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a 页 WYG0092-0002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经会元卷一上    宋 叶时 撰
  礼经
知有圣人之治法当知有圣人之道法离道于法非深
于周礼者也欲观周礼必先观中庸中庸曰大哉圣人
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夫礼仪三百经礼也说者谓
周礼是也威仪三千曲礼也说者谓仪礼是也二书皆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b 页 WYG0092-0002d.png
周公所述也中庸言圣道发育万物复敛而归之礼仪
威仪之中何哉盖圣人之道洋洋乎极于至大而无外
优优乎入于至小而无间周公所书虽曰制度文为之
所在而圣人所以生物不穷与天并立者实出于其中
是诚中而不偏之正道庸而不易之正理不如是乌足
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也哉虽然有周公则周礼
作有成王则周礼用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
人昔周公相成王兼三王之事监二代之文夜以继日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a 页 WYG0092-0003a.png
坐以待旦事为之制曲为之防垂至治之法而先有乱
日之忧处极盛之时而逆为衰世之虑纪纲制度纤悉
必备于是乎周礼作焉君臣同德相与图维以立政无
逸之规模而植立凫鹥既醉之事业以蓼萧行苇之恩
意而讲明洛诰周官之典刑精神心术亹亹忘倦于是
乎周礼用焉井牧始于黄而九夫经野之制备弼服昉
于尧而九畿分国之制详典刑俶于舜而五刑丽民之
制具施诸今而不悖稽诸古而益彰此三者道之所以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b 页 WYG0092-0003b.png
行也然此犹其大者又次如冠昏丧祭之文又其次如
服食器用之度无不竭吾心思而经画之微而至于羽
毛鳞介之形又微而至于蠹狸蛙黾之类而必为之区
处各当而后已是礼也举本而不遗末语精而不遗粗
周公以之相七年之治成王以之致四十年之平周家
以之永八百年之命即此一书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
天非徒为三百礼文而已此周公之道所以为周公之
法与然周公岂有它道哉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a 页 WYG0092-0003c.png
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周礼一书皆
此道也战国孤秦而下道已不得其传而周公之法隳
汉武号为有志于道然承嬴刘之弊井田行而阡陌封
建裂而郡县肉刑变而笞箠三者行道之本汉去古未
远且不能以渐复区区官名之定服色之易正朔之改
曾无补于治道之万一河间所献之书且不肯过目况
望其勉彊行道乎刘歆生当阳九之厄百六之会乃欲
取之以辅新莽彼何人斯敢轻议礼吁周公之法不行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b 页 WYG0092-0003d.png
周公之道无恙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后世惟一唐太
宗亦知周礼为真圣人所作而曰不井田不封建不肉
刑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是亦徒发望洋之叹耳世
儒尝恨太宗不能修复古制以为唐自元魏北齐以来
授民以田分民以乡先王之制十已用其一二继以苏
绰在周约六典以建官而府兵之制微有端绪先王之
制十已用其五六又继以隋文帝之富盛苏威高景之
损益先王之制十已用其七八太宗蹑其后而行之使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a 页 WYG0092-0004a.png
其深观详察纤悉委曲有以补前代之未备则唐之治
为周之治惜太宗之不为此也然观魏齐周隋之时制
度近古而卒无善治者道失其传而徒法不能以自行
也今观贞观之治世业以受田租庸调以取民七百三
十员以建官十六卫八百府以置兵法非不良政非不
善终不保其后之不变或者不原其道之不行而惟咎
其法之未尽不思太宗行仁义方四年遽满心于既效
已德色于致平圣人发育峻极之妙果如是易谈邪彼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b 页 WYG0092-0004b.png
知周公之法不行不足以行周公之道安知周公之道
不行其何以行周公之法与盖自周衰道之不行久矣
子思子已逆知后世之不善用周公者也故曰待其人
然后行金陵王氏以儒学相熙宁而尝一用周礼奈何
新经行而僻学兴新法立而私意胜末流之弊罪有浮
于汉儒者故程明道曰有关睢麟趾之意而后可行周
官之法度正为斯人发也乌乎道其不行已夫后世身
君师之责者有能思周公之所思行周公之所行庶乎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a 页 WYG0092-0004c.png
其可以为成周之治矣不然道之不行而徒法之是任
未可以语周礼
  注疏
周礼之出自刘德始累周礼者亦自刘德始周礼之立
自刘歆始诬周礼者亦自刘歆始周礼之传自郑康成
始坏周礼者亦自郑康成始昔秦人灭学周礼以藏之
山岩屋壁而𫉬存武帝时有季氏得之以上河间献王
德全书不得见得见五官斯可矣河閒献王乃以考工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b 页 WYG0092-0004d.png
记补之司空一职岂考工记之事邪观其言曰国有六
职百工与其一焉是以治教刑政之属特与工匠器械
等耳即此一语可谓不识周礼矣异时奏入秘府周礼
虽存而汉君诋之以为末世渎乱之书得非刘德一记
累之邪故曰累周礼者刘德也周礼一书既不得行于
武帝之世至成帝时有刘歆者独识其书为周公致太
平之迹亦云幸矣奈何身为国师取之以辅王莽乃为
泉府理财之说于是六干立法则郡皆置市官即此一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a 页 WYG0092-0005a.png
说可谓不知周礼矣当时奏入学官周礼虽存汉儒訾
之以为六国阴谋之书得非刘歆一法诬之乎故曰诬
周礼者刘歆也虽然累周礼者其罪小诬周礼者其罪
大诬周礼者其法在坏周礼者其法亡何则刘德补亡
善学周礼者皆知其为不类刘歆立法善用周礼者皆
知其为不经礼经之学所赖以相传者诸儒讲明之功
也今杜子春得之于刘歆郑兴郑众得之于杜子春郑
康成号为囊括六典网罗众家盖亦知所折衷矣胡为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b 页 WYG0092-0005b.png
不抱遗经推究终始而乃凭私臆决旁据曲證此周礼
所以不明而召后儒纷纭之议也大抵康成说经有五
失一引纬书二引司马法三引春秋传四引左氏国语
五引汉儒礼记姑摭一二言之周礼无天帝之异名而
注有北辰耀魄宝之说后儒是以有天帝之辨此纬书
之失也周礼无分野之明文而注有岁之所在我周分
野之说后儒是以有分野之惑此国语之失也丘乘之
政在周礼可推也郑则曰甸出长毂一乘丘乘当为丘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a 页 WYG0092-0005c.png
甸则丘乘之法坏矣此司马法误之也冕服之章在周
礼可覆也郑则曰三辰旂旗王服正为九章则服章之
制紊矣此以春秋传误之也内司服以袆衣为后饰追
师以副编为后饰而注曰夫人副袆则王后夫人之饰
又乱矣此又以礼记误之也不思汉儒纬书非圣人之
书穰苴兵法非圣人之法左氏之语多诬戴氏之记多
杂其可引援以證圣经邪不特此尔以御史大夫比小
宰以城门校尉比司门以少内譬职内以尚书准司会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b 页 WYG0092-0005d.png
以尚书作诰文类御史官制已大戾矣以汉算方九赋
以莽制比国服以国服为息加师旅以殷周变制议封
建以乡遂异制诬井田以贡助异法释畿内邦国之税
此皆害周礼之大者也自康成之注既行而贾公彦一
疏一惟郑注之是解周礼制度合与不合不暇究矣儒
者沿袭注疏之文考之于经而不合遂指周礼为非周
公之全书是敢于叛圣人之经而不敢违汉儒之说也
吁刘歆之诬周礼一时之失而周礼之法尚在郑康成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8a 页 WYG0092-0006a.png
之坏周礼千载之惑而周礼之法几亡然而法未尝亡
礼未尝坏读周公之礼而行周公之法亦惟以圣经为
据斯可也
  民极
周礼叙六官首篇皆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
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唐太宗读周礼至此叹曰诚哉深
乎盖此数语周公作周礼之纲领故于六典迭言之夫
极之为言有中之义圣人以中道立标准于天下而使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8b 页 WYG0092-0006b.png
天下之人取中焉武王访洪范于箕子以叙彝伦而立
以皇极居中古今未有舍皇极而能立国者今以周礼
考之土圭测景以求地中建国也面朝后市左祖右社
辨方也朝分内外位别东西正位也公五百里至男百
里体国也九夫为井至四县为都经野也一曰天官至
六曰冬官设官也一曰治职至六曰事职分职也而周
公则总之以为民极焉极也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如
尧之立民是也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如周之敷言是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9a 页 WYG0092-0006c.png
今周公所以为民立极者惟在王畿方位国野官职之
中盖王畿立而后根本定方位设而后等级明国野分
而后疆理正官职举而后纲目张民极之立孰有大于
此者故周公不惟于天官言之而五官各引之以冠其
篇首丁宁训告若是谆复则是三百六十馀官事事物
物皆有极何往而非斯民之标准与盖极之所在所以
习民于尊卑等级之中而导民于礼乐教化之内消其
亡等冒上之念而敛其安分知足之心斯民入则会其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9b 页 WYG0092-0006d.png
有极出则归其有极经制乌乎而不定风俗乌乎而不
淳尝观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
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又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以乐
教和则民不争至大宗伯亦曰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
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一则曰中和二则曰
中和皆所以建中和之极也然而王畿之根本未定方
位之等级未明国野之疆理未正官职之纲目未张虽
有礼乐刑政之具将安所施设邪周公立极之意必寓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0a 页 WYG0092-0007a.png
于七者之中而冠于六篇之首岂不诚哉深乎先正范
公有言曰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愚窃曰经
礼三百一言以蔽之曰为民极
  官名
官之有名尚矣郯子曰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以水纪太皞以龙
纪少皞为鸟师颛帝为民师此官名之见于春秋传然
也然古人命官或纪以瑞或纪以事名虽不同而于天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0b 页 WYG0092-0007b.png
地四时各有所配初非分掌天地四时也有如少皞有
重该脩熙四叔是以四叔而掌五行尧有羲和仲叔四
子是以四子而掌四时又非以是名官也今观周礼冢
宰曰天官司徒曰地官宗伯曰春官司马曰夏官司寇
曰秋官司空曰冬官是以天地四时名官而非分掌
其事也夫既非分掌天地四时而加以天地四时之号
是则以虚名而加实职也古人云龙火帝之纪果亦如
是否乎又况以天名官而春官保氏之属非天事乎何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1a 页 WYG0092-0007c.png
以不属冢宰以地名官而夏官职方氏之属非地之事
乎何以不属司徒司寇刑杀固谓之秋司空水土固谓
之冬至如春朝夏宗秋觐冬遇并属宗伯则宗伯不特
主春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并属司马则司马不特主夏
周人以天地四时分冠六卿之号果何意欤尝以周官
考之则知周人命官之意深矣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
寅亮天地三公之官不备而三孤之职无闻盖三公不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1b 页 WYG0092-0007d.png
备者非三公兼六卿则六卿兼三公也三公犹且兼设
况三孤乎惟其相兼摄也则经邦弘化燮理寅亮之职
非六卿之责而谁责然则六卿之责不独分职率属阜
成兆民而燮理阴阳寅亮天地之事皆预焉命之以宰
伯四司之名而冠之以天地四时之号是以三公三孤
之责而责六卿也分天地四时而冠六卿之名其次序
若不相紊合天地四时而为六卿之责其脉络未尝不
相通一治一教一刑一事苟有一之不得其职皆足以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2a 页 WYG0092-0008a.png
干天地四时之和以此见周人之任六卿也为不殊而
待六卿也不敢轻矣岂徒设为加官之号以虚名而加
实职如汉人以大司马冠大将军之上姑示尊宠而已
哉虽然六卿分配天地四时而冢宰以天名官则其任
责为尤重矣尝观虞书司徒敷典犹地官也而典则曰
天叙秩宗典礼犹春官也而礼则曰天秩五服五章犹
司服典命之职也而曰天命有德五刑五用犹司寇司
刑之职也而曰天讨有罪一则曰亮天功二则曰代天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2b 页 WYG0092-0008b.png
工同寅协恭无往而不以天自处今冢宰掌建邦之六
典何者而非天也以天官命冢宰而加于五官之上其
待大臣也弥尊其责大臣也弥重故任大臣而不能致
敬名曰亵天为大臣而不能任责名曰诬天昔陈平不
知钱榖决狱而谓宰相顺四时理阴阳丙吉不问清道
群斗而问牛喘谓三公典调和阴阳夫四时果顺阴阳
果和尚复何愧不和不顺而姑藉是以文其不知不问
之失吾谁欺欺天乎惜无以天官之学告之者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3a 页 WYG0092-0008c.png
  兼官
周官曰唐虞官百夏商官倍考之周礼六官之属凡三
百六十是周官又倍于夏商也案天官之属六十有二
地官七十有九春官七十有一夏官七十秋官六十有
六凡三百五十有二各官不预小宰言三百六十者举
大数也不特此尔天官自太宰小宰宰夫至旅下士凡
六十有三此卿大夫士之数也为府者六为胥为吏者
皆十有二为徒者百有二十凡百有五十人此庶人在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3b 页 WYG0092-0008d.png
官之数也地官春官秋官皆然夏官掌兵则史十六人
胥三十二人徒二百二十人通六官计之已一千五百
有二人其馀六官之属除地官乡遂山泽等官及庶人
在官者只合大夫士计之以多少相准一官不下四百
人合长贰而言则六官几三千人矣成周官吏可谓繁
冗然卿大夫士之职分为六官之属安知其不为兼官
邪且以三公言之君奭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则太傅
不备矣顾命曰乃同召太保奭则太师太傅不备矣又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4a 页 WYG0092-0009a.png
有公兼冢宰者惟周公位冢宰是也有公兼司寇者太
史司寇苏公是也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方诸侯
又以公兼二伯也至如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
毛公此六卿之长也而以三公侯伯领之大而公卿必
相兼摄则下而百司庶府独不可兼摄乎案周礼言二
卿则公一人是三公兼卿老也一卿则卿一人是六卿
兼大夫也六军将皆命卿是六卿又兼六军之将也世
妇每官卿二人是六卿又兼六官之职也世妇谓每官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4b 页 WYG0092-0009b.png
二人则十有二人其六卿之长贰乎以此推之如地官
乡遂之官夏官司马之属必皆六卿之属兼之六卿之
属虽各有名大抵多兼摄也而况官属有不可以专置
者地官如迹人角人羽人掌炭掌茶等职只征一物秋
官如庶氏冥氏穴氏硩蔟氏赤犮氏等官只攻一事岂
无可兼者乎有不可常置者田诅则有甸祝诅祝祭祀
军旅共杖禁嚣则有伊耆氏衔枚氏丧纪则有职丧丧
祝夏采岂无可摄者乎若夫地官比闾族党邻里都鄙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5a 页 WYG0092-0009c.png
等官并无府史胥徒可知其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也其
他如春官大司乐大胥太师太卜太祝太史夏官太仆
小臣祭仆戎右齐右道右大驭戎仆齐仆田仆驭夫秋
官大行人小行人司徒等官亦无府史胥徒非上下相
兼则它官相摄也惟夫相兼摄也则官制虽倍于古而
其职不冗于古也大抵官惟其人虽公不备官事不摄
夫子讥之然则成周之官虽无虑三千员而实不过三
百六十属也盖古者天子建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5b 页 WYG0092-0009d.png
八十一元士今案周礼乡老即三公乡大夫军将世妇
即六卿则知六官三百六十属亦惟以此等大夫士为
之虽六官所谓大夫士之数如彼其多其为兼摄可知
矣至于府史胥徒之在官者天官有三千六百六十有
六人春官有二千二百四十有一人夏官有三千二百
六十有五人秋官有二千六百五十有七人地官无常
数冬官不可考只以四官计之已万人矣是皆使民兴
能入使治之也其徒则大司徒起徒役而为之与考论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6a 页 WYG0092-0010a.png
周之官制大而公卿长贰次而大夫士之属既有兼摄
则官何嫌于冗下而比闾族党小而府史胥徒之众又
兴于民则数何嫌于多乎盖周人因事以置官周礼因
官以存名居官而不兼其职则官冗兼官而不存其名
则官废知周礼兼官之职又知周礼存官之名则可与
言官制矣
  相权
周礼冢宰以天名官为一王之相兼三公之尊而位六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6b 页 WYG0092-0010b.png
卿之长自其主宰一职而言曰太宰自其主宰百官而
言曰冢宰冢太之上也其权岂不重乎今观太宰之职
首曰佐王均邦国又曰佐王治邦国则是太宰以佐王
为职也臣民之驭必曰诏王废置之听必曰诏王是太
宰诏王而不敢自专也大事戒官曰赞王命王视治朝
曰赞王治是太宰赞王而不敢自用也夫宰相无所不
统则亦无所不亲今一则曰佐王二则曰诏王三则曰
赞王一政一事每每听命于天子又焉用彼相哉盖大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7a 页 WYG0092-0010c.png
君犹宗子也大臣犹家相也孰非宗子之家事家相必
禀命于宗子而后行孰非大君之邦法大臣必禀命于
大君而后行是以权自上出而废置不敢干焉令由上
出而听断若无与焉此古大臣所以无擅权之失也然
而权在一人固宰相不得擅权在大臣亦宰相不得辞
盖人主之职在论一相宰相者人主所与论道经邦而
进退百官者也古人任相待之以诚而不疑畀之以权
而不忌宰相固听命于一人百官实禀命于一相岂有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7b 页 WYG0092-0010d.png
元首丛脞股肱自惰者哉是故六典八法八则之治则
太宰所得以自行者也九职九赋九贡之入则太宰所
得以自裁者也九式节财不嫌其专制国用也九两系
民不嫌其贰得民心也四方宾客之小治听之而不以
为猜三岁诛赏之大计行之而不以为僭若是则太宰
皆得以自用其权也不特此尔小宰则以岁会赞冢宰
宰夫则以官刑诏冢宰司会则以废置诏冢宰御史则
以治令赞冢宰会计官刑废置治令一惟冢宰之是听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8a 页 WYG0092-0011a.png
则宰相之权岂不重乎故观冢宰之诏王赞王则知宰
相之权不至于太重观百官之诏冢宰赞冢宰则知宰
相之权不至于太轻
  邦典
周官言六卿之职而曰各率其属周礼言六官之掌而
曰使率其属则是治属冢宰教属司徒礼属宗伯政属
司马刑属司寇事属司空截然一定而不乱矣今太宰
何以谓之掌六典尝观小宰之职以官府之六属举邦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8b 页 WYG0092-0011b.png
治则六官各率其属矣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则六官
各分其职矣举以属则邦治不容于相侵辨以职则邦
治不容于相紊然而太宰六官之长一相之尊邦治无
所不统其可以分职率属拘之乎郑氏曰典者常也经
也法也大臣秉之以为常经五官守之以为常法五官
不守其常法则邦典废弛而无所执大臣不秉其常经
则邦典涣散而无所稽今以六典观之治者经理而统
纪之也邦国以之经官府以之治万民以之纪无非就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9a 页 WYG0092-0011c.png
吾条理也教者安静而驯扰之也邦国以之安官府以
之教万民以之扰无非属吾教化也礼以统乎人谐与
和亦统也故邦国官民以之统合而谐和政以正乎人
平与均亦正也故邦国官民以之平正而均齐刑以禁
暴止邪故诘之以去其奸刑之以示其法纠之以绳其
非事以兴事劝功故富之以足其用任之以责其效生
之以阜其财凡此六者千万世常经不易之法邦国之
治乱系焉官府之脩废系焉生民之休戚系焉此非大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19b 页 WYG0092-0011d.png
臣之责而谁责然六典而谓之建邦何哉盖国于天地
必有与立先王所恃以立国者赖有此典存焉耳是以
司徒之安邦国而曰掌建邦土地之图宗伯之和邦国
而曰掌建邦天地人之礼司马之正邦国而曰掌建邦
之九法司寇之刑邦国而曰掌建邦之六典不特此尔
小宰掌建邦之官刑小司徒掌建邦之教法小宗伯掌
建邦之神位大司乐掌建国之学政太史掌建邦之典
法朝士掌建邦之朝法无非先王所恃以立国者也而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0a 页 WYG0092-0012a.png
况六典之大其可一日而不立乎是故太宰兼而总之
以佐王治邦国小宰司会又掌其贰以逆其治司书又
掌之以叙其财太史又掌之以逆其治司徒宗伯司马
司寇司空又从而分掌之此十条所以先六典而太宰
所以统百官也至如小宰六职则官府之所掌也六职
所治只言邦国万民而不言官府盖六典太宰所掌以
统百官而理邦国治万民者也六职官府所令以佐太
宰而理邦国治万民者也故及邦国万民而不言官府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0b 页 WYG0092-0012b.png
而于财用之节宾客之怀鬼神之事盗贼之除百物之
生聚特加详焉其所以平均安宁谐和所以服正诘纠
富养者与六典大略相似不然则六者何以不均谓之
典而谓之职与虽然太宰六典均所以治邦国官府万
民也既曰掌邦典以佐王治邦国又曰乃施典于邦国
又曰以典待邦国之治六典之治何独详于邦国邪何
谓邦国郑氏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非也
案周礼曰惟王建国曰掌建邦此王国之通称也曰凡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1a 页 WYG0092-0012c.png
建邦国曰凡邦国小大相维此侯国之通称也此言邦
国者其侯国之谓乎周人之治未及官府都鄙万民而
首言邦国以见王大一统而无王国侯国之分也盖天
子之所自治者王畿千里而已千里之外则建侯国焉
太宰以六典而施之邦国是必总以九州而为之建其
牧如八命作牧是也爵有五等而为之立其监如启监
是也设其参谓三卿也傅其伍谓五大夫也陈其殷谓
众士也置其辅谓府史胥徒也一国则有一国之民一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1b 页 WYG0092-0012d.png
国则有一国之官内而王畿之官民既治之以六典外
而侯国之官民其可舍六典以为治乎是故太宰掌邦
治以均邦国司徒掌邦教以安邦国宗伯掌邦礼以和
邦国司马掌邦政以平邦国司寇掌邦禁以刑邦国六
官之职莫不于邦国致详焉此太宰所以施典于邦国
而曰以典待邦国之治也自六典而下则有官府之八
法都鄙之八则侯国亦有官府都鄙则亦不能外是法
则以为治矣大抵邦国者佐王治民者也六官者佐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2a 页 WYG0092-0013a.png
治邦国者也向使先王不详于邦国之治则膺五百里
至百里之寄者孰肯为吾究心于民哉故周官曰六卿
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正谓是也周王抚
万邦巡侯甸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夫岂无自而然与
  官法
外而邦国既有六典以待之内而官府必有八法以治
之何谓官府郑氏曰百官所居之府是不然官者合卿
大夫士而言也府者总府史胥徒而言其大也先王设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2b 页 WYG0092-0013b.png
官分职建大宰大司徒等六卿以为正立小宰小司徒
以为贰设宰夫乡师等官以为考陈上士中士下士之
众以为殷置府史胥徒之属以为辅凡此者皆所赖以
佐王共治也太宰之职六典之中一则曰治官府二则
曰教官府曰统百官曰正百官曰刑百官曰任百官二
言官府四言百官互言之耳皆详言官府之治也至
如小宰六职六叙六属六联八成六计无非官府之法
况太宰统百官者也其可无八法以治之乎今观八法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3a 页 WYG0092-0013c.png
之目官属即小宰之六属官职即小宰之六职官联即
小宰之六联官计即小宰之六计官成即小宰之八成
有如官法官刑官常之目虽不得而考而宰夫所掌曰
官法以治要曰官常以治数曰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
皆此物也惟其有官属则治有所统而不乱有官职则
官有所守而不侵有官联则关节脉络有贯通而无捍
格有官常则纲领条目有秩序而无舛讹有官成则以
之经理而有所依据有官法则以之听治而有所操执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3b 页 WYG0092-0013d.png
有官刑则人知警戒而无慢心有官计则人知勉励而
无怠志小宰宰夫赞太宰故执其详太宰乃执其要
盖以道揆之臣而执是法以临于官府则邦治官治其
有不就吾之条者乎又况八法之治太宰既以施之官
府又云以待官府之治小宰既执其详又云掌其贰以
逆官府之治司会既逆之司书又掌之太史又从而逆
之则其详于官府之治可知矣大抵官府修则百官庶
府无旷官官府治则百揆万几无废事周之治官府不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4a 页 WYG0092-0014a.png
一而足在宰夫则掌官府之召令在宫正则比官府之
次舍一财用也宰夫既乘其出入诏冢宰而诛赏之大
府则掌受其财职内则贰其入数职岁则贰其出数职
币则敛其币馀周人之详于官府如此又安有旷官废
事者乎是以小宰正岁以官刑令于百官府俾各修职
考法待事听命其有不恭国有大刑是有以警之于其
始月终则以叙受群吏之要岁终则令群吏致事是有以
察之于其终太宰乃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诏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4b 页 WYG0092-0014b.png
废置于一岁之终既而大计群吏之治复行诛赏于三
岁之后如此则百官府以治中来上受而藏之真可与
天府宝玉俱藏而无愧宁不谓之冢宰佐王统百官之
力与
  都则
太宰邦国官府之治既有六典八法矣都鄙在六乡六
遂之外故又有八则以治之盖都者王子弟之食邑公
卿之采邑如载师所记公邑任甸地家邑任稍地小都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5a 页 WYG0092-0014c.png
任县地大都任畺地是也此即王制所谓天子县内百
里者九七十里者二十一五十里者六十三以其采地
之禄视公侯伯子男故亦曰国郑氏谓如周召毛
毕之属在畿内者不惟畿内有之侯国之外亦有都鄙
左传所谓大都中都外都西鄙北鄙之类是也郑司农
县士方士注晋韩须为公族大夫食县鲁季氏食于都
是侯国亦有都鄙矣此地亦有一项官民乌可无法以
治之则犹法也特与官府异名尔或者徒见八法之治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5b 页 WYG0092-0014d.png
官府太宰既执其要小宰宰夫又治其详八则之名仅
见于太宰而已则谓古人详法而略则重内而轻外吁
有是哉周人之于都鄙未始不详其设官也必为之建
其长谓食采者也立其两谓有佐贰者也设其伍谓有
大夫五人也陈其殷谓有旅士也置其辅谓有府史胥
徒也是其官吏与官府无异而况法象之布必及都鄙
政令之和治中之察必及都鄙岁年之正法令之赞皆
及都鄙以至礼官之属则有都宗人家宗人政官之属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6a 页 WYG0092-0015a.png
则有都司马家司马刑官之属则有方士朝大夫都士
家士至于都则一官专主都家之八则家者家邑之名
即鄙也故职谓之都家或谓之都邑都鄙之官既详且
备孰谓八则之治可略乎且以八则观之有社稷之神
则有祭祀有长贰之官则有法则有殷辅之吏则有废
置以升降之有贤能之士则有禄位以进退之有经费
之用则有九赋九功之所入有居邑之民则有六俗五
礼之所行刑诛庆赏以收其良心田猎征役以协其众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6b 页 WYG0092-0015b.png
力八者曰驭谓其操纵阖辟之权自上出也盖近而群
臣既有八柄以驭之内而万民又有八统以驭之岂于
都鄙之官吏士民刑赏赋役而听其长贰之自为治乎
是故都家司马戒令则必听于国司马方士都家狱计
则必上于国而听于朝朝大夫掌都家之治国有政令
则令其朝大夫无一不归王之所驭也然而官吏民士
可驭也神者幽而无迹又安得而驭之盖古者虽敬于
神而未尝听于神三时不害则奉粢以告之牲牷肥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7a 页 WYG0092-0015c.png
则奉牲以告之有功者无不报也牺牲既成粢盛既备
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无功者无不夺也是以春
官都宗人家宗人掌祭祀之礼凡祭祀必致福于国国
有大故令祷祠必反命于国盖其神归王所驭也先王
设废置刑赏之法以驭吏民虽至幽而鬼神亦在吾操
纵阖辟之内是其为则未尝略也又况祭祀不离于九
式法则不出于八法赋贡即赋敛之财贿刑赏即计吏
之诛赏禄位废置无非八柄之所驭礼俗田役无非八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7b 页 WYG0092-0015d.png
统八成之所施初非有所轻重于其间也是故太宰既
以八则待其治小宰司会太史又以八则逆其治实以
八法之治同掌焉盖圣人之治天下大则家四海而无
外小则体万物而不遗吏吾同体也民吾同胞也岂以
千里王畿之内遽有详略之别邪
  驭臣
太宰既以八法治官府胡为而又以八柄驭群臣盖八
法以治官者治之经也八柄以驭臣者治之权也不守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8a 页 WYG0092-0016a.png
经则无以为联属听断之常不达权则无以尽操纵阖
辟之变故经者大臣守也而权者必以诏王也今以八
柄观之人情莫不欲贵任官而后爵之所以驭其贵则
贵不可以苟得也人情莫不欲富位定而后禄之所以
驭其富则富不得以苟取也一时之所觊望者幸也吾
则驭之以赐予之恩而使无侥倖之习平日之所践履
者行也吾则驭之以选置之任而使无妄行之人福者
人之所祈生之自我是福我所驭也人恶得而徼之乎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8b 页 WYG0092-0016b.png
贫者人之所恶夺之自我是贫我所驭也人恶得而避
之乎罪之显者则废放以驭之使有罪者不得幸免也
过之微者则诛责以驭之使有过者不敢以自文也夫
所谓驭者岂必阳开阴阖而使人不得以窥其术邪岂
必变轻易重而使人不得以用其情邪特以八者以柄
为言是则人主之所独操而非臣下之所得专人情之
所可觊也故福威则惟辟赏刑则曰君富贵则曰人主
之操柄德威则曰君人之大柄皆言其权之自上出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9a 页 WYG0092-0016c.png
不然则太宰兼正百工得以自用其柄可也何必以之
诏王哉太宰既以诏王矣春官内史又掌八枋以诏王
治而其爵禄废置生杀予夺之序与太宰不同且又变
诛而言杀者盖太宰所诏则先庆而后威内史所诏则
杂施而并用诛者责也如司救所谓诛责之义杀者戮
也如司刺所谓刑杀之谓诛言其过之轻太宰之诏王
以仁杀言其罪之重内史之诏王以义然既曰诏王则
其权当自上出也今诏之以太宰又诏之以内史则其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29b 页 WYG0092-0016d.png
权之所分得无制于臣下之手乎案内史之职中大夫
一人下大夫一人中士下士凡二十四人其秩甚尊其
职甚详然后可以守法于内而王不得以轻用其权也
既有道揆大臣诏之于外又有法守近臣诏之于内外
有以诏其驭内有以诏其治外则临之以相内则律之
以史则君上岂得以揽权自用而肆其意乎臣下岂得
以窃权自专而行其私乎
  驭民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0a 页 WYG0092-0017a.png
成周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则内而公卿大夫士外而公
侯伯子男皆佐王治民者也太宰又以八统诏王而驭
民何哉大抵天佑下民宠绥在君上帝降衷绥猷惟后
凡在王畿千里之民与夫四海九州之众相与戴一人
而君之亦惟求其相安相养而已尔上之人苟无以持
其统安能保其不乱哉书曰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
驭六马驭民之道不其难乎然观古人之所谓驭者曰
御众以宽而已宽非所以为驭而圣人先焉盖与民相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0b 页 WYG0092-0017b.png
从事于拘挛𥚹迫之中不若相周旋于含弘宽大之域
使民相顾盼于拘防绳束之内不若相优游于慈祥恺
悌之天君当以舜之所以御民者御民此太宰所以有
八统之诏也亲亲以教民相爱敬故以教民不偷进贤
则德行者升使能则道艺者用庸者保之使其乐事劝
功贵者尊之使其用下敬上达吏则拯穷拔滞礼宾则
亲仁善邻凡此八者皆所以联其民使不相离平其民
使不相紊上以之维乎下下以之属乎上丝牵绳联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1a 页 WYG0092-0017c.png
命是听颐指气使惟上是从此所以为驭民之道与后
世驭民不由其道而后狙诈之论兴以狙诈待民则其
为驭必出于智巧笼络之私矣德色耰锄刎颈势利而
亲故之驭失其统上书自鬻投牒求举而贤能之驭失
其统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保庸之统失矣补阙车载
拾遗斗量而尊贵之统失矣郎舍父老白首不迁则达
吏之统又失王国大夫宿卫不预则礼宾之礼又失先
王驭民之道扫地无有方且倚吾法令刑罚之具绳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1b 页 WYG0092-0017d.png
而钳制之及其无可奈何则诿曰民风不古人心之难
制而已不思太宰八统虽曰驭民而求其所以为驭自
亲故贤能庸贵吏宾之外无他术有如都鄙群臣八则
八柄之用犹有驭之之语独于万民之统虽名为驭实
无与于驭焉则其待民之意亦厚矣岂若后世之所谓
驭哉抑尝因八统之驭而观小司寇八辟之议有所谓
亲故贤能即此亲亲敬故进贤使能也有所谓切贵勤
宾即此保庸尊贵达吏礼宾也小司寇之丽邦法附刑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2a 页 WYG0092-0018a.png
罚必以是八物而议其辟者盖周人所恃以维乎下者
即此八物也周民所安以属乎上者亦此八物也一旦
有丽于法而于八者之中犹有一目之可议则罪犹可
以原也向之驭民也以此所以导其从善之路今之贷
民也以此所以开其改过之门观小司寇八辟之议则
知太宰八统之诏矣
  任民
太宰以八统诏王御万民亦足以淑人心矣然民有常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2b 页 WYG0092-0018b.png
产者有常心无常产者无常心先王不先制民之产授
民之职使之有相生相养之具而徒以八统制驭之人
心其有不离涣乎是故农者天下之本食者民生之命
则不可无三农以生九榖园囿民之所树艺则不可无
园囿以毓草木山泽民之所取财用则不可无虞衡以
作山泽之财薮以富得民则不可无薮牧以阜藩鸟兽
工以足财用则不可无百工以饬化八材懋迁有无化
居则不可无商贾以阜通货贿布帛女工之事则不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3a 页 WYG0092-0018c.png
无嫔妇以化治丝枲疏材婢仆之职则不可无臣妾以
聚敛疏材自农圃而下民力有所不给则又不可无閒
民以转移执事此太宰之任民有此九职也然而成周
盛时天下之田皆井天下之田皆农上地为上农夫中
地为中农夫下地为下农夫民皆受田为农可也今有
园圃虞衡薮牧工商嫔妾閒民之任果井牧之不均乎
抑农末之无别乎考之载师曰场圃曰贾田曰牧田此
皆园圃商贾薮牧者而皆有田以此推之凡虞衡百工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3b 页 WYG0092-0018d.png
之类必皆受田之馀民而兼此职也至如嫔妇则受田
者之室家也丝枲乃其职也臣妾则或一男一女不可
受田于公家则必资业于私家也閒民亦不可受田于
官者既无园圃虞衡之地又无薮牧工商之田又不专
为私家臣仆之役则必庸受其直转移执事于八者之
閒盖民生天地间皆为天地间用八职各任其事而力
有不给必得閒民以佐之故大司徒颁十二职九曰生
财以八者之财待閒民而生也无閒民以转移执事则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4a 页 WYG0092-0019a.png
民之用力劳而生财之道穷矣尝观遂师巡其稼穑而
移用其民以救时事稼穑必移用其民以相救助则知
八职不可无閒民以转移执事也九职谓之任者因其
地而授之随其力而使之不废其所能不彊其所不能
闾师亦曰任民使各以其物为贡亦此意也是故司徒
之分地职分此也小司徒之施其职施此也载师之均
地职均此也遂人之颁职颁此也若大司徒之职尤于
民事纤悉所谓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即此职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4b 页 WYG0092-0019b.png
加其三焉盖司徒登进邦国都鄙之民非专王畿之民
也故十曰学艺如司徒之乡物教民十一曰世事如司
徒之世事教能十二曰服事如司徒之以庸制禄此三
事不预太宰任民之数也然太宰特言九职任民而已
如太府掌九功之贰以受货贿之入内府掌受九功之
货贿以待邦国之大用司会以九功之法令民职之财
用司会亦掌九职以周知入出百物是分九职之任而
必责之以九功之税如闾师任民以贡其物如太府言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5a 页 WYG0092-0019c.png
万民之贡以充府库是也夫三农以九榖为贡则不专
田榖明矣园圃而下如草木鸟兽布帛货贿器物之类
无不贡焉是皆因夫民之所能出其职之所有故太宰
九职曰任民闾师九贡亦曰任民是未尝彊民以所无
也职方氏曰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亦此意也至于閒民无职转移执事亦必使之出一夫
之税而以布入之閒民无职者有二一在载师出任民
之赋一在闾师出任民之贡盖閒民虽无常职而有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5b 页 WYG0092-0019d.png
财之道亦不减于一夫之所𫉬故载师使之出夫家之
征用其力也闾师使之出夫布敛其财也非是一人而
出二物也不如是则民将舍农而务末否则官无所取
又将转而为游手怠惰者之归是岂重农务本之意哉
闾师不言臣妾之贡者以其执役于主家主为之出贡
而委人则敛其疏财与然必有以与之斯有以取之必
有以任之斯有以禁之后世受田无法农民已无可耕
之地山泽一孔之利亦皆括归公上而无遗斯民无以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6a 页 WYG0092-0020a.png
为生不得已去而为工技为商旅又不得已困而为臣
妾为庸夫生财之道已殚矣养生之计已屈矣上之人
略不加恤方且苛征而重役之是徒知有闾师任民之
贡而不知太宰任民之职也不思太宰惟曰以九职任
万民而不言九功之贡则先王爱民之意何如哉
  赋敛
太宰既以九职任民闾师已责其贡今以九赋敛财贿
不知此赋何从出乎盖九职之所贡者任民之税也九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6b 页 WYG0092-0020b.png
赋之所敛者任地之税也民有业则有贡地有利则有
征民有业而不责之以贡则将不畜不种不耕不蚕而
不能无游民地有利而不责之以赋则将有地不毛有
田不耕而不能无旷土司会曰以九赋令田野之财用
以九功令民职之财用一曰田野二曰民职是其所出
者异也大抵九职所贡出于农圃工商虞衡薮牧嫔妇
臣妾执事之民以其身之所业功之所有而献之于君
以充府库故曰贡亦曰功九赋所敛出于国郊甸稍县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7a 页 WYG0092-0020c.png
畺关市山泽之地与夫官府都鄙之馀财以其地之所
出官之所赢而输之于君以待膳服宾客稍秣匪颁工
事币帛丧祭赐予之用故曰赋供九职者一项人供九
赋者又一项人二者本不相妨可以并行而不相悖也
太府于万民之贡只以充府库之藏于九赋之入必以
待式法之用则是贡之所入者少赋之所入者多也今
以九赋言之邦中之赋如载师所任田里场圃之地四
郊之赋如载师任远郊近郊之地亦使闾师征之所谓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7b 页 WYG0092-0020d.png
国中四郊以时征其赋是也邦甸家削之赋如载师所
任公邑家邑之地邦县邦都之赋如载师所任小都大
都之地乃使县师征之所谓邦鄙稍甸以时征野之赋
贡是也关市之赋如司市关之地使廛人敛市布廛布
皮角筋骨与夫司关所掌征廛关门之征是也山泽之
赋如山虞泽虞之地使角羽人敛齿角骨物羽翮于山
泽之农以当邦赋是也币馀之赋如职币敛官府都鄙
与夫凡用邦财者之币振掌事之馀财是也盖榖粟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8a 页 WYG0092-0021a.png
赋出于井田特以禄诸臣兵车之赋出于丘乘特以供
军赋虽有邦国之贡只以待吊用九职之贡只以充府
库至于国之大臣有祭祀宾客有丧荒羞服有工事币
帛有刍秣匪颁好用不调于民而责之谁乎是以九赋
之目常与九贡九职并行而其货贿之入则太府受而
颁之内府藏而待之司会则令而会之其赋敛之目则
掌于道揆之大臣名色宁至于巧立轻重宁至于过差
出入宁至于相悖费用宁至于无艺乎然九赋谓之敛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8b 页 WYG0092-0021b.png
财贿郑氏谓泉榖也又曰口率出泉今之算泉民或谓
之赋是专为泉则非矣又曰自邦中至币馀各入其所
有榖物以当泉赋之数何其说之相戾也不知周之九
赋随其地之所有以为赋岂专口率出泉专取之民如
汉之算赋邪
  式法
或曰周礼理财之书今观太宰以九赋敛财贿之后而
继之以九式均节财用未见其理财先见其节财则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9a 页 WYG0092-0021c.png
周公之节财乃所以理财也何者财非天雨鬼输必取
之民民之所供有限国之所用无穷苟不于其经费之
际而品节之吾恐情窦既开必至于泛用无度欲壑不
盈必至于苛取无厌如欲理之不过椎肌剥髓以为理
而非正辞禁非以为理也九式节法之法其周公理财
之道与夫祭祀之有牺牷牲杀宾客之有牲牢饔饩丧
纪凶荒之所费用膳羞衣服之所奉养器械兴作之
事币帛赠劳之将六畜之有刍秣群臣之有分赐一人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39b 页 WYG0092-0021d.png
之有玩好赐用取之于九赋而藏之于有司邦用则必
共之君取则必受之苟无九式以均节之则何所制而
不妄费也夫惟太宰有式法以均节之而太府以式法
颁之司会以式法逆计之职岁又以式法而赞逆会职
币又以式法而赞会事则人主不敢违式法而过用有
司不敢违式法而妄供九式之于理财亦可谓有助矣
是故宰夫以式法而掌祭祀之具酒正以式法而授酒
财掌皮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委人以式法供薪刍木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0a 页 WYG0092-0022a.png
材不惟一人不得违式法而妄费而百司庶府亦不得
越式法而妄求私心以式法而碍侈心以式法而消国
用不匮民财不屈而王府之货贿自沛然而有馀岂非
节财之道乃其所以为理财之道与或曰太宰道揆之
臣法守非所宜预九式节财有司事也岂太宰之职哉
吁大臣格君心之非侈用乃君心之蠹涵养君心非论
道经邦者之责而谁责也且膳夫不敢会王后世子之
膳庖人不敢会王后之膳禽酒正不敢会王后之饮酒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0b 页 WYG0092-0022b.png
外府不敢会王之服司裘不敢会王之裘盖彼一司也
而欲与王后世子计周度之当否则其势不得行也是
以祭祀宾客之所需至于匪颁好用之所待百官有司
皆共之某事宜置不宜置某物宜用不宜用皆不敢预
议乎其间夫百官有司平时既惟其命之是供岁终又
拘于势而不会王后世子若可以自便而自取矣今以
太宰执九式之法临乎其上一毫一缕动皆九式之是
听其取不至妄取听其供未尝妄供虽曰不会而实无待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1a 页 WYG0092-0022c.png
于会也此非大臣道揆之任能尔乎虽然太宰以九式
节财必曰均小宰执九式以节财用司会掌九式以节
财用皆曰均周公节财必拳拳于均之一字何与易曰
节亨苦节不可贞孔子彖之曰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
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盖天下之事惟合乎制度而
已均则中不均则或过不及以一人而临四海不以四
海而奉一人取之于民而公用之于君而当则财不伤
而民不害斯其所以为九式之法与且周官立法秩叙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1b 页 WYG0092-0022d.png
必曰均力政必曰均贡赋必曰均一制一度无所往而
不为均也太宰掌均邦国而曰秉国之均者也岂于财
用而可不均乎均者欲其多寡丰杀之得其中也膳羞
之品可以百有二十裁而就简其均乎飧牢之牲可以
三十有六杀而为寡其均乎祀宜太宰俭而用少非均
也服宜九章菲而为七非均也币以将诚致币三享则
均矣刍以供饲陈刍倍禾则均矣自一而祭祀之式至
九而好用之式固不容多亦不容寡固不可丰亦不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2a 页 WYG0092-0023a.png
杀亦惟适其均而已尔均节者人情之所安苦节者人
情之所厌安则久厌则易穷然则以均为节其又圣人
所以节财之道与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2b 页 WYG0092-0023b.png
 
 
 
 
 
 
 
 礼经会元卷一上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3a 页 WYG0092-002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礼经会元卷一下    宋 叶时 撰
  侯贡
畿内租税天子食之畿外租税诸侯食之诸侯食其国
之租税必以其半若五之一四之一入于天子效其土
地之所有而尽其臣子奉上之心于是有九贡之致矣
然周公之制为是贡必以供是用祀贡牷茅嫔贡丝枲
器贡器械币贡皮帛材贡木材货贡金宝服贡玄纁斿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3b 页 WYG0092-0023d.png
贡羽毛物贡土地所有之物无非服食器用之是供也
以庶邦惟正之供而待一人所致之用上以充公家之
财下以修侯国之职故太府掌九贡货贿之入而曰凡
邦国之用以待吊用内府掌九贡之货贿良兵良器而
曰以待邦之大用曰待吊用曰待邦用莫不取具于此
则非无名之需矣盖自夏禹任土作贡以来已有此制
冀州畿内故不言贡而言赋八州在王畿之外故于田
赋之下而有贡篚之制焉有菁茅橘柚之包有大龟磬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4a 页 WYG0092-0024a.png
错之锡有织文檿丝絺纻玄纁玑组之篚有球琳琅玕
丹漆羽毛杶干砮磬之贡是皆以供祀殡器币材货物
色之需也兹岂周公创为是制而彊侯国之入邪然考
之职方氏扬之金锡竹箭荆之丹银齿革青兖之蒲鱼
雍之玉石幽之鱼盐冀之松柏并之布帛各随土地所
生风气所宜任土作贡不宜舍此外求也而大行人则
曰侯服贡祀物甸服贡嫔物男贡器物采贡服物卫贡
财物要贡货物六服分贡六色而已是岂任其所有邪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4b 页 WYG0092-0024b.png
外之蕃国则以所宝为贽所谓币贡斿贡物贡又将谁
供邪盖周礼之言致贡亦禹贡之任土作贡也任者任
其所有而不彊其所无致者听其自至而不彊其不来
太宰则曰九贡致邦国之用司会则亦曰九贡致邦国
之财用人君昭德之致于侯邦则诸侯服食器用之任
自奔走入贡之不暇自有不求而自至者圣人何尝彊
之使贡哉案职方氏曰凡邦国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
其贡各以其所有山师川师以山林川泽之物颁于邦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5a 页 WYG0092-0024c.png
国则曰致其珍异之物怀方氏来远方四夷之民则曰
致方贡致远物无非听其自至也如大行人一官则是
因其间岁一见之时而贡其物非每岁之常贡也内府
所谓凡四方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注
云诸侯朝聘所献国珍是也每岁常贡则此九贡之目
小行人所谓令邦国春入贡是也然大行人令诸侯一
见之时各贡其物而内府入焉至适四方使者则又共
其所受之物而奉之是以其所入而还以遗诸侯也有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5b 页 WYG0092-0024d.png
如九贡之入内府虽曰以待大用而太府则曰以待吊
用故小行人令诸侯春入贡及其国有札丧凶荒师役
福事祸灾之五事则令赙补赒委犒禬之庆贺哀吊之
是又以其所致而还以为诸侯用也周之衰此意不存
或来求金或来求车是以不复有致用之意或来求赗
或来求赙是又不复有吊用之常甚至包茅不入王祭
不供齐人得以奉辞而伐罪男服使从公侯之贡郑人
得以藉口而告晋则是贡法至此而不存呜呼内而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6a 页 WYG0092-0025a.png
国职其废矣外而蕃国况能必其来贡如肃慎之矢越
裳之雉有以自献于天子者哉
  系民
太宰有九职以任民有八统以驭民又有九两系民何
也盖王畿千里之民天子治之畿外之民则分属诸侯
矣有分土无分民上之人苟无其道以协耦而联缀之
则天下人心涣散而不相属矣殆非王者大一统之意
故九两之所系者邦国之民而特继之于九贡致用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6b 页 WYG0092-0025b.png
后也一州之长曰牧皆有封域故以地得民一国之君
曰长爵位尊贵故以贵得民师者人之模范德义可尊
故以贤得民儒者于道最高人所尊敬故以道得民宗
者本支之所从出亲亲以睦故以族得民主谓卿大夫
食采邑者有利可依故以利得民吏谓在官服公事者
分职共理故以治得民友谓与国人交相保任者故以
任得民薮谓阜蓄畜牧供给财用者故以富得民此九
者既谓之两又谓之系而后谓之得民盖两者欲其比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7a 页 WYG0092-0025c.png
耦而不相悖系者欲其联缀而不相离曰牧曰长曰主
曰吏四者是使在官者之相为联属也曰师曰儒曰宗
曰友曰薮五者是使在民者之自为联属也然圣人于
邦国之民岂无道以服之而必为是比耦之具联缀之
形若将恐其叛已而去者圣人果有心于留邦国之民
哉普天皆土率土皆民内而王畿千里之民既有官府
以治之又有都鄙以理之太宰则任之以九职驭之以
八统司徒复从而联其兄弟联其师儒联其朋友其所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7b 页 WYG0092-0025d.png
以系王畿之民亦不出乎九两之具岂于邦国之民而
可置之度外哉然则系之者非固羁縻之而使勿绝也
一则曰得民二则曰得民必有以得民之心也苟非真
得乎民之心民其有不解乎自王政不行封建改而郡
县侯伯易而守令星罗棋布类自经营号番君者常寡
而自蛙尊者实繁也称召父者几何而号屠伯者相望
也为主而监临自盗者有之为吏而舞文弄法者有之
曰牧曰长曰主曰吏职之最亲于民者而已判然与民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8a 页 WYG0092-0026a.png
不相属其于师儒朋友宗族薮牧孰肯过而问焉是以
师持异道指意不同学党同门道真已妒师之所谓贤
者安在哉公事几败朽为腐草时宜不达自为流俗儒
之所谓道者安在哉刎颈羞势利之交植朋罹党锢之
祸友之所谓任者安在哉齐楚之族恐其末大则徙实
京师山泽之利虑其为奸则斡归公上宗之所谓族薮
之所谓富者又安在哉及其人心乖离溃烈四出至有
赤子弄兵青衫为盗封君僭拟藩帅不庭者其势不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8b 页 WYG0092-0026b.png
复合方欲起而收拾之否则劫而控制之又否则含忍
而混待之盍亦思吾所以系民者何具得民者何道而
乃使民至此邪吁至此而后知九两系民之意深矣抑
尝以太宰系民之九两参之以司徒安万民之六俗而
皆以师儒行乎其中诚以九两无师儒之系则无以淑
人心六俗无师儒之联则无以厚民俗师者所以宗主
名教者也儒者所以扶持名教者也师道不立则天下
无善人儒道不立则天下无正学虽有土地富贵治利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9a 页 WYG0092-0026c.png
族任何所恃以相系虽有宫室坟墓兄弟朋友何所恃
以相联甚矣天下一日不可无师儒之功也
  正朔
正朔之改何始乎曰三代以来然也寅为人正故夏建
寅丑为地正故商建丑子为天正故周建子此三正之
说也然夏建寅以寅月为岁首商建丑以丑月为岁首
周建子以子月为岁首三代岁首虽不同而夏时纪月
则一也何以言之商书曰惟元祀十有二月朔又曰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49b 页 WYG0092-0026d.png
三祀十有二月是商人虽建丑为岁首而其月则称十
二月耳秦人以建亥为岁首汉人因之而史官纪月曰
冬十月继之以春正月而已何尝以岁首建亥而谓之
春正月乎郑氏注周礼惑于建子之说乃以正月为周
正月以正岁为夏正月建子之月果为正月则夏正月
当为三月矣昔孔子作春秋系日系时必曰春王正月
若依左氏之说以为周正月则是建子月为春而夏之
二月已为夏夏之五月已为秋矣四时错乱尚足谓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0a 页 WYG0092-0027a.png
春秋乎春王正月是以夏时纪月也周人以夏时纪月
未尝改夏正月之称故圣人欲行夏时托之春秋而以
正月为首以正月为得人时之正也且以周礼考之有
曰仲春逆暑仲秋逆寒季春出火季秋纳火仲夏斩阴
木仲冬斩阳木夏至日祀方丘冬至日祀圆丘朝觐宗
遇蒐苗狝狩皆举四时以行事果以建丑为春正月则
四时皆易矣太史正岁事以序事颁告朔于邦国者不
几于错缪乎冯相氏以冬夏致日以春秋致月以辨四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0b 页 WYG0092-0027b.png
时之叙者不几于紊乱乎案凌人以正岁十二月令斩
冰郑氏既以十二月为季冬则正岁为仲冬明矣杜氏
谓正岁为夏正是先言正月而后言十二月可乎豳风
七月诗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
十二月也凿冰以二之日则凌人以十二月令斩冰可
也盖周建子月为岁首以十一月为正岁正月只是夏
之正月正岁则令百官观法正月则令万民观法考之
周礼莫不皆然是皆先百官而后万民也郑氏乃谓正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1a 页 WYG0092-0027c.png
月布王治之事于天下至正岁又垂于象魏使万民观
焉不思小宰之职正月则率官属而观治象小司徒小
司寇亦云则是百官观法无疑矣又况正岁之文常与
岁终相连则是正岁令之而岁终考之无非详于百官
也故正岁为周岁首则十月为岁终可知矣大抵夏时
纪月三代皆然圣人答门人以四代礼乐而特拳拳于
夏时之行诚以钦天授人莫如夏时之正改岁易朔特
因周制之新时不正事不序历数何由而定日月星辰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1b 页 WYG0092-0027d.png
何由而验虽有太史保章冯相等职亦何所施其巧邪
果如注家之说则四时错乱矣周人法天地四时以命
官殆不然也故读周礼者知正月为夏正则豳风七月
春秋正月与夫六经所纪之月要皆以夏时为正
  象法
正岁为周之岁首正月为夏之正月则官民观法之叙
自有先后而不相悖矣古人必改岁易朔者示其新也
正岁更始则物欲其新政欲其新人才吏治欲其新如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2a 页 WYG0092-0028a.png
训方氏正岁布而训四方使观新物之意也是以太宰
有治象司徒有教象司马有政象司寇有刑象为之贰
者乃以正岁各率其属以观其治且徇之以木铎而警
之以不用法之大刑盖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
之贼施于民且不可况于官吏乎周人岁终必令群吏
致其事正其会将欲责之于其终则不得不警之于其
始也夏书曰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其或不恭
邦有常刑夏以建寅为岁首故以孟春徇之周以建子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2b 页 WYG0092-0028b.png
为岁首故以正岁徇之其意一也然而垂象必以正月
者此又人时之正也天时之春令方颁人事之东作肇
始此新民之时也曰始和者犹言方春和时也正月始
和则物欲其和政欲其和此四官于正月皆言始和也
是故正月之吉以治教政刑之象布之于邦国使以和
邦国之民布之于都鄙使以和都鄙之民则垂于象魏
而使万民来观焉示之以十日之久欲其观德之详收
之于十日之后恐其习读之玩先王明民之意可谓纤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3a 页 WYG0092-0028c.png
悉委曲矣至于司徒之属以教民为职故其读法尤详
盖教民之法不详则治与政刑之象未必入民之耳日
六卿教民虽曰教法而治与政刑实存乎其间且以卿
大夫考之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退而颁于卿吏使
各以教其所治正岁乃令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各宪
之于其所治之国六卿固受法于司徒者也然卿大夫
以六卿为之则治与政刑之法岂不与教法并施乎或
者则曰卿大夫以正月颁法以教其所治以正岁考法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3b 页 WYG0092-0028d.png
以宪其所治亦云足矣州长乃以正月及正岁与夫春
秋祭社之时属民读法则是二千五百家之民每岁四
番读法矣党正又以四孟及正岁与夫春秋祭禜之时
属民读法则是五百家之民每岁七番读法矣族师又
以每月吉日及春秋祭酺之时读法则是百家之民每
岁十四番读法矣闾师又以岁时及春秋聚众庶之时
读法则是二十五家之民每岁又不知几番读法矣六
卿读法何其繁且数乎盖视民弥亲者于教亦弥数保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4a 页 WYG0092-0029a.png
民无疆者于教亦无穷长正师胥之于民如父兄之于
子弟丁宁告戒惟恐不至又况读法之时州长则致其
德行道艺而劝之纠其过恶而戒之党正则书其德行
道艺族师则书其孝弟睦姻有学闾胥则书其敬敏任
恤是皆薰其良心而陶其美质时而书之将宾而兴之
则其岁时读法虽繁且数不厌也或者又曰五党为州
州长正月读法则五党之民在州矣五族为党党正四
孟读法则五族之民在党矣族师月吉亦属其民而读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4b 页 WYG0092-0029b.png
法又知古人立法必相通融近州之民读法于州近党
之民读法于党自可并行而不相悖周礼亦言其大概
尔正月既读于州则夏秋之孟读于党无害也孟月既
读于党则馀月吉日读于族师无害也且如五州为乡
而乡大夫则惟属吏以读法五家为比而比长不言属
民而读法其为通融可知也不然则太宰司徒司马司
寇之职正月使民观象岂亦使王畿千里之民皆至象
魏观之乎虽然属民观象四官皆言之矣冬官阙不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5a 页 WYG0092-0029c.png
考大宗伯掌礼独无礼象以垂于象魏而不使万民观
之小宗伯亦不率礼官之属而读礼法何哉此当以周
公作书之意求之也盖周官六典总而谓之周礼礼也
者岂特天地人之三礼吉凶军宾嘉之五礼云乎哉太
宰之治此礼也司徒之教此礼也司马之政司寇之刑
司空之事皆此礼也治非礼不制教非礼不行政非礼
不立刑无礼则淫事无礼则乱五典与礼典并行五职
与礼职并举故礼记曰经礼三百是三百六十官之所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5b 页 WYG0092-0029d.png
掌者礼也彼垂其象以示人则此礼已行乎其中矣彼
观其象而读法则此礼已生乎其心矣岂必揭之于礼
象垂之于象魏而后为礼邪
  考课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化天下故考课之法
自唐虞以来未之能废也书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
服以庸此因群后来朝之时而考之也又曰敷纳以言
明试以功车服以庸此因黎献时举而考之也既而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6a 页 WYG0092-0030a.png
为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之定法其观敷言明功之
法为尤详盖明其功于一时者未足以究其蕴考其绩
于三载者斯足以尽其才然三载特考之而黜陟未行
焉迟之以九年之久贤否既判功罪既明于是幽者黜
之明者陟之而废置之法行矣是以前黜陟而去四凶
天下至于咸服后黜陟而分三苗庶绩至于咸熙然考
绩于三年黜陟以三考在唐虞之法为甚宽今观周之
太宰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而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6b 页 WYG0092-0030b.png
诏其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废置以岁
终诛赏以三岁在成周之法为甚密何哉盖唐虞官简
而事亦简则考之之法固宜宽成周官繁而事亦繁则
考之之法固宜密此其所以不同与然致事于岁终者
考百官也而其法似密计治于三岁者考群吏也而其
法似宽盖百官谓卿大夫太宰之所谓正贰者也太宰
无所分统故其致事之法当汲汲于一岁之终群吏谓
群士庶士府史胥徒太宰之所谓殷辅者也太宰所不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7a 页 WYG0092-0030c.png
当屑故其计治之法宜徐徐于三载之间是故百官废
置权之重者太宰必以诏王群吏诛赏权之轻者太宰
得以自行之可也又以群吏之治非一切听其悠悠也
日必有成月必有要岁必有会小宰赞太宰者也日终
则以叙受要岁终则赞会致事一岁而月月考焉宰夫
次小宰者也岁终则令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
则令正日成一岁而旬旬考焉小宰宰夫岁月旬日之
间考之如是其详孰非勉于事功者太宰惟以三岁大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7b 页 WYG0092-0030d.png
计其功而诛赏之不亦宜乎不特此尔在酒正则日入
其成月入其要岁终则会是详于会酒也在司会则参
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是详于会财
也此一岁而旬有考也在官正月终则会稍食岁终则
会行事是详于官府之宿卫也在宫伯月终则均秩岁
终则均序是详于士庶子之宿卫也此一岁而月有考
也有以岁终而考之者大司徒则令教官正治致事小
司徒则令群吏正会致事考属官之治成而诛赏乡师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8a 页 WYG0092-0031a.png
考乡治诏废置乡大夫令乡吏会政致事州长会州政
党正会党政族师会政致事遂大夫会政致事此所以
考其政事也大府会货贿出入外府会小用职币会其
出司裘会皮事掌皮会财赍泉府会出入纳其馀此所
以考其财用也膳夫会膳庖人会禽医师稽医制食内
宰会内人稍食典丝典枲会其物此所以考其服食也
司寇令计狱弊讼士师令正要会方士省县法而诛赏
此所以考其狱讼也舍人之计其政视祲之弊其事占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8b 页 WYG0092-0031b.png
人之计其占是无所不考也周人考课之法如此亦岂
徒为详密而已哉向也正岁之首必使属官观法徇之
以木铎警之以常刑申之以令宪之以禁使修乃职待
乃事既而又警群吏修职又令群吏读法者正为今日
地也至于三岁大计则太宰计治诛赏司书计治知财
数司士稽士任而进退其爵禄三年大比则小司徒受
比要乡大夫兴贤能州长考州里县司考群吏遂大夫
明其功均人大均司民献数此皆考之以三岁也盖周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9a 页 WYG0092-0031c.png
人之法有所谓待其治者如太宰宰夫太府内府外府
之属是也待者预定于始而责验于终使之有所遵守
而知自勉也有所谓逆其治者如小宰司会司书职内
职岁职币太史内史之属是也逆者详稽其终而钩考
其始使之无所隐匿而知自警也有以待之于其先又
有以逆之于其后大臣以之计群吏之治天子以之察
群吏之治有功必赏有罪必诛吏治其有不举者乎此
成周之严于考课者然也然成周考之之法可得闻与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59b 页 WYG0092-0031d.png
尝观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则知成周之
所以考课者无出于六者焉善言其有德行也能言其
有才艺也敬以不懈为心正以直躬自守法则守法不
失辨则临事不疑吏以德行循良为上而才能次之敬
与正察其立身行已也法与辨观其涖位行法也六者
吏治之所从出也而皆以廉为本盖廉者有天理而无
人欲也六者非廉不能汉人取士曰兴廉调吏曰廉察
亦此意也周人以此六者小宰计弊群吏之治则其要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0a 页 WYG0092-0032a.png
会之上无非治道之得其中者以之登于天府与祖庙
大物俱藏焉信乎可以无愧矣汉以六条察吏其视有
周之六计有拔擢而无案劾此其忠厚刻薄之意自殊
唐考课之令有四善二十七最而四善之首则曰循善
有闻是亦善能正直遗意然其后有监考使有校考使
有放考使设官非不当也而当时以四善闻者几何人
哉然则欲行成周考课之法当以六计为首
  宫刑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0b 页 WYG0092-0032b.png
周官先太宰而贰以小宰之职则小宰不亦重乎今考
其职首曰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
又曰正岁帅属观治象之法乃退以宫刑宪禁于王宫
夫在宫者百官府之次舍与士庶子之宿卫也宫正已
掌其戒令纠禁其次舍众寡邦有大事令无去守而听
政宫伯又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邦有大
事作宫众则令之其王宫各有司存也宰夫之职正岁
乃以法警戒群吏令修宫中之职事其能者良者以告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1a 页 WYG0092-0032c.png
于王则周人之于宫政亦可谓详且密矣令小宰贰太
宰岂无他职而首拳拳于王宫之刑禁王宫岂施刑之
地小宰岂掌刑之职邪盖天子之政令天下之风教未
有不自王宫始侍御仆从一有不正出入起居一有不
钦皆足以害治虽曰百司庶府之任而周人每于此致
察焉太宰以八法治官府以八柄诏王驭群臣岁终则
致事废置三岁则计治诛赏然而道揆大臣则总其要
而执其柄尔彼宰夫则惟警戒之而已宫正亦惟令其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1b 页 WYG0092-0032d.png
去守而已宫伯亦惟令其作宫众而已不有小宰治之
以宫刑宪之以官刑使之各修乃职考乃法待乃事以
听王命而制之以不共之大刑又徇之以不用之常刑
吾恐奇袤之习作淫怠之念萌未必有良能之可知未
必有德行之可纠居王所者皆若而人则君德必潜消
于密勿之中而吏习必妄肆于禁严之内谁与绳愆纠
谬而格其非心也哉虽曰宫刑掌于司寇亦预官府之
刑宫禁掌于士师亦预王宫之禁然刑不上大夫命夫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2a 页 WYG0092-0033a.png
命妇且不坐狱讼于小司寇有爵且不杀于掌囚掌戮
周人终不以刑罚狱讼之臣而预吾戒令纠禁也且独
不闻汤制官刑儆于有位者乎三风十愆之戒必及乎
宫室之隐微自邦君卿士臣下以及于童蒙之士凛乎
其严若丧亡之在朝夕至于臣下不正则曰服墨刑伊
尹乃继之曰嗣王祗厥身敬哉盖官刑虽以为有位之
儆而实有以起君心之敬宫刑虽以为王宫之禁而实
有以格君心之非然则宫刑之掌于小宰宫刑之修废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2b 页 WYG0092-0033b.png
其君心敬怠之所由判君德隆替之所由基也故知商
之官刑则知周之宫刑
  官叙
小宰奉大宰八法以治官府足矣而别立六叙之目以
冠其首则六叙视官属官联为重矣考之宰夫八职七
曰胥掌官叙以治叙以徒役之有才智而掌官叙又不
几于亵乎盖小宰所掌者正群吏也宰夫以胥治之者
召令之时也有小宰以正之而胥特承其命而召之耳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3a 页 WYG0092-0033c.png
说者言六叙皆以为周官迁转之阶序尔愚窃以为不
然郑氏曰叙秩次也谓先尊而后卑也周人以之正群
吏其将以正等级乎且以周礼考之小宰月终则以官
府之叙受群吏之要是以叙受其会也宰夫掌治朝之
法则叙群吏之治是以叙进其治也宫伯掌王宫之卫
则行其秩叙乡师则令其秩叙里宰则行其秩叙以待
政令是以叙制其食也遂师则比叙其事而赏罚内史
则掌叙事之法是以叙作其事也小史则以书叙昭穆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3b 页 WYG0092-0033d.png
之俎簋巾车则辨其物而等叙之小司寇则掌外朝之
政以叙进而问焉是以叙正其位也司书则叙其财受
其帛职内则叙其财以待邦之移用职岁则凡赐予以
叙受之司市则以次叙分地而经市大司马则以叙和
出冯相则辨四时之叙先王设官分职事事皆有其叙
岂特群臣迁转之地邪故以叙正其位则尊卑不得以
相踰以叙进其治则功过不得以相混以叙作其事则
小专而大从可也以叙制其食则贵丰而贱杀可也以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4a 页 WYG0092-0034a.png
叙受其会则日旬月岁之要有考也以叙听其情则亲
故贤能之辟可议也不然则尊卑之制不立而冒上亡
等之习启吾恐功臣击柱者有之武夫背阙者有之而
正位之叙废矣功过之状不明而侥倖希进之念生吾
恐一岁超迁至中大夫者有之旬月取宰相封侯者有
之而进治之叙废矣作事之叙废而九卿更进用事不
关宰相矣制食之叙废而小臣赐赏累百钜万矣计簿
至于具文垦田至于失实而受会之叙又废听讼而上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4b 页 WYG0092-0034b.png
下其手治狱则轻重其心而听情之叙俱废若是则朝
廷无节官属安得而举官职安得而辨官联安得而合
官成官计又安得而施哉小宰佐太宰以治官府岂可
不以六叙为首
  官属
太宰以八法治官府而以官属居其首六官不啻三百
六十属此举大数言之加之以天地四时之名而授之
以治教礼政刑事之掌官各有职事各有联而曰大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5a 页 WYG0092-0034c.png
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何也盖事之小者非六官之所能
遍理则不可以无属事之大者非百官之所得专任则
不可以无长大臣而理小事则上人常以多事自弊而
失其大体小臣而专大事则下人每以侵官自任而据
其大权此小宰之六属所以有小事大事之分而后六
职事以辨六联可以合矣今以周礼考之大祭祀大宾
客大军旅大田役凡大事者六卿之长职之也而小宰
小宗伯小司徒小司马小司寇为六卿之贰则特掌其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5b 页 WYG0092-0034d.png
小者焉是其设官分职之时已有小大之分矣不惟六
官之贰为然也在宫正则凡邦之大事令其去守而听
政事在肆师则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在布
宪则凡邦之大事惟合众庶以号令尔在乡士则凡邦
之大事惟戮其犯命者尔在讶士则凡邦大事惟读其
誓禁尔有如宰夫之官刑必以诏冢宰小宰之岁会必
以赞冢宰司会之废治必以诏冢宰乡大夫之法必考
于司徒稍人之政令必听于司徒士师之狱讼必以诏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6a 页 WYG0092-0035a.png
司寇司刺以赦眚之法赞司寇此则百官之听乎六卿
也不惟六卿为然若小臣则凡大事佐大仆若都家则
凡大事必因朝大夫是又各从其属之长也盖宫正为
宫官之长膳夫为食官之长医师为医官之长酒正为
酒官之长太府为财官之长内宰为内官之长凡三百
六十属各有长则其属从之亦是也至于小事不惟六
官之贰得专焉如内竖则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肆师
则凡国之小事治其礼仪而掌其事太师则凡内外小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6b 页 WYG0092-0035b.png
祭祀小会同小军旅掌事焉罪𨽻则掌使令之小事小
史则凡国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行夫则掌邦国传遽
之小事凡六官之小事皆然此皆其属得以专达也且
如膳夫一官有烹人庖人内饔外饔等职皆属也而饮
膳之事岂必日禀于太宰司市一官有质人廛人胥师
贾师等职皆属也而货贿之事岂必日禀于司徒是以
官长则治其大者官属得行其小者大则不嫌于从属
而小抑何嫌于专达也哉盖以宰夫八职观之则其职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7a 页 WYG0092-0035c.png
已有长属详略之分矣一曰正掌官法以治要正卿长
也要一岁之成也故正治之二曰师掌官成以治凡师
中大夫下大夫也凡一月之成也故师治之三曰司掌
官法以治目司上士中士也目一日之成也故司治之
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数旅下士也数一二三四之数也
故旅治之府则惟治其库藏史则惟治其文书胥则惟
秩其先后徒则惟任其奔走官府之八职如此旅不可
以上侵司之目师不可以上侵正之要正亦不可以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7b 页 WYG0092-0035d.png
行师之凡师亦不可以下行旅之数小事则专达可也
大事而不从其长可乎且以太宰一卿百官之所听命
者也八柄八统必曰诏王岁终废置亦曰诏王至于作
大事则令百官以赞王命而邦之小治则听之四方之
小治则待之太宰固不以小者浼于王而其大者且不
敢以自专于已盖太宰之总百官则有道揆之尊太宰
之佐一人则有法守之责有道揆之尊则不可以下侵
细务有法守之责则不可以上侵大权太宰犹尔而况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8a 页 WYG0092-0036a.png
三百六十属乎汉之丞相犹太宰也郑康成尝以小宰
譬御史中丞不知中丞乃御史大夫之属官御史大夫
乃丞相之副大夫犹小宰也中丞犹宰夫也宰夫则赞
小宰小宰则赞太宰今以中丞譬小宰御史大夫当为
何官乎汉初官制犹近古高祖之制御史大夫下相国
相国下诸侯王御史是丞相之副事下御史御史白之
丞相丞相得以可否之于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
郡守中执法中丞也中丞是御史大夫之属事下中丞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8b 页 WYG0092-0036b.png
中丞白之于大夫大夫亦得以可否之于是下之郡守
自内达外尊者得行其尊卑者得行其卑则自外而达
内小事大事从可知也后以御史大夫与丞相等谓之
两府郡国事不上丞相而上御史御史得自以其意平
章之此意失矣武帝急于功利又多率意施行不经丞
相故张汤为御史大夫数行丞相事造白金皮币而李
蔡庄青翟不与议自是而后内廷之事丞相不得知而
归之中丞外廷之事丞相不关决而归之九卿郡国上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9a 页 WYG0092-0036c.png
计调吏之事丞相又不与闻而自达于天子调于尚书
大事不从其长而皆得以专达焉则汉之大臣无权而
小臣横矣相权既轻无所干预国事而乃以簿书期会
之琐屑者以其身而亲之是又不知大体而徒以小事
自浼矣则是大臣以多事自弊而小臣安得不以虚文
为忧乎然则欲尊相体而重相权欲肃官联而举官治
要不可不明周官小宰之六属
  官联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69b 页 WYG0092-0036d.png
太宰以官联会官治举其要也小宰以六联合邦治分
其详也夫所谓联者太宰小宰宰夫之职正贰之联也
宫正宫伯宫卫之联膳夫庖人膳羞之联医师至兽医
医官之联酒正至盐人饮食之联太府而下财官之联
内宰而下宫正之联此治官之联也教官有教之联礼
官有礼之联政官有政之联刑官有刑之联人皆知其
分职率属之为官联也至于联事合治有非其官之属
而实相联者焉且以祭祀言之宗伯而下郁鬯尊彝典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0a 页 WYG0092-0037a.png
祀等职皆联事也而太宰祭祀则赞玉币司徒奉牛牲
司马奉马牲司寇奉大牲此非他官之合联乎又以宾
客言之行人而下司仪行人环人掌客等职皆联事也
而太宰朝会则赞玉币宰夫掌牢礼司徒修委积封人
饰牛牲此非他官之合联乎太宰赞含乡师治役司徒
荒政遗人委积此丧荒之联事也司马治军司徒致民
小宰掌具县师受法此军旅之联事也司马教陈乡师
帅民司徒举旗虞人莱野此田役之联事也闾师征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0b 页 WYG0092-0037b.png
太府受财司徒施征司马制赋此敛施之联事也六官
联事不一而足以至小事莫不有联典祀春官而得以
征役于秋官之司𨽻鼓人地官而得以诏鼓于夏官之
太仆秋官掌戮而得预天官甸师之杀秋官蛮𨽻而得
执夏官校人之役乡师地官而考辟于司空稍人地官
而听政于司马有同寅协恭而无畔官离次有联事合
治而无分朋植党成周之官所以内外相统小大相维
而无旷官者六联为有助焉是故分其职而率其属则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1a 页 WYG0092-0037c.png
事权若分而不相混合其联而会其治则事权若合而
不相离此官治之所以会而邦治之所以合也虽然周
人联事之意不特见于官然也其在乡也则比闾族党
州县之有联其在遂也则邻里酂鄙县都之有联司徒
之安民则曰联兄弟联师儒联朋友族师之登民则十
人为联十家为联八周为联至于司关之官亦掌国货
之节以联门市是无往而不为联也官治其有不会乎
邦治其有不合乎然太宰言官治小宰言邦治者盖太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1b 页 WYG0092-0037d.png
宰总官联之要官联举而官治会小宰治官联之详官
治会而邦治合纲举而目张领挈而裘整此太宰所以
言官治与小宰所以言邦治与
  官成
太宰以官成经邦治又以官成待万民之治宰夫则曰
师掌官成以治凡大司寇则曰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
弊之郑司农以八成若今之决事比贾公彦以八成若
今之断事律是听断之不可无官成也此太宰所以分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2a 页 WYG0092-0038a.png
邦成之目而以经邦治焉司徒曰五家为比五比为闾
此比居之有籍也听征役之讼则以比居决之遂人曰
稽其人民简其兵器此简稽之有簿也听师田之讼则
以简稽决之版图如司书邦中之版土地之图是也听
闾里之讼则以版图决之礼命如宗伯一命受职再命
受服是也听禄位之讼则以礼命决之傅别郑司农谓
劵书也后郑谓为大手书于一札中字别之愚案士师
言以财狱讼者正之以傅别令听称责以傅别则是傅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2b 页 WYG0092-0038b.png
著文书别为两本也故以之决财货称贷之争书契郑
司农谓符书也后郑谓出予受入之凡要愚案酒正凡
有秩酒者以书契授之今听取予以书契则是取其劵
书之相符也故以之决俸秩取予之争质剂如质人大
市以质小市以剂听市廛之买卖则以质剂决之也委
会如宰夫月终正月要岁终正岁会听货贿之出入则
以要会决之也谓之成者盖言其一成而不可易也谓
之经者盖言其治有常而不可紊也然此皆簿书之要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3a 页 WYG0092-0038c.png
尔圣人于簿书之烦惟恐防奸之不密其待民不既薄
乎诚以林林而生总总而群民聚而必有事事起而必
有争圣人起教于微眇而忧患于未然是以有书以载
其法有法以待其事事来而应之以法讼起而正之以
书犹决事之不可无比断事之不可无律也天下岂有
不决之讼而犹有不经之民哉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后
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其
官成之谓与抑尝观士师之职有曰掌士之八成郑司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3b 页 WYG0092-0038d.png
农亦曰若今时决事比案士师八成曰邦汋邦贼邦谍
犯邦令挢邦令为邦盗为邦朋为邦诬而已初无簿书
之要而亦谓之成郑氏皆以为决事比之类盖成者取
其行事之成者以为品式也听断而不稽成事以为法
则舞文弄法者有之诬上行私者有之求以防奸而适
以为奸也然则士师不可无事之八成犹小宰不可无
官府之八成此郑氏所以均谓之若汉之决事比与
  朝仪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4a 页 WYG0092-0039a.png
周有三朝一曰燕朝在路门之内王国宗人嘉事之朝
也太宰小臣掌焉一曰治朝在路门之外王日听治之
朝也宰夫司士掌焉一曰外朝在库门之外询万民听
政之朝也小司寇朝士掌焉郑康成谓外朝在雉门之
外然既以雉门为第三则外朝当在库门之外矣外朝
之位左孤卿大夫群士在其后右公侯伯子男群吏在
其后面三公州长众庶在其后此朝士所掌之朝法也
及致万民而询之则小司寇掌其正王位南向三公及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4b 页 WYG0092-0039b.png
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其位亦如朝士之
仪其建朝也左嘉石以平罢民右肺石以达穷民职听
国郊野都狱讼者必听于此两造束矢平剂钧金者必
入于此凡得𫉬货贿人民六畜者必委于此虽有师属
鞕呼趋辟之仪有慢朝错立族谈之禁其仪非不肃也
而卿大夫以大询之时帅六乡之众庶而致于朝百姓
众庶得与公卿侯伯群士群吏相先后于阶戺之间则
其政诚为平易近民矣治朝之位王南向三公北面孤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5a 页 WYG0092-0039c.png
东面卿大夫西面王族故士虎士在路门右太仆大右
大仆从者在路门左此司士所正之朝仪也及掌叙群
吏之治则宰夫掌其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
之位而察其不如仪其视朝也太仆则前正位师氏则
司王朝冢宰则赞听治虽有虎贲士族之卫有仆御右
从之位其仪非不严也而太仆掌建路鼓于大寝门外
以待达穷者与遽令闻鼓声则速逆御仆与御庶子而
受其事以闻又况宰夫掌庶民之逆得与宾客之治诸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5b 页 WYG0092-0039d.png
臣之复同彻于冕旒之前则其能又未尝以禁严为限
矣至于燕朝之法虽在太仆只曰王视燕朝则正位掌
摈相而已然曰王视朝则前进位而退入亦如之是正
燕朝亦如正治也小臣正王之燕位御仆掌王之燕令
此皆燕朝之臣其仪亦非不重也而诸侯之复逆则掌
于太仆三公孤卿之复逆则掌于小臣群吏之逆庶民
之复则又掌于御仆复者下之报于上逆者下之迎于
上皆上书报奏之名庶民之复得与诸侯公卿群吏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6a 页 WYG0092-0040a.png
复逆又皆闻达于燕处之时则其地亦未尝以邃深而
为閒隔矣观外朝之政而及万民之询治朝之治而及
万民之逆燕朝之令而及庶民之复则知成周盛时户
庭无壅其疏通洞达何如哉又况肺石之达穷民必以
立于外朝之右路鼓之达穷者必以建于寝门之外君
门万里而穷者犹得以自达况臣民乎然而三朝分掌
外朝虽掌于秋官之属而三公孤卿皆在焉则是太宰
与闻外朝之政矣治朝之法虽曰司士正之属于夏官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6b 页 WYG0092-0040b.png
而宰夫掌其禁令是为天官之属王视治朝冢宰赞之
则是太宰与闻治朝之事矣燕朝之臣亦夏官之属也
然而所掌群臣之复逆实与宰夫所掌相关焉而况太
仆虽正燕朝之位而建鼓则在路门外在朝则在路门
左王视治朝则前正位王不视朝则辞于三公及孤卿
是燕朝之臣实与治朝相通则太宰亦与闻乎燕朝之
政矣以此见周人之治宫中府中实为一体而无内外
之分特以其治朝而视其外朝则外朝为外朝而治朝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7a 页 WYG0092-0040c.png
为内朝以燕朝而视治朝则燕朝为内朝而治朝又为
中朝尔秦人变古不道虽外之九卿如少府得置尚书
在内主𤼵文书而掌奏下诸事外之三公如御史大夫
得置中丞在内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内外之官亦相
属也然二世居宫中丞相不得候其间而奏事且为赵
高所卖事可知矣说者尚何取于秦制哉汉官少府之
属有尚书御史大夫之属有中丞犹秦制也若以周礼
考之丞相犹太宰也少府御史大夫犹小宰也御史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7b 页 WYG0092-0040d.png
中丞少府之尚书犹宰夫也汉以御史大夫对丞相为
两府则非矣然高帝时御史大夫周昌得以宴见入奏
事在吕后时丞相审食其得以监宫中如郎中令武帝
之初丞相公孙弘亦得以数宴见虽体貌大臣之意不
存亦得以见内外庭之无限隔也自武帝游宴后庭以
宦官主中书而典尚书章奏而尚书之官废矣既以中
书居中而受事又置诸吏居中而举法当时奏下诸事
自中书递送两府自两府下九卿自九卿下郡国而不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8a 页 WYG0092-0041a.png
由中丞而中丞之官废矣末年以霍光为大司马领尚
书事而以大司马以下至散骑诸吏为中朝以丞相以
下至六百石为外朝霍光尝谓车千秋曰令光治内君
侯治外是以判然为内外矣不惟丞相不得至内庭而
且不得预内庭之事是故盐铁之议车千秋不得言昌
邑之废丞相张敞不得议朝分内外而其弊乃至此哉
后来魏相为御史大夫稍复旧制外则遣丞相掾吏案
事郡国而不遣使内则奏封事去副封而不经尚书是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8b 页 WYG0092-0041b.png
以霍山方秉枢机相乃讼言其过杜延年居中用事相
乃列奏其奸是时内外若复合而为一矣元帝以来石
显用权复归尚书哀平之际又归外戚而西汉遂至于
亡东汉虽以举法归中丞以奏事归尚书而事归台阁
不任三公外庭疏而内庭密矣桓灵之季御史之权尽
移尚书尚书之权尽移宦官合为一党而丞相疏隔于
外御史缄默于内故杨秉奏侯览而尚书召秉掾诘之
曰三公统外御史察内当是时也御史岂能察内邪毋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9a 页 WYG0092-0041c.png
乃小人借以是名自便耳故尝合周秦之制而观之内
外之情苟合则虽以宰夫太仆分掌如周制而宰相亦
得以兼统内外之情不通则虽如尚书中丞相属如秦
制而丞相不得以与知此岂非内外合一之制有不如
周乎又以西汉之制观之治内治外之分如西汉之语
则丞相与将军已判然而为两朝统内察外之别如东
汉之语则丞相与御史亦岐而为二事此岂非内外相
属之意又不如秦乎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79b 页 WYG0092-0041d.png
路寝图
               (太仆正燕朝之/位又正治朝之)
               (位而退是燕朝/与治朝之官相)
               (连夏官太仆小/臣御仆掌复逆)
               (春官宰夫亦掌/复逆是燕朝与)
               (治朝之官职相/通太仆小臣为)
               (夏官之属司士/亦属夏官是燕)
               (朝治朝官属亦/相通)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80a 页 WYG0092-0042a.png
 
 
 
 
 
 
 
 
礼经会元 卷一上 第 80b 页 WYG0092-0042b.png
 
 
 
 
 
 
 
 礼经会元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