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三


卷二十三 第 1a 页 WYG1112-02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栾城集卷二十三
             宋 苏辙 撰
 记九首
  筠州圣祖殿记(有诗/)
维周制天下邑立后稷祠而唐礼州祀老子盖二祖之
德光配天地充塞海宇凡有社有民不可以弗飨既以
为民祈福俾雨露之施无有远迩亦以一民之望使知
卷二十三 第 1b 页 WYG1112-0246b.png
饮食作息皆上之赐粤维我圣祖功绪永远肇自皇世
超绝周唐逾千万年威神在天灵德在下祥符癸丑实
始诏四方万国咸建祠宫立位设像岁时朝谒因周唐
之故以教民顺筠故附庸豫章列为成国维近匪远吏
民朴陋野不达礼承命不蠲因仍故宫即其东厢以建
神位凡进见之礼稽首东响更六十有九年弗革弗新
元丰三年二月臣维瞻受命作守始至伏谒惕然不宁
既视事遂以言于朝度其宫之东得隙土南北十有二
卷二十三 第 2a 页 WYG1112-0247a.png
筵东西九筵伐木于九峰逍遥之山四年八月始庀工
九月而告成耽耽其堂殖殖其庭神来顾享民以祗肃
臣辙适以谴来睹其终始乃拜手稽首为诗六章章八
句刻之祠廷之石诗曰
 高安在南分自豫章重山复江鱼鸟之乡俗野不文
 吏亦怠荒礼失不知习为旧常于穆圣祖宅神皇极
 降鉴在下子孙千亿羽衣玉佩旗纛旄节巍巍煌煌
 秩祀万国如日在天靡国不临筠虽小邦其有不歆
卷二十三 第 2b 页 WYG1112-0247b.png
 东庑西响谁昔营之民昏不知神以不怀深山之间
 野水之滨礼乐声明孰见孰闻祖庙之严君臣则存
 失而不图民以罔观毛侯始来其则有意匪民之愚
 礼教实坠章闻于朝帝曰俞哉弗改弗营何以示民
 九峰之杉逍遥之楠易直且修弗斲而堪新堂有严
 四星在南朝廷之仪万民所祗
  齐州闵子祠堂记
历城之东五里有邱焉曰闵子之墓坟而不庙秩祀不
卷二十三 第 3a 页 WYG1112-0247c.png
至邦人不宁守土之吏有将举焉而不克者熙宁七年
天章阁待制右谏议大夫濮阳李公来守济南越明年
政修事治邦之耋老相与来告曰此邦之旧有如闵子
而不庙食岂不大阙公唯不知苟知之其有不饬公曰
噫信其可以缓于是庀工为祠堂且使春秋修其常事
堂成具三献焉笾豆有列傧相有位百年之废一日而
举学士大夫观礼祠下咨嗟涕洟有言者曰惟夫子生
于乱世周流齐鲁宋卫之间无所不仕其弟子之高第
卷二十三 第 3b 页 WYG1112-0247d.png
亦咸仕于诸国宰我仕齐子贡冉有子游仕鲁季路仕
卫子夏仕魏弟子之仕者亦众矣然其称德行者四人
独仲弓尝为季氏宰其上三人皆未尝仕季氏尝欲以
闵子为费宰闵子辞曰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且以夫子之贤犹不以仕为污也而三子之不仕独何
欤言未卒有应者曰子独不见夫适东海者乎望之茫
洋不知其边即之汗漫不测其深其舟如蔽天之山其
帆如浮空之云然后履风涛而不偾触蛟蜃而不詟若
卷二十三 第 4a 页 WYG1112-0248a.png
夫以江河之舟楫而跨东海之难则亦十里而返百里
而溺不足以经万里之害矣方周之衰礼乐崩弛天下
大坏而有欲救之譬如涉海有甚焉者今夫子之不顾
而仕则其舟楫足恃也诸子之汲汲而忘返盖亦有陋
舟而将试焉则亦随其力之所及而已矣若夫三子愿
为夫子而未能下顾诸子而以为不足为也是以止而
有待夫子尝曰世之学柳下惠者未有若鲁独居之男
子吾于三子亦云众曰然退而书之遂刻于石
卷二十三 第 4b 页 WYG1112-0248b.png
  上高县学记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
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
弟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习
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
化之也速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
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故其
称曰政者君之所以藏身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
卷二十三 第 5a 页 WYG1112-0248c.png
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民观而化之
以不逆其上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至于后世不然废
礼而任法以鞭扑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
之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
以藏身之术亡矣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吾闻
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使武
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
游之政岂不绰然有馀裕哉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
卷二十三 第 5b 页 WYG1112-0248d.png
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县令李君怀道始
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
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奠享有堂讲
劝有位退习有斋缮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
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李
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
事告后以不废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
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
卷二十三 第 6a 页 WYG1112-0249a.png
有学之始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京西北路转运使题名记
惟京西于诸路地大且近西举巩洛北兼郑滑南收陈
许蔡汝唐邓申息胡沈浸淫秦楚之交翕引河汴萦阻
淮汉出入数千里土广而民淳斗讼简少盗贼希阔外
无蛮夷疆场之虞内无兵屯馈饟之劳为吏者常閒暇
无事然其壤地瘠薄多旷而不耕户口寡少多惰而不
力故租赋之入于他路为最贫每岁均南馈北短长相
卷二十三 第 6b 页 WYG1112-0249b.png
补以给军吏之故转运使之职于他路为最急虽然
事止于自治而无外忧财止于自足而无外奉则虽贫
而可以为富虽急而可以为佚也熙宁之初朝廷始新
政令其细布在州县而其要领转运使无所不总政新
则吏有不知事遽则人有不办当是时也转运使奔走
于外咨度于内日不遑食由是京西始判而郑滑并于
畿内自某某若干州为南自某某若干州为北南治襄
阳北治洛阳殿中丞陈君知俭自始更制而提举常平
卷二十三 第 7a 页 WYG1112-0249c.png
既而为转运判官复为副使以领北道始终劳瘁寘功
最力将刻名于石以贻厥后而顾瞻前人泯焉未纪乃
按典籍以求遗放自开宝以来得若干人而君之祖考
伯父三人在焉呜呼盛哉夫若干人者远矣其详不可
得而知然其遗风馀泽故老犹有能道之者孟子有言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若夫政
之去取地之合离与其人之在是者后世将有考焉是
以具载于此熙宁六年十月日记
卷二十三 第 7b 页 WYG1112-0249d.png
  齐州泺源石桥记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堭其浅可揭城
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
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攴辄败熙宁六
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
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
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
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
卷二十三 第 8a 页 WYG1112-0250a.png
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
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
为虐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
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
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
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
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
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
卷二十三 第 8b 页 WYG1112-0250b.png
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从事苏辙言曰桥之
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
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
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
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
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
之记
  光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
卷二十三 第 9a 页 WYG1112-0250c.png
古之循吏因民而施政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兴其
所欲而废其所患苦顺其风俗之宜而吾无作焉故文
翁治蜀立之学官龚遂治渤海督之耕牛卫飒治桂阳
教之嫁娶茨充代飒诲之织屦此四人者非其强民也
民之所欲而莫为之劝盻盻相视不能以自致非得贤
长吏以时挈持而振理之使之得其所愿以相生养则
民至老死不见风俗之备然而蜀之学官施于齐鲁之
邦则玩渤海之耕牛试于邠邰之野则厌卫之嫁娶茨
卷二十三 第 9b 页 WYG1112-0250d.png
之织屦行之华夏之国亦未免于非且笑也故为治者
亦观其俗乘其时使民宜之盖无所必为亦无所必置
也弋阳郡居长淮之西地僻而事少田良而民富朝散
大夫彭城曹公受命作守因俗为政安而不扰诛其豪
强而佑其善良民化服之始至访其士民问其所欲为
咸曰吾郡既庶且富所不足者非财也而浮屠老子之
宫室貌象痹陋废圮民不信响父兄窃议以不若四邻
为愧而莫或先也公曰是无难也民所不欲吾不敢为
卷二十三 第 10a 页 WYG1112-0251a.png
苟诚欲之不成非患也乃召其徒而语之故民劝其令
相帅从事不三年而有成天庆道士治三清北极圣祖
诸殿清净严肃朝谒有所而开元僧明偕新其大殿趋
功勤力先告工具栋楹峻峙瓦甓致密为佛菩萨众像
尊严盛丽俨若在世士女和会耋孺咸喜稽首祈福如
慰如慕盖殿始作于至道丙申而复新于元丰癸亥中
间寂寥八十八年然后民获就其志呜呼循吏之疏阔
而政之难成其久如此明偕知民之悦故以告于公请
卷二十三 第 10b 页 WYG1112-0251b.png
记其事而刻诸石公以书来属余余考之循吏传以为
当书故记之不辞五月初五日记
  筠州圣寿院法堂记
高安郡本豫章之属邑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
由水有蛟蜃野有虎豹其人稼穑渔猎其利粳稻竹箭
楩楠茶楮民富而无事然以其崄且远也士之行乎当
时者不至于其间元丰三年余以罪迁焉既至幸其风
气之和饮食之良饱食而安居忽焉不知崄远之为患然
卷二十三 第 11a 页 WYG1112-0251c.png
以有罪故法不得释官而游间独取郡之图书考其风
俗人物之旧然后信其宜为余之居也昔东晋太宁之
间道士许逊与其徒十有二人散居山能以术救民疾
苦民尊而化之至今道士比他州为多至于妇人孺子
亦喜为道士服唐仪凤中六祖以佛法化岭南再传而
马祖兴于江西于是洞山有价黄蘖有运真如有愚九
峰有虔五峰有观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则诸方
游谈之僧接迹于其地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
卷二十三 第 11b 页 WYG1112-0251d.png
此二者皆他方之所无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余既
少而多病壮而多难行年四十有二而视听衰耗志气
消竭夫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既与
其徒出入相从于是吐故纳新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
照了诸妄还复本性而忧以自去洒然不知网罟之在
前与桎梏之在身孰知夫崄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
不为予幸也哉然郡之诸山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
皆非余所得往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间辄
卷二十三 第 12a 页 WYG1112-0252a.png
往游焉其僧省聪本绵竹人少治讲说晚得法于浙西
本禅师听其言亹亹不勌郡人有吴智讷者治生有馀
辄尽之于佛既为僧堂之后室又为聪治其法堂皆极
壮丽凡材甓金漆皆具于智讷堂成聪以余游之亟也
求余为记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遂为记其略
四年六月十七日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
卷二十三 第 12b 页 WYG1112-0252b.png
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
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
自持虽三峡之崄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
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
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
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
葱茜相紏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
山者曰虽兹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明年长老智
卷二十三 第 13a 页 WYG1112-0252c.png
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
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
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
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
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
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
者而二迁之所以寘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
纷纭之变日遘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
卷二十三 第 13b 页 WYG1112-0252d.png
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以荣辱不接于
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夫
骋骛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
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馀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
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
辙记
  杭州龙井院讷斋记(有词/)
钱塘有大法师曰辩才初住上天竺山以天台法化吴
卷二十三 第 14a 页 WYG1112-0253a.png
越吴越人归之如佛出世事之如养父母金帛之施不
求而至居天竺十四年有利其富者迫而逐之师忻然
舍去不以为恨吴越之人涕泣而从之者如归市天竺
之众分散四去事闻于朝明年俾复其旧师黾俛而还
如不得已吴越之人争出其力以成就废缺众复大集
无几何师告其众曰吾虽未尝争也不幸而立于争地
久居而不去使人以已是非彼非沙门也天竺之南山
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汝舍我我将老于是言已策
卷二十三 第 14b 页 WYG1112-0253b.png
杖而往以茅竹自覆声动吴越人复致其所有镵崄堙
圯筑室而奉之不期年而荒榛岩石之间台观飞涌丹
垩炳焕如天帝释宫师自是谢事不复出入高邮秦观
太虚名其所居曰讷斋道潜师参寥属予为记予闻之
师始以法教人叩之必鸣如千石钟来不失时如沧海
潮故人以辩名之及其退居此山闭门燕坐寂嘿终日
叶落根荣如冬枯木风止浪静如古涧水故人以讷名
之虽然此非师之大全也彼其全者不大不小不长不
卷二十三 第 15a 页 WYG1112-0253c.png
短不垢不净不辩不讷而又何以名之虽然乐其出而
高其退喜其辩而贵其讷此众人意也则其以名斋也
亦宜系之以词曰
 以辩见我 既非见我 以讷见我 亦几于妄
 有叩而应 时止而止 非辩非讷 如如不动
 诸佛既然 我亦如是
 
 
卷二十三 第 15b 页 WYG1112-0253d.png
 
 
 
 
 
 
 
 栾城集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