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a 页 WYG1052-048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法藏碎金录卷四     宋 晁迥 撰
證道歌云无罪福无损益寂寞性中莫问觅予尝独断
 此谓真性无物廓然虚明究极三空何有一法罪福
 损益皆属妄情若有横生疑惑谓其为善无福为恶
 无罪为学无日益为道无日损斯则误矣达理之士
 必无此疑
古德有言曰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
卷四 第 1b 页 WYG1052-0480b.png
 知看古教予因拟之而言曰今人学宴坐不免寻思
 过欲免寻思过但知学宴坐
谛思内身外事因缘资畜统而言之都为我所悉欲如
 意理不当然设使皆然谅难克荷间以不尔却恐易
 胜有智之人宜乎消遣
予所趣动静之境不越两端趣动境志在内典爱读鲜
 洁句趣静境志在内身爱入清白处同志深者方明
 此说
卷四 第 2a 页 WYG1052-0480c.png
凡诸有思有为倒置也却行也无思无为正受也胜进
 也名相分别则有异也理性臻极则无异也明智之
 士当知此法
金刚三昧经云无住菩萨闻佛所说一味真实不可思
 议专念谛听入清白处身心不动予因援老庄之言
 配解清白二字所谓清者得非老子云熟能浊以静
 之徐清乎所谓白者得非庄子云瞻彼阕者虚室生
 白乎但能到此徐清虚白之地亦可谓之入清白处
卷四 第 2b 页 WYG1052-0480d.png
 矣予又思宜作水月观水月定令其心如水之澄清
 月之洁白亦可谓之清白处矣
白傅有诗云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此言
 定体之深者也予拟之别作二句云破暗用明明是
 用非明非暗即惺惺此言慧用之深者也
华严论云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但自了
 三界业空即是佛矣何必须历阿僧祗劫然后成之
 乎予谓此说包含密意是权实相兼之教也夫久迷
卷四 第 3a 页 WYG1052-0481a.png
 忽悟悟即觉也觉即佛也一念成佛其理在此必要
 称真合体理须有渐故以一念一日以言其始若能
 积久增多所获法利即可知矣此乃实教也亦虑志
 弱之人患其历劫绵远直谓不可希及甘心永退故
 偏举圆顿之说云不须历劫所以奖劝之此乃权教
 也随其根器俱可用之耳大士方便如此予之管窥
 亦李逸人之知音也
定如大空自然清旷慧如皦日自然光明均定慧以凝
卷四 第 3b 页 WYG1052-0481b.png
 融等空明之混合兹为内习何必多闻
吾爱后汉书中有清心释累之言吾今行此四字而已
 内澄诸念渐清其心外简诸缘渐释其累过此以往
 未能自知
人以一心而为灵道以一真而为体诸念虽异同是一
 心之缘起众生虽异同是一真之法界所以千经万
 论多说人空法空必然穷理尽性何彼我之有哉
善恶有报此决定理在阳之报疏而速在阴之报密而
卷四 第 4a 页 WYG1052-0481c.png
 迟敢告仁贤信而无忽
内修本真当如养鸡成其木鸡之状是也外顺物性当
 如养虎不以生物与之之𩔖是也
密禅师语句云灵灵自觉元无物扰扰他缘尽是空又
 云勿认纷纷境唯观了了心白少傅诗云一性自了
 了万缘徒纷纷一宿觉證道歌云一切数句非数句
 与吾灵觉何交涉庄子注云凡非真性皆尘垢也夫
 学法之人但自了悟灵明之心是谓本源所有念念
卷四 第 4b 页 WYG1052-0481d.png
 妄想皆是尘垢勿令染著久当證知清净法身也
外身虽见而元无譬如水上之泡暂起而还灭也内身
 不见而元有譬如木中之火求之而可得也
此世界者释教谓之五浊恶世然而不当厌之何以故
 夫烦恼者菩提之本根居此世界中若有智力明果
 照了练习可以学出世之法也不同在天逸乐因而
 自恣反沦坠耳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莲花生于
 淤泥浊水之中矣
卷四 第 5a 页 WYG1052-0482a.png
花有荣落果有甘苦木品之常也年有盛衰情有忧乐
 人伦之常也人若爱盛惧衰厌忧恋乐偏曲在己未
 离于贪
庞居士诗云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
 见真如性予因拟之成四句云人爱贵而富我爱白
 而虚富贵荣辱会虚白吉祥居
老子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予知其理所以自戒偏邪
 之见华严经云深心不动成不坏业予知其理所以
卷四 第 5b 页 WYG1052-0482b.png
 务守坚明之志
人多忙中切于办闲事我独闲中切于办忙事此理可
 以智识及不可以言说到
两仪万物之父母不能免寒暑成岁之怨咨二亲诸子
 之父母不能免惩责成人之忿恨其理必尔自当释
 然
予尝自作两句语云古今无始终虚空无边际因看老
 子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语有似古今
卷四 第 6a 页 WYG1052-0482c.png
 无始终庄子云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圉此语又似虚
 空无边际予之语但谓时代方所无以穷也经文之
 语盖言妙道体用不能诘也
牧群羊者加之以鞭驱其落后之行惩不及也钓巨鱼
 者纵之以纶收其有渐之势戒欲速也约已进道得
 中为妙韦弦自警理亦如斯
周易之乐天知命老子之少思寡欲庄子之安时处顺
 释氏之背尘合觉若能四者不失久而弥坚斯亦非
卷四 第 6b 页 WYG1052-0482d.png
 常之人也
佛书华严经中说六通谓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念神
 足通漏尽智道书南华真经中说六彻谓目彻为明
 耳彻为聪鼻彻为颤口彻为甘心彻为知知彻为德
 彻即通也佛书则无以加矣道书之文予因更增其
 二云情彻为圣性彻为神圣属于外外为世间之法
 也神属于内内为出世之法也
一气分而为万物一真分而为万灵万物化而还一气
卷四 第 7a 页 WYG1052-0483a.png
 万灵复而合一真无数称我以同为异仍计我所迷
 妄何穷
华严经云菩提心如快箭破一切苦的予因思汉将军
 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
 石也他日射之终不能入矣其故何哉予以广之前
 心是精诚果敢无分别不动之心也所以射而能入
 广之后心是犹豫畜缩有分别已动之心也所以射
 而不入夫学道之人发菩提心若能真纯决定如李
卷四 第 7b 页 WYG1052-0483b.png
 广之前心此乃圣心又超彼凡心远矣破一切苦的
 何难之有耶
予今于儒书释典中各引一端之语可以包举世间法
 及出世间法精要悉备曲礼云博闻强识而让敦善
 行而不怠此则东鲁之教明古君子盛德之全者也
 维摩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此则
 西域之教明古先生妙道之全者也若能兼而有之
 则内外相应尽善尽美矣学者当知不烦缕述岂容
卷四 第 8a 页 WYG1052-0483c.png
 易而企及哉
内典甚深之道非与世教故为仇敌自是后人分彼我
 角胜负而云云也其实竺乾古先生理性之说曲尽
 其妙所谓穷理尽性之书焉试举大意之简当者且
 如世教中仁德本乎施济而有偏恩之在私爱也谦
 德本乎恭顺而有饰情之隔纯诚也佛法则不尔行
 必归于无缘慈言必归于决定信包含众善若洪溟
 之纳细流混而为一其广大有如此者博闻洞晓之
卷四 第 8b 页 WYG1052-0483d.png
 士当以斯言为然
道佛二家各述心要其理之大小浅深余今又举大端
 以明之道家谓心如虚舟委顺而游此属于外外属
 世间之法也佛家谓心如太虚触境皆如此属于内
 内属出世之法也
妙道难说深学乃知必须尽破诸结等金刚之坚利不
 染五欲比莲花之清净受想行识如消汤里之冰爽
 利虚明似得握中之宝若能到此可谓奇人
卷四 第 9a 页 WYG1052-0484a.png
深于妙法之人当知方便门者是谓有馀说不了义真
 实相者是谓无馀涅槃无上菩提
予爱诸佛语心上乘经旨得圆融之宝觉六根混同发
 明妙之心华十方照了如斯如胜何以加焉谓之无
 上菩提信不虚矣
白乐天有诗其末句云穷通不由己欢戚不由天命即
 无奈何心可使泰然且务由己者省躬谅非难勿问
 由天者天高难与言予因拟之别作八句云求位不
卷四 第 9b 页 WYG1052-0484b.png
 由己求道不由天位即无以求道可使进焉且务由
 己者己能尽心源勿问由天者天高擅化权又拟之
 别作八句云顺逆不由己喜怒不由他他即无奈何
 己可存太和且务由己者克己谅非多勿贵由他者
 他心是我魔
智悟不迷智有所见此名智人智人之心达理之圣心
 也神彻无碍神无不见此名神人神人之心圆觉之
 妙心也又言行相顾儒家之常德也理性相符佛家
卷四 第 10a 页 WYG1052-0484c.png
 之妙道也
儒家立一切法以为规检目曰名教此于佛家门中有
 如相宗道家破一切法贵乎混一复归虚无此于佛
 门中有如空宗若乃立一切法不碍真空破一切法
 不妨妙有并包广大唯佛法之性宗焉
予读魏志见高柔所上疏有句云育精养神专静为宝
 颇爱此语因采而书之
进道之方亦资外奖检迹摄念二者相须自谓浮想犹
卷四 第 10b 页 WYG1052-0484d.png
 存且非邪恶分别名相未能顿除虽不及学禅精夺
 趣定之前令万缘尽闭亦可比奉祭恭肃致斋之日
 唯祀事得行
东汉史论有言佛法云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
 所云空有兼遣盖谓著有著空二俱为病故兼遣之
 也夫达道之人于有法中不同凡夫之痴爱于空法
 中不同小乘之偏局予尝较量二病著有之病小而
 浅著空之病大而深何以故著有多虑或有发慧之
卷四 第 11a 页 WYG1052-0485a.png
 因免成断灭之见著空定性而无适变之智遂失菩
 提之心故无上依经云佛言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
 山大我不惊怪若执著空见如一毛发我不许可予
 谓我见犹可柔服空见绝方便之行也
古圣经典大意颇同自是后人妄分彼此因看论语一
 科其有语句联贯正是佛之智行矣孔子曰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予以为默而识
 之顿悟之理也学而不厌渐修之理也诲人不倦自
卷四 第 11b 页 WYG1052-0485b.png
 觉觉他自利利他之理也何有于我哉亦如佛之真
 实语不以饰情而妄谦也
忧与喜相参鍊成之福福必久也魔与定相敌鍊成之
 心心必坚也学道之士当知此理
维摩经云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僧肇注云芭蕉之草
 唯叶无干予详大意止喻人身不坚实也今又别得
 新意可喻人心亦不坚实往年自作芭蕉诗句云叶
 外应无叶心中更有心盖言草木之叶无有长大于
卷四 第 12a 页 WYG1052-0485c.png
 芭蕉叶者故言叶外应无叶而又抽心其叶渐展复
 有叶从中而出故言心中更有心芭蕉叶展重重尽
 非坚实世人心生念念悉为虚幻予以身心对比岂
 不二理俱然
世间人中二颠倒者十有七八其一少而当勤以图身
 计而反自放逸老而无成故古人有诗云少年经岁
 月不解早媒身晚岁成无益低眉向世人其一老而
 当逸以就便安而反自劳役老而弥苦故古人有诗
卷四 第 12b 页 WYG1052-0485d.png
 云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
 孙唯此二事知之不难而知者尚少何况深妙之事
 乎
凡夫之心常动而不住如来之心常住而不动如来之
 心有时而动动以应用未用虽动而本体不动如空
 中之云云动而空不动凡夫之心无时不动动皆过
 用未用既动而本体亦动如风中之云云动而风亦
 动退省狂言庶几屡中
卷四 第 13a 页 WYG1052-0486a.png
唐贤梁肃作隋智者修禅道场碑铭其序有云自缙云
 至左溪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予据周易随卦象
 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其义明万物皆说豫相随不
 劳明鉴故君子象之郑康成云晦冥也犹人君既夕
 之后入于宴寝而止息楞伽经云初中后夜当自觉
 悟修行方便圆觉经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
 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
 众宴坐静室予详肃之立言假彼文句而已予今引
卷四 第 13b 页 WYG1052-0486b.png
 二经之文以相配合方见向晦宴息之意
垢净念无容起灭善恶事都莫思量内不觉其一身外
 不知其天地予详入道此语最亲
儒佛二圣之道洞达本源者亲矣滞泥末流者疏矣何
 谓也儒门以礼乐为事礼在检其迹乐在和其心斯
 为儒门之本也夫惟升降揖让之容采章形器之物
 繁会节奏之音鼓舞蹈厉之状以为礼乐者斯乃儒
 门之末者也佛家以定慧为事定以复其性慧以神
卷四 第 14a 页 WYG1052-0486c.png
 其用斯为佛门之本也夫惟取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目之曰佛已疏矣至其虚饰土木滥希福报疏之又
 疏斯乃佛门末之甚者也
吾观世人扰扰营为不出循环之趣冉冉迁谢皆归入
 闇之涂因而作偈叹佛曰起灭心不停生化形无数
 奇哉大丈夫自在空中住又观生物无穷知一气之
 冥造含灵相续见一真之常存有能深解来起予者
 始可与言道已矣
卷四 第 14b 页 WYG1052-0486d.png
观二仪而为始见一沤之初生指八极以穷边分一沙
 而立界此中称我不亦小哉
涅槃经云智者言出息入息之顷我当于中精勤脩道
 中阴经颂云一意一念顷断垢自不为垢本胜于我
 坠我于三趣今我胜于垢灭汝入涅槃襄阳庞居士
 诗云世人重珍宝我贵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
 如性以此参详吾当随时少分方便增修断在不疑
 矣
卷四 第 15a 页 WYG1052-0487a.png
僧文诩所谈云佛所说法不离五法三印若离于此即
 非佛说五法谓无常一也苦二也空三也无我四也
 涅槃五也就此五法分为三印无常苦空一印也无
 我二印也涅槃三印也予详其说因而触𩔖解释别
 立三法之名以济其说三法谓之智力果也夫言无
 常苦空者破事相也谓世间事非常也是妄也非乐
 也是苦也非实也是空也若能见此三者予以为智
 又言无我者破心相也谓心本无我妄为主宰乃是
卷四 第 15b 页 WYG1052-0487b.png
 一真流散未得还源者也若事相破则无我无我则
 心相破也能破心相予以为力又言涅槃者事与心
 外内之相皆破则了无结使挂碍而快乐矣无穷自
 然之乐谓之涅槃获此乐者予以为果其理相符至
 人信受故谓之印当法不让于师幸勿责予管见
佛书中有偈云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予以自得因而拟之别作一四句偈云
 一切是非薮皆从外听成我是厌闻者反听存灵响
卷四 第 16a 页 WYG1052-0487c.png
 既而乘兴求已又翻成五言四句诗云收视契无我
 冥心合太虚消融浮想尽名曰小无馀
世间富贵之外别有出世富贵而人多不知且夫人之
 身中元有无价宝珠若自认得以为己用则所求如
 意庄严具足此即出世之富也又若能了达自在不
 被无明郎主恩爱魔王之所役使此即出世之贵也
 此之富贵比夫贪冗利争虚名自致忧劳悲苦者不
 亦胜乎
卷四 第 16b 页 WYG1052-0487d.png
顾已晚年味道逾至分别诸法尚多见想游戏三昧未
 住妙境聊以自娱犹胜别劳心也
学法之人直须颖利便学最上乘法夫英雄之士图王
 不成犹足为霸驰骋之人逐鹿弗获尚能得兔学上
 乘法设使未成必胜人天之福
孔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
 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予详此
 意有似维摩诘默然之义因拟之别作四句语云佛
卷四 第 17a 页 WYG1052-0488a.png
 何言哉一乘行焉万物生焉佛何言哉予又详孔子
 自比于天亦如佛之真实语不同人之饰让情也
学法者得色空如一之心住凡圣平等之境是也若以
 此法为有有复为病
吾得闻中自然之音是乐也又得禅悦自然之味是饵
 也又得日新自然之智是过客也此三者与老子之
 说不可同日而言之矣
大乘经典中说信解修證之四法理势当然予因思更
卷四 第 17b 页 WYG1052-0488b.png
 立四法以济其用谓智志力量是也非智不能知非
 志不能求非力量不能成(力量是/二事)此举其大意若更
 细说又涉繁文
世间万法皆以得中为妙乃至出世之法亦当如是予
 观四禅天此是佛境界而在三界之中色界之内详
 究其理夫不及者固不可也过犹不及亦不可也色
 界既能超六欲之有染又不入四空之不还得其中
 道乃是佛之行处也
卷四 第 18a 页 WYG1052-0488c.png
庄周之书雅士多读而其所取不过润彩毫之华藻资
 玉柄之清谈而已予则不然别有所得详其书中所
 述闻和见晓超老氏之希夷神静心明契释宗之定
 慧与予同者复何人哉
列子所说人之身形性命皆非已有乃是天地委积和
 气而生庄子所说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
 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譬喻造化中偶得为人辄
 自矜而有我造化必以为不祥之人也因而思之更
卷四 第 18b 页 WYG1052-0488d.png
 若计我我所滋蔓无已一切外物逮诸权利皆为己
 有岂非重叠不祥乎
时情物态奔势竞利常理必尔不当讶之譬如祁寒附
 炎盛暑荫樾人之所趣其可已乎
白乐天有诗云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予因拟之稍
 加增易别为七字句云色空辨相何妨道语默由心
 不碍禅
世间之法戒人贪多常宜知足唯有出世之法则独不
卷四 第 19a 页 WYG1052-0489a.png
 然不许得少为足涉于增上慢而自贻懈怠之咎也
士所著文千章万句皆以立理为本佛所说法千章万
 句皆以明心为本事有体统可以𩔖知至如才力之
 变态神化之应物亦各随其作用矣
古人善别味者知黑白之鹅辨淄渑之水奇则奇矣有
 何所济予知道中之淡为无味之味禅中之悦为有
 味之味较其优劣何如哉
古人有以故车轮为樵爨者或目之曰劳薪予谓此乃
卷四 第 19b 页 WYG1052-0489b.png
 无情之劳为人所用耳夫有情之劳为人所用又甚
 于此而终归灭绝则同矣
般若心经者心是枢要之义亦如文之枢要者名文心
 律之枢要者名律心此则般若之枢要是为智心其
 末言神明等咒者盖明正法之语以破邪心之惑如
 彼禁咒之义耳故谓之咒予之独断欲人易晓
唐张燕公陈州龙兴寺碑文云言语之不到者心识心
 识之不到者真如予今触𩔖穷理更增其句于前别
卷四 第 20a 页 WYG1052-0489c.png
 序事云文字之不到者言语因谓心识者真如之影
 也言语者心识之影也文字者言语之影也去道弥
 远斯可知矣故轮扁谓齐威公所读之书古人之糟
 粕耳信如是哉所以敏悟之人虽凭文字言语往往
 别得深旨又不可好奇自是失中过当反成见障也
 予又谓意为心影言为心响离真即妄终非本体若
 得道于言意之表此不同影响之疏也
学佛法之人要入无馀入无馀则其漏有尽营世财之
卷四 第 20b 页 WYG1052-0489d.png
 人常欲有馀有馀则其贪无极
阴物晦微影响眹兆不当疑怪过有推穷夫甚于此者
 尚不能晓至如日月之出没雷电之震耀风雨之飘
 洒草木之荣落究其所以果知之乎是则疑于小而
 不疑于大怪于少而不怪于多人之形躯亦是幻化
 若能悟此物物皆如真心湛然外境自谢
维摩经中长者子宝积叹佛偈颂云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予详其意盖以赞美佛心定慧(阙/)
卷四 第 21a 页 WYG1052-0490a.png
 一理事混融成无碍之法界也因拟此别作二句以
 为自心量力所依之道云善思委顺世间法于本真
 心而不动
白氏诗云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
 心自由予因拟之别作诗云权要亦有苦苦在当忧
 责闲慢亦有乐乐在无萦迫
学古入官自知名宦视履考祥自知祸福勿萌贪欲之
 心误问奸人瞽者受其承迎诳惑也
卷四 第 21b 页 WYG1052-0490b.png
吾重西方圣人大雄氏所说之理无超于此者形容拟
 议终莫能及今且以十字称赞云此法广大殊胜真
 正深远要妙者也
儒书但说世间云为之事而节制之内典说人身心之
 理生灭去来曲尽其妙儒书不能到此慎勿以世间
 法比𩔖而非之自贻聋瞽其实不可非也
古之高贤道充于内者物空于外是以一箪一瓢鼎食
 任列于他庖一丘一壑天下不易其自乐世人情尘
卷四 第 22a 页 WYG1052-0490c.png
 厚重翳之不见其性而况至虚至静之中至真至妙
 之理霄壤殊绝何由能知
一切法师广傅佛语以明设教到详备处一切禅师直
 指佛心以明还源到简妙处是故长者子宝积叹佛
 颂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此一句法师之体也又云于
 第一义而不动此一句禅师之体也后人当二师之
 号不亦难乎
古之病人身变为虎而食其兄者但闻牛哀而已孰不
卷四 第 22b 页 WYG1052-0490d.png
 惊异其事乎今之迷人恃权挟私肉视于人容易杀
 其非辜自矜奇特以取殊宠者有之矣乘势睚眦以
 摅宿憾者有之矣斯则心变为虎也鲜有惊异其事
 者世情之惯习也如此噫身变不由己心变不由天
 夫病者识随形变本无害人之心止可同于过失若
 怙威枉杀有欲心以取宠有忿心以摅憾于理自断
 罪合如何报应影响非无至论
圆觉经句我记妙言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因知大觉豁
卷四 第 23a 页 WYG1052-0491a.png
 然性空不执身心有何挂碍
老子曰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予因拟之
 别作四句语云虽能致位一品营利百倍不如四威
 仪中常进妙道
古德有语云戒生定定生慧有经文云尸罗不清净三
 昧不现前此则戒生定之理也又有经文云净极光
 通达寂照含虚空此则定生慧之理也寂照含虚空
 又似经文云心精遍圆含裹十方予之管见也如此
卷四 第 23b 页 WYG1052-0491b.png
摩诃止观论云忆三世事不忘名解脱无减又庞居士
 诗云缘觉若误空醒见三生事予以为出缠在缠系
 乎真妄之心也夫明静之性弥深者虽宿生事亦渐
 能记忆昏乱之情益厚者虽今生之事亦转多遗忘
 考其物理固当然乎吾欲澡雪柔挺断无疑也
一宿觉永嘉集中所说枝条念吾愿学人无使滋繁
 逸
人华严论中说根本智吾愿学人务令深固若能
 了悟此理是入妙用之门又若能得法出于意表回
卷四 第 24a 页 WYG1052-0491c.png
 心游于物初是登胜进之路
一宿觉云初修心人须识五念一故起念二串习念三
 接续念四别生念五即静念得此五念停息之时名
 为一念相应予以为照见五蕴皆空如服药去病之
 始得其一念相应如觉药胜病之初观练纯深心地
 安适又如药力渐胜厥疾顿瘳
深于神仙之学者见众人逆知未来之状既哂且悯曰
 满目纷纷无非行尸走骨深于定慧之学者见众人
卷四 第 24b 页 WYG1052-0491d.png
 亦知未来之状既哂且悯曰满目纷纷无不随心变
 形夫行尸走骨在世之见也人皆可知随心变形出
 世之见也人不能知
第十四祖龙树尊者尝至南印度为众说法遂于坐上
 现自在身如满月轮大众唯闻法音不睹师相众中
 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其众曰此是尊者现佛性
 体相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
 言讫轮相即𨼆尊者复居本坐予因详究今之像塔
卷四 第 25a 页 WYG1052-0492a.png
 顶上以铜为相轮必因取象于此
菩提者慧解能觉至明之因也涅槃者空寂成功至乐
 之果也此二者之名不离烦恼情根本性非同非异
 混然为一求之者不可舍动取静避焚就溺道无不
 在在无所有但志于其妙不择时不择所自可洞晓
 驯致譬如顽矿出真金淤泥生嘉莲必然之理更勿
 疑也况佛经多说凡诸清净国土人皆放逸不能修
 行不及五浊世中却有勇猛精进出世之力倍胜于
卷四 第 25b 页 WYG1052-0492b.png
 彼故古语谓南阎浮提为选佛场信不虚矣真学勉
 旃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白乐天亦有诗云书不求甚解
 琴聊以自娱予则不然尝思圭峰密禅师有语句云
 观空直遣空于色解义须教解入神予每读书详味
 文理触𩔖而长唯变所适往往别得新意人患解少
 予患解多亦常以此为劳然而亦胜别劳心矣
吾观大雄氏之智力虚明广大如太清视一切妄想如
卷四 第 26a 页 WYG1052-0492c.png
 游云游云其能蔽太清乎解脱自在如象王视一切
 妄缘如游丝游丝其能系象王乎妄相不能蔽妄缘
 不能系智力如此所以谓之大雄氏懵然不知者乍
 闻斯言宜乎大笑之也
自始觉證本觉都名菩提得菩提者须有大智识失菩
 提者良由痴迷蔽翳局束滞泥也自初安乐至寂灭
 乐都名涅槃得涅槃者须有大志力失涅槃者良由
 因循放荡卤莽灭裂也若能学二心法去二心病此
卷四 第 26b 页 WYG1052-0492d.png
 人无敌于天下也
论者曰至人体道自然心无主宰予谓此言虽嘉其理
 未尽予别有二说其一谓世间之法其或人之多僻
 浸以成俗虽欲忿嫉规正必不能敌自祸无益何如
 卷怀此可心无主宰矣若见其效尤徼利风行草靡
 或争先迎合有腼胡颜而我弗往朋从此则心有主
 宰矣其一谓出世之法一切妄缘不可不忘此宜心
 无主宰矣一乘真理不可暂忘此宜心有主宰矣智
卷四 第 27a 页 WYG1052-0493a.png
 者详之可也
予于老庄之旨自得新之又新之理所云视之不见听
 之不闻谓凡夫也至人则不然视于冥冥见夷中之
 有晓听于寂寂闻希中之有和见可见非常见闻可
 闻非常闻天地不可同其晓天地不可同其和此以
 至寂而成至妙耳苟非其人安可与之交谈哉
佛也者离相穷理反情合性之总名也夫人迷一切事
 本从自心悟一切事亦从自心起一切事本由自心
卷四 第 27b 页 WYG1052-0493b.png
 止一切事亦由自心佛心则悟而不迷止而不起了
 达深远净明纯熟胸中大空不碍诸有万行尽善神
 化无极其法如此何关外求
庐山归宗寺慧诚禅师有答僧问之语云祖师西来秪
 道见性成佛其馀所说不及此说予因默而识之推
 而广之窃以为世人纵情背性未始觉悟故曰凡夫
 也智人明了至理识心达本知其佛是觉义见性见
 觉觉了真性便是佛也故曰见性成佛如师之言固
卷四 第 28a 页 WYG1052-0493c.png
 当不烦别说也
谛观浮世凡诸人伦迷失一真如遂成三差别何以明
 之唐相裴休所著之文明菩提心体云十方诸佛一
 切众生与我此心三无差别子谓从无出有自然含
 识始有差别之形一也踵事增饰因而辨等次有差
 别之名二也乘势肆意极于私已又有差别之情三
 也转丧鸿蒙渐分罔两如此三者滔滔皆是必使和
 会三差别同归一真如不亦难乎哉或于万万之中
卷四 第 28b 页 WYG1052-0493d.png
 有一不以为难者不亦异乎哉
习定之光闻和之音自然而然天之义也予自谓神游
 于光音天束教之士无庸致诘
圆觉经威德章中有注云一切众生寿命但为浮想任
 持予因拟之别作十二字语云一切世间名数皆是
 妄情交立
如来有出世智照了穷尽至圣悉备故推其法为大明
 咒如来有出世力奋迅超绝自在无碍故推其名为
卷四 第 29a 页 WYG1052-0494a.png
 大雄氏世智测度未可轻议
宝积经云知苦断集證灭修道余详此四谛之法并依
 次叙粗得指归苦集二谛不必更说既云證灭复云
 修道余谓此是自体起用觉利及他亦如既云解脱
 又有解脱知见是也
谛思一真法界无始终无边际自然神妙不知其所以
 然孰得指名而形容哉古今智人虽能穷理尽性立
 语言文字拟议而目之曰法亦为外事唯有忘情吻
卷四 第 29b 页 WYG1052-0494b.png
 合者是矣此一真散而为万灵万灵中秀出者目之
 曰人人中秀出者目之曰贤贤中秀出者目之曰圣
 圣贤之于一真太虚之电光也圣人之秀出者智力
 臻极而能归合一真之源目之曰道天竺之语又名
 佛陀
予在洛中避暑燕居有风泠然而至因私语曰意随无
 事适风爱自然清又闲看史傅难得文行具美者又
 私语曰予欲一见具美才贤西汉之文格东鲁之儒
卷四 第 30a 页 WYG1052-0494c.png
 行正自不可得也
学法者举要言之但学道家宗旨清虚澹泊佛家宗旨
 微妙寂静如此足矣其清虚澹泊出前汉书叙傅第
 七十说庄子之事其微妙寂静出楞伽阿跋多罗宝
 经及大般若经中是也
佛书立法本乎性儒书立法本乎情道书立法该涉二
 书该涉佛书不尽复性之理该涉儒书不耴饰情之
 容
卷四 第 30b 页 WYG1052-0494d.png
吾之所贵者三焉身贵安而轻气贵和而清心贵灵而
 明三者备矣莫之与京何羡重重规冗利久久计虚
 名
教文中说大乘菩萨亦有出世贪瞋谓不以得少为足
 而乃直趣最上乘位有此贪也又诃责小乘之人智
 力狭劣不能如己超迈不群有此瞋也予亦有在世
 贪瞋夫身缘之事欲得寿考且宁子孙逢吉有此贪
 也世缘之事又欲得除恶务本去邪勿疑有此瞋也
卷四 第 31a 页 WYG1052-0495a.png
予知菩提者梵语也原其理具正遍知非世间觉知之
 知也涅槃者亦梵语也原其理得寂灭乐非世间悦
 乐之乐也
色即是空非无色之空原其至理恐人执色为碍空即
 是色非有色之色原其至理恐人执空为碍色空双
 泯心境一如无纤尘可拂方是旷然了达
自念已临大耋之年尚爱知新之学涉猎书记雍容艺
 文吟咏情性谐和律吕时或有作未能顿除盖宿习
卷四 第 31b 页 WYG1052-0495b.png
 之使然也
老子曰名与身孰亲我知之矣我当既明且哲深根固
 蒂以保其身不取虚名也因复拟之别立五字句者
 二其一曰情与性孰亲我亦知之我当惩忿窒欲割
 慈忍爱以遣其情自全真性也又一曰事与道孰亲
 我亦知之我当息缘反照背尘合觉无营于事独归
 妙道也智之适变触𩔖如此览之者以为何如哉
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注云得旧犹畅然况得性
卷四 第 32a 页 WYG1052-0495c.png
 乎释文云畅然喜悦猊予尝涉历人事因知经旨信
 然往岁使于龙荒回及彊场远望雄州乔树目明心
 喜故行程诗中有桥过涿水心先喜路入雄州眼更
 明之句并经进御蒙降手诏优答焉是知望乡归国
 犹得畅然喜悦而况还源复性合如何哉
后秦符坚时有僧曰鸠摩罗什与佛陀耶舍接座交谈
 坚问何谓第一义二师相顾而不答意明不可以言
 宣也予谓然则然矣若且随时而答云元不动者是
卷四 第 32b 页 WYG1052-0495d.png
 第一义元不二者是第一义坚有道眼自可默而识
 之若无道眼必当随答更问如是问答则无有穷尽
 譬如年长丧明问物之状说其形象彼必知之若有
 初生即盲未尝识物问物答状其问何穷
吾常谓开示悟入虽假于道师观练薰修不由于朋执
 自宜为道日损见善则迁奉以周旋不敢失坠是也
予壮岁之前闻道流所说云学道之人目有神光耳有
 灵响予始志于道自耆年之后乃思勤而行之而于
卷四 第 33a 页 WYG1052-0496a.png
 澄神定灵有之矣未得精至将及从心之年而夜视
 或时熠熠有光又闻灵响未尝暂歇岁久益清𦂳意
 其神灵澄定而光响彰闻理必当然难加异议
吾尝究观世人心念日夜所到境界大率不离于幻中
 分别幻梦中分别梦影外认微阴声外寻馀响如此
 而已若要个回心来知有深深处妙妙处空空处灵
 灵处但恐万中无一设使万一有知者若要个必能
 观照万境起于一真而妄有又能止息万念归于一
卷四 第 33b 页 WYG1052-0496b.png
 如而大同但恐万中无一
     凡一百十六章
 
 
 
 
 
 法藏碎金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