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五
 王制第五之一
  正义卢氏植曰汉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篇 孔
  氏颖达曰郑目录云名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
  授禄祭祀养老之法此于别录属制度郑答临硕
  云孟子当周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 叶
  氏适曰文帝初贾谊言当改正朔定官名色用黄
卷十五 第 1b 页
  数用五而已中年谊已死新垣平得用始有作王
  制巡守封禅之说 项氏安世曰王制之言爵禄
  取于孟子言巡守取虞书岁三田及大司徒大司
  马大司空三官取公羊朝聘取左传其馀必皆有
  所授盖文帝合汉初今文博士之传斟酌增损共
  为一书将以兴王制致太平其书自应与古文诸
  书不合郑氏康成无策以通之强为之说曰殷制
  岂非遁辞哉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124-0430a.png
  通论高氏文彪曰孟子言周室班爵禄诸侯恶害
  已而去其籍知天下莫先于此王制所以冠之于
  首又曰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知天下莫急于此
  王制所以奠之于终 彭氏丝曰此篇前言爵命
  田禄中散言六官末言养老三者为经而中閒错
  出数节为纬篇末自注前段义 叶氏梦得曰自
  王者之制禄爵至千里之内以为御分田制禄为
  详所以正经界也经界正则榖禄平而封地所以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124-0430b.png
  制禄所封有小大而守土之臣必以小大相属故
  自千里之外设方伯至下大夫一命言建侯设官
  尤备所以次之封地也建侯设官才不可不辨故
  自凡官民材至不及以政皆择人之法所以次之
  设官也设官以守乎外天子专治于内𫝑恐不相
  及故自比年一小聘至一德以尊于天子皆巡守
  朝聘之制所以次之择人也巡守以考绩明则陟
  幽则黜黜不足则加以兵故自赐诸侯乐至出征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124-0430c.png
  执有罪皆黜陟之法所以次之巡守也兵不可以
  无备田猎以习兵故自无事则岁三田至不覆巢
  所以次之出征也财所以聚人用财不可无节故
  自冢宰制国用至日举以乐皆用财之节财用足
  可以行礼而礼莫大于丧祭故自七日而殡至寝
  不踰庙皆丧祭之礼所以次之财用足也征税则
  取财未及于生财居四民时地利所以生财也故
  自司空度地至乐事劝功皆生财之道所以次之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124-0430d.png
  征税也冢宰所职者邦治而治所以平邦国司空
  所职者邦事而事所以富邦国既富之斯教之故
  自司徒脩六礼及乐正立四教皆教之大成所以
  次之生财也司徒乐正教以成其材未及辨其材
  故自司马辨论官材至不与士齿皆论辨之道所
  以次之教也司马所授者邦政而刑所以辅政之
  不及故自司寇正刑明辟至四诛不以听所以次
  之政也刑惩其已然禁止其未然故自圭璋不粥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124-0431a.png
  至禁异服识异言皆于未然止之所以次刑也至
  此治道备事功成矣百官于岁终程功绪而考其
  废置故自天子受谏至百官受质皆在于废置所
  以次之刑禁也天子受谏于上则有道揆百官受
  质于下则有法守而道德一于天下治之所终也
  然而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则王道之
  始经界正榖禄平则仁政之始故自休老劳农下
  于养老恤孤分田制禄详言之所以成始也王制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124-0431b.png
  所论其序如此 孙氏景南曰统诸侯之权自五
  国有属长十国有连帅三十国有卒正至二百一
  十国有州伯岂后世维持郡国者所暇及也举贤
  之法论于乡为秀士升于学为俊士论于大乐正
  为造士论于司马乃为进士岂后世选用人才者
  所暇及也一听狱也史以狱成告正听之司寇又
  听之王又命三公参听之王犹三宥然后制刑何
  谨之至也一受质也司会以其成质天子而冢宰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124-0431c.png
  受以退三官又以质天子而百官受以退何审之
  详也非三代之法其孰能与于此有不免牴牾者
  如祝史射御医卜周礼列于六官之属而射尤最
  重自天子至士皆有事焉以为不与士齿何耶
  案作此书者必仪礼已行周礼未出故以乡相见
  列诸七教六官无宗伯而司马亦不言掌兵要其
  大旨言公田藉而不税关市讥而不征山泽入而
  不禁言圭田言养老恤穷民无告者言省刑罚言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124-0431d.png
  设学校多根柢孟子而言班爵则取孟子全文其
  不言天子一位则以汉承秦后天子甚尊不敢复
  与公侯伯子男并列为五等其质成之法独归重
  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则因汉法以此为三公欲
  稍变古以宜今也虽于古圣人制作之精意未必
  尽当而规模亦整饬可观且文帝本以新垣平言
  议巡守封禅而本篇言巡守绝无一言及封禅其
  学识过叔孙通司马相如辈远甚厥后文帝谦让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124-0432a.png
  卒莫之行而此书亦成虚说矣辑礼者取入记中
  以其去古未远也而后人徒以其与周礼孟子不
  合铢铢而称寸寸而度曾不察其本末岂通儒之
  论哉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
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正义榖梁氏曰仁义归往曰王(孔疏身有仁义/人所归往也) 郑
 氏康成曰禄所受食爵秩次也上大夫曰卿 班氏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124-0432b.png
 固曰禄录也所以收录人才爵尽也尽其才而用之
 也 孔氏颖达曰郑注司禄云禄之言榖年榖丰乃
 后制禄周礼大司徒以贤制爵以庸制禄禄在爵后
 此禄在爵前者禄是田财之物班布在下最国之重
 事须裁节得所王者制度重之故在于先 又曰元命苞
 云公之为言平也公平正直侯者候也候王顺逆伯
 之为言白也明白于德子者奉恩宣德男者任功立
 业大夫者达人谓扶达于人士者事也皇熊皆云为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124-0432c.png
 任职事士既命同而分为三等者士职卑德薄义取
 渐进卿大夫位高德显不须细分也卿大夫士不以
 王朝之臣但取君臣相对也 陈氏祥道曰田不分
 不可以制禄禄不制不可以定爵先王量财以制用
 视禄以制爵然后无有馀不足之患故以禄爵为序
  徐氏师曾曰首句乃一篇之纲领故特揭之 叶
 氏梦得曰禄以诏功爵以诏德皆王者之事故制其
 等则自公至于下士爵之名也自天子之田方千里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124-0432d.png
 至庶人在官者禄之差也公近天子而爵盛大故必
 以无私为德侯伯远天子而障捍于外欲其有所屈
 故称侯伯侯伯长也言其德足以长人子养也言其
 道足以养人男任也言其道足以安人五等者臣于
 天子者也诸侯有国亦人君也有君莫不有臣故近
 诸侯欲其承上群而不党而知进退则曰卿上以忠
 扶君下以智帅人则曰大夫志有所尚仕有所事则
 曰士王譬则天也其臣之数则有公侯伯子男有卿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124-0433a.png
 大夫士诸侯譬则地也其臣止于卿大夫士附庸虽
 附于大国不得臣之以地统于天也地统于天则虽
 其卿大夫士犹不能纯臣于诸侯天则统地故虽诸
 侯为君亦必纯臣于天子 熊氏安生曰上五等制
 爵通于天下下五等施于一国 郝氏敬曰王制说
 宗孟子而有异者不以天子列于五等尊王也不以
 国君列于六等尊君也
 通论孔氏颖达曰周礼设官分职官者管也以管领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124-0433b.png
 为名指其所主则谓之职尚书唐虞建官惟百外有
 州牧侯伯是州牧侯伯亦名官也若细而言之则诸
 侯非有偏主故学记云大德不官注谓天子诸侯也
 诸侯亦称职朝于天子曰述职也殷以前大夫以上
 有爵故士冠礼云古者生无爵死无谥周则士亦有
 爵故郑注周以士为爵死犹不为谥 马氏端临曰
 周制非二王后不为公故周公太公爵皆为侯诗曰
 穆穆鲁侯齐侯之子是也而春秋有虞公虢公或常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124-0433c.png
 为三公子孙因其号欤故天子三公八命卿六命大
 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其出封各加
 一命三公加为方伯九命卿加侯伯七命大夫加子
 男五命元士出为附庸四命大夫以上德盛爵命并
 加士德未周进命不进爵故附庸犹称命也子弟及
 异姓封爵不过侯而有大功德则进地故齐鲁皆以
 侯而受上公五百里之地若列土侯伯有功德加一
 命为牧故春官云八命作牧上公之孤四命卿三命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124-0433d.png
 大夫再命士一命次国无孤卿大夫士同小国之卿
 再命大夫一命士不命周礼爵及命士故云一命受
 爵有爵命者有职故周礼云一命受职再命受服受
 服于君不自为然则一命者其服自为之也三命受
 车马谓侯伯之卿父在则不受故曲礼云为人子者
 三赐不及车马三命之卿有命于天子之礼故周礼
 云三命受位皆有列位于王朝则小国之卿再命未
 有列位也三命始受车马则再命以下车马自为之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124-0434a.png
 若君特赐者不在此例四命受器谓公之孤卿受祭
 器于公若三命以下皆自为之故记曰有田禄者先
 为祭器
 存疑孔氏颖达曰白虎通云卿之言向也为人所归
 向也
 案周礼六官之属止有中大夫下大夫是天子之卿
 即上大夫也诸侯之国无中大夫止有下大夫五人
 是诸侯之上大夫即卿也诸侯三卿者司徒兼冢宰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124-0434b.png
 司马兼宗伯司空兼司寇左传季孙为司徒叔孙为
 司马孟孙为司空其明据下大夫五人者崔氏灵恩
 云司徒之下置小宰小司徒司空之下置小司寇小
 司空司马事省但置小司马也然鲁有夏父弗忌为
 宗伯岂有礼事即转小司马为宗伯如燕射之转司
 马为司正欤又考白虎通卿之为言章善明理也大
 夫之为言大扶进人也故传曰进贤达能谓之大夫
 士者事也任事之称故传曰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124-0434c.png
 与孔疏训卿为归向迥异且卿之文从节与乡之文
 从邑者亦迥别叶训知节得之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
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正义郑氏康成曰方千里畿内之地以禄公卿大夫元
 士者也不合不朝会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国事
 附于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 熊氏安生曰此以下
 皆制禄之法 孔氏颖达曰此论天子畿内之田及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124-0434d.png
 王畿外五等诸侯之制七十里倍减于百里五十里
 倍减于七十里故孝经纬云德不倍者不异其爵功
 不倍者不异其土故转相半别优劣也 成氏伯玙
 曰德高者倍其爵功高者倍其土人臣有大勋天子
 报以土地开国承家也 彭氏丝曰方千里者横千
 里直千里共一百万里也(案一百万里者谓/方一里者百万也)
 案凡言方非正方也以开方法计之有此数耳如臣
 瓒谓周西都方八百里每方为百里者八八八六百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124-0435a.png
 四十里东都方六百里每方为百里者六六六三百
 六十里合之则方千里也其馀侯国亦大约因山川
 之形𫝑大国方百里所谓一同也方七十里有方百
 里之半方五十里有方七十里之半皆举其大略之
 辞民功曰庸其治民之功因大国以达于天子或曰
 庸墉通附庸犹属城项氏言王莽封诸侯置附城盖
 以城为庸也
 通论陈氏祥道曰三等之地百里七十里五十里正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124-0435b.png
 封也五百里四百里三百里二百里一百里五等则
 包附庸广封也正封则尺地莫非其土一民莫非其
 臣尊者嫌于盛而无所屈故公之地必下而从侯卑
 者嫌于削而无所立故男之地必上而从子至于广
 封则欲上之政令有所统而不烦下之职贡有所附
 而不费且非诸侯所得擅尊不嫌于太多卑不嫌于
 太寡故公之地必五百里而异于侯男之地止百里
 而异于子也 王氏安石曰王制封国三等古者九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124-0435c.png
 州之地以及四海之内莫不各有君长苟斥而大之
 增至百里五百里则所绌废削灭必多此于人情必
 不合也或者以商末诸侯各相侵并合为大国至周
 始裁损就五百里至百里则不当云分土惟三也武
 王分土惟三周公又何增至五百里耶孟子言周公
 封鲁百里明堂位言封周公方七百里盖此时鲁人
 已不知始封之大小矣又子产言诸侯一同与孟子
 合则五百里之言殆不足信 叶氏梦得曰以其地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124-0435d.png
 方五百里而去山林川泽取其可食者半则是附庸
 在其中以其地方百里皆可食之地而山林川泽不
 在焉则是附庸在其外此鲁所以有七百里而孟子
 亦谓周公封于鲁地方百里也诗云锡之山川土田
 附庸附庸举其虚封言之所谓七百里也土田举其
 实封言之所谓方百里也 汪氏克宽曰周礼大司
 徒论公侯伯子男之地各以封疆言而其食者或半
 或三之一或四之一孟子王制所言专主田禄正周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124-0436a.png
 礼所谓食者也其食者鲁颂所谓锡之土田其封疆
 鲁颂所谓锡之附庸也 陈氏浩曰里数有二分田
 之里以方计分服之里以袤计分服则计道里远近
 以为朝贡之节分田则计田亩多寡以为赋禄之制
 此所以为均平也
 案虞书言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每服一面五百里合
 两面千里通五服方五千里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
 约五百里王制州方千里则纵广方三千里周礼九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124-0436b.png
 服每服一面二百五十里合两面五百里通九服四
 千五百里合王畿千里为方五千五百里则纵广方
 七千里郑因谓唐虞时中国方五千里以合虞书夏
 衰四夷内侵故疆域最狭止方三千里以合王制周
 公斥大疆域中国地至方七千里以合周礼职方附
 会可谓密矣至谓殷时方千里者九周时方千里者
 四十九其地五倍于殷而又有半周初因殷之旧故
 公侯犹方百里周公增公之封五五二十五个方百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124-0436c.png
 里如其说则增封一公其左右皆公侯则并其二十
 四国皆伯则并其四十七八国若子男附庸则所并
 者将百国矣不知此所并者无罪而尽灭之乎抑递
 徙而远至四裔之外举其旧国号移而加之彼乎今
 考之经禹贡于东言海岱言河济周职方言其镇岱
 山其川河泲(案泲古/济字)禹贡于西言华山言泾渭周职
 方于河南言华山正西言泾汭渭洛禹贡于南言衡
 山言江汉职方同与王制东举东海南举衡山西举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124-0436d.png
 流沙疆域略同惟周职方于北言其镇医无闾其泽
 薮貕养而王制言北不尽恒山疆域稍狭然禹贡云
 朔南暨以声教所至言王制皆云不尽以封建侯国
 言其实相方也盖州域之分合小大无常而山川之
 名终古不易故虞肇十二州禹复为九州禹贡与职
 方山川分属閒有小异耳乌睹周公所斥大之地五
 倍于殷有半者欤从古山川之奠成于禹功故周言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商颂言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124-0437a.png
 绩孟子周人亦言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言周室
 班爵禄而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又
 言周公之封于鲁太公之封于齐皆方百里也王制
 所云悉本孟子断为周法无疑又唐虞与夏皆都冀
 商界冀豫閒周都雍大抵南之疆域宽而北狭则书
 五服服各五百里周礼九服服各五百里举两面言
 之耳
 存异郑氏康成曰此地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孔疏/不直)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124-0437b.png
 (举夏时而云殷所因者下云千/七百七十三国少于夏之万国)殷有鬼侯梅伯春秋
 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以为一则殷爵三等
 公侯伯也(孔疏公羊传郑忽何以名春/秋伯子男一也辞无所贬)异畿内谓之
 子(孔疏夏四百国在畿内国皆五十里殷畿内爵虽/为子若作三公则受百里之地六卿则受七十里)
 (之地大夫则受五十里之地与夏不同微子/箕子皆是畿内采地之爵非畿外治民之君)周武王
 初定天下更立五等增以子男而犹因殷之地以九
 州之界尚狭也周公摄政致太平斥大九州之界成
 武王之志封王者之后为公及有功之诸侯大者地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124-0437c.png
 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
 百里其次男百里(孔疏大司/徒职文)所因殷之诸侯亦以功
 黜陟之(孔疏既无大罪不可以绝今日有功则升陟/或二百里或三百里于周有过党纣为恶者)
 (皆黜退之或减至七十/里五十里或黜为附庸)其不合者皆益之地为百里
 焉(孔疏谓不以功过黜陟平/常诸侯皆益之地为百里)是以周世有爵尊而国
 小(孔疏郑答张逸云若虞虢/之君爵公而地方百里)爵卑而国大者(孔疏侯/四百里)
 (伯三百里子男二/百里皆大于虞虢)惟天子畿内不增者以禄群臣不
 主为治民也(孔疏外土诸侯本主治民须/使民利国故须增益其封) 孔氏颖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124-0437d.png
 达曰夏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若不百里七
 十里五十里不得有万国故知夏爵三等之制如此
 武成云列爵惟五分土惟三武王初定天下增以子
 男之爵列爵既五则分土亦意欲五等而地尚狭隘
 未得广封周公开斥广大于先中国方三千里今方
 七千里乃为五等之封以成武王之意若大司徒职
 所云也说者因此以为文家五等质家三等然虞夏
 质而虞书辑五瑞岂三等乎孝经夏制而云公侯伯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124-0438a.png
 子男亦不三等也(案孝经孔子与曾子言/孝安所据而以为夏制)
 辨正胡氏铨曰郑云此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何休
 云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为一皆不经
 也案春秋尊周何尝变周亦何尝合伯子男以为一
 如杞入春秋书侯庄二十七年黜为伯至僖二十三
 年贬称子若以伯子男为一何必书侯书伯书子以
 贬杞明堂位云脯鬼侯天问云梅伯受醢箕子佯狂
 殷有侯有伯有子亦有男可知是殷亦备五等矣郑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124-0438b.png
 氏乃云微子箕子是畿内采地之爵不得为子男之
 子则天子三公亦不得为公侯之公乎推此则郑云
 殷爵三等者非也夏有涂山之会执玉帛者万国若
 只三等不得为万国则郑云殷所因夏三等又非矣
 自虞氏五瑞五玉以来制为五等夏殷周因之未有
 改不可谓虞周有五等殷犹三等也
 存疑叶氏梦得曰周官合山林川泽而言之则谓之
 地王制止于可食之地则谓之田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124-0438c.png
 案孟子言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大国地方百里是地
 与田一也故以五百里兼山林川泽附庸百里为可
 食之地则可以称地与称田异义则不可
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
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正义郑氏康成曰视犹比也 朱子曰元士上士也
  陈氏祥道曰在内者卑其命而禄必视外则名有
 所屈而实有所养在外者崇其命而禄不异乎内则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124-0438d.png
 名有所申而实有所守也
 案此以禄之制于畿内者言之其视外诸侯合内外
 于一体也
 通论陈氏祥道曰周礼载师士田任近郊之地(案士/田先)
 (郑谓士大夫子得而耕之后郑谓仕者之圭田朱子/谓上士中士已有禄此未命之士无禄故受田则已)
 (命之士在公/邑甸地欤)家邑之田任稍地(案大夫受/地在焉)小都之田
 任县地(案卿受/地在焉)大都之田任畺地(案公受/地在焉)此所谓视
 侯伯子男者也士受田寡而近地为可容故任之近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124-0439a.png
 郊公卿大夫田多非远地不足以容故任之县畺此
 周采地之别也郑氏释大司徒以王制县内之数为
 夏之采地曰周则未闻小司徒又曰采地百里之国
 凡四都五十里之国凡四县二十五里之国凡四甸
 既曰未闻而又质言之何据耶 徐氏自明曰先王
 设官制禄受田相视内外齐一所以制天下偏重之
 患而使远近若一也毕公保釐东土卫武入相于周
 所以出入均劳而内外之轻重不分也故内诸侯之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124-0439b.png
 禄必视外诸侯而为之制三公受百里卿受七十里
 大夫受五十里之地而元士三等亦视附庸而受田
 夫田者禄之所自出而居官之禄即田也皆有采邑
 大夫受五十里有功始食采地其子孙得世其禄不
 得世其官无功则无采地亦与士皆食禄于上以圭
 田为祭祀耳自三公至元士大者受邑小者受田所
 谓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于此略可考矣
 存疑叶氏梦得曰古者三公无常职大夫虽有常职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124-0439c.png
 而有卿为之者故三公与六卿其田同视公侯卿与
 大夫其田同视伯大夫与元士其田同视子男以及
 附庸孟子举卑而见尊故止言卿大夫元士王制定
 其尊卑之序故虽三公无常职附庸不合于天子亦
 必详言之也 季氏本曰视者视其所食之禄耳大
 国君田三万二千亩卿则视之次国君田二万四千
 亩大夫则视之小国君田一万六千亩元士则视之
 盖畿外诸侯公用在君十卿禄外畿内之臣公用皆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124-0439d.png
 出于天子赋内不必取于其私故视其禄而已足非
 视其国方百里方七十里五十里也
 存异郑氏康成曰元善也善士命士也 孔氏颖达
 曰案周礼注天子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所
 以皆称元士异于诸侯也诸侯伯之士虽一命不得
 称元士
 辨正方氏悫曰上士称元士与元子元侯同义惟上
 士得称之以其才不特能事人又可以长人故也不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124-0440a.png
 言中士下士惟上士得视附庸耳
 案孟子言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
 受地视子男此就孟子递减一等亦酌时宜而将以
 为汉制也叶氏谓孟子举卑以见尊王制定其尊卑
 之序故必详言之是孟子止闻其略而汉儒反得其
 详耶其误由郑以王制为殷制而诸儒又以为周制
 耳至季氏视其禄非视其国之说于义未恊观萹末
 封方百里者九方七十里二十一未尝不以国土言也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124-0440b.png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其
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
禄以是为差也(分孟子作粪食/音嗣差楚宜反)
 正义马氏睎孟曰百亩以周尺言之六尺为步步百
 为亩 郑氏康成曰农夫皆受田于公庶人在官谓
 府史胥徒官长所除不命于天子国君者(孔疏官长/如冢宰为)
 (天官之长大司徒为地官之长太府为府藏之长大/司乐为乐官之长其府史胥徒皆得自命之以不在)
 (九命之类故知不命/也除谓去其旧名籍) 贾氏公彦曰王制言下士视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124-0440c.png
 上农夫食九人则府食八人史食七人胥食六人徒
 食五人其官并亚士故号庶人在官 应氏镛曰上
 农九人下士视农夫互相积而倍之者三则为中士
 为上士为大夫自是积而四之则为卿(案此举大国/而次国三大)
 (夫小国二/大夫可知)又自是积而十之则为君皆自农而计之
 也故莫贱于庶人而在官以农为差莫尊于君而禄
 亦视其农之所积非特使执役冗贱者不敢遽忘本
 业而禄秩之厚备物之奉者亦知其本未有不基于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124-0440d.png
 农者也 方氏悫曰府史胥徒之类其家亦授之田
 周礼所谓官田也其位之高下不可得而详故禄之
 高下亦不可得而定大约多者不过食九人寡者亦
 不下食五人孟子言百亩之粪此言分者分以均之
 存乎法粪以治之存乎力法定于上力出乎下互相
 备也 马氏睎孟曰上止九人因诸侯下士所视言
 之下止五人因庶人在官最下者言之
 通论叶氏时曰大抵古者赋禄以田其不可受田者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124-0441a.png
 则有稍食王宫之宿卫宫正均其稍食后宫之人民
 内宰均其稍食至于士庶子及众庶之在外守城郭
 沟池者掌固均其稍食驭夫圉师府史之在宫中者
 校人均其稍食内外朝官吏留治文书者稿人共其
 冗食若此者所班有常数所给有定员其禄出于廪
 人之所藏以待匪颁赒赐而司禄取以颁之宫正内
 宰等官使均给欤
 存异郑氏康成曰田之肥硗有五等收入不同 孔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124-0441b.png
 氏颖达曰家有二人至十人为九等一家男女七人
 以上则授之上地所养者众也男女五人以下则授
 之下地所养者少也周礼大司徒上地家七人中地
 家六人下地家五人谓中地之上中地之中中地之
 下推之上地之上家十人上地之中家九人上地之
 下家八人下地之上家四人下地之中家三人下地
 之下家二人凡九等 陈氏浩曰肥饶者为上农硗
 瘠者为下农 马氏睎孟曰周礼有不易一易再易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124-0441c.png
 之差三等即九等周官制农田之法此则因制禄言
 之 季氏本曰一夫百亩非谓一夫一妇佃百亩田
 也夫盖九夫为井之夫谓百亩之田为一夫之田也
 百亩之田一人之力止可以耕二十五亩则百亩者
 四人之力所耕也
 辨正季氏本曰上地中地下地此即古人覈田之法
 后世量田宜以此为准盖因田美恶以制其均则瘠
 田皆与肥等矣而郑云七人以上授之上地五人以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124-0441d.png
 下授之下地则地之肥瘠本未通均而但因人多寡
 以为差岂不乱疆理而起弊源哉
 案朱子谓农夫受田同此百亩而所𫉬之多寡视其
 力之勤惰庶人在官者其任有小大其才亦有优绌
 勤惰之不同故受禄多寡视农夫之五等以为差其
 义甚明盖所以必视农夫者禄皆出于民力上无滥
 与下无虚受而后激劝之道明自士以上至君卿虽
 不言以是为差而差自此始出之者甚艰享之者不
卷十五 第 26a 页
 易禄愈隆责愈重不举一国之民康乂之愧此君卿
 之禄而不安若谓田有九等授之必视其口之多寡
 则自三十受田六十归田其里居有定而生齿之增
 耗岁有不同一岁而三两易不太烦扰乎且庶人在
 官止计其家口之多寡则卿大夫士其家口岂无多
 寡而以庸制禄以功奠食之法俱无自而推矣季氏
 谓一夫非一人百亩为四夫所耕则必不然盖周以
 百步为亩至汉景帝时始以二百四十步为亩(桑弘/羊曰)
卷十五 第 26b 页
 (古者制田百步为亩什而税一先帝哀怜/百姓制田二百四十步为亩三十而税一)古之百亩
 止当四十亩又古尺当宋钞尺六寸四分弱则四十
 亩止当二十五亩六分若又四分之每人耕田六亩
 四分父母妻子不皆馁乎孟子言百亩之田匹夫耕
 之匹夫即一夫四人为夫说何据乎惟其覈田之说
 则甚善所谓一夫百亩乃周礼所谓不易之地左传
 所谓衍沃之地皆举其最上者以定赋若今以折平
 定赋也
卷十五 第 27a 页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
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
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
卿禄
 正义郑氏康成曰此班禄尊卑之差 孔氏颖达曰
 自下士至小国之君倍禄者皆据无采地者言之大
 夫以下位卑禄少故大小之国不殊卿与君位重禄
 尊故禄随国之大小以为节 朱子曰倍加一倍也
卷十五 第 27b 页
 四四倍之三三倍之十十倍之也 黄氏震曰必本
 于上农夫者示禄出于农等而上之皆以代耕者也
  徐氏曰下士田百亩可食九人中士二百亩可食
 十八人上士四百亩可食三十六人大夫八百亩可
 食七十二人大国卿三千二百亩可食二百八十八
 人君三万二千亩可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国卿二
 千四百亩可食二百十六人君二万四千亩可食二
 千一百六十人小国卿一千六百亩可食百四十四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124-0443a.png
 人君一万六千亩可食千四百四十人所食之禄皆
 助法之公田藉庶人之力以耕而收其租士之无田
 与庶人在官者则但受禄于官如田之入而已
 案此以禄之制于畿外诸侯之国者言之君夫人公
 子及女御内官皆有常禄非必实有一二千人食之特
 其数如此耳
 通论朱子曰君十卿禄君所私用若贡赋宾客朝聘
 祭享别有公储 詹氏道传曰大国为田九百万亩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124-0443b.png
 除山林城郭宫室及民田庐舍公田所入常得五十
 三万三千三百亩有奇赋禄五万一千九百亩馀四
 十八万三千三百亩有奇次国公田二十六万三千
 三百亩有奇赋禄四万一千五百亩小国公田一十
 二万三千三百亩有奇赋禄二万九千五百亩馀以
 供国家调度丧祭宾客之费以备凶荒不测之用
 徐氏自明曰春秋以来诸侯擅其国山泽之赋皆自
 有之无复君十卿禄之制而卿大夫采邑亦多逾制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124-0443c.png
 为国生患晋惠公一入国即许里克以汾阴之田百
 万丕郑以负葵之田七十万在齐桓时伯氏有骈邑
 三百鲁成公时施氏有百室之邑郑赏入陈之功子
 产以上卿受八邑宋之盟公与左师邑六十齐庆氏
 之变公与晏子邑六十晏子辞而复之惧其盈以召
 祸于先王之制不暇论矣
 案詹氏止以山林城郭宫室三分去一之法推之约
 田数如此其实各国山林薮泽有多有少不尽同也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124-0443d.png
 又詹氏据郑氏侯国上中下士止各九人推之故禄
 止此若从徐氏中士三倍上士下士三倍中士合各
 加士禄二万三千八百亩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
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
下大夫
 正义郑氏康成曰此诸侯使卿大夫頫聘并会之序
 也其爵位同小国在下爵异故在上耳 孔氏颖达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124-0444a.png
 曰同是卿则小国卿在大国卿下大国是大夫小国
 是卿则小国卿位大国大夫上知者以卿执羔大夫
 执雁卿絺冕大夫玄冕卿不得在大夫下也 方氏
 悫曰三等之国其地与君互降一等故其卿大夫位
 之所当亦各降一等焉上大夫即卿矣有上中下卿
 又有上大夫者盖下大夫之上者也
 案命数则大国次国之卿分二等小国一等位序则
 各分二等大夫对卿言之皆为下而于此又分上下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124-0444b.png
 者崔氏灵恩曰小宰小司徒为上小司马小司寇小
 司空为下也或云天官秋官无正卿故吴宋宰称太
 鲁司寇称大孔子为鲁大司寇是小宰小司寇为上
 存参
 通论徐氏自明曰于大国之卿不言略之也春秋时
 列国之卿藉口当小国之君每以臣而敌君偃然主
 盟会而不辞于是垂陇之盟三国之君在焉而士縠
 专之新城之盟七国之君在焉而赵盾专之未几而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124-0444c.png
 棐林之师四国之君帅师以会晋大夫而不以为歉
 也驯至众大夫为湨梁之盟以傲其上皆始事之验
 也然后知先王不以明言者正名定分防微之意深
 矣鲁成公时晋荀庚位下卿卫孙良夫位上卿皆来
 盟臧宣叔言卫在晋不得为次国而后卫晋卫皆侯
 爵而以强弱为大小非也其时士大夫虽能言周礼
 而移于习俗巧为附会左氏反以为礼何哉
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124-0444d.png
 正义徐氏师曾曰此当在上士二十七人之下错简
 在此谓中士三倍于上士之数下士三倍于中士之
 数也
 存疑郑氏康成曰居犹当也此据大国而言大国之
 士为上次国之士为中小国之士为下士之数皆二
 十七人各三分之上九中九下九以位相当则次国
 之上士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小国之上士当大国
 之下凡非命士亦无出会之事春秋传谓士为微
卷十五 第 32a 页
 孔氏颖达曰次国以大国为上小国以次国为上此
 文以大国为主以中国小国来当也
 存异方氏悫曰一有一无谓之有后列三等之国止
 云上士二十七人则知中下之士诸侯或有或无矣
 其有者各二十七人合为八十一言各与上为三分
 也 胡氏铨曰士之数国各二十七人三分之上士
 之数居大半中士下士各居上士之三尔 黄氏震
 曰其有者不常有之词中士下士或有之则制禄之
卷十五 第 32b 页
 数当居上士三分之一 陈氏祥道曰卿大夫则宾
 也宾以位序故以位言之士则介也介则待之以数
 而已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中士之礼居上士之
 三分下士之礼居中士之三分
 案大国有孤一人卿三人大夫五人合之则九故上
 士三之而二十七则中下士必视国之大小而递加
 或三之或倍之矣故草庐吴氏及吴江徐氏皆以为
 上二十七人下之脱简也郑氏以为頫聘之等今考
卷十五 第 33a 页
 下大夫五人可分二等则上士二十七人分为三等
 亦未可知但本文明言其有中士下士不应又即上
 士分为中下士也至方氏或有或无黄氏不常有胡
 氏合中下士得上士小半之说尤不确孟子明言上
 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若无中下士爵止四等
 矣本篇亦言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若无中士下士止三等矣天子六乡五家之比长即
 下士六遂为内诸侯食邑故比外诸侯而二十五家
卷十五 第 33b 页
 之里宰为下士则侯国之中下士亦多矣岂有无中
 下士与合中下士而仅得上士之半者哉郑氏言非
 命士不出会则小国之卿与下大夫止一命耳又安
 有命士出会者陈氏言卿大夫为宾士则为介义略
 可通然聘礼于归饔饩云士介四人皆饩大牢米百
 筥设飧则众介皆少牢安见中士之礼止得上士三
 分之一下士之礼止得中士三分之一耶恐俱不可
 从
卷十五 第 34a 页 WYG0124-0446a.png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
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
山大泽不以封其馀以为附庸閒田八州州二百一十
(閒音/闲)
 正义郑氏康成曰此大界方三千里三三而九方千
 里者九也其一为畿内馀八各立一州大国三十十
 三公也次国六十十六卿也小国百二十十十二小
 卿也(孔疏定本云十十二小卿重有/十字俗本直云十二小卿误也)名山大泽不以
卷十五 第 34b 页 WYG0124-0446b.png
 封者与民同财不得障管亦赋税之而已 孔氏颖
 达曰此论四海之内九州州别建国多少及附庸閒
 田之法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此四海之内谓夷狄之内也一个千里之方为方百
 里者百一州惟馀方百里者十得备二十一国附庸
 者郑注大司徒云凡诸侯为牧正帅长及有德者乃
 有附庸非国皆有也若未封人则谓之閒田名山大
 泽若以封则诸侯为主民不得取其财物矣故不以
卷十五 第 35a 页 WYG0124-0446c.png
 封则诸侯不得障塞管领禁民取物但随其所取赋
 税之而已 李氏觏曰方千里则得方百里者百方
 百里则得方十里者百方七十里则得方十里者四
 十九方五十里则得方十里者二十五伯之田倍子
 男公侯之田倍伯天子之田百倍公侯不如是不足
 为维持之固也
 辨正朱子曰封国之制只是汉儒立下一个算法九
 州之地冀州极阔河南河北皆属焉雍州亦阔陕西
卷十五 第 35b 页 WYG0124-0446d.png
 五路皆属焉若青兖徐豫则疆界有不足者矣设如
 夏时封建之国至商革命必削其多者以与少者则
 彼未必服或以生乱又如周王以原田与晋文其民
 不服至于伐之盖世守其地不肯遽从他人若封王
 子弟必须有空地方可封左氏载齐地蒲姑氏因之
 而后太公因之若武王不得蒲姑之地即太公亦未
 有安放处
 案此申言畿外建国之数也当尧之前洪水横流有
卷十五 第 36a 页 WYG0124-0447a.png
 一可居之地必有千百之人其为之长者即其君也
 禹平水土然后统为一故禹言弼成五服至于五千
 咸建五长外薄四海故土姓之锡于是始孔子删书
 断自唐虞唐虞万国殷初三千至周而千八百国亦
 日相吞并使然周初灭卫而管叔出监灭霍而霍叔
 出监成王四年灭奄乃以封鲁六年灭唐乃以封晋
 故孟子言灭国者五十同姓五十之封即其地也故
 有爵卑而地广者有爵尊而地狭者有始小而后大
卷十五 第 36b 页 WYG0124-0447b.png
 始大而后小者所谓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亦大槩然
 耳朱子说甚明文帝时贾生进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之策博士依据孟子欲仿周初建千八百国亦识时
 之宜者文帝不能行而七国之变作后又摧抑过甚
 名为诸侯王至不能有寸土臣一民而封建之法遂
 废矣
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
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其
卷十五 第 37a 页 WYG0124-0447c.png
馀以禄士以为閒田(朌郑读为/班閒音闲)
 正义孔氏颖达曰此明天子县内之国数多少及禄
 士之法名山大泽畿外有封建之义故曰不以封畿
 内不世位惟有朌赐故曰不以朌亦与民共财不障
 管也民取其财物亦入之王府周礼山虞泽虞所掌
 是也以禄士谓无地之士给之地以当其禄不得为
 采邑也以为閒田周礼所谓公邑不云附庸县内诸
 侯无附庸也
卷十五 第 37b 页 WYG0124-0447d.png
 通论叶氏时曰晏子以齐侯守山林薮泽之利而民
 疾诅韩献子以晋欲居郇瑕曰近宝公室乃贫是知
 山泽之利先王未尝禁民自取之是故名山大泽不
 以封诸侯而九州山川薮泽之名皆职方之所掌将
 以弭诸侯之侈心而谨天子之守地也至于山林川
 泽之利有可与侯国共者则命山师川师辨其物而
 颁之使致其珍异之贡所以示诸侯之公心而均天
 下之利源也山海天地之藏山泽国家之宝古先王
卷十五 第 38a 页 WYG0124-0448a.png
 不与民争利亦不纵民趋利是以大宰以九职任万
 民而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则官不以私也地官之
 属有山虞令万民以时斩材泽虞颁其馀于万民田
 猎受迹人之令取金玉锡石受丱人之图羽翮齿角
 絺绤草贡以至染草灰炭疏材互蜃之物皆山泽之
 民所得有此谓与民共财既而大宰又以九赋敛财
 贿而八曰山泽之赋则民不得擅也地官之属山虞
 泽虞川衡林衡迹人丱人皆有厉禁齿角羽翮以当
卷十五 第 38b 页 WYG0124-0448b.png
 邦赋则角人羽人领之絺绤草材以当邦赋则掌葛
 领之以至掌炭掌染草掌荼掌蜃之类无不以时徵
 其物此谓禁民取利自齐桓筦山海盐筴之利始为
 侯国之利而与民共财之意失汉以山泽租税领少
 府赋虽私之利犹在民至吴王铸山煮海而禁民趋
 利之意失迨孔仅干天下盐铁而山泽变为𣙜利矣
  徐氏自明曰地虽领于王官而富实藏于郡国财虽
 同于王民而利实归之公上诸侯自食田税之外馀
卷十五 第 39a 页 WYG0124-0448c.png
 不敢过而问焉考之周官凡山泽之数司书掌之以
 计吏治山泽之赋大府掌之以待丧纪九州之川泽
 山薮职方氏实掌天下之图而诸侯无所𨽻焉至于
 伯禽侯于东鲁而锡之山川乃天子之加赐是固异
 恩而非可以例观也山虞令万民斩材有期日则未
 尝不与民共之而有司徒禁其不使戕贼而已泽虞
 使人守其财物以时入于王府则实为民守之而王
 官时以其职入于王而已推本先王领于王臣之意
卷十五 第 39b 页 WYG0124-0448d.png
 盖使侯国不得以障管云尔非不与民共财也
 存疑陈氏祥道曰周礼载师宅田任近郊之地近而
 狭以禄致仕之臣其禄少也家邑大都小都之田在
 三百里至五百里之地远而广以禄公卿大夫及子
 弟其禄多也郑谓三等采邑皆有致仕之田与公卿
 大夫子弟地相埒恐先王之法不然 胡氏铨曰天
 子三公则大国馀者六六卿则次国馀者十五二十
 七大夫则小国馀者三十六观下言名山大泽不以
卷十五 第 40a 页 WYG0124-0449a.png
 朌则知此九十三国不尽为公卿大夫之田盖待王
 别有所朌也郑乃云为有致仕者副之其馀待封王
 子弟于经何见且公卿大夫在位则有定员致仕者
 安有定数今必限以员数恐非通论 陈氏埴曰田
 里之里以方计即井方一里是也道里之里以袤言
 如二十五家为一里之类是也 季氏本曰一千七
 百七十三国虽亦臆说然以汉制考之则古田未尽
 湮晦分数犹可得而明也今总计汉时天下之地东
卷十五 第 40b 页 WYG0124-0449b.png
 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
 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邑
 居道路山川林麓三分去一可垦田三千二百二十
 九万九百四十七顷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
 十六顷曰定垦汉时已垦之实田也曰可垦通计周
 时井授之田而荒芜者尚在其中也则所谓公侯方
 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皆指可井之实田而言
 乌得云山川林麓城池宫室三分去一于其间哉
卷十五 第 41a 页 WYG0124-0449c.png
 案此申言畿内建国之数合畿内畿外可建若干国
 耳非夏非殷亦非周也郑以为夏已与注书自相矛
 盾孔又附会为殷汤因夏末之馀巧而弥拙矣大约
 畿外诸侯多因前代畿内则多本朝疏附后先之臣
 观周初周召毕荣康叔聃季诸国可见也其后或建
 国而仍世邑或建国而不世邑或但世其邑而于其
 中又有任职不任职之殊要各视其功德之大小才
 能之优劣耳成王十年周公致政归于丰又十一年
卷十五 第 41b 页 WYG0124-0449d.png
 而薨其食采于周如故也何尝以致仕不可食三公
 之邑而别易一地哉又周惟文武之子弟皆有封邑
 后惟宣王弟友封郑他如王子虎列于会盟但称王
 叔文公不闻以国号举则无封邑者多矣陈氏胡氏
 驳郑注甚明而陈谓致仕之田在近郊胡谓虚建此
 国以待朌恐亦非确论也陈氏谓分服里数以袤计
 封国里数以方计似已然分服以纵言开方合纵广
 言今法田以长五尺阔五尺为一步道亦以长五尺
卷十五 第 42a 页
 为一步二法实一也且二十五家为里乃授民居之
 里民居疏密不齐安据以定远近乎季氏说亦近之
 而就其所推提封田数亦不合
 存异郑氏康成曰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殷周
 皆曰畿大国九者三公三致仕之公三其三待封王
 之子弟次国二十一者六卿六致仕之卿六又三孤
 三其六待封王之子弟小国六十三者大夫二十七
 致仕亦二十七其九亦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
卷十五 第 42b 页
 副以其无职佐公论道虽致仕犹可即而谋焉 孔
 氏颖达曰郑注益稷夏禹万国四百国在畿内此惟
 九十三国汤承夏末所馀国是殷制言县明承夏馀
 也三公在朝有正田今既致仕不可仍食三公采邑
 身又见存不可全无其地故公卿大夫有正职之田
 又有致仕副邑也王子弟有同母异母亲疏之异故
 待之亦有三等之差周礼乡老二乡则公一人是公
 虽正职犹列于官孤则不列也
卷十五 第 43a 页
 辨正陈氏祥道曰周礼有在乡之县有在遂之县有
 采邑之县有閒田之县故王畿统谓之县郑氏谓县
 内夏时所居州界名殷周则皆曰畿非也 陈氏浩
 曰此郑氏臆说周制六卿兼公孤则馀田尚多王子
 弟亦未必能尽有所封也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
(与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不与不在数中也(陈氏浩曰元士/附庸皆不能五)
卷十五 第 43b 页
 (十里故/不与) 孔氏颖达曰此总名畿内畿外之数
 辨正胡氏铨曰郑谓禹承唐虞初有万国是则然矣
 夏末四夷内侵诸侯相并土地减国数少殷汤承之
 更制中国方三千里之界亦分九州建此千七百七
 十三国似未然也洛诰传云天下诸侯来进受命于
 周退见文武尸者千七百七十三诸侯又孝经说周
 千八百诸侯布列五千里内又异义公羊说殷三千
 诸侯周千八百诸侯与此千七百七十三合郑不据
卷十五 第 44a 页 WYG0124-0451a.png
 周而据殷何也
 
 
 
 
 
 
 
卷十五 第 44b 页 WYG0124-0451b.png
 
 
 
 
 
 
 
钦定礼记义疏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