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一
卷十一 第 1a 页 WYG1449-058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清文颖卷十一
 说
  八音乐器说      诚隐郡王允祉
八音之乐各从其类而制器尤宜探其体要书曰诗言
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盖生于
人声成于乐器而宫调运于其中所以节人声而裁乐
器也古圣人初制律吕以和五声然后被之八音金石
卷十一 第 1b 页 WYG1449-0581b.png
有厚薄重轻之差匏竹有空窍短长之别丝音则徽柱
散实以分声调土乐则中空容积以较度分革木虽止
一声亦皆有所由起要之莫不以律吕五音之倍半准
其损益盖丝与金石为一类假人力以生声者也竹与
匏土为一类假人气以生声者也革与木为一类所以
为乐之节奏者也然八音之中备律吕阴阳之体叶宫
调声字之全惟丝竹为最要何也金石之器以律吕实
积容受分量较其厚薄重轻古有特钟特磬编钟编磬
卷十一 第 2a 页 WYG1449-0582a.png
又有镛钟镈钟金錞金镯金铙金铎后世变为方响云
锣之类其为体也虽各不同而为用则一器独限一声
而已匏之器曰笙曰簧大者为巢小者为和又曰竽盖
古者皆以匏攒众管而近世不用匏以木代之月令曰
调竽笙篪簧则与竹音并列久矣土之器惟埙有颂埙
雅埙之异乐记所谓德音之音也其声生于空窍其分
定于容积与竹音同革木之器虽不以律吕之法为准
则而其度分亦皆依黄钟而得数记曰鼓无当于五声
卷十一 第 2b 页 WYG1449-0582b.png
五声弗得不和其大者为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
鼓小者为鼗鼓应鞞相鼓𣌾鼓又变为要鼓杖鼓羯鼓
铜鼓国语曰木以节之上古惟柷敔后世增为舂牍又
变为拍板要之革与木皆所以应和乐之始终节奏耳
夫六经所载八音备具然堂上之乐贵人声而以丝音
为主虞书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乐记清庙之瑟朱
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是也堂下之乐贵人气而以竹
音为主商颂所谓嘒嘒管声戴记所谓下管象舞夏籥
卷十一 第 3a 页 WYG1449-0582c.png
序兴是也凡升歌笙入间歌合乐未有不以丝竹为要
领者竹之声在虚虚之多者声浊少者声清而多少之
数定于中空之围径短长丝之声在实实之多者声浊
少者声清而多少之数定于丝纶之巨细分度所以然
者竹音之乐十二律吕为之本相与比例推求而取其
声由于比例推求而得其数其围径长短加分减分总
不越乎十二律吕之范围大者用其大体本形之度分
小者用其小体本形之度分而后竹音诸乐之声字各
卷十一 第 3b 页 WYG1449-0582d.png
归于律吕之位而各应于律吕之宫调焉其器之最古
者惟排箫具十二律吕之正加以二倍律二倍吕共为
一十有六管各一声备声字清浊之二均合于钟磬而
为诸乐之主宰其馀为箫为笛为篪为管之属而匏之
器同施于竹其制为笙要之其体皆自黄钟之倍半而
生其设孔也则又自律吕相和而成故备声字清浊于
器而得适于用焉盖竹音诸乐依人之气而生声故本
之中空容积之多寡而无与乎形体厚薄之度分也丝
卷十一 第 4a 页 WYG1449-0583a.png
音之乐五声二变为之本相与比例折取而察其声由
于比例折取而得其分其丝纶巨细徽柱远近总不越
乎五声二变之范围大者用其大体本弦之度分小者
用其小体本弦之度分而后丝音诸乐之声字各得五
声二变之位而各应于律吕之宫调焉其器之最古者
惟琴与瑟后变而为筝为筑为琵琶为月琴之属而琴
瑟最正记有大琴大瑟中琴小瑟三礼图又有雅琴雅
瑟颂琴颂瑟之类所言体制虽殊而大弦则皆起于下
卷十一 第 4b 页 WYG1449-0583b.png
徵之分取音必合于三分损益之法其声位始正盖丝
音诸乐依人之力而生声故本之丝纶之巨细长短而
无与乎形质之大小也今列诸乐器所得之度分所应
之声字而辨其体用必使丝竹之器一皆协于十二律
吕五声二变之正而众音之器所应宫调声字又皆协
于丝竹之音然后诸乐之大本可得而论焉古之乐器
不得其实即今之乐器而索之律吕宫调其声字无不
符合者正由三分损益之理为之体而隔八相生之义
卷十一 第 5a 页 WYG1449-0583c.png
为之用故也至于诸乐之器数形体孔径度分古今稍
有更变者盖缘古者一律一吕各为一声而后世备众
声于一器当其一律为一声则合七律为一均而不见
有馀及乎备众声于一器则一器名为一均且或一均
而该众调而不见不足今古虽殊其器一也器即不同
其理一也是以声音之微妙全在虚实之分虚者气之
所发而实者体之所存气与体鼓动之间而天地之和
应焉在气数或阅因革而有变更声气之元则亘古今
卷十一 第 5b 页 WYG1449-0583d.png
而无新故寓诸八音而气以行焉体以成焉推之六合
之内四海之外此音同此理同也推之百世之上百世
之下此理同此音同也是故不知古乐而溺于今非特
不知古并不知今也必复古乐而不屑于今非特不知
今终亦无从复古也爰考古今诸乐之异同详其制于
各篇之内因取八音之大纲约于一篇而总序之云尔
卷十一 第 6a 页 WYG1449-0584a.png
  古今易说          陈廷敬
易于六经最古遭秦烧书以卜筮独得存最为完书最
古而完而今所传者特为淆乱视他经为甚焉乐既散
亡二礼经晚出虽阙然幸不为后人所乱书得之孔子
屋壁诗赖讽诵以存虽不无残脱然考诗书之序或皆
系于篇末或自合为一篇其始皆不乱于正经书自孔
安国诗自毛公始别序入经冠之篇首朱子除其序各
合为一编以置经外而复诗书之旧焉春秋一经三传
卷十一 第 6b 页 WYG1449-0584b.png
初皆别行汉以来儒者欲省学者两读至以公榖配经
左氏分传附经之年朱子虽未及详定而亦别出左氏
经文盖将以复春秋之旧也经之存者五惟易最古而
最先乱已而幸正之卒又乱焉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
颜师古谓上下经及十翼盖古经也汉费直以彖象释
经附于卦后今乾卦起大哉乾元至用九天德不可为
首是其例也虽其初加一传字以别于经然十二篇之
经直已乱之矣汉郑康成注易合彖象于经而所谓彖
卷十一 第 7a 页 WYG1449-0584c.png
象不连经文者犹在也至魏王弼注易用康成本又增
入乾坤文言虽加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别于经然直之
所既乱者弼又从而乱之若说卦等篇仍其旧总曰系
辞自是世儒知有弼易而不知有古经矣程子作易传
因弼本未暇更正嵩山晁说之考订古今釐为八卷卦
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
而吕氏大防周易古经上经一下经二上彖三下彖四
上象五下象六系辞上七系辞下八文言九说卦十序
卷十一 第 7b 页 WYG1449-0584d.png
卦十一杂卦十二王氏原叔家古易本卦辞一彖辞二
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系辞上六系辞下七说卦八序
卦九杂卦十东莱吕祖谦则定为经二卷传十卷上经
一下经二彖上传一彖下传二象上传三象下传四系
辞上传五系辞下传六文言传七说卦传八序卦传九
杂卦传十朱子本义从之故朱子曰经则伏羲之画文
王周公之辞也并孔子所作之传十篇凡十二篇中间
颇为诸儒所乱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尽合古文
卷十一 第 8a 页 WYG1449-0585a.png
吕氏又更定著为经二卷传十卷乃复孔氏之旧云按
朱子之言幸古经之复正也明永乐时修五经大全易
则从程传元本而本义则以类从夫以程子未及更正
之经取朱子从古经说易之辞割裂参错于其间使古
经已正而复乱而最缪戾者简首仍载朱子幸古经复
正之说而又不言其不从古经之故是则所谓复孔氏
之旧者果安在乎至使前贤之意乖剌不明至今三百
年馀未有能正之者也成化间奉化学教谕成矩谓世
卷十一 第 8b 页 WYG1449-0585b.png
之读易者先本义而后传遂独刻本义行于世今家传
户诵者成矩之书也夫朱子因古经作本义明初诸人
以本义参附于传而一之已失朱子之意矣然犹日此
集诸儒之说非专朱子之书也今矩所订之书俨然朱
子之书世之学者遵信之而不复知其舛讹之若此也
盖易之最古而完者及今犹可考见故与世谂焉
卷十一 第 9a 页 WYG1449-0585c.png
  春秋为史法说        陈廷敬
春秋圣人之史也非经也后世谓之经也有史官之史
未经笔削之春秋是也有圣人之史既经笔削之春秋
是也圣人之史古无此体乃夫子断自圣心创为义例
为万世不刋之史法也杜预曰遵周公之遗制又曰明
周公之志以为明周公之志则可以为遵周公之制则
不可柳宗元言杜预谓例为周公之常法曾不知侵伐
入灭周公之盛时不应预立其法柳子可谓知言矣故
卷十一 第 9b 页 WYG1449-0585d.png
春秋者由周公以来未有此体也圣人为史法以诏万
世曰其文则史而后之人名之曰经名之经者其意主
于尊圣人而后世遂专以经尊春秋而不知为圣人之
史于是圣人之史法遂亡春秋有达例有特笔达例者
史官之史也特笔者圣人之史也圣人之特笔如化工
之生物不必骈枝俪叶节节而生之而全体已具史官
之达例欲图日月而绘天地不已难乎曰圣人为史法
以诏万世后之为史者以春秋为法可乎曰奚为而不
卷十一 第 10a 页 WYG1449-0586a.png
可有圣人之才则可无圣人之才则妄也曰然则如之
何曰姑为史官之史焉乌知后世不有圣人者出与
卷十一 第 11a 页 WYG1449-0586c.png
  勤政说           徐乾学
(臣/)伏读月令明堂十二室天子以时适居所以法天之
行顺时之纪勤民事而出治道非独侈隆其制已也盖
古者皇居取象辰极义取自强不息之意焉
今皇帝景
昊天之成命法
祖宗之恭俭凡宫室制度自非国本所关政事所出无
替于前无侈于后兹勤政殿在西苑以岁之夏日听政
卷十一 第 11b 页 WYG1449-0586d.png
于其中每旦接对群臣批览章奏少暇则䌷绎经典翻
阅图史(臣/)某起家侍从待罪公卿之后常因奏事殿中
得奉清燕流览寓目殿不甚闳敞视正殿绝差前为长
廊中辟层轩体制朴略群臣仰颂
圣德以为唐尧土阶大禹卑宫殆无以过(臣/)深惟天行
无息之义以为人主惟能勤而后能俭勤则清明之气
胜物莫投其所好故不与俭期而俭至不勤则晏逸之
志胜物得进为之主故不与奢期而奢至由此观之相
卷十一 第 12a 页 WYG1449-0587a.png
因之理必至之几也(臣/)窃睹
皇上深宫问夜未明求衣至于日昃不遑上自宫府下
逮黎庶外及山陬海澨日入月出之所惟恐一事之未
理一物之未安即位二十五年兢业常如一日间者鲸
鲵荡定兵革偃息海宇乂安民生乐业群工体
宵旰之勤词人进太平之颂愿
怡神暇景閒日
视朝
卷十一 第 12b 页 WYG1449-0587b.png
皇帝赫然震动竦然吁咈益励忧劳无敢怠惰功业已
盛而常惧其荒民庶已安而独居其瘁是以侈心遏绝
俭德益光汉臣有言古之王者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
于逸乐窃观诗书所载雅异于此周公进陈无逸文王
日昃终身未闻其以逸乐继也然则虔始之道方自今
日载笔之臣岂能纪其万一昔华林有清暑之赋骊山
著九成之碑并铺张巨丽有乖典则(臣/)躬述
圣德上窥大易自强之义远览尚书无逸之训推陈尧
卷十一 第 13a 页 WYG1449-0587c.png
禹不与之衷发明文王小心之德虽未能编之诗书亦
庶几垂示来者谨拜手而为之说
卷十一 第 14a 页 WYG1449-0588a.png
  周礼三德六德说       李光地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
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至师氏以三德教国子则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
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则一曰
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
长保氏则养国子以道而教之六艺又大司乐以乐德
教国子曰中和祗庸孝友夫其名之若是其不同何也
卷十一 第 14b 页 WYG1449-0588b.png
曰此正成周之盛育材造士之方小大有品而先后有
伦不可不察也夫乡三物之教者乡学也所谓小学也
师氏保氏之教国子者国学也所谓大学也若夫大司
乐掌成均之法而合国之子弟则正典乐教胄之司皆
所谓大学也小学之教则先行而后文孔子谓行有馀
力则以学文是也大学之教则先知而后行孔子所谓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也然皆以身心性情为之本故
又有养之于文行之先者所谓德也此则不以小大之
卷十一 第 15a 页 WYG1449-0588c.png
学而有殊者也乡三物之教先之以德次之以行次之
以道艺其序明矣若师氏之教大司乐之教则不离乎
三物而有深于是者其曰至德即修其知仁圣义中和
之谓也德修则有以进乎道艺矣故曰以为道本其曰
敏德即勤于礼乐射御书数之谓也学明则有以措诸
躬行矣故曰以为行本其曰孝德即笃于六行之谓但
自民閒言之则有姻睦任恤之事自国子言之则以取
友亲师为要故彼六行与此三行为不同也行笃则有
卷十一 第 15b 页 WYG1449-0588d.png
以治人之悖乱矣故曰以知逆恶然则三德即三物之
事也以其皆欲得之于心故皆贯之以德以其欲修德
明道而不徒为匹夫之行也故先道于行也凡经言道
者即谓六艺故每以德行道艺并称而保氏教之艺者
即其养之道之实也至于大司乐之六德则正与师氏
相表里盖知仁圣义必以中和为极故中和即至德也
六艺之业在敬而有常故祗庸即敏德也六行三行皆
以孝友为先故孝友即孝德也由此言之名虽有异岂
卷十一 第 16a 页 WYG1449-0589a.png
不同条而共贯哉孔门之教文行忠信文即六艺也行
即六行也忠信即中和而所谓至德者是也异日又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
也又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
已者过则勿惮改是皆以德为道本而以学为行地周
公孔子之道其揆一而已矣或曰圣之道大矣列为六
德以教乡民何也曰六德而充其至皆圣人之事也不
独圣之一字然也然愚尝疑圣字乃礼字之误盖不应
卷十一 第 16b 页 WYG1449-0589b.png
四德俱全而独阙一焉且循贞元之序求之亦当作礼
字四德俱备而贯之以中和中庸之蕴也
卷十一 第 17a 页 WYG1449-0589c.png
  敬义说           李光地
自古圣贤相传心法之要大率不外乎两端虞书钦明
钦其体也明其用也安汝止体之静而正惟几惟康用
之动而宜也禹作洪范九畴其要在敬用五事盖自一
身猊言视听之则以至万物万事之理无非事者然必
以敬为体而后五事之用可以各尽其职汤武因之是
以有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之诰有敬胜怠义胜欲之书
太甲成王反乎此而自讼故曰欲败度无义也纵败礼
卷十一 第 17b 页 WYG1449-0589d.png
无敬也维予小子不聪敬止亦此意也以及中宗之严
恭寅畏天命自度高宗之恭默思道皆是尧舜禹相传
心法夫子特著其旨于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
立而德不孤不孤云者体用兼流其德不偏也曾子之
学独得其宗其述大学主于诚意以明明德于天下为
善去恶谨独之说虽若专以义言者然非敬则不能谨
非有本体之诚则亦不能随事而致其诚矣盖自养之
小学已教以恭谨之道既入大学复进以穷究之功庶
卷十一 第 18a 页 WYG1449-0590a.png
几心存理明则遂使之谨独以诚其身盖包乎敬与知
而并进非截然而有彼此先后之殊也子思之作中庸
自戒谨恐惧以致其中自诚明而尊德性以至大德敷
化而同乎至诚之归皆由敬而造之之事也自谨独以
致其和自明诚而道问学以至小德川流而极乎圣人
之盛皆由义而充之之功也孟子七篇多示人体验扩
充之要然非其心惕然而存则不能察仁义之端而充
广之必矣故其所谓操存得养求放心立大体存心养
卷十一 第 18b 页 WYG1449-0590b.png
性云者以为专以持敬言固不是以为有义无敬有察
识扩充而无操持涵养亦非也就其对举言之者则存
其心以操持其心言也养其性以充长其仁义言也亦
敬义之说也周子通书首言存诚敬之事也下言谨几
慎动义之事也故后又合而言之曰君子乾乾不息于
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程子谓涵养须用
敬进学则在致知又曰敬则天理明又曰未有致知而
不在敬者又曰佛氏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无
卷十一 第 19a 页 WYG1449-0590c.png
也既无义则其直内岂有是处其论孟子之养气也以
为必先有事于敬然非集义则亦无事皆此意也朱子
之言尤极剖晰盖曰致知不以敬则昏昧纷扰而无以
察理义之归力行不以敬则颓坠放肆而无以践理义
之实则敬与知行浑然合一相须并进亦可见矣今人
以为敬自敬知行自知行而不知其相为表里而未始
相离也其以中庸戒惧慎独两节俱言持敬而未及知
行者此固拘牵文义不通之说其或知省察之兼乎克
卷十一 第 19b 页 WYG1449-0590d.png
治矣亦未敢讼言谨独之即为行又复不知其中即有
穷理之功也且以首节属之静次节属之动静则用敬
动则用谨自古圣贤相传夹持心法皆支离割裂而不
可寻矣原夫道不可须臾离之意则敬盖为义而存不
然则是异学之操其心不足尚也故不特念虑之起事
物之交义于是乎在而必敬以察之由之当乎万感不
至百虑未萌而此心昭然坐立必端举止必谨固即敬
与知行夹持之效而为应用之根历考朱子平日用功
卷十一 第 20a 页 WYG1449-0591a.png
之要及其章句或问之言微指精义可以推见惟其讲
贯详密而听问之下鲜能好学深思以意逆志者故语
类所记时多出入使览者莫知一是之归而各以意为
说章句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两语骤观之似略
分晰然其意则以为既常存其心矣而凡善恶之几尤
必省之治之以致其谨正如周子所谓不息于诚又必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者得其意而读之其说固
无弊也或问之言读之亦如章句之指无不可通惟大
卷十一 第 20b 页 WYG1449-0591b.png
学谨独章句以意为心之所发学者不能无偏于动之
疑殊不知诚身工夫日用之间一动一静无有欠阙非
专就发处言也盖方其寂然未感之先而惺然之念自
在当此之时动容整猊而不使有惰慢邪僻之干亦即
所谓谨其独而诚其意者若必待其念之有所著于事
而后谨之则工夫有所脱漏而诚之本反失矣盖意者
心之用而主于心贯乎动静而常存非必其应事酬物
义利斗进之时而后有也观章句言欲自修者知为善
卷十一 第 21a 页 WYG1449-0591c.png
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则直以知为
善去恶之念当意字矣固不专就发处言也其以心之
所发为训者盖即所谓心之用而主于心者耳以是而
推中庸两节知其皆包动静以立言盖自睹闻以至于
不睹闻无不敬自隐微以至于显见无不谨也或曰子
以敬义分属中和且以后章诚明尊德性道问学言之
矣今言一动一静敬义合一而不可分则中和者未发
已发子思子固分之矣曰敬以直内而主心敬非中敬
卷十一 第 21b 页 WYG1449-0591d.png
而无失所以中也义以方外而主事义非和精义流行
所以和也且静之中非无义而主于心言则以敬为体
故可属乎致中也动之时非无敬而主于事言则以义
为用故可属乎致和也诚明与尊德性道问学之说亦
如是而已矣盖凡圣贤之言两端者如诚明敬义知行
之属若阴阳在天地间虽一息未尝相无而亦各有迭
王之候默而识之无以执一而废百焉则其若相反者
正其所以相为发明而又何悖乎
卷十一 第 22a 页 WYG1449-0592a.png
  河图洛书说         施闰章
道浑浑而无形也而或见诸象象颐而不可纪也而或
该之以数象数既形而道存乎其中故道之大原出乎
天而天不能秘道散见乎物又或假物之尤异者以呈
象数而圣人者仰观俯察远取近思于是河图洛书之
说著焉其事至神奇其理则至平也何也天地之道尽
乎阴阳有阴阳则有奇偶有奇偶则有相生相代错综
变化循环于不已皆天地自然之数也自河出图而两
卷十一 第 22b 页 WYG1449-0592b.png
仪四象八卦之象皆出其中故庖牺因之作易自洛出
书而范之初一以至次九之数悉出其中故神禹因之
叙畴其理皆以数见数有多寡之不同理未尝不一也
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似异矣
而自一六以至五十其相配则无不同图之生成同方
书之奇偶异位似异矣而同方者分内外异位者同比
肩则无不同图得数之全书得数之九似异矣然图之
有十以五得五而为十初未尝有十也书虽无十而一
卷十一 第 23a 页 WYG1449-0592c.png
九二八之对皆含十亦未尝无十也天地之数皆五而
图书皆以五居中其文之所谓七前六后戴九履一者
环绕于其外则阴阳奇偶配合以生成南北东西运行
以参互者位次若有定而变化无终穷其数皆始于五
之居中也虚五之中即太极也图主生数其中五即具
五生数之象书主奇数其中五即具五奇数之象则所
谓五十有五与四十有五者皆具乎五数之中虽书之
为数似缩其十然河图而虚其十即为书之四十有五
卷十一 第 23b 页 WYG1449-0592d.png
洛书而积五与十即为图之五十有五图之一六为水
二七为火即范之五行范之九畴之目又即河图之总
数也数之盈乏或殊虚其中之十五与五则阴阳又各
得二十而均也刘歆所谓河洛图书相经纬八卦九章
相表里者是也宋儒辨之尤详至九峰蔡氏谓图经四
圣而象已著范锡神禹而数不传于是覃思极变作范
数八十一章而其义理殚尽虽更仆不能数也安俟一
一而剿说之哉欧阳氏又起而疑之则吾所不敢知也
卷十一 第 24a 页 WYG1449-0593a.png
要之阴阳一理乾坤一画羲不待洛书而画易禹不祖
河图而衍畴程子以谓即无图书八卦亦须作盖言天
地阴阳之理已具于圣人之心也若夫易范既成则其
通变化而行鬼神者昭然若日星即不言图书亦所谓
善易者不言易也
卷十一 第 25a 页 WYG1449-0593c.png
  改过说           汪 琬
  魏环极先生教予以读书改过予故为是说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有奇有偶其用则为刚为柔刚柔
互居其位而后吉亨利无咎凶厉悔吝之象生焉盖教
人趋避之道至矣而又于䷚颐卦之后系之以□大过
其在颐曰山下有雷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圣人以为
言语饮食特细故耳及其不慎不节则必为过之大者
故以大过继之孔子为易系辞曰颜氏之子其庶几乎
卷十一 第 25b 页 WYG1449-0593d.png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夫知而不行此即改
过之道也吾谓善改过者始乎悔而成乎勇昼之所为
夜而思焉少盛之所为壮老而思焉举凡言语之不慎
饮食之不节以失其身取怨尤于人者不可谓不多矣
自非刚愎之士思之其有不悔者哉然悔之未几而因
循掩护之念复作不曰姑俟诸异日必曰此不足以累
我及其甚也至于败名裂检而不顾岂有佗哉患在于
不勇耳吾尝辟之此其执若江河然当其将溃也不过
卷十一 第 26a 页 WYG1449-0594a.png
一篑之土数尺之堤足以维持而控禦之释此不为则
将汜滥四出而无所底止天下之人尝忽之于未溃之
时而欲救之于无可如何之后孰知埶之所至固有一
败而不可复返者也过之不改何以异是吾故曰必乘
其悔而以勇承之其斯为善改过者矣
卷十一 第 27a 页 WYG1449-0594c.png
  忠恕说           汪 琬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
谓也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苏子曰一唯之外口耳
俱丧而门人方欲问其所谓此系风捕影之流何足实
告哉汪子曰此非子瞻之言也洵如此言则是疑曾子
为妄语也而可乎子思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
一也朱子释之以为一则诚而已矣盖古之圣贤微而
敛诸身心性命广而放诸天下国家无不根柢于诚者
卷十一 第 27b 页 WYG1449-0594d.png
惟诚故能通惟通故能久曾子之学传于子思子思之
后则孟子所得为尤深其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
诚乐莫大焉是即一以贯之之说也强恕而行求仁莫
近焉是即忠恕而已矣之说也故圣人之所谓一者惟
诚学者之所谓一者惟忠恕由忠恕以为诚也是犹取
谷而舂之而簸之而炊之以为食取丝而缫之而织之
而纫之以为衣日积月累未有不至者盖始乎勉然而
终乎自然是亦圣人之学也已故曰诚者天之道也诚
卷十一 第 28a 页 WYG1449-0595a.png
之者人之道也忠恕违道不远
卷十一 第 29a 页 WYG1449-0595c.png
  惜阴说           陈迁鹤
读史得晋陶侃之言未尝不肃然兴起也大禹之惜寸
阴也缉熙光明于道德陶侃之惜分阴也踊跃奋迅于
功名要其不自暇逸之心圣人豪杰之所同而已矣夫
天与日月循环运行阅晦朔历岁时统而为元会莫可
纪极自其微而察之欲求须臾瞬息之间而不得则皆
寸阴分阴之积也古君子之为学也七年而为小成九
年而为大成其功非可以旦夕至然而致知力行强立
卷十一 第 29b 页 WYG1449-0595d.png
不返摩厉其心志调习其气血观天察地考證万物以
自通于性命之原者未尝一日不恪恭震动而或出于
玩时愒日之为故其学日以勤而其德日以进自其微
而察之岂惟日进而已哉朝而考业昼之所得则有异
焉昼而讲贯夕之所得则又异焉盖至一语一默一视
听一出入之间新故不相袭而变化生于心矣自其为
士而至于为圣贤日新月盛不自知其所以成则皆寸
阴分阴之积也其出而为国家之用也事无大小务竭
卷十一 第 30a 页 WYG1449-0596a.png
其力而尽其材前无所诿后无所待不敢有顷刻之偷
惰是以所行则必至所向则有功古之人所以不可及
者岂徒才德过人哉亦恃夫惟日不足之精神迫于中
而奋于外也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又曰后生可
畏皆善言惜阴者也夫禹大圣人也然其与皋陶相警
戒也禹曰思日孜孜皋陶曰思日赞赞则寸阴之惜未
尝一息忘也以陶侃之才而皇然淬厉有事则木屑竹
头经其擘画无事则运甓以自劳分阴之惜可谓得圣
卷十一 第 30b 页 WYG1449-0596b.png
人之意矣然则为学而不知惜阴必不能困知勉行而
成人一已百之功服官而不知惜阴必不能负重致远
而成趋事赴功之效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记
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
焉如不终日诗曰我日斯迈尔月斯征言乎时难得而
易失也苟或稍自宽假而谓一晷刻之懈初何所损遂
至因循渐积日就于荒落而不自知迨其后也即一旦
觉悟而茫茫岁月已不可追矣可胜悔哉因为惜阴之
卷十一 第 31a 页 WYG1449-0596c.png
说铭之座以自警焉
卷十一 第 32a 页 WYG1449-0597a.png
  仁义字说          李 绂
仁字从人义字从我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恻
隐之心尝厚于已而薄于人故必克乎己而后可以及
乎人仁者知有人者也羞恶之心尝责人明而恕已昏
故必不屈乎人而后可以伸乎我义者知有我者也知
有人而后为仁知有我而后为义故曰仁之为言人也
义之为言我也仁之字从二从人能兼乎人而后为仁
也义之字从养省从我能养乎我而后为义也故说文
卷十一 第 32b 页 WYG1449-0597b.png
义字从我部至正字通始改归羊部不知字意者也虽
然仁之为人中庸言之孟子又言之天下共知之而共
信之矣董子谓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称义故言义者合
我与宜以为一言以此推之义之言我也又曰爱在人
谓之仁宜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
也义者我也春秋繁露之言未必天下共知之而共信
之也且不独义之解从我义之音亦从我也书云无偏
无颇遵王之义表记云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
卷十一 第 33a 页 WYG1449-0597c.png
道者义也盖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六书之制会意与谐
声兼而用之也或谓仁义字并谐声则中庸谓仁者人
也义者宜也岂宜亦谐声乎曰宜亦有我音也诗云左
之左之君子宜之是也
卷十一 第 34a 页 WYG1449-0598a.png
  发明本心说         李 绂
朱子因陆子教人有发明本心之说遂以顿悟目之而
其实非也陆子全集二十八卷余家所藏宋本与明朝
荆门州儒学藏本抚州家祠本并相同无片言增减尝
翻阅数十过绝无顿悟二字其生平教人好举木升川
至专以循序为主积小以高大盈科而后进即鹅湖之
诗必曰涓流积至沧溟海卷石崇成泰华岑此天下所
共见共闻者其不为顿悟之说也明矣至于发明本心
卷十一 第 34b 页 WYG1449-0598b.png
并非顿悟孟子论乍见孺子入井即所以发明恻隐之
心论嘑蹴之与不受即所以发明羞恶之心而不辨礼
义而受万钟者则谓之失其本心陆子发明之意不过
如此非如朱子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而众物之表里精
粗无不到也故尝因杨敬仲扇讼一事谓是者知其为
是非者知其为非即敬仲是非之本心此即发明之一
證也其所以必欲发明人之本心者盖专以效法先觉
言学则中材以下必且以资性诿为不能惟知仁义礼
卷十一 第 35a 页 WYG1449-0598c.png
智皆本心固有非由外铄然后夫妇之愚不肖者皆可
以与知可以能行而人皆可以为尧舜无庸自诿亦无
可自弃此发明本心之教所为不可以已也自圣贤之
学变而为科举之业剽窃口耳不复以身心体认陆子
之书未尝经目而道听涂说随声附和咸曰陆氏为顿
悟之禅学不知陆子全书具在绝无此说而循序之教
则无时不然无人不然正与尚顿悟者相反学者试取
陆子全书读之则知娶寡女者不可诬以挝妇翁矣或
卷十一 第 35b 页 WYG1449-0598d.png
谓陆子既非顿悟之教其弟子慈湖杨氏何以专言觉
悟曰觉非圣学之所讳也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孟
子不尝言之乎惟觉悟之后功夫正多既察识必存养
必扩充以四端保四海以亲长达天下终身之忧俛然
日有孳孳而敬仲一觉之后纯任自然故有过高之论
梨州黄氏云象山以觉为入门而慈湖以觉为究竟此
慈湖之失其传也以慈湖为失传则知陆子之传不如
是矣天下之人试即吾说求之其于陆子顿悟之诬庶
卷十一 第 36a 页 WYG1449-0599a.png
几释然已夫
 
 
 
 
 
 
 
卷十一 第 36b 页 WYG1449-0599b.png
 
 
 
 
 
 
 
皇清文颖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