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1449-053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清文颖卷八
 论
  三礼论           韩 菼
礼之亡亡于周衰诸侯踰法度恶害已皆灭去其籍至
秦益大坏汉兴六经之文皆未出最先议礼则叔孙通
取合当世参酌秦法沿袭施行遂为故事终西京之世
贾谊董仲舒王吉刘向之徒所以发愤太息而不能已
卷八 第 1b 页 WYG1449-0531d.png
也章和时曹褒被诏条正礼乐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
婚吉凶始终制度百五十篇仍杂以五经谶记之文寻
寝不行唐初魏徵等为贞观礼李义府许敬宗增之为
显庆礼萧嵩等复折衷之为开元礼宋初开宝通礼亦
本开元礼增损之信斋杨氏所谓士大夫好古者止知
有开元以后之礼者也夫自叔孙通坏弃古礼而高堂
生十七篇者虽寻出第列于学宫而不足以助宏国家
之制作欧阳氏云三代以后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卷八 第 2a 页 WYG1449-0532a.png
岂惟治出于二哉礼与礼亦为二而朝廷所施博士所
藏讫不能相明也惟周礼一书刘歆发明之王莽行之
而遂以大乱重以王安石之纷更制度托于周官而世
儒遂疑此非周公之书出歆莽之伪为抑又过也夫古
礼十七篇高堂生所传与淹中所出不殊其为古书无
疑朱子谓仪礼是经礼记是解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
有冠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燕射礼皆然其说
为至明确朱子晚年所以亟欲论定而又以属黄干终
卷八 第 2b 页 WYG1449-0532b.png
之也周礼虽若繁碎而广大精密非周公不能作独戴
记之传试去大学中庸二书则其粹然者无几而今列
于学宫者顾独小戴所删学者以非功令所习周礼仪
礼浸庋高阁是古礼之仅存者幸经宋诸大儒之发明
而又将复久蚀于后诚可痛也往者有请以仪礼周礼
并列学宫试弟子员者议格不行愚窃谓诚宜如朱子
之意令习礼家一以仪礼为宗而辅以周礼礼记使学
者勿忽于其所难读而深求古礼之意以佐国家制作
卷八 第 3a 页 WYG1449-0532c.png
度越前代之盛而自叔孙以来议礼因循苟简之失庶
乎可以渐革矣
卷八 第 4a 页 WYG1449-0533a.png
  仪礼论           韩 菼
先王之治天下以至易简者立其体以至周详者达其
用夫天秩天叙人纲人纪其间曲为之防事为之制而
三千三百教大备矣秦火之后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
冠昏丧祭乡相见与夫聘觐燕射之仪文固不甚害于
当时之诸侯而春秋以来犹有行之者学士大夫习其
传者至汉初而犹在其书又蚤出则诸儒之附益盖寡
于诸侯所去之籍及秦煨烬之馀或千百之什一也昔
卷八 第 4b 页 WYG1449-0533b.png
者朱子有劄子乞修三礼断以仪礼为本经而以礼记
为其义说更欲杂取诸经史诸儒之说附本经之下而
惜乎其未果也论者曰昔子太叔讥晋赵简子见仪而
谓之礼杜预以为韩宣子聘鲁见易象与春秋而叹曰
周礼在鲁是礼之旧经已亡今之周官非古书也其仪
文之曲折有随世损益者圣人复起将必就今礼而去
其太甚而十七篇者虽在盖无所用之呜呼斯诚不足
与言礼者矣唐之开元宋之开宝非不盛行于一时者
卷八 第 5a 页 WYG1449-0533c.png
其治乱得失视古为何如盖尝读曾巩礼阁新仪序而
爱其言曰礼者其本在于养人之性而其用在于言动
视听之间善乎得先王制礼之精意者矣又尝爱张载
之言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无一事之非仁也可谓深
于学礼者矣夫此仪礼之十七篇者以五礼言之嘉礼
七宾礼三凶礼四吉礼三而无军礼以目录次第考之
士冠礼士二十而冠之礼也士昏礼士娶妻之礼也士
相见礼士以职位相亲始承贽相见之礼也乡饮酒礼
卷八 第 5b 页 WYG1449-0533d.png
诸侯之卿大夫宾贤之礼也大射诸侯将祭与群臣大
射之礼也聘礼诸侯使卿相问之礼也公食大夫主国
以礼食小聘大夫之礼觐礼诸侯秋见天子之礼也丧
服子夏传自天子以下丧服年月亲疏隆杀之礼也士
丧礼自始至既殡之礼也既夕士丧礼之下篇也特豕
馈食士虞礼也特牲馈食诸侯之士祭祖祢之礼也少
牢馈食卿大夫祭其祖祢于庙之礼也有司彻上大夫
既祭傧尸于堂之礼也统而论之人道始于昏冠父子
卷八 第 6a 页 WYG1449-0534a.png
著代莫先乎此矣始以职相见有君臣朋友之义矣乡
射乡饮正齿位宾贤能贵贵长长贤贤之义矣燕射聘
觐诸侯上尊天子旁属与国下逮群臣之义矣丧服士
丧礼士虞礼人道之终大夫士之祭礼三所以报本反
始者加详矣呜呼先王所以教民亲爱恭敬辞让而无
淫佚慢惰之心焉此物此志也诚使行之今日不过其
服物器用如玄酒醴酒鸾刀割刀贵本亲用之不同耳
岂无所用之哉且即子太叔告简子之言思之其所谓
卷八 第 6b 页 WYG1449-0534b.png
天经地义乃夫子孝经之文则必以则天因地者为制
礼之本明矣三百以为纲三千以为目纲举目张皆在
一书之中也而顾以是为仪也非礼也哉夫礼之行也
小大由之而或未知夫形而上者之在其中也故其后
知礼意者少而习其仪者亦不敢侈然自外于规矩绳
墨之外所得为已多也惜乎其存者止十七篇也故明
沅州刘有年洪武时御史永乐中上仪礼逸经十有八
篇若果淹中之旧也则仪礼之亡者全矣夫孝经古文
卷八 第 7a 页 WYG1449-0534c.png
乃在新罗日本谢承后汉书明末犹有见之者岂得谓
古书之必尽亡故汉唐求逸书赏之以官购之以金而
有年之书出非其时遂复失之呜呼此十七篇者世久
以为迂阔无所用之矣虽存亦逸也而况乎其逸者也
卷八 第 8a 页 WYG1449-0535a.png
  乐章论           韩 菼
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此初命后夔之言也其后大韶
既作荐于祖考既已致凤皇来仪之应而夔言此音乐
之和由于庶尹之允谐帝于是为之作歌而皋陶为之
赓歌此其诗近于正大雅者也夏诗有五子之歌怨歌
也孝子悌弟之言也其义近于变小雅而其音节则近
于大雅者也虞夏之诗惟此二篇见于书而已其歌以
为大韶大夏之节者不传也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
卷八 第 8b 页 WYG1449-0535b.png
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至孔子之时又亡其七矣成康
没而颂声寝变风变雅作及宣王再兴则有宣王之大
小雅而无宣王之颂岂非其德薄而有所不敢为哉诗
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虽其自以为颂而其体制声调
则不离乎雅也史克之颂閟宫夸诞而无实者也称姜
嫄媚成风也称三寿媚三卿也称令妻寿母媚成风兼
媚声姜也其曰庄公之子承庄公不承闵公他日夏父
弗忌所以跻僖于闵之上以子而先父食者也周颂之
卷八 第 9a 页 WYG1449-0535c.png
所称扬者皆其祖父之功德已然之事若祭祀之主人
与显相则称其孝而已不闻以未然之事极其扬厉也
故鲁颂作而乐歌之体坏为后世矫诬之滥觞矣其后
则雅颂失其所矣其后则雅郑无别矣孔子告颜渊以
放郑声反鲁正乐然后雅颂各得其所知雅之不可混
于颂而郑之不可使乱雅乐也其诗然其声然矣自古
乐失传而亡国靡靡之音不绝于世则虽后之作者未
尝不写效雅颂之语以为郊庙之乐章而谱以世俗之
卷八 第 9b 页 WYG1449-0535d.png
乐此又其事之相反者也沛宫原庙三侯之章汉祖自
作其词安不忘危又未经李恊律等恊以新律斯为近
古者矣迨武帝立乐府而蒲梢天马之歌荐之宗庙此
则以郑卫之音歌郑卫之诗而欲祖考来格也故汲黯
曰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耶盖深讥之自馀歌词出于
司马相如等文虽尔雅未有祖宗之事而八音均调又
不恊钟律后之作者虽如王粲傅玄成公绥张华褚渊
沈约之徒亦不过如此所以然者其祖功宗德固未之
卷八 第 10a 页 WYG1449-0536a.png
前闻而其致王之由揖让征伐之事亦未有如虞周者
太平刑措之风又不足以几成康之盛此非可以虚文
饰说为也则夫乐章之欲拟于古难矣若乃习其数者
不能明其义为其词者不能度其曲此又后世之通患
杜夔所传鹿鸣驺虞伐檀文王四曲施之郊庙罔知
所应抑又名实乖异音节已非郑樵称梁武自晓音律
又诏百司各陈所闻帝自紏摘前违裁制十二雅乐自
此始定虽制作非古而声有伦准十二律以法天成之
卷八 第 10b 页 WYG1449-0536b.png
数故世世因之而不能易也以愚论之梁武帝制佛法
十曲名为正乐如襄阳蹋铜蹄之类又更造新声则其
所制定者其果如汉儿宽所云天子建中和之极兼综
条贯金声而玉振之者耶盖亦以当代所沿樵故不得
而议之也唐宋以后其辞既平而近俚复夸而不实其
清浊高下疾徐之节奏未必果足以髣髴于穆然大古
之音而致神祗鬼物也岂知夫古人之作其篇章字句
多少长短非有一定及诗之既成而后被之于乐异于
卷八 第 11a 页 WYG1449-0536c.png
后世之填词度曲多少长短必出于一者也君子言思
可道而况长言之咏叹之播之琴瑟管弦以对越于先
王之灵者乎夫周颂之作亦有在康王而后者殷武之
称奋伐荆楚乃在高宗之庙则后之乐章数传而无所
增益者非古也夫本原事实以献于祖考形容爱敬以
惕其子孙此作颂之旨缀文之事审音之官皆宜留意
者也
卷八 第 12a 页 WYG1449-0537a.png
  诸儒语录论         韩 菼
尝读论语一书不特可以识圣人之言又可以见门弟
子之记圣言者简重而有体也先儒以为出于曾子有
子子夏之徒所记盖皆得于圣人之深者其序次圣言
谨严尔雅绝有体要今其书煌煌乎与六经相为表里
发明矣孟氏之书亦非其自著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
记其所言耳今七篇者是也愚窃异夫后之学者之仅
知记其师之说而不知所以传世而行远也夫言以足
卷八 第 12b 页 WYG1449-0537b.png
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固言语自然之节
必不可以已也所谓辞达而已者亦谓其辞则然而非
方言俚语亦可以为辞也自夫子没千有馀年得程子
朱子而道益大显其言无不可以羽翼圣经发皇幽渺
而独其弟子无有能整齐比属使有文章伦理便于诵
读而寻绎者也此固尊信其师之深亲承其謦欬不敢
有一毫增损恐不得其真而独不知其不可以传世而
行远也夫程子朱子之书其所自著虽其小小题叙亦
卷八 第 13a 页 WYG1449-0537c.png
皆有法度不独书疏劄子而已传世行远亦足与六经
表里发明而独其平日之言记自弟子者方言俚语随
得辄录此诚未成之书而不无有待于后者也昔有问
尹和靖者曰伊川答人问鸢飞鱼跃曰会得时活泼泼
地会不得时只是弄精魂不知曾有此语否和靖曰是
学者不善纪录伊川教人多以俗语引之人便记此两
句盖活泼泼当时有此俗语僧家屡用之伊川岂用禅
语者故和靖直咎记者之失也抑尤有不可者宋时僧
卷八 第 13b 页 WYG1449-0537d.png
徒陋劣乃有语录儒者亦效僧家作语录夫左氏有国
语夫子论语有齐鲁两家亦有家语语录之称虽于义
无害然而释氏之书始亦讳其不文而尝窃庄老之书
以文之矣鸠摩罗什译梵书乃用说文尔雅可谓有志
其后枝分𣲖别其说益繁而不能文焉又其问答所参
即事指喝本属不经故直录其语不加剪截独怪儒者
服圣教言圣言而其书一如释氏之书无为也自朱子
而后诸儒之语录盛行与佛书交杂其言之无文同其
卷八 第 14a 页 WYG1449-0538a.png
书之义例同要为以儒而入于释之渐不可不慎也若
扬雄作太玄拟经作法言拟论语学者非之今程朱之
说非雄比也学者诚不能及曾子有子子夏而岂必出
万章公孙丑下哉整齐比属以次于六经语孟之后而
凡诸儒之言之足以羽翼发明者率仿此义例以成书
而姑置其语录之名若此者所以传世而行远也愚是
以备论之
卷八 第 15a 页 WYG1449-0538c.png
  春秋论           朱彝尊
春秋之义莫大乎正名何以正之正之以天子之命而
已列爵有五公侯伯子男天子所命也其进也惟天子
得进之其黜也惟天子得黜之孔子特据之以大书于
策以明天子之命故邾附庸也而进为子滕薛来朝侯
也其后滕降为子薛降为伯州虞郭小国也而称公杞
本公也而或降为侯或降为伯或降为子或复为伯他
若于葵邱宋以公而称子于温于召陵陈以侯而称子
卷八 第 15b 页 WYG1449-0538d.png
传者见称名之有异因之据例发义于宋于陈则云在
丧未葬也于州于虞于郭则云非爵也于杞则云用夷
礼也夫曰未葬称子则桓公十有三年卫之宣公未葬
而书卫侯成公三年宋之文公卫之穆公皆未葬而书
宋公卫侯僖公二十五年卫文公既葬矣而盟于洮书
卫子是称子不系乎葬不葬也夫谓舍国灭国被执虽
生齐之于死故称公则纪侯大去其国不当复书侯谭
子弦子温子夔子沈子胡子不当复书子小邾子执于
卷八 第 16a 页 WYG1449-0539a.png
宋徐子执于楚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执于晋皆不
得复书爵也其曰杞成公之卒贱之终其身也文公之
来盟既已贱之矣其卒复书伯其义何也成公文公之
书子也以其用夷礼虽大曰子也其先公降而侯侯降
而伯其义何也之众说者皆由尊圣人之过谓圣人可
以意予夺之进以示褒黜以示贬测之愈深而离之益
远矣方周未衰诸侯不享觐者一贬其爵再削其地至
于不朝者三则六师移之迨后战于繻葛败绩于贸戎
卷八 第 16b 页 WYG1449-0539b.png
而成周之禾温之麦可芟而践六师既不能移土地又
不能削惟爵号之存犹可操其柄则因其罪贬之当日
之诸侯未肯降心以从天子之命其盟会庆吊来告于
宗国必仍其旧而莫之改孔子则因其时而考其事书
其爵以正其名凡王之未尝黜者虽州虞之细犹得称
公其既黜者杞虽二王之后迭降为子俾知王命之不
可犯僭称之不足恃以取信后世而当时之乱臣强国
知所惧焉故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曰然则宋陈称子不
卷八 第 17a 页 WYG1449-0539c.png
以在丧未葬欤曰诸侯即位必命之天子既葬而称子
未受命于王也受命矣则虽未葬可以书爵宋公卫侯
是也子言之矣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夫
以君之所司而在下之权得以进退予夺之则孔子先
自处于无王何以使乱臣强国知惧而示信于后世乎
顾群儒之说犹纷纷附会之不一此乃孔子所云罪我
者也
卷八 第 18a 页 WYG1449-0540a.png
  诗论            朱彝尊
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莫敢异议惟
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
不曾删去只是刋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不因孔子
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诗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
学大学之所讽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聘问
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使孔子以
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臣其孰信而从之者
卷八 第 18b 页 WYG1449-0540b.png
且如行以肆夏趋以采齐乐师所教之乐仪也何不可
施于礼义而孔子必删之俾堂上有仪而门外无仪何
也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蘋
为节士以采蘩为节今大小戴记载有狸首之辞未尝
与礼义悖而孔子于驺虞采蘋采蘩则存之于狸首独
去之俾王与大夫士有节而诸侯无节又何也燕礼升
歌鹿鸣下管新宫大射仪乃歌鹿鸣三终乃管新宫三
终而孔子于鹿鸣则存之于新宫则去之俾歌有诗而
卷八 第 19a 页 WYG1449-0540c.png
管无诗又何也肆夏繁遏渠天子所以享元侯者故九
夏掌于钟师而大司乐王出入奏王夏尸出入奏肆夏
牲出入奏昭夏乡饮酒之礼宾出奏陔乡射之礼宾兴
奏陔大射之仪公升即席奏陔宾醉奏陔公入骜此又
何不可施于礼义而孔子必删之俾礼废而乐缺又何
也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归以祀其先
王孔子殷人乃反以先世之所校归祀其祖者删其七
篇而止存其五又何也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
卷八 第 19b 页 WYG1449-0540d.png
谋父作祁招之诗以止王心诗之合乎礼义者莫此若
矣孔子既善其义而又删之又何也且诗至于三千篇
则輶轩之所采定不止于十三国矣而季札观乐于鲁
所歌风诗无出十三国之外者又子所雅言一则曰诗
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未必定属删后之言况多至三
千乐师蒙叟安能遍为讽诵窃疑当日掌之王朝班之
侯服者亦止于三百馀篇而已至欧阳子谓删诗云者
非止全篇删去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
卷八 第 20a 页 WYG1449-0541a.png
此又不然诗云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
而惟其诗孔子未尝删故为弟子雅言之也诗云衣锦
尚絅文之著也惟其诗孔子亦未尝删故子思子举而
述之也诗云谁能秉国成今本无能字犹夫殷鉴不远
在于夏后之世今本无于字非孔子去之也流传既久
偶脱去尔昔者子夏亲受诗于孔子矣其称诗曰巧笑
倩兮美目盻兮素以为绚兮惟其句孔子亦未尝删故
子夏所受之诗存其辞以相质而孔子亟许其可与言
卷八 第 20b 页 WYG1449-0541b.png
诗初未以素绚之语有害于义而斥之也由是观之诗
之逸也非孔子删之可信已然则诗何以逸也曰一则
秦火之后竹帛无存而日诵者偶遗忘也一则作者章
句长短不齐而后之为章句之学者必比而齐之于句
之从出者去之故也一则乐师蒙叟止记其音节而亡
其辞窦公之于乐惟记周官大司乐一篇而其馀不知
制氏则仅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此乐章之所
阙独多也且夫六诗之序自周官鲁之次周商之次鲁
卷八 第 21a 页 WYG1449-0541c.png
不自孔子始也而后之论者若似乎私其宗国存其先
祖而然尤剌缪之甚矣王制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
者君流今以太师之所陈大司乐之所教瞽矇之所讽
诵辄取篇章句字而删去之是变礼易乐也若移秦于
魏唐之后桧后于陈豳后于桧其亦何所取义而孔子
必更之噫衰周之际礼不期于坏而坏乐不期于崩而
崩孔子方忧其放失考求之不暇而岂其删之以自取
不从之罪哉
卷八 第 22a 页 WYG1449-0542a.png
  理学真伪论         张廷瓒
且夫道之所以大明于天下万世者赖有圣贤真儒以
维系之也三代以前道之统肇于帝王明于师相尧舜
禹汤文武周公之治法其及天下也弘孔子孟子之立
教其及天下也远是以微危精一之旨缉熙敬止之学
道德仁义之理体诸躬修措诸事业播于一时则有礼
乐政刑之化垂于后世则成纂修删定之书煌煌乎如
日月之经天江河之纬地靡不仰焉靡不归焉岂非斯
卷八 第 22b 页 WYG1449-0542b.png
道斯民之大幸欤然当其时已有杨墨之言告子辨性
之说潜伏于道统昌明之日而理学真伪此其肇端也
自汉以后董子韩子阐发微文屏斥异端注疏繁兴亦
道统修明之一助嗣是而濂洛关闽诸儒出而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著于伦纪明于六经昭然于天
下后世迄今观周张之学归本于静诚二程之学切求
乎仁敬邵子先天之学启圣人未言之旨朱子传注之
学发圣人已言之蕴类皆躬践实行内外一致而不徒
卷八 第 23a 页 WYG1449-0542c.png
托诸语言议论之间其时宁有真伪之殊哉夫理学之
所以分真伪者皆由浮誇之士徒有慕乎道德之名而
欲袭取其貌以欺天下后世其发议于廊庙之上何尝
不侃侃言忠至问其靖共匪懈之忱则不知其安在也
周旋于家庭之内何尝不切切言孝至问其服劳养志
之事则不知其何属也以及处已接物之间危疑艰难
之际或慷慨自言其介节或勉强责人以难行非不足
以竦一时之听观一旦身历其境而其畏葸趋避之状
卷八 第 23b 页 WYG1449-0542d.png
更有胜于常人数倍者盖由其人务名而不务实以欺
而不以诚此真伪之所由分亦如孔孟时之有杨墨异
端也夫朱子为有宋一代大儒今观其遗集所存味道
之言发见于诗歌者不少而翰墨之留传人间者亦往
往有之后世学者或有谓诗歌翰墨非理学所当务是
盖无兼长游艺黼黻润色之才故为此语以文其固陋
适足为天下后世笑而已
卷八 第 24a 页 WYG1449-0543a.png
  理学真伪论         沈 涵
世道所以常存人心所以不敝者何恃乎恃有理学之
真而已矣三代以前君师之统出于一尧舜之精一危
微禹汤之祇台建中文武之缉熙执竞数圣相传实为
万世理学之祖下至群黎百姓家无异训人无异习无
论理讲学之名而理学自昭于天壤当其时并无所谓
真也亦安有所谓伪者杂出于其间哉迨后世人心不
古风俗日漓天生孔子以木铎斯民而易诗书春秋礼
卷八 第 24b 页 WYG1449-0543b.png
乐炳若日星子思孟轲从而光大之言心言性言仁言
义其理益详其学益显岂圣贤之得已哉盖深惧天下
之伪为理学而实非理学者贻害于世道人心至大故
以忧世觉民之心著为扶衰救敝之论故曰六经之作
皆圣人忧患之思也彼夫杨墨之徒以兼爱言仁以为
我言义荀卿以性为恶伪学之弊至河决鱼烂而不可
复止若非孔孟预知其弊而昭示之力拒之天下后世
安知理学中自有真者在耶汉唐以来儒者固多而真
卷八 第 25a 页 WYG1449-0543c.png
伪亦异如河汾昌黎于进退出处之间君子犹有遗议
况扬雄之剧秦美新王何之高谈庄老又不足言已逮
及有宋真儒辈出濂溪之立诚也二程之主敬也横渠
之致虚守静也紫阳之格物致知也孔孟之传得诸儒
而愈显厥功懋矣然使当时徒袭夫讲学论道之名而
究无立身行已之实天下后世亦孰从而信之惟其言
行相符名实相副是以理学至今而弥彰即如九渊之
尊德性守仁之致良知说者谓其近于禅然鹅湖鹿洞
卷八 第 25b 页 WYG1449-0543d.png
当时原未尝牴牾而文成功业炳耀庙廊岂伪学之徒
所可并称虽皆谓之真儒可也总之理学出于真则不
言而躬行事君者不必以忠名事亲者不必以孝名持
躬接物者不必以仁义名隐微天性间固自有至真者
在也否则裒衣博带重席拥皋高谈忠孝而实悖于君
父矜言仁义而实近于矫诬真圣道之蟊螣耳何足以
言理学哉昔人云秦人焚经而经存汉儒穷经而经绝
经学且然况理学乎所愿世之儒者日从事于其真而
卷八 第 26a 页 WYG1449-0544a.png
毋即于伪则几矣
卷八 第 27a 页 WYG1449-0544c.png
  理学真伪论         胡会恩
自古帝王崇儒道为圣贤继绝业为万世开太平未尝
不以表章理学为亟亟也然必严其辨而后矫饰者不
得托正其趋而后似是者不得参所分在心术之微而
所关及于天下国家之大诚恐名实一淆而流品莫定
则风俗人才有受其弊而不知者此理学真伪之间所
当取而论定之也尝试思之执中之传肇于唐虞垂教
之统开于洙泗厥后诸儒授受代有师承初未尝立理
卷八 第 27b 页 WYG1449-0544d.png
学之名也迨有宋之濂洛关闽出阐先圣之微言振千
秋之坠绪著书立说以昌明世教启迪群蒙皆诸儒躬
行心得之所及而学者翕然宗之则理学之名由斯立
焉然尚其真则不惟无愧于诸儒而直可上希乎先圣
涉于伪则不惟有悖于先圣而早已获罪于诸儒今夫
真儒之为学也本之日用彝伦措之经纶事业忠孝非
以立名廉节非以沽誉以至一言一动之间不缘饰以
惊愚不矫情以镇物无往而非真则无往而非理学也
卷八 第 28a 页 WYG1449-0545a.png
如其不然而袭端人之貌以为声援之阶修长者之容
以便营私之术虽高谈性命矢口诗书而隐微食影之
间不可问者实多则亦适成其为自欺之学而圣人所
斥为色取行违之徒而已矣是以学者之立心也必先
于立诚而谨于为已以和平中正之操而为光明磊落
之槩不参以作伪之念不杂于为人之私可以质幽独
即可以质圣贤可以对屋漏即可以对君父则有理学
之名可也无理学之名亦可也盖崇其实则可谢其名
卷八 第 28b 页 WYG1449-0545b.png
而尚其真则必绝其伪断断如也虽然物情之不能有
真而无伪久矣惟亶聪立极之圣人悬鉴衡以辨群品
考古镜今旁烛无疆必不使伪者得以乱真而真者或
反绌于伪也斯其为理学昌明之会乎
卷八 第 29a 页 WYG1449-0545c.png
  无极而太极论        张廷璐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夫形而上则
不可以形求也不可以形求而实为众形之所由生而
即为众形之所莫能外夫天地之大万物之赜必拘拘
焉执一形以求道不可以尽道也亦并不可以明道也
道无形也道无形而必执形以求之则其视道也浅矣
然则道终不可以形求乎道无形而天下之有形者皆
道之所以形其形至虚也而涵天下之实至约也而贯
卷八 第 29b 页 WYG1449-0545d.png
天下之纷至无也而妙天下之有此周子无极而太极
之说阐前圣未发之旨而实为千古不易之定论也今
夫天地吾不知其所由始也而道生之有天地然后有
万物万物吾不知其所纪极也而道生之浑然一理运
行于冲虚冥漠之中无声臭之可寻无方体之可执然
而乾坤之所以覆载日月之所以照临风雨霜露之所
以动散而凝结山川之所以流峙君臣父子夫妇昆弟
朋友之所以耦处而类聚以至于飞潜动植跂行喙息
卷八 第 30a 页 WYG1449-0546a.png
之属所以若其性而遂其生莫不各有自然之道以主
宰乎其间则其所谓无声臭之可寻无方体之可执者
又岂非造化之枢纽而品汇之根柢也哉故析而观之
物物各具一太极也统而言之万物同此一太极也万
殊之所以分一本之所以合无体而无乎不体无在而
无乎不在故曰无极而太极也或疑周子于太极之外
复增无极与易有太极之言有未合也不知原太极于
无极所以明其无形而有理而太极即在无极之中即
卷八 第 30b 页 WYG1449-0546b.png
无极而指其为太极所以明至理不可以形求而无极
原不在太极之外故朱子以为默识于意言之表张子
以为渊源粹精秦汉以来所未有则周子斯言正与大
易形而上之旨相发明而何疑其有未合也哉
卷八 第 31a 页 WYG1449-0546c.png
  黄钟为万事根本论      张廷璐
天下之事不得其中则施之而有所不通得其中则推
之而无乎不准盖中也者得乎天地最初之理而调剂
于阴阳动静之平是以天下之大事物之纷赜虽千变
万化皆莫不由乎此而无有踰于其外者此黄钟为万
事根本之说诚古今不易之定论也昔者黄帝使伶伦
取嶰谷之竹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
钟之宫制十二篇以听凤之鸣雌雄各六比黄钟之宫
卷八 第 31b 页 WYG1449-0546d.png
而皆可以生之均其长得九寸审其围得九分积其实
为八十一分凡五音十二律六十调八十四声皆由黄
钟而损益之此黄钟之所以为律本也由是以之审度
而度长短积黄钟之十分以为寸各自其十以至于尺
丈引本起于黄钟之长而五度审矣以之嘉量而量多
寡黄钟之管容黍千二百为龠合龠为合各自其十以
至于升斗斛本起于黄钟之龠而五量嘉矣以之谨权
衡而平轻重龠所容之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
卷八 第 32a 页 WYG1449-0547a.png
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本起于黄钟之重而
五权谨矣推之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
矩方生绳绳直生准而规矩方圆绳直之属莫不由之
以定矣夫天下之事未有外于长短多寡轻重者而长
短多寡轻重即未有能外于黄钟者则黄钟之为万事
根本不信然哉盖天地之间所以弥纶而无间者理也
数也黄钟以自然之数察自然之理所谓纯粹中之纯
粹者惟其中而已矣故其声则中声也其气则中气也
卷八 第 32b 页 WYG1449-0547b.png
法制由之以立礼乐由之以兴风恪由之以同道德由
之以一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知此盖可以晓然于黄钟为万事根本之义矣
卷八 第 33a 页 WYG1449-0547c.png
  日月五星行道论       张廷璐
自古圣人为治皆取法于天尧典始命羲和钦若昊天
首举日月星辰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张衡灵宪
云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盖经星之
附于天者终古不易其运行之参差而立仪制器以窥
测之者惟在日月五星耳七政齐而经星不必言矣顾
七政之运行有迟速之分而其所行之道亦不一汉书
曰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天之体圆如弹
卷八 第 33b 页 WYG1449-0547d.png
丸北高南下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下三十
六度南北直径一百八十二度强赤道当天之中央去
南北极各九十一度黄道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外北
至东井去极近南至斗去极远东至角西至奎去极中
日行至于斗在赤道南二十四度则为冬至至于东井
在赤道北二十四度则为夏至东至角西至奎行黄赤
二道之交中则为春秋分此日行道之大略也月春从
青道夏从赤道秋从白道冬从黑道道各有二皆斜出
卷八 第 34a 页 WYG1449-0548a.png
于黄道之内外其出入黄道不过六度故合黄道而谓
之九此月行道之大略也五星皆随日由黄道行而盈
缩迟速各异木为岁星故岁历一辰火为荧惑行列宿
司天道出入无常金水附日而动金为太白水为辰星
常绕日旋转或前或却土为填星岁行一宿盖五星之
位有高下则度有广狭位近地者其度狭而易周位远
地者其度广而难周五星大小不同各依其行顺时应
节但日月则运行而前五星则有留退留顺之异候天
卷八 第 34b 页 WYG1449-0548b.png
官家所谓见伏留行者是也此五星行道之大略也诸
说具载于历代史书宋儒亦备论之诗书传注皆可考
然历年既久而不能无差即以冬至言之尧时日躔虚
三代则躔女春秋时在牛自汉以后在斗今且在箕矣
盖由岁差之故举一冬至而其馀不可类推乎要而论
之朱子云天无体二十八宿便是天体故日月五星运
行于天之下虽所行之道不一而同以二十八宿为次
舍刘向所谓宿者日月五星所宿舍也古今之言天者
卷八 第 35a 页 WYG1449-0548c.png
详矣周髀宣夜之说已不可考惟浑天独存汉晋以来
代有仪器唐李淳风更为圆仪三重有六合三辰四游
之名皆所以测日月五星之行度大约皆浑天之法即
璿玑玉衡之遗制也盖苍苍者天虽远而无所纪极而
仪器可以推测而知惟仪器逾密则推测逾精而日月
之运行五纬之躔次皆昭然可睹不失累黍于以佐圣
人奉若祇承之道为敬授人时之本何可言天道远而
无裨人事也哉
卷八 第 35b 页 WYG1449-0548d.png
 
 
 
 
 
 
 
皇清文颖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