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 第 1a 页 WYG0721-05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六
  道统五
   自著书序跋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
  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
  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
  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閒则天必命
卷五十六 第 1b 页 WYG0721-0541b.png
  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
  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
  之官所由设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
  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
  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
  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
  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
  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
卷五十六 第 2a 页 WYG0721-0542a.png
 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夫以学校之设其
 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
 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馀不待求之
 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
 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
 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
 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
 作学校之政不脩教化凌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
卷五十六 第 2b 页 WYG0721-0542b.png
 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
 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
 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
 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
 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
 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
 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
 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
卷五十六 第 3a 页 WYG0721-0542c.png
 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
 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
 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閒使其君
 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
 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
 乱极矣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
 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
 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
卷五十六 第 3b 页 WYG0721-0542d.png
 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
 于世虽以某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
 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閒亦窃附己
 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
 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脩己治人之方则未必
 无小补云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某序(大学章/句序)
鲁论语二十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别一篇鲁共王毁孔)
 (子旧宅/得之)齐论语二十二篇(有问王知/道二篇)魏何晏等集汉
卷五十六 第 4a 页 WYG0721-0543a.png
 魏诸儒之说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本朝至
 道咸平閒又命翰林学士邢炳等取皇侃疏约而脩
 之以为正义其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熙
 宁中神祖垂意经术始置学官以幸学者而时相父
 子逞其私智尽废先儒之说妄意穿凿以利诱天下
 之人而涂其耳目一时文章豪杰之士盖有知其是
 非而傲然不为之下者顾其所以为说又未能卓然
 不叛于道学者趋之是犹舍夷貉而适戎蛮也当此
卷五十六 第 4b 页 WYG0721-0543b.png
 之时河南二程先生独得孟子以来不传之学于遗
 经其所以教人者亦必以是为务然其所以言之者
 则异乎人之言之矣某年十三四时受其说于先君
 未通大义而先君弃诸孤中閒历访师友以为未足
 于是遍求古今诸儒之书合而编之诵习既久益以
 迷眩晚亲有道窃有所闻然后知其穿凿支离者固
 无足取至于其馀或引据精密或解析通明非无一
 辞一句之可观顾其于圣人之微意则非程氏之俦
卷五十六 第 5a 页 WYG0721-0543c.png
 矣隆兴改元屏居无事与同志一二人从事于此慨
 然发愤尽删馀说及其门人朋友数家之说补缉订
 正以为一书目之曰论语要义盖以为学者之读是
 书其文义名物之详当求之注疏有不可略者若其
 要义则于此其庶几焉学者第熟读而深思之优游
 涵泳久而不舍必将有以自得于此本既立矣诸家
 之说有不可废者徐取而观之则其支离诡谲乱经
 害性之说与夫近世出入离遁似是而非之辨皆不
卷五十六 第 5b 页 WYG0721-0543d.png
 能为吾病呜呼圣人之意其可以言传者具于是矣
 不可以言传者亦岂外乎是哉深造而自得之特在
 夫学者加之意而已矣(论语要/义序)
予既序次论语要义以备览观暇日又为儿辈读之大
 抵诸老先生之为说本非为童子设也故其训诂略
 而义理详初学者读之经之文句未能自通又当遍
 诵诸说问其指意茫然迷眩殆非启蒙之要因为删
 录以成此编本之注疏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以正
卷五十六 第 6a 页 WYG0721-0544a.png
 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一
 句之义系之本句之下一章之指列之本章之左又
 以平生所闻于师友而得于心思者閒附见一二条
 焉本末精粗大小详略无或敢偏废也然本其所以
 作取便于童子之习而已故名之曰训蒙口义盖将
 藏之家塾俾儿辈学焉非敢为他人发也(论语训蒙/口义序)
论孟之书学者所以求道之至要古今为之说者盖已
 百有馀家然自秦汉以来儒者类皆不足以与闻斯
卷五十六 第 6b 页 WYG0721-0544b.png
 道之传其溺于卑近者既得其言而不得其意其骛
 于高远者则又支离蹖驳或乃并其言而失之学者
 益以病焉宋兴百年河洛之间有二程先生者出然
 后斯道之传有继其于孔子孟氏之心盖异世而同
 符也故其所以发明二书之说言虽近而索之无穷
 指虽远而操之有要使夫读者非徒可以得其言而
 又可以得其意非徒可以得其意而又可以并其所
 以进于此者而得之其所以兴起斯文开悟后学可
卷五十六 第 7a 页 WYG0721-0544c.png
 谓至矣閒尝蒐辑条流以附本章之次既又取夫学
 之有同于先生者若横渠张公范氏二吕氏谢氏游
 氏杨氏侯氏尹氏凡九家之说以附益之名曰论孟
 精义以备观省而同志之士有欲从事于此者亦不
 隐焉抑尝论之论语之言无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
 者莫非操存涵养之要七篇之指无所不究而其所
 以示人者类多体验充扩之端夫圣贤之分其不同
 固如此然而体用一源也显微无间也是则非夫先
卷五十六 第 7b 页 WYG0721-0544d.png
 生之学之至其孰能知之呜呼兹其所以奋乎百世
 绝学之后而独得夫千载不传之传也与若张公之
 于先生论其所至窃意其犹伯夷伊尹之于孔子而
 一时及门之士考其言行则又未知其孰可以为孔
 氏之颜曾也今录其言非敢以为无少异于先生而
 悉合乎圣贤之意亦曰大者既同则其浅深疏密毫
 釐之閒正学者所宜尽心耳至于近岁以来学于先
 生之门人者又或出其书焉则意其源远末分醇醨
卷五十六 第 8a 页 WYG0721-0545a.png
 异味而不敢载矣或曰然则凡说之行于世而不列
 于此者皆无取已乎曰不然也汉魏诸儒正音读通
 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学者苟不先涉其流
 则亦何以用力于此而近世二三名家与夫所谓学
 于先生之门人者其考證推说亦或时有补于文义
 之閒学者有得于此而后观焉则亦何适而无得哉
 特所以求夫圣贤之意者则在此而不在彼耳若夫
 外自托于程氏而窃其近似之言以文异端之说者
卷五十六 第 8b 页 WYG0721-0545b.png
 则诚不可以入于学者之心然以其荒幻浮夸足以
 欺世也而流俗颇已乡之矣其为害岂浅浅哉顾其
 语言气象之閒则实有不难辨者学者诚用力于此
 书而有得焉则于其言虽欲读之亦且有所不暇矣
 然则是书之作其率尔之诮虽不敢辞至于明圣传
 之统成众说之长折流俗之谬则窃亦妄意其庶几
 焉乾道壬辰月正元日新安朱某谨书(语孟集义序/○初曰精义)
 (后改名/集义)
卷五十六 第 9a 页 WYG0721-0545c.png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
 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
 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
 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
 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盖尝论之心之
 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
 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
卷五十六 第 9b 页 WYG0721-0545d.png
 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
 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
 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閒而
 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
 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閒而不
 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
 閒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
 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夫
卷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0721-0546a.png
 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
 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
 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
 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
 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
 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
 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
 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
卷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0721-0546b.png
 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
 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
 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
 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
 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
 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馀年
 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
 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
卷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0721-0546c.png
 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
 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
 之閒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
 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
 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
 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
 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
 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
卷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0721-0546d.png
 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
 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
 于老佛者亦有之矣某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
 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
 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
 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
 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辨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
 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
卷五十六 第 12a 页 WYG0721-0547a.png
 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
 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
 有取焉则亦庶乎行远升高之一助云尔淳熙己酉
 春三月戊申新安朱某序(中庸章/句序)
圣人作经以诏后世将使读者诵其文思其义有以知
 事理之当然见道义之全体而身力行之以入圣贤
 之域也其言虽约而天下之故幽明巨细靡不该焉
 欲求道以入德者舍此为无所用其心矣然去圣既
卷五十六 第 12b 页 WYG0721-0547b.png
 远讲诵失传自其象数名物训诂凡例之閒老师宿
 儒尚有不能知者况于新学小生骤而读之是亦安
 能遽有以得其大旨要归也哉故河南程夫子之教
 人必先使之用力乎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之书然后
 及乎六经盖其难易远近大小之序固如此而不可
 乱也故今刻四古经而遂及乎此四书者以先后之
 且考旧闻为之音训以便观者又悉著凡程子之言
 及于此者附于其后以见读之之法学者得以览焉
卷五十六 第 13a 页 WYG0721-0547c.png
 抑尝妄谓中庸虽七篇之所自出然读者不先于孟
 子而遽及之则亦非所以为入道之渐也因窃并记
 于此云(书临漳所/刋四子后)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凡此厥初无
 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
 曰秉彝有顺无强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豪末万
 善足焉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惟
 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枝小学之方洒
卷五十六 第 13b 页 WYG0721-0547d.png
 扫应对入孝出弟动罔或悖行有馀力诵诗读书咏
 歌舞蹈思罔或逾穷理脩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
 有内外德崇业广乃复其初昔非不足今岂有馀世
 远人亡经残教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乡无善俗世
 乏良材利欲分拿异言喧豗幸兹秉彝极天罔坠爰
 辑旧闻庶觉来裔嗟嗟小子敬受此书匪我言耄惟
 圣之谟(小学/题辞)
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
卷五十六 第 14a 页 WYG0721-0548a.png
 亲友之道皆所以为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
 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
 心成而无捍格不胜之患也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
 杂出于传记者亦多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宜而莫
 之行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
 颇蒐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庶几有补于
 风化之万一云尔(题小/学)
圣人观象以画卦揲蓍以命爻使天下后世之人皆有
卷五十六 第 14b 页 WYG0721-0548b.png
 以决嫌疑定犹豫而不迷于吉凶悔吝之涂其功可
 谓盛矣然其为卦也自本而干自干而支其势若有
 所迫而自不能已其为蓍也分合进退纵横顺逆亦
 无往而不相值焉是岂圣人心思智虑之所得为也
 哉特气数之自然形于法象见于图书者有以启于
 其心而假手焉耳近世学者类喜谈易而不察乎此
 其专于文义者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涉于象
 数者又皆牵合傅会而或以为出于圣人心思智虑
卷五十六 第 15a 页 WYG0721-0548c.png
 之所为也若是者予窃病焉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
 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易学启/蒙序)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
 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
 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
 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
 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曰然则其所以教
 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
卷五十六 第 15b 页 WYG0721-0548d.png
 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
 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
 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
 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
 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
 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
 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
 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
卷五十六 第 16a 页 WYG0721-0549a.png
 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
 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
 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
 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
 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
 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
 所以为教者然也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
 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
卷五十六 第 16b 页 WYG0721-0549b.png
 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
 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
 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
 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
 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
 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
 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语和而
 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
卷五十六 第 17a 页 WYG0721-0549c.png
 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
 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
 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
 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
 理之不具也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
 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
 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
 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
卷五十六 第 17b 页 WYG0721-0549d.png
 情性隐微之閒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脩身及家平
 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问者唯
 唯而退余时方辑诗传因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淳
 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某书(诗集/传序)
右周子之书一篇今舂陵零陵九江皆有本而互有同
 异长沙本最后书乃某所编定视他本最详密矣然
 犹有所未尽也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
 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
卷五十六 第 18a 页 WYG0721-0550a.png
 际亦未尝不因其说观通书之诚动静理性命等章
 及程氏书之李仲通铭程邵公志颜子好学论等篇
 则可见矣故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叙所著书特以作
 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然先生
 既手以授二程本因附书后(祁宽居/之云)传者见其如此
 遂误以图为书之卒章不复釐正使先生立象尽意
 之微旨暗而不明而骤读通书者亦复不知有所总
 摄此则诸本皆失之而长沙通书因胡氏所传篇章
卷五十六 第 18b 页 WYG0721-0550b.png
 非复本次又削去分章之目而别以周子曰者加之
 于书之大义虽若无所害然要非先生之旧亦有去
 其目而遂不可晓者(如理性命/章之类)又诸本附载铭碣诗
 文事多重复亦或不能有所发明于先生之道以幸
 学者故今特据潘志置图篇端以为先生之精意则
 可以通乎书之说矣至于书之分章定次亦皆复其
 旧贯而取公及蒲左丞孔司封黄太史所记先生行
 事之实删去重复合为一篇以便观者盖世所传先
卷五十六 第 19a 页 WYG0721-0550c.png
 生之书言行具此矣潘公所谓易通疑即通书而易
 说独不可见向见友人多蓄异书自谓有传本亟取
 而观焉则浅陋可笑皆舍法时举子葺绪馀与图说
 通书绝不相似不问可知其伪独不知世复有能得
 其真者与否以图书推之知其所发当极精要微言
 湮没甚可惜也某又尝读朱内翰震进易说表谓此
 图之传自陈抟种放穆脩而来而五峰胡公仁仲作
 通书序又谓先生非止为种穆之学者此特其学之
卷五十六 第 19b 页 WYG0721-0550d.png
 一师耳非其至者也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
 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以为非其至者则
 先生之学又何以加于此图哉是以尝窃疑之及得
 志文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
 于人者公盖皆未见此志而云云耳然胡公所论通
 书之指曰人见其书之约而不知其道之大也见其
 文之质而不知其义之精也见其言之淡而不知其
 味之长也人有真能立伊尹之志脩颜子之学则知
卷五十六 第 20a 页 WYG0721-0551a.png
 此书之言包括至大而圣门之事业无穷矣此则不
 可易之至论读是书者所宜知也因复掇取以系于
 后云乾道己丑六月戊申新安朱某谨书(周子太极/通书后序)
右周子太极图并说一篇通书四十章世传旧本遗文
 九篇遗事十五条事状一篇某所集次皆已校定可
 缮写某按先生之书近岁以来其传既益广矣然皆
 不能无谬误惟长沙建安板本为庶几焉而犹颇有
 所未尽也盖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
卷五十六 第 20b 页 WYG0721-0551b.png
 太极之一图若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而诚
 动静理性命等章为尤著程氏之书亦皆祖述其意
 而李仲通铭程邵公志颜子好学论等篇乃或并其
 语而道之故清逸潘公志先生之墓而叙其所著之
 书特以作太极图为首称而后乃以易说易通系之
 其知此矣(按汉上朱震子发言陈抟以太极图传种/放放传穆脩脩传先生衡山胡宏仁仲则)
 (以种穆之传特先生所学之一师而非其至者武当/祁宽居之又谓图象乃先生指画以语二程而未尝)
 (有所为书此盖皆未见潘志而言若胡氏之说则又/未考乎先生之学之奥始卒不外乎此图也先生易)
卷五十六 第 21a 页 WYG0721-0551c.png
 (说久已不传于世向见两本皆非是其一卦说乃陈/忠肃公所著其一系辞说又皆佛老陈腐之谈其甚)
 (陋而可笑者若曰易之冒天下之道也犹狙公之罔/众狙也观此则其决非先生所为可知矣易通疑即)
 (通书盖易说既依经以解义此则通论其大旨而不/系于经者也特不知其去易而为今名始于何时尔)
 然诸本皆附于通书之后而读者遂误以为书之卒
 章使先生立象之微旨暗而不明骤而语夫通书者
 亦不知其纲领之在是也长沙本既未及有所是正
 而通书乃因胡氏所定章次先后辄颇有所移易又
 刋去章目而别以周子曰者加之皆非先生之旧若
卷五十六 第 21b 页 WYG0721-0551d.png
 理性命章之类则一去其目而遂不可晓其所附见
 铭碣诗文视他本则详矣然亦或不能有以发明于
 先生之道而徒为重复故建安本特据潘志置图篇
 端而书之序次名章亦复其旧又即潘志及蒲左丞
 孔司封黄太史所记先生行事之实删去重复参互
 考订合为事状一篇(其大者如蒲碣云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而潘志云精密严恕)
 (务尽道理蒲碣但云母未葬而潘公所为郑夫人志/乃为水齧其墓而改葬若此之类皆从潘志而蒲碣)
 (又云慨然欲有所施以见于世又云益思以奇自名/又云朝廷躐等见用奋发感厉皆非知先生者之言)
卷五十六 第 22a 页 WYG0721-0552a.png
 (又载先生称颂新政反覆数十/言恐亦非实若此之类皆削去)至于道学之微有诸
 君子所不及知者则又一以程氏及其门人之言为
 正以为先生之书之言之行于此亦略可见矣然后
 得临汀杨方本以校而知其舛陋犹有未尽正者(如/柔)
 (如之当作柔亦如之师/友一章当为二章之类)又得何君营道诗序及诸尝
 游舂陵者之言而知事状所叙濂溪命名之说有失
 其本意者(何君序见遗事篇内又按濂溪广汉张栻/所跋先生手帖据先生家谱云濂溪隐居)
 (在荣道县荣乐乡钟贵里石塘桥西濂盖溪之旧名/先生寓之庐阜以示不忘其本之意而邵武邹敷为)
卷五十六 第 22b 页 WYG0721-0552b.png
 (某言尝至其处溪之源委自为上下保先生故居在/下保其地又别自号为楼田而濂之为字则疑其出)
 (于唐刺史元结七泉之遗俗也今桉江州濂溪之西/亦有石塘桥见于陈令举庐山记疑亦先生所寓之)
 (名/云)覆校旧编而知笔削之际亦有当录而误遗之者
 (如蒲碣自言初见先生于合州相语三日夜退而叹/曰世乃有斯人耶而孔文仲亦有祭文序先生洪州)
 (时事曰公时甚少玉色金声从容和毅一府尽倾之/语蒲碣又称其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
 (栖霞遁之意亦足以證其前/所谓以奇自见等语之谬)又读张忠定公语而知
 所论希夷种穆之传亦有未尽其曲折者(按张忠定/公尝从希)
 (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
卷五十六 第 23a 页 WYG0721-0552c.png
 (万物之理钜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尔)尝欲别加是正
 以补其阙而病未能也兹乃被命假守南康遂获嗣
 守先生之馀教于百有馀年之后顾德弗类惭惧已
 深瞻仰高山深切寤叹因取旧帙复加更定而附著
 其说如此锓板学宫以与同志之士共焉淳熙己亥
 夏五月戊午朔新安朱某谨书(再定太极/通书后序)
通书者濂溪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姓周氏名惇颐字茂
 叔自少即以学行有闻于世而莫或知其师传之所
卷五十六 第 23b 页 WYG0721-0552d.png
 自独以河南两程夫子尝受学焉而得孔孟不传之
 正统则其渊源因可概见然所以指夫仲尼颜子之
 乐而发其吟风弄月之趣者亦不可得而悉闻矣所
 著之书又多放失独此一篇本号易通与太极图说
 并出程氏以传于世而其为说实相表里大抵推一
 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决道义文
 辞禄利之取舍以振起俗学之卑陋至论所以入德
 之方经世之具又皆亲切简要不为空言顾其宏纲
卷五十六 第 24a 页 WYG0721-0553a.png
 大用既非秦汉以来诸儒所及而其条理之密意味
 之深又非今世学者所能骤而窥也是以程氏既没
 而传者鲜焉其知之者不过以为用意高远而已某
 自早岁即幸得其遗编而伏读之初盖茫然不知其
 所谓而甚或不能以句壮岁获游延平先生之门然
 后始得闻其说之一二比年以来潜玩既久乃若粗
 有得焉虽其宏纲大用所不敢知然于其章句文字
 之閒则有以实见其条理之愈密意味之愈深而不
卷五十六 第 24b 页 WYG0721-0553b.png
 我欺也顾自始读以至于今岁月几何倏焉二纪慨
 前哲之益远惧妙旨之无传窃不自量辄为注释虽
 知凡近不足以发夫子之精蕴然创通大义以俟后
 之君子则万一其庶几焉淳熙丁未九月甲辰后学
 朱某谨记(周子通/书后记)
始予作太极西铭二解未尝敢出以示人也近见儒者
 多议两书之失或乃未尝通其文义而妄肆诋诃予
 窃悼焉因出此解以示学徒使广其传庶几读者由
卷五十六 第 25a 页 WYG0721-0553c.png
 辞以得意而知其未可以䡖议也(题太极西/铭解后)
右程氏遗书二十五篇二先生门人记其所见闻答问
 之书也始诸公各自为书先生没而其传寖广然散
 出并行无所统一传者颇以己意私窃窜易历时既
 久殆无全编某家有先人旧藏数篇皆著当时记录
 主名语意相承首尾通贯盖未更后人之手故其书
 最为精善后益以类访求得凡二十五篇因稍以所
 闻岁月先后第为此书篇目皆因其旧而又别为之
卷五十六 第 25b 页 WYG0721-0553d.png
 录如此以见分别次序之所以然者然尝窃闻之伊
 川先生无恙时门人尹焞得朱光庭所抄先生语奉
 而质诸先生先生曰某在何必读此书若不得某之
 心所记者徒彼意耳尹公自是不敢复读夫以二先
 生唱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而当时从游之士盖亦莫非天下之英材其于先生
 之嘉言善行又皆耳闻目见而手记之宜其亲切不
 差可以行远而先生之戒犹且丁宁若是岂不以学
卷五十六 第 26a 页 WYG0721-0554a.png
 者未知心传之要而滞于言语之閒或者失之豪釐
 则其谬将有不可胜言者乎又况后此且数十年区
 区掇拾于残编坠简之馀传诵道说玉石不分而谓
 真足以尽得其精微严密之旨其亦误矣虽然先生
 之学其大要则可知已读是书者诚能主敬以立其
 本穷理以进其知使本立而知益明知精而本益固
 则日用之閒且将有以得乎先生之心而于疑信之
 传可坐判矣此外诸家所抄尚众率皆割裂补缀非
卷五十六 第 26b 页 WYG0721-0554b.png
 复本篇异时得其所自来当复出之以附今录无则
 亦将去其重复别为外书以待后之君子云尔(程氏/遗书)
 (后/序)
右附录一卷明道先生行状之属凡八篇伊川先生祭
 文一篇奏状一篇皆其本文无可议者独伊川行事
 本末当时无所论著某尝窃取实录所书文集内外
 书所载与凡他书之可證者次其后先以为年谱既
 不敢以意形容又不能保无谬误故于每事之下各
卷五十六 第 27a 页 WYG0721-0554c.png
 系其所从得者今亦辄取以著于篇合为一卷以附
 于二十五篇之后呜呼学者察言以求其心考迹以
 观其用而有以自得之则师道之传也其庶几乎(程/氏)
 (遗书附/录后序)
右程氏外书十二篇某所序次可缮写始某序次程氏
 遗书二十五篇皆诸门人当时记录之全书足以正
 俗本纷更之缪而于二先生之语则不能无所遗也
 于是取诸集录参伍相除得此十有二篇以为外书
卷五十六 第 27b 页 WYG0721-0554d.png
 夫先生之言非有精粗之异而两书皆非一手所记
 其浅深工拙又未可以一槩论其曰外书云者特以
 取之之杂或不能审其所自来其视前书学者尤当
 精择而审取之耳(程氏外/书后序)
右上蔡先生语录三篇先生姓谢氏名良佐字显道学
 于程夫子昆弟之门笃志力行于从游诸公閒所见
 最为超越有论语说行于世而此书传者盖鲜焉某
 初得友人括苍吴任写本一篇(题曰上蔡/先生语录)后得吴中
卷五十六 第 28a 页 WYG0721-0555a.png
 板本一篇(题曰逍遥先生语录陈留江续之作序云/得之先生兄孙少卿伋及天隐之子希元)
 (者/)二家之书皆温陵曾恬天隐所记最后得胡文定
 公家写本二篇于公从子籍溪先生(题曰谢/子雅言)凡书四
 篇以相参校胡氏上篇五十五章记文定公问答皆
 他书所无有而提纲挈领指示学者用力处亦卓然
 非他书所及下篇四十七章与板本吴氏本略同然
 时有小异盖损益曾氏所记而精约过之辄因其旧
 定著为二篇且著曾氏本语及吴氏之异同者于其
卷五十六 第 28b 页 WYG0721-0555b.png
 下以备参考独板本所增多犹百馀章然或失本指
 杂他书其尤者五十馀章至诋程氏以助佛学直以
 或者目程氏而以予曰自起其辞皆荒浪无根非先
 生所宜言亦不类荅问记述之体意近世学佛者私
 窃为之以亢其术偶出于曾氏杂记异闻之说而传
 者弗深考遂附之于先生传之久远疑误后学使先
 生为得罪于程夫子而曾氏为得罪于先生者则必
 是书之为也故窃不自知其固陋辄放而绝之虽或
卷五十六 第 29a 页 WYG0721-0555c.png
 被之以僭妄之罪而不敢辞也其馀所谓失本指杂
 他书甚者亦颇刊去而得先生遗语三十馀章别为
 一篇然记录不精仅存彷佛非复前篇比矣凡所定
 著书三篇已校定可缮写因论其所以然之意附见
 其后以俟知言有道君子考而择焉(谢上蔡语/录后序)
某顷年校定上蔡先生语录三篇未及脱藁而或者传
 去遂锓木于赣上愚意每遗恨焉比因閒暇复为定
 著此本然亦未敢自以为可传也因念往时削去板
卷五十六 第 29b 页 WYG0721-0555d.png
 本五十馀章特以理推知其决非先生语初未尝有
 所左验亦不知其果出于何人也后籍溪胡先生入
 都于其学者吕祖谦得江民表辨道录一篇读之则
 尽向所削去五十馀章者首尾次序无一字之差然
 后知其为江公所著而非谢氏之语益以明白夫江
 公行谊风节固当世所推高而陈忠肃公又尝称其
 论明道先生有足目相应之语盖亦略知吾道之可
 尊矣而其为言若此岂差之毫釐则夫千里之缪有
卷五十六 第 30a 页 WYG0721-0556a.png
 所必至而不能已者耶因书以自警且示读者使毋
 疑旧传谢先生与胡文定公手柬今并掇其精要之
 语附三篇之后云(谢上蔡语/录后序)
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予寒泉精舍
 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闳
 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
 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一十
 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
卷五十六 第 30b 页 WYG0721-0556b.png
 之要与夫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槩以
 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
 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如此然后
 求诸四君子之全书沈潜反复优柔厌饫以致其博
 而反诸约焉则其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庶乎其有以
 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于此而可则非
 今日所以纂集此书之意也(书近思/录后)
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
卷五十六 第 31a 页 WYG0721-0556c.png
 之实其本也冠昏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
 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以一日而不脩其文又皆
 所以纪纲人道之终始虽其行之有时施之有所然
 非讲之素明习之素熟则其临事之际亦无以合宜
 而应节是不可以一日而不讲且习焉也三代之际
 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
 之节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
 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衷至或遗其
卷五十六 第 31b 页 WYG0721-0556d.png
 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
 或不能举其要而困于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
 及于礼也某之愚盖两病焉是以尝独观古今之籍
 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閒以为一
 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
 际则又略浮文敦本实以窃自附于孔子从先进之
 遗意诚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庶几古人
 所以脩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犹可以复见而
卷五十六 第 32a 页 WYG0721-0557a.png
 于国家所以敦化导民之意亦或有小补云(家礼/序)
先正温国司马文正公受诏编集资治通鉴既成又撮
 其精要之语别为目录三十卷并上之晚病本书太
 详目录太简更著举要历八十卷以适厥中而未成
 也至绍兴初故侍读南阳胡文定公始复因公遗藁
 脩成举要补遗若干卷则其文愈约而事愈备矣然
 往者得于其家而伏读之犹窃自病记识之弗彊不
 能有以领其要而及其详也故尝过不自料辄与同
卷五十六 第 32b 页 WYG0721-0557b.png
 志因两公四书别为义例增损檃括以就此编盖表
 岁以首年(逐年之上行外书某甲子遇甲字子字则/朱书以别之虽无事依举要以备岁年)
 而因年以著统(凡正统之年岁下大书/非正统者两行分注)大书以提要
 (凡大书有正例有变例正例如始终兴废灾祥沿革/及号令征伐杀生除拜之大者变例如不在此例而)
 (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皆特书之也)而分注以备言(凡分注有追原其/始者有遂言其终)
 (者有详陈其事者有备载其言者有因始终而见者/有因拜罢而见者有因事类而见者有因家世而见)
 (者有温公所立之言所取之论有胡氏所收之说所/著之评而两公所遗与夫近世大儒先生折衷之语)
 (今亦颇采以/附于其閒云)使夫岁年之久近国统之离合辞事之
卷五十六 第 33a 页 WYG0721-0557c.png
 详略议论之同异通贯晓析如指诸掌名曰资治通
 鉴纲目凡若干卷藏之巾笥姑以私便检阅自备遗
 忘而已若两公述作之本意则有非区区所敢及者
 虽然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
 大纲槩举而监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是则
 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慨然有感于斯而两公
 之志或庶乎其可以默识矣因述其指意条例如此
 列于篇端以俟后之君子云乾道壬辰夏四月甲子
卷五十六 第 33b 页 WYG0721-0557d.png
 新安朱某谨书(资治通鉴/纲目序)
右楚辞集注八卷今所校定其第录如上盖自屈原赋
 离骚而南国宗之名章继作通号楚辞大抵皆祖原
 意而离骚深远矣窃尝论之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
 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
 心原之为书其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
 而不可以为训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至
 意虽其不知学于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独驰
卷五十六 第 34a 页 WYG0721-0558a.png
 骋于变风变雅之末流以故醇儒庄士或羞称之然
 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
 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閒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
 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
 有味于其言而不敢直以词人之赋视之也然自原
 著此词至汉未久而说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盖未
 能免而刘安班固贾逵之书世复不传及隋唐閒为
 训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骞者能为楚声之读今
卷五十六 第 34b 页 WYG0721-0558b.png
 亦漫不复存无以验其说之得失而独东京王逸章
 句与近世洪兴祖补注并行于世其于训诂名物之
 閒则已详矣顾王书之所取舍与其题号离合之閒
 多可议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至其大义则又皆
 未尝沈潜反复嗟叹咏歌以寻其文词指意之所出
 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證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
 是以或以迂滞而远于性情或以迫切而害于义理
 使原之所为抑郁而不得伸于当年者又晦昧而不
卷五十六 第 35a 页 WYG0721-0558c.png
 见白于后世予于是益有感焉疾病呻吟之暇聊据
 旧编粗加檃括定为集注八卷庶几读者得以见古
 人于千载之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载之下有
 知我者而不恨于来者之不闻也呜呼悕矣是岂易
 与俗人言哉(楚辞集/注序)
右楚辞后语目录以晁氏所集录续变二书刋补定著
 凡五十二篇晁氏之为此书固主于辞而亦不得不
 兼于义今因其旧则其考于辞也宜益精而择于义
卷五十六 第 35b 页 WYG0721-0558d.png
 也当益严矣此余之所以兢兢而不得不致其谨也
 盖屈子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词也故今所
 欲取而使继之者必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
 意乃为得其馀韵而宏衍钜丽之观欢愉快适之语
 宜不得而与焉至论其等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
 为贵其或有是则虽远且贱犹将汲而进之一有意
 于求似则虽迫真如扬柳亦不得已而取之耳若其
 义则首篇所著荀卿子之言指意深切词调铿锵君
卷五十六 第 36a 页 WYG0721-0559a.png
 人者诚能使人朝夕讽诵不离于其侧如卫武公之
 抑戒则所以入耳而著心者岂但广厦细旃明师劝
 诵之益而已哉此固余之所为眷眷而不能忘者若
 高唐神女李姬洛神之属其词若不可废而皆弃不
 录则以义裁之而断其为礼法之罪人也高唐卒章
 虽有恩万方忧国害开圣贤辅不逮之云亦屠儿之
 礼佛倡家之读礼耳几何其不为献笑之资而何讽
 一之有哉其息夫躬柳宗元之不弃则晁氏已言之
卷五十六 第 36b 页 WYG0721-0559b.png
 矣至于扬雄则未有议其罪者而予独以为是其失
 节亦蔡琰之俦耳然琰犹知愧而自讼若雄则反讪
 前哲以自文宜又不得与琰比矣今皆取之岂不以
 夫琰之母子无绝道而于雄则欲因反骚而著苏氏
 洪氏之贬词以明天下之大戒也陶翁之词晁氏以
 为中和之发于此不类特以其为古赋之流而取之
 是也抑以其自谓晋臣耻事二姓而言则其意亦不
 为不悲矣序列于此又何疑焉至于终篇特著张夫
卷五十六 第 37a 页 WYG0721-0559c.png
 子吕与叔之言盖又以告夫游艺之及此者使知学
 之有本而反求之则文章有不足为者矣其馀微文
 碎义又各附见于本篇此不暇悉著云(楚辞后语/目录序)
南安韩文出莆田方氏近世号为佳本予读之信然然
 犹恨其不尽载诸本同异而多折衷于三本也原三
 夲之见信杭蜀以旧阁以官其信之也则宜然如欧
 阳公之言韩文印本初未必误多为校雠者妄改亦
 谓如罗池碑改步为涉田氏庙改天明为王明之类
卷五十六 第 37b 页 WYG0721-0559d.png
 耳观其自言为儿童时得蜀本韩文于随州李氏计
 其岁月当在天禧中年且其书已故弊脱略则其摹
 印之日与祥符杭本盖未知其孰先孰后而嘉祐蜀
 本又其子孙明矣然而犹曰三十年閒闻人有善本
 者必求而改正之则固未尝必以旧本为是而悉从
 之也至于秘阁官书则亦民閒所献掌故令史所抄
 而一时馆职所校耳其所传者岂真作者之手藁而
 是正之者岂尽刘向扬雄之伦哉读者正当择其文
卷五十六 第 38a 页 WYG0721-0560a.png
 理意义之善者而从之不当但以地望形势为重䡖
 也抑韩子之为文虽以力去陈言为务而又必以文
 从字顺各适其职为贵读者或未得此权度则其文
 理意义正自有未易言者是以予于此书姑考诸本
 之同异而兼存之以待览者之自择区区妄意虽或
 窃有所疑而不敢偏有所废也(韩文考/异序)
此集今世本多不同惟近岁南安军所刊方氏校定本
 号为精善别有举正十卷论其所以去取之意又他
卷五十六 第 38b 页 WYG0721-0560b.png
 本之所无也然其去取以祥符杭本嘉祐蜀本及李
 谢所据馆阁本为定而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
 曲从他本虽善亦弃不录至于举正则又例多而辞
 寡览者或颇不能晓知故今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
 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他书之可验者
 决之苟是矣则虽民閒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
 则虽官本古本石本不敢信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
 以为考异十卷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参伍
卷五十六 第 39a 页 WYG0721-0560c.png
  而笔削焉(书韩文/考异前)
 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
  之迹多有补于世教然以其散出而无统也既莫究
  见始终表里之全而又汨于虚浮诡诞之说予尝病
  之于是掇取其要聚为此录以便记览尚恨书籍不
  备多所遗阙嗣有所得当续书之(八朝名臣言行录/序○以上文集二)
  (十七/条)
 
卷五十六 第 39b 页 WYG0721-0560d.png
 
 
 
 
 
 
 
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