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 第 1a 页 WYG0093-041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二十五   宋 王与之 撰
遂人中大夫二人
 郑康成曰六遂之地自远郊达于畿中有公邑
 家邑小都大都○陈及之曰郑氏说六遂之地
 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二百里若然则在郊甸中
 矣然秋官乡士掌国中遂士掌四郊则六遂之
 地亦有在四郊者盖六乡取国中之民作之不
卷二十五 第 1b 页 WYG0093-0414b.png
 足则及四郊而乡士掌六乡之狱治在国中也
 六遂取四郊六乡馀地作之不足则及郊甸而
 遂士掌六遂之狱治在四郊也所谓遂者正五
 家为邻至五县为遂必地里相连民居相接然
 后始成保伍可以相保相受相纠若分散别在他
 处则何以相管属耶
 王氏详说曰六遂之官与六乡之官一同六遂之法
 与六乡之法一同但六遂之官卑于六乡一等六遂
卷二十五 第 2a 页 WYG0093-0414c.png
 之法与六乡相为异同耳且以乡遂之官言之六乡
 有大司徒在六遂则为遂人六乡有小司徒在六遂
 则为遂师六乡有乡大夫在六遂则为遂大夫六乡
 有州长在六遂则为县正鄙师即党正也酂长即族
 师也里宰即闾胥也邻长即比长也然大司徒六命
 之卿而遂人不过中大夫小司徒中大夫而遂师不
 过下大夫此六遂之间长贰也乡大夫六命之卿而
 遂大夫不过中大夫州长中大夫而县正不过下大
卷二十五 第 2b 页 WYG0093-0414d.png
 夫等而下之皆卑一命故六乡之下士一命而六遂
 之下士不命此乡遂之官异也且以乡遂之法言之
 六乡上地无莱亩而六遂上地则有莱五十亩矣六
 乡以一人为正卒其馀为羡卒六遂则以一人为正
 卒一人为羡卒其馀为馀夫矣六乡所言伍两卒旅
 师军详于军制六遂所言遂沟洫浍川详于田制然
 军旅未始无田田制亦未始无军要之互文见义也
 他如遂大夫所谓三岁大比则帅其吏而兴氓即乡
卷二十五 第 3a 页 WYG0093-0415a.png
 大夫所谓宾兴贤能之法鄙师所谓祭祀若党正所
 谓祭禜酂长所谓祭祀即族师所谓祭酺里宰所谓
 召敛即闾胥所谓召令邻长所谓徙于他邑从而授
 之即比长所谓徙于国中及郊从而授之也然五物
 之询德行道艺之考见于乡而不见于遂岂六遂无
 此等人耶○薛平仲曰乡民之居于国中及郊者先
 王为之兴贤能而使之出长入治以为之成市交易
 而使之各得其所夫然后务本尚实之风始有以转
卷二十五 第 3b 页 WYG0093-0415b.png
 移斯民之趋向遂居六乡之外去王城百里之远斯
 民朝夕之从事无非耕桑陇亩之务钱鏄耒耜之用
 如使其心嚣然有恶劳好逸之念亦何能一日自安
 于田里是以先王居民于野自五家而积之虽无所
 异于乡总而名之曰遂焉所以使之自遂于其间不
 然吾能教之以稼穑而遂民或至于饱食暖衣而逸
 居焉岂非先王所惧哉(○孙氏曰周官内六乡而外/六遂由遂以往采邑参焉一)
 (以遂法治之盖教必始于近以六乡为四方之标准/耕必勤于野以六遂为王畿之劝相遂虽互文见义)
卷二十五 第 4a 页 WYG0093-0415c.png
 (亦各有/先务也)
掌邦之野
 郑康成曰郊外曰野谓甸稍县都○黄氏曰遂人因
 六遂而为名六遂在甸则所掌者甸地而已而曰掌
 邦之野盖合稍县都鄙法之当行者通掌之稍县都
 鄙居民廛里授田沟洫治地皆野法与甸同其法悉
 自遂人出稍为邑县鄙为都则各听于其主非遂人
 之所属也遂人中大夫秩比小司徒县二千五百家
卷二十五 第 4b 页 WYG0093-0415d.png
 鄙五百家随民众寡而为之甸稍县鄙居民皆如此
 惟甸则合县为遂○曹氏曰遂人之职惟以掌邦之
 野为言然六遂之政令刑禁与稽民授田简兵教耕
 令赋起役之事无非本于六乡之成式遂人以下特
 其文互见而言之稍略耳
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五家为邻五邻
为里四里为酂(作管/反)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王昭禹曰土地之图大司徒所建之国以土地之图
卷二十五 第 5a 页 WYG0093-0416a.png
 经田野则以所建之国为井牧沟涂田莱之类而经
 之也○郑康成曰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王氏曰/其县鄙之)
 (地域有形其井邑沟涂有体其所以制而成之则有/法○王昭禹曰形具而后有体故有县鄙之形斯为)
 (井邑沟涂之类以体之冇王国之形斯为门闱宫室/之类以体之其所以体之者莫不有度数存焉夫是)
 (之谓形/体之法)○易氏曰小不曰邻言鄙之成则邻之成可
 知大不曰遂言县之成则遂之成在其中言县鄙则
 举中以见上下
 项氏曰比则亲之至邻则始相邻近闾则同门里则
卷二十五 第 5b 页 WYG0093-0416b.png
 同居族则族葬酂则相赞助而已鄙之名卑于党县
 之名小于州凡遂之制皆放于乡(○郑康成曰异其/名者示相变耳)
 ○王氏曰比相保则邻亦相保闾相受则里亦相受
 族相葬则酂亦相葬矣党相救则鄙亦相救矣州相
 赒则县亦相赒矣乡相宾则遂亦相宾矣(○王昭禹/曰遂独不)
 (言者乡以教为/主遂以耕为主)
  愚案以五起数以四成之四里则百家乃是数之
  小成
卷二十五 第 6a 页 WYG0093-0416c.png
 陈宏甫曰周乡遂之法至百处无不以五起数盖百
 人是二队不百人不足以为甲更调起𤼵不得
  愚案遂之邻里酂鄙县遂与乡之比闾族党州乡
  之法无异然司徒于乡不说经田野者以国中民
  廛接比行保伍之法易故不必经与造民野处四
  散保伍之法难行复用经田野造县鄙成然后可
  定民居若小司徒经土地而井牧田野一句乃是
  制井田起军赋与制保伍以定民居不同井邑自
卷二十五 第 6b 页 WYG0093-0416d.png
  四井以下则以四起数造县鄙自五家以下则以
  五起数井天下之田用丘甸法比天下之居用保
  伍法故曰地不里居田不井授终苟道也
     总论
 曹氏曰乡遂王政之本皆以室数制之不容增减自
 郑氏参以里数欲求强合始指若干里为乡若干里
 为遂既室数与里数不合于是积算王畿千里之地
 去若干里为山林川泽又去若干里为不易一易再
卷二十五 第 7a 页 WYG0093-0417a.png
 易之数然终有抵牾安有采地之制异于乡遂之说
 旁加广狭之说周家简易之制未免汨没于异同之
 论
皆有地域沟树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
 郑锷曰皆有地域以为之辨沟之以水树之以木有
 限域之周围有沟树之阻固建官设吏以治之使各
 掌其所治之政令刑禁民可得而治矣○易氏曰上
 言形体之法度地居民之法此言各掌其政令刑禁
卷二十五 第 7b 页 WYG0093-0417b.png
 则命六遂之吏因县鄙之法而推行井地之法
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简其兵器教之稼穑○
 贾氏曰授之田野若下夫一廛百亩简其兵器若族
 师旗鼓兵革
 黄氏曰乡以州党居民会其卒伍即为军法故常自
 为六军而田与追胥皆竭作遂虽以县鄙居民而其
 军赋在丘乘军师田役皆有司马之法作其众庶而
 后会其车人之卒伍或多或少不可预定是则正卒
卷二十五 第 8a 页 WYG0093-0417c.png
 犹不尽起况羡卒乎士师掌乡合州党族闾比之联
 与其人民之什伍使之相安相受以比追胥之事谓
 之乡合则非野法也常常比之使之相安相受故仓
 卒可用遂未尝比安能临时尽起而用之乎故以为
 郑之说未尽然也惟起徒役无过家一人者似是然
 野之制军一甸七十五家耕之共一车则一家一人
 自有定制是则小司徒所谓无过家一人者仍为乡
 法耳六遂民数与六乡同权力相并事体略等先王
卷二十五 第 8b 页 WYG0093-0417d.png
 诚有深意也地之等不同人之多寡亦异常有进退
 故以岁时稽而授之皆农民也故惟教之自卫力穑
 之事授之田野野盖虞衡欤○王昭禹曰兵器不简
 则稼穑不可得而教必先卫其地域而有之然后斯
 能致力于稼穑不然虽有粟不可得而食
凡治野
 黄氏曰治野言凡通乎邦国都鄙
以下剂致氓
卷二十五 第 9a 页 WYG0093-0418a.png
 王昭禹曰剂约剂所谓要书与氓约以征役用下地
 为率所以致之也(○黄氏曰致氓/其事在旅师)○郑康成曰变民
 言氓异内外也氓犹懵懵无知貌也○曹氏曰六乡
 授田分上地中地下地为任民多寡之数而此则不
 复差别一以下地每家止任二人为率盖六遂既比
 乡为差远而在野之地为最宽宜优其役而厚其力
 使之受地多而征调少庶民皆愿为之氓欲耕于王
 之野以滋生齿以实遂地○陈君举曰此指授田之
卷二十五 第 9b 页 WYG0093-0418b.png
 夫言之者从役皆以下剂致氓岂有饶远之间
以田里安氓
 贾氏曰田则百亩之田里则五亩之宅(○王昭禹曰/出则辈作于)
 (田入则族息于里授之田则彼得以/安其耕授之里则彼得以安其居)
以乐昏扰氓
 郑康成曰乐昏劝其昏姻如媒氏会男女扰顺也(○/贾)
 (氏曰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配以昏姻即顺民意)
以土宜教氓稼穑
卷二十五 第 10a 页 WYG0093-0418c.png
 王昭禹曰十二土名物不同稼穑之所宜亦异氓不
 能皆知故以土宜教之大司徒教稼穑植艺是也
以兴锄(音/助)利氓
 杜氏曰助谓起人民令相佐助(○刘执中曰兴起同/井之民更相锄耨则)
 (各享/其利)○王氏曰孟子曰唯助为有公田许慎释锄以
 商人七十而锄则助锄一也兴之以助公田则氓得
 所私焉所以利之
以时器劝氓
卷二十五 第 10b 页 WYG0093-0418d.png
 郑康成曰时器铸作耒耜钱镈之属○王氏曰善其
 器则以劝谓之时器则器之用各有时若耜以耕铚
 以穫
以彊予任氓
 郑康成曰彊予谓民有馀力复予之田若馀夫然(○/李)
 (氏曰田作劳人之所惮吾彊其力而予之以地则民也/无遗力矣○项氏曰若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是)
     总论
 曹氏曰生有常产居有常室而氓之安逸可知婚姻
卷二十五 第 11a 页 WYG0093-0419a.png
 相通礼文相乐而氓之顺扰可知壤物之辨则氓知
 稼穑之宜锄耦之兴则氓享共耕之利农具有常器
 则因其时而劝之丁壮有馀力则加其田而任之咸
 使之有固志而休养生息无馀憾矣
以土均平政
 黄氏曰乡民合士与农而教之故授田少役多每月
 读法四时田猎春秋祭祀征役丧纪会聚多贡税轻
 野皆农民专以稼穑任之故授田多役简贡税重以
卷二十五 第 11b 页 WYG0093-0419b.png
 土均平政政如字政役不平而后人机巧趋利或遂
 逃其业利均则政平土均之职可致(○郑康成曰政/读为征土均掌)
 (均平/其税)
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廛田
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
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馀夫亦
如之
  愚案郑锷说见大司徒造都鄙及小司徒均土地
卷二十五 第 12a 页 WYG0093-0419c.png
  之下
 郑康成曰廛城邑之居孟子所云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麻者也(○郑司农曰廛居也扬子/云有田一廛谓百亩之居)莱谓休不耕者
 ○项氏曰里以廛计田以亩计田有污莱里无上下
 故里皆一廛而田有多寡○郑康成曰六遂之民奇受
 一廛虽上地犹有莱皆所以饶远也(○项氏曰上地/无莱田则非治)
 (野致氓之法遂人之致氓必优于乡○曹氏曰遂既/以下剂致氓虽上地亦使之少休不耕庶不尽其地)
 (力所以优遂民也○周氏曰遂人掌邦之野其地必/广而瘠若置都邑处必狭而肥故遂人上地有莱田)
卷二十五 第 12b 页 WYG0093-0419d.png
 曹氏曰乡不言夫一廛惟言受田而遂之上地中地
 下地皆言夫一廛乡不言馀夫而遂之上地中地下
 地皆言馀夫亦如之者盖乡去王城密迩遂在乡之
 外地有远近势有重轻赴愬有易难恤察有详略特
 示优厚于六遂非以薄六乡也亦不泄迩忘远之深
 指其为均一也
 薛氏曰先儒谓父子祖孙不可分者为馀夫未知授
 田之制则何以也曰司徒言均土地而稽其人民上
卷二十五 第 13a 页 WYG0093-0420a.png
 地家七人中地家六人下地家五人今此田莱固有
 定制为子孙蕃盛家有十人必以五人为正夫受下
 地之田五人为馀夫受田亦如下地夫之数家十一
 人以六人为中地正夫而五人为下地馀夫家十有
 二人则六人为中地正夫而六人为中地馀夫家十
 有三人则七人为上地正夫六人为中地馀夫家十
 有四人则七人为上地正夫七人为上地馀夫至于
 家十有五人则五人为下地正夫其十人则分为两
卷二十五 第 13b 页 WYG0093-0420b.png
 下地馀夫从此推之虽百口之家亦可分若家止九
 人则将何为孟子曰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彼
 以此七人而受上地之田则田莱之广且美岂不能
 赡九人耶(○愚案此说颁馀夫田/亦如三等受田之数)
 图说曰先王之于民受地虽均百亩然其子弟之众
 或食不足而力有馀则又以馀夫任之诗所谓侯彊
 侯以经所谓以彊予任氓也然馀夫之田不过二十
 五亩以其家既受田百亩又以百亩与之则彼力所
卷二十五 第 14a 页 WYG0093-0420c.png
 不逮矣故其田四分农夫之一而已礼言上地田百
 亩莱五十亩中地二十五亩莱亦二十五亩下地二
 十五亩莱五十亩则所谓如之者如田莱之多寡而
 已非谓馀夫亦受百亩之田如正农也郑氏之说不
 与孟子合贾氏又从而释之此附会之论也○刘氏
 曰亦如之者亦如其莱也馀夫未具夫妇未当受田
 如其莱而已孟子曰馀夫二十五亩(○愚案此说颁/馀夫田视正农)
 (受莱四分之一大约不过/二十五亩求合孟子之说)
卷二十五 第 14b 页 WYG0093-0420d.png
 黄氏曰里即其廛之所在上中下地亦以其人之多
 寡授之孟子曰馀夫二十五亩乡田同井则乡法也
 遂人上中下地田莱馀夫如正夫之数野法也所谓
 彊予也一夫百亩以今亩计之为四十亩臣妾閒民
 移用野法一甸六十四井七十五家耕之上地当授
 田三百九十九夫田莱公田皆计馀百九十七夫中
 地当授田四百二十二夫馀百五十四夫下地当授
 田四百五十夫馀七十六夫上地馀最多王制上农
卷二十五 第 15a 页 WYG0093-0421a.png
 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小司徒减上二
 等自七人为则上地当容此二等也故增一百十五
 夫而登矣二家增三人中地二家五人盖与上下相
 进退也二家五人则一家三人一家二人故增六十
 五夫而登矣下地馀少增二十五夫而止耳然其下
 有食四人者有食三人者可任者未必皆二人也要
 之当使有馀以待增不使当增而不足先王制事无
 不如此郑谓六遂之民奇受一廛本谓民居郭巳受
卷二十五 第 15b 页 WYG0093-0421b.png
 宅又奇受一廛于野其说误而疏家又谓馀夫奇别
 更受廛备离居之法益疏矣(○愚案此说作讣夫受/田其地有馀又与前二)
 (说不/同)
 易氏曰或曰上地人数之损则将迁之中地下地乎
 下地人数之增亦将迁之上地中地乎中地之增损
 亦然曰非迁其人也因其人之损益为田之进退而
 已遂师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遂大夫以时稽其夫
 家之众寡然后遂人以岁时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
卷二十五 第 16a 页 WYG0093-0421c.png
 正为是也
 礼库曰司徒是造都鄙法遂人是颁田里法不容相
 类
 陈宏甫曰盖都鄙受田之制与邦国同六遂受田之
 制与六乡同互见其义
凡治野夫閒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之忍/反)
百夫有洫(况域/反)洫上有涂千夫有浍(古外/反)浍上有道万
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卷二十五 第 16b 页 WYG0093-0421d.png
 郑康成曰十夫二邻之田百夫一酂之田千夫二鄙
 之田万夫四县之田○郑锷曰田必资水水欲通于
 川行必由路路欲达于畿自一夫之田至千夫之田
 为遂沟洫浍所以通水于川自夫閒之遂至万夫之
 川为径畛涂道路所以通道于畿广深各二尺曰遂
 言水自是而之他也广深倍遂曰沟言十百相交而
 水相往来也广深倍沟曰洫言水相流通如人血脉
 也广二寻深二仞曰浍言众水皆会乎此也至于川
卷二十五 第 17a 页 WYG0093-0422a.png
 则集众流而无所不通宜至于海矣通水以此则旱
 有所资而水亦无浸淫之患遂上有径可容牛马沟
 上有畛可容大车洫上有涂可容乘车一轨浍上有
 道可容乘车二轨则川上有路可容乘车三轨通道
 以此则车与徒无所往而不达凡此五沟五涂之制
 自禹以来至是始备(○项氏曰先王不能使天下无旱涝/能使旱涝不为灾有沟以道水而有)
 (涂以防水因夫之多寡而为之道水因水之大小而为之/防水水则达于川道则达于畿若其广深则匠人详之矣)
 陆佃曰小司徒九夫为井匠人亦九夫为井井閒有
卷二十五 第 17b 页 WYG0093-0422b.png
 沟自井地言之遂人十夫有沟自涂言之然遂人百
 夫有洫而匠人十里为成成閒有洫则九百夫之地
 遂人千夫有浍而匠人百里为同同閒有浍非一同
 之閒包以一浍而已谓共閒有浍也成同地之广者
 也洫又浍沟之大者也于成举洫于同举浍亦其大
 略云耳○陈及之曰周制井田之法通行于天下安
 有内外之异哉遂人言十夫有沟以一直度之也凡
 十夫之田田首必有一沟以泻水以方度之则方一
卷二十五 第 18a 页 WYG0093-0422c.png
 里之地所容者九夫其间广四尺深四尺者谓之沟
 则方一里之内凡四沟矣两旁各一沟中閒二沟遂
 人云百夫有洫是百夫之地相连属而同以一洫泻
 水以方度之则方十里之成所容者九百夫其閒广
 八尺深八尺谓之洫则方十里之内凡四洫矣两旁
 各一洫中閒二洫至于浍亦然若川则非人力所能
 为故匠人不为川而云两山之閒必有川焉遂人万
 夫有川亦大约言之耳大槩遂水泻于沟沟水泻于
卷二十五 第 18b 页 WYG0093-0422d.png
 洫洫水泻于浍浍水泻于川其纵横因地势之便利
 遂人匠人以大意言之遂人以长言之故曰以达于
 畿匠人以方言之故止一同耳(○陈氏曰遂人所言/者积数也匠人所言)
 (者方法也积数则讣其所有者言之方法则积其所/围之内者名之其实一制也○陈君举曰沟洫之制)
 (无乡遂采地之异遂人言夫者指实地者言之山林/川泽不在其数匠人以里言者沟洫咸在其中所以)
 (用里数也○薛氏曰遂人言卜夫有沟以旁加言之/也匠人以九夫为井井閒谓之沟以实数言之也)
  愚案遂人自十夫起数匠人自九夫起数井田之
  法惟九夫共井未有十夫共者此郑氏所以谓遂
卷二十五 第 19a 页 WYG0093-0423a.png
  人法与匠人不同也必欲合其说宜以大约计之
  不可拘也遂人所谓夫閒有遂即匠人广二尺深
  二尺之遂也遂人十夫为沟即匠人九夫为井井
  閒广四尺深四尺之沟也匠人谓九夫而遂人乃
  云十夫者遂沟以十夫之地约之耳而匠人方十
  里为成成閒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计一成之地
  乃是百井九百夫之地方有洫而遂人言百夫有
  洫盖止言百夫之田始共一洫而成閒有洫则总
卷二十五 第 19b 页 WYG0093-0423b.png
  一成之内九百夫之田凡九洫矣匠人言百里为
  同同閒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计一同之地乃是
  万井九万夫之地而遂人言千夫为浍盖止言千
  夫之田始共一浍而同閒有浍则总一同九万夫
  之田凡九十浍矣人力所为止于浍此外则自然
  之川故遂人万夫有川而匠人一同九万夫之外
  亦曰专达于川要知一同之内自浍而达者已有
  川矣此皆以大约言之
卷二十五 第 20a 页 WYG0093-0423c.png
 黄氏曰此与匠人一法乡不为沟洫夫屋九比遂野
 法也沟洫之制详八家皆私百亩其中为公田沟洫
 不独治田且设固焉自甸达于畿皆野法也故曰凡
 治野遂人十夫有沟匠人九夫为井盖一井十夫其
 中为遂而沟环之地居十夫而井实得九夫之地也
 案司马法一同万井九万夫则虽乡一井亦谓十夫
 之地为遂沟与野同不为洫浍孟子言方里而井井
 九百亩盖一里十夫容九百亩于其中非谓方一里
卷二十五 第 20b 页 WYG0093-0423d.png
 只得九百亩也治地郊与野异者郊居百里四同之
 地无多山陵林麓其地之高者为城郭廛园平者为
 田负郭之田多膏腴下者为薮牧其间水泽足以灌
 溉亦必为沟畎以行之但不为洫浍涂路经纬之形
 如治野耳观载师郊田则当时因土之宜可见遂沟
 兼径畛不能为一夫宽饶之使有馀地也诗中田有
 庐畺埸有瓜皆宽饶之地畺埸其界域也积方百夫
 沟经纬其中而洫环之成方十里千夫之地十除其
卷二十五 第 21a 页 WYG0093-0424a.png
 一为百井九百夫洫经纬其中而浍环之同方百里
 十万夫之地十除其一为万井九万夫浍经纬其中
 而川环之遂人言百夫有洫者谓积方百夫而洫居
 其外也匠人言方十里为成成閒广八尺谓之洫者
 开方十里而洫居其中也方十里则为百夫者十遂人
 言千夫有浍者亦积方千夫有浍在其外也匠人言
 方百里为同同閒广二寻谓之浍者亦开方百里而
 浍居其中也方百里则为千夫者十故曰其法一也
卷二十五 第 21b 页 WYG0093-0424b.png
 遂人言万夫有川通地势而著经界之法也匠人言
 专达于川因地势以见非人力之所为也然则川形
 未必正方其旁多华离之地皆不井书曰浚畎浍距
 川川盖山泽自然之位故匠人曰凡天下之地势两
 山之閒必有川焉疏家言此川亦人造疏甚郑康成
 小司徒注成方十里其中八里为甸六十四井五百
 七十六夫出税旁加一里为一成十里三十六井三
 百二十四夫治沟洫积而至四都八十里旁加十里
卷二十五 第 22a 页 WYG0093-0424c.png
 乃得方百里为一同积万井九万夫其四千九十六
 井三万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税二千三百四井二
 万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万二千四百
 夫治浍乖误甚矣自十夫积而至十万夫皆十除其
 一者九夫共得一夫之地以治遂沟径畛且有宽馀
 之地矣其馀洫浍涂路为地可计百夫之洫为地十
 七亩有奇涂如之积而为一成十里为方百夫者十
 洫涂之地三夫半而已安用三百二十四夫哉千夫
卷二十五 第 22b 页 WYG0093-0424d.png
 之浍三十五亩有奇路加浍十一亩有奇通为四十
 六亩积而为同百里为方十夫者十涂路之地四十
 六夫而已又安用三千六百井三万二千四百夫哉
 一同百里为方十里者百洫涂三百四十夫郑言一
 同二万七百三十六夫治洫大抵遂人展地匠人制
 形一同之地定为万井沟洫棋布于是以小司徒丘
 乘之法比之自井为邑为丘而为甸七十五家耕之
 出车一乘又为县为都其法备矣一同万井九万夫
卷二十五 第 23a 页 WYG0093-0425a.png
 六千四百井出税赋车百乘其馀二千六百井为山
 林川泽邑里县鄙为洫浍涂路沟畛不计犹有馀则
 为閒田遂人下剂致氓固当常有地以待之六遂赋
 车千乘而为六军十二同一同未必尽平地能为九
 万夫不足则兼取班孟坚汉书曰同方百里提封万
 井除山川淳卤城池邑居园囿术路三千六百井定
 出赋六千四百井虽大约言之且其说未必尽合周
 礼然其论井地则精于郑矣郑康成注小司徒曰九
卷二十五 第 23b 页 WYG0093-0425b.png
 夫为井方一里小司徒经之匠人为之沟洫相包乃
 成其说是矣惟不悟遂人匠人本一法因见遂人以
 十夫起数则曰此沟洫法也匠人以九夫起数则曰
 此井田法也两说既离乃欲合遂人于司马法以为
 乡遂皆无公田皆税夫又欲合小司徒于匠人则以
 为畿内不为井田而小司徒丘甸实井田也乃曰此
 为造都鄙法及见孟子八家皆私百亩其中为公田
 诗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春秋初税亩传言谷出不过
卷二十五 第 24a 页 WYG0093-0425c.png
 藉有若对鲁哀公盍彻皆井田也则又欲合之于周
 礼乃以为周制王畿用夏贡法邦国用殷助法乡遂
 公邑之吏役民以公使不得恤其私诸侯专一国贪
 暴无艺故通其率以什一为正夫岂独纷错无统而
 矫诬先王失建邦设土树后王君公之大体矣司马
 法乡法也不独不为公田沟洫之制亦略故以夫屋
 比地而一同万井三万家与小司徒夫屋为合是为
 乡法遂人野法也沟浍距川与小司徒井牧为合是为野法
卷二十五 第 24b 页 WYG0093-0425d.png
 经乡野异条郑谓之同制何据哉司徒施教法于都
 鄙比闾族党乡州与王国同故以室数制其域不使
 山川沟洫妨其实地正不为井田而康成反以丘甸
 为造都鄙法何据哉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孟子教滕文公使复先王旧法则诸侯有野与王国
 同矣康成知邦国用遂法合于孟子而不知什一自
 赋亦孟子之言乃谓通其率以什一为正则又何哉
 曹氏曰因授田而思至于治沟洫因沟洫而思至于
卷二十五 第 25a 页 WYG0093-0426a.png
 治涂路必使纵横参错曲折而后进不得以率意而
 直达人以为此特定田制耳此特通水利耳不知先
 王寓兵于农藏丘乘于井牧而禦外侮防冲突之意
 已潜寓于其间也
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辨其老幼废
疾与其施(式氏/反)舍者
 郑康成曰登成也犹定也(○王昭禹曰/登上其籍)夫家犹言男
 女也○王氏曰遂人既登其夫家众寡六畜车辇遂
卷二十五 第 25b 页 WYG0093-0426b.png
 师又以时登则遂师登之于遂人遂人登之于小司
 徒(○郑锷曰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则颁于六遂从可知也)○郑
 康成曰施读为弛(○郑锷曰辨其可施以事者与其/可舍者则病者得所养而壮者不)
 (为游/手)
 易氏曰知夫家众寡之数则上地任三人而舍其四
 下地任二人而舍其三凡父祖子孙之不可分而兄
 弟夫妇之交相养者举在是知六畜车辇之数则老
 得以食肉祭得以用牲车得以供服乘辇得以载任
卷二十五 第 26a 页 WYG0093-0426c.png
 器者举在是至于辨老幼废疾与其施舍者则敬老
 慈幼与夫养万民之疾病禄庶人之在官者又非一端
 而已○曹氏曰校登必以岁时盖前岁之已登者逮
 于今则增损不同矣一时之已登者越三时则耗亡
 不等矣民自生齿以上皆登于版耕稼起于一夫而
 王畿千里之民无不各任其力调兵起于伍长而六
 军七万五千之众无不各禀其令虽车辇器械之琐
 细牛马六畜之猥冗无不素具于籍一旦有事随取
卷二十五 第 26b 页 WYG0093-0426d.png
 而足盖其凡目可稽而储备有实此功用在乎素讲
 所谓事前定则不困者此也
以颁职作事以令贡赋以令师田以起政役
 郑康成曰职谓九职分其农牧虞衡之职使民为其
 事也载师云以物地事授地职互言矣贡九贡赋九
 赋政役出徒役○易氏曰先职事贡赋而后及于师
 田政役无非因其财力而用之先王岂徒用其财力
 哉爱养斯民于是乎在
卷二十五 第 27a 页 WYG0093-0427a.png
若起野役则令各帅其所治之民而至
 贾氏曰起野役若小司徒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之类
 (○郑康成曰役谓/师田若有功作也)令各帅其民而至者谓县正已下
 县正云若将用野民则帅而至是县正受遂人之令
 也
以遂之大旗致之其不用命者诛之
 郑康成曰遂之大旗熊虎(○贾氏曰遂人虽是大夫/合用鸟隼之旟致众今遂)
 (人掌众与大司徒同/故得用熊虎为旗)○王氏曰乡师致民以司徒之
卷二十五 第 27b 页 WYG0093-0427b.png
 大旗遂人所谓大旗亦司徒之大旗于是建焉于遂
 言遂之大旗则乡可知于乡言司徒之大旗则遂亦
 可知
凡国祭祀共野牲令野职
 郑康成曰共野牲入于牧人以待事○贾氏曰野职
 薪炭之属此官令之委人敛之故委人云敛薪刍凡
 疏材木材
 易氏曰遂人掌邦之野故此数节皆谓之野牲曰野
卷二十五 第 28a 页 WYG0093-0427c.png
 牲以六牲出于野共而入于牧人职曰野职以薪刍
 疏材木材出于野而令委人敛之
凡宾客令脩野道而委积
 郑康成曰委积于庐宿市○贾氏曰大司徒令野脩
 道委积谓总令遗人此于百里外野道又令之故注
 云是亦令遗人
 黄氏曰大司徒大宾客令野脩道委积小司徒小宾
 客令野脩道委积遂人凡宾客令野脩道而委积遗
卷二十五 第 28b 页 WYG0093-0427d.png
 人委积以待宾客独军旅无所见军旅急兴王师所
 至得辄发是宜有成法
大丧帅六遂之役而致之掌其政令及葬帅而属(音/烛)
(音/弗)及窆陈役
 郑康成曰役给墓上事及竁也○贾氏曰竁谓穿圹
 之等○黄氏曰帅六遂之役致之郑云致于司徒恐
 未然致之于稍人遂人不直致于司徒也稍人曰大
 丧帅蜃车与其役以至以听于司徒綍举棺索(○贾/氏曰)
卷二十五 第 29a 页 WYG0093-0428a.png
 (据在棺则曰綍据在道则曰引六/遂之役不在道故据在棺而言綍)用綍旁六执之者
 天子其千人与(○贾氏曰杂记诸侯执綍五百人大/夫三百人以此约之则天子千人)
 (愚案窆字/见乡师)
 贾氏曰六乡近使主殡及启朝为始在祖庙之中将
 行载棺于蜃车属六綍则六遂为终至于在道言引
 则还使六乡为始至圹窆下棺则还使六遂为终○
 黄氏曰及葬大司徒亲帅乡役属六引遂亦帅野役
 属六綍及窆陈列之使背碑引綍司徒皆节制之司
卷二十五 第 29b 页 WYG0093-0428b.png
 徒节制野役见于经者独此事
凡事致野役而师田作野民帅而至掌其政治禁令○
 王昭禹曰言事而又言师田则事乃力政之事○
 锷
曰国有功役之事又有师田之事功役则用当役
 之人师田则众民竭作故于事言野役于师田言野
 民当役之人则致之使自至众力竭作则其事之大
 有以作而起之遂人帅而至掌政治禁令以齐一之
 则众虽繁不乱矣○黄氏曰事为司空事典帅而致
卷二十五 第 30a 页 WYG0093-0428c.png
 于稍人稍人帅而听于司马
遂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
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
十人
 刘执中曰遂大夫各居其遂以施政教遂师则赞遂
 人居司徒之府以治六遂之政令犹乡师赞小司徒
 居于内以治六乡
  愚案刘氏之说推之盖司徒主六乡遂人主六遂
卷二十五 第 30b 页 WYG0093-0428d.png
  乡师为司徒之考遂师为遂人之考乡师居司徒
  府固无可疑遂人遂师亦必居朝以总六遂之事
  自乡遂大夫以下至比邻之长则各居其所治矣
  但乡大夫既曰卿则必朝之六卿兼之以其地在
  百里之内故其官可居于朝若六遂在二百里则
  遂大夫必各居其所治之遂可也
各掌其遂之政令戒禁
 贾氏曰遂师所掌如乡师亦二人共主三遂
卷二十五 第 31a 页 WYG0093-0429a.png
 易氏曰政若颁职作事以起政役之类令若令野职
 野赋令野脩道之类戒与禁则辅此而已
以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六畜车辇辨其施舍与其可任

 王昭禹曰登其籍于遂人乡师以时稽其夫家众寡
 遂师登而不稽者以有遂大夫稽之也
 郑锷曰经言施舍多矣或以施为弛或只读如本字
 此辨其施舍继以与其可任则施当读为弛盖对可
卷二十五 第 31b 页 WYG0093-0429b.png
 任而言○项氏曰民有贵贱老幼废疾贤能在所施
 舍其可任者又有家三人二家五人家二人之异故
 辨之以知民力○刘迎曰遂师之辨施舍与可任将
 以井牧其田野
经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数而任之以徵财征
以作役事则听其治讼
 郑康成曰经牧制田界与井也(○刘执中曰经牧谓/随地而增莱田也)
 ○王氏曰犹小司徒所谓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不
卷二十五 第 32a 页 WYG0093-0429c.png
 言井则以下言辨其可食者周知其数而任之故也
 ○郑锷曰辨其田之可耕则耕之野之可畜则牧之
 ○郑康成曰可食谓今年所当耕者(○刘中义曰一/易之田间一岁)
 (而可食再易之田/閒二岁而可食)○易氏曰遂之三地有田皆有莱
 为莱则不耕为田则可以耕而食辨其可食而后可
 以周知井牧田野之数既知其数然后可以颁地任
 民○曹氏曰遂民授田虽有上中下三等之殊其閒或
 系于天时人事之不齐则地力所出亦不可以定法
卷二十五 第 32b 页 WYG0093-0429d.png
 而槩论固有上地稍薄亦可以为中者有中地稍薄
 亦可以为下者倘恃吾定数不加精察则财征役事
 不为民病者几希
 郑康成曰财征赋税之事○易氏曰取其财谓之财
 征用其力谓之役事二者周知其数而任之故征不
 病民财役不伤民力征不均则有治治不服则有讼
 遂师听之
巡其稼穑而移用其民以救其时事
卷二十五 第 33a 页 WYG0093-0430a.png
 王昭禹曰稼穑之时不可缓民之札丧为无常苟困
 于札丧而力不逮则时事于是乎废先王乃移用其
 民以救之○易氏曰水溢旱乾非一遂之民所能胜
 故移用他民以救之亦如五党相救之法然则与大
 司徒之移民何别曰大司徒移民者移之使有馀财
 遂师移用其民者移之使有馀力
凡国祭祀审其誓戒共其野牲
 王氏详说曰案大宰职云大祭祀掌百官之誓戒大
卷二十五 第 33b 页 WYG0093-0430b.png
 司寇云涖誓百官戒于百族祀大事也誓戒又祀事
 之大也大宰掌之所以致其谨大司寇涖之所以防
 其犯六乡司徒之官远在二百里之中誓戒之事固
 无预焉但审之而已审其誓戒即共其野牲矣是以
 先期而辨事盖大司徒预于国之大祭祀小司徒预
 于国之小祭祀皆奉其牛牲而羞其肆遂官远矣遂
 师之共野牲者共于遂人遂人之共野牲者共于牧
 人六遂何誓戒之有郑氏阙然无说而以审为听误
卷二十五 第 34a 页 WYG0093-0430c.png
 矣○王昭禹曰遂人凡国祭祀共野牲遂师又共野
 牲则赞遂人共牲入于牧人也以遂师登六畜牧其
 田野故也
入野职野赋于玉府
 郑康成曰民所入货贿以当九职九赋中玉府之用
 者○王氏详说曰六遂之地民曰野民牲曰野牲道
 曰野道役曰野役职曰野职无适而非野职九职赋
 九赋大府内府之所掌其所以入于玉府者特式贡
卷二十五 第 34b 页 WYG0093-0430d.png
 之馀财耳今六遂之民而以九职九赋得入于玉府
 者何耶盖玉府掌玩好之物成周之制使民各任其
 所赋若角人掌以时徵齿角凡骨物于山泽之农以
 当邦赋之政令羽人掌以时徵羽翮之政于山泽之
 农以当邦赋之政令掌葛以时徵絺绤之材于山农
 徵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野职野赋之
 得入于玉府者其是欤○黄氏曰虞衡本自为一官
 府而属于遂以其有农当授地颁职作事通于遂政
卷二十五 第 35a 页 WYG0093-0431a.png
 而遂师徵财征故其当入玉府者由遂师专达其馀
 则与凡赋入于有司
宾客则巡其道脩庀(匹尔/反)其委积
 郑康成曰巡其道脩行治道路○郑司农曰庀具也
大丧使帅其属以幄帟先道野役及窆抱磿(音/历)共丘笼
(力量/反)及蜃(市轸/反)车之役
 郑康成曰幄帟先所以为葬窆之閒先张神坐使以
 幄帟先者太宰也其馀司徒也○王氏曰幕人大丧
卷二十五 第 35b 页 WYG0093-0431b.png
 共帷幕帟绶今此幄帟非幕人所共矣道野役帅以
 至墓(黄氏曰谓道之居/先备缓急用之)磿者适历执綍者名也(○贾/氏曰)
 (天子千人分布于六綍之上谓之适历者分布稀疏/得所名为适历执綍之人背碑负引而退行遂师抱)
 (持版之名字巡行而校录/之以知在否故云抱磿)丘笼之役竁复土也其器
 曰笼蜃车柩路也柩路载柳四轮迫地而行有似于
 蜃因取名焉行至圹乃说更复载龙輴(○贾氏曰四/轮迫地而行)
 (即辁车以二轴贯四轮四轮/即说文云无辐曰辁是也)○王氏曰蜃车载闉圹
 之蜃者○王昭禹曰遂师则共蜃车之役人也
卷二十五 第 36a 页 WYG0093-0431c.png
 曹氏曰凡取于野之物供朝廷以成礼者势力号令
 所驱在后世常有旁科杂扰之患今惟一遂师专之
 政不出于多门吏不至于并缘而六遂之民亦免于
 苛征倍役矣
军旅田猎平野民掌其禁令
 郑康成曰平谓正其行列部伍(○易氏曰如大司马/狩田之礼陈车徒有)
 (司平/之)
比叙其事而赏罚
卷二十五 第 36b 页 WYG0093-0431d.png
 贾氏曰比叙者校比次叙其行伍而行赏罚
 
 
 
 
 
 
 周礼订义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