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
卷五十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
 乐记第十九之一
  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录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
  乐之义此于别录属乐记盖十一篇合为一篇有乐
  本乐论乐施乐言乐礼乐情乐化乐象有宾牟贾师
  乙魏文侯今虽合此略有分焉案艺文志云黄帝以
  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周衰礼坏其乐尤微以
卷五十 第 1b 页
  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
  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
  其义理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生共采周官
  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王度傅之以授
  常山王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乐记
  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今乐记断取十
  一篇馀有十二篇其名犹在奏乐第十二乐器第十三
  乐作第十四意始第十五乐穆第十六说律第十七季
卷五十 第 2a 页
  札第十八乐道第十九乐义第二十昭本第二十一
  昭颂第二十二窦公第二十三是也 程子曰礼记
  除大学中庸惟乐记为近道学者深思自得之 黄
  氏震曰此书閒多精语如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
  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皆近
  世理学所㨿以为渊源如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
  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晦庵先生
  所深嘉而屡叹者也又曰此篇之外所馀十二篇及
卷五十 第 2b 页
  河间献王之乐记孔氏作疏时其书已泯绝 黄氏
  乾行曰以乐记名篇宜若专言乐也其多与礼对举
  而互言之何也周子曰古者圣王制礼法脩教化三
  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
  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此
  得其序而和礼先乐后之道阙一不可者也故篇以
  乐记名而礼必对举而互言之也
  案汉河间献王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作乐记二
卷五十 第 3a 页
  十四卷成帝时王禹献入秘府其书遂亡此乃刘向
  校书时所得与河间献王所采绝不相同盖献王所
  采者其事此所陈者义也史记乐书全用其文或谓
  褚少孙所补褚与刘向同时必刘校定后褚取入之
  耳又考史记与此目录次第各不同孔疏言郑目第
  三乐施第四乐言第五乐礼与刘目录正合而今易
  之疑传郑学者南皇北熊孔疏以皇为㨿则易郑次
  者或皇也今分篇如其旧而以异同附见之
卷五十 第 3b 页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
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
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毗志反而乐/如字又音洛)
 正义郑氏康成曰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孔疏五音/清浊相杂)
 (比/和)单出曰声(孔疏单有一声/无馀声相杂)形犹见也乐之器弹其
 宫则众宫应然不足乐是以变之使杂也易曰同声
 相应同气相求(孔疏易文言文同声虽相应/不得为乐必有异声相应)春秋传
 曰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卷五十 第 4a 页 WYG0125-0539a.png
 (孔疏昭二十年晏婴语/琴瑟一声不得成乐)方犹文章也干盾也戚斧也
 武舞所执也羽翟羽也旄旄牛尾也文舞所执周礼舞
 师乐师掌教舞有兵舞有干舞有羽舞有旄舞(孔疏周/礼有干)
 (舞无兵舞郑司农云干舞兵舞也郑引乐/师益以兵舞以经云干戚则是大武也)诗曰左手
 执籥右手秉翟(孔疏证羽/舞是翟舞) 孔氏颖达曰此章论音
 声起于人心故名乐本人心既感外物而动口以宣
 心形见于声心若感死丧之物而兴动于口则形见
 于悲戚之声心若感于福庆而兴动于口则形见于
卷五十 第 4b 页 WYG0125-0539b.png
 欢乐之声也既有哀乐之声自然一高一下或清或
 浊而相应不同故云生变变谓不恒一声变动清浊
 也声既变转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谓之音也音则今
 之歌曲也以乐器次比音之歌曲而乐器播之并及
 干戚羽旄鼓而舞之乃谓之乐也 又曰初发口单
 者谓之声众声和合成章谓之音金石干戚羽旄谓
 之乐则声为初音为中乐为末也所以惟举音者举
 中见上下矣 张氏守节曰夫乐之起其事有二一
卷五十 第 5a 页 WYG0125-0539c.png
 是人心感乐乐声从心而生一是乐感人心心随乐
 声而变 陈氏旸曰文者音之杂方者音之节音之
 杂者音之始音之节者音之成故情动于中而形于
 声则成文声相应而生变然后成方此始与成之辨
 也 方氏悫曰人心之静性自然也及其动也物使
 然耳心静则藏于默心动则发于言故形于声有声
 矣或倡或和则相应无常也宫变生徵徵变生商商
 变生羽羽变生角上下相通而方成则杂比之矣故
卷五十 第 5b 页 WYG0125-0539d.png
 谓之音音既杂比则节奏可听人斯乐之不知手舞
 足蹈也故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
 乐也以人乐之故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
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
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
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
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噍子遥反/杀色界反)
卷五十 第 6a 页 WYG0125-0540a.png
 (其乐之乐音洛啴昌善反/散思旦反柔说苑作调)
 正义郑氏康成曰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也噍踧也
 啴宽绰貌发犹扬也粗粗也 孔氏颖达曰此覆明
 上文感物而动之意结乐声生起所由也合音乃成
 乐是乐由此音而生本犹初也物外境也言乐初所
 起在于人心之感外境而变若外境痛苦则其心哀
 哀感在心故其声必踧急而速杀若外境所善心必
 欢乐欢乐在心故声必随而宽缓若外境会合其心
卷五十 第 6b 页 WYG0125-0540b.png
 心必喜说喜说在心故声必随而发扬放散无辄碍
 但乐是长久之欢喜是一时之说左传云喜生于好
 是喜与乐别也若忽遇恶事而心恚怒恚怒在心则
 其声粗以猛厉若外境见其尊高心中严敬严敬在
 心则其声正直而有廉隅不邪曲也性本静寂无此
 六事六事之生由应感外物而动故云非性也既六
 事随见而动非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在上制正礼
 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故云先王慎所
卷五十 第 7a 页 WYG0125-0540c.png
 以感之者也 方氏悫曰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丧
 所欲则哀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于所畏则敬于
 所说则爱此六者之别也噍则竭而无泽杀则减而
 不隆啴则阐而无馀缓则纡而不迫发则生而不穷
 散则施而无积粗则疏而不精厉则危而不安直则
 无委曲廉则有分际静者天之性动者人之情无所
 感则静有所感则动六者感于物而后动故曰非性
 也 辅氏广曰慎谓一嚬一笑不敢妄形一话一言
卷五十 第 7b 页 WYG0125-0540d.png
 不敢妄发
 通论张子曰古乐不可见盖为后人求之太深但以
 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求而得之乐之
 意尽于是诗止言志歌但永转其声令人可听耳今
 学者亦以转声不变字为善歌既长言之要入于律
 则知音者察之知此声入得何律错综以成文矣
 存疑孔氏颖达曰若外境亲属死亡心起爱情爱情
 在心则声和柔也
卷五十 第 8a 页
 案疏此语恐误亲属死亡必哀心感而声噍杀矣有
 何可爱而声和柔乎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道音导/行下孟)
 (反治直/吏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极至也同民心而出治道此其所
 谓至也 孔氏颖达曰政法律也既防慎其感故用
 正礼教道其志用正乐谐和其声用法律齐一其行
卷五十 第 8b 页
 用刑辟防其凶奸贺氏云虽有礼乐刑政之殊及其
 检情归正同至理极其道一也 陈氏旸曰礼乐者
 政刑之本政刑者礼乐之辅其极则一于同民心使
 之无悖逆诈伪之心一于出治道使之无淫佚作乱
 之事慎所以感之之效也 邵氏渊曰此又言圣人
 养其乐之本如此志者心之所之声者心之所发行
 者心之形也奸者心之贼也四者既谨则民心同入
 于善而治道由是而出养其本者如是则心发于声
卷五十 第 9a 页
 有不得其所者哉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
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音)
 (洛思息吏/反又音笥)
 正义郑氏康成曰言八音和否随政也玉藻曰御瞽
 几声之上下 孔氏颖达曰上云比音而乐之及干
 戚羽旄谓之乐此云音不云乐者乐以音为本变动
卷五十 第 9b 页
 由于音也治平之世其乐音安静而欢乐由君政和
 美而人心安乐故也祸乱之世其乐音怨恨而恚怒
 由其政乖僻而人心怨怒故也亡国谓将欲灭亡之
 国乐音悲哀而愁思由其人困苦哀思故也 陈氏
 旸曰治世以道胜欲其音安以乐雅颂之音也政其
 有不和乎乱世以欲胜道其音怨以怒郑卫之音也
 政其有不乖乎亡国之音则桑閒濮上非特哀以思
 而已其民亦已困矣书曰八音在治忽国语曰政象
卷五十 第 10a 页 WYG0125-0542a.png
 乐亦斯意欤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
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
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
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徵音旨/怗昌廉)
 (反懘昌制反又昌纸反/陂彼义反匮其愧反)
 正义管氏夷吾曰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
 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凡听徵如负
卷五十 第 10b 页 WYG0125-0542b.png
 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案此一作/鸣鸟在树)凡将起
 五音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朱子曰一而三/之即四也以是)
 (四开合于五音九也/又九之为八十一)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音以成宫
 (原注素本宫八十一数生/黄钟之宫为五音之本)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
 八为徵(原注本八十一益以三分之一二十七通前/百有八是为徵数朱子曰百有八半之为五)
 (十/四)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为商(原注乘亦三分/之一也三分百)
 (八而去一馀七十/二是商之数也)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原/注)
 (三分七十二而益其一分二十四合为九十六/是羽之数也朱子曰九十六半之为四十八)有三
卷五十 第 11a 页 WYG0125-0542c.png
 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原注三分九十六去其/一分馀六十四是角之)
 (数朱子曰/六十四) 司马氏迁曰下生者倍其实三其法上
 生者肆其实三其法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宫五徵九
 (朱子曰当作宫九徵/六商八羽五角七)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合
 正义角动肝而合正仁徵动心而合正礼羽动肾而
 和正智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
 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
 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班氏固曰夫
卷五十 第 11b 页 WYG0125-0542d.png
 声者中于宫张于商触于角祉于徵宇于羽 郑氏
 康成曰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怗
 懘敝败不和貌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
 荒犹散也陂倾也 崔氏灵恩曰五音之次宫最浊
 自宫以下则稍清矣君臣民事物亦有尊卑故以次
 配之 孔氏颖达曰此论五声之殊所主之事上下
 不一得则乐声调和失则国将灭亡郑注月令云宫
 属土土居中央总四方君之象也又音以丝多声重
卷五十 第 12a 页
 者为尊宫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声最浊故为君也商
 属金七十二丝次宫如臣次君之贵重也角属木六
 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半清半浊民比君臣为劣比
 事物为优角清浊中民之象也徵属火用五十四丝
 是微清所以为事之象羽属水用四十八丝最处末
 声最清所以羽为物也五者各得其所用不相坏乱
 则五音之响无敝败矣宫音乱则其声放散由其君
 骄溢故也商音乱则其声欹邪不正由其臣不治于
卷五十 第 12b 页
 官官坏故也角音乱则其声忧愁由政虐民怨故也
 徵音乱则其声哀苦由徭役不休民事勤劳故也羽
 音乱则其声危由君赋重民贫之故也迭互也陵越
 也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为慢也灭
 绝也无日言旦夕可俟无复一日也 陈氏旸曰宫
 商角徵羽五声之名君臣民事物五声之实实治则
 声从而治实乱则声从而乱 辅氏广曰大而不治
 曰荒荒不治也陂不正也变臣言官者主有职者言
卷五十 第 13a 页
 之 周氏谞曰还相为宫而不相乱则其音和相陵
 谓声不依永也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
 通论陈氏旸曰先王作乐以声配日以律配辰原乐
 声之始五声未始不先律要乐器之成十二律未始
 不先声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乐声之
 始也周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皆文之
 以宫商角徵羽之声乐器之成也古者考律均声必
 先立黄钟以本之黄钟之管九寸触类而长之数多
卷五十 第 13b 页
 者上生而有馀数少者下生而不足一损一益皆不
 出三才之数而已故参分益一上生之数也参分损
 一下生之数也今夫乐始于声声始于宫宫声最大
 而中固足以纲四声覆四方君之象也参分宫数损
 一而下生徵徵声微清而生变事之象也参分徵数
 益一而上生商商声则浊而下次于宫臣之象也参
 分商数损一而下生羽羽声最清而足以致饰物之
 象也参分羽数益一而上生角角声一清一浊其究
卷五十 第 14a 页
 善触而已宫徵商羽角上下相生之次也宫商角徵
 羽君臣民事物之次也传曰宫者音之主盖商非宫
 则失其所守不足以为臣角非宫则失其所治不足
 以为民徵非宫则失其所为不足以为事羽非宫则
 失其所生不足以为物五行主土五事主思亦犹是
 也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閒濮上之音亡国
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比毗志/反濮音)
卷五十 第 14b 页
 (卜/)
 正义郑氏康成曰比犹同也桑閒在濮阳南诬罔也
  孔氏颖达曰此论乱世灭亡之乐郑国之音好滥
 淫志卫国之音促速烦志并乱世之音也虽乱而未
 灭亡故云比于慢即同前谓之慢也君政荒散民自
 流亡诬罔于上行其私意违背公道不可禁止也
 通论张子曰郑国之音人闻之顿起留连光景之意
 又生怠惰之情从而致骄淫之生虽珍玩奇货其始
卷五十 第 15a 页
 感人也亦不如是之切从而生无限嗜好故孔子必
 曰放之是亦圣人经历过但圣人不为物所移耳苟
 未成性则有时能为所移盖郑卫之地滨大河沙地
 土壤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气薄不费耕耨
 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惰弛慢颓靡其人情既如
 此则其声音所感亦同故闻其乐亦使人如此又其
 地平下其閒人自然意气柔弱怠惰其土足以生古
 所谓息土之民不才者此也
卷五十 第 15b 页
 案宫浊羽清宫大羽小清之至则愈微渺可爱孔子
 所谓郑声淫季札所谓其细已甚率羽音多即此所
 谓比于慢也若卫则季札称其忧而不困自必差胜
 于郑而诗小序摘卫采唐一诗以实桑閒郑又谓濮
 水之上地有桑閒合桑閒于濮上尝考路史桀作东
 音操北里大合乐桑林孔疏亦云桑林之閒是桑閒
 桀乐濮上纣乐其为亡国之音坦然明白于本文乱
 世之音亡国之音二等亦瞭然矣
卷五十 第 16a 页 WYG0125-0545a.png
 存疑郑氏康成曰濮水之上地有桑閒者亡国之音
 于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
 沈于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
 是之谓也(孔疏于濮水之上桑林之间/所得之乐则亡国之音矣)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
子为能知乐
 正义郑氏康成曰伦犹类也理分也禽兽知此为声
卷五十 第 16b 页 WYG0125-0545b.png
 耳不知其宫商之变也八音并作克谐曰乐 孔氏
 颖达曰音从声生声从心起故云生于人心比音为
 乐有金石丝竹干戚羽旄乐得则阴阳合失则群物
 乱是乐能通伦理也阴阳万物各有伦类分理者也
 禽兽知其声不知五音之和变是声易识而音难知
 矣众庶知歌曲之音而不知乐之大体是音犹易而
 乐倍难也惟君子能知极乐之理 张氏守节曰音
 初生自君心形而成乐乐成则能通于百姓使各尽
卷五十 第 17a 页 WYG0125-0545c.png
 其类分故曰通伦理者也 刘氏敞曰所谓君子知
 乐者知其通伦理也知其扶性饰情而反之正也知
 其创业象功移风易俗也
 通论方氏悫曰伦言人伦理言物理若君臣上下同
 听之则莫不和敬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父子兄
 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谓通人伦也若草木茂区
 萌达羽翼奋角觡生所谓通物理也君子则通于道
 者也故惟君子为能知乐焉若瓠巴鼓瑟流鱼出听
卷五十 第 17b 页 WYG0125-0545d.png
 伯牙鼓琴六马仰秣此禽兽之知声者也魏文侯好
 郑卫之音齐宣王好世俗之乐此众庶之知音者也
 若孔子在齐之所闻季札聘鲁之所观此君子之知
 乐者也
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
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
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几音/机一)
 (音巨/依反)
卷五十 第 18a 页 WYG0125-0546a.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
 正君臣民事物之理也 孔氏颖达曰音由声生先
 审识其声然后可以知音乐由音生先审识其音然
 后可以知乐政由乐生先审识其乐然后可以知政
 所以审乐知政者乐由音声相生声感善恶而起若
 能审乐则知善恶之理行善不行恶习是不习非而
 知为政化民政善乐和音声皆善人事皆无僻则治
 道备具矣 方氏悫曰声杂而为音故审声以知音
卷五十 第 18b 页 WYG0125-0546b.png
 音比而为乐故审音以知乐声音之道与政通故审
 乐以知政此皆由粗以致精故每言审焉 马氏睎
 孟曰礼者中也乐者和也中以和为用和以中为体
 故知乐则可以几于礼 辅氏广曰审声以知音审
 音以知乐顺而下之自源以寻流也审乐以知政逆
 而上之自末以反本也审始形之声以知他日之乐
 审已成之乐以知前日之政如表里形影之不诬也
  应氏镛曰伦理之中皆礼之所寓知乐则通于礼
卷五十 第 19a 页 WYG0125-0546c.png
 矣不曰通而曰几者辨析精微之极也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
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
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食音嗣疏音疏倡/昌谅反和胡卧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隆犹盛也极穷也清庙谓作乐歌
 清庙也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孔疏虞书傅古者帝/王升歌清庙大瑟练)
 (弦此云朱则练可知盖不练则体/劲而声清练则丝熟而声浊也)越瑟底孔也画疏
 之使声迟也(孔疏乡饮酒礼二人皆左荷瑟后首洿/越疏通之使两头孔相连孔小则声急)
卷五十 第 19b 页 WYG0125-0546d.png
 (大则声/迟也)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俎腥鱼谓
 以腥鱼为俎实不臑熟之(孔疏郊特牲郊血大飨腥/熊氏云牛羊至荐熟时皆)
 (熟惟鱼始/末不烹)大羹肉清不调以盐菜遗犹馀也 孔氏
 颖达曰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于钟鼓之
 音礼之隆重在于孝敬非在于致其美味歌清庙诗
 所弹之瑟弦声既浊瑟音又迟是质素之声初发声
 一倡惟有三人叹之言叹者少也然以其贵在于德
 所以有遗馀之音念之不忘也大飨尚玄酒在五齐
卷五十 第 20a 页 WYG0125-0547a.png
 之上虽有三牲而兼载腥鱼大羹肉湆不以盐菜和
 之此皆质素之食而大飨设之然以其有德其味可
 重人爱之不忘也 陈氏旸曰德为礼乐之本礼乐
 为德之文乐之隆在德不在音非极五音之铿锵而
 已大飨之礼在德不在味非致五味之珍美而已老
 子所谓大音希声左傅所谓大羹不致是也
 存疑郑氏康成曰大飨祫祭先王(孔疏以俎鱼故/知为祫先王)
 熊氏安生曰声有五声但有三人叹之馀两声未叹
卷五十 第 20b 页 WYG0125-0547b.png
 是有遗音也 刘氏敞曰遗者忘也弃也凡乐以音
 为之节而反忘音焉意不主于音也凡食飨以味为
 之文而反忘味焉意不主于味也主于音则不能遗
 音虽繁响淫声有不足矣主于味则不能遗味虽太
 牢庶羞有不足矣
 存异陈氏旸曰周官大司乐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
 食亨先王盖羞其肆而酌献焉则以祼犹生事之有
 飨也羞其熟而馈食焉则以食犹生事之有食也飨
卷五十 第 21a 页 WYG0125-0547c.png
 以阳为主而其祭为禘食以阴为主而其祭为祫由
 是观之食飨之礼未尝不致味谓之非致味者岂大
 飨之礼而误食飨与
 辨正朱子曰一倡三叹盖一人倡而三人和也今解
 者以为三叹息非也
 案郑谓祫重禘轻故以此为禘其实追享朝享皆大
 飨也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
卷五十 第 21b 页 WYG0125-0547d.png
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好呼报反恶乌路反后/二字相连者皆放此)
 正义郑氏康成曰教之使知好恶也 孔氏颖达曰
 玄酒腥鱼大羹是非极口腹也朱弦疏越是非极耳
 目也将以教民均平好恶使好者行之恶者避之而
 反归人道之正也 陈氏旸曰周官五礼防民之伪
 而教之中六乐防民之情而教之和所谓防民之情
 伪者平好恶也教之中和者反人道之正也 马氏
 睎孟曰反人道之正非强其所无也使之复其性之
卷五十 第 22a 页 WYG0125-0548a.png
 本而已 陈氏浩曰教民平好恶谓不欲其好恶之
 偏私也人道不正必自好恶不平始好恶得其平则
 可以复乎人道之正而风移俗易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
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
理灭矣(诱音/酉)
 正义郑氏康成曰言性不见物则无欲至来也知知
 每物来则又有知也言见物多则欲益众形犹见也
卷五十 第 22b 页 WYG0125-0548b.png
 节法度也知犹欲也诱犹道也引也躬犹已也理犹
 性也 孔氏颖达曰自此至道也一节论人感物而
 动物有好恶所感不同若其感恶则天理灭为大乱
 之道故下文明先王所以制礼乐而齐之也人初生
 未有情欲其静本于自然是天性也感于外物而心
 遂动是性之所贪欲也每一物来则心知之为每一
 物皆知是物至知知也物至既众会意者则爱好之
 不会意者则嫌恶之是好恶形焉所好恶恣己之情
卷五十 第 23a 页 WYG0125-0548c.png
 是无节于内外见所欲心则从之是知诱于外也恣
 己情欲不能自反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 程子
 曰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天理云者百理俱备元无少
 欠 张子曰谓天性静则何常静谓之动则何常动
 天性难专以静言无物非天性静也感之而动气之
 性也何谓气之性人须气以生其性即气之性也感
 者必待有物则有所感无物则何所起喜怒好恶去
 取莫非因物而有知知犹言能知能知其知则好恶
卷五十 第 23b 页 WYG0125-0548d.png
 形焉 刘氏敞曰人生而静者喜怒哀乐未发之中
 天命之性也感于物而动则性发而为情也人心虚
 灵知觉事至物来则必知之而好恶形焉好善恶恶
 则道心之知觉原于义理者也好妍恶丑则人心之
 知觉发于形气者也好恶无节于内而知诱于外则
 是道心昧而不能为主宰人心危而物交物则引之
 矣不能反躬以思其理之是非则人欲炽而天理灭
 矣 朱子曰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人生而静以上
卷五十 第 24a 页 WYG0125-0549a.png
 即是人物未生时人物未生时只可谓之理说性不
 得此程子所谓在天曰命也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
 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已堕在形气中不全
 是性之本体矣此程子所谓在人曰性也然性之本
 体元未尝离亦未尝杂要人就此上面见得其本体
 原未尝离亦未尝杂耳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
 也言性不可形容善言性者不过即其发见之端言
 之而性之理固可默识矣如孟子言性善与四端是
卷五十 第 24b 页 WYG0125-0549b.png
 也 又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
 也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盖人受天命
 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纯粹至善万理具焉所谓性也
 然人有是性则有是形有是形则有是心而不能无
 感于物感于物而动则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恶于是
 乎分矣性之欲即所谓情也 又曰物至知知然后
 好恶形焉此指情之动处为言而性在其中也物至
 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恶之者情也形焉者其
卷五十 第 25a 页 WYG0125-0549c.png
 动也所以好恶而有自然之节者性也好恶无节于
 内知诱于外此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情
 之好恶本有自然之节惟其不自知觉无所涵养而
 大本不立是以天则不明于内外物又从而诱之此
 所以流滥放逸而不自知也苟能于此觉其所以然
 者而反躬以求之则其流庶乎其可制也不能如是
 而惟情是徇则人欲炽盛而天理灭息尚何难之有
 哉此一节明天理人欲之机閒不容息处惟其反躬
卷五十 第 25b 页 WYG0125-0549d.png
 自克念念不忘则天理益明存养自固而外诱不能
 夺矣上知字是体下知字是用 张氏栻曰反躬之
 义深矣反躬而求之则夫生而静者卓然可见而万
 理可得而穷矣平日致知力行无非反躬之功也
 辅氏广曰因上礼乐教民平好恶故此推人好恶所
 由生反躬谓反之于心也变性言理善言性也灭谓
 湮灭之实未尝亡也 黄氏震曰天理即指性而言
 变性言理理者天之所赋而具于性者也知者我之
卷五十 第 26a 页 WYG0125-0550a.png
 知而曰诱于外者我之心知诱于外物非知在外也
 辨正邵氏渊曰感物而动性始有欲欲非情欲逸欲
 之欲性而无欲则槁木死灰耳率性之谓道从何出
 哉
 案本文性之欲即所谓情也未见不好处到下节穷
 人欲欲字则失性矣孔疏以性之欲为贪欲贪字疑
 衍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
卷五十 第 26b 页 WYG0125-0550b.png
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
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
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
大乱之道也(胁许劫反/知音智)
 正义郑氏康成曰穷人欲言无所不为 孔氏颖达
 曰物既众多来感于人无有穷已而人见物之来所
 好所恶无有法节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是人化
 物也人既化物逐而迁之恣其情欲故灭其天生清
卷五十 第 27a 页 WYG0125-0550c.png
 净之性而穷极人所贪嗜欲也知者欺诈愚人勇者
 困苦怯者疾病者心所嫌恶不收养之老幼孤独无
 有哀矜者故不得其所也 陈氏旸曰自好恶无节
 于内至灭天理而穷人欲不能平好恶之患也自有
 悖逆诈伪之心至老幼孤独不得其所不能反人道
 之正之患也由是观之先王之于礼乐刑政独可已
 乎 朱子曰物之诱人固无穷然亦是自己好恶无
 节所以被物诱去若自有主宰如何被诱去 又曰
卷五十 第 27b 页 WYG0125-0550d.png
 上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返者言之好
 恶之节天之所以与我也而至于无节宰制万物人
 之所以为贵也而反化于物天理惟恐其存之有未
 至也而反灭之人欲惟恐其制之不力也而反穷之
 则人之所以为人者至是尽矣然天理秉彝终非可
 殄灭者虽化物穷欲至于此极苟能反躬以求则天
 理之本然者初未尝灭也但习染已深难觉而易昧
 难反而易流非厉知耻之勇而致百倍之功则不足
卷五十 第 28a 页 WYG0125-0551a.png
 以复其初耳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
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衰七雷反乐音洛冠古乱反/笄音鸡别彼列反食音嗣)
 正义郑氏康成曰人为之节言为作法度以遏其欲
 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也射乡大射乡
 饮酒也 陈氏旸曰居丧以哀为主其发于衣服容
 体则斩衰三升而其貌若苴至缌麻十五升而去其
卷五十 第 28b 页 WYG0125-0551b.png
 半容貌可也其发于言语声音则斩衰唯而不对其
 哭若往而不返至缌麻议而不及乐所以节丧纪者
 如此有文必有武故钟鼓以声文事干戚以容武事
 所以和安乐者如此妇曰昏夫曰姻二姓之好自此
 和室家之道自此正所以别男女之亲也男娶以三
 十则参天之阳数女嫁以二十则两地之阴数则阳
 数者必成以阴故始之以二十之冠则阴数者必成
 以阳故始之以十五之笄所以别男女之成也诸侯
卷五十 第 29a 页 WYG0125-0551c.png
 之射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先行乡饮酒礼旌以诏
 之鼓以节之扑以戒之定其位有物课其功有尊使
 人存争心于揖逊之间奋武事于燕乐之际德行由
 是可观齿位由是可正所以正交接于乡党也食以
 养阴而食在所主焉飨以养阳而饮在所主焉故诸
 侯飨礼七献食礼七举而诸伯如之诸子飨礼五献
 食礼五举而诸男如之礼事相于世妇乐事序于乐
 师所以正交接于宾客也然乱多而刑五治多而礼
卷五十 第 29b 页 WYG0125-0551d.png
 五故天之所秩不过五礼有庸而已由是观之节丧
 纪而使之不过者凶礼也和安乐而使之不乖者吉
 礼也别男女而使之不杂者嘉礼也正交接而使之
 不渎者宾礼也不言军礼者举干戚与射以见之
 方氏悫曰因人之有丧纪制为衰麻哭泣以节之因
 人之有安乐制为钟鼓干戚以和之以至昏姻冠笄
 之于男女射乡食飨之于交接亦若是而已且礼节
 乐和而总曰为之节者乐虽和而不流是乃为之以
卷五十 第 30a 页 WYG0125-0552a.png
 节也以至别男女正交接亦无非节而己丧在彼也
 而我以礼数纪之故谓之丧纪衰麻有重轻之节焉
 哭泣有多少之节焉于乐举钟鼓以见管籥于舞举
 干戚以见羽旄安则无危乐则无忧和则可否相济
 之谓也和其安则安不至于怠和其乐则乐不至于
 流昏姻所以别男女之名冠笄所以别男女之服
 朱子曰人为之节言人人皆为之节也
 存疑孔氏颖达曰庾云人为犹为人也言为人作法
卷五十 第 30b 页 WYG0125-0552b.png
 节也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
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正义孔氏颖达曰礼乐人为之节故此明其所节之
 事礼有尊卑上下故裁节民心乐有宫商角徵羽及
 律吕所以调和民声政谓禁令用禁令以行礼乐也
 若不行礼乐则以刑罚防止之此四事通达流行而
 不悖逆则王道备具矣 方氏悫曰礼以道其心然
卷五十 第 31a 页 WYG0125-0552c.png
 后能节民心乐以和其声然后能和民声政以一其行
 然后能行礼乐之道刑以防其奸然后能防礼乐之失
 四者如是则无所不达而无所不顺无所不顺之谓备
 前言出治道四者之始也此言王道备四者之终也既
 曰道其志又曰节民心盖礼达而分定礼达则所谓道
 其志也分定则所谓节民心也
  右乐本章第一(史记/乐书)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章论乐本名为乐本者乐以音
卷五十 第 31b 页 WYG0125-0552d.png
  声为本音声由人心而生也 张氏守节曰此章分
  三段第一段明人心感乐第二段明乐感人心第三
  段自凡音至反人道应乐感人心自人生至王道备
  应人心感乐
  案此章分四节第一节言乐之乖和本于人心所感
  之邪正第二节言人所感之邪正本于政治所行之
  得失第三节言先王制礼乐以平人心之好恶第四
  节又推本于人生而静之初见好恶之失其平皆由
卷五十 第 32a 页 WYG0125-0553a.png
  于物感而非先王无以平之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
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胜始/證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同谓恊好恶异谓别贵贱流谓合
 行不敬也离谓析居不和也合情饰貌欲其并行斌
 斌然也 王氏肃曰流流遁不能自还离离析而不
 亲 孔氏颖达曰乐者为同谓上下同听莫不和说
 也礼者为异谓尊卑各别恭敬不等也无所閒别故
卷五十 第 32b 页 WYG0125-0553b.png
 相亲有所殊别故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明虽有
 同异而又有相须也胜犹过也乐过和同而无礼则
 流漫无复尊卑之敬礼过殊隔而无和乐则亲属离
 析无复骨肉之爱惟礼乐兼有所以为美乐和其内
 是合情礼以检饬于外是饰貌二者无偏是礼乐之
 事也 张氏守节曰乐使率土合和是为同也礼使
 父子殊别是为异也 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
卷五十 第 33a 页 WYG0125-0553c.png
 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陈氏
 旸曰乐主和而为同凡天下所谓同者丽焉礼主别
 而为异凡天下所谓异者丽焉周官大司徒以乐教
 和以仪辨等教和则其仁足以相亲而不乖辨等则
 其义足以相敬而不越二者不可偏胜也诗曰好乐
 无荒戒其流也易曰履和而至戒其离也 朱子曰
 礼才胜些子便是离乐才胜些子便是流知其胜而
 归之中即是礼乐之正 真氏德秀曰礼属阴凡天
卷五十 第 33b 页 WYG0125-0553d.png
 地閒道理一定而不可易者皆属阴乐属阳凡天地
 閒流行转运者皆属阳礼乐之不可阙亦如阴阳之
 不可偏胜有阴无阳则物不生有阳无阴则物不成
 礼胜则太严而不通人情故难合乐胜则太和而无
 所限节故流荡忘反所以有礼须用有乐有乐须用
 有礼此礼乐且是就性情上说然精粗本末亦初无
 二理 应氏镛曰同异者礼乐之理亲敬者礼乐之
 效流离者礼乐之偏内合其情而相与交致其亲敬
卷五十 第 34a 页 WYG0125-0554a.png
 外饰其貌而不使偏胜于流离此礼乐之见于事为
 者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
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
之如此则民治行矣(著张/虑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等阶级也 孔氏颖达曰义宜也
 若行礼得其宜则贵贱各有阶级矣文谓声成文也
 若行乐文采谐同则上下各自和好也好恶者谓所
卷五十 第 34b 页 WYG0125-0554b.png
 好得其善所恶得其恶则贤与不肖自然分别矣用
 刑罚禁止暴慢用爵赏以举贤良则政教均平矣用
 仁以爱之用义以正恶则民治行矣此经凡五事也
  陈氏旸曰礼粗而显而以义为之乐妙而幽而以
 文阐之天尊地卑而君臣定卑高以陈而贵贱位礼
 义立则贵贱等之谓也节奏合而成文父子以之和
 亲君臣以之和敬乐文同则上下和之谓也因礼乐
 以好恶因好恶以施刑爵赏以举贤仁不可胜用也
卷五十 第 35a 页 WYG0125-0554c.png
 刑以禁暴义不可胜用也仁以立人而有以爱之义
 以立我而有以正之则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固足
 以同民心出治道而民治不行未之有也 方氏悫
 曰贵贱以位言故曰等上下以情言故曰和上言不
 肖而下言暴者盖不肖虽为可恶然未至于可刑必
 至于暴然后有刑以禁之也
 存疑陈氏浩曰仁以爱之则相敬而不至于离义以
 正之则相亲而不至于流此又以仁义为礼乐之辅
卷五十 第 35b 页 WYG0125-0554d.png
 者也
 案所性之理不外仁义两端仁主亲义主敬而乐之
 和即仁乐之敬即义圣人仁育天下义正万民好恶
 刑赏未尝不用义而化民善俗总以行仁此礼乐之
 所以同源而用亦实相济也陈氏浩谓仁义为礼乐
 之辅恐未然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
乐必易大礼必简(易以/䜴反)
卷五十 第 36a 页 WYG0125-0555a.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
 在貌也文犹动也 孔氏颖达曰乐从心起在心故
 静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也 张氏守节曰出犹
 生也为人在中和有未足故生此乐作犹起也为人
 在外敬有未足故起此礼 黄氏裳曰大乐所乐者
 性也故易大礼所履者理也故简 周氏谞曰乐由
 中出文在于外礼自外作本在于中所谓由中出者
 言其自然也所谓自外作者言其使然也以其自然
卷五十 第 36b 页 WYG0125-0555b.png
 故静以其使然故文 应氏镛曰静者言乐止其所
 虽铿锵备举而中之统一不可散也文者言礼备其
 节虽庄敬纯实而外之设饰不可略也盖乐和而易
 于流故虽动而必主乎静礼严而易以倦故虽质而
 必饰以文四肢百体皆由顺正乐之静也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礼之文也乐出于虚愈出而愈静礼饰其
 实愈饰则愈文此所以不同易以心言简以事言心
 和则易而顺事敬则简而略也
卷五十 第 37a 页 WYG0125-0555c.png
 存疑郑氏康成曰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孔疏清庙/之瑟朱弦)
 (疏越大飨之/礼玄酒腥鱼)
 案乐之文亦外见而欣喜欢爱之情实本于中故静
 礼之义亦根心而等威隆杀之仪具见于外故文惟
 乐由中出故虽有五音六律之繁而总一人心之和
 是其本固易礼自外作故必极三千三百之详而总
 致吾心之敬是其本亦简也此简易字与易乾以易
 知坤以简能同直探礼乐之原不当专在器物上说
卷五十 第 37b 页 WYG0125-0555d.png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
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
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
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正义郑氏康成曰至犹达也行也宾协也试用也
 孔氏颖达曰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礼行于民由
 于谦敬则不争民无怨争则君上无为但揖让垂拱
 而天下自治其功由于礼乐故曰礼乐之谓也天子
卷五十 第 38a 页 WYG0125-0556a.png
 如此则礼行者言天子若能使海内如此则是礼道
 兴行也乐云达礼云行者互文也 张氏守节曰礼
 使父慈子孝是合父子之亲长坐幼立是明长幼之
 序孝经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教以弟所
 以敬天下之为人兄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君即
 是敬四海之内也天子能躬行礼则臣下必行礼如
 此则礼行矣合父子以下悉是天子自身行之也
 陈氏旸曰乐不至不可以言极和礼不至不可以言
卷五十 第 38b 页 WYG0125-0556b.png
 极顺内极和则不乖于心何怨之有外极顺则不逆
 于行何争之有乐以治内为同礼以脩外为异同则
 相亲而无怨异则相敬而不争周道之衰民之无良
 相怨一方则乐不至可知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则
 礼不至可知 陆氏佃曰乐至则无怨若神罔时怨
 神罔时恫是也礼至则不争若虞芮质厥成文王蹶
 厥生是也以敬四海之内所谓予视天下匹夫匹妇
 能胜予是也
卷五十 第 39a 页 WYG0125-0556c.png
 存疑陆氏佃曰天子不怒当曰天下不怒以天子言
 礼以天下言乐相备也 辅氏广曰乐达言其终也
 礼行言其始也乐欲达之于下故于天下言乐礼欲
 率之于上故以天子言礼陆氏之说善矣然亦非相
 备而已 应氏镛曰四海之内四字恐在合字上
 案上言礼乐之本原此乃言用礼乐者之能事大乐
 必易则有一物不在太和之内即不易而非乐之至
 大礼必简则有一物不归主敬之中即不简而非礼
卷五十 第 39b 页 WYG0125-0556d.png
 之至故必由巳达之至暴民不作刑可措诸侯宾服
 兵可弭而天子绝无所怒则天下俱化于无怨而后
 为乐之达必躬行率之至海内父子之亲无不合长
 幼之序无不明乃为天子敬身以敬四海则天下俱
 化于无争而后为礼之行也易曰易简而天下之理
 得此之谓也 又案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所谓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也以敬四海之内即书所谓始
 于家邦终于四海也盖谨守此礼而推广之是之谓
卷五十 第 40a 页 WYG0125-0557a.png
 敬应氏谓四海之内四字当在合字上恐非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
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
内合敬同爱矣
 正义郑氏康成曰同和同节言顺天地之气(孔疏天/地与阴)
 (阳生养万/物解同和)与其数(孔疏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高下其数不同解同节)不失
 谓不失其性祀天祭地谓成物有功报焉礼乐教人
 者也鬼神助天地成物者也 孔氏颖达曰天地气
卷五十 第 40b 页 WYG0125-0557b.png
 和而生万物大乐之体顺阴阳律吕生养万物是与
 天地同和也天地之形各有高下大小为限节大礼
 辨尊卑贵贱与天地相似是与天地同节也大乐与
 天地同和能生成百物故不失其性大礼与天地同
 节有尊卑上下报生成之功故祀天祭地圣人既能
 使礼乐与天地同和节又于显明之处尊崇礼乐以
 教人幽冥之处尊敬鬼神以成物行礼得所故四海
 会合其敬行乐得所故四海齐同其爱矣 程子曰
卷五十 第 41a 页 WYG0125-0557c.png
 鬼神者造化之妙用礼乐者人心之妙用 张子曰
 礼乐鬼神一物得礼乐则得鬼神失礼乐则失鬼神
 但有幽明之别耳人在隐微有不善其心不安必私
 祷于鬼神殊不知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理无二
 也乐仁也礼义也仁则有乐义则有礼 朱子曰礼
 主减乐主盈鬼神亦只是屈伸之义礼乐鬼神一理
  又曰在圣人制作处便是礼乐在造化功用处便
 是鬼神 辅氏广曰先王制礼作乐与天地同和节
卷五十 第 41b 页 WYG0125-0557d.png
 则是理充塞乎天地幽明之閒矣故四海之内因礼
 以合其敬因乐以同其爱 应氏镛曰乐和故汎言
 百物不失举物类之至众见其小大各得也祀天祭
 地举祭祀之至重见其高下有等也礼丽于定体收
 敛而不散鬼之归也乐游乎和气发达而不流神之
 伸也昭昭之际进退盈缩而经纬不穷者无非礼乐
 之用冥冥之中屈伸往来而阖辟不已者无非鬼神
 之用幽明各有管摄其分不同而理则一曰有者显
卷五十 第 42a 页 WYG0125-0558a.png
 然见其理之可以相有不可以相无也惟此理磅礴
 充塞乎天地鬼神之閒故天下之大而爱敬无异心
 也
 通论陈氏旸曰均是和也或谓百物不失或谓百物
 皆化者盖乐者道天地冲和之气所以合天地之化
 百物之产者也与天地同和其功浅故止于百物不
 失为天地之和其功深故至于百物皆化自天地䜣
 合至不殰不殈所谓百物皆化也百物不失特不失
卷五十 第 42b 页 WYG0125-0558b.png
 其道理而已故诗序曰崇丘废则万物失其道理矣
 存异郑氏康成曰五帝德篇黄帝死而民畏其神者
 百年(孔疏见/大戴礼)左傅若敖氏之鬼(孔疏见宣/公四年) 熊氏安
 生曰系辞鬼神谓七八九六自然之鬼神圣人贤人
 之鬼神与自然之鬼神俱助天地而成物 孔氏颖
 达曰郑易注云精气谓七八谓之神物生所性也游
 魂谓九六谓之鬼物终所归也言木火之神生物东
 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二者之情状与春夏生物秋
卷五十 第 43a 页 WYG0125-0558c.png
 冬终物相似
 案郑注于鬼神先以天地言后以人鬼言其说未纯
 自当以张子朱子之言为正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
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沿说专反/偕古谐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沿犹因述也孔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沿或作
 缘事与时并为事在其时也礼器曰尧授舜舜授禹
卷五十 第 43b 页 WYG0125-0558d.png
 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名与功偕为名在其功也尧
 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濩武王作大武
 名因其得天下之功 王氏肃曰有其时然后得立
 其事有其功然后得受其名 孔氏颖达曰礼尊卑
 有别是殊事俱行于礼是合敬乐宫商别调是异文
 无不欢爱是合爱礼乐之状质文虽异乐情主和礼
 情主敬致治是同以其致治情同故明王所以相因
 述也沿谓因而增改事谓圣人所为之事与所当时
卷五十 第 44a 页 WYG0125-0559a.png
 而并行名谓圣王制乐之名与所建之功而俱作也
 圣王虽同礼乐之情因而脩述但时与功不等故礼
 与乐亦殊 陈氏旸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语
 其事未尝不通变以从宜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语其文未尝不比物以饰节然礼虽殊事而不殊乎
 合敬礼之本故也乐虽异文而不异于合爱乐之本
 故也天官大宰以礼典合邦国谐万民春官大司乐
 以六乐和邦国谐万民则礼以和为用乐以和为体
卷五十 第 44b 页 WYG0125-0559b.png
 其情同故也明王之于礼乐有改制之名无变情之
 实礼之损益虽事与时并乐之象成虽名与功偕要
 其情同明王未尝不相沿也 黄氏震曰事文礼乐
 之迹敬爱礼乐之情立本有情趋时有迹情天也不
 可戻者也故在所因迹时也不可同也故在所损益
 事者时之应名者功之报趋时斯有事建功斯有名
 为趋时而后有事故事与时并为立功而后有名故
 名与功偕
卷五十 第 45a 页 WYG0125-0559c.png
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
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
还裼袭礼之文也(缀音赘又丁劣反簠音甫簋居洧反/上时掌反下遐去声本遐上声还音)
 (旋裼思历/反袭音习)
 正义郑氏康成曰缀酂舞者之位也(孔疏谓舞者/行位相连缀)
 其外营域也 孔氏颖达曰自此至谓也一莭申明
 礼乐器与文并述作之体周旋谓行礼周曲回旋也
 裼袒上衣袭掩上衣也礼盛者尚质故袭不盛者尚
卷五十 第 45b 页 WYG0125-0559d.png
 文故裼 方氏悫曰管在堂下磬在堂上羽籥文舞
 所执干戚武舞所执屈伸舞者之身容俯仰舞者之
 头容缀兆其位也舒疾其节也簠簋以盛地产俎豆
 以荐天产制度者文章之法文章者制度之饰升降
 言其行上下言其等周旋言其容裼袭言其服则礼
 乐之文与器略见于此矣
 案此一节申上殊事异文之意
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
卷五十 第 46a 页 WYG0125-0560a.png
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正义郑氏康成曰述谓训其义也 孔氏颖达曰下
 文云穷本知变乐之情若能穷尽其本识其变通是
 知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若能显著诚信弃去
 浮伪是知礼之情也既能穷本知变又能著诚去伪
 故量事制宜而能作也文谓上屈伸俯仰升降上下
 是也圣者通达事理故作者之谓圣尧舜禹汤是也
 明者辨说是非故述者之谓明子游子夏之属是也
卷五十 第 46b 页 WYG0125-0560b.png
  陈氏旸曰礼乐之情寓于象质之微而难知其文
 显于器数之粗而易识故知其情者能作之于未有
 识其文者能述之于已然 方氏悫曰情者文之始
 也文者情之末也作述者圣明之用圣明者作述之
 体 马氏睎孟曰因情以作其文者非神足以知来
 知足以知往不能与于此故作者之谓圣因文以述
 其情者非明足以照之亦不能与于此故述者之谓
 明扬子曰深知乎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已此
卷五十 第 47a 页 WYG0125-0560c.png
 因情以作其文也又曰钟鼓不成玉帛不分吾无以
 见圣人此因文以述其情也
 案此一节申上合敬同爱之意见知礼乐之情之难
 也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
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别彼/列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化犹生也别谓形体异也乐由天
卷五十 第 47b 页 WYG0125-0560d.png
 作礼以地制言法天地也过犹误也暴失文武之意
 (孔疏谓文乐/武乐杂乱) 孔氏颖达曰此申明礼乐从天地而
 来王者必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乐能畅阴阳是
 天地之和礼明贵贱是天地之序乐生于阳是法天
 而作礼生于阴是法地而制惟圣人识合天地则制
 作礼乐不误若非圣人识合天地则必误误制礼则
 尊卑混乱误作乐则乐体违暴 张氏守节曰乐法
 天地之气故云天地之和礼法天地之形故云天地
卷五十 第 48a 页
 之序 马氏睎孟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此天地自
 然之序阴阳相摩天地相荡此天地自然之和天以
 和而百物化故乐由天作而圣人作乐以应天地以
 序而群物别故礼以地制而圣人制礼以配地所谓
 作者之谓圣是也 胡氏铨曰易于乐取雷出地奋
 是天地之和于礼取上天下泽是天地之序 朱子
 曰乐由天作属阳故有运动底意礼以地制如由地
 出不可移易黄氏乾行曰上言天地之和天地之
卷五十 第 48b 页
 序下以礼乐分属天地者盖气含天地之和然上行
 于天流而不息合同而化于和为切质含天地之序
 然下凝于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于序为切故合言
 天地而理自相通也
 案乐不仅与天地同和究其本则乐即天地之和礼
 不仅与天地同节究其本则礼即天地之节天地具
 自然之礼乐而圣人之礼乐由是而兴天地无心而
 成化圣人有心而化成其自然者一也若曰自我制
卷五十 第 49a 页
 之作之则过而暴乱生矣兴者顺其自然之谓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
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案官史记贺/㻛作容非)
 正义郑氏康成曰伦犹类也患害也官犹事也质犹
 本也 孔氏颖达曰自此至与民同也明礼乐文质
 不同事为有异乐主和同论说等伦无相毁害是乐
 之情也官犹事也在心则伦类无害故为乐情在貌
 则欣喜欢爱故为乐事内心中正无有邪僻是礼之
卷五十 第 49b 页
 本质外貌庄敬谦恭敬慎是礼之节制 马氏睎孟
 曰乐以和为实其和足以通伦理而无缪故为乐之
 情情犹言实也乐虽以和为实而和之所见则在于
 欣喜欢爱无欣喜欢爱则和之理几乎隐矣故欣喜
 欢爱为乐之官官犹言职也情者官之所始而官者
 情之所成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中正无邪者诚而
 已故为礼之质礼虽以诚为本而诚之所发则在于
 庄敬恭顺无庄敬恭顺则礼之诚于是乎灭矣故庄
卷五十 第 50a 页 WYG0125-0562a.png
 敬恭顺为礼之制制犹言文也质者制之所立而制
 者质之所行也此与夫义理礼之文忠信礼之本者
 其意同矣
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
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正义郑氏康成曰言情官质制先王所专也 孔氏
 颖达曰施于金石越于声音乐也用于宗庙社稷事
 乎山川鬼神礼也通而言之则礼乐相将矣此等与
卷五十 第 50b 页 WYG0125-0562b.png
 民所同有也 陈氏旸曰论伦无患至于庄敬恭顺
 礼乐之本先王之所以与人异及夫施于金石越于
 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者礼乐之用先
 王之所以与人同不以所异者与人不以所同者处
 己夫是之谓议道自己置法以民 方氏悫曰情官
 质制者礼乐之义也金石声音者礼乐之数也其数
 可陈则民之所同其义难知则君之所独论语曰礼
 乐自天子出又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皆此意
卷五十 第 51a 页 WYG0125-0562c.png
 也
  右乐论章第二(史记乐书郑目录同吴/氏澄纂言改居第六)
  孔氏颖达曰此章凡有四段自首至民治行矣为第
  一段论乐与礼同异将欲广论先论其异同也自乐
  由中出至则礼行矣为第二段论乐与礼之功论同
  异既辨故次宜有功也自大乐与天地同和至述作
  之谓也为第三段论乐与礼惟圣人能识既有其功
  故究识也自乐者天地之和至则此所与民同也为
卷五十 第 51b 页 WYG0125-0562d.png
  第四段论乐使上下和合是为同礼使父子殊别是
  为异也 张氏守节曰一段说乐体二段说乐功三
  段说圣人识礼乐之情四段更说其情状
  案此篇刘向本作乐论第三萹刘向本作乐理盖承
  首篇乐通伦理之意而申言之也伦之言纶也比其
  类而合之故礼乐之为同为异分而合情饰貌则合
  中出外作分而揖让而治天下则合和节分而合敬
  同爱则合和序分而礼乐之情则合皆于分处看出
卷五十 第 52a 页 WYG0125-0563a.png
  合处来以明乐通伦理之意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
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辩薄/苋反)
 (又音遍孰熟/同亨普衡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功成治定同时耳功主于王业治
 主于教民明堂位说周公曰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
 明堂制礼作乐辩遍也干戚之舞非备乐者乐以文
 德为备若咸池者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卷五十 第 52b 页 WYG0125-0563b.png
 尽美矣未尽善也达具也郊特牲曰郊血大飨腥三
 献爓一献孰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 孔氏颖达
 曰功成作乐者王者兴先王之功由民所乐故作乐
 以应民心犹如民乐周有干戈而业成故周王成功
 制干戈之乐也治定制礼者礼以体别为义今治人
 得体故制礼应之如周王太平乃制礼也礼乐必由
 其功治功治有大小故礼乐亦应以广狭乐备谓文
 德备具不备谓干戚之舞礼具则血腥而祭不具谓
卷五十 第 53a 页 WYG0125-0563c.png
 孰烹而祀言礼乐之体皆以德为备具也周乐干戚
 之舞非如舜时文德之备乐后世孰烹体而祭祀非
 如五帝之时血腥之达礼也 陈氏旸曰功不至于
 凫鹥不可以言成治不至于既济不可以言定王者
 德位兼隆虽有可以制作之道必适乎可以制作之
 时故礼虽可以义起必待乎治定乐虽可以理作必
 待乎功成作乐合乎祖而箫管备举乐之所以备也
 烝畀祖妣以洽百礼礼之所以具也盖全之之谓备
卷五十 第 53b 页 WYG0125-0563d.png
 小备之谓具然则文武之舞不全非所以为备乐腥
 孰之荐不兼非所以为具礼周官以六代文武之舞
 为大合乐礼运以毛血腥孰合亨为礼之大成则备
 乐具礼于是睹矣变具礼为达礼者礼不具不足为
 天下之通礼故也 陆氏佃曰干戚之舞备乐也而
 曰非备乐孰亨而祀达礼也而曰非达礼以著礼乐
 在彼不在此也虽有干戚之舞而功不备虽孰亨而
 祀而治不协愧于备乐达礼矣
卷五十 第 54a 页 WYG0125-0564a.png
 案乐之备由于功之大则戡乱继治各有其功必不
 以干戚之舞为备乐可知礼之具由于治之辩则准
 今酌古各有其治必非以孰亨而祀为达礼可知以
 起下圣人所以递变之故孔疏尊五帝而卑三王恐
 非本义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
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
(夫音/扶)
卷五十 第 54b 页 WYG0125-0564b.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不相沿袭言其有损益也乐人之
 所好也害在淫侉礼人之所勤也害在倦略敦厚也
  孔氏颖达曰五帝三王礼乐之情则同故前文云
 明王以相沿是也此论礼乐之迹损益有殊随时而
 改云不相沿袭也乐极而不止则必至忧戚礼不勤
 行好生懈怠则致粗略偏谓不周备也及夫厚重于
 乐知止则止而无至于忧行礼安静委曲备具不至
 倦略惟大圣之人能如此也 张氏守节曰庾蔚之
卷五十 第 55a 页 WYG0125-0564c.png
 云乐兴于五帝礼成于三王 方氏悫曰大飨卒爵
 而乐阕乡饮酒乐备而遂出所以防其极也书言享
 多仪经言宾主百拜亦以防其粗也前言相沿述者
 之事故称明此言敦备作者之事故称圣 马氏睎
 孟曰乐患于极故以反为文礼患于粗故以进为文
 敦乐而无忧者盈而能反也礼备而不偏者减而能
 进也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卷五十 第 55b 页 WYG0125-0564d.png
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
近于礼(夏户嫁反/长丁丈反)
 正义孔氏颖达曰自此至天地官矣申明礼乐配于
 天地若礼乐备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宜天高地下
 不同故人伦尊卑有异其閒万物各散殊涂礼者别
 尊卑定万物是礼之法制行矣天地万物流动不息
 合会齐同而变化者也乐者调和气性合德化育是
 乐兴也礼以裁制为义故特加制乐以兴作为本故
卷五十 第 56a 页
 不云制也仁主仁爱乐主和同故仁近于乐义主断
 割礼为节限故义近于礼 方氏悫曰阴以形为体
 故于礼言形阳以气为用故于乐言气形故言其名
 气故言其义作长以气言气盛于春夏敛藏以形言
 形成于秋冬礼乐者天地之道也仁义者四时之德
 也 辅氏广曰形于天地则先礼而后乐盖有序而
 后和生焉形于四时则又先乐而后礼盖气和而后
 乐成焉 陈氏浩曰物各赋物而不可以强同此造
卷五十 第 56b 页
 化示人以自然之礼制也絪缊化醇而不容以独异
 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乐情也合同者春夏之仁故
 曰仁近于乐散殊者秋冬之义故曰义近于礼
 通论朱子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一段意思极好非
 孟子以下所能作其文如中庸必子思之辞左傅云
 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云云之类都是做这个
 去合那天都无自然之理如云天高地下万物散殊
 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皆是自
卷五十 第 57a 页
 然合当如此 真氏德秀曰礼乐之原出于天地自
 然之理天高地下此即自然之尊卑万物散殊有大
 有小有隆有杀此即自然之等级圣人因此制为之
 礼君父在上臣子在下此即天高地下之象自是而
 下兄弟夫妇师友宾主以至于舆台皂隶名位分守
 灿然有伦此即万物散殊之象皆所以法天地之序
 也阴阳五行之气流行于天地之閒未尝少息为雷
 霆为风雨皆是阴阳之气摩荡而成惟其二气和合
卷五十 第 57b 页
 所以能化生万物圣人因此作为之乐乐有五声以
 应五行十二律以候十二月之中气皆阴阳交错而
 成所以象天地之和也 陈氏旸曰天高地下万物
 散殊形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气也夫天地之初有
 气然后有形及其形之既具而气又运乎其閒则形
 资气而后有气资形而后行自其形资气而观之则
 乐常先于礼自其气资形而求之则礼又先于乐物
 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此天地之仁故曰春作夏
卷五十 第 58a 页 WYG0125-0566a.png
 长仁也说乎兑劳乎坎成乎艮此天地之义故曰秋
 敛冬藏义也仁主乎爱故近于乐义主于敬故近于
 礼
 存疑郑氏康成曰礼为异乐为同乐法阳而生礼法
 阴而成
 辨正姚氏舜牧曰自天高地下至居鬼而从地统论
 天地閒有自然之礼乐未便说到圣人至作乐以象
 天制礼以配地方说是圣人之效法注礼行乐兴说
卷五十 第 58b 页 WYG0125-0566b.png
 圣人法之似太早近乐近礼说效法之所本似俱未
 当
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
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别彼/列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敦和乐贵同也率循也从顺也别
 宜礼尚异也居鬼谓居其所为亦言循之也(孔疏居/谓居处)
 (亦率循之/义变文尔)官犹事也各得其事 王氏肃曰天地官
 各得其位也 孔氏颖达曰乐之为体敦重和同因
卷五十 第 59a 页 WYG0125-0566c.png
 循圣人之神气而从于天礼之为体殊别万物所宜
 居处鬼神之所为而顺于地圣人能使礼乐显然备
 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利矣 陈氏旸曰乐极和不
 有以敦之未必能统同礼从宜不有以别之未必能
 辨异天以至阳而职气覆地以至阴而职形载乐由
 天作而至阳之气存焉礼以地制而至阴之形存焉
 圣人职教化者也为能因阴阳以统形气乐有声而
 无形作之以应天声气同故也礼有形而无声制之
卷五十 第 59b 页 WYG0125-0566d.png
 以配地形体异故也礼乐明矣而不昧备矣而不偏
 非徒足以官天地天地亦将为我官也 方氏悫曰
 气固有和乐则敦之使厚物固有宜礼则别之使辨
 和既敦则莫不循其理而无所屈故能率神宜既别
 则莫不安其处而有所归故能居鬼 马氏睎孟曰
 神者阳之类而天者阳之所积乐由阳来故率神以
 从天鬼者阴之类而地者亦阴之所积礼因阴作故
 居鬼以从地率者引而上之居者俯而就之天地有
卷五十 第 60a 页 WYG0125-0567a.png
 自然之礼乐而圣人辅相天地之宜故作乐以应天
 制礼以配地则礼乐明备而天地各当其位也此与
 记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同意
 存疑郑氏康成曰鬼神谓先圣先贤(孔疏圣人之魂/为神贤人之魂)
 (为/鬼)
 辨正张子曰率神居鬼鬼神之物也只是神为伸鬼
 为归指幽明而言
 案以二气言则天地之形常定定者阴之精也礼也
卷五十 第 60b 页 WYG0125-0567b.png
 天地之气常流流者阳之动也乐也以一气言则天
 之资始无形神之伸也乐也地之资生有质鬼之归
 也礼也郑孔以神鬼属圣贤说未确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
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正义郑氏康成曰卑高谓山泽也位尊卑之位象山
 泽也(孔疏郑易注君臣尊卑之/贵贱如山泽之有高卑)动静阴阳用事(孔疏/谓风)
卷五十 第 61a 页 WYG0125-0567c.png
 (雷动散/有常)大小万物也大者常存小者随阳出入(孔疏/小如)
 (草木春生秋杀昆虫夏生/冬伏大者不随四时变也)性之言生也命生之长短
 也象光耀也(孔疏日/月星辰)形体貌也(孔疏植/物动物) 孔氏颖达
 曰自此至礼乐云广明礼乐之功包天地之德万物
 各有区分性命之别故圣人因此制礼类族缘物各
 随性命也 应氏镛曰此莭所谓天高地下万物散
 殊而礼制行矣 陈氏浩曰此与易系辞略同记者
 引之言圣人制礼其本于天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
卷五十 第 61b 页 WYG0125-0567d.png
 君臣之礼者取于天地尊卑之势也列贵贱之位者
 取于山泽卑高之势也小事不可为大大事不可为
 小故小大之殊取于阴阳动静之常也方犹道也聚
 犹处也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各有其道则各以
 其类而处之所谓方以类聚也物事也行礼之事即
 谓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行之不止一端分之必
 各从其事所谓物以群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赋之
 命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纲五常之伦其閒尊卑
卷五十 第 62a 页
 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在天
 成象如衣与旗常之章著为日月星辰之象在地成
 形如宫室器具各有高卑大小之制是取法于地也
 由此言之礼之有别非天地自然之理乎
 存异郑氏康成曰方谓行虫物谓植生者 孔氏颖
 达曰禽兽之属有性识故称方各以类聚不相杂也
 草木之属无心灵故云物各有区分自殊于薮泽也
 案天尊地卑即上天高地下卑高动静方类物群即
卷五十 第 62b 页
 上万物散殊所该甚广方本异而类同则聚在天则
 星皆拱北在地则水皆向东在人则君子小人亦各
 从其类物本同而群异则分在天则参商不相见在
 地如河济清浊之分在人如禽蹠牛魋之异皆是郑
 孔指禽兽草木似未该也君臣定贵贱位大小殊即
 上礼制行焉总之礼未制而天地之尊卑动静己俨
 然一礼圣人因之制礼正君臣之等明贵贱之位辨
 小大之宜类族辨物使各得其所亦如在天之成象
卷五十 第 63a 页
 在地之成形者然是礼未制而圣人之礼在天地礼
 既制而天地之别在圣人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
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
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上时掌反齐依注作跻摩本又/作磨荡本或作荡煖许袁反同)
 (暄/)
 正义郑氏康成曰齐读为跻跻升也摩犹迫也荡犹
 动也奋迅也百化百物化生也 孔氏颖达曰地气
卷五十 第 63b 页
 上升天天气下降与地气交合积气从下升上乐象
 气故先从地始形以上为尊礼象形故从天为初相
 摩谓阴阳二气相切迫相荡言天地之气相感动鼓
 之以雷霆者虽以气生而物未发故用雷霆以鼓动
 之奋之以风雨者万物得风雨奋迅而出也动之以
 四时者万物生长随四时而动也煖之以日月者万
 物之生必须日月煖煦之此皆天地相荡之事言作
 乐者法象天地之和气乐和则天地亦和前经云礼
卷五十 第 64a 页 WYG0125-0569a.png
 者天地之别若制礼得所亦能使天地别异此经乐
 者天地之和则是法天地之和气故云乐者天地之
 和也 张氏守节曰二气切摩而万物生发作乐亦
 令声气切摩使民心生敬也天地化物八节更相感
 动作乐亦令八音相感动也万物虽以气生而物未
 发故雷霆以鼓动之如乐用钟鼓以发节也万物皆
 以风雨奋迅而出如乐用舞奋迅以象之使发人情
 也万物生长随四时而动如乐各逐心内所须而奏
卷五十 第 64b 页 WYG0125-0569b.png
 之万物之生必须日月煖照如乐有蕴藉使人暄照
 也蕴藉者歌不直言而长言嗟叹之属也 陈氏浩
 曰煖之者日也月亦预焉润之者雨也风亦预焉相
 须而成故也 方氏悫曰阴阳以气言而见乎形故
 曰摩天地以形言而存乎气故曰荡其实一也雷霆
 者声之所作故曰鼓风雨者气之所激故曰奋四时
 代谢故曰动日月代明故曰煖礼之别终于成形者
 主乎体故也乐之和终于百化者主乎气故也 应
卷五十 第 65a 页 WYG0125-0569c.png
 氏镛曰此即所谓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案此节言乐未作而天地之雷霆风雨已蔼然一乐
 圣人因之作乐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奋发象雷霆周
 旋象风雨终始象四时文明象日月其百物不失亦
 如百化之兴者然是乐未作而圣人之乐在天地乐
 既作而天地之和在圣人也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
 正义郑氏康成曰辨别也升成也乐失则害物礼失
卷五十 第 65b 页 WYG0125-0569d.png
 则乱人 孔氏颖达曰此明天地不时由礼乐失所
 乐以法天化得其时则物生不时则物不生天之情
 也礼以法地男女有别则治兴无别则乱升地之情
 也皇氏云天地无情以人心而谓之耳 陈氏旸曰
 和故百物皆化化不时则不生乐失其和故也序故
 群物皆别男女无辨则乱升礼失其别故也 马氏
 睎孟曰天地之道变化不以常未春而燠未冬而寒
 则阴阳失其和虽天下易生之物亦不能生也男女
卷五十 第 66a 页 WYG0125-0570a.png
 有别而后父子亲父子亲而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
 安夫乱之所起常起于衽席之上升犹言阶之以为
 乱也 陈氏浩曰此言礼乐之得失与天地相关所
 谓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也总结上文两节之意
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蟠步/丹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极至也蟠犹委也高远三辰也深
 厚山川也言礼乐之道上至于天下委于地则其閒
卷五十 第 66b 页 WYG0125-0570b.png
 无所不之 孔氏颖达曰礼乐之大原虽取象于天
 地功德又能遍满于天地之閒天降膏露是极乎天
 地出醴泉是蟠乎地日月岁时无易百榖用成是行
 乎阴阳用之以祭鬼神作乐一变以至六变百神俱
 至是通乎鬼神高远谓天之三光皆应礼乐而明是
 礼乐穷极之也深厚谓地之山川皆应礼乐而出瑞
 应是测深厚也 陈氏旸曰礼乐之用四方上下无
 所不至此乐所以为天地之和而非止同其和礼所
卷五十 第 67a 页 WYG0125-0570c.png
 以为天地之别而非止同其节也盖礼乐非天地则
 不因天地非礼乐则不成 方氏悫曰极天蟠地言
 其升降之无常行乎阴阳言其往来之不息通乎鬼
 神言其变化之无方极乎天非特乐由天作虽礼亦
 极乎天蟠乎地非特礼以地制虽乐亦蟠乎地行乎
 阴非特礼由阴作虽乐亦然行乎阳非特乐由阳来
 虽礼亦然通乎鬼非特礼别宜居鬼而已虽乐亦然
 通乎神非特乐敦和率神而已虽礼亦然此其所以
卷五十 第 67b 页 WYG0125-0570d.png
 为至欤故首以极言之及言及其至也 马氏睎孟
 曰礼乐之粗则寓于形名度数之閒至于精则无乎
 不在也此言中和之效其妙如此而不言在人者盖
 中和者人之所致也其妙如此则在人可知矣 朱
 子曰此以理言有是理即有是气一气之和无所不
 通亦如说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其中正义
 引膏露降醴泉出等语缘先有此理末梢便有这徵
 验 辅氏广曰上言天地自然之礼乐此言圣人制
卷五十 第 68a 页 WYG0125-0571a.png
 礼作乐之功
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閒也故圣人曰礼乐云(郑注乐著/直略反下)
 (著如字王注并如/字今从王大音泰)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始百物之始生也著不息著犹
 明白也息犹休止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言礼乐之法天地也乐静而礼动其并用事则亦天
 地之閒耳 王氏肃曰著明也明大始谓法天也成
卷五十 第 68b 页 WYG0125-0571b.png
 物谓地也居亦谓法也 孔氏颖达曰言显著明白
 运生不息者是天也显著养物不移动者地也言乐
 法于天动而不息礼象于地静而不动也 陈氏祥
 道曰乾者万物之所资始故能以始而推始则至于
 知大始坤者万物之所资生故能以生而生生则至
 于作成物然乾于大始知之而已未能使之著坤于
 成物作之而已未能至于居惟乐有和所以能著其
 始礼有节所以能居其物此礼乐所以能成天地之
卷五十 第 69a 页 WYG0125-0571c.png
 道也其成天地之道如此盖亦本于天地之动静而
 已故著不息而动者乐也著不动而静者礼也一动
 则为乐一静则为礼是以凡在天地之閒者莫非礼
 乐也礼乐之道天地而已圣人曰礼乐云玉帛钟鼓
 云乎哉 陈氏旸曰大始气之始成物形之终著其
 微而显之者乐也居其所而有之者礼也乾则自强
 不息坤则至静德方天确而动故其运不息著不息
 者乐之所以冥乎天也地隤而静故其处不动著不
卷五十 第 69b 页 WYG0125-0571d.png
 动者礼之所以冥乎地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万物
 之情非动则静而礼乐如之乐主动由中出则静矣
 礼主静交乎下则动矣万物盈于天地之閒或类聚
 或群分动者有时而静静者有时而动一动一静而
 不主故常者无适而非礼乐也非圣人知礼乐之情
 其孰能究此 邵氏渊曰礼乐虽因天地而形天地
 亦因礼乐而著大始气也成物形也大始本有是气
 乐则著而明之成物本有是形礼则居而辨之故著
卷五十 第 70a 页 WYG0125-0572a.png
 而运行不息则为天著而一定不易则为地著而为
 一动一静则在动非动在静非静乃天地之閒而机
 缄之妙也圣人于此穷其所自而归之于礼乐故曰
 礼乐云又以见天地造化亦无不待于礼乐也
 存疑郑氏康成曰著之言处也(孔疏乐象于天天为/生物之始是乐处大)
 (始礼法于地地禀天气以成于物故云/礼居成物著与居相对故以著为处也)閒谓百物也
 (孔疏或一物飞走蠢动感天地之阳气或一物安伏/止静安天地之阴气此一动一静在天地之閒所谓)
 (百物/也) 张氏守节曰天为万物之始故曰大始天苍
卷五十 第 70b 页 WYG0125-0572b.png
 而气化乐亦气化故云处大始在地成形礼亦形教
 故云居成物地卑故曰居天高故曰著也著不息著
 不动此美礼乐配天地著亦处也乐气处运生不息
 者配天也礼制尊卑定位成养万物处不移动者配
 地也 彭氏汝砺曰下二著字皆当训处盖处乎上
 而不息者天也处乎下而不动者地也此天地之定
 体
 案易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此本其语著犹知也居犹
卷五十 第 71a 页 WYG0125-0572c.png
 作也阳轻清故以著言阴重厚故以居言耳郑读此
 著字为直略反已误张氏彭氏并下二著字亦误之
 何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言天地之间一阴一阳
 变化流行乃周子所谓互为其根张子所谓两在故
 不测之意郑指百物已滞孔疏则愈泥矣
  右乐理章第三(史记乐书同郑目录第/五吴氏澄纂言居第七)
  孔氏颖达曰此乐记第三章名曰乐礼明王者为治
  必制礼作乐 张氏守节曰中有三段一明礼乐
卷五十 第 71b 页 WYG0125-0572d.png
  其用必对二明礼乐法天地三明天地应礼乐
  案此章刘向本作乐理皇侃作乐礼熊安生作乐体
  张守节作礼乐刘本最先为得之盖各有条之谓理
  天地之位不定则其气不交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
  义妇德之礼不明则亦无以相和故礼先而乐后皆
  从分处指出所以合来以明乐通伦理之意
 
钦定礼记义疏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