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 第 1a 页 WYG0094-015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五十六   宋 王与之 撰
职方氏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
人史十有六人胥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
 郑康成曰职主也主四方之职贡者职方氏主四方
 官之长
 陈君举曰职方长天下之图而𨽻司马者谨之也战
 国策士每言窥周室则可案图籍以争天下故萧何
卷五十六 第 1b 页 WYG0094-0157d.png
 入秦独收图籍以此自汉守之司空寖以泄布当时
 如江都淮南诸王皆案舆地谋变而王凤亦云大史
 公书有地形阨塞不宜在诸侯王然则古图志虽司
 徒掌之而藏在司马秘不得见先王所以弭奸消患
 者其虑远哉
 李嘉会曰职方无上士下士所掌五夷八蛮与天下
 侯国之众职大且尊如汉典属国也
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
卷五十六 第 2a 页 WYG0094-0158a.png
七闽(亡巾/反)九貉(孟白/反)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榖
六畜(许六反/下同)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王氏曰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则所掌非特图
 也又掌其地焉○郑锷曰职方所掌地图与大司徒
 天下土地之图一也然大司徒所掌者王朝之图要
 知中国及九州可以建国分封之地且将以辨土宜
 而施教也职方所掌则兼中国要知其土之所有不
 止国中分封之地而已大司马将以施九畿之政职
卷五十六 第 2b 页 WYG0094-0158b.png
 必本是图故不属于大司徒而属于司马后世所谓
 司空舆地图光武尝披之以问邓禹者是也○易氏
 曰言邦国则王畿之外五等诸侯之国言都鄙则王
 畿之内三等食采之地此二者举中国言之○郑锷
 曰四八七九五六者其种类分别多矣周之所服者
 其数止此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八蛮而周明堂位
 有九夷八蛮五狄六戎之国各列于门外其数与此
 或差者意当时版图入于职方者如此耳(○王氏详/说曰明堂)
卷五十六 第 3a 页 WYG0094-0158c.png
 (位言九夷八蛮六戎五狄与职方不同以尔雅考之/明堂位为正李巡注尔雅以玄菟乐浪等为九种之)
 (夷天竿咳首等为八种之蛮侥夷戎夷等为六种之/戎月支秽貊等为五种之狄是也贾氏以四夷为四)
 (方之夷总名以九貉为东方九夷以七闽为南方八/蛮其说得矣但此五戎当为六字六狄当为五字)
 ○陈君举曰周天下方七千里大槩与四夷八蛮七
 闽九貊五戎六狄并言之其实诸侯封守不如是之
 广也以王制考之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
 东海北不尽常山凡四海之内绝长补短方三千里
 是天子壤地之实其间亦有戎狄错居如鲁徐戎之
卷五十六 第 3b 页 WYG0094-0158d.png
 类是也又荆楚之地在江汉之间自楚以南悉为百
 越之地而衡山在楚之极南安在天子之封内耶举
 一隅则四海可知(○叶氏曰尝疑召公在燕大公在/齐唐叔在晋皆为边远与戎狄邻)
 (接而江汉之间封建所不至则周之所自治者固甚/狭而职方所辨乃若是其详虽汉唐盛时不能何也)
 (岂姑著之图籍而实未尝统属耶周召之政其必不/然夫辨之详而责之略治之狭而服之广非德有馀)
 (于天下何/以致之)郑锷曰辨其民则以广谷大川异制民生
 其间异俗饮食异宜器械异用(○易氏曰知其刚/柔缓急之异俗)
 其财用则以布帛财货所资者不同(○易氏曰知其/衣食器械之异)
卷五十六 第 4a 页 WYG0094-0159a.png
 (齐/)辨其九榖则以土之所生者或四种五种所宜各
 不同辨其六畜则以物之所产者或四扰三扰所性
 各不同故也○易氏曰此数者职方氏皆以图而考
 其数(○王昭禹曰数则一二/三四之数谓别而计之)复以数而总其要(○王/昭禹)
 (曰要如月要之/要谓总而计之)又以数要而周知其利害利如土宜
 土化之类凡利于民者(○郑锷曰物之所产/如金石竹箭之属)害如地
 慝之类凡害于民者职方氏既已周知而历数然后
 大司马以九畿之籍而施邦国之政职使九州之国
卷五十六 第 4b 页 WYG0094-0159b.png
 各共其职以任其政无有不同之贯利此其官所以
 列于大司马之属而谓之职方氏
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郑锷曰自中国以至夷狄兼举而周知之矣乃若国
 之有九州为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王者所治之
 区域也必使贯无不同则九州共贯利无不同则四
 海蒙利(○王昭禹曰事之有条谓之/贯凡可以生养人者谓之利)○刘执中曰四
 方人民好恶之不同则其风俗有善恶矣四方财用
卷五十六 第 5a 页 WYG0094-0159c.png
 有无之不等则其衣食有厚薄矣必周知其利害贯
 而通之使有无之相易善恶之相济一天下之财用
 养天下之人民俾同享其利焉故曰使同贯利
东南曰扬州
 贾氏曰自此以下陈九州之事总为三道先从南起
 周改禹贡以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地以为
 幽并东南曰扬州次正南曰荆州周之西南不置州
 统属雍州即次河南曰豫州为一道也次正东曰青
卷五十六 第 5b 页 WYG0094-0159d.png
 州次河东曰兖州次正西曰雍州为二道又次东北
 曰幽州次河内曰冀州次正北曰并州为三道○易
 氏曰禹贡扬州之域东距海北据淮故曰淮海惟扬
 州殷人以淮入徐故扬州止谓之江南周人复以淮
 入扬而循禹之旧不言淮海而曰东南者变禹贡之
 文也然禹贡以帝都所在故首言冀州周都镐京在
 雍州之域而乃以扬州为先焉周人建国东南先服
 王化之始故以东南为首称而正南次之亦犹禹之
卷五十六 第 6a 页 WYG0094-0160a.png
 治水既载壶口则以冀州为首记其功之所自始不
 特帝都而已
其山镇曰会(古外/反)
 王昭禹曰九州之山皆言其山镇者盖国主山川而
 保之山之大者可以镇安其地也(○郑康成曰凡九/州及山镇泽薮言)
 (曰者以其非一/曰其大者耳)○易氏曰稽计也吴越春秋曰禹巡
 守天下会计万国之功以会稽名山汉志属会稽之
 山阴县唐为越州会稽县山在州东南二十里今州
卷五十六 第 6b 页 WYG0094-0160b.png
 为绍兴府
其泽薮曰具区
 王昭禹曰水所钟曰泽泽草所生曰薮(○郑康成曰/大泽曰薮)
 (李嘉会曰既曰泽又曰薮/者水溢曰泽水乾曰薮)○易氏曰孔安国会稽郡
 具区泽在西古文以为震泽是吴南太湖名唐属苏
 州今为平江府(○黄氏曰在今/平江吴江县)
其川三江
 王昭禹曰以达水者谓之川○易氏曰书曰三江既
卷五十六 第 7a 页 WYG0094-0160c.png
 入震泽底定震泽太湖也尧时洪水泛滥有此水势
 与周之职方不同而孔安国乃云江至彭蠡分为三
 入于震泽是求合乎禹贡之说似矣然书以江汉所
 汇之处为彭蠡泽在今江州湖口县界江至湖口合
 三为一未闻其分一为三也又太湖在苏湖常三州
 之间自不与江水相通彭蠡所汇之江何从而入之
 耶班固知大江与震泽不相通又附会为之说曰南
 江自震泽东南入海中江自芜湖东至阳羡入海北
卷五十六 第 7b 页 WYG0094-0160d.png
 江自毗陵北东入海毗陵今常州也今以大江之在
 毗陵东北者以当北江正与书合者谓南江自震泽
 东南入海则非经之所谓南江矣又谓芜湖有水东
 至阳羡以为中江其失为特甚阳羡今常州宜兴也
 与建康之溧阳接境两境中高水皆东西分流其东
 流而下阳羡者固可通海而芜湖之水乃皆西北流
 北向以入于江初非入阳羡也其为误有如此者至
 桑钦所言北江与固同其叙南江中江则其谬滋甚
卷五十六 第 8a 页 WYG0094-0161a.png
 史记正义又曰太湖旁有三水遂以为三江之證皆
 非禹之所谓三江也然则经之三江将孰从乎以经
 證经自有明文汉水出于嶓冢者为北江江水出于
 岷山者为中江既有北江又有中江则必有南江近
 代儒者谓南江自豫章而入于彭蠡此说诚可信据
 此则三江已合于荆扬之间至扬州末流复言三江
 岂果分为三乎扬濒海为支川之下流必言三江所
 以纪水之所入也知此则知三江震泽之说(○黄氏/曰韦昭)
卷五十六 第 8b 页 WYG0094-0161b.png
 (以松江浙江浦阳江为三江郭景纯以岷江松江浙/江为三江大抵闽浙去海近水多自为渎入海俗皆)
 (称为江偶有三焉则为三江其实皆小水非禹贡职/方之三江郦道元所谓其称相乱者也由此言之范)
 (蠡三江当为浙钱清剡子胥三江则郭景纯说犹近/之盖岷江自彭蠡而下合池宣升润真扬诸州水在)
 (其北松江合湖秀苏常诸州水居其中浙江合衢婺/徽严杭越诸州水在其南此为全吴地域也禹贡职)
 (方三江为扬州川盖江汉彭蠡之已合者也江汉彭/蠡已合而犹曰三江者同流各派不相杂袭皆能自)
 (达于/海)
其浸五湖
 王昭禹曰以水浸田谓之浸自扬之五湖以至并之
卷五十六 第 9a 页 WYG0094-0161c.png
 涞易皆其地之水可引以浸灌也(○王氏曰然泾漳/之属后世更引以)
 (浸焉则民之利固有先王未之/尽者变而通之存乎其时而已)○黄氏曰五湖又多
 异说虞翻曰是湖有五道故曰五湖今湖旁港渎不
 止于五其说非也韦昭曰五湖今太湖方圆五百里
 故为五湖具区既已号为泽薮而又以其方圆里数
 为浸亦非也(○易氏曰具区是泽五湖/是浸泽浸岂可混而为一)张守节曰太
 湖东岸五湾为五湖曰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其
 说或然今苏常间陂湖与太湖连接者尚多何止五
卷五十六 第 9b 页 WYG0094-0161d.png
 也郦道元因水经南江东北为长渎历河口乃谓江
 东注具区谓之五湖口既甚谬误又引郭景纯江赋
 谓江水经纬五湖而包注太湖观其所指五湖虽不
 可尽知而滆湖在今毗陵与岷江不通则所谓经纬
 五湖者皆不然也郦本汉志与水经故谓南江东注
 具区今饶歙诸州自彭蠡右出直抵江其西为池太
 平宣建康其东为湖苏常润西水皆入江东水皆入
 太湖江岂能越山而注太湖乎大抵职方川则其地
卷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0094-0162a.png
 自高而下水之所流行也浸则地势平衍水之所停
 涵也地有浸则肥美播种所宜而又沮洳足为险固
 扬州自古为泽国湖名必当有五者应此数自旧说
 多如此则是失其传久矣不必强牵合也(○易氏曰/尝考经意)
 (既谓五湖则不止一湖今如丹阳彭蠡以湖名者甚/众皆在古扬州恐别有五湖之名但经无明文不可)
 (臆/说)○李图曰五湖彭蠡洞庭巢湖太湖鉴湖(○柯山/曰五湖)
 (太湖湖州射阳湖楚州青草湖岳州丹阳湖润州洞/庭湖洪州国语越语下曰战于五湖注曰今太湖也)
其利金锡竹箭
卷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0094-0162b.png
 郑康成曰锡镴也箭筱也○易氏曰考工记曰吴越
 之金锡尔雅曰会稽之竹箭禹贡于扬州亦曰惟金
 三品又言瑶琨筱簜信乎为扬州之地利
其民二男五女
  愚案司民掌豋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异其男女及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
  民之数则知二男五女与一男二女二男三女之
  差是职方总九州之图而辨其人民当时版籍通
卷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0094-0162c.png
  以一州计之大约为此数及世变既久不无升降
  损益也或以阴不生于阴而生于阳故扬乃多女
  若然则幽并在北阴方也何女之多于男乎
其畜宜鸟兽
 郑康成曰鸟兽孔雀鸾鵁鶄犀象之属○易氏曰此
 等畜多产于南方亦时见有之
其谷宜稻
 易氏曰稻生于水泽之地经言稼下地是已扬州居
卷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0094-0162d.png
 东南之极及支川下流之所归厥土为涂泥为沮洳
 故其榖宜稻
正南曰荆州
 易氏曰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殷之荆州南不言衡
 阳循禹之旧也其北境则曰汉南以地志考之荆山
 在南郡临沮县即今荆门军当阳县之地汉水又在
 其北正属襄阳言汉南则殷之荆州实跨荆山之北
 至周复以荆山之北属豫复禹封域以荆及衡阳为
卷五十六 第 12a 页 WYG0094-0163a.png
 荆州荆山即南条荆山衡山即南岳皆在正南之地
 故曰正南
其山镇曰衡山
 易氏曰汉志长沙国湘南县衡山在东南唐属衡州
 衡阳县本酃县地要之衡山连亘数邑凡酃县之东
 北以至湘南县之东南则皆衡山也
其泽薮曰云瞢
 易氏曰汉志华容县有云瞢泽在南(○郑锷曰舆地/广记曰今云瞢)
卷五十六 第 12b 页 WYG0094-0163b.png
 (泽在安/陆县)然司马相如言云瞢泽方八九百里则云瞢
 非止一泽随所在而为之名左传定公四年楚子涉
 睢济江入于云中则知在江之北者为云又昭公三
 年楚子以郑伯田于江南之瞢则知在江之南者为梦禹
 贡言云土瞢作乂盖南北高下不等故江北之云方
 见土而江南之瞢已作乂其势然也(○黄氏曰云瞢/跨江南北今荆)
 (南岳/州界)
其川江汉
卷五十六 第 13a 页 WYG0094-0163c.png
 黄氏曰江水自夷陵而下为州界东流会于彭蠡汉
 水自房陵以下为州界东南至汉阳入江(○易氏曰/汉志蜀郡)
 (湔氐道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今考唐元和志则/岷山近在茂州而江源远出西徼在松州之境案松)
 (州交州县江源镇江水之迹始见于此南流至翼州/翼水县又南流至茂州汶山县汶山即岷山禹导江)
 (所始之地又南流至成都府成都县有沱江镇禹贡/东别为沱是也又西南流至眉州通义县又南流至)
 (戎州僰道县今为叙州宜宾县又东流至泸州泸川/县又东流至渝州巴县又东流至涪州涪陵县又东)
 (流至忠州临江县又东流至万州南浦县又东流至/夔州奉节县又东流至归州秭归县又东流至峡州)
 (夷陵县又东流至江陵府江陵县又东流入澧州界/即禹贡东至于澧之地至岳州巴陵县有洞庭湖即)
卷五十六 第 13b 页 WYG0094-0163d.png
 (禹贡九江水经云九江在长沙下隽县正其地也又/东陵即巴陵江水至此自东而迤北至鄂州江夏县)
 (又东流至江州浔阳县今为德化县有彭蠡泽即禹/贡江汉汇泽之地又东北流至池州秋浦县今为贵)
 (池县又东北流至润州丹徒县州今为镇江府北对/扬州江都乃汉志所谓东至江都入海者也汉志不)
 (知汉水所自误认嶓冢山之西嘉陵江为西汉水与/禹贡漾汉大异考之唐元和志兴元府金华县今为)
 (镇隶三泉县嶓冢山在县西三十里漾水所出东流/至洋州兴道县又东流至金州西城县又东流至均)
 (州武当县有沧浪洲即禹贡沧浪之水又东流至襄/阳府襄阳县又东流至鄂州长寿县又东南流至复)
 (州竟陵县今为景陵县有参澨水即禹贡三澨也又/东南流至沔州汉阳县今县为汉阳军有大别山即)
 (禹贡至于大别以入于江之地禹贡所记江汉皆发/源于梁州周礼不载梁州山川故至荆州而后言其)
卷五十六 第 14a 页 WYG0094-0164a.png
 (川江汉江至今归州之秭归县以至鄂州之武昌县/凡一千四百馀里汉江自今均州之武当县以至汉)
 (阳军之汉阳县凡一千四百馀里皆荆州之地江汉/分流于其间至是合流诗曰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是)
 (也○王昭禹曰即禹贡荆/州所谓江汉朝宗于海)
其浸颍湛(直减反杜氏曰湛读当为/人名湛之湛湛或为淮)
 黄氏曰案今颍水出河南豋封隅乾山东南流至颍
 州颍上县入淮郑言宜属豫者据禹贡也然周人画
 地当有所更革矣又案郦道元注水经湛水出犨县
 北鱼齿山西北东南流历鱼齿山下为湛浦春秋楚
卷五十六 第 14b 页 WYG0094-0164b.png
 公子格与晋战于湛阪是也湛水东入汝周礼荆浸
 颍湛康成云未闻偶不照此郦氏之所考据也案今
 汝州鲁山县汉犨县鱼齿山在龙兴县连接梁县界
 是则周荆州界自随巴唐邓东北至汝颍与豫分界
 而荆牧治宛宣王封申伯(○易氏曰左氏传昭元年/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
 (杜氏谓颍水出阳城县案汉志县属颍川郡即今河/南府颍阳县又襄十六年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
 (于湛阪杜氏谓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入汝案地/志襄城即今汝州之襄城县昆阳故城今在汝州之)
 (叶县已上二者皆古豫州之地/经以为荆州之浸必有脱误处)
卷五十六 第 15a 页 WYG0094-0164c.png
其利丹银齿革
 郑康成曰齿象齿也革犀兕革也○易氏曰禹贡荆
 州言砺砥砮丹惟金三品羽毛齿革其地利古今同
 也然荆州亦言金与范楛则未尝无金锡竹箭扬州
 亦言齿革及惟金三品则未尝无丹银齿革特以其
 地产之多者言之
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榖宜稻
河南曰豫州
卷五十六 第 15b 页 WYG0094-0164d.png
 易氏曰禹贡荆河惟豫州其封在大河之南南条荆
 山之北故曰荆河殷之豫州则南境距汉北境接河
 故曰河南周人于豫州亦曰河南而南境则仍禹贡
 之旧不曰荆河互文以见也
其山镇曰华山
 易氏曰汉志京兆尹华阴县大华山在南后汉华阴
 属弘农郡唐及今为华阳县
其泽薮曰圃田
卷五十六 第 16a 页 WYG0094-0165a.png
 易氏曰汉志河南郡中牟县圃田泽在西唐以县属
 郑州今属开封府圃田泽一名原圃(○黄氏曰今/郑州管城县)
其川荥(户扄/反)
 易氏曰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厥后
 济不溢河荥泽遂枯汉志河南郡虽有荥泽县而不
 言荥泽唐元和志于郑州荥阳县云县西北四里有
 故渎恐未必然盖水北为阳县当在泽北不应泽在
 县北也汉志弘农郡上洛县洛水出冢岭山东北至
卷五十六 第 16b 页 WYG0094-0165b.png
 巩入河又卢氏县熊耳山在东禹导洛始此而洛水
 实出于上洛之冢岭山今考之唐商州洛南县冢岭
 山在县南七十里洛水所出也又东流至本州之上
 洛县又东流至虢州卢氏县界熊耳山在县南五十
 里又东流至河南府之巩县会伊瀍涧之水以入于
 河
其浸波溠(音/诈)
 易氏曰郑康成曰波读为嶓孔安国言禹贡有播水
卷五十六 第 17a 页 WYG0094-0165c.png
 无波水音与播同古字从山从番读为嶓冢之嶓康
 成诚有所见而然尔雅云水自洛出为波度其地其
 卢氏巩县之间即今商虢州河南府之地(○黄氏曰/案注水经)
 (有波水出鲁阳县霍阳西大岭东谷俗谓之歇马岭/即应劭所谓孤山波水所出者水南流入𣹑杜佑通)
 (典曰此为豫浸之波鲁阳今鲁山/县霍阳山在今梁县俗称岘山)左氏传庄四年楚
 令尹斗析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杜氏以为
 溠水在义阳厥县西东南入郧水义阳即今信阳军
 之西去随甚近唐志随州随县溠水出县西四十里
卷五十六 第 17b 页 WYG0094-0165d.png
 此正古豫州之地郑康成乃谓溠宜属荆州在此非
 也盖汉人误以南阳郡为荆州不知古荆在荆山之
 南康成徇汉地志之说误矣(○黄氏曰水经注溠水/出随州随县黄山南南)
 (流入波案职方诸浸多相接而豫浸波溠源委殊异/又相去远而马融广成泽颂亦曰浸以波溠波近广)
 (成泽溠则远矣不知何以自古联称周职方湛为荆/浸波为豫浸则二州分今临汝为界溠为豫浸则豫)
 (西界抵今汉东故乐史寰宇记随州虞周为/荆豫二州之域郑以溠宜在荆者或未考也)
其利林漆丝枲
 郑康成曰林竹木也○王昭禹曰禹贡豫之厥贡漆
卷五十六 第 18a 页 WYG0094-0166a.png
 丝絺纻则林漆丝枲固豫之所产也
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其谷宜五种
 郑康成曰六扰马牛羊豕犬鸡五种黍稷菽麦稻(○/李)
 (嘉会曰豫州土地平旷尤宜六/扰五种非无他鸟兽不足称也)
正东曰青州
 易氏曰禹贡有青有兖有徐殷并青于徐而徐兼扬
 州之淮故江南曰扬州周复以淮归扬而并徐于青
 正在畿东故曰正东
卷五十六 第 18b 页 WYG0094-0166b.png
其山镇曰沂山
 易氏曰唐沂州沂水县本汉东筦县属琅琊郡沂山
 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黄氏曰公玉带/所谓东泰山也)○贾氏曰
 地志沂水出泰山郡盖县禹贡沂水在徐州在青州者
 周以禹贡徐州地为青故也
其泽薮曰望诸
 黄氏曰望诸孟诸也在应天府虞城县淮水流至今
 宿泗间为青界东至楚州盐城县入海禹贡徐扬以
卷五十六 第 19a 页 WYG0094-0166c.png
 淮为界北徐南扬泗水出兖州沂水出奉符新泰县
 界之艾山南至淮阳下邳县入泗沭水出祈山东南
 流至宿迁县入泗淮沂沭禹贡皆属徐州周废徐入
 青故皆属青孟诸属豫州青又斗入豫界矣周齐为
 青牧大公始都营丘故城在今潍州昌乐县宣王时
 齐迁临淄烝民诗仲山甫徂齐城彼东方是也(○易/氏曰)
 (唐宋州虞城县汉属沛郡今属南京应天府孟诸泽/西北十里俗号盟诸故书谓之孟诸周礼谓之望诸)
 (汉志谓之盟都史记/谓之明都其实一也)
卷五十六 第 19b 页 WYG0094-0166d.png
其川淮泗
 易氏曰禹贡导淮自桐柏汉志南阳郡平氏县桐柏
 大复山在东南唐以其地为桐柏县属唐州淮水所
 出东流至蔡州之真阳流至申州之义阳县今为信
 阳军信阳县又东流至光州定城县又东北流至濠
 州招信县今属泗州本汉临淮郡淮陵县地乃古徐
 州之域即汉志所谓淮至淮陵入海者也又东北经
 楚州之盱眙县今为盱眙军与泗州隔淮相对又至
卷五十六 第 20a 页 WYG0094-0167a.png
 楚州山阳县入海汉志济阴郡乘氏县泗水东南至
 睢陵入淮此孔安国引以證禹贡者汉乘氏属济阴
 郡唐以郡为曹州今为兴仁府县属焉睢陵即今泗
 州招信县之北境然汉志所载自有两泗水其一即
 自此乘氏至毗陵入淮者又一泗水出鲁国卞县西
 南至方与入沛唐元和志卞与方与皆在兖州今袭
 庆府泗水县东陪尾山泗水出焉其源有四西南流
 至本州曲阜县北分为二流北为洙南为泗其间即
卷五十六 第 20b 页 WYG0094-0167b.png
 夫子设教之地又西南三十五里至本州瑕丘县西
 二十五里洙复与泗合又南流至本州鱼台县界县
 本汉方与地属山阳郡即所谓自方与入沛者也又
 东南流经徐州沛县汉属沛郡即所谓自沛入淮者
 也又东南经徐州彭城县又至泗州以入于淮徐兖
 泗皆古徐州之境周并于青
其浸沂沭(音/述)
 易氏曰汉志泰山郡盖县沂水南至下邳入泗盖县
卷五十六 第 21a 页 WYG0094-0167c.png
 在唐及今皆兖州之境下邳唐属泗州今为淮阳军
 沂水经下邳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又一
 水经城东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汉志琅琊郡东筦县
 沭水南至下邳入泗案唐志沂州沂水县本汉东筦县
 地沭水所出东南至泗州下邳县又东北流至泗州
 涟水县今为涟水军至此与泗合而入淮(○郑司农/曰沭或为)
 (洙/)
其利蒲鱼
卷五十六 第 21b 页 WYG0094-0167d.png
 易氏曰禹贡于徐州言淮夷蠙珠暨鱼周并徐于青
 其馀皆兼此二州而言
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鸡狗其谷宜稻麦
河东曰兖州
 易氏曰夏殷皆言济河惟兖州谓东河之东济水之
 北也周人以青兼徐而兖州又得越乎济之东南故
 徐之岱山职方以为兖之镇山徐之大野职方以为
 兖之泽薮是也故曰河东
卷五十六 第 22a 页 WYG0094-0168a.png
其山镇曰岱山
 易氏曰汉志泰山郡博县泰山在西北博在唐为乾
 封属兖州今为袭庆府奉符县泰山一曰岱山禹贡
 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是青州在岱山东北
 徐州在岱山东南周并徐入青而不以岱属青州兖
 在西北实兼有其地
其泽薮曰大野
 易氏曰汉志泰山郡钜野县大野泽在县北唐以县
卷五十六 第 22b 页 WYG0094-0168b.png
 属郓州今属济州案禹贡徐州言大野既潴周无徐
 州故以属兖
其川河洓
 易氏曰禹贡言导河积石案汉志金城郡河关县积
 石山在西有唐及今为积石军然禹之导河始于积
 石其实河源远在西塞之外汉张骞班固及水经山
 海经等皆不知其地唐穆宗长庆元年刘元鼎使吐
 蕃归踰湟水湟水出蒙谷抵龙泉与河合合河之上
卷五十六 第 23a 页 WYG0094-0168c.png
 流繇洪济渠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狭其南三百里三
 山中高而四下曰紫山古所谓昆崙者也其地盖剑
 南之西虏曰穆穆哩山河源其间色赤行益远他水
 并注则浊自此东北直穆克依额音碛尾入吐谷浑以至
 积石东北流至鄯州龙天县界又东流至河州枹罕
 县界又东流至兰州五泉县又东北流至会州会宁
 县又东北流至灵州回乐县又东北流至三受降城
 又东迤南至朔州之鄯阳县又南流至岚州合阿县
卷五十六 第 23b 页 WYG0094-0168d.png
 又南流至石州临泉县又南流至隰州永和县又南
 流至慈州吉昌县又南流至绛州龙门县今以县属
 河中府乃龙门口即禹贡所谓至于龙门者也又南
 流至蒲州蒲州对河为华州华阴县大华山在县八
 里河经大华之北故曰华阴即禹贡所谓南至于华
 阴也至此方自南迤东至陜州陜右县今为陜县有
 底柱山在黄河中禹贡所谓东至于底柱也又东流
 至河南府之王屋县又东流经本府之河阳县今为
卷五十六 第 24a 页 WYG0094-0169a.png
 孟州有孟津禹贡所谓东至于孟津是也又东流经
 本府之巩县有洛水入河禹贡所谓东过洛汭是也
 又东流至卫州汲县其黎阳县有黎山即禹贡所谓
 至于大伾是也又东北流至桐州临河县又东北流
 至澶州顿丘县又北流至魏州贵乡县今省入于大
 名府之元城县又东北流至贝州经城县今省入大
 名之宗城县又东北流至冀州南宫县禹贡洚水亦
 入河以禹河东徙故自入海而不入于河洚水故渎
卷五十六 第 24b 页 WYG0094-0169b.png
 在县东南六里禹贡所谓北过洚水是也又冀州西
 北接邢赵深三州三州皆有大陆泽禹贡所谓至于
 大陆是也又东北流至沧州饶安县即禹贡北播于
 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之地大抵河行万馀里岂独
 为兖州之川禹贡济河为兖州即其地考之自魏至
 沧凡一千三百馀里其河之东境皆兖州之域(○黄/氏曰)
 (职方曰河东曰兖州盖自黎阳北/流兖冀分河为界兖东而冀西)泲水在经及汉志
 皆以此字从水从□案说文从水从□注出兖州之
卷五十六 第 25a 页 WYG0094-0169c.png
 川惟禹贡从水从齐又案汉志从水从齐其水出常
 山郡房子县赞皇山乃别是一水名则此二字音同
 实异后世虽例以从水从齐者为兖州之川其实乃
 字之误当以古文为正案禹贡道沇水东流为济考
 之则在河东郡之王屋县王屋山在县北沇水所出
 伏流至河内郡之轵县唐为济源县以济水出平地
 有二源故名济源南流入于河禹贡入河复截河而
 南溢为荥荥在郑州荥泽县本汉荥阳县北实受溢
卷五十六 第 25b 页 WYG0094-0169d.png
 河之济水济水自春秋后不复截河而入于荥矣今
 虽有荥泽而故渎湮塞不可考又东至汴州又东北
 至曹州为陶丘又东北至菏泽在广济军之东北自
 河至此凡七百馀里皆古济所经之地今不复有济
 水但存其名而已又菏泽虽不受济水亦自有源仍
 旧东流世俗因其旧名亦以济名之然东南流至兖
 州金乡鱼台入徐州沛县与泗水合而入淮又一𣲖
 禹贡济水至菏泽即东北会于汶汶水出兖州乾符
卷五十六 第 26a 页 WYG0094-0170a.png
 县今袭庆府奉符县又北流至郓州须昌县又东北
 流至齐州临邑县又东北流至淄州高苑县又东流
 至青州博昌县以入乎海自汶水源至此皆古济之
 地实古兖州之域
其浸卢(音/雷)(于恭/反)
 易氏曰郑康成曰卢维当为雷雍盖濮川雷泽县雷
 夏泽在北又灉沮二水源俱出雷夏泽正兖州之境
 颜师古曰卢水在济北卢县康成读曰雷非也唐以
卷五十六 第 26b 页 WYG0094-0170b.png
 卢县属郓州今废入阳榖(○黄氏曰潍水出密州莒/县潍山北至潍州昌邑县)
 (入海水经注卢水出密州诸城县卢山即久台水也/西北入潍杜佑通典卢水在济阳卢县因水而名卢)
 (县今属东平府非卢水所经其说误禹贡兖袭庆济/属徐潍密属青周废徐兖济潍密皆入兖周鲁为兖)
 (牧封伯禽/都曲阜)
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扰
 李嘉会曰蒲鱼蒲芦苇及鱼也○易氏曰利与青州
 同民畜与豫州同
其榖宜四种
卷五十六 第 27a 页 WYG0094-0170c.png
 郑康成曰四种黍稷稻麦
正西曰雍州
 易氏曰禹贡有雍有梁故梁为正西而雍为西北殷
 周皆省梁入雍故雍州为正西
其山镇曰岳山
 易氏曰汉志有扶风汧县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
 雍州山然案唐陇州汧源县而汧山北与陇山接禹
 贡导岍是也此正岍山非所谓吴山吴山同在陇州
卷五十六 第 27b 页 WYG0094-0170d.png
 郤自有吴山县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吴山又在县
 西南五十里周都五岳之外以此特近故为岳山秦
 都咸阳亦为西岳唐为国之西镇山谓之西吴
其泽薮曰弦蒲(○郑司农曰弦或/为汧蒲或为浦)
 易氏曰汉志有扶风汧县北有蒲谷乡有弦中谷雍
 州薮今属陇州汧源县
其川泾汭
 易氏曰汉志安定郡泾阳县开头山在西泾水所出
卷五十六 第 28a 页 WYG0094-0171a.png
 唐以泾阳源为平凉属原州今属渭川又东南流至
 泾州临泾保定二县又东南流至邠州之宜禄新平
 永寿三县又东北流至京兆府之醴泉高陵云阳三
 县以入渭汭水者非禹贡所谓汭也禹贡言汭皆渭
 水之北此所谓汭者雍州之川名汉志右扶风汧县
 汭水出西北东入泾此正公刘居豳之地诗所谓芮
 鞫之即徐广曰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其国城在邠
 州东北二十九里三水县界古豳城是也正与公刘
卷五十六 第 28b 页 WYG0094-0171b.png
 诗合又唐志泾州临泾县有汭水西自陇州华亭县
 流入一名宜禄川然泾陇二州在邠州之西则非邠
 州之汭要皆雍州之川也(○黄氏曰汭水出汧源县/小陇山至邠州宜禄县为)
 (宜禄水入泾渭水出熙州狄道县鸟/鼠同穴山东南至华州华阴县入河)
其浸渭洛
 易氏曰汉志陇西郡首阳县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
 水所出唐省首阳入渭源后省今置渭源堡属熙州
 鸟鼠山在县西渭水有三源正东微南流至本州之
卷五十六 第 29a 页 WYG0094-0171c.png
 襄武县又东流五十里至巩州之陇西县又东流至
 秦州上邽县又东流至陇州南田县今省入吴山又
 东流至凤翔府岐山县又东流至京兆府万年县又
 东流至华州华阴县东北入于河谓之渭口禹贡所
 谓汭是也洛水别是雍州一浸非禹贡导洛自熊耳
 之洛郑康成曰洛出怀德释者引诗之瞻彼洛矣为
 證案汉志左冯翊怀德县即彊梁源之洛水怀德即
 京兆府之富平县今县属耀州即汉左冯翊之地北
卷五十六 第 29b 页 WYG0094-0171d.png
 条荆山在县西正汉志洛水之源也孔安国注禹贡
 东会漆沮之下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
 孔颖达引水志云出冯翊怀德县东南入渭正与汉
 志合又一洛水出庆州洛源县在唐京兆之西北五
 百馀里(○黄氏曰洛水出庆州洛源县白于山今名/安郎山至同州白水县入渭雍周为王都废)
 (梁州/入焉)考之地志非一源案唐志庆州洛源县本汉归
 德县地属北地郡有于向山在县北三十里洛水所
 出因以名县东流至鄜州洛交县又东南流至京兆
卷五十六 第 30a 页 WYG0094-0172a.png
 府云阳县之东境又经同州澄城县之西境此去富
 平之怀德亦甚近不应言两洛水以其异源而下流
 同入于渭故皆以洛水名之如冀之清漳浊漳青之
 大沂小沂徐亦有两泗水以其同入不害其为名称
 之同
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榖宜黍稷
 易氏曰禹贡于雍州言厥贡球琳琅玕孔氏谓球琳
 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玉○郑锷曰即蓝田出玉也畜
卷五十六 第 30b 页 WYG0094-0172b.png
 榖略与冀州同
东北曰幽州
 易氏曰舜十二州本有幽州水土既平以冀为帝都
 省幽入冀殷人南都河南之亳复舜幽州之名周人
 又以幽州兼殷之营州实禹贡青州隔海东北之境
 故曰东北
其山镇曰医无闾
 易氏曰后汉志辽东郡无虑县有医无闾山唐地志
卷五十六 第 31a 页 WYG0094-0172c.png
 营平乃汉辽西郡则其山又在营平之东北
其泽薮曰貕(音/兮)
 易氏曰汉志琅琊郡长广县(○贾氏曰地志/长广属徐州)貕养泽
 在西唐莱州昌阳县本汉县属东莱郡今为莱阳县
 貕养泽在县东北四十里盖此泽介乎东莱琅琊两
 郡之间也
其川河洓
 易氏曰经于兖州言其川河洓盖兖州北距河而南
卷五十六 第 31b 页 WYG0094-0172d.png
 据洓禹贡言济河惟兖州则惟兖州之川宜也幽州
 远在东北于河泲何与盖幽州虽跨有辽水为东北
 而实西南越海兼有青州之东北境所以琅琊郡之
 貕养泽泰山郡之淄水千乘郡之时水皆在幽州之
 域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
 是知幽州实可以有青州王璜张楫云九河陷海中
 是九河未陷之前凡豋莱海岸及滨沧二州之东境
 皆在幽州之地与兖州东西分界故其川同于河泲
卷五十六 第 32a 页 WYG0094-0173a.png
 (○王昭禹曰幽之川亦与兖同者盖兖在河东北二/州相连皆有河泲也禹贡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
 (入于海道兖水东流为济/则幽兖皆河泲所经之地)
其浸菑时
 黄氏曰淄水出淄州淄川县原山北至博兴县入济
 (○易氏曰汉志泰山郡莱芜县原山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泲考舆地记则袭庆府莱芜县有原山淄水)
 (所出其地即汉之泰山郡东北流入淄川县汉莱芜/故城在东北过临淄县东又东北过利津县又东北)
 (入于海西汉志乃同入泲盖入泲乃禹/川之旧自济之上流既涸故淄水入海)时水在临淄
 县齐城西平地出泉南北二十五里亦谓之源水东
卷五十六 第 32b 页 WYG0094-0173b.png
 北至千乘县入淄青淄莱禹贡属青古河自今沧景
 间入海沧景禹贡属兖职方分冀置幽居河济下流
 其地得今沧景德棣分淄莱跨河距济与青兖分界
 北包营平周燕为幽牧都蓟封召公
其利鱼盐
 易氏曰幽州跨海有鱼盐之利
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
 郑康成曰四扰马牛羊豕三种黍稷稻
卷五十六 第 33a 页 WYG0094-0173c.png
河内曰冀州
 易氏曰舜十有二州有幽有并有冀水土既平之后
 以冀为尧都省十有二州之幽并入焉以馀州准之
 则知禹贡冀州东西南之三面距河而北境则越
 乎常山今之燕云营平诸州皆其地也殷人复以冀
 州北境复舜之幽州而东西南皆禹迹之旧盖东河
 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也故曰两河间周人又分
 冀而复舜之并州故曰河内而已(○黄氏曰冀唐虞/夏商皆都之舜分)
卷五十六 第 33b 页 WYG0094-0173d.png
 (置幽并禹贡废不置周仍分置如/虞卫为冀牧周封康叔都朝歌)
其山镇曰霍山
 易氏曰汉志河东郡彘县霍太山在东唐及今晋州
 霍邑本汉彘县霍山一名太岳在县东三十里
其泽薮曰杨纡(于于/反)
 易氏曰郑康成曰杨纡所在未闻颜师古引尔雅云
 秦有杨纡李巡又以为在扶风而此乃以为冀州未
 详其义及所在
卷五十六 第 34a 页 WYG0094-0174a.png
其川漳
 王昭禹曰其川漳禹贡冀州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
 漳是也○易氏曰汉志上党郡长子县鹿合山浊漳
 水所出东至邺入清漳又沾县大黾谷清漳水所出
 东北至阜成入大河是二漳皆出于上党也唐志浊
 漳水出潞州长子县本汉县有𤼵鸠山浊漳水所出
 东北流至本州所理之上党县又东北流至本州之
 潞城县漳水一名潞水又东北经本州之垣县黎城
卷五十六 第 34b 页 WYG0094-0174b.png
 县又东流至相州之邺县又东北流至滋州澄阳县
 又东北流经潞州之洛水县有衡漳故渎俗名阿难
 渠则知合清漳而谓之衡漳清漳出太原府之乐平
 县本汉沾县少山在县西南清漳所出东南流至仪
 州之和顺县又东南流至潞州黎城县之东北又束
 北流至洛州之洛水县又东北与浊漳合而至贝州
 之寰城县又东北流至德州之长河县乃漳之南岸
 其北岸即瀛州之平舒县自此东北入于海
卷五十六 第 35a 页 WYG0094-0174c.png
其浸汾(扶文/反)(音/路)
 黄氏曰汾水出宪州静乐县南流至河中府荥河县
 入河康成曰潞出归德县今庆州华池县无潞水杜
 佑曰潞出密云郡密云县密云今檀州水经鲍丘水
 从塞外来经密云戍过幽州潞县西鄜道元曰鲍丘
 水入潞通得潞称俗曰东潞此殆杜佑所谓密云之
 潞也是在幽界非冀浸矣案阚骃十三州记曰上党
 路县有潞水为冀浸即漳水也王猛与慕容评相遇
卷五十六 第 35b 页 WYG0094-0174d.png
 于潞川障固山泉军人匹绢鬻水二石郦道元曰他
 大川无可为浸者巨浪长湍惟漳水耳又案今潞城
 县春秋赤翟潞子婴儿之国是则潞之得名已久漳
 水至潞为川可以灌溉或当是也(○易氏曰汉志太/原郡汾阳县北山)
 (汾水所出西南至汾阳入河考唐岚州静乐县今属/泽州即汉汾阳县之地汾水东南流入太原府之交)
 (城阳曲太原清源文水五县又东南流至汾州温城/介休灵石汾西四县又东南流入晋州之霍邑赵城)
 (洪洞临汾四县又束南流至绛州之正平稷山龙门/三县又南流至河中府宝鼎县北入于河唐潞州潞)
 (城县本汉潞县属上党郡漳水一名潞水在县北阚/骃曰潞水在县北为冀州浸即漳水也盖周以浊漳)
卷五十六 第 36a 页 WYG0094-0175a.png
 (为潞清/漳为漳)
其利松柏
 易氏曰禹贡冀州厥木惟条条长也其利松柏宜
 矣
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
 李嘉会曰冀之北土马之所生今不曰马而止曰牛
 羊马多出于陇西正雍州地
 黄氏曰九州独雍冀不宜稻何也自郑国引泾为渠
卷五十六 第 36b 页 WYG0094-0175b.png
 西门豹引漳为陂后人转相师用大抵稻田遍二州
 矣禹之治水非独除害浚畎浍距川盖兴利也而二
 州独不为稻田至后人始为之岂禹之智不及国豹
 之徒哉是必害有甚于利者禹不敢为至于商周皆
 因之后世但务兴利始𤼵禁决防利固可喜害曾不
 恤汉末诸家治河之策王横独言水性就下行疾则
 自刮除成空而稍深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
 泥今西方诸郡以至京师东居民当春夏少水乾燥
卷五十六 第 37a 页 WYG0094-0175c.png
 时引河渭水溉田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泄而多水
 暴至则溢决国家数堤塞之稍高于平地犹筑堤垣
 而居水也可各顺从其性母复灌溉则百川流行水
 道自利无溢决之患夫水不使灌溉而失艺植之利
 不智者皆能知之然其识微见远实合大禹规模由
 汉以来冀豫徐兖河患竭国力匮民财漂没垫溺救
 患不给灌溉之利诚不足言矣雍上流冀下流以形
 势论之雍本无害然雍亦不以灌溉何邪决泾渭灞
卷五十六 第 37b 页 WYG0094-0175d.png
 浐诸水使尽入河上流甚驶疾而下流犹苦其停缓
 若分别诸水上流已旁决下流遂浅淤何疑哉孟子
 曰禹以四海为壑此说至汉犹有能知者今千馀年
 其学遂绝灭矣考工记曰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古
 人治水法理精详师授的确其肯以一概之见而使
 利害不足相补除哉
正北曰并州
 易氏曰舜有并州禹贡以并入冀州殷因之周复分
卷五十六 第 38a 页 WYG0094-0176a.png
 冀复禹并州以天下之势言之冀州在西河之东雍
 州在西河之西并州介乎雍冀之间故曰正北
其山镇曰恒山
 易氏曰汉志恒山郡上曲阳县常山谷在西北按唐
 定州恒阳县有北岳今改为中山府县为曲阳即汉
 之旧也
其泽薮曰昭馀祁
 黄氏曰昭馀祁在汾州介休县水经注曰汾水于大
卷五十六 第 38b 页 WYG0094-0176b.png
 陵县左迤为邬泽引广雅水自汾出为汾陂陂南接
 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吕氏春秋谓之大
 昭又侯甲水径大谷谓之大谷水径祁县故城南自
 县连延西接邬泽是谓祁薮乐史寰宇记昭馀祁俗
 名邬城泊祁属太原汉故县也
其川虖(奂胡/反)(徒多/反)(乌侯/反)
 易氏曰汉志代郡卤城县虖池河东至参合又东至
 文安入海此言参合则属高柳县汉高柳县𨽻代郡
卷五十六 第 39a 页 WYG0094-0176c.png
 唐贞观以后为默啜所破州县俱废开元十年改定
 襄为云中有高柳故城则卤城又当在高柳之北虖
 池河源未之详其河自雁门县西南流入崞与唐林
 二县又西南流至忻州秀容县又西南流入定襄县
 又南流至太原府盂县又东流至恒州之灵寿真定
 九门藁城榖城五县又东流至定州无极县又东流
 入深州之饶阳鹿城安平三县又东南流入瀛州之
 高阳河间二县又东流入莫州之唐兴及莫县以至
卷五十六 第 39b 页 WYG0094-0176d.png
 任丘文安县即汉志所谓至文安入海者也康成曰
 呕夷祁夷与出平舒汉志代郡平舒县有祁夷水唐
 蔚州兴唐县本代郡地呕夷一名滱水出县西北高
 氏山东北流至兴唐县又东流至瀛州之博野东流
 入于河(○黄氏曰虖池出代州繁畤县泰戏山呕夷/在蔚州灵丘县即滱水也水经注曰沤夷之)
 (水出县西北高氏山东至瀛州高阳县入易涞水即/巨马河出蔚州飞狐县涞山东至灞州南入于虖池)
 (同入/海)
其浸涞易
卷五十六 第 40a 页 WYG0094-0177a.png
 黄氏曰易水有三皆出易州易县寰宇记北易一名
 安国河出县西北穷独山水经注濡水也中易出阎
 乡城宽中谷东南流至古易京城与北易合流入巨
 马河水经注易水与濡水互摄通称南易出县东南
 即山燕王仙台东石虎罡东流与雹河会又东至霸
 州容城县南流入高阳县合滱水注水经注又曰易水
 至文安县与虖池合班固阚骃皆以斯水为南易文
 安今霸州县并之东界至此(○易氏曰汉志代郡广/昌县涞水东南至容城)
卷五十六 第 40b 页 WYG0094-0177b.png
 (入河案唐蔚州飞狐县即汉广昌县地有飞狐口涞/水所出东南流至易州易县又东北流至涞水县又)
 (南流入容城县即汉志所谓束至容城入河者也汉/志涿郡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此言)
 (易出故安则近幽州之境案唐蔚州飞狐县周属并/州自县北入妫州之怀戎即古飞狐口易水所出东)
 (南流至易州易县至北方是汉涿郡故安县之地又/东流至涿州之归义县又东北流入涿州范阳之南)
 (界即汉志所谓至/范阳入涞者也)
 又曰案诗韩奕韩侯为并牧今同州韩城县古韩国
 此并西界也并地最延袤绵亘冀北以制戎夷故诗
 曰奄受北国其追其貊荆宛并韩其国都皆近京师
卷五十六 第 41a 页 WYG0094-0177c.png
 宛卫武关以制楚韩捍临晋以制狄皆天下形胜故
 宣王中兴特著二诗焉大抵周人幽据全燕(制/狄)齐据
 海岱(制徐/淮)兖冀翼蔽洛阳并荆控扼咸雍此天下全
 势也观九州山川险要之处与其建牧规模而经略
 大体可见矣
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扰其谷宜五种
 郑康成曰五扰马牛羊犬豕五种黍稷菽麦稻也
     总论
卷五十六 第 41b 页 WYG0094-0177d.png
 郑锷曰自扬州而下以至于并州是谓九州之国所
 以正其东西南北者皆以王畿为主天子面南故自
 南而辨之则四方各正矣每州各言镇山记其为一
 州之镇也各言泽薮记其一州水之所聚也各言川
 记其水入海之道也各言浸记其众田灌溉之利也
 各言男女或二或三或五记其地气之偏而阴阳之
 不齐也各言谷之所宜记其土壤之高下而所种之
 不同也各言利之所宜记其山林之疏密而所产之
卷五十六 第 42a 页 WYG0094-0178a.png
 不同也(○薛氏曰凡九州之土高者宜黍稷下者宜/稻麦山气多男泽气多女东南多丝纩西北)
 (多织皮先王之于民因其东西南北之异方山泽川/浸之异宜男女异数土石异产黍稷稻梁之异种丹)
 (漆丝枲之异利广谷异制民生异俗为之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山者不使居川泽者)
 (不使居中原骍刚之地粪种不以羊赤缇之地粪种/不以牛然后五方之民各安其性乐其业而无偏敝)
 (之/患)
     总论分州之异
 易氏曰九州之说其来尚矣孔安国以禹贡九州为
 帝尧之制遂谓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
卷五十六 第 42b 页 WYG0094-0178b.png
 青州为营州馀乃尧旧非也考之舜典其说甚明始
 言肇十有二州次言咨十有二牧然后命禹平水土
 是则平水土之命与夫十有二州之建其先后次第
 自有可考而不诬者禹别九州书以贡名在治水之
 后禹贡于逐州之下虽各列随山浚川之说然皆追
 求其治水踪迹而后辨山川之险易量道理之远近
 以定赋贡之高下不得以舜之十二州为后也善乎
 班固之言曰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
卷五十六 第 43a 页 WYG0094-0178c.png
 州使禹治之水既平更别九州列五服其先后次序
 正所以𤼵明当时置州之意○薛氏曰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此禹贡之九州也冀豫雍幽营扬兖荆徐
 此尔雅之九州也扬荆豫青兖雍冀幽并此职方之
 九州也禹贡九州之名旧矣舜时肇十有二州分冀
 为幽州并州分青为营州至夏则复为禹贡之九州
 矣尔雅九州商之制也职方九州周之制也是商有
 幽营而无禹贡之梁青周有幽并而无禹贡之徐梁
卷五十六 第 43b 页 WYG0094-0178d.png
 郭璞以尔雅之九州为商制然尔雅有九州之名而
 无九州之界禹贡职方有其界而不能不相侵入者
 且职方九州冀小于禹贡以分冀为幽并如舜时则
 一分而三也虽无徐州而青兖之间是也虽无梁州
 而雍豫之间是也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是徐之
 南及淮也又曰大野既潴是徐州之大野也今职方
 青州之川淮泗兖州之泽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兖也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是梁州之南据华山之南
卷五十六 第 44a 页 WYG0094-0179a.png
 也又曰厥贡璆铁银镂砮磬是梁州之玉石也今职
 方豫州之地华山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雍豫
 也职方既以青兖而包徐故青州多入禹贡之豫而
 兖州又多入禹贡之青禹贡豫州被孟潴而职方青
 州有其泽望诸望诸即孟潴也兹非青之入豫乎禹
 贡青州曰盐絺海物而职方兖州有其利蒲鱼蒲鱼
 即海物也兹非兖之入青乎职方既有冀而又有幽
 并矣故幽州多入禹贡之青徐而冀多入禹贡之雍
卷五十六 第 44b 页 WYG0094-0179b.png
 且幽州其山医无闾其泽曰貕养其浸菑时医无闾
 在辽东光武时以辽东属青州后又属幽州兹非幽
 之入青乎貕养在长广菑出莱芜地理志以长广属
 徐州琅琊有莱山兹非幽之入徐乎冀州曰其泽杨
 纡而尔雅曰秦有杨纡李巡又以为右扶风颜师古
 注汉地志以为即杨纡兹非冀之入雍乎大抵周以
 夏之冀为三以馀八州为六其势不能如禹贡之旧
 也然杜氏二郑不改职方之字而必改职方之意后
卷五十六 第 45a 页 WYG0094-0179c.png
 郑谓颍在阳城宜为豫今属荆非也以溠在楚随之
 閒宜属荆今属豫非也不知青幽梁雍兖豫尚多侵
 入况相距之州乎是改职方之意也先郑以青州之
 淮字当为睢沭字当为洙直谓宋有次睢而鲁有洙
 泗曾不谓青之包徐也以雍州之弦字当为汧蒲字
 当为浦直谓雍有汧水耳曾不谓吴山在汧西有弦
 蒲之薮也至于杜氏以经之湛字当为淮后郑以兖
 之卢维为雷雍曾不谓湛与卢雍之名无所经见是
卷五十六 第 45b 页 WYG0094-0179d.png
 改职方之字也
 郑锷曰周之九州无徐梁禹贡有徐梁无幽并尔雅
 云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济东曰徐州河西曰
 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燕曰幽州济河间曰
 兖州齐曰营州诗谱雍梁荆豫徐扬禹贡所云尧舜
 法尔雅所云似夏法诗谱似商法说者云尔雅职方
 不同先儒以尔雅所言为商制理或然也至于周官
 无徐梁者盖徐去淮为近而其地或为徐戎淮夷之
卷五十六 第 46a 页 WYG0094-0180a.png
 所有梁去洛为远而其地或为王畿都鄙之所据也
 尔雅有幽州而周官有幽并者民有盈耗故州有损
 益冀之在商其民是以离而为二故有冀而有幽在
 周又离而为三故有冀又有幽并舜分冀为幽并分
 青为营周无徐州盖其地为淮夷徐奄所有周公之
 时命伯禽之鲁而徐戎淮夷并兴此其證也其后成
 玉伐淮夷宣王征徐方僖公征淮夷而周官以征伐
 所获者为𨽻独于蛮闽夷貊有之而戎狄则阙则知
卷五十六 第 46b 页 WYG0094-0180b.png
 其服东南为难矣○李嘉会曰周之九州与禹贡不
 同者周时都雍不可不广梁山多险阻故合梁雍为
 一州徐地狭隘故青兼之尧舜都冀地壤最阔今之
 北境多在其内且帝都所寓人民阜繁至周亦然故
 冀州分为幽并
     总论序州之次
 王氏曰九州之序禹贡始于冀次以兖而终于雍职
 方始于扬次以荆而终于并者盖禹贡言治水之序
卷五十六 第 47a 页 WYG0094-0180c.png
 职方言远近之序治水自帝都而始然后顺水性所
 便自下而上故自兖至雍而止以远近言之则周之
 化自北而南以南为远故关睢鹊巢之诗分为二南
 汉广亦言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德化所及以远为至
 故也始于扬州则以扬在东南次以荆则以荆在正
 南终于并则以并在正北先远而后近也
 
 
卷五十六 第 47b 页 WYG0094-0180d.png
 
 
 
 
 
 
 
 周礼订义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