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 第 1a 页 WYG0721-028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四
  性理三
   心
 致道谓心为太极林正卿谓心具太极致道举以为问
  先生曰这般处极细难说看来心有动静其体则谓
  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直卿退而发明
  曰先生道理精熟容易说出来须至极贺孙问其体
卷四十四 第 1b 页 WYG0721-0282b.png
  则谓之易体是如何曰体不是体用之体恰似说体
  质之体犹云其质则谓之易理即是性这般所在当
  活看如心字各有地头说如孟子云仁人心也仁便
  是人心这说心是合理说如说颜子其心三月不违
  仁是心为主而不违乎理就地头看始得
 心之理是太极心之动静是阴阳
 惟心无对
 问灵处是心抑是性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
卷四十四 第 2a 页 WYG0721-0283a.png
问知觉是心之灵固如此抑气之为耶曰不专是气是
 先有知觉之理理未知觉理与气合便能知觉譬如
 这烛火是因得这脂膏便有许多光燄问心之发处
 是气否曰也只是知觉
问心是知觉性是理心与理如何得贯通为一曰不须
 去著贯通本来贯通如何本来贯通曰理无心则无
 著处
心者气之精爽
卷四十四 第 2b 页 WYG0721-0283b.png
发明心字曰一言以蔽之曰生而已天地之大德曰生
 人受天地之气而生故此心必仁仁则生矣
心须兼广大流行底意看又须兼生意看且如程先生
 言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只天地便广大生物便流行
 生生不穷
心与理一不是理在前面为一物理便在心之中心包
 蓄不住随事而发因笑云说到此自好笑恰似那藏
 相似除了经函里面点灯四方八面皆如此光明粲
卷四十四 第 3a 页 WYG0721-0283c.png
 烂但今人亦少能看得如此
问心之为物众理具足所发之善固出于心至所发不
 善皆气禀物欲之私亦出于心否曰固非心之本体
 然亦是出于心也又问此所谓人心否曰是子升因
 问人心亦兼善恶否曰亦兼说
问形体之动与心相关否曰岂不相关自是心使他动
 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形体亦有运动耳目亦有视
 听此是心已发抑未发曰喜怒哀乐未发又是一般
卷四十四 第 3b 页 WYG0721-0283d.png
 然视听行动亦是心向那里若形体之行动心都不
 知便是心不在行动都没理会了说甚未发未发不
 是漠然全不省亦常醒在这里不恁地困
问恻隐羞恶喜怒哀乐固是心之发晓然易见处如未
 恻隐羞恶喜怒哀乐之前便是寂然而静时然岂得
 块然槁木其耳目亦必有自然之闻见其手足亦必
 有自然之举动不审此时唤作如何曰喜怒哀乐未
 发只是这心未发耳其手足运动自是形体如此
卷四十四 第 4a 页 WYG0721-0284a.png
问五行在人为五脏然心却具得五行之理以心虚灵
 之故否曰心属火缘是个光明发动底物所以具得
 许多道理
问人心形而上下如何曰如肺肝五脏之心却是实有
 一物若今学者所论操舍存亡之心则自是神明不
 测故五脏之心受病则可用药补之这个心则非菖
 蒲茯苓所可补也问如此则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
 曰心比性则微有迹比气则自然又灵
卷四十四 第 4b 页 WYG0721-0284b.png
问先生尝言心不是这一块义刚窃谓满体皆心也此
 特其枢纽耳曰不然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
 舍人有病心者乃其舍不宁也凡五脏皆然心岂无
 运用须常在躯壳之内譬如此建阳知县须常在衙
 里始管得这一县也义刚曰然则程子言心要在腔
 子里谓当在舍之内而不当在舍之外耶曰不必如
 此若言心不可在脚上又不可在手上只得在这些
 子上也
卷四十四 第 5a 页 WYG0721-0284c.png
汉卿问心如个藏四方八面都恁地光明皎洁如佛家
 所谓六窗中有一猴这边叫也应那边叫也应曰佛
 家说心处尽有好处前辈云胜于杨墨
心字只一个字母故性情字皆从心
张子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则恐不能无病便似性外
 别有一个知觉了
范淳夫之女谓心岂有出入伊川曰此女虽不识孟子
 却能识心此一段说话正要人看孟子举孔子之言
卷四十四 第 5b 页 WYG0721-0284d.png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别有说伊川言淳夫女却
 能识心心却易识只是不识孟子之意
尽心如明镜无些子蔽翳只看镜子若有些少照不见
 处便是本身有些尘污如今人做事有些子鹘突窒
 碍便只是自家见不尽此心本来虚灵万理具备事
 事物物皆所当知今人多是气质偏了又为物欲所
 蔽故昏而不能尽知圣贤所以贵于穷理
且如秀才要读书要读这一件又要读那一件又要学
卷四十四 第 6a 页 WYG0721-0285a.png
 写字又要学作诗这心一齐都出外去所以伊川教
 人直是都不去他处用其心也不要人学写字也不
 要人学作文章这不是僻道理是合如此人只有一
 个心如何分做许多去若只管去閒处用了心到得
 合用处于这本来底都不得力且看从古作为文章
 之士可以传之不朽者今看来那个唤做知道也是
 当初心下只趋向那边都是做外去了只是要得寡
 欲存这心最是难以汤武圣人孟子犹说汤武反之
卷四十四 第 6b 页 WYG0721-0285b.png
 也反复也反复得这本心如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只
 为要存此心观旅獒之书一个獒受了有甚大事而
 反复切谏以此见欲之可畏无小大皆不可忽
问吕与叔云未发之前心体昭昭具在已发乃心之用
 南轩辨昭昭为已发恐太过否曰这辨得亦没意思
 敬夫太聪明看道理不子细伊川所谓凡言心者皆
 指已发而言吕氏只是辨此一句伊川后来又救前
 说曰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此语固未当心一也
卷四十四 第 7a 页 WYG0721-0285c.png
 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
 遂通是也惟观其所见如何此语甚圆无病大抵圣
 贤之言多是略发个萌芽更在后人推䆒演而伸触
 而长然亦须得圣贤本意不得其意则从那处推得
 出来
问心本是个动物不审未发之前全是寂然而静还是
 静中有动意曰不是静中有动意周子谓静无而动
 有静不是无以其未形而谓之无非因动而后有以
卷四十四 第 7b 页 WYG0721-0285d.png
 其可见而谓之有耳横渠心统性情之说甚善性是
 静情是动心则兼动静而言或指体或指用随人所
 看方其静时动之理只在伊川谓当中时耳无闻目
 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及动时又只是这静底淳
 举伊川以动之端为天地之心曰动亦不是天地之
 心只是见天地之心如十月岂得无天地之心天地
 之心流行只自若元亨利贞元是萌芽初出时亨是
 长枝叶时利是成遂时贞是结实归宿处下梢若无
卷四十四 第 8a 页 WYG0721-0286a.png
 这归宿处便也无这元了惟有这归宿处元又从此
 起元了又贞贞了又元万古只如此循环无穷所谓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说已尽了十月万物收敛寂无
 踪迹到一阳动处生物之心始可见曰一阳之复在
 人言之只是善端萌处否曰以善言之是善端方萌
 处以德言之昏迷中有悔悟向善意便是复如睡到
 忽然醒觉处亦是复底气象又如人之沈滞道不得
 行到极处忽少亨达虽未大行已有可行之兆亦是
卷四十四 第 8b 页 WYG0721-0286b.png
 复这道理千变万化随所在无不浑沦
此心至灵细入豪芒纤芥之间便知便觉六合之大莫
 不在此又如古初去今是几千万年若此念才发便
 到那里下面方来又不知是几千万年若此念才发
 便也到那里这个神明不测至虚至灵是甚次第然
 人莫不有此心多是但知有利欲被利欲将这个心
 包了起居动作只是有甚可喜物事有甚可好物事
 一念才动便是这个物事
卷四十四 第 9a 页 WYG0721-0286c.png
问论语一书未尝说一心字至孟子只管拈人心字说
 来说去曰推是心曰求放心曰尽心曰赤子之心曰
 存心莫是孔门学者自知理会个心故不待圣人苦
 口到孟子时世变既远人才渐渐不如古故孟子极
 力与言要他从个本原处理会否曰孔门虽不曾说
 心然荅弟子问仁处非理会心而何仁即心也但当
 时不说个心字耳此处当自思之亦未是大疑处
李德之问明道因脩桥寻长梁后每见林木之佳者必
卷四十四 第 9b 页 WYG0721-0286d.png
 起计度之心因语学者心不可有一事某窃谓凡事
 须思而后通安可谓心不可有一事曰事如何不思
 但事过则不留于心可也明道肚里有一条梁不如
 今人有几条梁拄在肚里佛家有流注想水本流将
 去有些渗漏处便留滞
问心要在腔子里若虑事应物时心当如何曰思虑应
 接亦不可废但身在此则心合在此曰然则方其应
 接时则心在事上事去则此心亦不管著曰固是要
卷四十四 第 10a 页 WYG0721-0287a.png
 如此
问人心要活则周流无穷而不滞于一隅如何是活曰
 心无私便可推行活者不死之谓
外患不能入是有主则实也外邪不能入是有主则虚
 也自家心里只有这个为主别无物事外邪从何处
 入岂不谓之虚乎然他说有主则虚者实字便已在
 有主上了又曰有主则实者自家心里有主外患所
 不能入此非实而何无主则实者自家心里既无以
卷四十四 第 10b 页 WYG0721-0287b.png
 为之主则外邪却入来实其中此又安得不谓之实
 乎
问何谓主一曰无适之谓一一只是不走作又问思其
 所当思如何曰却不妨但不可胡思且只得思一件
 事如思此一事又别思一件事便不可
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两句言发于心心定则言必审故
 的确而舒迟不定则内必纷扰有不待思而发故浅
 易而急迫此亦志动气之验也
卷四十四 第 11a 页 WYG0721-0287c.png
问心是郛郭便包了性否先生首肯曰是也如横渠心
 统性情一句乃不易之论孟子说心许多皆未有似
 此语端的子细看便见其他诸子等书皆无依稀似
 此
方宾王以书问云心者性之郛郭当是言存主统摄处
 可学谓郛郭是包括心具此理如郛郭中之有人曰
 方说句慢问以穷理为用心于外是谁说曰是江西
 说又问发见说话未是如此则全赖此些时节如何
卷四十四 第 11b 页 WYG0721-0287d.png
 倚靠曰湖南皆如此说曰孟子告齐王乃是欲因而
 成就之若只执此便不是曰然又问榖种之必生如
 人之必仁如此却是以生譬仁榖种之生乃生之理
 乃得此生理以为仁曰必当为有又解南轩发是心
 体无时而不发云及其既发则当事而存而为之宰
 者也可学谓心岂待发而为之宰曰此一段强解南
 轩说多差
心妙性情之德妙是主宰运用之意
卷四十四 第 12a 页 WYG0721-0288a.png
伊川初尝曰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后复曰此说未
 当五峰却守其前说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将心性
 二字对说知言中如此处甚多
人心但以形气所感者而言尔具形气谓之人合义理
 谓之道有知觉谓之心
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只将自家意思体
 验便见得人心虚静自然清明才为物欲所蔽便阴
 阴地黑暗了此阴浊所以胜也
卷四十四 第 12b 页 WYG0721-0288b.png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故
 不能体天下之物惟圣人尽性故不以所见所闻梏
 其心故大而无外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他只是说
 一个大与小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盖尽心
 则只是极其大心极其大则知性知天而无有外之
 心矣道夫问今未到圣人尽心处则亦莫当推去否
 曰未到那里也须知说闻见之外犹有我不闻不见
 底道理在若未知闻见之外犹有道理则亦如何推
卷四十四 第 13a 页 WYG0721-0288c.png
 得要之此亦是横渠之意然孟子之意则未必然道
 夫曰孟子本意当以大学或问所引为正曰然孟子
 之意只是说穷理之至则心自然极其全体而无馀
 非是要大其心而后知性知天也道夫曰只如横渠
 所说亦自难下手曰便是横渠有时自要恁地说似
 乎只是悬空想像而心自然大这般处元只是格物
 多后自然豁然有个贯通处这便是下学而上达也
 孟子之意只是如此
卷四十四 第 13b 页 WYG0721-0288d.png
大其心则能遍体天下之物体犹仁体事而无不在言
 心理流行脉络贯通无有不到苟一物有未体则便
 有不到处包括不尽是心为有外盖私意閒隔而物
 我对立则虽至亲且未必能无外矣故有外之心不
 足以合天心
问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体之义如何曰此是置心在
 物中究见其理如格物致知之义与体用之体不同
横渠云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又曰有外之心不足以
卷四十四 第 14a 页 WYG0721-0289a.png
 合天心盖天大无外物无不包物理所在一有所遗
 则吾心为有外便与天心不相似
或问如何是有外之心曰只是有私意便内外捍格只
 见得自家身己凡物皆不与己相关便是有外之心
问心如何能通以道使无限量曰心不是横门硬迸教
 大得须是去物欲之蔽则清明而无不知穷事物之
 理则脱然有贯通处横渠曰不以闻见梏其心大其
 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所谓通之以道便是脱然有贯
卷四十四 第 14b 页 WYG0721-0289b.png
 通处若只守闻见便自然狭窄了
心生道也此句是张思叔所记疑有欠阙处必是当时
 改作行文所以失其文意伯丰云何故入在近思录
 中曰如何敢不载但恐有阙文此四字说不尽
心生道也人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恻隐之心生道也
 如何曰天地生物之心是仁人之禀赋接得此天地
 之心方能有生故恻隐之心在人亦为生道也
心生道也心乃生之道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乃是得
卷四十四 第 15a 页 WYG0721-0289c.png
 天之心以生生物便是天地之心
问心生道也一段上面心生道莫是指天地生物之心
 下面恻隐之心人之生道莫是指人所得天地之心
 以为心盖在天只有此理若无那形质则此理无安
 顿处故曰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上面犹言继善下
 面犹言成性曰上面心生道也全然做天底也不得
 盖理只是一个浑然底人与天地混合无閒
心只是放宽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碍便大心大
卷四十四 第 15b 页 WYG0721-0289d.png
 则自然不急迫如有祸患之来亦未须惊恐或有所
 获亦未须便欢喜在少閒亦未必不祸更转为福福
 更转为祸荀子言君子大心则天而道小心则畏义
 而节盖君子心大则是天心心小则文王之翼翼皆
 为好也小人心大则放肆心小则是褊隘私吝皆不
 好也(以上语类/四十九条)
人之有生性与气合而已然即其已合而析言之则性
 主于理而无形气主于形而有质以其主理而无形
卷四十四 第 16a 页 WYG0721-0290a.png
 故公而无不善以其主形而有质故私而或不善以
 其公而善也故其发皆天理之所行以其私而或不
 善也故其发皆人欲之所作此舜之戒禹所以有人
 心道心之别盖自其根本而已然非谓气之所为有
 过不及而后流于人欲也然但谓之人心则固未以
 为悉皆邪恶但谓之危则固未以为便致凶咎但既
 不主于理而主于形则其流为邪恶以致凶咎亦不
 难矣此其所以为危非若道心之必善而无恶有安
卷四十四 第 16b 页 WYG0721-0290b.png
 而无倾有准的而可凭据也故必其致精一于此两
 者之间使公而无不善者常为一身万事之主而私
 而或不善者不得与焉则凡所云为不待择于过与
 不及之间而自然无不中矣(凡物剖判之初且当论/其善不善二者既分之)
 (后方可论其中不中惟精惟一所以审其善不善也/允执厥中则无过不及而自得中矣非精一以求中)
 (也/)此舜戒禹之本意而序文述之固未尝直以形气
 之发尽为不善而不容其有清明纯粹之时如来谕
 之所疑也但此所谓清明纯粹者既属乎形气之偶
卷四十四 第 17a 页 WYG0721-0290c.png
 然则亦但能不隔乎理而助其发挥耳不可便认以
 为道心而欲据之以为精一之地也如孟子虽言夜
 气而其所欲存者乃在乎仁义之心非直以此夜气
 为主也虽言养气而其所用力乃在乎集义非直就
 此气中择其无过不及者而养之也来谕主张气字
 太过故于此有不察其他如分别中气过不及处亦
 觉有差但既无与乎道心之微故有所不暇辨耳(荅/蔡)
 (季/通)
卷四十四 第 17b 页 WYG0721-0290d.png
蒙示及荅胡彪二书吕氏中庸辨发明亲切警悟多矣
 然有未喻敢条其所以而请于左右荅广仲书切中
 学者之病然愚意窃谓此病正坐平时烛理未明涵
 养未熟以故事物之来无以应之若曰于事物纷至
 之时精察此心之所起则是似更于应事之外别起
 一念以察此心以心察心烦扰益甚且又不见事物
 未至时用力之要此某所以不能无疑也儒者之学
 大要以穷理为先盖凡一物有一理须先明此然后
卷四十四 第 18a 页 WYG0721-0291a.png
 心之所发轻重长短各有准则书所谓天叙天秩天
 命天讨孟子所谓物皆然心为甚者皆谓此也若不
 于此先致其知但见其所以为心者如此识其所以
 为心者如此泛然而无所准则则其所存所发亦何
 自而中于理乎且如释氏擎拳竖拂运水般柴之说
 岂不见此心岂不识此心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者正为不见天理而专认此心以为主宰故不免流
 于自私耳前辈有言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盖谓此也
卷四十四 第 18b 页 WYG0721-0291b.png
 来示又谓心无时不虚某以为心之本体固无时不
 虚然而人欲己私汨没久矣安得一旦遽见此境界
 乎故圣人必曰正其心而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
 致知其用力次第如此然后可以得心之正而复其
 本体之虚亦非一日之力矣今直曰无时不虚又曰
 既识此心则用无不利此亦失之太快而流于异学
 之归矣若儒者之言则必也精义入神而后用无不
 利可得而语矣孟子存亡出入之说亦欲学者操而
卷四十四 第 19a 页 WYG0721-0291c.png
 存之耳似不为识此心发也若能常操而存即所谓
 敬者纯矣纯则动静如一而此心无时不存矣今也
 必曰动处求之则是有意求免乎静之一偏而不知
 其反倚乎动之一偏也然能常操而存者亦是颜子
 地位以上人方可言此今又曰识得便能守得则仆
 亦恐其言之易也明道先生曰既能体之而乐则亦
 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攧扑不破绝渗漏无
 病败耳高明之意大抵在于施为运用处求之正禅
卷四十四 第 19b 页 WYG0721-0291d.png
 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而于优游涵泳之功似
 未甚留意是以求之太迫而得之若惊资之不深而
 发之太露易所谓宽以居之者正为不欲其如此耳
 (荅张/钦夫)
释氏虽自谓惟明一心然实不识心体虽云心生万法
 而实心外有法故无以立天下之大本而内外之道
 不备然为其说者犹知左右迷藏曲为隐讳终不肯
 言一心之外别有大本也若圣门所谓心则天叙天
卷四十四 第 20a 页 WYG0721-0292a.png
 秩天命天讨恻隐羞恶是非辞让莫不该备而无心
 外之法故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
 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是则天人性命岂
 有二理哉而今之为此道者反谓此心之外别有大
 本为仁之外别有尽性至命之方窃恐非惟孤负圣
 贤立言垂后之意平生承师问道之心窃恐此说流
 行反为异学所攻重为吾道之累(荅张/钦夫)
求放心不须注解只日用十二时中常切照管不令放
卷四十四 第 20b 页 WYG0721-0292b.png
 出即久久自见功效义理自明持守自固不费气力
 也(荅李/叔文)
易传所谓虽无邪心而不合正理者实该动静而言如
 燕居独处之时物有来感理所当应而此心顽然固
 执不动则虽无邪心而只此不动处便非正理又如
 应事接物处理当如彼而吾所以应之者乃如此则
 虽未必出于有意之私然只此亦是不合正理既有
 不合正理则非邪妄而何恐不可专以庄敬持养此
卷四十四 第 21a 页 WYG0721-0292c.png
 心既存为无邪心而必以未免纷扰敬不得行然后
 为有妄之邪心也所论近世识心之弊则深中其失
 古人之学所贵于存心者盖将推此以穷天下之理
 今之所谓识心者乃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是以古
 人知益崇而礼益卑今人则论益高而其狂妄恣睢
 也愈甚得失亦可见矣(荅方/宾王)
人心自是不容去除但要道心为主即人心自不能夺
 而亦莫非道心之所为矣然此处极难照管须臾閒
卷四十四 第 21b 页 WYG0721-0292d.png
 断即人欲便行矣(荅郑/子上)
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荅/郑)
 (子/上)
问人心是个灵底物如日閒未应接之前固是寂然未
 发于未发中固常恁地惺不恁瞑然不省若夜閒有
 梦之时亦是此心之已动犹昼之有思如其不梦未
 觉正当大寐之时此时谓之寂然未发则全沈沈瞑
 瞑万事不知不省与木石盖无异与死相去亦无几
卷四十四 第 22a 页 WYG0721-0293a.png
 不可谓寂然未发不知此时心体何所安存所谓灵
 底何所寄寓圣人与常人于此时所以异者如何而
 学者工夫此时又以何为验也曰寤寐者心之动静
 也有思无思者又动中之动静也有梦无梦者又静
 中之动静也但寤阳而寐阴寤清而寐浊寤有主而
 寐无主故寂然感通之妙必于寤而言之(荅陈/安卿)
问来教云寤寐者心之动静也云云淳思此窃谓人生
 具有阴阳之气神发于阳魄根于阴心也者则丽阴
卷四十四 第 22b 页 WYG0721-0293b.png
 阳而乘其气无閒于动静即神之所会而为魄之主
 也昼则阴伏藏而阳用事阳主动故神运魄随而为
 寤夜则阳伏藏而阴用事阴主静故魄定神蛰而为
 寐神之运故虚灵知觉之体灼然呈露有苗裔之可
 寻如一阳复后万物之有春意焉此心之寂感所以
 为有主神之蛰故虚灵知觉之体沈然潜隐悄无踪
 迹如纯坤之月万物之生性不可窥其眹焉此心之
 寂感所以不若寤之妙而于寐也为无主然其中实
卷四十四 第 23a 页 WYG0721-0293c.png
 未尝泯而有不可测者存呼之则应惊之则觉则是
 亦未尝无主而未尝不妙也故自其大分言之寤阳
 而寐阴而心之所以为动静也细而言之寤之有思
 者又动中之动而为阳之阳也无思者又动中之静
 而为阳之阴也寐之有梦者又静中之动而为阴之
 阳也无梦者又静中之静而为阴之阴也又错而言
 之则思之有善与恶者又动中之动阳明阴浊也无
 思而善应与妄应者又动中之静阳明阴浊也梦之
卷四十四 第 23b 页 WYG0721-0293d.png
 有正与邪者又静中之动阳明阴浊也无梦而易觉
 与难觉者又静中之静阳明阴浊也一动一静循环
 交错圣人与众人则同而所以为阳明阴浊则异圣
 人于动静无不一于清明纯粹之主而众人则杂焉
 而不齐然则人之学力所系于此亦可以验矣曰得
 之(荅陈/安卿)
问程子以心使心之说窃谓此二心字只以人心道心
 判之自明白盖上心字即是道心专以理义言之也
卷四十四 第 24a 页 WYG0721-0294a.png
 下心字即是人心而以形气言之也以心使心则是
 道心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其听命也曰亦是如此然
 观程先生之意只是说自作主宰耳(荅陈/安卿)
问顷蒙见教云往者同安因闻钟声遂悟收心之法显
 父不揆验之信然曰当时所说闻钟声者本意不谓
 如此但言人心出入无时钟之一声未息而吾之心
 已屡变矣(荅张/敬之)
胡文定公所谓不起不灭心之体方起方灭心之用能
卷四十四 第 24b 页 WYG0721-0294b.png
 常操而存则虽一日之閒百起百灭而心固自若者
 自是好语但读者当知所谓不起不灭者非是块然
 不动无所知觉也又非百起百灭之中别有一物不
 起不灭也但此心莹然全无私意是则寂然不动之
 本体其顺理而起顺理而灭斯乃所以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者云尔(荅石/子重)
心说甚善但恐更须收敛造约为佳耳以心使心所疑
 亦善盖程子之意亦谓自作主宰不使其散漫走作
卷四十四 第 25a 页 WYG0721-0294c.png
 耳如孟子云操则存云求放心皆是此类岂以此使
 彼之谓耶但今人著个察识字便有个寻求捕捉之
 意与圣贤所云操存主宰之味不同此豪釐閒须看
 得破不尔则流于释氏之说矣(荅石/子重)
来书云夫子语仁以克己为要佛氏论性以无心为宗
 而以龟山心不可无之说为非某谓所谓己者对物
 之称乃是私认为己而就此起计较生爱欲故当克
 之克之而自复于礼则仁矣心乃本有之物虚明纯
卷四十四 第 25b 页 WYG0721-0294d.png
 一贯彻感通所以尽性体道皆由于此今以为妄而
 欲去之又自知其不可而曰有真心存焉(此亦来/书之语)
 又是有心矣如此则无心之说何必全是而不言无
 心之说何必全非乎若以无心为是则克己乃是有
 心无心何以克己若以克己为是则请从事于斯而
 足矣又何必克己于此而无心于彼为此二本而枝
 其辞也(荅李/伯諌)
心一而已所谓觉者亦心也今以觉求心以觉用心纷
卷四十四 第 26a 页 WYG0721-0295a.png
 拿迫切恐其为病不但揠苗而已不若日用之间以
 敬为主而勿忘焉则自然本心不昧随物感通不待
 致觉而无不觉矣故孔子只言克己复礼而不言致
 觉用敬孟子只言操存舍亡而不言觉存昧亡谢先
 生虽喜以觉言仁然亦曰心有知觉而不言知觉此
 心也(荅游/诚之)
心体固本静然亦不能不动其用固本善然亦能流而
 入于不善夫其动而流于不善者固不可谓心体之
卷四十四 第 26b 页 WYG0721-0295b.png
 本然然亦不可不谓之心也但其诱于物而然耳故
 先圣只说操则存(存则静而其动/也无不善矣)舍则亡(于是乎有/动而流于)
 (不善/者)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出者亡也入者存也本无/一定之时亦无一定之处)
 (特系于人之/操舍如何耳)只此一句说得心之体用始终真妄邪
 正无所不备又见得此心不操即舍不出即入别无
 閒处可安顿之意若如所论出入有时者为心之正
 然则孔子所谓出入无时者乃心之病矣不应却以
 惟心之谓与一句直指而总结之也(荅游/诚之)
卷四十四 第 27a 页 WYG0721-0295c.png
伏蒙示及心说甚善然恐或有所未尽盖入而存者即
 是真心出而亡者亦此真心为物诱而然耳今以存
 亡出入皆为物诱所致则是所存之外别有真心而
 孔子之言乃不及之何耶子重所论病亦如此而子
 约又欲并其出而亡者不分真妄皆为神明不测之
 妙二者盖胥失之某向荅二公有所未尽后来荅游
 诚之一段方稍稳当今谨录呈幸乞指诲然心之体
 用始终虽有真妄邪正之分其实莫非神明不测之
卷四十四 第 27b 页 WYG0721-0295d.png
 妙虽皆神明不测之妙而其真妄邪正又不可不分
 耳不审尊意以为如何(荅何/叔京)
心说已喻但所谓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天理纯全者
 即是存处但圣人则不操而常存耳众人则操而存
 之方其存时亦是如此但不操则不存耳存者道心
 也亡者人心也心一也非是实有此二心各为一物
 不相交涉也但以存亡而异其名耳方其亡也固非
 心之本然亦不可谓别是一个有存亡出入之心却
卷四十四 第 28a 页 WYG0721-0296a.png
 待反本还原别求一个无存亡出入之心来换却只
 是此心但不存便亡不亡便存中閒无空隙处所以
 学者必汲汲于操存而虽舜禹之閒亦以精一为戒
 也且如世之有安危治乱虽尧舜之圣亦只是有治
 安而无危乱耳岂可谓尧舜之世无安危治乱之可
 名耶如此则便是向来胡氏性无善恶之说请更思
 之却以见教(荅何/叔京)
操之而存则只此便是本体不待别求惟其操之久而
卷四十四 第 28b 页 WYG0721-0296b.png
 且熟自然安于义理而不妄动则所谓寂然者当不
 待察识而自呈露矣今乃欲于此顷刻之存遽加察
 识以求其寂然者则吾恐夫寂然之体未必可识而
 所谓察识者乃所以速其迁动而流于纷扰急迫之
 中也程夫子所论才思便是已发故涵养于未发之
 前则可而求中于未发之前则不可亦是此意然心
 一而已所谓操存者亦岂以此一物操彼一物如斗
 者之相捽而不相舍哉亦曰主一无适非礼不动则
卷四十四 第 29a 页 WYG0721-0296c.png
 中有主而心自存耳圣贤千言万语考其发端要其
 归宿不过如此(荅吕/子约)
操舍存亡虽是人心之危然只操之而存则道心之微
 便不外此今必谓此四句非论人心乃是直指动静
 无端无方无体之妙则失之矣又谓荒忽流转不知
 所止虽非本心而可见心体之无滞此亦非也若心
 体本来只合如此则又何恶其不知所止而必曰主
 敬以止之与(荅吕/子约)
卷四十四 第 29b 页 WYG0721-0296d.png
操舍存亡之说诸人皆谓人心私欲之为乃舍之而亡
 所致却不知所谓存者亦操此而已矣子约又谓存
 亡出入皆神明不测之妙而于其閒区别真妄又不
 分明两者盖胥失之要之存亡出入固皆神明不测
 之所为而其真妄邪正始终动静又不可不辨耳(荅/吕)
 (子/约)
人心道心之说甚善盖以道心为主则人心亦化而为
 道心矣如乡党所记饮食衣服本是人心之发然在
卷四十四 第 30a 页 WYG0721-0297a.png
 圣人分上则浑是道心也(荅黄/子耕)
或问佛者有观心说然乎曰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
 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
 命于物者也故以心观物则物之理得今复有物以
 反观乎心则是此心之外复有一心而能管乎此心
 也然则所谓心者为一耶为二耶为主耶为客耶为
 命物者耶为命于物者耶此亦不待教而审其言之
 谬矣或者曰若子之言则圣贤所谓精一所谓操存
卷四十四 第 30b 页 WYG0721-0297b.png
 所谓尽心知性存心养性所谓见其参于前而倚于
 衡者皆何谓哉应之曰此言之相似而不同正苗莠
 朱紫之閒而学者之所当辨者也夫谓人心之危者
 人欲之萌也道心之微者天理之奥也心则一也以
 正不正而异其名耳惟精惟一则居其正而审其差
 者也绌其异而反其同者也能如是则信执其中而
 无过不及之偏矣非以道为一心人为一心而又有
 一心以精一之也夫谓操而存者非以彼操此而存
卷四十四 第 31a 页 WYG0721-0297c.png
 之也舍而亡者非以彼舍此而亡之也心而自操则
 亡者存舍而不操则存者亡耳然其操之也亦曰不
 使旦昼之所为得以梏亡其仁义之良心云尔非块
 然兀坐以守其炯然不用之知觉而谓之操存也若
 尽心云者则格物穷理廓然贯通而有以极夫心之
 所具之理也存心云者则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若前
 所谓精一操存之道也故尽其心而可以知性知天
 以其体之不蔽而有以究夫理之自然也存心而可
卷四十四 第 31b 页 WYG0721-0297d.png
 以养性事天以其体之不失而有以顺夫理之自然
 也是岂以心尽心以心存心如两物之相持而不相
 舍哉若参前倚衡之云者则为忠信笃敬而发也盖
 曰忠信笃敬不忘乎心则无所适而不见其在是云
 尔亦非有以见夫心之谓也且身在此而心参于前
 身在舆而心倚于衡是果何理也耶大抵圣人之学
 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其
 道夷而通其居广而安其理实而行自然释氏之学
卷四十四 第 32a 页 WYG0721-0298a.png
 以心求心以心使心如口龁口如目视目其机危而
 迫其途险而塞其理虚而其势逆盖其言虽有若相
 似者而其实之不同盖如此也然非夫审思明辨之
 君子其亦孰能无惑于斯耶(观心/说)
问横渠云心要洪放又曰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
 物皆病孙思邈云胆欲大而心欲小窃谓横渠之说
 是言心之体思邈之说是言心之用未知是否曰心
 自有合要大处有合要小处若只著题目断了则便
卷四十四 第 32b 页 WYG0721-0298b.png
 无可思量矣(荅潘/子善)
须反之于心只就放去收来时体看只在操时当处便
 存只要工夫接续不令閒断耳(荅李/晦叔)
问煇窃尝谓学者却须当常存此心于端庄静一之中
 毋使一豪私意杂乎其閒则方寸之间自有主宰不
 致散漫走作而虚灵洞彻之本体庶乎可以默识矣
 然欲真实识其虚灵洞彻之本体则又须是日与义
 理相亲克去己私然后心之本体可得而识曰罢却
卷四十四 第 33a 页 WYG0721-0298c.png
 许多閒安排除却许多閒言语只看操则存一句是
 如何亦不可重叠更下注脚(荅李/晦叔)
近世学者多是向外走作不知此心之妙是为万事根
 本其知之者又只是撑眉努眼喝骂将去便谓只此
 便是良心本性无有不善却不知道若不操存践履
 讲究体验则只此撑眉努眼便是私意人欲自信愈
 笃则其狂妄愈甚此不可不深察而远避之也(荅或/人)
某桉心无死生则几于释氏轮回之说矣天地生物人
卷四十四 第 33b 页 WYG0721-0298d.png
 得其秀而最灵所谓心者乃夫虚灵知觉之性犹耳
 目之有见闻耳在天地则通古今而无成坏在人物
 则随形气而有始终知其理一而分殊则亦何必为
 是心无死生之说以骇学者之听乎(胡子知/言疑义)
夫心操存舍亡閒不容息知其放而求之则心在是矣
 今于己放之心不可操而复存者置不复问乃俟异
 时见其发于他处而后从而操之则夫未见之閒此
 心遂成閒断无复有用功处及其见而操之则所操
卷四十四 第 34a 页 WYG0721-0299a.png
 者亦发用之一端耳于其本源全体未尝有一日涵
 养之功便欲扩而充之与天同大愚窃恐其无是理
 也(胡子知/言疑义)
问淳尝著心说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所以为生物之
 主者天之心也人受天命而生因全得夫天之所以
 生我者以为一身之主浑然在中虚灵知觉常昭昭
 而不昧生生而不可已是乃所谓人之心其体则即
 所谓元亨利贞之道具而为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
卷四十四 第 34b 页 WYG0721-0299b.png
 即所谓春夏秋冬之气发而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之情故体虽具于方寸之閒而其所以为体则实与
 天地同其大万理盖无所不备而无一物出乎是理
 之外用虽发乎方寸之閒而其所以为用则实与天
 地相流通万事盖无所不贯而无一理不行乎事之
 中此心之所以为妙贯动静一显微彻表里终始无
 閒者也人惟拘于阴阳五行所值之不纯而又重以
 耳目口鼻四支之欲为之累于是此心始梏于形器
卷四十四 第 35a 页 WYG0721-0299c.png
 之小不能廓然大同无我而其灵亦无以主于心矣
 人之所以欲全体此心而常为一身之主者必致知
 之力到而主敬之功专使胸中光明莹净超然于气
 禀物欲之上而吾本然之体所与天地同大者皆有
 以周遍昭晰而无一理之不明本然之用与天地流
 通者皆无所隔绝閒断而无一息之不生是以方其
 物之未感也则此心澄然惺惺如鉴之虚如衡之平
 盖真对越乎上帝而万理皆有定于其中矣及夫物
卷四十四 第 35b 页 WYG0721-0299d.png
 之既感也则妍蚩高下之应皆因彼之自尔而是理
 固周流该贯莫不各止其所如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自无分数之差而亦未尝与之俱往矣静而天地之
 体存一本而万殊动而天地之用达万殊而一贯体
 常涵用用不离体体用浑沦纯是天理日常呈露于
 动静閒夫然后向之所以全得于天者在我真有以
 复其本而维天于穆之命亦与之为不已矣此人之
 所以存夫心之大略也王丞子正云看得尽有功但
卷四十四 第 36a 页 WYG0721-0300a.png
 所谓心之体与天地同大而用与天地流通必有徵
 验处更幸见教淳因复有后篇所谓体与天地同其
 大者以理言之耳盖通天地閒惟一实然之理而已
 为造化之枢纽古今人物之所同得但人为物之灵
 极是体而全得之总会于吾心即所谓性虽会在吾
 之心为我之性而与天固未尝閒此心之所谓仁即
 天之元此心之所谓礼即天之亨此心之所谓义即
 天之利此心之所谓智即天之贞其实一致非引而
卷四十四 第 36b 页 WYG0721-0300b.png
 譬之也天道无外此心之理亦无外天道无限量此
 心之理亦无限量天道无一物之不体而万物无一
 之非天此心之理亦无一物之不体而万物无一之
 非吾心(那个不是心做那/个道理不具于心)天下岂有性外之物而不
 统于吾心是理之中也哉但以理言则为天地公共
 不见其切于己谓之吾心之体则即理之在我有统
 属主宰而其端可寻也此心所以至灵至妙凡理之
 所至其思随之无所不至大极于无际而无不通细
卷四十四 第 37a 页 WYG0721-0300c.png
 入于无伦而无不贯前乎上古后乎万古而无不彻
 近在跬步远在万里而无不同虽至于位天地育万
 物亦不过充吾心体之本然而非外为者此张子所
 谓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者也所谓用与天地相
 流通者以是理之流行言之耳盖是理在天地閒流
 行圆转无一息之停凡万物万事小大精粗无一非
 天理流行吾心全得是理而是理之在吾心亦本无
 一息不生生而不与天地相流行人惟欲净情达不
卷四十四 第 37b 页 WYG0721-0300d.png
 隔其所流行然后常与天地流通耳且如恻隐一端
 近而发于亲亲之閒亲之所以当亲是天命流行者
 然也吾但与之流行而不亏其所亲者耳一或少有
 亏焉则天理隔绝于亲亲之閒而不流行矣次而及
 于仁民之际如老者之所以当安少者之所以当怀
 入井者之所以当怵惕亦皆天命流行者然也吾但
 与之流行而不失其所怀所安所怵惕者耳一或少
 有失焉则天理便隔绝于仁民之际而不流行矣又
卷四十四 第 38a 页 WYG0721-0301a.png
 远而及于爱物之际如方长之所以不折胎之所以
 不杀夭之所以不夭亦皆天命流行者然也吾但与
 之流行而不害其所长所胎所夭者耳一或少有害
 焉则天理便隔绝于爱物之际而不流行矣凡日用
 閒四端所应皆然但一事不到则天理便隔绝于一
 事之下一刻不贯则天理便隔绝于一刻之中惟其
 千条万绪皆随彼天则之自尔而心为之周流贯匝
 无人欲之閒焉然后与元亨利贞流行乎天地之閒
卷四十四 第 38b 页 WYG0721-0301b.png
 者同一用矣此程子所以指天地变化草木蕃以形
 容恕心充扩得去之气象也然亦必有是天地同大
 之体然后有是天地流通之用亦必有是天地流通
 之用然后有是天地同大之体则其实又非两截事
 也王丞批此篇后截稍近又曰天命性心虽不可谓
 异物然各有界分不可诬也今且当论心体便一向
 与性与天滚同说去何往而不可若见得脱洒一言
 半句亦自可见更宜涵养体察淳再思之体与天地
卷四十四 第 39a 页 WYG0721-0301c.png
  同大用与天地流通自原头处论窃恐亦是如此然
  一向如此则又涉于过高而有不切身之弊不若且
  只就此身日用见定言浑然在中者为体感而应者
  为用为切实也又觉圣贤说话如平常然此二篇辞
  意恐皆过当并望正之曰此说甚善更宽著意思涵
  养则愈见精密矣然又不可一向如此向无形影处
  追寻更宜于日用事物经书指意史传得失上做工
  夫即精粗表里融会贯通而无一理之不尽矣(荅陈/安卿)
卷四十四 第 39b 页 WYG0721-0301d.png
  (○以上文/集三十条)
 
 
 
 
 
 
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