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一
卷二十一 第 1a 页 WYG0720-05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一
  孟子二
   离娄上
    离娄之明章
 上无道揆则下无法守傥上无道揆则下虽有奉法守
  一官者亦将不能用而去之矣朝不信道工不信度
  信如凭信之信此理只要人信得及自然依那个行
卷二十一 第 1b 页 WYG0720-0513b.png
  不敢逾越惟其不信所以妄作如胥吏分明知得条
  法只是他冒法以为奸便是不信度也
 上无礼下无学此学谓国之俊秀者前面工是百官守
  法度者此学字是责学者之事唯上无教下无学所
  以不好之人并起而居高位执进退黜陟之权尽做
  出不好事来则国之丧亡无日矣所以谓之贼民蠹
  国害民非贼而何然其要只在于仁者宜在高位所
  谓一正君而国定也
卷二十一 第 2a 页 WYG0720-0514a.png
问责难之恭陈善闭邪之敬何以别曰大槩也一般只
 恭意思较阔大敬意思较细密如以尧舜三代望其
 君不敢谓其不能便是责难于君便是恭陈善闭邪
 是就事上说盖不徒责之以难凡事有善则陈之邪
 则闭之使其君不陷于恶便是敬责难之恭是尊君
 之词先立个大志以先王之道为可必信可必行陈
 善闭邪是子细著工夫去照管务引其君于当道陈
 善闭邪便是做那责难底工夫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WYG0720-0514b.png
问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曰恭是就人君
 分上理会把他做个大底人看致恭之谓也敬只是
 就自家身上做如陈善闭邪是在巳当如此做(以上/语类)
 (四/条)
   规矩方员之至章
问规矩方员之至也曰规矩是方员之极圣人是人伦
 之极盖规矩便尽得方员圣人便尽得人伦故物之
 方员者有未尽处以规矩为之便见于人伦有未尽
卷二十一 第 3a 页 WYG0720-0514c.png
 处以圣人观之便见惟圣人都尽无一豪之不尽故
 为人伦之至(语/类)
   爱人不亲章
圣人说话是趱上去更无退后来孟子说爱人不亲反
 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荅反其敬行有不得
 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都是趱向上
 去更无退下来如今人爱人不亲更不反求诸己教
 你不亲也休治人不治更不反求诸己教你不治也
卷二十一 第 3b 页 WYG0720-0514d.png
 休礼人不荅更不反求诸己教你不荅也休我也不
 解恁地得你也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我也不仁不义
 无礼无智大家做个鹘突没理会底人(语/类)
   为政不难章
吴伯英问不得罪于巨室曰只是服得他心(语/类)
   天下有道章
郑问小役大弱役强亦曰天何也曰到那时不得不然
 亦是理当如此
卷二十一 第 4a 页 WYG0720-0515a.png
仁不可为众为犹言难为弟难为兄之为言兄贤难做
 他弟弟贤难做他兄仁者无敌难做众去抵当他
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修德行仁则天命在我今之为
 国者论为治则曰不消做十分底事只随风俗做便
 得不必须欲如尧舜三代只恁地做天下也治为学
 者则曰做人也不须做到孔孟十分事且做得一二
 分也得尽是这样苟且见识所谓听天所命者也(以/上)
 (语类/三条)
卷二十一 第 4b 页 WYG0720-0515b.png
   自暴者章
问自暴自弃之别曰孟子说得已分明看来自暴者便
 是刚恶之所为自弃者便是柔恶之所为也
先生问梁自暴自弃如何梁未荅先生曰言非礼义非
 如非先王之道之非谓所言必非诋礼义之说为非
 道是失之暴戾我虽言而彼必不肯听是不足与有
 言也自弃者谓其意气卑弱志趣凡陋甘心自绝以
 为不能我虽言其仁义之美而彼以为我必不能居
卷二十一 第 5a 页 WYG0720-0515c.png
 仁由义是不足有为也故自暴者强自弃者弱伊川
 云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以上语/类二条)
   居下位章
敬之问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莫须是
 明善否曰明善自是明善思诚自是思诚明善是格
 物致知思诚是毋自欺谨独明善固所以思诚而思
 诚上面又自有工夫在诚者都是实理了思诚者恐
 有不实处便思去实他诚者天之道天无不实寒便
卷二十一 第 5b 页 WYG0720-0515d.png
 是寒暑便是暑更不待使他恁地圣人仁便真个是
 仁义便真个是义更无不实处在常人说仁时恐犹
 有不仁处说义时恐犹有不义处便著思有以实之
 始得
问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此是
 以实理见之于用故便有感通底道理曰不是以实
 理去见之于用只是既有其实便自能感动得人也
 (以上语/类二条)
卷二十一 第 6a 页 WYG0720-0516a.png
   伯夷辟纣章
才卿问伯夷是中立而不倚柳下惠是和而不流否曰柳
 下惠和而不流之事易见伯夷中立不倚之事何以
 验之陈曰扣马之谏饿而死此是不倚曰此谓之偏
 倚亦何可以见其不倚刘用之曰伯夷居北海之滨
 若将终身焉及闻西伯善养老遂来归之此可见其
 不倚否曰此下更有一转方是不倚盖初闻文王而
 归之及武王伐纣而去之遂不食周粟此可以见其
卷二十一 第 6b 页 WYG0720-0516b.png
 不倚也(语/类)
问第十三章横渠曰太公伯夷辟纣皆不徒然及归文
 王亦不徒然一佐武王伐纣一谏武王伐纣皆不徒
 然必大谓二人之归文王特以闻其善养老而已窃
 恐不为此而出也曰是(荅吴伯丰/○文集)
   求也为季氏宰章
至之问如李悝尽地力之类不过欲教民而已孟子何
 以谓任土地者亦次于刑曰只为他是欲富国不是
卷二十一 第 7a 页 WYG0720-0516c.png
 欲为民但强占土地开垦将去欲为巳物耳皆为君
 聚敛之徒也(语/类)
   恭者不侮人章
圣人但顾我理之是非不问利害之当否众人则反是
 且如恭俭圣人但知恭俭之不可不为耳众人则以
 为我不侮人则人亦不侮我我不夺人则人亦不夺
 我便是计较利害之私要之圣人与众人做处便是
 五峰所谓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者也(语/类)
卷二十一 第 7b 页 WYG0720-0516d.png
   淳于髡曰章
事有缓急理有大小这样处皆须以权称之或问执中
 无权之权与嫂溺援之以手之权微不同否曰执中
 无权之权稍轻嫂溺援之以手之权较重亦有深浅
 也(语/类)
   人不足与适章
大人格君心之非此谓精神意气自有感格处然亦须
 有个开导底道理不但默默而已伊川解遇主于巷
卷二十一 第 8a 页 WYG0720-0517a.png
 所谓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理以致其
 知杜蔽惑以诚其意正此意也或曰设遇暗君将如
 何而格之曰孔子不能格鲁哀孟子不能格齐宣诸
 葛孔明之于后主国事皆出于一巳将出师先自排
 布宫中府中许多人后主虽能听从然以资质之庸
 难以变化孔明虽亲写许多文字与之亦终不能格
 之凡此皆是虽有格君之理而终不可以致格君之
 效者也(语/类)
卷二十一 第 8b 页 WYG0720-0517b.png
   仁之实章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此数句某煞曾入
 思虑来尝与伯恭说实字有对名而言者谓名实之
 实有对理而言者谓事实之实有对华而言者谓华
 实之实今这实字不是名实事实之实正是华实之
 实仁之实本只是事亲推广之爱人利物无非是仁
 义之实本只是从兄推广之忠君弟长无非是义事
 亲从兄便是仁义之实推广出去者乃是仁义底华
卷二十一 第 9a 页 WYG0720-0517c.png
 采
问仁义之实曰须是理会得个实字方晓得此章意思
 这实字便是对华字且如爱亲仁民爱物无非仁也
 但是爱亲乃是切近而真实者乃是仁最先发去处
 于仁民爱物乃远而大了义之实亦然
问事亲从兄有何分别曰事亲有爱底意思从兄有严
 底意思又曰有敬底意思问从兄如何为义之实曰
 言从兄则有可否问所以同处如何曰不当论同问
卷二十一 第 9b 页 WYG0720-0517d.png
 伊川以为须自一理中别出此意如何曰只是一个
 道理发出来偏于爱底些子便是仁偏于严底些子
 便是义又曰某怕人便说理一
问孟子言义之实从兄是也中庸却言义者宜也尊贤
 为大甚不同如何曰义谓得宜尊贤之等道理宜如
 此曰父子兄弟皆是恩合今以从兄为义何也曰以
 兄弟比父子已是争得些问五典之常义主于君臣
 今曰从兄又曰尊贤岂以随事立言不同其实则一
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WYG0720-0518a.png
 否曰然
问孟子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又曰义之实从兄是也
 不知羞恶与从兄之意如何相似曰不要如此看且
 理会一处上义理教通透了方可别看如今理会一
 处未得却又牵一处来滚同说少閒愈无理会处圣
 贤说话各有指归且与他就逐句逐字上理会去
问仁之实事亲是也一段似无四者只有两个以礼为
 节文斯二者智是知斯二者只是两个生出礼智来
卷二十一 第 10b 页 WYG0720-0518b.png
 曰太极初生亦只生阴阳然后方有其他底
朱蜚卿问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巳也曰如今恁地勉强
 安排如何得乐到得常常做得熟自然浃洽通快周
 流不息油然而生不能自已只是要到这乐处实是
 难在若只恁地把捉安排才忘记又断了这如何得
 乐如何得生问如今也且著恁地把捉曰固是且著
 恁地须知道未是到处须知道乐则生处是当到这
 地头恰似春月草木许多芽蘖一齐爆出来更止遏
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WYG0720-0518c.png
 不得贺孙问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
 无不知敬其兄这个不是旋安排这只就他初发上
 说曰只如今不能常会如此孩提知爱其亲如今自
 失了爱其亲意思及其长也知敬其兄如今自失了
 敬其兄意思须著理会孟子所以说大人者不失其
 赤子之心须要常常恁地要之须是知得这二者使
 常常见这意思方会到得乐则生矣处要紧却在知
 斯二者弗去是也二句上须是知得二者是自家合
卷二十一 第 11b 页 WYG0720-0518d.png
 有底不可暂时失了到得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既知
 了又须著检点教详密子细节节应拍方始会不閒
 断方始乐方始生孟子又云知皆扩而充之若火之
 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
 足以事父母与知斯二者节文斯二者一段语势有
 不同一则说得紧急一则说得有许多节次次序详
 密又曰乐则生如水之流拨尽许多壅塞之物只恁
 地滔滔流将去(以上语/类七条)
卷二十一 第 12a 页 WYG0720-0519a.png
问事亲仁之实从兄义之实盖人之生也莫不知爱其
 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此乃最初一著其他皆
 从此充去故孟子曰无他达之天下也有子曰君子
 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又
 谓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尧舜
 之道孝弟而已矣岂非事亲仁之实从兄义之实乎
 曰仁义只是理事亲从兄乃其事之实也(荅石子重/○文集)
   天下大悦章
卷二十一 第 12b 页 WYG0720-0519b.png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得乎亲
 者不问事之是非但能曲为承顺则可以得其亲之
 悦苟父母有做得不是处我且从之苟有孝心者皆
 可然也顺乎亲则和那道理也顺了非特得亲之悦
 又使之不陷于非义此所以为尤难也
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是无一事不是处和亲之心也
 顺了下面所以说瞽瞍底豫(以上语/类二条)
  离娄下
卷二十一 第 13a 页 WYG0720-0519c.png
   子产听郑国之政章
问子产之事以左传考之类非不知为政者孟子之言
 姑以其乘舆济人一事而议之耳而夫子亦止以惠
 人目之又谓其犹众人之母知食而不知教岂非子
 产所为终以惠胜与曰致堂于惠人也论此一段甚
 详东坡云有及人之近利无经世之远图亦说得尽
 都鄙有章只是行惠人底规模若后世所谓政者便
 只是惠(语/类)
卷二十一 第 13b 页 WYG0720-0519d.png
乘舆济人之说与某所闻于师者相表里但不必言奸
 人圣贤所警正为仁人君子豪釐之差耳奸人则尚
 何说哉诸若此类稍加密察为佳辟除之辟乃赵氏
 本说与上下文意正相发明盖与舍车济人正相反
 也此段注释近略稍改稍详于旧略云惠谓私恩小
 利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度之施焉惠而不
 知为政者亦有仁心仁闻而不能扩充以行先王之
 道云尔又云十月成梁盖时将寒冱不可使民徒涉
卷二十一 第 14a 页 WYG0720-0520a.png
 又农功既毕可以役民之时先王之政细大具举而
 无事不合民心顺天理故其公平正大之体纲纪法
 度之施虽纤悉之閒亦无遗恨如此岂子产所及哉
 诸葛武侯之治蜀也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莫不缮理
 而民不告劳盖其言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其亦
 庶几知为政矣又云君子能行先王之政使细大之
 务无不毕举则惠之所及亦巳广矣是其出入之际
 虽辟除人使之避己亦上下之分固所宜然何必曲
卷二十一 第 14b 页 WYG0720-0520b.png
 意行私使人知已出然后为惠又况人民之众亦安
 得人人而济之哉(荅何叔京/○文集)
   君之视臣如手足章
有故而去非大义所系不必深为之说臣之去国其故
 非一端如曰亲戚连坐则先王之制父子兄弟罪不
 相及亦岂有此事哉但昔者谏行言听而今也有故
 而去而君又加礼焉则不得不为之服矣乐毅之去
 燕近之(荅何叔京/○文集)
卷二十一 第 15a 页 WYG0720-0520c.png
   非礼之礼章
非礼义之礼义所论善矣但以为其心皆在于异俗而
 邀名则不必皆然盖有择焉不精以为善而为之者
 知言所谓缘情立义自以为由正大之德而不知觉
 者也此句之失与论子产而指奸人相类(荅何叔京/○文集)
   中也养不中章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养者非速使之中使之才渐
 民以仁摩民以义之谓也下以善养人同(语/类)
卷二十一 第 15b 页 WYG0720-0520d.png
   人有不为也章
问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又曰狷者有所
 不为不为之言则同不为之意似有别矣窃疑狷者
 之病全在于有所二字于所当为者而不为则非知
 所决择之人矣狷者之所以不为者病在何处苟自
 知其偏加笃学力行审思明辨之功便可至中耶抑
 气质之偏自有定量终不足与有为耶曰狷者但能
 不为而不能有为亦其气质习尚之偏耳知其偏而
卷二十一 第 16a 页 WYG0720-0521a.png
 反之岂有终不足与有为之理(荅詹尚宾/○文集)
   仲尼不为己甚章
问仲尼不为己甚此言本分之外无所增加耳曰巳训
 太又问非其君不仕非其民不使治亦进乱亦进不
 羞污君不辞小官气象可谓巳甚矣而目之曰圣人
 之清和似颇难会顷之乃曰虽是圣终有过当处(语/类)
   大人者章
大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赤子无所知无所能此两句
卷二十一 第 16b 页 WYG0720-0521b.png
 相拗如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是不失其无所知
 无所能做出盖赤子之心纯一无伪而大人之心亦
 纯一无伪但赤子是无知觉底纯一无伪大人是有
 知觉底纯一无伪
问赤子之心莫是发而未远乎中不可作未发时看否
 曰赤子之心也有未发时也有已发时今欲将赤子
 之心专作已发看也不得赤子之心方其未发时亦
 有老稚贤愚一同但其已发未有私欲故未远乎中
卷二十一 第 17a 页 WYG0720-0521c.png
 耳(以上语/类二条)
   养生者章
王德脩云亲闻和靖说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曰亲之生
 也好恶取舍得以言焉及其死也好恶取舍无得而
 言当是时亲之心即子之心子之心即亲之心故曰
 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先生曰亦说得好(语/类)
   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曰只深造以道便是要自得
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WYG0720-0521d.png
 之此政与浅迫相对所谓深造者当知非浅迫所可
 致若欲浅迫求之便是强探力取只是既下工夫又
 下工夫直是深造便有自得处在其中又曰优游餍
 饫都只是深造后自如此非是深造之外又别欲自
 得也与下章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之意同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如何曰深造云者非
 是急迫遽至要舒徐涵养期于自得而已自得之则
 自信不疑而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于道也深资之
卷二十一 第 18a 页 WYG0720-0522a.png
 深则凡动静语默一事一物无非是理所谓取之左
 右逄其原也又问资字如何说曰取也资有资藉之
 意资之深谓其所资藉者深言深得其力也
或问君子深造之以道一章曰深造之以道语似倒了
 以道字在深造字上方是盖道是造道之方法循此
 进进不已便是深造之犹言以这方法去深造之也
 今曰深造之以道是深造之以其方法也以道是工
 夫深造是做工夫如博学审问谨思明辨力行之次
卷二十一 第 18b 页 WYG0720-0522b.png
 序即是造道之方法若人为学依次序便是以道不
 依次序便是不以道如为仁而克己复礼便是以道
 若不克己复礼别做一般样便是不以道能以道而
 为之不已造之愈深则自然而得之既自得之而为
 我有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这一句又
 要人看盖是自家既自得之则所以资藉之者深取
 之无穷用之不竭只管取只管有滚滚地出来无穷
 自家资他他又资给自家如掘地在下藉上面源头
卷二十一 第 19a 页 WYG0720-0522c.png
 水来注满若源头深则源源来不竭若浅时则易竭
 矣又如富人大宝藏里面只管取只管有取之左右
 逄其原盖这件事也撞著这本来底道理那件事也
 撞著这本来底道理事事物物头头件件皆撞著这
 道理如资之深那源头水只是一路来到得左右逄
 原四方八面都来然这个只在自得上才自得则下
 面节次自是如此
子善问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一节曰大要
卷二十一 第 19b 页 WYG0720-0522d.png
 在深造之以道此是做工夫处资是他资助我资给
 我不是我资他他那个都是资助我底物事头头撞
 著左边也是右边也是都凑著他道理源头处源头
 便是那天之明命滔滔汨汨底似那一池有源底水
 他那源头只管来得不绝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来供
 自家用似那鱼凑活水相似却似都凑著他源头且
 如为人君便有那仁从那边来为人臣便有那个敬
 从那边来子之孝有那孝从那边来父之慈有那慈
卷二十一 第 20a 页 WYG0720-0523a.png
 从那边来只是那道理源头处庄子说恃原而往便
 是说这个自家靠著他源头底这个道理左右前后
 都见是这道理庄子说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他那资
 给我底物事深远自家这里头头凑著他源头
或问自得章文义莫有节次否曰此章重处只在自得
 后其势自然顺下来才恁地便恁地但其閒自不无
 节次若是全无节次孟子何不说自得之则取之左
 右逄其原曰尹先生却正如此说曰看他说意思自
卷二十一 第 20b 页 WYG0720-0523b.png
 别孟子之意是欲见其曲折而详言之尹先生之言
 是姑举其首尾而略言之自孟子后更无人会下这
 般言语(以上语/类五条)
   博学而详说之章
问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如何曰约自博中来
 既博学又详说讲贯得直是精确将来临事自有个
 头绪才有头绪便见简约若是平日讲贯得不详悉
 及至临事只觉得千头万绪更理会不下如此则岂
卷二十一 第 21a 页 WYG0720-0523c.png
 得为约
问博学详说将以反说约也曰贯通处便是约不是贯
 通了又去里面寻讨个约公说约处却是通贯了又
 别去寻讨个约岂有此理伊川说格物处云但积累
 多后自然脱然有贯通处积累多后便是学之博脱
 然有贯通处便是约杨楫通老问世间博学之人非
 不博却又不知个约处者何故曰他合下博得来便
 不是了如何会约他更不穷究这道理是如何都见
卷二十一 第 21b 页 WYG0720-0523d.png
 不透彻只是搜求隐僻之事钩摘奇异之说以为博
 如此岂能得约今世博学之士大率类此不读正当
 底书不看正当注疏偏拣人所不读底去读欲乘人
 之所不知以誇人不问义理如何只认前人所未说
 今人所未道者则取之以为博如此如何望到约处
 又曰某尝不喜扬子云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
 之以卓多闻欲其约也多见欲其卓也说多闻了又
 更要一个约去守他正如公说这个是所守者约不
卷二十一 第 22a 页 WYG0720-0524a.png
 是守之以约也(以上语/类二条)
问第十五章横渠曰约者天下至精至微之理也然曰
 学者必先守其至约又曰不必待博学而后至于约
 其先固守于约也必大谓精微之理必问辨攻索而
 后得之决不容以径造横渠之说恐别有谓曰未博
 学而先守约即程子未有致知而不在敬之意亦切
 要之言也(荅吴伯丰/○文集)
   以善服人章
卷二十一 第 22b 页 WYG0720-0524b.png
以善服人者唯恐人之进于善也如张华之对晋武帝
 恐吴人更立令主则江南不可取之类是也以善养
 人者唯恐人之不入于善也若汤之事葛遗之牛羊
 使人往为之耕之类是也(荅张敬之/○文集)
   徐子曰章
所谓声闻过情这个大段务外郎当且更就此中间言
 之如为善无真实恳恻之意为学而勉强苟且徇人
 皆是不实须就此反躬思量方得(语/类)
卷二十一 第 23a 页 WYG0720-0524c.png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章
敬之问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曰人与万物都一
 般者理也所以不同者心也人心虚灵包得许多道
 理过无有不通虽閒有气禀昏底亦可克治使之明
 万物之心便包许多道理不过虽其间有禀得气稍
 正者亦止有一两路明如禽兽中有父子相爱雌雄
 有别之类只有一两路明其他道理便都不通便推
 不去人之心便虚明便推得去就大本论之其理则
卷二十一 第 23b 页 WYG0720-0524d.png
 一才禀于气便有不同贺孙问几希二字不是说善
 恶之閒乃是指这些好底说故下云庶民去之君子
 存之曰人之所以异于物者只争这些子
元昭问君子存之曰存是存其所以异于禽兽之道理
 今自谓能存只是存其与禽兽同者耳饥食渴饮之
 类皆其与禽兽同者也释氏云作用是性或问如何
 是作用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卷二十一 第 24a 页 WYG0720-0525a.png
 此是说其与禽兽同者耳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释氏元
 不曾存得
或问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明察之义有浅深否曰察深
 于明明只是大槩明得这个道理耳又问与孝经事
 天明事地察之义如何曰这个明察又别此察字却
 训著字明字训昭字事父孝则事天之道昭明事母
 孝则事地之道察著孟子所谓明察与易系明于天
卷二十一 第 24b 页 WYG0720-0525b.png
 之道察于人之故同
子善问舜明庶物察人伦文势自上看来此物字恐合
 作禽兽说曰不然明于庶物岂止是说禽兽禽兽乃
 一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然有多少
 不甚要紧底事舜看来唯是于人伦最紧要
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明察是见得事事物物之理无一
 豪之未尽所谓仁义者皆不待求之于外此身此心
 浑然都是仁义
卷二十一 第 25a 页 WYG0720-0525c.png
问舜由仁义行便是不操而自存否曰这都难说舜只
 是不得似众人恁地著心自是操(以上语/类六条)
问第十九章集注云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根
 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巳字恐未莹曰巳字只作本
 字为佳(荅吴伯丰/○文集)
   禹恶旨酒章
问禹恶旨酒好善言汤执中文王望道未之见武王不
 泄迩不忘远周公坐以待旦此等气象在圣人则谓
卷二十一 第 25b 页 WYG0720-0525d.png
 之兢兢业业纯亦不已在学者则是任重道远死而
 后已之意否曰他本是说圣人又曰读此一篇使人
 心惕然而常存也
问汤执中立贤无方莫是执中道以立贤否曰不然执
 中自是执中立贤自是立贤只这执中却与子莫之
 执中不同故集注下谓执谓守而不失汤只是要事
 事恰好无过不及而已(以上语/类二条)
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是文王望道如未见之事(荅吴/伯丰)
卷二十一 第 26a 页 WYG0720-0526a.png
泄迩忘远通人与事而言泄字兼有亲信狎侮忽略之
 意(荅吴/伯丰)
不泄迩不忘远是无所不用其敬之意(荅吴/伯丰)
李公常语曰孔子与宾牟贾言大武曰声淫及商何也
 对曰非武音也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
 武王之志荒矣武王之志犹不贪商而孟子曰文王
 望道而未之见谓商之禄未尽也病其有贤臣也文
 王贪商如此其甚则事君之小心安在哉岂孔子之
卷二十一 第 26b 页 WYG0720-0526b.png
 妄言哉孔子不妄孟子之诬文王也隐之辨曰孟子
 曰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盖言文王之仁望
 治道而未之见耳赵岐释之曰殷禄未尽尚有贤臣
 道未得至故望而不致诛于纣此岐之失也读孟子
 而识其意正岐之失可也而乃用岐之说攻孟子谓
 孟子诬文王之贪商岂理也哉欲加人以罪援引他
 事以实之其不仁甚矣曰望道而未之见而与如古
 人多通用此句与上文视民如伤为对孟子之意曰
卷二十一 第 27a 页 WYG0720-0526c.png
 文王保民之至而视之犹如伤体道之极而望之犹
 如未之见其纯亦不已如是愚意谓然不审隐之以
 为如何(读余隐之尊孟辨/○以上文集四条)
   王者之迹熄章
庄仲问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先儒谓
 自东迁之后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矣恐是孔子删
 诗之时降之曰亦是他当时自如此要识此诗便如
 周南召南当初在镐丰之时其诗为二南后来在洛
卷二十一 第 27b 页 WYG0720-0526d.png
 邑之时其诗为黍离只是自二南进而为二雅自二
 雅退而为王风二南之于二雅便如登山到得黍离
 时节便是下坡了(语/类)
   可以取章
正卿问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亦下二联之义曰看
 来可以取是其初略见得如此可以无取是子细审
 察见得如此如夫子言再思一般下二联放此庶几
 不碍不然则不取却是过厚而不与不死却是过薄
卷二十一 第 28a 页 WYG0720-0527a.png
 也(语/类)
   天下之言性也章
问则故而已矣故是如何曰故是个已发见了底物事
 便分明易见如公都子问性孟子却云乃若其情则
 可以为善矣盖性自是个难言底物事唯恻隐羞恶
 之类却是已发见者乃可得而言只看这个便见得
 性集注谓故者是已然之迹也是无个字得下故下
 个迹字
卷二十一 第 28b 页 WYG0720-0527b.png
问则故而已矣曰性是个糊涂不分明底物事且只就
 那故上说故却是实有痕迹底故有两件如水之有
 顺利者又有逆行者毕竟顺利底是善逆行底是恶
 所以说行其所无事又说恶于凿凿则是那逆行底
敬之问故者以利为本如火之炎上水之润下此是故
 人不拂他润下炎上之性是利曰故是本然底利是
 他自然底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固是他本然之性
 如此然水自然润下火自然炎上便是利到智者行
卷二十一 第 29a 页 WYG0720-0527c.png
 其所无事方是人知得自然底从而顺他
故是已然之迹如水之下火之上父子之必有亲孟子
 说四端皆是然虽有恻隐亦有残忍故当以顺为本
 如星辰亦有逆行大要循躔度者是顺又问南轩说
 故作本然曰如此则善外别有本然孟子说性乃是
 于发处见其善荀扬亦于发处说只是道不著问既
 云于发处见伊川云孟子说性乃极本穷原之理莫
 因发以见其原曰然
卷二十一 第 29b 页 WYG0720-0527d.png
故只是已然之迹如水之润下火之炎上润下炎上便
 是故也父子之所以亲君臣之所以义夫妇之别长
 幼之序然皆有个已然之迹但只顺利处便是故之
 本如水之性固下也然搏之过颡激之在山亦岂不
 是水哉但非其性耳仁义礼智是为性也仁之恻隐
 义之羞恶礼之辞逊智之是非此即性之故也若四
 端则无不顺利然四端皆有相反者如残忍之非仁
 不耻之非义不逊之非礼昏惑之非智即故之不利
卷二十一 第 30a 页 WYG0720-0528a.png
 者也伊川发明此意最亲切谓此一章专主智言凿
 于智者非所谓以利为本也其初只是性上汎说起
 不是专说性但谓天下之说性者只说得故而已后
 世如荀卿言性恶扬雄言善恶混但皆说得下面一
 截皆不知其所以谓之故者如何遂不能以利为本
 而然也荀卿之言只是横说如此到底灭这道理不
 得只就性恶篇谓涂之人皆可为禹只此自可见故
 字若不将已然之迹言之则下文苟求其故之言如
卷二十一 第 30b 页 WYG0720-0528b.png
 何可推历家自今日推算而上极于太古开辟之时
 更无差错只为有此已然之迹可以推测耳天与星
 辰閒或躔度有少差错久之自复其常以利为本亦
 犹天与星辰循常度而行苟不如此皆凿之谓也
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矣故犹云所为也言凡人说性
 只说到性之故盖故却以利为本利顺者从道理上
 顺发出来是也是所谓善也若不利顺则是凿故下
 面以禹行水言之苟求其故此故与则故却同故犹
卷二十一 第 31a 页 WYG0720-0528c.png
 所以然之意直卿云先生言刘公度说此段意云孟
 子专为智而言甚好
或问天下之言性伊川以为言天下万物之性是否曰
 此倒了他文势只是云天下之言性者止可说故而
 已矣如此则天下万物之性在其閒矣(以上语/类七条)
   公行子有子之丧章
孟子鄙王驩而不与言固是然朝廷之礼既然则当事
 之时虽不鄙之亦不得与之言矣鄙王驩事于出吊
卷二十一 第 31b 页 WYG0720-0528d.png
 处已见之此章之意则以朝廷之礼为重时事不同
 理各有当圣贤之言无所苟也岂为愧众人为己甚
 而始以是荅之哉正所以明朝廷之礼而警众人之
 失也(荅何叔京/○文集)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章
问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是我本有此仁此礼只要
 常存而不忘否曰非也他这个在存心上说下来言
 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以其存心不同耳君子则以
卷二十一 第 32a 页 WYG0720-0529a.png
 仁以礼而存之于心小人则以不仁不礼而存之于
 心须看他上下文主甚么说始得
我必不忠恐所以爱敬人者或有不出于诚实也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
 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此便是知耻知耻则进学
 安得不勇(以上语/类三条)
   公都子问匡章章
孟子之于匡章盖怜之耳非取其孝也故杨氏以为匡
卷二十一 第 32b 页 WYG0720-0529b.png
 章不孝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据
 章之所为因责善于其父而不相遇虽是父不是巳
 是然便至如此荡业出妻屏子终身不养则岂得为
 孝故孟子言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此便是责之以
 不孝也但其不孝之罪未至于可绝之地耳然当时
 人则遂以为不孝而绝之故孟子举世之不孝者五
 以晓人若如此五者则诚在所绝耳后世因孟子不
 绝之则又欲尽雪匡子之不孝而以为孝此皆不公
卷二十一 第 33a 页 WYG0720-0529c.png
  不正倚于一偏也必若孟子之所处然后可以见圣
  贤至公至仁之心矣或云看得匡章想是个拗强底
  人观其意属于陈仲子则可见其为人耳先生甚然
  之曰两个都是此样人故说得合味道云舜不告而
  娶盖不欲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耳如匡章则其怼
  也甚矣(语/类)
 
 
卷二十一 第 33b 页 WYG0720-0529d.png
 
 
 
 
 
 
 
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