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1289-003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震川集卷
            明 归有光 撰


 论 议 说
  天子诸侯无冠礼论
仪礼有士冠礼无天子诸侯冠礼非逸也记曰无大夫
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
公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
卷三 第 1b 页 WYG1289-0036b.png
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明天子诸侯大
夫之无冠礼也冠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
少之礼故冠必有主人孤子则父兄戒宿盖父兄以成
人之礼责子弟也天子为元子之时以士礼冠所谓有
父在则礼然也设不幸君终世子未冠则冕而践阼斯
为践阼之礼而已矣已奉宗祧君临天下将又责之为
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之礼乎家语称孔子答孟
懿子之问吾取焉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
卷三 第 2a 页 WYG1289-0037a.png
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曰诸侯之冠异天
子与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亦冠也已人君无所殊也
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此孔子之遗言也益以
祝雍颂公冠之篇焉则诬矣公冠曰公冠自为主迎宾
揖升自阼立于席既醴降自阼飨之以三献之礼无介
无乐皆玄端其酬币朱锦采四马其庆也天子儗焉曰
自为主曰宾降阼嫌尊矣夫非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
为人少之礼也且礼自上达而曰天子儗冠何也此非
卷三 第 2b 页 WYG1289-0037b.png
孔氏之言也周衰先王之礼不具传者既失其本但知
其略而欲求之于详而不知礼之失在于略而又患于
求详之过公冠又曰公冠四加玄冕左传季武子曰君
冠必以裸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
处之玉藻曰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
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緌诸侯之冠也盖
务为天子诸侯士庶之别而不知先王制冠礼之义所
以同之于士庶者也
卷三 第 3a 页 WYG1289-0037c.png
  公子有宗道论
大传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
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
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嫡者公子之宗道也夫
公子者别子为祖者也何以为宗曰公子非宗也不为
宗而宗之道出焉耳公子之大宗者公也已自别于正
体无大宗矣虽其子为继别之宗犹继祢也迨五世当
迁而后不迁之宗于是乎出未及五世犹小宗也所以
卷三 第 3b 页 WYG1289-0037d.png
谓之小宗而无大宗也公子虽无大宗而不可谓之非
大宗之祖虽为大宗之祖而未及乎继祢之子所以谓
之有大宗而无小宗也公子一人焉而已无大宗是有
无宗也无小宗是亦莫之宗也故曰公子非宗也非宗
故谓之别子别子故为之祖为之祖故公子之公为其
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嫡者而宗之道于是乎
出先王之立宗大抵因别子之嫡庶而已二世之庶宗
其继祢者之嫡三世之庶宗其继祖者之嫡四世之庶
卷三 第 4a 页 WYG1289-0038a.png
宗其继曾祖者之嫡五世之庶宗其继高祖者之嫡而
为小宗之道出矣六世之庶宗其继别者之嫡而为大
宗之道出矣小宗四大宗一并而为五宗而其变至于
无穷皆自于公子故曰不为宗而宗之道出焉也郑氏
曰公子不得宗君君命嫡昆弟为之宗使之宗之所宗
者嫡则如大宗死为之齐衰九月其母则小君也为其
妻齐衰三月无嫡而宗庶则如小宗死为之大功九月
其母妻无服公子唯已而已则无所宗亦莫之宗是公
卷三 第 4b 页 WYG1289-0038b.png
子有此三事也郑以此为公子之宗道则非别子为祖
之义矣夫宗有散有合族人不得以戚戚君于是乎散
故号别子者以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于
是乎合故号为小宗者以之先王之道由祖而宗犹木
之由本而为枝也得其祖则兄弟相宗而宗之法行不
得其祖则兄弟不相宗而别子之义起今使公子自相
宗夫公子不得祖先君矣宗于何生且非先君之正体
皆庶也而郑又为嫡庶之说过矣别子者宗之始也不
卷三 第 5a 页 WYG1289-0038c.png
可以乱故先王正其始正其始者正其别也鲁之三桓
郑之七穆古之遗制也(钞本故号为小宗者以之/为字之上有为宗二字)
  贞女论
女未嫁人而或为其夫死又有终身不改适者非礼也
夫女子未有以身许人之道也未嫁而为其夫死且不
改适者是以身许人也男女不相知名婚姻之礼父母
主之父母不在伯父世母主之无伯父世母族之长者
主之男女无自相昏姻之礼所以厚别而重廉耻之防
卷三 第 5b 页 WYG1289-0038d.png
也女子在室唯其父母为之许聘于人也而已无所与
纯乎女道而已矣六礼既备婿亲御授绥母送之门共
牢合𢀿而后为夫妇苟一礼不备婿不亲迎无父母之
命女不自往也犹为奔而已女未嫁而为其夫死且不
改适是六礼不具婿不亲迎无父母之命而奔者也非
礼也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天下未有生而无偶者
终身不适是乖阴阳之气而伤天地之和也曾子问曰
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婿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婿
卷三 第 6a 页 WYG1289-0039a.png
已葬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
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也弗敢嫁而许诺固其
可以嫁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取而后嫁之
礼也夫婿有三年之丧免丧而弗取则嫁之也曾子曰
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不祔于皇
姑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子氏之党示未成妇也未
成妇则不系于夫也先王之礼岂为其薄哉幼从父兄
嫁从夫从夫则一听于夫而父母之服为之降从父
卷三 第 6b 页 WYG1289-0039b.png
一听于父而义不及于夫盖既嫁而后夫妇之道成聘
则父母之事而已女子固不自知其身之为谁属也有
廉耻之防焉以此言之女未嫁而不改适为其夫死者
之无谓也或曰以励世可也夫先王之礼不足以励世
必是而后可以励世也乎
  谱例论
世之为谱学者称欧阳氏苏氏予考二家之书小异而
大同盖其法使族人各为谱而各详其宗夫人各详其
卷三 第 7a 页 WYG1289-0039c.png
宗则谱大备而可以至于无穷此其善也而苏氏又曰
古者惟天子之子与始为大夫者而后可以为大宗其
馀则否独小宗之法犹可施于天下故为族谱皆从小
宗而虚其大宗之法而予之为说异于是夫古者有大
宗而后有小宗如木之有本而后有枝叶继祢者继祖
者继曾祖者继高祖者世世变也而为大宗者不变是
以祖迁于上宗易于下而不至于散者大宗以维之也
故曰大宗以收族也苟大宗废则小宗之法亦无所恃
卷三 第 7b 页 WYG1289-0039d.png
以能独施于天下予又以为谱者载其族之世次名讳
而已其所不可知者无如之何其所可知者无不载也
夫使世次名讳之既详则不必县定以为宗法而宗法
存焉耳故欧阳氏苏氏以有法治无法吾以无法寓有
法是吾谱之所以异也
  水利论
吴地痹下水之所都为民利害尤剧治之者皆莫得其
源委禹之故迹其废久矣吴东北边境环以江海中潴
卷三 第 8a 页 WYG1289-0040a.png
太湖自湖州诸溪从天目山西北宣州诸山溪水所奔
注而从吴江过甫里经华亭青龙江以入海盖太湖之
广三万六千顷入海之道独有一路所谓吴淞江者顾
江自湖口距海不远有潮泥填淤反上之患湖田膏腴
往往为民所围占而与水争尺寸之利所以松江日隘
昔人不循其本沿流逐末取目前之小快别凿港浦以
求一时之利而松江之势日失所以沿至今日仅与支
流无辨或至指大于股海口遂至湮塞此岂非治水之
卷三 第 8b 页 WYG1289-0040b.png
过与盖宋扬州刺史王浚以松江沪渎壅噎不利欲从
武康纻溪为渠浛直达于海穿凿之端自此始夫以江
之湮塞宜从其湮塞者而治之不此之务而别求他道
所以治之愈力而失之愈远也太仓公为人治疾所诊
期决死生而或有不验者以为不当饮药针炙而饮药
针灸则先期而死后之治水者与其饮药针灸何以异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禹
之行水行其所无事也欲图天下之大功而不知行其
卷三 第 9a 页 WYG1289-0040c.png
所无事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嗟夫近世之论徒区区于
三十六浦间或有及于松江亦不过疏导目前壅滞如
浚蟠龙白鹤汇之类未见能旷然修禹之迹者宜兴单
锷著书为苏子瞻所称然欲修五堰开夹苧干渎以截
西来之水使不入太湖殊不知扬州薮泽天所以潴东
南之水也今以人力遏之夫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
就使太湖乾枯于民岂为利哉太史公称河菑衍溢害
中国也尤甚唯是为务禹治四海之水而独以河为务
卷三 第 9b 页 WYG1289-0040d.png
余以为治吴之水宜专力于松江松江既治则太湖之
水东下而馀水不劳馀力矣或曰禹贡三江既入震泽
底定吴地尚有娄江东江与淞江为三震泽所以入海
非一江也曰张守节史记正义云一江西南上太湖为
淞江一江东南上至白蚬湖为东江一江东北下曰娄
江本言二水皆松江之所分流水经所谓长渎历河口
东则淞江出焉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者也而非禹贡
之三江大抵说三江者不一惟郭景纯以为岷江浙江
卷三 第 10a 页 WYG1289-0041a.png
松江为近盖经特纪扬州之水今之杨子江钱塘江松
江并在扬州之境书以告成功而松江由震泽入海经
盖未之及也由此观之则松江独承太湖之水故古书
江湖通谓之笠泽要其源近不可比儗杨子江而深阔
当与相雄长范蠡云吴之与越三江环之夫环吴越之
境非岷江浙江松江而何则古三江并称无疑故治松
江则吴中必无白冰之患而从其旁钩引以溉田无不
治之田矣然治松江必令阔深水势洪壮与杨子江埒
卷三 第 10b 页 WYG1289-0041b.png
而后可以言复禹之迹也(此文昆山常熟二本后半大/异细观之昆本为优今从之)
  水利后论单锷以吴江堤横截江流而岸东江尾茭芦丛生泥沙
涨塞欲开茭芦之地迁沙村之民运去涨土凿堤岸千
桥走水而于下流开白蚬安亭江使湖水由华亭青龙
入海虽知松江之要而不识禹贡之三江其所建白犹
未卓然所以欲截西水壅太湖之上流也苏轼有言欲
松江不塞必尽徙吴江一县之民此论殆非锷之所及
卷三 第 11a 页 WYG1289-0041c.png
今不镌去堤岸而直为千桥亦守常之论耳崇宁二年
宗正丞徐确提举常平考禹贡三江之说以为太湖东
注松江正在下流请自封家渡古江开淘至大通浦直
彻海口当时惟确欲复古道然确为三江之说今亦不
可得而考元泰定二年都水监任仁发开江自黄浦口
至新洋江江面财阔十五丈仁发称古者江狭处犹广
二里然二里即江之湮已久矣自宋元嘉中沪渎已壅
噎至此何啻千年郏氏云吴松古道可敌千浦又江旁
卷三 第 11b 页 WYG1289-0041d.png
纵浦郏氏自言小时犹见其阔二十五丈则江之广可
知故古江蟠屈如龙形盖江自太湖来源不远面势既
广若径直则又易泄而湖水不能蓄聚所以迂回其涂
使如今江之浅狭何用蟠屈如此余家安亭在松江上
求所谓安亭江者了不可见而江南有大盈浦北有顾
土人亦有三江口之称江口有渡问之百岁老人云
往时南北渡一日往来仅一二回可知古江之广也本
朝都御史崔恭凿新道自大盈浦东至吴淞江巡检司
卷三 第 12a 页 WYG1289-0042a.png
又自新泾西南蒲汇塘入江自曹家河直凿平地至新
场江面广十四丈夫以郏氏所见之浦尚有二十五丈
而都水所开江面财及当时之浦至本朝之开江乃十
四丈则兴工造事以今方古日就卑微安能复见禹当
时之江哉汉贾让论治河欲北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
决黎阳遮害亭放河北入海当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
万数以为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堕断天地之性
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若惜区区涨沙茭芦之地虽
卷三 第 12b 页 WYG1289-0042b.png
岁岁开浦而支本不正水终横行今自嘉靖以来岁多
旱而少水愚民以为自今不复见白水之患余尝闻正
德五年秋雨七日夜吴中遂成巨浸设使如汉建始间
霖雨三十日将如之何天灾流行国家代有一遇水潦
吾民必有鱼鳖之忧矣或曰今独开一江则其馀溪港
当尽废耶曰禹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江流既正
则随其所在可钩引以溉田亩且江流浩大其势不能
不漫溢如今之小江尚有剿娘江分四五里而合者则
卷三 第 13a 页 WYG1289-0042c.png
夫奇分而旁出古娄江东江之迹或当自见且如刘家
港元时海运千艘所聚至今为入海大道而上海之黄
浦势尤汹涌岂能废之但本支尊大则支庶莫不得所

  三途并用议
有光为都水司试吏太子太傅司空公以章奏课诸进
士承命作三途并用议
议曰所谓三途者进士也科贡也吏员也国初用人有
卷三 第 13b 页 WYG1289-0042d.png
徵聘有经明行修有人材有贤良方正有才识兼人有
楷书有童子诸科其后率多罢废承平以来专用进士
科贡吏员是三者初未尝废而迩者欲新天下之吏治
于科贡吏员之中稍加不次之擢故有三途并用之说
其实前此未尝不并用也愚以为朝廷欲收用人之实
效于科贡吏员所宜加之意者当先清其源盖清其源
而后其末流可治也今进士之与科贡皆出学校皆用
试经义论策试进士不中入国子为举人监生试举人
卷三 第 14a 页 WYG1289-0043a.png
不中循年资而贡之入国子为岁贡监生非若汉世贤
良孝廉对策与博士弟子判然为二其实一途而已然
进士升于礼部为高选举人之下第与岁贡国家亦不
轻以待之故使之学于太学以观其成苟成矣虽任以
进士之官可也今成均教养之法不具独令以资历待
选而已非复如古之舍法此其科贡之源不清也吏员
之在古本与士大夫无别异迨后流品既分遂为异物
士人不复肯诎辱于此故本朝资格吏员崇者止于七
卷三 第 14b 页 WYG1289-0043b.png
品多用为掾幕监当筦库之职非保荐不得为州郡则
吏道本不可与儒者并然其始皆自藩宪卫府州县所
署置犹有前代辟举之遗法而今则自始为吏先责其
输纳自提控以下至于吏典但以所输之赀第其出身
之等差此吏员之源未清也夫欲使举贡之得人在于
修太学之法而科贡可用矣欲使掾幕监当管库之得
人在于遵辟举之旧而掾幕监当筦库可用矣然吏者
止可以循资如祖宗之制非得与科贡并也愚于科贡
卷三 第 15a 页 WYG1289-0043c.png
犹有说焉会试有甲乙榜盖乙榜即亦举人之中式者
特限于钦定之制额故次之乙榜授以教职其实进士
无异今特以败卷置乙榜而与乞恩者槩与教职则教
官之选轻矣岁贡本以州县之俊如往年所谓选贡者
今不本洪武旧制而专累日月则岁贡无少俊者可施
以成均之教矣愚又怪夫今之未有以清其源而壅其
源者又不止也自纳粟买马挖运纳级之例日开吏道
杂而多端官方所以日缪也而科贡吏员皆繇此而妨
卷三 第 15b 页 WYG1289-0043d.png
阏矣故欲振饬吏治莫若清其源而无壅之凡此皆于
格例之中修其废坏耳于此二者其源既清于格例已
复其常而于其间简其卓异加不次之擢盖天下奇俊
之士少而中庸之士多王者之道先为其法以就天下
中庸之士而精神运用独可于奇俊之士加于其法之
外而不为法之所限此其所以能鼓舞一世之人材也
或曰子谓吏道不得与儒并先朝如尚书徐晞知府况
钟皆至显用者何也曰此又不可以吏之途论也盖先
卷三 第 16a 页 WYG1289-0044a.png
朝用人时取之常格之外宋景濂一代文章之宗杨士
奇三朝辅相之首皆以布衣特起乃遂掌帝制典机密
岂谫谫于循涂者盖自古中世犹未尝不事旁招俊乂
博采声望侧席幽人思迟多士今百馀年寥寥未之见
而专以资格进叙今亦颇苦其胶束伏隘而未能旷然
也是以思为三途并用之说愚以为非大破因循之论
考国家之故事追三代两汉之高踪以振作鼓舞一世
之人材恐不足以刬累世之宿弊而收用人之实效也
卷三 第 16b 页 WYG1289-0044b.png
谨议(按徐晞正统七年为兵部尚书以吏起家/在任四年旧刻误作徐熙今依国史正之)
  马政议
窃惟古之马唯养于官而其养之于民者官初无所与
司马法甸出长毂牛马及所谓万乘千乘百乘此皆寓
兵于农有事则赋调而官不与知也惟其养于官者如
周礼校人牧圉之属与月令所载其养之之法备尽此
则官之所自养也夫周之时既养马矣而民之马官有
不与是以民各自以其力养已之马而无所不尽其心
卷三 第 17a 页 WYG1289-0044c.png
故有事徵发而车与马无不办也汉之苑马即校人之
王马而民间私牧官无所与而皆得以自孳息故街巷
有马而桥姚以致马千匹逮武帝伐丐奴马少而始有假
母归息之令亦兵兴一切之制非久用也秦汉以来唐
马最盛皆天子所自置监牧其扰不及于民而马之盛
如此我国家苑马之设即其遗意然又于两京畿河南
山东编户养马乃又兼宋人保甲之法盖不独养于官
而又养于民也今监牧之马未见蕃息民间牧养又日
卷三 第 17b 页 WYG1289-0044d.png
以耗且以今畿郡之养马言之夫马既系于官而民以
为非民之所有官既委于民而官以为非官之所专马
乌得而不敝自其立法之初已知其弊必至于今日也
且天下有治人无治法苟能如其旧而得人以求实效
亦未尝不可以藉其用也今保马既不可变而于其间
又不能守其旧往往数为纷更循其末流而不究其本
始愈变而愈敝必至于不可复为而后已此今日天下
之事皆然而非独马政也尝考洪武初制令有司提调
卷三 第 18a 页 WYG1289-0045a.png
孳牧江南十一户共养马一匹江北五户共养马一匹
以丁多之家为马头专养一马馀令津贴以备倒失买
补每二岁纳驹一匹又立群头群长设官铸印与守令
分民而治有牧马草场又免其粮草之半每加优恤使
有司能责实而行之常使民得养马之利则马亦何忧
于不蕃也今顾不能修其旧而徒以法之敝而亟变之
则天下安得有善法夫令民养马国家之意本欲得马
而已而有所谓本色折色何为也责民以养马而又责
卷三 第 18b 页 WYG1289-0045b.png
其输银如此则取其银可矣而又何以马为于是民不
以养马为意而以输银为急矣牧地本与民养马也而
徵其子粒又有加增子粒如此则遂并之田税而已而
又何以责之马户于是民不以养马为意而以输子粒
为急矣养马者课其驹可也不用其驹而使之买俵于
是民不以养马为意而以买俵为急矣夫折色之议本
因江南应天太平等处非产马之地变而通之虽易银
可也遂移之于河北今又变卖种马而徵其草料原今
卷三 第 19a 页 WYG1289-0045c.png
变者之意专欲责民之输银而非责民之养马也官既
无事于养马而独规目前之利民复恣为奸伪而为利
已之图有驹不报而工于欺隐不肯以驹备用而独愿
以银买俵至或戕其孕字绝其游牝上下交征利以相
欺而已卫文秉心塞渊致騋牝之三千鲁僖以思无邪
致马之斯徂夫官民一于为利以相欺何望于马之蕃
息乎今之议者又方日出新意以变卖马之半为未尽
因欲尽卖种马而惟以折色徵解略不思祖宗立法之
卷三 第 19b 页 WYG1289-0045d.png
深意可为太息也夫河北之人骁健良马冀之所产昔
人所以谓此地王不得无以王霸不得无以霸者也今
举冀之良产尽弃之一旦国家有事西边之马可得以
为畿内用乎古语曰变而不如前易而多所败者亦不
可不复也今欲讲明马政必尽复洪武永乐之旧江南
折色可也畿辅河南山东之折色不可也草场之旧额
可清也子粒不可徵也官吏之侵渔可黜可惩也而管
马官群长兽医不可省也行马复之令使民得宽其力
卷三 第 20a 页 WYG1289-0046a.png
民知养马之利则虽官马亦以为已马矣又修金牌之
制通关互市益得好马别赋之民以为种马而有司加
督视之洪武永乐之旧犹可复也盖修茶马而渥洼之
产至矣弛草地而坰牧之息繁矣恤编户恣刍牧而乌
裸桥姚之富臻矣故曰车骑天下之武备也其所以壮
神京防后患者岂浅浅哉抑古之相卫邢洺皆有马监
即皆今之畿辅地也如使尽覈官民所耕佃牧马草场
尽出之与夫群不垦者皆立埄堆以为监牧之地而尽
卷三 第 20b 页 WYG1289-0046b.png
归于苑马宋人户马保马之法虽罢之可也何必规规
然沿其末流而日事纷更乎
  禦倭议
日本在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以居当会稽
与儋耳相近而都于邪摩堆所谓邪马台也古未通中
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贡前世未尝犯边自前元于四
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然自宣
德以后金线岛之捷亦无复有至者矣今日启戎召衅
卷三 第 21a 页 WYG1289-0046c.png
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失于防闲事今已往追悔无
及但国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而蕞尔小寇
敢肆冯陵魏正始中宣武于东堂引见高丽使者以夫
馀涉罗之贡不至宣武曰高丽世荷上将专制海外九
夷黠寇实得征之方贡之愆责在连率故高丽世有都
督辽海征东将军领东胡中郎将之号今世朝鲜国虽
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
侵犯宜可以此责之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
卷三 第 21b 页 WYG1289-0046d.png
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如前世慕容皝陈棱李绩苏定
方未尝不得志于海外而元人五龙之败此由将帅之
失使中国世世以此创艾而甘受其侮非愚之所知也
顾今日财赋兵力未易及此独可为自守之计所谓自
守者愚以为祖宗之制沿海自山东淮浙闽广卫所绎
络能复旧伍则兵不烦徵调而足而都司备倭指挥俟
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
何不思复祖宗之旧而直为此纷纷也所谓必于海中
卷三 第 22a 页 WYG1289-0047a.png
截杀之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也又多饥
乏惟是上岸则不可禦矣不禦之于外海而禦之于内
海不禦之于海而禦之于海口不禦之于海口而禦之
于陆不禦之于陆则婴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宜责
成将领严立条格败贼于海者为上功能把截海口不
使登岸亦以功论贼从某港得入者把港之官必杀无
赦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
池论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卷三 第 22b 页 WYG1289-0047b.png
  备倭事略(此篇别本或置之别集公移中今仍/旧刻附禦倭议之后盖以类相从也)
倭寇犯境百姓被杀死者几千人流离迁徙所在村落
为之一空迄今踰月其势益横州县廑廑婴城自保浸
淫延蔓东南列郡大有可虑即今贼在嘉定有司深关
固闭任其杀掠已非仁者之用心矣其意止欲保全仓
库城池以免罪责不知四郊既空便有剥肤之势贼气
益盛资粮益饶并力而来孤悬一城势不独存此其于
全躯保妻子之计亦未为得也见今贼徒出没罗店刘
卷三 第 23a 页 WYG1289-0047c.png
家行江湾月浦等地方其路道皆可逆知欲乞密切差
兵设伏相机截杀彼狃于数胜谓我不能军往来如入
无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古之用兵惟恐敌之不
骄不贪法曰卑而骄之又曰利而诱之今贼正犯兵家
之忌可袭而取也访得吴淞所一军素号精悍倭贼惮
之呼为白头虫去岁宗百户冯百户见倭船近城仓卒
与敌为其所杀有司不加矜恤反归罪于二人自后人
以为戒又城壁崩圮半落海中且累年不给军粮士皆
卷三 第 23b 页 WYG1289-0047d.png
饥疲往往乞食道路遂致新城失陷翻为贼巢嘉定上
海之势日以孤危今乞召新城失事指挥令收还散卒
许以赎罪要以厚赏俾于贼所入嘉定及往南翔等要
路阻狭之处长鎗劲弩设伏以待之又新城败散之馀
所存约二百馀人人数寡少乞募沿海大姓沈濮蔡严
黄陆等家素能禦贼及被其毒害者并合为一专为伏
兵及往来游击贼自不敢近太仓嘉定松江矣且因新
城之军俟便袭击城可复袭而有也法曰善守者守其
卷三 第 24a 页 WYG1289-0048a.png
所不攻又曰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今所谓守城者
徒守于城之内而不知守于城之外惴惴然如在围城
之中贼未至而已先自困矣畏首畏尾身其馀几故唇
亡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夫苏州之守不在于娄门
而在于昆山太仓太仓之守不在于太仓而在于刘家
港此易知也今贼掠罗店等处已尽必及南翔贼据南
翔夺民船以入吴淞江一日可至葑门即苏州危矣南
过唐行则松江危矣今闻又至太仓穿山等处即常熟
卷三 第 24b 页 WYG1289-0048b.png
危矣故欲害之使不得至所以为守也然所谓设伏为
奇兵又时出正兵相为表里而后可也又嘉定近海为
内地保障其县令恇怯不知兵乞委任百姓所信向如
任同知董知县武指挥等协力主决兵事知县备办粮
食不得从中沮挠倘有疏虞即苏松二郡不可保矣又
考得白茆旧有白茆寨刘家港旧有刘家港寨青浦旧
有青浦寨此皆前朝拨置军士备倭之所盖以春夏巡
哨秋冬还卫又白茆吴塘茜泾刘家港甘市等处各有
卷三 第 25a 页 WYG1289-0048c.png
烟墩烽火相接以此见往时备倭之迹今疏阔如此欲
以一城自固不可得也又访得贼中海岛夷洲真正倭
种不过百数其内地亡命之徒固多而亦往往有被劫
掠不能自拔者近日贼抢娄塘罗店等处驱率居民挑
包其守包之人与吾民私语言是某府州县人被贼胁
从未尝不思乡里但已剃发从其衣号与贼无异欲自
逃去反为州县所杀以此只得依违苟延性命愚望官
府设法招徕明以丹青生活之信务在孤弱其党贼势
卷三 第 25b 页 WYG1289-0048d.png
不久自当解散此古人制敌遏盗之长策也又闻民间
不见官府出军以为当俟请旨须大军之至窃见祖宗
于山东淮浙闽广沿海设立卫所镇戍连络每年风候
调发舟师出海后又设都指挥一员统领诸卫专以备
倭为名今倭贼冯陵所在莫之谁何但见官司纷纷抽
点壮丁及原役民快皆素不教练之民驱之杀贼以致
一人见杀千人自溃徒长贼气使海外蛮夷闻之皆有
轻中国之心非祖宗设立沿海军卫之意也当事者拘
卷三 第 26a 页 WYG1289-0049a.png
碍文法动以擅调官军为解窃伏读大明律擅调官军
一款其暴兵卒至欲来攻袭事有警急及程途遥远者
并听从便火速调拨军马乘机剿捕若寇贼滋蔓应合
会捕者邻近卫所虽非所属亦得调发策应若不即调
遣会合或不即申报上司及邻近卫所不即发兵策应
者与擅调官军罪同此各卫得自调拨策应之明文也
今贼杀害人民摇动畿辅苏松内地城门经月不开百
姓喁喁各卫拥兵深居贼在近郊不发一矢忍以百万
卷三 第 26b 页 WYG1289-0049b.png
生灵饵贼幸其自退岂可得哉夫以沿海之卫自足备
禦今独民兵支吾玩愒养寇及其必不可已然后请旨
动调大军夫以民兵则气力孱弱以大军则事体隆重
是虚设沿海数百万之兵也况大军之至吾民餍饱豺
狼之腹已久矣贼闻天兵既下倏忽遁去虽貔貅百万
怅望空波徒使百姓骚然而已乞蚤为裁处遵照大明
律军政调拨策应庶殄灭有期不烦朝廷动调大军实
地方生灵之幸
卷三 第 27a 页 WYG1289-0049c.png
  三江图叙说
古今论三江者班固韦昭桑钦之说近之但固以芜湖
东至阳羡入海昭分钱塘江浦阳江为二桑钦谓南江
自牛渚上桐水过安吉历长渎为不习地势程大昌辨
之详矣然孔安国苏轼所论亦未必然也今从郭璞以
岷江淞江浙江为三江盖自扬州斜转东南扬子江吴
淞江钱塘江三处入海而皆以江名其为三江无疑但
淞江湮塞细弱无复江之形势世遂忽之而不论耳宋
卷三 第 27b 页 WYG1289-0049d.png
淳熙中直学边寔修昆山志言大海自西㳌分南北由
斜转而西朱陈沙谓之扬子江口由徘徊头而北黄鱼
垛谓之吴松江口浮子门而上谓之钱塘江口三江既
入禹迹无改此今日之所目见诸儒胸臆之说不足道

   江下三江图叙说
史记正义曰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
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淞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
卷三 第 28a 页 WYG1289-0050a.png
十里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二百馀
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其分处号三江口顾夷吴
地记淞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庾仲初注扬都赋
太湖东注为淞江七十里有水口流东北入海为娄江
东南入海为东江盖淞江之有娄江东江如岷江之中
江北江九江其实一江耳昔贤以此解淞江下之三江
口非以为禹贡之三江也吴郡续志云淞江受太湖一
自长桥流入同里犁湖瀼由白蚬江入薛淀湖一自甘
卷三 第 28b 页 WYG1289-0050b.png
泉桥由淞江尾东华泽湖自急水港至白蚬江入淀湖
而注之海以正义吴地记求其所在则淞江北行七十
里分流者当在今昆山之境说者徒欲寻求二江而不
知由淞江细弱所以奇分之水遂不可见续郡志云昆
山塘自娄门历昆山以达于海以刘家港为娄江意亦
附会也
  二石说
乐者仁之声而生气之发也孔子称韶尽美矣又尽善
卷三 第 29a 页 WYG1289-0050c.png
也在齐闻韶则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考之尚书自尧克
明峻德至舜重华协于帝四岳九官十二牧各率其职
至于蛮夷率服若予上下草木鸟兽至仁之泽洋洋乎
被动植矣故曰虞宾在位群后德让又曰庶尹允谐曰
岛兽跄跄凤凰来仪又曰百兽率舞此唐虞太和之景
象在于宇宙之间而特形于乐耳传曰夔始制乐以赏
诸侯吕氏春秋曰尧命夔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
舞百兽击石拊石夔之所能也百兽率舞非夔之所能
卷三 第 29b 页 WYG1289-0050d.png
也此唐虞之际仁治之极也颜子学于孔子三月不违
仁而未至于化孔子告之以为邦而曰乐则韶舞岂骤
语以唐虞之极哉亦教之礼乐之事使其行夏之时乘
殷之辂服周之冕而歌有虞氏之风淫声乱色无以奸
其间是所谓非礼勿视听言动而为仁之用达矣虽然
由其道而舞百兽仪凤凰岂远也哉冉求欲富国足民
而以礼乐俟君子孔子所以告颜子即冉求所以俟君
子也欲富国足民而无俟于礼乐其敝必至于聚敛子
卷三 第 30a 页 WYG1289-0051a.png
游能以弦歌试于区区之武城可谓圣人之徒矣自秦
以来长人者无意于教化之事非一世也江夏吕侯为
青浦令政成而民颂之侯名调音字宗夔又自号二石
请予为二石之说予故推本尚书论语之义以达侯之
志焉
  张雄字说张雄既冠请字于余余辱为宾不可以辞则字之曰子
溪闻之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
卷三 第 30b 页 WYG1289-0051b.png
归于婴儿此言人有胜人之德而操之以不敢胜人之
心德处天下之上而礼居天下之下若溪之能受而水
归之也不失其常德而复归于婴儿人已之胜心不生
则致柔之极矣人居天地之间其才智稍异于人常有
加于愚不肖之心其才智弥大其加弥甚故愚不肖常
至于不胜而求反之天下之争始于愚不肖之不胜是
以古之君子有高天下之才智而退然不敢以有所加
而天下卒莫之胜则其致柔之极也然则雄必能守其
卷三 第 31a 页 WYG1289-0051c.png
雌是谓天下之溪不能守雌不能为天下溪不足以称
雄于天下
  陈伯生字说
海虞陈生之名曰寅未知所以尊其名也问言于余余
字之曰伯生而为之论天地生人之始盖混混然也既
而天开于子子者滋也气于此而始滋也地辟于丑丑
之言纽也言气之始固也人生于寅寅者言万物之生
螾螾然也然则寅者人生之时也故谓之寅则生气莫
卷三 第 31b 页 WYG1289-0051d.png
盛焉三代异尚而孔子以夏时告颜子所以治天下之
道世之君子以为孔子之意在于改正朔而已而不知
其有取于生之道也颜子退而得其旨故不数数于为
天下而请事斯语至于三月不违仁焉是乃所以服膺
孔子所谓行夏之时也吾人相与并生于天地之间所
以知乐其群而有礼义慈让之心者夫亦有此生理而
已或曰寅者敬畏也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舜之所以命
伯夷也严恭寅畏天命自度周公所以称中宗也夫孰
卷三 第 32a 页 WYG1289-0052a.png
知夫寅者生道也心生故能直清能自检于天命呜呼
世之君子不知人生于寅之旨而徒曰敬畏者鲜不至
于助忘而失其本余故以伯生为寅之字此乃舜典与
无逸之本旨也悟者必以予言为然矣
  守耕说
嘉定唐虔伯与予一再晤然心独慕爱其为人吾友潘
子实李浩卿皆虔伯之友也二君数为予言虔伯予因
二君盖知虔伯也虔伯之舅曰沈翁以诚长者见称乡
卷三 第 32b 页 WYG1289-0052b.png
里力耕六十年矣未有子得虔伯为其女夫予因虔伯
盖知翁也翁名其居之室曰守耕虔伯因二君使予为
说予曰耕稼之事古之大圣大贤当其未遇不惮躬为
之至孔子乃不复以此教人盖尝拒樊迟之请而又曰
耕也馁在其中矣谓孔子不耕乎而钓而弋而猎较则
孔子未尝不耕也孔子以为如适其时不惮躬为之矣
然可以为君子之时而不可以为君子之学君子之学
不耕将以治其耕者故耕者得常事于耕而不耕者亦
卷三 第 33a 页 WYG1289-0052c.png
无害于不耕夫其不耕非晏然逸已而已也今天下之
事举归于名独耕者其实存耳其馀皆晏然逸已而已
也志乎古者为耕者之实耶为不耕者之名耶作守耕

  东隅说
东海之际谓之东隅西海之际谓之西隅南海之际谓
之南隅北海之际谓之北隅中央之际谓之中隅人知
四海之际谓之隅庸讵知中央之谓隅也知中央之为
卷三 第 33b 页 WYG1289-0052d.png
隅庸讵知四海之隅不谓之中耶子适于其东而号曰
东隅庸讵知三海之际不有与我相角者从三海之际
而观之而号曰东隅去三海之际而观之庸讵知我为
东隅者故东隅者适然者也方物之生各有所适蜀人
奚必知越越人奚必知燕哉今子处乎东者也循是以
西天不加圆地不加方循是而又东天不加堕地不加
倾弭节乎旸谷之地总辔乎扶桑之墟仰角宿之旦启
曜灵之藏游遨乎春宫泛观乎溟渤夷然隐几而嘘倚
卷三 第 34a 页 WYG1289-0053a.png
梧而吟者也故东隅者适然者也适然则几乎道矣
  怀竹说
夏太常风流雅韵寄于楮墨间意之所至挥洒所及有
不自知虽为好事者所珍袭然不足以为太常重盖太
常非命于竹者也适也而其子孙怀之者非囿于竹者
也情也君子之于其先虽涕唾遗物莫不可珍而悽怆
惕怵有不能自已者然予有进于是焉子孙之身即祖
宗之身也竹犹怀之而况其身乎凡人作事无法浪言
卷三 第 34b 页 WYG1289-0053b.png
苟行此心漫然任其所之皆由于无所怀之故知所怀
也则竦息顾虑择地而蹈将不能以一日自安况曰吾
祖宗之身乎被发跣袒而号于市人谓之狂俄而缨冠
振履揖让进退人即以为儒者在乎怀与不怀之间也
为太常子孙者必慎而言顾而行深自贵籍若持重宝
焉惟恐失之斯善怀矣苟徒出于一时感动俄而忘之
注意于残楮败墨间而失其所以重非君子所谓孝思
也予祖母实太常之孙女玄孙焕与予为表弟以怀竹
卷三 第 35a 页 WYG1289-0053c.png
自命予故勖之如此云
  朱钦甫字说
朱钦甫名邦奇以其字弗协也欲更之归子曰古之
名别称而已不必其美也其有字也为卑者设也讳名
而已不必其协也必美以协之者非古也虽然有教焉
君子不废也子之字足以为教而徵诸其名何谓弗协
乎盖钦者天下之事之所以成也此心少不出于钦而
横溃恣肆将隳败而不可举而精神意虑之所遗者多
卷三 第 35b 页 WYG1289-0053d.png
矣是以号为天下之奇材者知其无以易乎钦而钦者
所以用奇者也骅骝之马羁絷鞭策而驰骋乎千里之
途梗梓豫章参天之木必就规矩而充乎栋梁之用若
必泛驾必衔橛必拥肿卷曲以为奇者非奇也君子之
道智足以高天下而不轻用其智勇足以慑天下而不
轻用其勇有绝世之姿而常不敢有先乎庸人之心故
其智勇奋而天下莫能当若必狂走叫号挟其所贵而
希心于跅弛之士以为奇者非奇也昔者帝尧之时天
卷三 第 36a 页 WYG1289-0054a.png
下之英才并庸于朝于是佥举治水者莫能出鲧焉夫
英贤之聚也治水之大任也而莫能舍鲧也则鲧者天
下之奇材而弗钦焉其与庸无几兵之诡变君子恶之
然吾读孙子之书多警畏之辞而以处女用脱兔孙子
之为奇者无出于是钦父可以类观矣胡可更也吾尝
闻其崖略于洛闽诸君子钦甫不以予言为迂当为钦父终日陈之
  周时化字说
卷三 第 36b 页 WYG1289-0054b.png
周永宁时化居娄门年甚少即舍所学游于诸侯王故
赵王贤而好书时化挟书以往王颇优遇之既而之大
梁今镇平王中尉西亭公尤贤而好书故时化岁时往
来大梁一日过余求为其字之说古者冠而字宾为之
辞礼也时化冠久矣而其名与字又无当也然古之命
名不必皆有其义字而宾赠之虽不当冠之时可也昔
汉东平王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大将军王凤以为
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初谋臣奇策天官
卷三 第 37a 页 WYG1289-0054c.png
灾异地形阨塞皆不宜在诸侯王议者多称凤策而不
知王求书而不予何汉示之不广也国家太平二百年
王子虽无事任而禁网阔略故得时购四方之书广厦
细旃从容论道岂非天子之赐而国家永宁之效欤而
时化亦得以其时弹铗而游于侯王之门盖比于天地
之陶钧而虫鱼皆获自遂其生此其所以自喻者其在
此也
  庄氏二子字说
卷三 第 37b 页 WYG1289-0054d.png
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
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
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夫智而用私不如愚而
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
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
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一日节缩十日而
赢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故曰贲无
色也贲为无色非无色而后贲也吴在东南隅古之僻
卷三 第 38a 页 WYG1289-0055a.png
壤泰伯仲雍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
彼以圣贤之德神明之胄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
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民含朴而不
可以漓之也洎通上国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
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
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
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
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
卷三 第 38b 页 WYG1289-0055b.png
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
城市人之有欲何所底止相誇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
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
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
迎来不问家之有无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
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
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德实自树立门户
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
卷三 第 39a 页 WYG1289-0055c.png
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
勿事于饰求其所谓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
犹有望也
  二子字说
予昔游吴郡之西山西山并太湖其山曰光福而仲子
生于家故以福孙名之其后三年季子生于安亭而予
在昆山之宣化里故名曰安孙于是福孙且冠娶予因
尔雅之义字福孙以子祜字安孙以子宁念昔与其母
卷三 第 39b 页 WYG1289-0055d.png
共处颠危困厄之中室家欢聚之日盖少非有昔人之
勤劳天下而弗能子其子也以是志之盖出于其母之
意云今母亡久矣二子能不自伤而思所以立身行道
求无愧于所生哉抑此偶与古之羊叔子管幼安之名
同二公生于晋魏之世高风大节邈不可及使孔子称
之亦必以为夷惠之俦夫士期以自修其身至于富贵
非所能必幼安之隐叔子之仕予难以拟其后若其渊
雅高尚以道素自居则士诚不可一日而无此不然要
卷三 第 40a 页 WYG1289-0056a.png
为流俗之人苟得爵禄功名显于世亦鄙夫也 
 
 
 
 
  
卷三 第 40b 页 WYG1289-0056b.png
  
 
 
  
 
 震川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