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二


卷六十二 第 1a 页 WYG1160-057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诚斋集卷

六十二
            宋 杨万里 撰
  书
    上寿皇乞留张栻黜韩玉书
臣闻人主无职事进君子退小人此人主之职事也昔
者舜之功亦多矣而传独以举十六相去四凶为舜之
大功鲁平公非不贤矣而后世乃以信臧仓疑孟子为
卷六十二 第 1b 页 WYG1160-0574b.png
平公之恨人主之职事岂复有大于进退贤否者乎恭
惟皇帝陛下以治功之不振为大忧以国势之不强为
大耻比年以来选置宰相更易百官凡负天下之望称
士林之秀者陛下朝取一人夕取一人罗而致之朝廷
之上山林之士几无遗矣庆历元祐之盛殆不过此诗
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臣窃观近日之一二事私忧陛
下之变于初也臣窃见左司郎中张栻有文武之才有
经济之学盖其父浚教养成就之者三十年以为陛下
卷六十二 第 2a 页 WYG1160-0575a.png
一日之用陛下知之亦十年矣陛下试之亦屡更烦使
矣寘之都司处之讲筵陛下亦骎骎用之之天下方拭
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栻也积平生之学天下恐其负
学膺圣主之知天下恐其负所知而栻自立朝以来
凛凛自奋其在都司有所不知知无不为其在讲筵有
所不言言无不尽天下不以为栻之贤而以为陛下之
之圣盖身贤非难而用贤者为明能言非难而听言者
为圣且如前日枢臣张说之除在廷之臣无一敢言独
卷六十二 第 2b 页 WYG1160-0575b.png
栻言之人皆以为成命之难回而陛下即为之改命是
时天颜之喜圣语之褒行路之人皆能言之以为尧舜
之舍已从人成汤之改过不吝陛下兼而有之然一旦
夜半出命逐之远郡民言相惊以为朝廷之逐张栻是
为张说报仇也臣以为不然陛下如恶其人必不听其
言陛下既听其言必不恶其人然天下之人难以户晓
此意未必出于陛下而此谤独归于陛下此臣所以不
胜其愤而为陛下一言也至于小人如韩玉者士论藉
卷六十二 第 3a 页 WYG1160-0575c.png
藉谓其人狼子野心工于诞谩深于险贼当陛下厉恢
复之志推豁达之度使功使过不疑不贰故如玉者亦
偶得以备使令于前而玉小人不知圣恩之深阴怀两
端之志其大奸大恶之状台臣既言之矣臣独闻之士
大夫之间玉有书与知识云不胜秋风鲈鱼之思识者
闻之莫不寒心昔陈平背楚归汉终为汉之用侯景背
魏归梁终不为梁之福今之待玉幸其有陈平之用而
不察其有侯景之诈岂不危哉且台谏者古之法官盖
卷六十二 第 3b 页 WYG1160-0575d.png
天子之耳目朝廷之纪纲也宰臣闻其有言则狼狈而
出府大将闻其有言则奔走而释兵非畏台谏也畏国
法也今台臣之言玉者至于七八矣而玉顽然坐曹不
以为意是无国法也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危他日万
一有奸雄焉其谁肯为陛下言之借使言之其谁畏之
议者皆曰陛下逐一君子如彼其易而去一小人如此
其难陛下何以得此声哉此臣所以不胜其愤而为陛
下一言之也大抵小人之言不可听也救君子则小人
卷六十二 第 4a 页 WYG1160-0576a.png
必以为党排小人则小人必以为奸臣闻昔者孔戣之
去韩愈上书留之唐帝不以为党张汤之奸李息畏祸
不言汲黯深以为责臣虽无汲黯之见责不敢不发韩
玉之奸臣知陛下之不罪谏臣过于唐帝不敢不留张
栻之去刘向曰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此汉成
帝之为也陛下之圣必不为此但恐言之而利害不明
谏之而忠诚不切不足以感动圣心尔臣愿陛下沛然
改命留其所当留去其所当去朝廷轻重在此一举臣
卷六十二 第 4b 页 WYG1160-0576b.png
区区献忠(一作/言)不胜万死
    上寿皇论天变地震书
五月二十四日朝奉郎尚书吏部员外郎臣杨万里谨
斋沭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臣闻言有事于无
事之时不害其为忠也言无事于有事之时其为奸也
大矣昔者贾谊陈治安之策有厝火积薪之喻此文帝
最盛时也苏洵献审敌之策有弊船深渊之喻此仁宗
最盛时也西汉之文帝本朝之仁宗何君也后世尧舜
卷六十二 第 5a 页 WYG1160-0576c.png
之君也以后世尧舜之君而二子有积薪弊船之喻何
也臣故曰言有事于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也今则不
然南北和好踰二十年一旦绝使敌情不测而或者曰
彼有五单于争立之祸又曰彼有匈奴困于东胡元魏
扰于柔然之祸既而皆不验或者曰彼将畏我或者曰
彼不敢图我使果畏我而不敢图我乎道涂相传缮汴
京之城池开海州之漕渠又于河南北签民兵增驿骑
制马枥籍井泉又收彼之海舟入彼之内地葺而新之
卷六十二 第 5b 页 WYG1160-0576d.png
其意甚秘其禁甚严而吾之间谍不得以入此何为者
耶今夫千金之家有巨盗焉日夜摩厉以图行劫而夺
之货为千金之子者方且外户不闭般乐饮酒处之以
坦然夫有其备而处之以坦然可也无其备而处之以
坦然可乎而说者以为畏我且不敢图我也臣所谓言
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一也或以为老胡北归可以为中
国之贺臣以为中国之忧正在此也何也昔者逆亮之
南侵也空国而尽锐于一举不知夫此胡乘其虚而夺
卷六十二 第 6a 页 WYG1160-0577a.png
之国今此胡之北归盖创于逆亮之空国而南侵也是
胡将欲南之必固北之北之者何或者以身填抚其巢
而以其雏与婿经营其南也而说者以为可以为中国
贺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二也臣窃闻论者或
谓缓急淮不可守则弃淮而守江是不然有淮所以有
江也淮苟无矣安得而有江哉吾果弃淮乎敌以兵居
之居之而不去近则通泰之盐利为彼所据将无以给
吾之财用远则吴蜀之形势为彼所裂将无以通吾之
卷六十二 第 6b 页 WYG1160-0577b.png
脉络盖昔者吴与魏力争而得合肥然后吴始安李煜
失滁扬二州自此南唐始蹙今曰弃淮而保江既无淮
矣江可得而保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三也
陛下近日之举亦可观矣如曰举边帅如曰举都统其
说是也其意未也何也今淮之东西凡十五郡所谓守
帅不知陛下将使宰相择之乎抑将使枢庭择之乎使
宰相择之宰相未必为枢庭虑也使枢庭择之则除授
不自巳出也一则不为之虑一则不自己出缓急败事
卷六十二 第 7a 页 WYG1160-0577c.png
则皆曰非我也陛下将责之谁乎至于都统则令侍从
勿以见任而必曰未显者是求他日之将才而非求今
日之将才也举者得以塞今日之责受举者得以逃今
日之责是上下相与为媮而巳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
之时者四也且南北各有长技若骑若射北之长技也
若舟若步南之长技也今为北之计者尚收其海舟而
缮治之至于南之海舟则不闻缮治焉或曰吾舟素具
也或曰吾之舟虽未具而惮于扰也自绍兴辛巳南北
卷六十二 第 7b 页 WYG1160-0577d.png
之战今几年矣当时山东之功采石之功不以骑也不
以射也不以步也舟焉而已当时之舟胜则胜矣今几
年矣素具之舟其可复用乎且夫斯民一日之扰与社
稷百世之安危孰轻孰重也易曰除戎器戒不虞圣人
岂不知其扰哉夫固有大于扰者也而曰素具又曰惮
于扰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五也大抵天下之
事有缓急当周公相文王之时其急在于膺戎狄当宣
王中兴之时其急在于伐猃狁当今之时陛下以为何
卷六十二 第 8a 页 WYG1160-0578a.png
等时耶金人日逼彊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
疆场者何道但闻某日修某礼文也某日进某书史也
是以乡饮理军以干羽解围也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
之时者六也臣闻古者人君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
之今也国家之事敌情不测如此而君臣上下处之如
太平无事之时是人不能悟之矣故上天见异相传异
时荧惑犯南斗迩日镇星犯端门荧惑守羽林臣书生
不晓天文未敢以为必然也至于王春正月日青无光
卷六十二 第 8b 页 WYG1160-0578b.png
若有两日相摩者兹不曰大异乎然天犹恐陛下之不
信也至于春日载阳和气播物复有雨雪杀物者兹不
曰大异乎然天犹恐陛下又不信也乃五月庚寅又有
戊夜地震者兹又不曰大异乎且夫天变在远臣子不
敢奏也不信可也地震在外州郡不敢闻也不信可也
今也天变频仍地震辇毂陛下岂得不信乎信之矣岂
得不惧乎臣闻匡衡云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
曷谓阳曰君也德也中国也君子也曷谓阴曰臣也兵
卷六十二 第 9a 页 WYG1160-0578c.png
刑也夷狄也女谒近习也今也日而无光春而雪寒地
而动摇其为阴之咎證也昭昭矣而君臣不闻警惧朝
廷不闻咨访人不能悟之则天地能悟之臣不知陛下
于此悟乎否乎臣谨按国史本朝宣和五年十月京师
地震未几有尼玛哈寇汴京之役绍兴三年八月行在所
地震未几有金人寇淮甸之役宣和遇灾而恬不知惧
我是以有靖康之祸光尧遭变而诏求直言我是以有
韩世忠刘光世之捷此近事之验也不必远稽之上古
卷六十二 第 9b 页 WYG1160-0578d.png
也今或者曰天变不足畏地震不足畏陛下胡不引宣
和绍兴之事而观之乎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
七也自频年以来两浙最近则先旱江淮则又旱湖广
则又旱一方有旱则民之流徙者相续道殣者相枕常
平之积名存而实亡入粟之令上行而下不应静而无
事上未知所以振之救之动而有事将何仰以为资耶
昔者汉之伐匈奴必实塞下之粟伐先零必籴湟中之
谷今也仓廪府库非徒无馀也且不足也而或者以为
卷六十二 第 10a 页 WYG1160-0579a.png
无足虑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八也古者足国
裕民惟食与货所谓货者今之钱币是也今之所谓钱
者富商巨贾近习阉官权贵将相皆盈室以藏之列屋
以居之积而不泄滞而不流至于百姓三军之用则惟
破楮劵尔一旦缓急破楮劵可用乎当是之时万一如
唐泾原之师因怒粝食蹴而覆之出不逊语遂起朱泚
之乱可不为寒心哉臣之大忧实在于此而或者曰楮
劵可以富国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九也臣闻
卷六十二 第 10b 页 WYG1160-0579b.png
善为备者备兵不若备粮备粮不若备人古者立国必
有可畏非畏其国也畏其人也故苻坚欲图晋而王猛
以为不可谓谢安桓冲江左之望是存晋者二人而已
矣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
所惮也近时刘珙可用则蚤死张栻可用则沮死万一
有缓急不知可以督诸军者何人可以当一面者何人而
金人之所素惮者又何人耶而或者谓今日文武之才
皆有其人人之有才用而后见臣闻之记曰苟有车必
卷六十二 第 11a 页 WYG1160-0579c.png
见其式苟有言必闻其声今曰有其人而未闻某人如
古之名相某人如古之名将是有车而无式有言而无
声也且夫用而后见非临之以大安危试之以大胜负
则莫见其用也平居无以知其人之能否必待大安危
大胜负而后见焉见其成事幸矣万一见其败事悔何
及耶昔者谢元之北禦苻坚而郤超知其必胜桓温之
西伐李势而刘惔知其必取盖元于履屐之间无不当
其任温于蒱博不必得则不为二子于平居无事之日
卷六十二 第 11b 页 WYG1160-0579d.png
盖必有以察其小而后信其大也岂必待用而后见哉
而今之说者曰文武之才皆有其人人之有才用而后
见臣所谓言有事于无事之时者十也臣愿陛下超然
远览昭然远寤勿矜圣德之崇高而增其所未能勿恃
中国之生聚而言其所未备勿以天地之变异为适然
而法宣王之惧灾勿以臣下之苦言为逆耳而体太宗
之导谏勿以女谒近习之害政为细故而监汉唐季世
致乱之由勿以夷狄仇雠之包藏为无他而惩宣政晚
卷六十二 第 12a 页 WYG1160-0580a.png
年受祸之酷责大臣以通知边事军务如富弼之请勿
以东西二府而异其心委大臣以荐进谋臣良将如萧
何所奇勿以文武两涂而殊其辙勿使赂宦官而得旄
节如唐大历之弊勿使货近幸而得招讨如梁段凝之
败以重蜀之心而重荆襄使东西形势之相接以保江
之心而保两淮使表里唇齿之相依勿以海道为无虞
勿以大江为可恃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君臣之所咨访
朝夕之所讲求姑置不急之务专精备敌之策平居无
卷六十二 第 12b 页 WYG1160-0580b.png
事常若敌至庶几上可消于天变下不堕于戎心诗云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若曰阴雨既至而
后彻桑土则伊尹周公孙武穰苴亦不能为矣虽然天
下之事有本根有枝叶如臣前之所陈者皆枝叶而巳
所谓本根臣请诵之臣尝读三国志见杜恕上疏于魏
明帝臣以为深有当于人心者如曰陛下忧劳万几或
亲灯火而庶事不康又曰今朝臣不自以为不能以陛
下为不任也不自以为不知以陛下为不问也又曰每
卷六十二 第 13a 页 WYG1160-0580c.png
有军事诏事常曰谁当忧此者耶吾当自忧尔又曰知
其不尽力也而代之忧其职知其不能也而教之治其
事恕之意盖谓人主不可以自用而人臣之不忠者幸
于人主之自用人臣不可以不任责而人臣之无能者
患于巳之任责细故小物而人主自用人臣不任责犹
未害也至于军事而犹曰谁当忧此吾当自忧今日之
事将无类此臣闻之易曰乾为君乾之道何道也代有
终者坤也行水火山泽雷风之用者六子也乾何为哉
卷六十二 第 13b 页 WYG1160-0580d.png
君道亦然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自
尧舜至于文武罔不行此道自六经至于语孟罔不讲
此言惟汉之晁错以为不然尔其说曰人主不可以不
知术数夫以孝景恭俭之资去成康不能以寸然德减
于孝文变生于七国错实误之也陛下舍已如舜从谏
如汤毋我如孔子无可无不可如汉高帝而太平未致
兴未开夷狄寇雠若未有以备之者得无有如晁错
者惑圣听而误圣心者乎传曰水木有本源陛下圣学
卷六十二 第 14a 页 WYG1160-0581a.png
高明惟思其所以本源者臣昩死上愚言惟陛下财择
臣一介小臣不胜愚忠冒犯天威罪在不赦臣无任惶
惧战慄之至臣万里昩死百拜
    旱暵应诏上疏(淳熙丁未七/月十三日上)
臣伏准今月八日尚书省劄子七月七日三省同奉圣
旨政事不修旱暵为虐可令侍从台谏两省卿监郎官
馆职疏陈阙失及当今急务无有所隐臣仰惟圣主在
上德政溥博和气昭格频年告丰乃五月以来上天不
卷六十二 第 14b 页 WYG1160-0581b.png
雨圣心焦然不遑朝夕亲御法驾祷于群望至恻怛也而
亢阳为戾时雨未应诞布明诏畴咨在廷臣职在宰掾
列在卿监无以报国惟有尽言然臣久不闻圣世求言
之诏而骤当圣主下询之勤窃喜忧民之意足以转灾
而为祥又窃叹求言之诏无乃似迟而犹隘也旱及两
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
臣请为陛下历言致旱之由然后请讲备旱之策臣闻
天地之气与人之气贯通而为一者也是气也常通而
卷六十二 第 15a 页 WYG1160-0581c.png
不隔则为丰穰为治安一有隔而不通则为水旱为危
乱今岁之所以旱者何也是必有隔而不通者也易曰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记曰天气下降地气
上腾皆言天地之气相为升降然后相为贯通也今也
阳亢于上而不下济阴伏于下而不上行是必有戾气
隔于其间也然则孰为戾气斯民叹息之声此至微也
而足以闻于皇天斯民愁恨之念此至隐也而足以达
于上帝此戾气之所从生而天地之气所从隔也爱民
卷六十二 第 15b 页 WYG1160-0581d.png
如陛下忧民如陛下而安得愁恨叹息之事哉盖上泽
不下流下情不上通而巳矣何谓上泽之不下流上有
薄赋敛之君而民不受其实惠上有省刑罚之君而民
不被其深仁此臣所谓上泽之不下流也何谓下情之
不上通陛下之耳目内寄之于台谏而台谏之情有所
不尽达外寄之于监司而监司之情有所不尽闻此臣
所谓下情之不上通也臣请先言民不受实惠之说陛
下之于民田租之课所蠲者不知其几酒税之课所蠲
卷六十二 第 16a 页 WYG1160-0582a.png
者不知其几茶盐之课所蠲者不知其几可谓上有薄
赋敛之君矣然民之不受实惠者何也下之人有以隔
之也陛下蠲之版曹督之监司督之州县督之则是蠲
之者言也督之者意也蠲之者名也督之者实也言不
掩意实不盖名是罔民也或曰此经常之费也不可得
而蠲也若曰经常之费不可得而蠲乎真宗之世常因
蠲民之赋而出内藏之钱以赐三司以代所蠲矣大臣
何不举此故事以闻于陛下也或曰人主爱民人臣爱
卷六十二 第 16b 页 WYG1160-0582b.png
官故蠲之者未几而督之者愈峻也且陛下之爱民令
之则必行禁之则必止人臣安得以爱官之故而隔
下及民之惠也或曰沈㚆之为秀州盖尝以献羡馀而
进自此而得枢密矣钱良臣之为总领盖尝以巧聚敛
而进自此而至参政矣上之人设大官以诱之故下之
聚敛者奔而趋之臣窃以为不然陛下之用二臣或以
其寸长或以其一能也岂以其献羡馀巧聚敛而用之
哉虽然诗不云乎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愿陛下谨其用
卷六十二 第 17a 页 WYG1160-0582c.png
人之端而勿启其爱官之源庶乎斯民蒙陛下之实惠
也臣故曰上有薄赋敛之君而下不受其实惠者此也
臣请次言民不被深仁之说陛下迩者御殿虑囚多从
未减非不钦恤又推之于京畿辅郡罔不末减非不钦
恤又推之于天下郡县罔不末减非不钦恤可谓上有
省刑罚之君矣然民之不被其深仁者何也或曰京畿
县令之狱非有讼也逻者兴之也左帑监官之狱亦非
有讼也逻者兴之也淮商郑霶之狱亦非有讼也中人
卷六十二 第 17b 页 WYG1160-0582d.png
兴之也且夫京几县令之罪信有罪矣恕之不可也左
官监临之官信有罪矣恕之不可也然下无吏民之讼
上无官长之劾而逻者兴之则不可也天下之事惟公
可以服人惟正可以治人所谓逻者岂尽公正乎哉周
之监谤秦之偶语其端甚微其祸甚大皆此曹为之也
宜其人之不服也至于郑霶之狱其有罪无罪臣不得
而知也但闻其发于中人邓𤩊之请人巳知不服矣幸
而陛下付之于淮西之监司方有开者鞫之果以无罪
卷六十二 第 18a 页 WYG1160-0583a.png
告陛下赫然震怒贬邓𤩊之秩此齐威王烹左右者之
举也人巳大服矣今又有贵戚近习曰郑兴裔者为淮
西之帅冉欲实郑霶之罪以快中人之愤以结中人之
援诏下冉鞫中外凛凛也迩日复闻郑霶者诣登闻而
乞付廷尉矣此盖恃陛下之明而自归于君父然今之
所谓廷尉者其如张释之乎其如徐有功乎其能不谄
附中人而昭洗无罪乎中外凛凛也汉党锢之狱唐甘
露之祻皆此曹为之也可不杜其渐乎臣故曰上有省
卷六十二 第 18b 页 WYG1160-0583b.png
刑罚之君而下不被其深仁者此也臣请复言台谏之
情有不尽达之说臣窃见台臣蒋继周言及军中鞭死
二妇之事其一军妇也其一民妇也既而又闻继周以
言事失实求罢所职使其果以军妇为民妇是失实也
然台谏言事许以风闻此祖宗之法所以防奸雄隐伏
不测之变也既曰风闻则岂能事事尽实也哉今也以
言一事失实而遽罢台职万一他日有意外不测之奸
欲言则无其迹不言则养其患而台谏之臣惩于失实
卷六十二 第 19a 页 WYG1160-0583c.png
之罪是岂可不为寒心哉且言一军妇而失实其罪微
矣未至于罢职也罪不至于罢职而遽罢之中外相顾
或曰继周以触天威而罢也或曰继周以言近习而罢
也或曰继周以击权贵而罢也是三说者初无是事也
而天下不可以户晓也无是事而有是说皆非所以彰
陛下之圣德而适以损圣德非所以重天朝之国体而
适以伤国体陛下受其名继周受其荣也继周受其荣
亦继周受其屈也陛下岂得而知之乎臣故曰台臣为
卷六十二 第 19b 页 WYG1160-0583d.png
陛下之耳目而台臣之情有不尽达者此也臣请复言
监司之情有不尽闻之说臣窃见浙东监司朱熹以言
台州守臣唐仲友而畀祠禄至今六年朝廷藐然不省
亦废然不用天下屈之或曰熹之经学上祖孔孟下师
程颢程颐举而用之必有可观臣未论也或曰熹之才
气大用之则应变小用之则拨烦置之散地深有可惜
臣亦未论也臣独怪熹以监司而劾郡守郡守废而不
用监司亦废而不用以郡守为是乎犹当伸监司以养
卷六十二 第 20a 页 WYG1160-0584a.png
其直也不当废监司也以监司为是乎则当废郡守矣
今也熹与仲友两废而两不用臣不知此为赏耶为罚
耶使仲友而无罪仲友何不请诣廷尉以辨之使熹而
举按之不实朝廷何不声熹之罪以罚之何直为此愦
愦也况于细民之冤而求白乎臣故曰监司为陛下之
耳目而监司之情有不尽闻者此也由前之二说而推
之则上泽之不下流者非一端由后之二说而推之则
下情之不上通者非一事亦姑举臣之所知者而已抑
卷六十二 第 20b 页 WYG1160-0584b.png
又有可言者臣闻能节用而后能爱人能不伤财而后
能不害民故韩昭侯爱一敝裤以待有功非爱敝裤也
一缕皆自寒女出也小民丝粟十百之逋官捕而
笞之系之鞭血流地陛下不得而见也号呼彻天陛下
不得而闻也然则财之在官也岂可妄用哉如往岁之
雪寒如迩日之火灾陛下皆发帑廪以赐军民谁不悦
服者至于史浩之赐金至以千计焉夏侯恪之赐钱以
买宅至以万计焉涂之人皆曰此民之膏血也是二人
卷六十二 第 21a 页 WYG1160-0584c.png
者何功而得此也弱者嫉焉强者愤焉此亦召戾气之一端也臣闻圣人择狂夫之言且狂夫者丧心无知之
人也其言果何足取而圣人择焉者将以来天下之嘉
言也侧闻讲筵读贞观政要至于太宗之导谏而悦从
陛下慕焉读陆贽奏议至于德宗耻屈于正论陛下讥
焉人谁不恃陛下之好谏而争为狂言者然自近年以
来如贾伟以妄言兵将而贬自此外之小臣相戒而不
敢言事矣许知新以妄引指挥而黜自此内之群臣相
卷六十二 第 21b 页 WYG1160-0584d.png
戒而不敢言事矣是二事者必不出于陛下之意也而
中外大惑也此亦召戾气之一端也虽然臣前所言者
皆非其大者也臣闻洪范之五事其一曰貌曰恭又曰
恭作肃又曰曰肃时雨若盖恭肃者谦而不自盈卑而
不自高之谓也即易之天道下济记之天气下降之理
也是以为时雨之證也尧之圣不过于允恭舜之圣不
过于温恭商之中宗享国五十九年而犹严恭以自度
卫之武公享寿百年而犹作抑之诗以自儆皆肃时雨
卷六十二 第 22a 页 WYG1160-0585a.png
若之理也陛下有睿圣不世之资无声色盘游之过而
又春秋寖高享国愈久阅天下之义理愈多威德外洽
而无疆场之虞政教内修而有屡丰之应是以大臣仰
其清光而莫望敢于将顺而不敢于正救台谏知其无
过之可指事于悟言而无事于拂辞是陛下有舍已从
人之圣而群臣无禹皋予违汝弼之忠臣恐陛下忽心
之易生而骄心之易至也何以望肃时雨若之速应哉
今日之旱天意或者以是儆陛下之心而进陛下之德
卷六十二 第 22b 页 WYG1160-0585b.png
乎成汤遇旱而祷不在于以身为牺而在于六事自责
之一语宣王遇旱而惧不在于靡神不举而在于侧身
修行之一事臣之此言闻者以为甚迂而知之者以为
甚大也惟陛下毋忽惟陛下毋忽至于备旱之急务则
臣复有四说焉曰宽州县曰核积藏曰信劝分之赏曰
赏救荒之官所谓宽州县者非宽州县也所以宽吾民
也朝廷近时有拘催之官者是代版曹而行督责之政
也此巳非朝廷之体矣古者钱谷之问不至庙堂而陈
卷六十二 第 23a 页 WYG1160-0585c.png
平亦曰陛下问钱谷当责治粟内史盖古之治粟内史
即今之版曹也版曹有司也有司急矣朝廷复自急焉
何以解有司之急哉是上下俱行急政也民何堪焉况
当旱岁而督捕益急州县将何出哉出于旱荒之民而
巳臣谓版曹逋欠之多如湖秀之类因此大旱而蠲之
以非常之恩可乎拘催所逋欠之数皆有名无实无可
催理之物亦因此大旱而蠲之以非常之恩可乎所谓
核积藏者常平之粟是也今天下常平之粟不许他用
卷六十二 第 23b 页 WYG1160-0585d.png
其法至重也然有至重之法而无不用之实何也州县
穷空军人待哺不幸而省仓无粟则不得不支常平之
粟矣故常平之粟往往徒有其数耳今核之者核其盈
虚多寡而朝廷预为来岁救荒之备不至于临时而无
所措手足也所谓信劝分之赏者朝廷非无赏格也常
患于不信而巳如淳熙十一年吉州之旱守臣赵师
设赏以募富民有钟其姓者出粟万斛以输之官州县
闻之朝廷至今无一级之爵今江西又告旱矣来岁富
卷六十二 第 24a 页 WYG1160-0586a.png
民之粟肯从官司之劝分乎此可虑也所谓赏救荒之
官者如乾道江西之旱赏小官者四人如淳熙浙西之
旱并赏常平使者擢而登朝之类是也是四说者陛下
皆尝行之矣而臣重及之者所以望陛下之力行也虽
然备旱之四说抑末矣请循其本臣一介小臣蒙陛下
不鄙夷其愚陋而垂清问焉臣空臆尽言不知忌讳席
藁私室以待天诛干冒天威罪当万死臣无任皇惧屏
营之至谨录奏闻伏侯敕旨
卷六十二 第 24b 页 WYG1160-0586b.png
    上寿皇论东宫参决书
十一月初七日朝请郎新除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读臣
杨万里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臣伏见
陛下自宅忧以来圣情摧伤至意恻怛五十而慕同于
大舜七日不饮过于曾子仗卫所过憔悴形于玉色涕
泪被于天颜臣民瞻之无不感泣莫能仰视自三代以
来一人而巳汉唐以降未之有也及伏读今月三日诏
书令皇太子参决庶务此尤足以见圣心尽孝之笃执
卷六十二 第 25a 页 WYG1160-0586c.png
丧之专天下之大不足以解忧先王之礼不足以夺情
也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今太上升遐之初内有大丧外
有强寇人情皇皇未有所定而又出此非常之举诏下
之日国人大惊中外相顾讹言繁兴不可禁止此治乱
安危之几也臣请为陛下极言之臣伏思诏书有参决
庶务之语所谓庶务者何务也非礼乐征伐之政福威
玉食之权乎是政也是权也可以出于一而不可出于
二者也出于一则治则安则存出于二则乱则危则亡
卷六十二 第 25b 页 WYG1160-0586d.png
盖政出于一则天下之心听于一出于二则天下之心
听于二传曰国不堪二又曰民无二王今陛下在上而
又置参决无乃国有二乎自古未有国二而不危者盖
国有二则天下向背之心必生向背之心生则彼此之
党必立彼此之党立则谗间之言必起谗间之言起则
父子之隙必开开者不可复合隙者不可复全昔赵武
灵王命其子何听朝而从旁观之魏太武命其太子晃
监国而自将于外既而间隙一开四父子皆及于祸而
卷六十二 第 26a 页 WYG1160-0587a.png
二国遂大乱故夫君父在上而太子监国此古人不幸
之事也非令典也或曰贞观尝行之矣臣以为亦非令
典也监国不过旬日而太子承乾卒以罪废非承乾之
罪也大宗陷之也岂有臣子而可使之摄行天子之事
乎或曰天禧尝行之矣臣以为此亦非美事也盖丁谓
王钦若幸真宗之近医药而群小自相贵也自相赐也
宰臣皆兼东宫之保傅而赐白金者又五千两下至三
军莫不有赐以取悦天下之情当时若非寇准王曾几
卷六十二 第 26b 页 WYG1160-0587b.png
生大变今国有大丧其费不赀而诏书又援天禧故事
以示之小人无知己人人有望赐之心矣陛下空国而
悦之日亦不足矣故夫监国之事古之盛时无有也本
朝之盛时亦无有也岂可创见于圣世为后世藉口乎
或曰圣主欲行三年之丧故举行监国之典今不行监
国之典是使圣主不行三年之丧乎臣谓此俗儒之论
也臣闻有天子之孝有士庶人之孝孔子曰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此天子之孝也传曰天子之大孝莫若安社
卷六十二 第 27a 页 WYG1160-0587c.png
稷是亦夫子之意也又况古者一代之治各有一代之
家法夏不法尧舜而法禹书曰皇祖有训是也周不法
禹汤而法文王诗曰仪刑文王是也若夫本朝之治亦
自有家法矣宫中行三年之丧而外朝听天下之政此
列圣之家法也徽宗显仁之丧自有绍兴之制此光尧
之家法也今议者不使陛下循列圣之规蹈光尧之行
以合孔子所谓天子之孝而顾欲使陛下与曾闵匹夫
校一行之高立一节之苦是非俗儒之论乎昔英宗久
卷六十二 第 27b 页 WYG1160-0587d.png
不出国人皇皇大臣请车驾一出祈祷于是见者大悦
国情乃安今陛下欲徇俗儒之论守匹夫之节而下参
决之诏国人已皇皇矣臣愿陛下远鉴古人国贰之祸
近念光尧王业之艰沛然从群臣御殿之请而亲法宫
之事幡然从太子力辞之请而寝参决之诏则可以安
国人可以示夷狄祖宗及光尧付托之业可以有泰山
之安陛下及太子父子之亲可以无纤芥之疑矣古人
所谓转败为功转危为安于此在矣惟陛下深图之臣
卷六十二 第 28a 页 WYG1160-0588a.png
一介小臣预国大议自知言出于口戮及于身然使臣
杀一身以利国家臣之愿也使臣言不用而安危有不
可测则臣虽生何益臣冒犯天威罪在不赦臣谨席藁
以待臣无任惶惧战粟之至不备臣万里昧死百拜
    駮配飨不当疏
三月二十日朝奉大夫守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读臣杨
万里谨斋沐裁书百拜献于皇帝陛下臣闻之王通曰
议其尽天下之心乎盖尧之衢室舜之总章周有卿士
卷六十二 第 28b 页 WYG1160-0588b.png
庶民之谋汉有博士廷臣之议此皆王通之所谓议也
既曰议矣则君之所可臣必有所否卿士之所从庶民
必有所违君人者酌其议而择之择其善而从之然后
下无不尽之心上无不善之举今者议臣建配飨功臣
之议则不然曰欺曰专曰私而已先之以本朝之故事
惟翰苑得以发其议抑不思列圣之庙有九而庙之有
配飨者八发配飨之议者非一而出于翰苑者止于三
且如罢王安石之配飨神庙则司勋员外郎赵鼎之言
卷六十二 第 29a 页 WYG1160-0588c.png
也请以韩忠彦配飨徽庙则刑部尚书胡交修及中书
舍人楼炤等之议也岂尽出于翰苑哉今举其三以自
例不顾其馀之不然非欺乎申之以圣谕之所及惟一
巳得以定其议非专乎终之以止令侍从数人之附其
议使廷臣皆不得以预其议非私乎是说一行自今以
往一议之出必欲有可而无否必欲以一人之口而杜
千万人之口也何以尽天下之心乎有可而无否其弊
必至于以水济水之喻以一人之口而杜千万人之口
卷六十二 第 29b 页 WYG1160-0588d.png
其弊必至于指鹿为马之奸臣之所忧不特一配飨之
议而巳恭惟陛下秉大公廓至明如天之清如水之止
无偏如周武毋我如仲尼必不徇议臣一巳之私说而
尽违天下之公议也臣惟恃此敢陈其愚惟陛下垂听
焉臣伏见故太师忠献魏国公张浚身兼文武之全才
心传圣贤之绝学遭遇先皇圣神武文宪孝皇帝擢任
不次出将入相而浚捐躯许国忠孝之节动天地而贯
日月武夫悍卒孺子妇人裔夷绝域闻其名者皆翕然
卷六十二 第 30a 页 WYG1160-0589a.png
归仰中兴以来一人而已臣尝论其概以为耆德卓行
忠谏嘉谋动为人师言为世则者固不可胜举也而其
尤大焯著有社稷之功者五建炎之间逆臣苗傅刘正
彦之变先王忍耻为书赦之四方惊惑然莫有敢诵言
讨之者惟浚兴平江之师内则倡率韩世忠张俊以为
之用外则结约吕颐浩刘光世以为之助不崇朝而建
复辟之勋首复辟者谁欤浚也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
一也绍兴之间浚初拜右相未遑他议首上封章请建
卷六十二 第 30b 页 WYG1160-0589b.png
储嗣入谢之日继以面陈而先皇嘉纳虽先皇选建之
公宗社灵长之福上天眷愿之命历数有归在于陛下
然发此议者绍兴五年八月十五日也发大议者谁欤
浚也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二也先是大将范琼来赴
行在挟其兵众居然悖傲不复有人臣之礼肆然邀求
且乞贷苗刘之党浚召琼至都堂数其罪状縳置廷尉
论抵之死而优抚其军从容指麾释兵听命分𨽻他将
敢哗者然后国法以正纪纲以张强臣悍将始知有
卷六十二 第 31a 页 WYG1160-0589c.png
朝廷之尊立国之基实肇于此立国基者谁欤浚也此
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三也浚之守蜀备禦既固敌至辄
败大酋尼玛哈病笃召诸将谓曰吾自入中国未有敢婴
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敌我在犹不敢取蜀尔曹宜息
此意姑务自保而已乌珠出而怒曰是谓我不能耶尼
玛哈既死乌珠来寇浚令吴玠吴璘大破之俘获万计乌
珠仅以身免髡须髯而遁自敌入中原其败衄未尝
有此也我是以有和尚原之捷金自是不敢窥蜀矣浚
卷六十二 第 31b 页 WYG1160-0589d.png
出蜀而归也复荐吴芥等九人将帅之才后皆获其
用至今朝廷无西顾之忧全蜀安而后中国安安蜀者
谁欤浚也此其有社稷之大功者四也浚之贬福州也
刘麟乘此引乌珠之兵数路入寇先皇即日召浚浚亦
即日就道既至江上乌珠闻之曰闻张枢密贬岭外何
以得复在此未几宵遁先皇之幸建康也刘猊挟敌众
来寇时相臣赵鼎枢密折彦实皆欲退淮上之师为保
江之计浚力争以为收兵渡江则无淮南而长江之险
卷六十二 第 32a 页 WYG1160-0590a.png
与敌共矣先皇决策从浚我是以有藕塘之捷自此两淮始可定矣两淮定而后中国定定淮者谁欤浚也此
其有社稷之大功者五也盖浚之用心以尧舜致君之
道为己任以春秋复雠之义为巳责以文武境土未复
之业为巳忧其论谏本仁义似陆贽其荐进人才似邓
禹其奋不顾身敢任大事似寇准其志在灭贼死而后
已似诸葛亮孟子曰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
浚有焉今先皇行且祔庙方议配飨之臣非有社稷之
卷六十二 第 32b 页 WYG1160-0590b.png
大功者其谁实宜之臣谓有社稷之大功宜配飨于新
庙者莫如浚也且陛下赐浚谥忠献制辞有曰虑国忘
家曰忠献可替否曰献又曰若赵普平定四方若韩琦
弼亮四世虽成功之不一要易地以皆然训词具存昭
若日星盖普则配飨太祖之庙琦亦配飨英宗之廷陛
下以此比浚则今日配飨新庙者舍浚而谁哉而议臣
怀私故欲黜浚而不录以沮天下忠臣义士之气公议
甚愤而不平也且议臣以复辟之功为重乎浚倡之吕
卷六十二 第 33a 页 WYG1160-0590c.png
颐浩和之张俊韩世忠禀而行之今录其同功者三人
而黜其元功者一人可乎且议臣以建储之功为重乎
赵鼎言之浚亦言之今录其一黜其一可乎至于固长
淮以保江守全蜀以保吴楚则浚一人而巳矣此又非
诸将所敢望者臣故曰配飨新庙者舍浚而谁哉或谓
浚尝为隆兴之相矣非没于绍兴之年也臣以为不然
赵普尝相太宗矣而配飨太祖之庙韩琦曾公亮尝相
神宗矣而配飨英宗之廷然则浚之宜配新庙又何疑
卷六十二 第 33b 页 WYG1160-0590d.png
焉昔唐以苗晋卿配肃宗而遗裴冕苏氏駮之当时竟
行其说裴冕得以复收臣虽学术浅陋窃有志焉又况
议元和配飨之臣则令尚书省御史台四品以上两省
五品以上同议焉议会昌配食之礼则出于宗正少卿
李从易所奏焉岂翰苑之臣所得而专哉盖专则有弊
众则无私故也臣愿陛下遵中兴之典酌唐李之制断
自圣衷照破私议以臣所駮之章询之大臣下之礼官
博士令与台谏两省侍从及在廷之臣杂议其事如苏
卷六十二 第 34a 页 WYG1160-0591a.png
轼论配飨必都省集议者而陛下择其中录元勋于既
黜释公议于既郁可以伸屈抑可以决壅蔽可以尽天
下之心可以为忠义之劝一举而众美具诚非小补冒
渎天听无任惶惧屏营之至不备臣万里昧死百拜    贴黄
 奏为议臣挟私论新庙配飨功臣独黜张浚不合公
 议乞如苏轼论配飨事谓祖宗所不敢专必命都省
 集议如有可采乞赐睿览付外施行伏侯敕旨
卷六十二 第 34b 页 WYG1160-0591b.png
    上皇帝留刘光祖书
臣昨被命覆考殿试进士锁宿半月不知近事至二十
五日二十六日唱名蒙恩赐告少休私室忽闻殿中侍
御史刘光祖除太府少卿又闻光祖即欲出国门上章
丐祠奉圣旨不允有以见光祖不负陛下之知又见陛
下眷留光祖之勤也臣顷守筠州恭遇陛下龙飞九五
之初日夜翘首跂足仰观陛下维新之政责已爱民尊
贤纳谏勤学问远声色斥近佞凛凛乎汉宣帝唐太宗
卷六十二 第 35a 页 WYG1160-0591c.png
之上矣惟一二执法言责之臣孤陛下之器使往往假
弹击之权以济修怨之私意文奸邪之说以排异巳之
正士识者叹息四方何观臣是时蒙陛下收召臣子大
义岂宜俟驾而行世路孔艰又欲自崖而返辞不获命
进退徘徊积忧薰心须鬓尽白既蒙赐对冉寘周行黾
勉就列愧无补报迩者陛下赫然震怒斥退一二之台
谏亲擢光祖为副端而光祖忠气奋发知无不言言无
不尽陛下虚怀嘉纳言无不听听无不行在廷相贺以
卷六十二 第 35b 页 WYG1160-0591d.png
为公道之昭明太平之隮登也而今也光祖之迁外议
籍籍或谓光祖以言事犯天威或谓论权倖除授未蒙
施行臣以为圣明在上必无此事及见不允光祖丐祠
之请益知圣主之可恃而外议之未然也昔何武之去
鲍宣留之而复召孔戣之去韩愈留之而不从臣与光
祖初无一日之雅今兹偶然同朝窃慕二臣为国留贤
之义愿陛下无诒唐帝失贤之悔倘圣意幡然遂行其
言而复光祖言职固足以大慰中外之望若其未也亦
卷六十二 第 36a 页 WYG1160-0592a.png
当略行其说使近倖不至轻视陛下耳目之官朝廷益
尊而光祖亦藉以可留实天下幸甚臣谨昧死以闻    上皇太子书
某伏读今月三日诏书令殿下参决庶务此主上圣孝
之至哀痛之极无聊不平之深而为此举出此言也然
诏书一下国人大惊盖太上升遐之初外有大敌内有
大丧天下皇皇人情靡宁而复见此非常可骇之事安
得而不惊而况殿下骤承君父甚异之诏亦安得不惊
卷六十二 第 36b 页 WYG1160-0592b.png
乎某闻国不堪贰君不可以代匮在易之乾九四一爻
先儒以为此太子之位也九四之位近君位也位近者
其势逼势逼者其道危故圣人戒之曰或跃在渊无咎
或之者疑之也疑之者未可以跃之谓也未可以跃故
宜在渊渊之为言静也静则无咎动则咎矣今殿下于
此必有以处之矣必不忍怵于君父哀痛之辞迫于君
父威命之重而奉承之不暇也不然是国有贰而君可
代匮也岂九四在渊之义哉天下之职皆可共理惟人
卷六十二 第 37a 页 WYG1160-0592c.png
主之职非可共理之物也何也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惟
其无二王故合万姓百官而宗一人今圣主在上而复
有监国无乃近于二王乎于此使万姓百官宗一人乎
宗二人乎自古及今未有天下之心宗父子二人而不
危者盖宗乎二人则向背之心生向背生则彼此之党
立党立则谗间之言必起父子之隙必开开者不可复
合隙者不能复全此古今之大忧也主上之圣殿下之
贤必无是也然古人巳往之事有不可不虑者殿下独
卷六十二 第 37b 页 WYG1160-0592d.png
不见魏太武太子晃父子之事乎其初亦曰监国也既
而父子之隙开其祸有不忍言者某侍讲堂读通鉴至
此尝慨叹反复为殿下言之矣夫魏太武以自将出师
在外而置监国于内犹有说也然其祸尚如此今而置
监国此何说哉且词臣代言引贞观天禧之故事皆非
美事也殿下何不令宫吏检贞观之事为何事天禧之
时为何时而熟观之乎尝观古人一履危机悔之何及
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乎某愿殿下三辞
卷六十二 第 38a 页 WYG1160-0593a.png
五辞十辞百辞而必不居也如此则可以安殿下之子
职可以增殿下之仁孝上可以解天颜之戚下可以慰
天下之望实宗社之福生民之福主上及殿下父子万
世无疆之福也昔者子从父之命孔子不以为孝非欲
其不从父命也盖从其所可从而不从其所不可从也
惟殿下不谋于人勿惑于多言勿迫于君父之威命断
然决之于心而力行之某不胜惶惧恳切愿望之至
 
卷六十二 第 38b 页 WYG1160-0593b.png
 
 
 
 
 
 
 
 诚斋集卷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