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首 (自动笺注)
  凡例五則
一選定此集舊嘗三刻復古堂本止分上下卷不
 備可知崑山本三百五十餘篇常熟篇數畧少而崑刻所無者殆半未刻二百餘首錢牧齋先生嘗合巳刻未刻總選五百九十餘首尺牘古今在外合計四十卷大率從其選本未刻中之不收者巳刻中之被汰者(莊)其爲尚有遣珠又自以已意增入十有餘首今自尺牘二卷一卷之外總計文六百有五首付諸梓人其外二百餘首則依錢宗伯名爲餘集而藏于家
一編錢宗伯編集三十卷經解末書又别
 十卷制辭論䇿今大槩因之獨以爲古人文集書多在前不當置之末卷移置三卷于贈送序之前而以祭文末卷論䇿蘇文忠編在䇿問之前移置别集首䇿次之文選諸書詩在文前今以府君專攻者文也詩不過餘興及之篇章不多故從柳子厚集之例以詩居末
一正誤他書刻本之誤不過字畫畧差或偶脫一
 二字耳惟此書舊刻之誤不可勝舉有四有因聲音近似有因草稿糢糊有因葉數顚倒有因妄加刪攺者如尚書徐晞之爲熙少傅夏言之爲賢儒者錢德洪之爲宏此因聲近似而誤者也如富貴淫佚隕命亡國本漢書成語乃倒置錯出以致上下不屬文義難通此因草稿糢糊而誤者也至水利一篇顚倒四百餘字向來選家坊本皆襲舛而不覺此因板心數目顚倒而誤者也凡此皆因失於較訂以致傳寫之訛至於妄加删攺爲尤甚焉崑山本則以從祖之好自用凡篇作文之由往往刪去篇中遂無照應而擅攺者尤多常熟本則宗人之少讀書用經史彼所不曉者非刪則攺今皆據家藏抄本正之其抄本亦誤者則考古書據文義以正之較勘數四頗爲精詳間有疑者闕之訛謬旣正似可不但以舊刻行世久恐觀者見其參差致疑於新刻不得不其故非敢暴前人之短也
公元1567年
一刪重隆慶元年浙江鄉試府君長興方踰
 年以資淺故不得同考試官僅入外簾夙負高望主考推重五策問俱委作并屬作對策後遂刻爲程策第五主考頗加刪攺府君與門尺牘以爲竄入鄙語故今集中對策止存前四道崑山舊本因止刻策問故首載前四策問今旣并對策俱刻不必又重見故去之又吴純甫行狀墓表二首大畧皆同今存行狀而廢墓表西王母圖序二首大同小異今存前作廢後作送周御史序一作頌而畧攺今存序而廢頌若題同而文絕不截然二首者如送王子敬之任序之類則兩存
一履歷凡古人文集必載本傳以見其人之生平
 府君學術文章宜入儒林文苑未有國史缺於無徵今但前輩諸公誌銘墓表行狀傳贊序䟦凡有關於府君文集附錄一卷於後庶幾府君之文者開卷而如見其人云
          曾孫莊
公元1675年
 謹按恆軒叔父府君所作凡例竄攺而未有所定(玠)於刻工處見抄本八則而中多可商思欲刪逸之而未敢也會往虞山從叔孝儀孝儀叔出先叔凡例一冊內止五則得之於錢子繡林葢錢子於黃洲夫子署中携歸此爲先叔最後本無疑而家中特遺其稿因大喜過望亟以付諸集中選定編次之法大約錢宗伯不無稍異今繫先叔凡例於後而仍存錢宗伯凡例於前庶幾不沒其實且令世之君子有所考焉康熙乙卯孟春望後一日玄孫謹識
重刻震川先生全集
震川先生文集流傳海内
有餘年識文藝皆知珍藏
先大夫舊藏兩集一集二
十卷一集三十二卷寇變失
去余從陳百史相君其所
點閱二十卷博爲搜求二集
復存余架上矣二十卷者乃
先生從弟道傳所刻三十二
先生嗣君子祜子寧所
刻也有無參互或疑有雜譌
其間且聞于錢牧齋宗伯
先生遺文多余與其
裔孫雪菴同事禮部雪菴
重刻道傳集相旣而余年
刑部裔興之子孝儀公
車來都下惠以裔興新刻之
集覽其䟦語乃偕先生孫文
休與子元公編輯牧齋
先生次第正集三十卷
十卷餘集存之家墪而是
仍止二十卷尚未盡刻
未可全集也余夙向往
生之文今老矣雖不能讀竊
思得覽其大全間與汪戸部
文計孝廉甫草論及而惄
如也亡何黃洲正位令崑
山乃屬其訪求先生遺文
元公徧彚諸刻勒成全集亦
官其地者所應爲不獨爲藝
美譚黃洲唯唯而别嗟乎
先生之文自殁時卽流傳
王文肅公稱引當年
牧齋梅村前輩昌明
後非若昌黎文歷久遠
永叔而始顯也矧先生賢子
比肩接踵咸能褎輯遺文
傳之遐邇因歎海內文人
晉江王遵巖平凉趙浚谷
遺集晉江之集尚有存者
平凉則未之㮣見頻與宦其
地者言之平凉馬學使
駛先獲我心爲之修輯晉江
雖再屬衡文使者尚未見有
馬君其人也夫士大夫宦遊
所至誠訪前賢遺文不致
散亡磨滅有如所謂草木
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
者亦華國之瑞事也黃洲
能識余言從元公謀集巳刻
未刻牧齋定本彚爲四十
卷而一時士大夫宦其地者
間助剞劂之資遂居然爲先
生全黃洲志行非俗
吏也巳是則可感也元公寓
書命序于余先生文照耀
今古何待于序况余豈能
先生之文者哉聊述與黃洲
之語以復元公元公其有以
諒余矣
公元1673年
康熈癸丑仲夏
   宛平崇簡
歸震川先生全集
古來文章家不乏要必
卓肰絕岀轉移風氣上唐
中葉韓子而與韓子同時
者有柳子厚李習之宋時稱歐
陽子而先歐陽古文者有穆
伯長尹師魯輩然言起八代
衰者必日昌黎楊劉之習者
必曰廬陵則以其學之深力之
大也明三百年文章之派不一
嘉靖中唐荆川王遵岩歸震
川三先生起而振之而論者又
必以震川爲最豈非以其學之
深力之大歟余自少知誦法震
先生制舉業長而得讀其
古文辭信乎卓然絕岀轉移
風氣者也自承乏崑山敬哉
夫子重梓先生集爲囑㑹從
先生之曾孫莊元公氏得其未
遺集簿書暇時披覽
所謂縣圃積玉無非夜光殊惜
舊刻之多遺珠也元公因岀錢
宗伯選本彚稡已刻未刻總計
四十卷欲授之梓人而貧無力
謀之于余余遂首捐俸爲刻數
同寅吳無錫伯成嘉定
嵊及遠近士大夫聞風繼之協
助成事元公又以舊刻多烏焉
魚魯之訛勘訂累年悉巳是正
較之舊本頓爾攺觀誠快事
余讀先生易圖洪範傳知
經學深邃馬政三途
用諸議知其世務通達而濬吳
淞江三吳水利諸書方行
說殆東南百年之利至其自
述令長興時德化民又漢代
循良也今國家偃武修文廣厲士子以通
經學古而科目之士亦將學而
後入則是行世其亦昌明
文運造就人才一助乎元公
以序見屬末學何能贊一辭
以風仰先生欣覩全集之流
海内加惠後學而元公亦工
古文能世其家學又喜先生
有後也故不辭而爲之書
康熙癸丑仲春文林郎崑山
 縣事上谷後學董正位題
重刻震川先生全集
歸子元恭刻其曾大父太僕
公集未就若干卷而卒余偕
諸君子及從子安蜀續成
之計四十卷太僕一刻
於吾崑山一刻常熟二本
不無異同亦多紕繆元恭
久而失傳也乃取家藏抄本
錢宗伯較讐次第之編定
四十卷然後訛者以訂缺者
完好古者得以取正焉太
僕之文宗伯論之詳矣然宗
伯惡夫裨販剽賊掇拾塗澤
之流而余獨謂夫文章之逓
非一世之積也宋之推經
術者曾南豐氏然以較於
程朱之旨不侔南渡後諸
儒之說盛行於是學者莫不
之而後言其所見之分
量淺㴱大小以發之於文則
莫不有所合自南宋歷元
及於明之初年其所大儒
之文皆是也然至其風格
萎益頽而爲老生學究之習
若是者雖大儒不免負才
者思有以之而不得其說
則不一切抺摋理學之緒
言反而求之秦漢以上虛氣
浮響雜然並作至欲遠駕
古之作者天下豈有離理
可以爲文者哉故文之病
幾至亡者相習而相
矯以然也太僕少得傳於魏
莊渠先生之門授經安亭之上其言㴱以時講道標榜
爲非至所論文則獨推
史公爲不可及甞自謂得其
神於二千餘年之上而與世
摹擬形似異趨故余謂
文至太僕始稱復古太僕
言文者明中葉之病於剽
竊者也由明初以溯之宋元
以前之文其不爲剽竊而猶
未盡乎文之極致時代
風格薾萎者是也欲知太
僕之文必合前後作者而觀
之則文章之變盡此矣太僕
久困公車屏居絕跡淹綜百
代始成一家之言曾孫
恭負盛才旣窮且老日抱
遺書而號于同人醵金而刻
之垂竣身没不見其成此予
之歎夫文之難如此其傳之
難又如此後之讀者如何
愛惜之也
公元1675年
康熙十四年乙卯春三月
 里後學徐乾學謹序
  新刋震川先生文集
公元1541年
往余篤好震川先生之文與先生孫昌訪求遺集參讀是正有成世子莊遊於吾門謂余少知其先摳衣咨請歳必再三旣而與其從叔比部君謀重鋟先生全集比部君以讎勘役屬余余老而歸佛舊學廢輟禪誦之功紬繹累日條次篇目洮汰繁芿排纘整齊都爲一集旣輟簡喟然而嘆余服膺先生之書不爲不專久喪廢業忽忽二十年乃今始旋其面目曠然先生所以爲文宗要豈不幸哉先生鑽研六經含茹雒閩之學而追遡元本秦文後儒專門名家確有指授聖賢藴奥未必久晦於漢唐而乍闢於有宋儒林道學分爲兩科儒林未可以葢道學新安未可以葢金谿永嘉姚江未可以葢新安眞知獨信側岀千載之下而末嘗標榜名高少年應舉筆放墨飽一洗熟爛人驚其頡頏睂山不知汪洋跌蕩得之莊周者爲多壯而其學大成每爲文章一以古人繩尺桺子厚之論所謂旁推交通以爲其他可知也參之孟荀以畼其支參之穀梁以厲其氣參太史以著其潔其畼也其厲也其潔也學者不能知而先生深知自得鈎摘蒐獮古人參㑹毫芒杪忽之間旋觀裨販剽賊掇拾塗澤之流秦越人診病洞見藏府之□結辭而闢之劈肌中理無所遯隱毷氉舉子羈窮單隻三錢雞毛筆熏灼四戰之衝馴至霜降水落草枯蘼萎而其爲之渠帥者卒以吁嗟歎伏自悔降心之不蚤嗚呼豈徒也哉先生以幾庶體貳之才好學深思跋邪觝僞刋削□敗障斯文末流輇材小生謏聞目學易其文從字順妄謂可以幾及龍門而戶昌黎譌謬滋甚先生嘗序沔人陳文燭諷其好學史記美矉不知矉之所以美學先生學者無爲沔人之知美矉則幾矣先生儒者曾盡讀五千四十八卷經藏精求第一義諦至欲盡廢其書而悼亡禮懴篤信因果恍然珠宮貝闕生天之處則其識見韓歐未逮緒言具在余非敢援儒而入墨也余少壯汨没俗學中年嘉定二三宿儒遊郵傳先生講論幡然易轍稍知向方先生實導其前路啓禎之交海內望祀先生五緯在天芒寒色正其端亦自余發之今又承比部君之命論次斯集得以懷鉛握檕效微勞於簡牘有深幸焉日月逾邁老將智而耄及無以昌明先生淑艾之敎譬諸螢火熠熠欲流照於須彌之頂亦自愧其微末巳矣而比部大雅不羣表章家學南豐瓣香不遠求而有託斯可喜歳在庚子五月晦虞山年家後學錢謙益再拜謹序
公元1540年
 先太僕震川公最初閩中有刻旣而之子伯景仲敉刻於崑山伯祖泰巖刻於常熟閩本地遠不傳崑山常熟本互有異同然公之遺編尚餘十之八九牧齋先生與公之孫文旁求廣采得公藏本幾倍於刻本先生手自校勘珍如祕書無何絳雲之災盡燬於文休副本存余從玄恭得而錄之念章顯有數恐遂湮沒無聞爲請於先生求壽諸梓而先生刻本位置訛意象尚隔乃爲合併次第得正三十卷别集十卷餘集存之家墪未能悉岀也葢嘗論之不讀史不知左國所以爲文也不讀韓歐不知史漢所以爲文也今繇公之文可以韓歐先生之選可以知公文異海內之士從事於古之文章者必自此而求之矣然而公豈求工於而巳哉其學術則辯易圖宗㫖禹疇法象與夫作史之志議禮之言有以先儒所未發其經濟則條水衡事宜太僕掌故以及用人之方禦倭之議有以當世所宜行聞貞孝之事則奮袂攘臂不欲令弱質俠骨受誣於豪强族姓之譜則齎咨涕洟必欲使遠祖近宗盡歸於敦睦他如贈送慶賀弔祭悲哀之作靡不折衷法度歸本端良不以浮詞䛕人不以綺語物則公之修辭立誠可知矣讀是集者因公之文以得公之爲人先生所以敎我子孫不替先型之至意而亦所以嘉惠後學盛心庚子長至日從孫起先拜手敎識
謙益荒邨僻遠伏承親枉玉趾較讎震川先生不敢荒落爲辭尋繹舊學排纘累日告成應酬文字間有率易冗長者僭以臆見洮汰四分之一披金揀沙務求完美一生師承在兹良欲效攻王之勤於遺編編次大意略序梗槪求正法眼或召玄恭詳審商榷如有未當不妨攺正
編次之法略倣韓桺三集古今文體不一不盡先生覃精經學不傍宋人門戶如易圖洪範是也故以經解爲首次序論議說皆議論也韓總屬雜著今依各略爲區别凡四卷贈送壽序凡六卷贈送考論學術吏治皆非苟作壽序古人所無先生爲之則皆古文也舊本别置外集令仍次贈序次記三卷舊有紀行諸篇今取陸放翁范石湖例入别集墓誌銘墓表碑碣行狀傳譜世家凡十二卷誌墓之本朝弘正靡濫極矣先生立法簡嚴一禀於古移歩換形尺水興波直追昌黎不問其餘也今所汰去者十不得一不爾次銘頌贊一卷祭文哀誄一卷三卷以上汰者四分之一亦有存其半者
 歐蘇二公手定外制奏議别爲一中纔
數篇故居别集之首而䇿問附焉次宋史論一卷先生有志重修宋史論贊以見其志歐蘇俱别載小簡古人取次削牘不經意之文神情㲆唾彷彿具焉故錄爲二卷寒暄駢偶之詞不載紀行一卷次之次馬政一卷先生邢州入賀時留纂修寺志故有此作旣有關於國故文則自謂倣史記六書也取昌黎順宗實錄例系之别集公移吏牘各有格式委悉情事雅俗通曉乃爲合作非老於文筆不能爲不能知也錄而存之略爲一卷水利賦役禦倭諸書議散在集中可以參考唐人李杜詩以文爲别比興著述其所重也今取其意錄古今一卷先生舉子卽以論䇿擅場所存場屋帖括科舉程式文然議論忼爽行文曲折二蘇秦晁降□而爲之也今取二蘇應制例錄論䇿一卷 右編次震川先生文集三十卷别集十卷餘集不分卷約三百餘篇先生詞章刋落皮膚獨存眞實雖其牽率應酬或質而少文或放而近易有識者精求之可以窺見先生擺脫流俗信心師古大致余以管見僭有去取葢猶未能免俗規規以時世心測量前喆有餘愧焉輟簡之餘愾然三歎并識之以訊於智者庚子五月二十八日謙益
震川先生全集目錄
 崑山歸有光著曾孫莊較勘
 虞山後學錢謙益選定玄孫編輯
 卷之一(經解)
  易圖上易圖論
  易圖後大衍解
  洪範尚書叙錄
  考定武城孝經叙錄
  荀子叙錄
 卷之二(序)
  項思堯文集序玉巖先生文集
  山齋先生文集雍里先生文集
  五嶽山人前集序戴楚望集序
  戴楚望詩集沈次谷先生詩序
  草庭詩序叙錄
  史論卓行錄序
  汊口志序正俗編序
  平和李氏家規華亭蔡氏新譜序
  龍游翁氏宗譜浙江鄕試後序
  太僕寺誌序西王母圖序
  陟臺圖詠序綵衣春讌圖序
  綸寵延光圖序王梅芳時義
  水利書序尚書别解
  都水藁序㑹文
  羣居課試錄序字說序
 卷之三(論議說)
  天子諸侯冠禮公子宗道
  貞女譜例
  水利水利後論
  三途並用馬政
  禦倭議備倭事略
  三江叙說江下三江叙說
  二石張雄字說
  陳伯生字說守耕說
  東隅說懷
  朱欽字說周時字說
  莊氏二子字說二子字說
 卷之四(雜文)
  書安南事書郭義官
  書張貞死事張貞獄事
  貞婦書里涇張氏妾事
  言解解
  道難懼䜛(三首)甌喩
  性不移說重交贈汝寧徐君
 卷之五(題䟦)
  䟦仲尼七十子像題洪武京城圖志
  䟦高麗圖經後䟦禹貢論後
  題興都志後䟦石臺道德經
  䟦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䟦大佛頂隨永尊勝陀羅尼經幢
  䟦廣平宋文貞公碑䟦帝堯
  䟦商中宗碑題太僕寺誌後
  讀金陀粹編讀王祥
  題金石錄後題𨽻釋後
  䟦何傳士論後題仕履重光
  題星槎勝覽題瀛涯勝覽
  題文太史書後張㓜于文太史
  題弘玄先生贊後書沈貞節傳後
  書冢廬巢燕卷後
  䟦唐道䖍友人問疾
  䟦小學古事題王氏舊譜後
  題立嗣辨後䟦程論後
  䟦程䇿
 卷之六(書)
  上徐閣老書上瞿侍郎
  上萬侍郎書上王都御史
  上高閣老書上趙閣老
 卷之七(書)
  上宋明府書上方叅政
  答唐䖍伯書李浩卿書
  與嘉定諸友書與殷徐陸三子
  答俞質甫書與宣仲濟書
  答顧伯剛書與潘子實
  示徐生書山舍學者
  與陸太常書與趙子舉
  答朱廵撫書上王中丞
  與曾省吾參政書與林侍郞
 卷之八(書)
  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論今年水災事宜
  寄王太守書遺王都御史
  論三區賦役水利書與傅體元
  與王子敬書論禦倭書
  上總制書與沈養吾
  崑山縣倭冦始末
 卷之九(贈送序)
  送吳純甫先生㑹試
  送夾江張先生序送李廉夫北上
  送王汝康㑹試序送縣大夫楊侯
  送何氏二子序送宋知縣
  送郡太守歴下金侯考績
  送郡别駕王侯考績之京序
  送南京虎賁衛經歴鄭君之任
  送太倉熊侯之任光州
  贈陽曲王公分司太倉
  送吳郡别駕段侯之京序
  送陽曲王公參政西序
  送童子鳴序送狄承式田敎諭
  送計博士序送蔣助敎
 卷之十(贈送序)
  送同年李觀甫之任江浦
  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
  送同年光之英之任眞定
  送同年孟與時之任成都
  送王子敬之任建寧
  送王子敬還吳奉母之建寧
  送張子忠之任南昌
  送陳子達之任元城
  送毛君文高之元城
  送南駕部吳君考績北上
  送周給事興叔北上
  送余先生南還序送顧太僕致政南還
  送許子雲之任分宜
  送陸嗣孫之任武康
  送俞宜黄序
  送福建按察使王知事
  送北城副兵馬指揮使周君序
  送吳祠部之官留都
  贈石川先生序贈給事中劉侯北上
  贈戚汝積分大梁
 卷之十一(贈送序)
  送嘉定魯侯序送周御史
  贈熊兵憲進秩序送嘉定縣令序
  送嘉定縣張侯序送縣令朱侯序
  送吳縣張侯序贈張别駕
  贈太府思翁黄公序送攝令蒲君還府
  贈司儀君序顧公節北上
  送國子助敎徐先生
  送柴都事之任浙江
  送陳子加王博甫北上
  賀戚總戎平倭司訓袁君督學旌奬
  贈醫士張雲弟子敏授尚醫
  贈大慈仁寺左方住持上人
  贈菩提寺上人
 卷之十二(壽序)
  方御史壽序
  御史大夫潘公七十壽序
  山齋先生六十壽序澱山周先生六十壽序默齋先生六十壽序
  姚安太守秦君六十壽序
  福建按察使楊君七十壽序
  通政立齋王先生壽序
  同舘進士再壽立齋王先生
  少傅陳公六十壽詩序
  顧夫人八十壽序
  御史大夫潘公夫人曹氏六十壽序
  顧夫人楊氏七十壽序
  丘㳟人七十壽序顧孺人六十壽序
  夏淑人六十壽序朱夫人鄭氏五十壽序
  朱夫人鄭氏六十壽序
  宋孺人壽序李太淑人八十壽序
  許太孺人壽序
  太倉州孫侯母夫人詩序
  朱太夫人六十壽序李氏榮壽詩序
 卷之十三(壽序)
  吏部司務君壽序顧南巖先生壽序
  同州通判許半齋壽序
  龔裕州壽序封君七十壽序
  封君六十壽序柳州先生壽序
  寗封君八十壽序白菴程翁八十壽序
  張曾菴七事壽序晉其大六十壽序
  濬甫魏君五十壽序汀八十壽序
  周翁七十壽序戴素菴先生七十壽序
  張翁八十壽序孫君六十壽序
  楊漸齋壽序母舅後江周翁壽序
  周弦齋壽序前山丘翁壽序
  戚思呐壽序思軒壽序
  東莊孫君七十壽序侗庵陸翁八十壽序
  望湖曹翁六十壽序錢一齋七十壽序
  夢雲沈先生六十壽序
  碧巖戴翁七十壽序杜翁七十壽序
  叔祖默翁六十壽序
  高州太守君壽詩序
 卷之十四(壽序)
  朱母孫太孺人壽序顧母陸太孺人壽序
  張母太安人壽序馮宜人六十壽序
  陸母繆孺人壽序鄭母唐夫人八十壽序
  張母王孺人壽序
  王黎獻楊氏七十壽序
  沈母丘氏七十壽王顧孺人六十壽序
  陳母倪碩人壽序朱碩人壽序
  朱君顧孺人雙壽徐氏雙壽
  周氏雙壽序王氏壽宴
  良士壽讌序狄氏壽讌
  唐令人詩序
  邵氏壽詩序
 卷之十五(記)
  見村樓見南閣記
  眞義堂記遂初堂
  壽母堂記丗有堂記
  容堂記自生堂記
  可齋記耐齋記
  雙鶴軒記雪竹軒記
  淸夢軒記櫟全軒記
  悠然亭記卧石亭
  滄浪亭記花史館
  杏花書屋記題玉女潭
  見苓書舍記婁曲新居
  寶界山居記南陔草堂
  莪江精舍菊窓
  本庵野鶴壁記
  保聖寺安隱堂記汝州新造三官廟
 卷之十六(記)
  重修闕里廟記顧原魯先生
  常熟縣趙段圩堤記唐行鎭免役夫記
  吳郡永康徐侯署崑山縣惠政
  崑山縣新倉興造長興縣題名
  太僕寺新立題名長興縣城隍神靈應
  張氏女貞節記吳山圖
  光祿署丞孟君浚河
  松雲楊主簿墓田碑記
  張氏女子神異記
 卷之十七(記)
  世美堂後重修承志堂
  重造承志堂左右夾室
  陶菴畏壘亭記
  思子亭項脊軒
  秦國公石記夢鼎堂記
  順德府通判㕔順德府通判㕔右記
  震川别號記家譜記
 卷之十八(墓志銘)
  南京車駕司員外郞張君墓誌銘
  中書舍人李君墓誌銘
  外舅光祿寺典簿魏公墓誌銘
  鴻臚寺司賔署丞張君墓誌銘
  建安尹沈君墓誌銘樂淸丞沈君墓誌銘
  葉縣蘇君墓誌銘
  撫州府學訓導唐君墓誌銘
  永平封君墓誌銘
  昭信校尉崇明沙守禦千戸所正百戸眺君墓誌銘
  例授昭勇將軍成山指揮使李君墓誌銘
  明故例蘇州衛千戸正千戸陳君墓誌銘
 卷之十九(墓誌銘)
  抑齋先生墓誌銘
  王府君墓誌銘朱隱君墓誌銘
  馮㑹東墓誌銘周孺亨墓誌銘
  遭子見墓誌銘太學生周君墓誌銘
  太學生葉君墓誌銘沈貞墓誌銘
  陸允淸墓誌銘周君墓誌銘
  李君墓誌銘居君墓誌銘
  詹仰之墓誌銘朱肖卿墓誌銘
  歸府君墓誌銘
 卷之二十(墓誌銘)
  趙汝淵墓誌銘金君守齋墓誌銘
  王邦獻墓誌銘李惟墓誌銘
  張克明墓誌銘陳君厚卿墓誌銘
  陸子誠墓誌銘王君時舉墓誌銘
  蔣原獻墓誌銘潘用中墓誌銘
 卷之二十一(墓誌銘)
  陳處士王孺人墓誌銘
  太學生陳君妻郭孺人墓誌銘
  顧孺人墓誌銘
  潘府君沈孺人墓誌銘
  周子嘉唐孺人墓誌銘
  方母張孺人墓誌銘張孺人墓誌銘
  沈母張孺人墓誌銘陸孺人墓誌銘
  張太孺人墓誌銘龔母秦孺人墓誌銘
  季母陶碩人墓誌銘王母孫孺人墓誌銘
  朱母顧孺人墓誌銘沈引仁妻周氏墓誌銘唐孺人墓誌銘毛孺人墓誌銘
  魏孺人墓誌銘葉母墓誌銘
 卷之二十二(權厝誌生誌壙誌)
  中奉大夫江西右布政使致仕雍里顧公權厝誌伯徐孺人權厝
  鄭君漢卿壽藏銘南雲翁生壙
  姚生壙誌亡兒䎖孫壙誌
  女如壙誌女二二壙誌
  寒花葬誌
 卷之二十三(墓表)
  亡友方思曾墓表
  從叔府君墳前石表
  通政使右參議公墓
  封奉政大夫南京兵部車駕司郞中王君墓表懷慶府推官劉君墓表
  勅贈翰林院檢討許府君墓表
  貞節季氏墓表
 卷之二十四(碑碣)
  中憲大夫貴州思州府知府中議大夫賛治尹貴州按察使副使李君墓碑
  何氏先塋葉文莊公墓地免租
  安亭鎭主簿德政碑
  玄朗先生墓碣張季墓碣
  褚隱君墓碣
  贈文林郎邵武府推官吳君墓碣
  泗水何隱君墓碣宣節墓碣
  王烈墓碣曹節碑陰
  張通次室鈕孺人墓碣
 卷之二十五(行狀)
  吳純甫行狀李南樓行狀
  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公行
  勅封文林郎分宜知縣前同判官許君行狀
  封中憲大夫興化府知府公行
  魏誠甫行狀先妣事略
  請勅命事略
 卷之二十六(傳)
  歸氏二孝子傳張自新傳
  顧隱君傳元忠君家
  章永州家傳戴錦家傳
  京兆尹王公傳洧南居士
  周封君東園家傳
  何長者筠溪翁傳
  可小傳鹿野翁傳
 卷之二十七(傳)
  王烈婦傳韋節婦
  陶節婦傳計烈婦
  沈節婦傳蔡孺人
  俞楫甫妻傳
 卷之二十八(譜世家)
  夏氏世譜歸氏世譜
  歸氏世譜興安伯世家
公元1522年
  記壬午功臣
 卷之二十九(銘頌賛)
  爲善居銘素節堂銘
  鎭平王府大奉國將軍孝門銘聖井銘
  書齋淸泉
  几銘(二首)太行石銘
  西山石銘松江新建行省
  廵撫都御史翁公壽頌
  魁星葉文莊公像贊(并序)
  弘玄先生自叙贊王畫贊(并序)
 卷之三十(祭文哀誄)
  祭方御史文祭王方伯
  祭王儀部文朱㳟靖公
  祭顧方伯文祭周孺亨文
  祭唐䖍伯文祭劉縣丞廷運父文
  祭張封君同年祭陳封君文
  祭外舅魏光祿文祭顧文康公夫人
  祭葉夫人王氏曁世德夫婦
  祭張貞女文弔何氏婦文
  祭外姑文祭妻祖父母
  祭楊椒山文告崑山縣神文
  祭崑山縣城神文長興縣城隍廟文
  祈雨謝雨祭城隍廟
  再祈雨文祀厲告城隍神文
  御史中丞李公哀辭思質王公
  招張貞女辭
 補編
  送熊分司之任滇南序(卷之九)
  祭沈養吾仲常文祭居守齋文(卷三十)
較訂助刻姓氏
  王崇簡上虞二球
  董正位吴興祚趙昕
  嚴沆曹溶劉體仁
  薛信辰張其翰秦鉽
  嚴曾榘郝毓㠁高冕
  秦松齡錢肅潤秦松
  華長發吴偉業俊明
  宋實穎蔣伊何平
  翁澍睦廷祉王楫
  李臨陸士炳金望
  錢士植黃璠張震
  席啓疆張艾嚴宗垂
  葉國華李可汧葉方恒
  盛符升徐與喬葉方藹
  徐乾學雲芝徐秉義
  丘鍾仁馬鳴鑾元文
  何陸愷用純葉方蔚
  葉奕苞王緝李遥
  王緝謝家柯李遥
  黃泓陸時通李遥
  張墍盛翊治沈廷瑗(徐渱楊元咎侯周榮霑金金侃植孫姪)起先(定世綸孫曾姪)聖脈
    湸虹允哲
   允謀允肅允臨(孫玄姪)芳德霖
公元1551年
 是集之刻始於辛亥歲宛平王宗伯素切表章龍門董夫子首捐俸助梓鄰境邑侯吳伯成趙雪嵊兩明府共襄其事於是當代文衡遠近士大夫分任剞劂辛亥春王癸丑仲秋全集巳刻十之七不幸先叔恆軒府君中道捐舘(玠)室同懸磬無以卒業董夫子復倡助鳩工而俾克告成葉學亭健菴先生之力居多全集之竣其難如此府君文行風行海內要皆諸君子之功其姓氏不可以不書也故備列之至虞山祖裔興公庚子歲卽梓太僕府君之文功雖未竟全集成實由從祖倡之他若吳門練川松陵同宗凡助刻者亦皆附識於後云
公元1675年
 康熙乙卯春王正月望後六日拜識
歸震川先生别集目錄
 崑山歸有光著曾孫莊較勘
 虞山後學錢謙益選定玄孫編輯
 卷之一(應制論)
  士立朝正直忠厚爲本
  太極在先範圍之内
  泰伯至德忠恕違道不遠
  君子德性而道問學
  六言六蔽聖人之心公天下
  史稱安隗素行何如
  孟子叙道統而不及周公顔子
  乞醯聖人之心無窮
  王天下三重明君已而成功
 卷之二上(應制䇿)
公元1540年
  嘉靖庚子鄕試對䇿五道
公元1567年
  隆慶元年浙江程䇿四道
 卷之二下(應制䇿)
  浙江二道(并問)河南二道(并問)
 卷之三(制誥奏疏䇿問)
  先任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張治賜謚文毅誥文
  諭祭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裴爵并配贈夫人楊氏太夫人郜氏文
  諭祭提督福建等處軍務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塗澤民
  諭祭山西廵撫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毛鵬
  諭祭原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劉畿
  封朝鮮國王妃朴氏誥文
  進香奉慰
  乞改調疏乞致仕
  䇿問二十三道
 卷之四(志)
  馬政馬政職官
  馬政祀祠馬政蠲貸
  馬政庫藏
 卷之五(宋史論賛)
  章獻劉皇后郭皇后
  慈聖曹皇后宣仁高皇后
  欽聖向皇后昭慈孟皇后
  韋太后楊皇后
  皇后總論悼王
  楚榮憲王趙子崧
  不恴諸王總論
  公主范質王溥魏仁浦
  石守信侯益趙賛
  王全斌趙普
  盧多遜張齊賢
 卷之六(紀行)
公元1562年
  巳未會試雜記壬戌紀行
  壬戌紀行下遊題名
 卷之七(小簡)
  與沈敬甫(五首)與王子敬(三首)
  與沈敬甫(五首)與王子敬(二首)
  與沈敬甫(十一首)與徐道潜(一首)
  與王子敬(三首)與沈敬甫(十八首)
  與馬子問(一首)與王子敬(三首)
  與徐子檢(一首)與陸武康(一首)
  與沈敬甫(九首)與王子敬(四首)
  與沈敬甫(七首)與王子敬(二首)
  與沈敬甫(二首)與余同麓太史(一首)
  再與余太史(一首)吳刑部梁(一首)
  與周子和大參(二首)與曾省吾參政(一首)
  與曹按察(一首)與愼御史(一首)
  與馮某(一首)與徐子與(一首)
  與俞仲蔚(一首)與張虚岡(一首)
  與周興叔(一首)與陳伯求(一首)
  與于鯉(一首)與吳刑部維京(一首)
  與王禮部(一首)與孫百川(一首)
  與某通判(一首)與徐子言(一首)
  與馮樵谷(一首)與沈雲泉秀才(一首)
  與朱生大觀(一首)年陳給事(一首)
  與王子敬(二首)與周孺允(二首)
  與唐同年(一首)與鍾上舍(一首)
  與龔子良(一首)與傅體元(一首)
  與王子敬(六首)與沈敬甫(四首)
  與陳吉甫(一首)與顧懋儉(一首)
  與萬侍郎(一首)與曹按察(一首)
  與顧太僕(二首)
 卷之八(小簡)
  與周澱山(四首)答周澱山(一首)
  與王仲山(一首)示廟中諸生(一首)
  與吳三泉(十二首)與顧懋儉(一首)
  與沈敬甫(四首)與高經歴(一首)
  與王沙河(一首)與徐南和(一首)
  與邢州屬官(一首)與傅體元(二首)
  與王子敬(十首)與徐道潛(一首)
  與陸五臺(一首)與姚畫溪徐龍灣(一首)
  與馮太守(一首)沈上舍(一首)
  與管虎泉(一首)與顧懋儉(二首)
  與沈敬甫(十八首)與某(三首)
  與王昭明(一首)與張通府(一首)
  與凌廉使(一首)
 卷之九(公移讞辭附)
  蠲貸呈子處荒呈子
  陶節婦呈子
  囘湖州府長興縣土俗
  送䘏刑會審獄囚文册揭帖
  長興縣編審告示九縣告示
  乞休申文又乞休文
  太僕寺揭帖王哲審單
  陳大德審單
 卷之十(古今詩)
  遊靈谷寺讀史(二首)
  京邸有懷甫里送妹
  金山寺金陵還家
  和俞質甫夏雨聯句三十韻
  濠梁淮陰侯
  舟阻沽頭閘陸行二十餘里到沛縣
  南旺沛縣
  徐州朱進士子房
  自徐州吕梁水勢大略
  鯉魚山
  自劉家河將出海口風雨天妃宫二首
  自海虞阻風夜泊明日途中有作
  淮上寶應縣阻風
  壬戌南還二首登濟城望城武
  淮陰舟中晚坐寫懷二十四韻
公元1569年
  隆慶己巳赴京寓城西報國寺贈宇上人
  邢州敘述三首
  瓊州張子的與余同年俱爲縣令江南子的建德當塗今人覲又改榮縣一歲中三易縣京師旅寓相近以詩爲别
  詠史
  奉託宜黃訪求危太朴集并屬蔣蕭二同年長城吳博士
  奉酬馮太守行視西山關隘宋庄見棄田有作送袁太守之興都
  贈孫太倉佛書
  書王氏墓碣子敬澱山湖
  素菴清夢軒詩次孺允韻
  清夢軒詩再次孺允韻
  山茶東房夾竹桃花
  火魚鍾山二首
  鄆州行寄友人談侍郎
  黄樓二石
  趙州石橋
  表兄澱山大參自在居士墨竹俾予題詩
  十八學士歌題異獸圖
  甫里天隨寺恨詩二首
  寓漕湖錢氏錢本吳越王裔聚族於此地名錢港馳驛
公元1554年
  甲寅十月紀事二首乙卯冬留别安亭諸友姜御史年九十六
  郭都統劉家河因讌次壁間韻
  西苑觀刈
  送上卿顧東白先生致政還鄕張奉常
  繚絲燈次李西涯楊邃菴二先生二首
  賞荷次韻前韻
  鄭家口夜泊次俞宜黃韻因懷昔年計偕諸公小屯淸明濟上
  題周冕贈任别駕行衛河中
  初發白河興濟
  李廉甫憲副書齋小酌
公元1568年
  自天津來至此巳過一月去闕日遠愴然有作隆慶二年京師南還宣平宜黃武進陸太學同舟贈絕句一首
  又贈陸太學贈俞公子
  送同年查都諫山西行省
公元1539年
  送友人讀書玄墓山己亥庚子余常讀書于此檀蹊跳澗宋康王乘龍渡河
  文淵閣四景圖題二魚
  偶成四絕
  高郵湖爲斷纜所擊幾至失明
  光福山海紀事十四首
  頌任公四首
公元1567年
  隆慶元年上幸太學六館諸生寶鈔啓明賜見分數
  寄胡秀才氷崖草堂
歸太僕贊(有序)王世貞
公元1569年
太僕寺丞文儀制歸震川先生有光熈甫崑山人也生而美風儀性淵沉於書無所不讀而尤邃經術長於制科之業自其爲諸生則巳有名及門之屨恒滿先生方以久次膺貢㝷舉應天鄉試第二人故相張文毅公治時主試得先生文而奇之大以國士相許至公車輒報罷行年六十而始登第不得舘選岀令湖之長興三載僅遷判順德府新鄭座主也以大相秉銓先生屈㧞太僕丞尋以太僕司制勅氣稍發舒而浙之臺使
苛摘之先生屬疾鬱鬱不樂遂卒先生古文詞雖岀之自史漢大較折衷昌黎廬陵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其晚達而終不得意尤爲識者所惜云
贊日風行水上爲文章當其風止水相剪綴帖括藻粉舖張江左以還極於陳梁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偒
震川先生小傳(見列朝詩集)錢謙益
公元1540年
震川先生歸有光熈甫崑山九歳屬文弱冠通六三史八大家之書浸漬演迤蔚爲大儒嘉靖庚子南京第二人茶陵张文隱公所知其後八上春官不第讀晝談道居嘉定之安江上四方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海內震川先生不以名氏乙丑進士長興知縣用古敎化法治其民每聽訟兒童婦女案前剌剌吳語事解立縱去不具獄有所擊斷寢息直行意大吏多惡之有蜚語聞量移通判順德隆慶庚午人賀新鄭內江雅知熙甫引爲
南京太僕寺丞掌制勅修世廟實錄熈甫宿學大儒久困郡邑得爲文學官給事館閣欲以其間中祕未見書益肆力著作而遽以病卒年六十有六熈甫爲文原本六經而好太史公書能得其風神脉理其於八大家自謂可肩隨歐曾臨川則不抗行其於詩似無意求工滔滔自運要非流俗可及當是時王弇州二李之後主盟文壇聲華烜赫奔走四海熈甫一老舉子獨抱遺經於荒江虚巿之間樹牙相搘不少下甞爲人文序詆排俗學以爲苟得一二妄庸人爲巨子弇州聞之日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熈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弇州晚歳賛(甫熈)畫像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枱傷識者先生之文至是始論定弇州遲暮自悔不可及熈甫没其子子寧輯遺文妄加攺竄賈人翁氏夢熈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緩塗乙盡矣刻旣成賈人爲文熈甫具言所夢今載集後季子子慕字季思鄕舉追贈待詔冢孫昌世字文休與余共定熈甫全集者也嘉靖末山陰諸狀元大綬翰學置酒鄕人徐渭文長入夜良久乃至學士問曰何遲也文長曰頃避雨士人家見壁
間懸歸有光文今之歐陽子廻翔雒誦不能舍去是以遲耳學士命隷卷其軸以來張燈快讀相對嘆賞至於達旦四明余翰編分試禮闈學士具言熈甫文意波瀾所以然熈甫果得熈甫重平生知已每叙張文隱事輙爲流涕未有文長此事聞於熈甫者乎爲補書之於此
太僕寺寺丞歸公墓誌銘
公元1575年
萬暦乙亥熈甫先生葬於崑山東南門之內以子子駿求予志其墓而未暇爲也後或數歳一見或一歳數見必以爲請繼以涕泣不懈益勤嗟乎子駿豈慮千百世之後無復熈甫者乎夫千百世之後有知熈甫者然必以熈甫之書而不以予之志否也旣深悲其意乃爲序而銘之歸氏之先岀於高陽重黎之後封於韓墟是爲胡子國絕於商之際武王克商復爲子國其後散居吳越者爲歸氏自漢以後無聞唐天寶中崇敬多識典禮辟雝之制及
公元1540年
天子先聖當東面如武王丹書師尚父者也封餘姚郡謚曰宣宣公之子登封長洲縣登子晉陵郡謚曰憲其後五世皆其進士大官至十四世曰罕仁宋咸淳間湖州判官子道隆居太倉之項脊涇其孫徳甫爲河南廉訪使廉訪之孫度當洪武初避難夜郞邛笮之間死數有神人䕶之歸而復居崑山之外隍又二世承事郞璿璿生城武鳳生紳紳生正皆縣學生正贈文林郞長興知縣周氏孺人先生考妣先生在孕時家數見禎瑞虹起於庭其光屬天故名先生有光熈甫其字也熈甫眉目秀朗明悟絶人九歳成文章無童子好弱冠盡通六三史大家之文及濂洛關閩之說邑有吳純甫先生熈甫所爲大驚以爲當世無及此者繇是名動四方選貢入南太學歳庚子茶陵張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謂爲賈董再生將置第一而疑太學多他省人更置第二自喜得一國士其後八上春官不第葢天下方相率浮游汎濫之詞靡靡同風熈甫深探古人微言奥㫖義理之文洸洋自恣小儒不能識也於是讀書談道於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來學者常數十
公元1565年
百人熈甫不時岀或從其子質問所疑歳乙丑四明余文敏公當分試禮闈爲言熈甫文意波瀾所以然者後余公得其文示同事無不歎服旣見熈甫姓名相賀得人主試新鄭高公喜而言曰此茶陵公所取以冠南國者今得之有以天下士廷試三甲選爲湖州長興縣長興湖山間多盜而好訟熈甫平生之論謂爲天子牧養小民宜求所疾痛不當過自嚴重赫赫若神令閭閻之意不得自通故聽訟時引兒童婦女吳語務得其情事有可解者立解之不數數具獄岀死數十人㫄縣盜發無故株連者爲洗滌百人重囚毋死當葬熈甫縱之歸葬事畢還就獄有勸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負也然宿賊四五十家窟宅聯絡依山嶴中數名捕不能熈甫吏士掩之賊蠭起格鬬矢石滿前熈甫不爲瞬竟服其辜大户魚肉小民按問無所縱舍嘗夢兩人頭飛來齧臂若有所訴明日有提兩人頭自言奴通其妾輙斬以聞熈甫罷去潛蹤跡之實欲納奴妾耳遂論如法先生自以負海內之明習古今成敗卽令召公畢公方岳必且叅與謀議不令北面受事而已故嘗直行其意縣有
公元1570年
勾軍之令每闕一人國初赤籍所注一戸數百人隣保里甲人人詣縣對簿熈甫不忍騷動百家嘗寢其事大吏弗善也又長興多田之家往往花分細戸貧戸顧充里甲熈甫心知不可乃取大戸分子戶爲里甲因以糧長小民安居自如豪宗多怨之有蜚語聞將中以考功公卿大臣多知熈甫者得通判順德具疏致仕輦下諸公不爲熈甫順德土室蓬戶讀書其中不類居官庚午賀太僕寺熈甫篡修寺志以熈甫順徳所掌者馬政也㑹新鄭高公内江趙公平生愛慕先生時相次入政府遂引先生南京太僕寺寺丞而惟揚李公復留先生掌制勅修世廟實錄先生晚而登第謂當在天子左右顧問栖栖郡縣致人言意壹鬱自得已而列於文學侍從之間旦夕且致大用閣中藏書多世所未見方欲遍觀以盡作者之變亡何不起天下士者莫不悲之先生於書無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經而好太史公所爲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淸之瑟一唱三嘆無意感人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嗟嘆淫佚之自不能巳巳至於高文大册張帝王
公元1506年
略表章聖之道河圖大訓陳於玉几和弓垂矢並列珪璋黼黻之間鄭衛之音蠻夷之舞自無所容鳴呼可謂大雅不群者矣然先生不獨以文章名世而其操行高潔多人所難及者余益爲之歎慕云先生生于正德元年卒于隆慶五年享年六十有六元魏氏繼配王氏皆從先生之兆再繼費氏别葬有子六人詳具于狀銘曰
公元1571年
秦漢以來作者百家譬諸艸木大小畢華或以榮或以葩時則爲之匪前是誇先生之文六經爲質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歎皆諧吕律匪籩匪簋烝餚有飶造次之間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請觀其書明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戸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
  書先太僕全集
太僕府君文集三刻矣始府君門人王子敬爲令建寧刻於閩中文旣不多流傳亦少先伯祖某刻於崑山其人不知文而自用擅自去取止刻三百五十餘篇又妄加删改府君見夢梓人梓人以爲言乃止故今書序二體往往有與藏本異者其後宗人道傳又刻於虞山篇數崑山本相埓文則崑山本所無者百有餘篇然頗多錯誤諸刻旣未備又非善本先君子常恫於懷取所藏原本考較是正又慮有缺遺命(莊)假舘虞山從先師錢牧齋宗伯
公元1547年
借藏其所無者合得八百餘首篋而藏之語(莊)兄弟曰汝曾祖文章可繼唐宋八家不盡流傳於世欲以刻本未刻者合而鋟之今窮老無力他日汝輩事也(莊)謹志不敢忘今先君捐館兩昆殉難二十餘年室家破散孤窮困踣開篋披先世著述嗚咽不能讀念至則涕汙交流不可以爲人嘗謀之虞山族叔比部裔興比部慨然任其事因府君全集質之牧齋先生先生先是已序府君文載初學集中至是更加排纘選定四十卷尺牘古今之外五百九十六篇作一序并定凡例(莊)於是考較加詳比部巳梓三十餘篇㑹病卒嗟乎韓退之文八代之衰一時宗之者非笑之者半後二百餘年得歐陽永叔而始大顯府君之文一時雖壓於異趨盛名至於未及百年而世無不推崇之比於歐曾方之昔賢不爲不幸矣然韓公之交世未嘗無之五代之亂不尚文宋初又尚楊劉習故不知重耳未有皆知尊仰而文反不流傳如府君者也亡友昌王一嘗語(莊)曰吾在江西欲觀君家太僕文遍求不可得前年黃州赤方亦言士大夫多知震川先生之名而無繇見其文集江楚吳中僅二千餘里巳不能流傳到彼則遠者可知矣夫文章天地菁英古今寳藏一代之士得與于此不過人士旣畢一生聰明思慮才氣以收其菁英獲其寳藏亦必欲宣昭發揚見於不甘没沒天下之士旣愛慕其人之文章亦思掇其菁英自飾襲其寳藏自潤袐而不與亦復何取天旣篤生其人阨其遇老其才使之專力一心文章以持天下文運以造天下文才亦必不願其以菁英寳藏私於一已今文太僕府君而後之人不使之流不能承父之志揚祖之美以副當世之士宗仰愛慕之心而答上天生人才之意豈惟得罪先公抑亦得罪當世之士得罪於天矣顧(莊)自知負罪壁立磬懸無可如何惟有朝夕向家祠叩頭長跪㝠漠哀宥又自念老而無子子獨一身而近日風波不免禍脫不幸溘先朝露則此書更誰托哉此其尤痛心疾首不能一刻寛者也旣力不能付梓且多畱副本世及人有借抄者與之仍刻期見還此亦不得巳之思也若合鋟以流傳不知當在何時則(莊)之可告無罪先世於天於當世之士亦不知何時嗚呼可哀也巳丁未四月旣望孫莊謹書
  當道明府遠近士大夫助刻先太僕文集敬賦五章謝用文章千古事爲韻
               曾孫莊
在昔盛明世天未喪斯文篤生太僕著作軼羣一時才子標榜淵雲其魁卒推服卓哉紹前聞
  二
太僕絕代文誠韓歐陽越今百餘載彌覺光燄長所恨前人謬删攺不成章猶賴元本小子櫝而藏
  三
先子於是蒐輯有年更賴錢宗伯彚選加重卷帙計四十葉數踰一千較勘空勞無力使流傳
  四
邑宰董仁侯無錫明府捐俸鋟遺文表章我曾祖諸公因繼之翕然鼓舞盛事九原高義千古
  五
文章關氣連豈復一家事兹集得流傳後學受其賜先澤幸不湮小子自慰顧藉他人尋思內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