王列侯表范晔东汉书以后无之然历代封
建王侯未尝废也王溥作唐及五代会要首立帝系一
门以叙各帝历年之久近传授之始末次及后妃皇子
公主之名氏封爵后之编会要者仿之而唐以前则无
其书凡是二者盖历代之统纪典章系焉而杜书亦复
不及则亦未为集著述之大成也愚自蚤岁盖尝有志
卷三十二 第 24a 页
于缀缉顾百罹熏心三馀少暇吹竽已滥汲绠不修岂
复敢以斯文自诡昔夫子言夏殷之礼而深慨文献之
不足徵释之者曰文典籍也献贤人也生乎千百载之
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具存可以稽
考先儒之绪言未远足资讨论虽圣人亦不能臆为之
说也窃伏自念业绍箕裘家藏坟素插架之收储趋庭
之问荅其于文献盖庶几焉尝恐一旦散轶失坠无以属
来哲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评旁搜远绍门分汇别曰田
卷三十二 第 24b 页
赋曰钱币曰户口曰职役曰征𣙜曰市籴曰土贡曰国用曰
选举曰学校曰职官曰郊社曰宗庙曰王礼曰乐曰兵曰
刑曰舆地曰四裔俱仿通典之成规自天宝以前则增益
其事迹之所未备离析其门类之所未详自天宝以后至
宋嘉定之末则续而成之曰经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纬
曰物异则通典元未有论述而采摭诸书以成之者也凡
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證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
卷三十二 第 25a 页
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
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
之得失證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
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
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著巳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
献通考为门二十有四为卷三百四十有八其每门著
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则各以小序详之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
卷三十二 第 25b 页
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
然所著一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
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未学陋识操觚窜定
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录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
以备遗亡耳后之君子傥能芟削繁芜增广阙略矜其
仰屋之勤而俾免于覆车之愧庶有志于经邦稽古者
或可考焉
  六书故序          戴 侗
卷三十二 第 26a 页
侗也闻诸先人曰学莫大乎格物格物之方取数多
者书也天地万物古今万事皆聚于书书之多学者
常病乎不能尽通虽然有文而后有辞书虽多总其
实六书而巳六书既通参伍以变触类而长极文字
之变不能逃焉故士惟弗学学必先六书古之教者
子生十年始入小学则教以六书六书也者入学之
户门学者之所同先也以为小学者过矣由秦而下
六书之学遂废虽有学焉者往往支离傅会而不适
卷三十二 第 26b 页
于通至于曲艺小技下为曹伍故士益不屑而其学
益不讲千载而下殆无传焉夫不明于文而欲通于
辞不通于辞而欲得于意是聋于律而议乐盲于度
而议器也亦诬而巳矣先人既以是教于家且欲因
许氏之遗文订其得失以传于家墩而不果成小子
惧先志之队爰摭旧闻辑成三十三卷通释一卷其
所不知固阙如也即其所知亦焉敢自是乎哉姑藏
家塾以俟君子
卷三十二 第 27a 页
  释奠仪注序         张 𩓣
礼曰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礼书残缺释奠释菜名义徒
存仪文无可考者唐开元礼彷佛仪礼馈食篇节文为
详朱文公谓政和新仪差错独于开元礼有取申明至
于再三竟格不下身没之后郡邑放而行之能通其义
者鲜矣中原文物肇开四方取则舍鲁奚适阙里昔罹
兵革宫室荆榛盖二十年牲杀器皿衣服不备势使然
也而仪章度数固多可议者象设非古也开元礼犹云
卷三十二 第 27b 页
设席是无象也高台巍坐而席地之礼不可见带剑秦
汉冠服之饰也开元礼朝会犹有解剑之席冕服挟剑
之有闻二者之失所从来久矣神位西坐东向尸位
也配位东坐西向主人位也自尸礼废礼家谓自内出
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故立神以配而为主
焉开元以后迁神位南面配位犹故也进颜孟南向参
列如浮图老子宫者孔氏祖庭广记谓金大定十四年
所行何所稽乎楹间两阶五齐三酒以四代之器为备
卷三十二 第 28a 页
物之享也列数瓦𦈢果为何说尸尊不就洗礼也登罍
爵于床洗者以尸尊自居牺象不错诸地主人遂不坐
实爵简亦甚矣币之未荐置诸神位之左示不敢亵陈
之阶起与主人俱升则不严矣盖事由草创未之讲也
予典教于兹思有以正之顾不学杂服不能安礼而虽
善无徵无徵不信乃取朱文公所考订自仪礼开元礼
而下裒为一编命学徒肄习且与讲说义数使之入耳
著心既知义理之安将不期改而自改并附社稷风雨
卷三十二 第 28b 页
雷之祀庶几好礼者有取焉抑礼有本有文是书所载
文也习礼之士因文而究其本知交于神明者不徒笾
豆之事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如此则可谓知礼矣若
夫器乐冠服之度则又博采诸家之说从其是者订其
失者与此编并藏孔氏俾后来之文献有足徵云
 
 
 元文类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