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124-053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九
王制第五之五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
人脩而兼用之(食音/嗣)
正义郑氏康成曰兼用之备阴阳也凡饮养阳气凡
食养阴气(孔疏郊/特牲文)阳用春夏阴用秋冬 孔氏颖达
曰此论虞夏殷周养老不同之事有虞氏以燕礼者
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九
王制第五之五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
人脩而兼用之(食音/嗣)
正义郑氏康成曰兼用之备阴阳也凡饮养阳气凡
食养阴气(孔疏郊/特牲文)阳用春夏阴用秋冬 孔氏颖达
曰此论虞夏殷周养老不同之事有虞氏以燕礼者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124-0536b.png
卢氏云燕礼脱屦升堂崔氏云殽烝于俎行一献之
礼坐而饮酒以至于醉有虞氏帝道弘大故以燕礼
夏后氏以飨礼者崔氏云飨则体荐而不食爵盈而
不饮依尊卑为献取数毕而已夏贵礼敬故以飨礼
殷人以食礼者崔氏云不饮酒享大牢以礼食之殷
人质素故以食礼皇氏云飨有四种一是诸侯来朝
天子飨之则周礼大行人职云上公之礼飨礼九献
其牲则体荐体荐则房烝左传云飨有体荐二是王
礼坐而饮酒以至于醉有虞氏帝道弘大故以燕礼
夏后氏以飨礼者崔氏云飨则体荐而不食爵盈而
不饮依尊卑为献取数毕而已夏贵礼敬故以飨礼
殷人以食礼者崔氏云不饮酒享大牢以礼食之殷
人质素故以食礼皇氏云飨有四种一是诸侯来朝
天子飨之则周礼大行人职云上公之礼飨礼九献
其牲则体荐体荐则房烝左传云飨有体荐二是王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124-0537a.png
亲戚及诸侯之臣来聘王飨之礼亦有饭食及酒其
酌数亦当依命数其牲则折俎亦曰殽烝左传云飨
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飨卿当宴定王飨士会而用
折俎知王亲戚及飨朝廷之臣亦当然也三是戎狄
之使来王飨之其礼则委飨也王不亲飨但以牲全
体委与之是也若夷狄君来则当与中国子男同故
小行人职掌小宾小客所陈牲牢当不异也四时飨
宿卫及耆老孤子则以醉为度故酒正云凡飨食庶
酌数亦当依命数其牲则折俎亦曰殽烝左传云飨
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飨卿当宴定王飨士会而用
折俎知王亲戚及飨朝廷之臣亦当然也三是戎狄
之使来王飨之其礼则委飨也王不亲飨但以牲全
体委与之是也若夷狄君来则当与中国子男同故
小行人职掌小宾小客所陈牲牢当不异也四时飨
宿卫及耆老孤子则以醉为度故酒正云凡飨食庶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124-0537b.png
子飨耆老孤子皆供其酒无酌数郑云要以醉为度
食礼者有饭有殽虽设酒而不饮其礼以饭为主故
曰食也其礼亦有二一是礼食大行人云诸公三食
之礼有九举及公食大夫礼之属是也二是燕食谓
臣下自与宾客旦夕共食案郑注曲礼酒浆处右云
此大夫士与宾客燕食之礼是也燕礼者凡正飨食
在庙燕则在寝燕以示慈惠故也燕礼则折俎有酒
而无饭其牲用狗燕安也其礼最轻升堂行一献礼
食礼者有饭有殽虽设酒而不饮其礼以饭为主故
曰食也其礼亦有二一是礼食大行人云诸公三食
之礼有九举及公食大夫礼之属是也二是燕食谓
臣下自与宾客旦夕共食案郑注曲礼酒浆处右云
此大夫士与宾客燕食之礼是也燕礼者凡正飨食
在庙燕则在寝燕以示慈惠故也燕礼则折俎有酒
而无饭其牲用狗燕安也其礼最轻升堂行一献礼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124-0537c.png
毕而脱屦升堂坐饮以至醉也燕礼亦有二种一是
燕同姓二是燕异姓故郑笺湛露诗云夜饮之礼同
姓则成之庶姓让则止此燕飨食致仕之老则当用
正飨正食正燕之礼以其有贤德不可以亵礼待之
飨死事之老不必有德又是老人不宜久立当用折
俎之飨燕食之食异姓之燕礼也凡饮养阳气凡食
养阴气者饮是清虚阳气之象食是形质阴体之义
皇氏云春夏虽以饮为主亦有食先行飨次燕次食
燕同姓二是燕异姓故郑笺湛露诗云夜饮之礼同
姓则成之庶姓让则止此燕飨食致仕之老则当用
正飨正食正燕之礼以其有贤德不可以亵礼待之
飨死事之老不必有德又是老人不宜久立当用折
俎之飨燕食之食异姓之燕礼也凡饮养阳气凡食
养阴气者饮是清虚阳气之象食是形质阴体之义
皇氏云春夏虽以饮为主亦有食先行飨次燕次食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124-0537d.png
秋冬以食为主亦有飨先行食次燕次飨一日之中
三事行毕义或然也 辅氏广曰脩者周人总三代
之礼而兼取其善者以为一王之礼也
存疑孔氏颖达曰周人脩而兼用之者谓周人春夏
用虞氏燕礼夏后氏飨礼秋冬用殷人食礼周极文
故兼用之也 皇氏侃曰人君养老有四种一是养
三老五更二是子孙为国难而死王养死者祖父三
是养致仕之老四是引户校年养庶人之老 熊氏
三事行毕义或然也 辅氏广曰脩者周人总三代
之礼而兼取其善者以为一王之礼也
存疑孔氏颖达曰周人脩而兼用之者谓周人春夏
用虞氏燕礼夏后氏飨礼秋冬用殷人食礼周极文
故兼用之也 皇氏侃曰人君养老有四种一是养
三老五更二是子孙为国难而死王养死者祖父三
是养致仕之老四是引户校年养庶人之老 熊氏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124-0538a.png
安生曰天子视学之年养老一岁有七谓四时皆养
老四也文王世子云凡大合乐必遂养老注大合乐
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通前为六又季春
大合乐天子视学亦养老总为七也国语云王公立
饫则有房烝其所云饫即谓飨也立而成礼亦有饭
食故舂人云凡飨食共其食米郑云飨有食米则飨
礼兼燕与食也(案飨礼酒清人渴而不敢饮肉乾人/饥而不敢食安得兼燕食二礼舂人)
(所云米亦共之/归于其馆耳)
老四也文王世子云凡大合乐必遂养老注大合乐
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通前为六又季春
大合乐天子视学亦养老总为七也国语云王公立
饫则有房烝其所云饫即谓飨也立而成礼亦有饭
食故舂人云凡飨食共其食米郑云飨有食米则飨
礼兼燕与食也(案飨礼酒清人渴而不敢饮肉乾人/饥而不敢食安得兼燕食二礼舂人)
(所云米亦共之/归于其馆耳)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124-0538b.png
辨正陈氏祥道曰天子之于老也其所养者三国老
庶老死政者之老也岁养之亦三仲春季春仲秋也
周礼罗氏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在仲春月令养衰
老授几杖在仲秋文王世子云大合乐必遂养老郑
云大合乐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于是时
也天子则视学焉此养于仲春仲秋者也月令季春
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亲往视之大合乐亦必养
老此又养于季春者也若夫简不帅教出征受成以
庶老死政者之老也岁养之亦三仲春季春仲秋也
周礼罗氏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在仲春月令养衰
老授几杖在仲秋文王世子云大合乐必遂养老郑
云大合乐谓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学合声于是时
也天子则视学焉此养于仲春仲秋者也月令季春
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亲往视之大合乐亦必养
老此又养于季春者也若夫简不帅教出征受成以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124-0538c.png
讯馘告凡天子入学莫不养老又不在岁养之数也
又有死政者之老焉故罗氏献鸠以养之者国老也
司徒以保息养之者庶老也司门以其财养之者死
政者之老也若夫外饔酒正稿人所谓耆老者总三
者而言之也先王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则三老五更
乃群老之尤者而致仕之老固在其间皇氏离而三
之误矣月令无冬夏养老之文周礼礼记特言春养
秋食而已熊氏谓养老岁有七亦误矣
又有死政者之老焉故罗氏献鸠以养之者国老也
司徒以保息养之者庶老也司门以其财养之者死
政者之老也若夫外饔酒正稿人所谓耆老者总三
者而言之也先王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则三老五更
乃群老之尤者而致仕之老固在其间皇氏离而三
之误矣月令无冬夏养老之文周礼礼记特言春养
秋食而已熊氏谓养老岁有七亦误矣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124-0538d.png
案周人脩而兼用之孔疏谓春夏用虞燕礼夏飨礼
秋冬用殷食礼拘于饮养阳食养阴之说恐未然也
皇侃云先行飨次燕次食一日中行三事析理独胜
盖养既致其敬又欲其安且乐故始则飨而敬之继
乃燕而安之食之而使有醉饱之乐至云春夏以饮
为主秋冬以食为主则犹胶于所见耳窃疑养老之
燕飨食当与疏所引天子享诸侯来朝来聘及诸公
三食燕同异姓之礼有不同特用其名云然否则方
秋冬用殷食礼拘于饮养阳食养阴之说恐未然也
皇侃云先行飨次燕次食一日中行三事析理独胜
盖养既致其敬又欲其安且乐故始则飨而敬之继
乃燕而安之食之而使有醉饱之乐至云春夏以饮
为主秋冬以食为主则犹胶于所见耳窃疑养老之
燕飨食当与疏所引天子享诸侯来朝来聘及诸公
三食燕同异姓之礼有不同特用其名云然否则方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124-0539a.png
养老时执酱而跪袒而割牲他燕飨有其仪乎凡肃
宾客祀鬼神曰享于老致敬如宾与神故亦名其礼
曰飨居处安之为燕养老时不欲烦其拜跪之节以
逸其肢体故亦名其礼曰燕饮食以养其厌饫故亦
名其礼曰食陈氏谓简不帅教出征受成凡天子入
学莫不养老初无明文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
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
宾客祀鬼神曰享于老致敬如宾与神故亦名其礼
曰飨居处安之为燕养老时不欲烦其拜跪之节以
逸其肢体故亦名其礼曰燕饮食以养其厌饫故亦
名其礼曰食陈氏谓简不帅教出征受成凡天子入
学莫不养老初无明文
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
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124-0539b.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天子诸侯养老同也国国中小学
在王宫之左学大学也在郊小学在国中大学在郊
此殷制明矣命谓君不亲飨食必以其礼致之 孔
氏颖达曰五十始衰故养于乡学六十渐衰养礼弥
厚故养之于小学七十大衰养礼转重故养于大学
至于八十年转衰弱不堪来学受养君以飨食之礼
使人就家致之其受君命之时理须再拜不堪为劳
一坐于地而首再至于地也瞽人无目恐其倾倒拜
在王宫之左学大学也在郊小学在国中大学在郊
此殷制明矣命谓君不亲飨食必以其礼致之 孔
氏颖达曰五十始衰故养于乡学六十渐衰养礼弥
厚故养之于小学七十大衰养礼转重故养于大学
至于八十年转衰弱不堪来学受养君以飨食之礼
使人就家致之其受君命之时理须再拜不堪为劳
一坐于地而首再至于地也瞽人无目恐其倾倒拜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124-0539c.png
君命亦当如此 陈氏祥道曰年弥高者养弥厚养
弥厚者礼弥敬故五十养于乡而不从力政六十养
于国而不与服戎七十养于学则天子袒而割牲执
酱而馈执爵而酳 方氏悫曰养于乡者特尊于一
乡养于国者则尊于一国犹不离于臣道养于学者
则有师道焉以其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陆氏佃曰
六十者坐五十者立养于乡之谓也春养孤子秋养
耆老六十养于国之谓也 刘氏彝曰养于乡者乡
弥厚者礼弥敬故五十养于乡而不从力政六十养
于国而不与服戎七十养于学则天子袒而割牲执
酱而馈执爵而酳 方氏悫曰养于乡者特尊于一
乡养于国者则尊于一国犹不离于臣道养于学者
则有师道焉以其年弥高而德弥劭也 陆氏佃曰
六十者坐五十者立养于乡之谓也春养孤子秋养
耆老六十养于国之谓也 刘氏彝曰养于乡者乡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124-0539d.png
饮酒之礼五十始与于养也六十养于国者有命赒
饩老者则及之矣养于学则君就行焉
存疑孔氏颖达曰此言子孙为国死难而王者养其
父祖卢王等以养于乡者不从力政养于国者不与
服戎皆庶人之老非郑义
案本文及郑注皆无死事之老之文恐孔说未确也
又陈氏以年言方氏以德言则其义可通盖庶老之
养于乡者未必尽有德若国老之养于学则必齿德
饩老者则及之矣养于学则君就行焉
存疑孔氏颖达曰此言子孙为国死难而王者养其
父祖卢王等以养于乡者不从力政养于国者不与
服戎皆庶人之老非郑义
案本文及郑注皆无死事之老之文恐孔说未确也
又陈氏以年言方氏以德言则其义可通盖庶老之
养于乡者未必尽有德若国老之养于学则必齿德
卷十九 第 8a 页
俱尊矣有由乡递升者有终养于乡者有不必自乡
升者要视其德何如耳
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
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粻涉良反/离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粻粮也贰副也游谓出入上观
孔氏颖达曰自此以下杂记卿大夫士及庶人年老
节制在家自养之法随年为品也五十始衰粮宜自
异不可与少壮者同六十转老故恒宿肉在帐下不
升者要视其德何如耳
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
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粻涉良反/离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粻粮也贰副也游谓出入上观
孔氏颖达曰自此以下杂记卿大夫士及庶人年老
节制在家自养之法随年为品也五十始衰粮宜自
异不可与少壮者同六十转老故恒宿肉在帐下不
卷十九 第 8b 页
使求而不得也膳善食也七十恒令善食有储副不
使有阙也八十常使有珍奇美食九十饮食无时或
急求须得故不离于寝美善之膳水浆之饮从于所
游之处可也 方氏悫曰粻则地产以养其阴肉则
天产以养其阳膳用六牲而已珍用八物则为贵有
膳则肉可知有肉则粻可知异者不必宿宿者不必
贰贰者不必常言之䡖重其礼之隆杀也由八十而
下饮食或庋于阁而已于寝则亦离焉膳饮止于所
使有阙也八十常使有珍奇美食九十饮食无时或
急求须得故不离于寝美善之膳水浆之饮从于所
游之处可也 方氏悫曰粻则地产以养其阴肉则
天产以养其阳膳用六牲而已珍用八物则为贵有
膳则肉可知有肉则粻可知异者不必宿宿者不必
贰贰者不必常言之䡖重其礼之隆杀也由八十而
下饮食或庋于阁而已于寝则亦离焉膳饮止于所
卷十九 第 9a 页
居而已于游固不从焉故必九十然后饮食不离寝
膳饮从于游也
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唯绞紟衾冒
死而后制(绞音爻紟/其鸩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绞紟衾冒一日二日而可为者(孔/疏)
(檀弓/文) 孔氏颖达曰年既衰老预为送终之具岁制
谓棺也不易可成故岁制然此大夫以下耳人君即
位而为椑不待六十也其椁则死后为之以其葬尚
膳饮从于游也
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唯绞紟衾冒
死而后制(绞音爻紟/其鸩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绞紟衾冒一日二日而可为者(孔/疏)
(檀弓/文) 孔氏颖达曰年既衰老预为送终之具岁制
谓棺也不易可成故岁制然此大夫以下耳人君即
位而为椑不待六十也其椁则死后为之以其葬尚
卷十九 第 9b 页
赊故檀弓云旬而布材是也时制谓一时可办衣物
难得者是年转老所须办转切也月制谓一月可办
衣物易得者九十棺衣皆毕但日日脩理之为近于
终故也绞紟衾冒四物易成故生不逆为须亡乃制
也
存疑陆氏佃曰九十日脩不保月也八十月制不保
时也七十时制不保岁也
辨正朱子曰岁制者岁以展而脩之下时月日放此
难得者是年转老所须办转切也月制谓一月可办
衣物易得者九十棺衣皆毕但日日脩理之为近于
终故也绞紟衾冒四物易成故生不逆为须亡乃制
也
存疑陆氏佃曰九十日脩不保月也八十月制不保
时也七十时制不保岁也
辨正朱子曰岁制者岁以展而脩之下时月日放此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124-0541a.png
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
煖九十虽得人不煖矣
正义方氏悫曰五十始衰宜有以扶其衰九十虽得
人不煖则衰之极养之宜无不至也
通论周氏谞曰孟子言五十可衣帛七十可食肉与
此不同者王制主言血气而养血气者以食为先以
衣为次故也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
煖九十虽得人不煖矣
正义方氏悫曰五十始衰宜有以扶其衰九十虽得
人不煖则衰之极养之宜无不至也
通论周氏谞曰孟子言五十可衣帛七十可食肉与
此不同者王制主言血气而养血气者以食为先以
衣为次故也
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124-0541b.png
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从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就其室以珍从尊养之也 陈氏
祥道曰大夫七十而后赐之杖此五十而杖者盖杖
于家邦乡国者不必待赐杖于朝则非赐不可也
通论方氏悫曰前言巡守之礼曰问百年者就见之
而此言九十者何也彼之所言则一国之老又不必
有爵者故其礼为杀此之所言则天下之老惟有爵
者而已故其礼为备而又以珍从也祭义又言八十
正义郑氏康成曰就其室以珍从尊养之也 陈氏
祥道曰大夫七十而后赐之杖此五十而杖者盖杖
于家邦乡国者不必待赐杖于朝则非赐不可也
通论方氏悫曰前言巡守之礼曰问百年者就见之
而此言九十者何也彼之所言则一国之老又不必
有爵者故其礼为杀此之所言则天下之老惟有爵
者而已故其礼为备而又以珍从也祭义又言八十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124-0541c.png
君问则就之者彼言异礼此言常礼也
案伏生大传以此为文王之政子春述乐正子语告
齐宣王未致仕而优之递隆如此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夫士之老者揖君则退(朱子曰/揖君当)
(作君/揖)故不俟朝月告存每月致膳也秩常也有常膳
孔氏颖达曰此谓大夫士老年而听致仕者则七
十杖于国朝君之时入门至朝位君出揖之即退不
案伏生大传以此为文王之政子春述乐正子语告
齐宣王未致仕而优之递隆如此
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夫士之老者揖君则退(朱子曰/揖君当)
(作君/揖)故不俟朝月告存每月致膳也秩常也有常膳
孔氏颖达曰此谓大夫士老年而听致仕者则七
十杖于国朝君之时入门至朝位君出揖之即退不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124-0541d.png
待朝事毕也若不听致仕则祭义云七十杖于国八
十不俟朝告谓问也八十者君每月使人致膳告问
存否九十极老君则日使人以常膳致之故云日有
秩 陆氏佃曰告存告而后存之即日有秩不必告
也 胡氏铨曰九十君日使人膳则八十月告存之
时亦膳矣 方氏悫曰日有秩日有常赐也若酒正
之秩膳是矣
案此既致仕而优之递隆又如此
十不俟朝告谓问也八十者君每月使人致膳告问
存否九十极老君则日使人以常膳致之故云日有
秩 陆氏佃曰告存告而后存之即日有秩不必告
也 胡氏铨曰九十君日使人膳则八十月告存之
时亦膳矣 方氏悫曰日有秩日有常赐也若酒正
之秩膳是矣
案此既致仕而优之递隆又如此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124-0542a.png
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
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与音预/齐音斋)
正义郑氏康成曰五十力稍衰也力政城道之役也
与及也八十不齐则不祭也子代之祭是谓宗子不
孤(孔疏父是宗子年已八十子则代之是有父之宗/子也若父不为宗子则不主祭祀无祭可代也无)
(父称孤有父不孤/故云宗子不孤) 孔氏颖达曰上文岁制及杖于
家之属兼含大夫士及庶人之老此惟据庶人之事
其大夫士六十未致仕若为军将当与服戎故知此
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与音预/齐音斋)
正义郑氏康成曰五十力稍衰也力政城道之役也
与及也八十不齐则不祭也子代之祭是谓宗子不
孤(孔疏父是宗子年已八十子则代之是有父之宗/子也若父不为宗子则不主祭祀无祭可代也无)
(父称孤有父不孤/故云宗子不孤) 孔氏颖达曰上文岁制及杖于
家之属兼含大夫士及庶人之老此惟据庶人之事
其大夫士六十未致仕若为军将当与服戎故知此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124-0542b.png
据庶人也服戎谓从军为士卒案易孟氏韩诗说年
二十行役三十受兵六十还兵古周礼说国中自七
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许慎
云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而免六十五
已老而周复征之非用民意郑驳之云周礼皆征之
者使为胥徒给公家之事如今之正卫耳胥徒事暇
坐息之閒多如郑此说力政田役为重故云五十免
之故此五十不从力政祭义五十不为甸徒是也戎
二十行役三十受兵六十还兵古周礼说国中自七
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许慎
云汉承百王而制二十三而役五十六而免六十五
已老而周复征之非用民意郑驳之云周礼皆征之
者使为胥徒给公家之事如今之正卫耳胥徒事暇
坐息之閒多如郑此说力政田役为重故云五十免
之故此五十不从力政祭义五十不为甸徒是也戎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124-0542c.png
事差轻六十不与服戎及孟氏说六十还兵是也胥
徒又轻故野外六十五犹征之若四郊之内以其多
役故二十受役六十乃免若于野则力役又少故十
五征之六十五乃免若兵革之事则三十受之如孟
氏韩氏说是也 方氏悫曰力政则事之常者故五
十已不从矣服戎则事之变者故六十然后不与焉
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不及者盖事生
之与事死事人之与事神不能无䡖重之别故也从
徒又轻故野外六十五犹征之若四郊之内以其多
役故二十受役六十乃免若于野则力役又少故十
五征之六十五乃免若兵革之事则三十受之如孟
氏韩氏说是也 方氏悫曰力政则事之常者故五
十已不从矣服戎则事之变者故六十然后不与焉
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不及者盖事生
之与事死事人之与事神不能无䡖重之别故也从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124-0542d.png
谓行其事焉与则预之而已及则旁有所加之谓以
其衰老已甚非特不能从与于事也而事固不当及
于我矣 马氏睎孟曰力政服戎此免于公者也宾
客齐丧此免于私者也盖代之以子孙矣
案八十已传祭有子主之故齐弗及力不胜哀故丧
弗及然亦指旁期以下若正期则犹及之老愈甚而
事愈寡如此
通论季氏本曰老者之役止于五十其曰六十不与
其衰老已甚非特不能从与于事也而事固不当及
于我矣 马氏睎孟曰力政服戎此免于公者也宾
客齐丧此免于私者也盖代之以子孙矣
案八十已传祭有子主之故齐弗及力不胜哀故丧
弗及然亦指旁期以下若正期则犹及之老愈甚而
事愈寡如此
通论季氏本曰老者之役止于五十其曰六十不与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124-0543a.png
服戎谓不得已之兵变非谓军旅亦至六十而始免
也祭义王制二条可正乡大夫六十六十五皆征之
失许慎谓五经说皆不同无明文可据夫祭义王制
之言五十即文王所谓老者非可据之明文乎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正义郑氏康成曰爵谓贤者命为大夫不亲学不能
备弟子礼致政还其君事也
存疑孔氏颖达曰凡常之人有贤德故五十始为大
也祭义王制二条可正乡大夫六十六十五皆征之
失许慎谓五经说皆不同无明文可据夫祭义王制
之言五十即文王所谓老者非可据之明文乎
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正义郑氏康成曰爵谓贤者命为大夫不亲学不能
备弟子礼致政还其君事也
存疑孔氏颖达曰凡常之人有贤德故五十始为大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124-0543b.png
夫若其有德不必五十故丧服小功章云大夫为昆
弟之长殇是幼为大夫为兄之长殇
案五十而爵示人不当躁于进七十致仕示人不当
恋宠荣六十不亲学示人至此学已晚也惟衰麻为
丧恐毁或至灭性也五十而爵即内则五十命为大
夫始锡命也其未命皆士试大夫也既试大夫则皆
用大夫之礼丧服篇所云是通礼也孔谓此殷法殷
士无爵恐大拘惟衰麻为丧所谓饮酒食肉处于内
弟之长殇是幼为大夫为兄之长殇
案五十而爵示人不当躁于进七十致仕示人不当
恋宠荣六十不亲学示人至此学已晚也惟衰麻为
丧恐毁或至灭性也五十而爵即内则五十命为大
夫始锡命也其未命皆士试大夫也既试大夫则皆
用大夫之礼丧服篇所云是通礼也孔谓此殷法殷
士无爵恐大拘惟衰麻为丧所谓饮酒食肉处于内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124-0543c.png
也然亦通制耳若仁人孝子岂无所以自尽哉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
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
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
西郊
正义郑氏康成曰皆学名也异者四代相变耳或上
西或上东或贵在国或贵在郊上庠右学大学也在
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东序东胶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
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
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
西郊
正义郑氏康成曰皆学名也异者四代相变耳或上
西或上东或贵在国或贵在郊上庠右学大学也在
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东序东胶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124-0543d.png
亦大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西序虞庠亦小学也西
序在西郊周立小学于西郊胶之言纠也庠之言养
也周之小学为有虞之庠制是以名庠云其立乡学
亦如之胶或作絿 孔氏颖达曰此明养致仕之老
及庶人之老给赐之事养老必在学者以学为教孝
弟之处故于中养老熊氏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
庶老谓士皇氏云庶老兼庶人在官者其致仕之老
大夫以上养从国老之法士养从庶老之法故外饔
序在西郊周立小学于西郊胶之言纠也庠之言养
也周之小学为有虞之庠制是以名庠云其立乡学
亦如之胶或作絿 孔氏颖达曰此明养致仕之老
及庶人之老给赐之事养老必在学者以学为教孝
弟之处故于中养老熊氏云国老谓卿大夫致仕者
庶老谓士皇氏云庶老兼庶人在官者其致仕之老
大夫以上养从国老之法士养从庶老之法故外饔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124-0544a.png
云邦飨耆老掌其割烹虞殷尚质贵取物成故大学
在西小学在东夏周贵文取积渐长养故大学在东
小学在西庠则后有室前有堂若夏后氏之序及周
之学所在序者皆与庠制同其州党之序则歇前而
已序则豫也故乡射云豫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彼
郑注豫读如成周宣榭火之榭是也 周氏谞曰上
庠下庠以尊卑言之东序西序以方言之右学左学
以位言之虞与殷尚右贵有为也夏与周尚左贵阳
在西小学在东夏周贵文取积渐长养故大学在东
小学在西庠则后有室前有堂若夏后氏之序及周
之学所在序者皆与庠制同其州党之序则歇前而
已序则豫也故乡射云豫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彼
郑注豫读如成周宣榭火之榭是也 周氏谞曰上
庠下庠以尊卑言之东序西序以方言之右学左学
以位言之虞与殷尚右贵有为也夏与周尚左贵阳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124-0544b.png
位也国老庶老皆养之者恩也国老必于大学庶老
必于小学者义也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
则三代共之与此异者盖以教则皆得谓之校以射
皆得谓之序以养士皆得谓之庠以纠不帅者皆得
谓之胶孟子之言特应时改造之名耳 陈氏浩曰
养老必于学以其为讲明孝弟礼义之所也
案郑谓四代皆大小二学为国学其立乡学亦如虞
庠为三孔云周天子立虞夏殷周四代之学诸侯止
必于小学者义也孟子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
则三代共之与此异者盖以教则皆得谓之校以射
皆得谓之序以养士皆得谓之庠以纠不帅者皆得
谓之胶孟子之言特应时改造之名耳 陈氏浩曰
养老必于学以其为讲明孝弟礼义之所也
案郑谓四代皆大小二学为国学其立乡学亦如虞
庠为三孔云周天子立虞夏殷周四代之学诸侯止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124-0544c.png
立时王一代之学赐则得立东序大功德如鲁则得
立三代之学陈氏谓记言天子设四学盖周制周之
辟雍即成均又谓之序又谓之庠东胶即东序瞽宗
即右学成均居中其左东序其右瞽宗此皆大学并
建一丘之上虞庠在国之西郊是为小学则周大学
有三小学止一也陆氏谓东胶虞庠郊学也诸侯谓
胶为校左传郑人游于乡校校虽在乡距国不远又
谓周置师保之官居虎门侧正当王宫南之左此是
立三代之学陈氏谓记言天子设四学盖周制周之
辟雍即成均又谓之序又谓之庠东胶即东序瞽宗
即右学成均居中其左东序其右瞽宗此皆大学并
建一丘之上虞庠在国之西郊是为小学则周大学
有三小学止一也陆氏谓东胶虞庠郊学也诸侯谓
胶为校左传郑人游于乡校校虽在乡距国不远又
谓周置师保之官居虎门侧正当王宫南之左此是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124-0544d.png
小学又谓此二庠二序二学东胶虞庠皆小学先儒
分养国老者为大学养庶老者为小学非也其大学
在郊非此东胶虞庠是周小学有三其大学在郊者
别一也项氏谓周于近郊并建四学虞庠在北夏序
在东商校在西当代之学居中南面三学环之言其
地曰郊言其象曰辟雍是四学总一地今考易大初
篇云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莫入西学夜入北学
是虞夏殷亦未必止二学且此四学天子入之则必
分养国老者为大学养庶老者为小学非也其大学
在郊非此东胶虞庠是周小学有三其大学在郊者
别一也项氏谓周于近郊并建四学虞庠在北夏序
在东商校在西当代之学居中南面三学环之言其
地曰郊言其象曰辟雍是四学总一地今考易大初
篇云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莫入西学夜入北学
是虞夏殷亦未必止二学且此四学天子入之则必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124-0545a.png
国学而非小学且一日周之则其地必相近而不在
郊大戴礼记有五学贾谊所述古礼亦同是此东西
南北四学中有大学为五也尝总而论之大学小学
以年分乡学国学以地分乡学中有小大国学中亦
有小大而天子大学之在西郊者犹乡学非大学而
先儒每求小学于此是以误也盖以年论则八岁所
入者名小学天子小学在王宫之东天子之子入焉
所谓虎门侧者即此诸侯小学在公宫南之左诸侯
郊大戴礼记有五学贾谊所述古礼亦同是此东西
南北四学中有大学为五也尝总而论之大学小学
以年分乡学国学以地分乡学中有小大国学中亦
有小大而天子大学之在西郊者犹乡学非大学而
先儒每求小学于此是以误也盖以年论则八岁所
入者名小学天子小学在王宫之东天子之子入焉
所谓虎门侧者即此诸侯小学在公宫南之左诸侯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124-0545b.png
之子入焉不于正东避天子也大夫士庶之子各在
其家之塾或天子诸侯择其公卿大夫适士之子之
隽者与世子居游亦入故周礼师氏曰凡国贵游之
子弟学焉是天子诸侯之小学一有常所而卿大夫
士庶之子其小学无数亦无定所也若谓天子诸侯
之子八岁即入四郊之小学(案郑谓虞下庠夏西序/殷左学周虞庠在西郊)
(为小/学)则太远而不情若谓卿大夫士庶之子同入此
宫左之小学亦太杂而不伦矣及其十有五年则所
其家之塾或天子诸侯择其公卿大夫适士之子之
隽者与世子居游亦入故周礼师氏曰凡国贵游之
子弟学焉是天子诸侯之小学一有常所而卿大夫
士庶之子其小学无数亦无定所也若谓天子诸侯
之子八岁即入四郊之小学(案郑谓虞下庠夏西序/殷左学周虞庠在西郊)
(为小/学)则太远而不情若谓卿大夫士庶之子同入此
宫左之小学亦太杂而不伦矣及其十有五年则所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124-0545c.png
入者皆谓之大学而其地迥殊五百家为党党有庠
士庶之入大学者在此二千五百家为州州有序卿
大夫之子及庶人之子由庠升者入焉孟子所谓夏
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者指此皆乡学也自乡而升乃
入国学亦谓之校诸侯之国学在郊诸侯之子卿大
夫元士之适子及自乡而升士庶之子皆入焉诸侯
岁贡士于天子亦取诸此故曰诸侯之大学在郊将
出而效之天子也天子之制则党庠州序鄙庠遂序
士庶之入大学者在此二千五百家为州州有序卿
大夫之子及庶人之子由庠升者入焉孟子所谓夏
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者指此皆乡学也自乡而升乃
入国学亦谓之校诸侯之国学在郊诸侯之子卿大
夫元士之适子及自乡而升士庶之子皆入焉诸侯
岁贡士于天子亦取诸此故曰诸侯之大学在郊将
出而效之天子也天子之制则党庠州序鄙庠遂序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124-0545d.png
以下大约与侯国同而诸侯之郊学则视其国之大
小或一或二或三天子之郊学则必四或曰虞夏殷
郊学皆一周兼四代则四焉东之前曰东胶周学也
谓之南学养致仕之老于此东之后曰东序以法夏
亦曰东学养老更于此西之后曰瞽宗以法殷亦曰
右学谓之北学养死事之老于此盖教士之法至周
而详六乡六遂之所升既众而诸侯亦岁贡士于天
子非四学不足以容故各就其方居之所谓天子之
小或一或二或三天子之郊学则必四或曰虞夏殷
郊学皆一周兼四代则四焉东之前曰东胶周学也
谓之南学养致仕之老于此东之后曰东序以法夏
亦曰东学养老更于此西之后曰瞽宗以法殷亦曰
右学谓之北学养死事之老于此盖教士之法至周
而详六乡六遂之所升既众而诸侯亦岁贡士于天
子非四学不足以容故各就其方居之所谓天子之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124-0546a.png
小学在郊将收天下之人材入而用之也大司徒掌
其教教成乃升之大学董子言五帝大学曰成均贾
谊言三王大学曰辟雍陈氏言明之以法和之以道
曰辟雍成其所亏均其过不及曰成均大乐正掌其
教天子之元子众子内诸侯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则不必由郊学升而即入于此或天子年尚少如太
甲成王亦学于此常居东胶则三公三孤涖之不专
受教于乐正矣而此成均亦备五学之制蔡氏邕谓
其教教成乃升之大学董子言五帝大学曰成均贾
谊言三王大学曰辟雍陈氏言明之以法和之以道
曰辟雍成其所亏均其过不及曰成均大乐正掌其
教天子之元子众子内诸侯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
则不必由郊学升而即入于此或天子年尚少如太
甲成王亦学于此常居东胶则三公三孤涖之不专
受教于乐正矣而此成均亦备五学之制蔡氏邕谓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124-0546b.png
辟雍明堂异名同实则大体如明堂而郑氏于考工
亦言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明同制也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
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冔火/羽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皇冕属也画羽饰焉(孔疏周礼皇/邸皇舞皇凤)
(皇也凤羽/五采故画)凡冕属皆玄上纁下凡养老之服皆其时
与群臣燕之服(孔疏以夏燕衣养老/周人燕用玄衣知之)有虞氏质深衣
亦言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明同制也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
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冔火/羽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皇冕属也画羽饰焉(孔疏周礼皇/邸皇舞皇凤)
(皇也凤羽/五采故画)凡冕属皆玄上纁下凡养老之服皆其时
与群臣燕之服(孔疏以夏燕衣养老/周人燕用玄衣知之)有虞氏质深衣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124-0546c.png
而已(孔疏虞质深衣用白布其冠未闻皇氏云皇冠/崔氏谓与夏周同案郊特牲云太古冠布齐则)
(缁之则虞或/白布冠也)夏而改之尚黑而黑衣裳殷尚白而缟
衣裳(孔疏缟白色生/绢亦名为素)周则兼用之玄衣素裳(孔疏经/云玄衣)
(若衣裳俱玄则与夏不异据仪/礼朝服缁布衣素裳故知也)其冠则牟追章甫委
貌也(孔疏仪礼朝服玄冠即委貌知殷/朝服著章甫夏朝服著牟追也)诸侯以天子
之燕服为朝服(孔疏以燕礼诸侯燕臣/用朝服知天子同也)燕礼曰燕朝
服服是服也(孔疏言燕时服是/玄衣素裳之服)王者之后亦以燕服为
之季康子朝服以缟僭宋礼也(孔疏康子事见玉藻/若当时朝服无以缟)
(缁之则虞或/白布冠也)夏而改之尚黑而黑衣裳殷尚白而缟
衣裳(孔疏缟白色生/绢亦名为素)周则兼用之玄衣素裳(孔疏经/云玄衣)
(若衣裳俱玄则与夏不异据仪/礼朝服缁布衣素裳故知也)其冠则牟追章甫委
貌也(孔疏仪礼朝服玄冠即委貌知殷/朝服著章甫夏朝服著牟追也)诸侯以天子
之燕服为朝服(孔疏以燕礼诸侯燕臣/用朝服知天子同也)燕礼曰燕朝
服服是服也(孔疏言燕时服是/玄衣素裳之服)王者之后亦以燕服为
之季康子朝服以缟僭宋礼也(孔疏康子事见玉藻/若当时朝服无以缟)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124-0546d.png
(者康子不应服之明是/宋所著 案此恐未确)天子皮弁以日视朝也(孔疏/證天)
(子与诸侯朝服之别诗頍弁注云礼天子诸侯朝服/以燕天子朝服以皮弁服以皮弁服燕不用玄衣者)
(诗所谓燕同姓诸公及异姓甥舅等故用皮弁尚质/故也若燕其诸侯则用玄衣明诸侯朝服以日视朝)
(服则玄冕/素裳也) 马氏睎孟曰先言祭者盖祭所以追养
继孝而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故以祭为
先在祭祀不言衣言冠则知其有衣在养老不言冠
言衣则知其有冠
存疑陆氏佃曰燕衣燕居之衣玄端是也据卒食玄
(子与诸侯朝服之别诗頍弁注云礼天子诸侯朝服/以燕天子朝服以皮弁服以皮弁服燕不用玄衣者)
(诗所谓燕同姓诸公及异姓甥舅等故用皮弁尚质/故也若燕其诸侯则用玄衣明诸侯朝服以日视朝)
(服则玄冕/素裳也) 马氏睎孟曰先言祭者盖祭所以追养
继孝而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故以祭为
先在祭祀不言衣言冠则知其有衣在养老不言冠
言衣则知其有冠
存疑陆氏佃曰燕衣燕居之衣玄端是也据卒食玄
卷十九 第 22a 页
端以居缟衣朝衣也据朝服之以缟自季康子始也
玄衣冕也据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冕而总干养老夏
后氏衣以燕服殷人以朝服周人以祭服后王弥文
也言燕则知有所谓朝言玄则知有所谓素言缟则
知有所谓麻深衣亦燕服其服之卑者也记曰朝玄
端夕深衣 陈氏浩曰夏玄冠缁带素韠白舄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
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
玄衣冕也据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冕而总干养老夏
后氏衣以燕服殷人以朝服周人以祭服后王弥文
也言燕则知有所谓朝言玄则知有所谓素言缟则
知有所谓麻深衣亦燕服其服之卑者也记曰朝玄
端夕深衣 陈氏浩曰夏玄冠缁带素韠白舄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
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
卷十九 第 22b 页
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
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政同/征)
正义郑氏康成曰已而引户校年当行复除也老人
众多非贤者不可皆养废废于人事自从也 孔氏
颖达曰案旅师云新氓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郑注
引此文以證之是据民之迁徙也王肃庾氏谓从大
夫家出仕诸侯从诸侯退仕大夫非郑意也 方氏
悫曰人莫衰于老莫苦于疾莫忧于丧莫劳于徙故
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政同/征)
正义郑氏康成曰已而引户校年当行复除也老人
众多非贤者不可皆养废废于人事自从也 孔氏
颖达曰案旅师云新氓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郑注
引此文以證之是据民之迁徙也王肃庾氏谓从大
夫家出仕诸侯从诸侯退仕大夫非郑意也 方氏
悫曰人莫衰于老莫苦于疾莫忧于丧莫劳于徙故
卷十九 第 23a 页
王政恤之 周氏谞曰一子一人不从政则老者废
疾者有所养丧不从政则生者得以尽其哀将徙不
从政所以宽之始来不从政所以安之也
通论陈氏祥道曰凡言养老必兼虞氏此特言三王
引年者远则论略近则论详故也特言引年养老以
年为主故也病者老者在所养丧者在所恤徙者在
所宽此所以或复其家或复其子或复其身也周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有曰养老有曰宽疾以至
疾者有所养丧不从政则生者得以尽其哀将徙不
从政所以宽之始来不从政所以安之也
通论陈氏祥道曰凡言养老必兼虞氏此特言三王
引年者远则论略近则论详故也特言引年养老以
年为主故也病者老者在所养丧者在所恤徙者在
所宽此所以或复其家或复其子或复其身也周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有曰养老有曰宽疾以至
卷十九 第 23b 页
小司徒乡大夫遂人皆辨其老者废疾者旅师凡新
氓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然则辨其老者废疾者盖
亦特复其身而已新氓之无征役盖亦不过期而已
制之以义绥之以仁也
存异孔氏颖达曰自诸侯来徙家谓诸侯之民来徙
大夫之邑大夫役多地狭欲令人贪之故期不从政
案引者引伸之义谓由国之养而推之也虽庶民中
无德之老亦必复其子复其家使之得所养焉废疾
氓之治皆听之使无征役然则辨其老者废疾者盖
亦特复其身而已新氓之无征役盖亦不过期而已
制之以义绥之以仁也
存异孔氏颖达曰自诸侯来徙家谓诸侯之民来徙
大夫之邑大夫役多地狭欲令人贪之故期不从政
案引者引伸之义谓由国之养而推之也虽庶民中
无德之老亦必复其子复其家使之得所养焉废疾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124-0548a.png
以下因言养老而类及之来徙家谓他国来徙而家
于此盖徙于诸侯自我国而往者具糇粮备械器其
时犹少故止三月不从政若徙而来家于此则授之
田里垣墉亩浍皆非素习故期不从政也若大夫之
邑即诸侯之邑其民即诸侯之民役使无不均也大
夫岂有私结其民之术哉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
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
于此盖徙于诸侯自我国而往者具糇粮备械器其
时犹少故止三月不从政若徙而来家于此则授之
田里垣墉亩浍皆非素习故期不从政也若大夫之
邑即诸侯之邑其民即诸侯之民役使无不均也大
夫岂有私结其民之术哉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
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124-0548b.png
者也皆有常饩(少诗照反矜与/鳏同古顽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饩廪也 孔氏颖达曰此论矜恤
鳏寡孤独之事案刘熙释名云无妻曰鳏愁悒不能
寐目恒鳏鳏然其字从鱼鱼目恒不闭无夫曰寡寡
裸也裸然单独也无父曰孤孤顾也顾望无所瞻见
也无子曰独独鹿也鹿鹿无所依也 成氏伯屿曰
四十无妻不为鳏三十无夫不为寡有室无父不为
孤壮而无子不为独先王制礼忧民之极则以老少
正义郑氏康成曰饩廪也 孔氏颖达曰此论矜恤
鳏寡孤独之事案刘熙释名云无妻曰鳏愁悒不能
寐目恒鳏鳏然其字从鱼鱼目恒不闭无夫曰寡寡
裸也裸然单独也无父曰孤孤顾也顾望无所瞻见
也无子曰独独鹿也鹿鹿无所依也 成氏伯屿曰
四十无妻不为鳏三十无夫不为寡有室无父不为
孤壮而无子不为独先王制礼忧民之极则以老少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124-0548c.png
年齿为限也
瘖聋跛躄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瘖音音跛彼/我反躄跲亦)
(反断音段侏/音朱食音嗣)
正义郑氏康成曰断谓支节绝也侏儒短人也器能
也 孔氏颖达曰此论矜恤疾民之事瘖谓口不能
言聋谓耳不闻声跛躄谓足不能行断者谓肢节解
绝侏儒谓容貌短小此等既非老无告不可特与常
饩然既有疾病又不可不养故各以器能供官役使
瘖聋跛躄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瘖音音跛彼/我反躄跲亦)
(反断音段侏/音朱食音嗣)
正义郑氏康成曰断谓支节绝也侏儒短人也器能
也 孔氏颖达曰此论矜恤疾民之事瘖谓口不能
言聋谓耳不闻声跛躄谓足不能行断者谓肢节解
绝侏儒谓容貌短小此等既非老无告不可特与常
饩然既有疾病又不可不养故各以器能供官役使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124-0548d.png
以廪饩食之晋语文公问八疾胥臣对曰戚施权镈
(注云使/击钟)籧篨蒙璆(注云璆是玉/磬使击之)侏儒扶庐(注云扶缘/也庐戟柄)
(也/)矇瞍循声(注云歌/咏琴瑟)聋聩司火(注云使/主然火)其童昏嚚瘖
僬侥官司所不材宜于裔土是各以器食之外传不
云跛躄此不云籧篨戚施文不具外传瘖与僬侥置
于掌土此瘖与侏儒以器食之者今古法异也 方
氏悫曰先王之政使在下者无废才而人人各得其
养随其大小长短而用之故谓之器耳
(注云使/击钟)籧篨蒙璆(注云璆是玉/磬使击之)侏儒扶庐(注云扶缘/也庐戟柄)
(也/)矇瞍循声(注云歌/咏琴瑟)聋聩司火(注云使/主然火)其童昏嚚瘖
僬侥官司所不材宜于裔土是各以器食之外传不
云跛躄此不云籧篨戚施文不具外传瘖与僬侥置
于掌土此瘖与侏儒以器食之者今古法异也 方
氏悫曰先王之政使在下者无废才而人人各得其
养随其大小长短而用之故谓之器耳
卷十九 第 26a 页
案百工执技利用官司之所材瘖聋侏儒则官司不
材者何以并言之意盖谓瘖聋侏儒废疾之人不能
执百工之业无以自食王政之所矜故各就其所具
之器而从之使得食淮南子云伊尹之兴土功也脩
胫者使蹠钁强脊者使负土眇者使之准伛者使之
涂即各以其器食之之意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
齿雁行朋友不相踰轻任并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行/如)
材者何以并言之意盖谓瘖聋侏儒废疾之人不能
执百工之业无以自食王政之所矜故各就其所具
之器而从之使得食淮南子云伊尹之兴土功也脩
胫者使蹠钁强脊者使负土眇者使之准伛者使之
涂即各以其器食之之意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
齿雁行朋友不相踰轻任并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行/如)
卷十九 第 26b 页
(字一音户刚反并必性/反又作并挈苦结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道有三途远别也于涂中而随行
雁行不相踰广敬也并分皆谓以与少者杂色曰班
孔氏颖达曰任谓有担负者老少并䡖则并与少
者担之老少并重不可并与少者则分为䡖重重与
少者轻与老者 陈氏祥道曰男女嫌于无别故男
右女左车患于阽危故从中央 陆氏佃曰父之齿
年长以倍是也兄之齿十年以长是也所谓五年以
正义郑氏康成曰道有三途远别也于涂中而随行
雁行不相踰广敬也并分皆谓以与少者杂色曰班
孔氏颖达曰任谓有担负者老少并䡖则并与少
者担之老少并重不可并与少者则分为䡖重重与
少者轻与老者 陈氏祥道曰男女嫌于无别故男
右女左车患于阽危故从中央 陆氏佃曰父之齿
年长以倍是也兄之齿十年以长是也所谓五年以
卷十九 第 27a 页
长则肩随之视此焉 方氏悫曰随行从其后也雁
行差其次也朋友不相踰谓各以其齿而为先后之
序也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正义郑氏康成曰徒犹空也 陆氏佃曰无车而行
为徒行无肉而食为徒食
案君子谓士以上方氏云大夫谓之君子以位称之
士谓之君子以德称之
行差其次也朋友不相踰谓各以其齿而为先后之
序也
君子耆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正义郑氏康成曰徒犹空也 陆氏佃曰无车而行
为徒行无肉而食为徒食
案君子谓士以上方氏云大夫谓之君子以位称之
士谓之君子以德称之
卷十九 第 27b 页
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正义郑氏康成曰造为也 孔氏颖达曰皇氏云此
谓有地大夫故祭器不假若无地大夫则当假之故
礼运云大夫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谓无地大
夫也 周氏谞曰祭器未成不造燕器者先神而后
人也
通论陈氏祥道曰君子之行礼也无事则先诸神故
田则先乾豆营宫室则先宗庙造器则先祭器有患
正义郑氏康成曰造为也 孔氏颖达曰皇氏云此
谓有地大夫故祭器不假若无地大夫则当假之故
礼运云大夫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谓无地大
夫也 周氏谞曰祭器未成不造燕器者先神而后
人也
通论陈氏祥道曰君子之行礼也无事则先诸神故
田则先乾豆营宫室则先宗庙造器则先祭器有患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124-0550a.png
则先诸己故凶年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
祭事不县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
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方千
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亿于/力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一里方三百步亿今十万万亿今
万万也 孔氏颖达曰此论开方之法总计天子畿
外内诸侯之地论语注云步百为亩是长一百步阔
祭事不县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
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方千
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亿于/力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一里方三百步亿今十万万亿今
万万也 孔氏颖达曰此论开方之法总计天子畿
外内诸侯之地论语注云步百为亩是长一百步阔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124-0550b.png
一步亩百为夫是一顷也长阔一百步夫三为屋是
三顷也阔三百步长一百步屋三为井是九百亩也
长阔一里一个十里之方为田九万亩十个十里之
方为田九十万亩一百个十里之方为田九百万亩
今云九十亿亩是一亿有十万十亿有百万九十亿
为九百万亩也 陈氏浩曰方千里则一百个百里
之方以亿言之当云九千亿亩以万言之当云九万
万亩经文误也
三顷也阔三百步长一百步屋三为井是九百亩也
长阔一里一个十里之方为田九万亩十个十里之
方为田九十万亩一百个十里之方为田九百万亩
今云九十亿亩是一亿有十万十亿有百万九十亿
为九百万亩也 陈氏浩曰方千里则一百个百里
之方以亿言之当云九千亿亩以万言之当云九万
万亩经文误也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124-0550c.png
存异皇氏侃曰亿数不定或以十万为亿或以万万
为亿或以一万为亿此云万亿者祗是万万也六国
时或将万为亿故云万亿 李氏曰此即注天子之
田千里之文
案此以下皆申释前文古经后有记皆如此李氏谓
此汉儒注王制之文非也此一节由一里推之而总
计一州田亩之数纵广一里为田九百亩纵一里广
十里则九千亩纵十里广十里则九万亩纵十里广
为亿或以一万为亿此云万亿者祗是万万也六国
时或将万为亿故云万亿 李氏曰此即注天子之
田千里之文
案此以下皆申释前文古经后有记皆如此李氏谓
此汉儒注王制之文非也此一节由一里推之而总
计一州田亩之数纵广一里为田九百亩纵一里广
十里则九千亩纵十里广十里则九万亩纵十里广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124-0550d.png
百里则九十万亩纵百里广百里则九百万亩此大
国之数纵百里广千里则九千万亩纵千里广千里
则九万万亩此一州之数朱子谓是汉儒硬做这算
法是也若论其实田可井则井之不可井则截长补
短有百亩之地即可授一夫有二十五亩之地即可
授一馀夫此方田之法所以列为九数之首原不必
尽其地而井之尽其井而方之也今之积步法即古
之方田法东与西并而折半南与北并而折半则不
国之数纵百里广千里则九千万亩纵千里广千里
则九万万亩此一州之数朱子谓是汉儒硬做这算
法是也若论其实田可井则井之不可井则截长补
短有百亩之地即可授一夫有二十五亩之地即可
授一馀夫此方田之法所以列为九数之首原不必
尽其地而井之尽其井而方之也今之积步法即古
之方田法东与西并而折半南与北并而折半则不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124-0551a.png
方者皆方矣若谓古之井无不方者则方田一数又
安用哉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
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
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
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
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
亿亩
安用哉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
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
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
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
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
亿亩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0124-0551b.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恒山至南河冀州域南河至江豫
州域江至衡山荆州域东河至东海徐州域东河至
西河亦冀州域西河至流沙雍州域方三千里为田
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此九州之大计 皇氏侃曰千
里而近者谓以千里言之其地稍近不满千里千里
而遥者谓以千里言之其地稍远不啻千里也 孔
氏颖达曰此论四海之内地远近里数也为田八十
万亿一万亿亩者以一州方千里九州方三千里三
州域江至衡山荆州域东河至东海徐州域东河至
西河亦冀州域西河至流沙雍州域方三千里为田
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此九州之大计 皇氏侃曰千
里而近者谓以千里言之其地稍近不满千里千里
而遥者谓以千里言之其地稍远不啻千里也 孔
氏颖达曰此论四海之内地远近里数也为田八十
万亿一万亿亩者以一州方千里九州方三千里三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0124-0551c.png
三如九为方千里者有九一个千里有九万亿亩九
个千里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万亿亩但记文详
具于八十整数之下云万亿是八十个万亿又云一
万亿言是详也以前文误为万亿此则因前文之误
更以万亿言之 方氏悫曰经上重有万亿二字盖
衍文 李氏曰此经乃注九州千七百国之文也
应氏镛曰海独言东者东海在中国封疆之内而西
南北则夷徼之外疆理有不及也南独以江与衡山
个千里九九八十一故有八十一万亿亩但记文详
具于八十整数之下云万亿是八十个万亿又云一
万亿言是详也以前文误为万亿此则因前文之误
更以万亿言之 方氏悫曰经上重有万亿二字盖
衍文 李氏曰此经乃注九州千七百国之文也
应氏镛曰海独言东者东海在中国封疆之内而西
南北则夷徼之外疆理有不及也南独以江与衡山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0124-0551d.png
为限百越犹未尽开也惟河独举东西南者河流
萦带而周绕虽流沙分际亦与河接也当先王盛时
东西南北各有不尽盖听四夷居之故外薄四海弼
成五服至于五千里者此区域之大数而疆理之略
者也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者此民田之大
数而疆理之详者也观于曰内曰外二字而治之详
略可见矣 陈氏浩曰方三千里当云八万一千亿
亩疏亦承误释之
萦带而周绕虽流沙分际亦与河接也当先王盛时
东西南北各有不尽盖听四夷居之故外薄四海弼
成五服至于五千里者此区域之大数而疆理之略
者也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者此民田之大
数而疆理之详者也观于曰内曰外二字而治之详
略可见矣 陈氏浩曰方三千里当云八万一千亿
亩疏亦承误释之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0124-0552a.png
案细究此经非计四方道里远近盖作王制者因九
服五服之法欲割九州之境规方处中以为都畿也
古者天子邦畿千里而实不止一州故自恒山至南
河则割冀州之南以为王都之北境自南河至于江
则割豫州以为南境东河至于东海则割徐州之西
以为东境而兖在其中其不言西境者汉都长安虽
仍豫州域而已带雍州故不须割规方处中而王畿
之规模大定则计其里数恒山至南河南河至江南
服五服之法欲割九州之境规方处中以为都畿也
古者天子邦畿千里而实不止一州故自恒山至南
河则割冀州之南以为王都之北境自南河至于江
则割豫州以为南境东河至于东海则割徐州之西
以为东境而兖在其中其不言西境者汉都长安虽
仍豫州域而已带雍州故不须割规方处中而王畿
之规模大定则计其里数恒山至南河南河至江南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0124-0552b.png
境皆千里东河至西河东境亦千里自冀豫徐东南
北合而规之则王畿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矣而
其外则为远服故皆千里而遥要亦概言之或不至
千里或过千里不必拘于必千里也如孔疏所云则
四海之内断长补短何至三千里海内之地方千里
者九便是九千里孟子固言之矣下是规定王畿而
因计畿内之地应得田多少之数作王制者有意复
井田封建故此经及前后文于分田制禄建国详言
北合而规之则王畿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矣而
其外则为远服故皆千里而遥要亦概言之或不至
千里或过千里不必拘于必千里也如孔疏所云则
四海之内断长补短何至三千里海内之地方千里
者九便是九千里孟子固言之矣下是规定王畿而
因计畿内之地应得田多少之数作王制者有意复
井田封建故此经及前后文于分田制禄建国详言
卷十九 第 33a 页 WYG0124-0552c.png
之
通论叶氏时曰古言九州者三禹贡之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夏制也尔雅之冀幽营兖徐扬荆豫雍商
制也职方之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周制也商有幽
营而无禹贡之青梁周有幽并而无禹贡之徐梁此
三代九州之不同也尔雅何以知其为商制以郭璞
诂云也贾氏乃谓之夏制盖以诗谱所谓梁雍荆豫
徐扬之民被文王之化文王当商之末有雍梁之名
通论叶氏时曰古言九州者三禹贡之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夏制也尔雅之冀幽营兖徐扬荆豫雍商
制也职方之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周制也商有幽
营而无禹贡之青梁周有幽并而无禹贡之徐梁此
三代九州之不同也尔雅何以知其为商制以郭璞
诂云也贾氏乃谓之夏制盖以诗谱所谓梁雍荆豫
徐扬之民被文王之化文王当商之末有雍梁之名
卷十九 第 33b 页 WYG0124-0552d.png
尔雅无梁州则不可为商制然尔雅有九州之名无
九州之界而禹贡职方之界有相侵者冀州视禹贡
为小以分冀而为幽并如舜时制是一分而为三也
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大野既潴今职方青
州之川淮泗兖州之泽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兖可知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又曰厥贡璆铁银镂砮磬
今职方豫州之山华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于
雍豫可知职方既以青兖而包徐故青州多入禹贡
九州之界而禹贡职方之界有相侵者冀州视禹贡
为小以分冀而为幽并如舜时制是一分而为三也
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大野既潴今职方青
州之川淮泗兖州之泽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兖可知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又曰厥贡璆铁银镂砮磬
今职方豫州之山华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于
雍豫可知职方既以青兖而包徐故青州多入禹贡
卷十九 第 34a 页 WYG0124-0553a.png
之豫兖州多入禹贡之青禹贡豫州曰被孟潴而职
方青州曰其泽望诸岂非青之入豫乎禹贡青州曰
盐絺海物而职方兖州曰其利蒲鱼岂非兖之入青
乎职方既分冀而为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贡之青徐
冀州多入禹贡之雍其山医无闾医无闾在辽东汉
光武以辽东属青州后又属幽州兹非幽之入青乎
职方曰幽州其泽貕养其浸菑时貕养在长广菑在
莱芜地理志以长广属徐州琅琊有莱山兹非幽之
方青州曰其泽望诸岂非青之入豫乎禹贡青州曰
盐絺海物而职方兖州曰其利蒲鱼岂非兖之入青
乎职方既分冀而为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贡之青徐
冀州多入禹贡之雍其山医无闾医无闾在辽东汉
光武以辽东属青州后又属幽州兹非幽之入青乎
职方曰幽州其泽貕养其浸菑时貕养在长广菑在
莱芜地理志以长广属徐州琅琊有莱山兹非幽之
卷十九 第 34b 页 WYG0124-0553b.png
入徐乎职方曰冀州其泽杨纡尔雅谓秦有杨纡李
淳风以为在扶风兹非冀之入雍乎大抵周以禹之
一冀州分而为三以禹之八州合而为六杜氏与二
郑不本此说不改职方之字则改职方之意后郑以
颖宜属豫溠宜属荆不知幽青雍梁兖豫尚多侵入
况荆豫相距之州乎改其意而释者此也先郑以青
之色徐也谓雍之弦当为汧蒲当为浦直谓雍有汧
水曾不谓吴山在汧而有弦蒲之薮杜氏以荆之湛
淳风以为在扶风兹非冀之入雍乎大抵周以禹之
一冀州分而为三以禹之八州合而为六杜氏与二
郑不本此说不改职方之字则改职方之意后郑以
颖宜属豫溠宜属荆不知幽青雍梁兖豫尚多侵入
况荆豫相距之州乎改其意而释者此也先郑以青
之色徐也谓雍之弦当为汧蒲当为浦直谓雍有汧
水曾不谓吴山在汧而有弦蒲之薮杜氏以荆之湛
卷十九 第 35a 页 WYG0124-0553c.png
当为淮后郑以兖之卢维为雷雍直以湛与卢维无
所经见曾不谓地名变易不一不可一一知也改其
字而释者此也至如山镇薮泽又有可得而辨者九
州山镇分言之则曰四镇五岳总言之皆曰山镇扬
之会稽青之沂山幽之医无闾冀之霍山故为四镇
矣而五岳在虞夏商周与汉世皆有不同舜典南岳
孔安国以为衡山职方曰山镇曰衡山是衡为南岳
明矣而汉武帝以衡山辽远又移其神于霍山此汉
所经见曾不谓地名变易不一不可一一知也改其
字而释者此也至如山镇薮泽又有可得而辨者九
州山镇分言之则曰四镇五岳总言之皆曰山镇扬
之会稽青之沂山幽之医无闾冀之霍山故为四镇
矣而五岳在虞夏商周与汉世皆有不同舜典南岳
孔安国以为衡山职方曰山镇曰衡山是衡为南岳
明矣而汉武帝以衡山辽远又移其神于霍山此汉
卷十九 第 35b 页 WYG0124-0553d.png
岳与虞周不同也王制南北以山为至东西以水为
至故五岳言其二舜典言四方巡守所至之地故五
岳言其四嵩高太室即禹贡之外方初无岳名职方
山镇有岱有华有衡不言嵩高而有岳山盖周都在
五岳之外故以雍之吴山为岳山此周岳之与虞夏
商不同也故曰山镇之有可辨者此也九州薮泽在
职方为九在尔雅为十盖职方以州言尔雅以国言
也尔雅吴越有具区即扬楚有云梦即荆郑有圃田
至故五岳言其二舜典言四方巡守所至之地故五
岳言其四嵩高太室即禹贡之外方初无岳名职方
山镇有岱有华有衡不言嵩高而有岳山盖周都在
五岳之外故以雍之吴山为岳山此周岳之与虞夏
商不同也故曰山镇之有可辨者此也九州薮泽在
职方为九在尔雅为十盖职方以州言尔雅以国言
也尔雅吴越有具区即扬楚有云梦即荆郑有圃田
卷十九 第 36a 页
即豫宋有孟猪即青鲁有大野即兖秦有杨纡即冀
燕有昭馀祁即并此薮泽之名同也独晋之大陆齐
之海隅周之焦穫尔雅与职方不同然尔雅之徐即
职方之幽以其幽之泽薮貕养而貕养在徐也尔雅
之燕为职方之并以其并之昭馀祁而燕为幽州也
尔雅之周为职方之雍尔雅之秦亦为职方之雍职
方既以弦蒲为雍所以不受焦穫尔雅之晋为职方
之冀职方既以冀之界入于秦以杨纡为冀所以不
燕有昭馀祁即并此薮泽之名同也独晋之大陆齐
之海隅周之焦穫尔雅与职方不同然尔雅之徐即
职方之幽以其幽之泽薮貕养而貕养在徐也尔雅
之燕为职方之并以其并之昭馀祁而燕为幽州也
尔雅之周为职方之雍尔雅之秦亦为职方之雍职
方既以弦蒲为雍所以不受焦穫尔雅之晋为职方
之冀职方既以冀之界入于秦以杨纡为冀所以不
卷十九 第 36b 页
受大陆此薮泽之名异也故曰泽薮之可辨者此也
案此由一州推之而总计九州田亩之数其分言远
近以见前所谓九州皆方千里特举其概非果截然
正方而建国之数田亩之数特例推之而非果皆如
一也明乎此则固不以文辞矣
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
室涂巷三分去一其馀六十亿亩
正义郑氏康成曰以一大国为率其馀所以授民也
案此由一州推之而总计九州田亩之数其分言远
近以见前所谓九州皆方千里特举其概非果截然
正方而建国之数田亩之数特例推之而非果皆如
一也明乎此则固不以文辞矣
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
室涂巷三分去一其馀六十亿亩
正义郑氏康成曰以一大国为率其馀所以授民也
卷十九 第 37a 页
山足曰麓
案古之建国有多山林者有多川泽者亦有平原广
野无大山川者上既以开方法计疆域之数此又举
一大国以约计其田亩之实而七十里五十里之国
可知其实未必皆三分去一也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
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
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案古之建国有多山林者有多川泽者亦有平原广
野无大山川者上既以开方法计疆域之数此又举
一大国以约计其田亩之实而七十里五十里之国
可知其实未必皆三分去一也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
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
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卷十九 第 37b 页
正义郑氏康成曰周尺之数未详闻也案礼制周犹
以十寸为尺盖六国时多变乱法度或言周尺八寸
则步更为八八六十四寸以此计之古者百亩当今
百五十六亩二十五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五里
陈氏祥道曰投壶记曰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公
羊传曰肤寸而合郑氏曰铺四指扶一指案寸何休
曰侧手为肤案指为寸扶即肤耳然则尺寸之度取
诸身也汉律历志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
以十寸为尺盖六国时多变乱法度或言周尺八寸
则步更为八八六十四寸以此计之古者百亩当今
百五十六亩二十五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五里
陈氏祥道曰投壶记曰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公
羊传曰肤寸而合郑氏曰铺四指扶一指案寸何休
曰侧手为肤案指为寸扶即肤耳然则尺寸之度取
诸身也汉律历志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
卷十九 第 38a 页 WYG0124-0555a.png
尺然则尺寸之广又取诸物也先王制法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指尺之与黍尺一也黍有巨细故尺有长
短先儒以黍之巨者积而为寸则与指肤不合于是
有指黍二尺之辨谓圭璧之属用指尺冠冕彝尊之
属用黍尺岂其然乎周礼典瑞璧羡以起度考工记
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璧径九寸羡而长之从十
寸广八寸同谓之度尺则周之法十寸八寸皆为尺
也考工记于案言十有二寸于镇圭言尺有二寸此
远取诸物指尺之与黍尺一也黍有巨细故尺有长
短先儒以黍之巨者积而为寸则与指肤不合于是
有指黍二尺之辨谓圭璧之属用指尺冠冕彝尊之
属用黍尺岂其然乎周礼典瑞璧羡以起度考工记
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璧径九寸羡而长之从十
寸广八寸同谓之度尺则周之法十寸八寸皆为尺
也考工记于案言十有二寸于镇圭言尺有二寸此
卷十九 第 38b 页 WYG0124-0555b.png
十寸尺之證也说文曰咫八寸周尺也王制曰周尺
八尺为步今以周六尺四寸为步六尺四寸乃八尺
耳 蔡氏元定曰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案此经诸儒因不明周尺之义遂至纷说徒作算博
士窃意所谓周尺非指周代之尺而言周尽也凡尺
之用尽于十至十则为丈而非尺矣此言古今丈田
之不同丈田于一丈之中尽十尺之数而去其二尺
八尺为步今以周六尺四寸为步六尺四寸乃八尺
耳 蔡氏元定曰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
丈为引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案此经诸儒因不明周尺之义遂至纷说徒作算博
士窃意所谓周尺非指周代之尺而言周尽也凡尺
之用尽于十至十则为丈而非尺矣此言古今丈田
之不同丈田于一丈之中尽十尺之数而去其二尺
卷十九 第 39a 页 WYG0124-0555c.png
而以八尺为步古之步田则然故曰古者以八尺为
步今于一丈之中尽十尺之数而去其三尺六寸而
以六尺四寸为步故曰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细
究之义自灼然不然何不曰周以八尺为步而曰古
者以周尺乎惟古今尺步实不同故明著其文曰八
尺曰六尺四寸故知此周尺之周断不指周代而言
今则指汉时然六尺为步彭季山谓是古法不知实
自秦始司马法所称且置勿论商君在穰苴之先故
步今于一丈之中尽十尺之数而去其三尺六寸而
以六尺四寸为步故曰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细
究之义自灼然不然何不曰周以八尺为步而曰古
者以周尺乎惟古今尺步实不同故明著其文曰八
尺曰六尺四寸故知此周尺之周断不指周代而言
今则指汉时然六尺为步彭季山谓是古法不知实
自秦始司马法所称且置勿论商君在穰苴之先故
卷十九 第 39b 页 WYG0124-0555d.png
知自鞅始考商君治秦步过六尺者有罚步过六尺
正谓步亩之数盖鞅因古八尺为步则亩宽今去二
尺以六尺为步则田必有馀积其有馀则田数增多
而赋税加益此下令垦草时阡陌经界并尽变古人
者也惟田数增多故古者百亩得当今东田百四十
六亩三十步两古者则指周时且兼夏商而言耳又
案天地之数生于一成于十律度量衡本天地自然
之数故十寸为尺一定而不可易者蔡邕独断云夏
正谓步亩之数盖鞅因古八尺为步则亩宽今去二
尺以六尺为步则田必有馀积其有馀则田数增多
而赋税加益此下令垦草时阡陌经界并尽变古人
者也惟田数增多故古者百亩得当今东田百四十
六亩三十步两古者则指周时且兼夏商而言耳又
案天地之数生于一成于十律度量衡本天地自然
之数故十寸为尺一定而不可易者蔡邕独断云夏
卷十九 第 40a 页 WYG0124-0556a.png
以十三月为正十寸为尺律中太蔟商以十二月为
正九寸为尺律中大吕周以十一月为正八寸为尺
律中黄钟后人据此遂以周尺果八寸此恐不然古
人用尺无不以十寸为定者说苑云度量权衡以粟
生一粟为一分十分为寸积十为尺汉志云度者所
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黍度之一黍为一分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
矣此其明證故自黄帝至三代汉唐无不以十寸为
正九寸为尺律中大吕周以十一月为正八寸为尺
律中黄钟后人据此遂以周尺果八寸此恐不然古
人用尺无不以十寸为定者说苑云度量权衡以粟
生一粟为一分十分为寸积十为尺汉志云度者所
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黍度之一黍为一分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
矣此其明證故自黄帝至三代汉唐无不以十寸为
卷十九 第 40b 页 WYG0124-0556b.png
一尺虞书同律度量衡正恐其于十寸之正或有长
短之不齐故必同之武王灭纣即谨权量犹之舜同
律度何得言禹尺十寸而殷周递减其数岂理也哉
又考周时尺与汉晋时尺短长正同汲冢得古周时
玉律即玉尺也荀勖揆校比今尺长四分半后始平
掘地又得古铜尺亦然则知周不以八寸为尺明矣
又案如邕言周以十二月为正律中黄钟则黄钟九
数周且当依九数以九寸为尺何取于八益知其不
短之不齐故必同之武王灭纣即谨权量犹之舜同
律度何得言禹尺十寸而殷周递减其数岂理也哉
又考周时尺与汉晋时尺短长正同汲冢得古周时
玉律即玉尺也荀勖揆校比今尺长四分半后始平
掘地又得古铜尺亦然则知周不以八寸为尺明矣
又案如邕言周以十二月为正律中黄钟则黄钟九
数周且当依九数以九寸为尺何取于八益知其不
卷十九 第 41a 页 WYG0124-0556c.png
足信
存疑孔氏颖达曰古者八寸为尺今以周尺八尺为
步则一步有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则
一步有五十二寸是今步比古步每步剩出一十二
寸则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五十二亩七十一步有
馀又今步每剩古步十二寸则古之百里当今百二
十三里一百一十五步二十寸与经不相应
辨正陈氏浩曰疏义所算亦误当云古者八寸为尺
存疑孔氏颖达曰古者八寸为尺今以周尺八尺为
步则一步有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则
一步有五十二寸是今步比古步每步剩出一十二
寸则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五十二亩七十一步有
馀又今步每剩古步十二寸则古之百里当今百二
十三里一百一十五步二十寸与经不相应
辨正陈氏浩曰疏义所算亦误当云古者八寸为尺
卷十九 第 41b 页 WYG0124-0556d.png
以周尺八尺为步则一步有六尺四寸今以周尺六
尺四寸为步则一步有五尺一寸二分是今步比古
步每步剩出一尺二寸八分则古者百亩当今东田
百五十六亩二十五步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
存异季氏本曰六尺为步古法也自后稷教民稼穑
以来即有一亩三畎畎皆广尺深尺之说则六尺之
为步不始于周矣半步曰武因二武而度其长曰步
此本人身自然之度不知王制何缘更起古步八尺
尺四寸为步则一步有五尺一寸二分是今步比古
步每步剩出一尺二寸八分则古者百亩当今东田
百五十六亩二十五步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
存异季氏本曰六尺为步古法也自后稷教民稼穑
以来即有一亩三畎畎皆广尺深尺之说则六尺之
为步不始于周矣半步曰武因二武而度其长曰步
此本人身自然之度不知王制何缘更起古步八尺
卷十九 第 42a 页 WYG0124-0557a.png
之说至以六尺四寸为步则当省尺之四尺八寸耳
步狭田增不合人身步武之数此必阡陌既开之后
欲文富国者之言注疏虽正其误亦未究六尺为步
之古法也
案此申前制农田百亩之意明古今授田有异数无
异实也由周而言古则古谓商由周而言今则今谓
汉周法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引肘知寻以一指之广
为一寸两手之广为一尺引伸两手为一寻古之积
步狭田增不合人身步武之数此必阡陌既开之后
欲文富国者之言注疏虽正其误亦未究六尺为步
之古法也
案此申前制农田百亩之意明古今授田有异数无
异实也由周而言古则古谓商由周而言今则今谓
汉周法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引肘知寻以一指之广
为一寸两手之广为一尺引伸两手为一寻古之积
卷十九 第 42b 页 WYG0124-0557b.png
步皆起于车周车广六尺六寸故以六尺六寸为步
秦车六尺亦以六尺为步汉车六尺四寸亦以六尺
四寸为步步广则亩数少步狭则亩数多故商之七
十亩于周为百亩而周之百亩于汉为百五十六亩
二十五步也郑氏谓周尺之数未详闻案礼制周犹
以十寸为尺蔡邕则谓商尺得夏九寸周尺得商八
寸郑据周礼谓镇圭尺二寸公桓圭九寸知周尺亦
十寸盖周之尺未尝不分为十寸而其实则当商之
秦车六尺亦以六尺为步汉车六尺四寸亦以六尺
四寸为步步广则亩数少步狭则亩数多故商之七
十亩于周为百亩而周之百亩于汉为百五十六亩
二十五步也郑氏谓周尺之数未详闻案礼制周犹
以十寸为尺蔡邕则谓商尺得夏九寸周尺得商八
寸郑据周礼谓镇圭尺二寸公桓圭九寸知周尺亦
十寸盖周之尺未尝不分为十寸而其实则当商之
卷十九 第 43a 页 WYG0124-0557c.png
八寸耳诸儒于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
助周人百亩而彻不得其说各以意推之皇氏谓夏
时民多殷渐少周民至稀则天之生人有日益无日
损非大兵大疫未尝骤减何以三代之隆而户口反
日少耶熊氏谓夏政宽简一夫百亩止税其五十亩
殷政稍急增税七十周政极烦亩尽税之则夏民何
乐于殷之增税而归殷殷民何乐于周之增税而归
周孟子又何以言皆什一耶陈氏谓夏时洪水方平
助周人百亩而彻不得其说各以意推之皇氏谓夏
时民多殷渐少周民至稀则天之生人有日益无日
损非大兵大疫未尝骤减何以三代之隆而户口反
日少耶熊氏谓夏政宽简一夫百亩止税其五十亩
殷政稍急增税七十周政极烦亩尽税之则夏民何
乐于殷之增税而归殷殷民何乐于周之增税而归
周孟子又何以言皆什一耶陈氏谓夏时洪水方平
卷十九 第 43b 页 WYG0124-0557d.png
可耕之田尚少故授田止五十殷时渐广周大备故
日增徐氏谓夏民俭约故授以五十而用足后世弥
文而用广故田不得不加多是二说朱子尝疑之谓
先王疆理天下沟洫畎浍大段费力一旦加增许多
疆理都要更改烦扰已甚恐无是理金氏谓区皆百
亩三代所同但夏一井十六家受之自贡什一商一
井十二夫受之而助耕公田周乃每夫一区不知夏
始画井何不人一区而故为牵配又金氏谓周世君
日增徐氏谓夏民俭约故授以五十而用足后世弥
文而用广故田不得不加多是二说朱子尝疑之谓
先王疆理天下沟洫畎浍大段费力一旦加增许多
疆理都要更改烦扰已甚恐无是理金氏谓区皆百
亩三代所同但夏一井十六家受之自贡什一商一
井十二夫受之而助耕公田周乃每夫一区不知夏
始画井何不人一区而故为牵配又金氏谓周世君
卷十九 第 44a 页
子工商及庶人在官皆不受田故田多而农得百亩
岂夏商君臣皆并耕而治其工商皆耕且为耶其说
尤不可晓袁氏谓三代民皆百亩但夏以五十为莱
田商以三十为莱田周人莱田在别井考周礼所谓
莱田因其田非衍沃故别给此以补其不足未有一
井中而半硗半次半荒半熟者尤不当以此附会也
惟蔡邕寸度不一之说近之而数亦未尽合总之不
若孟子与此文明白可据也朱子曰孟子之言虽本
岂夏商君臣皆并耕而治其工商皆耕且为耶其说
尤不可晓袁氏谓三代民皆百亩但夏以五十为莱
田商以三十为莱田周人莱田在别井考周礼所谓
莱田因其田非衍沃故别给此以补其不足未有一
井中而半硗半次半荒半熟者尤不当以此附会也
惟蔡邕寸度不一之说近之而数亦未尽合总之不
若孟子与此文明白可据也朱子曰孟子之言虽本
卷十九 第 44b 页
三代遗制然尽其大不必尽其细则所云五十七十
百亩亦大数则然耳正不必寸寸而推之也 又案
周尺当今营造尺六寸四分则今方五尺为步在周
止方三尺二寸又周步百为亩今二百四十步为亩
则周百亩当今二十五亩六分耳汉景帝始定二百
四十步为亩王制作于文帝时故犹以百步为亩耳
若就本经细推之则孔疏固误陈注亦未精孔疏谓
今一步有五十二寸者误陈注谓一步有五尺一寸
百亩亦大数则然耳正不必寸寸而推之也 又案
周尺当今营造尺六寸四分则今方五尺为步在周
止方三尺二寸又周步百为亩今二百四十步为亩
则周百亩当今二十五亩六分耳汉景帝始定二百
四十步为亩王制作于文帝时故犹以百步为亩耳
若就本经细推之则孔疏固误陈注亦未精孔疏谓
今一步有五十二寸者误陈注谓一步有五尺一寸
卷十九 第 45a 页
二分是也陈谓古百亩当今百五十六亩二十五步
得之谓尚有奇零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则犹未精
盖以古步六尺四寸自乘得四十尺九十六寸为古
一步之积与百亩一万步相乘得四十万九千六百
尺为古百亩之积以今步五尺一寸二分自乘得二
十六尺二十一寸四十四分为今一步之积与一亩
百步相乘得二千六百二十一尺四十四寸为今一
亩之积以方百亩之积为实以今一亩之积为法除
得之谓尚有奇零一寸六分十分寸之四则犹未精
盖以古步六尺四寸自乘得四十尺九十六寸为古
一步之积与百亩一万步相乘得四十万九千六百
尺为古百亩之积以今步五尺一寸二分自乘得二
十六尺二十一寸四十四分为今一步之积与一亩
百步相乘得二千六百二十一尺四十四寸为今一
亩之积以方百亩之积为实以今一亩之积为法除
卷十九 第 45b 页
之得一百五十六亩二十五步即古百亩当今亩之
数也并有奇零今既以原注寸法计之复以尺计之
本法及用分数计之捷法参之皆无不合若三法有
一不合即不确矣今惟录原注寸法后二法详算术
不赘
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馀方
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
九方十里者四十其馀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
数也并有奇零今既以原注寸法计之复以尺计之
本法及用分数计之捷法参之皆无不合若三法有
一不合即不确矣今惟录原注寸法后二法详算术
不赘
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馀方
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
九方十里者四十其馀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
卷十九 第 46a 页 WYG0124-0559a.png
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为方百里者三十其馀方百
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
庸閒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閒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
归之閒田(闻音/闲)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论畿外八州建国之法凡千里
之方以开方计之为方百里者凡有一百封方百里
者三十国谓公也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谓侯国也
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谓伯国也 方氏悫曰诸
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
庸閒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閒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
归之閒田(闻音/闲)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论畿外八州建国之法凡千里
之方以开方计之为方百里者凡有一百封方百里
者三十国谓公也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谓侯国也
又封方五十里者百二十谓伯国也 方氏悫曰诸
卷十九 第 46b 页 WYG0124-0559b.png
侯之有功者取于閒田以禄之即巡守之礼言有功
德于民者加地是也其有削地者归之閒田即巡守
之礼言不敬者君削以地是也 周氏谞曰所谓封
国之数非实有此国特计其地之广狭所能容者也
周官职方谓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
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十一伯方二百里则
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盖以一千里
度之则天下可以周知其法与此同名山大泽不以
德于民者加地是也其有削地者归之閒田即巡守
之礼言不敬者君削以地是也 周氏谞曰所谓封
国之数非实有此国特计其地之广狭所能容者也
周官职方谓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
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十一伯方二百里则
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盖以一千里
度之则天下可以周知其法与此同名山大泽不以
卷十九 第 47a 页 WYG0124-0559c.png
封亦非不以封也故诗曰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又曰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是泰山之与龟蒙虽不悉是鲁
国实封之地然亦在其所封域之内也附庸所以畜
小国閒田所以待有功之诸侯周官之法若县师所
谓野者皆閒田也
案此申前州二百一十国之实大约以方百里之地
封方七十里之国则为二国而馀二里封方五十里
之国则为四国然国必因山川以为界限所谓方七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是泰山之与龟蒙虽不悉是鲁
国实封之地然亦在其所封域之内也附庸所以畜
小国閒田所以待有功之诸侯周官之法若县师所
谓野者皆閒田也
案此申前州二百一十国之实大约以方百里之地
封方七十里之国则为二国而馀二里封方五十里
之国则为四国然国必因山川以为界限所谓方七
卷十九 第 47b 页 WYG0124-0559d.png
十里方五十里皆绝长补短以开方法计之固未必
方亦未必整整七七四十九个方十里五五二十五
个方十里也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
其馀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
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馀方百里者八十方十
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为方百里者十
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馀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
方亦未必整整七七四十九个方十里五五二十五
个方十里也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
其馀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
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馀方百里者八十方十
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为方百里者十
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馀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
卷十九 第 48a 页 WYG0124-0560a.png
九十六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计天子县内之地畿外所馀地
少畿内所馀地多者以畿外之土本拟封建诸侯故
国数多馀地少畿内本为天子之有郊关乡遂准拟
公卿王子弟采邑故建国数少馀地多也 陈氏祥
道曰畿外封国多而馀地少广封建之制于天下畿
内封国少而馀地多备采邑之分于王朝也
案此申前县内九十三国之实国即公卿大夫食邑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计天子县内之地畿外所馀地
少畿内所馀地多者以畿外之土本拟封建诸侯故
国数多馀地少畿内本为天子之有郊关乡遂准拟
公卿王子弟采邑故建国数少馀地多也 陈氏祥
道曰畿外封国多而馀地少广封建之制于天下畿
内封国少而馀地多备采邑之分于王朝也
案此申前县内九十三国之实国即公卿大夫食邑
卷十九 第 48b 页 WYG0124-0560b.png
所谓禄也其馀为宾或丧祭诸用所出后世诸王子
弟但养以禄而无采地者甚多观周自成康以下岂
无支子孙惟郑伯友得受甫田之地可知若畿外诸
国多自古以来世守其地世有其民原不待封之而
后有国若灭一国亦必封一国其从古所未开辟之
地甚少必贬削其地乃归閒田故閒田少也
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
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
弟但养以禄而无采地者甚多观周自成康以下岂
无支子孙惟郑伯友得受甫田之地可知若畿外诸
国多自古以来世守其地世有其民原不待封之而
后有国若灭一国亦必封一国其从古所未开辟之
地甚少必贬削其地乃归閒田故閒田少也
诸侯之下士禄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
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
卷十九 第 49a 页 WYG0124-0560c.png
八百八十人次国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
百六十人小国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
人次国之卿命于其君者如小国之卿(食音/嗣)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以下论士大夫及诸侯等食禄
之数次国二卿命于天子禄各食二百一十六人而
一卿命于其君为贱则禄不可等命天子者故视小
国卿若子男二卿命于其君其国小不复差降也其
天子之士卿大夫无文宜准大国之卿大夫士也
百六十人小国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
人次国之卿命于其君者如小国之卿(食音/嗣)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以下论士大夫及诸侯等食禄
之数次国二卿命于天子禄各食二百一十六人而
一卿命于其君为贱则禄不可等命天子者故视小
国卿若子男二卿命于其君其国小不复差降也其
天子之士卿大夫无文宜准大国之卿大夫士也
卷十九 第 49b 页 WYG0124-0560d.png
通论应氏镛曰由下士以至于君其禄愈厚则所食
愈众岂非以人徒服役渐增而渐广与然由卿以下
皆服役乎君者也则既各给之田以为禄矣君禄之
所入岂尽以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哉以二千八百八
十人之食而养一国之君所养极其厚则所食兼于
众也然必析其数以见其所食之多亦欲居人上者
知吾之所奉合众力而共为之则必思其有以称此
且不至拥利以自私而必推己以养人故君所食之
愈众岂非以人徒服役渐增而渐广与然由卿以下
皆服役乎君者也则既各给之田以为禄矣君禄之
所入岂尽以食二千八百八十人哉以二千八百八
十人之食而养一国之君所养极其厚则所食兼于
众也然必析其数以见其所食之多亦欲居人上者
知吾之所奉合众力而共为之则必思其有以称此
且不至拥利以自私而必推己以养人故君所食之
卷十九 第 50a 页 WYG0124-0561a.png
人十倍于卿而由士至卿所食者次第加众皆欲其
无独富之心而助君以养民也
案此申前诸侯之士视上农夫君十卿禄之制庶人
在官者之禄有视九人至五人之差下士皆视九人
无差者优士也然自士以上至于君卿虽不言差而
使知禄出于耕则民力之甚艰享之之不易视此亦
已可惕也
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
无独富之心而助君以养民也
案此申前诸侯之士视上农夫君十卿禄之制庶人
在官者之禄有视九人至五人之差下士皆视九人
无差者优士也然自士以上至于君卿虽不言差而
使知禄出于耕则民力之甚艰享之之不易视此亦
已可惕也
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
卷十九 第 50b 页 WYG0124-0561b.png
卿其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之于方伯之地(上监如字/下监平声)
正义方氏悫曰篇首言监于方伯之国此言监于诸
侯之国者盖方伯长于诸侯三监监方伯即所以监
诸侯其实一也以其监方伯故其禄取之于方伯之
地焉 王氏炎曰昔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于殷成
王既杀武庚以其地付康叔兼治之谓之孟侯则为
诸侯之长成王使之劼毖其民且曰矧惟若畴圻父
薄违农父若保宏父定辟圻父司马农父司徒宏父
正义方氏悫曰篇首言监于方伯之国此言监于诸
侯之国者盖方伯长于诸侯三监监方伯即所以监
诸侯其实一也以其监方伯故其禄取之于方伯之
地焉 王氏炎曰昔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于殷成
王既杀武庚以其地付康叔兼治之谓之孟侯则为
诸侯之长成王使之劼毖其民且曰矧惟若畴圻父
薄违农父若保宏父定辟圻父司马农父司徒宏父
卷十九 第 51a 页 WYG0124-0561c.png
司空此天子使三卿监其国故以为康叔之畴
案禄视诸侯之卿者其食少爵视次国之君者其体
尊盖视子男而一隆之一杀之也
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视元士
(为去声/朝音潮)
正义郑氏康成曰汤沐之邑给斋戒自洁清之用浴
用汤沐用潘 孔氏颖达曰案前文云不能五十里
曰附庸又云天子元士视附庸以汤沐之邑视元士
案禄视诸侯之卿者其食少爵视次国之君者其体
尊盖视子男而一隆之一杀之也
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视元士
(为去声/朝音潮)
正义郑氏康成曰汤沐之邑给斋戒自洁清之用浴
用汤沐用潘 孔氏颖达曰案前文云不能五十里
曰附庸又云天子元士视附庸以汤沐之邑视元士
卷十九 第 51b 页 WYG0124-0561d.png
亦五十里以下左氏说诸侯有功德于王室京师有
朝宿之邑泰山有汤沐之邑鲁周公之后郑宣王母
弟此皆有汤沐邑其馀则否 陈氏祥道曰汤沐则
朝宿之邑也不曰朝宿而曰汤沐者斋戒以见君故
也 又曰凡非方伯其邑不得视元士也
案此以申前三监之制左氏于卫言有汤沐盖晋鲁
卫皆为方伯故汤沐邑在天子县内视子男郑非方
伯虽有祊邑而差小故郑以祊易许而加璧祊薄于
朝宿之邑泰山有汤沐之邑鲁周公之后郑宣王母
弟此皆有汤沐邑其馀则否 陈氏祥道曰汤沐则
朝宿之邑也不曰朝宿而曰汤沐者斋戒以见君故
也 又曰凡非方伯其邑不得视元士也
案此以申前三监之制左氏于卫言有汤沐盖晋鲁
卫皆为方伯故汤沐邑在天子县内视子男郑非方
伯虽有祊邑而差小故郑以祊易许而加璧祊薄于
卷十九 第 52a 页
许田故也
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
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
正义郑氏康成曰世子世国象贤也大夫谓县内及
列国诸侯为天子大夫者(孔疏知是天子大夫者/以下云诸侯之大夫)不
世爵而世禄辟贤也以君其国列国及县内之国也
孔氏颖达曰礼运云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则周
召毕原之等是县内诸侯也尚书顾命齐侯为虎贲
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
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
正义郑氏康成曰世子世国象贤也大夫谓县内及
列国诸侯为天子大夫者(孔疏知是天子大夫者/以下云诸侯之大夫)不
世爵而世禄辟贤也以君其国列国及县内之国也
孔氏颖达曰礼运云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则周
召毕原之等是县内诸侯也尚书顾命齐侯为虎贲
卷十九 第 52b 页
卫侯为司寇是列国诸侯入为天子大夫也畿内诸
侯有为三公则周召是也列国诸侯入为六卿则郑
武公是也若言公卿大夫于文为烦故总言大夫以
包之诗云三事大夫谓三公也春秋诸侯杀大夫谓
卿也是大夫为总号列国诸侯及县内诸侯其身既
死其子未得爵赐其衣服礼制视天子之元士各君
其本国其畿内诸侯有大功德元子出封畿外则王
命次子守其采邑若其贤才则世为公卿则春秋周
侯有为三公则周召是也列国诸侯入为六卿则郑
武公是也若言公卿大夫于文为烦故总言大夫以
包之诗云三事大夫谓三公也春秋诸侯杀大夫谓
卿也是大夫为总号列国诸侯及县内诸侯其身既
死其子未得爵赐其衣服礼制视天子之元士各君
其本国其畿内诸侯有大功德元子出封畿外则王
命次子守其采邑若其贤才则世为公卿则春秋周
卷十九 第 53a 页
公召伯之属是也诸侯降于天子故大夫不世爵禄
若有大功德亦得世之 王氏炎曰在其国为世子
则可以世国入为大夫则不可世爵盖以德而使之
待其功而爵之非子孙所得继也 又曰未赐爵此
乃外之列国非畿内有采地之公卿也除服来朝以
士服见于天子天子命之则授以冕服于是以诸侯
而临臣民或未朝天子亦遣使以冕服就赐之苟无
君命而为诸侯春秋于桓公所以岁首不书王也
若有大功德亦得世之 王氏炎曰在其国为世子
则可以世国入为大夫则不可世爵盖以德而使之
待其功而爵之非子孙所得继也 又曰未赐爵此
乃外之列国非畿内有采地之公卿也除服来朝以
士服见于天子天子命之则授以冕服于是以诸侯
而临臣民或未朝天子亦遣使以冕服就赐之苟无
君命而为诸侯春秋于桓公所以岁首不书王也
卷十九 第 53b 页
通论程子曰古者使以德爵以功世禄而不世官故
贤才众而庶绩成及周之衰公卿大夫皆世官政由
是败矣
案此又申前县内诸侯禄外诸侯嗣之制诸侯之元
子命于天子乃称世子未命不称世也天子之大夫
为诸侯诸侯世国而大夫不世爵者大夫之子见德
可任即使之必其成功乃爵之所谓五十命为大夫
也夫外诸侯之世子初嗣君位其衣服礼数皆视天
贤才众而庶绩成及周之衰公卿大夫皆世官政由
是败矣
案此又申前县内诸侯禄外诸侯嗣之制诸侯之元
子命于天子乃称世子未命不称世也天子之大夫
为诸侯诸侯世国而大夫不世爵者大夫之子见德
可任即使之必其成功乃爵之所谓五十命为大夫
也夫外诸侯之世子初嗣君位其衣服礼数皆视天
卷十九 第 54a 页
子之元士以君其国至除丧入见天子天子命之乃
用诸侯之礼是世国者且不遽世爵况大夫乎然天
子之大夫虽不世爵犹得世禄若诸侯之大夫则爵
禄皆不世矣盖天子地广其采邑可不收诸侯地狭
不收则将有所不给也但虽不世邑亦以赋税养其
子孙
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
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冠去声/长上声)
用诸侯之礼是世国者且不遽世爵况大夫乎然天
子之大夫虽不世爵犹得世禄若诸侯之大夫则爵
禄皆不世矣盖天子地广其采邑可不收诸侯地狭
不收则将有所不给也但虽不世邑亦以赋税养其
子孙
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
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冠去声/长上声)
卷十九 第 54b 页
(别必列切/量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乡乡饮酒乡射也八政饮食为上
衣服次之度丈尺也量斗斛也数百十也制布帛幅
广狭也 又曰事为谓百工技艺异别五方用器不
同也 李氏曰此注司徒脩六礼明七教齐八政之
文也
辨正项氏安世曰饮食衣服度量数制六者易明独
事为异别注不能通事为者冢宰之九职司徒之十
正义郑氏康成曰乡乡饮酒乡射也八政饮食为上
衣服次之度丈尺也量斗斛也数百十也制布帛幅
广狭也 又曰事为谓百工技艺异别五方用器不
同也 李氏曰此注司徒脩六礼明七教齐八政之
文也
辨正项氏安世曰饮食衣服度量数制六者易明独
事为异别注不能通事为者冢宰之九职司徒之十
卷十九 第 55a 页
二事考工之六职皆司徒所颁以任民者也异别者
司徒五地之常职方九土之宜王制中国四夷之俗
皆司空所辨以居民者也
案冠以昭成人昏以正男女丧以慎终祭以报本乡
以崇齿德相见以正交接六者所以节民性也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以齐其家君仁臣忠长惠
幼顺朋友有信宾客有礼则达于乡国七者所以兴
民德也事为导民以所当为异别教民以所当辨如
司徒五地之常职方九土之宜王制中国四夷之俗
皆司空所辨以居民者也
案冠以昭成人昏以正男女丧以慎终祭以报本乡
以崇齿德相见以正交接六者所以节民性也父慈
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以齐其家君仁臣忠长惠
幼顺朋友有信宾客有礼则达于乡国七者所以兴
民德也事为导民以所当为异别教民以所当辨如
卷十九 第 55b 页
亲疏贵贱之等皆是饮食有节衣服有章事为有恒
异别有辨度有长短量有大小数有多寡制有广狭
八者皆所以防民之淫也
通论方氏悫曰冠昏嘉礼也丧凶礼也祭吉礼也乡
相见宾礼也不及军礼者六礼司徒脩之以节民性
而有𤼵司徒教士以车甲则军礼固在其中矣 陈
氏祥道曰六礼不及朝聘军旅而不备乎宗伯之五
礼八政不及货祀之类而异乎洪范之八政者宗伯
异别有辨度有长短量有大小数有多寡制有广狭
八者皆所以防民之淫也
通论方氏悫曰冠昏嘉礼也丧凶礼也祭吉礼也乡
相见宾礼也不及军礼者六礼司徒脩之以节民性
而有𤼵司徒教士以车甲则军礼固在其中矣 陈
氏祥道曰六礼不及朝聘军旅而不备乎宗伯之五
礼八政不及货祀之类而异乎洪范之八政者宗伯
卷十九 第 56a 页 WYG0124-0564a.png
之五礼洪范之八政人君之所揆于上也王制之六
礼八政司徒之所教于下也
礼八政司徒之所教于下也
卷十九 第 56b 页 WYG0124-0564b.png
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