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093-0307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十九    宋 王与之 撰
州长每州中大夫一人
 郑司农曰二千五百家为州(○郑锷曰书言唐虞之/时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而王制言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则长之为尊可知周官之制一乡)
 (而五州一州二千五百家之众用中大夫一人为之/长如五国之长然盖以一州之人为已众有事而起)
 (则为二千五百人之帅不/得不重其权任以统治之)
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093-0307d.png
 贾氏曰教谓十二教治政令之法谓十二教之外所
 施政令皆治之○史氏曰州长非独使之相赒有教
 焉所以笃父子睦兄弟钦长上之道详矣又有治政
 令之法所以齐不齐正不正驱其不帅教者也
正月之吉各属其州之民而读法以考其德行道艺而
劝之以纠其过恶而戒之
 郑氏曰属犹合也聚也因聚众而劝戒之者欲其善
 也○郑锷曰有邦法有教法党正言正月属民读邦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093-0308a.png
 法此但言读法观下文言正岁则读教法如初则知
 所读者为教法(○愚案馀/说见党正)
 李景齐曰古者人才之盛虽得之乡举里选之公亦
 其所以长养成就之者自有道也盖以五家之比已
 有下士一人为之长而有以禁其奇邪之心至于教
 法之所示则闾胥于聚众庶之时族师于每月之吉
 党正以孟月之吉州长以正月之吉皆属民而读法
 无非导民之知所从而使之不戾吾教所以渐摩诱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093-0308b.png
 掖之者详且至矣犹未也人才不以渐而进则真贤
 硕能何以责备于一旦卒然宾兴之日故自比长有
 以禁其奇邪之心而敬敏任恤则闾胥书之孝悌睦
 姻有学则族师书之德行道艺则党正书之夫所书
 至于党正则是才之已成矣犹恐其或滥也州长又
 有以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纠其过恶而戒之夫然
 后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而宾兴之则其贤书之献悉
 有以公天下先王之于人才其教之不苟而进之有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093-0308c.png
 渐如此后世取人类薄其所以长养成就之者而一
 旦旁求博取务得真才亦疏矣
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法亦如之
 贾氏曰上云岁时皆谓岁之四时此云岁时惟春秋
 二时耳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
 谷丰稔所以报功故云祭祀州社(○郑锷曰周制春/祈于社秋报于社)
 (孟冬割祠于公社则岁时不一祭也此云岁时祭社/则不一时矣王安石以为岁时者则岁一属而已殆)
 (未之/考耶)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093-0308d.png
 王昭禹曰因祭社民之所聚而读法亦无所劳其民
 矣亦如之亦并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纠其过恶而
 戒之○林氏曰读法有因于时者若正月之吉之𩔖
 时之所在易为知有因于事者若祭祀之𩔖事之所
 聚易为力
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
 郑锷曰先王教民之法未有不因时以论其意射之
 为艺用于朝觐宾燕之时其事为文用于田猎攻守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093-0309a.png
 之时其事为武故以春秋教之春阳用事所以明其
 事之为文秋阴用事又以明其事之为武因时而教
 其艺易进因以明义○王昭禹曰古者男子生以桑
 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示其有四方之志先王之为
 射礼因以习武事焉因以绎志而观德行焉故必内
 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定而后发则无不中矣春
 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学凡以观德行而已序者州
 之学也孟子曰序者射也盖射以序进且以别其贤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093-0309b.png
 否也(○易氏曰序皆乡学之名五百家之党以礼而/属饮者既谓之序二千五百家之州以礼而会)
 (射者又谓之序万二千五百家之乡既有乡射之名/则其学安得不谓之序耶不以序言举州党以见之)
 王氏详说曰四代学名见于王制见于孟子见于学
 记何其不一学者不可不辨王制曰有虞氏养国老
 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
 老于西序商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
 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此四代之国学孟子
 曰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谓三代诸侯之学学记曰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093-0309c.png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谓商人之
 乡遂学且王制言四代学制言养国老固知为国学
 矣知孟子所言为三代诸侯之学者盖校诸侯之乡
 学所谓郑人欲毁乡校是已郑以校名其学本夏之
 名耳亦犹子产谓郑伯为男同义郑以男名其爵本
 商之制耳所以知孟子所言为诸侯之乡学知学记
 所言为商之乡遂学者盖周礼于州长言射于州序
 党正言饮酒于序今曰党有庠术有序夫术即遂也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093-0309d.png
 周人以序名乡学商人以序名遂学况学记所言皆
 引说命为说所以知学记所言为商之乡遂学贾公
 彦以州党之学名序则乡之学名庠故遂引乡饮酒
 曰主人迎宾于庠门之外失之矣党有庠则六乡之
 学皆以庠为名遂有序则六遂之学皆以序为名是
 主人迎宾于庠门之外商制也非周制也不然则州
 党之学既同曰序何乡之学独为庠乎曰党有庠举
 其中以该上下也曰遂有序总而名之也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093-0310a.png
 郑锷曰州长有射党正有饮或饮而不射或射而不
 饮何也州党俱未可以谓之乡至于为乡乃有饮射
 观乡大夫言以礼礼宾之则乡饮可知又言以乡射
 询之则乡射可知射义言乡大夫将射先行乡饮酒
 之礼则有射有饮乃为乡饮州党之中未可以行乡
 饮故但言以礼会以礼属之而已
凡州之大祭祀大丧皆涖其事
 郑康成曰大祭祀谓州社稷也大丧乡老乡大夫于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093-0310b.png
 是卒者也涖临也
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掌其戒令与
其赏罚
 贾氏曰师谓征伐田谓田猎行谓巡狩役谓役作
 郑康成曰致之于司徒掌其戒令赏罚则是于军因
 为师帅
 黄氏曰六乡之军听于王主于司徒平居常自为六
 军之教其法详其兵精司马作军六乡不与理势当如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093-0310c.png
 此故六乡徵𤼵则称国言有天子之命独见之于州
 长州长承其命也帅而致之军旅致之于小司徒役
 致之于乡师小司徒乡师各以其事总帅之而致于
 大司徒
岁终则会其州之政令正岁则读教法如初
 郑康成曰虽以正月读之至正岁复读之因此四时
 之正重申之
 陈君举曰五党为州州长正月读法则五党之民已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093-0310d.png
 皆在州而党正复属民读法五族为党党正孟月读
 法则五族之民已皆在党而族师复属民读法一日
 之间既于州长又于党正又于族师民将奔走之不
 暇不知当时何以分别
  愚案乡大夫每乡卿一人往往是六卿兼为之只
  在朝廷所谓正月之吉受教法于司徒及正岁令
  群吏考法于司徒以退此两日想若吏若民但聚
  听于司徒之府其馀处则不读乡吏之首既是州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093-0311a.png
  长亦有正月之吉正岁读法之事者乃是受法于
  乡大夫以退而读之于州乡是五州之积想其地
  亦不甚相远又次而党正则四孟之吉与夫正岁
  想除正月之吉正岁两日就听于乡州其三孟之
  吉则读之于党又次而族师则月吉属民想又除
  四孟之外其馀八个月吉则读之于族又次而闾
  胥既比读法除月吉读之外其他无时不读之于
  闾远于民者其读弥疏近于民者其读弥数此则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093-0311b.png
  先王建置乡党分布教条之本旨若读法日分可
  以类推
三年大比则大考州里以赞乡大夫废兴
 郑司农曰赞助也○郑康成曰废兴所废退所兴进
 也○王昭禹曰州长乡官之次也于考劝纠戒务致
 其悉故言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纠其过恶而戒之
 则终之以赞乡大夫废兴乡大夫乡官之长于宾兴
 贤能则以教之既成也然后宾兴之其不言废则以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093-0311c.png
 见乡教之成人皆有成才可用而人之过恶与其可
 废者不足以言之矣○史氏曰不曰诛赏而曰废兴
 者乡大夫之教民兴贤能废愚不肖而已至于诛赏
 则大司徒诏王之事也
党正每党下大夫一人
 郑司农曰五百家为党○郑锷曰周家之制一乡则
 二十五党每党以下大夫一人为之则以正一党之
 人而为党人所取正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093-0311d.png
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
 郑锷曰政令以堤防之教治以训迪之
及四时之孟月吉日则属民而读邦法以纠戒之
 郑康成曰以四孟月朔日读法者弥亲民者教弥数
 ○刘执中曰正月在州三时在党○郑锷曰周制治
 民之具有教法又有邦法民知教法则不违乎理义
 民知邦法则不丽乎刑辟法立于上其意不同不使
 之读则莫知乎法之意读不以时则又有扰民之烦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093-0312a.png
 矣州长正月之吉读法其下文言正岁读教法如初
 观如初之言则知所读者纯于教法党正四时孟月
 吉日读邦法其下文言正岁属民读法则知其所读
 者不止邦法又读教法虽有教法实以邦法为主故
 州长之读则有劝有戒党正之读则有纠戒而无劝
 盖专以邦法从事使民有所畏而疾趋乎善民畏党
 正之纠孰敢不从州长之劝戒耶
春秋祭禜(荣敬/反)亦如之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093-0312b.png
 郑锷曰一党之中必有禜祭左氏所谓日月星辰之
 神则霜雪风雨之不时于是乎禜之山川之神则水
 旱疠疫之不时于是乎禜之○郑康成曰亦为坛位
 如祭社稷○贾氏曰党正不得与州同祭社故亦春
 秋祭禜神
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以正齿位
 王昭禹曰郊特牲以岁十有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
 之则索鬼神而祭祀乃万物之神(○郑锷曰大蜡之/祭亦谓之索蜡言)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093-0312c.png
 (其名索/言其义)盖万物所以生所以成凡人之欲皆有以养
 之凡人之求皆有以给之孰为此者其神乎先王于
 是有报礼焉方其岁功之成则索万物之神而祭之
 虽水庸昆虫有所不遗而况造物之元功乎大宗伯
 以副辜祭四方百物籥章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
 息老物凡皆索鬼神之祭所以报本而反始既蜡而
 属民饮酒于序所以休老劳农报本反始于岁功之
 成休老劳农以正齿位则又申之以孝弟之义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093-0312d.png
 黄氏曰社禜酺皆乡祭惟蜡为国祭盖亦命祀也教
 法礼乐详于乡者以其士大夫也而使其民学焉郑
 言为民三时务农将阙于礼至此农隙教之尊长养
 老非也乡之教法非专为农民亦非为农隙而始肄
 习之春秋祭祀四时田猎正月之吉读法正岁读法
 孟月之吉读法月吉读法何尝一日不教以礼观各
 职则其教农民者可知矣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此之
 谓矣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093-0313a.png
 郑锷曰行礼虽人之所难饮酒实人之所乐因其所
 乐寓其所难尊尊之义在是贵贵之义在是孝弟之
 道自达乎乡党矣因蜡祭之时饮酒以正齿位理盖
 若此自周而后蜡祭虽存而属民之礼废觞酒豆肉
 而怪民之犯齿衽席之上而怪民之犯贵悲夫(○杨/氏曰)
 (凡饮酒者始乎治常卒乎乱况大蜡一国之人皆/聚若狂而饮酒不以礼正之则其卒于乱也明矣)
 陆佃曰其属饮则于乡学其主人则以乡官其宾介
 则处士贤者其谋介则就先生(先生致仕/在乡里者)坐主人于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093-0313b.png
 东南僎于东北坐宾于西北坐介于西南此正位也
 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六十者
 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此正齿
 也
 王氏详说曰乡大夫三年一行乡饮酒礼党正一年
 行乡饮酒礼乡大夫行此礼以宾兴党正行此礼以
 正齿位
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093-0313c.png
 郑康成曰凡射饮酒此乡民虽为乡大夫必来观礼
 乡饮酒乡射记大夫乐作不入士既旅不入是也○
 陈君举曰一命者天子之下士公侯伯之上士子男
 之大夫而与乡里齿焉再命者天子之中士公侯伯
 之大夫子男之卿而又与族齿焉三命者天子之上
 士公侯伯之卿虽云不齿亦异席而巳非敢居其上
 郑康成曰不齿者席于尊东所谓遵○贾氏曰乡饮
 酒乡射皆酒尊在室户之东房户之西宾主夹之乡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093-0313d.png
 人谓乡大夫来观礼为乡人所遵法谓之为遵席位
 在酒尊东公三重大夫再重故知不齿(○朱氏曰古/人贵贵长长)
 (并行不悖虽说不序齿亦不相压别设一位如今之/挂位○史氏曰习乡尚齿仕而反乡曲虽至王公安)
 (得不与士齿耶盖周之士大夫仕于其乡故党正不/得不以贵而节文之仕至三命则不问乡族皆当临)
 (而治之而与之杂居齐齿将何以/正色而帅乎下此不当齿之义)
 黄氏曰壹命受职齿于乡者则以乡之老者长者先
 之再命受服齿于族者则以家之老者长者先之三
 命而不齿者贵贵之礼也教之长谓其近于兄教之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093-0314a.png
 老谓其近于父教之贵谓其近于君
凡其党之祭祀丧纪昏冠饮酒教其礼事掌其戒禁
 郑康成曰其党之民○郑锷曰祭祀丧纪冠昏饮酒
 俯仰揖逊进退周旋尤贵以礼为主于五百家之党
 立一党正之官使民于此五事之中动必以礼从事
 然礼所得为者不可以不戒礼所不得为者不可以
 不禁故又掌其戒禁此所以能化民成俗也
凡作民而师田行役则以其法治其政事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093-0314b.png
 郑康成曰亦于军因为旅帅○郑锷曰师田行役众
 庶所聚非致严以驭之不可也以法而治其政事又
 异乎平日之教以礼事矣
岁终则会其党政帅其吏而致事
 贾氏曰帅族师以下之吏致其所掌之事于州长
正岁属民读法而书其德行道艺
 郑康成曰书记之○郑锷曰或谓党正四时孟月之
 吉与夫春秋之禜有纠戒之读法岁十二月又有正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093-0314c.png
 齿位之饮酒于是时也不书其民德行道艺至于正
 岁读法则一书之何也盖读法而纠戒之特以勉励
 其修为之始大蜡而正齿位特以变革其田野之习
 正岁始一书者见德行道艺之难能使人终岁修之
 以俟一朝之见录非正岁则党正不书非修习之已
 成则正岁不书聚民读法以书之重难其事如此彼
 见书之人岂一朝而幸得之哉○王昭禹曰党正之
 所书固非一日之积州长所以考而劝之者亦因党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093-0314d.png
 正之所书而已乡大夫所以考而兴之者又因州长
 之所考而巳
以岁时涖校比
 郑氏曰涖临也(○易氏曰以上/临下谓之涖)○郑司农曰校比族
 师职所谓以时属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之众寡辨
 其贵贱老幼废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车辇如今小案
 比○黄氏曰校而比之○贾氏曰校比之时党正往
 临之恐其差失也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093-0315a.png
及大比亦如之
 贾氏曰族师至三年大案比党正亦涖之(○王昭禹/曰乡大夫)
 (三年之/比也)
族师每族上士一人
 郑锷曰六乡之官无非掌教独于族以师名官何也
 盖先王之制乡也合四闾而为一族环一族而聚百
 家其意以为治民者犹治家一家之中受姓为氏受
 氏为族合族既众傥不率驯教训则卑陵尊幼犯长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093-0315b.png
 而家道不正况百家之聚讵可不先有以教之乎以
 师为名乃是合族而教之之意
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
 郑康成曰政事邦政之事○贾氏曰谓国之征役皆
 是也○郑锷曰族师之官以掌教为主乃使之各掌
 其戒令政事不及于教何也尝以州长党正考之长
 以表率为义正以董正为义故二官皆言掌其教治
 师者人之模范名官曰师则不待言而知其所掌者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093-0315c.png
 教矣然设教之道能使人畏服于不言之表则其教
 必不肃而成是故官以师为名而专命以掌其戒令
 政事戒以使人勿犯令以使人必从大有政小有事
 则事为之制曲为之防人人皆有所畏则师严而道
 尊教化不行者无有也
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
 郑康成曰月吉每月朔日也○王昭禹曰乡官之读
 法与夫书考民之德行道艺孝弟睦姻每于属民者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093-0315d.png
 非特众而巳亦所以公是非而明好恶每于岁之正
 月吉日非特谨其始而已亦使日有所改月有所化
 ○郑锷曰每月之吉聚而教之当使之读法可也今
 乃使之读邦法者盖常人之情畏拘检而乐放逸将
 欲之率教化必先使之识邦法使知邦法为不可犯
 则莫不转而循教法是则每月之读邦法乃所以驱
 之使从教法
 贾氏曰此云孝弟睦姻惟据六行之四事 黄氏曰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093-0316a.png
 孝弟睦姻人之性质皆有之惟学则德进而行成不
 学无足观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故书其有学者劝之
 王昭禹曰党正贤于其党而已其贤不足乎州长故
 党正书其德行道艺州长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族
 师贤于其族而已其贤不足乎党正故党正书其德
 行道艺族师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
春秋祭酺亦如之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093-0316b.png
 郑康成曰酺者为人物灾害之神故书酺或为步校
 人职又有冬祭马步则未知此世所云蝝螟之酺与
 人鬼之步与盖亦为坛位如雩禜云(○贾氏曰案州/长春秋习射有)
 (饮酒礼党正十月农功毕亦有饮酒礼皆得公酒为/之今此族卑不得公酒为礼故云族无饮酒之礼郑)
 (知祭酺有民饮酒礼者案礼器云周礼其犹醵与郑/注云合钱饮酒为醵又明堂礼乃命国醵郑据礼器)
 (明堂礼皆有醵法以不得官酒故须合钱耳○郑锷/曰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诏得横赐则)
 (会饮几日谓之酺说者谓酺之言布也王布德/于天下而合聚饮酒也周人之酺殆此类)
 王昭禹曰祭酺必于族祭禜必于党祭社必于州者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093-0316c.png
 凡以其祭有大小之不同故即其所聚之众寡为异唯为
 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然则社之祭大矣
 故祭社于二千五百家之州禜之祭次之故祭禜于
 五百家之党酺之祭为小矣故祭酺于百家之族○
 郑锷曰当祭酺之时复书其孝弟睦姻有学之人岂
 非少长咸集又得诸公论而知其实欤
以邦比之法帅四闾之吏以时属民而校登其族之夫
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车辇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093-0316d.png
 贾氏曰以邦比之法者案比之法国家有常故据其
 常法以案比之○郑锷曰比法者小司徒颁于六乡
 之比法也在乡师则谓之国比言是法本于王国而
 非臣下之所私在族师则谓之邦比言是法行于邦
 中而非特一族之所专○贾氏曰四闾之吏者族师
 管四闾二十比吏则闾胥比长○王昭禹曰校其数
 而登其籍于乡大夫○项氏曰夫以田言家以居言
 如家七人为众五人为寡贵贱老幼废疾则不任可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093-0317a.png
 任六尺以上七尺以上者六畜牛马羊豕犬鸡车驾
 辇挽皆辨之
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
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
以役国事以相葬埋
  愚案先王既以伍法比其居不可无什法以联其
  居若伍而不什仍旧人自为伍家自为伍彼此缔
  络籓篱愈甚不止如疏所谓拟入军时相并也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093-0317b.png
 黄氏曰比闾党州皆以五而登惟闾四为族变其中者
 所以为联法也故五家为比有联则闾合四闾为族
 有联则党合如是则比闾族党无不合者居则五家
 为比十家为联行则五人为伍十人为联五伍也十
 什也故士师曰掌乡合州党族闾比之联与其人民
 之什伍是也乡合非野法也四闾为族八闾为联八
 闾二百家军法虽四而调一要必以是而起郑康成
 注稍人曰以人数调之使劳逸递焉是也大司马有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093-0317c.png
 车有徒故十人为联则伍合二伍二百人为联则卒
 合二卒以二百人计之七十五人共车三伍百二十
 五人为徒兵五伍皆伍也合则皆什也晋荀吴毁车
 为行而曰以什共车必克又曰困诸阨又克盖当险
 野利用徒尽合车人而用之故谓之以什共车此本
 先王微意荀吴窥见之耳然必素相联合故仓卒可
 用
  愚案相保是见居者则任之相受是新徙者则受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093-0317d.png
  之馀见大司徒
 王昭禹曰刑罚相及相共则恶者所同恶而无所比
 庆赏相及相共则善者所同好而无所蔽(○贾氏曰/刑罚庆赏)
 (相及者赵商问族师之义邻比相坐康诰之说门内/尚宽书礼是错未达旨趣郑答族师之职周公新制)
 (礼使民相共敕之法康诘之时周法未定又新诛/三监务在尚宽以安天下先后异制各有云为)
 李景齐曰古者联比其民而欢洽其心使之有相保
 相受之法而一有为不善者则众庶之所共弃使为
 不善者亦或从而保受之焉则其罪必及之矣此先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093-0318a.png
 王驱民而之善之意故族师相及相共必继于相保
 相受之后而比长有罪相及亦继于相受相和亲之
 后然先王之驱六乡之民皆期于德行道艺之归而
 一为不善则比闾之所不齿而其身不得以自容斯
 民安得而不移于善哉圣人善俗之道其微权实寓
 于此(○项氏曰相保相受则司徒比闾之说犹惧其/末足也故使之为联互相保受则奸私奇邪无)
 (所容于其间而善恶公矣然徒使之保受无利害则/保受亦虚设也故又有刑有赏有罪则相及有赏则)
 (相若夫如是则保受无所妄矣故入可以受邦/职出可以役国事死可以相葬埋皆有托也)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093-0318b.png
 王昭禹曰职随其所能而任之凡邦之民莫不然事
 随上所作惟国中而已(○贾氏曰/友助益至)以相葬埋则四闾
 为族正以相葬为事故也(○黄氏曰/事益易办)郑锷曰平居
 如此则有事而在军中前日之受邦职者今其敢废
 军政乎前日之以役国事者今其敢顾私家乎前日
 之相葬埋者今其敢畏死而不相救乎然则族师之
 法实军政所寓矣
 陈氏曰乡遂虽有内外之别然遂之相保相赒相葬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093-0318c.png
 不异于乡乡之相受相纠不异于遂乡之田法同于
 遂遂之军法同于乡先王之于家也既以五家为比
 为邻积而上之至于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为遂其于
 人也既以五人为伍为两积而上之至于万二千五
 百人为军又十家为联以联其居十人为联以联其
 人乡则联之以八闾遂则联之以八里如此则居作
 相友战守相卫而心同体一矣
若作民而师田行役则合其卒伍简其兵器以鼓铎旗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093-0318d.png
物帅而至掌其治令戒禁刑罚岁终则会政致事
 郑锷曰一族之众居则有比闾之联而卒伍犹未之
 合有耒耜之用而兵器或未之精至于作之而师田
 行役族师遂为一卒之长欲其师行之有统则必合
 为卒伍(○王氏曰以伍/联伍故谓之合)欲其攻战之必胜则必简其
 兵器合则使之联而不散简则使之精而无敝又用
 鼓铎旗物率之至于师田行役之所(○贾氏曰帅而/以至者帅至于)
 (乡师以致/于司徒也)犹恐其在军之不肃复掌其治令戒禁刑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093-0319a.png
 罚既巳防之于其前又有以驱之于其后孰敢不率
 哉至岁终会其一岁所行之政而致其事于乡大夫
 则一族之政举矣
闾胥每闾中士一人
 王昭禹曰闾二十五家而同其门中有胥以统之○
 郑锷曰或谓庶人在官者曰胥所谓府史胥徒是也
 中士为一闾之长亦以胥名之不嫌其与胥徒伍耶
 盖胥者有才能之称取其才智足以长人爵既为中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093-0319b.png
 士固足以自别于庶人之在官者矣名不嫌其与同
各掌其闾之徵令
 史氏曰闾胥于民尤近掌其征令而已异于师也徵
 令者上之所言皆是也○郑锷曰有所求取于民则
 曰徵有所役使于民则曰令闾之政令小司徒行之
 闾胥掌率一闾之民以听之故曰各掌
 易氏曰徵令乃奔走之事属于庶人在官之徒宰夫
 所谓徒掌官令以徵令是也闾胥掌之数其闾之众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093-0319c.png
 寡而辨其施舍特以赞族师之校登也
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
 王昭禹曰二十五家其数寡而可以数计之○郑锷
 曰说者谓一闾之中不过二十五家其众寡何难知
 之又必以岁时各数之耶盖一闾之民有可任者亦有
 可施舍者彼其或老或幼苟不知其可舍而一切任
 之岂恤民之道哉闾胥之数唯先有以辨之则乡大
 夫得以岁时入其书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093-0319d.png
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
其敬敏任恤者
 郑康成曰祭祀谓州社党禜族酺也役田役也政若
 州射党饮酒也(○王昭禹曰分而言之则曰师曰行/役合而言之同谓之役政○黄氏曰)
 (役政师田也/司马政典也)丧纪大丧之事也(○黄氏曰四闾为族/使之相葬○王昭禹)
 (曰即州长所谓大丧之事闾胥特以聚/众庶为事而已若作民而用之非所掌)四者及比皆
 会聚众民因以读法以敕戒之
 黄氏曰数谓其事之有数者比谓因其叙而比之居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093-0320a.png
 则五家为比故读法亦使比而听之以祭祀聚则读
 祭祀之法以役政聚则读役政之法以丧纪聚则读
 丧纪之法大抵州党族各有法则各以其时而读之
 闾亦自有法则因其聚而读之○贾氏曰族师以上
 官尊读法虽稀稠不同皆有时节闾胥官卑于民为
 近读法无有时节但是聚众庶比之时即读法故云
 既比则读法
 黄氏曰任任其事也(○史氏曰任/信于朋友)恤忧其事也(○史/氏曰)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093-0320b.png
 (恤悯其/穷困)任恤必敬敏者于是书焉○郑锷曰六行之
 教曰孝友睦姻任恤而已初未尝教以敬敏也今乃
 书其敬敏任恤者盖世有好名之人以任恤为能者
 临事或慢侮而待人不敬赴事或迟缓而应机不速
 必视其能敬敏于任恤之事然后书之皆不足以为
 高行此与族师书其睦姻有学者意同
 贾氏曰闾胥亲民更近故除任恤六行之外兼记敬
 敏○王昭禹曰敬敏任恤其事易见其行易知闾胥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093-0320c.png
 之贤不足于族师故书其敬敏任恤而已任恤与孝
 友睦姻同为六行任恤为末孝友睦姻为本故族师
 书其孝友睦姻闾胥书其任恤而已
凡事掌其比觥(古横/反)(吐达/反)罚之事
 贾氏曰言凡事则是乡饮酒及乡射饮酒有失礼者
 皆须罚之掌其比者人聚则有校比之法皆掌之(○/黄)
 (氏曰凡事谓祭祀役政丧纪当/其比时有违失则以觥挞罚之)○王昭禹曰闾胥主
 于聚众庶而比之则所谓觥挞罚之事者特于比众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093-0320d.png
 庶之时也诗曰兕觥其觓则兕觥罚爵也(○郑康成/曰爵以兕)
 (角为之○贾氏曰/轻者觥酒罚之)书曰挞以记之则挞罚扑也(○贾/氏曰)
 (重者以/楚挞之)
 林氏曰事有大小则比之使聚行有不中则觥之使
 中才有不达则挞之使达为有过失则罚之使耻闾
 胥致详于事如此
 史氏曰二十五家之失礼疑若不足关于治乱而先
 王之罚不恕如此固不以二十五家而废治也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093-0321a.png
 郑锷曰既书其行则不遗片善又罚其过则不容小
 恶周家之民所以能迁善而远罪也
比长五家下士一人
 史氏曰民之治自族党州乡为附庸为侯邦为天下
 其本则出于此欲治天下必行比法可也是故先王
 于此尤所致意虽合为六乡统为天下其法亦必以
 此名之○郑锷曰圣人作易地上有水则名卦为比
 以水与地至相亲也五家可谓亲矣故名曰比然其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093-0321b.png
 长下士也乃同乎州长之长殆亦以其位卑爵微不
 足以长人故命名之义不嫌于上同○礼库曰比长
 闾胥之属只民间推择为之可以表率五家者为比
 长表率二十五家者为闾胥即非官司案乡官遂官
 皆不设局无府史胥徒之属非官司也后世论成周
 设官并乡遂数之遂疑其太多此不考之故○杨氏
 曰先王度地以居民因田以制禄天子之县凡九十
 三国其馀以禄士以为閒田载师有士田则士之受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093-0321c.png
 田即禄也故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
 田制禄可坐而定夫五家为比以一下士长之王畿
 合六乡之众比长以万计若以受天子赋贡禄之则
 以财不足为疑无足怪者王制言王者之制禄者则
 曰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卿之田视伯大夫之田视
 子男元士视附庸自三公以下皆以田言之制禄以
 田明矣故太宰以九赋敛财贿九贡致邦国之用各
 有所待而士禄不与则不以赋贡禄之又可知矣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093-0321d.png
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受相和亲有罪奇邪则相及○
 杨氏曰奇者常之反邪者正之反(○郑康成/曰邪犹恶)郑锷
 曰相受则以容言之(○项氏曰相/容不相挤排)相和亲以情言之
 (○项氏曰相/好不相乖离)○王昭禹曰大司徒五家为比使之相
 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比长言相受不言相保者盖
 分而言之则比相保闾相受合而言之则皆相保受
 相和则不乖相亲则不疏如此则恺悌和乐之风形
 而乖争陵犯之变无由而作矣先王禁民为非于其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093-0322a.png
 微而致察故始于五家之比
 史氏曰周之治本于闺门又以比法辅之则五家之
 家法素严矣其相受相和亲固然也所虑者奇邪之
 民忽生其閒遂能败群乱俗同比之民不能绝其萌
 相帅于无过之地至于有罪岂不相及乎相及者若
 今连坐也(○项氏曰五家有罪恶/奸宄则相及赖其相察)
 郑锷曰一比之中如此及合为一伍则驩爱之心足
 以相死一伍如此军政定矣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0093-0322b.png
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
 王昭禹曰孟子曰死徙无出乡者其常也此言徙于
 国中及郊于他者其变也○黄氏曰国中即六乡也
 乡大夫曰国中自七尺至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
 五举国中对野则六乡为国中可知此举国中对郊
 盖六乡馀民居于四郊者自郊徙国中自国中徙郊
 若为进退升黜之法者○郑锷曰军政寓于乡一家
 迁则一伍废而军法坏今乃有徙居之法盖地有广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0093-0322c.png
 狭民有众寡势不能无迁(○郑康成曰谓/不便其居也)然非民得
 以自迁为比长者授之行之则奉上令而迁也○郑
 康成曰皆从而付所处之吏明无罪恶
若徙于他则为之旌节而行之
 贾氏曰当乡之内迁徙直须伍长送付彼吏若徙于
 他是出向外乡则当为旌节乃行之○陈君举曰至
 迁于他所则为之旌节而行之盖非甚大不得已则
 不容其迁不然乡民尽出迁居则六乡为虚矣为之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0093-0322d.png
 旌节以防呵问者邻长谓徙于他邑则从而授之亦
 谓在其遂中至徙之他则亦如是先王于乡遂中盖
 严如此(○史氏曰若徒于他则不可面相授受予之/旌节以为信则彼得以受之矣何者知其无)
 (过/也)
若无授无节则唯圜土内之
 刘迎曰居乡无授出乡无节此无根着之人故以圜
 土内之(○郑康成曰狱必圜者规主仁以仁求其情/○史氏曰无授无节非有过则必其无土著)
 (者彼之得之宁不呵问内之圜土者既防其奸/伪又冀其回心而止于无过此先王之仁政也)岂有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0093-0323a.png
 罪者耶司圜掌圜土之官其曰收教罢民又曰任之
 以事而收教之固非狱矣但以土为圜而立之出入
 之限先儒谓系之圜土而考辟之则真以为狱也其实不
 然其刑人也不亏体罚人也不亏财非有罪者可知
 吕氏曰先王之民无一人无系属者徙于彼又授之
 于他徙于他则为旌节无授无节则是无系属之民
 而囚之圜土矣閒民无常职但不服职而已有身则
 有家有家则系于此可知如是则虽有游手机巧之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0093-0323b.png
 民亦将日渐月化而不自知使成周之君长守法则
 虽奸雄豪杰且俯首而不敢倡惟其失此法遂至于
 民无附着而游手机巧遍天下矣
 
 
 
 
 周礼订义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