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六
卷四十六 第 1a 页 WYG0721-0313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六
  性理五
   道 理 德
 道者兼体用该隐费而言也(以下/论道)
 道训路大槩说人所共由之路理各有条理界瓣因举
  康节云夫道也者道也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如
  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
卷四十六 第 1b 页 WYG0721-0313d.png
 问道与理如何分曰道便是路理是那文理问如木理
  相似曰是问如此却似一般曰道字包得大理是道
  字里面许多理脉又曰道字宏大理字精密
 问汎观天地閒日往月来寒往暑来四时行百物生这
  是道之用流行发见处即此而总言之其往来生化
  无一息閒断处便是道体否曰此体用说得是但总
  字未当总便成兼用说了只就那骨处便是体如水
  之或流或止或激成波浪是用即这水骨可流可止
卷四十六 第 2a 页 WYG0721-0314a.png
 可激成波浪处便是体如这身是体目视耳听手足
 运动处便是用如这手是体指之运动提掇处便是
 用淳举论语集注曰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
 道体之本然也曰即是此意
问前夜说体用无定所是随处说如此若合万事为一
 大体用则如何曰体用也定见在底便是体后来生
 底便是用此身是体动作处便是用天是体万物资
 始处便是用地是体万物资生处便是用就阳言则
卷四十六 第 2b 页 WYG0721-0314b.png
 阳是体阴是用就阴言则阴是体阳是用
问先生昔曰礼是体今乃曰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
 仪则似非体而是用曰公江西有般乡谈才见分段
 子便说道是用不是体如说尺时无寸底是体有寸
 底不是体便是用如秤无星底是体有星底不是体
 便是用且如扇子有柄有骨子用纸糊此便是体人
 摇之便是用杨至之问体曰合当底是体
所谓道不须别去寻讨只是这个道理非是别有一个
卷四十六 第 3a 页 WYG0721-0314c.png
 道被我忽然看见攫拿得来方是见道只是如日用
 底道理恁地是恁地不是事事理会得个是处便是
 道也近时释氏便有个忽然见道底说话道又不是
 一件甚物可摸得入手
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
 个公共底道理德便是得此道于身则为君必仁为
 臣必忠之类皆是自有得于己方解恁地尧所以修
 此道而成尧之德舜所以修此道而成舜之德自天
卷四十六 第 3b 页 WYG0721-0314d.png
 地以先羲黄以降都即是这一个道理亘古今未尝
 有异只是代代有一个人出来做主做主便即是得
 此道理于己不是尧自是一个道理舜又是一个道
 理文王周公孔子又别是一个道理老子说失道而
 后德他都不识分做两个物事便将道做一个空无
 底物事看吾儒说只是一个物事以其古今公共是
 这一个不著人身上说谓之道德即是全得此道于
 己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若离
卷四十六 第 4a 页 WYG0721-0315a.png
 了仁义便是无道理了又更如何是道
先生因言近来学者多务高远不自近处著工夫有对
 者曰近来学者诚有好高之弊有问伊川如何是道
 伊川曰行处是又问明道如何是道明道令于父子
 君臣兄弟上求诸先生言如此初不曾有高远之说
 曰明道之说固如此然父子兄弟君臣之閒各有一
 个当然之理是道也
天下只是这道理走不得如佛老虽灭人伦然他却拜
卷四十六 第 4b 页 WYG0721-0315b.png
 其师为父以其弟子为子长者谓之师兄少者谓之
 师弟只是护得个假底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
 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
 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
问其体则谓之性其用则谓之道曰道只是统言此理
 不可便以道为用仁义礼智信是理道便是统言此
 理直卿云道字看来亦兼体用如说其理则谓之道
卷四十六 第 5a 页 WYG0721-0315c.png
 是指体言又说率性则谓之道是指用言曰此语上
 是就天上说下是就人身上说
正卿问邵子所谓道之形体如何曰诸先生说这道理
 却不似邵子说得最著实这个道理才说出只是虚
 空更无形影惟是说性者道之形体却见得实有不
 须谈空说远只反诸吾身求之是实有这个道理还
 是无这个道理故尝为之说曰欲知此道之实有者
 当求之吾性分之内邵子忽地于击壤集序自说出
卷四十六 第 5b 页 WYG0721-0315d.png
 几句最说得好
龟山以饥食渴饮便是道是言器而遗道言物而遗则
 也又曰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所谓不可离者
 谓道也若便以日用之閒举止动作便是道则无所
 适而非道然则君子何用恐惧戒谨何用更学道为
 为其不可离所以须是依道而行如人说话不成便
 以说话者为道须是有个仁义礼智始得若便以举
 止动作为道何用更说不可离得(以上语类/十四条)
卷四十六 第 6a 页 WYG0721-0316a.png
道体之大无穷而于其閒文理密察有不可以豪釐差
 者此圣贤之语道所以既言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以
 形容其至大而又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该悉
 其至微而其指示学者修德凝道之功所以既曰致
 其广大而又必曰尽其精微也近世之言道者则不
 然其论大抵乐浑全而忌剖析喜高妙而略细微其
 于所谓广大者则似之而于精微有不察则其所谓
 广大者亦未易以议其全体之真也(荅赵/提举)
卷四十六 第 6b 页 WYG0721-0316b.png
以道为高远玄妙而不可学耶则道之得名正以人生
 日用当然之理犹四海九州百千万人当行之路尔
 非若老佛之所谓道者空虚寂灭而无与于人也以
 道为迂远疏阔而不必学耶则道之在天下君臣父
 子之閒起居动息之际皆有一定之明法不可顷刻
 而暂废故圣贤有作立言垂训以著明之巨细精粗
 无所不备而读其书者必当讲明究索以存诸心行
 诸身而见诸事业然后可以尽人之职而立乎天地
卷四十六 第 7a 页 WYG0721-0316c.png
 之閒不但玩其文词以为缀缉纂组之工而已也故
 子游诵夫子之言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易使而夫子是之则学道云者岂近世后学之言哉
 (荅周/益公)
以道左为无用则道乃无用之物也而可乎但仁是直
 指人心亲切之妙道是统言义理公共之名故其言
 有亲疏其实则无二物也中庸曰修道以仁胡子亦
 谓人而不仁则道义息意亦可见(荅连/嵩卿)
卷四十六 第 7b 页 WYG0721-0316d.png
问天人无二理本末无二致尽人道即天道亦尽得其
 末则本亦未离虽谓之圣人亦曰人伦之至而已佛
 氏离人而言天岐本末而有所择四端五常之有于
 性者以为理障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所不能无者以
 为缘合甚则以天地阴阳人物为幻化未尝或过而
 问焉而直语太虚之性夫天下无二理岂有天人本
 末辄生取舍而可以为道乎夫其所见如此则亦偏
 小而不全矣岂所谓彻上彻下一以贯之之学哉圣
卷四十六 第 8a 页 WYG0721-0317a.png
 门下学而上达由洒扫应对进退而往虽饮食男女
 无所不用其敬盖君子之道费而隐费即日用也隐
 即天理也即日用而有天理则于君臣父子夫妇长
 幼之閒应对酬酢食息视听之顷无一而非理者亦
 无一之可紊一有所紊天理丧矣故君子无所不用
 其敬由是而操之固习之熟则隐显混融内外合一
 而道在我矣佛者乌足以语是哉佛氏之所谓悟亦
 瞥见端倪而已天理人心实然而不可易者则未尝
卷四十六 第 8b 页 WYG0721-0317b.png
 见也其所谓修亦摄心寂坐而已弃人伦灭天理未
 见其有得也此先生所以谓其卒不近也喜怒哀乐
 之未发即寂然不动者是也即此为天地之心即此
 为天下之本天下无二本故乾坤变化万类纷揉无
 不由是而出形形生生各有天性此本末之所以不
 可分也得其灵而为人而于四者之际渊然而虚静
 若不可以名言者而子思以其无所偏倚而谓之中
 孟子以其纯粹而谓之善夫子即其生生之体而言
卷四十六 第 9a 页 WYG0721-0317c.png
 之以仁名不同而体一亦未尝离于日用之閒此先
 生所以谓其分明不待寻究者也某昔者读纷然不
 一之书而不得其要领汎观乎天地阴阳人物鬼神
 而不能一在迩求远未免有极力寻究之过亦尝闻
 于龟山先生之说曰未言尽心先须理会心是何物
 若体得了然分明然后可以言尽某前日之说正坐
 是也然道无须臾可离日用昭昭奚俟于寻究此先
 生所为丁宁开谕某敢不敬承至于鉴影之惑非先
卷四十六 第 9b 页 WYG0721-0317d.png
 生之教几殆也某昔者閒居默坐见夫所谓充周而
 洞达者万物在其中各各呈露遂以鉴影之譬为近
 故推之而为鸢鱼之说窃以为似之先生以太虚万
 象而辟其失某读之久始大悟其非若尔则鸢鱼吾
 性分为二物矣详究先生之意盖鸢鱼之生必有所
 以为鸢鱼者此道体之所在也其飞其跃岂鸢鱼之
 私盖天理发越而不可已也勿忘勿助长之閒天理
 流行无纤豪之私正类是此明道先生所以谓之同
卷四十六 第 10a 页 WYG0721-0318a.png
 某鄙见如此未知合于先生之意否乎其他死生鬼
 神之说须俟面求教诲曰来谕一一皆契鄙怀足见
 精敏固知前此心期之不谬也其閒尚一二未合亦
 非大故属此客中冗冗未及一一条对更愿益加辨
 学之功所见当渐真实也(荅廖/子晦)
张元德训道为行固为疏阔子约非之是也然其所说
 行字亦不为全无来历今不就此与之剖析而别引
 程子冲漠气象者以告之故觉得有堕于窈冥恍惚
卷四十六 第 10b 页 WYG0721-0318b.png
 之病(程子所说乃因对义而言/故自有归著而不为病)而所以破其说者又
 似彼东我西不相领略此乃吾之所见自未透彻未
 免臆度笼罩而强言之所以支离浮汎而不能有所
 发明也若如鄙意则道之得名只是事物当然之理
 元德直以训行则固不可当时若但以当行之路荅
 之则因彼之说发吾之意而冲漠之云亦自通贯矣
 今且以来示所引一阴一阳君臣父子形而上下冲
 漠气象等说合而析之则阴阳也君臣父子也皆事
卷四十六 第 11a 页 WYG0721-0318c.png
 物也人之所行也形而下者也万象纷罗者也是数
 者各有当然之理即所谓道也当行之路也形而上
 者也冲漠之无联者也若以形而上者言之则冲漠
 者固为体而其发于事物之閒者为之用若以形而
 下者言之则事物又为体而其理之发见者为之用
 不可槩谓形而上者为道之体天下达道五为道之
 用也元德所云道不能以自行以下自无病而荅语
 却说开了(其说自是好语/但荅他不著尔)今更为下一语云形而上
卷四十六 第 11b 页 WYG0721-0318d.png
 者谓之道物之理也形而下者谓之器物之物也且
 试屏去他说而只以此二句推之若果见得分明则
 其他说亦自通贯而无所遗也(荅吕/子约)
问所以不以元德以道训行为然者盖以道为行则道
 非行字所能尽又须以所以行者言之则毋乃欲一
 而反二乎故以程子道有冲漠气象告之欲渠深探
 夫峻极之体而默识夫无声无臭之妙则自知非行
 之一字所能尽若谓当行之路则恐只可言达道耳
卷四十六 第 12a 页 WYG0721-0319a.png
 于论道之原则恐难如此著语也形而下即形而上
 者易传谓至微者理即所谓形而上者也至著者象
 即所谓形而下者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閒则虽形而
 上形而下亦只是此个义理也曰元德所说之病前
 书尽之如来谕之云却攻他不著恐是只见自家底
 是于鄙论却未深考也谓当行之理为达道而冲漠
 无联为道之本原此直是不成说话不谓子约见处
 乃只如此亦无怪他说之未契也须看得只此当然
卷四十六 第 12b 页 WYG0721-0319b.png
 之理冲漠无联非此理之外别有一物冲漠无联也
 至于形而上下却有分别须分得此是体彼是用方
 说得一源分得此是象彼是理方说得无閒若只是
 一物却不须更说一源无閒也(荅吕/子约)
苏氏曰老子示人以道而薄于器以为学者惟器之知
 则道隐矣故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愚谓道者仁义
 礼乐之总名而仁义礼乐皆道之体用也圣人之修
 仁义制礼乐凡以明道故也今曰绝仁义弃礼乐以
卷四十六 第 13a 页 WYG0721-0319c.png
 明道则是舍二五而求十也岂不悖哉(苏黄门老/子解辨)
苏氏曰天道不可言可言者皆其似者也达者因似以
 识真而昧者执似以陷于伪愚谓圣人之言道曰君
 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不知此言
 道耶抑言其似者而已耶执此而行亦有所陷者耶
 然则道岂真不可言但人自不识道与器之未尝相
 离也而反求之于昏默无形之中所以为是言耳(苏/黄)
 (门老子/解辨)
卷四十六 第 13b 页 WYG0721-0319d.png
道理无形影惟因事物言语乃可见得是非理会极子
 细即道理极精微古人所谓物格知至者不过是就
 此下工夫(荅胡季随○以/上文集九条)
理如一把线相似有条理如这竹篮子相似指其上行
 篾曰一条子恁地去又别指一条曰一条恁地去又
 如竹木之文理相似直是一般理横是一般理有心
 便存得许多理(以下/论理)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卷四十六 第 14a 页 WYG0721-0320a.png
天下之物未尝无对有阴便有阳有仁便有义有善便
 有恶有语便有默有动便有静然又却只是一个道
 理如人行出去是这脚行归亦是这脚譬如口中之
 气嘘则为温吸则为寒耳
彻上彻下无精粗本末只是一理
凡看道理要见得大头脑处分明下面节节只是此理
 散为万殊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
 尝说出大头脑处然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得
卷四十六 第 14b 页 WYG0721-0320b.png
 个大头脑若孟子便已指出教人周子说出太极已
 是太煞分明矣且如恻隐之端从此推上则是此心
 之仁仁即所谓天德之元元即太极之阳动如此节
 节推上亦自见得大总脑处若今看得太极处分明
 则必能见得天下许多道理条件皆自此出事事物
 物上皆有个道理元无亏欠也
道理有面前底道理平易自在说出来底便好说得出
 来崎岖底便不好
卷四十六 第 15a 页 WYG0721-0320c.png
天地中閒物物上有这个道理虽至没𦂳要底物事也
 有这道理盖天命之谓性这道理却无形无安顿处
 只那日用事物上道理便在上面这两个元不相离
 凡有一物便有一理所以君子贵博学于文看来博
 学似个没𦂳要物事然那许多道理便都在这上都
 从那源头上来所以无精粗小大都一齐用理会过
 盖非外物也都一齐理会方无所不尽方周遍无疏
 缺处
卷四十六 第 15b 页 WYG0721-0320d.png
大学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
 处只说格物则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寻那形而
 上之道便见得这个元不相离所以只说格物天生
 蒸民有物有则所谓道者是如此何尝说物便是则
这道理尽无穷四方八面无不是千头万绪相贯串以
 指旋曰分明一层了又一层横说也如此竖说也如
 此翻来覆去说都如此如以两仪言则太极是太极
 两仪是用以四象言则两仪是太极四象是用以八
卷四十六 第 16a 页 WYG0721-0321a.png
 卦言则四象又是太极八卦又是用
此个道理大则包括乾坤提挈造化细则入毫釐丝忽
 里去无远不周无微不到但须是见得个周到底是
 何物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问如何便至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曰真个是未有无对者看得破时真个
 是差异好笑且如一阴一阳便有对至于太极便对
 甚底曰太极有无极对曰此只是一句如金木水火
卷四十六 第 16b 页 WYG0721-0321b.png
 土即土亦似无对然皆有对太极便与阴阳相对此
 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对过却是
 横对了土便与金木水火相对盖金木水火是有方
 所土却无方所亦对得过(必大录云四物/皆资土故也)胡氏谓善
 不与恶对恶是反善如仁与不仁如何不可对若不
 相对觉说得天下事都尖斜了没个是处
问天下之理无独必有对有动必有静有阴必有阳以
 至屈伸消长盛衰之类莫不皆然还是他合下便如
卷四十六 第 17a 页 WYG0721-0321c.png
 此耶曰自是他合下来如此一便对二形而上便对
 形而下然就一言之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
 便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二又各自为对虽
 说无独必有对然独中又自有对且如棋盘路两两
 相对末梢中閒只空一路若似无对然此一路对了
 三百六十路此所谓一对万道对器也
问冲漠无联(至/)教入涂辙他所谓涂辙者莫只是以人
 所当行者言之凡所当行之事皆是先有此理却不
卷四十六 第 17b 页 WYG0721-0321d.png
 是临行事时旋去寻讨道理曰此言未有这事先有
 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
 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
 将道理入在里面又问既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是如何曰是这一个事便只是这一个道理精粗一
 贯元无两样今人只见前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将谓
 是空荡荡却不知道冲漠无联万象森然已具如释
 氏便只是说空老子便只是说无却不知道莫实于
卷四十六 第 18a 页 WYG0721-0322a.png
 理曰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应字是应务之应否
 曰未应是未应此事已应是已应此事未应固是先
 却只是后来事已应固是后却只是未应时理
问天下善恶皆天理杨墨之类只是过不及皆出于仁
 义谓之天理则可如世之大恶谓之天理可乎曰本
 是天理只是番了便如此如人之残忍便是番了恻
 隐如放火杀人可谓至恶若把那火去炊饭杀其人
 之所当杀岂不是天理只缘番了道理有背有面顺
卷四十六 第 18b 页 WYG0721-0322b.png
 之则是背之则非缘有此理方有此恶如沟渠至浊
 当初若无清泠底水缘何有此
或问善恶皆天理也若是过与不及些小恶事固可说
 天理如世閒大罪恶如何亦是天理曰初来本心都
 自好少閒多被利害遮蔽如残贼之事自反了恻隐
 之心是自反其天理贺孙问既是反了天理如何又
 说皆天理也莫是残贼底恶初从羞恶上发淫溺贪
 欲底恶初从恻隐上发后来都过差了原其初发都
卷四十六 第 19a 页 WYG0721-0322c.png
 是天理曰如此说亦好但所谓反者亦是四端中自
 有相反处如羞恶自与恻隐相反是非自与辞逊相
 反如公说也是好意思因而看得旧一句不通处出
 如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暴这两句意分
 晓惟是用人之仁去其贪一句没分晓今公说贪是
 爱上发来也是思之是淳善底人易得含胡苟且姑
 息贪恋
季容甫问中理在事义在心如何曰中理只是做得事
卷四十六 第 19b 页 WYG0721-0322d.png
 来中理义则所以能中理者也义便有拣择取舍易
 传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以上语类/十六条)
除了身只是理只是不以血气形骸为主而一循此理
 耳非谓身外别有一物而谓之理也流于偏差则非
 所谓得矣(荅吕/子约)
所云禅学悟入乃是心思路绝天理尽见此尤不然心
 思之正便是天理流行运用无非天理之发见岂待
 心思路绝而后天理乃见耶且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卷四十六 第 20a 页 WYG0721-0323a.png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
 不是天理若使释氏果见天理则亦何必如此悖乱
 殄灭一切昏迷其本心而不自知耶(荅吴/斗南)
所谓释氏一觉之外更无分别不复事事而吾儒事事
 无非天理此语是也然吾儒亦非觉外有此分别只
 此觉处便有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毫发不可移易所
 谓天叙天秩天命天讨正在是耳(荅詹/兼善)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閒盖自理
卷四十六 第 20b 页 WYG0721-0323b.png
 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原也自象而言则
 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閒也(荅汪/尚书)
天理既浑然然既谓之理则便是个有条理底名字故
 其中所谓仁义礼智四者合下便各有一个道理不
 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
 之浑然非是浑然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却是
 后来旋次生出四件有形有状之物也须知天理只
 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荅/何)
卷四十六 第 21a 页 WYG0721-0323c.png
 (叔京○以上/文集五条)
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为天下之达道智仁勇
 为天下之达德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德便是个
 行道底故为君主于仁为臣主于敬仁敬可唤做德
 不可唤做道(以下/论德)
至德至道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盛德至
 善盛德以身之所得而言至善以身之极致而言诚
 忠孚信一心之谓诚尽已之谓忠存于中之谓孚见
卷四十六 第 21b 页 WYG0721-0323d.png
 于事之谓信
德是得于天者讲学而得之得自家本分底物事
事父母则为孝德事兄长则为悌德德是有得于心是
 未事亲从兄时已浑全是孝弟之心此之谓德
先生问遗书中欲夹持这天理则在德一段看得如何
 必大对曰中庸所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先生默
 然久之必大问如何曰此亦说得然只是引證毕竟
 如何是德曰只是此道理因讲习躬行后见得是我
卷四十六 第 22a 页 WYG0721-0324a.png
 之所固有故守而勿失耳曰寻常看据于德如何说
 必大以横渠得寸守寸得尺守尺对曰须先得了方
 可守如此说上依旧认德字未著今且说只是这道
 理然须常常提撕令在巳者决定是做得如此如方
 独处默坐未曾事君亲接朋友然在我者已浑全是
 一个孝弟忠信底人以此做出事来事亲则必孝事
 君则必忠与朋友交则必信不待旋安排盖存于中
 之谓德见于事之谓行易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正谓
卷四十六 第 22b 页 WYG0721-0324b.png
 以此德而见诸事耳德成于我者若有一个人在内
 必定孝弟忠信断不肯为不孝不弟不忠不信底事
 与道家所谓养成个婴儿在内相似凡人欲边事这
 个人断定不肯教自家做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存乎德行谓虽未曾说出来时存于心中者已断是
 如此了然后用得戒谨恐惧存养工夫所以必用如
 此存养者犹恐其或有时间断故耳程子所谓须有
 不言而信者谓未言动时已浑全是个如此人然却
卷四十六 第 23a 页 WYG0721-0324c.png
  未有迹之可言故曰言难为形状(以上语/类五条)
 
 
 
 
 
 
 
卷四十六 第 23b 页 WYG0721-0324d.png
 
 
 
 
 
 
 
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