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三
卷七十三 第 1a 页 WYG0094-043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七十三   宋 王与之 撰
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去/声)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㮚氏
为量(音/亮)段氏为镈器桃氏为刅
 贾氏曰此与下攻金之工为目○郑锷曰木可攻也
 皮可攻也经亦以攻言之经曰烁金以为刃攻之之
 道殆以火烁之欤
 刘迎曰先儒以多锡为下齐少锡为上齐是则上下
卷七十三 第 1b 页 WYG0094-0436d.png
 齐以锡为多寡也然筑氏为削冶氏为杀矢皆五分
 其金而锡居二何以分上下齐乎所谓齐者知有齐
 量轻重于其间(○王昭禹曰筑氏为削五分其金而/锡居二则用锡为多故曰执下齐冶)
 (氏为戈戟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则用锡为少故曰执/上齐以削为下齐而言筑氏执之则大刃鉴燧之属)
 (皆下齐也以戈戟为上齐而言冶氏执之则钟鼎斤/斧之属皆上齐也举筑冶二工其他以类推之可知)
 (矣/)○郑康成曰声钟錞于之属量豆区釜也镈器田
 器钱镈之属刃大刃刀剑之属○郑锷曰凫氏为钟
 然能鸣之类不止于钟故以声言之桃氏为剑然器
卷七十三 第 2a 页 WYG0094-0437a.png
 之利者不止于剑故以刃言之
金有六齐
 郑康成曰目和金之品数○郑锷曰凡物太刚则折
 太柔则仆金至刚之物锡至柔之物金有赤黑之色
 锡有青白之色金不济之以锡其为器也刚烈而不
 和不和之以锡其为色也昏昧而不明故六齐之金
 皆用锡特其所以异者有多少而已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
卷七十三 第 2b 页 WYG0094-0437b.png
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
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
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王昭禹曰钟以击鼎以烹用锡为最少故六分其金
 而锡居一斧以伐斤以斫用锡宜差多故五分其金
 而锡居一戈戟皆用之以刺防其或挫折用锡宜多
 于斧斤故四分其金而锡居一凡此皆所谓上齐也
 (○陈用之曰钟鼎欲其传之久故其齐居最○郑锷/曰钟贵其声之清鼎欲其体之固斧斤戈戟欲其锋)
卷七十三 第 3a 页 WYG0094-0437c.png
 (之利金多/则然也)大刃则戚扬之属施之斩斫则防其易亏
 缺故三分其金而锡居一削则以制书杀矢中之则
 死皆欲其坚忍不脆其用锡又宜多于大刃故五分
 其金而锡居二(○郑锷曰刃剑也削也杀矢也虽皆/以利为尚然今之用刃者皆须磨错)
 (使其光明莹照则知贵其色之青白矣惟锡多则然/也○陈用之曰斧斤戈戟大刃削杀矢则将新而用)
 (之各称其用/而为之等焉)鉴燧以取水火于日月或用之以照以
 明白为上故用锡为最多而金锡相半焉凡此所谓
 下齐也○薛氏曰鉴燧之齐均有取乎金锡之半而
卷七十三 第 3b 页 WYG0094-0437d.png
 司烜则曰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其
 齐同而用异何也盖如籥章逆暑迎寒皆用土鼓豳
 诗且土鼓豳诗一也而逆暑迎寒皆以是者所用各
 有时所占各有气惟以声应时以时占气则气无不
 应金锡半为鉴燧之齐则阴阳之性均而不偏当昼
 取火于日昼阳中也纯阳之精于是而可降当夜取
 水于月夜阴中也纯阴之精于是而可掬大抵神缘
 精而寓精因神而止气因精而生偏阳则阴竭偏阴
卷七十三 第 4a 页 WYG0094-0438a.png
 则阳竭二者不偏然后水火可以相待而成
 郑锷曰攻金之工有桃氏有冶氏有凫氏有㮚氏有
 段氏有筑氏或为削或为戈戟或为钟或为剑或为
 量为镈独无为鼎为斧斤为鉴燧之工鼎亦钟之属
 可附于凫氏之官斧斤亦上齐可附于戈戟之列鉴
 燧独无所可附意者自有鉴燧之工执中齐记者亡
 之尔(○陈用之曰鉴燧之器于六者无所类然/以明白为上则改煎金锡岂非属之㮚氏)
筑氏为削
卷七十三 第 4b 页 WYG0094-0438b.png
 赵氏曰削是削刻书之刀古者未有纸笔凡事写之
 竹简欲窜则以刀削裁去之尚书序云更以竹简写
 之夫子作春秋削则削笔则笔是也故有筑氏之工
 名官以筑者盖筑所以致实书之所述欲删其烦冗
 而取其实故也(○郑锷曰大事书于策小事书于简/而简策所书者非笔也百名以上书)
 (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而方策所书者亦非笔也大/约剂书于宗彝小约剂书于丹图而彝图所书者亦)
 (非笔也然则如之何名之曰书盖为刀而刻于上耳/书刀而名之曰削其为物甚微其为制甚易特立一)
 (官以掌之春秋书筑台筑囿诗人美作室言筑之登/登则筑者欲其坚而已为削以刻字天下之书无穷)
卷七十三 第 5a 页 WYG0094-0438c.png
 (而字之刻亦无已苟非锻鍊之坚何以供无穷之用/名之曰筑厥有旨哉○王昭禹曰筑有节也削以裁)
 (书而治之故以削/书名官谓筑氏)
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
 王昭禹曰十寸为尺十分为寸以长尺而累之则合
 六削适六尺矣环而围之其势圜足以成规则不期
 于圜而自中于规矣○郑锷曰取六削而周环以合
 之欲其成规取诸圆也盖削者曲刀也其形偃曲如
 弓之反张而为之也其形曲则过乎曲不可也不及
卷七十三 第 5b 页 WYG0094-0438d.png
 乎曲亦不可也合六削而圆然后其曲为得中此盖
 言其制作之法其度当如是耳王安石云合六成规
 取乎地数之中惟成为能无穷惟中为能有常书为
 不刋之典削所以裁制其书岂可苟哉合六成规所
 以称其书也是亦衍说
欲新而无穷
 赵氏曰天下之器久则必旧然庖丁解牛十有九年
 其刃新发于硎无他器之善其制故也书之所述无
卷七十三 第 6a 页 WYG0094-0439a.png
 穷则削之用亦欲无穷所以筑氏亦欲常新而无穷
 已(○郑锷曰刀之新者必利既久则钝夫久而钝者/锻金不坚耳金不坚故其新有时而穷削之所用)
 (者大故欲锻之有法使/其新也常无穷而已)
敝尽而无恶
 郑康成曰谓刃也脊也其金如一虽至敝尽无瑕恶
 也○郑锷曰刀之久者必恶恶如今上绣也久而生
 恶亦以锻金无法故也(○王昭曰敝尽者亦其锋芒/之适于用者然也若其脊刃)
 (亦未尝有亏缺之疵岂非无恶之谓凡此/皆材美工巧之效所谓鲁之削不过此也)
卷七十三 第 6b 页 WYG0094-0439b.png
冶氏为杀矢
 郑锷曰泥在钧唯甄者之所为金在镕唯冶者之所
 铸则冶者铸金之工也攻金之工六孰非冶哉特于
 戈戟之工称冶者盖他工用金或镕之而写于范模
 之中唯戈戟则冶而成故正名其官曰冶○赵氏曰
 冶氏为杀矢所执者下齐也而其目乃称冶氏执上
 齐者何谓注疏解义皆以为秦火后脱误其实不然
 盖冶氏正为戈戟上齐正是冶氏所执所谓杀矢非
卷七十三 第 7a 页 WYG0094-0439c.png
 冶氏正职特兼为之盖经中自有矢人故也然矢人
 为矢只是理会轻重笴羽至于箭镞却是冶氏以金
 烧打成矢人不过用见成之镞安排结裹成箭如今
 之造矢者何尝自打铁刃依旧是铁匠打来特买来
 刮摩订斗成惟其矢刃皆是金工做底故令冶氏兼
 为之如轮人为轮又兼为盖也所以刃长寸围寸铤
 十之重三垸此四句冶氏矢人皆言之者意实在此
 考工所以言上齐于序目者指戈戟正职而言也然
卷七十三 第 7b 页 WYG0094-0439d.png
 虑冶氏知戈戟之器而废杀矢之事故专以杀矢名
 其职且于职中先言为杀矢之制方继以戈戟之事
 焉以见其相兼不可偏废之意至于矢人有五矢而
 冶氏止为杀矢者意者杀矢用于近射田猎要中之
 则死不可以他矢论所以考工言六齐独曰五分其
 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其他皆无齐焉以此
 见杀矢用金为多
刃长寸围寸铤(音/挺)十之重三垸(音/丸)
卷七十三 第 8a 页 WYG0094-0440a.png
 赵氏曰刃长寸谓箭镞长一寸也围寸刃围转亦一
 寸也据矢人三分其羽以设其刃刃长二寸者意者
 刃只一寸并刃与刃把处言之却有二寸镞谓箭足
 入藁中者铤十之则入藁中凡一尺矣谓之铤取其
 直也矢人云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亦言藁中之
 铁铤也垸注谓量名疏谓非斛量之号是称两之名
 但不知所重几何注疏皆未闻不可考也然冶氏言
 此四句于职之首矢人言于职之末者岂非言于篇
卷七十三 第 8b 页 WYG0094-0440b.png
 首所以见其不可缓之意而言于篇末又以见此物
 冶氏所职非矢人所当急欤
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赵氏曰自此以下却是说戈戟戈戟皆刺兵也戈二
 刃(○郑康成曰戈/今句孑戟也)戟三刃戈小而戟大戟兵器之最
 健者其别于戈以此内谓胡下接柲处正是铁筒子
 入木柄者这里面谓之内胡谓矛之旁出者援谓自
 柲直至上尖头刺刃也(○郑锷曰戈之状有曲而下/垂者谓之胡有直而上达者)
卷七十三 第 9a 页 WYG0094-0440c.png
 (谓之援其柄谓之柲/柲之受胡者谓之内)戈广二寸揔内与援与胡言三
 者皆径广二寸疏谓广二寸只是说胡阔若是专说
 胡径当言胡广不应言戈广也内倍之其长四寸胡
 三之其长六寸援四之其长八寸
已倨则不入已句(音/钩)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
 郑锷曰已之为言大也倨直也句曲也○赵氏曰倨
 句长短皆指胡之四病盖戈之所用在胡故特言之
 注云戈句兵也中义谓戈戟不比矛头有钩以句物
卷七十三 第 9b 页 WYG0094-0440d.png
 不可谓之句兵以为注之非不知注之言有据下文
 庐人云句兵欲无弹注云句兵戈戟属刺兵欲无蜎
 注云刺兵矛属是戈戟可以言句也礼书画戈戟胡
 皆下垂信可谓之句兵矣已倨注谓胡微直而邪多
 疏谓胡头大舒是胡头去援太远过直可知已句注
 谓胡曲多疏谓胡头太横是胡头去援太近过曲可
 知直则以之刺人而不能入曲则以之刺人而创不
 决疏云胡太横则拥不削物故创不决也注谓胡之
卷七十三 第 10a 页 WYG0094-0441a.png
 曲直锋本必横而取圜于磬折疏释之谓胡要横捷
 微邪向上不倨不句要如磬之折杀之势如此则无
 前四病此说甚分明长内谓内过长也短内过短也
 内四寸援八寸内过长则胡向上侵援援无八寸则
 短矣短则胡向上近援胡头低注所以云如此则胡
 曲于磬折也胡既与援相近故引之则援与胡并钩
 并钩则援易折前谓援以其在上故云前也内过短
 则胡必近下为之胡内必无四寸而援长反踰八寸
卷七十三 第 10b 页 WYG0094-0441b.png
 注所以云如此则胡倨于磬折也胡既近下安之则
 头舒头舒则引之不能速及故不疾也决乃决开之
 意如决之东方则东流之决矣但言其速尔(○毛氏/曰倨句)
 (以胡言长短以援言胡利以击亦利以刺太直则刃/不得刺人故已倨则不入太曲则刃不得击人故已)
 (句则不决内长则援短援短则胡亦短两者俱短则/在上为太轻矣故折前内短则援长援长则胡亦长)
 (两者俱长则在上为/太重故引之不疾)
是故倨句外博
 郑康成曰博广也倨之外胡之里也句之外胡之表
卷七十三 第 11a 页 WYG0094-0441c.png
 也广其本以除四病而便用(○贾氏曰倨谓胡上句/谓胡下倨句皆有外广)
 (倨之外胡之里谓胡下近本增之使广也/句之外胡之表谓胡上近本增之使广也)○赵氏曰
 以注与疏考之本即援也倨外博者谓自胡刃上头
 直处从外头沿入刃里直至刃下曲处要去本阔也
 句外博者谓自胡刃下头曲处从外面向上至直处
 沿入刃里倨外头要去本阔也无他欲上下尺寸皆
 去援宽则不太曲不太直自然合于磬折无上四病
 而便用矣(○陈用之曰戈戟刺兵也勾者若矛是也/此篇所记倨句利病似皆勾兵之制度而)
卷七十三 第 11b 页 WYG0094-0441d.png
 (以属之戈戟岂其然乎郑氏不此之思即以戈戟为/勾兵失之至若以戈之用为在胡谓援短则曲于磬)
 (折援长则倨于磬折倨之外为胡之里句之外为/胡之表非徒牵合而失其本旨于形制亦无所考)
重三锊(音/劣)
 郑司农曰锊量名读为刷○郑康成曰许叔重说文
 解字云锊锾也今东莱称或以为大半两为钧十钧
 为环环重六两大半两锾锊似同矣则三锊为一斤
 四两(○郑锷曰书之吕刑有其罚百锾千锾之数/锾即锊也三锾言戈之金共重一斤四两)
戟广寸有半寸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
卷七十三 第 12a 页 WYG0094-0442a.png
重三锊
 王昭禹曰戟今戈类然戟有三锋则其广宜少杀于
 戈然后便于用故戈广二寸而戟广寸有半寸内三
 之凡长四寸有半寸援五之则其长七寸有半寸与
 内之长亦共尺有二寸○赵氏曰三锋共广四寸半
 戟之长亦尺有二寸胡之长亦六寸特胡内独长于
 戈之内半寸援却短于戈之援半寸盖戟刃多则头
 重所以深内半寸减援半寸则戟柲插得牢而难脱
卷七十三 第 12b 页 WYG0094-0442b.png
 也倨句中矩若以平易解之皆是说胡谓胡直处曲
 处中矩四方平正也然倨句之形惟方而无角者
 方是既为倨句乃不方不员岂得曰中矩此注所以
 分为二事分倨于援分中矩于胡也注云胡直中矩
 言方正也戟胡横贯之胡中矩则援之外句磬折欤
 疏云胡六寸横贯三寸直下三寸是胡中矩也援七
 寸半亦以三寸为横稍举之使不中矩以四寸半者
 向上为磬折向外此援为倨句也○郑锷曰前所言
卷七十三 第 13a 页 WYG0094-0442c.png
 戈之援即是直而上达者此戟既有三锋则所谓援
 者乃其旁之直而上达者刺乃当中而直前之锋也
 戟之广既减于戈广之寸若不三锋则不得与戈同
 重三锊故言与刺重三锊言合三锋乃如戈之重也
     总论
 郑锷曰五兵之制尚矣书有执戈上刃之文而执剑
 执瞿说者皆以为戟属经有司戈盾之官而不司戟
 诗有干戈戚扬之文亦不言戟以理考文兵之用最
卷七十三 第 13b 页 WYG0094-0442d.png
 多者无如戈观富父终生以戈摏侨如之喉狼曋以
 戈斩秦囚子南以戈击子晰长鱼矫以戈杀驹伯诗
 曰荷戈与祋书曰称尔戈经之司戈盾言祭祀授故
 士戈军旅会同授贰车戈授虎士戈无所往而不用
 焉岂非以其柲短而易持其胡其援广而易入可以
 摏可以斩可以击可以钩故欤然左传有子都拔棘
 之事明堂位言越棘经于掌舍有棘门楚武王荆尸
 而举授师孑焉说者谓孑者戟也则戟亦未尝不与
卷七十三 第 14a 页 WYG0094-0443a.png
 戈并用然不若戈为常用故后世以戟赐臣下之有
 勋者或韬以赤油或韬以黼黻而谓之棨戟以代斧
 钺焉先儒谓戈或谓之鸡鸣者以其胡似鸡鸣也或
 谓之拥颈者以其胡曲故谓之拥颈也凡戟而无刃
 者秦晋之间谓之孑或谓之镳吴扬之间谓之伐东
 齐秦晋之间其大者谓之曼胡其曲者谓之句孑曼
 胡
桃氏为剑
卷七十三 第 14b 页 WYG0094-0443b.png
 王昭禹曰剑之工名谓之桃氏以桃能辟除不祥而
 剑亦能止暴恶故也
腊广二寸有半寸
 郑康成曰腊谓两刃(○郑锷曰古者腊必猎猎而得/禽则宰杀以祭故腊于文为月)
 (旁巤盖言于是月必猎也然四时之田得禽皆割以/祭独谓腊祭为大割者盖冬祭则百物皆可献其宰)
 (杀为多也然则剑刃为腊岂/非取其利而可以大割乎)○贾氏曰两面各有刃
 ○王昭禹曰两刃各径二寸半
两从半之
卷七十三 第 15a 页 WYG0094-0443c.png
 王昭禹曰谓剑脊中高两杀而趋锷○赵氏曰半之
 自脊分断一边广一寸四分寸之一
以其腊广为之茎围长倍之
 郑锷曰茎者剑镡也柄谓之夹茎者人所把握之处
 在夹之中如竹木之茎然故名曰茎取腊广以为茎
 之围围二寸半也长倍之则长五寸
中其茎设其后
 赵氏曰中其茎注存两说一说谓穿剑夹内茎于中
卷七十三 第 15b 页 WYG0094-0443d.png
 一说从中以却稍大之也设训为大系辞云益长裕
 而不设彼注亦云设大也中其茎大其后谓以刃为
 前以茎为中以设为后则茎以后稍大之视中之数
 有加焉则操执处有所碍著于把为易制也如今之
 刀剑末后有铁圈分外大即与此同(○俞氏曰中其/茎则易于把握)
 (设其后则/张而易制)
参分其腊广去一以为首广而围之
 贾氏曰首广谓剑把接刃处之径○郑康成曰首围
卷七十三 第 16a 页 WYG0094-0444a.png
 其径一寸三分寸之二(○贾氏曰围之谓圜之/故庐人皆以围为圜之)
     总论
 郑锷曰凡剑之制有锋有锷有脊有镡有铗锋者所
 以为锐也锷者所以为利也脊者所以为干也镡者
 所以为本也铗者附镡者也君子所以防暴恶则大
 小长短之制宜不苟故其法如此
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
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
卷七十三 第 16b 页 WYG0094-0444b.png
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郑锷曰此谓桃氏制之以供卫王者之所佩服也人
 之形貌小大长短各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
 为观美要使各适用而已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
 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之身若
 五倍其茎之长则三尺也重九锊则重三斤十二两
 也兹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之上制唯士之长而
 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之长
卷七十三 第 17a 页 WYG0094-0444c.png
 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锊则二斤十四两三分两之二
 也长短轻重适得中焉故谓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
 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身之茎止三其茎则二尺耳
 重止五锊则二斤一两三分两之一耳轻而且短故
 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或谓士有
 上中下之制安知其非指元士之在位者耶以经考
 之旅贲虎贲皆卫王者也然旅贲氏之夹王车左右
 各八人所执者戈盾则不服剑矣惟虎贲氏掌先后
卷七十三 第 17b 页 WYG0094-0444d.png
 王而趋以卒伍不言所执其属有虎士八百人其人
 既众则有上中下之不同可知矣不言所执则服剑
 可知矣(○郑康成曰此士谓国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乐记曰武王克商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
 (说/剑)○王昭禹曰先王因其人之长短强弱而所服之
 剑各有度数存焉至于为弓亦然故弓人弓长六尺
 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
 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由此观
 之皆各称其人之材力而已
卷七十三 第 18a 页 WYG0094-0445a.png
凫氏为钟
 易氏曰天下之物重不踰金轻不踰羽凫羽物也轻
 莫尚焉钟欲其声之清扬而远闻故为钟以凫氏取
 其声之轻而已(○王昭禹曰凫之为物入水而不溺/胜水而不淫先王于乐之声亦欲其)
 (无淫溺故也○陈用之曰以器言则钟尚羽以义言/则钟阴也为止而聚凫止而聚者也故为钟之工名)
 (以凫/氏)
 郑锷曰考钟之制有镈有镛有编钟编钟十六枚而
 在一虡小胥正其位磬师教其击者也镛则当十二
卷七十三 第 18b 页 WYG0094-0445b.png
 辰之钟也所谓笙镛以间而典同辨其声者也此凫
 氏言大钟之制所谓镛也旁有两栾正有两面面皆
 有带先王之制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
 是而生其方则在西其音则尚羽实乐之最大其声
 为众乐之宗也(○毛氏曰有编钟有特县之钟有应/律吕之钟钟之小大不一故作记者)
 (于长短广狭无一定之论然所谓铣于鼓钲之名旋/干篆景之制不可阙焉凫氏要随其钟之大小斟酌)
 (以为/之)
 陈用之曰凫氏为钟而考工记序言为声者盖凡为
卷七十三 第 19a 页 WYG0094-0445c.png
 乐器以十二声为之齐量而十二声皆主于钟故也
两栾(音/鸾)谓之铣(先典/反)
 薛氏曰钟口两角谓之栾(○贾氏曰栾铣一物俱谓/钟两角古之栾器应律之)
 (钟状如今之铃不圜故有两角○王氏曰钟尚羽其/声从纽栾是纽貌如诗素冠棘人栾栾兮彼注云栾)
 (栾瘦瘠貌盖钟两/角处尖细故曰栾)钟之所先故名铣(○王昭禹曰铣/言其净如洗以)
 (其无篆隧/之文故也)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音/征)钲上谓之舞
 郑康成曰此四者钟体也○郑锷曰钟口两间其名
卷七十三 第 19b 页 WYG0094-0445d.png
 曰于郑氏谓唇之厚形褰袪然为于盖于者宽缓不
 迫之义记曰易则易于则于钟声之发欲其缓故谓
 之于(○图说曰钟声铿其声欲缓故下著之形屈而/不正犹气之于名之曰于○薛氏曰气之上达)
 (谓之于于/言其和也)○王昭禹曰鼓以作为事凡作乐谓之鼓
 于上作而击之之处谓之鼓○郑锷曰鼓之上声之
 所止之处其名曰钲钲言声之所由止也用兵者以
 鼓进以金止作乐则戒在于不已而至于流也故钟
 之制有鼓以作之又以钲而止之(○陈用之曰钲之/为言正也左右上)
卷七十三 第 20a 页 WYG0094-0446a.png
 (下此居/正中)于钲之上其名曰舞唯舞者之舞蹈厉有节
 锂之有舞盖或作或止于是而节(○俞氏曰舞在钲/上声之震动于此)
 (者故云舞○陈用之曰以舞/为义言发扬其体从此也)曰铣曰于曰鼓曰钲曰
 舞凡此五者皆钟之体因其声之所生而制名也
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
 郑锷曰甬如甬道之甬言可往来而不穷也舞以为
 节其作止则其用可以往来而不穷故舞上名曰甬
 (○陈用之曰言/若甬生出焉)甬上谓之衡者横在甬上平正而不
卷七十三 第 20b 页 WYG0094-0446b.png
 欹侧故名曰衡(○王昭禹曰衡用权以称物而平之/为主也甬上其势正而钟赖之以取)
 (平焉故/谓之衡)曰甬曰衡凡此二者皆钟之柄因其形之可
 见而制名也
钟县(音/玄)谓之旋旋虫谓之干
 郑康成曰旋属钟柄所以县之○郑锷曰其形如环
 环则有盘旋之义县钟则假物以为之附著钟偃于
 此若盘旋然(○陈用之曰言/其饰之盘旋)于旋之上为虫形以饰
 之所以为固其名曰干则有正固之义盖旋虫则假
卷七十三 第 21a 页 WYG0094-0446c.png
 物以为设饰钟系于此益致其坚固也易曰贞固足
 以干事(○陈用之曰言/所恃以强固)自汉以来钟旋之上以铜篆
 作蹲熊及盘龙兽名辟邪皆周之旋虫也
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
 郑锷曰钟有铣有于有鼓有钲有舞其名不可辨乃
 为之带如衣之带然所以介而辨之其介凡四其名
 曰篆篆如篆刻之篆篆以发隐为义如夏篆之篆又
 以文饰为义为之介下以发其隐且以饰焉篆间四
卷七十三 第 21b 页 WYG0094-0446d.png
 处每处有乳各九四九三十六凡钟有乳三十六枚
 别无可数故名之曰枚(○王昭禹曰数事以条数物/以枚篆间有钟乳以夹鼓与)
 (舞故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者日之光谓之景枚景一物而
 二名犹栾与铣皆一物也
于上之攠(音/摩)谓之隧
 郑锷曰上云铣间谓之于谓钟唇也于之上所击之
 处谓之攠攠言击之久而必敝如磨然也其攠之处
 又谓之隧隧如隧道之隧隧而深也本造钟之时必
卷七十三 第 22a 页 WYG0094-0447a.png
 窐其形故谓之隧舆人为车三分车广去一以为隧
 隧车舆之深也与钟隧其理则同(○郑康成曰隧在/鼓中窐而光有似)
 (夫/隧)
 赵氏曰自旋虫以上谓之景所以为钟之饰凡此诸
 体之名或即其体或言其用或取其象或指其物各
 有其义
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
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脩去二分以为舞广
卷七十三 第 22b 页 WYG0094-0447b.png
 郑锷曰此一段言钟之制非一定如此也假设而言
 其长短广狭以为造钟之法即此数而加减之则十
 二钟之制皆推而知钲欲小于铣而铣间欲与钲相
 应铣十分而去二以为钲则钲八分矣又以钲为铣
 间则铣之间如钲之径此钲铣相应之数也又取铣
 去二分之外再去其二分以为鼓间鼓之径居铣间
 之六则鼓间六分矣又以鼓间为舞脩则脩之径与
 鼓间亦居铣间之六俱六分也此鼓舞相应之数也
卷七十三 第 23a 页 WYG0094-0447c.png
 脩径也舞之上下促以横为脩以从为广此脩则言
 其径而已又取铣去四分之外又去二分以为舞之
 广之长也舞长居铣间之四则舞广四分也凡此大
 约言钲之径居铣径之八而鼓间又居铣径之六铣
 间与钲之径相应鼓间与舞脩相应舞间之方常居
 铣之四舞间方四则鼓间六分亦其方也郑康成谓
 鼓六钲六舞四则此钟口十者其长十六也然必以
 间为言者何也盖钟带谓之篆篆所以为介辨于介
卷七十三 第 23b 页 WYG0094-0447d.png
 辨之中则谓之间○赵氏曰据此则此钟果高二尺
 二寸半口径果一尺四寸矣然钲居铣径之八乃曰
 六者意者凡言间者除了两边带只论带内钲虽八
 除了带止六也经虽不言钲间以类推之可知何者
 以经与注之意并图之样当如此算盖十分铣去二
 为钲是并钲带论之以钲为铣间则钲带在铣之间
 而钲间则正言也经所以不言钲间特言钲者正谓
 此也至于去二分为鼓然鼓却无带占去分数舞纵
卷七十三 第 24a 页 WYG0094-0448a.png
 四分横六分注却只说舞閒方四缘横去三分以为
 之间则间者岂非只论带之内而然乎(○王昭禹曰/凡钟之制皆)
 (下侈而上敛故钲之径居铣径/十分之八而铣间则与钲同)
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
 郑锷曰郑康成言钲间六若以钲长六分为甬之长
 则失之太长故为之甬长者并衡甬而言也然经文
 不言钲长之数康成意之也
以其甬长为之围参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
卷七十三 第 24b 页 WYG0094-0448b.png
 郑锷曰为之围者其围之径与甬之长相当也○贾
 氏曰自两栾已上至甬皆下宽上狭衡又在甬上故
 宜小于甬一分
参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
 窦氏曰旋即环也形如璧羡用之以并属○赵氏曰
 为钟置甬又置衡者盖钟柄高则重重则镇坠得钟
 住短则钟掉而柄易断若只有甬而无衡则柄低短
 矣穿旋于中宁无磨齧之患若甬衡一般大则柄又
卷七十三 第 25a 页 WYG0094-0448c.png
 太重矣所以甬上又为衡者欲钟柄长而重也以其
 钟所取正故谓之衡正在甬上直出者礼书谓横甬
 上者未达三分甬长以甬长而三分之也二在上一
 在下以设其旋注谓令衡居一分则三分旋亦二在
 上一在下以旋当甬之中央盖总甬与衡而言也衡
 居一分甬居二分旋则穿于甬之正中旋下有一分
 是甬是一在下也旋上有一分甬一分衡是二在上
 也如此三分其旋旋亦二分在上一分在下注说极
卷七十三 第 25b 页 WYG0094-0448d.png
 是所以如此者欲旋穿之上甬衡稍长则不唯镇得
 钟住又旋卒急磨齧甬上金锡不尽用得久长而柄
 不断也(○李嘉会曰铣与鼓皆言间脩不言广钲不/言间及广脩只曰以钲长为甬长以其甬长)
 (为之围三分去一以为衡围先王不/言分齐盖以在前者可以推类知也)
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有说
 易氏曰大钟以鼓间十分之一为厚小钟以钲间十
 分之一为厚则为厚薄之中今凫氏言薄厚未免乎
 震动必有不得其中者○赵氏曰厚薄者谓铸钟失
卷七十三 第 26a 页 WYG0094-0449a.png
 之厚薄不匀也震动者作而起发谓之动动而远闻
 谓之震谓击钟而有声○毛氏曰说意也不直曰意
 而谓之说者意或隐微必待解说而后见钟形之不
 中则有厚薄钟口之不正则有侈弇厚之所震动则
 其声石薄之所震动则其声播欲知石播之病则其
 说在于厚薄之间而已侈之所由兴者其声为柞弇
 之所由兴者其声为郁欲知柞郁之病则其说在于
 侈弇之间而已厚薄侈弇言其形清浊言其声钟小
卷七十三 第 26b 页 WYG0094-0449b.png
 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此太清之所由出钟大而短
 则其声疾而短闻此太浊之所由出或以形言或以
 声言睹形可以知其声闻声可以求其形凡以相明
 也○陈用之曰声出于器有说可推下文所谓已厚
 则石至长甬则震乃其说也得其说而以类推焉然
 后能去病而得其所谓善者典同以辨声为职其言
 不得不详凫氏为钟记其为之之法足矣不必悉举
 也
卷七十三 第 27a 页 WYG0094-0449c.png
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
 郑锷曰此所以说夫震动之由也体失于太厚则声
 如石坚实而无声也体太薄则声播布散而不聚也
侈则柞弇则郁
 毛氏曰此说侈弇之所由兴也○郑康成曰柞读为
 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郁声不舒扬○郑锷曰口太
 侈则中央约其声迫柞则出去必疾口太弇则中央
 宽其声郁勃则收而不扬此皆钟之形不中乎度其
卷七十三 第 27b 页 WYG0094-0449d.png
 声之病则然也则清浊之所兴其本于此
长甬则震
 郑锷曰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则钟柄亦声之所寓
 不可失之太长太长则声必震震掉也言其动摇不
 定也王安石以为声震而远闻失之
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小钟十分其钲
间以其一为之厚
 赵氏曰大钟即礼书所谓十二辰之钟诗书言镛者
卷七十三 第 28a 页 WYG0094-0450a.png
 是也小钟经所谓编钟是也国语曰细钧有钟无镈
 昭其大也大钧有镈无钟昭其细也左传伶州鸠曰
 钟音之器也小者不窕大者不摦则和于物今钟摦
 矣钟信乎所尚有小大而制有长短也据注云鼓居
 铣十分之六钲居铣十分之八然鼓在铣间无带钲
 却有带除带之数钲与鼓同居铣十分之六上文所
 以言钲间鼓间至钲只言钲不言间者盖间是带间
 故也不言间者是并带算也夫钲鼓既同数今大钟
卷七十三 第 28b 页 WYG0094-0450b.png
 十分鼓间小钟十分钲间皆取一以为厚无乃大钟
 薄而小钟厚乎注云若言鼓外钲外则近之盖鼓外
 有铣间乃有二分阔钲外只有一分阔此言鼓间钲
 间谓鼓外钲外也礼书以注疏为误谓钲体居铣之
 六与鼓间同钲间又杀与鼓间异盖钲间虽六分钲
 间却无六分鼓间六分然鼓间皆谓之鼓鼓间则阔
 况钟上敛下侈不应钲鼓一般阔兼之经只说间即
 不曾说外若就间内十分取一尚得若就外十分取
卷七十三 第 29a 页 WYG0094-0450c.png
 一鼓钲外共有三分能几阔更就中十分取一钟无
 乃太薄此说极好
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

 郑锷曰钟形大而短短则浅而躁故其声疾疾言出
 之速也然形太短则其竭也必易此所以短闻也钟
 形小而长长则安而深故其声舒舒言其鸣之迟也
 然形太长则其息也亦难此所以远闻非闻及远也
卷七十三 第 29b 页 WYG0094-0450d.png
 谓声之久而长远也(○贾氏曰声舒远闻亦不可是/以乐记云止如槁木不欲远闻)
 (之/验)
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
 王昭禹曰遂则于上之攠谓之隧是也郑康成曰
 厚钟厚深谓窐之也其窐圜(○贾氏曰初铸之时即/已深而圜以拟击也)
 取其厚之一分而为之深则所击之处当深六分之
 一而已深而又圜之所以受击宜圜故也(○王昭禹/曰深取其)
 (厚之一则不伤于钟之体势取/其圜而不方则有运而行之意)○李嘉会曰遂者发
卷七十三 第 30a 页 WYG0094-0451a.png
 声之所今而圜之则就圜中击之声从中发而内外
 相应矣
 郑锷曰典同所谓钟之形声者十有二此惟言薄厚
 侈弇四者盖为钟之病大槩不出于是四者故也景
 王将铸无射单穆公曰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
 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小大器用于是乎出然
 则薄厚侈弇病之所由始欤
 
卷七十三 第 30b 页 WYG0094-0451b.png
 
 
 
 
 
 
 
 周礼订羲卷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