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七
卷六十七 第 1a 页 WYG0094-03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六十七   宋 王与之 撰
大行人中大夫二人
 唐氏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司仪行人之官必属司
 寇此古者礼刑相表里之意(○陈及之曰大小行人/司仪掌客宜属春官而)
 (乃属秋官者以六服诸侯之朝贡王之/所以抚存覜省巡守亦邦禁所系也)
 薛平仲曰五礼固不止于宾客而达于天下之相亲
 者惟宾礼为至是以掌礼之官必命曰行人因其事
卷六十七 第 1b 页 WYG0094-0301b.png
 宜以致其小大之称故大行人以中大夫二人专掌
 礼之纲小行人以下大夫四人专掌礼之籍威仪烦
 缛属之司仪小事纤悉达之行夫卫其行李以送逆
 之责之环人及夫五服之外若蕃国之入见虽不能
 尽同于中国之礼先王待之又特建夫象胥之官无
 所往而不接于礼天下亦何事于刑禁之防哉
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
 郑锷曰奉一人之命供行李之役以往来于诸侯之
卷六十七 第 2a 页 WYG0094-0301c.png
 邦者行人也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则以别乎其
 小者也六服群辟谓之大宾则外近乎蕃夷者其君
 谓之小宾矣诸侯之孤卿谓之大客其大夫士来谓
 之小客矣大宗伯曰以宾礼亲邦国盖等降浸邈人
 情隔疏待以宾客且有礼仪使欢欣交通乃所以亲
 之也于宾曰礼于客曰仪礼本也仪末也语其体则
 曰礼见于揖逊周旋则曰仪行礼未尝不见于威仪
 威仪未尝不本于礼大宾为尊故以礼言大客为卑
卷六十七 第 2b 页 WYG0094-0301d.png
 故以仪言耳大宗伯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典命
 掌诸侯之五仪则诸侯之尊何尝不贵于有仪乎小
 行人言使适四方协九仪宾客之礼且言君之礼也
 臣之礼也诸侯之臣何尝不贵于有礼乎其所以异
 言者别尊卑耳
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毗志/反)邦国之功夏
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
 贾氏曰此有考绩之事故以王见诸侯为文大宗伯
卷六十七 第 3a 页 WYG0094-0302a.png
 无事相见故以诸侯见王为文○郑锷曰王者之于
 诸侯当其朝觐宗遇之时凡天下之事无不与之图
 非止春朝则图之邦国之功无不比非止秋觐则比
 之天下之谟无不使之陈何止于夏宗诸侯之虑无
 不使之协何止于冬遇此盖因四时之朝分四等之
 名因时以明义而已盖一岁之计在于春春者始事
 之时也故春言图事谓春为造事之始耳秋者物成
 之时人之立事自春而图之积功至秋亦可以成矣
卷六十七 第 3b 页 WYG0094-0302b.png
 故秋言比功谓秋为万物之成耳夏者文明之时谟
 欲其明显然著于耳目故取文明之时以陈之冬者
 收藏之时虑欲其隐故取收藏之时以协之谟欲众
 共知故言陈虑恐人人异志故言协王者因诸侯之
 来而屈礼以接之欲与之经营图为者如此三时不
 言诸侯则省文于事与谟言天下则非一国之事一
 国之谋可知至于比功特言邦国协虑特言诸侯者
 校其功之高下非合众国比之何以见其优劣若夫
卷六十七 第 4a 页 WYG0094-0302c.png
 谋虑则恐诸侯之心不与天子协言诸侯者对天子
 之言也(○易氏曰所谓春朝而图事者若王制言诸/侯之朝而考礼正刑是也然事作于先者功)
 (必成于后又于秋觐而比之所以察其礼刑之成二/者见于春秋之时故因春朝秋觐之礼而行之所谓)
 (夏宗而陈谟者舜典言群后之朝而曰敷奏以言是/也然谟之见于外者虑必定于内又于冬遇而协之)
 (所以核其敷奏之实二者见于冬夏/之时故因夏宗冬遇之礼而行之)○王昭禹曰先
 事后功功以成事故也先谟后虑终则有始故也独
 春朝不言以者春为朝礼之正非直为图事也
  愚案朝于春而图事以谨其事之肇端觐于秋以
卷六十七 第 4b 页 WYG0094-0302d.png
  比功以述其功之告成二礼特重故序朝觐于夏
  宗之先宗则名其礼之知所尊遇则名其礼之适
  相合非其所急故夏宗有谟则陈无则已也冬遇
  虑乖则协否则已也故二礼不为重王者将以顺
  适诸侯之情不得不立为四时之礼
 黄氏曰诸侯平居无事之时王者于德意志虑则道
 之使知度量法则则谕之使同好恶已一于心用舍
 己一于事及其入王又会而图之以四海为一家以
卷六十七 第 5a 页 WYG0094-0303a.png
 中国为一人盖如此
时会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郑锷曰四时之朝常朝也时会者其会有时非一定
 之时盖诸侯有不奉王命而王将有征讨之事于是
 时则会诸侯于国门之外殷同者其同甚众非一国
 之至盖天子于十二岁或未行巡守之事于是时则
 六服群辟同见于天子之朝(○黄氏曰殷正也使天/下同归于正故谓之巡)
 (守殷/国)此二者非常朝也乃发四方之禁乃施天下之
卷六十七 第 5b 页 WYG0094-0303b.png
 政各视其事之宜士师有五禁之法用以左右刑罚
 耳非所以为四方之禁大司马九伐之法以正邦国
 是谓四方之禁必以时会之时发之者盖诸侯有冯
 弱犯寡贼贤害民等事不遵法禁王将有征讨焉则
 会诸侯而发以示之使承命往伐兹其事之不常固
 有时而发矣地官有均齐天下之政然用以治内地
 尔非所以为天下之政大司马以九畿之籍施邦国
 之政职是谓天下之政必于殷同之时施之者盖诸
卷六十七 第 6a 页 WYG0094-0303c.png
 侯有当各朝之年虽示之以政职未必信其为均不
 均也于九畿并朝之年则合而为一施布以命之使
 同见其所贡之等示其政之无私故于同而施之也
 (○黄氏曰禁系之四方礼俗人情有不同不可得而/一也政系之天下四方内外不容其或异也政即协)
 (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是也)
 易氏曰此六者即大宗伯所谓宾礼也大宗伯详其
 宾礼之名大行人又以详其命诸侯之实然宗遇会
 同亦或总以朝觐名者曲礼曰天子当依而立诸公
卷六十七 第 6b 页 WYG0094-0303d.png
 东面诸侯西面曰朝郑氏谓夏宗依春此图事陈谟
 皆所以责其始冬遇依秋此比功协虑皆所以考其
 终故曲礼言朝觐而经亦多以朝觐为主至于会同
 之发禁施政又因朝觐之时而行其礼故经亦谓之
 大朝觐此朝觐宗遇之名虽异先王行礼之意一也
 王氏详说曰大宗伯大司马法与大行人载此各相
 为异同宗伯言朝觐之礼行人言朝觐之事至于司
 马法谓春以礼朝诸侯图同事夏以礼宗诸侯陈同
卷六十七 第 7a 页 WYG0094-0304a.png
 谟觐遇会同亦如其说言朝而必言礼言事而必言
 同事盖同者有同与不同之义焉此所以为司马法
 (○愚按馀说/见大宗伯)
时聘以结诸侯之好(呼报/反)殷覜(通吊/反)以除邦国之慝
 郑锷曰诸侯之事天子则有时聘殷覜之文大宗伯
 所谓时聘曰问殷覜曰视是也天子之于诸侯亦有
 以报其礼故此行时聘殷覜之礼以答之但天子遣
 行人以往则曰结好除慝此所以不同也诸侯比年
卷六十七 第 7b 页 WYG0094-0304b.png
 小聘三年大聘矣王又以时遣人聘之春秋书天王
 使凡伯来聘之等是也聘则有财以为礼所以结好
 于诸侯先儒谓天子有事诸侯使大夫来聘亲以礼
 见之遣之所以结其恩好考其文意似非是也诸侯
 于一服朝之岁皆使卿以聘礼来覜是也覜省视也
 王者省视其所为虑其有相恶之慝慝者怨恶之匿
 乎心也积怨不除至于相吞灭者有之为之讲解使
 消除焉合方氏所谓除其怨恶殆此类也先儒谓诸
卷六十七 第 8a 页 WYG0094-0304c.png
 侯使卿来覜天子命以政禁除其恶行亦非也
 黄氏曰郑见宗伯序聘覜于朝觐宗遇会同之下故
 皆以为王见诸侯之臣然大行人间问归脤贺庆致
 禬与殷覜联文不知何以分之又郑注典瑞琬琰圭
 则曰王使之瑞节至此乃以为王见诸侯之臣盖自
 叛其说矣大抵存覜省聘问小行人所谓臣礼者存
 覜省王抚诸侯王臣行之聘问诸侯邦交诸侯之君
 行之诸侯固有当朝而偶有故不能朝者于经则有
卷六十七 第 8b 页 WYG0094-0304d.png
 世子摄君之文未见诸侯使卿大夫聘王之名或君
 有故未有世子则如之何曰宁赐毋朝不使臣代其
 君礼也
间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
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
 郑康成曰此四者王使臣于诸侯之礼○郑锷曰诸
 侯之于天子有时聘之问天子间一岁亦一问之是
 谓间问盖诸侯之众未必皆能通晓吾志之所在者
卷六十七 第 9a 页 WYG0094-0305a.png
 间岁问之告之以言语书名使其心晓然知王朝之
 意下文所谓七岁谕言语九岁谕书名是也诸侯之
 于天子有致福之礼天子之祭亦归之以胙是谓归
 脤盖诸侯以福致之王王祭毕亦取胙肉以归之乃
 所以交其福凡此时聘殷覜间问归脤固有一定之
 期若夫贺庆致禬遇时则举初无常数之拘以物贺
 者曰贺与礼记贺娶妻之贺同以言庆者曰庆庆与
 左传诸侯皆庆寡人之庆同所以赞其可喜也(○郑/康成)
卷六十七 第 9b 页 WYG0094-0305b.png
 (曰赞助也○王昭禹/曰所以与之同其乐)若夫禬礼诸侯之国为灾害所
 困则会财以与之以补其阙与孟子所谓补不足之
 补同(○郑康成曰致禬凶礼之吊礼禬礼也补诸侯/灾者若春秋澶渊之会谋归宋财○王昭禹曰)
 (所以与之/同其忧)然大宗伯有禬礼以哀围败之言故学者
 专指围败为说余以为天灾流行国家代有皆当赈
 恤之不特国为人所围败然后会财以补之也大宗
 伯分而言之大行人合而言之
 黄氏曰间问王自以日月阔疏恐情意隔绝则间遣
卷六十七 第 10a 页 WYG0094-0305c.png
 使而谕之汉中山靖王来朝天子置酒闻乐声而泣
 问其故具以吏所侵闻上乃厚诸侯之礼宗伯无间
 问朝觐宗遇会同归脤贺庆致禬皆已见大行人又
 见宗伯典籍之所存也大行人上下所由以交际也
 故宗伯总其纲目大行人明其事义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矣大行人列于刑官之属汉叔孙通所撰礼
 仪与录藏于理官固为略知此意而本末不相副专
 欲倚法而行卒之法家不传而臣民莫有能言者
卷六十七 第 10b 页 WYG0094-0305d.png
   总论
 王氏详说曰宗伯宾礼皆言诸侯于天子之事不言
 天子于诸侯之事至于飨燕之亲四方脤膰之亲兄
 弟庆贺之亲异姓反见于嘉礼盖宾礼为诸侯而设
 嘉礼为万民而设以诸侯归脤庆贺之事与万民同
 其礼所以正君臣之分使诸侯不得与天子分庭抗
 礼也此周公制礼之深意然宗伯以归脤庆贺分同
 姓异姓而大行人槩以为诸侯盖宗伯言其定制行
卷六十七 第 11a 页 WYG0094-0306a.png
 人言其通用也不然齐为异姓宰孔何有加劳一级
 之语宋为二王后皇武子何以有天子有事膰焉之
 语乎况归脤以交诸侯天子归脤于诸侯诸侯亦归
 脤于天子都宗人谓致福于国者此也然则凡言诸
 侯者不以同姓异姓为义例也若夫致禬以补诸侯
 之灾皆凶礼之五者是也凶礼之别曰丧礼荒礼吊
 礼禬礼恤礼皆以哀为文是同其事也可知郑氏以
 致禬为凶礼之吊礼禬礼贾氏以致禬为凶礼之吊
卷六十七 第 11b 页 WYG0094-0306b.png
 礼郑氏之意但谓吊礼哀祸灾禬礼哀围败而此曰
 致禬补诸侯之灾也贾氏之意谓禬礼用之于围败
 非用之于祸灾遂以此惟言吊礼馀四者非行人之
 事也从郑氏之说则一句不容有二名从贾氏之说
 则二字不容合而为一句二说皆失之嗟乎春秋之
 时天子待诸侯之礼虽存诸侯待天子之礼已废书
 诸侯之朝于鲁者三十有四而鲁之朝于天子也不
 过僖二十八年两书公朝于王所而已初非来朝也
卷六十七 第 12a 页 WYG0094-0306c.png
 书天王之来聘于鲁者有八来锡于鲁者有三(庄元/文元)
 (成/八)来求于鲁者有二(桓十九/文九)来归脤于鲁者有一(定/十)
 (四/年)初不闻鲁之来聘来锡来求来归脤于天王也鲁
 之懿亲能秉周礼者且如此他可知也
 王昭禹曰朝觐宗遇会同六者诸侯致勤于王也时
 聘殷见间问归脤贺庆致禬六者王致爱于诸侯也
 诸侯以礼致其勤王以仁致其爱
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等诸臣之爵以同邦国之礼而待
卷六十七 第 12b 页 WYG0094-0306d.png
其宾客
 郑康成曰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爵者四孤卿
 大夫士
 郑锷曰有命本由有爵诸侯之命为尊不止于爵而
 已故以命言有爵未尝无命诸臣之命为微命不足
 道也故以爵言典命言诸臣五等之命则诸臣未尝
 不以命为别书言列爵惟五则诸侯未尝不以爵为
 主此各因其盛者言之命言辨爵言等命之尊者以
卷六十七 第 13a 页 WYG0094-0307a.png
 五以七以九为节数至于繁则易于乱以辨为言欲
 其数之有别也若夫爵则不然同为士也而有小大
 若次国之士同为大夫也而有小大若次国之大夫
 同为孤卿也而有小大若次国之孤卿此所以为难齐是故
 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
 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各
 因其国之小大以齐之不然小大无等待之之礼无
 时而可同矣
卷六十七 第 13b 页 WYG0094-0307b.png
 易氏曰爵命不同如此而曰同邦国之礼者非谓举
 其倍蓰不同者而同之也命同于上公皆以九为节
 命同于侯伯皆以七为节命同于子男皆以五为节
 以至爵同于孤则皆以四为节爵同于卿大夫而有
 大国次国小国之异命则亦各视其命之数而为节
 以此待宾客则大行人之所掌有定籍而其爵命之
 上下隆杀各当以礼而举不敢踰其分其为同也至
 矣(○郑锷曰王朝之礼如此亦欲邦国知其如此苟/王朝用之邦国不同何以使宾客之礼归乎一哉)
卷六十七 第 14a 页 WYG0094-0307c.png
 (惟辨其命等其爵斯可得而同矣九仪以辨其君之/命等其臣之爵命同者其礼以命而同爵同者其礼)
 (以爵而同如是则内/外其知礼之无二矣)
上公之礼
 王氏曰三公八命出封加一等则谓之上公○郑锷
 曰周封鲁以上公之地是同姓之为上公也建微子
 以为上公是异姓之为上公也公视侯伯固巳尊矣
 而曰上公尊而又尊之辞
执桓圭九寸缫藉九寸
卷六十七 第 14b 页 WYG0094-0307d.png
 贾氏曰执桓圭九寸者以桓楹为饰缫藉九寸者所
 以藉玉(○郑康成曰缫藉以五采/韦衣板若奠玉则以藉之)○郑锷曰天之大
 数不过十二故王者法之阳之极数过于九而必亢
 以九而止故上公法之圭之寸服之章常之斿樊缨
 之就车之乘介之人皆以九为节所以法阳数之极
 以明人臣之位极于此矣
冕服九章建常九斿
 郑康成曰冕服着冕所服之衣九章者自山龙以下
卷六十七 第 15a 页 WYG0094-0308a.png
 ○郑锷曰上公所建交龙之旂尔至于日月之常王
 所建也今曰建常者盖别而言之指画日月者为常
 总而言之凡爵命之尊所得而建之旗皆可谓之常
 谓其常得而用之也(○王氏曰谓之建/常以象其道也)非有取于日
 月为常之义此所以称王之所建者为大常言大者
 以明于旗之中为最大○郑康成曰斿其属縿垂者
 (○贾氏曰尔雅云纁帛縿练旒九正幅为縿/谓旌旗之幅也其下属旒故云属縿垂者也)郑锷曰
 凡此皆诸侯命数所当用
卷六十七 第 15b 页 WYG0094-0308b.png
(音/盘)缨九就贰车九乘(绳證/反)
 郑康成曰樊缨马饰以罽饰之每一处五采备为一
 就就成也贰副也(○郑锷曰/后乘之车)
介九人礼九牢
 郑康成曰介辅巳行礼者(○王昭禹曰以相礼曰介/以相宾曰傧介傧所以传)
 (辞/)○贾氏曰介九人者陈于大门外宾北面时介皆
 西北陈之○郑锷曰礼九牢以下则朝享之时王朝
 所以待之之礼也礼则掌客所言饔饩之大礼也三
卷六十七 第 16a 页 WYG0094-0308c.png
 牲备为一牢王朝礼宾之礼莫盛于此然其礼常致
 于既朝享之后(○贾氏曰饔饩大礼/朝享后乃陈于馆)今乃叙于介九
 人之下为非其叙盖述礼者因其数之用九故并列
 之耳(○愚按馀说见/后摈者五人)
其朝位宾主之閒九十步
 郑锷曰凡诸侯之来朝春夏则受其贽于朝乃受其
 享于庙所以象阳气之布散秋冬则受贽受享一于
 庙中而已所以象阴气之收敛春夏之分也以明宾
卷六十七 第 16b 页 WYG0094-0308d.png
 主秋冬之合也以正君臣此言朝位宾主之閒步数
 者指春夏之言也盖春夏于朝受贽王不迎宾巳受
 贽讫乃受享于庙王于是有迎宾之法其朝见之位
 分为宾主相去九十步者王与上公相远之数(○郑/康成)
 (曰朝位谓大门外宾下/车及王车出迎所立处)
 易氏曰于是王行四十五步以近宾宾行四十五步
 以朝王(○陈君举曰宾主立礼公九十步主人便合/近前四十五步方相揖以下便降杀此意思)
 (极佳记曰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此汉儒之陋今不取)
卷六十七 第 17a 页 WYG0094-0309a.png
 (之/)
立当车轵
 郑锷曰惟其为宾主故诸侯得用上服乘所得乘之
 车而至及门下车当车轵而立轵车毂之末(○贾氏/曰车辕)
 (北面向在西边亦去大门九十/步公于车东东西相望当毂末)车有二轵一是毂末
 一在軓前此谓毂末之轵○郑康成曰王始立大门
 内交摈三辞乃乘车而迎之斋仆为之节上公立当
 轵侯伯立当疾子男立当衡王立当轸与(○贾氏曰/王立当轸)
卷六十七 第 17b 页 WYG0094-0309b.png
 (差约小向后/为尊故也)
摈者五人
 贾氏曰摈五人者大宗伯为上摈小行人为承摈啬
 夫为末摈其馀二人是士也○郑锷曰前言介此言
 摈者宾自用人以辅已行礼则名曰介王朝用以相
 礼宾而进之者则名曰摈大宗伯王命诸侯则摈论
 语谓君召使摈是也
庙中将币三享
卷六十七 第 18a 页 WYG0094-0309c.png
 郑康成曰庙受命祖之庙○郑锷曰既摈而入庙王
 受其享享必用币上公将送币以享王其享也必至
 于三则礼成于三矣
 郑司农曰三享三献也(○郑康成曰三享皆束帛加/璧庭实惟国所有朝士仪曰)
 (奉国地所出重物而献之明臣职也朝/先享不言朝者朝正礼不嫌有等也)
 薛氏曰多仪不及物为不成享此所以贵乎将币恭
 敬者币之未将君子不可以货取此所以贵乎庙中
 也庙中者昭穆之所序祖考之所安诸侯于此以其
卷六十七 第 18b 页 WYG0094-0309d.png
 物陈其币盖以王者之所以事祖考者事其君也其
 将币不敢以授王也治官之尊者授之大宰赞玉币
 小宰凡授币之事是也又以礼官之尊者受之小宗
 伯受其将币之赍是也清庙曰骏奔走在庙则朝诸
 侯而受享也○郑锷曰公侯伯子男所以将币享王
 者同以三而成礼故皆曰将币三享为下之道不可
 以有二也
王礼再祼而酢
卷六十七 第 19a 页 WYG0094-0310a.png
 贾氏曰王礼者自是已下○郑司农曰祼读为灌再
 饮公也而酢报饮王也○郑锷曰宾主之道报施为
 先宾既致礼于主主当致礼于宾故受享已讫王乃
 礼宾其礼也再祼而酢祭祀之有祼酌郁祼以求神
 也王之事宾如事神尊之之至故王既祼之后又祼
 之是为再祼再祼之后宾乃酢王所以报王尊己之
 诚然康成说王使宗伯摄酌圭瓒而祼王既拜送爵
 又摄酌璋瓒而祼后又拜送爵以为非王与后亲为
卷六十七 第 19b 页 WYG0094-0310b.png
 之也尝考小宰之职曰凡宾客赞祼谓赞王也若宗
 伯摄酌岂可以天官小宰赞之乎内宰之职曰凡宾
 客之祼献瑶爵皆赞谓赞后也若宗伯摄酌何用内
 宰以赞之乎康成之说盖因大宗伯言大宾客则摄
 而载裸遂失之耳大宗伯于王后不与之下而有是
 说此则王与上公分为宾主亲自迎之其礼如是其
 恭何独于祼为待宾之至乃使人摄行其礼乎康成
 误矣
卷六十七 第 20a 页 WYG0094-0310c.png
飨礼九献食礼九举
 贾氏曰飨礼九献谓后日王速宾宾来就庙中行享
 ○郑锷曰飨礼者设盛礼以饮宾也有房烝以成其
 礼有体荐以示其俭有备物以象其德设几而不倚
 立饮也爵盈而不饮肴乾而不食乐非雅声则不奏
 物非正色则不列所以定礼仪其礼则九献盖王酌
 献宾宾酢主人主人酬宾之后更八献而礼毕犹宗
 庙之九献见其礼之至也
卷六十七 第 20b 页 WYG0094-0310d.png
 郑司农曰举举乐也○郑康成曰九举举牲体九饭
 也○郑锷曰食礼者大牢以食宾设酒不饮以食为
 主也以乐侑食宾九举牲体而九饭乐亦九奏也掌
 客云三飨三食三燕此言飨食而不及燕盖飨食在
 庙燕在寝此方言朝享之礼宾主之仪在庙中之事
 故不及寝中之事盖飨以酒为礼食以食为礼而燕
 则脱屦升堂坐饮至醉以示慈惠而已非朝享之正
 也
卷六十七 第 21a 页 WYG0094-0311a.png
出入五积
 郑康成曰出入谓从来讫去也○郑锷曰出入从来
 有禾米刍薪以供其仆从车马之费亦用牢礼以致
 之谓之积五十里有市市有积积言委积之多也宾
 自外而入谓始至也自内而出谓将归也或来或去
 其积皆五以为仆从车马之费不可一日阙焉以五
 为节天地之中数也○郑康成曰每积有牢礼米禾
 刍薪(○愚按贾氏/说见掌客文)
卷六十七 第 21b 页 WYG0094-0311b.png
三问三劳
 郑锷曰问者问其不恙劳者劳其勤苦以三为节礼
 成于三也观诸公之臣为国客之礼出及中门之外
 有问君之礼曰君不恙乎问大夫曰二三子不恙乎
 则上公之来其问之也可知然诸臣所问问于既见
 之后此三问在三劳之上则不俟面见然后问也盖
 间阔之久闻其来则使卿大夫致其问之之礼既问
 矣及境则一劳至远郊则一劳至近郊则又一劳劳
卷六十七 第 22a 页 WYG0094-0311c.png
 者劳其跋履山川行道之劳也○郑康成曰问劳皆
 有礼以币致之(○贾氏曰三问者按司仪诸公相为/宾云主国五积三问皆三辞拜受皆)
 (旅摈注云间阔则问行道则劳其礼皆使卿大夫致/之若然天子于诸侯之礼亦当使卿大夫问之亦有)
 (礼以致之所行三处亦当与三劳同处也三劳者按/小行人逆劳于畿按觐礼云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
 (璧劳注云郊谓近郊其远郊劳无文但近郊/与畿大小行人劳则远郊劳亦使大行人也)
   总论
 王氏详说曰此一节皆言飨礼非朝礼也皆主在庙
 非主在朝也且朝礼皮弁此云冕服按觐礼云侯氏
卷六十七 第 22b 页 WYG0094-0311d.png
 裨冕在庙觐天子是知非在朝也明矣朝礼乘墨车
 此云樊缨按觐礼云偏驾不入王门是知非在朝也
 明矣朝礼无下堂见诸侯之礼虽觐于庙亦无下堂
 见诸侯之理此云朝位宾主之间九十步七十步五
 十步按齐仆云朝觐宗遇飨食各以其等为车送逆
 之节是知非在朝也明矣且诸侯朝王始劳于畿使
 小行人往小行人之明文也三劳于近郊使王人往
 觐礼之明文也但劳于远郊而礼无明文其亦使王
卷六十七 第 23a 页 WYG0094-0312a.png
 人欤至于国天子馆之前朝皆受命于朝前朝者即
 库门外之外朝也以其右九棘为五等诸侯之位耳
 惟朝礼则受贽于朝觐礼则受贽受享一皆于庙享
 之日次于朝觐之日也二郑说此相为异同然后郑
 之说皆约仪礼而为之说也按聘礼在大门外去门
 有立位陈介之所后郑以朝位为在大门外是约仪
 礼之聘礼而为说也按聘礼受朝聘于先君之祧后
 郑以庙中将币为受命祖之庙是亦约仪礼之聘礼
卷六十七 第 23b 页 WYG0094-0312b.png
 而为说也按觐礼行享皆有庭实后郑以三享为束
 帛加璧庭实是约仪礼之觐礼而为说也按觐礼王
 使人皮弁用璧劳是问劳皆有币矣后郑以问劳皆
 有礼以币致之是约仪礼之觐礼而为说也然三享
 在祖庙飨食在祢庙燕在寝此言庙中是不及燕也
 虽不及燕左传云飨终乃燕燕可知矣飧五牢则饔
 饩九牢飧四牢则饔饩七牢飧三牢则饔饩五牢此
 言礼九牢七牢五牢是不及飧也虽不及飧掌客云
卷六十七 第 24a 页 WYG0094-0312c.png
 积视飧牵曰问曰积飧可知矣(○易氏曰皮弁日视/朝而巳玉藻曰裨冕)
 (以朝注谓公衮侯伯鷩子男毳乃冕服之制知此则/知命圭五等以至缫藉冕服之三等皆朝礼也偏驾)
 (不入王门王门之外而已庭燎之诗曰君子至止鸾/声将将注谓君子诸侯将将鸾镳声乃樊缨之制知)
 (此则知建常樊缨以至贰车之类凡三等皆朝礼也/经之齐仆曰朝觐宗遇享食皆乘金路其法仪各以)
 (其等为车送逆之节注谓迎宾及送相去远近之类/知此则知朝位宾主之閒步立之仪皆朝礼也上公)
 (之礼其位相去九十步侯伯七十步子男五十步后/郑虽不得其说止曰宾下车及王车出迎所立处若)
 (贾氏直以为在庙乃有此迎宾之法经既明言朝位/则是外朝之位有此迎宾之法矣朝礼既讫然后于)
 (祖庙行受享之礼故将币三享以至王礼之祼诸侯/之酢又至于享礼食礼皆庙中之礼此庙与朝礼其)
卷六十七 第 24b 页 WYG0094-0312d.png
 (别如此岂可/强为之说)
诸侯之礼执信(音/伸)圭七寸缫藉七寸冕服七章建常七
斿樊缨七就贰车七乘介七人礼七牢朝位宾主之间
七十步
 郑康成曰七章者自华虫以下○郑锷曰信圭缫藉
 冕服建常樊缨贰车介及牢礼宾主之步享食之礼
 在侯所当用者以七为节在王所以待之者亦以七
 为节其视上公降杀以两而然也
卷六十七 第 25a 页 WYG0094-0313a.png
立当前疾
 郑锷曰其立则当前疾盖又进而在轵之前也司农
 谓前疾为驷马车辕前胡下垂拄地者盖辀人之辀
 深四尺七寸其轼前之曲中者名曰前疾进而立前
 疾则比之车轵为稍近矣
摈者四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而酢飨礼七献食
礼七举出入四积再问再劳
 郑康成曰礼侯伯一祼而酢者祼宾宾酢王而已后
卷六十七 第 25b 页 WYG0094-0313b.png
 不祼也
 郑锷曰摈者四人出入四积再问再劳皆视上公而
 减杀也
诸伯执躬圭其他皆如诸侯之礼
 郑锷曰礼如诸侯所异执躬圭而已
诸子执谷璧五寸缫藉五寸冕服五章建常五斿樊缨
五就贰车五乘介五人礼五牢朝位宾主之閒五十步
 郑康成曰五章者自宗彝以下○郑锷曰谷璧缫藉
卷六十七 第 26a 页 WYG0094-0313c.png
 冕服建常樊缨贰车介及牢礼宾主之步享食之礼
 在子所当用者皆以五为节在王所以待之者亦以
 五为节其视侯伯降杀以两而然也
立当车衡
 王昭禹曰车衡谓在辀下轭两服之领前是也○郑
 锷曰公侯伯子男以臣事主其礼一耳今其待主之
 迎或立乎轵有止意或立乎前疾有速意或立乎车
 衡有平意卑者前而尊者后小者近而大者远何耶
卷六十七 第 26b 页 WYG0094-0313d.png
 盖尊者大者其体隆故其文缛所以迟而后则其趋
 而进也舒而缓卑者小者其体卑故其文杀所以进
 而前则其趋而进也蹙以速
摈者三人庙中将币三享王礼壹祼不酢飨礼五献食
礼五举出入三积壹问壹劳
 郑康成曰礼子男一祼不酢者祼宾而已不酢王也
 不酢之礼聘礼礼宾是与
   总论
卷六十七 第 27a 页 WYG0094-0314a.png
 郑锷曰王于上公再祼而酢则王与后皆祼之于侯
 伯子男则皆一祼盖后不祼待之之礼不敢同于上
 公矣均于一祼几乎无等故侯伯受一祼则不酢酢
 虽一也犹有宾主之礼不酢则非宾也此所以别小
 国之君不敢纯以宾道自居但王礼之以为宾而已
 王所以宾之者有大小国之异
诸男执蒲璧其他皆如诸子之礼
 郑锷曰诸男之礼皆与诸子同所以异者执蒲璧而
卷六十七 第 27b 页 WYG0094-0314b.png
 已○刘执中曰其地等者其礼必同其命殊者其数
 亦异分六服所以齐其远迩当朝者不敢不至矣封
 五等所以齐其大小当朝者不敢不行矣至于圭玉
 缫藉冕服旂常缨就车乘介牢朝位步立前后币享
 等差祼酢献举积数问劳莫不为之降杀一其礼仪
 者所以辨上下定诸侯之志能使人之安于其位乐
 于其职不敢僭上以作其好不敢陵下以作其威遵
 主之道以建其极凡长民者举皆如是用中之道行
卷六十七 第 28a 页 WYG0094-0314c.png
 乎四方矣
凡大国之孤执皮帛以继小国之君
 郑康成曰此以君命来聘也○贾氏曰若行正聘则
 执瑑圭璋八寸不得执皮帛也但侯伯以下臣无此
 更见法惟大国孤尊故天子别见之○易氏曰经言
 执皮帛者三大宗伯言孤执皮帛则天子之孤也典
 命言凡诸侯之适子未誓则以皮帛继子男又言公
 之孤以皮帛视小国之君此言大国之孤则为上公
卷六十七 第 28b 页 WYG0094-0314d.png
 之孤大国之孤执皮帛而上同乎天子之孤者天子
 六命之孤而执皮帛束帛而加之以虎皮也上公四
 命之孤而执皮帛束帛而加之以豹皮也若夫诸侯
 之适子未誓者以皮帛继子男不纯乎子男也以公
 之孤执皮帛继小国之君亦不纯乎小国之君也○
 郑锷曰此等诸臣小爵以同其礼也大国之孤公之
 孤也所执者皮帛若以君命来聘其位在子男之后
 子男行朝觐之礼毕乃继其后而进也典命云公之
卷六十七 第 29a 页 WYG0094-0315a.png
 孤四命以皮帛视小国之君言宫室车旗衣服礼仪
 也故言视与此下文其他皆视小国之君之意同此
 言进见天子之叙故言继与典命言诸侯适子未誓
 则以皮帛继子男之意同
出入三积不问壹劳朝位当车前不交摈庙中无相(息/亮)
(反/)以酒礼之其他皆视小国之君
 郑锷曰出入之积问劳之礼视子男而降杀其朝位
 则当车前愈卑则进而近君也愈蹙以速也其传辞
卷六十七 第 29b 页 WYG0094-0315b.png
 则不使介交于王之摈必亲自对摈(○王氏详说曰/即聘礼所谓宾)
 (来在末介下东面上傧亦/至末摈下亲相与言是也)行聘享于庙之时亦不用
 相礼之人(○王氏详说曰即聘礼所谓傧者纳宾入/门左介皆入门左北面西上是也以其介)
 (西上而不东上/故曰庙中无相)王礼之一用酒而已不加郁鬯其他
 如贰车及介牢礼宾主之间摈者祼酢享食之礼皆
 与子男同(○易氏曰昭二十三年叔孙婼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此所谓视小国)
 (之君者也视之为言轻重不同皆/效其礼则不纯乎小国之君明矣)
凡诸侯之卿其礼各下其君二等以下及其大夫士皆
卷六十七 第 30a 页 WYG0094-0315c.png
如之
 黄氏曰郑谓此以君命来聘者非引聘义诸侯邦交
 之礼也孤卿大夫士从其君来朝当见入贡献功以
 事特来亦当见孤视小国之君卿下其君二等即小
 行人礼籍也臣工诸侯来朝遣于庙之诗而曰嗟嗟
 臣工敬尔在公遣其君而戒其臣古人之意深矣○
 郑锷曰凡诸侯之卿有公之卿有侯伯之卿有子男
 之卿或三命或再命之不同然王朝礼之也各视其
卷六十七 第 30b 页 WYG0094-0315d.png
 国之君而降二等谓介与朝位宾主之步降二等也
 其馀各以其爵焉若夫其下之士大夫又降其君二
 等故曰皆如之公以九其卿则降而以七其大夫士
 则降而以五以侯伯言之侯伯以七其卿则降而以
 五其大夫士则降而以三以子男言之子男以五其
 卿则降而以三其大夫士则降而以一故聘义曰上
 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正谓是也士虽无介与
 步数同降者牢礼之等也
卷六十七 第 31a 页 WYG0094-0316a.png
 王氏详说曰臧宣叔有言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
 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
 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王制皆如臧宣
 叔所言但加一位字然臧宣叔言卿大夫而不言士
 王制言卿大夫而又言士所谓其有中士下士者数
 各居其上之三分是二家之言皆以次国小国之卿
 大夫士视大国而降一等二等也此言诸侯之卿其
 礼各下其君二等及其大夫士者盖以本国之卿大
卷六十七 第 31b 页 WYG0094-0316b.png
 夫士视本国之君而各降二等正与聘义上公七介
 侯伯五介子男三介同矣然大国之孤继小国之君
 即子男是也子男以五为节故凡礼皆五今上公之
 卿七介是孤为降于卿矣曰此正周公制礼之深意
 也其曰孤执皮帛继小国之君则小国之君受贽于
 朝而孤亦得受贽于朝卿虽七介但不过受享于庙
 则是天子待上国之孤其礼二而待上国之卿其礼
 一而已然舜典以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连文者直
卷六十七 第 32a 页 WYG0094-0316c.png
 谓从诸侯而见天子耳非因聘而自见也宗伯所谓
 以禽作六贽者又直谓作之以等诸臣尔非因聘而
 得受之于朝也且诸侯之臣从其君以见天子得执
 其贽从其君以见外国之君亦得执其贽如定八年
 公会晋师于瓦范献子执羔赵简子中行文子执雁
 是也若夫初仕见已君亦得执其贽士相见礼云卿
 初仕见己君皆见以羔是也况大国之孤与次国之
 卿来聘其行享亦异其日如成三年臧宣叔之言以
卷六十七 第 32b 页 WYG0094-0316d.png
 丙午盟晋丁未盟卫是也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
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又
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
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
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
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易氏曰邦畿言畿而六服言服内外大小之辨也周
卷六十七 第 33a 页 WYG0094-0317a.png
 之邦畿即禹贡之甸服周之侯服甸服即禹贡之侯
 服周之男服采服即禹贡之绥服周之卫服蛮服即
 禹贡之要服(○胡伸曰谓之要服者则羁之而已政/不致其详刑不致其严使无乖离散徙)
 (以为中国害又曰要则/约之而已非治之所及)周之夷服镇服即禹贡之荒
 服是禹贡之与周制其九州之地皆五千里无可疑
 者职方氏所载虽时有损益而皆不改乎禹贡之旧
 孰谓其广地于禹贡九州之外耶然而夷服镇服不
 列于六服者以其为禹贡之荒服非天子巡守之地
卷六十七 第 33b 页 WYG0094-0317b.png
 然在九州之内则其待之也实与要服同其礼惟此
 六服朝毕十二年王乃巡守则是王巡守之礼止及
 六服故也
 王昭禹曰书言五服一朝者以侯甸男采卫言之方
 是时限朝止于五服而已(○陈君举曰武成叙诸侯/之助祭洛诰称诸侯之来)
 (会止言/五服)又言六服承德者兼要服而言之盖近中国
 之夷狄承德矣行人六服则要服非特承德又能入
 贡以来见焉则制礼以致太平此其极也
卷六十七 第 34a 页 WYG0094-0317c.png
 郑锷曰此言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要服来见之
 岁与所贡之物康成谓六服随服来朝六年一遍孔
 安国据左传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再朝而会以
 示威再会而盟以显昭明之文以为诸侯三年一朝
 六年一会十二年一盟是周之正朝法其大行人依
 服数见者是诸侯遣使贡献而见耳今考此文言岁
 一见二岁一见三岁一见则正言诸侯来朝之岁数
 大宗伯云春朝夏宗秋觐冬遇与夫时见殷见者皆
卷六十七 第 34b 页 WYG0094-0317d.png
 言诸侯见王之名知此所言非指遣使明矣诸儒所
 以纷纷者正以见而贡物疑之耳大宰以九贡致邦
 国之用司会以九贡之法致邦国之财用王朝所以
 仰给者诸侯之贡为多若一岁来者始贡祀物二岁
 来者始贡嫔物以至六岁来者始贡货物则王朝所
 须无时而可具又况小行人令诸侯春入贡为每岁
 之常安有如此之希阔乎先儒谓九州诸侯依服数
 来朝因有贡物与大宰九贡及小行人春入贡别彼
卷六十七 第 35a 页 WYG0094-0318a.png
 二者是岁之常贡也余以为先王制贡之法初无异
 也顾读经者不深考耳窃谓此行人言见与贡自是
 二事非联之也侯服岁一见也其所常贡则祀物甸
 服二岁一见也其所常贡则嫔物男服三岁一见也
 其所常贡则器物采服四岁一见也其所常贡则服
 物卫服五岁一见也其所常贡则材物朝见固有岁
 数之不同若贡物则是其服每岁之常安可以为来
 朝始有贡乎见者自其君之亲来贡则每岁或遣使
卷六十七 第 35b 页 WYG0094-0318b.png
 而入耳说者合而为一兹所以纷纷也侯贡祀甸贡
 嫔男贡器采贡服卫贡材要贡货者亦以内外远近
 为之缓急轻重也内而近者宜贡其物之急而重者
 用物之尤急则欲其致之速凡重而大者取诸近则
 力所能致也故祀物嫔物器物使侯甸男贡之祀者
 奉祭祀之物包茅之属是也(○郑康成曰/牺牲之属)嫔则嫔妇
 所化治之物丝枲是也器则祭祀之器宗庙樽彝之
 类是也(○王氏详说曰郑氏于九贡以器物为银铁/石磬丹漆以此贡器物为尊彝之属何一事)
卷六十七 第 36a 页 WYG0094-0318c.png
 (而两说盖天官九贡岁之常贡也行人六贡因朝而/贡也岁之贡不容得贡成器所以与因朝而贡异也)
 (古者天子班彝器于诸侯所以镇抚其社稷也诸侯/荐彝器于天子所以镇抚其王室也昭十五年晋荀)
 (跞如周籍谈为介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是责其不能荐彝器)
 (也然则因朝而贡器物其彝/器欤此郑氏所以两立其说)其用急其物重责于内
 而近者宜矣外而远方宜贡之缓而轻者用物之尤
 缓则不欲其致之速凡轻而小者取诸远亦量其力
 之所能致也故服物材物货物则使采卫要贡之服
 则织纩纤缟之类材则珠象金玉之类(○郑康成曰/材物八材也)
卷六十七 第 36b 页 WYG0094-0318d.png
 货物则物之轻而可宝者龟贝之类其用缓其物轻
 责于外而远者宜矣然九贡所致有币贡有斿贡有
 物贡不见于此六服之外谁贡之哉盖王所责于诸
 侯者惟服食器用之物而已若夫燕游之所须杂物
 之无名币帛以将意皆不可立为定名以责之也诸
 侯自有享上之诚欲自致于王则可也大宰言致亦
 使之自致耳此言贡使以为岁事之常故所致之叙
 与此不同则知行人为一定之制而大宰非一定之
卷六十七 第 37a 页 WYG0094-0319a.png
 制矣○唐氏曰禹贡九州贡物各以其所有东西南
 北异处产物不同大行人言土贡四面如一先儒不
 能明也而信之不知六服诸侯贡物凡有九贡大行
 人姑整齐言之不复别某国贡某物也楚于周非侯
 服而包茅不入齐得以责之则祀贡不止于侯服行
 人之言盖亦互见耳非以为限也○黄氏曰九服职
 方已见此又见朝节贡物著于此违礼则刑不王则
 诛六官所以合治也
卷六十七 第 37b 页 WYG0094-0319b.png
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挚
 易氏曰夷镇二服实在九州之内盖先王以其荒远
 非巡守所至使不列于六服郑氏徒见此二服不列
 于六服遂槩以为九州之外曰九州之外夷服镇服
 蕃服也经止言蕃服郑氏乃加之以夷镇二服非也
 且弼成五服至于五千乃舜之十二州禹治水成功
 别为九州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则亦九州内之
 五服在周则夷服蛮服以上是也若夫外薄四海咸
卷六十七 第 38a 页 WYG0094-0319c.png
 建五长即周之所谓蕃服者当时虽不言所贡之远
 物而言五长则有职必有贡故也至周人始详其制
 天子巡守止于六服而夷镇二服在九州之内则其
 朝贡继于要服之后九州外之蕃国虽列于九服之
 末然世一见则不责以中国之礼各以其所贵宝为
 贽则不同于中国之物如武王克殷而西旅贡獒肃
 慎氏贡其楛矢以其所贵宝为贽也故明堂位朝诸
 侯于明堂而四夷皆在四门之外以成王之嗣位也
卷六十七 第 38b 页 WYG0094-0319d.png
 世一见明矣○郑康成曰九州之外其君皆子男也
 无朝贡之岁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一来耳各以
 其所贵宝为贽则蕃国之君无执玉瑞者是以谓其
 君为小宾臣为小客所贵宝见传者若犬戎献白狼
 白鹿是也其馀则周书王会备焉(○郑锷曰贽与禽/作六贽之贽同非)
 (常贡/也)○王昭禹曰自要服以上所贡有常物而蕃国
 则各以其所贵宝为贽者详于治内而略于治外也
 ○唐氏曰夷服镇服尚在九州之内行人不言者见
卷六十七 第 39a 页 WYG0094-0320a.png
 贽与蕃国同也言蕃虽以面言五百里为率通曰九
 州之外无道里之限矣
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
 郑康成曰抚犹安也○郑锷曰诸侯事上既以尽其
 礼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凡以致其恩也故言抚
 抚必遣使自巡守之明岁为首间一岁则覜之又间
 一岁则省之又间一岁则属其象胥又间一岁则遣
 行人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脩法则然后王
卷六十七 第 39b 页 WYG0094-0320b.png
 乃巡守不巡守则殷国皆所以抚之也(○易氏曰抚/诸侯而言邦)
 (国诸侯者非独厚其君也凡先王所以建君公后辟/上以蕃王国下以辑百姓而已使其于百姓而不能)
 (推其德意于王室而不能守其/政刑虽曰抚之非所以抚之也)
岁遍存三岁遍覜五岁遍省
 郑康成曰岁者巡守之明岁以为始也存覜省者王
 使臣于诸侯之礼所谓间问也○王昭禹曰存者问
 而存之也(○刘执中曰/存问其安否)覜者问而视之也(○刘氏曰/覜视其治)
 (效/也)省者巡而察之也(○刘氏曰省/察其风俗)覜则详于存省则
卷六十七 第 40a 页 WYG0094-0320c.png
 详于覜○郑锷曰愈久则愈致其勤此五岁间问其
 名各异○黄氏曰存覜省其为礼宜有不同时聘上
 已见此又出上举其节此疏其当行之事岁月详焉
 存頫省皆间一岁侯国众实二岁而遍也侯甸采卫
 皆然无降杀其惠均也存覜省五岁而周也
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

 郑康成曰属犹聚自五岁之后遂间岁遍省○郑司
卷六十七 第 40b 页 WYG0094-0320d.png
 农曰象胥译官也(○郑康成曰胥读为谞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
 (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此官正为象者周始有越裳重译而来献是因通)
 (言语之官为象胥云/谞谓象之有才知者)○刘执中曰以其象胥属王之
 象胥则言语可谕于其俗辞命可协于其民○郑锷
 曰谕言语晓之使知○郑康成曰辞命六辞之命○
 郑锷曰为国之制必出辞命或以交邻国虑其所作
 体制不同故协而合之(○王昭禹曰宾主不交无辞/不相接欲民之无相亵也协)
 (辞命所以/使之交也)○易氏曰通五方之言语合九等之辞命
卷六十七 第 41a 页 WYG0094-0321a.png
 皆象胥之职○郑康成曰瞽乐师(○郑锷曰诸/侯掌乐之官)史大
 史小史(○郑锷曰诸/侯掌书之官)○刘执中曰以其瞽史属王之瞽
 史则六书可谕也而书名为先六乐可听而声音为
 本○郑康成曰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聘礼曰百名
 以上○易氏曰达六书之文察五音之和皆瞽史之
 职
 郑锷曰自七岁而下皆可谓之省者不止于视之察
 之而已又有以教之焉患其言语辞命之异也则会
卷六十七 第 41b 页 WYG0094-0321b.png
 象胥以教告之患其书名声音之异也则会其瞽史
 以教告之患其法度之废坏而或变革也则遣行人
 往焉其省之也如是各有事焉不徒省尔○李嘉会
 曰必召象胥以谕言语协辞令聚瞽史而谕书名听
 声音者无非通内外上下之情而知其好恶嗜欲也
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脩法则
 郑康成曰达同成脩皆赍其法式行至则齐等之也
 ○王昭禹曰瑞六瑞也节六节也达瑞节所以达四
卷六十七 第 42a 页 WYG0094-0321c.png
 方而交之(○郑锷曰瑞者所执之玉有璧有圭节/者所用之节有金有竹达之使无不通)
 郑康成曰度丈尺也量豆区釜也○郑锷曰量有小
 大度有长短同之使无或异○郑康成曰成平也平
 其僭踰者也○郑锷曰享礼之用牢或九或七或五
 恐其或异成之使彼此所用各适于平无有僭踰之
 过数器者(○郑康成/曰铨衡也)礼制之所寓名分之所等合方
 氏之所同者也恐其多寡小大之不齐于是一之法
 则八法八则也法则者王朝所施于邦国都鄙而匡
卷六十七 第 42b 页 WYG0094-0321d.png
 人之所达者也恐其久而或废脩者治之也使数器
 之法复归乎正无有废坏之时
 易氏曰至十有一岁然后为之察诸侯之政刑瑞节
 见于小行人之官从而达之牢礼见于掌客之官从
 而成之法则正于匡人之官从而脩之度量数器一
 于合方氏之官从而同之凡此皆所以待王之巡守也
 ○李嘉会曰王将巡守必告戒之于先苟或不然则
 几于不戒视成谓之暴矣
卷六十七 第 43a 页 WYG0094-0322a.png
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郑锷曰至十二岁王乃巡其所守变礼易乐者可以
 知其畔革制度者可以知其逆或讨或流于是行焉
 若或有故而不巡守则合天下诸侯皆来朝王于京
 师考其制度焉是谓殷国殷者众也言命众国而皆
 至也○吕氏曰巡守之礼此乃维持政治摄提人心
 圣人运量天下妙处大抵人心久则易散政治久则
 必有缺一次巡守又提摄整顿一次此所以新新不
卷六十七 第 43b 页 WYG0094-0322b.png
 已之意
 王氏详说曰书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此虞舜
 巡守之制也王制曰命大师陈诗命市纳贾命典礼
 考时月定日同律此夏商巡守之制也书与王制所
 载亦与此属象胥瞽史达瑞节同度量等事无以异
 也但虞夏商待巡守而后行之周则已行而后巡守
 此所以十二岁而一巡守亦不为疏也况周礼所言
 巡守必及殷国殷国者众见曰同之谓也谓王不巡
卷六十七 第 44a 页 WYG0094-0322c.png
 守耳按襄十三年郑石㚟言于子囊曰先王卜征五
 年而岁习其祥祥习则行不习则增脩德而改卜是
 知王不巡守者亦为卜征五年之不习其祥尔然则
 圣人以顺动其可轻乎○杨氏曰虞舜之世其事简
 其人寡其于巡守也兵卫少征求轻故行之五岁不
 为数成周之世其事繁其人众其于巡守也兵卫多
 征求重故行之十二岁不为疏(○吕氏曰唐虞五岁/一巡守周却十二年)
 (盖周时文治已成礼文渐备所以十二年/方举巡守之事此是成王知时变识会通)
卷六十七 第 44b 页 WYG0094-0322d.png
凡诸侯之王事辨其位正其等协其礼宾而见之
 贾氏曰王事谓诸侯朝王之事○郑锷曰左氏云宋
 公不王谓不朝王也朝王无非事者行人则辨其位
 如朝士所谓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之位(○贾氏/曰谓九)
 (十七十五/十步之位)正其等如司仪所谓公于上等侯伯于中
 等子男于下等之等(○贾氏曰谓冕服旌旗/贰车之类皆有等级)所立之
 位则辨之所次之等则正之又恐其拱揖不齐进退
 失节则协其礼使相合如一(○贾氏曰谓牢礼/享燕积膳之礼)然后
卷六十七 第 45a 页 WYG0094-0323a.png
 宾而见之使得以进见乎天子
若有大丧则诏相诸侯之礼
 郑康成曰诏相左右教告之也○贾氏曰诸侯为天
 子斩其哭位周旋擗踊进退皆有礼也
若有四方之大事则受其币听其辞
 郑康成曰四方大事谓国有兵寇诸侯来告急者礼
 动不虚皆有贽币以崇敬受之以其事入告王也聘
 礼曰若有言则以束帛如享礼○易氏曰文二年秦
卷六十七 第 45b 页 WYG0094-0323b.png
 伯使西乞术聘鲁且言将伐晋襄仲辞玉客曰不腆币
 器致诸执事以为瑞节此用币以告用兵之證诸侯
 相告如此而况告于天子乎然行人之官乃以此待
 小客盖小客不交摈受其币而听其辞宜也此言大
 事则非小客不交摈之比郑氏乃引聘礼曰若有言
 则束帛如享礼所谓有言者盖因聘而有所请于王
 言则天子听之束帛则天子受之非大行人所得而
 与若援此以證必如享礼则缓不及事大行人受其
卷六十七 第 46a 页 WYG0094-0323c.png
 币而听其辞为诸侯之告急者设也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王昭禹曰邦交谓邻国之往来○贾氏曰聘礼云小
 聘曰问大聘使卿小聘使大夫也○郑锷曰问则问
 其不恙以言为礼○王昭禹曰聘义云天子制诸侯
 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岁相问则比年之小聘也
 殷相聘则三年之大聘也大聘施于小聘之中岁故
 曰殷殷中也(○黄氏曰/殷亦为众)○郑锷曰殷在二年五年之
卷六十七 第 46b 页 WYG0094-0323d.png
 中聘则遗之以物以财为礼也左氏昭九年僖子如
 齐殷聘礼也杜预曰自叔老聘齐至今二十年礼意
 久旷今脩盛礼也○郑康成曰父死子立曰世凡君
 即位大国朝焉小国聘焉此皆所以习礼考义正刑
 一德以尊天子也必择有道之国而就脩之(○郑锷/曰嗣君)
 (新即位则相朝所以继好息民也文元年公孙敖如/齐聘左氏以为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脩旧好忠信)
 (卑逊之道也成十八年公如晋朝嗣君也襄三年公/如晋始朝也襄九年卫子叔晋知武子来聘左氏云)
 (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讲事补缺礼之大也)
卷六十七 第 47a 页 WYG0094-0324a.png
 胡氏曰谓之殷则得中而不过谓之世则终诸侯之
 世而一相朝其为礼亦节矣周衰典制大坏或来朝
 而不报其礼或屡征而不纳以归无合于殷聘世朝
 之制矣
 程伊川曰先儒有王臣无外交之说非也若天下有
 道诸侯顺轨岂有内外之限其相交好乃常理也然
 不安官守而远相朝无是道也周礼所谓世相朝谓
 邻国耳
卷六十七 第 47b 页 WYG0094-0324b.png
 王氏详说曰春秋之时晋叔向以为明王之制间朝
 以讲礼是三岁一朝也郑子太叔又以为五岁一朝
 然比之世相朝则与子太叔之言异与叔向之言大
 异叔向为晋地则欲诸侯朝数之数故以三岁为言
 子太叔为郑地则欲诸侯朝数之疏故以五岁为言
 其去周礼远矣若夫礼记王制与聘义戴记一家又
 自为异同之说聘礼曰天子制诸侯比年一小聘三
 年一大聘是以诸侯之自为聘为文也王制曰诸侯
卷六十七 第 48a 页 WYG0094-0324c.png
 之于天子比年小聘三年大聘五年一朝是以诸侯
 之朝聘天子为文也聘礼之言比年小聘合于周礼
 之岁相问言三年大聘异于周礼之殷相聘盖殷聘
 者谓久无事则行盛礼初无年岁之限如孟僖子如
 齐殷聘服氏以为殷中也自襄之二十年叔老聘于
 齐至今二十一年故中行盛礼是知殷聘虽为大聘
 然即非所谓三年也此聘义之所以与周礼异王制
 言小聘大聘其年数虽与聘义同然其意则与聘义
卷六十七 第 48b 页 WYG0094-0324d.png
 异抑以聘义谓诸侯之相聘而王制谓诸侯之聘天
 子耳聘天子犹可也以五年而后一朝天子可乎使
 居卫服而五年一朝为得礼矣若侯甸男采谓之得
 礼乎知此则知王制之言虽纪夫四代亦杂于春秋
 之制郑氏以王制所言五年一朝为晋文公霸时制
 虽未必然亦有所近似
 
 周礼订义卷六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