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 第 1a 页 WYG0093-043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二十六   宋 王与之 撰
遂大夫每遂中大夫一人
 贾氏曰遂大夫各主一遂如乡大夫各主一乡
 但其官皆卑于乡官命数皆减一等是以遂大
 夫中大夫一人不使卿差次至邻长则是不命
 之士为之其乡之比长则下士○薛平仲曰六
 乡之民既环居于国城之内外则公卿大夫实
卷二十六 第 1b 页 WYG0093-0432b.png
 易以从容其间先王因势之便以分其职则
 爵秩之隆所以加于六遂一等者其理则然
 非固厚于六乡彼为遂之民者既间居于甸
 稍县都之中而所谓王子弟之亲与夫公卿大
 夫之尊又皆食邑于其内则其统临而镇抚之
 者盖亦至矣而遂复设官以从而教治之则爵
 位之杀所以降于六乡一等者盖所重在彼抑岂
 有薄于六遂者哉
卷二十六 第 2a 页 WYG0093-0433a.png
 又曰六遂中大夫六人下大夫三十人上士百五
 人中士七百五十人下士三千人邻长不命万二千
 五百人(○愚案邻长推为五家之长其受田与/五家等本非有禄以养之馀说见比长)
各掌其遂之政令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六畜田野
辨其可任者与其可施舍者
 贾氏曰此与遂师职意同○王昭禹曰乡大夫以岁
 时登其夫家众寡遂大夫不登以遂人登之盖乡之
 官莫尊于乡大夫遂之官莫尊于遂人(○李嘉会曰/遂师曰登遂)
卷二十六 第 2b 页 WYG0093-0433b.png
 (大夫曰稽遂大夫稽之/于下遂师登之于上)
 易氏曰乡大夫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
 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则遂大夫所谓可
 任者犹是乡大夫言其可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
 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则遂大夫所谓可施舍者
 亦犹是
以教稼穑以稽功事
 易氏曰黍稌高下穜稑先后以教稼穑有如此者田
卷二十六 第 3a 页 WYG0093-0433c.png
 莱之荒治牧畜之登耗以稽功事有如此者(○郑康/成曰功)
 (事九职之事民/所以为功业)
掌其政令戒禁听其治讼
 易氏曰掌其政令戒禁则制之于未然听其治讼则
 决之于已然此虽乡大夫之所不言然六乡有井牧
 之制卒伍之制有贡赋税敛之事举此可以见彼○
 王氏详说曰遂师遂大夫言政令戒禁至于县正鄙
 师酂长里宰则特言政令而戒禁无与邻长于政令
卷二十六 第 3b 页 WYG0093-0433d.png
 又无与
令为邑者岁终则会政致事
 郑康成曰不言其遂之吏而言为邑者容公邑及卿
 大夫王子弟之采邑政令戒禁遂大夫亦施焉(○曹/氏曰)
 (王畿千里之地自六乡六遂之民总为十有五万家/其馀地天子使史治之不统于遂官者是为公邑公)
 (邑之外为大夫之采邑者是为家邑家邑之外为卿/之采地者则为小都小都之外为王子弟之采地者)
 (则为大都虽日家曰都各有不同而实皆采邑也遂/大夫令为邑者则所职不止于六遂并与公邑卿大)
 (夫王子弟之采邑皆/治之则所治者广矣)○易氏曰为邑之吏有政有事
卷二十六 第 4a 页 WYG0093-0434a.png
 一岁之政岁终必会一岁之事岁终必致吏之勤怠
 善否皆可于岁终考之(○曹氏曰岁终会政致事将/以达其可诛可赏可废可兴)
 (之实于/朝廷)
正岁简稼器脩稼政
 郑康成曰简犹阅也稼器耒耜镃基之属稼政孟春
 之月令所云皆脩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
 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易氏
 曰简之脩之于正岁之始先期而为之具也○曹氏
卷二十六 第 4b 页 WYG0093-0434b.png
 曰此亦教邑氓者
三岁大比(毗志/反)则帅其吏而兴氓
 郑康成曰兴氓举民贤者能者如六乡之为兴犹举
 也(○刘迎曰兴氓不过明有功属地治而己后世孝/廉贤良之举即兴贤能之遗制力田即兴氓之遗)
 (制岂可比/而一之)○黄氏曰乡之所谓贤者皆以德能者皆
 以道遂未尝以此教安得以此兴之氓即遂人下剂
 致之田里安之乐昏扰之也七万五千家几二万人
 必当有桀异聪慧者于是乎兴之○李景齐曰六遂
卷二十六 第 5a 页 WYG0093-0434c.png
 以耕为主遂大夫所掌要不过教民稼穑之事宾兴
 何与焉盖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继以
 施教法于邦国都鄙则教之施于六遂亦可知也田
 野之中莫非可取之才有遂大夫从而兴之固不至
 老于龛岩深谷之下而不获进矣(○曹氏曰宾兴之/礼既详见于乡则)
 (遂之兴氓安得不同于乡大夫宾兴之初乡近于内/故以教为主遂远于外故以耕为主前后互见其实)
 (一/也)○易氏曰小雅曰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
 烝我髦士求髦士于或耘或耔之间得非六遂兴氓
卷二十六 第 5b 页 WYG0093-0434d.png
 之遗意○曹氏曰教养之本在于井田耕农之中乡
 遂之有司所以察其民者固非一端而公论之所称
 者固非一日则兴于井田者决无虚伪趋竞之人于
 是取而用之其贤而有德者可以仪表于民庶之上
 观感而化而风俗厚矣其能而有才者可以图回于
 事为之间纲举目张而治绩著矣(○林椅曰在遂邻/有长里有宰县有)
 (正大比兴/氓为此耳)
明其有功者属其地治者
卷二十六 第 6a 页 WYG0093-0435a.png
 黄氏曰遂大夫专以教稼穑为职而里宰合耦于锄
 酂长趋其耕耨无非农事者故兴氓明其有功者亦
 惟田功而已虽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虽
 在畎亩不敢废也故汉举孝弟力田有三代遗意属
 其地治者谓有黜陟废兴治地之官当有阙绝于是
 以新兴之氓联属之兴贤能曰出使长之入使治之
 兴氓曰属其地治者各因其平日之所服习者而官
 之故曰兴士于庠序兴农于畎亩(○郑康成曰属犹/聚又因举吏治有)
卷二十六 第 6b 页 WYG0093-0435b.png
 (功者而聚敕其馀以职事○王氏曰明其有功者则/察举其属人之有功属其地治者则联比其地治之)
 (职/事)○曹氏曰明有功非不及德也其服勤于田亩而
 有功者即其实德也属地治非不及教也其联属于
 地治而无旷者即其实教也
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易氏曰六遂之所稽者功事功事则农事之著于功
 者也为邑者以四达而戒之所以见王政之公通行
 于天下四达即所谓四达而不悖为公邑者四达于
卷二十六 第 7a 页 WYG0093-0435c.png
 邦甸之地为家邑者四达于家削之地为都邑者四
 达于小都大都之地四达而戒其功事则民无不趋
 于事事无不著于功行之以诛赏废兴则功事之戒
 无非教矣○黄氏曰四达谓达之于四畺凡为邑者
 皆得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事即所谓以稽功事
 者也(○郑康成曰四达者治民之事大通者有四夫/家众寡也六畜车辇也稼穑耕耨也旗鼓兵革)
 (也○刘执中曰治教其民有四事可以上达于王一/曰食达有以禦水旱二曰兵达有以治军旅三曰贤)
 (达有以补教化四曰能达有以成政治为邑之事惟/是四者可达于王则受上赏○郑锷曰里酂县鄙之)
卷二十六 第 7b 页 WYG0093-0435d.png
 (吏位卑职微无由自达于上令戒之以勉立辨事以/谓遂大夫当达之遂人遂人达之司徒司徒达之于)
 (王彼其小吏勤职于下得以声名彰彻于上安得不/自勉哉○王氏曰凡国之政令自王达之于大司徒)
 (自大司徒达之于遂人自遂人达之于遂大/夫自遂大夫达之于为邑者此之谓四达)
 郑锷曰有以戒之于其先则视其勤惰以行诛赏废
 兴诛赏废兴非遂大夫所得而专亦达于王而已
县正每县下大夫一人
 王氏曰遂官各降乡一等其官各亦降焉故州谓之
 长县与党同谓之正鄙与族同谓之师
卷二十六 第 8a 页 WYG0093-0436a.png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贾氏曰谓政教号令徵发校比之等○黄氏曰徵徵
 敛也谓之政令徵比比而徵之小司徒井邑丘甸令
 贡赋税敛之事是也
 郑锷曰或徵其赋役或比其众寡非有政令何以治
 哉
以颁田里以分职事掌其治讼趋(音/促)其稼事而赏罚之
 项氏曰颁田里谓一[𨴻]百亩之类○贾氏曰分职事
卷二十六 第 8b 页 WYG0093-0436b.png
 者即九职之功事也○郑锷曰民事不可缓稼事伊
 始则趋之使趋时
 易氏曰颁田里所以安民也分以职事听其治狱亦
 所以安之而已然人情安则狃于故常而不知勉故
 为之趋其稼事而赏罚行焉赏罚虽不可详先王之
 时入其疆而田野治则有庆入其疆而土地荒芜则
 有让赏罚之行于上也耕耨者有秩叙之赐不耕者
 有祭无盛之耻赏罚之行于下也然急于劝民而作
卷二十六 第 9a 页 WYG0093-0436c.png
 之以不自已则民无不举之职事(○郑锷曰民之好/逸恶劳古今则一)
 (何古之农民不惮作劳丁壮耕而妇女馌后之农民/不昏作劳至于舍其耒耜而去于游手是无他古者)
 (非特务农之君以劝农为先盖亦为吏者得用赏罚/以与之从事勤于三时者吏则有赏彼安得不慕赏)
 (以致勤惰于稼事者吏则有罚彼安得不畏罚而自/惰观县正趋其稼事而赏罚之之语信周家之吏劝)
 (民有术矣然考其赏法无所见惟里宰行其秩序之/说意其为力田之赏如汉世力田者赐爵一级二级)
 (之类若夫不耕之罚则出屋粟是也○李嘉会曰颁/田里分职事虑有不得其平于是掌其治讼趋其稼)
 (事必有勤惰之/分故有赏罚)
若将用野民师田行役移执事则帅而至治其政令○
卷二十六 第 9b 页 WYG0093-0436d.png
 王氏曰移执事若遂师所谓巡其稼穑而移用其民
 以救其时事也○易氏曰众之所集多寡不等则移
 民以执事治其政令所以用之简之任之也
既役则稽功会事而诛赏
 刘执中曰稽考其功程会其群吏所集之事职否而
 正其诛赏
 黄氏曰亦考察之如乡师
鄙师每鄙上士一人
卷二十六 第 10a 页 WYG0093-0437a.png
 郑锷曰教法行于六乡而六遂无书考德行道艺之
 事三岁兴氓何耶鄙师犹乡之党正名谓之师非有
 教法何以为师乎
各掌其鄙之政令祭祀
 黄氏曰遂之祭祀见于此所以教敬也郑以乡党祭
 禜遂鄙视党然乡州祭社野县不祭社又禜之名不
 出疑野祭法略皆不立名或社或禜皆得祭于此岂
 非里社者欤○郑锷曰鄙师掌其祭祀则祭祀之时
卷二十六 第 10b 页 WYG0093-0437b.png
 亦如党正教其礼事明矣
凡作民则掌其戒令
 郑康成曰作民谓起役○易氏曰戒令所以肃众志
 军法以百家应调发之数故酂长以旗鼓兵革帅其
 民而至至五百家为一小阵然后鄙师为之掌其戒
 令
以时数其众庶而察其美恶而诛赏
 郑康成曰时四时也○黄氏曰数众庶稽其在不也
卷二十六 第 11a 页 WYG0093-0437c.png
 美恶其人之善良奇邪也自遂师至鄙师皆行诛赏
 与乡不同乡之诛赏必告于上○易氏曰周官校登
 稽比之政皆言众寡鄙师独言众庶盖至于五百家
 则利足以同营害足以同禦斯可以言庶矣众至于
 庶则有美有恶鄙师以时而数之又从而察之美谓
 成于乡三物者因民之所好而兴之非有心于赏之
 也恶谓陷于乡八刑者因民之所恶而去之非有心
 于诛之也其终至于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
卷二十六 第 11b 页 WYG0093-0437d.png
 迁善而不知为之孰谓遂官专于耕而非教耶
 项氏曰县正稽功会事审其功也鄙师察其美恶审
 其行也在外则县正诛赏之在内则鄙师诛赏之蔑
 有容其奸矣
岁终则会其鄙之政而致事
 李嘉会曰鄙管五酂职众事夥宜于此会其政而致
 事于县正
酂长每酂中士一人
卷二十六 第 12a 页 WYG0093-0438a.png
各掌其酂之政令以时校登其夫家比其众寡
 郑康成曰校犹数也○王昭禹曰族师以时校登其
 夫家则乡师统其事酂长以时校登其夫家则遂师
 统其事
 王氏详说曰小司徒与乡大夫言登夫家之众寡至
 族师则曰校登其族之夫家众寡遂师言登夫家之
 众寡遂大夫言稽夫家之众寡至酂长则曰校登其
 众寡曰校登者登之而致其审矣盖族百家也酂亦
卷二十六 第 12b 页 WYG0093-0438b.png
 百家也惟百家然后为可校况上自遂大夫县正鄙
 师下自里宰酂长皆不言丧纪之事惟酂长言丧纪
 犹六乡之官上下不言葬埋惟族师言葬埋然则四
 闾为族使之相葬则四里为酂亦使之相葬等而上
 之党相救州相赒乡相宾愚以为在鄙在县在遂理
 或然也等而下之闾相受比相保愚以为在里在邻
 理或然也不然邻长何以曰掌相纠相受与比长所
 谓相受相和亲者同乎又何以曰徙于他邑则从而
卷二十六 第 13a 页 WYG0093-0438c.png
 受之与比长所谓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者同
 乎
以治其丧纪祭祀之事
 贾氏曰丧纪民之丧纪若乡师所云族共丧器之类
 祭祀谓若族祭酺之类若然县当祭社与州同县正
 鄙师酂长皆不言所祭神者六遂六乡互见其义(○/李)
 (嘉会曰六遂之民以农为急丧祭易于/旷礼使百家之长治之则职亲而事举)
若作其民而用之则以旗鼓兵革帅而至
卷二十六 第 13b 页 WYG0093-0438d.png
 易氏曰先王寓兵于民而其器亦出于民无事则藏
 之器无不完有事则出之器无不利盖至于百家而
 后兵器始备若作民而师田行役则族师以旗鼓兵
 器帅而至酂长亦以旗鼓兵革帅而至盖以是帅之
 以是用之所谓不教而殃民者无有矣
若岁时简器与有司数之
 郑康成曰简器简稼器也兵器亦存焉有司遂大夫
 (○李嘉会曰言/有司则见其众)
卷二十六 第 14a 页 WYG0093-0439a.png
凡岁时之戒令皆听之
 郑锷曰有戒令躬往听之归而告戒一酂为之长者
 职当然也(○贾氏曰酂长中士唯承受遂人巳下之/事不得专听断郑知听谓受听而行之)
趋其耕耨稽其女功
 贾氏曰酂长弥亲民故趋其耕耨并稽考女功之事
 ○郑康成曰女功丝枲之事○李嘉会曰男耕女桑
 俱其职也故酂长以稽之
 郑锷曰遂大夫以教稼穑为职县正则趋其稼事酂
卷二十六 第 14b 页 WYG0093-0439b.png
 长里宰则趋其耕耨何也春耕而夏耨皆稼穑之事
 非县正只趋耕于春而酂长只趋耨于夏里宰之兼
 趋其耕耨也遂之官以劝农为职则凡稼穑三时之
 务皆当督之使疾趋时若夫女功之事遂官皆所当
 稽独使酂长稽之岂惟一酂有女功耶亦互见之义
里宰每里下士一人
 郑锷曰六乡之长谓之宰至治一里者犹乡也闾胥
 亦以宰为名何耶宰取其能裁制耳一里之众苟无
卷二十六 第 15a 页 WYG0093-0439c.png
 宰制之能何以治之职之卑者于尊无嫌所以同夫
 宰之称○黄氏曰一车七十五人二十五人一人为
 甲长谓之甲士即里宰也四丘为甸三甲七十五人
 春秋作丘甲盖一丘二十五人起羡卒矣
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郑康成曰邑犹里也○郑锷曰治一里之政令宜以
 里为言乃曰邑者盖有以五家而称邑者如邻长言
 邑是也有以十家而称邑者孔子言十室之邑是也
卷二十六 第 15b 页 WYG0093-0439d.png
 有以四井为邑者小司徒所言是也有总六遂皆名
 曰邑者遂大夫言凡为邑者是也二十五家亦谓之
 邑盖邑者聚居之义众之所聚皆可以通称也
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耨行其秩叙
 郑锷曰一里之家相与耦耕宜自配合何待里宰余
 以为耦耕之法一耜之广者五寸二耜为耦广深一
 尺故合二耜则须两人共发之人有老幼力有强弱
 为耦者未必通耕则耕者废里宰岁时往即锄室为
卷二十六 第 16a 页 WYG0093-0440a.png
 合其耦使人人适均斯无废耕之事锄之为言助也
 (○易氏曰锄非公田也周之井田皆为长亩其长百/步其广一步中间为圳不易之地一亩三圳一易之)
 (地一亩二圳两易之地一亩一圳圳广一尺垄高一/尺二人各执其耦而共发之合二人之耕则耜广五)
 (寸二耜为耦正合一圳之地于是而合耦则两两相/助谓以两家之民而锄两夫之田十夫百夫亦然)
 里宰合耦之所教为治所之名月令季冬命农计耦
 耕事盖于此室计之所谓岁时者其季冬欤为合耦以
 治稼穑乃趋其耕耨使无失时然有以趋之无以劝
 之无益也行其秩序所以劝之欤宫伯言行其秩叙
卷二十六 第 16b 页 WYG0093-0440b.png
 说者谓秩者禄廪之常叙者迁进之次此农民耳所
 谓秩序者何也余谓此乃力田之赏也汉自高后置
 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劝励天下使之务本文帝又
 置力田赏员以是知秩叙者爵一级爵二级之数里
 宰推而行之则庶几有迁进之渐以激劝之也(○贾/氏曰)
 (或家有一夫二夫共耦若长沮桀溺耦而耕或先后/次序相助佐为之○曹氏曰里宰合耕于锄之法尤)
 (为井田均民力之要指耦者谓两人相助而耕皆取/同力相与佐助之义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田八家皆私百亩同耕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此即合耦之意也然合耕非止一井而已盖合百家)
卷二十六 第 17a 页 WYG0093-0440c.png
 (之众共耕十千亩之田诗人所谓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言使民均其耕耦之力共其)
 (刈获之利自束作西成少长相从平秩有序虽遗秉/滞穗亦得以惠及鳏寡孤独之民○黄氏曰邻长无)
 (爵故行其秩使有禄所谓禄足以代其耕是也盖时/时给之皆氓也不相帅属故以其才等行其序有序)
 (则有秩秩序定则有后有先有帅有从有司政令皆/可应也周礼凡其体敌不能相帅属者则皆秩叙宫)
 (伯月终均秩岁终均叙/乡师邦事作秩叙是也)
     总论
 李景齐曰周家以农事开国诚知夫热耕冻耘沾体
 涂足人所甚劳激昂振励不可不极其至故教稼穑
卷二十六 第 17b 页 WYG0093-0440d.png
 则有遂人巡稼穑则有遂师以简稼器修稼政则有
 遂大夫既教之又巡之稼器稼政又无不曲致其意
 则民宜不敢不勉矣犹未也至于合耦而锄与夫趋
 其耕耨酂长里宰复有以尽其职县正之官又有以
 趋其稼事而赏罚之以旌其勤而抶其不勉者则知
 先王设官以为农者如此其详而官与民日周旋乎
 襫袯耒耜之中其情可为无间所谓馌彼南亩田畯
 至喜七月之风亦可想矣后世以劝农为职者足不
卷二十六 第 18a 页 WYG0093-0441a.png
 至田亩口不问菽麦常率一游要不过具文而已
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易氏曰前言治其政令里宰之所以稽乎下后言待
 有司之政令里宰之所以听乎上盖邑之众寡与夫
 六畜兵器皆里宰所掌故政令可得而治焉若财赋
 之事则遂人既已令之遂师又从而征之非里宰所
 专所以必待有司之政令又见先王取民之有制也
 (○贾氏曰此言待有司徵敛者谓县师/旅师○郑锷曰所谓有司者其遂人欤)
卷二十六 第 18b 页 WYG0093-0441b.png
邻长五家则一人
掌相纠相受
 贾氏曰使五家各相纠察(○王昭禹曰相纠则为/其有罪奇邪相及故也)
 舍有故又相容受也○王昭禹曰比长言相及则邻
 亦相及矣邻长言相纠则比亦相纠矣比长言相和
 亲而此言相赞者相赞则欲其相和亲也邻相赞则
 比亦相赞也比相和亲则邻亦相和亲矣
 曹氏曰相纠相受乃使五家之邻长得以专之盖比
卷二十六 第 19a 页 WYG0093-0441c.png
 屋而居五家之势为至近朝夕出处五家之情为易
 知其间纯实而朴厚与怀奸而饰诈者皆不逃于目
 睫之顷以之相纠可使有所警而不为非以之相受
 可使有所劝而必为善变化其气质潜消其邪心所
 谓举贤兴氓皆由此乎基之不然民散处于遂者其
 善恶岂一人所能尽究哉(○李嘉会曰六乡之民居/近郊近则易亲比长以和)
 (亲言六遂之民散居田野则/远此曰相纠而不及和亲)
凡邑中之政相赞
卷二十六 第 19b 页 WYG0093-0441d.png
 刘执中曰邑中之政谓里宰也
 郑锷曰不独治其一邑之政彼有政焉此其助之此
 有政焉彼亦我赞则邻里相通短长相补庶无一政
 之或阙(○易氏曰相赞则左右前后相与利而导之/有贡赋税敛焉五家相与赞其财有师田行)
 (役焉五家相与赞其力此上之政令所以为易/供也五家如此先王之政推而达之天下矣)
徙于他邑则从而授之
 郑康成曰从犹随也授犹付也○郑锷曰卒伍之法
 起于五家之邻一邻徙则一伍废邻不可徙徙必有
卷二十六 第 20a 页 WYG0093-0442a.png
 故(○黄氏曰徙不惟不便其处上中/下地人多寡绝相远则不容不徙)徙于他邑则随
 而付之明其人自官而徙非私迁也与比长所谓徙
 于国中及郊同然比言国中及郊此言他邑者遂中
 地广以下剂致氓讵可容之远徙即徙于旁邑或可
 也所谓邑者殆指里宰之里中为邑(○曹氏曰新迁/之地始至之情)
 (或扦格未平又使邻长躬至其所而授之使相信/而有所据相敬而无所疑然后徙居者所至如归)
 王氏详说曰比长言徙于他而邻长言徙于他邑盖
 六乡无邑公邑采邑皆在六遂比长言为之旌节邻
卷二十六 第 20b 页 WYG0093-0442b.png
 长不言邻长之于六遂既非国中及郊所以徙而授
 之无旌节以行之
     总论里宰邻长
 曹氏曰县正而下如鄙师酂长虽各有职掌大抵皆
 趋耕稼稽民数谨征役治丧祭戒令诛赏往往略同
 惟耦耕徙居最为重事乃不列于县鄙酂之官独见
 于二十五家之里宰五家之邻长者盖邻长虽微能
 纠察其善恶使氏无遁情里宰虽微能恊此耕耦使
卷二十六 第 21a 页 WYG0093-0442c.png
 民有馀力等而上之有百家之酂长五百家之鄙师
 又有二千五百家之县正次第而考覈之申明而劝
 勉之六遂之内宜皆良民而无惰农也
旅师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
 郑锷曰旅犹处也然孔子于易则曰旅不处也惟其
 不处是以名旅○易氏曰旅如羁旅商旅之类皆托
 宿于外未安其居新氓亦然故以旅名○孙氏曰先
卷二十六 第 21b 页 WYG0093-0442d.png
 王之民入有保受出有节传岂容浮游旅寄于四方
 今民以羁旅为名官以新氓为职岂非自狭徙宽移
 偏聚之民于阔旷之野上之人当劳来安集之乎○
 易氏曰或谓旅师之新氓继于邻长之后即民之徙
 于他邑而为之授者然他邑居亦六遂之邑乃遂人
 以下剂致氓之法非旅师以质剂致民之法观旅师
 一职言平颁兴积以至使无征役始末皆凶荒补助
 之政大司徒之荒政十有二不言移民之事若食不
卷二十六 第 22a 页 WYG0093-0443a.png
 能人二釜有非荒政所能聚者然后廪人为之移民
 就谷凡质剂所致者悉补助之或受[𨴻]为氓则谓之
 新氓此所以有旅师之法
掌聚野之锄粟屋粟閒粟而用之
 郑康成曰野谓远郊之外○郑锷曰康成谓锄粟者
 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税粟夫民既相助
 作何名又出税粟恐无此理锄粟者合耦于锄而不
 趋合耦之令者罚使出粟(○刘执中曰锄粟为有五/亩之宅不锄而𣗳艺之乃)
卷二十六 第 22b 页 WYG0093-0443b.png
 (出不毛/之粟)屋粟者有田不耕载师所罚之粟(即郑说○/张氏曰屋)
 (粟不授田徙居之粟○杨谨仲曰郑以屋粟为所罚/田不耕者之粟既有此罚则天下无不耕之田所罚)
 (之粟不常有旅师果何如掌哉乡遂公邑皆为沟洫三/等采地乃为井田则是当时之田有九一而助者则)
 (公田也有用什一之法而使自赋者则无公田者也/有公田则所聚之粟谓之助粟乃八家助耕之所收)
 (无公田者所聚之粟则谓之屋粟乃三家共/其所税之粟而输之以其三三相保其税)閒粟閒
 民无职事者所出一夫之征粟(○杨谨仲曰其间民/无职事者乃不受田)
 (之馀夫则常有之矣所赋之粟乃其常也/○易氏曰间粟即甸地间田所出之粟)○曹氏曰
 此三等之粟在农民常赋之外旅师之所专掌
卷二十六 第 23a 页 WYG0093-0443c.png
  愚案郑氏改而为若最无义王氏连上读之为是
 王氏曰掌聚野之锄粟屋粟閒粟而用之者聚此三
 粟而用以颁以施以散
 郑康成曰是粟县师徵之旅师敛之而用之○王昭
 禹曰载师以时徵其赋则锄粟屋粟间粟皆在焉闾
 师以时徵其野之赋贡亦锄粟之类耳旅师于无事
 则徵焉聚而用之而已
以质剂致民平颁其兴积
卷二十六 第 23b 页 WYG0093-0443d.png
 孙氏曰遂人以下剂致氓旅师以质剂致民皆别为
 籍以稽之○项氏曰以治地之约契案民数而致之
 则其颁之也平且无所肆欺也(○王昭禹曰立见谓/之质立约谓之剂以)
 (此致民防/伪冒也)
 郑康成曰兴积所兴之积谓三者之粟(○黄氏曰/兴发也)
 颁之不得偏颇有多少县官徵聚物曰兴今云军兴
 是也○陈君举曰此乃颁其积平其兴谓颁我所积
 以平其价之兴也司稼掌均万民之食而赒其急平
卷二十六 第 24a 页 WYG0093-0444a.png
 其兴正是旅师之义
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令
 郑康成曰以赒衣食曰惠(○王氏曰施其惠若/民有艰阨不责莫偿)○郑
 锷曰遗人掌邦之委积待施惠野鄙之委积待羁旅
 矣此旅师又聚三等之粟以施惠以待羁旅何耶遗
 人与旅师施惠则同其所用则异王制言自诸侯来
 徙家期不从政比长有徙于国中及郊之文又有徙
 于他为之旌节而行之之文然则旅师所施惠者皆
卷二十六 第 24b 页 WYG0093-0444b.png
 为新氓之羁旅于野而未有所授之地也与遗人之
 待羁旅不同何以知之名官曰旅而言凡新氓之治
 皆听之则知之也
 郑康成曰以作事业曰利(○王氏曰资之以利本业/者又散以与之○郑锷曰)
 (散利则有时而收之○黄氏曰散其利不/使积贮者有所专擅常平平卖之法也)
 易氏曰行之以王命则谓之施惠行之以有司之常
 法则谓之散利无多寡不均之患故谓之均此先王
 所以待凶荒之民也○曹氏曰虑其名籍之不定则
卷二十六 第 25a 页 WYG0093-0444c.png
 为质剂以致之虑其物价之兴踊则颁此积粟以平
 之赒其艰阨则施之以实惠助其资本则散之以实
 利其曰政令之均盖均是数者无一夫不遂其所欲
 耳
     总论
 陈及之曰周家之为民虑至矣岁有凶荒则有补助
 之政旅师实掌其事平其所兴徵者颁其所积聚者
 凡质剂所致者悉补助之施其惠散其利而均其政
卷二十六 第 25b 页 WYG0093-0444d.png
 令盖无有偏党不均之患矣此先王所以待凶荒之
 民而大司徙十有二教之所谓散利也郑氏乃以均
 其政令为使之出息夫岂有补助之政而俾之出息
 乎介甫青苗之法遂取以为證又以平颁为不问其
 所欲否而槩与之殊不知旅师之法特救荒政耳意
 在救民苟乐岁粒米狼戾则民自有馀何至贷于官
 府哉青苗之法每岁再行取二分之息意谓贷者必
 穷民否则大奸猾而富足之家则不愿取夫贷于穷
卷二十六 第 26a 页 WYG0093-0445a.png
 民及奸猾则未必能出息故为无问其所欲否而槩
 与之说则富足之家亦强使贷矣
凡用粟春颁而秋敛之
 易氏曰春颁者平颁其兴积秋敛者聚野之锄粟屋
 粟而用之盖凶荒之岁秋虽不熟尚有馀积或可移
 用及春作之始苟非上之人为之补助则将有救死
 不赡之患此先王所以专立春颁之法汉之春和议
 赈贷正与同意(○礼库曰旅师郑氏云每岁如振贷/非也正是专贷新氓○李景齐曰颁)
卷二十六 第 26b 页 WYG0093-0445b.png
 (之以春则民有以济其乏而敛之以秋则粒米狼戾/之时不至于谷贱而伤农○曹氏曰其聚之也不杂)
 (于常赋其用之也亦不施/于常农惟新氓得用之)
 孙氏曰先王之恤艰阨养老幼有予之而不复取惟
 新氓则春时所颁秋时必敛亦以新氓之转徙不一
 苟予而不取既非可继之道又长游隋之习必定为
 敛散之法然后可持久不替人情亦将自勉乎职业
 不徒仰食于官府矣
凡新氓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以地之美恶为之等○
卷二十六 第 27a 页 WYG0093-0445c.png
 郑康成曰新氓新徙来者也(○贾氏曰即/上徙于他者)治谓有所
 求乞(○刘执中曰给其粮食颁其田宅/劳来而安集之皆所以听其治)使无征役复
 之也○黄氏曰等复除之等郑谓以其人之多寡授
 上中下地非也授地之法常法也遂人已见此言使
 无征役则为复除之等明矣
 易氏曰或谓新氓之治与遂人下剂致氓之说同是
 不然遂人致氓以下地而此之授地则以美恶为之
 等不止乎下地也郑氏以下剂为家取二人而此则
卷二十六 第 27b 页 WYG0093-0445d.png
 使人之无征役并与二人亦不役也是知遂人乃致
 氓之常法旅师乃凶荒补助之法使无征役非尽使
 之无也王制曰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则从于遂
 者亦可知要必限以岁月之期然后以地之美恶为
 之等美谓不易之上地恶谓再易之下地以三地为
 轻重之等至期则征役行之
 孙氏曰新氓虽无征役久之亦不能免
稍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
卷二十六 第 28a 页 WYG0093-0446a.png
 薛平仲曰六乡之法则曰国中以及郊六遂之法则
 凡曰为邑者盖国以容六乡邑以容六遂甸稍县都
 皆其邑之所积则稍人之职得不继于遂官之后乎
 ○郑康成曰主为县师令都鄙丘甸之政距王城三
 百里曰稍家邑小都大都自稍以出○黄氏曰自甸
 而往以稍名官者甸稍一法举稍以包甸都鄙乡法
 不为丘乘之制其馀则野法而曰掌令丘乘之政令
 盖不为丘乘者非其所当令也
卷二十六 第 28b 页 WYG0093-0446b.png
掌令丘乘之政令
 薛平仲曰前乎县师之作众庶既以其系于公邑者
 而总之矣此言稍人之令丘乘则以其出于公邑者
 而征之矣盖遂地车赋之正法也○易氏曰丘即四
 邑为丘乘即四丘为甸之所出总名之曰丘乘军制
 之始也(○曹氏曰自有一丘之马而车乘之数以之/始自四丘之四马而车乘之数以之定由此)
 (推之十乘百乘千乘万/乘而大备故曰丘乘)世之言军制者曰五人为伍
 至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六乡六军凡七万五千人
卷二十六 第 29a 页 WYG0093-0446c.png
 为千乘王畿十倍其数则七十五万人为万乘是每
 乘当用七十五人今以丘乘推之四丘为甸甸之为
 井者凡六十有四其为夫者凡五百七十有六以五
 百七十六夫而使之共出革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
 七十二人其军制亦止于用七十五人何也曰家出
 一人为正卒此徒役之大数甸出革车一乘此出军
 调发之数(○陈及之曰备之多以存/武备调之少以优民力)是知每次调发
 则五百七十六家共出七十五人并一革车其馀未
卷二十六 第 29b 页 WYG0093-0446d.png
 调发者可以应八次调发之数所谓万二千五百人
 为一军者非尽发此六乡之人合诸乘之丘共为一
 军也或曰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有比闾族党州乡
 之名故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即有伍两卒旅师军
 之数今合诸乘共为一军而亦有伍两卒旅师军者
 何也曰居乡则寓兵之制出军则部伍之数古者军
 国异容不明言之六遂之间既以伍两卒旅师军为
 万二千五百人之联及其用也亦以诸乘万二千五
卷二十六 第 30a 页 WYG0093-0447a.png
 百人而统之以伍两卒旅师军之法使其战阵行列
 之际无异乎平时统率之义此丘乘之制政令于是
 乎出○王氏曰丘之政令司徒所掌乘之政令司马
 所掌稍八掌令丘乘之政令耳丘言其地乘言其赋
 所谓同则丘地也所谓徒役輂辇蜃车则乘赋也其
 作而帅以至掌其政令以听于司马司徒则所谓令
 丘乘之政令也
若有会同师田行役之事则以县师之法作其同徒輂
卷二十六 第 30b 页 WYG0093-0447b.png
辇帅而以至治其政令以听于司马
 王氏详说曰县既受法于司马矣稍人又听于司马
 者县师所掌邦国都鄙稍甸郊野之地域稍人所掌
 丘乘之政令是县师之掌遍于王畿之间稍人之掌
 止于三等之采地县师受法于司马稍人又从而受
 司马之法于县师以见小大之相维也(○黄氏曰徵/发之令司马)
 (下之县师县师下之甸县都复以其法授稍人据其/法以作其众庶而帅之稍人下士得主兴作事而为)
 (之帅其意蜜矣以听于司马听其分𨽻县师乡官稍/人甸官其作事县师受法于司马稍人受法于县师)
卷二十六 第 31a 页 WYG0093-0447c.png
 (中外/相应)
 郑锷曰先儒谓同徒者司马所调之同余以谓一甸
 增二里十里乃为一成积至于百里乃为一同出车
 千乘至于一同则人徒车辇可足用故谓之同徒非
 司马所调之同(○林氏曰郑氏谓司马所调之同盖/同则丘地以其地之所聚谓之丘以)
 (赋役之同谓之同○易氏曰以其同井而耕同里而/居帅而为役谓之同矣○曹氏曰古者不轻用民之)
 (力固曰一岁之役不过三日而更代则忽去忽来无/乃纷然扰民是以若作民而师田行役则合其卒伍)
 (夫卒伍而言合必有抽摘调发之宜必有更休番戍/之道故先为联法以为出处之便使凡出征者有居)
卷二十六 第 31b 页 WYG0093-0447d.png
 (外之势而其联则留以代其更役之事凡出而有事/一乘之卒皆平昔之相保相受者是之谓同徒其昼)
 (战则目相视夜战则声相闻行以车为卫止以车为/营各致死力以相应援莫敢任意以驱驰此车战之)
 (良/法)
大丧帅蜃车与其役以至掌其政令以听于司徒
 郑康成曰蜃车及役遂人共之稍人者野监是以帅
 而致之既夕礼曰既正柩宾出遂匠纳车于阶间则
 天子以至于士柩路皆从遂来○贾氏曰以其监三
 等采地是野监故得并监六遂蜃车之事司徒地官
卷二十六 第 32a 页 WYG0093-0448a.png
 掌徒庶之政令故稍人帅众以听于司徒○黄氏曰
 此蒙上以县师之法作之稍人帅而听于司徒
委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贾氏曰委人主敛野赋与遗人在道以供宾客亦与
 徵敛之官连类在此○项氏曰路室有委畜聚之小
 者○王氏详说曰多曰积少曰委积则及于牢米薪
 刍委则止于薪刍地官有遗人乂有委人取其予之
 之义则名官曰遗取其聚之之义则名官曰委言遗
卷二十六 第 32b 页 WYG0093-0448b.png
 则可以兼委积言委则积有所不足故遗人言乡里
 门关郊里野鄙县都皆以委积为言委人言祭祀宾
 客丧纪则特曰薪刍与夫木材至于言军旅则又曰
 共其委积薪刍者谓军旅委积之薪刍非委积也○
 薛平仲曰薪刍之所聚曰委盖地利之至末也视稍
 人之丘乘其轻重有间矣然稍人以下士为之而委
 人之官既畀以中士又辅以下士何其于至微且末
 者顾重其职哉盖丘乘之当共稍人令之足矣所谓
卷二十六 第 33a 页 WYG0093-0448c.png
 薪刍者其责之于民则常病于细而用之于上则不
 胜其广先王必以中士掌之于以示地利之在所爱
 惜也此斯民野赋之共曾不以细而不堪命欤
掌敛野之赋敛薪刍
 郑康成曰野谓远郊以外敛野之赋谓野之园圃山
 泽之赋
 王昭禹曰薪以给外内饔爨烹之用刍以给马牛之
 用委人掌敛之甸师帅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
卷二十六 第 33b 页 WYG0093-0448d.png
凡疏材木材凡畜聚之物
 郑康成曰凡疏材草木有实者○王昭禹曰疏材臣
 妾之所聚木材虞衡之所作凡言疏材木材则其材
 非一色(○郑锷曰九职任万民使臣妾聚敛疏材今/乃设一官以敛之何也此乃委积之所须者)
 (所待为至广则所积宜至多矣非九/职任民之比故专设一官以聚之)
 郑康成曰凡畜聚之物瓜瓠葵芋禦冬之具也(○王/昭禹)
 (曰言凡聚畜/之物非一色)
  愚案薪刍疏材木材畜聚之物皆在地赋外委人
卷二十六 第 34a 页 WYG0093-0449a.png
  于敛野赋之下而兼掌之则所赋之内必有可以
  通融者不然其敛于民虐矣
以稍聚待宾客以甸聚待羁旅
 郑康成曰聚凡畜聚之物○王氏曰稍聚者所聚稍
 给之物甸聚者所聚甸赋之物○刘执中曰稍聚去
 王城三百里宾客有时故以待之甸聚去王城二百
 里而羁旅无时故以待之(○项氏曰稍广故以其所/聚待宾客可以备礼○黄)
 (氏曰遗人野鄙之委积待羁旅委人以甸聚待羁旅/先王之政不使一人有乏绝之患○项氏曰甸小于)
卷二十六 第 34b 页 WYG0093-0449b.png
 (稍故待羁旅/过客其用微)
 郑锷曰遗人以野鄙之委积待羁旅盖遗人之待者
 米粟之待而委人之待薪刍木材疏材而已
凡其余聚以待颁赐
 郑康成曰余当为馀声之误馀谓县都畜聚之物○
 贾氏曰上已云甸稍此馀聚是县都中畜聚之物○
 王氏曰余聚者所聚经用之馀物颁则用财之馀事
 故以余聚待之(○项氏曰其馀则待往来之颁赐○/李嘉会曰颁赐有在宾客有在军旅)
卷二十六 第 35a 页 WYG0093-0449c.png
 (有在出疆之使既以委人馀聚待之至遗人不以颁/赐立额盖遗人施惠以下皆非常用故颁赐不可得)
 (兼/)
以式法共祭祀之薪蒸木材宾客共其刍薪丧纪共其
薪蒸木材军旅共其委积薪刍凡疏材共野委兵器与
其野囿财用
 郑康成曰式法故事之多少○易氏曰薪刍疏材木
 材之类实祭祀宾客丧纪军旅之切于用者物虽至
 微无非大宰之式法
卷二十六 第 35b 页 WYG0093-0449d.png
 郑康成曰薪蒸给炊及燎粗者曰薪细者曰蒸木材
 给张事(○贾氏曰掌次云大次小次/及幕并须木材故以给张事)
 郑锷曰宾客共刍薪军旅言共其委积薪刍者盖军
 旅之所共不一此特共其委积之薪刍尔○贾氏曰
 疏材是百草根实可以助禾粟以供马牛
 郑康成曰野委谓庐宿止之薪刍○贾氏曰委积之
 中有薪刍在野故曰野委其六乡之庐宿委积薪刍
 自六乡共之兵器承野委之下明与野委同为宾客
卷二十六 第 36a 页 WYG0093-0450a.png
 所用故知是守卫宾客陈兵之器(○郑锷曰共其野/委则乂并与守野)
 (委之兵器而共之野委不守则敌/人钞略以乏军须必为之防可也)
 郑康成曰野囿之财用者苑囿藩萝之材(○贾氏曰/苑囿藩罗)
 (以遮禽兽○王昭禹曰野囿财用以备资给○曹氏/曰古者师行三十里车徒皆止止则必宿而宿必有)
 (路室之委是谓野委岂可无兵器以助其守卫乎路/室必有藩篱之固是谓野囿又岂可无财用以助其)
 (防闲/乎)
凡军旅之宾客馆焉
 贾氏曰诸侯以军旅助王征讨者谓之军旅之宾客
卷二十六 第 36b 页 WYG0093-0450b.png
 ○黄氏曰凡会师者不入关故军旅宾客馆于此使
 委人馆之者就薪刍也
 郑康成曰馆舍也(○曹氏曰国事莫重于兵则委人/之须备者亦莫详于兵军旅之宾)
 (客于是可以/即安于馆焉)
     总论
 曹氏曰薪刍材木皆粗恶而琐细者取之于野而敛
 不及于民聚之于臣妾而力不妨于农备之于素暇
 而忧不形于仓猝储蓄有馀给使无乏取者不病于
卷二十六 第 37a 页 WYG0093-0450c.png
 求之难与者常见其供之易故宾至如归师行宿饱
 脱有号召有会同则上作下应求得欲从人无不办
 矣
 
 
 
 
 
卷二十六 第 37b 页 WYG0093-0450d.png
 
 
 
 
 
 
 
 周礼订义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