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七十一
卷七十一 第 1a 页 WYG0094-039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七十一   宋 王与之 撰
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
  愚案自此以下皆攻木之工
 郑锷曰有车无轮则车不行为轮不专于一工则轮
 不精此所以特立轮人之职察车自轮始此轮人所
 以居众职之先○陈氏曰总而言之谓之车别而言
 之则车之体有三舆也盖也轮也合此三者而成名
卷七十一 第 1b 页 WYG0094-0397b.png
 者也总而言之谓之轮别而言之则轮之体有三毂
 也辐也牙也合此三者而成名者也○郑康成曰三
 材所以为毂辐牙者也○郑锷曰毂辐牙各有所宜
 之木而木有在阴者有在阳者斩之非时则在阴者
 或失之太柔在阳者或失之太刚以之为毂辐牙必
 不胜其任故取材之道要当顺时仲冬斩阳木仲夏
 斩阴木因天时之冬夏变木材之阴阳其材必美(○/李)
 (嘉会曰三者之/材各欲得时)
卷七十一 第 2a 页 WYG0094-0397c.png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王昭禹曰毂辐牙之材生于天而成于人和者天也
 和之者人也故曰巧者和之○郑康成曰和调其凿
 内而合之○郑锷曰三材以为轮必为之孔入毂入
 牙皆使得所是之谓和非巧者不能焉百工之制器
 惟轮人为轮弓人为弓皆曰巧者和之者盖轮合三
 材以为之弓合六材以为之惟材之合者多故贵乎
 工之巧始能调和使不乖戾合五声以为乐必精于
卷七十一 第 2b 页 WYG0094-0397d.png
 乐如师旷者然后能和其声合五味以为食必精于
 味如易牙者然后能和其味
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音/讶)也者以
为固抱也
 郑锷曰毂者众辐之所凑唯其中虚则轮得行故老
 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于其无有之
 处而车赖之以为用盖唯中虚则运转必利故曰毂
 也者以为利转也(○陈用之曰毂当轮之/中以虚受轊以实受辐)辐者所以
卷七十一 第 3a 页 WYG0094-0398a.png
 实轮而凑毂者也其入毂入牙皆以直为贵惟直而
 不曲则轮赖之以指其所之而不偏侧故曰辐者以
 为直指也周圜毂辐者谓之牙牙轮揉也揉之使两
 头相迎欲其坚固而合抱惟其固而能抱则轮赖之
 以久而不坏故曰牙也者以为固抱也(○陈用之曰/牙揉木而周)
 (围其外故以为固抱抱者合抱不脱以固其体也牙/輮也谓之輮盖以揉木为之谓之牙以其为之固抱)
 (故借齿牙之牙以明义焉牙之生也/固抱且其用在旁而上下袭焉者也)○王昭禹曰惟
 利能转惟直能指惟固能抱
卷七十一 第 3b 页 WYG0094-0398b.png
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
 郑锷曰利转者毂之任直指者辐之任固抱者牙之
 任三者各有职矣苟能各当其任至于轮之久而敝
 犹且各居其职任而不动然后可以命之曰完完也
 者全而不阙之义庄子曰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望而视其轮欲其幎(莫历/反)尔而下迤也进而视之欲其
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赵氏曰此段是分别察轮之节目据牙辐毂绠四者
卷七十一 第 4a 页 WYG0094-0398c.png
 而言皆谓轮已成而视其所作之善否非谓方制轮
 之时上文以毂为先辐次之牙次之自内言之至于
 外也此以轮为先辐次之毂次之自外以及内也方
 其制轮则自内以及外及其既成而视之则自外以
 及内事之序如此○王昭禹曰毂辐牙分而言之谓
 之三材合而言之谓之轮言望其辐望其毂而不言
 望其牙轮兼于牙矣○毛氏曰望者远视也进者进
 其车而使之行也望为远视则进为近视进为行车
卷七十一 第 4b 页 WYG0094-0398d.png
 则望为止车迤邪也与既建而迤之迤同戈迤则向
 上而稍邪轮则向下而稍邪故曰下迤下迤者势也
 微至者本也势以远而见故必望视之体以近而见
 故必近视之○王昭禹曰轮贵于圜故欲其幎尔而
 下迤幎如巾之羃物言均致也(○陈用之曰若巾之/幎物然均而无旁突)
 (故/也)○郑锷曰其至地者微小则其行必戚速其所以
 取者无他惟取其圜而已盖轮已圜故能运转而不
 滞
卷七十一 第 5a 页 WYG0094-0399a.png
望其辐欲其揱(音萧/又稍)尔而纤也进而视之欲其肉称(尺/證)
(反/)也无所取之取诸易(以豉/反)直也
 贾氏曰凡辐皆向毂处大向牙处小言揱纤据向牙
 处小而言○陈用之曰揱尔而纤杀如手之揱然诗
 曰掺掺女手手之揱也欲其肉称者虽以纤杀为善
 又欲其体之壮不肉称则体瘦而弱矣肉称谓如手
 之揱然而又肉称之也○王昭禹曰易则无节直则
 无挠曲○郑锷曰远而望之入牙者欲其纤近而视
卷七十一 第 5b 页 WYG0094-0399b.png
 之入毂者欲其称其所以取之者无他惟取其易直
 而已盖辐以无节目不挠曲为尽善
望其毂欲其眼(音/限)也进而视之欲其帱(音/畴)之廉也无所
取之取诸急也
 郑锷曰毂则三十辐之所辏初作时则隐然起后以
 革挽之眼者隐起之急如人之眼然也帱覆也廉隅
 也覆之以革革之急而廉见也(○王昭禹曰帱之廉/则下文所谓帱必负)
 (干也帱则幔毂之革廉则廉隅之见于外惟帱之负/干其革急而不缓然后能至是此毂所以取诸急也)
卷七十一 第 6a 页 WYG0094-0399c.png
 (眼以其显于外者言之/廉以其隐于内者言之)○郑锷曰远而望之欲其突
 然而出如人之眼近而视之欲其革之所挽如屋之
 隅其所以取之者无他惟取其急而已盖毂以急为
 尽善
视其绠(音饼又/姑杏反)欲其蚤(音/爪)之正也
 图说曰不漆而践地者谓之绠○王昭禹曰绠谓轮
 箄也下文所谓六尺有六寸之轮绠三分寸之二是
 也○薛氏曰凿牙而其孔向外侵三分寸之二辐外
卷七十一 第 6b 页 WYG0094-0399d.png
 箄辐股外箄则车不掉○贾氏曰凡造车轮皆向外
 箄外箄者凿轮之外孔大于内孔使蚤入者从外向
 上承之则蚤不脱而永固矣偏头大故也故曰外箄
 郑康成曰蚤当为爪谓辐入牙中者也轮虽箄爪牙
 必正也(○贾氏曰爪入牙中凿/孔必正直不随邪也)
察其菑(侧吏/反)蚤不齵(五沟反/又音隅)则轮虽敝不匡
 贾氏曰凡植物于地中谓之菑此辐入毂中似植物
 地中故亦谓之菑人之牙齿参差谓之齵此三十辐
卷七十一 第 7a 页 WYG0094-0400a.png
 入毂与蚤入牙一一相当不相佹戾亦是不齵也○
 王昭禹曰入牙之蚤入毂之菑上下两相当而无龃
 龉之不齐则轮虽久敝而无方而不转之患匡言方
 也凡物圜则运而转方则碍而止故也
 郑锷曰轮之外箄为易见故曰视其绠至于菑与蚤
 欲其不佹尤为难见宜察之详特谓之察其菑
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
 易氏曰斩毂之道犹察车之道道无不寓虽察车斩
卷七十一 第 7b 页 WYG0094-0400b.png
 毂皆有道存焉○王昭禹曰凡木之生于山南而向
 日则谓之阳生于山北而背日则谓之阴(○赵氏曰/山南向日)
 (虽是阳木然此木之背依旧不向日未免阴气毂是/以一条全木为之既要纯乎阳不得不于阴处以火)
 (养之使山南之木皆可谓之阳/斩毂者何必更以火养为哉)阳木则足于阳而寡
 于阴阴木则足于阴而寡于阳必齐其阴阳然后可
 用以为毂故必矩其阴阳将火养而齐之也○郑敬
 仲曰传曰五寸之矩足以尽天下之方斩毂之道所
 以养其阴而齐其阳者岂徒然哉亦有法而已矣然
卷七十一 第 8a 页 WYG0094-0400c.png
 而本阴阳之理察刚柔之性虽寓于规矩法度之间
 岂徒形器而已盖有形而上者之道存焉故曰必矩
 其阴阳(○李嘉会曰矩者注谓斩毂之时先就树刻/之既知孰为向日孰为背日背日可以火养)
 (其阴而齐乎阳愚谓矩者中分/初斩之木以定身阴阳之多少)
阳也者稹(音/轸)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是故以火养其
阴而齐诸其阳则毂虽敝不藃(耗又/音固)
 郑锷曰阳木向阳则受至阳之气其文必稹密其材
 必刚盖阳气之所钟也阴木向阴则受至阴之气其
卷七十一 第 8b 页 WYG0094-0400d.png
 文必阔疏其材必柔盖阴气之所聚也(○王昭禹曰/阳木则其体)
 (实故稹理而坚阴木则其体虚故疏理而柔稹丛致/也疏不密也坚至刚也柔至弱也稹与疏以文言之)
 (坚与柔以/材言之)○郑康成曰火养其阴炙坚之也○王昭
 禹曰藃若蒸气出之貌故暴起谓之藃○贾氏曰若
 不以火养阴柔之处使坚与阳齐等后以革挽阴柔
 之处木则瘦减革不着木必有暴起以火养之虽敝
 尽不藃暴也
毂小而长则柞(音/窄)大而短则挚
卷七十一 第 9a 页 WYG0094-0401a.png
 杨谨仲曰司农以柞与挚为辐非也毂长三尺二寸
 则两头拘定车轴故虽辘轳而不至臲卼大而短则
 挚卼矣毂围三尺三寸径一尺一寸三分去一以为
 空则中间空宽故辘轳而不迫窄小则迫窄矣(○郑/锷曰)
 (毂以容三十辐则其长短小大当其法取足容辐而/已小而长则辐窄狭而不能容柞迫侧而不宽也大)
 (而短则毂末浅短而不能固挚动摇而/不安也挚与下文无挚而固之挚同)
是故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
 郑康成曰六尺六寸之轮牙围尺一寸○易氏曰田
卷七十一 第 9b 页 WYG0094-0401b.png
 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今
 以乘车之轮言之六分其轮崇以其一为之牙围则
 牙围尺有一寸当分为两面郑氏不分两面只就一
 面尺有一寸下便说三分牙围而漆其二若是则轮
 围两面为牙围共二尺二寸矣实与经意不合今以
 两面牙围共一尺一寸言之则每面各得五寸半共
 为尺有一寸如此而后合六分取一之数
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
卷七十一 第 10a 页 WYG0094-0401c.png
 易氏曰牙围每五寸半合先以四寸半分之每分得
 一寸半是漆其二者为三寸其一不漆者为一寸半
 外馀一寸三分之是漆者得三分寸之二兼上三寸
 共为三寸三分寸之二不漆者独得三分寸之一兼
 上一寸半以半寸为十五分三分寸之一作十分是
 不漆者共为一寸三十分寸之二十五郑氏谓不漆
 其践地者也如牙厚一寸三分寸之二之说此以意
 推之非经之正文皆有所不取
卷七十一 第 10b 页 WYG0094-0401d.png
椁其漆内而中诎(音/屈)之以为之毂长以其长为之围
 郑司农曰椁者度两漆之内相距之尺寸○陈用之
 曰不谓之度而谓之椁则义取诸棺椁谓自外围之
 则以度其内焉○王氏曰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
 长则长短得矣将论毂围而先牙围者毂之小大长
 短以牙围为法凡轮牙之厎践地而行固无事漆牙
 之两旁与土相摩亦不必漆漆者指牙之两旁而言
 非计其践地○易氏曰若谓牙厚一寸三分寸之二
卷七十一 第 11a 页 WYG0094-0402a.png
 便为漆内则非矣既曰漆内安可便以牙厚计之漆
 内之制未明则毂长三尺二寸围径一尺三分寸之
 二亦非也今以经之文意推之除不漆其践地者只
 据漆者三寸三分寸之二则两面为七寸三分寸之
 一兼上轮崇六分之五为五尺五寸是漆内共得六
 尺二寸三分寸之一中诎之为三尺一寸三十分寸
 之五此毂之长也亦所以为围
以其围之阞(音/勒)(音/萧)其薮(音/叟)
卷七十一 第 11b 页 WYG0094-0402b.png
 郑康成曰阞三分之一(○郑锷曰阞者分散之义初/无定数凡物之馀数则谓之)
 (阞如王制言祭用数之阞盖取经用之什一以为阞/也如易之大衍言归奇于阞盖取四分之馀以为阞)
 (也捎除也薮者毂空壶中也疏云毂必大头宽小头/狭当辐入处谓之薮中处宽而已名曰薮者冇取于)
 (蜂窠孔薮之义也郑氏谓围之阞为三分寸之一以/其薮径三寸九分寸之五也王氏取系辞之阞为说)
 (谓阞者四分之一也围既三尺二寸矣取其四分之/一以除薮则薮凡八寸矣然下文贤径六寸五分寸)
 (之二与此薮径三寸九分寸之五然后小大相称以/为八寸恐大小不等矣则阞当为三分之一从郑说)
 (可/也)○易氏曰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
 用注无有谓空虚毂中空虚轮得行以一毂之围得
卷七十一 第 12a 页 WYG0094-0402c.png
 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而为三十辐之所凑苟薮
 孔稍广则毂之力弱而有不胜任之患故三分其围
 而除一为薮围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此三分
 之只得一尺尚馀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一寸为三
 十分又三之为九十分以三十分寸之五为十五分
 共得一百五分三分之一则为三十五分是薮之制
 得一尺九十分寸之三十五薮中大小穿皆以金锢
 其内而贯轴焉
卷七十一 第 12b 页 WYG0094-0402d.png
五分其毂之长去(起吕/反)一以为贤去三以为轵
 贾氏曰上经言毂空壶中此言毂大小两头○郑司
 农曰贤大穿也轵小穿也○杨谨仲曰三分毂之长
 二在外一在内在内为大头其空宽则贤也在外为
 小头其空狭则轵也贤与轵以金为之围厚一寸置
 之毂头空之中用以拘其轴使之久而不敝也以其
 毂之长五分去一以为贤之围则其径六寸五分寸
 之二金厚一寸故其空径四寸五分寸之二此薮之
卷七十一 第 13a 页 WYG0094-0403a.png
 所捎者为宽也(○郑锷曰若依经文去一为贤则大/穿径八寸十五分寸之八大小俱不)
 (等故郑氏以去一为误贤者才有过人之/称车毂大穿谓之贤亦以其过人之意)以其毂之
 长五分去三为轵之围则其径四寸十五分寸之四
 金厚一寸故其空径二寸十五分寸之四比薮之所
 捎者为狭也故疏以为当辐之处宽狭处中是矣(○/王)
 (氏曰谓之轵者盖毂以利转至轵而穷焉有宜只之/意○易氏曰毂长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围三径)
 (一则围三尺者得径一尺尚馀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一寸为三十分又二之为九十分又以五分三之)
 (为十五分共得一百五分三分之一为三十五是薮/之径亦得一尺九十分寸之三十五与薮相称焉五)
卷七十一 第 13b 页 WYG0094-0403b.png
 (分去一以为贤以一尺五分而去一得八寸以九十/分寸之三十五而三之为二百七十分寸之一百五)
 (五分去一则得二百七十分寸之八十四是贤径为/八寸二百七十分寸之八十四去三以为轵则半贤)
 (之数是轵径为四寸一百三十五分寸之四十二然贤/径倍于轵则大穿为太大宜以去一为去二然则大)
 (穿去五分毂长之二亦得六寸二百七十分寸之六/十三○愚案此说与注疏不同始于以牙围两面共)
 (作尺/一寸)
容毂必直陈篆必正施胶必厚施筋必数(音/朔)帱必负干
 郑康成曰容者治毂为之形容也○郑锷曰毂以运
 转不直则轮不可行故治毂而为之形容必欲直而
卷七十一 第 14a 页 WYG0094-0403c.png
 不曲(○易氏曰如凡为/甲必先为容而已)
 赵氏曰篆毂约也不专指轵而言盖毂以革鞔之约
 谓鞔也于鞔之上而饰以采色如巾车孤乘夏篆注
 亦谓夏篆五采画毂约也陈设其篆采之文则欲正
 而不邪(○陈用之曰陈篆先儒以为毂约夏篆夏缦未/审所谓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对大夫乘墨车士)
 (乘栈车为言岂止谓毂乎此所谓篆以识之若下文二/在外一在内凿之广深之类则其为之也必有以识而)
 (定之陈篆必正恶其偏而差也○毛氏/曰谓篆刻其毂而陈列其丝以约也)○易氏曰采以
 约之谓之篆毂之有约以待施筋施胶幔革之用苟或
卷七十一 第 14b 页 WYG0094-0403d.png
 不正则帱何以负干故必欲其正篆既正矣然后施
 胶以附丽之必欲其厚施筋以固结之必欲其数○
 郑锷曰胶所以附离异木以为固薄而不厚则附离
 者有时而解剥筋所以缠束柔木以为坚疏而不数
 则缠束者有时而柔弱(○陈用之曰凡用筋之法纵之/则其体往而缓数之则其体束)
 (而急/也)以革缦毂谓之帱革与木相附丽则毂必急革
 若不隐著于木是之谓不负干不负干则是有盈不
 足而毂必急矣故帱欲负干(○陈用之曰负如背有/所负然著于体上故也)
卷七十一 第 15a 页 WYG0094-0404a.png
既摩革色青白谓之毂之善
 郑锷曰以革缦毂矣则以骨丸之丸之已乾又以石
 摩之摩之然后漆焉若既摩而革色青白是为毂之
 尽善盖青者东方之阳白者西方之阴阴阳均调故
 其色青白则知其刚柔得所矣所以为美之至
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辐
 赵氏曰三分毂长二在外一在内者此是论置辐于
 毂相去远近之法外谓毂之趋轵处内谓毂之趋贤
卷七十一 第 15b 页 WYG0094-0404b.png
 处(○陈用之曰外谓旁出之端所谓軧/者是也内谓向舆之端向于内者也)与舆相近以
 毂长三尺二寸三分之以二分为外以一分为内于
 二者之间而置辐焉(○陈用之曰所/谓薮者是也)注云令辐广三
 寸半除辐箄毂之处则辐内有九寸半辐外有一尺
 九寸此说是也然所以在外数多在内数少者盖一
 车用两毂而两毂之间置舆辐内数少则两轮近舆
 有倚靠处自然牢固而行得稳辐外数多则毂行无
 所碍毂欲止时其毂体长可以持住经所谓车止则
卷七十一 第 16a 页 WYG0094-0404c.png
 持轮是也所以内外有多寡之分
 易氏曰经文既言三分毂长则当复除辐广二寸半
 谓毂长三尺二寸亦未为当今以经之文意考之则
 知毂长三尺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三尺言之二在
 外则得二尺矣尚馀一寸三十分寸之五以一寸为
 三十分又三之为九十分又以五分三之为十五分
 共为一百五分是二在外者得二尺九十分寸之七
 十其一在内者得一尺九十分寸之三十五于二在
卷七十一 第 16b 页 WYG0094-0404d.png
 外一在内之中而置辐焉
凡辐量(音/良)其凿(音造又/如字)(尸鸩/反)以为辐广
 赵氏曰凿即是薮所以容辐菑者注谓以深为广各
 三寸半方相应盖毂凿三寸半然后能受辐之入辐
 广亦如之然后称凿之受所以三寸半者以围之阞
 捎其薮而知之毂径一尺三分寸之二今三分取一
 作空中空中径三寸九分寸之五两畔得二分恰有
 七寸九分寸之一两厢分之一畔得三寸九分寸之
卷七十一 第 17a 页 WYG0094-0405a.png
 五故辐深广各三寸半○郑锷曰凿以容辐之广必
 欲与凿之深相称使无有馀不足斯无危槷之患
辐广而凿浅则是以大杌(音/兀)虽有良工莫之能固
 郑康成曰杌摇动貌○郑锷曰苟辐广三寸半而凿
 孔太浅不及三寸半则所入不深不深则不固必大
 隍杌而动摇矣虽有良工无所施其巧而使之固也
凿深而辐小则是固有馀而强不足也
 郑锷曰毂大而凿孔得深其辐亦宜大苟辐小而凿
卷七十一 第 17b 页 WYG0094-0405b.png
 深二者不相称或失之有馀或失之不足毂大凿深
 可谓有馀矣辐小不及其深可谓不足矣以是而相
 入所谓固其有馀而强其不足也如是则辐失于太
 弱安能胜毂之所任乎
故竑(音/宏)其辐广以为之弱则虽有重任毂不折
 赵氏曰竑谓度也弱辐菑也(○郑锷曰此弱与前文/所谓菑理则一也辐入)
 (毂中谓之菑/亦谓之弱)度其辐之广狭以为菑之大小长短则
 菑与辐其力相称虽任重载毂亦不毁(○陈用之曰/天下之理强)
卷七十一 第 18a 页 WYG0094-0405c.png
 (弱不两立强在此而弱在彼郑氏谓菑者是也毂本/也辐枝也强弱之名生于相形菑而谓之弱则小不)
 (可胜大末不可胜本之/义也不折则其强可知)
参分其辐之长而杀(去/声)其一则虽有深泥亦弗之溓(音/黏)

 郑康成曰杀衰小也○贾氏曰假令辐除入毂之中
 其外长三尺则杀一尺以向牙以本粗末细涂则向
 下利故泥不粘著之
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骹(音爻/又效)
卷七十一 第 18b 页 WYG0094-0405d.png
 郑康成曰谓杀辐之数○郑锷曰上言杀其一据长
 短之中杀其一分而已未明其股骹之大小如何也
 向毂大处谓之股向牙小处谓之骹此盖以人之足
 为譬也凡人足髀大处名股胫小处名骹言股以喻
 大言骹以喻小辐向毂处之围而三分之去其一以
 为向牙处之围假令近毂处围六寸则近牙处围四
 寸矣○王昭禹曰以辐三分之长杀一向牙以股三
 分之围去一以为骹则本大末小此所以深泥莫之
卷七十一 第 19a 页 WYG0094-0406a.png
 粘也
揉辐必齐平沈必均
 郑锷曰木有曲直不能皆易直故以火矫揉其曲者
 使与直者齐则三十辐之直必等矣木有虚实不能
 无轻重故平而沈诸水以观其入水之浅深入深者
 知其必重入浅者知其必轻从其重者而削之则必
 平矣(○陈用之曰平谓其阳平于/水面沈谓其阴沈于水下)夫揉以求其直沈
 以求其均者盖辐之入牙以直为贵故也○易氏曰
卷七十一 第 19b 页 WYG0094-0406b.png
 水火无心之物古人善用之而已揉辐以火所以齐
 曲直沈辐以水所以均轻重齐曲直者取其易直也
 均轻重者取其肉称也
 毛氏曰辐众则大小患于不齐齐则同强而大小无
 所偏浮沈各从其类故曰均均则同坚而轻重无所
 杂于毂与牙不言者以毂与牙所治者一木耳
直以指牙牙得则无𣙗(鱼列/反)而固不得则有𣙗必足见
(贤遍/反)
卷七十一 第 20a 页 WYG0094-0406c.png
 赵氏曰辐直以撑指者牙也辐资牙以指牙资辐以
 抱两者皆要相得而后可○郑康成曰得谓倨句凿
 内相应也○贾氏曰先郑读𣙗为危𣙗之𣙗故更转
 从摋后郑读𣙗即是𣙗苏结切云读如涅谓涅物于
 孔中之涅又解𣙗字以其用木为𣙗故从木○李嘉
 会曰𣙗即梫(七甚/反)也前曰绠者孔中出外今曰𣙗则
 梫之木也牙之入辐但必用栘无梫则不固○郑锷
 曰辐直而倨牙曲而句倨句之势难乎相得苟辐之
卷七十一 第 20b 页 WYG0094-0406d.png
 直而指牙牙与辐二者相入而各得其正虽无𣙗亦
 固也况于有𣙗乎若夫佹戾各不相得虽有木以𣙗
 之其𣙗不隐必有时而见矣足见谓其𣙗之大也辐
 之入牙未有不用𣙗而能固者也但二者相得则有
 𣙗而小似无𣙗焉其势亦固不相得则有𣙗必大虽
 大亦不能固上云无𣙗而固非无也必其相得若无
 也(○陈用之曰辐与牙相得则其体周密无间可投/势自固矣何以𣙗为𣙗楔也○毛氏曰用𣙗则一)
 (时之固耳及其服劳之久则牙动于内𣙗必跃而出/其足见矣何则无故以合必无故以离故𣙗交牙必)
卷七十一 第 21a 页 WYG0094-0407a.png
 (锐其首而厚其末/此言末见故曰足)
六尺有六寸之轮绠(方颍/反)(七南反/又三)分寸之二谓之轮
之固
 赵氏曰六尺六寸之轮谓兵车乘车也绠即视其绠
 之绠谓轮箄也注谓车轮外箄则车行不掉盖凡造
 车必置绠于辐外一头入毂一头入牙所以遮护撑
 住著轮使行时不至于摇杌也三分寸之二注谓出
 于辐股凿之数疏释云凿牙之时孔向外侵三分寸
卷七十一 第 21b 页 WYG0094-0407b.png
 之二使辐股外箄据疏之意谓绠在辐外近毂处辐
 广三寸半辐是侧安者此处甚高必碍住绠绠不容
 与辐一般排凿孔使两头俱入牙所以凿毂与牙之
 时绠凿孔向外侵三分寸之二疏虽只说凿牙其实
 兼毂而言盖绠那头必入毂故也所谓三分寸之二
 者以一寸三分之而得其二也以数计之则绠离辐
 菑爪凿孔六分有奇如此则绠不被辐高处阁起又
 辅助住辐辐有倚靠则车行不掉轮自坚固所以谓
卷七十一 第 22a 页 WYG0094-0407c.png
 之轮之固也据轮人为盖疏云则向外谓近舆处绠
 是安在轮之内面外面无有绠然车人为车大车崇
 三柯绠寸注云绠轮箄绠寸者谓轮之正面外一寸
 则安乃不止三分寸之二者盖大车之轮是九尺之
 轮实牛车也其牙又厚似六尺六寸之轮故绠之凿
 孔在牙与毂处相离辐菑爪恰好一寸不止于三分
 寸之二也此段所以指杀言六尺六寸之轮以见六
 尺六寸之轮绠之制又别也或谓绠两头俱入于牙
卷七十一 第 22b 页 WYG0094-0407d.png
 不入于毂此说不然盖辐中间高阁住绠绠如何俱
 入于牙得若使绠一头不入于毂皆入于牙疏当言
 出于辐骹凿数不当言辐股矣辐股是近毂处故也
 (○李嘉会曰绠继𣙗说者绠/其孔也𣙗其木也故继说)
凡为轮行泽者欲杼(音/纻)行山者欲侔
  愚案此言牙耳非谓辐也言轮则兼于牙
 郑锷曰凡为轮则所谓牛车大车皆举焉观车人为
 车有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之异则知此所谓不
卷七十一 第 23a 页 WYG0094-0408a.png
 专指兵车乘车而已○王昭禹曰三分其股围去一
 以为骹围者此轮之常制也至于行山行泽又加损
 益焉以从其宜是以行泽必于骹围者薄之故欲杼
 杼言削薄其践地者行山必骹股等也故欲侔侔言
 上下之适侔(○陈用之曰抒谓杀而锐也/侔谓外内相等而相侔也)
杼以行泽则是刀以割涂也是故涂不附侔以行山则
是抟(音/团)以行石也是故轮虽敝不甐(音/吝)于凿
 郑康成曰附著也抟圜厚也○郑司农曰不甐于凿
卷七十一 第 23b 页 WYG0094-0408b.png
 谓不动于凿中○郑康成曰甐亦敝也以轮之厚石
 虽齧之不能敝其凿旁使之动○郑锷曰泽之下湿
 厥土惟涂泥轮之践浅处不薄则附著必多而滞留
 不行苟削而杼之如以刀割涂然涂分裂而自解则
 有所不能附而车行速矣山之高峻其地皆荦确轮
 之践地处不圜厚则磨磷必速而凿孔易动矣苟等
 而侔之如圜物行石然著地者多则不至于偏受其
 任虽轮已敝而牙之凿孔亦不动也甐之为言动也
卷七十一 第 24a 页 WYG0094-0408c.png
 ○毛氏曰泽多泥泥善附附则不利山多石石善掉
 掉则不稳如刀之割涂言其利之至如抟之行石言
 其稳之至
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谓之用火之善
 郑锷曰轮所赖以为用者不一而牙者实所以为固
 抱其揉之也尤不可以不尽善于是又言揉牙之法
 牙车辋必屈一木以为之屈木而不用火以矫揉之
 不可得而曲○毛氏曰内牙之抱辐也外牙之践地
卷七十一 第 24b 页 WYG0094-0408d.png
 也旁则牙之两边也廉言皮肤之外皱(○郑康成/曰廉绝也)
 言理脉之内绝(○郑康成/曰挫折也)肿言肥内之外肿(○李嘉/会曰肿)
 (负起/也)免此患则为用火之善盖用火或过或不及惟
 中为善廉挫者用火之过肿者用火之不及言不柔
 纫也
是故规之以视其圜也萭(音/矩)之以视其匡也
 郑锷曰轮既成矣察之之道又如此萭矩也匡方也
 赵氏曰轮圜物也中规则可如何欲其中矩盖以规
卷七十一 第 25a 页 WYG0094-0409a.png
 合之固可验其不员处以矩合之其四方四角有不
 员处亦可因矩以验之(○毛氏曰试轮之法必先规/以视其圆衡运生规则规之)
 (者用衡也疏谓规之以绳非矣注谓等为萭蒌以运/轮上轮中萭蒌则不匡刺者盖为萭蒌与轮相等而)
 (运于其下轮行一围而不碍则为不匡刺规/者仆于地而规之萭则扶而运之使与萭等)
(音/玄)之以视其辐之直也
 贾氏曰县谓以轮侧于一边轮辐三十两两上下相
 直从旁以绳县之两两中县则凿正而辐直矣
水之以视其平沈之均也
卷七十一 第 25b 页 WYG0094-0409b.png
 郑锷曰绳所以见其辐之直未知其轮厚薄之善否
 也又浮之水上以观之上文言平沈必均言揉辐之
 时也此则轮已成又置之水欲其平沈之均○毛氏
 曰上载轮之法备矣然所试者一轮而已此又合两
 轮于水而试之以观其浮沈之均则轮之行用力侔
 矣
量其薮以黍以视其同也
 郑锷曰轮之毂空壶中当辐菑者谓之薮薮孔薮也
卷七十一 第 26a 页 WYG0094-0409c.png
 两薮皆欲其无赢不足置黍其中以量其深浅苟其
 容受皆同则知壶相同矣必用黍者以其滑而齐为
 易验故也
权之以视其轻重之侔也
 郑康成曰侔等也称两轮钧石同则等矣轮有轻重
 则引之有难易
故可规可萭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
 易氏曰此又总括轮人一篇之意大抵注目而视方
卷七十一 第 26b 页 WYG0094-0409d.png
 员不如付诸规矩之为公腾口而议平直不如付诸
 准绳之为审援手而度多寡轻重不如付诸权量之
 为当六者设则天下之为方员平直多寡轻重者皆
 不能外是固不容加毫末于其间也○郑锷曰自规
 之以视圜至权之以视轻重之侔皆一定之法所当
 然若夫不必用规用矩不必沈之水县以绳不必量
 以黍权以称皆自然合乎法度可以规可以矩可以
 水可以县可以量可以权而试之是则得之于手应
卷七十一 第 27a 页 WYG0094-0410a.png
 之于心出乎技巧之外而非世所能及也是谓国工
 谓举国皆无出其右也轮扁斲轮不能以传其子其
 子不得而学正谓是欤经言谓之国工者三轮人为
 盖庐人为柲与此轮人为轮皆以其难而能至于尽
 善人不能及也(○毛氏曰工之作器以意上之试工/以法意无常用法有定式然而无不)
 (当于法此其所以为国工欤凡谓之国工者名擅一/国者也岂一长之足美哉必也试之以难责之以全)
 (考之于其终乃可授名焉○李嘉会曰圣人宁使人/心之朴不欲人心过于巧百工之事未必皆中于法)
 (度惟国工/而后可)
卷七十一 第 27b 页 WYG0094-0410b.png
轮人为盖
 郑锷曰轮人之职掌为轮者也又使为车盖者盖先
 王役人固不强人之所不能苟制作相似因其巧智
 亦足以为者从而任之是亦因任之道轮之与盖或
 运乎下或庇乎上用虽不同然贵乎圜则一又况盖
 之二十八弓与三十辐之制亦无以异盖之达常与
 桯与毂之制亦无以异则因其为轮又使为盖何不
 可之有○陈用之曰其工虽同其事则别故特以轮
卷七十一 第 28a 页 WYG0094-0410c.png
 人为盖目其职事焉
达常围三寸
 郑司农曰达常盖斗柄下入杠中也○郑锷曰盖柄
 有二节达常则下入乎桯桯则上含乎达常名曰达
 常以其通乎上下无所更变其体有常也○郑康成
 曰围三寸径一寸
 王昭禹曰盖之制上为部中为达常下为桯旁为弓
 达常小于桯桯小于部故非部无以纳弓于其旁非
卷七十一 第 28b 页 WYG0094-0410d.png
 桯无以含达常于其中
(音/楹)围倍之六寸
 郑司农曰桯盖杠也读如丹桓宫楹之楹○贾氏曰
 楹者盖柄下节粗达常一倍向上含达常○郑锷曰
 名曰桯者犹屋之有楹所以直而上承(○王氏曰桯/立于下盖之)
 (材赖之以呈/露故谓之桯)○郑康成曰围六寸径二寸足以含达
 常
(音/伸)其桯围以为部广(去/声)部广六寸
卷七十一 第 29a 页 WYG0094-0411a.png
 郑司农曰部盖斗也○贾氏曰部者盖之斗四面凿
 孔内盖弓者于上部高隆穹然谓之为部○郑锷曰
 盖斗最处盖之上者名之曰部言穹窿而高处乎上
 部以总众弓如部伍然也信当为伸取其在下之围
 以为在上之径故以伸言之伸六寸之桯围以为此
 部之广广径也桯围六寸则部之径六寸径六寸则
 围尺有八寸
部长二尺
卷七十一 第 29b 页 WYG0094-0411b.png
 郑锷曰部径六寸正指部言之部长二尺又指达常
 为部也达常者盖之上节贯入乎部中者惟其入乎
 部中故亦可谓之曰部何以言之部尊一枚则不长
 二尺今曰部长二尺则是达常长二尺○毛氏曰部
 厚一寸而曰二尺者注谓兼达常言之以其达常之
 在桯中者出入不时常与部相收故部可以兼达常
 然则达常在部一寸其不入于部者尺九寸
  愚案上言盖围先以达常起数而后及部广以见
卷七十一 第 30a 页 WYG0094-0411c.png
  部广于达常此言盖之长短止言部长而不及达
  常以达常上纳于部下纳于桯人所不见所可见
  者部与桯耳其实部自是部达常自是达常注以
  部即达常非也
桯长倍之四尺者二
 郑锷曰达常长二尺而桯长倍之则四尺矣倍四尺
 而又有二则其倍者八尺也以此八尺上含达常之
 二尺则盖之高凡一丈矣人长八尺而盖十尺虽则
卷七十一 第 30b 页 WYG0094-0411d.png
 立乘犹有二尺之高不蔽目矣上言达常与桯之围
 下言达常与桯之长中言部之广则盖之形制大体
 具矣
十分寸之一谓之枚
 郑康成曰为下起数○赵氏曰以一寸而十分枚计
 一分也盖十分为一寸枚只得十分之一故也
部尊一枚
 郑锷曰前言部广六寸未见其高之如何故于此言
卷七十一 第 31a 页 WYG0094-0412a.png
 其高尊高也凡居乎高者未有不尊故以尊言高焉
 盖斗中之上穹窿而高其高者一分○毛氏曰部厚
 一寸又尊高一分欲其稍峻而高去水疾故也
弓凿广四枚凿上二枚凿下四枚
 郑康成曰弓盖撩也○图说曰凿部上菑弓者也○
 郑康成曰广大也○郑锷曰四方凿孔以纳弓弓凿
 之广其广四分故曰弓凿广四枚弓凿之上则馀二
 分凿之下则馀四分以凿广四枚与上二枚下四枚
卷七十一 第 31b 页 WYG0094-0412b.png
 计之则部凡厚一寸(○易氏曰弓凿广四枚者则凿孔/之广所以容弓者四分也凿上)
 (二枚者以凿孔之上无所受而不用力故二分也凿/下四枚者以凿孔之下有所受而用力多故四分也)
 (○毛氏曰部广六寸则圜当尺八寸一寸十分则百/八十分盖弓二十有八每弓居部之四分则总百十)
 (二分其所不居者七十二分大/抵两凿相去才二分有半耳)
凿深二寸有半下直二枚凿端一枚
 易氏曰上言部广六寸达常围三寸则达常入部其
 径一寸是达常两畔犹有五寸则凿深二寸有半正
 合两畔五寸之数而弓凿不侵达常也○赵氏曰下
卷七十一 第 32a 页 WYG0094-0412c.png
 直二枚者注谓凿空下正而上低二分疏云上云凿
 下四枚今于内畔于下亦四枚与外正平故经谓之
 下直而注谓凿空下正也上云凿上二枚今于内畔
 孔低二分凿上亦四枚故经谓之二枚而注谓上低
 二分也下直凿之下二枚凿之上此一句指两事而
 言也(○毛氏曰下直二枚者谓在内者向下凿之其/下正二枚尔若其孔则止放一枚是凿上有七)
 (枚为不凿者也若然则外凿高而内凿低/矣盖不如是无以使盖弓之上仰故也)凿端一枚
 者谓部高一寸今凿上凿下俱四枚已占了八枚其
卷七十一 第 32b 页 WYG0094-0412d.png
 中只有二枚在以二枚之中取一枚凿深放尖故云
 凿端一枚端谓凿头也所以如此以弓外畔上下方
 正大四枚今于弓入凿内处少剡其弓下畔二分于
 弓尖处又削去一分以纳入凿中使与凿孔恰好相
 应如此则弓向处头仰却以盖弓三分之近部一分
 揉放低外二分为宇曲又以衣蒙之则弓虽低而其
 力常健虽曲不至一向低斜了去注所以云欲令盖
 之尊终平不蒙挠也此皆仰其弓故如此若俯其弓
卷七十一 第 33a 页 WYG0094-0413a.png
 则弓自部以下皆低而蔽目矣先儒论盖凿有言凿
 上二枚凿下四枚指凿之外也下直二枚指凿之内
 也凿广而内狭上低而下正先高而揉之使下弓本
 仰而覆之使俯斯言尽之矣○易氏曰一枚为一分
 部广六寸围三之则尺有八寸其数不过百八十分
 而止弓凿四分而二十八弓已占一百一十二分外
 止馀六十八分则部中实少而虚多又以弓凿一百
 一十二分其深各二寸有半而共凑于达常一寸之
卷七十一 第 33b 页 WYG0094-0413b.png
 径其数似不相合然古人深察物理上下相制自然
 坚固缜密非常工所能测识者
弓长六尺谓之庇轵五尺谓之庇轮四尺谓之庇轸
 赵氏曰庇谓覆也轵谓毂末也轮谓轮牙也轸谓舆
 后横木也○郑锷曰车有大小故盖有大小盖大故
 弓长长则所庇者远弓长六尺谓之庇轵者盖弓之
 一面长者六尺对为丈二中有部广六寸则弓长六
 尺者盖大一丈二尺六寸也车舆六尺六寸车两毂
卷七十一 第 34a 页 WYG0094-0413c.png
 共六尺四寸凡一丈三尺矣以七寸承舆七寸为轨
 凡减一尺四寸则车之两轵才广一丈一尺六寸耳
 弓之长者共一丈二尺六寸又有宇曲之减故其覆
 庇所及者至于轵是弓长则其庇远也故谓之庇轵
 之盖长五尺者其庇及轮谓之庇轮之盖长四尺者
 其庇及轸谓之庇轸之盖盖小于轮轮又小于轵故
 弓每减一尺短则其庇近也汉世名盖弓为撩子
参分弓长而揉其一
卷七十一 第 34b 页 WYG0094-0413d.png
 郑锷曰揉与揉牙揉辐之揉同挠而曲之谓之揉参
 分弓长而揉其一者假如弓长六尺则曲其二尺也
 盖凿孔之时外畔弓下四分弓上二分内畔上下俱
 四分由弓头仰故须近部挠其二尺使平其长四尺
 以为宇曲也
参分其股围去一以为蚤(音/爪)
 郑康成曰蚤当为爪○郑锷曰股与辐之近毂者谓
 之股同弓之近部者亦谓之股以其大也蚤与辐之
卷七十一 第 35a 页 WYG0094-0414a.png
 入牙者谓之蚤同弓之宇曲者亦谓之蚤以其小也
 上云弓凿四枚以弓凿之广为股围围三径一则此
 围当一寸六分也于一寸六分之数而去其一分以
 为蚤围则弓之蚤围凡一寸十五分寸之一
参分弓长以其一为之尊
 郑康成曰尊高也○郑锷曰前云部尊一枚言部之
 高耳若弓之入部则三分其长以其一为之尊假如
 六尺之弓则以二尺近部为高也
卷七十一 第 35b 页 WYG0094-0414b.png
上欲尊而宇欲卑
 郑锷曰弓上近部者二尺则欲高其长四尺为宇者
 则欲卑弓之隤下处谓之宇如屋宇然因以名之
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力又/反)
 郑锷曰所以上欲尊而宇欲卑者盖本为雨设苟上
 尊而宇卑则其吐水也必速而水之霤所及者必远
 矣古人云犹高屋之上建瓴水言自高而下其势速
 也左氏云三进及霤礼云家主中霤霤谓水流也盖
卷七十一 第 36a 页 WYG0094-0414c.png
 上高则霤远此必然之理
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卑则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

 薛氏曰盖部并达常二尺桯长八尺共十尺也古者
 以人为法人长八尺二寸为宇曲卑于此则蔽人目
 高于此则难为门○郑锷曰车出入乎门盖太高则
 门不能容人立乘乎车盖太卑则目无所见古人制
 盖之法欲无害于门欲不蔽乎目故以十尺为度○
卷七十一 第 36b 页 WYG0094-0414d.png
 郑康成曰十尺其中正也
良盖弗冒弗纮殷(音/隐)亩而驰不队(音/坠)谓之国工
 郑锷曰为盖者必冒之以衣必纮之以带如纮綖之
 纮谓以带而维系之也冒之纮之则弓有所恃以为
 固而不坠矣此作盖之常也若夫善为盖者无衣以
 冒无带以纮以横驰于陇亩之上殷而驰则行不正
 陇之上则地不平能使弓不坠落是国工之巧者所
 为非常才所可及(○陈用之曰亩平夷之地非谓垄/上也殷若殷其雷之义车震地之)
卷七十一 第 37a 页 WYG0094-0415a.png
 (声驰之疾则/转而有声矣)
   总论
 郑锷曰巾车惟王后五路重翟安车言皆有容盖辇
 车言有翣羽盖彼妇人车盖疑非此轮人所专掌也
 夫车未有不用盖者而巾车王之五路不言岂所辨
 者旗物之异当建旗之时无所用盖故不言欤或谓
 车之有盖专为雨设然道右掌前道车言王下则以
 盖从又不专为雨而用盖也反覆考之车有轸以象
卷七十一 第 37b 页 WYG0094-0415b.png
 地有盖以象天而盖弓二十有八又以象星王者乘
 之取法如此则盖无时而可去也去盖则象天之道
 缺盖去而弓随则法星辰之道又缺矣设盖之意恐
 不专为雨也说者谓五路在祭祀朝觐田猎即戎之
 时即建旗不用盖他时在国巡行必设盖岂其然乎
 
 
 周礼订义卷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