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上书〉 第 1a 页
** 39 《文选》卷三十九
*** 上书
*** 李斯上书秦始皇一首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
穆公用之,
并国三十,
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彊,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彊。
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
包九夷,
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
废穰侯,
逐华阳,
彊公室,
杜私门,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弗纳,
疏士而弗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 上书
*** 李斯上书秦始皇一首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
不产于秦,
穆公用之,
并国三十,
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彊,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彊。
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
包九夷,
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
废穰侯,
逐华阳,
彊公室,
杜私门,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
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弗纳,
疏士而弗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彊大之名也。
〈上书〉 第 2a 页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有和随之宝,
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
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
树灵鳝之鼓。
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悦之,
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而赵卫之女不充后庭,
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
充下陈,
娱心意,
悦耳目者,
必出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
不进于前;
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窕,
赵女不立于侧也。
〈上书〉 第 3a 页
夫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
韶虞武象者,
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
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
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
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
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上书〉 第 4a 页
臣闻地广者粟多,
国大者人众,
兵彊者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
民无异国,
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却宾客以业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
裹足不入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
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
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雠,
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
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
〈上书〉 第 5a 页
*** 邹阳上书吴王一首
臣闻秦倚曲台之宫,
悬衡天下,
画地而人不犯,
兵加胡越;
至其晚节末路,
张耳陈胜连从兵之,
据以叩函谷,
咸阳遂危。
何则?
列郡不相亲,
万室不相救也。
今胡数涉北河之外,
上覆飞鸟,
下不见伏兔,
斗城不休,
救兵不至,
死者相随,
辇车相属,
转粟流输,
千里不绝。
何则?
彊赵责于河间,
六齐望于惠后,
城阳顾于卢博,
三淮南之心思坟墓。
大王不忧,
臣恐救兵之不专,
胡马遂进窥于邯郸,
越水长沙,
还舟青阳。
虽使梁并淮阳之兵,
下淮东,
越广陵,
以遏越人之粮;
汉亦折西河而下,
北守漳水,
以辅大国;
胡亦益进,
越亦益深。
此臣之所为大王患也。
〈上书〉 第 6a 页
臣闻蛟龙骧首奋翼,
则浮云出流,
雾雨咸集。
圣王厎节脩德,
则游谈之士,
归义思名。
今臣尽知毕议,
易精极虑,
则无国而不可奸;
饰固陋之心,
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
然臣所以历数王之朝,
背淮千里而自致者,
非恶臣国而乐吴民,
窃高下风之行,
尤悦大王之义。
故愿大王无忽,
察听其至。
〈上书〉 第 7a 页
臣闻鸷鸟累百,
不如一鹗。
夫全赵之时。
武力鼎士,
袨服丛台之下者,
一旦成市,
不能止幽王之湛患,
淮南连山东之侠,
死士盈朝,
不能还厉王之西也。
然则计议不得,
虽诸贲不能安其位亦明矣。
故愿大王审画而已。
〈上书〉 第 8a 页
始孝文皇帝据关入立,
寒心销志,
不明求衣。
自立天子之后,
使东牟朱虚东褒仪父之后,
深割婴儿王之。
壤子王梁代,
益以淮阳。
卒仆济北,
囚弟于雍者,
岂非象新垣等哉!
今天子新据先帝之遗业,
左规山东,
右制关中,
变权易势,
大臣难知。
大王弗察,
臣恐周鼎复起于汉,
新垣过计于朝,
则我吴遗嗣,
不可期于世矣。
高皇帝烧栈道,
灌章邯,
兵不留行,
收弊人之倦,
东驰函谷,
西楚大破。
水攻则章邯以亡其城,
陆击则荆王以失其地。
此皆国家之不几者也。
愿大王熟察之。
〈上书〉 第 9a 页
***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臣闻忠无不报,
信不见疑,
臣常以为然,
徒虚语耳!
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
白虹贯日,
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太白食昴,
昭王疑之。
夫精诚变天地,
而信不谕两主,
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
毕议愿知,
左右不明,
卒从吏讯,
为世所疑。
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
而燕秦不寤也。
愿大王熟察之。
〈上书〉 第 10a 页
昔玉人献宝,
楚王诛之;
李斯竭忠,
胡亥极刑。
是以箕子阳狂,
接舆避世,
恐遭此患。
愿大王察玉人、
李斯之意,
而后楚王胡亥之听,
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
臣闻比干剖心,
子胥鸱夷,
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
愿大王熟察,
少加怜焉!
〈上书〉 第 11a 页
语曰:
白头如新,
倾盖如故。
何则?
知与不知也。
故樊于期逃秦之燕,
藉荆轲首以奉丹事;
王奢去齐之魏,
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
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
所以去二国,
死两君者,
行合于志,
而慕义无穷也。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
为燕尾生;
白圭战亡六城,
为魏取中山。
何则?
诚有以相知也。
苏秦相燕,
人恶之于燕王,
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
白圭显于中山,
人恶之于魏文侯,
文侯投以夜光之璧。
何则?
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
岂移于浮辞哉!
〈上书〉 第 12a 页
故女无美恶,
入宫见妒;
士无贤不肖,
入朝见嫉。
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
卒相中山;
范雎摺胁折齿于魏,
卒为应侯。
此二人者,
皆信必然之画,
捐朋党之私,
挟孤独之交,
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徐衍负石入海,
不容身于世,
义不苟取比周于朝,
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里奚乞食于路,
穆公委之以政;
宁戚饭牛车下,
而桓公任之以国。
此二人岂素宦于朝,
借誉于左右,
然后二主用之哉?
感于心,
合于意,
坚如胶漆,
昆弟不能离,
岂惑于众口哉?
故偏听生奸,
独任成乱。
昔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
宋信子冉之计囚墨翟。
夫以孔墨之辩,
不能自免于谗谀,
而二国以危。
何则?
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
是以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
齐用越人子臧而彊威宣。
此二国岂拘于俗,
牵于世,
系奇偏之辞哉?
公听并观,
垂明当世。
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
由余子臧是矣;
不合则骨肉为雠敌,
朱象管蔡是矣。
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
后宋鲁之听,
则五霸不足侔,
三王易为比也。
〈上书〉 第 13a 页
是以圣王觉悟,
捐子之之心,
而不悦田常之贤,
封比干之后,
修孕妇之墓,
故功业覆于天下。
何则?
欲善无厌也。
夫晋文公亲其雠而彊霸诸侯,
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
何则?
慈仁殷勤,
诚嘉于心,
此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
东弱韩魏,
立彊天下,
而卒车裂之。
越用大夫种之谋,
禽劲吴而霸中国,
遂诛其身。
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
于陵子仲辞三公,
为人灌园。
今人主诚能去骄慠之心,
怀可报之意,
披心腹,
见情素,
隳肝胆,
施德厚,
终与之穷达,
无爱于士,
则桀之狗可使吠尧,
而蹠之客可使刺由,
何况因万乘之权,
假圣王之资乎!
然则荆轲湛七族,
要离燔妻子,
岂足为大王道哉!
〈上书〉 第 14a 页
臣闻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暗投人于道,
众莫不按剑相眄者,
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
蟠木根柢,
轮囷离奇,
而为万乘器者,
何则?
以左右先为之容也。
故无因而至前,
虽出隋侯之珠,
夜光之璧,
秪足结怨而不见德;
故有人先谈,
则枯木朽株,
树功而不忘。
今天下布衣穷居之士,
身在贫贱,
虽蒙尧舜之术,
挟伊管之辩,
怀龙逢比干之意,
欲尽忠当世之君,
而素无根柢之容,
虽竭精神,
欲开忠信,
辅人主之治,
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
是使布衣之士,
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上书〉 第 15a 页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
独化于陶钧之上,
而不牵乎卑辞之语,
不夺乎众多之口。
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
以信荆轲之说,
而匕首窃发;
周文猎泾渭,
载吕尚而归,
以王天下。
秦信左右而亡,
周用乌集而王。
何则?
以其能越拘挛之语,
驰域外之义,
独观于昭旷之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
牵于帷墙之制,
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
此鲍焦所以忿于世而不留富贵之乐也。
〈上书〉 第 16a 页
臣闻盛饰入朝者,
不以私污义;
砥厉名号者,
不以利伤行。
故里名胜母,
曾子不入;
邑号朝歌,
墨子回车。
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
诱于威重之权,
胁于位势之贵,
回面污行,
以事谄谀之人,
而求亲近于左右,
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
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上书〉 第 17a 页
*** 司马长卿上书谏猎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
故力称乌获,
捷言庆忌,
勇期贲育。
臣之愚暗,
窃以为人诚有之,
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凌岨险,
射猛兽,
卒然遇轶才之兽,
骇不存之地,
犯属车之清尘,
舆不及还辕,
人不暇施功,
虽有乌获逢蒙之伎,
力不得用,
枯木朽株,
尽为难矣。
是胡越起于毂下,
而羌夷接轸也,
岂不殆哉!
虽万全无患,
然本非天子所宜近也。
〈上书〉 第 18a 页
且夫清道而后行,
中路而驰,
犹时有衔橛之变。
而况乎涉丰草,
骋丘墟,
前有利兽之乐,
而内旡存变之意,
其为害也,
不亦难矣!
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
而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盖闻明者远见于未萌,
而智者避危于旡形,
祸固多藏于隐微,
而发于人所忽者也。
故鄙谚曰:
家累千金,
坐不垂堂。
此言虽小,
可以喻大。
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上书〉 第 19a 页
*** 枚叔上书谏吴王
臣闻得全者昌,
失全者亡。
舜旡立锥之地,
以有天下;
禹旡十户之聚,
以王诸侯。
汤武之土不过百里,
上不绝三光之明,
下不伤百姓之心者,
有王术也。
故父子之道,
天性也。
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
则事旡遗策,
功流万世。
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
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上书〉 第 20a 页
夫以一缕之任,
系千钧之重,
上悬之旡极之高,
下垂之不测之渊,
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马方骇,
鼓而惊之;
系方绝,
又重镇之;
系绝于天,
不可复结,
坠入深渊,
难以复出。
其出不出,
间不容发。
能听忠臣之言,
百举必脱。
必若所欲为,
危于累卵,
难于上天;
变所欲为,
易于反掌,
安于泰山。
今欲极天命之上寿,
弊旡穷之极乐,
究万乘之势,
不出反掌之易,
居泰山之安,
而欲乘累卵之危,
走上天之难,
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上书〉 第 21a 页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
却背而走,
迹逾多,
影逾疾,
不如就阴而止,
影灭迹绝。
欲人勿闻,
莫若勿言;
欲人勿知,
莫若勿为。
欲汤之沧,
一人炊之,
百人扬之,
无益也,
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不绝之于彼,
而救之于此,
譬由抱薪而救火也。
养由基,
楚之善射者也,
去杨叶百步,
百发百中。
杨叶之大,
加百中焉,
可谓善射矣。
然其所止,
百步之内耳,
比于臣乘,
未知操弓持矢也。
〈上书〉 第 22a 页
福生有基,
祸生有胎;
纳其基,
绝其胎,
祸何自来?
太山之霤穿石,
殚极之紞断干。
水非石之钻,
索非木之锯,
渐靡使之然也。
夫铢铢而称之,
至石必差;
寸寸而度之,
至丈必过。
石称丈量,
径而寡失。
夫十围之木,
始生而蘖,
足可搔而绝,
手可擢而抓,
据其未生,
先其未形。
磨砻砥砺,
不见其损,
有时而尽。
种树畜养,
不见其益,
有时而大。
积德累行,
不知其善,
有时而用;
弃义背理,
不知其恶,
有时而亡。
臣愿大王熟计而身行之,
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上书〉 第 23a 页
*** 枚叔上书重谏吴王
昔秦西举胡戎之难,
北备榆中之关,
南距羌莋之塞,
东当六国之从。
六国乘信陵之藉,
明苏秦之约,
厉荆轲之威,
并力一心以备秦。
然秦卒禽六国,
灭其社稷,
而并天下,
是何也?
则地利不同,
而民轻重不等也。
今汉据全秦之地,
兼六国之众,
修戎狄之义,
而南朝羌莋,
此其与秦,
地相什而民相百,
大王之所明知也。
今夫谗谀之臣为大王计者,
不论骨肉之义,
民之轻重,
国之大小,
以为吴祸,
此臣所以为大王患也。
〈上书〉 第 24a 页
夫举吴兵以訾于汉,
譬犹蝇蚋之附群牛,
腐肉之齿利剑,
锋接必无事矣。
天下闻吴率失职诸侯,
愿责先帝之遗约,
今汉亲诛其三公,
以谢前过,
是大王威加于天下,
而功越于汤武也。
夫吴有诸侯之位,
而富实于天子;
有隐匿之名,
而居过于中国。
夫汉并二十四郡,
十七诸侯,
方输错出,
军行数千里不绝于郊,
其珍怪不如山东之府。
转粟西乡,
陆行不绝,
水行满河,
不如海陵之仓。
脩治上林,
杂以离宫,
积聚玩好,
圈守禽兽,
不如长洲之苑。
游曲台,
临上路,
不如朝夕之池。
深壁高垒,
副以关城,
不如江淮之险。
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
〈上书〉 第 25a 页
今大王还兵疾归,
尚得十半。
不然,
汉知吴有吞天下之心,
赫然加怒,
遣羽林黄头循江而下,
袭大王之都;
鲁东海绝吴之饟道;
梁王饰车骑,
羽战射,
积粟固守,
以偪荥阳,
待吴之饥。
大王虽欲反都,
亦不得已。
夫三淮南之计不负其约,
齐王杀身以灭其迹,
四国不得出兵其郡,
赵囚邯郸,
此不可掩,
亦已明矣。
今大王已去千里之国,
而制于十里之内矣。
张韩将北地,
弓高宿左右,
兵不得下壁,
军不得太息,
臣窃哀之。
愿大王熟察焉!
〈上书〉 第 26a 页
*** 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
昔者贱臣叩心,
飞霜击于燕地;
庶女告天,
振风袭于齐台。
下官每读其书,
未尝不废卷流涕。
何者?
士有一定之论,
女有不易之行,
信而见疑,
贞而为戮,
是以壮夫义士,
伏死而不顾者此也。
下官闻仁不可恃,
善不可依,
谓徒虚语,
乃今知之。
伏愿大王暂停左右,
少加怜察。
〈上书〉 第 27a 页
下官本蓬户桑枢之人,
布衣韦带之士,
退不饰诗书以惊愚,
进不买名声于天下。
日者,
谬得升降承明之阙,
出入金华之殿,
何常不局影凝严,
侧身扃禁者乎!
窃慕大王之义,
复为门下之宾,
备鸣盗浅术之馀,
豫三五贱伎之末。
大王惠以恩光,
顾以颜色,
实佩荆卿黄金之赐,
窃感豫让国士之分矣。
常欲结缨伏剑,
少谢万一,
剖心摩踵,
以报所天。
不图小人固陋,
坐贻谤𡙇,
迹坠昭宪,
身恨幽圄,
履影吊心,
酸鼻痛骨!
〈上书〉 第 28a 页
下官闻亏名为辱,
亏形次之,
是以每一念来,
忽若有遗。
加以涉旬月,
迫季秋,
天光沈阴,
左右无色。
身非木石,
与狱吏为伍。
此少卿所以仰天槌心,
泣尽而继之以血也。
〈上书〉 第 29a 页
下官虽乏乡曲之誉,
然尝闻君子之行矣。
其上则隐于帘肆之间,
卧于岩石之下;
次则结绶金马之庭,
高议云台之上;
退则虏南越之君,
系单于之颈。
俱启丹册,
并图青史。
宁当争分寸之末,
竞锥刀之利哉?
〈上书〉 第 30a 页
下官闻积毁销金,
积谗磨骨,
远则直生取疑于盗金,
近则伯鱼被名于不义。
彼之二子,
犹或如是,
况在下官,
焉能自免?
昔上将之耻,
绛侯幽狱,
名臣之羞,
史迁下室,
至如下官,
当何言哉!
夫鲁连之智,
辞禄而不返;
接舆之贤,
行歌而忘归。
子陵闭关于东越,
仲蔚杜门于西秦。
亦良可知也。
若使下官事非其虚,
罪得其实,
亦当钳口吞舌,
伏匕首以殒身,
何以见齐鲁奇节之人,
燕赵悲歌之士乎?
〈上书〉 第 31a 页
方今圣历钦明,
天下乐业,
青云浮雒,
荣光塞河,
西洎临洮狄道,
北距飞狐阳原,
莫不浸仁沐义,
照景饮醴而已。
而下官抱痛圆门,
含愤狱户,
一物之微,
有足悲者。
仰惟大王少垂明白,
则梧丘之魂,
不愧于沈首,
鹄亭之鬼,
无恨于灰骨。
不任肝胆之切,
敬因执事以闻。
〈上书〉 第 32a 页
*** 启
*** 任彦升奉荅敕示七夕诗启一首
臣昉启:
奉敕并赐示七夕五韵。
窃惟帝迹多绪,
俯同不一;
托情风什,
希世罕工。
虽汉在四世,
魏称三祖,
宁足以继想南风,
克谐调露。
性与天道,
事绝称言,
岂其多幸,
亲逢旦暮。
〈上书〉 第 33a 页
臣早奉龙潜,
与贾马而入室;
晚属天飞,
比严徐而待诏。
惟君知臣,
见于讷言之旨;
取求不疵,
表于辩才之戏。
谨辄牵率庸陋,
式詶天奖,
拙速虽效,
蚩鄙已彰。
临启惭恧罔识所寘。
谨启。
〈上书〉 第 34a 页
*** 任彦升为卞彬谢脩卞忠贞墓启一首
臣彬启:
伏见诏书并郑义泰宣敕,
当赐修理臣亡高祖晋故骠骑大将军建兴忠贞公壶坟茔。
臣门绪不昌,
天道所昧,
忠遘身危,
孝积家祸,
名教同悲,
隐沦惆怅。
而年世𧵍迁,
孤裔沦塞。
遂使碑表芜灭,
丘树荒毁,
狐兔成穴,
童牧哀歌。
感慨自哀,
日月缠迫。
〈上书〉 第 35a 页
陛下弘宣教义,
非求效于方今;
壶馀烈不泯,
固陈力于异世。
但加等之渥,
近阙于晋典;
樵苏之刑,
远流于皇代。
臣亦何人,
敢谢斯幸?
不任悲荷之至!
谨奉启事以闻。
谨启。
〈上书〉 第 36a 页
*** 任彦升启萧太傅固辞夺礼一首
昉启:
近启归诉,
庶谅穷款,
奉被还旨,
未垂哀察,
悼心失图,
泣血待旦。
君于品庶,
示均镕造,
干禄祈荣,
更为自拔。
亏教废礼,
岂关视听,
所不忍言,
具陈兹启。
〈上书〉 第 37a 页
昉往从末宦,
禄不代耕。
饥寒无甘旨之资,
限役废晨昏之半。
膝下之欢,
已同过隙;
几筵之慕,
几何可凭。
且奠酹不亲,
如在安寄。
晨暮寂寥,
阒若无主。
所守既无别理,
穷咽岂及多喻。
〈上书〉 第 38a 页
明公功格区宇,
感通有涂,
若霈然降临,
赐寝严命。
是知孝治所被,
爰至无心;
锡类所及,
匪徒教义。
不任崩迫之情,
谨奉启事陈闻。
谨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