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第 1a 页 WYG1255-026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家藏集卷

三十三
            明 吴宽 撰
  记一十二首
   萧山县建龛山闸记
浙河之东多可耕之田而常苦水旱然亦莫甚于绍兴
盖其地界于江海之间潮至则海沙渐壅而水不通故
雨淫则江流暴涨而田皆没其患岂无自而致者尝考
卷三十三 第 1b 页 WYG1255-0266d.png
之郡有小江有渔浦浦旧有碛堰凡水自山阴之天乐
慈姑麻溪而来与金华义乌诸暨之水合流于江者足
以障之不使分杀其势则沙固不能当其湍悍矣夫水
道无阻则涝易泄而旱有济其为利也可知自堰之废
农人始以为病既久莫有为民虑者浮梁戴侯廷节由
监察御史出知绍兴之三年政既有成益留意水利既
相山阴境内置五闸以泄江南江北之水矣他日行县
至萧山问民所苦县令陈君瑶亦以苦水对侯遂与之
卷三十三 第 2a 页 WYG1255-0267a.png
行水指龛山断处曰是独不可置闸乎乃以委陈君君
召父老沈圭辈经度材用而命司税淩祯宣义郎汪雷
督功功讫因名曰龛山闸仍设卒守之相时旱涝以为
启闭自是水有节宣田无污莱农人复以为利于是陈
君念侯之功不可无纪述为书授儒士沈锷求记于予
予未暇作会陈君以忧制去而宜兴吴君淑来代修治
益谨曰不可使侯之功终泯泯也乃复以书来促之盖
事未有不由人力而成者虽天地之大凡可以养人者
卷三十三 第 2b 页 WYG1255-0267b.png
必其人辅相而致其可以病者尤甚为民牧者首宜施
人力治之然人莫不曰治水惟得其要者难尔治得其
要虽洪水能导之于禹治失其要虽淮水不能堰之于
梁则人力亦未可以槩施之也今夫萧山为县东南有
小江既涨塞以阻水之行矣西北有钱塘江顾其广足以有容而龛山当其涯适有断处此犹兵家井陉之狭
马陵之险也使治水者不于此而他图又犹兵之四出
漫战于野舍其吭而不之扼也是岂可哉今也为闸于
卷三十三 第 3a 页 WYG1255-0267c.png
此虽寻丈之间凡木石之具足为当关之一夫抑何水
患之不能捍者此戴侯之功书以告后之人也寔宜是
闸也久而必敝后之人修之而复敝而复修之虽至于
千百世可也虽与龛山相为存亡可也则其利岂止今
日而已闸之制为门二中施横木深若干尺广若干尺
傍立石柱上架石梁各四其材用木为桩三百石为丈
六百灰为斤三万五千其工四千五百六十起于成化
乙未之四月讫于是年之十二月又三年戊戌七月戊
卷三十三 第 3b 页 WYG1255-0267d.png
子记
   南野记
去岁之冬予以事出城之东北扁舟行三十里许见积
水渺然捕鱼独鳖之徒往来于其间民际水而屋泛泛
若野航问之民此江耶湖耶则以田对予因惊曰方冬
水宜涸而其势如此彼春夏之时民之妨于耕耘也信
哉于是折南又行二十馀里其田稍高隐然有疆畎视
其田间稻本固在予方喜此地尝有秋矣及视其民皆
卷三十三 第 4a 页 WYG1255-0268a.png
有饥色复就问之对曰田之所入不足以供赋税且称
贷于人足之尚何暇为口腹计耶因益念曰此有秋者
且不能自给如江如湖者当何如盖自长洲以达于海
虞之境皆可推而知也无锡与二邑为邻壤其地独高
土独厚高而厚宜有旱乾之忧然其间有沟有渠足以
潴水涝则能容纳旱则能灌输故稻麦恒熟且其农功
甚勤终岁竭力于垄上者不息又其赋视吴中轻什伍
自非有螟螣风霜之变民不至饥也邑有赵氏从长洲
卷三十三 第 4b 页 WYG1255-0268b.png
而迁世有积德以力田为业宅之南有田不知顷亩其
彦曰广渊因以南野为号求予文记之予闻赵氏居鸿
山之麓去山数里又有若鹅荡者有田可收也而又有
山可登有水可浮也于已巳足于人无求读吾书循吾
理安吾分乐君上之赐而不遗父母兄弟之羞他乡之
民何敢望广渊也是为南野记
   宝训堂记
宋人有好书以名斋者米芾之宝晋是也有好画以名
卷三十三 第 5a 页 WYG1255-0268c.png
堂者王诜之宝绘是也书与画皆吾长洲魏氏之所有
不之宝而宝训焉君子与之所谓宝训者盖魏之先有
曰景纯翁年八十五时手书百馀言以示其子本成本
成谨受之所以守身而承家者惟其训是赖至其孙公
美曾孙芳藏其手迹益谨他日作堂以居遂名之曰宝
训复走予请一言记之诗人之言曰维桑与梓必恭敬
止夫人之于人且有贱恶之者桑梓二木耳而曰恭敬
岂人不如木哉说诗者曰古者树二木墙下以遗子孙
卷三十三 第 5b 页 WYG1255-0268d.png
给蚕食具器用者以其为父母所植而恭敬之此孝子
之心也然孝子于木犹加恭敬况其形之于言笔之成
章而谆谆以训我者其敢慢易也乎维昔赵简子将置
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三年而
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求之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
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
立以为后二简甚微古之人固有以此观其子孙之贤
否者矣今景纯之没已久其训词予尝一读之不待识
卷三十三 第 6a 页 WYG1255-0269a.png
其人而知其贤于是本成亦以即世公美且老而芳尚
壮于宝训之有堂也观魏氏三世之贤者于是乎在
   玉涧记吴之集祥里自唐以来有庙祀周之康王久而庙将压
天顺初先修撰公倡里人重建之复自购庙中故地尝
所侵于民家者得什二三作小屋于后以俟守庙者居
更二十年莫能得其人有道家者流沈复中始自城西
福济观迁入之复中吴之虎溪人也谨厚质朴里人曰
卷三十三 第 6b 页 WYG1255-0269b.png
宜顾尝自号玉涧丐予为记尔雅谓山夹水曰涧则涧
者水之行于地中者也复中所居城市之所环绕庐井
之所贯络求诸山水无所得安有所谓涧者岂其少家
虎溪既壮去其父母而犹思其地耶夫虎溪山水则有
之亦安有所谓玉涧者必欲求其实则玉出于西域去
中国万里馀如于阗之三河可以当之然人迹罕至又
何有于斯耶虽然复中老氏之徒也老氏之言曰不出
户知天下当其晏坐一室神游八表视析津咸池皆吾
卷三十三 第 7a 页 WYG1255-0269c.png
目前之一沼耳何三河之远之有以是而记玉涧庶几
得之然此亦外也非内也学道者守一身而忘万物凡
口鼻耳目之属皆有所托喻若黄庭经所谓玉池者安
知非复中所谓玉涧类耶咽嗽之际汪然而盈谷然而
鸣潨然而行孰谓玉涧在乎两山之间万里之外而不
在乎吾之一身耶
   周孝子庙记
姑苏城东南隅有周孝子庙庙始建于常熟在宋乾道
卷三十三 第 7b 页 WYG1255-0269d.png
间邑人周容奉母朱氏有至行人称周孝子且其平生
好义见罹患难者拯救之恒恐后既没一日降于其家
以己为神告其母且曰容愿为国效力以保护乡闾后
果如其言终岁民无菑患邑人遂相与庙事之其后淮
南大疫云有往施紫苏汤者全活甚众淮人渡江酬之
偶见庙貌始知为神事传邑中凡病者祷讫汲井投紫
苏煎饮即瘥既七十馀年进士赵必鉘等因具其事又
以除蝗驱虎救水旱捍寇盗显迹数条上于官朝廷特
卷三十三 第 8a 页 WYG1255-0270a.png
赐庙额曰灵惠实淳祐十二年二月也历元至国朝秩
于祀典县长吏率僚属岁一祭之不废若苏城有庙岁
月已远莫能考其创建之由岂常熟为苏属邑苏人亦
冀其神灵波及郡中以事之与而近自景泰甲戌岁吴
中大雪民饥而疫作相枕藉死祷者取水煎饮如法亦
多获生民益神之自是凡有所求争走庙下每旦庭庑
如市顾其庙既卑隘祷者益多至无所容足傍有王英
者自其父谦以来再世守庙以精勤称谋欲改建而不
卷三十三 第 8b 页 WYG1255-0270b.png
敢专其事则与里正陈忠周玘辈言于县于府既如所
请且下帖文俾英专守勿懈于是募财于众一时施予
者踵接而苏卫千户陈俊更割地以广其址乃以成化
七年某月兴功又明年庙成庙故西向始易以南爽垲
端整有堂有室有垣有门覆井有亭焚楮有炉以至象
设器用亦无不备他日郡人尝德于神者相率言其事
可记英遂砻石丐予书之自昔吴越多淫祠唐狄梁公
按行江南悉斥去之所不去者夏禹泰伯季札伍员四
卷三十三 第 9a 页 WYG1255-0270c.png
庙而己君子盖深与之然祭法谓法施于民以死勤事
以劳定国能禦大菑能捍大患者则有祀今孝子为人
虽非若古人之法施于民也然使里之悖逆者闻其风
则愧而改行虽非若古人之能禦大菑捍大患也然使
里之疾疹者感其灵则安而获福庙而事之岂不宜哉
噫梁公既远吴俗益甚其尤可叹者家自为庙祝非其
鬼人小有疾则指以为祟往往杀羊豕以大飨之其歌
讴欢笑俯仰跪起类乎生人之宴而卜筮巫祝之徒假
卷三十三 第 9b 页 WYG1255-0270d.png
以获利者皆是曾谓孝子肯飨其祀乎而人亦敢以其
祀祀孝子乎予嘉孝子有补于世教也有益于民人也
有合于祀典也于庙之成不能己于记
   归庵记
齐景公登牛山临其国城泫然流涕曰美哉国乎何为
去此而死至桓魋死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君子同以为
愚夫景公有马千驷之人也所以重去其国固宜孔子
大圣也而魋欲杀之尚何望其能明乎死生之际哉若
卷三十三 第 10a 页 WYG1255-0271a.png
夫汉之杨王孙戒其子以裸葬达则达矣然观墨子之
俭且不及于儒者之道何有承事郎海虞钱君允言年
六十即治葬穴于虞山之下曰宝严湾而屋其旁以为
岁时游宴之所题曰归庵乞予文记之归之为言盖取
乐正子春之答其门人者允言有取于此其贤于人也
可见夫云归于山水归于壑鸟归于林兽归于圹凡物
必有所归也而况于人乎盖求货物者朝适于市及暮
则归于家者归之近者也岂若归于穴者之久自世之
卷三十三 第 10b 页 WYG1255-0271b.png
庸人以是为讳虽附于身者不豫为备况附于棺者乎
附于棺者不豫为备又况深檐高栋而大书以表之乎
王逸少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逸少晋人也而犹为
此言此君所以为贤也与钱氏在邑中称故家其先世
有孝义行甚著子孙贵显至君持身益谨尤善教子子
承德且登进士第出为县令行当召还有封典下其家
矣游宴之乐盖自今始
   光福山游记
卷三十三 第 11a 页 WYG1255-0271c.png
成化十四年五月光福徐翁用庄邀予为西山之游予
诺之然不忍独游也则为书招史明古乙酉明古来自
吴江丙戌舟发胥门西过横塘由木渎斜桥折而北行
经灵岩读宋韩蕲王墓碑前望穹窿晚乃至光福首过
徐氏用庄喜客至见其子玭其孙天颖更召其里隐士
徐孟祥同导予步虎山桥桥南登擅胜亭还饮其家夜
宿来青堂丁亥缘玉遮入贞山谒徐武功墓循北麓观
眠松遂泛下崦入铜坑还泊虎山桥戊午游邓尉山饮
卷三十三 第 11b 页 WYG1255-0271d.png
七宝泉入玄墓寺憩奉慈庵登凤冈而还己已过海云
院观连理山茶读虞道园百丈泉遗墨已乃别去晡时
至胥门明古还吴江予入城是游也历四日舟行六十
里舆行四十里总得诗三十首悉绿归用庄备山中故

   慧林房记
慧林房旧名庵在苏城东南王判司巷元大德庚子有
吴十四公者舍其居以建而初主之者曰明庆也庆传
卷三十三 第 12a 页 WYG1255-0272a.png
崇杰杰传某圭圭传某贤贤传与齐齐传永默默传宏
渐当国初有诏天下佛寺大可领其徒者馀悉撤而迁
入之于是慧林入寿宁禅寺更以房名时洪武辛未也
渐传道舒既皆化去舒传文靖靖传智勤则岁久而室
庐益敝矣乃成化己亥其师徒遂相与修葺之且谓慧
林自并于此宜得文字使后人可考而知因数请于予
惟昔孙吴国于江左苏之有寺盖自此始至于萧梁踵
其故都好佛愈甚一时穹庐广殿遍于国中今试询其
卷三十三 第 12b 页 WYG1255-0272b.png
肇建之代无非赤乌天监而已延及后世其君所好虽
不若前代之甚然亦有兴无废至其徒又仿其制而致
力于斯金碧丹雘往往而是而寺益盛矣皇明有天下
政令一新乃以为过而裁抑之百馀年来颓垣坏础间
垄亩秩秩使人得耕种以为食者皆昔所谓兰若也京
都不暇论凡今四方私创者著于律求一寺之肇建者
不可得此固圣政所当纪者岂特使慧林后人考其
迁岁月而已渐伟然缁流中与先君友善予幼犹及识
卷三十三 第 13a 页 WYG1255-0272c.png
之舒能读儒书靖与勤皆清介谨愿不妄交游盖予家
故居在东城下比岁与吾弟原辉往理之道中数访其
庐久而益知其行可敬也勤有徒曰惠侃孙曰善秀皆
能保其业者云
   兴福寺记
吴地多水其最钜者曰太湖湖中多山其最钜者曰洞
庭洞庭为山周可百五十里中有穴相传禹藏治水符
于此因名其东十里又山相距而差小其胜略等人称
卷三十三 第 13b 页 WYG1255-0272d.png
东洞庭以别之当波涛浩渺间两山对峙郁然苍翠俨
如画图殆道家所谓蓬莱方丈者民环山而居善植果
木世擅其利而屋宇闾巷联络映带忽不知其为山林
也其尤胜处往往有佛寺据之成化十五年二月既望
予与李兵部应祯为东洞庭之游自岱心吴氏肩舆行十里许入俞坞得寺曰兴福主僧恩复出迓客延登其
后小阁是时梅华方盛开弥望如白云崖谷莫辨山有
九坞尤坞之水合流循寺门而行松根石罅水声㶁㶁
卷三十三 第 14a 页 WYG1255-0273a.png
意甚乐之予既留诗而去未几北来京师车马尘埃间
未尝不想东洞庭之游之乐也一日有僧扣门来谒予
熟其貌则昔者复公之徒也其言曰兴福寺久矣甚恨
无文字刻石可考往者幸辱游览惟终畀之此智勤所
以来者予尝爱其寺据山水深远处殊为幽僻宜学佛
者居其徒岁食田园所入可以自足而予所接如复如
勤辈又皆恭谨能守戒律称学佛者予何爱一言不为
记之寺建于梁天监二年传有于将军者所舍宅故在
卷三十三 第 14b 页 WYG1255-0273b.png
山之东麓始居者曰清禅师至唐迁于此岁久兴废皆
莫能知可知者废于国初而深谷邃公复兴之二传仍
废而僧亦绝矣景泰间今复公始自其山法海寺从里
人之请而来凡建门堂殿阁数十楹而佛像咸具盖智
勤实相其事而成之是为记
   崔巡抚辩诬记
国家屯军旅为防奸禦侮计自京师达于边徼曰卫曰
所建置殆遍而所谓军旅多以罪谪发之人于法子孙
卷三十三 第 15a 页 WYG1255-0273c.png
绝则以同籍者补充惟别籍于谪发之先者不豫其人
书于版册甚详里有正有胥有耆老版册一出其手岁
久弊起或脱漏或隐匿其罪著于律令甚重每岁部符
下府州县俾专官理之旁稽穷讯若治狱然又数岁特
遣御史理之所以稽且讯者益密谓之军政其法载于
条例甚备盖使凡名在尺籍者不得幸免然亦不欲诬
平民以充什伍之数而吏不察往往失法意以为民患
若某卫军王阿隆者故昆山县太仓二十九保人也既
卷三十三 第 15b 页 WYG1255-0273d.png
没而户且绝其族子凯一旦赴御史郭观自首为隆之
裔匿他里盖凯固王氏别籍子特利隆所遗田产为是
耳观谓民无自诬以军者信之二里连坐如律者凡二
十四人悉配苏州卫今职方郎中陆君文量时尚游乡
校以其父某为里正在连坐中即状其事求白于观观
以成案为词众争称冤适今南京吏部尚书致仕崔公
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畿内走诉之公览状曰是
固可辩檄观辩之观不理众乃复诉于公公委所属卫
卷三十三 第 16a 页 WYG1255-0274a.png
若府官集二里父老辈覈实而凯之兄且自外归白其
事竟坐凯以罪悉复二十四人者为农实天顺四年之
八月也时文量为雪冤颂以献公其父曰公有恩德于
吾人及吾子孙是未足以报乃与其弟祐图于众欲建
公生祠岁时祝之顾有禁不可既数年众益思公丈量
乃具始末请记曰此吾先职方公与里人之意也幸书之予因述此以复公名恭字克让世家顺德之广宗登
正统元年进士第历仕内外四十年政尚忠厚而刚明
卷三十三 第 16b 页 WYG1255-0274b.png
善断其出巡抚尤号识大体恩德被人者尚多此其一
事耳在公固不足书然在昆山之民不可不书也且世
之健吏为民患也久固有与其事类可书以示人者闻
昔宣德初所谓军政条例始行于天下御史李立往理
苏常等府立既刻薄济以苏倅张徽之凶暴专欲括民
为军民有与辩者徽辄怒曰汝欲为鬼耶抑为军耶一
时被诬与死杖下者多不可胜数苏人恨入骨髓然畏
其威莫敢与抗也并时常倅则有张宗琏独不阿御史
卷三十三 第 17a 页 WYG1255-0274c.png
意数被辱宗琏痛民无辜竟忿郁以死死之日民相率
奔走哭奠及丧出白衣冠送者数千人至立庙祀于江
阴之君山庐陵杨文贞公实记其事而徽后犯法死刑
部狱中鼠食其肉其子贫困寄食吴下道路见者犹嗤
骂之此善恶之报也夫观之刻不至立与徽之甚而宗
琏之遗爱可彷佛于公因附记之以为当官者之劝惩

   东湖记
卷三十三 第 17b 页 WYG1255-0274d.png
东湖本陈湖也在长洲邑东南周可六七十里其涯多
良田居民资之予凡再游焉而再乐皆以访陈氏故而
有汝器玉汝昆仲为之主也当成化己丑岁予与玉汝
同试礼部归及秋过其家午饮毕汝器亟命舟泛湖入
夜始还则月色如昼水波若空尊俎之间歌声相发有
杜子美渼陂之乐后十年为戊戌之秋予复过其家则
玉汝初登进士第居京师汝器见客至益喜顾患末疾
使僮奴舁行庭中相从以为乐而引满剧饮如前日欢
卷三十三 第 18a 页 WYG1255-0275a.png
仍命舟泛湖则惫而不能从矣予由姚城过席墟登碛
沙入瑞云观吊古访俗悉著于诗有苏子瞻西湖之乐
及暮还而汝器笑迎于门更具酒饮客且曰吾生长于
是于是而农于是而渔久矣中间虽一出长乡赋辄谢
去今既老矣有子若孙矣世俗事无预矣而吾益得与
林僧野叟棹扁舟举杯酒出没于渚云沙月之间浩然
而歌悠然而醉其乐不可以语人者吾将终身焉湖在
吾家之东因以东湖自号其亦可记乎予曰唯唯既来
卷三十三 第 18b 页 WYG1255-0275b.png
京师数以书抵其弟促予记所谓东湖者盖予于东湖
再乐特再游耳使屡游之亦恐厌也然忆汝器畴昔之
言如是必有真可乐者予独未足以窥其趣也异时与
玉汝南还汝器之疾当瘳相与益穷其乐酒酣兴发尚
为执笔赋之
   苏州府重建文庙记
苏有学于城南实创于魏国范文正公更五百年来所
以修葺而开拓者惟贤守是赖至于今日规模益壮天
卷三十三 第 19a 页 WYG1255-0275c.png
下之言学者莫能过之故四方贤士大夫之道郡中以
一游其地为快然犹病文庙与学之弗称也盖其制非
特视学为陋岁久且敝尔乃成化八年鄱阳丘侯霁来
知府事政既克举境内悉安叹曰事神吾职也有如文
庙敝陋孰任其过然吾不敢专也乃请于巡抚左副都
御史洛阳毕公公从之则计财度工择日而从事始改
作大成殿于旧址之北而侵于西者二丈有奇次作棂
星门南与殿直以十年三月兴功功垂完而侯报政于
卷三十三 第 19b 页 WYG1255-0275d.png
京遂去任矣其年蠡吾刘侯瑀自监察御史超擢来代
政治益善视此举非得已而前功所当继也未几殿与
门竟成既而若两庑若戟门若神厨皆以次改作崇卑
广狭悉合程度言言潭潭迥异旧观而庙与学始称矣
他日知长洲县刘君辉知吴县文君贵暨教授林君智
辈合言于宽以二侯之功不可泯者愿记之以示后人
嗟夫孔子之道大如天地与之相参高如日月无得而
踰万世之下被其膏泽者区区土木所能报其功耶而
卷三十三 第 20a 页 WYG1255-0276a.png
复为此无亦尽所以尊崇之者以免有司之过耳盖比
岁儒臣建请有欲加以笾豆佾舞之数者下群臣议议
者亦谓此不足为孔子重轻而朝廷不然竟从其请行
于天下惟所以尊崇之者无所不致其极也诏下为十
二年九月庙适以功完告明年春祭笾豆既陈佾舞就
列而栋宇深广足以有容观礼者美之虽然二侯之意
岂徒为是劳费以充郡中美观者耶礼行于斯乐奏于
斯致尊崇于斯固所以伸报本之私若夫瞻拜之顷庙
卷三十三 第 20b 页 WYG1255-0276b.png
貌尊严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岂无油然兴其
希贤希圣之心者乎易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二侯
之深意安知不出于此且是庙之作凡以事神也惟夫
前后之相济彼此之无嫌而一出于公其功遂不至废
推此道以治民此民所以同归于治也与宽故学之诸
生也于二侯无能为役因诸君之请敢忘其浅陋而书
之初学门在庙街之东凡出入于学者必涉街以行丘
侯以神人之分当严也顾旁近多居民民既喻其意皆
卷三十三 第 21a 页 WYG1255-0276c.png
乐徙去乃徙其门于庙门之西更为门于泮池之北以
达于庙然后庙左学右截然以正后有贤守以庙学为
事者其尚修之葺之以无隳其成功也哉
 
 
 
 
 
卷三十三 第 21b 页 WYG1255-0276d.png
 
 
 
 
 
 
 
 家藏集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