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1052-042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法藏碎金录卷一     宋 晁迥 撰
定慧之法宜知至理仍令均济二者相资何谓也凡言
 定者贵乎澄明之定勿入顽空之定定而无慧譬如
 石人木偶虽不动而奚为凡言慧者贵乎安详之慧
 勿肆轻狂之慧慧而无定譬如云电风灯于久照而
 何有混而为一曲尽其妙
至信发外之著者可以贯金石蹈水火密行积中之深
卷一 第 1b 页 WYG1052-0428b.png
 者可以动天地感鬼神其次权实随宜外顺世间之
 法得中而不失其正者上也
凡诸识想之数内妄也名物之饰外妄也人能去二妄
 之惑诣一真之理久于其道何以加焉
良将御兵多多而益办方略有馀也大士御情亦多多
 而益办智慧有馀也万缘纷纭一心晓了道驯致而
 善应德日新而无穷默识冥符岂凡庸之可及
啄食之禽善惊畏而疾起虞系捕之奄及也涉境之心
卷一 第 2a 页 WYG1052-0428c.png
 善惊觉而疾止防流宕之忘返也内习之士宜乎知
 此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大乘四法经云求菩提者当修四法一者发大菩提心
 宁失身命不应退转予今于此四法之中止举第一
 之法详其语意因知菩提心至精至妙虽身命至亲
 至切若比菩提心犹是外物予久知菩提心之义即
 是真正本觉之心也唯此心字方是真我其馀我所
 节次疏远穷到此际弥叹己之道孤矣
卷一 第 2b 页 WYG1052-0428d.png
东方之教以言行为本言顾行行顾言处世之第一义
 西方之教以理性为本理合性性合理出世之第一
 义拟象经语垂文导意古今之人一也勿以荣陋为
 蔽
予观宝积经第一百四临末有语云若彼比邱于一切
 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予详此
 语若有的然明禅理而学佛法者止用此一科足矣
 谛观悠悠万事无不是空智者一以贯之归于无物
卷一 第 3a 页 WYG1052-0429a.png
 事来干我我皆应之以无生无生谓心不起念譬如
 物触虚空有何妨碍随顺谓物我皆如无所违逆故
 圆觉经云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是也此无生法是禅中一行简当臻极之处何必以
 多为贵者
无上妙道夐超诸有上上智人了达一切法不住一切
 相心如虚空自然无碍何以故心住于相即属有法
 予历观经旨大率以此为根极
卷一 第 3b 页 WYG1052-0429b.png
议处世之士当以才行兼备议出世之士当以理性相
 符此外云为资其崇饰者也
顺违二境俱为缠缚顺则生爱结细业而难解违则生
 憎结粗业而易解有大智力行方能摆脱之也
学道之人须由观行息心达本贯微洞密谓之观收视
 反听忘情契理谓之行观行明备根力坚深入道法
 门此当枢要
谛观物情大率以伪为智邪为乐不知至人以真为智
卷一 第 4a 页 WYG1052-0429c.png
 正为乐伪邪多真正少自古而然岂非流转浩劫中
 宿习犹存耶
忘自身之至亲营他事之至重徇不急之多欲践不测
 之畏途非智眼观焉能洞见
夫日月有晦明阴阳有舒惨天之常道不得不尔施之
 于人亦其𩔖也其乐满志理或难胜间以郁然固当
 如是
释迦氏舍去王宫入雪山脩道六年而成不恋富贵之
卷一 第 4b 页 WYG1052-0429d.png
 乐其果决也如此慧可断臂立雪求法于达摩不顾
 支体之苦其恳切也又如此因原佛理精真殊胜可
 归仗也何如哉
人爱万金资用以为我所何如万行庄严以为佛士夫
 深于妙道者始可与之谈此理苟失言于不知者必
 大笑其迂阔也定矣
穷理尽性易义具矣予尝因此四字别有所陈夫剖析
 至理有浅深次第浅者及于名深者及于身深之又
卷一 第 5a 页 WYG1052-0430a.png
 深者及于心心由性生必若穷其理之尽处极于性
 而后已故曰穷理尽性
予有法喻密获二宝其一曰如意净明珠圆而照能破
 一切昏暗而珠无染著此喻不惑之智其一曰降魔
 金刚杵坚且利能破一切障碍而杵无亏损此喻不
 退之志持用二宝天下无敌何往而不至哉其后因
 看宝积经第一百二十内有金刚杵如意珠二物之
 名予喜暗合
卷一 第 5b 页 WYG1052-0430b.png
众生之心本有空寂安乐之体臻其极者此名涅槃本
 有灵明照了之用臻其极者此名菩提既是本有何
 假外求又缘弃本逐末迷失久矣固当启迪怀柔须
 有颖悟之人师资授受
一切之形形本无无而有生有生则有化灭有化灭则
 复归于无也定矣一真之性性本有有而无象无象
 则无化灭无化灭则常存其有也定矣不有之有名
 曰妙有不空之空名曰真空妙有真空其体一也
卷一 第 6a 页 WYG1052-0430c.png
夫良药所以去病加之信重则易服必由诚感而其效
 弥应妙法所以去迷加之信重则易入必由诚感而
 其道弥胜是故切于去迷而见性亦如切于去病而
 保命
儒教之法以正身为深切勿求其名而名自得矣道教
 之法以养生为深切勿求其功而功自成矣佛教之
 法以复性为深切勿求其證而證自知矣是三者率
 以无心而然也
卷一 第 6b 页 WYG1052-0430d.png
中智以降得地成势下必趋势而动色上亦乘势而变
 态其理所至自然而然达观了知不当惊异
儒教本于名与情佛教本于理与性儒教大意修己成
 美善之德不许伐其德佛教大意清心得微妙之相
 不许住于相至论概举深学当知
夫万𩔖万形形必不同斯可见矣万𩔖万情情亦不同
 固当然欤人心如面安可同也有一不同于己己即
 非之若以理断曲反在己
卷一 第 7a 页 WYG1052-0431a.png
前汉书有陈大道之要去健羡黜聪明予尝三复其言
 深以为然夫去健羡则无贪欲黜聪明则反其素人
 能行此六字亦足为越世出尘之士矣
予有宿志者二焉其一欲得解去名利之场独归自得
 之场不被仕宦所拘今则已遂志矣其一欲得解去
 分段之身别生意生之身不被造化所拘未知果能
 然乎
予常爱白乐天词旨旷达沃人胸中有诗句云我无奈
卷一 第 7b 页 WYG1052-0431b.png
 命何委顺以待终命无柰我何方寸如虚空夫如是
 则造化阴骘不足为休戚而况时情物态安能刺鲠
 其心乎
夫形之壮衰随时而变理之常也万一不变此乃神仙
 之流情之顺违随势而变亦理之常也万一不变此
 乃圣贤之流形之与情若责以尽与神仙圣贤为比
 不亦难乎
予自问曰晚年学道日课何如哉自对曰动则观书以
卷一 第 8a 页 WYG1052-0431c.png
 广智求出世之阶差静则息念以存诚恐涉境而流
 宕如此而已馀无所能
昔向子平有言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
 死何如生耳予因思庄子云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
 为决疣溃痈列子云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
 仁者伏矣斯亦可知矣
晋山涛不知山简父不知其子也王济不知王湛犹子
 不知其叔父也而况他人之疏远乎士之屈于不知
卷一 第 8b 页 WYG1052-0431d.png
 已据理当然何恨之有哉
观练之法我今自陈其观也见诸相之本同色空如一
 其练也勤守中而不失心息相依率是而行以为日
 用
吾常谛观一切因缘有合有离一切情识有起有灭亲
 疏顺逆爱憎是非杂然交并混而成世新新之事与
 日无穷身心之苦何有纪极其或万万数中有一大
 达之人越世高蹈特立独行出此方域之外者其人
卷一 第 9a 页 WYG1052-0432a.png
 智力何如哉
彼至人者角立杰出智了一真馀惑不能障其明心住
 一境诸念不能夺其志不挂名利之纲不嗅嗜欲之
 饵我今誓愿师之服膺终老而已
有名有色随造化而迁革无色无名亘古今而灵明谁
 曾䆒此徒自负于豪英
人间有三大事皆无可奈何须归委顺而已谓身也世
 也劫也人之自身生之始不能知化之终不能知无
卷一 第 9b 页 WYG1052-0432b.png
 可奈何此委顺之大者一也处于世则有因缘之善
 恶身心之苦乐无可奈何此委顺之大者二也又说
 浩劫运数中则有陷历阳之地居人变水族之𩔖凿
 昆明之池胡僧辨劫灰之理无可奈何此委顺之大
 者三也唯闻别有至神至圣之人超出此三事之外
 无能及者故谓之大雄氏
颠倒之心反掌成菩提譬如迷路之人忽尔醒然见其
 路觉背所趣即时旋踵先迷后悟之速非反掌而何
卷一 第 10a 页 WYG1052-0432c.png
 苦恼之心反掌成涅槃譬如忧事之人忽尔耸然闻
 其事得遂所志即时开怀先忧后喜之速非反掌而
 何
一气幻化而生形形之妍丑不一也一性幻化而生情
 情之善恶不一也自古而然无可奈何唯闻大雄氏
 之法至深至大至微至妙超出二幻化之外此明复
 其理性之根本非在末迹孰有智识论议之胜过于
 此乎吾不敢以区区所见臆断其事也
卷一 第 10b 页 WYG1052-0432d.png
佛书中说安乐行予今引儒书比𩔖儒书云君子居易
 以俟命此是安乐行小人行险以徼幸此是不安乐
 行
夫学道之人在乎智力兼备何谓也设使观慧明了见
 法指归此名智也须得妙心精密入佛境界此名力
 也智力相济为两足尊苟或止务高谈斯则未为了
 义
西方圣人垂法详悉有大善利不可非也于幻化中明
卷一 第 11a 页 WYG1052-0433a.png
 一切空不执为有虽贤愚异贯皆见其空矣于虚空
 中立一切法不落于空深智之士信知其法妙矣终
 使人离空有二边之见出轮环大苦其理如此其能
 仁也何如哉不达之人若以世间法比方致诘何可
 与之论议哉
吾自省已颇能推穷至理直诣精深之处唯有情累绵
 绵未到豁然安稳之处力量如此
尽工之格致高妙有能注思落笔传神写照而逼真者
卷一 第 11b 页 WYG1052-0433b.png
 文士之格致高妙有能注思落笔穷理尽性而臻极
 者此二事颇相𩔖也吾常览唐贤著述有陈心法宗
 趣而立言颖利明白凿出大意使其晓畅文义者了
 了见妙道之源信知才俊精敏有资助发扬之力
今之僧俗所谈分禅辨律互相矛盾各执其末不究其
 本但目作者之词曰文章也非禅话也吾所不取吾
 能大和会一以贯之尔
吾能了知身心世三者本从虚妄中有而终归于空此
卷一 第 12a 页 WYG1052-0433c.png
 则吾自断之以智也既知之则一切念虑徒有忧劳
 而无所济者当令不生此则吾自济之以力也此是
 出世智力与世间智力不同若霄壤矣
予自陈顿悟渐修之说各有二焉予知一切之有都属
 幻化者无不终变灭此为顿悟之一也唯一真法界
 散而为万灵者决定无变灭此为顿悟之二也此二
 顿悟既明而不昧者也忧悲苦恼之念无人无之自
 省了达已久今求日损当以理遣此为渐修之一也
卷一 第 12b 页 WYG1052-0433d.png
 常乐我净之道唯大雄氏能然自省信重已久今求
 日益当务驯致此为渐修之二也此二渐修有进而
 无退者也内省详求乐欲所趣如是得非宿习使然
 乎
予观释氏之书而有一经一论各言无生之法简妙大
 同合而敷演可以足用宝积经中有说云若彼比邱
 于一切法但取一行极随顺者所谓无生是为禅行
 摩诃止观论中有说云小乘对治如应病用药药必
卷一 第 13a 页 WYG1052-0434a.png
 兼备大乘对治秪用第一义谛如阿竭陀药能治众
 病其语云空无生中谁是烦恼谁是能治但以无生
 一方遍治一切此文极略须善取意予博考诸经诸
 论大约尽是修行出世之法若得其枢要之处何须
 广览今据此经指陈极随顺之理又据此论指陈善
 取意之理并在无生之法而已其为精当何以加焉
 必能触境无生则所谓尽善臻极矣
世间俗士而为名利缠缚嗜欲缠缚其身不得自在而
卷一 第 13b 页 WYG1052-0434b.png
 致败坏小乘人又为空缠缚法缠缚其心不得自在
 而有障碍唯大乘上乘人免此二缠缚谓之解脱身
 心俱自在无败坏障碍得出世之乐名曰涅槃
人之谈禅好以隐晦为深密予之谈禅好以显畅为亲
 切虽谈者隐显不同而道之本源则无异也
予今自思晚年内习虽穷理尽性务极于精研而澄神
 定灵未臻于纯熟疑善根之宿植期胜果以圆成聊
 用披陈亦非矜伐
卷一 第 14a 页 WYG1052-0434c.png
众缘之累须以道断理遣一真之妙须以驯致冥会略
 举大端智者善自求之也
夫醉者坠奔车而不伤全其外也乘荡舟而不惧全其
 内也故先贤颂酒德赞酒功称其美利盖非徒然苟
 或遂肆沈湎自贻诸失前言作戒抑又深切
或问予曰先生不从游赏之朋不设欢娱之具阖扉燕
 处何以销日予对曰老夫致政之后适意居多观练
 薰修获温寻于妙道栖迟偃仰遂颐养于天和自便
卷一 第 14b 页 WYG1052-0434d.png
 衰躯更无他想至寒暑之来往岁时之代谢任彼运
 行而已与予了不相关
约已自修立为条教所学无生之法或遇习气欻尔而
 生我当记之即时而止所学安住之法未果全然安
 住我当随其缓急量力而住新新之智其理可书而
 旋复忘失惜而求之再萦心绪我愿不复追思又欲
 礼必逮情常念弥缝其阙斯乃世间之法耳学出世
 法抑亦相妨自今亦宜无可无不可纵心浩然而已
卷一 第 15a 页 WYG1052-0435a.png
予于晚节胜进弥坚历观庄子微言兼采楞伽妙法吉
 祥止止但务于心斋正智如如自符于成相道释二
 典责实同归夫何末流妄有分别
我立一志自学无生法忍入道权舆此乃小乘独善之
 利也佛度四生尽入无馀涅槃成功臻极此乃如来
 兼济之利也力量殊致固当如是
儒家之书大易为首有象本乎乾坤道家之书老子居
 最无名始于天地二家之说率以此为造极矣若引
卷一 第 15b 页 WYG1052-0435b.png
 佛书言之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据譬喻则天
 地乾坤沙界之一沙也
学道不易为师亦难学道之人性有优劣上根之士来
 学则师逸而功多下根之人来学则师劳而功少譬
 如良驹骏利见鞭影而疾行驽马钝顽受锥锋而不
 动
予于悟修自能和会研覃乎定慧之学参验以老庄之
 书设使遵老聃之言练谷神之粹契庄子之说发天
卷一 第 16a 页 WYG1052-0435c.png
 宇之光二教指归有何差别
夫事君者不可以二心唯一至忠而已矣至忠则名光
 而众仰学道者亦不可以二心唯一至诚而已矣至
 诚则神会而自知
昔向子平读易至损益二卦乃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
 不如贱予读庄子至巧者劳而智者忧予又知巧不
 如拙智不如愚矣此与常情不同唯有深达妙道者
 可与言之耳
卷一 第 16b 页 WYG1052-0435d.png
夫天地中空虚生成万物而不妨有日月照临而尽见
 身心中空虚含容万法而无碍有智慧观察而尽知
 真学之人当须具此知见
易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吾思据定以宁志又曰精义
 入神以致用也吾思乘慧以立法从事于道唯变所
 适吾能然尔不求人知
予尝自思获其法利少分焉何谓也凝然不动定力也
 了然常明慧用也锵然闻和天乐也翛然自得道情
卷一 第 17a 页 WYG1052-0436a.png
 也合此四妙归乎一真世间富贵功名未可争其胜
 负耳
夫学法之人尤宜洞达虽发蒙辨惑始务于从师若荣
 古陋今则乖于适变予于此道灼然了知精思而究
 前言触𩔖而生新意开示悟入佛存方便之门收合
 凝融自得修行之要但怀宗趣安可讲求
予偶自思而言曰夫有财而不能用与无财同有学而
 不能行与无学同予今照了其事不欲落二者之失
卷一 第 17b 页 WYG1052-0436b.png
姚秦时释僧肇初以庄老为心要后见古维摩经欢喜
 曰始知所归矣予今信以为然予初读南华真人之
 书因齐物之理自得一法目之曰逍遥大同观且无
 一事可争后读西方圣人之书因无我之理又得一
 法目之曰平等大空观兼无一物可齐由是省己之
 所学有增长二家之书有浅深矣
夫学法之人必在乎破相观空见性行道此四次第端
 如贯珠与我同志应作是念知而能尔斯所谓入佛
卷一 第 18a 页 WYG1052-0436c.png
 境界者也
初学道人念念须有所法触正念如不及涉智地也如
 此触邪念如探汤避诸趣也如此
予自觉者涓毫法利安住无念之念或时能然独闻无
 声之声未尝有绝吻然相契翛然自得而已予自以
 为粗得少分殊胜但觉闻性弥聪妙音无穷犹未得
 心如大空中有日月昭融若能到此吾道方隆见可
 见非常见我见无色之妙闻可闻非常闻我闻无声
卷一 第 18b 页 WYG1052-0436d.png
 之和虽如是言亦无所有也得者当自得不可以言
 宣
世间法或能舍去大权位者有语云如释重负出世间
 法有语云菩萨断除五事所谓五音能令众生生死
 相续不离重担因思二重之累予且于世间法中不
 当重负矣犹于出世间法中欲得离其重担自念具
 足凡夫未知智力志愿果何如哉
涅槃经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噫
卷一 第 19a 页 WYG1052-0437a.png
 予之生子身相已衰又见生孙衰可知矣去身逾远
 复忧于孙以道眼观悠悠斯甚
老马识路犹归国而不迷老夫识道岂还源而有失虽
 云耄及自怜智生
施肩吾三住铭序云心常御气气与神合圆觉经圆觉
 章注云心息相依息调心净予观两处之说因知道
 家言神仙之术释氏明禅那之法其理大同矣
已往事勿追思未来事勿迎想见在事勿留念随觉而
卷一 第 19b 页 WYG1052-0437b.png
 止习以为常久久弥坚不烦多学
世间所爱者不过富贵功名而已若以道眼观之岂能
 胜第一义谛
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又云湛
 兮似或存予详文意所云或似者不敢决定言之此
 于世智中得为高邈唯西方古先生直指显说无非
 臻极可谓出世殊胜之智也
予尝有晚年勤道自修诗云老来何故惜分阴如月明
卷一 第 20a 页 WYG1052-0437c.png
 亏魄渐侵进道不遑求广智随时随处且冥心因思
 自说冥心二字盖言四威仪中不拘闲忙每遇意到
 即时随分检情摄念是也晋书隐逸辛谧传云冥心
 至趣而与吉会唐贤白乐天寄詶常州陈使君诗断
 句云勿使问荣枯冥心无不可近代僧俗有名者诗
 僧贯休怀香炉峰道人诗景联句云冥心同槁木扫
 雪𢃄微阳又齐己山寺喜道者至诗断句云知住南
 岩下冥心坐绿苔又吴融寄贯休诗断句云若得重
卷一 第 20b 页 WYG1052-0437d.png
 相见冥心学半铢如此之𩔖不可具举大约冥心二
 字谓以其心向晦宴息善入无为潜符妙道之理也
我愿得天聪明入佛知见以决定信致精进力到涅槃
 域无退心也
或问予曰子尝言不求功名不求富贵何谓也予对曰
 予不求富贵而取乐乐变则苦不求功名而干誉誉
 变则毁夫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此道家之阃域也可
 以意到不可以言宣问者曰妙矣哉虚往而实归矣
卷一 第 21a 页 WYG1052-0438a.png
儒家以名教为亲切而道书云士以身殉名道家以寿
 命为亲切而佛书云寿者见度长挈大穷理尽性若
 非允臻其极何名第一义谛
大觉圣人推为无上尊者何谓也以其豁达大观洞见
 形质空言语空文字空名器空大约无数空如是真
 见无人能及故曰无上尊夫浅识滞泥挟私而争彼
 我者亦如梦中所争及其觉也方知尽空矣而此圣
 人又特见空中不空此则别论
卷一 第 21b 页 WYG1052-0438b.png
予思鉴围灯帝网珠光影重重交相涉入此喻诸佛妙
 契心心混融非异非同之相也
予晚岁自修恊用二法止观也导引也止念令静观理
 令明念静理明无生可成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气和
 体柔长生可求此二法内外相资之法也
予有二有馀一不足演法无尽意闻和无尽音此二有
 馀既尽美矣未得无念心此一不足若得此心又尽
 善矣
卷一 第 22a 页 WYG1052-0438c.png
世间人有二大怖而不怖何谓也在则必有涉畏途触
 祸机以贪冒而致死者事可信亦可见此既可怖而
 不怖殁则必有落阴崖入苦海以昏冥而流转者事
 可信不可见此又可怖而不怖夫如是观其根性以
 择法器万中无一而与之议出世之法不亦难乎
详夫止观二字但以文顺而言用随便宜不拘先后或
 先止而后观也有如临池俯视对止水而影象可观
 或先观而后止也又如秉烛夜行观险路而车徒乃
卷一 第 22b 页 WYG1052-0438d.png
 止譬喻易晓明敏当知
夫开示悟入锡智则由乎师观练薰修致力则由乎己
 与我同志当如是解
吾今自约当以先觉智无生忍奉为顿教实教又以对
 治法方便门奉为渐教权教二者并用其理备矣
予初观老庄之书其心豁然包太虚而不碍次观释梵
 之书其心吻然贯微尘而深入所以安贫佚老蔚为
 羲皇上人也
卷一 第 23a 页 WYG1052-0439a.png
吾居静境可比华胥国之境吾为逸民可比葛天氏之
 民吾闻和声可比钧天乐之声饮食节约无求所嗜
 之滋味寝兴顺适何须外助之嬉戏不改其乐永锡
 难老动与吉会其如予何
眼中不可有一物有则不安心中不可有一法理亦如
 是是故佛佛所传无一法可得
罪人出枷名为释放智人出家名为解脱与其免有限
 之拘系曷若免无穷之拘系乎
卷一 第 23b 页 WYG1052-0439b.png
百骸导引贵乎动久久必和柔此道家之妙用也一心
 检摄贵乎静久久必凝明此禅家之妙用也非二妙
 用吾何所归
内外二定有深浅吾得其浅者矣外有舍名利之心已
 能得定内有学禅观之心未能得定此心若定可谓
 卓然而独立者也
世人贪于我所种烦恼根我愿常于佛所种诸善根此自
 然智不从外得
卷一 第 24a 页 WYG1052-0439c.png
孔子云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予谓先圣所言外富贵耳予之所求内富
 贵也予欲得华严藏百鍊金以此为富又欲佩秘密
 王三昧印以此为贵未知可求不可求吾所好也
荣启期三乐则尝闻之矣予又别爱三乐以儒家言之
 予爱颜氏子箪瓢陋巷不改其乐以道家言之予爱
 庄氏子栖迟一邱天下不易其乐以佛家言之予爱
 释氏子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三者由外以及内自
卷一 第 24b 页 WYG1052-0439d.png
 浅而至深矣
天圣六年戊辰岁予年七十八矣身轻安心清爽窃谓
 之自觉身心境界但未知楞伽经中所说自觉圣智
 境界何如耳
佛书之言菩提如道书之言大觉庄子云有大觉而后
 知此其大梦是也佛书之言涅槃如道书之言至乐
 庄子云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是也吾好旁达于理也
 如此
卷一 第 25a 页 WYG1052-0440a.png
向子平读易至损益二卦乃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
 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予详子平学而知之者也
 而学不兼该止曾汎览儒书知富贵之为累不及肥
 遁之超绝未尝深究佛书不知生死之为累不及寂
 灭之解脱所以有所知而有所不知矣
夫出世入道之法广大微妙之臻极者非世人所能知
 故隐君子之书有语云不可致诘古先生之书有语
 云不可思议岂可以世人情量测度哉智人不当与
卷一 第 25b 页 WYG1052-0440b.png
 之是非锋起而争胜负耳
予以为烦恼性空不当过执须以智慧烛理勿与愚夫
 混同故佛书云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又云以智慧力
 裂烦恼网又云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是也
禅门枢要唯以无念为宗尝有学人与予谈云不怕念
 起唯恐觉迟予深以为然因而依韵别作四句续之
 以自规云觉速止速二妙相宜知非改过蘧颜可师
唐刺史李繁述玄圣蘧庐十六篇其序有云冀深信照
卷一 第 26a 页 WYG1052-0440c.png
 之能度苦厄又知有以常相见不在于眼界予因思
 白乐天有诗云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
 见心无一事时是知至人之相见在心不在眼也
吾今谛观人伦一切之形一切之情一切之声一切之
 名重重虚妄唯一真之灵谓之实际固当随缘而过
 以顺外事如理而住以辨内事独断在己无以询于
 众论盖由残年迅景不可以疏而害亲以小而妨大
 也
卷一 第 26b 页 WYG1052-0440d.png
吾有二失与道为累触境小忿焰焰成炎婴情𨼆忧绵
 绵不断改之为贵唯力是视琢磨至此吾道庶几
论者言养生之道身贵乎劳心贵乎逸予因思之得正
 为妙身贵乎劳盖谓劳动之劳非劳役之劳心贵乎
 逸盖谓优逸之逸非放逸之逸智人当知其理如是
白乐天酷好游观形于吟咏有诗句云留春不住登城
 望惜夜相将秉烛游又有诗句云眼看筋力减游得
 且须游如此之𩔖不可具举予谓乐天所好者常游
卷一 第 27a 页 WYG1052-0441a.png
 耳予所好者游可游非常游予好列子之游列子曰
 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谓凡人唯
 睹荣悴殊观以为休戚未觉与化俱往势不暂停予
 又好壶丘子之游壶丘子曰务外游不如务内观外
 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
 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予详其意谓人身取象二
 仪无有不备大约贵乎反躬观理心游于大道足矣
 故予好之予于游观又好庄子云假道于仁托宿于
卷一 第 27b 页 WYG1052-0441b.png
 义以游逍遥之墟又好老子云常无欲以观其妙予
 以立意为宗触𩔖而长唯变所适下笔不休也
吾获三胜之利其理超然知寡欲之道无大疾疢而获
 康胜见正念之法无大浊乱而获清胜居不竞之地
 无大咎悔而获吉胜此三者自得而已
身相日日变衰心相念念迁谢汨没浮世诚宜自惜洞
 见至真之源梵语谓之菩提安住至乐之境梵语谓
 之涅槃上智兼该当如是解
卷一 第 28a 页 WYG1052-0441c.png
予因汎览䆒观具知世为幻也人为幻也心为幻也智
 为幻也何以明之白乐天有诗云幻世春来梦浮生
 水上沤此言世为幻也又有诗云生去死来都是幻
 幻人哀乐系何情此言人为幻也圆觉经云众生幻
 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此言心为幻也圆
 觉道场修證仪云佛运如幻智慧出谷响音声说空
 中风画言教救摄梦想苦恼众生还令悟入法性此
 言智为幻也夫如是则从凡至圣无不是幻谁能于
卷一 第 28b 页 WYG1052-0441d.png
 此重重夫幻化之中妄执有法以自苦耶而今而后
 予当遇物而应无所将迎顺缘而过无所固必未知
 果能然乎而志愿如此
吾尝览儒书礼记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
 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尝览道书列子冲虚至德
 真经云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𩔖吾
 久未感悟及引年致政之后闲居于浚都之旧庐至
 天圣六年戊辰岁季春月一日之中忽尔先降细雹
卷一 第 29a 页 WYG1052-0442a.png
 后作密雪一旬之内而多风不雨吾见本族卑幼屡
 有微爽康宁者或有咽喉壅闭不利皆经信宿而愈
 复闻邻里之家亦如之盖愆玉烛之和而使然也二
 书之言信不虚矣岂敢自谓学际天人但明气𩔖果
 同决定无疑耳因而谛思由于天者既了知而无闷
 由于人者当调护而攸宜偶书其事遍示诸儿孙俾
 之详究且表古圣垂文设教灼然有据又表吾老年
 之学重增精至非孟浪而言也
卷一 第 29b 页 WYG1052-0442b.png
姚秦时释僧肇初以庄老为心要后见古维摩经始知
 所归吾已尝述之矣复有绪馀之意今续书之再明
 理之浅深焉道家所说犹涉世间之法贵乎混然大
 同外无一迹可识释氏所说直是出世之法贵乎豁
 然大空内无一法可得具此知见者必能自信自足
 彼此无往来定矣
佛书中意不许人偏计之心为其误认虚妄无穷重增
 太烦也道书中意不许人逆计之心为其预生劳虑
卷一 第 30a 页 WYG1052-0442c.png
 过当未必果然也二计之失吾当自戒
畏苦爱乐当修福业出世入道当修慧业修慧业者固
 不可得修福业不失其正者亦鲜矣
夫悲哀感恚成其性习者道家不许以为幽阴之病也
 鼓发狂闹恣其娱乐者禅家不许以为放逸之咎也
 离边得中由己之智
用智之道精之至者可洞贯于人神其道有为故有成
 有败有所不备焉不用智之道诚之至者必洞贯于
卷一 第 30b 页 WYG1052-0442d.png
 人神其道无为故有成无败无所不备焉此则大槩
 而言不可剖析者也
向子平所云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予尝立理为文因言
 及此者多矣而未始引證其事有所明据夫二不如
 之事历代尤多难以具举今且以古人富贵之极灼
 然易见者陈其二人以为验焉昔晋石季伦奢豪角
 胜可以言富矣及乎孙秀矫诏季伦遇害乃叹曰奴
 辈利吾财此则富不如贫信有之矣隋越王侗留守
卷一 第 31a 页 WYG1052-0443a.png
 东都及乎唐公起义而东都之臣立侗为帝仍号皇
 太主可以言贵矣而遭王世充威势所迫乃焚香发
 愿从今以去不生尊贵家此则贵不如贱信有之矣
我于一念二念三四五念乃至百千万念于念念中存
 其觉慧即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百千万佛于
 佛佛所种诸善根圆顿之宗贵简而速其有妄想冰
 执当使应时融液不历僧祗获法身其理如此
世间法历任之身则一也考其官业而陟降各各不同
卷一 第 31b 页 WYG1052-0443b.png
 出世间法历生之性则一也随其行业而升沉各各
 不同世间法粗或容规求规避出世间法妙如影响
 之应形声决定无差也
吾今立言明学人顿悟渐修之喻顿悟如灯来照物入
 闇室即时而洞分渐修如春至融冰积和气移晷而
 消尽其理亲切谁曰不然
唐相裴公休所作劝僧俗发菩提心文各有条目内有
 一条劝通圆顿经典有句云金刚圆觉简妙通明华
卷一 第 32a 页 WYG1052-0443c.png
 严涅槃广大具足予于简妙二经最所留意因思金
 刚经云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又思
 圭峰密禅师初为僧在蜀随众斋于民家居下位以
 次受经遇圆觉了义卷末终轴感悟流涕是知二经
 殊胜大同贯心达性感动之深切也如此予今止采
 二经名义决定总持以为智力先以圆觉净明之体
 为其智此则识心达本其智永不迷永不昧矣又以
 金刚坚利之用为其力此则有进无退其力不可碍
卷一 第 32b 页 WYG1052-0443d.png
 不可坏矣得此二法守而弗失可自号曰无敌公也
我愿以无所住心退藏于密令人不可窥测有如季咸
 善相不能相壶丘子末后之相(在列子第二/庄子第三)又如大
 耳三藏得他心通不能观慧忠国师末后之心(在景/德傅)
 (灯录/第三)此相此心无迹可寻故也
予因看景德传灯录第十五筠州洞山良价禅师有语
 云若不体此意何超始终之患直须心心不触物步
 步无处所常不间断稍得相应予三复怡然冥符宿
卷一 第 33a 页 WYG1052-0444a.png
 志乃录于此以为法要
劝农垦荒勿责近利责近利则辟土不成何以广滋殖
 之业立法垂裕勿定深文定深文则残人无极何以
 赞生成之德贤良翼圣明恕居最非其明不能达佐
 治之本非其恕不能逃始祸之罪唯济世安民之主
 暨论道经邦之臣同心而行方期集事
古语有云见怪不怪怪自坏予因拟之别为两句语云
 见魔非魔魔自和
卷一 第 33b 页 WYG1052-0444b.png
幻身诸病须以药攻幻意诸病须以理攻病既去矣其
 攻即止
谛观吾身身之未生不知预喜身必有化如何预忧此
 是觉慧此是理断其次缘累抑亦浸疏
予问觉道之人曰此物大包太虚为何百步视秋毫之
 眼不能睹轻无一毛羽为何擘太华山之力不能举
 彼但熟视于予嘿然而已
学道之人虽曰有心心常在定非同猿马之未宁虽曰
卷一 第 34a 页 WYG1052-0444c.png
 无心心常在慧非同株块之不动理性体用至论如
 此
身随一气而聚散孰能制也心应众缘而起灭孰能避
 也唯烛理之明者善以智力委顺裁遣耳
予自谓曰尔能总持三事可以足用读儒书若能乐天
 知命不以世故贻忧读佛书若能识心达本不以外
 缘致挠读道书若能遗物离人不以众人同趣既明
 且守夫复何求
卷一 第 34b 页 WYG1052-0444d.png
吾今直指显说心法简妙精微之理取其正真但得明
 了安静到纯熟而已
物有生化心有起灭事有变迁天下古今理之大常者
 也达观熟者不当惊异
    凡一百三十八章
 
 
 法藏碎金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