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
卷二 第 1a 页 WYG0717-06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日知荟说卷二
天命之谓性性之与理本非有二盖天以于穆不已之
理化生万物而人得此理以为生即具此理以为性故
体之于人即可以识天命之不贰而验之于天又可以
察人生之无妄无极太极太极阴阳此天之一理所流
行也性缘理而立理从性而生此人之本乎理以为知
觉也不禀乎天则性何自来不应乎事则理何由见故
卷二 第 1b 页 WYG0717-0684b.png
理为制事之宜乃百圣不能易之至言也夫岂别有所
谓理而可以妄加之于人哉通乎此则一贯之道也性
善之旨也然非至诚之人不能达其说盖诚为应事之
本忠君孝亲必极其诚极其诚然后能合其宜合宜者
道心也一有伪焉则悖其宜悖宜者人心也自舜发道
心人心之说后世学者遂谓道心为天理人心为人欲
而不知道心乃性理之端倪程子所谓才说性时便已
不是性也即如太极中虽具阴阳而不见阴阳也至于
卷二 第 2a 页 WYG0717-0685a.png
分而为阴阳则固非太极矣然则性理而但该之以道
心可乎若夫阴中具阳者动根乎阴也阳中具阴者静
根乎阳也阴阳包含于太极者两仪已立之后也太极
不杂于阴阳者二气未分之初也所谓维天之命于穆
不已者其不外是乎至于昼中有夜夜中有昼男中有
女女中有男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之论虽其相生相伏
之数也要之其去太极亦已远矣方之于人则如人心
之不可为道心也未达于性理者自作主张别生枝叶
卷二 第 2b 页 WYG0717-0685b.png
妄自以为有道心而不知其入于人心为已甚矣善学
者求其性之固有循乎已之当为克己复礼由思诚以
入于至诚服膺弗失则一贯有期即性即理夲源之学
于是乎得致用之道于是乎通古圣人觉世牖民之至
意亦于是乎为不虚矣
天命之谓性秉乎天者即生生不息之理率性之谓道
体乎人者皆生生不息之心此仁之所以包四德而羞
恶辞让是非皆原于恻隐贯万善而亲亲仁民爱物皆
卷二 第 3a 页 WYG0717-0685c.png
根于不忍也
天有四德而元为长人有五常而仁为首故孟子曰仁
人心也言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有仁然后可以成其为
人以明仁之不可须臾离至程子复曰满腔子是恻隐
之心盖与孟子之论互相发明夫恻隐之心为仁之端
未有心具乎仁而无恻隐之心者也亦未有离恻隐之
心而为仁者也盖仁举其全体而恻隐见其一端人能
由是心而充之凡事莫不用其恻隐则仁岂可胜用乎
卷二 第 3b 页 WYG0717-0685d.png
非特此也必燕居独处无所不存其恻隐之心则所谓
在腔子里是也以之克己则已克而礼复以之应事则
事顺而心安满腔子中无非恻隐之心融融然怡怡然
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岂外是哉
圣人之言其远如天所谓化不可为圣不可知终身由
之而莫能尽者也其近如地所谓日用饮食出入起居
无一事之可离无一息之不在者也然远以近譬近以
远彰远天即近地之理近地即远天之施
卷二 第 4a 页 WYG0717-0686a.png
行道而有得于己之谓德试问有德之君子其所行之
道与夫所谓有得于己者为何若乎盖无所得也无所
得然后为实有得而德在是矣是德也无得失之见也
无人我之见也夫必有人我得失之见而后取与形焉
无人我得失而取为谁取与为谁与记曰私惠不归德
君子不自留焉然非独私惠也即诗所云示我周行以
德为惠而君子亦不自留也盖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
我一体天下之事无非吾分内之事有何私惠乎示我
卷二 第 4b 页 WYG0717-0686b.png
以德无非吾心中所固有何必留于心乎廓然而大公
物来而顺应已不计其为人为我为取为与而斤斤焉
于交接之际计其为德乎为非德乎吾其留之乎其不
留之乎是皆训诂者失经文之本旨圣人之意必不若
是矣
记曰报者天下之利夫君子不言利而天地圣人则以
利为四德之一且以占天下之报者岂不曰报以天下
则天下之报即天下之利以天下之利报天下天地圣
卷二 第 5a 页 WYG0717-0686c.png
人何容心乎故物之来者报之因其自然而各当其理
各适其性此利之在我者也物之去也报之亦因其自
然而各遂其生各观其成此利之在物者也利在我而
无我利在物而因物所谓以天下之报普天下之利也
故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天地无心以万物为心圣
人无情以万民为情报者天下之利盖如是而已矣
张子正蒙谓大人有容物无去物大人者与天地合其
德者也有心之容乃无容也无心之容乃有容也既为
卷二 第 5b 页 WYG0717-0686d.png
无心之容则于何物而见其有去来哉于物而见其有
去来者必其无心未造于极者也天地圣人如是无心
亦如是有容斯已矣虽间有去物亦容其去而已矣即
其所去之地亦在吾容中而已矣若谓去物为推之使
去是以凡人之心而度天地圣人之无心也若谓去物
为物之去而天地圣人听其自去是犹以天地圣人为
有心而度天地圣人之无心也夫无心而有容此大人
者所以与天地合其德欤
卷二 第 6a 页 WYG0717-0687a.png
周子通书曰廓之配天地天地亦吾廓中之天地也使
其不廓则天地不见其为天地安所为配配之云者天
地配我而已矣盖仁义中正性之理也圣人行之则为
道然是理也岂以圣人行之而增凡人失之而减乎夫
有增减则有绝续欲以配不贰不息之天地不能也然
天地不迁而迁者也圣人之道迁而不迁者也不迁而
迁极乎气运迁而不迁统乎理极气会理而理统气故
天地亦吾廓中之天地而已矣
卷二 第 6b 页 WYG0717-0687b.png
修身莫过乎知礼而徒知无成也必契其本徒契其本
亦鲜通也必致其用故致其用则急躁者失涵养之方
优游可法矣契其本则诈伪者失践履之实忠信为美
矣忠信以立其基则卓然有自立之志而言不苟言行
不苟行内外如一言行相符于是焉修其威仪饰其容
止虽温厉恭安亦由是驯致以底于化而已矣是故忠
信舟也优游楫也二者虽相资其先后节度君子不可
不知也
卷二 第 7a 页 WYG0717-0687c.png
中人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故有命之说使知出于天而
各有所限富贵不可倖求贫贱不可苟避用以防其欲
念之萌此乃圣人为中人设教也盖天命之谓性此命
非所谓利害荣辱之命也混然而太虚漠然而无体虽
仁义礼智之德皆其中所包涵也而尚何欲之可防哉
上帝之所命命此也圣贤之知命知此也君子之所谓
命谓此也若夫防欲之命尤其比之糟粕者耳何也一
言乎防欲则其为欲已大而其为命已小矣夫子罕言
卷二 第 7b 页 WYG0717-0687d.png
命不以此欤
太上无思非无思也尽人物之性而思不可名状也其
次慎思勿动于朋从也夫有所勿动则有不能不动者
此固圣人所不能强于常人亦曰教之以睿作圣而已
盖初于思中荡涤邪秽使之志气清明义理昭著然后
于理事之应无所不通通微则睿而睿作圣矣此自明
而诚之事也
邵子谓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者其明于理气
卷二 第 8a 页 WYG0717-0688a.png
之说乎指节象天之四时掌文象地之五方人所易知
也人各有所以象之之理舍之而弗由而欲举手以知
天地天地岂易知哉春秋之温肃指弗知也山川之流
峙掌弗晓也惟观四时之运行诚如指节之自动五方
之遥隔近如掌文之可睹则气即理而理即气三才之
道一以贯之矣
少仪云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盖教人主敬之学也
夫言主敬敬岂外来哉心与敬二则有时而敬有时而
卷二 第 8b 页 WYG0717-0688b.png
不敬又安能合虚盈有无而一之哉圣人教人常使人
反身而诚诚在于身又焉用反此其义正与少仪相发
明学者诚能与敬合一则执虚与执盈入虚与有人原
无二致不见有敬之可主况有不敬之事乎
易曰聚而上者谓之升实君子为学力行之大法盖地
中生木有循序渐进之象焉故其象曰君子以顺德积
小以高大地中生木非助长之比也积小以成高大则
有事焉而勿正也圣贤教人之法非一端莫不归于温
卷二 第 9a 页 WYG0717-0688c.png
故而知新循序而日进若夫推之为治而允升于大猷
亦未有不由于此非圣学之外别有治功也
庄周云不物故能物物言无心则无物之见存然后能
尽物之情而无所蔽也有物无物如镜之照与不照而
镜有所不知大物小物如镜之大小随应而现而万物
各一其象其于道非概乎无所见者然其异于圣道者
即在此圣道若何曰圣人有心而无为
庄周曰至人无已非无已也无有已之见也其消息冲
卷二 第 9b 页 WYG0717-0688d.png
融犹透水月华虚而可鉴夫月现于水而月不自见其
为月犹物备于我而我不自见其为我则虽应物而动
犹不动也故以静止动者犹之塞耳而不闻耳尚在也
不动则可矣动则物或扰之至人之无己也譬之无耳
尚何有于动不动哉然圣人之止所当止而不见有已
与物也则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庄周谓无用乃可以得大用所谓无用者谓为世所弃
也所谓得之为大用者以不材终其天年也是以求得
卷二 第 10a 页 WYG0717-0689a.png
大用而漫为无用以避世患其与战国纵横之学相去
盖一间耳君子行法以俟命然几见其必逢世患哉周
之论单豹张毅也又明言其两陷而无所逃故余谓周
之书以知命达生为宗其实命不能知而生亦未能达

君子谨言慎行欲其身之无过正心诚意欲其心之无
过内外交修功每相资者皆言其用力也心体本无过
圣人无待于去过舜之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是也
卷二 第 10b 页 WYG0717-0689b.png
人君慎德而后德盛然慎之为言通内外贯终始微有
矜放之心则非慎矣非慎德安得盛哉德不盛则敬不
能胜怠义不能胜欲而狎侮作矣狎侮之念萌于中则
狎侮之事见于外待贤之礼有必亏临民之体有必失
故慎之为言彻上彻下而务绝其狎侮之萌者也然以
慎德而制夫狎侮狎侮仍未忘也苟慎或有时而懈狎
侮之乘也如故惟夫慎之又慎以至于无可慎则德盛
而不自知其德之盛于狎侮乎何有非圣人孰能与于
卷二 第 11a 页 WYG0717-0689c.png
斯哉
文之兴也敬之所以漓也然无文又不可以表其敬是
盖体用相成之义而立其体以达其用者盖少逐其用
而反背其体者盖多圣人有见于人之若是也故正告
之曰至敬无文然文之为文亦岂外至敬而别有所谓
文哉
张子谓不闻性与天道而能制礼作乐者末矣子贡叹
性与天道之不可得闻此即其得闻性与天道也使以
卷二 第 11b 页 WYG0717-0689d.png
性与天道为可闻则并文章亦不可得闻矣文章者何
即礼乐也礼乐与性天并非二事然制礼作乐者必有
圣人之德而居王者之位是不可以得兼也岂常人遂
不可闻性与天道乎性与天道日在人目前而人弗由
之虽揖让俎豆之间俯仰琴瑟之侧谓之为能礼乐者
不可夫不有无容之礼无音之乐以与人相周旋乎识
乎此则所居者安和而悦豫所谓唯圣人为能飨帝唯
孝子为能飨亲者具于是矣
卷二 第 12a 页 WYG0717-0690a.png
天子之贵四海之奉其娱心志悦耳目者何穷而周公
作礼必曲为之防者所以谨患难于未然杜放逸于未
作故虽一食之顷必以乐侑乐主于和而入人者深所
以优柔涵养而导之以心和气平于是乎天下之大本
立矣
圣门弟子三千其贤者七十有二人皆有志于学孔子
之道而资禀之刚柔学问之深浅虽圣人不能强齐故
同一问仁必因其人而答之如告颜子以四勿示仲弓
卷二 第 12b 页 WYG0717-0690b.png
以二如二子固七十子中之首出者然四勿则大而该
一如则简而约盖惟颜子可以尽绝私意直探本原而
仲弓则犹待勉强之功以造乎仁者也学者由仲弓之
敬恕而日积之至于私欲尽天理行斯即颜子之克复
归仁可决其几于一日圣人之仁体不即在我乎
谦尊而光卑不可踰非止应事接物之间为然也旦明
夙夜无时而不然如执衡焉必适其平如执权焉必适
其中守之以兢惕奉之以退让夫如是则有所持循而
卷二 第 13a 页 WYG0717-0690c.png
骄泰之气日益以消冲和之美日益以积岂非德之柄

天之生圣贤也非欲其自善一身乐道守困于世无补
以终天年而已必将使其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
觉故圣贤所处虽用舍不同而畏天命悯人穷以斯世
为已任其心未尝一日息也颜子与孟子其揆一而已
矣孟子当战国时王道式微处士横议天理民彝不绝
如线百姓困于虐政如在水火中而拯救之不可以少
卷二 第 13b 页 WYG0717-0690d.png
缓故不得不如孔子生春秋时而以命世自任不敢效
颜子之闭户者然设使颜子之时而无孔子则箪瓢陋
巷油然自乐者必变而为斯世斯民之忧惕然而不能
自己盖孔子在则颜子从师颜子之忧孔子忧之矣孟
子尝云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颜子之异于禹稷即其
地之异于孟子耳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量与夫皇皇
汲汲痌瘝一体之心曷尝少异哉
身欲劳而心欲安身劳惟何义理之事多不适已必宁
卷二 第 14a 页 WYG0717-0691a.png
受其劳而为之心安惟何中和之养多不从欲必强求
其安而为之推而至于利害死生之际莫不惟求其心
之安而不顾其身之劳习之久而渐即于化焉亦能泯
安劳为一致合身心为一体矣故求仁得仁心之既安
身虽劳亦安也若徇利纵欲以求身安心甚劳而身亦
不安也故修身俟命之君子劳则不避安亦不求故常
得所安而亦不见其劳焉耳
张横渠曰心统性情情之未发则为性自其初发未发
卷二 第 14b 页 WYG0717-0691b.png
之间气乘理而出性动而为情者曰知觉知觉者吾心
之良知良能也然非夲天命之性又何以发皆当理而
不失其天哉故又曰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君子之治喜怒哀乐也惟在涵养之功涵养之功亦曰
存诚主敬而已诚则无妄敬则无慢存之于不睹不闻
之地而谨之于莫见莫显之时至于久而不已则天理
全而人欲泯惟率其性之夲然而发为情之至正喜怒
哀乐有不中节者乎故敬以直内涵养之谓也义以方
卷二 第 15a 页 WYG0717-0691c.png
外喜怒哀乐中节之谓也欲其发之中节必其存之也
中中者中也中节者和也中而和则大夲立达道行而
天地以位万物以育矣
一物各有一理而物物共此一理大小始终表里精粗
皆夲纯一之理以行之不息之诚以守之自夫妇日用
之常以至于家国天下之际统有宗会有元汎应酬酢
无不曲当一贯之道至此而得矣
忠信不主则或存或亡而不能保其不失闻义不徙则
卷二 第 15b 页 WYG0717-0691d.png
或作或辍而无以为高远之基善人之质美未学主忠
信而不徙义者也然无徙义之功则忠信亦不能察识
扩充以复其夲然之全体故精义以启徙之端所以察
识此忠信也集义以尽徙之实所以扩充此忠信也
圣贤教人惟在收其放心所以收放心者尤当于静时
求之盖人心之动因物以迁是心之放由于动也惟于
静时主敬存诚以涵养之偶有私欲之萌即省察而克
治之如是则放心收而天理之公常在我矣朱子所谓
卷二 第 16a 页 WYG0717-0692a.png
无事则专一严整以求放心即此意也盖专一诚也严
整敬也不诚则理不能存不敬则私不能克私克而理
存放心收矣
君子之学所以已物兼成者亦曰明通公溥而已明通
夲于静虚公溥本于动直动于外而直返之于内则公
溥静于内而虚达之于外则明通合内外彻上下孰有
外于诚之理乎
周茂叔有光风霁月气象盖其广大宽弘之量得太极
卷二 第 16b 页 WYG0717-0692b.png
自然之理又与二程张朱有不同者矣故茂叔生知者
也明道几于生知者也伊川横渠晦庵学知者也横渠
教人以知礼成性伊川教人以主敬其气量固不若茂
叔之廓然然而同为傅道之大儒则又所谓及其成功
一也
福善祸淫天地之心也然亦人之自取天地岂有成心
哉或者谓一灾一异皆有其应一言一事皆得其报是
以已之私心度天地之有心也或者谓天变不足畏感
卷二 第 17a 页 WYG0717-0692c.png
应未必然是以已之放心度天地之无心也
学者希圣而希天其所以用力之道必省察以谨其几
必涵养以完其性几不可不谨否则纵性不可不完否
则狭纵而狭有一不可言学也故主一无适而夲立矣
格物穷理而知致矣返已体察而实践矣夫然后优而
游之餍而饫之鸢飞鱼跃无非自然之趣也沂水春风
无非自若之天也于以畅吾中而广吾志私欲潜消浑
然天理殆与造物者游而岂兀若槁木自以为有得者
卷二 第 17b 页 WYG0717-0692d.png
所可比儗哉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以言乎内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以言乎外也中庸则兼内外贯终始为天命之当然精
微之极致孔子所以叹圣者能而民鲜能也
程子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理虽在物而莫不涵于此
心也内也义虽因物以处而要皆此心之裁制也则义
亦岂在外哉故当其寂也为在物之理义之藏于无眹
也当其感也为处物之义理之呈于各当也由是言之
卷二 第 18a 页 WYG0717-0693a.png
舍理则不可以言义而外义则不足以为理君子不凭
心以为理以理之丽于物者为理此万物皆备之体也
非徒循物以为义以循物之理而处之各得其当焉此
万一各正之旨也
物无终始而一归于朽鸟兽之飞奔毙焉而朽华木之
荣烂虫生之而朽草茂于夏而秋朽之灯明于夜而晨
朽之金铁之刚或煅之玉石之坚或琢之其终亦莫不
归于朽其于人也亦然被服衣裳争名竞利其生则荣
卷二 第 18b 页 WYG0717-0693b.png
没则已焉于是卓然有志之士思以立德立功立言三
者各垂不朽于世吾谓立德而无傅道之言以牖来者
安知不使人疑为黄叔度之俦立功而不本于内圣外
王之学安知不为管商杂霸之治至立言则苏张庄列
皆能之适以为生心乱政要必如汉之仲舒隋之文中
子唐之昌黎然后可谓立言而仲舒文中子昌黎未始
不本于道德仁义以为言条对时事又章章有本末可
见施行由是观之必合三者而皆有之庶几可称不朽
卷二 第 19a 页 WYG0717-0693c.png
焉耳
舜之告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志以道宁之事也伊尹告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
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言以道接之事也
程子曰无适之谓一又曰整齐严肃则心便一学者内
而无适以存其诚外而整齐严肃以致其敬内外交修
动静有养而德一矣德一则常而纯常而纯则动惟以
理吉之道也
卷二 第 19b 页 WYG0717-0693d.png
王守仁曰求静之心即动盖至人无心以万物为心以
万物为心者即万物之一动一静无非至人之心也彼
其逐逐于物而失其本心者非物之动其自心动也以
是为可厌而求静以安心者不知其动为已甚也且夫
厌城郭之喧哗者走而之乡邑为可避矣久之而乡邑
犹有人在也又走而之山林为可避矣而山林之中鸦
鸣雀噪不可避也即驱鸦雀而空其林风生籁动庸可
避乎周濂溪曰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程明道曰动亦定
卷二 第 20a 页 WYG0717-0694a.png
静亦定岂必却动以求静哉
地主载以任养万物为功仁道之行无物不载则仁乃
万物之地也儒行谓敬慎为仁之地譬夫观海者但见
其汪洋无际而忘其载而振之者地也必敬慎之心无
往而不存然后仁能体事而无不在犹地之可以载水
水之不可离地也静而不能敬慎则心放而仁之体无
所托动而不能敬慎则理失而仁之用不能行然非以
仁居之则所为敬慎者亦且空洞而入于虚无矣
卷二 第 20b 页 WYG0717-0694b.png
海若之见少非谦言也然犹有见在焉故不过博向若
之叹非无名也比之河伯其为小大则殊矣其为自多
又何以异哉至人之见见无见也不存乎见少况存乎
见多哉譬之契水之本源而天下无非水也大而为渤
海细而为牛蹄之涔在牛蹄之涔不见其少在渤海不
见其多不见其多故可以为牛蹄之涔不见其少故可
以为渤海海若之存见少是但可以为渤海而不可以
为牛蹄之涔也故大德无名必小德之咸备也大器不
卷二 第 21a 页 WYG0717-0694c.png
形必小器之尽该也大智若愚必小智之悉察也大功
无成必小功之全奏也如是则水一而已何有渤海蹄
涔之分哉是之为不贰
圣人虚其心而心存备万物而非增无一物而非减如
是则虽日与物应而无应物之心无应物之心故天下
无不可应之物也盖心犹镜也必本体至明然后物至
必照而无物可以蔽之尘集于镜而镜即照尘奁掩夫
镜而镜即照奁坠镜于涂而镜即照涂举镜于空而镜
卷二 第 21b 页 WYG0717-0694d.png
即照空其本体之明不可息也苟杂铅锡以为镜则虽
勤拭之而其昏也不待顷焉圣人之心常明以其湛然
而无欲耳
谓天地为有心乎有曰天地无心而能生物者矣谓天
地为无心乎有曰天地以生物为心者矣是天地之心
不可见于物之生生不息可以知天地无心之心无心
之心不可谓无既无心矣不可谓有然则谓天地之心
即万物之心不可谓万物之生皆分天地之心以为心
卷二 第 22a 页 WYG0717-0695a.png
庶乎少近之耳然万物之各执其心以为心者并非其
本心也不得于己则有怨见可爱慕则生贪天地之心
不如是也万物之本心无以见则天地之心更不可知
然物之生既分天地之心以为心则虽牿亡反覆其本
心不可得而见而亦非终不可见百事之昏而一事之
明则其本体依然可见矣故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
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德者得于己之谓也其德何似
量亦随之上德之不德其量不可量也下德之不失德
卷二 第 22b 页 WYG0717-0695b.png
其量犹可量也夫有可量则仍与天地不相似天地以
不可量者为量此天地之所以为大圣人之为圣奚以
异是
思虑人之所必有岂能尽绝之使息耶况此有以绝之
者又非思虑而何哉惟居敬以立其夲廓如太虚之阔
而不觉其广朗如秋月之皎而不觉其明应物而不应
于物役人而不役于人夫然则理尚不自立而况于欲
乎正尚弗自居而况于邪乎夫有意息思虑是锢扃以
卷二 第 23a 页 WYG0717-0695c.png
防贼也任思虑之外驰亦开门以延寇也延寇者固不
足道而防贼者亦岂有得哉且大盗惟恐其锢之弗固

老氏之绝仁弃义固以煦煦之仁孑孑之义为不足高
也况非仁义乎晋人之绝仁弃义乃有执乎仁义不足
高之意而特以此为是也夫有所为是岂老氏之旨哉
老氏之道固不足以治天下况效其糟粕者乎
仁之未发也浑然廓然大中至正而已矣人欲观仁不
卷二 第 23b 页 WYG0717-0695d.png
知何者之为仁也惟其接于物而如心之谓恕然后有
以见夫仁之施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仁之行乎恕者也强恕而行求仁莫近恕之归
乎仁者也
观书所以长我志气拓我聪明且日知所未知日行所
未行久之而内不见我书即为我外不见书我即成书
此与书为化而不以心稽者也故易大傅曰默而成之
存乎德行
卷二 第 24a 页 WYG0717-0696a.png
圣贤之学即见乎圣贤之书使圣贤于书之外别有所
谓学则书非圣贤之书学亦非圣贤之学矣圣贤立教
本欲使人人因书以修圣贤之学以至圣贤之地岂有
遗哉岂有隐哉
尊所闻则高明行所知则光大是语也曾子言之董仲
舒举以告其君横渠张子又称之以教学者则知上而
人君下而学者均当自勉毋使徒闻而不尊知有馀而
行不足以日入于空虚无实之学焉则几矣
卷二 第 24b 页 WYG0717-0696b.png
大学端夲于明德而已及于新民用力于知止而已要
乎能得所操者约而所该者博理固如是也然必至于
本末无间终始合一无所谓先而无不可先之即先天
而天弗违也无所谓后而亦可以后之即后天而奉天
时也非大人之学其孰能与于此
敬者志之所由以立者也敬于所存则志于希贤希圣
敬于所发则志于尧舜君民彻上彻下无内无外察理
则思极其精处事则思极其当如是则吾性吾命之学
卷二 第 25a 页 WYG0717-0696c.png
与修齐治平之实一以贯之此严恭寅畏所以事天而
古圣人之修己以敬而安人安百姓者举不外此也
学记曰先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君子之学何以
异是涤性命之原返昭旷之夲湛湛然出之无穷之府
引之不竭之渊所以疏其源也游之乎诗书之圃行之
乎仁义之涂沛然其内充而外达也浩然其日引而月
长也优游渐进不舍昼夜而终必至乎大成所以竟其
委也虽然疏其源而达其委者又岂有所作为也哉孟
卷二 第 25b 页 WYG0717-0696d.png
子曰如智者若禹之行水则无恶于智矣君子为学无
躁进之志也无穿凿之巧也顺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
久至于一旦豁然贯通则达海之势有莫能禦者矣不
然者无万川之归又安能不竭于尾闾之泄哉
四子言志于由点一与一哂在圣人初无垂教之心而
默而成之化而裁之已使人有悠然自会于意言之表
者故圣教如化工云
周官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而戴记有曰三日
卷二 第 26a 页 WYG0717-0697a.png
三夜无绝火盖物有久而后熟如此者读书亦然立志
以端其本如煮之先以烈火也主敬以敕其中如谨视
其火候也涵养以成其终如物既熟矣以细火养之使
全其味也如是而才醇而德美矣读书而未至于成则
是煮八珍之物半熟而置之也不可惜乎
万物其同乎羽生者不可以疾趋鳞生者不可以陆游
万物其异乎含灵者咸具其觉知成形者胥归于物化
然有不同不异天地不见其大而纤芥不见其小管乎
卷二 第 26b 页 WYG0717-0697b.png
物我之间而不识其名之自始者其谁耶故螟蛉蜾蠃
异体也苟祝之则速肖之仲尼颜子异形也苟祝之则
速肖之自其异者而观之则无同自其同者而观之则
无异也若是乎同异之不可恃而人第执其既肖以后
者为同而不知肖者非生而同又乌知其不同者之一
本于大同耶
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人心之所接皆天地间万有不
齐之物以一心应万事而有馀者圣人也圣人情顺万
卷二 第 27a 页 WYG0717-0697c.png
事而无情不见有己不见有人故无所为思常人则心
役于物思之所以憧扰而朋从也朋之从虽有善不善
之分即善而出于朋亦有私系之失非圣人大公之善
矣况乎其有不善者乎
周子曰诚者圣人之本又曰中正而诚则圣矣中正而
诚思诚之学也思而诚与诚者无异矣及其知之一及
其成功一此之谓也中庸言学曰其次致曲困知勉行
者必加人一已百之功焉是以圣人之道有一致而无
卷二 第 27b 页 WYG0717-0697d.png
二途有渐进而无躐等不可怠也不可躁也终吾身而
已矣
 
 
 
 
 
日知荟说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