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七
卷四十七 第 1a 页 WYG0094-000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四十七   宋 王与之 撰
夏官司马上
 薛平仲曰春官掌礼所以为厚天下之仁礼不足而
 后政及之所以为正天下之义仁以起天下不忍不
 由礼之心义以制天下不敢不由礼之心政典所以
 有法于夏(○郑锷曰夏者南方之时万物相见之地/于五事为礼夏官掌政欲见政出于礼之)
 (意/)○贾氏曰夏整万物天子立司马共掌邦政以平
卷四十七 第 1b 页 WYG0094-0001b.png
 诸侯正天下故曰统六师平邦国
 王昭禹曰马者甲兵之具王政所重故自夏官卿一
 人至中士十有六人皆以司马名官(○李景齐曰政/莫大于军军旅)
 (之事以马为急大司马之职虽不言及于马以名官/观之其意默寓若夫马质校人圉师之类属于夏官)
 (者马政之/详可覆也)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
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
 郑锷曰注谓政者正也上之所以正下也夏官独谓
卷四十七 第 2a 页 WYG0094-0002a.png
 政官司马有九法九伐之制所以正其不正斯可谓
 之政矣王者之于邦国欲使各得其平司马佐之以
 政则平也易矣然政职以平邦国治职亦以平邦国何
 也治出于大宰则平之以道政掌于司马则平之以
 政治典则平于顺治之前政典则平于叛违之后○
 吕氏曰自夏后氏命胤侯掌六师举政典以誓众则
 邦政之掌于司马旧矣国之大事何者非政独戎政
 谓之政何也天下无事寓兵于农然后赋役百为始
卷四十七 第 2b 页 WYG0094-0002b.png
 有所施是政之所从出天下有事举兵讨乱邦之存
 亡安危系焉其为政之大又不待论此戎政所以独
 谓之政统六师而谓之平邦国王者用师之本旨特
 为邦国之不平者设耳
 孙氏曰不曰掌邦兵而曰掌邦政政脩则兵可不试
政官之属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
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
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
卷四十七 第 3a 页 WYG0094-0002c.png
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黄氏曰司马置属与五官稍异小司马而下有军司
 马舆司马行司马舆司马掌车行司马掌卒军司马
 兼掌之军司马如天官宰夫地官乡师以军名官其
 职可知(○易氏曰鲁会晋师于上鄍舆师受一命之/服晋享六卿于蒲圃舆尉受一命之服所谓)
 (舆者车也晋作三行以禦狄其后晋中行穆子与无/终及群狄战于太原毁车为行所谓行者徒也成周)
 (师田之法险野徒为主易野车为主于是设/二司马之属专掌车与徒之任异于五官)○李嘉
 会曰自小司马以下皆不见其职掌岂用兵之时他
卷四十七 第 3b 页 WYG0094-0002d.png
 官兼权故职不见邪抑兵事尚密不当载之书邪二
 者皆是也先王不以兵机示天下五官治教礼刑事
 法无不著惟兵法不传后世司马法与孙吴尉缭等
 兼著皆先王所未有○陈君举曰仪礼阙军礼盖司
 马法即古军礼也古者百五十五篇今亡其百五十
 篇以其有者求之必非衰世权谋变诈者所能为也
 而谓之司马穰苴兵法非也
 贾氏曰诸官皆云史十二人胥十二人徒百二十人
卷四十七 第 4a 页 WYG0094-0003a.png
 独此官史胥徒多者司马大总六军军事尚严特须
 监察故也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
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
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
皆上士二十有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
皆有长一军则二府六史胥十人徒百人
 薛平仲曰周官序官之例未尝有序事之法惟司马
卷四十七 第 4b 页 WYG0094-0003b.png
 所载制军之事为详而后官属之缓急始次第而举
 岂非兵者国之大事政典所用以平邦国者其规画
 固当蚤正欤自调民之法立民之从事于军者劳逸
 出入之相权而力常有馀矣于是万二千五百人为
 一军有不容损益者自制军之数立国之有军者内
 外轻重之相制而势可得合矣于是王六军以至小
 国一军有降杀之等制焉军有定制帅其军者非威
 令素孚不行也于是大为之将而将皆命卿小为之
卷四十七 第 5a 页 WYG0094-0003c.png
 长而长皆上士有以定尊卑上下之志焉军有帅则
 文移之往来政令之征召有不可略于是一军则二
 府六史十胥百徒有以为文书调度之备焉举军政
 之要莫先斯四者先王规画实为之井井绳绳而不
 紊观叙事之法可考
 黄氏曰凡制军谓有征行之事则制之县师所谓受
 法于司马以作其众庶乡遂各为一军而都鄙不与
 及制军或取于乡或取于遂或取于都鄙或徵兵诸
卷四十七 第 5b 页 WYG0094-0003d.png
 侯所谓及师大合军是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多则
 增𨽻孟津之会诸侯八百犹六师耳(泰誓王乃/大巡六师)大国
 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平居民籍足充其数非天
 子命伐有司马之法未尝作军也鲁作三军春秋讥
 之侯伯专徵兵诸侯亦分属于其军城濮之战楚为
 三军陈蔡属右军卫属左军盖古法自军将以下爵
 秩与乡官同诸儒遂谓皆六乡之吏非也伍两卒旅
 师军于乡为比闾族党州乡于遂为邻里酂鄙县遂
卷四十七 第 6a 页 WYG0094-0004a.png
 遂之爵秩递降于乡一等邦国都鄙亦有乡有遂其
 爵秩亦当有高下及在军皆升之使与六乡等大抵
 军吏无小大皆主号令当使其人尊敬之二十五人
 之长爵中士意可见我艺祖阶级之法与三代暗合
 伍皆有长不必尽有爵以此见不皆为六乡比长疏
 谓众多官卑略而不言非也五人之长号令狭虽无
 爵可也众多不置则或然官卑略而不言则不
 李嘉会曰先王兵制自五人以上必用命士一人为
卷四十七 第 6b 页 WYG0094-0004b.png
 之长至二千五百人则用中大夫故一军之间卿一
 人中大夫五人下大夫二十五人上士百二十五人
 中士五百人下士二千五百人既是士大夫命士如
 此之多故各自爱不致冒昧邀功以自伤所以古者
 兵败止曰败绩不至甚斩首也后世止以首级为贵
 可伤也伍皆有长不曰下士而曰长长则功罪皆有
 所归
 薛平仲曰军将命卿其来尚矣启于甘之战乃召六
卷四十七 第 7a 页 WYG0094-0004c.png
 卿常武之诗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太师皇父整我六
 师皆以卿而帅军也经谓军将命卿说者以为天地
 四时六官之六卿今考六官中特司马掌兵馀卿无
 与虽田役军旅之事互见六官然特为治事条目云
 耳初非为军将乡大夫掌六乡之政教禁令序官则
 曰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则乡大夫亦谓之卿先王于
 六乡之中设为六卿亦于六军之中设为六将无事
 之时总万二千五百家为之长有事之际又总万二
卷四十七 第 7b 页 WYG0094-0004d.png
 千五百人为之将帅此六军之将则六乡之卿非特
 此也以六乡言之自五家之比积而至于万二千五
 百家之乡以六军言之自五人之伍积而至于万二
 千五百人之军亦犹是耳五家比长以下士为之五
 人之伍其长亦下士则伍长者即向之比长二十五
 家闾胥以中士为之二十五人之两其司马亦中士
 则两司马即向之闾胥百家之旅师以上士百人之
 卒其长亦上士百家之党正为下大夫五百人之旅
卷四十七 第 8a 页 WYG0094-0005a.png
 师亦下大夫二千五百家之州长为中大夫二千五
 百人之师帅亦中大夫然则军将之命即向之乡大
 夫明矣惟乡之政教禁令素行于无事之时而斯民
 之观感甚深服从甚久一旦起而为军而将军者又
 前日之乡大夫则前日观感服从之人皆为今日死
 节犯难之事郑氏谓凡军帅不特置选于六官六乡
 之吏自卿以下使兼官焉谓六乡之吏兼官可也何
 为复曰选于六官彼盖无一定之见岂知成周之
卷四十七 第 8b 页 WYG0094-0005b.png
 时六乡六军之无异官乎晋悼公时魏绛为司马张
 老为候奄铎遏寇为上军尉籍偃为司马使训卒乘
 注以为军将皆命卿犹有先王之遗意
  愚按此说以军将为乡之卿固然谓命卿非王朝
  之卿恐未然古者畿兵不出境若以王朝六卿兼
  掌六乡之军何害至邦国之军王制谓大国三卿
  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
  其君小国二卿一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经
卷四十七 第 9a 页 WYG0094-0005c.png
  以二卿皆命于君者注以为误则命卿者非是命
  卿不使之将欲为将者皆出于天子所命之卿以
  见兵制虽备于邦国兵权不属于私人此是圣人
  统御诸侯防患之深意
     总论调兵
  愚按天子诸侯兵制已见司马序官惟周家起民
  为兵之制散见于经传周礼亦无明说说家注解
  杂见于司徒司马今并类聚于司马序官云其一
卷四十七 第 9b 页 WYG0094-0005d.png
  小司徒大司马所谓可任者家三人二人者也其
  二小司徒所谓起徒役无过家一人者也其三汉
  志司马法所谓六十四井出七十五人者其四郑
  氏注小司徒引司马法成十百井三百家士十人
  徒二十人者
 陈君举曰司马法曰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出马一匹
 牛三头是为匹马牛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
 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
卷四十七 第 10a 页 WYG0094-0006a.png
 盾具谓之乘马然则小司徒所制大约民数以中家
 计之二家十有二人可任用者五人一井八家四十
 八人可任用者二十人司马法谓甸出七十五人者
 盖于一甸六十四井之中五百十有二家之内一千
 二百八十人可任用者择七十五人备征伐籍于司
 马(○陈及之曰班固汉志谓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六十四万井兵车万乘是为万乘之)
 (主一井之田八家耕之总计六十四万井之田为五/百一十二万夫耕者五百一十二万家以此夫家之)
 (众而供万乘之赋盖七家赋一兵则是甸出七十五/人亦七家赋一兵如司马法之言无疑列国之赋皆)
卷四十七 第 10b 页 WYG0094-0006b.png
 (同此/数)
 王氏详说曰车一乘合士卒七十五人则一卒所馀
 在后卒复以五十人合二十五人为一车之士卒则
 所馀五十人又在后车凡三卒四乘三旅为车二十
 乘三师而车百乘三军而车五百乘六军而车千乘
 此车人参两以相纠联之法
  愚按司马法天子地方千里出车万乘今六乡之
  车已及千乘总王畿之内可具万乘而有都鄙采
卷四十七 第 11a 页 WYG0094-0006c.png
  地天子六军出于六乡故千乘因是推之诸侯三
  军止及三万七千五百人有车五百乘司马法云
  千乘者亦此意也故说者谓五百乘三乡所出千
  乘阖境所出
 陈君举曰司马法又曰井十为通通为匹马三十家
 士一人徒二人通十为成成百井三万家革车百乘
 士千人徒二千人与前数差错者前言总籍民兵今
 言谓发民兵前言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今言井十为
卷四十七 第 11b 页 WYG0094-0006d.png
 通聚零就整以什起数耳田制以八家为井起算兵
 制以十人为什起算各从其宜前四丘为甸为六十
 四井五百十有二家其籍于司马者七十五人今通
 十为成加三十六井二百八十八家则一成之中百
 井八百家调𤼵者止三十人以中家计之百井八百
 家约为丁四千八百人堪任使者二千人籍于司马
 者四百人有奇四分当兵之数𤼵其一分之强故八
 百家止言三百家番休者常五百家可见周家优民
卷四十七 第 12a 页 WYG0094-0007a.png
 之至(○陈及之曰司马法言通十为成者亦并其地/言之于一成百井之中三分去一只有六十四)
 (井成地与甸地等耳何以明之左氏记少康在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旅五百人一成之田百井夏氏地)
 (政三分去二而冶其一则可耕凡三十三井井九百/亩除庐舍百亩而十六家耕之孟子谓夏后氏五十)
 (而贡则颁田以五十亩为制如此则三十三井凡耕/者五百二十八家家各赋一人举其全数而用有众)
 (一旅由是言之则通十为成者亦并其地言之若然/周制于六十四井之中五百十有二家之内每七家)
 (赋一人凡七十五人故曰甸出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额调𤼵从车则十七家而遣一人凡三十人故)
 (曰成百井士十人徒二十人而言三百家者盖一人/行而十家合资之则行者三十人而三百家被其征)
 (调也故五百十二家止言三百家馀二百十二家又/留以须后如是则兵籍甚具行者益少所以壮国势)
卷四十七 第 12b 页 WYG0094-0007b.png
 (休民力及其后王制败坏遂以甸出七十五人者尽/调发之晋之成县县方百里而出革车百乘孙子谓)
 (兴师百万日费千金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是一人行而七家奉之或者见此以为先王之制)
 (则失/之)
 陈君举曰周制每一车七十五人今甸出长毂一乘
 而止𤼵三十人无乃车多而人少乎曰古者军行凡
 革车一乘七十五人之外又有重车一乘载衣粮之
 属其士卒则有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
 炊子家十人凡二十五人与正车为百人又备副车
卷四十七 第 13a 页 WYG0094-0007c.png
 为补阙是车不得不多以一同之地论之车百乘士
 三千人每革车一乘重车一乘通百人则三千人凡
 用车六十乘馀四五百人今依司马法籍者七千五
 百人调者三千人若是差舛何也曰大国三军盖诸
 侯三乡之地每家赋一人以足三军之数取其近地
 为之以为国家武备若其调𤼵则依司马法之制○
 又曰古者五侯九伯专征而诸侯皆共四方之事畿
 兵不出案诗文王出车云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
卷四十七 第 13b 页 WYG0094-0007d.png
 子所谓我来矣幽王大东渐渐之石为东劳西逸而
 有不遑朝处之叹更以周官司马法参考王有四方
 之事则冢宰徵师于诸侯曰某国不道征之以某年
 某日师至于某国小宰掌其戒具虎贲氏奉书以牙
 璋发之诗常武王命卿士太师皇父整我六师冢宰
 也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
 淮浦小宰戒司马出征也程伯时为司马然则畿兵
 不远征故刘文公平丘之会对晋人曰天子之老请
卷四十七 第 14a 页 WYG0094-0008a.png
 率王赋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至平王东迁以王人戍
 申甫而扬之水始刺之矣春秋之初从王伐郑犹有
 陈蔡卫之兵二百四十二年之间王人会伐屡矣左
 氏未尝见王师之出惟败绩茅戎王师自出春秋讥
 焉至战国时京师益弱诸侯强大往往犹畏之西周
 武公告楚犹曰一周当二十晋不百韩不足以伐周
 说辞虽或过实而事情亦略可据赧王伐秦尚从锐
 师以此知畿兵不用其力尚宽
卷四十七 第 14b 页 WYG0094-0008b.png
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
 贾氏曰此九法以下皆言邦国以施于诸侯为主○
 郑锷曰九法皆佐王平邦国之典然建牧立监大宰
 之事设仪辨位大宗伯之事制畿封国大司徒之事
 大司马之所谓建者特明其法以布告之○郑康成
 曰平成也正也(○愚按平字已见太宰解○王昭禹/曰平邦国使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
 (寡以九伐所以正之等之作之维之紏之任之用之/安之和之如此苟戾乎此然后九伐施焉则王之平)
 (邦国岂遽加/以刑辟之威)
卷四十七 第 15a 页 WYG0094-0008c.png
 易氏曰言佐王以统御诸侯之权实天子之所自出
制畿封国以正邦国
 陈君举曰九畿九服周制也要之法度所及止于六
 服书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其朝贡尽如礼止于五
 服书云六年五服一朝是也○郑康成曰封谓立封
 于疆为界○郑锷曰制畿封国者下文所谓侯畿甸
 畿男畿以下是也既制为九畿之域乃于其中或封
 为五百里之公或封为四百里之侯或封为三百里
卷四十七 第 15b 页 WYG0094-0008d.png
 之伯或封为二百里一百里之子男唯畿有定域国
 有定制则远近不相侵小大各相比邦国可正
设仪辨位以等邦国
 郑康成曰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
 位○郑锷曰设仪者自上公九命以至子男五命其
 国家官室车旗衣服或以九或以七或以五为节是
 也既设为九等之仪因其仪而为之位公一位侯一
 位伯一位以至子男同一位仪见于设饰之间而有
卷四十七 第 16a 页 WYG0094-0009a.png
 隆杀位见于著定之际而有高下其法已定则等差
 以明名分以叙邦国可等
进贤兴功以作邦国
 郑康成曰兴犹举也作起也(○王昭禹曰作兴诗所/谓遐不作人书所谓作)
 (新民/者同)郑锷曰见于德行之谓贤见于事业之谓功
 贤可尊也受七命者进为八命之牧受八命者进为
 九命之伯功可录也或加之以地或进之以律进其
 贤者则不贤者自砺兴其功者则无功者知奋邦国
卷四十七 第 16b 页 WYG0094-0009b.png
 可作
建牧立监以维邦国
 贾氏曰此即大宰建其牧立其监(○林椅曰监乃/属长连帅之比)
 王昭禹曰九州之牧建之于上使有所统诸侯之监
 一国者立之于下使有所承则万国由此而相比维
 与诗所谓绋纚维之同(○郑锷曰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是之谓牧天子使大)
 (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三人是之谓监既建其牧/又立其监大邦小国丝牵绳连各相系属邦国可维)
制军诘禁以纠邦国
卷四十七 第 17a 页 WYG0094-0009c.png
 郑康成曰诘犹穷治也纠犹正也○贾氏曰制军上
 文大国三军等是也诘禁者士师有五禁天子礼诸
 侯亦当有○王昭禹曰诘禁或施于国或施于军或
 施于刑或施于誓随事以言诘之(○黄氏曰军禁即/布宪刑禁康叔为)
 (庶殷长成王命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臬谳也言外诸侯以刑狱谳于牧长而为之师使)
 (庶殷刑罚有伦也是诘禁为牧长之职○郑锷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无以妾为妻是谓诘禁)
 (有军以驭其乱有禁以诘其违则邦国可纠矣○李/嘉会曰有军有禁当审所轻重而行之禁施于前军)
 (用于后必曰诘者诘其禁/之不行则可以用兵矣)
卷四十七 第 17b 页 WYG0094-0009d.png
施贡分职以任邦国
 王昭禹曰贡以物言施贡则各以其所有职以事言
 分职则各以其所能施贡以任其财分职以任其力
 此之谓任邦国(○郑锷曰侯贡祀物甸贡嫔物男贡/器物采贡服物是谓施贡甸服者日)
 (祭侯服者月祀宾服者时享要服者岁贡是谓分职/贡已施则土地所有不敢不入职已分则职事所效)
 (不敢不共则/邦国可任矣)
简稽乡民以用邦国
 王昭禹曰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大国三乡次国二乡
卷四十七 第 18a 页 WYG0094-0010a.png
 小国一乡所以处民也简选也稽考也简其强弱稽
 其多寡然后众可用(○林椅曰稽其数而简/其可任者师田以阅之)故曰以
 用邦国(○郑锷曰王国简稽六乡之民以为军旅诸/侯之国盖亦同之特无六乡书云鲁人三郊)
 (三遂既有郊法则简稽其民而用之可/也有民斯有兵有兵斯有节邦国可用)○黄氏曰邦
 国民籍皆在司徒军籍皆在司马乡民其精兵也即
 其籍稽而用之三代中外皆有精兵无过防偏失之
 患所恃者其兵皆知仁义礼乐之训不可与为乱而
 已(○林椅曰简稽之法具于乡遂师田之赋令于司/马作于县师盖于其比联可以稽其可任之数至)
卷四十七 第 18b 页 WYG0094-0010b.png
 (车乘之政必丘甸/合而后卒伍具)
均守平则以安邦国
 郑锷曰城郭沟池任其万民均其守禦无使国大而
 所守者狭国小而所守者广匡人达法则以匡邦国
 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无使职贡宜轻者或过乎则
 宜重者或不及乎则守均则力不困则平则心不疑
 而邦国可安(○王昭禹曰诸侯为天子守土则均守/者均其地守也匡人达法则正邦国则)
 (平则者平其八则也都鄙非无守也以邦国为主邦/国非无则也以都鄙为主地守既均则远近无相侵)
卷四十七 第 19a 页 WYG0094-0010c.png
 (夺之患八则既平则高下无或/僣忒之愆邦国于是安而无危)
比小事大以和邦国
 郑康成曰比犹亲使大国亲小国小国事大国相合
 和也易比象曰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郑锷曰大/国恃其强足)
 (以吞并小国忘其微敢于倔强使大者不恃其/强而绝之小者能尽其礼以承之则邦国可和)
     总论
 孙氏曰天官经理邦国者也故曰治夏官董正邦国
 者也故曰政司马统六师则九伐之法莫先焉先王
卷四十七 第 19b 页 WYG0094-0010d.png
 姑后之首欲建邦国之九法何也盖九法皆政之大
 者所当脩明于国家閒暇之时九法常明诸侯皆归
 于康乐和亲之域奚以九伐为九伐特不得已而用
 之
以九伐之法正邦国
 郑锷曰诸侯有罪轻重不一至用兵以诛讨之必声
 其罪左氏曰有钟鼓曰伐言声其罪也○贾氏曰下
 文惟贼贤害民言伐此总言伐者皆以兵加其境
卷四十七 第 20a 页 WYG0094-0011a.png
(皮冰/反)弱犯寡则𤯝(所景/反)
 郑康成曰冯犹乘陵也言不字小而侵侮之○郑锷
 曰王氏本注说𤯝字谓诎其爵命削其土地使强更
 弱众更寡若人之𤯝瘦然未免与下文削之相似𤯝
 宜如易有𤯝灾之𤯝用兵治之使若𤯝灾然不能逃
 其患也(○李嘉会曰𤯝之谓宣扬/辞令以明其恶使之自𤯝)
贼贤害民则伐之
 郑锷曰伐如伐木之伐去其根本勿使再生之理贤
卷四十七 第 20b 页 WYG0094-0011b.png
 足以长民贼之是不义民者邦所恃害之是不仁声
 罪而伐剪夷去之
暴内陵外则坛(音/善)
 郑锷曰暴内则为恶于国中陵外则肆侮于四邻不
 可以为君宜除而去之如除地为墠之墠(○郑康成/曰坛读如)
 (同墠之墠王霸记曰置之空墠之地置之空墠以出/其君更立其次贤者○刘执中曰坛者时会发禁以)
 (诛之/也)
野荒民散则削之
卷四十七 第 21a 页 WYG0094-0011c.png
 郑锷曰王者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为诸侯者有
 田野不能治至于荒芜有人民不能聚至于离散则
 不能保有其大也故削之使小如汉削诸侯王郡是
 也谯郡张氏曰先王知礼义本原起于稼穑之际故
 于农事常先天下之政诸侯助成王祭臣工之诗因
 其归而戒以农事由此故也先王巡四岳较诸侯之
 善恶其庆始于土地辟田野治其罚始于土地荒芜
 田野不治夫戒诸侯之事莫急于新畬之勤制诸侯
卷四十七 第 21b 页 WYG0094-0011d.png
 之赏罚莫先于田野之政先王之意可知矣
负固不服则侵之
 郑康成曰负犹恃也固险可依以为固也不服不事
 大也○郑锷曰侵如侵于之疆之侵说者以为粗曰
 侵又云浅曰侵谓略以兵加之盖恃险者必坐而困
 敌国攻险者必至于多杀人侵之以兵使知险之不
 足恃乃控制负固之良策
贼杀其亲则正之
卷四十七 第 22a 页 WYG0094-0012a.png
 郑康成曰正之者执而治其罪王霸记曰正杀之也
 ○郑锷曰正者正也亲亲之道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贼之杀之则是不知有人伦者也正者明其尊卑之
 序定其昭穆之等执而杀之可也卫侯杀其弟叔武
 晋人执而归之京师盖以正贼杀其亲之罪也而徒
 用医衍酖之失先王正之之法矣
放杀其君则残之
 郑康成曰放逐也残杀也王霸记曰残灭其为恶
卷四十七 第 22b 页 WYG0094-0012b.png
犯令陵政则杜之
 郑康成曰令犹命也王霸记曰犯令者违命也(○郑/锷曰)
 (以诸侯而抗/天子之命)陵政者轻政法不循也(○郑锷曰陵政/以诸侯而侵天)
 (子之/权)杜之者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
外内乱鸟兽行(下孟/反)则灭之
 郑康成曰王霸记曰悖人伦外内无以异于禽兽不
 可亲百姓则诛灭去之也曲礼曰夫唯禽兽无礼故
 父子聚麀○刘执中曰灭者断尽其根使不生
卷四十七 第 23a 页 WYG0094-0012c.png
     总论
 郑锷曰当其盛时制为九等之名以治轻重之罪其
 数若此
 李嘉会曰九法九伐必曰九取阳刚而不屈也
 林椅曰邦国之事不属之司马则属之司寇如九法
 九伐职方氏之类见于夏官掌客司仪行人之类见
 于秋官者司马将以施邦国之政职司寇之诘邦国
 无非纠而合之也若上无政刑虽曰封建其能安且
卷四十七 第 23b 页 WYG0094-0012d.png
 治乎
正月之吉始和布政于邦国都鄙乃县政象之法于象
魏使万民观政象挟日而敛之
 郑康成曰以正月朔日布王政于天下至正岁又县
 政法之书(○愚按馀/说见天官)
 易氏曰政谓九法九伐之类布于邦国都鄙可也万
 民何与焉圣人惟能合民之情内外远近通行无间
 而后可以言政
卷四十七 第 24a 页 WYG0094-0013a.png
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
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
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
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
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
蕃畿
 郑康成曰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
 限者九(○郑司农曰春秋传曰天子一畿/列国一同诗殷颂曰邦畿千里)○王昭禹
卷四十七 第 24b 页 WYG0094-0013b.png
 曰九畿又谓九服畿言其有界画服言其服王事
 郑康成曰籍礼差之书○黄氏曰政职司马政典所
 当奉行者也其主在兵故令赋在其下○郑锷曰政
 职者岁事之常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则政职之
 施本于大宰乃使大司马以九畿之籍而施之者先
 王之意以为列天下为九畿载于籍以为典故施之
 以职使奉承而无替不可不使畏王朝之威也德以
 怀之故大宰九贡可使之自至威以服之故司马九
卷四十七 第 25a 页 WYG0094-0013c.png
 籍可使之不违
 贾氏曰侯候也为天子伺候非常(○王昭禹曰以/言捍外而蔽内)
 者为天子治田以出赋贡(○王昭禹曰以言井/牧其地什伍其民)男者
 任也任天子之职事(○郑锷曰言于/此建子男之国)采者采取美物
 以共天子(○郑锷曰天子千/里之外曰采地)卫者为天子卫守蛮者
 縻也以近夷狄縻系之以政教(○郑锷曰蛮之为言/缗也远王国者羁縻)
 (之足/矣)自此已上六服是中国之九州自此以外是夷
 狄之诸侯此蛮服与大司徒要服亦一也要者要束
卷四十七 第 25b 页 WYG0094-0013d.png
 以文教也夷者以夷狄而称也(○郑锷曰夷之为言/易也又其远者当以)
 (简易之/道处之)镇者去中国稍远理须镇守也(○王昭禹曰/镇如四镇之)
 (镇以安镇/中国为主)称此三者总号蕃服故大行人云九州之
 外谓之蕃国○王昭禹曰自侯畿至卫畿谓之中国
 所谓疆以周索也自蛮畿至蕃畿谓之四夷所谓疆
 以戎索也(○陈君举曰曹去王城八百里乃为甸服/郑去河北密县百七十里乃为男服曹顺)
 (流极便郑有城北虎牢之险然则五服/惟以便不便为义非若画为棋局然也)○王氏曰方
 千里曰畿则禹贡所谓甸服也甸服面五百里则为
卷四十七 第 26a 页 WYG0094-0014a.png
 方千里矣其外侯畿甸畿禹贡所谓侯服也又其外
 男畿采畿禹贡所谓绥服也又其外卫畿蛮畿禹贡
 所谓要服也又其外夷畿镇畿禹贡所谓荒服也又
 其外蕃畿在禹贡五服之外○易氏曰此言外方五
 百里则以方言之非言面也以方言之是每面面二
 百五十里两面之方为五百里自侯畿至蕃畿通为
 二千五百五十里两面相距通为四千五百里并王
 畿千里通为五千五百里其增于禹者五百里之蕃
卷四十七 第 26b 页 WYG0094-0014b.png
 服耳然周之蕃服虽不列于禹贡九州之外而禹贡
 九州之外或建五长东渐西被即成周蕃服之域是
 周之蕃服其名虽增于禹而地未尝增也○陈及之
 曰周九州之閒虽方七千里大概与四夷八蛮七闽
 九貉五戎六狄并言之其实诸侯封守之地不如是
 广也然必兼夷狄言者以见当时王化所被者广九
 州之閒悉同贯利悉奉正朔朝贡与内诸侯无异故
 职方氏并言之或者泥大行人之说谓九州之外谓
卷四十七 第 27a 页 WYG0094-0014c.png
 之蕃国自要服以上朝觐有常节贡赋有常职为内
 诸侯无疑也不知大行人亦约言之耳非必九州之
 内皆诸侯九州之外皆夷以王制考之西不尽流沙
 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常山凡四海之内
 断长补短方三千里是天子壤地之实其閒亦有戎
 狄错居其閒如鲁徐戎之类是又荆楚之地在江汉
 之閒自楚以南悉百越之地而衡山在楚之极南安
 在天子之封内邪推一边而言则四旁可知矣○唐
卷四十七 第 27b 页 WYG0094-0014d.png
 氏曰先王畿次内中夏外夷狄虽一视同仁必笃近
 而举远至画为九服要荒在外为之限禁其来有时
 所以止暴乱之阶遏侵凌之祸自尧舜三代所不废
 也(○愚按馀说/见职方氏)
 林椅曰司马制军而建国之法具焉盖文王演易箕
 子明畴其营国营军同一法也故韩宣子适鲁见易
 象与鲁春秋知周礼之在鲁且以七万五千人随方
 圆曲锐可以应敌而不乱则分为九州轮为九畿自
卷四十七 第 28a 页 WYG0094-0015a.png
 百里以至五百里之分宜无不齐则兵者政之所自
 出
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
家三人中地食者半其民可用者二家五人下地食者
参之一其民可用者家二人
 李嘉会曰司马令赋必兼地与食言之酌民之力而
 后令之也故曰可用之数○黄氏曰军赋小司徒令
 之大司马又令小司徒掌民事通于军赋大司马掌
卷四十七 第 28b 页 WYG0094-0015b.png
 兵而军赋所出不可以不知言凡自乡遂达于邦国
 都鄙矣康成独言令邦国之赋非也六乡亦以地之
 美恶人之多寡授田郑独曰如遂亦非也国野赋税
 异制而百亩之利必均上中下地美恶虽不等而以
 易田均其力故其岁入多寡亦不甚较据百亩计之
 上地入虽多而食者众故为三之二中地食者少故
 为半下地食者益少故为三之一令赋必先使民食
 不阙而后共赋先足其食而后馀用取具焉故曰必
卷四十七 第 29a 页 WYG0094-0015c.png
 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司马主赋而民
 食先之异乎后世之为兵矣○郑锷曰说者谓上地
 中地下地非上农夫下农夫也以中等寄明上下之
 义耳上地者中地之上中地者中地之中下地者中
 地之下家八口以上则授上地上地乃有田百亩莱
 五十亩故得以食其半一人为家长可任者当二家
 五人此云上地食者三之二既非八口之上地矣又
 家出可用者三人又非八口共出七人之数故说者
卷四十七 第 29b 页 WYG0094-0015d.png
 言用中等以寄明上下之义以为诸侯之国其制然
 也司徒言可任者以力役为主此言可用者以用兵
 为主
 刘氏曰小司徒均土地稽人民周知其可任之数盖
 与此同而曰凡起徒役母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唯
 田与追胥竭作则司马令赋以地与民制之者竭作
 其羡于四时之田也或家三人或家二人或二家五
 人皆所以教之战也伍两卒旅师军为正兵者乡遂
卷四十七 第 30a 页 WYG0094-0016a.png
 十有五万人而羡卒在外郊野都鄙之兵又在其外
 莫不军制其师师制其旅旅制其卒卒制其两两制
 其伍而大司马总其军而卒以为用也既习之以田
 猎又试之以追胥驰骋之而队伍罔差𤼵刺之而进
 退用命为其可以起六军而行九伐也则家选一人
 而精强可获矣军无阙数战无败军由教之者众而
 用之者寡焉圣人之虑精密如此此司马所以肃诸
 侯而正邦国也乃因四时之田以教战也
卷四十七 第 30b 页 WYG0094-0016b.png
 林椅曰制军与令赋自是二事制军以夫家众寡为
 之施舍令赋视其地之可任之数且如一军万有二
 千五百人通以上地丰年计之役之三月而毕计当
 可任者一百十二万二千人盖力征财征自是二事
 故也尝疑王畿千里故天子六军千里之地以封公
 者四而大国三军是十有二军也况小大之国参错
 而居则举一州之兵不啻倍天子之军则封建为不
 利于王也又国益小而赋役益繁则封建为不利于
卷四十七 第 31a 页 WYG0094-0016c.png
 民也然当时行之后世颂之何哉盖制军以命卿命
 卿所以简习其民耳上地可任者家三人丰年公旬
 用三日是一百十二万二千人之赋可役万有二千
 五百人三月而毕故侯国之兵不自用亦不足用也
 五伯之盛非得列国之兵则不能成兵车之会至其
 盛者亦不过成师以出其受伐者则有悉境内之兵
 以应之者矣是列国之兵可以守而不可用以行也
 故天子曰万乘诸侯曰千乘与夫三军六军之数亦
卷四十七 第 31b 页 WYG0094-0016d.png
 数赋而约言之耳
 
 
 
 
 
 
 周礼订义卷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