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093-011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周礼订义卷八     宋 王与之 撰
天官冢宰下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郑康成曰医师众医之长也(○贾氏曰凡言师/者皆取可师法也)○陈
 宏甫曰人之一身之用与天地同有馀则损不足则
 补天之道也自非达得造化消息盈虚之理如何会
 知得人身中气偏之所在此直是丝毫不可差如后
卷八 第 1b 页 WYG0093-0119b.png
 世庸懦安能了得此事所以成周以士大夫为之○
 薛平仲曰膳夫自庖人至腊人既联事以共其职矣
 食医一官属焉可也特别而置诸医者之列固人主
 护养之道然护养之道人主之所能有也君子之所
 能放也彼天下之民其孰能知节于此哉不知所以
 节之则阴阳之寇每易以乘隙而伤其和而疾病见
 矣先王不忍厚己以忘民也是故先于食医则有医
 师以掌分治民物之疾病后于食医则疾医疡医兽
卷八 第 2a 页 WYG0093-0119c.png
 医次第而设焉盖仁出于身而加于民爱乎物实自
 夫一饮一食之间推之
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
 刘执中曰医师掌医之政令则聚其毒药有州土之
 宜有采取之候有治炼之方有攻疗之制悉预知之
 然后可以共医事○郑锷曰治病之法亦有用善药
 以补治之者不必皆用毒药说者云巴豆狼牙之𩔖
 药之有毒者也人参芎藭之𩔖药之无毒者也此言
卷八 第 2b 页 WYG0093-0119d.png
 聚毒药盖谓以毒为主也愚以为不然痬医云以五
 毒攻之以五药疗之则毒与药二物也药之毒与夫
 药之不毒者皆不可以卒求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
 艾则不可不蚤收而预蓄也
凡邦之有疾病者疕(匹婢/反)(音/羊)者造(七报/反)焉则使医
分而治之
 贾氏曰疾病者谓若疾医所云也疕疡者谓若疡医
 所云也二者皆造医师医师则以疾病者付疾医疕
卷八 第 3a 页 WYG0093-0120a.png
 疡者付疡医(○史氏曰腹心四体其有不康谓之疾/病附赘痈疽谓之疕疡○郑锷曰疕谓)
 (疮生于头者疡/谓疮生于身者)
岁终则稽(古兮/反)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
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王氏曰饩廪称事然后能者劝而不能者勉○王氏
 详说曰小宰于百官府则以叙制其食宫伯于宫中
 之官府则均其稍食此曰稽其医事以制其食皆食
 功也
卷八 第 3b 页 WYG0093-0120b.png
 郑康成曰全犹愈也以失四为下者五则半矣或不
 治自愈(○王昭禹曰晋侯有疾医缓曰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下肓之上公曰良医也晋侯果卒十)
 (全者但知其可治不可/治而失焉者皆全矣)
 史氏曰计其所失为之殿最则为医者惟恐其失之矣
食医中士二人
 贾氏宰夫疏曰食医府史胥徒俱无以其专官行
 事无所须故也(○王氏曰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则/有藏矣故有府掌医之政令而使之)
 (分治疾疡稽其事制其食则有书且有政令矣故有/史有徒诸医毒药于医师受政令听所使治则无用)
卷八 第 4a 页 WYG0093-0120c.png
 (府史/胥徒)
掌和王之六食(音/嗣)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才细反/下皆同)
 贾氏曰六食以下皆膳夫所掌此主调和而已其六
 食等义并在膳夫(○史氏曰和之者调其滋味之宜/通其寒温之候辨其物性之相忌)
 (相使可以/进之也)
 陈及之曰食医医师之属其职专和饮食而不治医
 事者也盖人之疾病未有不自饮食致之能防于未
 病之前则疾鲜矣故有庖人内饔辨鸟兽鱼物腥臊
卷八 第 4b 页 WYG0093-0120d.png
 之不可食者而食医又以法调和食饮膳羞之齐亨
 人给水火之齐内宰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
 以妇式之法教九御以时御叙于王所其防微杜渐
 皆所以谨疾无使致疾故食医不治医事也若待其
 已病然后疗之此后世之事非先王之制
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
 贾氏曰视犹比也羹若大羹铏羹等醢人醯人惟有
 醢醯不言酱即豆酱也公食大夫礼公亲设酱酱者
卷八 第 5a 页 WYG0093-0121a.png
 食之主言酱则该诸豆实○方氏曰齐与王制迟速
 异齐之齐同食齐则黍稷稌粱之𩔖羹齐则雉兔鸡
 犬之𩔖酱齐则醢醯齑菹之𩔖饮齐则水浆醴凉之
 𩔖食齐视春固以温为主然食养物而生之亦春之
 事羹齐视夏固以热为主然羹熟物而化之亦夏之
 事也酱齐视秋固以凉为主然酱将物而成之亦秋
 之事饮齐视冬固以寒为主然饮润物而清之亦冬
 之事○史氏曰非谓于四时各供其品言其所宜之
卷八 第 5b 页 WYG0093-0121b.png
 气耳宜温视春宜热视夏宜凉视秋宜寒视冬一食
 之间具此四气也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易氏曰春为木味多酸以养肝夏为火味多苦以养
 心秋为金味多辛以养肺冬为水味多咸以养肾脾
 土旺于四季故皆调以滑甘
 史氏曰非谓四时各专一味谓之多者就五味中使
 一味胜焉以养其气也如春则肝用事用则劳劳则
卷八 第 6a 页 WYG0093-0121c.png
 损损则四藏胜而疾生焉曲直作酸唯酸为主可以
 引诸味以益肝气而使适平夏之苦秋之辛冬之咸
 莫不皆然调以滑甘者则受和为五味之本也在五
 行曰土在五常曰信在五藏曰脾脾养五藏土旺四
 季而信于四端无不用者若甘之总五味也○郑康
 成曰各尚其时味而甘以成之犹水火金木之载于
 土内则曰枣栗饴蜜以甘之堇荁枌榆免薧滫瀡以
 滑之
卷八 第 6b 页 WYG0093-0121d.png
 王昭禹曰温热寒凉天所造以养万物者也酸苦辛
 咸地所化以养万物者也人之一身常与天地流通
 则其气味之所养又安可违此温凉寒热之所御必
 在顺四时之气酸苦辛咸之所节必欲顺四时之味
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
鱼宜菰(音/瓜)
 郑康成曰会成也谓其味相成○郑锷曰膳食各有
 相宜者又当会而合之使气味相成牛土畜也稌稻
卷八 第 7a 页 WYG0093-0122a.png
 也泽中所生与土畜相宜羊火畜也黍高燥所生与
 火畜相宜豕水畜也稷北方之谷与水畜相宜犬金
 兽也粱西方之谷与金畜相宜雁阳物也麦秋种而
 夏熟得阳气为多与雁相宜鱼水物也菰者米之生
 于水者也与鱼相宜凡此皆气味相宜者也○杨氏
 曰所以养阴阳之气不可以偏胜凡此皆卫生之道
 (王氏详说曰洪范五行以自顺为序六府五行以相/就为序月令五行以相生为序人食味别声被色未)
 (有不本于五行者或以同气而为之宜者牛宜稌羊/宜黍鱼宜菰是已土之与土火之与火水之与水其)
卷八 第 7b 页 WYG0093-0122b.png
 (同气欤或以相克而为之宜者豕与稷是已土之与/水其相克欤或以相生而为之宜者犬宜粱雁宜麦)
 (是已金之与土火之与木其相生欤若夫月令言食/麦与羊食菽与难食稷与牛食麻与犬食黍与彘与)
 (此不同者盖彼言/其所与顺时令也)
凡君子之食恒放(甫往/反)
 王昭禹曰君子与王贵贱之分不同而养生之理则
 未尝异故膳食所会之宜皆得以放王而自养焉○
 黄氏曰秦医和谓赵孟曰国之大臣荣其宠禄全其
 大节有菑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今君至于淫以
卷八 第 8a 页 WYG0093-0122c.png
 生疾主不能禦吾是以云良臣将死也夫师之教训
 傅之德义保其身体冢宰之事也周冢宰必兼三公
 使其燥湿寒暑之不戒饮食起居之不节而疾生焉
 则何以为师保故食药之调适饮膳为详而医师奉
 王之事属于冢宰岂苟而已哉
 郑节卿曰古者史官乐官与医卜之官皆世其业不
 兼官不贰事惧其不精也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执技
 以事上者惟医为难精惟疾病不可不谨先王岂敢
卷八 第 8b 页 WYG0093-0122d.png
 以一人而兼二三人之能哉是故食医之下有疾医
 调饮食不兼于治病疾医之下有疡医察内症不兼
 于外症疡医之下有兽医治禽兽者不兼于治人也
 必求其精不敢计其冗先王之仁也
疾医中士八人掌养万民之疾病
 贾氏曰疾轻病重论语注疾甚曰病○王昭禹曰安
 强得于气之和疾病由乎气之乖善医者审其源亦
 贵乎调养气为本盖五藏六府之气均则疾病无自
卷八 第 9a 页 WYG0093-0123a.png
 而作一或盈而有馀一或羸而不足则偏胜而疾病
 因之以起所谓养者育之使其气一于充实而后已
 下文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是也
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音/消)首疾夏时有痒(以掌/反)(音/介)
疾秋时有疟(音/岳)寒疾冬时有嗽(西豆/反)(时掌/反)气疾
 郑康成曰疠疾气不和之疾痟酸削首疾头痛嗽咳
 上气逆喘也
 史氏曰四时皆有疠气人感之者谓之疠疾夫人之
卷八 第 9b 页 WYG0093-0123b.png
 一身冲和之气弥满四体一有亏失则内气必消外
 邪客气乘之以入而疠焉如置杯于水外水得入者
 内水亏也故疾医之职必先于调养其内气消耎则
 伤之者众冬伤于寒春必为温夏伤于暑秋必为疟
 寒气蕴伏春温激之故热生焉此疾必先头痛也暑
 气蕴伏秋凉激之故寒生焉疟寒者脾寒也言此病
 必先寒至也热之馀毒客于肌肤而不散故夏有痒
 疥之疾寒之馀毒传于华盖而上升故冬有嗽上气
卷八 第 10a 页 WYG0093-0123c.png
 之疾
以五味五榖五药养其病
 郑康成曰五味醯酒饴蜜姜盐之属(○贾氏曰醯则/酸酒则苦饴蜜)
 (则甘姜则辛盐则咸郑不言酸咸等也/而言醯酒之属者或当时医方所用)五谷麻黍稷麦
 豆(○贾氏曰此依月令五方之谷据养疾而食之非/必入于药分也○愚案素问以麻麦稷稻豆为五)
 (谷以麻属木麦属火稷属土稻属金豆属水若疾/医用以养病必知物性所宜恐当从素问为是)
 药草木虫石谷养犹治也病由气胜负而生攻其赢
 养其不足也(○贾氏曰假令夏时热病者体寒即是/水水赢而胜火气负而不足故夏时病)
卷八 第 10b 页 WYG0093-0123d.png
 (者则五味中食甘五谷中食稷以甘稷是土之谷味/土所以克水是攻其赢也上生于火土是火之子食)
 (甘稷为子养母之道/故云养其不足也)
 王氏曰素问曰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味养精者也谷养形者也药则疗病者也养精为本
 养形为次疗病为末(○史氏曰得是病者必贵急攻/调之使气内正内正则外邪客)
 (气无所容而疾去矣故五味以滋其气五谷以荣其/血五药以禦其邪而病不瘉者未之有也○吕氏曰)
 (先以五味五谷继以五药以/药医之下也虽然岂独医哉)
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
卷八 第 11a 页 WYG0093-0124a.png
 郑康成曰五气五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
 气凉脾气温肾气寒五声宫商角徵羽也(○贾氏曰/宫数八十)
 (一配土商数七十二配金角数六十四配木徵数五/十四配火羽数四十八配水此五声数多者声浊少)
 (者声清人之/言语似之)五色面猊青赤黄白黑察其盈虚休王
 吉凶可知(○贾氏曰假令冬时面色黑其气寒声应/羽此是盈而王吉可知若冬时其色黄其)
 (气热声应宫此是中央土/克己此是虚而休凶可知)三者剧易之徵见于外者
 (○贾氏曰气病在内人所不睹见/其声色则知其增剧及简易也)○王昭禹曰素问
 曰五脏之象可以𩔖推五脏之音可以意职五脏徵
卷八 第 11b 页 WYG0093-0124b.png
 验可以目察○王氏曰望其气又听其声又观其色
 以视其死生不过五以味谷药养其病亦不过五则
 以物之更王更废更囚更死不过五故也
两之以九窍(古吊/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贾氏曰此验其脉侯九窍与所视为两两与九藏为
 参(○易氏曰九窍皆有形而见于外者观其證之变/而有通塞之二候故曰两九藏皆有形而藏于内)
 (者察脉之动而有浮/中沉之三部故曰参)
 郑康成曰阳窍七阴窍二窍之变开闭非常(○刘执/中曰变)
卷八 第 12a 页 WYG0093-0124c.png
 (者失其/常职)正藏五又有胃膀胱大肠小肠藏之动谓脉
 至与不至○贾氏曰正藏五者谓肺心肝脾肾并气
 之所藏故得正藏之称又有胃膀胱大小肠乃六府
 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藏为九也黄帝八十一难经说
 胃为水谷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行道之府
 膀胱为津液之府气之所生下气象天故写而不实
 实而不满若然此则正府也故入九藏其馀胆为清
 净之府三焦为孤府非正府故不入九藏(○刘执中/曰神藏五)
卷八 第 12b 页 WYG0093-0124d.png
 (难经曰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是谓/神藏五也形藏四谓头角也耳目也口齿也胸中也)
 (故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谓之气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天以候)
 (头角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故三/部者各有天地人合为九分以应九野以察九藏故)
 (曰参之以九藏之动/则生死不能逃矣)
 史氏曰九窍在外九藏主之两之以外證之变动参
 之以九藏之脉息始能决之
 王昭禹曰难经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望以五气望
卷八 第 13a 页 WYG0093-0125a.png
 而知者也听以五声闻而知者也问以五味问而知
 者也诊九藏之动切脉而知者也
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
于医师
 贾氏曰以疾医中士八人各有能故使分治之也(○/王)
 (氏曰医师言使医分而治之疾医又言分而治之者/医师分疾病疕疡使各治之而疾医所治亦各有能)
 (也至于疡医但言凡有疡者受其已/药则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同科而)
 郑康成曰少者曰死老者曰终所以谓治之不愈之
卷八 第 13b 页 WYG0093-0125b.png
 状也医师得以制其禄且为后治之戒(○王氏曰兽/医曰死疾医)
 (曰终终则尽其道而死者也终亦有所以而非医/之罪亦书其所以焉使知如此者在所不治也)
疡医下士八人
 王昭禹曰气乖不和则为病血壅不行则为疡病以
 气而其伤在藏府疡以血而其伤在肌肤此疾医所
 以治内而疡医又有以治外也○郑锷曰疡者疾之
 至恶治之尤难伯牛有疾说者以为癞孔子曰亡之
 命矣夫荀偃瘅疽生疡于头至于大病目出而死信
卷八 第 14a 页 WYG0093-0125c.png
 夫为疾尤恶非他医所能愈故特设一官
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之树/反)药刮(音/刮)杀之齐(才细/反)
 王氏曰肿疡聚而不溃溃疡溃而不聚金疡刃创未
 必折骨折疡折骨未必刃创(○史氏曰金者凡锋刃/利芒所伤折者凡坠压)
 (颠覆所致肿疡痈而上生/疮者溃疡痈而含浓血者)
 郑锷曰王安石谓疾之恶者药或不能攻则有祝焉
 乃引素问上古移精变气祝由之说以为證(○郑康/成曰祝)
 (当为注读如注病/之注声之误也)
卷八 第 14b 页 WYG0093-0125d.png
  愚考医之用祝理或宜然今世有以气封疡而徙
  之者正祝由之遗法也祝之不胜于是用药药或
  不能去必刮以刀而去恶血刮而不效必杀之以
  药而食其恶肉凡四法各有浅深之度故言齐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音/饩)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
味节之
 郑康成曰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
 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堥置石胆丹砂雄黄礜
卷八 第 15a 页 WYG0093-0126a.png
 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
 之以注创恶肉破骨皆尽出
 王氏曰以五气养之生之也独于疡言素问曰形不
 足温之以气疡之治宜以气也而以五气养之反在
 以毒攻之之后则必先除其恶然后可养也(○郑康/成曰五)
 (气当为五谷/字之误也)以五药疗之治之也凡疗疡者五毒五
 气五味亦所以疗之也而独言以五药疗之者以药
 为主也○郑康成曰节节成其药之力也(○贾氏曰/即下文以)
卷八 第 15b 页 WYG0093-0126b.png
 (酸养骨之/𩔖是也)
 史氏曰治疗之序五毒攻之利法也自内作者血气
 壅滞不利不瘉自外受者毒必相资不利不瘉利己
 则肠胃虚以五谷之气补之以五药之良调之以五
 味之中节之则内和而平外疾去而支肤全矣(○王/昭禹)
 (曰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而疡医以五药疗/之然后以五味节之者疾医所言者养也凡养以治)
 (内为主故先味而后药疡医所言者疗/也凡疗以治外为主故先药而后味)
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
卷八 第 16a 页 WYG0093-0126c.png
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郑锷曰先攻以五毒后疗以五药岂其五药并用而
 求一物之幸中哉又当视其病之所损者而审其味
 以养之也其有损于骨则以酸养之酸之味由木所
 作木强能立事可以强其骨有损于筋则以辛养之
 辛之味由金所作金能缠合异物可以收其筋有损
 于脉则以咸养之咸之味由水所作水能流行可以
 柔其脉有损于气则以苦养之苦之味由火所作火
卷八 第 16b 页 WYG0093-0126d.png
 气炎上可以作其气有损于肉则以甘养之甘之味
 由土所作土能含载万物可以生其肉有损于窍则
 以滑养之滑石之性能滑物而通之可以利其窍凡
 此皆疗疡之法也(○王昭禹曰素问曰酸收辛散咸/耎若坚甘缓夫肉以骨为体骨收)
 (则强故以酸收之肉以筋为节筋散则不挛故以辛/散之脉所以行血脉耎则和故以咸耎之气所以充)
 (体气坚则实故以若坚之肉缓则不壅故以甘缓之/窍利则不滞故以滑利之且肾主骨肾水属也故欲)
 (收肝主筋肝木属也故欲散心主脉心火属也故欲/耎肝主气肺金属也故欲坚脾主肉脾土属也故欲)
 (缓至于窍则以骨为体而以肉为包所以通气也素/问曰骨肉滑利可以长久惟滑则无所凝止则窍亦)
卷八 第 17a 页 WYG0093-0127a.png
 (水属也故以滑利为主○刘执中曰以酸养骨者酸/主肝而肾主骨以子养母则骨之折者可续以辛养)
 (筋者辛主肺金之味也而克木不使肝与筋过盛以/咸养脉者心火也而主于脉咸水之味而克火不)
 (使心与脉过盛以苦养气者肺金也而主于气苦火/之味而克金不使肺盛气过血以甘养肉者脾主肉)
 (甘者土之味而主脾者也养之使盛则肉速长而疡/可合以滑养窍者窍不滑则闭塞不通而毒气内壅)
 (则反攻于疡不可得而速合然则疡之为病也四而/所以破陷者肉也断折者骨也则夫气也脉也筋也)
 (过盛而流通则其疡不可得而合矣故必抑之使微/而肉也骨也缺损而欲其合且续也故必养之而使)
 (盛窍则利之而使通/此所以为疗疡之道)
 史氏曰疡之作本于壅滞郁结药之用专于通利疏
卷八 第 17b 页 WYG0093-0127b.png
 导则疾何由而有譬之治国上情下宣下情上达无
 有壅蔽之患治斯举矣然则用宣利之药者痬医之
 大法至于血气之虚实在乎用药之多寡如盘走圆
 贵乎得其意而已
 陈及之曰医官之属自万民疾病及禽兽无不治疗
 而王朝公卿大夫士则不主治之何也盖卿大夫士
 权力足以致之财赂足以使之故治不在上之人设
 官掌之也若万民之疾病良医既不肯治非设官以
卷八 第 18a 页 WYG0093-0127c.png
 治之则人有死非其命矣
兽医下士四人
 郑锷曰古者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有赖其力用其力
 而不治其疾则种𩔖浸溃以死何以供用自汉以来
 如张里以马医而击钟黄宪乃牛医之子则兽医者
 岂非为牛马而设
  愚案人为万物之灵君仁民而后爱物故人之为
  医二兽之为医一
卷八 第 18b 页 WYG0093-0127d.png
掌疗兽病疗兽疡
 史氏曰疾与病一也分言之则疾浅而病深俱治之
 者贵人也至于兽医则疗兽病而已不问其疾彼其
 口不能言不食水草而鸣之哀亦先王之所不忍医
 固不可无也
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
之凡疗兽疡灌而刮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音/似)
 郑锷曰兽与人异𩔖不可求于言语痛痒之际故其
卷八 第 19a 页 WYG0093-0128a.png
 病为难知疗之之法则先灌药剂以行之行则知其
 病之所在然行之不已则其病浸剧又当节以止之
 盖先动其脉气脉气不发无从用药因其气所发动
 之处从而养之则其病可除若疗其疡亦灌以药既
 灌则括其恶肉以发其恶然后外附以药内养其气
 而用刍秣以食之此疗兽疡之法
凡兽之有病者有疡者使疗之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
 史氏曰疾医于人死则书其所以而兽医于兽死则
卷八 第 19b 页 WYG0093-0128b.png
 计其数而已其详略不同皆先人后物之意所谓计
 其数而后进退之者随其勋效之有无而予夺其食
 医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是也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
十人
 郑康成曰酒正酒官之长○黄氏曰宫正宫伯之掌
 宫室居处之正也膳夫庖人之事膳羞饮食之常也
 酒酱醯醢宜联膳饮舍次帟幕宜联宫室离之而在
卷八 第 20a 页 WYG0093-0128c.png
 医师之后其下遂列府藏嫔御之官盖以为厚味腊
 毒游观怠荒货贿逐至声色纵欲皆足以致疾其在
 典章虽不可已而可节其在人情虽不能免而可戒
 是皆大宰之所当知自秦以来宰相不复预此凡人
 主共养尽属少府乃为天子私人夫岂惟宰相不得
 预而医卜史官加诸吏左右曹则与闻政事矣尚书
 密掌枢机则权侔宰相矣
 薛平仲曰酒以行礼固不能不用而酒以乱德尤不
卷八 第 20b 页 WYG0093-0128d.png
 可轻用观酒诰一篇周公之虑悉矣则设官分职之
 际岂苟然哉故于酒正之官则以命士而掌政令以
 式法而授酒材而为酒为浆者则以奄官女奚主之
 盖酒正以如是之式而畀之酒浆之人为如是之用
 以入于酒正之府内不可以妄为而外有可稽验事
 制曲防之意远矣
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凡为公酒者亦如之
 王昭禹曰酒之为物以承祭祀以供宾客以养老病
卷八 第 21a 页 WYG0093-0129a.png
 以行爱敬之情一事不可遗一礼不可阙先王由是
 设官以掌之然所谓政令非特酿造供承之事刍豢
 为酒非以为祸而酒之流实生祸故始乎治常卒乎
 乱则酒正之掌政令亦所以谨酒也
 郑康成曰式法作酒之法式作酒既有米曲之数又
 有功沽之巧月令曰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糵必时
 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王昭禹/曰式若米)
 (曲多寡之数法若/水火齐量之差)○郑司农曰授酒材授酒人以其
卷八 第 21b 页 WYG0093-0129b.png
 材也(○贾氏曰酒材即米曲糵○王昭/禹曰凡资之以为酒者皆是也)
 郑康成曰公酒谓乡射饮酒以公事作酒者亦以式
 法及酒材授之使自酿也(○王氏详说曰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而兴贤者能者)
 (以礼礼宾之此乡饮酒也党正曰国索鬼神而祭祀/则以礼属民而饮酒于序此亦乡饮酒也乡大夫又)
 (曰退而以乡射之礼询于众庶此乡射饮酒也州长/曰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此亦乡射饮酒也故)
 (所用之酒为公酒若夫族师所掌初无饮酒之礼春/秋祭酺相为酬酢其非公酒欤○史氏曰自王及后)
 (世子之用与凡所以为祭祀宾/客乡射燕享之奉者皆曰公酒)
 陈及之曰三代无𣙜酒法酒诰禁群酒息斗争甚严
卷八 第 22a 页 WYG0093-0129c.png
 今酒正酒官不掌禁酒至地官司暴禁饮食于市者
 秋官有萍氏掌几酒谨酒盖先王所以为酒者为祭
 祀宾客设也自酒正之外官府不得私酿每岁给其
 秩酒惟乡遂官长有乡射饮酒之礼则酿未可知矣
 然酒正内官也以下又皆奄人女奚为之势不可以
 呵禁外事而萍氏刑官之属司暴市官之属俾之谨
 察酒禁则顺矣后世专立酒官务在𣙜酤恐齐民夺
 其利故禁察酒亦有职先王无此意也
卷八 第 22b 页 WYG0093-0129d.png
辨五齐之名一曰泛(芳剑/反)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鸟浪/反)
四曰缇(音/体)齐五曰沈齐
 贾氏曰辨者言不自造酒直辨五齐之名但知其清
 浊而已○王昭禹曰五齐用以祭祀每以祭祀其造
 作必有量数故曰齐焉
 郑锷曰太古有明水以为醴其后乃有玄酒玄酒之
 后又有五齐五齐之后乃有三酒至于酒则其味厚
 矣味之厚者生于薄味之薄者生于玄去古益远则
卷八 第 23a 页 WYG0093-0130a.png
 礼文益变然五齐虽生于玄酒而五者之中亦自有
 厚薄之齐自泛之醴自醴之盎自盎之缇自缇之沈
 非色不同也味亦不同非惟厚薄不同清浊又不同
 其齐不同则其名不同其名不同则不可以不辨故
 使酒正辨之盖玄一变始有泛齐成而泛泛然而滓
 则浮而上泛齐一变始有醴齐成而汁滓相将其体
 则厚而甜醴齐一变始有盎齐成而滃滃然其味得
 中(○郑康成曰自醴以上尤浊缩酌者盎以下差清/○贾氏曰谓泛齐醴齐皆以茅泲之使可酌故司)
卷八 第 23b 页 WYG0093-0130b.png
 (尊彝云醴齐缩酌盎以下差清以清酒泲之/不用茅故司尊彝云盎齐涚酌郑注涚清也)过此以
 往然后有缇齐其色红赤味已是酒故名曰缇缇言
 其是酒也(○史氏曰沉者/上澄而下浊)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也
 此泛所以处五齐之先而沈所以处五齐之下凡此
 皆用以事神记曰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
 酒在下是谓承天之祜又曰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
 酒在下示民不淫也盏则盎尔澄则沈尔酒正辨其
 名然后辨三酒四浆之物因名然后有实也
卷八 第 24a 页 WYG0093-0130c.png
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
 史氏曰三酒而辨其物者谓其形已成兼以共人饮
 取其能养阳能合欢也○王氏曰五齐言名三酒言
 物五齐以祭祭则致其义名者义之所出故也三酒
 以饮饮则致其实物者实之所效故也○史氏曰事
 者方有事于糟漉昔者熟之而可久清者澄之而可
 饮(○郑锷曰昔之为言宿昔之意谓日久而渐清之/酒也礼记曰犹明清与盏酒于旧醳之酒所谓)
 (旧醳之酒者昔酒也惟其涚而久故谓之旧醳逮其/后也遂有清酒其色益清明记礼所以盏酒涚于是)
卷八 第 24b 页 WYG0093-0130d.png
 (是也盏酒盎齐也盎齐差清又以/清酒涚之则知清酒之为大清矣)○王氏详说曰以
 昔酒为久则知事在昔之上为近而清在昔之下为
 尤久也以事为有事者之酒则昔为无事者之酒而
 清为诸臣所酢者之酒矣盖祭祀之礼有行事者有
 预陪祀而不得行事者事酒昔酒其出于此若夫司
 尊彝云皆有罍诸臣之所酢盖九献之礼王及后皆
 四而诸臣一王酢以醴后酢以盎诸臣所酢以清酒
 而已是不敢与王之神灵等
卷八 第 25a 页 WYG0093-0131a.png
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于已/反)三曰浆四曰酏(以支/反)
 王昭禹曰饮于三酒为薄于五齐为厚亦人所饮者
 故亦言辨其物(○史氏曰四饮辨其物者取三酒之/馀加之以四饮之物而后酿焉是故)
 (未成而曰浆已成而曰饮饮/不以酒名取其为酒之贰也)郑锷曰清则泲醴而
 为之醴至厚而浊泲之则清而可饮医则酿粥以为
 之比于醴则少清浆则酨浆之可饮者(○贾氏曰酨/之言载米汁)
 (相载/也)酏则稀粥之可饮者(○王氏详说曰医酏/皆粥也但分厚薄耳)○贾
 氏曰案浆人有六饮此言四者郑注浆人云酒正不
卷八 第 25b 页 WYG0093-0131b.png
 辨水凉无厚薄之齐
掌其厚薄之齐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馔及后世子之
饮与其酒
 贾氏曰自五齐以下并是酒人浆人所为故直掌其
 厚薄之齐
 史氏曰备之三酒副之四饮而馔设之味以之共王
 则然耳后及世子酒饮之数未必全共而馔设之味
 未必全享○贾氏曰馔谓馔陈其具设之也○王氏
卷八 第 26a 页 WYG0093-0131c.png
 曰后世子之饮与其酒共之而已弗为之馔○王昭
 禹曰此不言五齐则五齐独用于祭祀也
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音二/下同)
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
 易氏曰酒正初以式法授酒材及成又以式法共用
 不可多不可寡也○贾氏曰五齐五尊三酒三尊故
 云八尊此除明水玄酒若五齐加明水三酒加玄酒
 此八尊为十六尊不言者举正尊也
卷八 第 26b 页 WYG0093-0131d.png
 贾氏曰先郑谓大祭天地中祭宗庙小祭五祀其实
 天地自有大祭小祭宗庙亦有大祭后郑之说皆据
 司服六冕差之也
 郑锷曰祭祀之礼以神事之则用五齐以人养之则
 用三酒其尊有八酒正以法共之其实本以事鬼神
 三酒之用不一始焉以酌献终焉以酢诸臣贵其有
 馀而不欲其嗛是故大祭度用一尊则用三尊以为
 副贰中祭度用一尊则用二尊以为副贰小祭度用
卷八 第 27a 页 WYG0093-0132a.png
 一尊则用一尊以为副贰祭之大则所酌者多祭之
 小则所酌者寡此所以为降等皆有酌数取足而无
 乏耳唯尊中所实齐酒专以事神而不以饮诸臣不
 用副贰之尊器之大小量之多寡俱有一定之数盖
 五齐虽以致礼之文无实则近于伪而不诚非所以
 交神明之道故虽不副贰亦皆有器量乃所以致礼
 之实
  愚案酒之有贰谓既荐鬼神而后以鬼神之福爵
卷八 第 27b 页 WYG0093-0132b.png
  群臣所以广神施也大祭天地用三贰谓天地之
  施广而周中祭宗庙用再贰谓宗庙之设施视天
  地虽杀而犹广小祭山川用一贰谓山川之施为
  微大抵皆是广神之惠泽以及下记曰祭者泽之
  大者也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
共宾客之礼酒共后之致饮于宾客之礼医酏糟皆使
其士奉之
 王昭禹曰礼酒谓致享于宾客之酒飨以训恭俭爵
卷八 第 28a 页 WYG0093-0132c.png
 盈而不敢饮为礼而已
 史氏曰后之宾客公卿之妻燕见而饮也○王氏曰
 建国则王立朝后立市祭祀则王耕以供粢盛后蚕
 以为祭服王献而后亚祼王亲牵射牲后亲彻豆笾
 宾客则亦王祼献而后亚献则王致酒后致饮夫妇
 相成之义也
 郑锷曰医与酏则必糟而不泲盖泲则清而不浊糟
 则浊而不清后与王同体故所用之物不无少屈也
卷八 第 28b 页 WYG0093-0132d.png
 ○易氏曰酒正以奉王也不以奉王之职奉宾客故
 使其士○郑康成曰士谓酒人浆人奄士
凡王之燕饮酒共其计酒正奉之
 易氏曰燕朝之暇王所与饮酒或与同姓之伯父叔
 父或异姓之伯舅叔舅或公卿大夫之贵而亲也
 王昭禹曰燕以示慈惠恐其过故共其多寡之计(○黄氏/曰燕宾)
 (客有常礼故共其计左传曰臣侍君燕过三爵/非礼也三爵献酬酢也酒正奉之察其过也)
 锷
曰说者谓王者之尊不可拘以有司之法制今则
卷八 第 29a 页 WYG0093-0133a.png
 奉其多少之计何也盖至尊之酒不可以常礼拘至
 于燕饮则不得不为之防纣为长夜之饮后至于丧
 六百年之业由无节之所致不参计于礼饮而奉于
 燕饮使王知其过多则自为之戒其虑远矣示慈惠故
 燕饮酒取醉而已不若飨之为有节然当防其过焉
凡飨士庶子飨耆老孤子皆共其酒无酌数
 郑锷曰飨礼之严几设而不倚爵盈而不饮所以训
 恭俭而此言共酒无酌数何也盖此所谓飨非大飨
卷八 第 29b 页 WYG0093-0133b.png
 也以飨士庶子之在王宫也有宿卫之忠勤或用酒
 以饮之所以劳其功耆老之子孤子之父死于王事
 悯其茕独无依或用酒以饮之所以念其功其享之
 也不过以醉为度示恩意之厚耳(○刘中义曰优宫/中之环卫恤死亡)
 (之老幼必尽/其量而共之)○郑节卿曰燕群臣嘉宾所以恩之也
 享士庶子所以任之也飨耆老孤子所以报之也大
 拘则欢不洽宾主百拜酒止三行非所以使之醉酒
 饱德也共其酒无酌数则曲尽其情而极其欢未醉
卷八 第 30a 页 WYG0093-0133c.png
 而威仪抑抑既醉而威仪怭怭矣夫外严于分而内
 则怀之以恩生蒙其力而死恤其老幼仁之至义之
 尽也
掌酒之赐颁皆有法以行之凡有秩酒者以书契授之
 易氏曰赐即赐予颁即匪颁皆出于禄秩之外法即
 太宰九式之法皆以其式法行之则好赐匪颁虽王
 者非常之恩亦无非天下之常法○郑司农曰有秩
 酒者给事中予之酒秩常也常受酒者国语曰至于
卷八 第 30b 页 WYG0093-0133d.png
 今秩之○王氏曰秩酒有常赐之酒也郑氏以王制
 九十日有秩谓有秩酒者老臣也老臣固有秩酒然
 有秩酒则非特老臣而已授以书者使知其所得之
 数授以契者使执之以取酒也
 史氏曰赐颁者时有所予之横赐秩酒者月有所给
 之定数也
 刘执中曰酒虽出于酒人莫不关于酒正也
酒正之出日入其成月入其要小宰听之
卷八 第 31a 页 WYG0093-0134a.png
 郑康成曰出谓授酒材及用酒之多少受用酒者日
 言其计于酒正酒正月尽言于小宰○贾氏曰受用
 酒是酒人也
  愚案一酒至微尤不少置非是督责之察要之一
  事废则一职废今日之不治他日必有不胜治之
  叹故日入其成月入其要经特于酒正见之意者
  三百六十之职无时不然
 王氏曰特谨其出异于其馀物毖酒之意也必小宰
卷八 第 31b 页 WYG0093-0134b.png
 听之则守出纳之正而正其不如法者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饮酒不会以酒式诛赏
 易氏曰日入其成计一日之出月入其要计一月之
 出小宰听之计所出而已未计夫入焉至于岁终然
 后小宰以所入之要而致于大宰大宰乃以初授式
 法之多寡而会一岁之所共所用盖将以酒式而行
 诛赏也
  愚案不会者非直纵之饮也王燕饮而必共其计
卷八 第 32a 页 WYG0093-0134c.png
  曷尝不计之有司严奉酒之吏乃所以默制人主也
 刘执中曰国之储贰政之本原未可以酒乱其性焉
 圣人谨微如此
 郑锷曰酒正掌酒之政令其始以式法授酒材彼违
 式而酒恶不可以无诛如式而酒美又乌得而不赏
 故曰以酒式诛赏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王氏曰郑氏以奄为精气闭藏者盖民之有是疾先
卷八 第 32b 页 WYG0093-0134d.png
 王因择而用焉与籧篨蒙镠戚施直鏄聋瞆司火瞽
 矇修声同若以为刑人则国君不近况于王乎若刑
 无罪之人而任之则宜先王之所不忍
 贾氏曰以其与女酒及奚同职故用奄人奄不称士
 亦府史之𩔖
 郑康成曰女酒女奴晓酒者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
 官为奴其少材智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
 女○贾氏曰言女酒三十人则女酒与奚为什长若
卷八 第 33a 页 WYG0093-0135a.png
 胥徒也奚三百人以其造酒故多也
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奉之以役世妇
 史氏曰五齐三酒酒正授式法酒材为者酒人酝酿
 之也
 郑锷曰周礼有两世妇一在春官以卿一人为之一
 乃天官内宰世妇与九嫔为列者也先儒以此世妇
 谓春官之卿掌女宫之宿戒者殊不知内宰之世妇
 于祭祀之时当涖陈其具酒人乃奄人也奄人固宜
卷八 第 33b 页 WYG0093-0135b.png
 与内人联事则其听世妇役也宜矣安可以为春官
 之卿耶○史氏曰酒非常用必祭祀之馀因以为饮
 周公诰康叔曰祀兹酒则祭祀方用酒明矣越庶国
 饮惟祀德将无醉则因祭祀而为饮亦明矣有奄十
 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其奉酒于内则受世妇之
 役而世妇亦惟祭祀用之而已
共宾客之礼酒饮酒而奉之
 王氏曰飨酒为礼而已故谓之礼酒燕以示慈惠故
卷八 第 34a 页 WYG0093-0135c.png
 燕酒谓之饮酒(○史氏曰礼酒饮酒多寡异也夫一/献之礼宾主百拜而酒三行所以防)
 (其多而失礼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以将其厚意所以致其多而尽欢也)○王昭禹曰非
 特供其酒又奉其事○黄氏曰酒浆笾醢皆内事宗
 庙之祭祀宾客之飨食王后行礼于此世妇诏之酒
 正不与故酒人共酒而奉之直致内事郑言酒正使
 之非也诗曰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后夫人
 之职也
凡事共酒而入于酒府凡祭祀共酒以往宾客之陈酒
卷八 第 34b 页 WYG0093-0135d.png
亦如之
 郑锷曰凡事则不一事也皆共其酒则酒之用亦不
 一矣酒之用不一则其费也广酒人既共其酒必以
 数入于酒正之府若酒人不入其数则酒正何以日
 入其成月入其要哉入与凡䱷征入于玉府皮毛筋
 骨入于玉府之入同○郑康成曰凡祭祀小祭祀也
 ○王氏曰祭祀共酒以往则自有奉之者往待其令
 而已○郑锷曰祭祀共酒以往不必自往宫中祭祀
卷八 第 35a 页 WYG0093-0136a.png
 听世妇之役在外之祭祀不必自往宾客之来王朝
 有归饔饩之酒所谓上公壶四十皆陈侯伯三十有
 二皆陈是也陈则设之于堂东自有掌客往焉酒人
 奄者也不当从事于其间(○黄氏曰外祭祀宾客陈/酒皆共酒以往酒正使其)
 (士奉/之)
浆人奄五人女浆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王昭禹曰酒浆皆人所饮有酒人又有浆人者盖其
 造酿异法故异职也○郑康成曰女浆女奴晓浆者
卷八 第 35b 页 WYG0093-0136b.png
  愚案酒浆笾醯醢盐幕等人皆以奄为之以此等
  人只可给役使不可使入王之燕寝
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酒府
 史氏曰酒正言四饮而此云共王之六饮盖酒正辨
 其清浊醇醨六饮之中唯水为清冷所以和酒凉为
 寒粥所以投酒随汲而有随取而辨厚薄之齐不必
 辨所以不言○郑锷曰饥食而渴饮人道之常饮以
 水为主其水岂可以常饮哉用米以将之于是而有
卷八 第 36a 页 WYG0093-0136c.png
 浆汉人谓之酨浆言其米汁相载也自浆而为醴则
 稍厚而可饮自醴而为凉则又杂糗饮之水以为饮
 也曰医则酿粥为醴也曰酏则薄粥也酒正有清而
 无醴此有醴而无清清与醴一物也醴之厚泲之则
 清也○王氏详说曰醴有清有糟清泲也糟醇也以
 可饮言之则曰醴以泲之清言之则曰清醴恬可饮
 故五齐六饮皆有醴楚元王为穆生设醴即此也○
 薛氏曰内则有醴清糟酏浆醷滥而无水凉医玉藻
卷八 第 36b 页 WYG0093-0136d.png
 有水浆酒醴而无凉医者清醴之泲也糟醴之浊也
 酏内则所谓酏也醴内则所谓黍酏也医内则所谓
 醷也凉内则所谓滥也水凉之末非酒正之所辨故
 内则无水凉亦以其略而薄之也浆人六饮始水玉
 藻五饮亦上水反其本也酒在饮中非用浆人之法
 故浆人六饮无酒玉藻五饮有酒异代之礼古者于
 五饮六饮醴为多○王昭禹曰酒以用于祭祀为主
 若浆则主于饮而已故浆人但言共六饮而未尝及
卷八 第 37a 页 WYG0093-0137a.png
 祭祀○郑锷曰必入于酒府者以共王之饮则酒正
 职当共奉之故耳
共宾客之稍礼共夫人致饮于宾客之礼清醴医酏糟
而奉之
 黄氏曰饮常颁也以共宾客谓之稍礼常日稍用之
 非必备六饮礼饮后夫人致稍礼浆人共不由酒府
 继粟继食之义○贾氏曰夫人谓三夫人致饮于宾
 客助王养宾亦致于客馆清醴醴之泲者即酒正一
卷八 第 37b 页 WYG0093-0137b.png
 曰清也医酏不泲者此二饮与后同而奉之者亦使
 浆人奄士奉之○王氏曰夫人有致饮于宾客之礼
 则犹冢宰之有好赐予也盖上下内外小大相成焉
 礼之所以立也○郑氏曰亦酒正使之也(○贾氏曰/以酒正云)
 (使其士奉/之者也)
  愚案或疑后之所致有医有酏夫人所致于医酏
  之外又有醴后所致者糟而奉之至夫人所奉于
  醴则清之于医酏则糟之则夫人所致若有加于
卷八 第 38a 页 WYG0093-0137c.png
  后何也不思后之致饮共于酒正之府者在所不
  必言特医酏糟皆使其士奉之士者康成谓酒人
  浆人奄士若夫人致饮不可以供后之职奉之凡
  清之为醴浊之为医酏糟惟浆人得而奉之矣贵
  贱之等不待辨而可知
凡饮共之
 王昭禹曰膳夫言凡王之馈饮用六清则上文共王
 之六饮者乃馈食所共也此言凡饮共之非必馈食
卷八 第 38b 页 WYG0093-0137d.png
 (○黄氏曰凡/饮自后而下)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郑康成曰凌冰室也诗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
 纳于凌阴
  愚案冰既是饮食中用故次酒正
 薛平仲曰凌人以掌冰为职于酒浆无关也特属于
 酒浆之末盖酒所以奉阳冰之用所以禦阳也一身
 之血气常流于天地间阴阳节宣之不至则未有不
卷八 第 39a 页 WYG0093-0138a.png
 致戾者岂足以与天地同流哉观凌人之属于酒浆
 之末则大宰佐王之道密矣
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郑节卿曰周虽改正朔每用夏正故凌人之职正岁
 十有二月令斩冰夏颁冰掌事秋刷皆夏月也如诗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每书月者皆夏正若周正则不
 书月一之日二之日是也○贾氏曰周十二月冰未
 坚也诗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
卷八 第 39b 页 WYG0093-0138b.png
 日谓周之二月夏之十二月三之日谓周之三月夏
 之正月与此周礼十二月藏冰校一月者豳地寒故
 纳冰可用夏正月也
 王昭禹曰斩取以建丑之月纳藏以建寅之月盖阴
 积而为冬建丑之月阴虽已退而其气犹盛阳虽已
 萌而其气未浮阴气有馀而强阳气不足而弱斩而
 藏之所以宣助阳气○郑锷曰冰不坚厚则不可取
 欲取诸冰厚腹坚之时故记则谓之伐诗则谓之凿
卷八 第 40a 页 WYG0093-0138c.png
 此则谓之斩○杜氏曰三其凌三倍其冰(○郑康成/曰三之者)
 (为消释度也○易氏曰三为冰室以待亥子丑三月/之用盖天时不可预必有冬而无冰者凡亥子丑三)
 (月之閒皆可藏冰/故三其凌以待之)
 李景齐曰藏冰将以备暑亦所以达阳出冰虽以禦
 暑亦所以助阴盖阴阳之气流行乎天地閒一气不
 至则闭塞而为灾一气或过则乖戾而为疾善防患
 者养其弱而抗其强故方阴之盛而阳之微则凿冰
 以达阳或损有馀以补不足故方阳之隆而阴之消
卷八 第 40b 页 WYG0093-0138d.png
 则出冰以禦暑圣人所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
 之宜以此也豳诗言王业所致之由而必有及于凿
 冰冲冲申丰言阴阳之和而无水旱疫疠之灾者亦
 推其本于凿冰出冰之得其道凌人一职岂非若缓
 而实急乎
春始治鉴(胡暂/反)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
亦如之
 贾氏曰春谓正月也○郑康成曰鉴如甀大口以盛
卷八 第 41a 页 WYG0093-0139a.png
 冰置食物于中以禦温气春而始治之为二月将献
 羔而启冰○郑锷曰春分奎星朝见东方蛰虫始出
 时将用冰始修饰盛冰之器以鉴名之者左传曰美
 泽可以鉴谓其光泽也
 贾氏曰外内饔之膳羞谓王及后世子并飨耆老孤
 子等二月之后皆须鉴以盛冰○郑康成曰酒浆酒
 人浆人(○贾氏曰酒人举酒/而言浆人举醴而言)酒醴见温气亦失味○
 王昭禹曰膳羞感暑气则易败酒醴感暑气则易酸
卷八 第 41b 页 WYG0093-0139b.png
 必共冰以寒之也
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
 贾氏曰祭祀谓天地宗庙社稷之事皆共冰冰有鉴
 则冰不消释食得停久宾客谓诸侯来朝王礼之以
 飧及饔饩直共冰以往无鉴也
大丧共夷槃冰
 郑康成曰夷之言尸也实冰于夷盘中置之尸床之
 下所以寒尸○王昭禹曰死必臭腐故用冰以寒之
卷八 第 42a 页 WYG0093-0139c.png
 夷之言伤也冰槃曰夷槃移尸于堂曰夷堂床曰夷
 床衾曰夷衾皆以哀伤为主
夏颁冰掌事
 贾氏曰颁冰颁赐群臣也掌事主赐冰之多少合得
 与不合得之事○王昭禹曰阳气过盛无以制之非
 徒有烦缛之患阴阳不和反伤人之形而疾疠作故
 夏之痒疥以阳气伤于皮肤故也秋之疟寒以夏阳
 之伤于腑脏故也先王至是而颁冰者所以禦暑患
卷八 第 42b 页 WYG0093-0139d.png
 也○薛氏曰郑氏引春秋传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
 朝觌而出之以为夏颁冰之證非也案左氏传昭四
 年大雨雹季氏问申丰曰雹可禦乎对曰古者日在
 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祭寒而藏之献羔而
 启之公始用之火出而毕赋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
 无不受冰杜预以西陆为三月日在大梁之次清明
 节谷雨中是夏三月是时蛰虫已出有温暑臭秽宜
 当用冰故以时出之后郑泥于夏颁冰之言乃以西
卷八 第 43a 页 WYG0093-0140a.png
 陆为四月立夏之时又引夏颁冰以为说不知四月
 立夏则日在实沈之次转而行南陆何以谓之西陆
 朝觌不然则左氏何以又曰火出而毕赋火出于辰
 即夏之三月也若出次必待四月立夏之时则何三
 月火出而毕赋乎郑氏之说吾无取焉意者日在西
 陆火出于辰在夏为二月是时方出冰夏则取而颁
 之耳颁非出也若必日在西陆暑气盛而后颁冰非
 特不知颁冰之制亦不知西陆日行之度
卷八 第 43b 页 WYG0093-0140b.png
秋刷
 郑司农曰刷除冰室当更纳新冰也
 
 
 
 
 
 周礼订义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