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 第 1a 页 WYG0721-02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二
  性理一
   性命
 问天与命性与理四者之别天则就其自然者言之命
  则就其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
  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
  则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
卷四十二 第 1b 页 WYG0721-0241b.png
  即理也是如此否曰然但如今人说天非苍苍之谓
  据某看来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
 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受情是性之用
 命犹诰敕性犹职事情犹施设心则其人也
 语厚之昨晚说造化为性不是造化已是形而下所以
  造化之理是形而上蜚卿问纯亦不已是理是气曰
  是理天命之谓性亦是理天命如君之命令性如受
  职于君气如有能守职者有不能守职者可学问天
卷四十二 第 2a 页 WYG0721-0242a.png
 命之谓性只是主理言才说命则气亦在其间矣非
 气则何以为人物理何所受曰极是极是子思且就
 总会处言此处最好看
天便似天子命便似将诰𠡠付与自家性便似自家所
 受之职事如县尉职事便在捕盗主簿职事便在掌
 簿书情便似去亲临这职事才便似去动作行移做
 许多工夫邵康节击壤集序云性者道之形体也心
 者性之郛郭也身者心之区宇也物者身之舟车也
卷四十二 第 2b 页 WYG0721-0242b.png
刘问孟子性也有命焉命也有性焉将性命作两件子
 思天命之谓性又合性命为一如何曰须随圣贤文
 意看孟子所谓命是兼气禀而言子思专以天所赋
 而言
伊川言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理一也自天之所赋
 与万物言之故谓之命以人物之所禀受于天言之
 故谓之性其实所从言之地头不同耳
用之问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前日
卷四十二 第 3a 页 WYG0721-0242c.png
 见先生说以性命之命为听命之命适见先生旧荅
 潘恭叔书以命与性字只一般如言性与命也所以
 后面分言性天德命天理不知如何曰也是如此但
 命字较轻得些僩问若将性命作两字看则于气于
 德字如何地说得来则当云性命皆由于气由于德
 始得曰横渠文自如此
问德不胜气一章曰张子只是说性与气皆从上面流
 下来自家之德若不能有以胜其气则祗是承当得
卷四十二 第 3b 页 WYG0721-0242d.png
 他那所赋之气若是德有以胜其气则我之所以受
 其赋予者皆是德故穷理尽性则我之所受皆天之
 德其所以赋予我者皆天之理气之不可变者惟死
 生脩夭而已盖死生脩夭富贵贫贱这却还他气至
 义之于君臣仁之于父子所谓命也有性焉君子不
 谓命也这个却须由我不由他了
问穷理尽性则性天德命天理这处性命如何分别曰
 性是以其定者而言命是以其流行者而言命便是
卷四十二 第 4a 页 WYG0721-0243a.png
 水恁地流底性便是将碗盛得来大碗盛得多小碗
 盛得少净洁碗盛得清污漫碗盛得浊
横渠言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又曰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又曰
 性天德命天理盖人生气禀自然不同天非有殊人
 自异禀有学问之功则性命于德不能学问然后性
 命惟其气禀耳曰从前看性命于德一句意谓此性
 由其德之所命今如此云则是性命二字皆是德也
卷四十二 第 4b 页 WYG0721-0243b.png
 曰然(以上语类/十一条)
诚之在物谓之天前书论之已详来书所说依旧非本
 意向为此语乃本物与旡妄之意言天命散在万物
 而各为其物之天耳意虽如此然穷窘迫切自觉殊
 非佳语也(荅林/择之)
问命者天之所以赋予乎人物也性者人物之所以禀
 受乎天也然性命各有二自其理而言之则天以是
 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理于天谓之性自
卷四十二 第 5a 页 WYG0721-0243c.png
 其气而言之则天以是气命乎人物亦谓之命而人
 物受是气于天亦谓之性曰气不可谓之性命但性
 命因此而立耳故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
 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非以气为性命也(荅郑/子上)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只生此民时便已是命他以此性
 了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非有块然一
 物可命为性而不生不灭也盖尝譬之命字如朝廷
 差除性字如官守职业故伊川先生言天所赋为命
卷四十二 第 5b 页 WYG0721-0243d.png
 物所受为性其理甚明故凡古圣贤说性命皆是就
 实事上说如言尽性便是尽得此君臣父子三纲五
 常之道而无馀言养性便是养得此道而不害至微
 之理至著之事一以贯之略无馀欠非虚语也(荅陈/卫道)
苏氏曰圣人以为犹有性者存乎吾心则是犹有是心
 也有是心也伪之始也于是又推其至者而假之曰
 命命令也君之命曰令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非命
 也无以名之而寄之命耳愚谓苏氏以性存于吾心
卷四十二 第 6a 页 WYG0721-0244a.png
 则为伪之始是不知性之真也以性之至者非命而
 假名之是不知命之实也如此则是人生而无故有
 此大伪之本圣人又为之计度隐讳伪立名字以弥
 缝之此何理哉此盖未尝深考夫大传诗书中庸孟
 子之说以明此章之义而溺于释氏未有天地已有
 此性之言欲语性于天地生物之前而患夫命者之
 无所寄于是为此说以处之使两不相病焉耳使其
 诚知性命之说矣而欲语之于天地生物之前盖亦
卷四十二 第 6b 页 WYG0721-0244b.png
 有道必不为是支离淫遁之辞也(苏氏易解辨○/以上文集四条)
  性 人物之性
道即性性即道固只是一物然须看因甚唤作性因甚
 唤作道(以下/论性)
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
生之理谓性
性是天生成许多道理
性是实理仁义礼智皆具
卷四十二 第 7a 页 WYG0721-0244c.png
诸儒论性不同非是于善恶上不明乃性字安顿不着
圣人只是识得性百家纷纷只是不识性字扬子鹘鹘
 突突荀子又所谓隔靴爬痒
因看㽦等说性曰论性要须先识得性是个甚么样物
 事(必大录此下云性毕竟无形影/只是心中所有底道理是也)程子性即理也此
 说最好今且以理言之毕竟却无形影只是这一个
 道理在人仁义礼智性也然四者有何形状亦只是
 有如此道理有如此道理便做得许多事出来所以
卷四十二 第 7b 页 WYG0721-0244d.png
 能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也譬如论药性性寒性热之
 类药上亦无讨这形状处只是服了后却做得冷做
 得热底便是性便只是仁义礼智孟子说仁义礼智
 根于心如曰恻隐之心便是心上说情又曰邵尧夫
 说性者道之形体心者性之郛郭此说甚好盖道无
 形体只性便是道之形体然若无个心却将性在甚
 处须是有个心便收拾得这性发用出来盖性中所
 有道理只是仁义礼智便是实理吾儒以性为实释
卷四十二 第 8a 页 WYG0721-0245a.png
 氏以性为空若是指性来作心说则不可今人往往
 以心来说性须是先识得方可说(必大录云若指有/知觉者为性只是)
 (说得/心字)如有天命之性便有气质若以天命之性为根
 于心则气质之性又安顿在何处谓如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都是心不成只道心是心人心不是心
一身之中里面有五脏六腑外面有耳目口鼻四肢这
 是人人都如此存之为仁义礼智发出来为恻隐羞
 恶恭敬是非人人都有此以至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卷四十二 第 8b 页 WYG0721-0245b.png
 君臣亦莫不皆然至于物亦莫不然但其拘于形拘
 于气而不变然亦就他一角子有发见处看他也自
 有父子之亲有牝牡便是有夫妇有大小便是有兄
 弟就他同类中各有群众便是有朋友亦有主脑便
 是有君臣只缘本来都是天地所生共这根蒂所以
 大率多同圣贤出来抚临万物各因其性而导之如
 昆虫草木未尝不顺其性如取之以时用之有节当
 春生时不夭夭不覆巢不杀胎草木零落然后入山
卷四十二 第 9a 页 WYG0721-0245c.png
 林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所以
 能使万物各得其所者惟是先知得天地本来生生
 之意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攧扑不破实自己上见得出来其
 后诸公只听得便说将去实不曾就已上见得故多
 有差处
问明道言今人说性多是说继之者善如孟子言性善
 是也此莫是说性之本体不可言凡言性者只是说
卷四十二 第 9b 页 WYG0721-0245d.png
 性之流出处如孟子言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之
 类否先生点头后江西一学者问此先生荅书云易
 大传言继善是指未生之前孟子言性善是指巳生
 之后是夕复语文蔚曰今日荅书觉得未是文蔚曰
 莫是易言继善是说天道流行处孟子言性善是说
 人性流出处易与孟子就天人分上各以流出处言
 明道则假彼以明此耳非如先生未生巳生之云曰
 然
卷四十二 第 10a 页 WYG0721-0246a.png
人性无不善虽桀纣之为穷凶极恶也知此事是恶但
 则是我要恁地做不奈何便是人欲夺了
先生问性如何是道之形体淳曰道是性中之理先生
 曰道是泛言性是就自家身上说道在事物之间如
 何见得只就这里验之(砥录作反/身而求)性之所在则道之
 所在也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
 在我此理之中道之骨子便是性
季随主其家学说性不可以善言本然之善本自无对
卷四十二 第 10b 页 WYG0721-0246b.png
 才说善时便与那恶对矣才说善恶便非本然之性
 矣本然之性是上面一个其尊无比善是下面底才
 说善时便与恶对非本然之性矣孟子道性善非是
 说性之善只是赞叹之辞说好个性如佛言善哉(此/文)
 (定之/说)某尝辨之云夲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
 此天之赋予我者然也然行之在人则有善有恶做
 得是者为善做得不是者为恶岂可谓善者非本然
 之性只是行于人者有二者之异然行得善者便是
卷四十二 第 11a 页 WYG0721-0246c.png
 那本然之性也若如其言有本然之善又有善恶相
 对之善则是有二性矣方其得于天者此性也及其
 行得善者亦此性也只是才有个善底便有个不善
 底所以善恶须著对说不是元有个恶在那里等得
 他来与之为对只是行得错底便流入于恶矣此文
 定之说故其子孙皆主其说而致堂五峰以来其说
 益差遂成有两性本然者是一性善恶相对者又是
 一性他只说本然者是性善恶相对者不是性岂有
卷四十二 第 11b 页 WYG0721-0246d.png
 此理然文定又得于龟山龟山得之东林常总总龟
 山乡人与之往来后住庐山东林龟山赴省又往见
 之总极聪明深通佛书有道行龟山问孟子道性善
 说得是否总曰是又问性岂可以善恶言总曰本然
 之性不与恶对此语流传自他然总之言本亦未有
 病盖本然之性是本无恶及至文定遂以性善为赞
 叹之辞到得致堂五峰辈遂分成两截说善底不是
 性若善底非本然之性却那处得这善来既曰赞叹
卷四十二 第 12a 页 WYG0721-0247a.png
 性好之辞便是性矣(僩录作便是/性本善矣)若非性善何赞叹
 之有如佛言善哉善哉为赞叹之辞亦是说这个道
 好所以赞叹之也二苏论性亦是如此尝言孟子道
 性善犹云火之能熟物也荀卿言性恶犹云火之能
 焚物也龟山反其说而辨之曰火之所以能熟物者
 以其能焚故耳若火不能焚物何从熟苏氏论性说
 自上古圣人以来至孔子不得已而命之曰一寄之
 曰中未尝分善恶言也自孟子道性善而一与中始
卷四十二 第 12b 页 WYG0721-0247b.png
 支矣尽是胡说他更不看道理只认我说得行底便
 是诸胡之说亦然季随至今守其家说
因论湖湘学者崇尚知言曰知言固有好处然亦大有
 差失如论性却曰不可以善恶辨不可以是非分既
 无善恶又无是非则是告子湍水之说尔如曰好恶
 性也君子好恶以道小人好恶以己则是以好恶说
 性而道在性外矣不知此理却从何而出问所谓探
 视听言动无息之际可以会情此犹告子生之谓性
卷四十二 第 13a 页 WYG0721-0247c.png
 之意否曰此语亦有病下文谓道义明著孰知其为
 此心物欲引诱孰知其为人欲便以道义对物欲却
 是性中本无道义逐旋于此处搀入两端则是性亦
 可以不善言矣如曰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
 足以名之况恶乎孟子说性善云者叹美之辞不与
 恶对其所谓天地鬼神之奥言语亦大故誇逞某尝
 谓圣贤言语自是平易如孟子尚自有些险处孔子
 则直是平实不与恶对之说本是龟山与总老相遇
卷四十二 第 13b 页 WYG0721-0247d.png
 因论孟子说性曾有此言文定往往得之龟山故有
 是言然总老当时之语犹曰浑然至善不与恶对犹
 未甚失性善之意今去其浑然至善之语而独以不
 与恶对为叹美之辞则其失远矣
孟子说性善是就用处发明人性之善程子谓乃极本
 穷原之性却就用处发明本理
问横渠言物所不能无感谓性此语如何曰有此性自
 是因物有感见于君臣父子日用事物当然处皆感
卷四十二 第 14a 页 WYG0721-0248a.png
 也所谓感而遂通是也此句对了天所不能自已谓
 命盖此理自无息止时昼夜寒暑无一时停故逝者
 如斯而程子谓与道为体这道理今古昼夜无须臾
 息故曰不能已
又举邵子性者道之形体处曰道虽无所不在然如何
 地去寻讨他只是回头来看都在自家性分之内自
 家有这仁义礼智便知得他也有仁义礼智千人万人
 一切万物无不是这道理推而广之亦无不是这道
卷四十二 第 14b 页 WYG0721-0248b.png
 理他说道之形体便是说得好(以上语类/十八条)
问伊川先生云性即是理炳谓所谓理者仁义礼智是
 也未知是否曰四者固性之纲维然其中无所不包
 更详味之(荅刘/韬仲)
性善之善非善恶之善某窃谓极本穷原之善与善恶
 末流之善非有二也但以其发与未发言之有不同
 耳盖未发之善只有此善而其发为善恶之善者亦
 此善也既发之后乃有不善以杂焉而其所谓善者
卷四十二 第 15a 页 WYG0721-0248c.png
 即极本穷原之发耳丛书所谓无为之时性动之后
 者既得之矣而又曰性善之善非善恶之善则某窃
 恐其自相矛盾而有以起学者之疑也(与郭/冲晦)
天命之谓性有是性便有许多道理总在里许故曰性
 便是理之所会之地非谓先有无理之性而待其来
 会于此也但以伊川性即理也一句观之亦自可见
 矣心妙性情之德妙字是主宰运用之意又所引孝
 德之本虽不可以本末言然孝是德中之一事此孝
卷四十二 第 15b 页 WYG0721-0248d.png
 德为本而彼众德为末耳今曰性理之本则谓性是
 理中之一事可乎又云天下之理皆宗本于此则是
 天下之理从性生出而在性之外矣其为两物不亦
 大乎(荅何/叔京)
来教谓不知自何而有此人欲此问甚紧切某窃以谓
 人欲云者正天理之反耳谓因天理而有人欲则可
 谓人欲亦是天理则不可盖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
 流之有差遂生出人欲来程子谓善恶皆天理(此句/若甚)
卷四十二 第 16a 页 WYG0721-0249a.png
 (可/骇)谓之恶者本非恶(此句便/多转了)但过与不及便如此(自/何)
 (而有此人欲之/问此句荅了)所引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意亦如此
 (荅何/叔京)
嵩卿云理即性也不可言本此言得之(程子亦云性即/理也今见遗书)
 (二十/二上)但其下分别感有内外则有病作肃非之是也
 作肃又云性者自然理则必然而不可悖乱者此意
 亦近之(语亦/有病)但下云理不待性而后有必因性而后
 著此则有大病盖如此则以性与理为二也下云性
卷四十二 第 16b 页 WYG0721-0249b.png
 者理之会却好理者性之通则又未然盖理便是性
 之所有之理性便是理之所会之地而嵩卿失之于
 太无分别作肃又失之于太分别所以各人只说得
 一边也(荅冯/作肃)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此本龟山所闻于浮屠常总者宛
 转说来似亦无病然谓性之为善未有恶之可对则
 可谓终无对则不可盖性一而已既曰无有不善则
 此性之中无复有恶与善为对亦不待言而可知矣
卷四十二 第 17a 页 WYG0721-0249c.png
 若乃善之所以得名是乃对恶而言其曰性善是乃
 所以别天理于人欲也天理人欲虽非同时并有之
 物然自其先后公私邪正之反而言之亦不得不为
 对也今必谓别有无对之善此某之所疑者也(荅胡/广仲)
伊川先生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
 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
 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
 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某详味此
卷四十二 第 17b 页 WYG0721-0249d.png
 数语与乐记之说指意不殊所谓静者亦指未感时
 言尔当此之时心之所存浑是天理未有人欲之伪
 故曰天之性及其感物而动则是非真妄自此分矣
 然非性则亦无自而发故曰性之欲动字与中庸发
 字无异而其是非真妄特决于有节与无节中节与
 不中节之间耳来教所谓正要此处识得真妄是也
 然须是平日有涵养之功临事方能识得若茫然都
 无主宰事至然后安排则已缓而不及于事矣至谓
卷四十二 第 18a 页 WYG0721-0250a.png
 静字所以形容天性之妙不可以动静真妄言则某
 却有疑焉盖性无不该动静之理具焉若专以静字
 形容则反偏却性字矣记以静为天性只谓未感物
 之前私欲未萌浑是天理耳不必以静字为性之妙
 也真妄又与动静不同性之为性天下莫不具焉但
 无妄耳今乃欲并与其真而无之此韩公道无真假之
 言所以见讥于明道也伊川所谓其本真而静者真
 静两字亦自不同盖真则指本体而言静则但言其
卷四十二 第 18b 页 WYG0721-0250b.png
 初未感物耳明道先生云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
 说性时便已不是性矣盖人生而静只是情之未发
 但于此可见天性之全非真以静状性也(荅胡/广仲)
此篇出于论定之初徒以一时之见骤正累年之失其
 向背出入之际犹有未服习者又持孤论以当众贤
 心亦不自安故自今读之尚多遗恨如广仲之言既
 以静为天性之妙又论性不可以真妄动静言是知
 言所谓叹美之善而不与恶对者云尔应之宜曰善
卷四十二 第 19a 页 WYG0721-0250c.png
 恶也真妄也动静也一先一后一彼一此皆以对待
 而得名者也不与恶对则不名为善不与动对则不
 名为静矣既非妄又非真则亦无物之可指矣今不
 知性之善而未始有恶也真而未始有妄也主乎
 静而涵乎动也顾曰善恶真妄动静凡有对待皆不
 可以言性而对待之外别有无对之善与静焉然后
 可以形容天性之妙不亦异乎当时酬对既不出此
 而他所自言亦多旷阙如论性无不该不可专以静
卷四十二 第 19b 页 WYG0721-0250d.png
 言此固是也然其说当云性之分虽属乎静而其蕴
 则该动静而不偏故乐记以静言性则可如广仲遂
 以静字形容天性之妙则不可如此则语意圆矣如
 论程子真静之说以真为本体静为未感此亦是也
 然当云下文所谓未发即静之谓也所谓五性即真
 之谓也然则仁义礼智信云者乃所谓未发之蕴而
 性之真也与如此则文义备矣(记荅胡广仲/论性稿后)
未有此气已有此性气有不存性却常在虽其方在气
卷四十二 第 20a 页 WYG0721-0251a.png
 中然气自气性自性亦自不相夹杂至论其遍体于
 物无处不在则又不论气之精粗而莫不有是理焉
 不当以气之精者为性性之粗者为气也(荅刘/叔文)
性固不能不动然其无所不有非为其不能不动而后
 然也虽不动而其无所不有亦曷尝有亏欠哉释氏
 之病乃为错认精神魂魄为性非为不知性之不能
 动而然也使其果能识性即不可谓之妄见既曰妄
 见则不可言见夫性之本空此等处立语未莹恐亦
卷四十二 第 20b 页 WYG0721-0251b.png
 是见得未分明也(荅潘/恭叔)
此性夲善但感动之后或失其正则流于恶耳此等处
 反之于身便自见得不必致疑只是自家感动善恶
 之端须常省察持守耳(荅汪/清卿)
程子言性即理也而邵子曰性者道之形体两说正相
 发明而叔权所论乃欲有所优劣于其间则不惟未
 达邵子之意而于程子之语亦恐未极其蕴也方君
 所谓道者天之自然性者天之赋予万物万物禀而
卷四十二 第 21a 页 WYG0721-0251c.png
 受之亦皆祖述先儒之旧盖其实虽非二物而其名
 之异则有不可不分者且其下文有曰虽禀而受之
 于天然与天之所以为天者初无馀欠则固未尝判
 然以为两截也但其曰道体无为人心有动则性与
 心字所主不同不可以此为说耳如邵子又谓心者
 性之郛郭乃为近之但其语意未免太粗须知心是
 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无病耳(荅姜/叔权)
问明道曰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
卷四十二 第 21b 页 WYG0721-0251d.png
 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
 子说人性善是也伊川曰若乃孟子之言善者乃极
 本穷源之性曰以上不容说者是指天命本体对其
 禀赋在人者而言极本穷源者是就人所禀之正理
 对气质之性为说此云继之者善亦与通书所指不
 同乃孟子所谓乃若其情可以为善之意四端之正
 是也(荅吴/伯丰)
道无方体性有神灵此语略有意思但神灵二字非所
卷四十二 第 22a 页 WYG0721-0252a.png
 以言性耳告子所谓生之谓性近世佛者所谓作用
 是性其失正堕于此不可不深䆒也性立天下之有
 方君之言正得胡子之意但引之以明邵子之言则
 为未当耳今反讥其不得胡子之意则误矣方君所
 云天地万物以性而有性字盖指天地万物之理而
 言是乃所谓太极者何不可之有天地虽大要是有
 形之物其与人物之生虽有先后然以形而上下分
 之则方君之言亦未大失也而长孺亦非之过矣(荅/汪)
卷四十二 第 22b 页 WYG0721-0252b.png
 (长/孺)
先训之严后人自不当置议论于其间但性之有无善
 恶则当舍此而别论之乃无隐避之嫌而得尽其是
 非之实耳善恶二字便是天理人欲之实体今谓性
 非人欲可矣由是而并谓性非天理可乎必曰极言
 乎性之善而不可名又曷若直谓之善而可名之为
 甚易而实是也(荅胡/季随)
性即理也今以为万理之所自出又似别是一物康节
卷四十二 第 23a 页 WYG0721-0252c.png
 先生云性者道之形体此语却似亲切也又云静而
 不知所存则性不得其中性之必中如水之必寒火
 之必热但为人失其性而气习昏之故有不中而非
 性之不得其中也(荅方/宾王)
性者道之形体乃击壤集序中语其意盖曰性者人所禀
 受之实道者事物当然之理也事物之理固具于性
 但以道言则冲漠散殊而莫见其实惟求之于性然
 后见其所以为道之实初不外乎此也中庸所谓率
卷四十二 第 23b 页 WYG0721-0252d.png
 性之谓道亦以此而言耳(荅方/宾王)
性者道之形体但谓之道则散在事物而无绪之可寻
 若求之于心则其理之在是者皆有定体而不可易
 耳理之在心即所谓性故邵子下文又曰心者性之
 郛郭也以此考之所论之得失可见矣(荅方/宾王)
示谕性气之说甚善但则者人之所以循乎天循字恐
 未安盖则之一字方是人之所受乎天者至于所谓
 养以之福乃所谓循乎天耳西铭天地之塞似亦著
卷四十二 第 24a 页 WYG0721-0253a.png
 扩充字未得但谓充满乎天地之间莫非气而吾所
 得以为形骸者皆此气耳天地之帅则天地之心而
 理在其间也五行谓水火木金土耳各一其性则为
 仁义礼智信之理而五行各专其一人则兼备此性
 而无不善及其感动则中节者为善不中节者为不
 善也(荅黄/道夫)
尝爱韩子说所以为性者五而今之言性者皆杂老佛
 而言之所以不能不异在诸子中最为近理盖如吾
卷四十二 第 24b 页 WYG0721-0253b.png
 儒之言则性之本体便只是仁义礼智之实如老佛
 之言则先有个虚空底性后方旋生此四者出来不
 然亦说性是一个虚空底物里面包得四者今人却
 为不曾晓得自家道理只见得他说得熟故如此不
 能无疑又才见说四者为性之体便疑实有此四块
 之物磊块其间皆是错看了也须知性之为体不离
 此四者而四者又非有形象方所可撮可摩也但于
 浑然一理之中识得个意思情状有界限而实亦非
卷四十二 第 25a 页 WYG0721-0253c.png
 有墙壁遮栏分别处也然此处极难言故孟子亦只
 于发处教人识取不是本体中元来有此如何用处
 发得此物出来但体无著莫处故只可于用处看便
 省力耳(荅林/德久)
张氏云天命之谓性第赞性之可贵耳未见人收之为
 己物也率性之谓道则人体之为己物而入于仁义
 礼智中矣愚谓天命之谓性言性之所以名乃天之
 所赋人之所受义理之本原非但赞其可贵而已性
卷四十二 第 25b 页 WYG0721-0253d.png
 亦何待于人赞其贵耶董子曰命者天之令也性者
 生之质也此可谓庶几子思之意而异乎张氏之言
 矣且既谓之性则固已自人所受而言之今曰未为
 己物则是天之生是人也未以此与之而置之他所必
 是人者自起而收之而后得以为己物也不知未得
 此性之前其为人也孰使之呼吸食息于天地之间
 以收此性且夫性者又岂块然一物寓于一处可抟
 而置之躯壳之中耶仁义礼智性之所有与性为体
卷四十二 第 26a 页 WYG0721-0254a.png
 者也今曰体为己物然后入于仁义礼智之中则是
 四者逆设于此而后性来于彼也不知方性之未入
 也是四者又何自而来哉(张无垢中/庸解辨)
知言曰好恶性也小人好恶以己君子好恶以道察乎
 此则天理人欲可知某按此章即性无善恶之意若
 果如此则性但有好恶而无善恶之则矣君子好恶
 以道是性外有道也察乎此则天理人欲可知是天
 理人欲同时并有无先后宾主之别也然则所谓天
卷四十二 第 26b 页 WYG0721-0254b.png
 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者果何物乎
 龟山杨子曰天命之谓性人欲非性也却是此语直
 截而胡子非之误矣南轩曰好恶性也此一语无害
 但著下数语则为病矣今欲作好恶性也天理之公
 也君子者循其性者也小人则以人欲乱之而失其
 则矣某谓好恶固性之所有然直谓之性则不可盖
 好恶物也好善而恶恶物之则也有物必有则是所
 谓形色天性也今欲语性乃举物而遗则恐未得为
卷四十二 第 27a 页 WYG0721-0254c.png
 无害也(胡子知言疑义○以/上文集二十二条)
问五行均得太极否曰均问人具五行物只得一行曰
 物亦具有五行只是得五行之偏者耳(以下论人/物之性)
问性具仁义礼智曰此犹是说成之者性上面更有一
 阴一阳继之者善只一阴一阳之道未知做人做物
 已具是四者虽寻常昆虫之类皆有之只偏而不全
 浊气间隔
人物之生其赋性偏正固自合下不同然随其偏正之
卷四十二 第 27b 页 WYG0721-0254d.png
 中又自有清浊昏明之异
先生荅黄商伯书有云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
 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问理同而
 气异此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以其天命流行
 只是一般故理同以其二五之气有清浊纯驳故气
 异下句是就万物已得之后说以其虽有清浊之不
 同而同此二五之气故气相近以其昏明开塞之甚
 远故理绝不同中庸是论其方付之初集注是言其
卷四十二 第 28a 页 WYG0721-0255a.png
 已得之后曰气相近如知寒煖识饥饱好生恶死趋
 利避害人与物都一般理不同如蜂蚁之君臣只是
 他义上有一点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仁上有一
 点子明其他更推不去恰似镜子其他处都暗了中
 间只有一两点子光大凡物事禀得一边重便占了
 其他底如慈爱底人少断制断制之人多残忍盖仁
 多便遮了义义多便遮了那仁问所以妇人临事多
 怕亦是气偏了曰妇人之仁只流从爱上去
卷四十二 第 28b 页 WYG0721-0255b.png
问人物皆禀天地之理以为性皆受天地之气以为形
 若人品之不同固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若在物言
 之不知是所禀之理便有不全耶亦是缘气禀之昏
 蔽故如此耶曰惟其所受之气只有许多故其理亦
 只有许多如犬马他这形气如此故只会得如此事
 又问物物具一太极则是理无不全也曰谓之全亦
 可谓之偏亦可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
 能无偏故吕与叔谓物之性有近人之性者(如猫相/乳之类)
卷四十二 第 29a 页 WYG0721-0255c.png
 (温公集载他家/一猫又更差异)人之性有近物之性者(如世上/昏愚人)
问气质有昏浊不同则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曰非有偏
 全谓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则尽见之若在蔀屋之
 下有所蔽塞有见有不见昏浊者是气昏浊了故自
 蔽塞如在蔀屋之下然在人则蔽塞有可通之理至
 于禽兽亦是此性只被他形体所拘生得蔽隔之甚
 无可通处至于虎狼之仁豺獭之祭蜂蚁之义却只
 通这些子譬如一隙之光至于猕猴形状类人便最
卷四十二 第 29b 页 WYG0721-0255d.png
 灵于他物只不会说话而已
天地间非特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鸟兽草木之心但
 人受天地之中而生耳
枅有疑问呈先生曰人物之性有所谓同者又有所谓
 异者知其所以同又知其所以异然后可以论性矣
 夫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化生人与物俱本
 乎此则是其所谓同者而二气五行絪缊交感万变
 不齐则是其所谓异者同者其理也异者其气也必
卷四十二 第 30a 页 WYG0721-0256a.png
 得是理而后有以为人物之性则其所谓同然者固
 不得而异也必得是气而后有以为人物之形则所
 谓异者亦不得而同也是以先生于大学或问因谓
 以其理而言之则万物一原固无人物贵贱之殊以
 其气而言之则得其正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
 为物是以或贵或贱而有所不能齐者盖以此也然
 其气虽有不齐而得之以有生者在人物莫不皆有
 理虽有所谓同而得之以为性者人则独异于物故
卷四十二 第 30b 页 WYG0721-0256b.png
 为知觉为运动者此气也为仁义为礼智者此理也
 知觉运动人能之物亦能之而仁义礼智则物固有
 之而岂能全之乎今告子乃欲指其气而遗其理梏
 于其同者而不知其所谓异者此所以见辟于孟子
 而先生于集注则亦以为以气言之则知觉运动人
 物若不异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非物之所能
 全也于此则言气同而理异者所以见人之为贵非
 物之所能并于彼则言理同而气异者所以见太极
卷四十二 第 31a 页 WYG0721-0256c.png
 之无亏欠而非有我之所得为也以是观之尚何疑
 哉有以集注或问异同为疑者荅之如此未知是否
 先生批云此一条论得甚分明昨晚朋友正有讲及
 此者亦已略为言之然不及此之有条理也
问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豺獭之报本雎鸠之有别
 物虽得其一偏然彻头彻尾得义理之正人合下具
 此天命之全体乃为物欲气禀所昏反不能如物之
 能通其一处而全尽何也曰物只有这一处通便却
卷四十二 第 31b 页 WYG0721-0256d.png
 专人却事事理会得些便却汎汎所以易昏
问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是他合下有此理故云
 天下无性外之物因行阶云阶砖便有砖之理因坐
 云竹椅便有竹椅之理枯槁之物谓之无生意则可
 谓之无生理则不可如朽木无所用止可付之爨灶
 是无生意矣然烧甚么木则是甚么气亦各不同这
 是理元如此
问枯槁有理否曰才有物便有理天不曾生个笔人把
卷四十二 第 32a 页 WYG0721-0257a.png
 兔豪来做笔才有笔便有理又问笔上如何分仁义
 曰小小底不消恁地分仁义
问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无情者亦有理否曰
 固是有理如舟只可行之于水车只可行之于陆
季通云在陆者不可以入水在水者不可以居陆在陆
 者阳多而阴少在水者阴多而阳少若出水入陆则
 龟獭之类是也
草木都是得阴气走飞都是得阳气各分之草是得阴
卷四十二 第 32b 页 WYG0721-0257b.png
 气木是得阳气走兽是得阴气飞鸟是得阳气故兽
 伏草而鸟栖木然兽又有得阳气者如猿猴之类是
 也鸟又有得阴气者如雉雕之类是也惟草木都是
 得阴气然却有阴中阳阳中阴者
冬间花难谢如水仙至脆弱亦耐久如梅花腊梅皆然
 至春花则易谢若夏间花则尤甚矣如葵榴荷花只
 开得一日毕竟冬时其气贞固故难得谢若春夏间
 才发便发尽了故不能久又云大凡花头大者易谢
卷四十二 第 33a 页 WYG0721-0257c.png
 果实亦然如梨树极易得衰将死时须猛结一年实
 了死此亦是气将脱也
二气五行交感万变故人物之生有精粗之不同自一
 气而言之则人物皆受是气而生自精粗而言则人
 得其气之正且通者物得其气之偏且塞者惟人得
 其正故是理通而无所塞物得其偏故是理塞而无
 所知且如人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平正端直以其受
 天地之正气所以识道理有知识物受天地之偏气
卷四十二 第 33b 页 WYG0721-0257d.png
 所以禽兽横生草木头生向下尾反在上物之间有
 知者不过只通得一路如乌之知孝獭之知祭犬但
 能守禦牛但能耕而已人则无不知无不能人所以
 与物异者所争者此耳
问人与鸟兽固有知觉但知觉有通塞草木亦有知觉
 否曰亦有如一盆花得些水浇灌便敷荣若摧折他
 便枯悴谓之无知觉可乎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云
 与自家意思一般便是有知觉只是鸟兽底知觉不
卷四十二 第 34a 页 WYG0721-0258a.png
 如人底草木底知觉又不如鸟兽底又如大黄吃著
 便会泻附子吃著便会热只是他知觉只从这一路
 去又问腐败之物亦有否曰亦有如火烧成灰将来
 炮汤吃也㷿苦因笑曰顷信州诸公正说草木无性
 今夜又说草木无心矣(以上语类/十七条)
伊川先生言性即理也此一句自古无人敢如此道心
 则知觉之在人而具此理者也横渠先生又言由太
 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卷四十二 第 34b 页 WYG0721-0258b.png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其名义亦甚密皆不易之至
 论也盖天之生物其理固无差别但人物所禀形气
 不同故其心有明暗之殊而性有全不全之异耳若
 所谓仁则是性中四德之首非在性外别为一物而
 与性并行也然惟人心至灵故能全此四德而发为
 四端物则气偏驳而心昏蔽固有所不能全矣然其
 父子之相亲君臣之相统间亦有仅存而不昧者然
 欲其克己复礼以为仁善善恶恶以为义则有所不
卷四十二 第 35a 页 WYG0721-0258c.png
 能矣然不可谓无是性也若生物之无知觉者则又
 其形气偏中之偏者故理之在是物者亦随其形气
 而自为一物之理虽若不复可论仁义礼智之彷佛
 然亦不可谓无是性也此理甚明无难晓者自是方
 叔暗昧胶固不足深责不谓子融亦不晓也至引释
 氏识神之说则又无干涉盖释氏以虚空寂灭为宗
 故以识神为生死根本若吾儒之论则识神乃是心
 之妙用如何无得但以此言性则无交涉耳又谓枯
卷四十二 第 35b 页 WYG0721-0258d.png
 槁之物只有气质之性而无本然之性此语尤可笑
 若果如此则是物只有一性而人却有两性矣此语
 非常丑差盖由不知气质之性只是此性堕在气质
 之中故随气质而自为一性正周子所谓各一其性
 者向使元无本然之性则此气质之性又从何处得
 来耶况亦非独周程张子之言为然如孔子言成之
 者性又言各正性命何尝分别某物是有性底某物
 是无性底孟子言山之性水之性山水何尝有知觉
卷四十二 第 36a 页 WYG0721-0259a.png
 耶若于此看得通透即知天下无无性之物除是无
 物方无此性若有此物即如来谕木烧为灰人阴为
 土亦有此灰土之气既有灰土之气即有灰土之性
 安得谓枯槁无性也(荅徐/子融)
天之生物有有血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
 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有形质
 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其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
 同但以其分之殊则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
卷四十二 第 36b 页 WYG0721-0259b.png
 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
 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但其所以为是物
 之理则未尝不具耳若如所谓才无生气便无此理
 则是天下乃有无性之物而理之在天下乃有空阙不
 满之处也而可乎(荅余/方叔)
才卿谓微细之物亦皆有性不可以仁义礼智而言微
 物之性固无以见其为仁义礼智然亦何缘见得不
 是仁义礼智此类亦是察之未精当更思之又谓所
卷四十二 第 37a 页 WYG0721-0259c.png
 谓率性只就人物当体而言之却欲删去而言之三
 字此亦误矣道只是性之流行分别处非是以人率
 性而为此道也(荅陈/才卿)
既是不曾受得自是不能做得更不须说然横渠先生
 亦说人有近物之性物有近人之性者又是一理如
 猫相乳之类温公集中亦说有一猫如此而加异焉
 此其赋性之近人而或过之但为形所拘耳亦可悲
 也(荅李/孝述)
卷四十二 第 37b 页 WYG0721-0259d.png
人物之性本无不同而气禀则不能无异耳程子所谓
 率性之谓道兼人物而言又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
 者以性之同然者而言也所谓人受天地之正气与
 万物不同又云只是物不能推人则能推之者以气
 禀之异而言也故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
 性不明二之便不是熟味此言可见先生之意岂若
 释氏之云哉承谕云云胡子知言正如此说(内一章/首云子)
 (思子曰/者是也)然性只是理恐难如此分裂只是随气质所
卷四十二 第 38a 页 WYG0721-0260a.png
  赋之不同故或有所蔽而不能明耳理则初无二也
  至孟子说中所引乃因孟子之言只说人分上道理
  若子思之意则本兼人物而言之也性同气异只此
  四字包含无限道理幸试思之若于此见得即于圣
  贤之言都无窒碍矣(荅徐元聘○以/上文集五条)
 
 
 
卷四十二 第 38b 页 WYG0721-0260b.png
 
 
 
 
 
 
 
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