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a 页 WYG0093-025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十六    宋 王与之 撰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沟之以其室数制之不易之
地家百亩(音/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郑康成曰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
 所居也春秋传曰迁郑焉而鄙留(○贾氏曰是/鄙所居不迁)○贾
 氏曰此谓三等采地也载师家邑之田任稍地则大
 夫之采也小都之田任县地则六卿之采也大都之
卷十六 第 1b 页 WYG0093-0252b.png
 田任疆地则三公之采也亲王子弟与公同处而百
 里次疏者与卿同处而五十里次疏者与大夫同处
 而二十五里
  愚案周公言都鄙者甚多当于司徒造都鄙之文
  著其详焉盖据载师言之特谓大夫采地在王国
  之三百里卿采地在王国之四百里公采地在王
  国之五百里尔未尝明言公卿大夫采地各有几
  里也小司徒注始总言之贾氏疏遂定为公百里
卷十六 第 2a 页 WYG0093-0253a.png
  卿五十里大夫二十五里后世说礼者因仍不易
  若然又与王制所谓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之制异
  矣
 王氏详说曰王制是夏制也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文
 之昭武之穆与夫周公之祚嗣有功德者皆以次出
 封而无功德者亦各以亲疏食采畿内借使周之内
 诸侯与外诸侯之分土一同则虽极禹迹所至之处
 亦不足以封螽斯众多之子孙大抵皆有以处之也
卷十六 第 2b 页 WYG0093-0253b.png
 (○图说曰孟子曰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以八命之公六命之卿其地视)
 (九命七命之公侯以四命之大夫其地视七命之伯/以三命之元士其地视五命之子男盖在内者卑其)
 (命而禄必视其外则名有所屈而实有所养在外者/崇其命而禄不异乎内则名有所伸而实有所守载)
 (师以宅田士田任近郊之地等云者此所谓视侯伯/子男者也士之受田寡矣而近地为可食故任之于)
 (近郊公卿大夫之田多矣非远地不/可故任之于县畺此周采地之别也)夫以武王之母
 弟八人虽曰五叔无官然所谓曰管曰蔡曰成曰霍
 曰毛者亦其采地也商之三仁箕子微子以爵言而
 比干特谓之王子比干无可食之采地他可知矣试
卷十六 第 3a 页 WYG0093-0253c.png
 以县内九十三国之数明之为百里者九而三公之
 田与三公之致仕者处其六所以待王子弟者三而
 已为七十里者二十有一而六卿之田与三孤及六
 卿之致仕者处其十五其所以待王子弟者六而已
 为五十里者六十有三而二十七大夫与二十七大
 夫之致仕者处其五十有四所以待王子弟者九而
 已知此则知夏商之内诸侯为少而周之内诸侯为
 多多少不同其数则广狭不同其封也明矣
卷十六 第 3b 页 WYG0093-0253d.png
  愚案此言食采之数本疏五十里二十五里之说
  愚案周之建都鄙外有封域沟树之固内有城郭
  市朝社稷宗庙之别使之朝夕涖事王朝而退食
  于家其家不出王城而都鄙乃在三百里以至五
  百里之内犹民之廛里在国而受田于乡苟必还
  在采邑之都则其列职常往返于数百里之远而
  在途之日多在朝之日鲜矣要知都鄙之主则以
  吏居之如冉求为季氏宰而后采地之封者不过
卷十六 第 4a 页 WYG0093-0254a.png
  得食其禄此尹氏崔氏春秋所以讥世卿欤
 郑锷曰造者为而成之之义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
 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史氏曰封
 之所以止其窥觇沟之所以禁其侵夺然后屋室得
 以安居焉○郑康成曰城郭之宅曰室诗云入此室
 处以其室数制之谓制丘甸之属○黄氏曰造都鄙
 与建邦国不同建邦国以土圭土其地而知其广狭
 遂以制其域居其所当授之民宜必有馀地造都鄙
卷十六 第 4b 页 WYG0093-0254b.png
 直以其所当授之民室数制其地山川沟涂皆豁除
 以实地计固不使不足亦不使有馀故其下出易法
 (○陈君举曰此其制邑之地制非田制一邑之内则/有肥硗之不等苟以百亩之地拘之则不足以容百)
 (里非所以为邑惟以室数制之所以立/不易一易再易之制田则遂人掌之)
 史氏曰不易者土力厚一岁一种再易者土力薄再
 岁一种三易者土力益瘠率三岁而一种易者更迭
 而种也再易一倍不易之地三易二倍不易之地而
 其所出不过同为百亩之获也(○薛氏曰古之南北/一步东西百步六尺)
卷十六 第 5a 页 WYG0093-0254c.png
 (为步岁不易者为上田农夫受上田百亩岁一易者/为中田农夫受中田二百亩岁再易者为下田农夫)
 (受下田三百亩一易再易非苦世俗之说荒之而不/耕也不易者只是一亩三圳一易者二亩三圳再易)
 (者三亩三圳所以爱惜地力如圳广一尺圳高一尺/诗所谓十千维耦者耜广五寸二耜为耦合耕正得)
 (一圳也晋作爰田乃不问一易再易之地破其疆圳/任民自耕不閒水旱凶荒至商鞅破井田开阡陌则)
 (又以二百四十步为亩昔之南北一步者开为百步/故谓之陌东西百步者开为千步故谓之阡开拓土)
 (疆除去烦细令民自尽力于其间其意盖/以田愈实则兵愈增而先王之意亡矣)○陈君举
 曰王制正义农夫受田实有九等案大司徒不易一
 易再易之地惟有三等者大司徒言其网其实不易
卷十六 第 5b 页 WYG0093-0254d.png
 一易再易各为三等则九等地见异议说(○愚案左/氏异议见)
 (小司徒九夫为井/下林氏说最详)
 郑锷曰遂人颁田里土地田百亩莱五十亩以至莱
 二百亩与此正同然都鄙不易之地无莱者遂地有
 莱以利上农实遂地以强本也此不论馀夫之地者
 盖都鄙之地小于乡遂造之之法止以授田之家计
 之而已馀夫非所当计也(○愚案馀说/见小司徒)
乃分地职奠地守制地贡而颁职事焉以为地法而待
卷十六 第 6a 页 WYG0093-0255a.png
政令
 王昭禹曰凡有职于地者皆地职若三农园圃虞衡
 薮牧之类凡有守于地者皆地守若山虞掌山林之
 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黄氏曰变职言地守/特出之定山泽界域不)
 (使与井牧殽杂凡山泽有田其民耕之谓之山/泽之农而其地乖离不可井牧定其界域焉)凡有
 贡于地者皆地贡也若农以耕事贡九谷圃以植事
 贡草木既分地职奠地守制地贡则分命使各为其
 所职之事颁者以等级分之也(○王氏曰颁职事典/田之官各有所掌)
卷十六 第 6b 页 WYG0093-0255b.png
 (黄氏曰职事即下所颁十二职先王常恐其殽乱工/饬材贾通财犹本于地之所生学艺世事服事治人)
 (者/也)地法则地职地守地贡各有度数存焉故谓之地
 法颁职事以为地法亦所以待上政令之事
 黄氏曰自建国而下至此总叙之见授职奠守制贡
 之为一法也
 郑锷曰地职已分地守已定地贡已制则其法立矣
 乃颁职掌于都鄙之长使之循此以为地法以待王
 朝之政令○史氏曰政者上为之章程令者下得以
卷十六 第 7a 页 WYG0093-0255c.png
 奉行孟子曰仁政必自经界始○黄氏曰政令凡师
 役会同宾客丧纪税敛皆是
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
 郑康成曰荒凶年也○郑锷曰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或不可逃所恃以无恐者有救荒之政以聚之则虽
 荒而不流徙矣○史氏曰大司徒裂土以封诸侯度
 地以授万民宜先于赋敛而首及于荒政聚民之教
 有以见先王本以恤民为主
卷十六 第 7b 页 WYG0093-0255d.png
一曰散利
 史氏曰民苟离散则财聚何益记曰财聚则民散财
 散则民聚此荒政所以先于散利○李氏曰夫家之
 征则薄之山泽之禁则弛之关之讥则去之所以充
 一岁之入而为国之经费者今皆以予民则已厚矣
 而又散利果何从给乎吾是以知其所以为荒政之
 备者其蓄积有素也(○王昭禹曰若遗人云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是也)
 世常平义仓敛散之法美意出于此
卷十六 第 8a 页 WYG0093-0256a.png
二曰薄征
 郑司农曰薄征轻租税也○郑锷曰赋必取盈则民
 方艰食固无以输不取则国有所须将何以给姑从
 其薄而已
三曰缓刑
 郑锷曰凶荒则犯禁多悯而不刑则犯者益众严以
 示禁则饥民之犯或出于不得已姑缓之可也(○易/氏曰)
 (若朝士于邦凶荒/则虑刑贬是也)
卷十六 第 8b 页 WYG0093-0256b.png
四曰弛力
 郑司农曰弛力息徭役也○王氏详说曰若均人云
 凶札则无力征是也
五曰舍禁
 刘执中曰山泽林麓既不以封于诸侯则设虞衡之
 禁所以蕃鸟兽毓草木以尽乎万物之性也民既失
 食则宜开其禁故舍禁之政行焉
六曰去几
卷十六 第 9a 页 WYG0093-0256c.png
 王氏详说曰先郑以为关市不讥诚得其说矣然诸
 儒惑于司关之文有曰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
 曾不谓门关与市盖异乎司市曰国凶荒札丧则市
 无征而作布去几者市之去几也门关所以防奸人
 之出入不几得乎况荒政十有二有可据经为说者
 有不可据经为说者舍禁之事不见于虞衡杀哀之
 事不见于宗伯多昏之事不见于媒氏除盗贼之事
 不见于司寇要之荒政之设为后人设耳
卷十六 第 9b 页 WYG0093-0256d.png
七曰眚礼
 郑锷曰掌客云凶荒杀礼则眚礼者损夫吉礼也眚
 与省同○刘执中曰省祭祀之礼所以节财用厚赈
 恤也
八曰杀哀
 郑康成曰杀哀谓省凶礼○刘执中曰国之哀戚必
 有重礼以将其诚以斯民之困殍有所不能备则杀
 哀之政行焉
卷十六 第 10a 页 WYG0093-0257a.png
九曰蕃乐
 郑锷曰先儒谓蕃乐者蕃当为藩有闭止之义凶荒
 则宜止乐而不作大司乐于大札则令弛县其意一
 也
十曰多昏
 刘执中曰昏必用六礼礼以荒而不可备时虽荒而
 不可失也故多昏之政行焉(○史氏曰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多昏会男)
 (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
卷十六 第 10b 页 WYG0093-0257b.png
十有一曰索鬼神
 刘执中曰鬼神虽幽能助阴阳以为水旱札瘥者必
 索而祭之(○王氏详说曰若司巫云国有/大灾则帅巫而造巫恒是也)○史氏曰
 诗云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闻遇灾
 而索鬼神所以祈民福也
十有二曰除盗贼
 李景齐曰除盗贼必见于荒政者诚以盗贼于凶年
 为多盗贼不可不除然使赒救拊循之责未尽而遽
卷十六 第 11a 页 WYG0093-0257c.png
 欲除之则是罔民而已故散利薄征弛禁去几凡所
 以生养吾民无所不尽其至而彼犹为盗贼之归则
 不得已而除之故荒政以除盗贼为末○史氏曰传
 曰牧民如牧羊当去其败类者凶荒而除盗贼防其
 啸聚为民害也
     总论
 吕氏曰荒政十有二其目须当详讲一曰散利二曰
 薄征此两者荒政之始散利是发公财之已藏者薄
卷十六 第 11b 页 WYG0093-0257d.png
 征是减民租之未输者已藏者既发之未输者又薄
 之荒政之大纲既举矣三曰缓刑四曰弛力缓刑谓
 民迫于饥寒不幸而有过失缓其刑辟以示哀矜之
 意弛力者平时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今则当用者
 亦弛之不用所以休息百姓五曰舍禁平时所谓山
 虞林衡皆有所掌至荒政则彻去藩篱恣民取之六
 曰去几平时关防皆有几察荒岁必要百物流通使
 天下商旅出于其市此救荒之要术七曰眚礼此则
卷十六 第 12a 页 WYG0093-0258a.png
 专理会荒政凡礼文之可省者省之如有弊无牲之
 类八曰杀哀凡是丧纪之节一皆减损所谓不以死
 伤生专理会荒政九曰藩乐时和岁丰所以与民共
 乐乐民之乐亦当忧民之忧所以荒岁不乐十曰多
 昏凶荒之年多是匹夫匹妇不能自保所以杀礼而
 多昏使男女自相保之义十有一曰索鬼神靡神不
 举并走群望之类是也十有二曰除盗贼前面说缓
 刑此说除盗此便是经权皆举处既与民共忧不幸
卷十六 第 12b 页 WYG0093-0258b.png
 民有过固可哀矜至于奸人亦有伺变窃发者凶荒
 之岁民心易动一夫叫唤万夫皆集所以必以除盗
 贼终之此止乱之道大抵圣人之经盖通万世而可
 行者其条目皆止于此然周礼之书六官分职合之
 则有总散之则有所司其关节脉理皆自相应只去
 大司徒上看未尽若遍考六官则荒政秩序可见且
 如散利须考大府天府内府凡掌财赋之官如薄征
 须考九职九赋九贡如缓刑须考司寇士师所掌之
卷十六 第 13a 页 WYG0093-0258c.png
 刑它莫不然参观遍考然后可知
以保息六养万民
 史氏曰救荒之政医者之攻疗保息之政医者之调
 养既有以救之又有以养之民不相保而蕃息者未
 之有也(○易氏曰息有生生不穷之义保其息而使/之有所养者圣人也○郑锷曰有以保之使)
 (之安而不危有以息/之使之生而不伤)○李景齐曰先王之时户口有
 版生齿有数其切切然计民数之多寡诚以民生或
 耗必其养民之政有所未备者兹所以保息之道有
卷十六 第 13b 页 WYG0093-0258d.png
 六盖欲天下无一夫之不𫉬其所以求民生之蕃息
 也先王盛时户口极多者盖出于此
一曰慈幼
 郑锷曰保息之道莫先于慈幼人方幼稚如木初萌
 偶搔而绝之可以绝其类将以养民宜自幼者始王
 制十四以下不从征役后世之法亦有生子三人则
 与之母者慈而爱之也
二曰养老
卷十六 第 14a 页 WYG0093-0259a.png
 郑康成曰七十养于乡五十异粻之属(○郑锷曰八/十九十曰耄)
 (百年曰期颐月有所给/或行复除乃所以养之)
三曰振穷
 郑锷曰鳏寡孤独谓之穷民皆有常饩乃所以振之
 也
四曰恤贫
 郑康成曰贫无财业廪贷之○刘执中曰不幸而有
 凶丧祸患陷于贫窭不能自存者则乡闾有以恤而
卷十六 第 14b 页 WYG0093-0259b.png
 赡之不得贫困焉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
 之相赒此其一端也
五曰宽疾
 郑锷曰人有疾者苟迟而俟之使得以调治或有能
 生之理见其疾也又从而劳役之不少宽假则以小
 疾而毙者多矣故特以宽为言
六曰安富
 郑锷曰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赖资其有馀以补其
卷十六 第 15a 页 WYG0093-0259c.png
 不足苟谓其富厚而赋取无艺富者不安小民亦失
 所依非国家之福汉武因豪富算缗钱中人之家大
 抵皆破而海内萧然盖不知安富之道(○李氏曰大/司徒十二教)
 (先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谓以法度教之使知尊卑/之节则民之所用虽少自可以足也以本俗六安民)
 (其六曰同衣服谓民虽有富者衣服不得异皆深衣/而已则富者安也自周纲解纽礼乐崩坏商贾大者)
 (衣必文绣食必粱肉以其资厚交通王侯以富相轧/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公卿大夫以下/争于骄奢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而贪人恣行矣)
 (凡风俗之所以薄狱讼/之所以繁者民贫故也)
卷十六 第 15b 页 WYG0093-0259d.png
以本俗六安万民
 郑康成曰本犹旧也○项氏曰本其俗之所习则民
 心乃安(○刘执中曰本谓根本也使俗有本安于其/生如木之不可拔则曰本俗而可以安万民)
 (使之恋其里闾虽有灾难/不忍舍之而适于他邦)
一曰美宫室
 郑康成曰美谓约㭬攻坚风雨攸除各有攸宇○刘
 执中曰谓野庐及邑居之宫室里正以时预饬修治
 必使牢密美而不弊诗云上入执宫功穹窒熏鼠塞
卷十六 第 16a 页 WYG0093-0260a.png
 向墐户入此室处美其邑居也又曰昼尔于茅宵尔
 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美其野庐也
二曰族坟墓
 郑康成曰族类也○刘执中曰考妣祖先族而葬之
 萃于一处则子孙之心有所依慕不忍舍之以适他
 邦故一其志安于里闾也(○郑锷曰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是)
 (也○愚案吕/氏说见冢人)
三曰联兄弟
卷十六 第 16b 页 WYG0093-0260b.png
 郑康成曰联合也(○郑锷曰自一世二世而后分房/析族寖以疏远相视如路人者以)
 (兄弟之/不联也)○刘执中曰井田之法民受一夫而兄弟众
 多者必使受田同井则手足相应衣食相资父母相
 接子孙相亲亦所以安之而使不能去
四曰联师儒
 郑康成曰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刘执中曰百家
 为族则同其族室有儒以教之五族为党则同其党
 庠有师以范之少小同其师儒长立同其道艺情亲
卷十六 第 17a 页 WYG0093-0260c.png
 义合亦有以安之而不忍去(○孙氏曰先王之于民/隆师儒之教而不具学)
 (校之制非故略之也亦有所不必具也周之建国固/尝为之学矣然所合者国子弟而已后之作王制者)
 (曰国之俊选皆造焉质之周官无明文不知果与乎/其间否邪借使得与胄子并进不过已兴于乡者惟)
 (州长有所谓州序党正饮酒于序以正齿位不指州/而言疑党亦自为序然皆不载制度之详岂非州党)
 (之间切磋琢磨之地相会以时相先以礼本无法制/之可言即如使后世群天下之士于学廪之有食然)
 (后为教养之盛则浮薄嚣竞之风已炽/于斯时矣奚取乎长育人材之道哉)
五曰联朋友
 刘执中曰道合为朋志合为友交相琢磨成其德行
卷十六 第 17b 页 WYG0093-0260d.png
 则其义益不可忘亦足以安之而不可去也
六曰同衣服
 郑康成曰同犹齐也民虽有富者衣服不得异○王
 昭禹曰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以齐其民而民德归一
 则同衣服者本俗所以成终始可谓民德之成也(○/刘)
 (执中曰蚕桑机织之事非一妇可成同井之家更相/为助然后衣服得以同时而成诗曰女执懿筐遵彼)
 (微行爰求柔桑八月载绩载玄载黄为/公子裳则妇女所以联其衣服之道也)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法于象
卷十六 第 18a 页 WYG0093-0261a.png
魏使万民观教象挟(子协/反)日而敛之
 李景齐曰此亦冢宰垂治象之意夫先以保息养万
 民次以本俗安万民而后继以垂教象之法盖所施
 之次第若此未有以养之安之而遽欲教之则无常
 产固难责其有常心徒有以养之安之而无以教之
 则饱食逸居正恐其邻于禽兽耳此庶富教之序○
 郑康成曰正月之吉周正月朔日也司徒以布五教
 至正岁又书教法而县焉○史氏曰其曰教象见乃
卷十六 第 18b 页 WYG0093-0261b.png
 谓之象也○郑锷曰教象之法谓六德六行六艺与
 夫书考宾兴之法皆国之旧章非每岁更变其旧盖
 因岁首示更新之意而已必垂而示之使之熟观洞
 晓至于十日然后收而藏之仁民之意深矣
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郑锷曰或谓已言布教于邦国都鄙又言施教法于
 邦国都鄙何也盖有教典有教法布以教典使之知
 所守施以教法使之知所行教法既布都鄙邦国宣
卷十六 第 19a 页 WYG0093-0261c.png
 化承流之职各推而行之以教其所治之民
令五家为比(毗志/反)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
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
(音/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郑康成曰此所以劝民使之者皆谓立其长而教令
 使之○项氏曰人之生有天属焉有人属焉天属则
 不待教而相亲至于人属无事则相往来有事则相
 弃背非上之人有以教之不可也是故先王为比为
卷十六 第 19b 页 WYG0093-0261d.png
 闾则必有以令之相保相受则必有以使之令之则
 不容于或遗使之则不容于或背○郑康成曰保犹
 任也○吕氏曰五家为比其居甚近非特同其休戚
 亦可察其奇邪故使之相保保有二义有保民而王
 之保有不保其往之保此盖兼言
 郑氏曰闾二十五家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托也(○/王)
 (昭禹曰二十五家为闾门/则居足以相容使之相受)
 郑康成曰族是百家○陈君举曰百家之中不幸有
卷十六 第 20a 页 WYG0093-0262a.png
 死者相与办其葬事不使五家与二十五家供之者
 以百家然后众轻易举也○吕氏曰族独以四为数
 欲凑成百人故也○郑康成曰党五百家救救凶灾
 也○陈君举曰大利害大患难非百家所可禦必五
 百家然后足以相救○郑康成曰州二千五百家赒
 谓礼物不备相给足也○陈君举曰水旱凶荒欲以
 相赒又非五百家所能办惟二千五百家则其地必
 阔必无皆水皆旱之理庶几有无可以相通○郑康
卷十六 第 20b 页 WYG0093-0262b.png
 成曰乡万二千五百家宾宾客其贤者○郑锷曰三
 岁宾兴之时彼贤彼能我从而宾之我贤我能彼亦
 宾乎我故使之相宾○陈君举曰闾胥书其敬敏任
 恤贤于五比而已族师书其孝悌睦姻有学贤于四
 闾而已党正书其德行道艺又五百家之贤而已州
 长考其德行道艺则又二千五百家之贤而已至于
 一乡万二千五百家所谓贤者必灼然可用使之相
 宾
卷十六 第 21a 页 WYG0093-0262c.png
 王昭禹曰乡遂之制始于五家之寡而终于万有二
 千五百家之众居虽异室而从容若一家体虽异腹
 而和合若一心司徒以安之则相为恺悌焉司马以
 用之则相为忧患焉○郑锷曰凡此比闾族党州
 乡之制载于地官盖王国之六乡而在近郊百里
 之内也平居使之相保相受如此故有事则用而
 为六师余考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盖合比闾族党之民以为之而不见其制今观此文
卷十六 第 21b 页 WYG0093-0262d.png
 乃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令五
 家为比五比为闾乃知诸侯之邦亦用王畿六乡之
 制合为比闾族党也盖上言施法于邦国都鄙下文
 言使之又言令之则所使所令者乃邦国都鄙之君
 也以是观之诸侯之国六乡之制与王国皆同可知
 (○图说曰乡遂之制上公之国三乡三遂侯伯之国/二乡二遂子男之国一乡一遂书曰鲁人三郊三遂)
 (盖言郊则知遂之在野言遂则知郊之为乡鲁大国/也故三郊三遂大宗伯乃颁祀于都家乡邑大司马)
 (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则/邦国亦冇乡遂明矣)
卷十六 第 22a 页 WYG0093-0263a.png
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
 王昭禹曰颁以九职三事也○王氏曰登言进而成
 之九职任万民加三事焉所以进而成之也○郑锷
 曰言用此以进其业也民之常情好逸恶劳自安而
 不知勉此业所以不能进任以职事使之勉励赴功
 乃所以登之矣大宰九职用于王畿之内然邦国都
 鄙不可无任民之职于是设为十有二职以颁之使
 用是以登进之也(○刘执中曰大宰主治任之以职/而已司徒主民不止任之以职又)
卷十六 第 22b 页 WYG0093-0263b.png
 (登于籍焉谓能稼穑者则登于三农/之籍能树艺者则登于园圃之籍也)
一曰稼穑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饬材六
曰通财七曰化材八曰敛材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
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郑司农曰稼穑谓三农生九谷也树艺谓园圃毓草
 木作材谓虞衡作山泽之财阜蕃谓薮牧养蕃鸟兽
 饬材谓百工饬化八材通财谓商贾阜通货贿化材
 谓嫔妇化治丝枲敛材谓臣妾聚敛疏材生材谓閒
卷十六 第 23a 页 WYG0093-0263c.png
 民无常职转移执事(○郑锷曰閒民无常职宜不能/生材然而转移执事其材实赖)
 (以生/焉)学艺谓学道艺世事谓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
 职(○黄氏曰学艺士也夫人皆得学之世事公/卿大夫士之胄嗣古者进兴不出此二者)服事
 谓为公家服事者(○贾氏曰公家服事若/府史胥徒庶人在官者)
 孙氏曰九职之外加以三焉则以三者与九职之民
 共之使民心服上之教而保其职业者也学艺民材
 所由兴世事民志所由定服事军旅田役追胥所由
 习若夫闾师所任者国中四郊之民因以征敛其材
卷十六 第 23b 页 WYG0093-0263d.png
 赋所谓九功之货贿也
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愚案三物八刑皆言乡者盖教法始于六乡故也
 郑康成曰物犹事也○史氏曰无形无名者道也有
 形有名者物也得之于心为六德行之于身为六行
 习之于事为六艺是三者有形有名矣故谓之三物
 ○郑康成曰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
 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
卷十六 第 24a 页 WYG0093-0264a.png
 李景齐曰成周宾兴万民者不一而足若所谓三物
 者曰德曰行曰艺是也德不足则取之以行行不足
 则取之以艺其取之亦广矣未也所谓德行艺者皆
 析而六之曰智仁圣义忠和曰孝友睦姻任恤曰礼
 乐射御书数诚恐难以责其材之全则凡于六德六
 行六艺之中得其一者皆足以自进此天下所以无遗
 材之恨然则取士之目最广者盖莫详于周而谓其
 不以科目取士何哉是古非今者类欲屏去后世之
卷十六 第 24b 页 WYG0093-0264b.png
 科目而复还古人里选之制不知古人所以来天下之才
 者特以其科目之广耳若夫才必就于其所养而成于
 其所教此大司徒所以教以三物而后宾兴之欤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郑锷曰成于性者德也德则有知仁圣义忠和之别
 临事不惑先事而知者知也(○项氏曰知/动而明事)自博爱而
 兼爱者仁也(○郑康成曰/爱人以及物)通睿而能化者圣也(○史/氏曰)
 (以其无/不通)能制事变使各得其宜者义也教人以善推
卷十六 第 25a 页 WYG0093-0264c.png
 诚不欺者忠也(○郑康成曰/忠以中心)喜怒中节不为崖异斩
 绝之行者和也(○郑康成曰/不刚不柔)凡此皆成于性而自得
 者故名之为德
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郑康成曰善于父母为孝善于兄弟为友睦亲于九
 族姻亲于外亲任信于友道(○郑锷曰能信/乎朋友者任也)恤振忧
 贫者(○郑锷曰能周恤/于患难者恤也)
 郑锷曰凡此皆见于所行故名之曰行
卷十六 第 25b 页 WYG0093-0264d.png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郑锷曰礼者知揖逊之威仪(○史氏曰五礼/所以防其伪)乐者达
 节奏之高下(○史氏曰六乐/所以防其情)射则明五射之法(○史/氏曰)
 (五射之仪足/以观其德)御则熟五御之节(○史氏曰五御之/节足以观其知)
 则明六书之品(○史氏曰心/画见于六书)数则知九数之计(○史/氏曰)
 (物变见/于九数)是皆才之所长故命之为艺说者曰射御书
 数曰艺可也礼乐之妙与天地同流古之所谓贤圣
 亦由通于此而已名为一艺用以教人何也通乎天
卷十六 第 26a 页 WYG0093-0265a.png
 地者礼乐之理也可以教人者礼乐之法也六艺之
 礼乐如此而已
 易氏曰六德蕴于内六行形于外随所寓而见皆可
 得而指言之惟道隐于六艺之中不可以指言故总
 而名之曰道艺所谓六德者非曰六乡万民之众皆
 可以为圣知为仁义为忠和也取其明而不惑者谓
 之知公而不私者谓之仁通变能化者谓之圣制变
 得宜者谓之义诚实不欺者谓之忠喜怒中节者谓
卷十六 第 26b 页 WYG0093-0265b.png
 之和此六德为天下之全德由是推之于六行则自
 孝而友自友而睦自睦而姻以至任于朋友恤于乡
 闾而皆得乎亲疏内外远近之序是又此德之所发
 见也若夫五礼六乐之见于玉帛钟鼓者为六艺之
 首五射五御之见于弓矢绥策者为六艺之次六书
 九数之见于文字筹算者为六艺之末是虽艺成而
 下实有形而上者之道充之以德行则为天下全才
 之士然先王以全才望天下而不以全才律天下或
卷十六 第 27a 页 WYG0093-0265c.png
 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苟有一
 善之可名无不抚而纳诸程度绳墨之中
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
不姻之刑四曰不弟(音/悌)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
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郑康成曰纠犹割察也不弟不敬师长(○贾氏曰此/不悌即上六)
 (行友是也上文言友在睦姻之上专施于兄弟此变/言弟退在睦姻之下兼施于师长○郑锷曰兄宜念)
 (鞠子哀弟当念天显然制刑之意终不为卑者而罪/其长故六行则教兄以友而制刑则谓之不弟使少)
卷十六 第 27b 页 WYG0093-0265d.png
 (者不敢/凌长也)
 郑锷曰教民之三物曰六德六行六艺纠民则止于
 六行何邪人之性有厚薄昏明之异则德不可以皆
 同人之材有能有不能之别则艺不可以皆能夫六
 行者日可见之行人人所当勉者也苟不修其行则
 害于其身祸于其家乱人伦而伤圣治王法所不容
 人类所不齿是之谓戮民也加之以刑可以无愧矣
 郑康成曰造言讹言惑众乱民乱名改作执左道以
卷十六 第 28a 页 WYG0093-0266a.png
 乱政也
 史氏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故八刑之
 设以不孝为首而以其馀次序之若夫造言乱民之
 罪既无与于六行大司徒何与哉盖造言而不禁则
 风波以起众人之疑簧鼓以惑众人之听乱民而不
 禁则淫侈之行兴浇诈之风炽如是而望教之行不
 可得也王制曰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
 杀而孔子数少正卯之罪亦曰行伪而坚言伪而辩
卷十六 第 28b 页 WYG0093-0266b.png
 学非而博顺非而泽然则造言乱民岂不为害教之
 大者乎宜大司徒所终禁也有宾兴之礼以劝之于
 前又有八刑以驱之于后民若何不归君子长者之
 途哉○项氏曰宾兴则所谓格则承之庸之也继之
 以八刑所谓否则威之也
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
教之和
 郑司农曰五礼谓吉凶军宾嘉(○郑康成曰礼所/以节止民之侈伪)
卷十六 第 29a 页 WYG0093-0266c.png
 (使其行/得中)六乐谓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郑/康成)
 (曰乐所以荡正民之/情思使其心应和)○贾氏曰独申礼乐二事者化
 民以礼乐为急○项氏曰伪则有所作为中本湛然
 作则反中矣情常患于流放和贵中节流则非和矣
 是故以五礼六乐防之礼非能教中也防其伪则中
 自不失矣乐非能教和也防其情则和自不失矣或
 谓制其欲以复其性非也礼乐直防之使不作耳非
 谓情伪已入复从而制之也○郑锷曰惟五礼由中
卷十六 第 29b 页 WYG0093-0266d.png
 而制所以著诚而去伪故可以防其伪惟六乐由和
 而作所以涤邪心而全正性故可以防其情情伪已
 去则反其自然之中和何不可之有礼乐之制虽掌
 于春官用以教民则在司徒而已
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郑康成曰不服教不厌服于十二教贪冒者也○史
 氏曰教而不服则有争争而不已则有言于公故曰
卷十六 第 30a 页 WYG0093-0267a.png
 讼讼而不已则置之狴犴圜扉以折其愤很之气须
 其自怨自艾以服吾之教故曰狱
 郑康成曰有地治者谓乡州及治都鄙者也○贾氏
 曰将断割之时恐其不审故与治民之官共听而断
 之(○史氏曰大司徒不专听断必与其属共之不以/尊严自居不以贵势自骄周流田野谆谆然教其)
 (长老以慈顺教其子弟以孝悌使比闾族党灿然有/文欢然有恩恤其疾隐致其忠爱未尝一日不与民)
 (接必使王者之教沾濡/浃洽无有不服然后已)○黄氏曰司徒教官而预听
 讼之事未归于士犹冀其可教也○项氏曰司徒听
卷十六 第 30b 页 WYG0093-0267b.png
 断止于不服教而有争讼者尔前所谓孝友睦姻任
 恤之类凡与于教者是也不与于教而丽于刑者司
 徒所不当治皆归于士宜也说者谓司徒与有地治
 者断其刑而使士行刑非也
 郑康成曰附丽也士司寇士师之属(○郑司农曰士/谓主断刑之言)
 (春秋传曰士荣为大士或谓归/于圜土圜土谓狱也狱城圜)○史氏曰王制凡听
 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
 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
卷十六 第 31a 页 WYG0093-0267c.png
 爱以尽之此非大司徒不能也及夫成狱辞史以狱
 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
 之棘木之下然后告王而制刑则归之士者岂得已
 哉○吕氏曰刑与教对立出彼则入此出此则入彼
 无非左之右之防闲天下使迁于善
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托历/反)
 郑康成曰牛能任载地类也奉犹进也(○郑锷曰或/谓祭祀之时)
 (大宗伯毛六牲而颁之五官使共奉之牛则奉以司/徒何也余以为六牲之奉非惟以尽事神之礼盖使)
卷十六 第 31b 页 WYG0093-0267d.png
 (居其官者知其所职之义也牛于五行为土其性顺/而易制观千钧之牛三尺之童持尺箠而驱之弭而)
 (行略不敢违者以其顺也司徒掌教所以成天下之/大顺惟因天下自然之性而教之则大顺成而天下)
 (治矣祀享之时使奉牛牲始也奉之而进终焉解体/而羞之因其事以明其义使知设教之本意也○史)
 (氏曰大司徒为奉牲之长/至是不得不奉牛牲也)
 郑司农曰羞进也○史氏曰肆者解其牲体而陈之
 于俎○郑康成曰进所肆解骨体士丧礼曰肆解去
 蹄(○贾氏曰后郑不从先郑者案礼运云腥其俎熟/其殽注云腥其俎谓豚解而腥之熟其殽谓体解)
 (而爓之祭祀之法先豚解后体解经云奉/牛牲谓初牵入时即云羞其肆明先豚解)
卷十六 第 32a 页 WYG0093-0268a.png
享先王亦如之
 贾氏曰享先王者谓四时并祫禘也亦如之者亦如
 祀五帝但禘郊之事先全烝后豚解奉牛牲谓全烝
 献腥也羞其肆谓体解而进之若宗庙之事则无全
 烝先豚解次体解奉其牲者腥献也羞其肆者熟
 献也
大宾客令野脩道委积
 郑康成曰令令遗人使为之也少曰委多曰积皆所
卷十六 第 32b 页 WYG0093-0268b.png
 以给宾客○黄氏曰郑曰令遗人以遗人掌委积也
 脩道则非遗人之事矣遂师曰宾客巡其道脩庀其
 委积司徒令遂人遂人令遂师使各于其遂行之遗
 人掌委积之政守在遂师○郑锷曰大宾大客之来
 往道路以通往来之途委积以共行李之费使宾至
 如归亦设教之官脩文德以来远人之意也
大丧帅六乡之众庶属其六引而治其政令
 贾氏曰六乡七万五千家唯取一千人致之使为挽
卷十六 第 33a 页 WYG0093-0268c.png
 柩之役故郑康成云众庶所致役也○郑司农曰六
 引谓引丧车索也(○郑锷曰六乡内也故属在前之/引六遂外也故属在旁之绋因其)
 (远近内外/理当然也)六乡主六引六遂主六绋(○贾氏曰遂人/职云及葬帅而)
 (属六绋在棺曰/绋行道曰引)○项氏曰引在车所以挽车绋在柩
 所以弼柩大司徒则检校六引之事故曰治其政令
大军旅大田役以旗致万民而治其徒庶之政令
 贾氏曰凡军旅田猎所用民徒先起六乡之众○史
 氏曰军旅所以用众大田所以简众大役所以任众
卷十六 第 33b 页 WYG0093-0268d.png
 众之所聚政令行焉不有旗表其观视何所趋向哉
 ○郑康成曰旗画熊虎者也徵众刻日树旗期民于
 其下○郑锷曰余考周家之制熊虎为旗大阅之时
 师都载之治兵之时军吏载之盖众之所在以威为
 先也大司徒于大军旅田役则用旗以致万民既以
 为号令且以示威也官尊势重统而治之彼安得不
 惟令是从乎
 易氏曰大司徒以旗致民致之于比闾族党州乡之
卷十六 第 34a 页 WYG0093-0269a.png
 联也大司马以旗致民致之于平列陈之际也(○黄/氏曰)
 (此六乡之众庶用于国中者若起野役则遂人以遂/之大旗致若帅诸侯之师则司马以大常致与追胥)
 (竭作故言/万民也)
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令无节者不行于天下
 郑康成曰大故谓王崩及寇兵○史氏曰致民于王
 门备不虞也(○郑锷曰变出于非常奸雄或将乘之/故致民守于王门王宫固有宿卫之人)
 (乡遂之众宜/守王门之外)○郑康成曰节六节有节乃得行防奸
 私也
卷十六 第 34b 页 WYG0093-0269b.png
大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薄征缓刑
 郑康成曰大荒大凶年也(○史氏曰水旱/虫螟谓之荒)大札大疫
 病也(○史氏曰天/行谓之札)移民避灾就贱其有守不可移者
 则输之谷春秋定五年夏归粟于蔡是也○刘执中
 曰凶民可移而丰或不受谷贵可通而贱或闭粜是
 以移民通财之令出焉○刘氏曰令之急于困穷圣
 人之大务也
 王氏详说曰荒政十二所以聚万民然与令邦国则
卷十六 第 35a 页 WYG0093-0269c.png
 不同且移民通财政之所无而令邦国之所有也自
 散利至除盗政之所有而令邦国之所无者天子家
 天下人中国民吾民也何民之移财吾财也何财之
 通是移民通财可用于邦国而不可用之于王畿予
 夺持之于王威福作之于辟礼乐出之于天子邦国
 何预焉此散利去几眚礼杀哀等事可用之于天子
 而不可用之于诸侯
岁终则令教官正治而致事正岁令于教官曰各共尔
卷十六 第 35b 页 WYG0093-0269d.png
职脩乃事以听王命其有不正则国有常刑
 郑锷曰岁终周之季冬今之十月正岁夏之正月今
 之建寅也岁终令致事所以终时王之事正岁听命
 则施教自建寅始也
 王昭禹曰大司徒所掌者教而已故所令止于教官
 ○郑康成曰教官其属六十正治明处其文书致事
 上其计簿○史氏曰不曰不共而曰不正者以此知
 先王之教本以正天下也
卷十六 第 36a 页 WYG0093-0270a.png
 
 
 
 
 
 
 
 
卷十六 第 36b 页 WYG0093-0270b.png
 
 
 
 
 
 
 
 周礼订义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