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论三 第 1a 页
** 53 《文选》卷五十三
*** 论三
*** 嵇叔夜养生论一首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
不死可以力致者;
或云上寿百二十,
古今所同,
过此以往,
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 论三
*** 嵇叔夜养生论一首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
不死可以力致者;
或云上寿百二十,
古今所同,
过此以往,
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论三 第 2a 页
夫神仙虽不目见,
然记籍所载,
前史所传,
较而论之,
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
禀之自然,
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
以尽性命,
上获千馀岁,
下可数百年,
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
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
夫服药求汗,
或有弗获;
而愧情一集,
涣然流离。
终朝未餐,
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
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
则低迷思寝;
内怀殷忧,
则达旦不瞑。
劲刷理鬓,
醇醴发颜,
仅乃得之;
壮士之怒,
赫然殊观,
植发发冲。
由此言之,
精神之于形骸,
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于中,
而形丧于外,
犹君昏于上,
国乱于下也。
论三 第 3a 页
夫为稼于汤之世,
偏有一溉之功者,
虽终归燋烂,
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
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
一哀不足以伤身,
轻而肆之,
是犹不识一溉之益,
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
神须形以存,
悟生理之易失,
知一过之害生。
故脩性以保神,
安心以全身,
爱憎不栖于情,
忧喜不留于意,
泊然无感,
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
服食养身,
使形神相亲,
表里俱济也。
论三 第 4a 页
夫田种者,
一亩十斛,
谓之良田,
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
田种一也,
至于树养不同,
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
农无百斛之望,
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
榆令人瞑,
合欢蠲忿,
萱草忘忧,
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
豚鱼不养,
常世所识也。
虱处头而黑,
麝食柏而香;
颈处险而瘿,
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
凡所食之气,
蒸性染身,
莫不相应。
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
害之使闇而无使明,
薰之使黄而无使坚,
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
故神农曰
「上药养命,
中药养性」
者,诚知性命之理,
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
惟五谷是见,
声色是耽。
目惑玄黄,
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
醴醪䰞其肠胃。
香芳腐其骨髓,
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
哀乐殃其平粹。
论三 第 5a 页
夫以蕞尔之躯,
攻之者非一涂,
易竭之身,
而外内受敌,
身非木石,
其能久乎?
其自用甚者,
饮食不节,
以生百病;
好色不倦,
以致乏绝;
风寒所灾,
百毒所伤,
中道夭于众难,
世皆知笑悼,
谓之不善持生也。
至于措身失理,
亡之于微,
积微成损,
积损成衰,
从衰得白,
从白得老,
从老得终,
闷若无端。
中智以下,
谓之自然。
纵少觉悟,
咸叹恨于所遇之初,
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而怒扁鹊之先见,
以觉痛之日,
为受病之始也。
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
故有无功之治;
驰骋常人之域,
故有一切之寿。
仰观俯察,
莫不皆然。
以多自證,
以同自慰,
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
则断以所见,
谓之不然。
其次狐疑,
虽少庶几,
莫知所由。
其次,
自力服药,
半年一年,
劳而未验,
志以厌衰,
中路复废。
或益之以畎浍,
而泄之以尾闾。
欲坐望显报者,
或抑情忍欲,
割弃荣愿,
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
所希在数十年之后,
又恐两失,
内怀犹豫,
心战于内,
物诱于外,
交赊相倾,
如此复败者。
论三 第 6a 页
夫至物微妙,
可以理知,
难以目识,
譬犹豫章,
生七年然后可觉耳。
今以躁竞之心,
涉希静之涂,
意速而事迟,
望近而应远,
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
而求者以不专丧业,
偏恃者以不兼无功,
追术者以小道自溺,
凡若此类,
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
清虚静泰,
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
故忽而不营,
非欲而彊禁也。
识厚味之害性,
故弃而弗顾,
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
神气以醇白独著,
旷然无忧患,
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
养之以和,
和理日济,
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
润以醴泉,
晞以朝阳,
绥以五弦,
无为自得,
体妙心玄,
忘欢而后乐足,
遗生而后身存。
若此以往,
恕可与羡门比寿,
王乔争年,
何为其无有哉?
论三 第 7a 页
*** 李萧远运命论一首
夫治乱,
运也;
穷达,
命也;
贵贱,
时也。
故运之将隆,
必生圣明之君。
圣明之君,
必有忠贤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
不求而自合;
其所以相亲也,
不介而自亲。
唱之而必和,
谋之而必从,
道德玄同,
曲折合符,
得失不能疑其志,
谗构不能离其交,
然后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
岂徒人事哉?
授之者天也,
告之者神也,
成之者运也。
论三 第 8a 页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
里社鸣而圣人出,
群龙见而圣人用。
故伊尹,
有莘氏之媵臣也,
而阿衡于商。
太公,
渭滨之贱老也,
而尚父于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
在秦而秦霸,
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张良受黄石之符,
诵三略之说,
以游于群雄,
其言也,
如以水投石,
莫之受也;
及其遭汉祖,
其言也,
如以石投水,
莫之逆也。
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
而巧言于沛公也。
然则张良之言一也,
不识其所以合离?
合离之由,
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贤者,
名载于箓图,
事应乎天人,
其可格之贤愚哉?
孔子曰:
「清明在躬,
气志如神。
嗜欲将至,
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
山川出云。」
诗云:
「惟岳降神,
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
惟周之翰。」
运命之谓也。
岂惟兴主,
乱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
祅始于夏庭。
曹伯阳之获公孙彊也,
徵发于社宫。
叔孙豹之昵竖牛也,
祸成于庚宗。
吉凶成败,
各以数至。
咸皆不求而自合,
不介而自亲矣。
论三 第 9a 页
昔者,
圣人受命河洛曰:
以文命者,
七九而衰;
以武兴者,
六八而谋。
及成王定鼎于郏鄏,
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
天所命也。
故自幽厉之閒,
周道大坏,
二霸之后,
礼乐陵迟。
文薄之弊,
渐于灵景;
辩诈之伪,
成于七国。
酷烈之极,
积于亡秦;
文章之贵,
弃于汉祖。
虽仲尼至圣,
颜冉大贤,
揖让于规矩之内,
訚訚于洙泗之上,
不能遏其端;
孟轲孙卿,
体二希圣,
从容正道,
不能维其末,
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夫以仲尼之才也,
而器不周于鲁卫;
以仲尼之辩也,
而言不行于定哀;
以仲尼之谦也,
而见忌于子西;
以仲尼之仁也,
而取雠于桓魋;
以仲尼之智也,
而屈厄于陈蔡;
以仲尼之行也,
而招毁于叔孙。
夫道足以济天下,
而不得贵于人;
言足以经万世,
而不见信于时;
行足以应神明,
而不能弥纶于俗;
应聘七十国,
而不一获其主;
驱骤于蛮夏之域,
屈辱于公卿之门,
其不遇也如此。
及其孙子思,
希圣备体而未之至,
封己养高,
势动人主。
其所游历诸侯,
莫不结驷而造门;
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其徒子夏,
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
退老于家,
魏文侯师之,
西河之人肃然归德,
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閒其言。
故曰:
治乱,
运也;
穷达,
命也;
贵贱,
时也。
而后之君子,
区区于一主,
叹息于一朝。
屈原以之沈湘,
贾谊以之发愤,
不亦过乎!
论三 第 10a 页
然则圣人所以为圣者,
盖在乎乐天知命矣。
故遇之而不怨,
居之而不疑也。
其身可抑,
而道不可屈;
其位可排,
而名不可夺。
譬如水也,
通之斯为川焉,
塞之斯为渊焉,
升之于云则雨施,
沈之于地则土润。
体清以洗物,
不乱于浊;
受浊以济物,
不伤于清。
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
夫忠直之迕于主,
独立之负于俗,
理势然也。
故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
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
前监不远,
覆车继轨。
然而志士仁人,
犹蹈之而弗悔,
操之而弗失,
何哉?
将以遂志而成名也。
求遂其志,
而冒风波于险涂;
求成其名,
而历谤议于当时。
彼所以处之,
盖有算矣。
子夏曰: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故道之将行也,
命之将贵也,
则伊尹吕尚之兴于商周,
百里子房之用于秦汉,
不求而自得,
不徼而自遇矣。
道之将废也,
命之将贱也,
岂独君子耻之而弗为乎?
盖亦知为之而弗得矣。
凡希世苟合之士,
蘧蒢戚施之人,
俛仰尊贵之颜,
逶迤势利之閒,
意无是非,
赞之如流;
言无可否,
应之如响。
以窥看为精神,
以向背为变通。
势之所集,
从之如归市;
势之所去,
弃之如脱遗。
其言曰:
名与身孰亲也?
得与失孰贤也?
荣与辱孰珍也?
故遂絜其衣服,
矜其车徒,
冒其货贿,
淫其声色,
脉脉然自以为得矣。
盖见龙逢比干之亡其身,
而不惟飞廉恶来之灭其族也。
盖知伍子胥之属镂于吴,
而不戒费无忌之诛夷于楚也。
盖讥汲黯之白首于主爵,
而不惩张汤牛车之祸也。
盖笑萧望之跋踬于前,
而不惧石显之绞缢于后也。
论三 第 11a 页
故夫达者之算也,
亦各有尽矣。
曰:凡人之所以奔竞于富贵,
何为者哉?
若夫立德必须贵乎?
则幽厉之为天子,
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必须势乎?
则王莽董贤之为三公,
不如杨雄仲舒之阒其门也。
必须富乎?
则齐景之千驷,
不如颜回原宪之约其身也。
其为实乎?
则执杓而饮河者,
不过满腹;
弃室而洒雨者,
不过濡身;
过此以往,
弗能受也。
其为名乎?
则善恶书于史册,
毁誉流于千载;
赏罚悬于天道,
吉凶灼乎鬼神,
固可畏也。
将以娱耳目、
乐心意乎?
譬命驾而游五都之市,
则天下之货毕陈矣。
褰裳而涉汶阳之丘,
则天下之稼如云矣。
椎紒而守敖庾海陵之仓,
则山坻之积在前矣。
扱衽而登钟山蓝田之上,
则夜光玙璠之珍可观矣。
夫如是也,
为物甚众,
为己甚寡,
不爱其身,
而啬其神。
风惊尘起,
散而不止。
六疾待其前,
五刑随其后。
利害生其左,
攻夺出其右,
而自以为见身名之亲疏,
分荣辱之客主哉。
天地之大德曰生,
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正人曰义。
故古之王者,
盖以一人治天下,
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古之仕者,
盖以官行其义,
不以利冒其官也。
古之君子,
盖耻得之而弗能治也,
不耻能治而弗得也。
原乎天人之性,
核乎邪正之分,
权乎祸福之门,
终乎荣辱之算,
其昭然矣。
故君子舍彼取此。
若夫出处不违其时,
默语不失其人,
天动星回而辰极犹居其所,
玑旋轮转,
而衡轴犹执其中,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贻厥孙谋,
以燕翼子者,
昔吾先友,
尝从事于斯矣。
论三 第 12a 页
*** 陆士衡辩亡论上下二首
昔汉氏失御,
奸臣窃命,
祸基京畿,
毒遍宇内,
皇纲弛紊,
王室遂卑。
于是群雄蜂骇,
义兵四合。
吴武烈皇帝慷慨下国,
电发荆南,
权略纷纭,
忠勇伯世,
威棱则夷羿震荡,
兵交则丑虏授馘,
遂扫清宗祊,
蒸禋皇祖。
于时云兴之将带州,
飙起之师跨邑;
哮阚之群风驱,
熊罴之众雾集。
虽兵以义合,
同盟勠力,
然皆苞藏祸心,
阻兵怙乱。
或师无谋律,
丧威稔寇,
忠规武节,
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论三 第 13a 页
武烈既没,
长沙桓王逸才命世,
弱冠秀发。
招揽遗老,
与之述业。
神兵东驱,
奋寡犯众。
攻无坚城之将,
战无交锋之虏。
诛叛柔服,
而江外厎定;
饰法脩师,
则威德翕赫。
宾礼名贤,
而张昭为之雄;
交御豪俊,
而周瑜为之杰。
彼二君子,
皆弘敏而多奇,
雅达而聪哲。
故同方者以类附,
等契者以气集,
而江东盖多士矣。
将北伐诸华,
诛锄干纪。
旋皇舆于夷庚,
反帝座乎紫闼。
挟天子以令诸侯,
清天步而归旧物。
戎车既次,
群凶侧目,
大业未就,
中世而殒。
用集我大皇帝。
以奇踪袭于逸轨,
睿心因于令图。
从政咨于故实,
播宪稽乎遗风。
而加之以笃固,
申之以节俭。
畴咨俊茂,
好谋善断。
束帛旅于丘园,
旌命交于涂巷。
故豪彦寻声而响臻,
志士希光而景骛。
异人辐凑,
猛士如林。
于是张昭为师傅,
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
入为腹心,
出作股肱;
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
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
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
以名声光国;
政事则顾雍潘浚吕范吕岱,
以器任干职;
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惇,
以讽议举正;
奉使则赵咨沈珩,
以敏达延誉;
术数则吴范赵达,
以禨祥协德。
董袭陈武,
杀身以卫主;
骆统刘基,
彊谏以补过。
谋无遗谞,
举不失策。
故遂割据山川,
跨制荆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论三 第 14a 页
魏氏尝藉战胜之威,
率百万之师,
浮邓塞之舟,
下汉阴之众,
羽楫万计,
龙跃顺流,
锐骑千旅,
虎步原隰,
谟臣盈室,
武将连衡,
喟然有吞江浒之志,
一宇宙之气。
而周瑜驱我偏师,
黜之赤壁,
丧旗乱辙,
仅而获免,
收迹远遁。
汉王亦凭帝王之号,
帅巴汉之民,
乘危骋变,
结垒千里,
志报关羽之败,
图收湘西之地。
而陆公亦挫之西陵,
覆师败绩,
困而后济,
绝命永安。
续以濡须之寇,
临川摧锐;
蓬笼之战,
孑轮不反。
由是二邦之将,
丧气挫锋,
势衄财匮,
而吴莞然坐乘其弊。
故魏人请好,
汉氏乞盟,
遂跻天号,
鼎跱而立。
西屠庸益之郊,
北裂淮汉之涘,
东包百越之地,
南括群蛮之表。
于是讲八代之礼,
搜三王之乐。
告类上帝,
拱揖群后,
虎臣毅卒,
循江而守,
长棘劲铩,
望飙而奋。
庶尹尽规于上,
四民展业于下。
化协殊裔,
风衍遐圻。
乃俾一介行人,
抚巡外域。
巨象逸骏,
扰于外闲;
明珠玮宝,
耀于内府。
珍瑰重迹而至,
奇玩应响而赴。
輶轩骋于南荒,
冲輣息于朔野。
齐民免干戈之患,
戎马无晨服之虞。
而帝业固矣。
论三 第 15a 页
大皇既殁,
幼主莅朝。
奸回肆虐,
景皇聿兴,
虔修遗宪,
政无大阙,
守文之良主也。
降及归命之初,
典刑未灭,
故老犹存。
大司马陆公以文武熙朝,
左丞相陆凯以謇谔尽规,
而施绩范慎以威重显,
丁奉离斐以武毅称,
孟宗丁固之徒为公卿,
楼玄贺劭之属掌机事,
元首虽病,
股肱犹存。
爰及末叶,
群公既丧,
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
皇家有土崩之衅。
历命应化而微,
王师蹑运而发。
卒散于阵,
民奔于邑;
城池无藩篱之固,
山川无沟阜之势。
非有工输云梯之械,
智伯灌激之害,
楚子筑室之围,
燕人济西之队,
军未浃辰,
而社稷夷矣。
虽忠臣孤愤,
烈士死节,
将奚救哉?
论三 第 16a 页
夫曹刘之将,
非一世所选;
向时之师,
无曩日之众。
战守之道,
抑有前符;
险阻之利,
俄然未改。
而成败贸理,
古今诡趣,
何哉?
彼此之化殊,
授任之才异也。
论三 第 17a 页
*** 辩亡论下
昔三方之王也,
魏人据中夏,
汉氏有岷益,
吴制荆杨而奄交广。
曹氏虽功济诸华,
虐亦深矣,
其民怨矣。
刘公因险以饰智,
功已薄矣,
其俗陋矣。
夫吴,
桓王基之以武,
太祖成之以德,
聪明睿达,
懿度弘远矣。
其求贤如不及,
恤民如稚子。
接士尽盛德之容,
亲仁罄丹府之爱。
拔吕蒙于戎行,
识潘浚于系虏。
推诚信士,
不恤人之我欺;
量能授器,
不患权之我逼。
执鞭鞠躬,
以重陆公之威;
悉委武卫,
以济周瑜之师。
卑宫菲食,
以丰功臣之赏;
披怀虚己,
以纳谟士之算。
故鲁肃一面而自托,
士燮蒙险而致命。
高张公之德,
而省游田之娱;
贤诸葛之言,
而割情欲之欢。
感陆公之规,
而除刑法之烦;
奇刘基之议,
而作三爵之誓。
屏气跼蹐,
以伺子明之疾;
分滋损甘,
以育凌统之孤。
登坛慷慨,
归鲁子之功;
削投恶言,
信子瑜之节。
是以忠臣竞尽其谟,
志士咸得肆力。
洪规远略,
固不厌夫区区者也。
故百官苟合,
庶务未遑。
论三 第 18a 页
初都建业,
群臣请备礼秩,
天子辞而不许,
曰:
「天下其谓朕何?」
宫室舆服盖慊如也。
爰及中叶,
天人之分既定,
百度之缺粗脩,
虽醲化懿纲,
未齿乎上代,
抑其体国经邦之具,
亦足以为政矣。
地方几万里,
带甲将百万,
其野沃,
其兵练,
其器利,
其财丰。
东负沧海,
西阻险塞,
长江制其区宇,
峻山带其封域。
国家之利,
未巨有弘于兹者矣。
借使中才守之以道,
善人御之有术,
敦率遗典,
勤民谨政,
循定策,
守常险,
则可以长世永年,
未有危亡之患也。
论三 第 19a 页
或曰:
吴蜀唇齿之国,
蜀灭则吴亡,
理则然矣。
夫蜀,
盖藩援之与国,
而非吴人之存亡也。
何则?
其郊境之接,
重山积险,
陆无长毂之径;
川阨流迅,
水有惊波之艰。
虽有锐师百万,
启行不过千夫;
舳舻千里,
前驱不过百舰。
故刘氏之伐,
陆公喻之长蛇,
其势然也。
昔蜀之初亡,
朝臣异谋,
或欲积石以险其流,
或欲机械以御其变。
天子总群议而咨之大司马陆公,
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
固无可遏之理,
而机械则彼我之所共,
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
即荆杨而争舟楫之用,
是天赞我也。
将谨守峡口,
以待禽耳。
逮步阐之乱,
凭宝城以延强寇,
重资币以诱群蛮。
于时大邦之众,
云翔电发,
悬旌江介,
筑垒遵渚,
襟带要害,
以止吴人之西。
而巴汉舟师沿江东下。
陆公以偏师三万,
北据东坑,
深沟高垒,
案甲养威。
反虏踠迹待戮,
而不敢北窥生路,
彊寇败绩宵遁,
丧师太半。
分命锐师五千,
西御水军,
东西同捷,
献俘万计。
信哉,
贤人之谋,
岂欺我哉!
自是烽燧罕警,
封域寡虞。
陆公殁而潜谋兆,
吴衅深而六师骇。
夫太康之役,
众未盛乎曩日之师;
广州之乱,
祸有愈乎向时之难。
而邦家颠覆,
宗庙为墟。
呜呼!
人之云亡,
邦国殄瘁,
不其然与?
易曰:
「汤武革命,
顺乎天。」
玄曰:
「乱不极则治不形。」
言帝王之因天时也。
古人有言曰:
「天时不如地利。」
易曰:
「王侯设险,
以守其国。」
言为国之恃险也。
又曰:
「地利不如人和。」
「在德不在险。」
言守险之由人也。
吴之兴也,
参而由焉,
孙卿所谓合其参者也。
及其亡也,
恃险而已,
又孙卿所谓舍其参者也。
论三 第 20a 页
夫四州之萌非无众也,
大江之南非乏俊也,
山川之险易守也,
劲利之器易用也,
先政之策易循也。
功不兴而祸遘者,
何哉?
所以用之者失也。
是故先生达经国之长规,
审存亡之至数;
谦己以安百姓,
敦惠以致人和;
宽冲以诱俊乂之谋,
慈和以结士民之爱。
是以其安也,
则黎元与之同庆;
及其危也,
则兆庶与之共患。
安与众同庆,
则其危不可得也;
危与下共患,
则其难不足恤也。
夫然,
故能保其社稷,
而固其土宇,
麦秀无悲殷之思,
黍离无悯周之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