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十七


卷八十七 第 1a 页 WYG1161-013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诚斋集卷八十七
            宋 杨万里 撰
  心学论
   圣徒论
 


   子思论上
论曰道必有措手之所而后学者得以用其功邈然如
天渊然如渊则学者安所措其手哉子思曰喜怒哀乐
卷八十七 第 1b 页 WYG1161-0130b.png
之未发谓之中夫不言所以处喜怒哀乐者而止言其
喜怒哀乐之未发者初无影之可捕而况求其形哉学
者求其说而不得则流而入于槁木死灰之学夫槁木
死灰之学非洙泗之学也异学也然则学者不入于此
而入于彼无乃子思不示以措手之所而纳之于茫洋
之地而然乎子思不然也子思盖有示人以措手之所
者矣而章句之学离之也离而不合此学者所以止求
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言而不知子思所以处夫喜怒
卷八十七 第 2a 页 WYG1161-0131a.png
哀乐未发之妙则固有在于言前也且子思不云乎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又继之曰君子戒
不睹惧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然后
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盖天下未有无用之道而君子亦不为不蒂
之言也中也者固性之有也然性不可见而中不可能
使子思曰天命之谓性而止耳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卷八十七 第 2b 页 WYG1161-0131b.png
之中而止耳则此言无乃邻于不蒂而此道无乃堕于
无用耶故子思之学不恃其性而恃其率不恃其中而
恃其致率也者循是而教焉者也致也者力而求之也
性不可见而率性者可见中不可能而致中者可能致
则率矣中则性矣是则子思之意也而学者不详之也
象犀珠玉绝域之产也而人得而用之者夫固有以致
之也吾性之中不如是之远也不远也不迩也则未有
以致之尔致犀象珠玉则犀象珠玉至致中则中至然
卷八十七 第 3a 页 WYG1161-0131c.png
则何以致夫中曰喜怒哀乐之未发有以处之是也然
则何以处夫喜怒哀乐之未发曰君子敬其独是也盖
天下之理莫隐于十目之所视而莫显于喜怒哀乐之
未发当其未发吾已知之非吾知之也心知之也非心
知之也天知之也天且知之而不曰不显可乎曰不显
而不戒不惧则喜怒哀乐未发之初内不既其养外不
既其实未发而不养则其发必妄未发而不闲则其发
必肆妄与肆相遭喜与怒相激哀与乐相战将以致中
卷八十七 第 3b 页 WYG1161-0131d.png
是闭蝇蚋千百于一室而求其静也是以君子敬其独
也敬心不以隐显而去留则内有养外有闲方其独也
若不胜其众也方其未发也若不胜其动也方其不睹
不闻也若不胜其耳目之属也何也独者众之源也静
者动之机也一息之顷心与天已知之矣知而养养而
闲则一妄起一察动一肆动一儆随察与妄应则察至
而妄者除儆与肆随则儆至而肆者伏妄者除而肆者
伏当是时此心莹然贞而法矣未发而贞发而非贞未
卷八十七 第 4a 页 WYG1161-0132a.png
发而法发而非法天下有是理乎去妄去肆而一之于
贞与法而中在其间矣人有病目者不求其本而急其
末以为所病吾目者翳而已去翳则目宜必明然去一
翳生一翳则不知养肝之过也肝得其养而目自明则
夫翳者不去而去矣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其自中也
耶其有以养其中也耶谨论
    子思论中
论曰圣人之言愈大则愈微此非有所隐也微之者显
卷八十七 第 4b 页 WYG1161-0132b.png
之也言愈微故求之者愈力求之者愈力故浚之者愈
深求之力浚之深而圣人言之微者显矣虽然后之君
子有能发圣言之微而置之显天下之幸而君子之不
幸也三人同行而入海一人得珠焉则二人必挤夫一
人者二人者亦何仇于一人也珠也者挤之招也游圣
门而先发圣人之微则前有愠后有忌愠与忌并起而
相竞非君子之不幸欤且君子发圣人之微非以为功
也为道也或者不察以为学圣人而不能发圣人之微
卷八十七 第 5a 页 WYG1161-0132c.png
则天下将以我为无功于圣门邀功之心生则相竞之
说起竞则异异则朋异之中又有异而朋之中又有朋
则以强弱怪奇为胜负尔非惟君子之不幸也亦圣道
之不幸也盖自夫子有性习近远之论而不明言性之
善恶至孟子则断之以性善之说于是荀杨韩三子者
各出一说以与孟子竞说者以为夫子不立论以起争
而起三子之争者孟子喜于立论之过也嗟乎夫子岂
不立论而持两端则仁义礼智于何而折衷哉性习近
卷八十七 第 5b 页 WYG1161-0132d.png
远之说是夫子之立论也立论而微者也孟子岂喜于
立论者哉入夫子之海先得夫子之珠瞥然见其性相
近之旨悟其真而发其微不忍自私而分于人此亦仁
人君子用心之切者也而孟子何过焉三子之竞岂孟
子起之耶三子邀功之急者也三子邀功而孟子遂为
过君子于此亦难于处也哉盖将附三子则悖于圣人
附孟子则三子者不服然则何以处之昔者秦缓死其
长子得其术而医之名齐于缓其二三子者不胜其忌
卷八十七 第 6a 页 WYG1161-0133a.png
也于是各为新奇而托之于其父以求胜其兄非不爱
其兄也以为不有异于兄则不得以同于父天下未有
以决也他日其东邻之父得秦缓枕中之书出以證焉
然后长子之术始信于天下有所讼者必有所质也中
庸之书夫子枕中之书也而子思得之中庸曰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可
以赞化育参天地质之以此而后孟子之说始信也欤
性果恶耶则曰违性之谓道可也乌用率且性既恶则
卷八十七 第 6b 页 WYG1161-0133b.png
尽性之所至当逆天地而戾人物矣奚其赞又奚其参
人性之有善恶善则恶不得以寄恶则善不得以居如
冰之寒而湿火之燠而燥也今曰善恶混吾将曰冰之
性燥湿混而火之性寒燠混也可乎至于裂性而三之
裂三而五之则亦不胜其劳矣盖三子言性而未见性
者也曷为言性而未见性也不自尽其性也自东海而
趋西海必至于西海而后尽也未至于西海而止也曰
西无海也之三子者是也吾性一尽而育人物参天地
卷八十七 第 7a 页 WYG1161-0133c.png
者在焉性为善耶恶耶三子者亦尝进于此也乎三子
者自有性而不尽也宜其言之不彻也质之中庸而后
三子者心服矣三子非服孟子也服孔子也三子服而
后孟子之说信孟子之说信而后孔子之意明孔子之
意明而后性善之论定性善之论定而后天下之为善
者众则子思之功岂不大哉子思不邀功者也不邀功
而大有功者也谨论
    子思论下
卷八十七 第 7b 页 WYG1161-0133d.png
论曰学者病乎无见亦病乎有见学而无见学之俗也
学而有见学之妙也俗则病矣妙矣而亦曰病乎妙非
病也妙而不反斯病矣人惟无见也人而有见则逐于
见而不反盖世有病于能俯而不能仰者终身不知有
天也一日而其病愈仰而见天之高自以为未始见也
而喜焉喜而不足则终日观天而不复视地焉坐亦观
天行亦观天不知逢荆棘蹈蹊壑也踬而伤焉岂天使
之踬而伤哉伤生于喜喜生于见见生于不见故也学
卷八十七 第 8a 页 WYG1161-0134a.png
者其初患于无见也而尽锐以求于一见见矣其患反
甚于不见何也不见则羡既见则喜自夫人之喜心一
生也而道始远矣非喜心之害道也喜其高则必厌其
下喜其远则必弃其迩喜其大则必厌其细不知夫道
也者下不二于高迩不二于远而细不二于大也而二
之是故崇先觉卑后学务遐想蔑近思以君臣父子之
日用为浅易以仁义礼乐之名教为粗迹于是探混茫
以为深极孤绝以为高而不知入于空虚无有之学以
卷八十七 第 8b 页 WYG1161-0134b.png
治身济世此犹取梦中之饮食以济饥渴也不已疏乎
古之君子盖有穷百家究六合极师友博论辨而无得
也非无得也有得而无用也有得而无用则是吾见之
为病也从其见而反焉则有得矣见不损于今亦不加
于今见不异于昔亦不同于昔此则向之所谓百家六
合师友论辨皆非也而皆是也百家一人六合一室师
友一户论辨一口孰为高孰为下孰为远孰为近孰为
大孰为细耶道之归有在矣中庸曰道之不行也道之
卷八十七 第 9a 页 WYG1161-0134c.png
不明也贤知过之愚不肖不及也夫愚不肖之不及固
离于道矣而贤知之过乃中庸之所甚忧而道之不行
与不明乃贤知者之罪此无他见而不反之病也又曰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
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
倍夫学之功至于居上而不骄为下而不倍此真有用
之学也求其所以然者则本于不以性废学不以大忽
微不以高弃中不以新忘故不以质去文嗟乎学至于
卷八十七 第 9b 页 WYG1161-0134d.png
此其斯以为子思中庸之学也欤好游者以为九州之
内四海之外其山川人物非复其乡里所有之山川人
物也竭其家以为粮以求博观于天下三年而贫也而
倦也悔而归则其乡里之山川人物即九州四海之山
川人物也而后释然悟翻然喜学者之学而有见见而
不反盖游而未悔者也安得游而悔者与之共学子思
之中庸也耶谨论
    孟子论上
卷八十七 第 10a 页 WYG1161-0135a.png
论曰仁可得而求乎曰可仁可得而闻乎曰不可仁不
可闻学者乌乎求曰求以不言不求以言盖体仁者心
也而心非仁喻心者言也而言非心言犹非心也而言
可以求仁乎哉言之非心也以言有所不能言也非惟
彼心之言不能言于吾也吾自求之吾自得之吾自不
能言之矣人有生而不能饮酒者问酒之何味其能饮
酒者不过告之以酒之美而已若酒之所以美者虽能
饮酒者亦不能自言也非吝于告也极天下之善言酒
卷八十七 第 10b 页 WYG1161-0135b.png
者止于此也就使能言而不止于此亦不能使不饮者
之知味何则吾以其言言酒而彼以其听听酒而言与
听卒非酒也韩子曰博爱之谓仁程子曰非也仁者觉
也吾将是韩子则夫子之言有不然者颜回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于博爱何与焉吾将是程子则夫子之
言有不然者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于觉何与焉仁之不
可言也如此然则仁不可言则二子之论乌乎归曰吾
将归乎夫子然则夫子之论仁不一也乌乎而得归于
卷八十七 第 11a 页 WYG1161-0135c.png
夫子曰吾将由孟子以归夫子程子者得夫子之潜者
也韩子者得夫子之彰者也孟子者得夫子之潜与彰
而据其会者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又曰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嗟乎孟子之
言仁盖至于此妙乎然则曷谓恻隐曰是不可言也孟
子之言及于恻隐假恻隐以明仁而恻隐非仁也今于
恻隐之外又求恻隐之说正使恻隐之说明而仁愈晦
矣虽然试言之隐也者若有所痛也恻也者若有所闵
卷八十七 第 11b 页 WYG1161-0135d.png
也痛则觉觉则悯悯则爱人之手足不知痛痒者则谓
之不仁盖方其不知痛痒也搔之而不醒扶之而不恤
彼其心非不爱四体也无痛痒之可觉也至于无疾之
人误而拔一发则百体为之震何也觉其痛也觉一发
之痛则爱心生不觉四体之痛则爱心息孟子曰不仁
者以其所不爱此不觉于人者也曰人病舍其田而耘
人之田此觉于人而不觉于身者也曰指不若人则知
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觉于身而不觉于心者也
卷八十七 第 12a 页 WYG1161-0136a.png
以觉吾之痛觉彼之痛则爱人以觉彼之痛觉吾之痛
则自爱自觉而自爱则何理之不悟觉人而爱人则何
物之不覆是故不爱始于不悯不悯始于不觉不觉始
于不痛古之君子以不如舜为忧此一痛也以一夫不
被其泽为责此亦一痛也故曰痛则觉觉则悯悯则爱
然则克己复礼仁也爱人仁也博爱之谓仁仁也仁者
觉也仁也何也均恻隐之心也故曰孟子得夫子之潜
与彰而据其会者也虽然孟子善言仁矣何与乎学者
卷八十七 第 12b 页 WYG1161-0136b.png
之事哉学者诵孟子之言曰吾知恻隐之为仁也市门
之侩终日导千金之贾而鬻金于市归其家无一钱之
藏则外而不内也孟子之言仁何与乎学者之事哉孟
子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学者盍亦求其所以充之也哉谨论
    孟子论中
论曰学不至于圣则不至于定孟子曰天下定于一岂
惟天下求定哉惟学亦然学而不至于定则难于守而
卷八十七 第 13a 页 WYG1161-0136c.png
易于夺得而不能守守而不能不夺自非圣人谁不然
者求定者必至于圣而后可也虽然至于圣而得其定
矣有以定其圣无以运其圣则是铸金以为天地之仪
其气之至其地之震无不应者天地则非不天地也而
不能生万物则其为天地者特末尔学至于圣者天地
也至其圣而不能运其圣者不能生万物者也是故运
天地者非天地者也运其圣者非其圣者也盖天地以
气运而圣人以智运智非仁义礼智之智也智者神之
卷八十七 第 13b 页 WYG1161-0136d.png
用也以其神运其圣而后参天地泽万物之功可得而
凝矣神泯则无所运其圣孟子曰伯夷圣之清伊尹圣
之任柳下惠圣之和孔子圣之时孔子之谓集大成集
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金声者始条理玉振者终条理
始条理者智之事终条理者圣之事智譬则巧也圣譬
则力也学者于此每难言也而说者有曰圣人犹力贤
者犹巧有曰巧或有不能力无不至是不以巧为悦者
也不知夫孟子之意正以巧为悦也孟子不云乎由射
卷八十七 第 14a 页 WYG1161-0137a.png
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射者悦于
至乎悦于中乎射而不悦于中则天下皆后羿矣天下
不皆后羿是以中为悦者也是故至者中之所兼也中
者非至之所兼也故曰其中非尔力也中非力则至非
巧矣然则力者尚乎非力者尚乎圣之尚乎智犹射之
尚乎巧也孟子之所谓智即吾之所谓神所以运夫圣
者也至于圣而不能运则三子者是也圣而运运而圣
则夫子是也三子者惟其圣而未智是故任者不能清
卷八十七 第 14b 页 WYG1161-0137b.png
清者不能和和者不能清与任夫子之圣非能离于清
任和也而离于清任和也不离于清任和夫子之所以
圣离于清任和夫子之所以智虽然以智为加乎圣则
为曰始条理曰始终云者非序也用也荀卿曰始乎
为士终乎为圣人始言户终言室也此序也非用也孟
子曰始终云者用也非序也始言施终言收也有投乎
吾前者无以施则不集无以收则不止谢而不集释老
以之集而不正申商以之智以施之圣以收之动则集
卷八十七 第 15a 页 WYG1161-0137c.png
集则正千转万变而不踰乎同条一贯之天理此夫子
之神而孟子独见之也壶丘子与列禦寇射壶丘子登
高山履危石足二分垂在外而下临百仞之渊揖列子
而进之列子汗流而不敢进嗟乎壶丘子能怖列子尔
使遇孟子岂不败哉壶丘子能垂危石者二分而已加
乎此者壶丘子能之乎孟子则能之者也夫三子之见
道者至乎圣极矣出乎圣之表而进乎智之事者孟子
也壶丘子而遇孟子吾恐壶丘子之汗流也嗟乎壶丘
卷八十七 第 15b 页 WYG1161-0137d.png
子之不遇孟子也谨论
    孟子论下
论曰君子能轻富贵欤君子非能轻富贵也能出乎富
贵也未有以出乎富贵而曰我能轻富贵将以轻之适
以重之夫惟出乎富贵者然后不为富贵之所诱何则
此固有以破其诱也市井之人穷日之力竭智巧以争
锥刀之利人人自以为得也登山而下视之此与蚁蚓
之争粪壤有以异乎非彼之暗而吾之明也彼方居其
卷八十七 第 16a 页 WYG1161-0138a.png
中而吾则立其表也然则破富贵之诱者必立乎富贵
之表者也然则其孰为富贵之表礼义是也君子者登
夫礼义之山以下视声利之市而明见富贵之粪壤则
天下之富贵有不破者乎夫既破之则无所用之天下
之所为汲汲于富贵者夫固有以用之用之故求之无
所用之则安以求为哉贵极人爵而富以万钟反视吾
身而无关焉而有怍焉无关则何所加有怍则有所病
得富贵也未有所加而先以自病则富贵者真何用哉
卷八十七 第 16b 页 WYG1161-0138b.png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此孟子之所以出乎富贵而立其表
也知义之必取则生犹必舍也而不能舍富贵也耶又
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
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
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此孟子之破富贵之钜力也
卷八十七 第 17a 页 WYG1161-0138c.png
欤盖箪食豆羹之非礼而乞人辞焉万钟之非礼义而
士君子受焉乞人之辞辞有用者也士君子之受受无
用者也何则箪食豆羹之不受则乞人者饥而死矣万
钟之不受士君子之身无乃未至于死耶未至于死则
曷为受之曰为宫室之美也妻妾之奉也知识之求也
且夫疏食曲肱圣人乐之啜菽饮水圣人以为孝也颜
路请车圣人不与也圣人之自奉与奉亲与交际夫固
不以外为悦也今夫非自奉非奉亲而特为宫室妻妾
卷八十七 第 17b 页 WYG1161-0138d.png
知识之奉而安于受不义之富贵此为谁计耶乞人能
不爱其身之死以不离于义士君子不能不爱奉人之
具以不离于不义可怪也乎且身无一毫之加而有丘
山之损妻妾知识享万钟之奉而吾身不逭乎万世之
诛岂必明者而后见哉故孟子曰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知识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且乞人之心心
也士君子之心心也曰士君子之心无乞人之心可乎
有之而失之也故曰失其本心士君子之膏肓孟子其
卷八十七 第 18a 页 WYG1161-0139a.png
痛箴之矣嗟乎欲天下之不为者不可使天下之不为
也必穷其为之之由而折之孟子不使天下之不受不
义之富贵而深折其所以有用于富贵者使天下晓然
见其有用之无用也礼义之未亡圣学之不绝谁之力
哉谨论
    韩子论上
论曰韩子原道之书孟子以还一韩子而已大哉韩子
乎虽然其犹有不合于圣人者欤若曰道与德为虚位
卷八十七 第 18b 页 WYG1161-0139b.png
之类是也曰此乃韩子之所以合于圣人者也圣人之
道非以虚为德非虚而曰虚位者道德之实非虚也而
道德之位则虚也天下之物惟其位之实是以莫得而
入也其位不实则虚与实皆得入而居之夫惟有以实
其位之虚则其位不可入矣韩子之言所以实其虚也
且夫道德也者果何物也谓之无也何以不无其名谓
之有也何以不有其形惟其有名圣人之所以实之以
用世也惟其无形异端之所以入之以欺世也昔者生
卷八十七 第 19a 页 WYG1161-0139c.png
民之初盖有所甚不安也生不养死不葬居焉而无别
群焉而无听争焉而无决也圣人者伦以经之具以维
之仁以亲之义以愧之经之故立维之故不散亲之故
不相弃愧之故相惮由乎此者谓之道体乎此者谓之
德根乎心而形乎事进则贤至则圣熟则神皆不外焉
者也圣人者以为是足安天下泽万世而无忧也孰知
夫圣人之力有所不及遂遗圣人之忧盖天下之未安
则惟安之求而不暇乎其他天下既安而侈心生焉于
卷八十七 第 19b 页 WYG1161-0139d.png
是道德之名卑非能去道德之实也天下玩其实而疑其
名也自天下之玩也而道德之位始虚自天下之疑也
而异端之道德始入盖圣人之道德既行而天下之大
安天下既安而不知其所以安者乃圣人之道德也不
知故玩举君臣父子日用饮食之事彼皆玩以为常而
不足异也而闻圣人有所谓道德云者乐其名而求之
不知其所以常者即其所求也不知故疑彼以为道德
云者必有所甚异而世皆未之见也于是舍日用而求
卷八十七 第 20a 页 WYG1161-0140a.png
新奇而异端斯入之矣何则有虚之可乘也人有居巨
室享膏粱者久而厌之以为是不足居不足享也而闻
山林之奸人有异说者天之可以飞而升风露可以食
而寿也则舍其室而从焉其室既虚则奸人者何惮而
不乘以入之哉道德者天下之巨室也非如旷野之空
虚也而其位则虚久矣而天下之人去其室以求其室
其位得而不虚耶异端乘之韩子塞之异端入之韩子
出之韩子曰仁与义为定名又曰吾之所谓道德云者
卷八十七 第 20b 页 WYG1161-0140b.png
合仁与义言之也而后道德之虚位可得而实矣匹夫
细民见其邻之徙而去也则私其土田而耕之他日其
邻者归焉则为匹夫细民者将逊而去乎犹将私之也
老子以空虚为道德此私吾圣人之田者也韩子出而
仁义还则圣人之田宜谁归故曰韩子之言所以实其
虚者也谨论
    韩子论下论曰君子之去异端非异端不去之可忧而异端既去
卷八十七 第 21a 页 WYG1161-0140c.png
之足虑异端之不去盖有能去之者矣去之矣其患有
大于未去之时何则有以去之无以处之也如去盗焉
方盗之作也纷纭震扰若无以支持之焉者于是深计
以图之尽力以角之图之而中角之而胜其遂无盗矣
乎曰未也盗之未败而降也有不可以不受者矣及其
败也有不可以尽杀者矣不受其降而不宽其杀不可
也受其降而宽其杀不可也盖聚奸宄之民而骤散之
散之而无以处之则其复为盗也又有甚焉者矣天下
卷八十七 第 21b 页 WYG1161-0140d.png
入于佛老岂皆好其清净寂灭之道者哉有好焉者
有畏焉者有利焉者士之为高者则妄意以为此可以
悟性命而超生死也则之焉此好之者也士民之倖于
福田利益之诱而慄于死生报应之诳者则亦之焉此
畏之者也愚夫细民之惰者无能者废疾者鳏寡孤独
者进而窥二氏则见其不业而食不劬而居反而顾其
身则茫乎无之于是亦之焉此利焉者也韩子也固忧
夫好焉者之不可夺畏焉者之不可祛也而利焉者之
卷八十七 第 22a 页 WYG1161-0141a.png
无以处尤韩子之所大畏焉何也好焉者可以理迁举
先王之道而力明之以实夫位之虚闭其入而开其归
韩子则有原道之书畏焉者可以事晓善而祥不善而
殃此天下同见之事也乌有福田利益之妄旦则生夕
则死此天下不足怪之事也乌有死生之怖韩子则有
与孟简氏之书吊武侍御氏之书使韩子之言行则夺
以祛何难若夫民之利焉者一旦驱而散之其徒之为
万者不知其几也散而无以处也归而无以生也废疾
卷八十七 第 22b 页 WYG1161-0141b.png
者坐而死鳏寡孤独者坐而死惰者无能者肯坐而死
哉坐而死者奚罪焉君子何忍置之于此也其不肯坐
而死者不去而为盗决而为大乱者无之去异端所以
仁也而无罪者得死所以为治也而反得乱则是不如
不去之安也是故韩子既思所以去之又思所以处之
韩子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所
以去也又曰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所以处也文王
之治岐也必先夫民之穷而无告者此非惟既其仁也
卷八十七 第 23a 页 WYG1161-0141c.png
亦防其民之利于为异也三代之时异端之不兴岂特
一道德而同风俗之力欤亦其所以处民者尽尔韩子
之意真先王之意也然则韩子曷为言之而不行曰韩
子能行而不得行者也盖有得行而不行者矣将能行
而不得行者罪耶得行而不行者罪耶谨论
 
 
 
卷八十七 第 23b 页 WYG1161-0141d.png
 
 
 
 
 
 
 
 诚斋集卷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