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a 页 WYG0092-004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经会元卷二上     宋 叶时 撰
  宫卫
宫正宫伯掌王宫之官在王宫者百官府之数各有版
士庶子之数亦有版官府有府官之次舍士庶子有士
庶子之次舍宫正则掌其戒令纠禁而比百官府之众
寡宫伯则掌其教令秩叙而授士庶子之职事此皆言
宫卫者也说者多言宫正掌兵卫宫伯掌郎卫愚窃以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b 页 WYG0092-0043b.png
为不然彼以宫正所掌谓官府之胥徒给繇役者在宫
中若汉卫士故曰兵卫不思宫伯郎卫明言作其徒役
之事则士庶子亦有徒役也何以不为兵卫乎愚以周
礼考之宫正宫伯所掌皆郎卫也太仆虎贲司隶所掌
乃兵卫也盖天子之卫有二而其别有四卿大夫士之
官吏在宫中而直宿者宫正掌之卿大夫士之子庶子
在宫中而入卫者宫伯掌之视朝则司士正其仪大事
则诸子掌其政此居守环列之卫也王视朝则前正位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a 页 WYG0092-0044a.png
而退王出入则自左驭而前驱视朝则在路门之左太
仆掌之而小臣御仆属焉此仆从侍御之卫也虎士八
百人先后王而趋以卒伍视朝则在路门之右虎贲氏
掌之而旅贲氏属焉此奔趋先后之卫也居虎门之左
使其属卒四夷之吏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师氏掌
之师四翟之隶使服其邦之服执其邦之兵以守王宫
司隶掌之此周防键闭之卫也宿卫之别有四而郎卫
兵卫俱在其列二者常相联焉然而居守环列之卫天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b 页 WYG0092-0044b.png
子所亲以为腹心者也居王之左右前后则其地密备
王之顾问应对则其任专是必稽其功绪而纠其德行
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所以劝之使为善也辨其外内
几其出入去其淫怠与其奇邪之民所以警之使不为
恶也均其稍食使无廪食不继之忧会其行事使无旷
官废职之失夫百官府宿卫王宫者均稍而会事可也
其人必皆德行道艺之选而无淫怠奇邪之习矣尚何
待于警劝哉盖百官府之宿卫必有供给徒役之民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a 页 WYG0092-0044c.png
不以时而纠劝之一有不正之人混乎其中必能为德
行道艺之害居王所者必皆薛居州而后可此宫正所
以拳拳于此也至于士庶子之在版者是其卿大夫士
之子弟有师保以教之有司乐以合之又有诸子以考
之故宫伯惟均其秩而颁其衣裘均其叙而掌其诛赏
纠教之法虽不如宫正之详然宫正为宫官之长其为
纠察之时必不遗士庶子也如此则在八次八舍之列
者孰非端人正士哉若夫虎贲之士臣隶之仆夷𨽻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b 页 WYG0092-0044d.png
兵虽不言其政教禁令然虎贲氏以下大夫掌之太仆
以下大夫统之师氏以中大夫帅之又况虎贲氏所掌
八百人不言徒而言虎士则皆士人之有勇力者虽名
为兵而不闻一武夫悍卒放慢诡谲之人得厕迹于其
閒师氏虎贲无非吉士侍御仆从罔匪正人平时夹阶
戺而立堂垂执刘钺而止戈刃者卒皆冕弁之士是虽
有郎卫兵卫之别而何尝有文事武事之判邪然均之
为宿卫也宫正宫伯则统于太宰虎贲太仆则统于司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a 页 WYG0092-0045a.png
马司隶则统于司寇而师氏又为司徒之属何哉盖宫
卫不可以不相联而兵权不可以不相制官皆王官兵
皆王兵先王固无相疑之意而戎戒不虞备存无患先
王亦不能不先事而为防尝观成王之季太保乃命仲
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
夫虎贲之士非太宰之属而太保得发之则太宰兼总
兵卫亦明矣然吕伋虽掌兵非有宰臣之命则不得以
擅发召公虽制命非有二卿将命以往则亦不得以专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b 页 WYG0092-0045b.png
行兵权散主不在一人周人制兵之意深矣抑尝自周
之宫卫而考汉制则汉光禄勋之所掌者郎卫也卫尉
寺之所掌者兵卫也郎卫有中郎侍郎中郎将郎中骑
将郎中户将郎中车将之属如羽林期门皆属焉兵卫
有长乐未央甘泉建章宫卫尉卫士令丞之属如左右
都仆八屯卫尉司马皆属焉此南军也犹周宫卫也而
说者多以南北合论之则非矣盖南军卫宫城此卫兵
也北军徼京师此畿兵也古者前朝后市王宫在南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a 页 WYG0092-0045c.png
汉卫王宫之军谓之南军宫卫既谓之南则京师之军
谓之北军所以别也案周勃入北军乃令人告卫尉毋
纳吕产则南军主之卫尉明矣表曰卫尉掌宫门屯兵
是以南军卫宫城也案八校尉有中垒校尉掌北军垒
门内则北军属之中尉无疑矣表曰中尉掌徼巡京师
是以北军护京城也北军本无卫名与宫城无预虽文
帝尝拜宋昌为卫将军兼领南北军而未几复罢之矣
然则北军为畿兵此汉制也而周人独无畿兵乎盖周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b 页 WYG0092-0045d.png
人王畿千里之地寓兵于农司马所制六军即畿兵也
第不如汉人北军调兵三辅而有番上之劳募兵五校
而有长屯之众尔唐李揆尝谓汉以南北军相统彼徒
见周勃既入北军尚有南军必令平阳侯告卫尉则谓
南军可以制北军刘屈氂发三辅近县兵入长子与太
子战则谓北军可以制南军此相统之说也不思古人
有兵权相制之意而无兵势相统之形周制六军虽属
司马而将皆命卿是一卿分主兵权尔握兵之寄固可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a 页 WYG0092-0046a.png
以相分置兵之谋不可以相忌如曰中外制兵而必使
之相统则周人王宫之卫亦与王畿六军相统乎汉之
城门校尉亦属北军案刘屈氂传曰武帝以戾太子在
外始置屯兵长安诸城门至成帝时羊河侯谭等以特
进领城门兵则城门兵尤重矣周礼司门下大夫二人
每门下士二人郑氏谓若今城门校尉主王城十二门
不思成周司门之官合胥徒只七十八人每门亦九人
而已其秩则尊而其职则寡果如汉城门兵之制邪夷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b 页 WYG0092-0046b.png
考成周之制惟闻有王宫之卫而未闻设王畿之卫惟
闻有王畿之兵未闻有城门之兵盖人所以恃卫王国
者有不专倚于兵矣愚故因宫正宫伯郎卫兵卫之辨
而及汉人兵卫之制又因南军北军卫兵畿兵之辨而
及周人畿兵之制故并以是而辨周汉城门兵制之异

案南军卫宫城以郡国兵番上为之则在外而且远北
军护京城以三辅兵番上为之则在内而且近此其意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a 页 WYG0092-0046c.png
何邪盖三辅在内而近人有闾里亲戚之爱以之护京
师而无腹心之忧郡国在外而远人无觊幸非常之望
以之卫宫城则无肘腋之变亦如师氏帅四隶守王门
王宫朝在野外则守内列盖谓是欤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b 页 WYG0092-0046d.png
汉南北军图
 
 
 
 
案后汉百官志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皆云掌宿卫
 兵今属之北军中候以北军布领宿卫兵何也尝考
 前表以八校合为城门后志以五营属之北军是兵
 权散主之意亦如四隶帅于师氏虎贲属于司马欤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a 页 WYG0092-0047a.png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b 页 WYG0092-0047b.png
  膳羞
书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玉食与威福并言
则是惟辟独专而非人臣之所得有也盖玉食言美食
也膳亦食之善者也郑康成谓今时美食谓珍膳皆玉
食之谓也是以天官之属自宫卫之外未遑他事而首
及膳夫之职宁不以膳羞为重欤膳夫食官之长诗曰
仲允膳夫又曰膳夫左右古人拳拳于膳夫者盖以膳
夫得人则可以导人君奉养之节而窒人君嗜欲之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a 页 WYG0092-0047c.png
左右前后之人必不至以一饮一食而忘君之疾也或
者徒知以一人而治四海以四海而奉一人固宜受天
下备物之供享天下备味之奉而不知古人所以受而
享之无愧者要必有以养其心也岂徒为是口体之养
而已哉且以膳夫下数官考之食膳饮之用六珍之用
八羞酱之用百有二十鼎俎之物皆十有二此膳夫掌
之也六畜六兽六禽之名死生鲜薧荐羞之物膳羞好
羞庶羞禽兽之供此庖人掌之也内而膳羞割烹煎和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b 页 WYG0092-0047d.png
之事脩刑膴胖骨鱐之具内饔共之外而割烹脯脩刑
膴之共鼎俎牲体鱼腊之实外饔共之亨人共鼎镬给
水火之齐以职于外内饔甸师共粢盛帅薪烝之徒以
役于外内饔兽人共兽䱷人共鱼鳖人共鱼鳖龟蜃腊
人共脯腊膴胖此皆备物之供备味之养以奉承乎一
人是之谓玉食也然圣人岂自奉养而使肥甘日足于
口邪今观膳夫之掌膳也王燕食则奉膳赞祭所以起
其敬授祭品尝食王乃食所以谨其微侑食以乐卒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0a 页 WYG0092-0048a.png
以乐所以导其和庖人则辨香臊腥膻之膏而欲适四
时之宜内饔则辨庮膻臊狸腥蝼之臭而去其六物之
不可食兽人则辨冬夏春秋狼麋兽物之献而取其聚
散温凉以救四时之苦古人之于饮食凡可以均平其
气体而卫护其生理者无不曲致其详是以居移气养
移体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盖存我则可以厚苍生安身
则可以保国家也又况膳夫之膳诸臣祭祀归脤于王
如祭仆凡祭祀致福者展而受之及受都宗人家宗人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0b 页 WYG0092-0048b.png
之致福者则受之以给王膳以羔雁雉为挚而见于王
如司士赏摈士者膳其挚即宗伯以禽作挚者亦受之
以给王膳羞致福之内享挚见之禽不惟起人主之敬
心亦见王之不妄费物也兽以时田鱼以时梁龟鳖亦
以时簎则是王之奉养有节而交万物有道也虽曰王
后世子之膳与禽膳夫庖人不敢会然太宰已有膳羞
之式王既无妄用臣亦无妄供虽不会犹会也至于杀
牲盛馔日举王举则内饔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醢人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1a 页 WYG0092-0048c.png
则共醢六十瓮醯人则共醯六十瓮王日一举齐日则
三举盖其将交神明必变食以致养宜丰于常日也否
则一日一举焉若有丧荒礼灾变故则又彻常日之膳
而不举盖人君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有凶变则戚而
心蹙而頞而莫敢遑安矣况敢以盛馔自丰邪历考数
官凡所以奉承于王者其辨物也以时其用物也不妄
其取物也有道其视物也同体不徒为口体之养而且
有以养其心此之所谓饮食宴乐之所谓养八珍九鼎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1b 页 WYG0092-0048d.png
之所谓馔而耳目聪明大人格心之学此为有助于王
而掌于太宰也西汉太官令犹膳夫等官也汉以𨽻于
少府而掌于丞相御史犹有周官遗意东汉则以奄人
主晋人则属之光禄渡江以后则又𨽻之侍中至唐则
𨽻之内侍省而大臣皆无所政令于其閒矣大臣无所
统则小臣无所忌养体且不足况能养心乎
  燕礼
尝谓诗之鹿鸣则曰燕群臣常棣则曰燕兄弟伐木则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2a 页 WYG0092-0049a.png
曰燕朋友湛露则曰燕诸侯周之燕可谓礼之备而意
之周矣今观周礼礼有燕礼乐有燕乐射有燕射皆所
以隆君上之恩而洽臣下之欢也大宗伯以嘉礼亲万
民而特曰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飨燕只及宾客
何独详于诸侯而略于群臣邪秋官司仪亦曰王燕则
诸侯毛则是亦燕诸侯而已尔故湛露之诗曰厌厌夜
饮不醉无归又曰厌厌夜饮在宗载考其恩意之浃洽
诸侯为至矣然以燕诸侯者推之则其燕群臣之意可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2b 页 WYG0092-0049b.png
知矣大宗伯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宾射之礼
亲故旧朋友饮食宾射宁非燕及群臣兄弟朋友邪然
赏考之膳夫曰王燕饮酒则为献主酒正曰王燕饮酒
共其计酒正奉之凡泛言燕饮者皆燕臣也献言劝之
以酒若有所献于臣也君无献臣之礼故命膳夫主之
言臣不可敌君也奉言赐之以酒若有所奉于臣也君
无奉臣之礼故命酒正共之言臣不可亢君也且王之
燕臣非不亲衔杯酒接殷勤之欢有如太仆言王燕饮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3a 页 WYG0092-0049c.png
则相其法是王之亲燕臣下而太仆相其左右也今献
则使膳夫奉则使酒正而王不亲焉盖临以君臣者其
分严待以僚友者其情浃否则亟问亟馈而使臣下仆
仆亟拜尔其何以尽其欢邪南有嘉鱼一诗成王乐与
贤也有曰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君子有酒嘉宾式
燕以衎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
又思乐犹未已而至于衎绥犹未足而至于又思也者
情之有加而无已也然则燕臣之礼行之于周官者粲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3b 页 WYG0092-0049d.png
然有文以相接歌之于周雅者驩然有恩以相爱此成
王所以燕臣之意欤
  飨食
外饔掌外祭祀割亨者也邦飨耆老孤子则掌割亨之
事飨士庶子亦如之酒正掌共王饮酒者也凡飨耆老
孤子与士庶子皆共其酒槁人掌共内外朝冗食者也
若飨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案大宗伯以飨燕之礼
亲四方之宾客宾客谓朝聘者乐师曰飨食诸侯序其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4a 页 WYG0092-0050a.png
乐事令奏钟鼓世妇内宗籥师言宾客之飨食与庸器
司干言宾飨皆诸侯宾客也外而诸侯宾客有飨则内
而群臣可知故肆师曰飨食授祭司几筵曰大飨食大
师小师靺师言大飨亦如之钟师言飨食奏燕乐笙师
言飨共钟笙镈师言飨食鼓金奏泛言飨者则群臣预
之也盖臣有以献于君君必有以飨于臣是以国之贵
游子弟宿卫王宫者亦以其礼飨之郑氏谓若令之飨卫
士使之则飨之宜也若夫耆老则不与戎政者也孤子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4b 页 WYG0092-0050b.png
则弱未任事者也先王必隆其礼而飨焉且使掌祭割
亨者而掌其事共王饮酒者而共其酒使共外内朝食
者而共其食每言飨士庶子则先耆老孤子是待之尤
重于士庶子何哉盖圣人之治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征役之施舍必辨其老幼一
狱刑之赦宥必怜其老幼此皆尊老慈幼之意也至于
遗人掌门关之委积以养其孤老诚以为天下老者幼
者孰非可养之人圣人病其施之不能博而众不可以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5a 页 WYG0092-0050c.png
尽济也故姑以老老幼幼之仁而寓之飨礼尔案司门
曰以其财养死政之老与其孤谓死事者之父子也耆
老虽不与于戎政亦念其子之死于政也孤子虽弱未
任事亦念其亲之死于事也飨之岂为无谓乎周人饮
酒皆有限独于此共其酒而无酌数者盖粲然有文以
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所以曲尽君臣之至情也以酒
之酌且无数则君人之所以待老幼者其仁为无穷由
此推之则饔亨之飨槁食之飨其恩礼不亦厚乎其所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5b 页 WYG0092-0050d.png
以为是委曲周旋者不特报其父子之死王事亦示人
君之恩而劝天下之忠也盖养老所以教天下之孝恤
孤所以教天下之慈一飨之顷而司徒慈幼养老之教
已寓乎其中故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恤孤而民不悖
行一物而忠与孝慈之道达焉诚使后世能守是意而
推行之则飨老之礼行而绛县四百甲子之老不辱在
泥涂矣飨孤之礼行而受齐之乘车两马五邑之赐者
不独一颜庚之子矣上以是施下以是报横草之老执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6a 页 WYG0092-0051a.png
戈之童孰谓后世而无若人哉
  耕藉
甸师掌王藉者也何以统于冢宰而列于食官以其职
考之曰共齍盛曰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而已初无预
于饮食之事岂特以其师徒役外内饔之事而遂列之
于此邪曰非也盖先王设饮食之官虽曰共王膳羞而
实崇祭祀之事甸师而上有膳庖饔亨之官下有兽鱼
鳖腊之官膳夫祭祀则彻胙俎庖人祭祀则共好羞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6b 页 WYG0092-0051b.png
饔则掌宗庙之割亨外饔则掌外祭祀之割亨亨人祭
祀共大羹铏羹兽人共祭祀之兽䱷人共祭祀之鱼鳖
人共螷蚔腊人祭祀共腊物先王以事人之礼而事鬼
以事存之礼而事亡一食而且祭其先一物而不忘其
本而况粢盛之奉讵可忘其自来邪以甸师而列于食
官以见先王一饮食而不忘孝也记曰天子亲耕于南
郊以共粢盛谓藉田千亩也天子三推三公五推诸侯
九推庶人终千亩此耕藉田以教诸侯之孝今周官但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7a 页 WYG0092-0051c.png
言甸师帅属耕耨王藉以时入之岂特付之有司乎成
王之于农亩无不躬亲其事诗人歌之一则曰曾孙来
止二则曰曾孙来止成王之于民田犹躬戾止况藉田
乎甸师亦特言其职云尔案内宰王后帅六宫而生穜
稑之种而献于王注云王当以耕于藉田地官舍人亦
曰岁时辨穜稑之种以共于王后之春献种则其躬耕
藉田可知矣夫以天子自躬亲耕之礼则天下孰不勤
于耕以耕藉而共粢盛则天下孰不劝于孝其田千亩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7b 页 WYG0092-0051d.png
或有莱田使之共萧茅果蓏之荐而又足以示天下之
无旷土其徒三百人自耕藉之暇则使之以藉蒸役外
内饔之事而又足以示天下之无游民故曰耕藉者天
下之大教也然藉田之制后世犹未尽废而先王教孝
之意已不复存以之为司子孙且不藉千亩他可知也
汉自文帝始开藉田率耕以共粢盛犹有古意他如耕
于钜定耕于上林耕于钩盾弄田皆非耕耤之礼彼侈焉
享玉食之奉恝焉而不念粢盛之所从出是诚何心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8a 页 WYG0092-0052a.png
周人以甸师而厕于食官之列食官阙则甸师废矣饮
食不可阙则藉田不可废盍亦相与讲求其礼而行之

  同姓
周人以睦族为重建国之初以懿亲裂土者五十国非
特崇屏卫也盖枝叶之庇本根所系支体之爱脉络相
通尧之亲族禹之叙族周之睦族非惟私公族以恩而
实教天下以睦也人同是心心同是理笃亲则民兴仁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8b 页 WYG0092-0052b.png
睦族则民归厚其所以淑人心而开天理者其功不既
多矣乎是故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脤膰之
礼亲兄弟之国小宗伯以三族之别辨亲疏巾车则掌
金路而隆同姓之封司士则正朝仪而严王族之位司
仪则别王仪而重同姓之揖凡所以隆亲族之恩而笃
友爱之谊者无所不用其极而王族者盍知所自爱矣
不幸而丽于法则司寇又有议亲之辟以宥之若有罪
而不可免者在小司寇不敢以即于市在掌囚者不敢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9a 页 WYG0092-0052c.png
囚以适市则奉而适甸师氏以待刑戮在掌戮者不
敢戮以踣市必以杀之于甸师氏故甸师曰王之同姓
有罪则死刑焉夫周人之于王族可谓仁之至而义之
尽王族有罪则自取之也明启刑书而与众知之可也
周人必以刑于甸师氏者记曰公族无宫刑不剪其
类也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然周人之意又
不在是盖甸师掌共粢盛为王子孙者盍亦思粢盛之
奉而不忘祖宗可也今也有罪而不可免则刑之于甸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19b 页 WYG0092-0052d.png
师是犹得罪于祖宗而祖宗戮之也吁周人戮同姓于
甸师氏岂得已哉自此意不明而常棣之诗废角弓葛
藟之刺兴甚至同气相刃同姓相兵天下不复见成周
忠厚气象吁太宰之系民必曰宗以族得民司徒之安
民必曰联兄弟皆所以陶天下于忠厚之归也上之人
有族不睦而欲民德之归厚难哉抑尝观甸师氏惟曰
同姓有罪则死刑焉而掌囚掌戮凡有爵者必归刑于
甸师氏又以见成周之体群臣也古者刑不上大夫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0a 页 WYG0092-0053a.png
有丽于罪者必以八辟之议以宥之命夫命妇且不躬
坐狱讼凡有爵者亦不以奴罪加之皆所以存臣体也
有罪而不杀戮其忍刑之于市乎刑于甸师者亦以群
臣不能共粢盛之奉而祖宗戮之也吁群臣之有功者
葬则居于先王之公墓祭则预于先王之大烝今乃有
罪而归刑于甸师者亦岂周人之得已哉故虽以甸师
而戮同姓而亲亲之仁行焉虽以甸师而戮有爵而尊
贤之义行焉同姓有爵之人亦可以自省矣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0b 页 WYG0092-0053b.png
  医官
天官自宰夫而下第一项是宫官所以防肘腋之变而
弭之于无形之始第二项是食官所以保身体之安而
养之于无事之日第三项是医官所以全性命之正而
药之于无病之时三者体统虽殊而脉络则一皆关国
本民命之大者医师为医官长下四官各有所掌食医
和食疾医养疾疡医疗疡兽医疗兽者尚疑其冗长不
亦过乎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惧不精也人而无恒不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1a 页 WYG0092-0053c.png
可为医惧不专也疾医不使之疗疡内外之證异也民
医不使之疗兽民物之职殊也先王之谨疾重医如此
惟求其精而专尔岂暇计其冗且长乎今观疾医之养
民疾也必先辨其为春夏秋冬之疾然后以五味五榖
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
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此非精专于内證者能之乎疡
医之疗民疡也必别其有肿溃金折之疡然后以五毒
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又辨其辛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1b 页 WYG0092-0053d.png
酸咸苦甘之药而为骨筋脉气内窍之养此非精专于
外论者能之乎至于兽医则兼疾疡之疗其病也为难
知则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然后观其病之所
发而养之其疡也为难攻则必灌而刮之以发其恶然
后药之养之食之此非精专于治兽者能之乎
为医师者则聚畜毒药以共医官分疾者而使疾药治
之分疡者而使疡医治之岁终则稽其事而制其食以
失全之多寡而分上下民死则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2a 页 WYG0092-0054a.png
兽死则亦计其数而进退之此又所以稽医官之能否
也为医官者有不究心于医者乎观民之疾疡有医有
以见先王仁民之心观兽之病疡有医有以见先王爱
物之仁然而民物安矣而王后世子之尊公卿大夫之
贵而不使医官共其事何邪曰此当以食医求之乎在
民与物治其疾于已然在君与臣治其疾于未然凡人
之疾未有不生于饮食之不谨故食医者安当和王之
六食六饮膳羞酱珍之齐湿热寒凉之齐既以时视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2b 页 WYG0092-0054b.png
酸苦辛咸滑甘之和又以时调之牛羊犬豕雁鱼之食
秫黍稷粱麦菰之宜又必取其味之相成而会之此不
特为王和之也故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食医虽不及
药石之具而以医名官是皆保其安于无事之日养其
正于无病之时而不待疗其病于既形之后也不然则
医官何职而必继之于食官之后食医何职而乃居于
疾医之先岂无意欤夫既以食官养之于其前又以食
医和之于其后疾病何由生也不惟此尔医官而下酒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3a 页 WYG0092-0054c.png
浆有官醯醢有官凌人共冰笾人共笾盐人共盐可以
佐膳羞而成五味之旨调饮食而治四时之和者无所
不致其谨列医官于其中而前后皆谨饮食之义又况
宫人舍人掌次之职在在有之不惟致谨于饮食之閒
又且致谨于起居之际尚何有疾之可治邪观此不惟
养生之法亦可以知治国之喻虽然尊且贵者固养之
于无疾之前卑且贱者乃治之于已病之后先王亦岂
一切听其民至是哉凌人之藏冰出冰司爟之出火纳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3b 页 WYG0092-0054d.png
火皆为民也冬藏冰而春出火所以助阳而抑阴秋纳
火而夏出冰所以助阴而抑阳阴阳既均疾疠不作是
亦养之于未然而不特疗之于已然也不幸而有风雨
霜露之感民之财势不足以致良医官不使人治之则
将谁治之邪观其治疾之术民之疡者则养与攻疗并
施兽之病疡则养与疗药并用如民之疾则内證也不
施攻疗而一意于养盖其元气之真必待于保全性命
之正必加之存养此又医官之良术欤然周之膳官医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4a 页 WYG0092-0055a.png
官皆统于太宰者盖太宰与王论道经邦而燮理阴阳
者也其所以养之于无事而图之于未然者功居多矣
昔晋平公惑女宠而致疾而医和以为良臣将死知悼
子未葬平公鼓钟饮酒而杜蒯归咎于太师之不聪盖
不能救君之过而忘君之疾非臣子之责而谁责人君
一起居一饮食之顷不知致谨皆足以生疾大臣无所
统则小臣何所忌邪西汉以太医太官汤官导官及庖
人皆隶于少府而统于丞相御史犹有周官之遗意至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4b 页 WYG0092-0055b.png
东汉则尚药太官御者虽如旧而悉用奄人主之彼徒
知周官酒官笾醢之属以奄奚为之不知膳官医官则
皆上士中士下士也晋以太官属光禄以太医属宗丞
渡江而后则皆隶于侍中至唐则隶之内侍省不统于
大臣而委之近侍奄竖其所以防微而杜渐葆和而毓
粹者尚何望邪共王医者卤莽如是况能虑及民乎吁
后之人有尊君体而重民命盍亦相与讲求周公之意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5a 页 WYG0092-0055c.png
  酒政
成周酒政严矣在周书则有酒诰一篇在周礼则有酒
正等官夫祭祀必有酒奉养必有酒燕飨必有酒是不
容一日废也然甘酒有戒湎酒有征沈酒有誓彝酒有
诰先王无不致谨于酒今周人以酒设官将共酒邪抑
禁酒邪是五齐之酒三酒四饮之物厚薄之异清浊之
异新旧之异此固酒正之所必辨也祭祀之用宾客之
用王后世子饮膳之用耆老孤子士庶子飨食之用此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5b 页 WYG0092-0055d.png
正酒正之所当共也祭祀而无酒则无以交此诚于神
明奉养而无酒则无以将此诚于君亲燕飨而无酒则
无以畅此情于臣子此酒之为用博矣故以对神而言
则谓之凡酒司尊彝曰凡酒脩酌是也以饮食而言谓
之陈酒酒人曰宾客之饮酒是也以陈设而言谓之饮
酒酒人曰宾客之陈酒是也以献酬而言谓之礼酒酒
人曰宾客之礼酒是也以禄养而言谓之秩酒酒正曰
凡有秩酒是也凡酒用于祭饮酒用于燕礼酒用于飨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6a 页 WYG0092-0056a.png
陈酒用于祭养秩酒用于养老合而言之皆曰公酒酒
正曰凡为公酒是也若夫五齐则专用于共祭四饮则
专用于致养而已此酒之用有别也然而酒人以其酒
入酒府浆人以其饮入酒府是故王之所得用酒正之
所必共而酒正掌酒之政令则未尝不谨焉其酒材也
以式授其实尊也以法共颁酒则有法以行之秩酒则
以书契授之至于祭祀之酌且有数王之燕饮亦有计
他官会计惟以岁终而独酒正之出日入其成日计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6b 页 WYG0092-0056b.png
也月入其要月计之也而使小宰听之岁终则会虽不
及王后而世子之饮酒亦会之则周人之致谨于酒可
知矣不特此尔先王于饮酒之器而且有法存焉彝有
舟以示其过量则有沉溺之祸尊有罍以示其不节用
有浸淫之患六彝曰彝所以示其祭酒之有常六尊曰
尊所以示其祭酒之有等先王器皿之度每每示戒而
况于给用之际乎然此皆示人君节饮之道也酒人浆
人固奄人也酒正一官独无一语以示民饮酒之禁而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7a 页 WYG0092-0056c.png
党正方且属民而饮酒于序司徒之阳礼则教之以饮
酒乡大夫之宾兴则宾之以饮酒族师虽无饮酒之礼
亦因祭酺而行献酬何邪盖周人未尝禁民之饮而亦
未尝纵民之饮属之而必以齿教之而使不争一则曰
礼二则曰礼又何待于禁乎萍氏秋官之属则掌几酒
谨酒盖以酒之溺人尤甚于水故使掌水禁者几而谨
之也司暴市官之属则禁以属游饮酒于市者亦以市
者人之所聚易至斗嚣故有群饮不禁者则抟而戮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7b 页 WYG0092-0056d.png
也此二官虽非酒官之属而实操酒禁以禁民者不如
是则群嚣以乱乡井沉酣以败风俗而狱讼日益繁滋
矣先王于此必立法以禁之若非后世禁民酤酒而自
𣙜其利也然酒禁不掌于酒官之属而掌于他官是不
忍因酒以禁民而况因酒以取利乎汉初萧相定律禁
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禁群饮也文帝以酒醪
靡谷而下诏景帝以五年夏旱而禁酤虑民乏也时于
赐民群饮则赐酺三日赐天下大酺示恩意也至武帝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8a 页 WYG0092-0057a.png
天汉二年初𣙜酒酤禁其饮于下而私其利于上禁日
益严而民之犯法日益众昭帝元始六年虽罢𣙜酤而
又令民以律占租亦未免规酒利也其后宣帝赐百户
牛酒诏勿禁乡饮酒之会则视之以为非常之恩岂知
周人之禁民饮者以正民德厚民生而已岂设官以罗
民利哉周人之教民饮者以畅民心洽民礼而已岂示
恩以示民乐哉故曰以礼导民而为禁则周之乡饮人
不以为私其禁酒也人不以为怨以利罔民而为禁则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8b 页 WYG0092-0057b.png
汉之𣙜酤人不以为法其赐酺也人不以为恩
  藏冰
冰之为用重矣在豳风则咏凿冰在春秋则书无冰在
月令则记开冰在左传则述藏冰盖冰之有无有以验
天令之愆调冰之出入有以关民生之安否此周官所
以有凌人之职也今以其职考之外饔之膳羞必以鉴
酒人浆人之酒醴亦以鉴是饮食不可无冰也祭祀共
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槃冰是宾客丧祭不可无冰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9a 页 WYG0092-0057c.png
凌人以正岁十有二月大寒方盛之时而令斩冰则冬
月治冰政矣以二月将献羔开冰而始治鉴则春月治
冰政矣夏暑方盛而颁冰则夏月治冰政矣秋凉不用
冰而刷冰室则秋月亦治冰政矣无一事而不用冰无
一时而不治冰政则冰之重可知矣盖藏冰将以备暑
而亦所以达阳出冰虽以禦暑而亦所以助阴阴阳二
气流行于天地之间一气未至则闭塞而为灾一气或
过则乖戾而为疾盖防患者或养其弱而抗其彊故方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29b 页 WYG0092-0057d.png
阴之盛而阳之微也则凿冰以达阳而备暑或损其有
馀以补其不足故方阳之隆而阴之消也则出冰以助
阴而禦暑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
雨疠疾不作民不夭札凌人之冰政实有助焉故周人
以凌人一职而继于膳官医官酒官之列盖将调其气
于无事之先而不待药其病于已然之后也凌人一职
虽无一语及民然而夏曰颁冰则必均及字民矣不然
则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尔古人拳拳于凌阴之纳者岂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0a 页 WYG0092-0058a.png
特如大学所谓伐冰之家仅止卿大夫而已哉
  盐政
盐民之食不可一日阙也其用则与民共之其利则在
民而不在官也昔禹任土作贡而令青州贡盐盖贡其
所有以共王用尔周官盐人一职以百事之不可无盐
故亦以盐之用而共邦事未尝以盐之利而共邦财也
盐有数品有刮于地而得者其味苦谓之苦盐有熬其
波而出者其盐散谓之散盐有风其水而成者产于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0b 页 WYG0092-0058b.png
中而其味甘甜谓之饴盐有积其卤而结者其形似虎
而非人筑成谓之形盐此盐之名然也祭祀则共散盐
而加以苦盐取其自然而成不忘本也宾客则共散盐
而加以形盐取其如虎之形象其威也王后世子膳羞
则共饴盐取其味之甘甜而可尝食也此盐之用然也
盐人则以奄二人为之掌其政令谓共盐尔待其戒令
谓煮盐尔自祭祀宾客膳羞之外更不闻以一毫取民
是其利则常在民而不在官也上之人特资盐以共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1a 页 WYG0092-0058c.png
者之用而不规其利之可以富国下之人亦惟资盐以
共饮食之用而不牟其利之可以富家自后世以盐致
富彊而𣙜利之禁始兴世儒乃谓先王山泽亦必有厉
禁以遏民趋利之原不思虞衡等官因设厉禁以为之
守初未尝私其利于公上而亦何尝有一语及盐乎故
尝谓坏天下之风俗者管仲也启公上𣙜禁者猗顿也
蠹人主之心术者郑当时也齐桓问管仲何以为国而
仲告以海王之国谨正盐筴举先王公共之用而为后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1b 页 WYG0092-0058d.png
世自私之具管仲者作俑之尤也伯主既资盐利以富
其国则民之趋利日炽矣岂非坏天下之风俗乎鲁人
有猗顿者用盐起家致富与王者埒取天下通行之利
而为私家擅有之财猗顿者龙断之贱也豪民且专盐
利以富其家则上之征利亦无怪矣岂非启公上之𣙜
禁乎𣙜盐固无怪也郑当时何人乃逢武帝之欲推毂
齐之大煮盐者用事汉朝而𣙜盐之法始密郑当时者
其蟊贼之臣乎人主心术自此蟊矣宁不谓之郑当时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2a 页 WYG0092-0059a.png
之罪欤且以成周之盐政盐人一官掌之不过奄女官
奴而已至汉大司农属官有干官有两长丞有水衡都
尉有均输官皆主盐事以至郡国盐官有三十九雁门
沃阳有长丞(地里/志)其法既密则其官必繁也乌乎周以
盐用而共邦事自宾祭膳羞之外则不敢以一毫取之
民汉以盐利而共邦财自公上𣙜禁之外则不肯以一
孔遗之民方且𣙜盐之不足而又𣙜铁𣙜铁不足而又
𣙜茶盐铁之𣙜茶盐之𣙜自汉至唐法日密矣儒者不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2b 页 WYG0092-0059b.png
排其非而反取成周山泽之禁以佐其说岂不惑哉
  财计
王金陵谓周礼一书理财居其半今观周官货贿之入
不过大宰九职九赋九贡之目尔民职所贡有常额地
职所敛有常制侯贡所致有常法尚何待于理乎然则
周人理财之道非见于理财之日而见于出纳之际非
见于颁财之顷而见于会计之时考之太府九赋以待
膳服九事九贡以待吊用五事九职之贡以充府库式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3a 页 WYG0092-0059c.png
贡之馀以共玩好太宰所以定为取财之法取此财也
太府所以分其颁财之府颁此财也内府所受受此财
也司会所计计此财也司书所叙叙此财也别其为金
玉则曰货别其为器币则曰贿总而言之则曰财周官
掌财固非一职而敛散出入之权太府实主之故入而
受之太府也分而颁之太府也凡执事者受财用受于
太府也凡邦之赋用取具焉取于太府也以太府为府
官之长而司货贿出入之权则利权不分敛散得宜而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3b 页 WYG0092-0059d.png
出入得以通知之矣向使分掌于诸府而不专总于一
司则出财者惟以给办为能用财者惟以济事为功而
后之不继不恤也财如何而不亏哉然颁其货于受藏
之府颁其贿于受用之府郑氏谓受藏若内府受用若
职内职内乃司会之属非受用之府矣王氏详解以职
内为受藏以职岁为受用此二职者掌出入之数尔而
谓之府亦非也刘氏中义以内府掌良货贿知其为受
藏外府掌共百物知其为受用然内府曰以待邦之大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4a 页 WYG0092-0060a.png
用谓之受藏亦不通若案其文玉府掌良货贿之藏受
而藏之宜为受藏之府内府掌受货贿以待邦之大用
宜为受用之府然受藏曰货受用曰贿而二府皆言货
贿又不然矣意者太府自有藏用二府以受货贿太府
总之而内府则兼掌之以待用欤货曰藏者亦藏之而
待用也太府而下三官玉府掌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
货贿之藏皆式贡之馀财所入焉此王之内帑也内府
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4b 页 WYG0092-0060b.png
与四方所献之物与妇功所颁之物入焉此王之公帑
也外府则专掌邦布入出以共百物以待邦之用凡邦
之小用皆受焉此亦王之公帑也王之公帑二内帑一
以公用多而私用少也玉府掌金玉服佩燕齐之物皆
在焉故一谓之王内府待邦大用而四方使者所受之
物则奉之王及冢宰之好赐予则共之是其用固在外
何以谓之内岂非以货贿之藏在乎内而不可以轻用
者乎外府固待邦小用而王后世子衣服则共之至于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5a 页 WYG0092-0060c.png
岁终而王后之服且不会是其用又在内何以谓之外
岂非以其泉布之流通在乎外而不可以私用者乎或
者徒见外府内府之名遂以内府为内帑外府为公帑
则非矣三府各所掌而统之以太府则三府不得以行
其私太府虽总其财而制之以太宰则太府亦不得以
行其私是则成周掌财之官然也若夫财之出入必有
会计则有司会而下五官以主之司会为计官之长掌
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则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5b 页 WYG0092-0060d.png
分治不至于旷官掌百物财用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
逆群吏之治而听会计则用财不至于踰法以参互考
日成则日考之也以月要考月成则月考之也以岁会
考岁成则岁考之也既逆其治而听其会又考其会而
知其法考之名亦详乎案宰夫之职有能足用长财善
物者与凡失财用物辟名者宰夫得以乘其出入诏冢
宰而诛赏之今司会则以诏王及冢宰而废置之宰夫
既有以诏其诛赏之小者司会又有以诏其废置之大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6a 页 WYG0092-0061a.png
者则其致谨于财可知也司书为司会之贰掌其版图
而周知百物之出入财币之馀则使入于职币财用之
用则必考于司会三岁则大计吏治而民财器械之数
田野六畜夫家之数山林薮泽之数无不知焉以逆诏
命以受税法以入要贰以考邦治无不掌焉司书会计
之书又可谓详密矣职内则掌赋入之数以逆赋用及
会则以逆职岁之出职岁则掌岁出之数以待会计及
会则以赞司会之逆一出一入不总之以一职而以二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6b 页 WYG0092-0061b.png
官职之是以出入相考也职币一官乃掌币馀之赋者
也岁终则会其出凡邦之会事以式法赞之是虽式贡
馀财既会之而有馀复会之而不妄费也不特此尔司
裘何与于会计而岁终且会其裘事掌皮何与于财用
而岁终亦会其财赍以二官而继于计官之列则其细
事皆会可知矣此则成周会财之官然也然合掌财之
官与会财之官考之太府为财官长仅有下大夫二人
司会为会官长乃有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掌财何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7a 页 WYG0092-0061c.png
其卑且寡会财何其尊且多也盖分职以受货贿之出
入者其事易持法以校出入之虚实者其事难以会计
之官钩考掌财用财之吏苟其权不足以相制而为太
府者反得以势临之则将听命之不暇又安敢校其是
非不惟无以遏人主之纵欲而且不足以防有司之奸
欺也今也以尊而临卑以多而制寡则纠察钩考之势
得以行于诸府之中又况司会等职皆职之于天官而
冢宰以九式节财以岁终制用司会又不得以欺之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7b 页 WYG0092-0061d.png
掌之以下大夫之太府计之以中大夫之司会又临之
以上卿之冢宰如此则财安得而不均用安得而不节
国计安得而不裕哉故曰成周理财之法不在取财而
在出财不在颁财而在会计观此亦可见矣郑氏乃谓
太府若汉司农职内若汉少府司会若汉尚书前辈则
谓外府为司农玉府内府为少府愚谓司农犹内府少
府犹玉府盖司农给公家之公用始名内史后改为司
农犹内府之遗也少府为天子之私藏本名少府后为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8a 页 WYG0092-0062a.png
少内犹玉府之遗也尚书即是少府属官即非司会之
比独高帝时以张苍为计相此可比司会耳苍既罢而
此官不复置主会计者特其属官以属官而会长官之
财则其势必有所不行者矣至唐置三司使凡财赋国
用之利尽归盐铁使凡财赋之入尽归户部而度支则
会计之故三司只设副使而以三司使为长虽别设官
以相稽考然已是三司属官亦非成周设官之意甚至
为汉丞相而不知一岁钱谷之出入谓之责治粟内史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8b 页 WYG0092-0062b.png
为唐宰相而曰陈调兵食非宰相事请罢度支归有司
是岂太府司会兼属冢宰之意乎读周礼者知太府之
可以统诸府知司会之可以临太府又知太宰之可以
制司会则理财之法庶乎有可得而论者
  内帑
先儒以职内比汉少府而谓职内之财为天子之内帑
吁岂有待邦之移用者而可以为私藏乎后人以玉府
内府俱比汉少府而谓二府之财皆为天子之内帑吁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9a 页 WYG0092-0062c.png
岂有待邦之大用者而亦可以为私费乎夫天子以天
下为一家财本不可有公私之异帑本不可有内外之
分而况职内乃言掌邦之赋入以贰官府都鄙财入之
数内府乃言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此岂天子之
私财谓职内为内帑固不可谓内府为内帑亦不可愚
故以玉府为天子之内帑而内府不预焉盖先王先民
而后已必不以贡赋之公而给玩好之私必不以货贿
之本而共赐予之末也且以周礼考之太府则曰币馀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39b 页 WYG0092-0062d.png
之赋以待赐予式贡馀财以共玩好职币则曰敛凡用
财者之币振掌事者之馀财以诏上小用赐予职岁则
曰凡上之赐予以叙与职币受之巾车会车出入岁终
则入赍于职币泉府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馀是皆
以馀财而共用也内府外府固亦供好赐予之财用安
知不以大用小用之馀财而共之欤今观玉府所掌王
佩服之玉则共之诸侯相会之玉则共之王之燕衣亵
器则掌之金玉兵器文织良货贿之物则藏之至于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0a 页 WYG0092-0063a.png
有好赐则共其货贿玉府所掌则如是所供者如是此
其为天子之私藏乎兽人之皮毛筋骨则入于玉府渔
人之渔征则入于玉府廛人之皮角筋骨则入于玉府
泽人之国泽财物则入于玉府有如遂师言入野职野
赋于玉府是以九职九赋之物然只是野之所入则他
处九功九赋不入玉府可知矣玉府之所入者如此则
以之而供玩好赐予之用何伤乎又况太府总乎其前
司会计乎其后上焉又有太宰以临之则财虽私而实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0b 页 WYG0092-0063b.png
公帑虽内而犹外也然玉府掌金玉固也兵器货贿之
良内府既受之玉府亦藏之兵器金玉之献内府既入
之玉府亦藏之何也盖内府以给公用玉府以为私藏
有内府公用之常而又有玉府私藏之积无事之时一
岁所入足支一岁之用一旦事起于非常变生于不测
将何以佐用度之不足者哉此玉府之藏又将为内府
之副非特为玩好赐予用也且以职内观之及会则逆
职岁与官府财用之出而叙其财以待邦之移用以职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1a 页 WYG0092-0063c.png
内且叙官府之馀财以待馀用则知玉府之藏亦可得
而移用矣汉初犹有古意以大司农给国家之公用以
少府给天子之共养尝观哀帝发武库兵送董贤母将
隆奏曰武库兵器天下公用皆度大司农钱大司农钱
虽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费以出少府是不以本岁
给末用不以兵力共浮费元帝世贾捐之言暴师未一
年费四十万大司农钱尽乃以少府禁钱续之是犹以
私藏为公用以内帑为外费此美意也况少府外朝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1b 页 WYG0092-0063d.png
臣而得主内廷之物故宫掖无擅用之私而奄宦无干
预之弊尤良法也东汉始出少府钱属之司农非不可
也然宫中私用一切于司农取之而司农不应其求章
和以来不能堪此遂于宫中自立一监命奄人主之桓
灵之君每叹天子无私财而开鸿都卖爵以为私藏矣
唐始以财赋归左藏非不可也及第五琦不能禁豪将
之求取乃悉归之大盈后库是以天下公赋而为天子
私藏至杨炎请出内帑以归有司议者是之未几卢杞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2a 页 WYG0092-0064a.png
一用而琼林大盈掩为已蓄而命宦者主之矣夫尊为
天子富有四海苟一切限制之而玩好赐予之费不得行
则其势必有所不便利归公上权在一人苟一切私有
之而经常用度之费不得预则其情必有所不安诚知
玉府为王之内帑而内府不预焉又诚知内府为王之
公帑而玉府实佐焉则可与语周官之法度矣而或者
犹疑其如德宗受裴延龄之欺罔如汉灵帝之置私库
不亦过乎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2b 页 WYG0092-0064b.png
  钱币
内府与外府并立内府待邦大用外府待邦小用宜其
为货贿同也今外府惟曰掌邦布之出入以供百物百
官公用之有法者用布王后世子之衣服则用布祭祀
宾客丧纪会同军旅之财用币赍赐予财用皆用布不
知此布从何入乎考之泉府亦掌布者也泉布之布则
是廛人所敛司市介次思次所税之絘布肆长所税列
肆之总布质人治质剂者之质布市官罚犯令者之罚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3a 页 WYG0092-0064c.png
布廛人征邸舍者之廛布入焉泉府谓以市之征布敛
货之滞于民者是也外府掌布以待用不言九赋九贡
九功之所入或者载师所敛宅不毛之里布闾师所敛
民无职者之夫布而藏之以待小用欤此等所入无几
何以待邦用或者九赋之中有入泉者乃入于外府欤
然此特言布之入也而周人作布之法果谁为之欤案
汉志言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钱圜函方轻重一铢故
泉流于泉布于布矣泉取其流布取其布故司市曰以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3b 页 WYG0092-0064d.png
商贾阜货而行布布者欲其流布行使也岂非太公始
立此法九府圜转而周家君民通用欤然此特言布之
始而周人作布之意又果何谓欤案景王二十一年将
更铸大钱单穆公曰古者天降灾厉于是乎量赍币权
轻重以救民夫币以天灾而作是特权宜之制尔故司
市亦曰凶荒札丧市无征而作布岂非民之物贵乃铸
钱以饶民欤且夫行布以阜货而行货不通则布之用
穷作布以济民而作民不乏则布之利轻今外府掌布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4a 页 WYG0092-0065a.png
虽曰以共百物以待邦用而实小用则给之是以贾疏
亦云外府所纳泉布所积既少而小用则给之若大用
则取于馀府是以古人邦用凡货贿布泉皆可以助邦
用而所赖于泉者轻后世凡百所用一出于钱则泉安
得而不困哉汉唐以来铸钱之令或宽或严铸钱之制
或轻或重铸钱之数或多或寡而国家经费或有馀或
不足动皆以钱为虚实曾不知周人外府之布特以共
小用尔何后世转倚之而待邦之大用也故曰以泉布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4b 页 WYG0092-0065b.png
而佐邦之小用则泉布常见其有馀以泉布而供邦之
大用则泉布常见其不足抑尝因是而考之载师宅不
毛者出里布郑司农曰里布者布参印书广二寸长二
尺以为币贸易物案康成之说布即泉尔然布参印书
之币可以贸易亦名为布则与泉布相为流通行使者
也殆今之所谓楮币欤夫泉布以辅货贿之流行
参印书之布又以辅泉布之贸易然郑司农不于泉府
外府等官言之特于里布而及此则是古之为参印书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5a 页 WYG0092-0065c.png
者以与廛里之民而使之贸易耳古人不以泉布待邦
之大用则其资于参印书之布又轻也周礼一书但言
及布后世动以楮币为大计于是有钱楮轻重之议岂
识古人作布之意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5b 页 WYG0092-0065d.png
 
 
 
 
 
 
 
 礼经会元卷二上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6a 页 WYG0092-006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经会元卷二下    宋 叶时 撰
  内政
太宰佐王统百官者也而其分职率属不惟统王朝而
王宫之政得与焉不惟统王宫而王寝之政亦及焉不
惟及王寝而王宫之政亦属焉此见宫中府中合为一
体而大臣无所不统也盖天下之治自闺门衽席之微
而达之于朝廷表著之位自朝廷表著之近而达于乡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6b 页 WYG0092-0066b.png
田井牧之间未有内不理而外能顺家不齐而国自治
者文王造周由兄弟而家邦自刑寡妻始由邦国而乡
人自正夫妇始成王周公之守家法其可不于王内政
令致谨乎今以内宰考之掌宫中阍寺子弟之版与宫
中官府形象之图分官吏子弟之人与奄奚胥徒之民
均其稍食而使居之正岁则又均其稍食稽其功事宪
禁令于北宫而纠其守则后宫之守卫严矣岁中则会
内人之稍食稽其功事必无冗食之人佐后而献功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7a 页 WYG0092-0066c.png
比其小大粗良而赏罚之必无废功之职至于内宫自
夫人以下之财用又从而会计之则后宫之会计严矣
大祭祀后当祼献则赞瑶爵正后副祎之服房户之位
而诏其荐彻之礼与乐相应之仪又赞九嫔左右荐彻
之礼事而王后祭祀之事严矣凡宾客后当亚献则赞
祼献瑶爵致后所致诸侯来朝与宾客之礼而王后宾
客之事严矣上春则诏王后帅六宫之人而生穜稑之
种而献之于王地官舍人共之则后宫重农劝耕之礼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7b 页 WYG0092-0066d.png
行矣仲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而
后宫亲蚕示孝之礼行矣凡此皆王之所以治国者今
内宰以之而佐后皆太宰之所以治府者今内宰以之
而理宫又况以阴礼教六宫九嫔则后宫之人无不由
乎礼以妇职之法教九御则后宫之人无不共其职禁
其奇邪无邪行也展其功绪无废事也一则曰均其稍
食分其人民二则曰会其稍食稽其功事三则曰均其
稍食施其功事无浮食也内宰以下大夫二人而佐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8a 页 WYG0092-0067a.png
治内之政如此家法其有不齐乎不特此耳内小臣掌
后食正其服位后出入则前驱则犹王之太仆也内竖
掌外内通令凡小事则犹王之小臣也阍人掌王宫中
门之禁几其出入以时启闭则宫人之禁严矣寺人掌
内人女宫之戒令相导其出入而纠之则宫庭之纠察
密矣王有太祝后亦有女祝王有太史后亦有女史王
有司服后亦有内司服王有弁师后亦有追师特外以
士人为之内以奄奚为之以内外之不相混宫庭之不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8b 页 WYG0092-0067b.png
容杂处也以至典妇功丝枲三官此后宫女功事也亦
用士人为之是以外人而稽女功也染人追师屦人三
官此后宫服饰事也亦用士人为之是以外人而治服
饰也此最人主奢俭所系后宫风化所关非士人为之
则害国政矣大抵王后均体者也王听男教后听妇顺
王理阳道后治阴德王听外治后听内职王之于后如
日之于月阳之于阴相须而后成者也是故古者天子
立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亦立三夫人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9a 页 WYG0092-0067c.png
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理内之职与治外同则
是齐家之道无以异于治国也是以王之三公论道经
邦官不必备惟其人则后之三夫人亦坐而论妇礼无
官职宜也九嫔犹孤卿也分职率属其任为重内宰既
以妇职之法教九卿九嫔又以妇学之法教九御盖一
嫔统九御九九则八十一御矣女御以时而御王所以
岁时而献功事朝夕侍御于王最亲近者苟不严之以
教进之以时责之以功则列屋而望幸负宠而争妍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49b 页 WYG0092-0067d.png
能无异习邪世妇则犹大夫之职当祭祀宾客丧纪之
事帅女宫而濯齍盛涖女宫而陈具羞职以妇言则于
嫔妇之礼法素閒习矣夫故不待内宰九嫔教之郑氏
谓世妇不言数君子不苟于色有德则充无则阙是也
不然则春官有世妇每宫卿二人掌女宫宿戒亦预齍
盛飨食之事而亦谓之世妇果何义哉由前而观则后
宫之官不虚设由后而观则后宫之职不徒分成周齐
家之道亦可槩见况有统之以内宰临之以太宰而又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0a 页 WYG0092-0068a.png
仪刑之以一人自然内和而家理矣或者则曰内宰佐
后立市陈其货贿出其度量淳制以宫闱之严而预市
井之猥贱可乎内小臣后有好事于四方有好令于卿
大夫则使往以王后之贞洁而行诸侯卿大夫之交好
可乎不思建国之初面朝后市是王朝先义而后宫后
利也后宫者女功之本天下之所取法也内宰陈其货
贿乃所以出其度量淳制岂非葛覃言后妃之本者乎
又况夫人命妇过市司市且有其罚则内外未尝相杂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0b 页 WYG0092-0068b.png
也亦何嫌于立市乎案礼天子享诸侯有王后亚献之
礼子男来朝夫人致礼是王宫有致好之礼也王后者
天下之母群臣之所仰望也小臣致其好事好令乃奉
后命而往也岂非卷耳言后妃之志者乎又况内人吊
临于外寺人且帅而往立乎其前则内外未尝相混也
亦何嫌于致好乎或者又曰内宰小大夫也九嫔之教
岂内政之所宜亲春官世妇卿也六宫之帅岂内宰之
所宜预不知内宰之属有内小臣奄士奄人也内宰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1a 页 WYG0092-0068c.png
教安知非奄人传之乎世妇之吏有女府女史奄女也
世妇之帅安知非奄女行之乎周人内政之详如此而
或者犹有不满之论亦过矣周衰此政不行然诗人言
艳妻之煽犹知归咎于皇父卿士家伯惟宰之不得其
人褒姒嫉妒谗巧败国巷伯一诗所谓萋菲贝锦哆侈
南箕者寺人孟子尚能言之盖其家法相承耳目习熟
尚知周政王内之政不尔也况当成周盛时成王周公
身为之而身行之家齐而国以治国治而天下以平尚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1b 页 WYG0092-0068d.png
何以议为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2a 页 WYG0092-0069a.png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2b 页 WYG0092-0069b.png
 王有六寝大寝小寝王后有六宫正宫一后宫五天
 官宫人掌王六寝之脩宫人脩六寝为太宰属官是
 王寝与王朝宫相通也内官有内小臣寺人等官皆
 为内宰之属而统于太宰是则后宫之官与王朝相
 通也春秋世妇以卿帅六宫内事有通于外者世妇
 掌之是则王朝之六卿皆与闻乎六宫之事矣
  门制
案郑司农释阍人中门之禁曰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3a 页 WYG0092-0069c.png
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一曰毕门
康成曰雉门二门也夫皋者远也门最在外故曰皋库
门言有所藏也雉门取其文明也应门谓居此以应治
也路门取其大也路门谓之毕门者言自外至此而毕
故曰毕此五门之义也考之周礼阍人掌守王宫中门
师氏居虎门左司王朝小宗伯县衰冠于路门司士有
曰路门左路门右太仆建路鼓于寝门外其馀曰跸宫
(阍人/)曰守王门(师氏虎贲/)曰诏居门(太史/)曰垂首服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3b 页 WYG0092-0069d.png
法于宫门(太仆/)曰墨者使守门而已中门以其居五门
之中可知其为雉门大寝门以其在寝门之前可知其
为路门也虎门以其在王朝之后画虎焉此路门之别
名也治朝在路门之外王日视朝故言路门为详此天
子二门之名见于周礼也郑氏何以谓之五门书曰王
出在应门内则知王有应门记曰库门天子皋门则知
王有皋门库门故曰王有五门然周书又有所谓南门
者说者谓南门则为应门以王者于应门向明而治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4a 页 WYG0092-0070a.png
曰南不思书言王出在应门内又言逆子钊于南门安
得以南门为应门也或曰南门雉门也雉文明之物而
属南方故曰南不思春秋书新作南门及书雉门及两
观灾安得以南门为雉门也如此则天子五门并南门
为六门者矣诸侯半天子之门则有三门郑氏释明堂
位则谓库雉路释绵诗则谓皋应路其说自相违戾以
诗考之乃立皋门乃立应门此古者诸侯之制檀弓曰
鲁庄公之丧既葬而绖不入库门家语记卫庄公易朝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4b 页 WYG0092-0070b.png
市孔子曰绎之于库门之内失之矣合是三者而观之
则诸侯有皋门库门应门为三门尔如春秋于僖公书
新作南门于定公书新作雉门此鲁僭王门之制故书
盖古者营国必先立为门制以示尊卑名分定焉政令
出焉观望系焉门而可踰则上下等级不复可限矣语
称邦君树塞门记称诸侯不台门雉门南门之作春秋
书之防僭越也况外朝在皋门之内而徇事弊讼于是
乎入焉象魏在雉门之侧而帅民观象于是乎在焉治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5a 页 WYG0092-0070c.png
朝在南门之内而王日视事于是乎出焉燕朝在路门
之内而路门之制司王朝者在焉达穷民者在焉卫王
宫者居焉跸王宫者居焉闰月而诏王居焉岂特隆九
重之势而壮万里之威者哉知门制所以严君臣之等
级又知门制所以通君臣之政令则知周人立门之制
不苟矣
  奄官
周人治内之政详凡而设官分职皆以士大夫为之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5b 页 WYG0092-0070d.png
不得已而列在内庭供给内事者始用奄人奄之为言
闭也王金陵曰郑氏谓奄为精气闭藏者盖因民之有
疾而用之与籧篨蒙璆戚施直镈侏儒扶卢聋聩司火
矇瞍修声同(晋臣对文/公之言)若以为刑人则国君不近刑人
况于王乎若以为刑无罪之人则先王所不忍也愚案
司马下腐刑荅任安书引景监赵谈等以为喻萧望之
奏恭显用事请罢宦官以合古不近刑人之义则是奄
为刑人矣周礼掌戮曰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6a 页 WYG0092-0071a.png
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先王无绝人之心未
尝不用刑人也奄者犯宫刑汉之所谓宦人也然则周
人果近刑人乎曰非也考之周礼天官之属除阍人寺
人内竖之外用奄者凡二十九人其职不过酒人浆人
笾人醢人盐人幂人内司服缝人而已内小臣一职以
其掌后服位礼命故择奄之贤士为之地官之属用奄
者十有二人其职不过舂人饎人稿人而已春官之属
用奄者止八人其职不过守祧而已总三官而论之直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6b 页 WYG0092-0071b.png
四十有九人耳而其下为之供给服役者皆不过女奚
之徒且皆不得预下士之列独内小臣一官言士尔成
周之用奄人非酒盐之微则舂饎之贱非户庭之隐则
祧庙之幽耳虽曰刑人何尝一日得在君侧而天子与
之相近邪又况守祧则宗伯统之舂人等则司徒统之
酒人等则太宰统之其职卑其数寡而又临之以公卿
大臣岂容有不正者得以厕迹于其间哉周衰入于春
秋勃貂立公子无亏则奄人预废立矣缪贤荐舍人蔺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7a 页 WYG0092-0071c.png
相如则奄人预荐举矣恃势怙宠窃权弄柄至汉唐为
甚弘恭石显久典枢机而张堪萧望之不得用曹节王
甫摇弄国柄而陈蕃窦武不得行则政柄归奄人矣鱼
朝恩管神策兵吐突承璀为招讨使韩全义讨淮西贾
良国监其军高崇文讨蜀刘正亮监其军则兵权归奄
人矣古人以舆台待奄人则刑人之用为无伤后世以
枢筦付奄人则刑人之用为有害士大夫弥缝主阙沮
抑奸谋必曰天子不近刑人如曰奄人非刑人则天子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7b 页 WYG0092-0071d.png
得以亲信之矣汉人所谓手挟王爵口含天宪唐人所
谓西头势重南衙枢机权重宰相尚何足怪也哉
  教化
前乎周官舜命契为司徒则曰敬敷五教后乎周官则
穆王命君牙为司徒则曰弘敷五典司徒之掌教典尚
矣故成王作周官亦曰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然
司徒之教舍五者之外无他物考之周礼司徒曰掌邦
教典曰教典职曰教职象曰教象法曰教法官曰教官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8a 页 WYG0092-0072a.png
之属意其为教出此也今观其属则不然自乡师至比
长自遂师至邻长皆乡遂之官自封人至充人皆疆场
畜牧之官自载师至均人皆货贿赋敛之官自司市至
掌节皆掌关市自库人至场人皆掌田野山泽自廪人
至槁人皆掌仓廪禄食所谓教官者不过师氏保氏司
谏司教六七人而已何以谓之教官之属又观司徒之
职大半皆土地封疆之政所谓教者亦曰惟十有二教
曰三物之教曰五礼六乐之教云尔岂司徒所掌之教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8b 页 WYG0092-0072b.png
仅止于此邪详考其职先曰以土会之法辨五物之地
继之曰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以此推
之则司徒之教可知矣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无恒心先王不先制民之产以淑民之心而欲以言语
文字诵说传授者为教徒善岂足以为政哉故尝谓司
徒教民必先有以得地利而后可以淑人心既有以淑
人心而后可以全天理以五会辨五地之物生顺民物
也以土宜辨十有二土宅民居也以土宜辨十有二壤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9a 页 WYG0092-0072c.png
教稼穑也以土均辨五物九等均地征也以土圭测日
景求地中定民极也外而制邦国之封疆正畿封也外
而造都鄙之地域建田畴也如是则地利可得矣地利
既得则惟土物爱者厥心臧安土敦仁者故能爱于是
乎合五家为比使之相保至五州为乡使之相宾所以
联其比居又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
所以厚其俗如是则人心可淑矣人心既淑则生厚而
不为物迁性静而不为物动然后十二教可以施乡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59b 页 WYG0092-0072d.png
物可以教五礼可以防伪而教之中六乐可以防情而
教之和正月教象可以使之并观矣如此则五教不待
敷而自敬五典不待敷而自和天理岂有不全者乎若
是而犹有不率教之民则以乡八刑而纠之又有不服
教而兴狱讼者则听而断之归于司寇士师之官是又
以遏人欲而存天理也参考司徒一职虽其条目布置
先后不一以见教民之时而使民相生相爱之具实参
错而并施也故司徒之职曰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0a 页 WYG0092-0073a.png
又曰掌土地之图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岂非司
徒所以佐王安扰邦国者其在土地人民中欤又曰以
土地之图知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名物又曰辨邦国都
鄙之畿疆设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是数者岂非司徒
教民之根本欤案小司徒之职曰掌建邦之教法以稽
国中四郊都鄙夫家九比之数曰教法而必稽夫家九
比之数是其为教亦不出乎此矣其馀六十官属虽曰
整顿田畴分画郊里征敛赋役掌管山川纪纲门市扄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0b 页 WYG0092-0073b.png
鐍仓廪而先王之教已流行乎其中岂特倚师保六七
人而已哉大抵先王教民自田野始豳诗言风化之由
孟子言王道之始无非因民之常而施教也后世王制
不明民极不立听其自生自养而无以保其安土之仁
听其相刃相靡而无以导其爱物之善人欲横流而天
理晦蚀矣君臣之间方以化民成俗为学校之事而付
之有司谓是足以塞吾教职之责虽可以善人之形而
不可以善人之心上为文具下为观美相与为欺而已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1a 页 WYG0092-0073c.png
及陷乎罪从而刑之以为是弗率教者是罔民也惜乎
无以司徒教民之意告之者
  王畿
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邦畿千里维民所止盖王畿
天下之本所以观万国而示仪总八方而为极也人知
有极则东西南北于是乎求中而不容有所偏倚也人
知所止则先后远近于是取中而不敢有过不及也圣
人为民立极立中道以为标准可不于王畿千里之地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1b 页 WYG0092-0073d.png
而先正其本乎是故司徒建国必求地中测之以土圭
正之以日景南北东西必揆其中朝夕长短必视其中
寒暑风阴必度其中测其土深欲其浅深得中也正以
日至期其长短得中也古人立土圭以测日景必先测
其土地之深然后立土圭焉土圭之制尺有五寸日景
短而不满则知其为南矣地近南则多暑日景长而过
圭则知其为北矣地近北则多寒日景如夕之时则知
其为东矣地近东则多风日景如朝之时则知其为西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2a 页 WYG0092-0074a.png
矣地近西则多阴土圭致日之法当以冬夏以其短长
之极也日至之景尺有五寸则与土圭等矣是谓地中
既得其中则天地合而四时交风雨会而阴阳和然则
万国阜安乃建王国焉不特此尔匠人建国水地以取
其中置𣙗以视其正昼参诸日景夜考诸极星匠人虽
未必合周人之制其求为中则一也至于建诸侯邦国
则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亦以求邦国之中不言中
者承上文尔郑司农惑于地中之说谓今颍川阳城地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2b 页 WYG0092-0074b.png
为然彼徒见周人营洛谓之土中不知洛书为中乃取
其四方朝贡道里均尔如以洛为土中然后建国则丰
镐果为不中乎而况阳城之地去洛亦远此果谓之土
中周人胡不都阳城邪若专以王畿为地中则侯国皆
不中矣天地四时果不交合乎阴阳风雨果不和会乎
案春官典瑞掌土圭以致四时封国则以土地夏官土
方氏掌土圭之法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考工记
玉人亦曰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则是王畿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3a 页 WYG0092-0074c.png
外邦国都鄙无不以土圭求地中盖中在天地间不容
以定名也以一家观之一厅则有一厅之中一室则有
一室之中中无往而不在也故一家有一家之中一国
有一国之中天下有天下之中先王建国亦随其地而
求其中尔天地阴阳之气岂以一方而遂穷邪圣人财
成辅相天地之道亦岂有一方而不中邪中之为道不
特建国为然也辨方正位则方位之中有中体国经野
则国野之中有中设官分职则官职之中有中王畿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3b 页 WYG0092-0074d.png
内无一而不为中也不然则周官六典之首何以总谓
之以为民极也欤
 案郑氏注引司马法谓王国百里为郊二百里为州
 三百里为野四百里为县五百里为都其名不同其
 制又异又杜子春云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其
 说亦非王畿千里有国中郊野乡遂都鄙之别今只
 据载师所任之地约而为图略以见王畿千里之制
 尔自中国而郊野为六乡遂十五万家所受之田其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4a 页 WYG0092-0075a.png
 馀则为载师所任之田矣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4b 页 WYG0092-0075b.png
王畿千里之图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5a 页 WYG0092-0075c.png
  封建
大司马曰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王畿千里自其
外方五百里曰侯畿自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畿者以
限制畿疆言之也职方氏曰辨九服之邦国王畿千里
自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至其外方五百里曰蕃服服
者以服事天子而言也王畿千里之外九畿有四千五
百里似与尚书五服五千之制不同然细考之尧之五
服本二千五百里一服各弼以五百里凡二千五百里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5b 页 WYG0092-0075d.png
故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至周人分为九服尧之百里
男邦今为男服百里采今为采服二百里武卫今为卫
服百里蛮今为蛮服百里夷今为夷服其名虽存其制
则异故九服合王畿而言之与尚书特差五百里尔以
此见地域广狭自唐虞以来未有大异汉儒谓周公斥
大土宇之言不足信矣夫四海之内方千里者九州方
千里一州二百一十国八州八千里凡千六百八十国
合王畿千里之内九十三国而言共一千七百七十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6a 页 WYG0092-0076a.png
国而附庸之国不与焉大行人则曰邦畿千里自其外
五百里侯服至要服乃在九州之内变蛮曰要是此一
服特要束之耳夷镇蕃三服谓之蕃国乃在九州之外
若是则九州之内只容六服通王畿仅四千里尚书之
五服何以谓之五千王制之九州何以谓之九千盖尚
书比周礼以直计之案安国释五千之说以为两面相
距此乃汉儒之说王制汉儒所作以一州之地言之九
州之地合九千里若以相距言之则四千五百里尔以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6b 页 WYG0092-0076b.png
王畿九服直计之凡五千五百里则六服在内三服在
外矣三服在外非是纯不属九州以其在外地故曰九
州之外不可以中国之法绳之书曰六服群辟罔不承
德又曰六年五服一朝言五服则要服亦不常是以武
成叙诸侯之助祭洛诰称诸侯之和会康王之诰陈诸
侯之听命正言五服尔然此特言九州九服之制而成
周封国之制可得闻欤案王制孟子皆言公侯百里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与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之制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7a 页 WYG0092-0076c.png
同今考之周礼大司徒曰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
里子二百里男百里职方氏曰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
公方四百里则六侯三百里则七伯二百里则二十五
子百里则百男凡五等也与王制孟子武成不同汉儒
纷纷或以为附庸或以为斥大土宇或以为开方里数
或以为夏商周异制儒者常辨之矣然此在王制孟子
武成周礼自有明文第说者不察尔王制曰公侯皆方
百里孟子曰公侯地方百里伯子男皆以是差等盖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7b 页 WYG0092-0076d.png
制言王者之制禄爵故以分田制禄言孟子言周室之
班爵禄故以分地制禄言武成以分土对列爵言之是
亦以分土制禄言之也周礼则不然诸公之地以封疆
言则五百里至诸男之地以封疆言则百里是以封疆
所至之地言之故有五等也公之封疆虽五百里而受
田食禄则百里而已侯伯封疆虽四百里三百里而受
田食禄则七十里而已子男封疆虽二百里百里而受
田食禄则五十里而已如今之郡县大小各有差而俸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8a 页 WYG0092-0077a.png
秩乃其禄也又如今之食邑多寡各有数而实封乃其
所食之禄也以封疆言则五等以食禄言则三等此其
所以不同欤曰封疆者合山林川泽宫室涂巷所占之
地言之也曰食者此合封疆所出之税而王食其贡如
九贡致邦国之用山师川师致山林川泽珍异之物是
也公之地王与公各食其半侯伯之地自食其二王食
其一子男之地自食其三王食其一郑氏曰大国贡重
正之也小国贡轻字之也如司勋凡颁赏地三之一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8b 页 WYG0092-0077b.png
郑氏谓王食其一二入于臣亦此例也以其食者观之
曰食者半曰食者三之一曰食者四之一是则合封疆
之所食者亦有三等也且如大司马曰大国三军次国
二军小国一军则是制军亦三等典命曰上公九命侯
伯七命子男五命则受命亦三等司服有公之服侯伯
之服子男之服则作服亦三等司仪摈相之礼亦曰公
居上等侯伯中等子男下等岂于食以之制不然乎但
王制孟子以公侯为一等周礼以侯伯为一等用各不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9a 页 WYG0092-0077c.png
同尔王制孟子在周礼后当以周礼为正然职方氏所
谓四公六侯七伯二十五子百男之封凡百四十二国
复与王制二百一十国之制不同小郑氏附庸之说以
百同为图百里封男则百里百同足矣如公二十五同
则与封公五百里之数不合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
百里与同数亦差何必改七字为十一字案此百四十
二国计二万一千五百里总言邦国千里者谓千里之
地提而封之可以封此五等侯国言千里者以直计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69b 页 WYG0092-0077d.png
言五百里四百里至百里者以四面封疆言之百四十
二国以二千里之地封之若以千里合四面提封而计
之岂止二万一千五百里哉王制言封二百一十国是
以一州千里而言周礼言封百四十二国是以邦国千
里而言非谓一州仅百四十二国也若谓邦国千里之
地不足以封五等侯国则王制一州千里之地又安得
二百一十国也故下文曰以周知天下言以此数推之
可以遍知天下封疆之数矣然此亦言五等三等之制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0a 页 WYG0092-0078a.png
而成周封国之意可得闻欤案王制曰五国以为属属
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
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此与尚书州十有二师外薄四
海咸建五长之意同考之周礼司职曰建牧立长以维
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职方氏曰凡邦国小大相维
王设其牧形方氏曰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先王
建国必为是相维相比之制盖有以维之则小大相统
可以潜消其奸宄之谋有以比之则小大相承可以阴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0b 页 WYG0092-0078b.png
弭其凭陵之患惜乎先王建国之意至春秋扫地矣而
彊陵弱众暴寡比比有焉后世不考其制不原其意而
徒曰封建私也郡县公也岂不缪哉
  井田
周礼致太平之书井田太平之纪纲也不井田则不可
以行周公之道用周礼者可不先明井田之制乎然制
度明则井田可以行议论定则井田可以复今考郑注
分画殆有异同是岂先王制度或有不同欤何先儒议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1a 页 WYG0092-0078c.png
论自为不一也大司徒曰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
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此言都鄙之田制也小
司徒曰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
为县四县为都此泛言经土地而井牧田野尔郑氏则
曰此谓造都鄙也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遂人曰上地
夫一廛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
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
亩馀夫亦如之此言辨野之土以颁田里也大司马曰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1b 页 WYG0092-0078d.png
上地食者三之二中地食者半下地食者三之一此泛
言凡令赋以地与民之制尔郑氏则曰令邦国之赋亦
以地之美恶民之多寡为制如六遂矣至于匠人为沟
洫九夫为井十里为成百里为同此言沟遂洫浍之制
也郑氏亦曰此畿内采地之制采地制井田异于乡遂
夫井牧之制通夫天下可也如郑氏之说则邦国之田
制尚如六乡而都鄙之田制独与六遂异乎田谓之井
则通天下皆井矣井邑丘乘县都之制无往不同井方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2a 页 WYG0092-0079a.png
一里凡九夫受田九百亩邑方四里三十六夫受田三
千六百亩丘方十六里百四十四夫受田万四千四百
亩甸方六十四里五百七十六夫受田五万七千六百
亩县方二百五十六里二千三百有四夫受田二十三
万四百亩都方一千二十有四里九千二百十六夫受
田九十二万一千六百亩中为公田之数在内自井而
邑至县而都欲其联不可稽也经野不殊乎九夫度地
不离乎三等受田不过乎百亩此井田之定制也大司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2b 页 WYG0092-0079b.png
徒曰造都鄙则举外以见内也小司徒曰经土地则举
内以见外也遂人曰辨野之土则举遂以见乡也司马
曰令赋则举乡以见遂也匠人曰沟洫则举内外并言
也郑氏何见而分都鄙乡遂之异乎况小司徒明言以
稽国中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先郑谓九夫为井
是也国中四郊都鄙同是夫家九比之数则是乡遂采
邑通行矣合而观之都鄙不易之地即上地一易之地
即中地再易之地即下地特遂人于采邑加莱五十亩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3a 页 WYG0092-0079c.png
一遂之上地有不如采地尔虽曰百亩二百亩三百亩
数有不同而大司马言其所食上地百五十亩而食者
二之二则百亩尔中地二百亩而食者半则百亩尔下
地三百亩而食者三之一则亦百亩尔而实则一夫百
亩尔此一夫受田之制然也然一夫受田百亩遂人言
馀夫亦如之则受田之数不已多乎盖古者用民之力
则必授之以田小司徒言上地家七人可任者家三人
中地家六人可任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者家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3b 页 WYG0092-0079d.png
二人大司马言可用者亦如之凡一夫一妇则为夫家
登五人以上则为家其馀夫则上家三人中家合五人
下家一人可任用者故必授之以田不可任用则不受
田矣遂人曰以彊予任氓谓馀夫彊有力者则予之田
而任其力是也孟子所谓馀夫二十五亩此乃言自卿
以下圭田五十亩馀夫则二十五亩与遂人馀夫受田
百亩之制不同此馀夫受田之制然也说者谓小司徒
之所井牧者六乡之田遂人之所辨治者六遂之田自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4a 页 WYG0092-0080a.png
乡遂之外则为都邑之田如载师所谓公邑家邑小都
大都之田任甸稍县畺之地是也考之载师又有宅田
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
地近郊远郊皆六乡之民民皆计夫而受田矣则此七
等之田果何所授乎盖自国中而至远郊皆为乡遂之
地乡遂止有十五万家自十五万夫及馀夫受田之外
其馀则为七等之田亦奚有不足者是以致仕者其家
所受田则曰宅田仕有禄者受田如圭田则曰士田贾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4b 页 WYG0092-0080b.png
人在市其家所受田则曰贾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
田则曰官田田赋所出以饲牛者曰牛田田赋所出以
饲马者曰牧田公卿大夫有功而受赏者曰赏田此载
师七等受田之制然也孟子曰仁政自经界始经界既
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是故大司徒之造都鄙而继曰
分地职制地贡小司徒之经土地而继曰任地事令贡
赋遂人之颁田里而继曰颁职作事以令贡赋载师之
物地事授地职亦必辨任土之征盖经野以分田则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5a 页 WYG0092-0080c.png
足赋以制禄也然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
人百亩而彻彻之为言通也盖与贡助之法通行也郑
氏于匠人之注则曰周制畿内用贡法邦国用助法夫
贡者使耕其田而自输其税如孟子所谓什一使自赋
也助者借民力以耕公田而公取其税如孟子所谓九
一而助也郑氏以畿内为用贡法以邦国为用助法乃
与孟子不合不知成周乡遂都鄙邦国井牧之制本同
惟贡助之法少异尔案孟子曰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5b 页 WYG0092-0080d.png
一使自赋国中言乡野言遂也分而言之是乡用贡法
遂用助法矣盖六乡于王畿为近而皆君子故使之什
一自赋其粟则藏于仓人六遂于王畿为远而皆野人
故使之九一而助其粟则聚于旅师贡与助法通行故
曰百亩而彻贡助并行乡遂异制乌可以畿内独用贡
法乎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此言助有公田也周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
私又曰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田有公私之别则其为助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6a 页 WYG0092-0081a.png
可知矣故遂人曰以兴助利氓谓兴起众民共治公田
也里宰曰以岁时合耦于锄谓合众力耦耕公田也旅
师曰掌聚野之锄粟谓公田所收之粟也田野者是遂
人所掌邦之野也助之一字惟见于六遂之官是六遂
为助法明矣郑氏既以锄粟为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
出九夫之粟税则是惟助为有公田而行于六遂矣何
为而曰邦国独用助法乎愚案载师所入八等之地闾
师县师所任之赋则是用贡法矣盖园廛二十税一近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6b 页 WYG0092-0081b.png
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无过十二漆林二十
而五郑氏以为轻近而重远非也国宅无征以其无地
可耕也近郊十一者宅田以优致仕士田以当世禄贾
田以有市征所以轻也远郊二十而三者官田赏田以
有人在官者已食禄牛田牧田以共畜牧者之食故比
近郊差重也甸稍县都十二者以其公卿大夫与王子
弟食邑采邑之所贡故视远郊为重也轻园廛者以其
无田谷也重漆林者以其非田谷也税有远近轻重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7a 页 WYG0092-0081c.png
不同故载师立为定额使之自贡而闾师县师征之尔
郑氏注匠人谓以载师论之周制畿内用夏之贡法是
特有见于此也故地官司稼掌巡邦野之稼以年之上
下出敛法则是于邦野贡法亦必随岁而为轻重岂若
后世所谓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而于凶年取盈乎
孟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者意者贡法至
战国而坏助法亦不复存故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
不善于贡当时惟以贡法专行而人思助法之善此孟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7b 页 WYG0092-0081d.png
子所以为救时之论而欲贡助通行也故有国中野外
之别盖自春秋以来宣公初税亩而公田之法坏矣左
氏曰谷出不过籍公羊曰古者什一而籍谷梁曰古者
公田则是井田皆为公田亦明矣宣公既取公田之税
又取私亩而税之则是什而二之也春秋讥之至哀公
问有若以年饥用不足而有若对以盍彻乎哀公则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是自宣公以来周之彻法
已不复行况战国暴君污吏乎故孟子谓贡法未可尽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8a 页 WYG0092-0082a.png
废而助法不可不行请野九一而助所以宽野人国中
什一使自赋所以待国中之君子此孟子救时之论亦
周公受田之制也郑氏不明此意反谓周人畿内用贡
法邦国用助法是岂助法可行于邦国而不可行于畿
内乎然则欲行周公之道者必先破郑氏之说而后可
以行贡助之法必先原孟子之意而后可以行井牧之
制否则议论不定制度不明其何以行之哉
 案郑氏以井邑丘甸县都之制为造都鄙其说已非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8b 页 WYG0092-0082b.png
 又云邑方二里丘方四里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则方
 十里为一成案孟子方里而井井方一里则四井为
 邑邑当四里丘当十六里甸当六十四里县都皆以
 是推之郑氏旁加之说则求合司马法尔然天下地
 形南北东西多寡不同高下亦异岂能一一方平如
 棋局然今画此图亦姑以存其大槩耳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9a 页 WYG0092-0082c.png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79b 页 WYG0092-0082d.png
  荒政
大司徒之于民既庶而又富之可谓得地利矣既富而
又教之可谓得人和矣然而天时不常水旱为沴则地
利有所不能殖人和有所不足恃圣人有忧之是故为
之荒政以聚万民所以救天时之不常而济地利人和
之不及也散利贷种食也薄征轻税赋也缓刑宽刑罚
也弛力息繇役也舍禁山泽无禁也去几关市无几也
眚礼杀吉礼也杀哀节凶礼也蕃乐彻乐而弛县也多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0a 页 WYG0092-0083a.png
昏杀礼而多昏也索鬼神而为凶年祷也除盗贼而使
良民安也盖天灾国家代有岁凶年谷不登上之人苟
不有以赈救之不有以存恤之则老弱转乎沟壑壮者
散而之四方矣民安得而聚哉周人以荒政十有二聚
万民又曰大荒大礼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
征缓刑其拳拳于聚民可谓至矣而其存恤赈救之意
又散见于六属之中乡师以岁时赒万民之艰阨以王
命施惠司救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王命施惠司稼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0b 页 WYG0092-0083b.png
则均万民之食而赒其急而平其兴即荒政之散利也
司市凶荒则市无征司关国凶荒则无关门之征即荒
政之去几也司徒救荒故言去几司关禦暴故言犹几
均人凶札则无力征无财赋即荒政之弛力也廪人若
食不能人二釜则令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膳夫大荒
则不举掌客凶荒则杀礼司服大荒则素服即荒政之
眚礼也大司乐大荒大灾令弛县即荒政之蕃乐也士
师若邦凶荒则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朝士若邦凶荒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1a 页 WYG0092-0083c.png
则令邦国都县虑刑贬即荒政之缓刑也小宗伯大灾
及执事祷祠于上下神示太祝天灾弥祠社稷祷祠家
宗人以至日致天神人鬼地示物魅以禬国之凶荒即
荒政之索鬼神也六官之属苟可以为荒政之助者无
不致其详焉成周聚民之意可谓仁之至义之尽矣然
此十有二政曰弛力曰薄征曰会禁曰去几固皆有以
利民矣一以散利为先则其关系民命尤急也利不散
则民不聚虽有眚礼蕃乐杀哀多昏之政未必有实惠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1b 页 WYG0092-0083d.png
及民先王荒政以散利为急盖古者三年耕必馀一年
之食九年耕必馀三年之食预为先备以为散利之地
故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民无菜色者备先具
也是以周人有仓人掌粟入之藏有馀则藏之以待凶
而颁之旅师则聚野粟平颁其兴积施其惠遗人掌县
都之委积以待凶荒皆先为之备也后世如梁之移民
河东汉人之就食蜀汉亦得周人移民就谷之意发仓
廪以振贫民遣使以振贷无种食者亦得周人赒民施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2a 页 WYG0092-0084a.png
惠之意然皆可暂而不可常也独一常平义仓之法有
仓人藏粟旅师聚粟遗人委积之政诚可以为荒政散
利之助而后人不能遵守其法而推广其意常平义仓
之名存而实废卒有水旱之变国胡以相恤哉上无以
散其利下无以聚其民则有去而为盗贼者矣盗贼方
兴乃相与讲求其弭盗之策甚者必重法立威以求胜
之不思礼义生于富足盗贼起于贫穷周人荒政以除
盗贼居其末盖亦甚不得已也郑氏谓急其刑而除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2b 页 WYG0092-0084b.png
则失之矣且周人非不除盗贼也在司稽则执市之盗
贼以徇且刑之在士师则掌邦贼邦盗之成在朝士则
凡盗贼杀之无罪在司厉则掌贼盗之任器货贿在掌
囚则守盗贼在掌戮则搏盗贼在司隶则帅其民而搏
盗贼在环人则谍贼然此非凶荒之时其除之必急固
宜也凶年盗贼盖亦饥寒所迫耳何后世不求所以救
凶荒之政而徒求其所以胜盗贼之术欤然则欲除盗
贼者当如何曰自散利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3a 页 WYG0092-0084c.png
  乡遂
王畿千里有中国郊野之别注家分近郊远郊百里之
地为乡遂皆未足据案乡士掌国中各掌其乡之民数
则国中为乡矣遂士掌四郊各掌其遂之民数则四郊
为遂矣大率在中国者合七万五千家则为六乡在四
郊者合七万五千家则为六遂小司徒所谓稽国中四
郊闾师所谓掌国中四郊者此地也其馀则为载师所
任廛田及七等之田乡遂受田之制愚既于井田言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3b 页 WYG0092-0084d.png
矣今姑以乡遂之官言之司徒曰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四闾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此六乡之比也遂人曰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
县为都此六遂之比也六乡六遂各七万五千家五家
为比则有二千五百比长以下士为之合六乡有万五
千下士矣五比为闾则有五百闾胥以中士为之合六
乡则三千中士矣四闾为族则有一百二十五族师以
上士为之合六乡则七百五十上士矣五族为党则有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4a 页 WYG0092-0085a.png
二十五党正以下大夫为之合六乡则百五十下大夫
矣五党为州则有五州长以中大夫为之合六乡则有
三十中大夫矣五州为乡则乡大夫一人以卿为之则
六乡合六卿矣六遂之数亦然但每官各卑乡官一秩
尔六乡之官凡一万八千九百三十六人六乡七万五
千家而禄有万八千馀官说者多疑其不给不知乡老
且以三公兼之乡大夫则以六卿兼之其他中大夫下
大夫之属必以朝臣兼之比长闾胥族师之士亦必以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4b 页 WYG0092-0085b.png
六乡之民为之六乡大夫所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是
也况自乡大夫而下并无府史胥徒六遂之官皆然其
不设局分可知矣虽曰万有八千馀官而禄之以七万
五千家之赋岂有不给者哉然尝疑之司徒而下则掌
六乡遂人而下则掌六遂乡官列于乡师之下而遂官
列于市官之后何其不相联也且以遂官考之以岁时
登其夫家众寡及六畜车辇则如乡辨其老幼废疾与
其施舍可任者则如乡军旅田役之致民者亦如乡宾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5a 页 WYG0092-0085c.png
客祭祀之共给者亦如乡岁终之会政致事者亦如乡
而司徒之教饮惟曰乡饮射惟曰乡射宾兴惟曰乡三
物纠民惟曰乡八刑岁时邦法之读德行道艺之选友
弟睦姻任恤之书惟及六乡而不及遂先王何详于六
乡之教而独略于六遂邪孟子曰无野人莫养君子无
君子莫治野人在六遂者土则曰野民则曰氓牲曰野
牲职曰野职道曰野道役曰野役赋曰野赋周人为是
先后详略之叙者所以别野人也不然乡大夫之职辨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5b 页 WYG0092-0085d.png
夫家之可任者国中则自七尺以及六十晚赋而早免
之野则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早赋而晚免之何亦分
为早晚之别邪虽然乡遂之官皆王官乡遂之民皆王
民先王未尝以内外殊观也观小司徒掌建邦之教法
以稽国中四郊都鄙夫家九比之数则是王畿千里之
地皆同此教法亦何有乡遂之别乎是故乡大夫三年
大比则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遂大夫三岁大
比则帅其吏而兴氓明其有功属其地治者有功地治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6a 页 WYG0092-0086a.png
虽非德行道艺之考而郑氏以为举民贤者能者亦如
六乡之为则其所以待六遂之人才犹其待六乡之人
才也愚故曰观周人三物之教详于乡而略于遂则知
先王不易俗而脩教观周人三年之比宾于乡而兴于
遂则知先王不以地而弃才
  军赋
案大司马制军天子王畿六军公大国三军侯伯次国
二军子男小国一军此制军六等也万二千五百家为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6b 页 WYG0092-0086b.png
乡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家起一人为军则六乡为六军
矣六遂亦七万五千家合六遂六乡则可制十二军有
十二军之众仅制为六军可见先王之不尽民力也不
特此尔司徒司马皆言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中地可任
者二家五人下地可任者家二人一井凡八家姑以下
地言之则可任者十六人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则一
井只八人尔故遂人曰以下剂致氓民虽受上田中田
而会之惟以下剂为率其宽民力可知也上地有三人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7a 页 WYG0092-0086c.png
之数而起役惟一人则役未尝尽调也乡遂有十二军
之制而制军惟六军则兵未尝尽行也又况有万二千
五百人居则为比闾旅党州乡会则为伍两卒旅师军
他日之五长两司马即平日之比长闾胥也他日之卒
长旅师即平日之旅师党正也他日之师长将军即平
日之州长乡大夫也恩足相恤义足相救服容足以相
别声音足以相识则以之起军旅以之作田役以之比
追胥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岂有规避而不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7b 页 WYG0092-0086d.png
行者哉考之周礼徒役只发一人惟田与追胥竭作注
云追逐寇也胥捕盗也习田固可竭作追胥寇盗虽曰
使之尽行恐未必尽竭乡遂之民意必有递征之法也
且如鲁人三郊三遂亦可作六军而大国只三军而已
且不尽用其民至晋作州兵是尽一州二千五百家皆
使为兵而不留羡卒也晋作三行是尽郊遂七万五千
家皆使为军而不留半兵也故君子讥之以其非周人
制军之意也然此特制军之法尔而周人因井田以制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8a 页 WYG0092-0087a.png
军赋可得闻乎案周礼稍人掌丘乘之法是四邑为丘
十有六井百四十四家共出车一乘矣比丘乘之法推
之则甸四十乘都六十四乘其车乘之赋可知也六军
共七万五千人只此八都受田之夫可以供之八都共
出车五百一十二乘以供六军之用王畿之内不知有
几都之地而所出只此而已亦岂为多乎(详见马/政论内)郑康
成乃以乘字为甸而改读之彼徒见司马法曰四井为
邑四邑为丘马一疋牛三头四丘为甸六十四井出长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8b 页 WYG0092-0087b.png
毂一乘马四疋牛十三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故
以乘为甸所出而丘非之赋也然二井八家若以中地
计之可任者二十人甸六十四井为五百二十家可任
者通一千二百八十人今司马法只用七十五人说者
乃四百七十家有馀只赋兵二十五人周礼蓄兵之数
虽多司马发兵之数则少也又案司马法曰步百为亩
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为疋马二
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百家革车一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9a 页 WYG0092-0087c.png
乘士十人徒二十人成十为终终千井三千家革车十
乘士百人徒二百人十终为同同万井三万家革车百
乘士千人徒二千人案前言甸六十四井用七十五人
今十甸为成旁加甸地三十六井共百井八百家乃只
调三十人此与前说又不合也说者乃曰四分当兵之
数乃起发其一分之彊故八百家只有三百家番休者
常五百家积数百井八百家约为丁四千八百人可任
者二千人二十分四千之一有奇为四甲百人有奇又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89b 页 WYG0092-0087d.png
四分百人之一有奇只发三十人此又于发兵之数三
分而休其二也二说既自不同儒者彊为之解释尔兵
乘之法安可援是以为据且司马法之书不知作于何
人起于何代或以为文王治岐作或以为齐景公大夫
田穰苴作或以为齐威王论兵法而附穰苴作其书岂
合周礼焉可引之以乱圣经邪郑康成释经往往据司
马法释井邑之制而引夫屋终成通同之说释郊甸之
制而引郊州野县都之说释车甲之赋则引司马法释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0a 页 WYG0092-0088a.png
沟洫之说则引司马法释輂辇之名则引司马法以至
释朝会之仪则亦引司马法未能辨圣经之疑适以滋
儒者之惑愚请以周礼为据而司马法无所取焉周礼
虽不详言军赋而小司徒登其乡之六畜车辇乡师简
其鼓铎旗物兵器族师合卒伍简兵器以鼓铎旗物帅
而至遂人登其夫家六畜车辇遂师登其夫家六畜车
辇酂长作民以旗鼓兵革帅而至则凡军旅田役之所
当需者乡遂之官皆素备于平日岂特临时而后修车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0b 页 WYG0092-0088b.png
马备器械也哉不特此尔乡师有军旅田役之戒则受
法于司马作其众庶及马牛车辇会其车人之卒伍使
皆备旗鼓兵器帅而至稍人若有师田行役之事则以
县师之法作其同徒輂辇帅而至以听于司马县司稍
人以甸稍县都为名凡有军旅则属于司马则是丘乘
之赋通内外皆然也是虽不许乎军赋而兵寓于农赋
藏于民作而用之自有成法故军旅不言赋之数以其
皆出于田而有定额也又况小司马之职有阙文军司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1a 页 WYG0092-0088c.png
马舆司马行司马又皆缺职安知军赋不见于此而俱
不存邪若夫外府军旅共其财用之币赍遗人师旅掌
道路之委积委人军旅共其委积薪刍廪人师役则治
其粮与食仓人戎事共道路谷积饮食之具此皆待官
府给军事者与六军无预六军家自为兵人自为备居
有积仓行有裹粮非公家之所给也书曰鲁人三郊三
遂峙乃刍茭峙乃糗粮是侯国三军皆乡遂自共之推
此则六军可知矣是以太宰之职九赋敛财皆有以待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1b 页 WYG0092-0088d.png
其用独不及军旅九式均财皆有以为之法而亦不及
军旅岂非农皆为兵兵皆自赋初无烦于廪给故亦不
烦于均节欤
  役法
成周役民之法其要有四比闾族党是乡之役在民府
史胥徒是官之役在民伍两卒旅是兵之役在民蒐苗
狝狩是田之役在民在乡之役也常在官之役也久在
田之役也简在兵之役也疏在乡在官犹禄之廪饩在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2a 页 WYG0092-0089a.png
兵在民则民皆自给之矣其地大事致民则追捕之役
也大故致民则守卫之役也城郭沟渠涂巷之役则治
之牛马车辇委输之役则共之其为役若繁矣然周人
所以制役之法则可以谓纤悉委曲者焉小司徒之均
土地上地家三人中地二家五人下地家二人是均之
以土地之美恶也乡大夫之登其夫家国中自七尺以
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是征之以国野之远
近也均人之均力致丰年则旬用三日中年二日无年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2b 页 WYG0092-0089b.png
一日是又均之以年岁之上下也不特此尔小司徒之
起徒役则无过一人遂人之致氓则惟以下剂是其用
民之力不亦甚宽矣乎况乡大夫辨其役之可舍者贵
者能者贤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则役之又有其
等矣是以为用之民不惟不以役为劳又将皆以役为
乐由前观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则民乐于为台之役
矣由后观之百堵皆兴鼛鼓弗胜则民乐于作室之役
矣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是不以田役为劳也王事多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3a 页 WYG0092-0089c.png
难不遑启居是不以兵役为劳也后之役民既无其道
又无其法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则其役困于力小东大
东杼轴其空则其役伤于财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此
役之不均也王事靡盬不遑将父此役之不时也以至
绛县之老亦与城杞虽老者不舍也丞相之子亦令戍
边虽贵者不舍也后人之役如是抑何怪斯民之不求
规避者抑尝考之均人丰年用三日中年二日无年一
日此即王制所谓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也一人一岁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3b 页 WYG0092-0089d.png
以三日为断役三日则更一人往来更代不亦繁乎或
者以为民三十而事六十而免名在官者三十年均其
在官之齿岁以三日为断用之九十日而免则终身不
复此一说也或者以为调役之法使五人为伍十人为
联岁轮一夫祗役一月周而复始凡执法而在官者则
九人各于其家偿三日之役如此则民无道路之劳官
无交番之冗此亦一说也然以均人考之谓之力政是
均用民力也谓之公旬是均治公事也此特一时之役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4a 页 WYG0092-0090a.png
必随远近更递而调发之虽一人用一日可也若夫师
旅行役之事非岁所常有也如或有之其调发自有定
制恐非以三日为断东山之役三年而归采薇之戍自
春徂冬此岂三日可办之事哉大抵力役以三日为断
谓城郭沟渠涂巷之治牛马车辇委输之役也而军旅
行役不与焉万一有东山之征采薇之戍则君行师从
卿行旅从下之从上如父兄子弟之卫民亦不暇以久
计也夫三日一日用其民而民有斯干灵台之诗三年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4b 页 WYG0092-0090b.png
一年用其民而民有东山采薇之咏周人何以得此于
民哉亦以佚道使民民忘其劳说道使民民忘其难尔
尝观今之役法田役兵役既不及民府史胥徒则今之
顾役也比闾族党则今之差法也顾役既出税以顾之
差役则不免出力以任之所谓差役者里正保长是也
夫有产则有役皆职分之所当为也今皆规避以求免
何邪且周之役繁而民乐于为役今之役简而民苦于
充役是岂无自而然欤盖成周比长闾胥族师党正皆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5a 页 WYG0092-0090c.png
下士中士上士下大夫为之今之保长犹比长闾胥也
今之里正犹族师党正也一日执役于官则视之不啻
如徒胥之贱况又责之以所不堪供之财迫之以所不
能任之力民亦何乐而为此役哉不思汉之乡老啬夫
且皆有秩后魏之邻长里长亦复繇戌随之州县乡官
悉由吏部除授唐之里正村正皆以勋品以下者充之
是犹有比闾族党之遗意今胡为而以胥徒待之也吁
有关雎麟趾之意而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欲复成周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5b 页 WYG0092-0090d.png
之役当有忠厚之意可也不然周之乡役其何以独在
教官之属哉
  选举
论成周选举之法孰不知乡举里选之为公论三年大
比之法孰不知德行道艺之重然亦思周之选举不属
之他官而属之教官者夫岂无意欤盖必有教之于平
时斯可以兴之于异日既有以书之于每岁斯可以考
之于三年且以乡大夫宾兴之制观之三年大比则合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6a 页 WYG0092-0091a.png
六乡之民而考其德行道艺有德行者为贤则兴其贤
有道艺者为能则兴其能既有贤能之可兴则乡老以
三公之尊乡大夫以六卿之贵与夫六乡之吏以士大
夫之贤以乡饮酒之礼礼而宾之夫以六乡之民得与
士大夫相酬酢是以贤能之可尊而尊其人也宾之明
日公卿群吏乃以其书而献之于王王乃拜而受之登
于天府内史掌诏王治乃书其贰将以诏王用之夫以
六乡之士而可以当天子之拜可以联祖庙之藏是又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6b 页 WYG0092-0091b.png
以贤能之可敬而敬其书也所谓贤能者曰德行道艺
而已六乡之民果何修而臻此盖将自乡大夫以正月
颁法教民之时而其考察者即德行道艺也党正以正
岁属民读法之时而所书者亦德行道艺也族师所书
虽曰孝友睦姻有学闾胥所书虽曰敬敏任恤无非德
行道艺中物特于二十五家之闾百家之族凡有一行
一艺皆书之而未遽责其德行道艺之全备尔不惟是
尔大司徒掌教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六德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7a 页 WYG0092-0091c.png
六行六艺者即此物也以至司諌虽非六乡之吏而掌
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正其行而彊之道艺巡问而
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皆此物也平日之教者以
此则今日之兴者亦以此平日之书者以此则今日之
考者亦以此教之之初已为宾兴之地兴之之日尚何
负于宾礼之隆哉大哉成周之教不独六乡为然也官
正之纠宫卫必曰纠其德行教之道艺师氏保氏之教
国子必曰教以德行养以道艺是无往而不为德行道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7b 页 WYG0092-0091d.png
艺也而况于三年宾兴之选乎然乡大夫既以大比而
宾兴矣又曰退而以乡射五物询众庶者盖将以是而
示人之激昂而为宾兴之继也射特六艺之一物尔而
有五物之分一曰和是其内志正也二曰容是其外体
直也三曰主皮是其持弓矢审固也四曰和容则知容
止比于礼五曰兴舞则知其节奏比于乐郑氏曰和载
六德容包六行主皮和容兴舞则六艺之射与礼乐欤
盖射可以观德州长春秋会民则以礼而射于党序是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8a 页 WYG0092-0092a.png
以射择士也乡大夫以射礼而询众庶则六乡之民又
将因射而知自勉矣故又曰比谓使民兴贤是民自知
其贤而兴之矣出而使为之事则民岂有不服者哉使
民兴能是民自知其能而兴之矣入而使治其事则事
岂有不理者哉贤能之兴皆出于民此乡举里选之所
以为公也以所兴之人而还以长之必能兴利除害而
与民相周旋以所兴之人而还以治之必能趋事赴功
而与民相劝助故人而在官府治事者此人也出而在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8b 页 WYG0092-0092b.png
比闾为长者此人也则是在官临民者孰非德行道艺
之人哉后世选举之法坏人自科目始吁科目岂能坏
人亦教之者有以坏人也郑司农谓兴贤若汉举孝廉
兴能若举茂才不知汉之平时所教者果孝廉茂才否
夫教之以利禄之学则所举者皆利禄教之以词章之
学则所举者皆词章所教在此所学在此则所举在此
科目未足坏人才而教化已先坏人心术矣后世言者
非不知乡举里选之为可复然平时无德行道艺之教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9a 页 WYG0092-0092c.png
而一旦欲行德行道艺之选岂不迂哉虽然成周以德
行道艺教民而司徒三物之教惟六德六行六艺尔道
不知为何物然则道之为教非可以一端名也先王以
教职而属之司徒乡官不过画乡遂理兵农征财贿掌
山泽联关畿与夫师田行役冠昏饮射丧祭之法而已
成周以道教民之意固隐然在此矣孟子以五谷鱼鳖
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民养生送死无憾而为王
道之始韩子以士农工贾之民父母兄弟夫妇朋友之
礼经会元 卷二上 第 99b 页 WYG0092-0092d.png
位推而至于宫室桑麻粟米蔬果鱼肉之物而归之道
化之原皆此意也周人六乡之教无非吾道中物而六
德六行六艺之物实自吾道中来异时宾兴贤能出长
入治亦无非吾道之教先王以道设教盖如此后人不
能以道化吾民而区区欲以科目取士尚何怪人才之
不如古欤
 
 礼经会元卷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