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七
卷三十七 第 1a 页 WYG0721-010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七
  礼一
   仪礼
    总论
 今仪礼多是士礼天子诸侯丧祭之礼皆不存其中不
  过有些小朝聘燕飨之礼自汉以来凡天子之礼皆
  是将士礼来增加为之河间献王所得礼五十六篇
卷三十七 第 1b 页 WYG0721-0100b.png
  却有天子诸侯之礼故班固谓愈于推士礼以为天
  子诸侯之礼者班固作汉书时此礼犹在不知何代
  何年失了可惜
 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
  与高堂生所传十七篇同郑康成注此十七篇多举
  古文作某则是他当时亦见此壁中之书不知如何
  只解此十七篇而三十九篇不解竟无传焉
 仪礼是经礼记是解仪礼如仪礼有冠礼礼记便有冠
卷三十七 第 2a 页 WYG0721-0101a.png
 义仪礼有昏礼礼记便有昏义以至燕射之类莫不
 皆然只是仪礼有士相见礼礼记却无士相见义后
 来刘原父补成一篇
陈振叔亦尽得其说仪礼云此乃是仪更须有礼书仪
 礼只载行礼之威仪所谓威仪三千是也礼书如云
 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之类是说大经处这
 是礼须自有个文字(以上语/类四条)
知看仪礼有绪甚善此书虽难读然却多是重复伦类
卷三十七 第 2b 页 WYG0721-0101b.png
 若通则其先后彼此展转参照足以互相发明久之
 自通贯也(荅陈/才卿)
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
 多不复见陆氏释文亦甚疏略近世永嘉张淳忠甫
 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然亦不能
 无舛谬若其经首冠以郑氏目录而其开卷第一板
 士冠礼篇中第三行即云主人玄冠朝服则是于天
 子诸侯之士朝服皮弁素积此诸侯二字桉贾疏所
卷三十七 第 3a 页 WYG0721-0101c.png
 载本在天子字上而为绝句自释文所引误倒其文
 而此本因之遂无文理盖日视朝之服天子皮弁而
 诸侯朝服君臣同之故郑氏之意以为此主人玄冠
 朝服则是诸侯之士若天子之士则当服皮弁素积
 与此不同耳又少牢馈食礼日用丁巳乃戊巳之巳
 故注云取其令名自丁宁自变改而下条之注又云
 不得丁亥则巳亥亦可用其理甚明而诸本或写已
 为辰巳之巳释文遂以祀音张氏亦不能觉其误也
卷三十七 第 3b 页 WYG0721-0101d.png
 其尤甚者则如乡射篇横而奉之奉或误写作拳而
 释文遂以权音张亦不能正而曲从之推此而言则
 其他舛谬计必尚多姑记此三条以告观者(记永嘉/仪礼误)
 (字○以上/文集二条)
   士冠
古朝服用布祭则用丝诗丝衣绎宾尸也皮弁素积皮
 弁以白鹿皮为之素积白布为裙
问士冠礼有所谓始加再加三加如何曰所谓三加弥
卷三十七 第 4a 页 WYG0721-0102a.png
 尊只是三次加初是缁布冠以粗布为之次皮弁次
 爵弁诸家皆作画爵看来亦只是皮弁模样皆以白
 皮为之缁布冠古来有之初是布冠齐则缁之次皮
 弁者只是朝服爵弁士之祭服周礼爵弁居五冕之
 下又问致美乎黻冕注言皆祭服也黻冕恐不全是
 祭服否曰祭服谓之黻冕朝服谓之鞞如诗鞞琫有
 珌内则端鞞绅皆是问士冠礼一加再加言吉月令
 月至三加言以岁之正不知是同时否曰只是一时
卷三十七 第 4b 页 WYG0721-0102b.png
 节行加缁布冠少顷又更加皮弁少顷又更加爵弁
 然后成礼如温公冠礼亦仿此初裹巾次帽次幞头
陈仲蔚问冠仪曰凡妇人见男子每先一拜男拜则又
 荅拜再拜亦然若子冠则见母亦如之重成人也寻
 常则不如此但古人无受拜礼虽兄亦荅拜君亦然
 但诸侯见君则两拜还一拜(以上语/类三条)
   士昏
问士冠礼筮于庙门其礼甚详而昏礼止云将加诸卜
卷三十七 第 5a 页 WYG0721-0102c.png
 占曰吉既无筮而卜礼略何也曰恐卜筮通言之又
 问礼家之意莫是冠礼既详其筮则于昏礼不必更
 详且从省文之义曰亦恐如此
问昏礼用雁婿执雁或谓取其不再偶或谓取其顺阴
 阳往来之义曰士昏礼谓之摄盛盖以士而服大夫
 之服(爵/弁)乘大夫之车(墨/车)则当执大夫之贽前说恐傅
 会又曰重其礼而盛其服(以上语/类二条)
   聘礼
卷三十七 第 5b 页 WYG0721-0102d.png
问聘礼所言君行一臣行二之义曰君行步阔而迟臣
 行步狭而疾故君行一步而臣行两步盖不敢同君
 之行而践其迹也国语齐君晏子行子贡怪之问孔
 子君臣交际之礼一段说得甚分晓(语/类)
   公食大夫礼
公食大夫礼乃是专飨大夫为主人者时出劝宾宾辞
 而独飨(语/类)
   觐礼
卷三十七 第 6a 页 WYG0721-0103a.png
天子常服皮弁惟诸侯来朝见于庙中服冕服用郁鬯
 之酒灌神
觐是正君臣之礼较严天子当依而立不下堂而见诸
 侯朝是讲宾主之仪天子当宁而立在路寝门之外
 相与揖逊而入(以上语/类二条)
   丧服经传
尧卿问绖带之制曰首绖大一扼只是拇指与第二指
 一围腰绖较小绞带又小于腰绖总如今之髻巾括
卷三十七 第 6b 页 WYG0721-0103b.png
 发是束发为髻安卿问郑氏仪礼注及疏以男子括
 发与免及妇人髽皆云如著幓头然所谓幓头何也
 曰幓头只如今之掠头编子自项而前交于额上却
 绕髻也免或读如字谓去冠又问妇人首绖之制曰
 亦只是大麻索作一环耳
沈存中说丧服中曾祖齐衰服曾祖以上皆谓之曾祖
 恐是如此如此则皆合有齐衰三月服看来高祖死
 岂有不为服之理须合行齐衰三月也伊川顷言祖
卷三十七 第 7a 页 WYG0721-0103c.png
 父母丧须是不赴举后来不曾行法令虽无明文看
 来为士者为祖父母期服内不当赴举
问某人不肯丁所生母忧曰礼为所生父母齐衰杖期
 律文许申心丧若所生父再娶亦当从律某人是也
 又问若所生父与所继父俱再娶当持六丧乎曰固
 是又问先儒争濮议事曰此只是理会称亲当时盖
 有引戾园事欲称皇考者又问称皇考是否曰不是
 然近世儒者亦有多言合称皇考者
卷三十七 第 7b 页 WYG0721-0103d.png
仪礼期丧条内注说国君有疾不能为祖父母曾祖父
 母服则世子斩又曰君丧皆斩说巳分明天子无期
 丧凡有服则必斩三年
因言孙为人君为祖承重顷在朝检此条不见后归家
 检仪礼疏说得甚详正与今日之事一般乃知书非
 多看不办
无大功尊父母本是期加成三年祖父母世父母叔父
 母本是大功加成期其曾祖父母小功及从祖伯父
卷三十七 第 8a 页 WYG0721-0104a.png
 母叔父母小功者乃正服之不加者耳
礼妻之父曰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古礼甥字用处极
 多如婿谓之甥姑之子亦曰甥或问侄字本非兄弟
 之子所当称曰然伊川尝言之胡文定家子弟称犹
 子礼兄弟之子犹子也亦不成称呼尝见文定家将
 伊川语录凡家书说侄处皆作犹子私尝怪之后见
 他本只作侄字乃知犹子字文定所改以伊川尝非
 之故也殊不知伊川虽非之然未有一字替得亦且
卷三十七 第 8b 页 WYG0721-0104b.png
 只得从俗若改为犹子岂不骇俗据礼兄弟之子当
 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
 而上称族子
始封之君不臣其兄弟封君之子不臣其诸父不忘其
 旧也
丧服五服皆用麻朋友麻是加麻于吊服之上麻谓绖
 也
问改葬缌郑元以为终缌之月数而除服王肃以为葬
卷三十七 第 9a 页 WYG0721-0104c.png
 毕便除如何曰如今不可考礼宜从厚当如郑氏问
 王肃以为既虞而除之若是改葬神已在庙久矣何
 得虞乎曰便是如此而今都不可考看来也须当反
 哭于庙问郑氏以为只是有三年服者改葬服缌三
 月非三年服者吊服加麻葬毕除之否曰然子思曰
 礼父母改葬缌而除则非父母不服缌也(以上语/类十条)
问大夫之妾章曰此段自郑注时已疑传文之误今考
 女子适人者为父及兄弟之为父后者已见于齐衰
卷三十七 第 9b 页 WYG0721-0104d.png
 期章为众兄弟又见于此大功章惟伯叔父母姑姊
 妹之服无文而独见于此则当从郑注之说无疑矣
 (荅余正甫/○文集)
   士丧
问南首曰桉士丧礼饭章郑注云尸南首至迁柩于祖
 乃注云此时柩北首及祖又注云还柩乡外则是古
 人尸柩皆南首惟朝祖之时为北首耳非温公创为
 此说也若君临之则升自阼阶西乡抚尸当心是尸
卷三十七 第 10a 页 WYG0721-0105a.png
 之南首亦不为君南面吊而设也又史记背殡棺之
 说桉索隐谓主人不在殡东将背其殡棺立西阶上
 北面哭是背也天子乃于阶上南面而吊也正义又
 云殡宫在西阶也天子吊主人背殡棺于西阶南立
 北面哭天子于阼阶北立南面吊也桉此二说则是
 设北面者子北面耳非尸北面也(荅余/正甫)
又问南首曰必谓尸当北首亦无正经可考只丧大记
 大敛陈衣君北领大夫士西领仪礼士南领以此推
卷三十七 第 10b 页 WYG0721-0105b.png
 之恐国君以上当北首耳然不敢必以为然若无他
 證论而阙之可也(荅余正甫○以/上文集二条)
  周礼
   总论
大抵说制度之书惟周礼仪礼可信礼记便不可深信
 周礼毕竟出于一家
周礼胡氏父子以为是王莽令刘歆撰此恐不然周礼
 是周公遗典也
卷三十七 第 11a 页 WYG0721-0105c.png
周礼一书好看广大精密周家法度在里
今人不信周官若据某言却不恁地盖古人立法无所
 不有天下有是事他便立此一官但只是要不失正
 耳且如女巫之职掌宫中巫祝之事凡宫中所祝皆
 在此人如此则便无后世巫蛊之事矣
五峰以周礼为非周公致太平之书谓如天官冢宰却
 管甚宫阃之事其意只是见后世宰相请托宫闱交
 结近习以为不可殊不知此正人君治国平天下之
卷三十七 第 11b 页 WYG0721-0105d.png
 本岂可以后世之弊而并废圣人之良法美意哉又
 如王后不当交通外朝之说他亦是惩后世之弊要
 之仪礼中亦分明自载此礼
子升问周礼如何看曰也且循注疏看去第一要见得
 圣人是个公平底意思如陈君举说天官之职如膳
 羞衣服之官皆属之此是治人主之身此说自是到
 得中间有官属相错综处皆谓圣人有使之相防察
 之意这便不是天官是正人主之身兼统百官地官
卷三十七 第 12a 页 WYG0721-0106a.png
 主教民之事大纲已具矣春夏秋冬之官各有所掌
 如太史等官属之宗伯盖以祝史之事用之祭祀之
 故职方氏等属之司马盖司马掌封疆之政最是大
 行人等官属之司寇难晓盖仪礼觐礼诸侯行礼既
 毕出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王曰伯父无事归宁乃
 邦然后再拜稽首出自屏此所谓怀诸侯则天下畏
 之是也所以属之司寇如此等处皆是合著如此初
 非圣人私意大纲要得如此看其间节目有不可晓
卷三十七 第 12b 页 WYG0721-0106b.png
 处如官职之多与子由所疑三处之类只得且缺之
 所谓其详不可得而闻也或谓周公作此书有未及
 尽行之者恐亦有此理只如今时法令其间颇有不
 曾行者
陈徐周礼制度讲三公宰相处甚详然皆是自秦汉以
 下说起云汉承秦旧置三公之官若仍秦旧何不只
 仿秦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却置司马司徒司空者
 何故盖他不知前汉诸儒未见孔壁古文尚书有周
卷三十七 第 13a 页 WYG0721-0106c.png
 官一篇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尔孔安国古文尚
 书藏之秘府诸儒专门伏生二十五篇一向不取孔
 氏所藏古文者及至魏晋间古文者始出而行于世
 汉初亦只仍秦旧置丞相御史太尉为三公及武帝
 始改太尉为大司马然武帝亦非是有意于复古但
 以卫霍功高官大上面去不得故于骠骑大将军之
 上加大司马以宠异之如加阶官冠军之号尔其职
 无以异于大将军也及何武欲改三公他见是时大
卷三十七 第 13b 页 WYG0721-0106d.png
 司马已典兵兼名号已正故但去大字而以丞相为
 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后汉仍旧改司马为太尉而
 司徒司空之官如故然政事归于台阁三公备员后
 来三公之职遂废而侍中中书尚书之权独重以至
 今日
周礼有井田之制有沟洫之制井田是四数沟洫是十
 数今永嘉诸儒论田制乃欲混井田沟洫为一则不
 可行郑氏注解分作两项却是
卷三十七 第 14a 页 WYG0721-0107a.png
先生以礼钥授直卿令诵一遍毕先生曰他论封国将
 孟子说在前而后又引周礼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
 里说非是直卿问孟子所论五等之地是如何与周
 礼不合曰先儒说孟子所论乃夏商以前之制周礼
 是成王之制此说是了但又说是周斥大封域而封
 之其说又不是若是恁地每一国添了许多地便著
 移了许多人家社稷恐无此理这只是夏商以来渐
 渐相吞并至周自恁地大了周公也是不奈他何就
卷三十七 第 14b 页 WYG0721-0107b.png
 见在封他且如当初许多国也不是先王要恁地封
 便如柳子厚说样他是各人占得这些子地先王从
 而命之以爵不意到后来相吞并得恁大了且如孟
 子说周公之封于鲁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
 之封于齐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这也不是当时
 封许多功臣亲戚也是要他因而藩卫王室他那旧
 时国都恁大了却封得恁地小教他与那大国杂居
 也于理势不顺据左传所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
卷三十七 第 15a 页 WYG0721-0107c.png
 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齐是恁地阔诗复周公之宇
 鲁是恁地阔这个也是势著恁地陈君举却说只是
 封疆方五百里四维每一面只百二十五里以径言
 则只百二十五里某说若恁地则男国不过似一耆
 长如何建国职方氏说一千里封四公一千里封六
 侯之类极分明这一千里纵横是四个五百里便是
 破开可以封四个公他那算得国数极定更无可疑
 君举又却云一千里地封四公外馀地只存留在那
卷三十七 第 15b 页 WYG0721-0107d.png
 里某说不知存留作甚么直卿曰武王分土惟三则
 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似是周制曰武王是初得天下
 事势未定且大槩恁地义刚问孟子想不见周礼曰
 孟子是不见周礼(以上语/类九条)
   天官
天官之职是总五官者若其心不大如何包得许多事
 且冢宰内自王之饮食衣服外至五官庶事自大至
 小自本至末千头万绪若不是大其心者区处应副
卷三十七 第 16a 页 WYG0721-0108a.png
 事到面前便且区处不下况于先事措置思患豫防
 是著多少精神所以记得此复忘彼佛氏只合下将
 那心顿在无用处才动步便疏脱所以吾儒贵穷理
 致知便须事事物物理会过舜明于庶物物即是物
 只是明便见皆有其则今文字在面前尚且看不得
 况许多事到面前如何奈得他须襟怀大底人始得
周礼天官兼嫔御宦官饮食之人皆总之则其于饮食
 男女之欲所以制其君而成其德者至矣岂复有后
卷三十七 第 16b 页 WYG0721-0108b.png
 世宦官之弊古者宰相之任如此
问宫伯宫正所率之属五百人皆入宫中似不便否曰
 此只是宿卫在外不是入宫皆公卿王族之子弟为
 之不是兵卒(宫伯宫正○以/上语类三条)
   地官
问司徒职在敬敷五教而地官言教者甚略而言山林
 陵麓之事却甚详曰也须是教他有饭吃有衣著五
 方之民各得其所方可去教他若不恁地教如何施
卷三十七 第 17a 页 WYG0721-0108c.png
 但是其中言教也不略如闾胥书其孝弟姻恤属民
 读法之类皆是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
 州为乡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
 鄙为县五县为遂制田里之法也五人为伍五伍为
 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此乡遂
 出兵之法也故曰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既一家出
 一人则兵数宜甚多然只是拥卫王室如今禁卫相
卷三十七 第 17b 页 WYG0721-0108d.png
 似不令征行也都鄙之法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
 邑为邱四邱为甸然后出长毂一乘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以五百一十二家而共只出七十五人则
 可谓甚少然有征行则发此都鄙之兵悉调者不用
 而用者不悉调此二法所以不同而贡助之法亦异
 大率乡遂以十为数是长连排去井田以九为数是
 一个方底物事自是不同而永嘉必欲合之如何合
 得(以下小/司徒)
卷三十七 第 18a 页 WYG0721-0109a.png
问都鄙四邱为甸甸六十四井出车一乘甲士三人步
 卒七十二人不审乡遂车赋则如何曰乡遂亦有车
 但不可见其制六乡一家出一人排门是兵都鄙七
 家而出一兵在内者役重而赋轻在外者役轻而赋
 重六军只是六乡之众六遂不与六遂亦有军但不
 可见其数侯国三军亦只是三郊之众三遂不与大
 国三郊次国二郊小国一郊蔡季通说车一乘不止
 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此是轻车用马驰者更有
卷三十七 第 18b 页 WYG0721-0109b.png
 二十五人将重车在后用牛载糗粮戈甲衣装见七
 书如鲁颂公徒三万亦具其说矣
问郑氏旁加一里之说是否曰如此方得数相合亦不
 见所凭据处今且大槩依他如此看(以下小/司徒注)
直卿问古以百步为亩今如何曰今以二百四十步为
 亩百亩当今四十一亩
丰镐去洛邑三百里长安所管六百里王畿千里亦有
 横长处非若今世之为图画方也恐井田之制亦是
卷三十七 第 19a 页 WYG0721-0109c.png
 类此不可执画方之图以定之
周家每年一推排十六岁受田六十者归田其后想亦
 不能无弊故蔡泽言商君决裂井田废坏阡陌以静
 百姓之业而一其志唐制每岁十月一日应受田者
 皆集于县令廷中而升降之若县令非才则是日乃
 胥吏之利耳
乡大夫既献贤能之书王拜受登于天府其副本则内
 史掌之以内史掌策命诸侯及群臣故也(乡大/夫)
卷三十七 第 19b 页 WYG0721-0109d.png
问周礼德行道艺德行艺三者犹有可指名者道字当
 如何解曰旧尝思之未甚晓看来道字只是晓得那
 道理而已大而天地事物之理以至古今治乱兴亡
 事变圣贤之典策一事一物之理皆晓得所以然谓
 之道且如礼乐射御书数礼乐之文却是祝史所掌
 至于礼乐之理则须是知道者方知得注云德行是
 贤者道艺是能者盖晓得许多事物之理所以属能
 (以上语/类九条)
卷三十七 第 20a 页 WYG0721-0110a.png
亲亲长长贵贵尊贤皆天下之大经固当各有所尚然
 亦不可以此而废彼故乡党虽上齿而有爵者则俟
 宾主献酬礼毕然后入又席于尊东使自为一列不
 为众人所压亦不压却他人即所谓遵也(遵亦/作僎)如此
 则长长贵贵各不相妨固不以齿先于爵亦不以爵
 加于齿也(荅严时亨/○文集)
问商贾是官司令民为之抑民自为之耶曰民自为之
 亦受田但少耳如载师所谓贾田者是也(以下/载师)
卷三十七 第 20b 页 WYG0721-0110b.png
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此即
 是田税然远近轻重不等者盖近处如六乡排门皆
 兵其役多故税轻远处如都鄙井法七家而赋一兵
 其役少故税重所谓十二者是并杂税皆无过此数
 也都鄙税亦只纳在采邑
载师云凡宅不毛者有里布凡田不耕者出屋粟凡民
 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闾师又云凡民无职者出夫
 布前重后轻者前以待士大夫之有土者后方是待
卷三十七 第 21a 页 WYG0721-0110c.png
 庶民宅不毛为其为亭台也田不耕为其为池沼也
 凡民无职事者此是大夫家所养浮汎之人也
师氏居虎门司王朝虎门路寝门也正义谓路寝庭朝
 库门外朝非常朝此是常朝故知在路门外文蔚问
 路寝庭朝库门外朝如何不是常朝曰路寝庭在门
 之里议政事则在此朝库门外是国有大事询及众
 庶则在此处非每日常朝之所若每日常朝王但立
 于寝门外与群臣相揖而已然王却先揖揖群臣就
卷三十七 第 21b 页 WYG0721-0110d.png
 位王便入胡明仲尝云近世朝礼每日拜跪乃是秦
 法周人之制元不如此(师氏○以上/语类四条)
或问师氏之官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
 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何也曰至德
 云者诚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则天人性命之理
 事物当然之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也敏德
 云者彊志力行畜德广业之事行则理之所当为日
 可见之迹也孝德云者尊祖爱亲不忘其所由生之
卷三十七 第 22a 页 WYG0721-0111a.png
 事知逆恶则以得于巳者笃实深固有以真知彼之
 逆恶而自不忍为者也(至德以为道本明道先生以/之敏德以为行本司马温公)
 (以之孝德以知逆恶则赵/无愧徐仲车之徒是也)凡此三者虽曰各以其材
 品之高下资质之所宜而教之然亦未有专务其一
 而可以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见其相须为
 用而不可偏废之意盖不知至德则敏德者散漫无
 统固不免乎笃学力行而不知道之讥然不务敏德
 而一于至则又无以广业而有空虚之弊不知敏德
卷三十七 第 22b 页 WYG0721-0111b.png
 则孝德者仅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于神明然不
 务孝德而一于敏则又无以立本而有悖德之累是
 以兼陈备举而无所遗此先王之教所以本末相资
 精粗两尽而不倚于一偏也其又曰教三行一曰孝
 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
 长何也曰德也者得于心而无所勉者也行则其所
 行之法而已盖不本之以其德则无所自得而行不
 能以自脩不实之以其行则无所持循而德不能以
卷三十七 第 23a 页 WYG0721-0111c.png
 自进是以既教之以三德而必以三行继之则虽其
 至末至粗亦无不尽而德之修也不自觉矣然是三
 者似皆孝德之行而已至于至德敏德则无与焉盖
 二者之行本无常师必恊于一然后有以独见而自
 得之固非教者所得而豫言也惟孝德则其事为可
 指故又推其类而兼为友顺之目以详教之以为学
 者虽或未得于心而事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
 而得于心焉则进乎德而无待于勉矣况其又能即
卷三十七 第 23b 页 WYG0721-0111d.png
 是而充之以周于事而溯其原则孰谓至德敏德之
 不可至哉或曰三德之教大学之学也三行之教小
 学之学也乡三物之为教也亦然而已详(三德说/○文集)
古者教法礼乐射御书数不可阙一就中乐之教尤亲
 切夔教胄子只用乐大司徒之职也是用乐盖是教
 人朝夕从事于此拘束得心长在这上面盖为乐有
 节奏学他底急也不得慢也不得久之都换了他一
 副当情性(保/氏)
卷三十七 第 24a 页 WYG0721-0112a.png
问乡遂为沟洫用贡法都鄙为井田行助法何以如此
 分别曰古制不明亦不晓古人是如何遂人沟洫之
 法田不井授而以夫数制之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
 以令贡赋便是用贡法(以下/遂人)
子约疑井田之法一乡一遂为一万有馀夫多沟洫川
 浍而匠人一同为九万夫川浍沟洫反少者此以地
 有远近故治有详略也乡遂近王都人众稠密家家
 胜兵不如此则不足以尽地利而养民且又纵横为
卷三十七 第 24b 页 WYG0721-0112b.png
 沟洫川浍所以寓设险之意而限车马之冲突也故
 治近为甚详若乡遂之外则民少而地多欲尽开治
 则民力不足故其治甚略晋郤克帅诸国伐齐齐来
 盟晋人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尽东其亩齐人曰
 惟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云云晋谋遂塞盖乡遂
 之亩如中间是田两边是沟向东直去而前复有横
 亩向南沟复南流一东一南十字相交在此所以险
 阻多而非车马之利也
卷三十七 第 25a 页 WYG0721-0112c.png
乡遂虽用贡法然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中下出敛法则
 亦未尝拘也(司稼○以上/语类四条)
   春官
周礼载用赤璋白璧等敛此岂长策要是周公未思量
 耳观季孙斯死用玉而孔子历阶言其不可则是孔
 子方思量到而周公思量未到也(典瑞○/语类)
问司服卿大夫加以大功小功则自卿大夫而上皆无
 此者何也曰此义周礼疏中其说已备中庸所谓期
卷三十七 第 25b 页 WYG0721-0112d.png
 之丧达乎大夫是也乃古人贵贱之义吕氏之说详
 矣(精义君子反/经处亦有说)然亦是周公制礼而后方如此故檀
 弓又云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亲(荅余彝孙/○文集)
黄问周礼祀天神地示人鬼之乐何以无商音曰五音
 无一则不成乐非是无商音只是无商调先儒谓商
 调是杀声鬼神畏商调(大司/乐)
因说及梦曰圣人无所不用其敬虽至小没紧要底物
 事也用其敬到得后世儒者方说得如此阔大没收
卷三十七 第 26a 页 WYG0721-0113a.png
 杀如周礼梦亦有官掌之此有甚紧要然圣人亦将
 做一件事某平生每梦见故旧亲戚次日若不接其
 书信及见之则必有人说及看来惟此等是正梦其
 他皆非正(占梦○以上/语类二条)
疏云此九拜之中四种是正拜五者逐事主名还依四
 种正拜而为之也又云稽首顿首空首此三者正拜
 也肃拜者妇人之正拜也其馀五者附此四种振动吉
 拜凶拜褒拜附稽首奇拜附空首又云空一拜其馀皆
卷三十七 第 26b 页 WYG0721-0113b.png
 再拜肃拜或再三故郤至三肃使者○一曰稽首注曰
 拜头至地也疏曰先以两手拱至地及头至手又引头
 至地多时也稽首稽留之字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
 之拜哀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
 公则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襄三年
 公如晋孟献子相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君辱稽首
 寡君惧矣郊特牲曰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避
 君也是诸侯于天子大夫于诸侯皆当稽首○二曰顿
卷三十七 第 27a 页 WYG0721-0113c.png
 首注曰拜头叩地也疏曰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
 手而又引头即举也头叩地谓若以首叩物然此平
 敌自相拜家臣于大夫及凡自敌者皆当从顿首之
 拜也记疏曰头叩地不停留地也又曰诸侯相拜则
 然○三曰空首注曰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疏曰先
 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
 首君荅臣下拜也其有敬事亦稽首洛诰曰拜手稽
 首是也又曰稽首顿首空首此三者相因而为之空
卷三十七 第 27b 页 WYG0721-0113d.png
 首而引头顿地即举故名顿首顿首而引头至地稽
 留多时故名稽首此三者之正拜也○四曰振动注
 曰战栗变动之拜书曰王动色变记疏曰谓有敬惧
 故为振动疏曰案中候膺云季秋七月甲子赤雀衔
 丹入酆王再拜稽首受案今文太誓得火乌之瑞使
 以周公书报于王王动色变虽不见拜文与文王受
 赤雀之命为稽首拜也○五曰吉𢷎六曰凶𢷎注曰
 吉拜拜而后稽颡谓齐衰不杖以下者言吉者此殷
卷三十七 第 28a 页 WYG0721-0114a.png
 之凶拜周以其拜与顿首相近故谓之吉拜云凶拜
 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疏曰拜而后稽颡谓先作
 顿首后作稽颡稽颡还是顿首但触地无容则谓之
 稽颡记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
 乎其至也疏曰拜是为亲痛深貌恻隐之至也记又
 曰晋献公薨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劝其反国重
 耳稽颡而不拜哭而起穆公曰稽颡而不拜则未为
 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疏曰若为后则当
卷三十七 第 28b 页 WYG0721-0114b.png
 拜谢其恩今不受其劝故不拜谢所以稽颡者自为
 父丧哀号也凡丧礼先稽颡而后拜乃成直稽颡而
 不拜故云不成拜也今既闻父死劝其反国之义哀
 恸而起若欲攀辕然故云则爱父也○七曰奇𢷎八
 曰褒𢷎注曰杜子春云奇读为奇偶之奇郑大夫云
 奇拜谓一拜荅臣下拜褒拜再拜神与尸杜子春书
 又曰奇拜先屈一膝今雅拜是疏云后郑不从此说
 ○九曰肃𢷎注曰肃拜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介者
卷三十七 第 29a 页 WYG0721-0114c.png
 不拜故曰为事故敢肃使者疏曰肃拜者拜中最轻
 惟军中有此肃拜妇人亦以肃拜为正又曰仪礼宾
 揖入门推手曰揖引手曰揖记疏曰少仪妇人吉事
 虽有君赐肃拜(太祝○九𢷎/辨○文集)
   秋官
问周礼五服之贡限以定名不问其地之有无与禹贡
 不合何故曰一代自有一代之制他大槩是近处贡
 重底物事远处贡轻底物事恰如禹贡所谓纳铚纳
卷三十七 第 29b 页 WYG0721-0114d.png
 秸之类(大行人/○语类)
   冬官
车所以揉木又以围计者盖是用生成圆木揉而为之
 故坚耐堪驰骋(轮/人)
问侯国亦仿乡遂都鄙之制否曰郑氏说侯国用都鄙
 法然观鲁人三郊三遂及孟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
 什一使自赋则亦是如此(匠人注○以/上语类二条)
  小戴礼
卷三十七 第 30a 页 WYG0721-0115a.png
   总论
问读礼记曰礼记要兼仪礼读如冠礼丧礼乡饮酒礼
 之类仪礼皆载其事礼记只发明其理读礼记而不
 读仪礼许多理皆无安著处
许顺之说人谓礼记是汉儒说恐不然汉儒最纯者莫
 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纯者莫如三策何尝有礼记
 中说话来如乐记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
 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仲舒如何说得
卷三十七 第 30b 页 WYG0721-0115b.png
 到这里想必是古来流传得此个文字如此
问礼记古注外无以加否曰郑注自好看注看疏自可
 了
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事事都理会得如
 汉律令亦皆有注尽有许多精力东汉诸儒煞好卢
 植也好(义刚录云康成/也可谓大儒)
礼记荀庄有韵处多龚实之云尝官于泉一日问陈宜
 中云古诗有平仄否陈云无平仄龚云有辨之久不
卷三十七 第 31a 页 WYG0721-0115c.png
 决遂共往决之于李汉老陈问古诗有平仄否李云
 无平仄只是有音韵龚大然之谓之无有皆不是谓
 之音韵乃是(以上语/类五条)
某闻之学者博学乎先王六艺之文诵焉以识其辞讲
 焉以通其意而无以约之则非学也故曰博学而详
 说之将以反说约也何谓约礼是也礼者履也谓昔
 之诵而说者至是可践而履也故夫子曰君子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颜子称夫子亦曰博我以文约我以
卷三十七 第 31b 页 WYG0721-0115d.png
 礼礼之为义不其大哉然古礼非必有经盖先王之
 世上自朝廷下达闾巷其仪品有章动作有节所谓
 礼之实者皆践而履之矣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则岂必简策而后传哉其后礼废儒
 者惜之乃始论著为书以传于世今礼记四十九篇
 则其遗说巳学而求所以约之者不可以莫之习也
 今柯君直学将为诸君诵其说而讲明之诸君其听
 之毋忽易曰智崇礼卑礼以极卑为事故自饮食居
卷三十七 第 32a 页 WYG0721-0116a.png
 处洒扫欬唾之间皆有仪节闻之若可厌行之若琐
 碎而不纲然惟愈卑故愈约与所谓极崇之智殊未
 可以差殊观也夫如是故成性存存而道义出焉此
 造约之极功也诸君其听之毋忽(讲礼记序/说○文集)
   曲礼
曲礼必须别有一书协韵如弟子职之类如今篇首若
 思定辞民哉(兹/)及上堂声必扬入户视必下皆是韵
 今上下二篇却是后人补凑而成不是全篇作底若
卷三十七 第 32b 页 WYG0721-0116b.png
 夫等处文意都不接内则却是全篇作底
问曲礼首三句是从源头说来此三句固是一篇纲领
 要之俨若思安定辞又以毋不敬为本曰然又曰只
 是下面两句便是毋不敬今人身上大节目只是一
 个容貌言语便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这里只是不
 曾说正颜色要之颜色容貌亦不争多只是颜色有
 个诚与伪(简录云箕子九畴/其要只在五事)
问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吕与叔
卷三十七 第 33a 页 WYG0721-0116c.png
 谓上二句学者之道下二句教者之道取犹致也取
 于人者我为人所取而教之在教者言之则来学者
 也取人者我致人以教巳在教者言之则往教者也
 此说如何曰道理亦大纲是如此只是说得不甚分
 晓据某所见都是就教者身上说取于人者是人来
 求我我因而教之取人者是我求人以教今欲下一
 转语取于人者便是有朋自远方来童蒙求我取人
 者便是好为人师我求童蒙
卷三十七 第 33b 页 WYG0721-0116d.png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古人室在东南隅开门东北隅为
 宧西北隅为屋漏西南为奥人才进便先见东北隅
 却到西北隅然后始到西南隅此是至深密之地
尸用无父母者为之故曰食飨不为槩祭祀不为尸
问礼云父不祭子夫不祭妻何也曰便是此一说被人
 解得都无理会了据某所见此二句承上面馂馀不
 祭说盖谓馂馀之物虽父不可将去祭子夫不可将
 去祭妻且如孔子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
卷三十七 第 34a 页 WYG0721-0117a.png
 熟而荐之君赐腥则非馂馀矣虽熟之以荐先祖可
 也赐食则或为馂馀但可正席先尝而已固是不可
 祭先祖虽妻子至卑亦不可祭也
凡御车皆御者居中乘者居左惟大将军之车将自居
 中所谓鼓下大将自击此鼓为三军听他节制虽王
 亲征亦自击鼓(以上语/类七条)
有礼则安说立意甚善但详本文之意只说施报往来
 之礼人能有此则不忤于物而身安耳未遽及夫心
卷三十七 第 34b 页 WYG0721-0117b.png
 安也况古人之所以必由于礼但为礼当如此不得
 不由岂为欲安吾心而后由之也哉若必为欲安吾
 心然后由礼以接于人则是皆出于计度利害之私
 而非循理之公心矣(荅江/德功)
疑事勿质直而勿有两句连说为是疑事勿质即少仪
 所谓毋身质言语是也直而勿有谓陈所见听彼决
 择不可据而有之专务强辨不能如此则是以身质
 言语矣○此篇杂取诸书精要之语集以成编虽大
卷三十七 第 35a 页 WYG0721-0117c.png
 意相似而文不连属如首章四句乃曲礼古经之言
 敖不可长以下四句不知是何书语又自为一节皆
 禁戒之辞也贤者以下六句又当别是一书临财毋
 苟得以下六句又是一书亦禁戒之辞若夫坐如尸
 立如齐刘原父以为此乃大戴记曾子事父母篇之
 辞曰孝子惟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
 弗讯不言言必齐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为人子
 之道也此篇盖取彼文而若夫二字失于删去郑氏
卷三十七 第 35b 页 WYG0721-0117d.png
 不知其然乃谓此二句为丈夫之事其说误矣此说
 得之(荅潘恭叔○以/上文集二条)
   檀弓
子思不使子上丧其出母以仪礼考之出妻之子为父
 后者自是为出母无服或人之问子思自可引此正
 条荅之何故却自费辞恐是古者出母本自无服逮
 德下衰时俗方制此服故曰伋之先君子无所失道
 即谓礼也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是圣人固
卷三十七 第 36a 页 WYG0721-0118a.png
 用古礼亦有随时之义时如伯鱼之丧出母是也子
 思自谓不能如此故但守古之礼而已
问稽颡而后拜拜而后稽颡曰两手下地曰拜拜而后
 稽颡先以两手伏地如常然后引首向前叩地稽颡
 而后拜开两手先以首叩地却交手如常(以上语/类二条)
子晦所谓使无童子之言则曾子亦泊然委顺未足以
 病其死唯童子之言一入其听而士死于大夫之箦
 则有所不安故必举扶而易之然后无一豪愧心而
卷三十七 第 36b 页 WYG0721-0118b.png
 安其死此数句甚善但谓大夫有赐于士之礼则未
 知所据似未安也(荅王子合/○文集)
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裘似今之袄子裼衣似
 今背子袭衣似今凉衫公服袭裘者冒之不使外见
 裼裘者袒其半而以襌衣衬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
 裘黄衣狐裘缁衣素衣黄衣即裼衣欲其相称也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所谓以伯仲者盖
 古者初冠而字便有伯某父仲某父三字了及到得
卷三十七 第 37a 页 WYG0721-0118c.png
 五十即除了下面两字犹今人不敢斥尊者呼为几
 丈之类今日偶看仪礼疏中却云既冠之时即是权
 以此三字加之实未尝称也到五十方才称此三字
 某初疑其不然却去取礼记看见其疏中正是如前
 说盖当时疏是两人作(孔颖达/贾公彦)故不相照管
死谥周道也史云夏商以上无谥以其号为谥如尧舜
 禹之类看来尧舜禹为谥也无意义尧字从三土如
 土之尧然而高舜只是花名所谓颜如舜华禹者兽
卷三十七 第 37b 页 WYG0721-0118d.png
 迹今篆文禹字如兽之迹若死而以此为谥号也无
 意义况虞舜侧微时已云有鳏在下曰虞舜则不得
 为死而后加之谥号矣看来尧舜禹只是名非号也
黄文问从母之夫舅之妻皆无服何也曰先王制礼父
 族四故由父而上为从曾祖服缌麻姑之子姊妹之
 子女子之子皆有服皆由父而推之故也母族三母
 之父母之母母之兄弟恩止于舅故从母之夫舅之
 妻皆不为服推不去故也妻族二妻之父妻之母乍
卷三十七 第 38a 页 WYG0721-0119a.png
 看时似乎杂乱无纪仔细看则皆有义存焉
问嫂叔无服而程先生云后圣有作须为制服曰守礼
 经旧法此固是好才说起定是那个不稳然有礼之
 权处父道母道亦是无一节安排看推而远之便是
 合有服但安排不得故推而远之若果是鞠养于嫂
 恩义不可已是他心自住不得又如何无服得直卿
 云当如所谓同㸑缌可也今法从小功(以上语/类五条)
问铭旌曰古者旌既有等故铭亦有等今既无旌则如
卷三十七 第 38b 页 WYG0721-0119b.png
 温公之制亦适时宜不必以为疑也又问重曰三礼
 图有画象可考然且如温公之说亦自合时之宜不
 必过泥古礼也又问卒哭曰以百日为卒哭是开元
 礼之权制非正礼也又问明器曰礼既有之自不可
 去然亦更在斟酌今人或全不用也(荅郭子从/○文集)
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主妇入于室反诸其所养也
 须知得这意思则所谓践其位行其礼等事行之自
 安方见得继志述事之事
卷三十七 第 39a 页 WYG0721-0119c.png
问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不知圣人何以取之
 曰旅中之礼只得如此变礼也只得如此(以上语/类二条)
   王制
王制说王畿采地只是内诸侯之禄后来如祭公单父
 刘子尹氏亦皆是世嗣然其沾王教细密人物皆好
 刘康公所谓民受天地之中以生都是识这道理想
 当时识这道理者亦多所以孔子亦要行一遭问礼
 于老聃
卷三十七 第 39b 页 WYG0721-0119d.png
王制祭法庙制不同以周制言之恐王制为是
王制特礿祫禘祫尝祫烝之说此没理会不知汉儒何
 处得此说来礼家之说大抵自相矛盾如禘之义恐
 只赵伯循之说为是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却有暗合处盖是风气之中有自
 然之理便有自然之字非人力所能安排(以上语/类四条)
   月令
论明堂之制者非一某窃意当有九室如井田之制东
卷三十七 第 40a 页 WYG0721-0120a.png
 之中为青阳太庙东之南为青阳右个东之北为青
 阳左个南之中为明堂太庙南之东(即东/之南)为明堂左
 个南之西(即西/之南)为明堂右个西之中为总章太庙西
 之南(即南/之西)为总章左个西之北(即北/之西)为总章右个北
 之中为玄堂太庙北之东(即东/之北)为玄堂右个北之西
 (即西/之北)为玄堂左个中央为太庙太室凡四方之太庙
 异方所其左个右个则青阳之右个乃明堂之左个
 明堂之右个乃总章之左个也总章之右个乃玄堂
卷三十七 第 40b 页 WYG0721-0120b.png
 之左个玄堂之右个乃青阳之左个也但随其时之
 方位开门耳太庙太室则每季十八日天子居焉古
 人制事多用井田遗意此恐也是(语/类)
   曾子问
问并有父母之丧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
 其虞也先重而后轻同葬同奠亦何害焉其所先后
 者其意为如何也曰此虽未详其义然其法具在不
 可以己意辄增损也(荅郭/子从)
卷三十七 第 41a 页 WYG0721-0120c.png
问曾子问亲迎女在涂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
 女改服布深衣缟总以趋丧恐亦有碍开元礼除丧
 之后束带相见不行初昏之礼趋丧后事皆不言之
 何也曰趋丧之后男居外次女居内次自不相见除
 丧而后束带相见于是而始入御开元之制必有所
 据矣(荅郭/子从)
问曾子问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衰
 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服用斩衰恐今亦难
卷三十七 第 41b 页 WYG0721-0120d.png
 行也曰未见难行处但人自不肯行耳(荅郭/子从)
问亲迎男女遭丧之礼曾子问之详矣今有男就成于
 女家久而未归若婿之父母死女之奔丧如之何若
 女之父母死其女之制服如之何曰此乃原头不是
 且放在涂之礼行之可也然既嫁则服自当降既除
 而归夫家耳(荅叶/味道)
问曾子问曰昏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
 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
卷三十七 第 42a 页 WYG0721-0121a.png
 吊(云云/)如未有吉日独不当吊乎曰恐无不吊之理
 (荅叶味道○以/上文集五条)
   文王世子
公与公族燕则异姓为宾注曰同宗无相宾客之道
公族有罪无宫刑不剪其类也纤剸于甸人特不以示
 众耳刑固不可免今之法乃杀人不死祖宗时宗室
 至少又聚于京师犯法绝寡故立此法今散于四方
 万里与常人无异乃纵之杀人是何法令不可不革
卷三十七 第 42b 页 WYG0721-0121b.png
天子视学以齿尝为臣者弗臣或疑此句未纯恐其终
 使人不臣如蔡卞之扶植王安石也曰天子自有尊
 师重道之意亦岂可遏只为蔡卞是小人王安石未
 为大贤蔡卞只是扶他以證其邪说故吃人议论如
 了翁论他也是若真有伊周之德虽是故臣稍加尊
 敬亦何害天子入学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便是以齿
 不臣之也如或人之论则废此礼可也(以上语/类三条)
   礼运
卷三十七 第 43a 页 WYG0721-0121c.png
礼运言三王不及上古事人皆谓其说似庄老先生曰
 礼运之说有理三王自是不及上古胡明仲言恐是
 子游撰
智与诈相近勇与怒相似然仁却与贪不相干盖南方
 好也好行贪狼北方恶也恶行廉贞盖好便有贪底
 意思故仁属爱爱便有个贪底意思又云大率慈善
 底人多于财上不分晓能廉者多是峻刻悍悻聒噪
 人底人
卷三十七 第 43b 页 WYG0721-0121d.png
问喜爱欲发于阳怒哀惧恶发于阴否曰也是如此问
 怒如何属阴曰怒毕竟属义义属阴怒与恶皆羞恶
 之发所以属阴爱与欲相似欲又较深爱是说这物
 事好可爱而已欲又是欲得之于己他这物事又自
 分属五行
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
 后月生也阴阳变化一时撒出非今日生此明日生
 彼但论其先后之序则当如此耳
卷三十七 第 44a 页 WYG0721-0122a.png
问人者天地之心曰谓如天道福善祸淫乃人所欲也
 善者人皆欲福之淫者人皆欲祸之又曰教化皆是
 人做此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以上语/类五条)
   礼器
经礼三百便是仪礼中士冠诸侯冠天子冠礼之类此
 是大节有三百条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
 如齐之类皆是其中之小目便有三千条或有变礼
 亦是小目吕与叔云经便是常行底纬便是变底恐
卷三十七 第 44b 页 WYG0721-0122b.png
 不然经中自有常有变纬中亦自有常有变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动静语默之间无非教人处孔子
 于乡党便恂恂朝廷便便便到处皆是人样更无精
 粗本末何尝有隐(以上语/类二条)
   郊特牲
诸侯不得祖天子然鲁有文王庙左氏亦云郑祖厉王
 何也此必周衰诸侯僣肆做此违条碍法事故公庙
 设于私家
卷三十七 第 45a 页 WYG0721-0122c.png
问昏礼不贺人之序也曰妇既归姑与之为礼喜于家
 事之有承替也姑反置酒一分以劝饮妇姑坐客位
 而妇坐主位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
安卿问礼记魂气归于天与横渠反原之说何以别曰
 魂气归于天是消散了正如火烟腾上去处何归只
 是消散了论理大槩固如此然亦有死而未遽散者
 亦有冤恨而未散者然亦不皆如此叔器问圣人死
 如何曰圣人安于死即消散(以上语/类三条)
卷三十七 第 45b 页 WYG0721-0122d.png
   内则
偪屦著綦綦鞋口带也古人皆旋系今人只从简易缀
 之于上如假带然
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看来此三句文义一样
 古注误作两段解言尊长之前有敬事方敢袒裼敬
 事如习射之类射而袒裼乃为敬若非敬事而以劳
 倦袒裼则是不敬惟涉水而后撅若不涉而撅则为
 不敬如云劳毋袒暑毋褰裳若非敬事虽劳亦不敢
卷三十七 第 46a 页 WYG0721-0123a.png
 袒惟涉水乃可褰裳若非涉水虽盛暑亦不敢褰裳
 也(以上语/类二条)
   玉藻
问礼记九容与论语九思一同本原之地固欲存养于
 容貌之间又欲随事省察曰即此便是涵养本原这
 里不是存养更于甚处存养(语/类)
   丧服小记
问周制有大宗之礼乃有立适之义立适以为后故父
卷三十七 第 46b 页 WYG0721-0123b.png
 为长子权其重者若然今大宗之礼废无立适之法
 而子各得以为后则长子少子当为不异庶子不得
 为长子三年者不必然也父为长子三年者亦不可
 以适庶论也曰宗子虽未能立然服制自当从古是
 亦爱礼存羊之意不可妄有改易也如汉时宗子法
 已废然其诏令犹云赐民当为父后者爵一级是此
 礼意犹在也岂可谓宗法废而诸子皆得为父后乎
 (荅郭子从/○文集)
卷三十七 第 47a 页 WYG0721-0123c.png
问妾母之称曰恐也只得称母他无可称在经只得云
 妾母不然无以别于他母也又问吊人妾母之死合
 称云何曰恐也只得随其子平日所称而称之或曰
 五峰称妾母为少母南轩亦然据尔雅亦有少姑之
 文五峰想是本此先生又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
 本朝濮王之议欲加皇考字引此为證当时虽是众
 人争得住然至今士大夫犹以为未然盖不知礼经
 中若不称作为其父母别无个称呼只得如此说也
卷三十七 第 47b 页 WYG0721-0123d.png
凡文字有一两本参对则义理自明如礼记中丧服小
 记丧服大传都是解注仪礼丧服小记云庶子不祭
 祢明其宗也又曰庶子不祭祖明有宗也注谓不祭
 祢者父之庶子不祭祖者其父为庶子说得繁碎大
 传只说庶子不祭则祖祢皆在其中矣某所以于礼
 书中只载大传说(以上语/类二条)
   大传
诸侯夺宗大夫不可夺宗
卷三十七 第 48a 页 WYG0721-0124a.png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是诸侯之庶子与他国之人在此
 邦居者皆为别子则其子孙各自以为太祖如鲁之
 三家季友季氏之太祖也庆父孟氏之太祖也公子
 牙叔孙氏之太祖也
问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
 莫之宗者曰此说公子之宗也谓如人君有三子一
 嫡而二庶则庶宗其嫡是谓有大宗而无小宗皆庶
 则宗其庶长是谓有小宗而无大宗止有一人则无
卷三十七 第 48b 页 WYG0721-0124b.png
 人宗之已亦无所宗焉是谓无宗亦莫之宗也下云
 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嫡者
 此正解有大宗而无小宗一句之公之公犹君也(以/上)
 (语类/三条)
问礼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
 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窃谓君嫡长为世子继先
 君正统自母弟以下皆不得宗其次适为别子不得
 祢其父则不可宗嗣君又不可无统属故立为先君
卷三十七 第 49a 页 WYG0721-0124c.png
 之族大宗之祖所谓别子为祖也其适子继之则为
 大宗凡先君所出之子孙皆宗之百世不迁故曰大
 宗者继别子之所自出也(吕氏言别子所自出者谓/别子所出之先君也如鲁)
 (季友乃桓公别子所自出故为/桓公一族之大宗不知是否)百世不迁者以其统
 先君之子孙而非统别之子孙也别子之庶长义不
 祢别子而自为五世小宗之祖其适子继之则为小
 宗小宗者继别子庶子之所自出也故惟及五世五
 世之外则无服盖以其统别之子孙而非统先君之
卷三十七 第 49b 页 WYG0721-0124d.png
 子孙也不知是否伏乞垂诲曰宗子有公子之宗有
 大宗有小宗国家之众子不继世者若其间有适子
 则众兄弟宗之为大宗若皆庶子则兄弟宗其长者
 为小宗此所谓公子之宗者也别子即是此宗子既
 没之后其适长者各自继此别子即是大宗直下相
 传百世不迁别子之众子既没之后其适长子又宗
 之即为继祢之小宗每一易世高祖庙毁则同此庙
 者是为袒免之亲不复相宗矣所谓五世而迁也(荅/董)
卷三十七 第 50a 页 WYG0721-0125a.png
 (叔重○/文集)
   少仪
毋跋来毋报往(报音/赴)跋是急走倒从这边来赴是又急
 再还倒向那边去来往只是向背之意此二句文义
 犹云其就义若热则其去义若渴言人见有个好事
 火急喜欢去做这样人不耐久少閒心懒意阑则速
 去之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也
不窥密(止/)无测未至曰许多事都是一个心若见得此
卷三十七 第 50b 页 WYG0721-0125b.png
 心诚实无欺伪方始能如此心苟涣散无主则心皆
 逐他去了更无一个主观此则求放心处全在许多
 事上将许多事去拦截此心教定无测未至未至之
 事自家不知不当先测今日未可便说道明日如何
  (以上语/类二条)
   学记
九年知类通达横渠说得好学者至于能立则教者无
 遗恨矣此处方谓大成盖学者既到立处则教者亦
卷三十七 第 51a 页 WYG0721-0125c.png
 不消管得他自住不得故横渠又云学者能立则自
 强不反而至于圣人之大成矣而今学者不能扶持
 到立处尝谓此段是个致知之要如云一年视离经
 辨志古注云离经断绝句也此且是读得成句辨志
 是知得这个是为己那个是为人这个是义那个是
 利三年敬业乐群敬业是知得此是合当如此做乐
 群是知得滋味好与朋友切磋五年博习亲师博习
 是无所不习亲师是所见与其师相近了七年论学
卷三十七 第 51b 页 WYG0721-0125d.png
 取友论学是他论得有头绪了取友是知贤者而取
 之此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此谓之大成横渠说
 得推类两字最好如荀子伦类不通不足谓之善学
 而今学者只是不能推类到得知类通达是无所不
 晓便是自强不反这几句都是上两字说学下两字
 说所得处如离经便是学辨志便是所得处他皆仿
 此
子武问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曰圣人教人合下便是要
卷三十七 第 52a 页 WYG0721-0126a.png
 他用便要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
 大夫在下也思各举其职不似而今上下都恁地了
 使穷困之民无所告诉圣贤生斯世若是见似而今
 都无理会他岂不为之恻然思有以救之孔子三月
 无君则皇皇如也但不可枉尺直寻以利言之天生
 一人便须管得天地閒事如人家有四五子父母养
 他岂不要他使但其閒有不会底则会底岂可不出
 来为他担当一家事韩退之云盖畏天命而悲人穷
卷三十七 第 52b 页 WYG0721-0126b.png
 也这也说得好说得圣贤心出
问不学杂服不能安礼郑注谓服是皮弁冕服横渠谓
 服事也如洒扫应对沃盥之类曰恐只如郑说古人
 服各有等降若理会得杂服则于礼亦思过半矣如
 冕服是天子祭服皮弁是天子朝服诸侯助祭于天
 子则服冕服自祭于其庙则服弁冕大夫助祭于诸
 侯则服玄冕自祭于其庙则服皮弁又如天子常朝
 则服皮弁朔旦则服玄冕(无旒之/冕也)诸侯常朝则用玄
卷三十七 第 53a 页 WYG0721-0126c.png
 端朔旦则服皮弁大夫私朝亦用玄端夕深衣士则
 玄端以祭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前玄后/黄也)
 人深衣
问使人不由其诚莫只是教他记诵而中心未尝自得
 否曰若是偪得他𦂳他便来厮瞒便是不由诚尝见
 横渠作简与某人谓其子日来诵书不熟且教他熟
 诵尽其诚与材文蔚曰便是他解此两句只作一意
 解其言曰人之材足以有为但以其不由于诚则不
卷三十七 第 53b 页 WYG0721-0126d.png
 尽其材若曰勉率以为之岂有由其诚也哉曰固是
 既是他不由诚自是材不尽
问善问者如攻坚木一段曰此说最好若先其难者理
 会不得便进步不去须先其易者难处且放下少间
 见多了自然相證而解说字人以为悦恐只是说字
 说證之义也解物为解自解释为解恐是相證而晓
 解(以上语/类五条)
   乐记
卷三十七 第 54a 页 WYG0721-0127a.png
古者礼乐之书具在人皆识其器数却怕他不晓其义
 故教之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又曰失其义陈其
 数者祝史之徒也今则礼乐之书皆亡学者却但言
 其义至于器数则不复晓盖失其本矣
一倡而三叹谓一人唱而三人和也今之解者犹以为
 三叹息非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未尝不善感物而动性之欲此亦未
 是不善至于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
卷三十七 第 54b 页 WYG0721-0127b.png
 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方是恶故圣贤说
 得恶字煞迟
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此说得工夫极密两
 边都有些罪过物之诱人固无穷然亦是自家好恶
 无节所以被物诱去若自有个主宰如何被他诱去
 此处极好玩味且是语意浑粹(以上语/类四条)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何
 也曰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盖人受天
卷三十七 第 55a 页 WYG0721-0127c.png
 地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纯粹至善万理具焉所谓性
 也然人有是性则即有是形有是形则即有是心而
 不能无感于物感于物而动则性之欲者出焉而善
 恶于是乎分矣性之欲即所谓情也又曰物至而知
 知而后好恶形焉何也曰上言性情之别此指情之
 动处为言而性在其中也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
 也好之恶之者情也形焉者其动也所以好恶而有
 自然之节者性也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
卷三十七 第 55b 页 WYG0721-0127d.png
 躬天理灭矣何也曰此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
 失也情之好恶本有自然之节惟其不自觉知无所
 涵养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则不明于内外物又从而
 诱之此所以流滥放逸而不自知也苟能于此觉其
 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则其流也庶乎其可制矣
 不能如是而惟情是徇则人欲炽盛而天理灭息尚
 何难之有哉此一节正天理人欲之机閒不容息处
 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则天理益明存养自固而
卷三十七 第 56a 页 WYG0721-0128a.png
 外诱不能夺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
 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
 欲何也曰上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反
 者言之也好恶之节天之所以与我也而至于无节
 宰制万物人之所以为贵也而反化于物焉天理惟
 恐其存之不至也而反灭之人欲惟恐其制之不力
 也而反穷之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至是尽矣然天理
 秉彝终非可殄灭者虽化物穷欲至于此极苟能反
卷三十七 第 56b 页 WYG0721-0128b.png
 躬以求天理之本然者则初未尝灭也但染习之深
 难觉而易昧难反而易流非厉知耻之勇而鼓百倍
 之功则不足以复其初尔(乐记动静/说○文集)
问礼胜则离乐胜则流才是胜时不惟至于流与离即
 礼乐便不在了曰这正在胜字紧要只才有些子差
 处则礼失其节乐失其和盖这些子正是交加生死
 岸头又云礼乐者皆天理之自然节文也是天理自
 然有底和乐也是天理自然有底然这天理本是儱
卷三十七 第 57a 页 WYG0721-0128c.png
 侗一直下来圣人就其中立个界限分成段子其本
 如此其末亦如此其外如此其里亦如此但不可差
 其界限耳才差其界限则便是不合天理所谓礼乐
 只要合得天理之自然则无不可行也又云无礼之
 节则无乐之和惟有节而后有和也
问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曰此是一个道理在圣人
 制作处便是礼乐在造化处便是鬼神或云明道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是也
卷三十七 第 57b 页 WYG0721-0128d.png
 不知天地尊卑是礼鼓之润之是乐否先生乃引乐
 记天尊地卑至乐者天地之和也一段云此意思极
 好再三叹息(又云鬼神只是/礼乐底骨子)
乐由天作属阳故有运动底意礼以地制如由地出不
 可移易
读书自有可得参考处如易直子谅之心一句子谅从
 来说得无理会却因见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字则
 无可疑(以上语/类四条)
卷三十七 第 58a 页 WYG0721-0129a.png
  祭义
问程先生齐不容有思之说燔尝以为齐其不齐求与鬼
 神接一意所祭之亲乃所以致齐也祭义之言似未为
 失不知其果如何曰祭义之言大槩然尔伊川先生之
 言乃极至之论须就事上验之乃见其实(荅李敬子/○文集)
问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岂非以气魄未足
 为鬼神气魄之盛者乃为鬼神否曰非也大凡说鬼神
 皆是通生死而言此言盛者则是指生人身上而言所
卷三十七 第 58b 页 WYG0721-0129b.png
 以后面说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但说体不说魄也
 问顷闻先生言耳目之精明者为魄口鼻之嘘吸者
 为魂以此语是而未尽耳目之所以能精明者为魄
 口鼻之所以能嘘吸者为魂是否曰然看来魄是个
 物事形象在里面恐如水晶相似所以发出来为耳
 目之精明且如月其黑晕是魄也其光是魂也想见
 人身魂魄也是如此人生时魂魄相交死则离而各
 散去魂为阳而散上魄为阴而降下又曰阴主藏受
卷三十七 第 59a 页 WYG0721-0129c.png
 阳主运用凡能记忆皆魄之所藏受也至于运用发
 出来是魂这两个物事本不相离他能记忆底是魄
 然发出来底便是魂能知觉底是魄然知觉发出来
 底又是魂虽各自分属阴阳然阴阳中又各自有阴
 阳也或曰大率魄属形体魂属精神曰精又是魄神
 又是魂
问阳魂为神阴魄为鬼祭义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
 者鬼之盛也而郑氏曰气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
卷三十七 第 59b 页 WYG0721-0129d.png
 明为魄然则阴阳未可言鬼神阴阳之灵乃鬼神也
 如何曰魄者形之神魂者气之神魂魄是形气之精
 英谓之灵故张子曰二气之良能(二气即阴阳也/良能是其灵处)
 眼体也眼之光为魄耳体也何以为耳之魄曰能听
 者便是如鼻之知臭舌之知味皆是但不可以知字
 为魄才说知便是主于心也心但能知若甘苦咸淡
 要从舌上过如老人耳重目昏便是魄渐要散潘问
 魄附于体魂附于气可作如此看否曰也不是附魂
卷三十七 第 60a 页 WYG0721-0130a.png
 魄是形气之精英(以上语/类二条)
   孔子閒居
礼记耆欲将至有开必先家语作有物将至其兆必先
 却是疑有物讹为耆欲其兆讹为有开故耆下日亦
 似有开上门亦似兆若说耆欲则又成不好底意(语/类)
   表记
问君子庄敬日强是志强否曰志也强体力也强今人
 放肆则日怠惰一日那得强伊川云人庄敬则日就
卷三十七 第 60b 页 WYG0721-0130b.png
 规矩庄敬自是耐得辛苦自不觉其日就规矩也
问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其意安在曰古人只恁地学将
 去有时到了也不定今人便算时度日去计功效(以/上)
 (语类/二条)
   深衣
裁用细白布度用指尺(中指中/节为寸)衣二幅不裁其长过胁
 下属于裳(用布二幅中屈而下垂之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掖下每幅之下属裳三幅)
 交解十二幅上属于衣其长及踝(用布六幅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
卷三十七 第 61a 页 WYG0721-0130c.png
 (头狭狭头当广头之半以狭头向上而/联其缝以属于衣每三幅属衣一幅)圆袂(用布二/幅各中)
 (屈之如衣之长属于衣之左右而缝合其下以为袂/其本之广如衣之长而渐圆杀之以至袂口则其径)
 (一尺/二寸)方领(两襟相掩衽在掖下/则两领之会自方)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
 (叠两广头并令向上布边不动但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末如鸟喙内向而缉之相沓缀于)
 (裳上之右旁以掩裳际右幅在下/左幅在上布边在外裁处在内)衣裳皆缘(绿用黑/缯具父)
 (母以青大父母以缋领表里各二寸裳下及边表里/各一寸半皆就布缘袂口表里亦一寸半布外接出)
 大带(带用白缯广四寸夹缝之其长围要而结于前/再缭之为两耳及垂其馀为绅下与裳齐以缯)
 (缘其绅之两旁及下表里各半寸如缘之色/复以五䌽绦广二分约其相结处长与绅齐)缁冠(糊/纸)
卷三十七 第 61b 页 WYG0721-0130d.png
 (为之武高寸许前后三寸左右四寸上为五梁辟积/左缝广四寸长八寸跨顶前后著于武外反屈其两)
 (端各半寸内向黑漆之武之两旁半/寸之上窍以受笄笄用齿骨凡白物)幅巾(用黑缯六/尺许刺一)
 (边作巾额当中作㡇两旁三寸许各缀一带广一寸/许长二尺许循㡇中上反屈之当幅之中斜缝向后)
 (去其一角而复反之使巾顶正圆乃以额㡇当/头前向后围裹而系其带于缁后馀者垂之)黑履
 (白絇繶纯綦○深/衣制度○文集)
   投壶
今详经文不言壶之围径而但言其高之度容之量以
 为相求互见之功且经言其所容止于斗有五升而
卷三十七 第 62a 页 WYG0721-0131a.png
 注乃以二斗释之则经之所言者圆壶之实数而注
 之所言乃借以方体言之而算法所谓虚加之数也
 盖壶为圆形斗五升为奇数皆繁曲而难计故算家
 之术必先借方形虚加整数以定其法然后四分去
 一以得圆形之实此郑氏所以舍斗五升之经文而
 直以二斗为说也然其言知借而不知还知加而不
 知减乃于下文遂并方体之所虚加以为实数又皆
 必取全寸不计分釐定为圆壶腹径九寸而围二尺
卷三十七 第 62b 页 WYG0721-0131b.png
 七寸则为失之疏家虽知其失而不知其所以失顾
 乃依违其间讫无定说是以读者不能无疑今以算
 法求之凡此定二斗之量者计其积实当为三百二
 十四寸而以其高五寸者分之则每高一寸为广六
 十四寸八分此六十四寸者自为正方又取其八分
 者割裂而加于正方之外则四面各得二釐五豪之
 数乃复合此六十四寸八分者五为一方壶则其高
 五寸其广八寸五釐而外方三尺二寸二分中受二
卷三十七 第 63a 页 WYG0721-0131c.png
 斗如注之初说矣然此方形者算术所借以为虚加
 之数尔若欲得圆壶之实数则当就此方形规而圆
 之去其四角虚加之数四分之一使六十四寸八分
 者但为四十八寸六分三百二十四寸者但为二百
 四十三寸则壶腹之高虽不减于五寸其广虽不减
 于八寸五釐而其外围则仅为二尺四寸一分五釐
 其中所受仅为斗有五升如经之云无不谐会矣(壶/说)
 (○文/集)
卷三十七 第 63b 页 WYG0721-0131d.png
   乡饮酒
问乡饮酒义谨桉此篇自乡饮酒之义而下先儒以为
 记乡大夫饮宾于庠序之礼自乡饮酒之礼而下先
 儒以为记党正饮酒于庠序以正齿序之位今详考
 其文由前之说则有所谓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
 也(云云/)固足以见宾兴之意由后之说则有所谓六
 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正役之类亦足以證序齿
 之事但某窃疑仪礼所载乡饮只是乡大夫兴其贤
卷三十七 第 64a 页 WYG0721-0132a.png
 能而以礼宾之不知说礼者何取于党饮而记为是
 义据郑注云汉郡国以十月行此饮酒盖取党正之
 说然则自乡饮酒之礼而下岂自成一章之文乃世
 儒述其所以有取于党正之义而因以傅益之耶浅
 陋未得其说曰此无他义只是作记者并举之耳(荅/赵)
 (恭父○/文集)
   乡射
射观德择人是凡与射者皆贤者可以助祭之类但更
卷三十七 第 64b 页 WYG0721-0132b.png
 以射择之如卜筮决事然其人贤不肖不是全用射
 择之也小人更是会射今俗射有许多法与古法多
 少别小人尽会学后之说者说得太过了谓全用此
 射以择诸侯并助祭之人非也大率礼家说话多过
 了无杀合(语/类)
   丧服四制
问谅闇以他经考之皆以谅闇为信默惟郑氏独以为
 凶庐天子居凶庐岂合礼制曰所引剪屏柱楣是两
卷三十七 第 65a 页 WYG0721-0132c.png
 事柱音知主反似是从手不从木也盖始者户北向
 用草为屏不剪其馀至是改而西向乃剪其馀草始
 者无柱与楣檐著于地至是乃施短柱及楣以拄其
 楣架起其檐令稍高而下可作户也来谕乃于柱楣
 之下便云既虞乃剪而除之似谓剪其屏而并及柱
 楣则误矣谅阴梁闇未详古制定如何不敢辄为之
 说但假使不如郑氏说亦未见天子不可居庐之法
 来谕所云不知何据恐欠子细也(滕文公五月居庐/是诸侯居庐之验)
卷三十七 第 65b 页 WYG0721-0132d.png
 (恐天子亦须如此/荅郭子从○文集)
   大戴礼
大戴礼其篇目阙处皆是元无非小戴所去取其间多
 杂伪亦有最好处然多误难读
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小戴采摘来做礼记了然尚
 有零碎好处在
大戴礼本文多错注又舛误武王诸铭有直做得巧了
 切题者如鉴铭是也亦有绝不可晓者想古人只是
卷三十七 第 66a 页 WYG0721-0133a.png
  述戒惧之意而随所在写记以自警省尔不似今人
  为此铭便要就此物上说得亲切然其间亦有切题
  者如汤盘铭之类至于武王盥盘铭则又似个船铭
  想只是因水起意然恐亦有错杂处
 安卿问大戴保傅篇多与贾谊策同如何曰保傅中说
  秦无道之暴此等语必非古书乃后人采贾谊策为
  之亦有孝昭冠辞
 明堂篇说其制度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郑注云法
卷三十七 第 66b 页 WYG0721-0133b.png
  龟文也此又九数为洛书之一验也(以上语/类五条)
 
 
 
 
 
 
御纂朱子全书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