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一
卷三十一 第 1a 页 WYG1449-088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清文颖卷三十一
 对
  昊天与圣人皆有四府其道何如(康熙丁卯五月/十一日 乾清)
   (宫应/诏)           陈廷敬
(臣/)闻惟天尽物惟圣尽民能尽物谓之昊天能尽民谓
之圣人昊天圣人一而已矣然昊天能尽物而不能尽
民圣人能尽民而亦能尽物故曰惟天下至诚能尽其
卷三十一 第 1b 页 WYG1449-0885b.png
性能尽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化育而参天地故
又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易大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
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昊天圣人其道讵
有二哉邵子曰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
(臣/)尝求其义春为生物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
之府冬为藏物之府谓之昊天之四府也易为生物之
府书为长物之府诗为收物之府春秋为藏物之府谓
之圣人之四府也昊天以时生长收藏乎万物故能尽
卷三十一 第 2a 页 WYG1449-0886a.png
万物圣人以经生长收藏乎万民故能尽万民是昊天
之时圣人之经其道一也是以又曰昊天以时授人圣
人以经法天若邵子可谓善言天人之际者矣夫天能
生长收藏乎万物而不能生长收藏乎万民圣人能生
长收藏乎万民而亦能生长收藏乎万物(臣/)故曰天能
尽物圣人能尽民亦能尽物若是者圣人岂有加于天
哉圣人者天之所生也天生圣人以生长收藏之权委
之圣人而天不与故春而生也夏而长也秋而收也冬
卷三十一 第 2b 页 WYG1449-0886b.png
而藏也人见其尽物焉而已圣人法天以生长收藏之
权委之经而圣人不与故易以生之书以长之诗以收
之春秋以藏之人见其尽民焉而已然(臣/)何以谓圣人
能尽民亦能尽物也天不言而圣人言之易书诗春秋
是也春无言而易存夏无言而书存秋无言而诗存冬
无言而春秋存易之言如春书之言如夏诗之言如秋
春秋之言如冬春夏秋冬天之所以尽物也易诗书春
秋圣人之春夏秋冬也圣人之所以尽物也故曰圣人
卷三十一 第 3a 页 WYG1449-0886c.png
能尽民亦能尽物圣人者一天而已矣且夫昊天与圣
人既皆有四府也(臣/)谓昊天有大府圣人亦有大府何
言乎大府也盖天有四德元亨利贞圣人有四端曰仁
义礼智元之德见乎春亨之德见乎夏利之德见乎秋
贞之德见乎冬仁之端见乎易义之端见乎书礼之端
见乎诗智之端见乎春秋亨利贞之德统乎元义礼智
之端统乎仁元亨利贞之德统乎乾仁义礼智之端统
乎性元亨利贞之德不可见而见之于春夏秋冬故春
卷三十一 第 3b 页 WYG1449-0886d.png
夏秋冬者昊天之四府也仁义礼智之端不可见而见
之于易书诗春秋故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四府也元
亨利贞见于春夏秋冬不能无所统而统于乾是乾者
春夏秋冬之大府也仁义礼智见于易书诗春秋不能
无所统而统于性是性者易书诗春秋之大府也(臣/)
曰昊天与圣人皆有大府也惟圣人法天之乾尽人之
性虽与昊天各有一大府实与昊天同有一大府也(臣/)
前所言惟天下至诚能尽其性以至于赞化育而参天
卷三十一 第 4a 页 WYG1449-0887a.png
地者其谓此与我
皇上尽性达天仁民育物作君作师参两天地(臣/)等蒙
清燕之馀俯赐延问(臣/)学识荒陋不能仰副
圣意不胜皇恐(臣/)谨对
卷三十一 第 5a 页 WYG1449-0887c.png
  昊天与圣人皆有四府其道何如
                徐乾学
(臣/)闻天不言而岁功成圣人法天而王道备其理一而
已矣故邵子曰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
四府者何在天为春夏秋冬在圣人为易书诗春秋春
以生物而易以生民夏以长物而书以长民秋以收物
而诗以收民冬以藏物而春秋以藏民盖昊天以时授
人圣人以经法天天时人事互为经纬者也其谓之府
卷三十一 第 5b 页 WYG1449-0887d.png
者蓄之而无不具用之而不可穷万物万民莫能出之
谓尔(臣/)窃论之穆清之宰默成神运其德刚健中正纯
粹以精即太极之蕴于无极而二气五行由之推迁百
昌万汇由之鬯达自发生以至归藏皆乾之性情也圣
人体乾以为德纯亦不已大中至正而范围天地曲成
万物天下托之以为命于是顺时行令温肃舒惨各协
其宜东西南朔遵王之路此与天之胥生胥成也何以
异哉故河洛之数天苞地符圣人画卦演象系辞而顺
卷三十一 第 6a 页 WYG1449-0888a.png
性命之理发阴阳之奥生生之谓易盖言此也农轩而
后气运方开圣人垂为典谟著为训诰勋华之文教三
代之制作礼乐声名变蕃极盛矣其诸天地发育万物
之候欤若夫诗者夲天地自然之元声以发其温柔敦
厚之旨六义之精微协于律吕恳恻缠绵长于讽喻要
其归极于收敛人之性情长其善而去其邪以归于正
而其妙有使人迁善远罪而不自觉者此亦如天地之
揫敛万物落其华而收其实也春秋继诗而作圣人尊
卷三十一 第 6b 页 WYG1449-0888b.png
王立训以笔削定是非使天下凛然知王纲所在名义
至重而不可犯盖事至于成而善恶著焉善恶著而赏
罚行焉春秋者圣人以是非为赏罚所谓有春秋而天
道无僭忒万国合轨者也自汉以还专经之家如王弼
费直孔安国毛苌杜预何休范宁之流并以训诂解经
而经义或几乎晦惟邵子及濂洛诸儒发挥义蕴溯合
渊源其理则阴阳五行其性则仁义礼智其道则五伦
日用其事则礼乐刑政可以会诸心而体诸身见于事
卷三十一 第 7a 页 WYG1449-0888c.png
而示则于后而后六艺之全体大用如日月之经天江
河之行地天道王道一以贯之又何疑焉抑(臣/)闻之皇
帝王伯相为循环如天之有春夏秋冬也世运之盛莫
如三皇天德之盛莫如春生圣人之幽赞神明莫善于
易春为四时之首易为五经之源易也者造化之枢纽
而万事万物所从出者也自易言之元为资始自岁序
言之春生万物而要之君心之至仁足以上契天道如
伏羲农轩至矣至于气化流行周而复始质文升降圣
卷三十一 第 7b 页 WYG1449-0888d.png
哲迭兴历观载籍若尧钦恤舜好生禹泣罪汤祝网文
王视民如伤武王大赉四海罔不以一念之仁与天合
德当斯之时万物已登春台太和时在宇宙又何必画
象结绳而后为至治禅通疏仡而后为邃古也哉是知
旋转造化乃亮天工辅相裁成实资人事而圣人之所
以为心帝王无殊道古今无二理以人合天欲之斯至
之矣我
皇上膺首出之隆际贞元之会
卷三十一 第 8a 页 WYG1449-0889a.png
睿学渊深直契造化与天同体之功用有不待拟议而
自合者谨述其概以对
卷三十一 第 9a 页 WYG1449-0889c.png
 书
  答李举人论以史證经书    汪 琬
昨足下见琬春秋诸论遽蒙手教之辱谓古人以经證
史不以史證经解经诸作不当参以后世事其说甚辨
然非琬所敢安也琬不能探援秘籍以相酬答试举里
塾诸蒙童所恒诵者为足下言之幸足下少降心平气
而听焉昔子程子之传易也于屯之九五则引魏高贵
乡公唐僖昭二宗以證之于师卦则引淮阴侯于六五
卷三十一 第 9b 页 WYG1449-0889d.png
则引郭子仪相州之败以證之于否之九五则引王允
李德裕以證之于遁之彖于未济之九二则又引王允
谢安子仪李晟以證之于坎之六四纳约自牖则引汉
四老人之定太子为之反覆其故而痛切申明之此即
解经者以史證经之明验也如其不可以为證则淮阴
侯以下诸人之事岂皆不出于史乎至于杨廷秀易传
引史尤多其佗若胡康侯之传春秋郑伯谦之论周礼
举莫不然彼欧阳永叔苏明允诸作偶不及史耳非其
卷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1449-0890a.png
果不可以證经也如果不可以为證则易春秋传与太
平经国书决不妄引汉唐也明矣抑琬又闻春秋经中
之史不当用易诗礼三经为比今之士大夫果能上下
数千百年悉取春秋与汉唐宋之所以安危治乱以讫
君子小人之用舍进退或同而异或异而同者无不哆
口抵掌驰骋往复其间而又能著诸文章成一家言以
为后世有国有家者之龟鉴此亦旷代之轶才也虽使
借经立说而参之以后世之事谓之以史證经可也谓
卷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1449-0890b.png
之以汉唐宋之史證春秋之史亦无不可者其殆子朱
子所云解经而通世务者也惜乎今犹未见其人而琬
又学识憃陋不足以任之耳足下宜早自奋勉用此倡
导后生而顾为之词曰史不可以證经然则琬尚奚望
哉昌言无忌希赐裁答
卷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1449-0890c.png
  答问东西房书        毛奇龄
据礼注郑氏谓天子诸侯有东西房大夫士则有东房
无西房此不见经文原是谬注而黄梨洲主其说谓士
冠礼冠者于牖西拜宾而宾即于西序答拜惟无西房
故西序与牖西近有西房则西序在西房之尽相距远
难交拜矣又昏礼醴妇赞者于西阶上北面拜送而妇
于牖间席西东面拜受惟无西房故阶得与牖西相当
不碍授受有西房则西阶在西房之下妇与赞背面难
卷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1449-0890d.png
礼接矣推其说则竟以牖间之西西序之东为西房将
庙寝三间而以楹西之右一间当之此非无西房直无
西庙寝谬之谬矣顾庙制无明文可据但就其所云冠
礼推之似东西房在庙寝三间之外别附一间即尔雅
所云有东西厢曰庙者其近北一半名曰夹室近南一
半即谓之房如冠礼将冠先陈服于房中西牗下此东
房也何也以冠子于阼在东阶上也然而曰西墉则房
西有墙矣此一墙与寝堂间隔即尔雅所云东西墙谓
卷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1449-0891a.png
之序者其在墙西谓之东序在墙东谓之西墉是东序
在户东而东房则又在东序之东西序在牖西而西房
则又在西序之西与梨洲所言正反也故尚书顾命位
次有在牖间南面者此王朝位也在东序西面则养老
燕飨之位也西序东面则听政位也乃别有一坐在西
夹南面为亲属私宴之位则正是西房以其夹一墙故
谓之夹以其有夹故亲属私宴得以掩蔽向使如梨洲
所言在西序东则与牖间南面一位两坐并抗既非仪
卷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1449-0891b.png
法且殿堂何地其可以亲眤燕私之乎是以下文有胤
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语孔氏谓西坐夹东盖只此
一间而北夹之坐居于正中则南房所列当在东墉此
犹之冠者居东房之中而冠服所陈当在西墉可对證
也但予谓大夫士亦有西房与梨洲所言又反者以丧
礼推之按初丧袭敛奉尸侇于堂则男位尸东女位尸
西至殡于西阶则大夫䌈地士埋土皆依西墙为柩堂
西无地矣故男主位在殡东而女主则不得不入于西
卷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1449-0891c.png
房南面拜客所谓不下堂者惟君夫人与女宾之尊行
者至夫然后下堂而拜于阶下此则大夫士庙制明有
西房之经證也况所證必不止此也
卷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1449-0892a.png
  答问笙诗乐师书       毛奇龄
据问笙诗有诗则乡饮酒礼笙入三终将以笙笙诗耶
抑亦别有歌诗者而仅以笙应之耶此问最善从来辨
笙诗未有辨笙其诗者夫所谓笙诗谓笙必有诗非谓
笙诗之必有歌也凡诗可以歌亦可以笙所谓笙诗有
诗谓笙诗之必可歌非谓笙诗之必不可以笙也盖笙
与箾与籥与管四器皆主声诗皆应歌之器皆在堂下
原无徒器者但有歌而器有不歌而器总必有诗其歌
卷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1449-0892b.png
而器如乡射礼之工歌于上而堂上堂下之笙瑟皆应
之即乡饮酒礼之合乐是也此有歌之笙也不歌而器
如大射礼之管新宫始奏礼之管象堂下俱不歌而俱
以管笙声其诗即乡饮酒礼之笙入间歌是也此不歌
之笙也是以春秋传有歌钟即颂钟颂磬所以应歌尚
书有笙镛周礼有钟笙即笙钟笙磬所以应笙夫笙又
有应则笙即歌矣此如汉横吹东西晋大角皆用之军
中并无歌工而曲中有词如上之回思悲翁等则岂有
卷三十一 第 15a 页 WYG1449-0892c.png
笙管而反无词者故往以不徒器折其无词谓不如步
瑟调笙之凭虚作声无字音耳非谓其有字而不歌也
若又问歌工上下多寡经无明文则汉后歌工多而授
器少古则授器多而歌工少即如饮射一礼或四工则
两歌两瑟六工则两歌四瑟而笙管之数不与焉然而
歌工必在上即笙管钟磬皆列堂下而皆可以应其歌
是以合乐之法工歌关雎则堂上之瑟堂下之笙管皆
群起而应之其歌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蘋皆然旧注
卷三十一 第 15b 页 WYG1449-0892d.png
所谓合乐者合金石丝竹以歌之金石者钟磬丝竹者
瑟与笙管也乃孔颖达误注乡饮酒义谓上歌关雎下
笙鹊巢以应之则世无有以张家之声合李家响者来
问所云各诗各章长短不齐此明了之语注经之儒于
此不晓宜乎六乐一经历万古如长夜也但世有过为
分别者谓歌工必堂上堂上之瑟必不如堂下之以器
器诗则又不然射礼至命射时歌工皆迁堂下而乐正
命弦者曰奏驺虞则瑟工亦不歌而但瑟驺虞之诗以
卷三十一 第 16a 页 WYG1449-0893a.png
主鼓节所云鲁鼓薛鼓者是歌工亦居下琴瑟亦器诗
上下有尊卑八音无贵贱也至又问歌必在前舞必在
后特不知舞曲与歌曲同终抑舞曲之馀又有歌曲则
有以舞曲终者春秋传季札观乐见四代之舞而即观
止是也有以歌曲终者仲尼燕居序大飨之九节以献
宾乐作为一节宾酢乐作为二节升堂歌清庙诗为三
节下管象武即舞也为四节夏籥序兴谓以籥吹又以
籥舞也为五节荐俎而乐又作为六节将行歌采齐七
卷三十一 第 16b 页 WYG1449-0893b.png
节宾出以雍彻以振鹭八节九节是歌后有舞舞后又
有歌况燕礼有无算乐将歌舞迭更而无算数即燕飨
一礼且然至于祭祀之彻馔送尸其歌雍歌夏皆在舞
后更无论也若琴瑟七弦分正清向未即答以病不及
也嗣后即有答书而又不能寄今见来书所录备正清
之说于七条十三刌之中虽与仆说稍未合然故不碍
声律所谓汎滥言之而五六皆见斯已耳
卷三十一 第 17a 页 WYG1449-0893c.png
 诗问
  诗问(九夏非周颂/)       汪 琬
问者曰九夏果周颂与曰南陔白华华黍由庚此笙曲
也九夏此金奏之节也盖皆有声而无词大射礼歌鹿
鸣三终奏肆夏新宫三终周礼钟师凡乐事以钟鼓奏
九夏夫有声有词工所讽诵者歌也有声无词工所播
诸笙管琴瑟钟鼓者奏也九夏乌乎颂问者曰然则肆
夏非时迈与曰非也先儒谓肆夏一名樊时迈也昭夏
卷三十一 第 17b 页 WYG1449-0893d.png
一名遏执竞也纳夏一名渠思文也又谓肆夏为一诗
樊遏为一诗渠为一诗皆臆说也吾未闻一诗而三名
者也且时迈有肆于时夏一语适与肆夏合犹可借之
以相附会若昭纳二夏则于执竞思文奚取焉孔子子
夏不言也仪礼左氏传不言也后人亦何从知之吾亦
何从信之哉
卷三十一 第 18a 页 WYG1449-0894a.png
  诗问变(变风变雅之终/)     汪 琬
问者曰变风变雅之终也其亦有义例乎曰有之王道
陵夷周公召公不可复作风诗之终于东山破斧诸篇
也所以见天下之思周公也雅诗之终于召旻也所以
见天下之思召公也
卷三十一 第 19a 页 WYG1449-0894c.png
 考
  九河考         平郡王福彭
九河之迹著自许商商为汉成帝时河堤都尉上书曰
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见在成平东光鬲
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相去二百馀里据商
所言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县徒骇最北
鬲津最南三河既知其处则其馀六者以尔雅九河之
次推之太史马颊覆釜必在东光之北平成之南简洁
卷三十一 第 19b 页 WYG1449-0894d.png
钩盘必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无疑此其大略可知者
也若条分而缕析之一水必指一处则记载纷如可得
而述孔疏徒骇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于钦谓漳河
即古徒骇以今舆地考之漳水自钜鹿至天津入海中
间所历皆徒骇之故道则齐乘之言似得其实太史自
昔无考明一统志云在南皮县北马颊覆釜通典云在
平原郡界平原德州也胡苏于钦以沧州南之大连淀
当之汉志云东光县有胡苏亭简河正义云在贝州历
卷三十一 第 20a 页 WYG1449-0895a.png
亭县界历亭今东昌府之恩县是简河反在鬲津之南
谬矣金地理志云南皮县有洁河钩盘通典云在乐陵
县东南鬲津元和志云在安德南七十里于钦以滨州
之士伤河当之自汉以来讲求九河者甚详然许商止
得其三其马颊覆釜钩盘三河至通典始得之由宋迄
明而后简洁太史三河遂皆胪列可指以汉人所不能
知者而后人考之独详其果可信也欤蔡注以为或新
水而被以旧名或一地而互为两说皆似是而非无所
卷三十一 第 20b 页 WYG1449-0895b.png
依据诚哉是言矣独是蔡注亦有可议者简洁本二河
故考亭注孟子亦分之为二蔡注乃合之为一且议先
儒不知一为经流何其疏略之甚也徒骇为河之本道
孔疏之说甚明故班固云自兹距汉已亡其八枝则其
一存者即徒骇也岂别有所谓经流耶至尔雅释水并
无一曰二曰之文郭注于简下注云水道简易于洁下
注云水多约洁则简洁之必不可合而为一也审矣今
欲自实其说遂自一而数之至八若尔雅之文有固然
卷三十一 第 21a 页 WYG1449-0895c.png
者诬蔑古人挂误来者多闻阙疑殆不如是至于九河
之迹既不可复识而王横遂谓与碣石俱为海所渐夫
许商所指三河见在之地今河间交河县东有成平故
城东光县东有东光故城济南德州北有鬲县故城皆
汉县也则所谓为海所渐者王横之臆说又乌足信也

卷三十一 第 22a 页 WYG1449-0896a.png
  税亩丘甲田赋考       韩 菼
宣公十五年初税亩成公元年作丘甲哀公十二年用
田赋此春秋所纪用民财力之制每变加重而诸儒之
说各有不同者也税亩有二说以为是时民患上力役
懈于公田公田之所入薄是以宣公履亩而税未尝加
于什一之外但以其非古者藉民之力私田稼不善则
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之旧制是变法之始故讥之
者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传及何休范宁注皆同而
卷三十一 第 22b 页 WYG1449-0896b.png
胡安国本之者也以为公田之外又履其馀亩十收其
一正哀公所谓二吾犹不足者始于杜预及徐邈谷梁
注而朱熹论语集注哀公问有若章引此宣公税亩为
说也大抵税亩以前说为是王制言古者公田藉而不
税注言藉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
孟子言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故朱熹亦言或但耕
则通而耕收则各得其亩也今宣公自六年至此三遇
螽灾频仍水旱是秋先书螽而后书税亩是通行踏勘
卷三十一 第 23a 页 WYG1449-0896c.png
检校荒熟择其善者非复收公田之租矣依谷梁之说
计之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则公田中去庐
舍二十亩田秪八十亩今履亩而税则是以八十亩而
与百亩者通算已浮于十一之外而又烦琐伤体故曰
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以但收八十亩之入较之公于
一井之中多入几一十八亩也若谓变法之初遂至倍
取于事理决不然矣丘甲有三说以为四丘为甸赋车
一乘每乘七十二人甲士三人凡二十五人为一甲本
卷三十一 第 23b 页 WYG1449-0896d.png
四丘共出三甲今作丘甲即一丘出一甲者诸儒之说
多同而极主之者胡安国传是也谓邱出甸赋者杜预
是也谓农工各有职以事上甲非人人所能为今鲁使
丘民为之者公羊谷梁及何休也丘甲固当以胡传为
正而张洽以为每甲士统步卒二十四人必无增甲而
不增步之理古者于六十四井之中出长毂一乘甲士
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四丘共出三甲今使一丘出一甲
是于五百十二家之中而更取二十五人为兵但其或
卷三十一 第 24a 页 WYG1449-0897a.png
三甸而增一乘或每乘而增一甲则不得而定也若谓
一丘十六井一百二十八家而使之出长毂一乘甲士
步卒七十五人比甸之赋则顿加于常制四倍又必不
然若公谷所谓则是使农夫造甲义无所承盖不足辨
也田赋有五说以为田主出粟而赋则于商贾之里廛
本收区域之征以备牛马车乘此赋止于里廛而今并
赋之田故讥之者胡安国传据国语稯禾秉刍缶米之
文也谓丘赋之法因其田财通出马一匹牛三头今别
卷三十一 第 24b 页 WYG1449-0897b.png
其田及家财各出此赋者杜预范宁之说也以为丘赋
犹未足又以田赋之家出一人以为兵者陈傅良之说
也以为井出丘赋者贾逵也谓田为一井之田赋者敛
取其财物若汉家敛民钱以田为率者何休之说也五
说惟胡传以末业幸免之说为得之以周礼九赋考之
益信矣据庐陵李廉以为古之甸出一乘者但出此一
乘七十五人观春秋传所载临事而授甲授车则知马
牛之属亦非邱甸所出盖赋之区域官为之备临事而
卷三十一 第 25a 页 WYG1449-0897c.png
授之民事已而还之官也岂以丘出一甲之后三甸当
增一乘其车辇马牛甲胄之属里廛之赋不足以供而
又为是计田而敛取民财以充之欤蜀杜谔云别其田
及家财各为此赋明是前此田财通为一而此别为二
乃是平增一倍非更分别其有无而李廉但驳之以为
家财之有无难均亦未也经文明言田赋正谓不当赋
之于田耳如杜说则当云以财赋不当云以田赋也九
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甸出一乘一乘
卷三十一 第 25b 页 WYG1449-0897d.png
三甲士凡四丘一甲古法本于五百一十二人中而出
七十五人自丘甲之后一丘一甲于五百一十二人中
而出一百人今若家出一人则是五百一十二人尽为
兵于古法为七倍于成公时亦五倍也贾逵所为一井
之田而欲出十六井之赋则是视邱赋又增十六倍也
皆必无之事也何休言敛取民财以田为率者近之特
未言此赋之当出于里廛耳胡传于三事皆得其解独
于哀公所谓二吾不足者终属游移于初税亩条则云
卷三十一 第 26a 页 WYG1449-0898a.png
讥宣公废助法而用税其后作丘甲用田赋至于二犹
不足是谓丘甲田赋之后未尝谓税亩即取二也于田
赋乃云二犹不足故又以田赋其说前后相违矣考之
于经公即位以后未尝有水旱螽蝝之灾自十二年春
用田赋而冬十有二月螽十三年十有二月螽论语所
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明是因螽灾
而年饥其谓二犹不足明是田赋之后始为什二矣岂
得谓二犹不足故又以田赋哉要之税亩则取民之财
卷三十一 第 26b 页 WYG1449-0898b.png
者废公田助法少溢于什一之外然而变先王之制而
作法于贪后世因之有加无已丘甲则用民之力者加
三之一既已计丘而增兵矣田赋则又计田而出其财
正缘兵既增则取之于里廛者不给故也自此则尽民
之财竭民之力一倍古制矣经于税亩之冬书蝝书饥
于田赋之后叠书螽以为天道也夫子曰不度于礼而
贪冒无厌则虽田赋将又不足明乎此非致足之术而
必至于又不足者也故于税亩书初丘甲初也田赋亦
卷三十一 第 27a 页 WYG1449-0898c.png
初也然不书初者谁生厉阶其末有必不可以止者也
故圣人甚慎乎其初也
卷三十一 第 28a 页 WYG1449-0899a.png
  书大传考          李 绂
书传自汉魏以来并遵今文之学无一人见所谓古文
尚书矣故亦无一人见所谓孔氏传者自梅赜二十五
篇之书出唐人据以为疏颁之学官而伏氏尚书大传
遂亡不传考汉书艺文志载伏氏胜尚书大传四十一
篇隋志尚有三卷其完缺不可知嗣后史志更不复见
惟晁氏读书记称今本四卷首尾不伦则虽有存者已
非完本而今并是而佚之矣伏生之学历有师承其经
卷三十一 第 28b 页 WYG1449-0899b.png
固可信其传亦当得经文本义不至如后人解经率凭
私臆乃叶氏梦得谓伏生尚书大传言不雅驯至以天
地人四时为七政谓金縢作于周公没后愚谓即此二
端亦足徵大传立义之精非后世训诂所能亦非伪孔
传所及而叶氏狃于习见不能虚衷折其至是盖成见
之为害也尝试论之政者国家所行之事即尧典钦若
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是也历象钦天有天之
政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天行气盈之数以管窥天测
卷三十一 第 29a 页 WYG1449-0899c.png
之即天之政也分宅四极以定日晷嵎夷南交西朔方
地之政也东作西成南讹朔易人之政也殷仲春殷仲
秋正仲夏正仲冬四时之政也天地人四时各有应行
之事故谓之七政其事见于周官详于月令后世犹守
之至于日月五星古未闻有专理之政事尧典所谓日
者日中日永日短所谓月者指闰月言之盖皆岁月日
时之日月也太阳之日象虽有出日纳日之文亦以正
卯酉之时耳若太阴之月象则始终未尝及之而五纬
卷三十一 第 29b 页 WYG1449-0899d.png
则非所用月令虽秦书实本于夏小正去唐虞政治未
远所纪四时中央各纪其日其帝其神及其虫与音律
数味臭祀祭凡五之别皆在独未尝及于五纬至周末
石氏星经始以五纬星列于日月之次然则金木水火
土五星不得列于唐虞之七政也审矣伪孔传以后世
之见释古书不知唐虞之世未尝有治五纬星之政也
若以五行当之则既已与谷并称六府不应又与日月
同称七政且孔传固以五星释之未尝及于五行其训
卷三十一 第 30a 页 WYG1449-0900a.png
释之词谓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已当天心与否则直启
后世禨祥谶纬矫诬上天之说尤所未安岂若伏氏之
传为得钦天授时之大也哉至于金縢一篇虽出今文
然程正叔疑其文不可信而括苍王廉熙阳作论谓金
縢非圣人之书其论不为无见而实则未见大传所解
故耳古之纪者无有所祈孔子疾不祷而周公祷之故
疑其不然然子路请于孔子故孔子止之若周公则自
以为功未尝告之武王且告之祖考欲以身代臣子迫
卷三十一 第 30b 页 WYG1449-0900b.png
切之情宜无不可惟是周公身秉国政乃令史臣记其
请代之功又记风雷之异则孙肤之谓何此圣人断乎
不为者也若云公既明农然后王令史臣纪之则无端
而作亦恐未然惟大传以为成王葬周公适有风雷之
变因追念前事之异叙而纪之则君有念功之美而臣
无矜功之累即程与王之疑亦可释矣伏氏大传为后
人所驳者其立义之精尚如此则其馀精义湮没不传
者可胜惜乎偶因叶氏之说而辩之如此俾有志于通
卷三十一 第 31a 页 WYG1449-0900c.png
经学古之士知今日举业所治未足以定经义慎无拘
于墟而笃于时也
卷三十一 第 32a 页 WYG1449-0901a.png
  江源考           李 绂
江为南条大水与北条之河并称河自发源至积石入
中国境以今方舆路程图考之已七千馀里而历来溯
江源者悉本禹贡岷山道江之文止就岷山言之虽博
奥如桑氏水经郦氏注精详如程氏禹贡论亦无异辞
余独疑江水广与河等深则数倍并横亘中国江尤有
天堑之名而岷山在陜西废叠州为中国境内何其源
之近而小耶窃以为禹贡言岷山道江犹道河积石止
卷三十一 第 32b 页 WYG1449-0901b.png
就神禹施功之地言之江源不始于岷山犹河源不始
于积石也昔人尝有以北金沙江为江源者其源在西
番境内莫得其详余典试云南以南北二金沙江发策
问士亦莫有能言其源委者后蒙
圣祖仁皇帝颁赐方舆路程图则北金沙江源委井然
开方以计里又测极以准度其法为古来所未有实
圣人嘉惠天下之盛心使通经学古之士不出户而知
天下也按图考之岷江与金沙江会合于四川之叙州
卷三十一 第 33a 页 WYG1449-0901c.png
各自叙州逆溯其源岷江源出岷山当北三十四度西
十二度行五百馀里过黄胜关至松潘卫入四川境又
南行五百里至茂州之长宁堡有黑水河来会又南行
六百里经成都府西境至嘉定州青衣嘉定二江来会
又二百馀里至叙州与金沙江合自发源至此仅一千
八百馀里若北金沙江则发源于西番之阿克达毌必
拉必拉者江也当北三十二度半当西二十度经毌鲁
斯乌苏之拜图都浑共南行千八百里过里雍河屯始
卷三十一 第 33b 页 WYG1449-0901d.png
名金沙江又东南行九百里过塔城关至云南丽江府
又南行四百里至陶营巡检司又东北行千里至雪山
入四川境又北行千二百里有打冲河来会又东行三
百里至凉水井折而北行七百里又东行四百里至马
湖府又东行二百里至叙州府与岷江合自发源至此
已六千九百馀里较岷江之源远三四倍凡水以源远
者为主而源近者附之今自叙州会合之处逆溯二江
之源修短悬殊如此乃不以行六千九百馀里者为江
卷三十一 第 34a 页 WYG1449-0902a.png
源而以行一千八百里者为江源此理之必不可者也
按黄河发源北三十六度当西十九度与金沙江南北
相距仅三度半东西则止偏西一度而河源之南金沙
江源之北皆高山耸峙盖即所谓昆崙山也河源在昆
崙之阴江源在昆崙之阳而特微偏西二百馀里也又
有一源名雅砻江即所谓打冲河与金沙江会合于马
湖西境者也雅砻亦发源于西番北境与青海南境接
壤当北三十四度西十八度与河源南北相距仅二度
卷三十一 第 34b 页 WYG1449-0902b.png
东一度中阻高山盖亦昆崙之阳而微偏东二百馀里
者也其源从平地涌出源泉百十道与星宿海相同西
番人名以察楚必拉蒙古人名以七察尔哈那众泉会
流为大川南行二千里沿途纳东西大水十馀处经四
川西境始名鸦砻江又南行六百里入四川境过三渡
水始名打冲河又西行三百里又南行五百里与北金
沙江合又一千六百里至叙州自发源计之共行五千
里较岷江之源亦几至三倍而水势盛大亦倍于岷江
卷三十一 第 35a 页 WYG1449-0902c.png
以源之远论当主金沙江以源之大论当主鸦砻江然
不如金沙为确盖金沙较鸦砻又远千九百里源远则
流无不盛者若岷江则断断不得指为江源也又按江
河并发源于昆崙河源在其北者已东趋陜西又折而
北直趋塞外鄂尔多斯又东行千馀里然后折而南由
延安入陜再折而东以入于海江源在昆崙南亦东南
行已与四川相近复南行直趋云南东行千馀里然后
折而北由雪山入川再折而东以入于海两大川始而
卷三十一 第 35b 页 WYG1449-0902d.png
相背继而相向有若黻文亚字亦天地之奇观江源者
亦可以无憾矣
 
 
 
 
 
皇清文颖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