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1449-050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皇清文颖卷六
 论
  太极图论          熊赐履
上下古今一理而巳一气而巳离理无从见气离气无
从见理此主其合者言之也有理方有是气有气斯有
是理此主其分者言之也理外无气气外无理不可谓
理此而气彼而特不可不谓理先而气后亦不可不谓
卷六 第 1b 页 WYG1449-0500b.png
理精而气粗此又主其分而合合而分者言之也易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
之器阴阳器也即气也所以阴阳道也即理也斯固二
而一一而二不可以分合言而亦不可不以分合言者
也天高地下万物殊散何莫非此气之充周此气之运
行而此之所为充周而不遗运行而不息者盖莫不有
是理焉为之主宰往复于其间而纵横上下过续往来
无不如是而初无一隙之或缺一息之或停也然则求
卷六 第 2a 页 WYG1449-0500c.png
道者亦务明夫理而己矣自伏羲一画泄两间之机孔
子十翼阐千古之秘斯道昭揭如日中天无何圣徂神
伏异端䗬起微言大义委之草莽以董江都韩昌黎后
先相望于千百馀岁之间而曾未能力穷其奥而明正
其统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宁虚语哉濂溪周子神契妙
解不由师授为之建图立说俾造物极至之理庶几昭
示于来兹其曰无极而太极也言本无是形而实有是
理即易有太极之谓也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也
卷六 第 2b 页 WYG1449-0500d.png
言是理之动静成形阴阳成象犹太极之生两仪而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互藏其宅也曰五气布四
时行也言是理之由一而二即由二而五犹两仪之生
四象而二老二少自成其变四方四隅各得其位也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五流行化生万物也言是理之
行生发育无际无量气化形化形生气生无往而非乾
坤之摩荡六子之结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瀰
漫而亭毒也合而言之万物一太极也维天之命于穆
卷六 第 3a 页 WYG1449-0501a.png
不已大德敦化为物不贰是也分而言之一物一太极
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小德川流生物不测是也究之
万物一五行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
无极也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不可以形迹求不可
以方所拘无乎然而无乎不然无乎不然而无乎然者
也则试仰观俯察原始要终凡有形有象皆气也二五
万物是也凡所以形所以象皆理也太极是也所以形
者无形所以象者无象无形者形形无象者象象形形
卷六 第 3b 页 WYG1449-0501b.png
者无形而无不形象象者无象而无不象则无极而太
极太极本无极之说也理无欠缺气安有欠缺理无歇
息气安有歇息至微至显即显即微至显至微即微即
显无精无粗亦即粗即精无钜无细亦即细即钜其奥
其妙不可以言诠不可以意解而实则凝目举趾触处
皆是而正非有幽远杳渺之难为测识者也而或者疑
无极之说近于二氏以为出于陈希夷穆伯长李挺之
辈之所传嘻抑诬矣盖太极乃至无而至有亦至有而
卷六 第 4a 页 WYG1449-0501c.png
至无者也至无而至有非佛氏之所谓无至有而至无
非老氏之所谓有也佛氏之所谓无非吾之所谓无老
氏之所谓有非吾之所谓有也先天图由一而二而四
而八而六十四太极图由一而二而五而万洪范图由
一而三而九而八十一数有多寡而理无同异又何疑
于周子绘图朱子立解之指乎总而论之太极非他不
过天地间极至之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
物得之为人物无有二也而就其最切于人心者言之
卷六 第 4b 页 WYG1449-0501d.png
盖是太极之理存之为五常之性发之为四端之情得
之于心为德行之于身为道推而广之举而措之天下
之为事业放之六合用中有体卷之寸灵体中有用时
时在在焉往而非是理之包涵条贯于其中哉邵子曰
道为太极心为太极朱子曰心之动静是阴阳所以动
静是太极此体道之君子存养省察明体达用其功不
可须臾之或离而周子特为谆谆致谨于君子小人修
吉悖凶之戒而端有赖于圣人之主静立极定之以中
卷六 第 5a 页 WYG1449-0502a.png
正仁义也况人主膺图涖宇函三在宥卷舒协四气之
和动静汇百昌之祉唯是得一以贞乘六而御清宫斋
穆之中明堂敷布之际体乾行健作则建中务使宥密
单心无为至正绥猷锡福协应庶徵则体全用备登三
咸五求之心极而无馀事矣书曰皇建其有极敛时五
福用敷锡厥庶民亦此意也夫
卷六 第 6a 页 WYG1449-0502c.png
  韩愈深得春秋之旨论     张 英
夫春秋何为而作也圣人以顺天道明王事而立万世
不易之则者也圣人悯夫王道之不明礼乐政刑之失
所统而天下后世将不得与闻于先王之教故明天道
以治之以王者赏罚予夺进退之权一寄之于春秋而
圣人忧天下后世之心益迫矣忧天下后世之心迫遂
不得不力为之防深为之虑一言之褒一字之贬兢兢
焉无敢失者非得已也韩子有曰春秋谨严程子以为
卷六 第 6b 页 WYG1449-0502d.png
深得春秋之旨盖以其能识圣人不得已之心矣夫春
秋继诗而作也诗之旨主于温厚和平美刺之间优柔
不迫类多托物以流连之咏歌而长言之即其间不无
悯时病俗之非亦且怨而不怒初未尝指陈是非激切
而褒刺之也而春秋之主于谨严也其于温柔敦厚之
意何居不知诗之作也王者之政教明于上仁义涵濡
里巷之间皆有以咏歌乎圣人之泽即弼鄘而下称变
风矣而先王之教未衰善恶犹未泯于人心故其思深
卷六 第 7a 页 WYG1449-0503a.png
其思深故其言长若春秋之作也王者之政教不作于
上纪纲废坠虽桓文复作号称尊王而先王之泽已湮
善恶之机将泯故其情迫其情迫故其义不得不著此
春秋之谨严所由继于温厚和平之后春秋之教一诗
教也今观其宏纲大义之所在或抑或扬或隐或显或
屈或伸或予或夺无不准之于天道本之于王事御之
以帝王之大经大法呜呼何其慎也盖春秋一书以防
天下之肆则立说不得不谨以止天下之僭则持义不
卷六 第 7b 页 WYG1449-0503b.png
得不严以一言立百世之经以一事立万事之则将以
挽天命民彝于既泯使复与闻乎古先哲王之教也则
是于圣人之词益切而圣人之心益苦矣夫先王之治
天下莫严于礼太史公曰春秋礼义之大宗也苏子曰
春秋之所褒者礼之所与也春秋之所贬者礼之所否
也圣人之作春秋一以礼为断先儒之论春秋一以礼
为归盖将为持世之大防而不得不出于此也非即韩
子谨严之说哉韩子识春秋之义故其于佛老竭力而
卷六 第 8a 页 WYG1449-0503c.png
排之其词直其义正使异端不得进而与吾道争也亦
可谓能谨且严矣盖未有圣贤生而不为世道忧者也
未有为世道忧而不凛然于人心之防者也凛然于人
心世道之防而出于谨且严也岂得已哉知此则可与
读春秋而亦可与读韩子原道之文矣
卷六 第 9a 页 WYG1449-0504a.png
  王者以教化为大务论     张 英
董子之言曰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善乎董子之言上自商周秦汉下迄三国五代唐宋以
来国家所以延促之故卒未有能易其言者也人心之
日流于伪如水之就下而不可止圣人以教化为堤防
尧舜禹之相禅以治继治人心淳朴未漓董子所谓继
治世者其道同也汤承夏之敝伊尹称之曰肇修人纪
夫五典之敷久矣至汤而言肇修者救夏之衰也周承
卷六 第 9b 页 WYG1449-0504b.png
殷之敝文武成康数圣人相继渐摩涵濡以革殷故俗
书曰商俗靡靡馀风未殄又曰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化
之若斯其难也秦人承战国之敝无一日之教泽而加
剥削焉是以再世而不振西汉之泽绵于文景东汉之
治洽于明章唐之绪永于贞观宋之祚延于真仁此数
君者类皆能兴起教化以丕变一世之人心风俗使子
孙有所凭藉以为固尝譬之天下大器也昔之人用之
数百年日剥月削久而窳敝矣后之人取其器小而补
卷六 第 10a 页 WYG1449-0504c.png
苴之大而陶铸之称其力之厚薄以为所用历年之多
寡未有仍其窳敝谓可以无虑者或曰人心之日趋于
挽近势则然也虽圣人不能返之使淳是盖未知天道
矣夫秋气之萧瑟隆冬之冱寒斗杓一移万物煦煦譬
如人立乎文景贞观之间回思嬴秦五代之世不犹乐
阳春之和而几不知栗烈之苦耶是知天道无剥而不
复之理人心无往而不返之机圣人执大权于上以天
地为鸿钧以万物为铜冶以喜怒赏罚为屈伸呼吸使
卷六 第 10b 页 WYG1449-0504d.png
天下之人讹讹焉而动蒸蒸焉而化斲华而还朴去伪
而即诚风俗淳美人心敦固耻于犯法悚于为非礼义
之化浃肌沦髓如治器者坚好完固而后可以贻之子
孙而为百世不拔之业也且治天下之需人材人主尽
知之矣天下卓立特行之士不为世俗所移百而不得
一者也古人有言曰天下之人中材为多故治世之本
教化为尚教化行引中人而升之于君子之域教化废
推中材而纳之于小人之途故教化者推之挽之之具
卷六 第 11a 页 WYG1449-0505a.png
也廉耻之道重而后有恬澹之士义利之辨明而后有
气节之行躁竞之习除而后有难进易退之节侈靡之
风革而后有守约洁已之操风行六宇蒸变万类鼓之
舞之咸去故习所由风俗美而人材出以惟上所用故
曰有教化而后有人才有人才而后国有与立善乎董
子之言为不可易也
卷六 第 12a 页 WYG1449-0505c.png
  中和位育论         张 英
读中庸者勿徒谓是圣贤言理之书也夫天地至广万
物至繁日星河岳之奠丽飞潜动植之蕃变神奇而莫
可测纷纭而莫可纪极天下之聪明才智而莫能知其
所以然中庸谓以一心之中和而位之育之朱子释之
以吾之心正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天地之气亦顺
要皆浑言其理而未尝实指其事于是高明者将游其
心于空虚杳渺之域颛固者习闻其说又视为迂远而
卷六 第 12b 页 WYG1449-0505d.png
不可信以为圣贤特如是言之耳间尝观洪范之所谓
五事以貌言视听思而约之以肃乂哲谋圣配之以雨
旸寒燠风推之于休徵咎徵极之于庶草蕃庑而后知
圣贤之言有其理则必有其数理精而数亦非觕有其
理则必有其事理实而事亦非虚其所以训天下后世
者该乎至大而非誇通乎至微而非不可据也夫貌言
视听思于一身备之肃乂哲谋圣于一心备之至于雨
旸寒燠风皆不失其序则天地位可知矣庶草蕃庑则
卷六 第 13a 页 WYG1449-0506a.png
万物育可知矣圣人在上以一心运乎穆清之上辨上
下以定乾坤大施生以配覆载阴阳之愆伏寒暑之失
次水旱之不时皆得以裁成补救泄其太过而助其不
及故日月不蚀星辰不孛山陵不崩川泽不竭清者常
清宁者常宁此天地位之实事也建立法度纪纲教养
生民使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长遂撙节爱养草木鸟兽
取之有时用之有道使各遂其性各蕃其生此万物育
之实事也故称尧舜之功者曰地平天成称成汤之德
卷六 第 13b 页 WYG1449-0506b.png
者曰鸟兽鱼鳖咸若上古圣人德盛化神者皆然中庸
特举而言之耳尝谓中庸之所谓至诚至圣必至帝王
而后能极其量中庸之所谓参天地赞化育必至有天
下而能显其功盖君心即天心也万物之托于天者有
形之天万物之托于君心者无形之天人主一念之动
而万类以为惨舒一言之发而四海以为休戚知此则
知中和位育之理至近而非远至切而非虚也如夫子
居春秋之时躬备圣德而位育之功不得加于上下疑
卷六 第 14a 页 WYG1449-0506c.png
参赞非儒者之事虽然圣人继往训开来学使天下后
世晓然于天经地义之大仁民爱物之理虽不能位育
一时之天地而其施益远而其教无穷盖六经者圣人
参赞之事也故曰尧舜之圣功在当时仲尼之圣功在
万世
卷六 第 15a 页 WYG1449-0507a.png
  格物致知论         张 英
大学一书统明新以垂训贯本末而立言而其说始于
格物则格物之说亦诚重矣盖盈天下皆物也内而身
心意外而家国天下显而彝伦物则之际大而天地万
物之原隐而君子小人之情状以及于一事一物莫不
有其当然之理与其所以然之故如此而不能真知灼
见则善恶之数未明是非之几未决邪正之理未判危
微之机未审以之明德则几微疑似不能洞达而无遗
卷六 第 15b 页 WYG1449-0507b.png
以之新民则设施措置不能每举而悉当又何以本末
兼贯明新一致而号为大人之学哉大学之所以托始
于格物者其学甚大而非无所统会也其学甚博而不
入于驰骛也其学甚精而非流于虚渺也内而身心意
若何而诚而正而修外而家国天下若何而齐而治而
平人伦物则若阿而为恩义分合之端天地万物若何
而为位育生成之故君子小人若何而为诚伪邪正之
别以及一事一物若何而为至当不易之则于此格之
卷六 第 16a 页 WYG1449-0507c.png
使之表里内外洞达不疑格一物而一物之知以致格
众物而全体之知以致盖知者理之具于吾心者也而
散见于物在吾心则为知在物则为理于物物而格之
而后吾之知不入于昧不蔽于偏不流于虚而有觉之
体全矣虽然格之者何格之以吾心之知也非吾心有
知而何所恃以为格致之者何致之以在物之理也非
在物能格而何所藉以为知故知与物非有二体格与
致非有二事司马温公以为格去外物是以物视物而
卷六 第 16b 页 WYG1449-0507d.png
不知即吾心之知所寓也王文成主于知行合一是以
一格而遂无馀事亦与大学之旨有岐格物致知正吾
学与曲学之所以分途而辨之不容不早且慎也彼离
物索知而自矜顿悟者虚无异端之学也既不求于物
则外视物矣乂安能不举身心意与家国天下而俱外
之也哉大学之道所以统明新贯本末于一原者格物
致知之说也
卷六 第 17a 页 WYG1449-0508a.png
  太极图论          张 英
太极之说始于易易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太极居两仪之先则其为生天地万物之本无
疑也至周子濂溪始建图立说于太极之上复益之以
无极而太极由此而动静互为其根以至生五行布四
时成男女化生万物而太极之义备矣先儒往往谓无
极之说易所未发而周子发之或疑其说近于空虚朱
子以无形而有理之言释之盖谓其有也而初不滞于
卷六 第 17b 页 WYG1449-0508b.png
形迹谓其无也而更非涉于虚渺后世纷纷之议折衷
于朱子之图解而亦可无疑矣尝论天地之所以生阴
阳之所以立五行之所以变化人物之所以蕃育何以
往复而不穷何以流行而不滞何以亘终古而不敝此
必有为之极者是即于穆不已之原继善成性之本乎
故极中未尝无健顺之理而言仁义礼智信则分配乎
五行独此一理浑然精纯而万变生焉万化出焉故谓
之太极合而言之天地万物共一太极一气周流之内
卷六 第 18a 页 WYG1449-0508c.png
天地且不能外而况于人物乎此所谓合万殊为一本
者也分而言之一事一物各有一太极即纤细之物俄
顷之间而此理何弗周遍而不遗此所谓散一本为万
殊者也易之所谓两仪即图之所谓动静阴阳也易之
所谓四象八卦即图之所谓五行人物也易言其理图
发其蕴无极一言又所以善言乎太极而使人不敢以
气化之相嬗者遂谓之太极然则周子与易有岐旨乎
而周子所以建图之意何居人与万物同涵此太极而
卷六 第 18b 页 WYG1449-0508d.png
惟人得其秀而最灵观于天地位则天地阴阳之极自
人立之万物育则万物之极自人立之故一言以断之
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以立人极焉吾人性
中之一动一静即配乎图之阴阳也吾人性中五常之
德即配乎图之五行也吾身之酬万事应万变即配乎
图之万物也然则动静之未分五常之所不能名万事
万变之未接而凝然中处者非即配乎图之太极乎君
子欲使吾身之太极足以配乎天地之太极而动静生
卷六 第 19a 页 WYG1449-0509a.png
生不穷者盖有道焉不外乎周子通书之所谓诚与图
说之所谓静而已矣太极虽兼动静而非静无以立其
体太极虽浑万善而非诚无以会其原静则常正而太
极之体立矣诚则不息而太极之用周矣体立用周则
天地之极与万物之极自人立之是则周子建图之意
也岂徒言夫理而不切于人事者哉洪范五为中数而
言皇建其有极五行五事莫不从之矣惟中能建极殆
亦先图而启其义者欤
卷六 第 20a 页 WYG1449-0509c.png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     张 英
夫子罕言命孟子亦曰君子不谓命圣贤之意盖不欲
以气数之有定阻人进修之意启人趋避之心孔子又
尝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其义何居夫人之处世荣辱
得丧毁誉进退之数类皆有天焉不知其为天而汲汲
以求之营心于患得患失之途此小人之侥倖无足论
者也知其为天而委心于因任置身于閒旷举凡进德
修业奉职循分之事皆置焉不讲一切听之于杳渺不
卷六 第 20b 页 WYG1449-0509d.png
可知之数以自谓知命而可谓之君子哉非也夫子之
意盖谓知此而后君子可为也天下之欲为君子而不
能为者荣辱乱其中得失易其虑毁誉眩其视听安危
吉凶摇惑其素履由是沉静者转而为竞躁矣方直者
化而为突梯矣亢激卓立者变为缄默谨愿矣以福利
为必可趋以灾异为必可避苟且妄营而君子于是乎
不可为矣圣人告之以知命所以静其心澹其虑一其
聪明夺其智巧而后其为之也纯诚敦一可以历万变
卷六 第 21a 页 WYG1449-0510a.png
而不渝其正入万物而不易其识其进德也坚其修业
也勤其奉职也专其循分也恪独居而坦坦处群而穆
穆遇事而侃侃利害乘之而磊磊落落艰大投之而孜
孜勉勉中无所疑外无所慑先后左右无所瞻顾却虑
凡君子所当为之事皆得而为之则由其知命者素也
进以礼退以义孔子之所以为孔子非徒曰得之不得
曰有命云尔也士大夫之持身涉世其亦味乎斯言而
已足哉
卷六 第 22a 页 WYG1449-0510c.png
  读李文饶近倖论       张 英
文饶论近倖之害举桓灵元成为至鉴以为人君少欲
英明者则能反是如汉文虽有邓通赵谈所信者贾谊
张释之袁盎此所谓少欲也武帝虽有韩嫣李延年
所贵者公孙弘卜式倪宽此所谓英明也故君听不惑
政无颇类近则开元初内有姜皎崔涤以极宫中之乐
外有姚卢苏宋以修天下之政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
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其故何也倖臣不得干政事也
卷六 第 22b 页 WYG1449-0510d.png
后代能如汉之文武及开元致理之要虽有倖臣亦何
害于理哉文饶之意以谓人君诚能少欲英明则虽有
近倖苟得骨鲠贤相辅理于外而亦可无伤于治理予
窃以为不然人君既不能绝去声色狗马游晏沉湎之
乐则此辈连茹并进托处于肺腑隐深之地必不能安
分循理势且招权纳贿藉僭威福以行其私此等之事
又断不能为骨鲠大臣所容使此辈小人明愬于人君
之前短长大臣而非毁朝政则人君虽至暗必不以近
卷六 第 23a 页 WYG1449-0511a.png
倖小臣微竖之言遽加罪于大臣则此辈之术亦浅矣
惟投间抵隙窥貌伺颜或为无意之游谈或为侪偶之
传说或因一事之短而类及其馀或因一时之疏而搆
成其衅人君方以为自己明察所及中外无遁情而不
知已入小人之彀中而不觉矣文饶论文帝之邓通赵
谈武帝之韩嫣李延年开元之姜皎崔涤无害于治理
不能有加于当时之贤士大夫余以为此特举其小人
之愿者耳如申屠嘉廷辱邓通而文帝不之问万一此
卷六 第 23b 页 WYG1449-0511b.png
数辈者皆狡诈奸佞之尤申屠嘉虽贤能终辱之乎江
充初见被服轻靡及乎搆祸既深卒成犬台之祸天宝
末年社稷倾危卒坏于近倖之手恭显处内萧望之以
贤傅而不免于见杀人君之明果能如汉文汉武未可
必也近倖小人之稍愿果能如邓通韩嫣辈亦未可必
也以稍闇之主而近尤佞之徒几何其不颠倒邪正变
易是非窃权干纪尽驱天下正人缘引奸邪不止也而
谓虽有倖臣亦何害于理果通论哉文饶又谓得元成
卷六 第 24a 页 WYG1449-0511c.png
之欲享舜禹之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是谓游晏非僻
无伤于理子窃以为不然人君之一心天下之权衡四
海九州之明鉴也衡一差则轻重失矣鉴一翳则妍媸
乱矣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以临御之犹惧有所偏有所
弊书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
于此未或不亡非谓此数者一事遂足以亡其国谓此
端一开则缘此而进者不可禁禦不可测度不可諌救
以至于败亡必然也盖游晏非僻者小人之门也小人
卷六 第 24b 页 WYG1449-0511d.png
者君子之敌也小人进君子退小人亲君子疏小人众
君子寡乱亡之本也乃谓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是
古帝王之兢兢业业母冒贡于非几者皆不知乐其身
而过为检束以自苦也岂通论哉善乎苏子之论始皇
彼自谓聪明人杰视斯高辈刀锯之馀智何足以惑我
乱我而不知其祸若斯之烈也人君而知此则视此辈
如鸩酒毒脯而不敢近之矣
卷六 第 25a 页 WYG1449-0512a.png
  好名论(尝进讲时殿中蒙指问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其 奏对大 如此退而广为论云)
                陈廷敬
(臣/)尝言三代以下惟恐不好名此衰世之论非盛世所
宜有者非谓名非盛世所宜有谓好名之流弊足以为
盛世之累也三代以上之帝王其名最著于世者无过
尧舜禹汤文武使君人者好尧舜禹汤文武之名求尧
舜禹汤文武之实而因以成其名安见名之遂不可好
哉即三代以下之贤君如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三君
卷六 第 25b 页 WYG1449-0512b.png
者人主诚好其名而求其实虽或不能如三代之盛时
亦可谓间世之英君谊辟也然而谓好名之流弊足以
为盛世之累者何也人君之好恶不可有所偏使天下
漠然不见其好恶之迹而天下之真好真恶出焉故庆
赏刑威予夺黜陟一出以虚平公正之心而百官万民
胥受裁成焉是以人君如天浑浑耳穆穆耳不言而四
时成化无为而品物咸亨故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传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又曰民日
卷六 第 26a 页 WYG1449-0512c.png
迁善而不知为之者知识且泯而况于名乎又安见其
名之可用于民者乎书曰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
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若人君之
所好一有所偏则其流弊不可胜言上好忠直之名则
下多上书告密之事上好长厚之名则下多模棱脂韦
之习上好廉介之名则下多布被脱粟之伪上好恬退
之名则下多处士捷径之巧上好真率之名则下多囚
首垢面之诈上好敏给之名则下多利口便捷之奸人
卷六 第 26b 页 WYG1449-0512d.png
主苟一不察而贪荣嗜利之徒习为小人穿窬之行探
其情而逄其欲则名实之真乱矣故曰足为盛世之累
者此也且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传曰好名之人能让千
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言好名之难信也
又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
终者也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
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自昔圣贤未有以好名
为训者故治天下亦务好其实而已矣或曰孟子不以
卷六 第 27a 页 WYG1449-0513a.png
齐宣王好货好色为非因遂欲引之于道名之不可好
孰与货色乎昔卫灵公问陈孔子曰丘未尝学军旅之
事孟子参乎权孔子纯乎经者也参乎权而不失乎经
者后之人臣能者鲜矣故以孔子之对为事君之法
卷六 第 28a 页 WYG1449-0513c.png
  好名论下          陈廷敬
人君不可有独好其名之心不可使天下无好名之心
好其实故不得独好其名因名以责实故不得不使天
下好名今夫天下善恶二端而已矣治天下使天下迁
善远恶而已矣有善无恶者人之性名为善而喜名为
恶而恶者人之情今使天下浑浑焉不知名之可好则
善不足以为喜恶不足以为恶喜与恶不加于其情则
其为恶也与为善无以别而亦渐失其性故夫名者先
卷六 第 28b 页 WYG1449-0513d.png
王动天下之微权也先王因民之所好而采章服物以
荣之爵禄庆赏以劝之表宅锡闾以奖异之若曰使人
迁善而恶自远是以不纯任刑罚而任礼教名与礼相
近而远于刑故名者所以助礼之行而操于刑之先者
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天下之民日循
循焉归于吾礼教之中则刑罚可以措而不用而天下
固已大治故曰名者先王动天下之微权也然其始特
不可有自好其名之心自好其名则直以为名焉已耳
卷六 第 29a 页 WYG1449-0514a.png
自好其名而或靳天下之名此其意已近于刑而远于
礼欲天下之治不可得也故王道以无欲为本
 
 
 
 
 
 
卷六 第 29b 页 WYG1449-0514b.png
 
 
 
 
 
 
 
皇清文颖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