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第 1a 页 WYG0124-0042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礼记义疏卷一
曲礼上第一之一
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录云名曲礼者以其篇
记五礼之事祭祀吉礼也丧荒去国凶礼也致贡
朝会宾礼也兵车旌鸿军礼也事长敬老执贽纳
女嘉礼也此于别录属制度简策重大分为上下
吴氏澄曰曲者一偏一曲之谓中庸言致曲易
钦定礼记义疏卷一
曲礼上第一之一
正义孔氏颖达曰案郑目录云名曲礼者以其篇
记五礼之事祭祀吉礼也丧荒去国凶礼也致贡
朝会宾礼也兵车旌鸿军礼也事长敬老执贽纳
女嘉礼也此于别录属制度简策重大分为上下
吴氏澄曰曲者一偏一曲之谓中庸言致曲易
卷一 第 1b 页 WYG0124-0042b.png
大传言曲成曲而中老子言曲则全王氏通言曲
而当皆同义 张子曰物我两尽自曲礼入 吕
氏大临曰礼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云礼仪
三百威仪三千曲礼者威仪之谓布帛有经经礼
象之今仪礼是也布帛有纬曲礼象之今礼记是
也所载皆孔子门人传授杂收于遗编断简者
叶氏梦得曰经礼制之凡曲礼文之目先王之时
皆有书与法藏于有司官掌之士习之有司守之
而当皆同义 张子曰物我两尽自曲礼入 吕
氏大临曰礼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云礼仪
三百威仪三千曲礼者威仪之谓布帛有经经礼
象之今仪礼是也布帛有纬曲礼象之今礼记是
也所载皆孔子门人传授杂收于遗编断简者
叶氏梦得曰经礼制之凡曲礼文之目先王之时
皆有书与法藏于有司官掌之士习之有司守之
卷一 第 2a 页 WYG0124-0043a.png
周官大史大祭祀与群执事读礼书而恊事祭之
日执书以次位常大会同朝觐以书恊礼事将币
之日执书以诏王小史大祭祀读礼法至周衰而
二者皆亡今礼记曲礼非其书与法之正汉儒杂
记其所闻而纂之尔
存异吕氏大临曰今所传仪礼者经礼也其篇末
称记者记礼之变则曲礼也 叶氏梦得曰经礼
其常曲礼其变
日执书以次位常大会同朝觐以书恊礼事将币
之日执书以诏王小史大祭祀读礼法至周衰而
二者皆亡今礼记曲礼非其书与法之正汉儒杂
记其所闻而纂之尔
存异吕氏大临曰今所传仪礼者经礼也其篇末
称记者记礼之变则曲礼也 叶氏梦得曰经礼
其常曲礼其变
卷一 第 2b 页 WYG0124-0043b.png
辨正朱子曰郑康成等皆曰经礼即周礼三百六
十官曲礼即今仪礼冠昏吉凶其中书仪三千以
其有委曲威仪故有二名独臣瓒曰周礼三百特
官名耳经礼为冠昏吉凶盖以仪礼为经礼也而
叶梦得曰经礼其常制之凡曲礼其变文之目愚
意礼篇三名礼器为胜诸儒之说瓒叶为长盖周
礼乃制治立法设官分职之书非专为礼设亦难
计其官数以充礼篇之数至于仪礼则冠昏丧祭
十官曲礼即今仪礼冠昏吉凶其中书仪三千以
其有委曲威仪故有二名独臣瓒曰周礼三百特
官名耳经礼为冠昏吉凶盖以仪礼为经礼也而
叶梦得曰经礼其常制之凡曲礼其变文之目愚
意礼篇三名礼器为胜诸儒之说瓒叶为长盖周
礼乃制治立法设官分职之书非专为礼设亦难
计其官数以充礼篇之数至于仪礼则冠昏丧祭
卷一 第 3a 页 WYG0124-0043c.png
燕射朝聘自为经礼大目亦不容专以曲礼名之
今之仪礼存者十七篇而其逸见于他书犹有投
壶奔丧迁庙衅庙中霤等礼又古经增三十九篇
而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数十篇及河间献王所辑
礼乐古事多至五百馀篇或犹有逸在其间者大
率以春官所领五礼之目约之其初固当有三百
馀篇矣所谓曲礼皆礼之微文小节如今曲礼少
仪内则玉藻弟子职篇所记事亲事长起居饮食
今之仪礼存者十七篇而其逸见于他书犹有投
壶奔丧迁庙衅庙中霤等礼又古经增三十九篇
而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数十篇及河间献王所辑
礼乐古事多至五百馀篇或犹有逸在其间者大
率以春官所领五礼之目约之其初固当有三百
馀篇矣所谓曲礼皆礼之微文小节如今曲礼少
仪内则玉藻弟子职篇所记事亲事长起居饮食
卷一 第 3b 页 WYG0124-0043d.png
容貌辞气之法制器备物宗庙宫室衣冠车旗之
等凡所以行乎经礼之中者其篇之全数虽不可
知然条而析之亦应不下三千有馀矣若专以经
礼为常曲礼为变则如冠礼之不醴而醮用酒杀
牲而有折俎孤子冠母不在之类皆礼之变而未
尝不在经礼篇中坐如尸立如齐毋放饭毋流歠
之类虽在曲礼之中而不得谓之变礼其说误也
芮氏城曰此篇所记要在寻常日用居处执事
等凡所以行乎经礼之中者其篇之全数虽不可
知然条而析之亦应不下三千有馀矣若专以经
礼为常曲礼为变则如冠礼之不醴而醮用酒杀
牲而有折俎孤子冠母不在之类皆礼之变而未
尝不在经礼篇中坐如尸立如齐毋放饭毋流歠
之类虽在曲礼之中而不得谓之变礼其说误也
芮氏城曰此篇所记要在寻常日用居处执事
卷一 第 4a 页 WYG0124-0044a.png
接人应物至纤至悉处仪礼固不及载亦非仪礼
之所能载也成周盛时礼教洋溢春秋以后日就
消亡好礼君子随所闻见得即录之名曰曲礼庶
乎识小之意云尔或以为偏曲一端或以为细微
曲折皆可通
案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焉故曰礼者天
地之经也圣人因天地之自然人心之同然者而
列其大纲有五曰吉曰凶曰宾曰军曰嘉于吉之
之所能载也成周盛时礼教洋溢春秋以后日就
消亡好礼君子随所闻见得即录之名曰曲礼庶
乎识小之意云尔或以为偏曲一端或以为细微
曲折皆可通
案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焉故曰礼者天
地之经也圣人因天地之自然人心之同然者而
列其大纲有五曰吉曰凶曰宾曰军曰嘉于吉之
卷一 第 4b 页 WYG0124-0044b.png
中分为禋祀实柴槱燎血祭狸沈副辜肆灌献馈
食祠礿尝烝则十二于凶之中分为丧荒吊禬恤
于军之中分为师均田役封各五于宾之中分为
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则八于嘉之中分为饮食冠
昏宾射燕享脤膰贺庆则六而大目三十有六矣
由是节之而冠有三加昏有六礼祭有朝践馈熟
事主事尸绎祭田有蒐苗狝狩师有侵伐治兵振
旅丧有复袭小敛大敛殡葬小祥大祥禫除且有
食祠礿尝烝则十二于凶之中分为丧荒吊禬恤
于军之中分为师均田役封各五于宾之中分为
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则八于嘉之中分为饮食冠
昏宾射燕享脤膰贺庆则六而大目三十有六矣
由是节之而冠有三加昏有六礼祭有朝践馈熟
事主事尸绎祭田有蒐苗狝狩师有侵伐治兵振
旅丧有复袭小敛大敛殡葬小祥大祥禫除且有
卷一 第 5a 页 WYG0124-0044c.png
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之分此经礼之三百犹可得
而数者也至于升降出入周旋之威仪则岂特三
千已哉其曰三千亦约举之辞耳曲礼一书不特
指其威仪并指出圣人制礼所以委曲周详之故
并君子行礼所以周旋曲当之源盖古人说礼之
微言也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毋音无陆氏德/明曰女内一画)
(禁止意俨/鱼检反)
而数者也至于升降出入周旋之威仪则岂特三
千已哉其曰三千亦约举之辞耳曲礼一书不特
指其威仪并指出圣人制礼所以委曲周详之故
并君子行礼所以周旋曲当之源盖古人说礼之
微言也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毋音无陆氏德/明曰女内一画)
(禁止意俨/鱼检反)
卷一 第 5b 页 WYG0124-0044d.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礼主于敬俨矜庄貌人之坐思貌
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上三句可以安民 孔氏
颖达曰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郑氏云曲礼之中体
含五礼行礼皆须敬也若如也思计虑也夫人计虑
状必端悫矜庄之貌如人之思也安定审貌虑之如
言然后宣之于口心能肃敬身乃矜庄口复审慎可
以安民也 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 又
曰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矣 又
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上三句可以安民 孔氏
颖达曰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郑氏云曲礼之中体
含五礼行礼皆须敬也若如也思计虑也夫人计虑
状必端悫矜庄之貌如人之思也安定审貌虑之如
言然后宣之于口心能肃敬身乃矜庄口复审慎可
以安民也 程子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 又
曰整齐严肃则心自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矣 又
卷一 第 6a 页 WYG0124-0045a.png
曰心定者其言安以舒不定者其辞轻以疾(案程子/定字义)
(与安定辞/定字别) 真氏德秀曰毋不敬身心内外不可使
有一毫之不敬也其容貌必端严而若思其言辞必
安定而不遽以此临民民有不安者乎 朱子曰毋
不敬统言主宰处俨若思敬者之貌安定辞敬者之
言安民哉敬者之效也 徐氏师曾曰毋不敬一语
无所不该而又及言貌者以其所关尤切也
通论范氏祖禹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
(与安定辞/定字别) 真氏德秀曰毋不敬身心内外不可使
有一毫之不敬也其容貌必端严而若思其言辞必
安定而不遽以此临民民有不安者乎 朱子曰毋
不敬统言主宰处俨若思敬者之貌安定辞敬者之
言安民哉敬者之效也 徐氏师曾曰毋不敬一语
无所不该而又及言貌者以其所关尤切也
通论范氏祖禹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
卷一 第 6b 页 WYG0124-0045b.png
约则足以尽博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经
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存疑孔氏颖达曰此明人君立治之夲先当肃心谨
身慎口之事下文安民哉是君上所行 程子曰此
君德也君德即天德也 刘氏彝曰毋不敬则动容
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
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者脩身之要为政之夲
吕氏大临曰欲脩其身先正其心敬之谓也脩身者
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存疑孔氏颖达曰此明人君立治之夲先当肃心谨
身慎口之事下文安民哉是君上所行 程子曰此
君德也君德即天德也 刘氏彝曰毋不敬则动容
貌斯远暴慢矣俨若思则正颜色斯近信矣安定辞
则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三者脩身之要为政之夲
吕氏大临曰欲脩其身先正其心敬之谓也脩身者
卷一 第 7a 页 WYG0124-0045c.png
正言貌以礼者也故毋不敬者正其心也俨若思者
正其貌也安定辞者正其言也三者正矣则无所往
而非正
案敬字是彻上彻下之道帝王然士君子亦然首句
夲包得下二句又必著下二句者以入德言则存养
浑沦难于著手且于貌言上用力所谓制于外所以
养其中也以成德言则至德渊涵处无可形容于貌
言上流露处易见所谓有诸中自然形诸外也
正其貌也安定辞者正其言也三者正矣则无所往
而非正
案敬字是彻上彻下之道帝王然士君子亦然首句
夲包得下二句又必著下二句者以入德言则存养
浑沦难于著手且于貌言上用力所谓制于外所以
养其中也以成德言则至德渊涵处无可形容于貌
言上流露处易见所谓有诸中自然形诸外也
卷一 第 7b 页 WYG0124-0045d.png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敖五报反长/上声从纵通)
(乐音/洛)
正义孔氏颖达曰敖者矜慢在心之名心所贪爱为
欲饮食男女是也在心未见为志不得自满六韬云
器满则倾志满则覆乐者人情所不能已当自抑止
不可极为 马氏睎孟曰敖欲消而绝之欲欲克而
止之志欲损而抑之乐欲约而归于礼也 方氏悫
曰心有所放之谓敖有所慕之谓欲有所之之谓志
(乐音/洛)
正义孔氏颖达曰敖者矜慢在心之名心所贪爱为
欲饮食男女是也在心未见为志不得自满六韬云
器满则倾志满则覆乐者人情所不能已当自抑止
不可极为 马氏睎孟曰敖欲消而绝之欲欲克而
止之志欲损而抑之乐欲约而归于礼也 方氏悫
曰心有所放之谓敖有所慕之谓欲有所之之谓志
卷一 第 8a 页 WYG0124-0046a.png
有所湛之谓乐四者生于心而礼节人心者也 徐
氏师曾曰长敖则丧德从欲则败度志满则人离乐
极则生悲四者皆人情所有而不可过故约之使合
于中也
馀论应氏镛曰矜己凌物为敖而其病根则生乎志
满逐物快己曰欲而其条畅则发于乐极四者蠹心
之蟊贼溺身之酖毒学者所宜深戒 黄氏震曰志
指其虚大而言乐指其逸乐而言四者敖尤凶德
氏师曾曰长敖则丧德从欲则败度志满则人离乐
极则生悲四者皆人情所有而不可过故约之使合
于中也
馀论应氏镛曰矜己凌物为敖而其病根则生乎志
满逐物快己曰欲而其条畅则发于乐极四者蠹心
之蟊贼溺身之酖毒学者所宜深戒 黄氏震曰志
指其虚大而言乐指其逸乐而言四者敖尤凶德
卷一 第 8b 页 WYG0124-0046b.png
存疑毛氏信卿曰敖与欲不能尽无不长之从之足
矣盖强人以所难则人不堪且将荡然而莫之止故
不若即其情而为之制使行焉自著居焉自安尚何
敖欲之有
存异郑氏康成曰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
辨正胡氏铨曰四者圣贤所同戒郑意专指人君非
也 杨氏鼎熙曰四不可乃深戒之辞故虽一念之
矜便是敖一意之贪亦是欲稍有伐善之心仍是满
矣盖强人以所难则人不堪且将荡然而莫之止故
不若即其情而为之制使行焉自著居焉自安尚何
敖欲之有
存异郑氏康成曰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
辨正胡氏铨曰四者圣贤所同戒郑意专指人君非
也 杨氏鼎熙曰四不可乃深戒之辞故虽一念之
矜便是敖一意之贪亦是欲稍有伐善之心仍是满
卷一 第 9a 页 WYG0124-0046c.png
偶有燕安之习即是极盖恐积小成大正当省察于
所忽也若徒去其太甚而止则非君子克己工夫
案四者人情所易溺故亟言不可以见克之必力除
之务尽检身之君子亦惟敬以胜之而已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
而能散安安而能迁(狎户/甲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狎习也近也心服曰畏凡与人交
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之善恶积谓已有蓄积见
所忽也若徒去其太甚而止则非君子克己工夫
案四者人情所易溺故亟言不可以见克之必力除
之务尽检身之君子亦惟敬以胜之而已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
而能散安安而能迁(狎户/甲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狎习也近也心服曰畏凡与人交
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之善恶积谓已有蓄积见
卷一 第 9b 页 WYG0124-0046d.png
贫穷者则当能散以赒救之安安谓今已安此 之安
图后有害则当能迁 孔氏颖达曰心虽亲幸亦当
知其恶虽憎疾亦当知其善安安上安指心下安指
处 朱子曰人之常情与人亲狎则敬弛有所畏敬
则爱衰惟贤者乃能狎而敬之是以虽亵而不慢畏
而爱之是以貌恭而情亲也己之爱憎或出私心而
人之善恶自有公论惟贤者存心中正乃能不以此
而废彼也 徐氏师曾曰爱而知恶小过则规大过
图后有害则当能迁 孔氏颖达曰心虽亲幸亦当
知其恶虽憎疾亦当知其善安安上安指心下安指
处 朱子曰人之常情与人亲狎则敬弛有所畏敬
则爱衰惟贤者乃能狎而敬之是以虽亵而不慢畏
而爱之是以貌恭而情亲也己之爱憎或出私心而
人之善恶自有公论惟贤者存心中正乃能不以此
而废彼也 徐氏师曾曰爱而知恶小过则规大过
卷一 第 10a 页 WYG0124-0047a.png
则绝不溺爱也憎而知善一言不废寸长必录不偏
恶也财不务自封而吝出安不图自便而惮改六者
皆中道惟贤者主敬功深故察理精而物不能淆充
养熟而情无所溺耳 杨氏鼎熙曰此举贤者为法
六而字都是转语狎平居亲䁥之人畏尊重严恪之
意
通论孔氏颖达曰爱而知其恶若石碏知子厚憎而
知其善若祁奚知解狐积而能散若宋饥乐喜请君
恶也财不务自封而吝出安不图自便而惮改六者
皆中道惟贤者主敬功深故察理精而物不能淆充
养熟而情无所溺耳 杨氏鼎熙曰此举贤者为法
六而字都是转语狎平居亲䁥之人畏尊重严恪之
意
通论孔氏颖达曰爱而知其恶若石碏知子厚憎而
知其善若祁奚知解狐积而能散若宋饥乐喜请君
卷一 第 10b 页 WYG0124-0047b.png
及诸大夫贷民粟安安而能迁若齐姜语公子怀与
安实败名 朱子曰贤者狎而敬之如晏平仲善与
人交久而敬之既爱之而又敬之也畏而爱之如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之畏畏中有爱也 胡氏
铨曰魏徵云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知其善爱憎之
间所宜详谨春秋传好不废过恶不去善
存疑孔氏颖达曰见贤者附而近之习其德艺然朋
侪易亵又当敬之贤有德行心所畏服必当亲爱不
安实败名 朱子曰贤者狎而敬之如晏平仲善与
人交久而敬之既爱之而又敬之也畏而爱之如畏
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之畏畏中有爱也 胡氏
铨曰魏徵云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知其善爱憎之
间所宜详谨春秋传好不废过恶不去善
存疑孔氏颖达曰见贤者附而近之习其德艺然朋
侪易亵又当敬之贤有德行心所畏服必当亲爱不
卷一 第 11a 页 WYG0124-0047c.png
可疏之 吕氏祖谦曰须将狎与敬作一字看畏与
爱作一字看方见得亲近贤者气象 刘氏彝曰积
其学而能散之政上也积其财而能散之民次也积
而不能散下矣国欲安必防其危而迁其德善以除
其危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能迁之谓
也 应氏镛曰安安者随所安而安也安者仁之顺
迁者义之决 马氏睎孟曰积而能散以财𤼵身也
安安而能迁者义之与比也
爱作一字看方见得亲近贤者气象 刘氏彝曰积
其学而能散之政上也积其财而能散之民次也积
而不能散下矣国欲安必防其危而迁其德善以除
其危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能迁之谓
也 应氏镛曰安安者随所安而安也安者仁之顺
迁者义之决 马氏睎孟曰积而能散以财𤼵身也
安安而能迁者义之与比也
卷一 第 11b 页 WYG0124-0047d.png
辨正朱子曰上六句文意大同皆蒙贤者二字为文
言皆众人所不能惟贤者乃能之旧注非是
案经文贤者二字提起盖其辨既精涵养有素所以
接于人者皆出于大公处于己者不胶于一定末二
句亦只是不私财不怀居之意朱子虽安安而能徙
义正谓不贪便安而能徙于义非谓今安于义而又
当日进也刘应二家似过求深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难乃旦/反很胡)
言皆众人所不能惟贤者乃能之旧注非是
案经文贤者二字提起盖其辨既精涵养有素所以
接于人者皆出于大公处于己者不胶于一定末二
句亦只是不私财不怀居之意朱子虽安安而能徙
义正谓不贪便安而能徙于义非谓今安于义而又
当日进也刘应二家似过求深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难乃旦/反很胡)
卷一 第 12a 页 WYG0124-0048a.png
(恳反分/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毋苟得为伤廉也毋苟免为伤义
也很阋也谓争讼也毋求多为伤平也 孔氏颖达
曰临财苟得入已则伤廉隅难谓有寇仇为人臣子
当致身授命以救之很谓小小阋很当引过归己不
可求胜所分之物人皆贪欲望多入已故戒求多
马氏睎孟曰很毋求胜君子所以惩忿也分毋求多
君子所以安分也 朱子曰很毋求胜如与人争斗
正义郑氏康成曰毋苟得为伤廉也毋苟免为伤义
也很阋也谓争讼也毋求多为伤平也 孔氏颖达
曰临财苟得入已则伤廉隅难谓有寇仇为人臣子
当致身授命以救之很谓小小阋很当引过归己不
可求胜所分之物人皆贪欲望多入已故戒求多
马氏睎孟曰很毋求胜君子所以惩忿也分毋求多
君子所以安分也 朱子曰很毋求胜如与人争斗
卷一 第 12b 页 WYG0124-0048b.png
分辨曲直便令理明不必求胜在我也 朱氏申曰
很固有胜负之理然务求胜则为斗很矣分固有多
寡之数然必求多则为过分矣 徐氏师曾曰临财
亦有当得者苟得则伤义临难亦有当免者苟免则
害道斗很非礼且有忘身及亲之祸义利不明有分
外求得之心故皆戒之
馀论王氏子墨曰得其所当得天下不以为贪免其
所可免天下不以为怯至于非所当得君子泊然无
很固有胜负之理然务求胜则为斗很矣分固有多
寡之数然必求多则为过分矣 徐氏师曾曰临财
亦有当得者苟得则伤义临难亦有当免者苟免则
害道斗很非礼且有忘身及亲之祸义利不明有分
外求得之心故皆戒之
馀论王氏子墨曰得其所当得天下不以为贪免其
所可免天下不以为怯至于非所当得君子泊然无
卷一 第 13a 页 WYG0124-0048c.png
欲心非所可免君子毅然无难色待小人以君子何
所不容彼很也而求胜之则隘矣得丧穷达之来我
何往而不乐忘其分而过望之则戚矣是二者其患
生于有我有我故与物为敌必至于好胜有我则不
知天必至于不安分
案四毋字皆有裁之以义意上二句严之于大下二
句谨之于小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所不容彼很也而求胜之则隘矣得丧穷达之来我
何往而不乐忘其分而过望之则戚矣是二者其患
生于有我有我故与物为敌必至于好胜有我则不
知天必至于不安分
案四毋字皆有裁之以义意上二句严之于大下二
句谨之于小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卷一 第 13b 页 WYG0124-0048d.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质成也彼已俱疑而已成言之终
不然则伤知直正也若不疑则当称师友而正之谦
也 孔氏颖达曰人多专固未知而为己知故彼疑
来问若己亦疑则无得成言之即彼疑而我不疑仍
须谦退勿谓已有此义也 朱子曰两句连说为是
疑事毋质即少仪所谓毋身质言语也直而勿有谓
陈我所见听彼决择不可据而有之专事强辨不然
则是以身质言语矣
不然则伤知直正也若不疑则当称师友而正之谦
也 孔氏颖达曰人多专固未知而为己知故彼疑
来问若己亦疑则无得成言之即彼疑而我不疑仍
须谦退勿谓已有此义也 朱子曰两句连说为是
疑事毋质即少仪所谓毋身质言语也直而勿有谓
陈我所见听彼决择不可据而有之专事强辨不然
则是以身质言语矣
卷一 第 14a 页 WYG0124-0049a.png
馀论徐氏师曾曰凡人有偏心者多执己见而不复
思有忌心者惧形已短而不肯屈天下事理夲非一
人意见所能尽况于疑事尤不可执己见者乎
存异吕氏大临曰可疑而不疑则道不信可直而不
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直吾道而已故终日与人辨
而不自有也 周氏行己曰君子有同天下之志而
无善一己之心故致其大知以释其疑使天下之疑
者不疑质其所疑则天下疑矣推其大直以直其未
思有忌心者惧形已短而不肯屈天下事理夲非一
人意见所能尽况于疑事尤不可执己见者乎
存异吕氏大临曰可疑而不疑则道不信可直而不
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直吾道而已故终日与人辨
而不自有也 周氏行己曰君子有同天下之志而
无善一己之心故致其大知以释其疑使天下之疑
者不疑质其所疑则天下疑矣推其大直以直其未
卷一 第 14b 页 WYG0124-0049b.png
直使天下之不直者直有其直则天下不直矣 陈
氏栎曰已虽正直不可振而矜之以已直彰彼曲勿
有其直可也
案朱子训直为我所见而诸说以为直道直名且欲
以我之直化人之直不可以我之直彰人之曲俱非
确解郑孔分上句我亦疑下句我不疑甚分明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夫音扶齐/侧皆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如尸视貌正如齐磬且听也(孔疏/士虞)
氏栎曰已虽正直不可振而矜之以已直彰彼曲勿
有其直可也
案朱子训直为我所见而诸说以为直道直名且欲
以我之直化人之直不可以我之直彰人之曲俱非
确解郑孔分上句我亦疑下句我不疑甚分明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夫音扶齐/侧皆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如尸视貌正如齐磬且听也(孔疏/士虞)
卷一 第 15a 页 WYG0124-0049c.png
(礼祝阖户牖如食间祭义/出户而听是主人有听法)齐谓祭祀时(孔疏祭前齐/于适寝中坐)
(而无立今谓祭时立于/神前非祭前齐戒之齐) 孔氏颖达曰尸居神位坐
必矜庄言人虽不为尸所在坐法必当如尸之坐人
之倚立多慢不恭故必须磬折屈身如祭时之齐
吴氏澄曰祭之日为尸者有坐而无立(案古立尸殷/坐尸周拜妥)
(尸则尸/无不坐)故坐以尸为法立祭者有立而无坐故立以
祭者之齐为法 徐氏师曾曰二者主敬之目
存异郑氏康成曰若夫言若欲为丈夫也春秋传曰
(而无立今谓祭时立于/神前非祭前齐戒之齐) 孔氏颖达曰尸居神位坐
必矜庄言人虽不为尸所在坐法必当如尸之坐人
之倚立多慢不恭故必须磬折屈身如祭时之齐
吴氏澄曰祭之日为尸者有坐而无立(案古立尸殷/坐尸周拜妥)
(尸则尸/无不坐)故坐以尸为法立祭者有立而无坐故立以
祭者之齐为法 徐氏师曾曰二者主敬之目
存异郑氏康成曰若夫言若欲为丈夫也春秋传曰
卷一 第 15b 页 WYG0124-0049d.png
是谓我非夫
辨正朱子曰刘原父云大戴礼曾子事父母篇曰孝
子惟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此成人
之善者未得为人子之道也记者取此六字而若夫
二字失于删去郑康成以丈夫解之缪
礼从宜使从俗(使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事不可常也 孔氏颖达曰从宜
者前事不可准定贵从当时之宜也使谓臣为君出
辨正朱子曰刘原父云大戴礼曾子事父母篇曰孝
子惟巧变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齐此成人
之善者未得为人子之道也记者取此六字而若夫
二字失于删去郑康成以丈夫解之缪
礼从宜使从俗(使去/声)
正义郑氏康成曰事不可常也 孔氏颖达曰从宜
者前事不可准定贵从当时之宜也使谓臣为君出
卷一 第 16a 页 WYG0124-0050a.png
聘也 应氏镛曰从宜大而百王百世质文损益之
时小而一事一物泛应酬酢之节又曰五方皆有性
千里不同风所以入国而必问俗也 吕氏大临曰
礼有不可行者必变而从宜如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之类 陈氏祥道曰记曰礼可
以义起从宜之谓也又曰入国而问俗从俗之谓也
朱子曰宜谓事之所宜若男女授受不亲为礼而
祭与丧则相授器之类俗谓彼国之俗若魏李彪以
时小而一事一物泛应酬酢之节又曰五方皆有性
千里不同风所以入国而必问俗也 吕氏大临曰
礼有不可行者必变而从宜如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之类 陈氏祥道曰记曰礼可
以义起从宜之谓也又曰入国而问俗从俗之谓也
朱子曰宜谓事之所宜若男女授受不亲为礼而
祭与丧则相授器之类俗谓彼国之俗若魏李彪以
卷一 第 16b 页 WYG0124-0050b.png
吉服吊齐齐裴昭明以凶服吊魏盖得此义 戴氏
溪曰宜者义也礼与义俱礼不合宜是为非礼之礼
俗非流俗之谓风俗各有所尚苟非俗之所安君子
不以为礼
通论戴氏溪曰古之君子其律已甚严而酬酢万物
不为崖异怪僻之行故麻冕纯俭夫子从众鲁人猎
较夫子亦猎较今之君子或好为异世惊俗之举以
取恶纳侮是亦不明夫礼之故也
溪曰宜者义也礼与义俱礼不合宜是为非礼之礼
俗非流俗之谓风俗各有所尚苟非俗之所安君子
不以为礼
通论戴氏溪曰古之君子其律已甚严而酬酢万物
不为崖异怪僻之行故麻冕纯俭夫子从众鲁人猎
较夫子亦猎较今之君子或好为异世惊俗之举以
取恶纳侮是亦不明夫礼之故也
卷一 第 17a 页 WYG0124-0050c.png
存疑郑氏康成曰从宜若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
卒乃还春秋善之(孔疏鲁襄公十九年公羊传云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大其不伐丧)
(也/)俗谓牲币之属从俗所出礼器曰天不生地不养
君子不以为礼 胡氏铨曰使从俗役使人必从俗
所便 林氏光朝曰礼从宜大夫无遂事有可以安
国家利社稷则为之 吕氏大临曰敬者礼之常时
者礼之变坐如尸立如齐尽其敬礼从宜使从俗适
其时也体常尽变则礼达之天下周旋而无穷也
卒乃还春秋善之(孔疏鲁襄公十九年公羊传云还/者何善辞也何善尔大其不伐丧)
(也/)俗谓牲币之属从俗所出礼器曰天不生地不养
君子不以为礼 胡氏铨曰使从俗役使人必从俗
所便 林氏光朝曰礼从宜大夫无遂事有可以安
国家利社稷则为之 吕氏大临曰敬者礼之常时
者礼之变坐如尸立如齐尽其敬礼从宜使从俗适
其时也体常尽变则礼达之天下周旋而无穷也
卷一 第 17b 页 WYG0124-0050d.png
正义朱子曰礼从宜使从俗当又是一书(案旧夲与/上节合为)
(一今从朱/子分之)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夫音扶/疏所居)
(反别彼/列反)
正义孔氏颖达曰自此至往教一节总明人之所行
皆当由礼故以礼为目 叶氏梦得曰亲疏位也嫌
疑情也故言定言决同异事也故言别是非理也故
言明礼至于明则礼之达也 陈氏祥道曰两物相
(一今从朱/子分之)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夫音扶/疏所居)
(反别彼/列反)
正义孔氏颖达曰自此至往教一节总明人之所行
皆当由礼故以礼为目 叶氏梦得曰亲疏位也嫌
疑情也故言定言决同异事也故言别是非理也故
言明礼至于明则礼之达也 陈氏祥道曰两物相
卷一 第 18a 页 WYG0124-0051a.png
似为疑以此兼彼为嫌 朱氏申曰亲疏定则分不
差嫌疑决则情不壅同异别则文不杂是非明则理
不蔽
通论孔氏颖达曰定亲疏者五服之内大功以上服
粗者为亲小功以下服精者为疏决嫌疑者若妾为
女君期女君为妾若报之则大重降之则有舅姑为
妇之嫌故全不服是决嫌也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
子贡引夫子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
差嫌疑决则情不壅同异别则文不杂是非明则理
不蔽
通论孔氏颖达曰定亲疏者五服之内大功以上服
粗者为亲小功以下服精者为疏决嫌疑者若妾为
女君期女君为妾若报之则大重降之则有舅姑为
妇之嫌故全不服是决嫌也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
子贡引夫子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
卷一 第 18b 页 WYG0124-0051b.png
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是决疑也别同异者夲同今
异姑姊妹是也夲异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妇是也明
是非者得礼为是失礼为非若主人未小敛子游裼
裘而吊得礼而是曾子袭裘而吊失礼而非但嫌疑
同异是非之属在礼甚众各举一事为证 吕氏大
临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
于地为祖父母齐衰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此所
以定亲疏也嫂叔不通问嫂叔无服君沐粱大夫沐
异姑姊妹是也夲异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妇是也明
是非者得礼为是失礼为非若主人未小敛子游裼
裘而吊得礼而是曾子袭裘而吊失礼而非但嫌疑
同异是非之属在礼甚众各举一事为证 吕氏大
临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
于地为祖父母齐衰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此所
以定亲疏也嫂叔不通问嫂叔无服君沐粱大夫沐
卷一 第 19a 页 WYG0124-0051c.png
稷士沐粱燕不以公卿为宾以大夫为宾此所以别
嫌疑也己之子与兄弟之子异矣引而进之同服齐
衰期天子至于庶人贵贱异矣而父母之丧衰疏之
服饘粥之食无贵贱一也大夫为世父母叔父母众
子昆弟昆弟之子降服大功尊同则不降此所以别
同异也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其文是也其义非也君
子不行也其义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之故麻冕礼
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男女不授受礼也嫂溺则援之
嫌疑也己之子与兄弟之子异矣引而进之同服齐
衰期天子至于庶人贵贱异矣而父母之丧衰疏之
服饘粥之食无贵贱一也大夫为世父母叔父母众
子昆弟昆弟之子降服大功尊同则不降此所以别
同异也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其文是也其义非也君
子不行也其义是也其文非也君子行之故麻冕礼
也今也纯俭吾从众男女不授受礼也嫂溺则援之
卷一 第 19b 页 WYG0124-0051d.png
以手此所以明是非也 马氏睎孟曰丧期有远近
之杀宗庙有迁毁之制恩之隆者服之三年而不为
厚族之远者杀于袒免而不为薄定亲疏也宗庙之
仪迎牲而不迎尸燕饮之礼宰夫为献主而以大夫
为宾所以断君臣之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
受币不交不亲所以别男女之嫌决嫌疑也
案周礼以吉礼事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邦
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则礼有五所包甚
之杀宗庙有迁毁之制恩之隆者服之三年而不为
厚族之远者杀于袒免而不为薄定亲疏也宗庙之
仪迎牲而不迎尸燕饮之礼宰夫为献主而以大夫
为宾所以断君臣之疑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
受币不交不亲所以别男女之嫌决嫌疑也
案周礼以吉礼事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邦
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则礼有五所包甚
卷一 第 20a 页 WYG0124-0052a.png
广非特丧礼为然孔氏吕氏举丧礼言之欲人类推
耳其实泛言礼之用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说音/悦)
正义郑氏康成曰不妄说人为近佞媚也君子说之
不以其道则不说也不辞费为伤信君子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朱子曰礼有常度不为佞媚以求说于
人也不辞费辞达则不贵于多 毛氏信卿曰礼不
能不说人特不妄说耳礼不能无辞但不费辞耳说
耳其实泛言礼之用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说音/悦)
正义郑氏康成曰不妄说人为近佞媚也君子说之
不以其道则不说也不辞费为伤信君子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 朱子曰礼有常度不为佞媚以求说于
人也不辞费辞达则不贵于多 毛氏信卿曰礼不
能不说人特不妄说耳礼不能无辞但不费辞耳说
卷一 第 20b 页 WYG0124-0052b.png
之以道何恶于说辞达而已何恶于辞 应氏镛曰
皆所以养其正大简易之心也 陈氏浩曰求以说
人已失处心之正况妄乎不妄说人则知礼矣躁人
之辞多君子之辞达意则止言者烦听者必厌
存疑孔氏颖达曰礼动不虚若说人之德则爵之问
人之寒则衣之若无爵无衣则为妄说为人当言行
相副有言无行为辞费 胡氏铨曰不辞费礼虽不
可轻费妄用亦不可以烦费为辞贵于合礼 吴氏
皆所以养其正大简易之心也 陈氏浩曰求以说
人已失处心之正况妄乎不妄说人则知礼矣躁人
之辞多君子之辞达意则止言者烦听者必厌
存疑孔氏颖达曰礼动不虚若说人之德则爵之问
人之寒则衣之若无爵无衣则为妄说为人当言行
相副有言无行为辞费 胡氏铨曰不辞费礼虽不
可轻费妄用亦不可以烦费为辞贵于合礼 吴氏
卷一 第 21a 页 WYG0124-0052c.png
澄曰或谓说人与檀弓税人同谓以物遗人也妄说
谓不当说而说之辞与不辞贫不辞贱之辞同妄以
说人而无所揆度是不当用而用也辞以费之多而
有所吝惜是当用而不用也
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好旧去声/今如字)
正义郑氏康成曰为伤敬也 孔氏颖达曰礼者所
以辨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
踰越节度也不侵侮者礼主于敬自卑而尊人故不
谓不当说而说之辞与不辞贫不辞贱之辞同妄以
说人而无所揆度是不当用而用也辞以费之多而
有所吝惜是当用而不用也
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好旧去声/今如字)
正义郑氏康成曰为伤敬也 孔氏颖达曰礼者所
以辨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
踰越节度也不侵侮者礼主于敬自卑而尊人故不
卷一 第 21b 页 WYG0124-0052d.png
得侵犯侮慢于人也贤者当狎而敬之若直近而习
之不加于敬则是好狎 马氏睎孟曰丧终三年不
敢过哀也一献百拜不敢过乐也皆不踰节 吴氏
澄曰节谓有分限不踰者不可不及亦不可过或严
而苛由侵刻而至于凌侮是刚恶也或和而流由欢
好而至于亵狎是柔恶也二者亦皆非礼 周氏行
已曰居下而犯上则踰上之节居上而逼下则踰下
之节侵侮者失人好狎者失已君子居上不骄为下
之不加于敬则是好狎 马氏睎孟曰丧终三年不
敢过哀也一献百拜不敢过乐也皆不踰节 吴氏
澄曰节谓有分限不踰者不可不及亦不可过或严
而苛由侵刻而至于凌侮是刚恶也或和而流由欢
好而至于亵狎是柔恶也二者亦皆非礼 周氏行
已曰居下而犯上则踰上之节居上而逼下则踰下
之节侵侮者失人好狎者失已君子居上不骄为下
卷一 第 22a 页 WYG0124-0053a.png
不倍与人不争处已必敬
馀论吕氏大临曰踰节则长幼贵贱亲疏乱矣启侵
之道也好狎则亲䁥慢易之心生矣启侮之道也俭
者自约而不侵人恭者自下而不侮人
脩身践言谓之善行行脩言道礼之质也(行下/孟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践履也言履而行之言道言合于
道质犹夲也礼为之文饰耳 孔氏颖达曰忠信仁
义为夲礼以为文饰行脩者忠信之行脩言道者言
馀论吕氏大临曰踰节则长幼贵贱亲疏乱矣启侵
之道也好狎则亲䁥慢易之心生矣启侮之道也俭
者自约而不侵人恭者自下而不侮人
脩身践言谓之善行行脩言道礼之质也(行下/孟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践履也言履而行之言道言合于
道质犹夲也礼为之文饰耳 孔氏颖达曰忠信仁
义为夲礼以为文饰行脩者忠信之行脩言道者言
卷一 第 22b 页 WYG0124-0053b.png
合于仁义之道则可与礼为夲也 陈氏栎曰脩身
而能践其言者方谓之善行躬行之行既脩而所言
又合于道此行礼之夲也 朱氏申曰脩身故行脩
践言故言合于道 陈氏浩曰人之所以为人言行
而已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故曰礼之质也
通论应氏镛曰曲礼三千以敬为首故自安民而下
历陈长敖从欲志满乐极之戒与夫事贤交众持已
接物之道皆所以脩身善行而为礼之质也不反之
而能践其言者方谓之善行躬行之行既脩而所言
又合于道此行礼之夲也 朱氏申曰脩身故行脩
践言故言合于道 陈氏浩曰人之所以为人言行
而已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故曰礼之质也
通论应氏镛曰曲礼三千以敬为首故自安民而下
历陈长敖从欲志满乐极之戒与夫事贤交众持已
接物之道皆所以脩身善行而为礼之质也不反之
卷一 第 23a 页 WYG0124-0053c.png
于质而徒区区于繁文末节之间亦外焉而已 方
氏悫曰乐记以中正无邪为礼之质盖惟行脩言道
乃能中正无邪曲礼言其始乐记言其终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正义郑氏康成曰来学不往教尊道艺也 孔氏颖
达曰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服膺不可以屈师
亲来就已 朱子曰此与孟子治人治于人食人食
于人语意相类取于人者为人所取法也取人者人
氏悫曰乐记以中正无邪为礼之质盖惟行脩言道
乃能中正无邪曲礼言其始乐记言其终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正义郑氏康成曰来学不往教尊道艺也 孔氏颖
达曰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服膺不可以屈师
亲来就已 朱子曰此与孟子治人治于人食人食
于人语意相类取于人者为人所取法也取人者人
卷一 第 23b 页 WYG0124-0053d.png
不来而我引取之也礼有取于人所以彼有来学无
取人所以我无往教 陈氏栎曰彼有求道之诚则
尊严而道可传我有枉道之教即亵渎而道终不可
传也
存疑吕氏大临曰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学者之道
也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教者之道也取犹致也致于
人者我为人所致而教之在教者言之则来学者也
取人者我致人以教已在教者言之则往教者也师
取人所以我无往教 陈氏栎曰彼有求道之诚则
尊严而道可传我有枉道之教即亵渎而道终不可
传也
存疑吕氏大临曰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学者之道
也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教者之道也取犹致也致于
人者我为人所致而教之在教者言之则来学者也
取人者我致人以教已在教者言之则往教者也师
卷一 第 24a 页
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友不可以有挟况
于师乎虽天子不召师况于学者乎
存异郑氏康成曰谓君人者取于人谓高尚其道取
人谓制服其身(孔疏熊氏云此谓人君招贤之礼取/于人既招致贤人当于身上取其德)
(行用为政教不闻直取贤/人授之以位制服而已) 朱氏申曰上二句言尊
君之礼谓君道当为人取法 杨氏鼎熙曰上以为
仕言下以为师言谓皆自重也 胡氏铨曰取于人
以身下人舜取于人以为善是也取人谓屈人从已
于师乎虽天子不召师况于学者乎
存异郑氏康成曰谓君人者取于人谓高尚其道取
人谓制服其身(孔疏熊氏云此谓人君招贤之礼取/于人既招致贤人当于身上取其德)
(行用为政教不闻直取贤/人授之以位制服而已) 朱氏申曰上二句言尊
君之礼谓君道当为人取法 杨氏鼎熙曰上以为
仕言下以为师言谓皆自重也 胡氏铨曰取于人
以身下人舜取于人以为善是也取人谓屈人从已
卷一 第 24b 页
齐王欲见孟子而使之朝是也 戴氏溪曰可以取
可以无取之意物所以将礼因物之不至而失礼者
有之故行礼者使人取于我不当使我取于人
辨正语类问此说如何朱子曰据某所见都只就教
者身上说取于人者是人来求我我因而教之取人
者是我求人以教取于人者便是有朋自远方来童
蒙求我取人者便是好为人师我求童蒙
案事有两端故夲文两用礼字提起意只一样故朱
可以无取之意物所以将礼因物之不至而失礼者
有之故行礼者使人取于我不当使我取于人
辨正语类问此说如何朱子曰据某所见都只就教
者身上说取于人者是人来求我我因而教之取人
者是我求人以教取于人者便是有朋自远方来童
蒙求我取人者便是好为人师我求童蒙
案事有两端故夲文两用礼字提起意只一样故朱
卷一 第 25a 页
子合言之若郑谓取人者制服其身则与往教不类
朱氏谓君不可取人为法于义尤悖周氏戴氏以取
为取财则圣人公溥未必以一人之财给天下之求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五义孔氏颖达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
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
无由得成 王氏子墨曰仁义之实始于赤子爱亲
敬兄之际夲与生俱生之物率而行之固无非道存
朱氏谓君不可取人为法于义尤悖周氏戴氏以取
为取财则圣人公溥未必以一人之财给天下之求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五义孔氏颖达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仁
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礼
无由得成 王氏子墨曰仁义之实始于赤子爱亲
敬兄之际夲与生俱生之物率而行之固无非道存
卷一 第 25b 页
而有之固无非德然人之得于天者不能无厚薄昏
明之小异苟无礼以节文之则或过或不及将有𤼵
而不中节者不足以为仁义道德之至矣 周氏谞
曰礼出乎道德仁义而为之节文者也方其出于道
德仁义则道德仁义者礼之夲故曰仁者人也亲亲
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
生也及其为之节文则道德仁义反有资于礼矣故
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徐氏师曾曰此成己之资
明之小异苟无礼以节文之则或过或不及将有𤼵
而不中节者不足以为仁义道德之至矣 周氏谞
曰礼出乎道德仁义而为之节文者也方其出于道
德仁义则道德仁义者礼之夲故曰仁者人也亲亲
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
生也及其为之节文则道德仁义反有资于礼矣故
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徐氏师曾曰此成己之资
卷一 第 26a 页 WYG0124-0055a.png
于礼也
馀论沈氏焕曰道德仁义浑然无偏倚之谓成杨墨
之仁义去道德而言之也老子之道德去仁义而言
之也二者皆有弊以执一偏不知礼也道德仁义理
一而名二体同而用殊各行于其所当行而不偏于
一曲非礼不能也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正义孔氏颖达曰教谓教人师法训谓训说义理以
馀论沈氏焕曰道德仁义浑然无偏倚之谓成杨墨
之仁义去道德而言之也老子之道德去仁义而言
之也二者皆有弊以执一偏不知礼也道德仁义理
一而名二体同而用殊各行于其所当行而不偏于
一曲非礼不能也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正义孔氏颖达曰教谓教人师法训谓训说义理以
卷一 第 26b 页 WYG0124-0055b.png
此教训正其风俗非得其礼不能备具 马氏睎孟
曰周之盛时民之祭祀冠婚饮射皆董于乡闾之吏
动作起居无一日而不在于礼此教训正俗所以非
礼不备也 黄氏炎曰率之以身而使效之之谓教
谕之以言而使循之之谓训 吴氏澄曰为其不知
不能而使之效之之谓教因其所知所能而使之驯
之之谓训 陈氏浩曰立教于上示训于下皆所以
正民俗然非齐之以礼则或有教训所不及者故非
曰周之盛时民之祭祀冠婚饮射皆董于乡闾之吏
动作起居无一日而不在于礼此教训正俗所以非
礼不备也 黄氏炎曰率之以身而使效之之谓教
谕之以言而使循之之谓训 吴氏澄曰为其不知
不能而使之效之之谓教因其所知所能而使之驯
之之谓训 陈氏浩曰立教于上示训于下皆所以
正民俗然非齐之以礼则或有教训所不及者故非
卷一 第 27a 页 WYG0124-0055c.png
礼不备 徐氏师曾曰此教民之资于礼也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正义郑氏康成曰分辨皆别也 吕氏大临曰理有
可否则争情有曲直则讼 朱子曰争见于事而有
曲直分争则曲直不相交讼形于言而有是非辨讼
则是非不相敌礼所以正曲直明是非故此二者非
礼则不能决 吴氏澄曰以力校之谓争以言校之
谓讼 戴氏溪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典礼者折狱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正义郑氏康成曰分辨皆别也 吕氏大临曰理有
可否则争情有曲直则讼 朱子曰争见于事而有
曲直分争则曲直不相交讼形于言而有是非辨讼
则是非不相敌礼所以正曲直明是非故此二者非
礼则不能决 吴氏澄曰以力校之谓争以言校之
谓讼 戴氏溪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典礼者折狱
卷一 第 27b 页 WYG0124-0055d.png
之道其功可至于无讼 徐氏师曾曰此治民之资
于礼也
通论马氏睎孟曰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意论轻
重之序慎别浅深之量此分争辨讼所以待礼而决
也
案争者讼之端讼者争之成决者即所分所辨而不
淆于两可之谓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于礼也
通论马氏睎孟曰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意论轻
重之序慎别浅深之量此分争辨讼所以待礼而决
也
案争者讼之端讼者争之成决者即所分所辨而不
淆于两可之谓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卷一 第 28a 页 WYG0124-0056a.png
正义马氏睎孟曰君臣上下主于义而不可以无分
无分则夷而至于乱父子兄弟出于恩而不可以无
敬无敬则渎而至于离此所以待礼而定也 陈氏
栎曰礼达则分定故非礼则其分不定 吴氏澄曰
国之伦君臣为大上下次之家之伦父子为大兄弟
次之有分有义有恩有情其尊卑厚薄非礼有一定
之制不能定之 徐氏师曾曰上下所包者广官民
僚属在在有之此正大伦之资于礼也
无分则夷而至于乱父子兄弟出于恩而不可以无
敬无敬则渎而至于离此所以待礼而定也 陈氏
栎曰礼达则分定故非礼则其分不定 吴氏澄曰
国之伦君臣为大上下次之家之伦父子为大兄弟
次之有分有义有恩有情其尊卑厚薄非礼有一定
之制不能定之 徐氏师曾曰上下所包者广官民
僚属在在有之此正大伦之资于礼也
卷一 第 28b 页 WYG0124-0056b.png
通论吴氏澄曰所谓道德者仁义而已矣礼夲乎仁
义而仁义又以礼而成此仁义之全于己也教训之
备分辨之决仁义之及于人也教训以导其善仁也
使之不入于不善则仁之义分辨以禁其不善义也
使之归于善则义之仁定君臣上下而人合之义截
然定父子兄弟而天属之仁蔼然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宦胡慢反郑/云学或为御)
正义郑氏康成曰宦仕也(孔疏左传灵辄曰宦三年/矣服虔云宦学也是学职)
义而仁义又以礼而成此仁义之全于己也教训之
备分辨之决仁义之及于人也教训以导其善仁也
使之不入于不善则仁之义分辨以禁其不善义也
使之归于善则义之仁定君臣上下而人合之义截
然定父子兄弟而天属之仁蔼然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宦胡慢反郑/云学或为御)
正义郑氏康成曰宦仕也(孔疏左传灵辄曰宦三年/矣服虔云宦学也是学职)
卷一 第 29a 页 WYG0124-0056c.png
(事为/宦也) 熊氏安生曰宦谓学仕宦之事学谓习学六
艺此二者俱是事师 吕氏大临曰师弟之分不正
则学之意不诚学之意不诚则师弟之情不亲而教
不行 戴氏溪曰礼主于分分主于严然粲然有文
以相接乃其所以为亲也
存异吴氏澄曰宦学犹言游学离家远出臣伏于师
如仕宦然有事师之礼然后师友之情亲(案宦字不/可训游)
案白虎通云弟子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则敬
艺此二者俱是事师 吕氏大临曰师弟之分不正
则学之意不诚学之意不诚则师弟之情不亲而教
不行 戴氏溪曰礼主于分分主于严然粲然有文
以相接乃其所以为亲也
存异吴氏澄曰宦学犹言游学离家远出臣伏于师
如仕宦然有事师之礼然后师友之情亲(案宦字不/可训游)
案白虎通云弟子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则敬
卷一 第 29b 页 WYG0124-0056d.png
而亲之此事师之在乎亲也惟有礼则恩义兼尽所
谓无犯无隐就养无方于畏敬之中见爱慕之笃故
能传道授业而解其惑也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朝音潮涖/黎至切)
正义郑氏康成曰班次也涖临也 孔氏颖达曰朝
朝廷也次谓司士正朝仪之位次治军谓军旅卒伍各
正其部分涖官谓卿大夫士各有职掌 吕氏大临
曰班朝者正朝位也治军者齐军政也涖官行法者
谓无犯无隐就养无方于畏敬之中见爱慕之笃故
能传道授业而解其惑也
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朝音潮涖/黎至切)
正义郑氏康成曰班次也涖临也 孔氏颖达曰朝
朝廷也次谓司士正朝仪之位次治军谓军旅卒伍各
正其部分涖官谓卿大夫士各有职掌 吕氏大临
曰班朝者正朝位也治军者齐军政也涖官行法者
卷一 第 30a 页 WYG0124-0057a.png
临官府以行法令也三者皆所以治众礼明乎尊卑
上下之别则分无不守令无不从 陈氏浩曰威则
人不敢犯严则人不敢违 徐氏师曾曰非礼则上
不敬而下玩之欲其令行禁止不可得矣故曰威严
不行此治众之资于礼也
通论朱子曰下以诚对威严则涖官当以威严为夲
然恐其太严又当以宽济之
存异陈氏浩曰分职以涖官谨守以行法周礼八法
上下之别则分无不守令无不从 陈氏浩曰威则
人不敢犯严则人不敢违 徐氏师曾曰非礼则上
不敬而下玩之欲其令行禁止不可得矣故曰威严
不行此治众之资于礼也
通论朱子曰下以诚对威严则涖官当以威严为夲
然恐其太严又当以宽济之
存异陈氏浩曰分职以涖官谨守以行法周礼八法
卷一 第 30b 页 WYG0124-0057b.png
制官府六曰官法谓官府所举行之法涖官行法乃
是一事
案礼以明体统饬纪律脩职业吴氏澄谓三者皆有
其法是也三者有礼则庄敬庄敬则威严而易慢之
心无自而入此法之所以行也非礼则三者之法皆
虚矣故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祷都讨反/供音恭)
正义郑氏康成曰庄敬也 孔氏颖达曰周礼都宗
是一事
案礼以明体统饬纪律脩职业吴氏澄谓三者皆有
其法是也三者有礼则庄敬庄敬则威严而易慢之
心无自而入此法之所以行也非礼则三者之法皆
虚矣故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祷都讨反/供音恭)
正义郑氏康成曰庄敬也 孔氏颖达曰周礼都宗
卷一 第 31a 页 WYG0124-0057c.png
人祷祠郑注云祠谓报赛小宗伯注云求福曰祷得
求曰祠 戴氏溪曰祷祠祭祀行礼之时供给鬼神
行礼之物 吴氏澄曰祭谓祭地祇祀谓祀天神通
言之则享人鬼在其中也祷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
常事之祭皆有牲币之属以供给鬼神必依于礼然
后其心诚实其容庄肃 陈氏浩曰祷以求为意祠
以文为主祭以养为事祀以安为道 徐氏师曾曰
此事神之资于礼也
求曰祠 戴氏溪曰祷祠祭祀行礼之时供给鬼神
行礼之物 吴氏澄曰祭谓祭地祇祀谓祀天神通
言之则享人鬼在其中也祷祠者因事之祭祭祀者
常事之祭皆有牲币之属以供给鬼神必依于礼然
后其心诚实其容庄肃 陈氏浩曰祷以求为意祠
以文为主祭以养为事祀以安为道 徐氏师曾曰
此事神之资于礼也
卷一 第 31b 页 WYG0124-0057d.png
通论叶氏梦得曰礼自其末推及于其夲则始于道
德自其显推至于其幽则终于鬼神 吕氏祖谦曰
此通前段只是一个礼字孝经只是一孝字此类须
参求其所以然 吴氏澄曰欲成己者必学而有所
事之师欲治人者必在朝在军在官有所行之法事
师而亲者充其父子兄弟之仁也行法而威严者充
其君臣上下之义也明则脩己治人幽则事鬼神于
祷祠祭祀而供给鬼神者仁之至义之尽也诚则仁
德自其显推至于其幽则终于鬼神 吕氏祖谦曰
此通前段只是一个礼字孝经只是一孝字此类须
参求其所以然 吴氏澄曰欲成己者必学而有所
事之师欲治人者必在朝在军在官有所行之法事
师而亲者充其父子兄弟之仁也行法而威严者充
其君臣上下之义也明则脩己治人幽则事鬼神于
祷祠祭祀而供给鬼神者仁之至义之尽也诚则仁
卷一 第 32a 页 WYG0124-0058a.png
之实于中庄则义之形于外凡此皆礼之所为也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撙兹/损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撙犹趋也(孔疏节法度也/言恒趋于法度) 孔氏
颖达曰君子有德有爵之通称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退曰让 黄氏炎曰敛容正
色肃然端庄之外著以为恭闲邪主一凛然敬惕之
中存以为敬裁抑自居确守持盈之戒以为撙俭约
不放常遵中正之规以为节卑以自牧操无欲上人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撙兹/损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撙犹趋也(孔疏节法度也/言恒趋于法度) 孔氏
颖达曰君子有德有爵之通称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退曰让 黄氏炎曰敛容正
色肃然端庄之外著以为恭闲邪主一凛然敬惕之
中存以为敬裁抑自居确守持盈之戒以为撙俭约
不放常遵中正之规以为节卑以自牧操无欲上人
卷一 第 32b 页 WYG0124-0058b.png
之心以为退推以与人怀不居其有之念以为让此
六者即上所谓礼也君子务此则无往非道德仁义
之周流而教民以至事神各得其宜矣 徐氏师曾
曰此章言礼为众事之纪
通论张子曰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
之极也
存疑吴氏澄曰敬节让礼之实也实诸内者必徵诸
外故于貌之恭而见其敬焉于事之撙而见其节焉
六者即上所谓礼也君子务此则无往非道德仁义
之周流而教民以至事神各得其宜矣 徐氏师曾
曰此章言礼为众事之纪
通论张子曰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
之极也
存疑吴氏澄曰敬节让礼之实也实诸内者必徵诸
外故于貌之恭而见其敬焉于事之撙而见其节焉
卷一 第 33a 页 WYG0124-0058c.png
于步趋之退而见其让焉君子务此三者以明礼也
案撙字古训聚郑训趋大约是不敢不及之意故文
从尊如执尊者之器奉尊者之手毫不敢忽易也六
字平分吴氏说太凿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鹦厄耕反鹉音武离黎至反猩/音生禽兽卢夲作走兽麀音忧)
正义郑氏康成曰聚犹共也鹿牝曰麀 孔氏颖达
案撙字古训聚郑训趋大约是不敢不及之意故文
从尊如执尊者之器奉尊者之手毫不敢忽易也六
字平分吴氏说太凿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鹦厄耕反鹉音武离黎至反猩/音生禽兽卢夲作走兽麀音忧)
正义郑氏康成曰聚犹共也鹿牝曰麀 孔氏颖达
卷一 第 33b 页 WYG0124-0058d.png
曰猩猩人面豕身能言尔雅云二足而羽谓之禽四
足而毛谓之兽又力小可擒捉谓之禽力大须围守
乃𫉬谓之兽通说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周礼以
禽作六挚卿羔大夫雁 朱氏申曰鹦鹉能言而无
礼故不离飞禽之类猩猩能言而无礼故不离走兽
之类设使人而无礼能言其形则人其心则禽兽也
黄氏震曰甚言礼之不可无聚麀父子之配无别
陈氏浩曰鹦鹉鸟之慧者陇蜀岭南皆有之猩猩
足而毛谓之兽又力小可擒捉谓之禽力大须围守
乃𫉬谓之兽通说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周礼以
禽作六挚卿羔大夫雁 朱氏申曰鹦鹉能言而无
礼故不离飞禽之类猩猩能言而无礼故不离走兽
之类设使人而无礼能言其形则人其心则禽兽也
黄氏震曰甚言礼之不可无聚麀父子之配无别
陈氏浩曰鹦鹉鸟之慧者陇蜀岭南皆有之猩猩
卷一 第 34a 页 WYG0124-0059a.png
出交趾封溪等处
案考工记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
则羽属鳞属亦通谓之兽国语水虞登川禽韦注鳖
蜃之属是水族亦通谓之禽但古有散文有对文易
失前禽周礼小禽私之及禽作挚俱散文也与飞鸟
对文卢植夲作走兽吴氏澄从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别彼/列反)
案考工记天下之大兽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鳞者
则羽属鳞属亦通谓之兽国语水虞登川禽韦注鳖
蜃之属是水族亦通谓之禽但古有散文有对文易
失前禽周礼小禽私之及禽作挚俱散文也与飞鸟
对文卢植夲作走兽吴氏澄从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别彼/列反)
卷一 第 34b 页 WYG0124-0059b.png
正义吕氏大临曰人之血气嗜欲视听食息与禽兽
异者几希特禽兽之言与人异尔然猩猩鹦鹉亦或
能之是则所以贵于万物者盖有理义存焉圣人因
理义之同然而制为之礼然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男女有别人道所以立而与天地参也纵恣怠傲灭
天理而穷人欲将与马牛犬彘无辨是果于自弃而
不欲齿于人类者乎 马氏睎孟曰孟子曰人之所
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曰几希者
异者几希特禽兽之言与人异尔然猩猩鹦鹉亦或
能之是则所以贵于万物者盖有理义存焉圣人因
理义之同然而制为之礼然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男女有别人道所以立而与天地参也纵恣怠傲灭
天理而穷人欲将与马牛犬彘无辨是果于自弃而
不欲齿于人类者乎 马氏睎孟曰孟子曰人之所
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曰几希者
卷一 第 35a 页 WYG0124-0059c.png
在去存之间尔故曰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
禽兽此圣人所以作为礼以教人使知独贵于万物
而不失其良心也 陈氏祥道曰禽兽有知而无义
有知故能言无义故未尝有礼于明礼言君子于为
礼言圣人与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同意 徐氏
师曾曰此章原礼之所由始 戴氏溪曰夫人为物
最灵圣人待人至重也而曰与禽兽奚择甚至以为
禽兽之不如圣贤之论迫矣民生之初与禽兽等耳
禽兽此圣人所以作为礼以教人使知独贵于万物
而不失其良心也 陈氏祥道曰禽兽有知而无义
有知故能言无义故未尝有礼于明礼言君子于为
礼言圣人与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同意 徐氏
师曾曰此章原礼之所由始 戴氏溪曰夫人为物
最灵圣人待人至重也而曰与禽兽奚择甚至以为
禽兽之不如圣贤之论迫矣民生之初与禽兽等耳
卷一 第 35b 页 WYG0124-0059d.png
其自知贵重自别异于禽兽者圣人制礼之功也
存疑陈氏祥道曰作者为之始为者作之继 朱子
曰陆农师点圣人作是句为礼以教人是一句
案于圣人作绝句朱子亦偶有取于陆农师之说耳
其实不必然也乐记一言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
以为纪纲一言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可皆
于作字绝句乎陈氏分作为两训亦太凿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
存疑陈氏祥道曰作者为之始为者作之继 朱子
曰陆农师点圣人作是句为礼以教人是一句
案于圣人作绝句朱子亦偶有取于陆农师之说耳
其实不必然也乐记一言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
以为纪纲一言然后圣人作为鼗鼓椌楬埙篪可皆
于作字绝句乎陈氏分作为两训亦太凿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
卷一 第 36a 页 WYG0124-0060a.png
而不往亦非礼也(大音泰施/以䜴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报
(孔疏惟/思也)其次三王之世礼始兴焉 孔氏颖达曰三
皇五帝时淳厚不尚往来之礼所贵在德德主施但
施而不希其反务犹事也三王之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施则望报以为常事故其礼主尚往
来 吕氏大临曰大上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时
也礼有不答而人不非也后圣有作通其变使民不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上帝皇之世其民施而不惟报
(孔疏惟/思也)其次三王之世礼始兴焉 孔氏颖达曰三
皇五帝时淳厚不尚往来之礼所贵在德德主施但
施而不希其反务犹事也三王之时各亲其亲各子
其子货力为己施则望报以为常事故其礼主尚往
来 吕氏大临曰大上者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时
也礼有不答而人不非也后圣有作通其变使民不
卷一 第 36b 页 WYG0124-0060b.png
倦由是交际之道兴焉 陆氏佃曰施报者往来之
情往来者施报之迹 陈氏栎曰圣人因人报施之
情而制为礼尚往来之礼所以使人亹亹不倦于礼
之交举也此往施而彼不来报彼非礼也彼来施而
此不往报此亦非礼也
通论马氏睎孟曰礼之设所以缘人情也故曰报者
天下之利也又曰礼得其报则乐圣人因人情之所
乐而制为往来之礼所以使天下之人亹亹而不倦
情往来者施报之迹 陈氏栎曰圣人因人报施之
情而制为礼尚往来之礼所以使人亹亹不倦于礼
之交举也此往施而彼不来报彼非礼也彼来施而
此不往报此亦非礼也
通论马氏睎孟曰礼之设所以缘人情也故曰报者
天下之利也又曰礼得其报则乐圣人因人情之所
乐而制为往来之礼所以使天下之人亹亹而不倦
卷一 第 37a 页 WYG0124-0060c.png
也夫献而必有酬酬而必有酢此往来之礼见于燕
饮也主人出迎则客固辞客就东阶则主人固辞此
往来之礼见于际接也服之三年者其报必以期服
之期者报亦如之此往来之礼见于丧纪也其往而
不来来而不往则礼失其报而为礼者有时而怠矣
存疑刘氏彝曰大上者至极之称犹言大备全德之
人也系其人不系其时 吴氏澄曰贵德者安而行
之德之尚也务施报者利而行之德之次也此圣人
饮也主人出迎则客固辞客就东阶则主人固辞此
往来之礼见于际接也服之三年者其报必以期服
之期者报亦如之此往来之礼见于丧纪也其往而
不来来而不往则礼失其报而为礼者有时而怠矣
存疑刘氏彝曰大上者至极之称犹言大备全德之
人也系其人不系其时 吴氏澄曰贵德者安而行
之德之尚也务施报者利而行之德之次也此圣人
卷一 第 37b 页 WYG0124-0060d.png
因人情之所乐而制为往来之礼也
案郑孔言惟上古大道为公施者不望报故可不尚
往来正见后世务施报而礼之必不可少也刘氏谓
大上其次系其人不系其时吴氏诸说以贵德为安
而行之务施报为利而行之或又谓大上是自然之
理其次是勉然之德此仁与恕之分则似反尊大上
而卑施报矣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案郑孔言惟上古大道为公施者不望报故可不尚
往来正见后世务施报而礼之必不可少也刘氏谓
大上其次系其人不系其时吴氏诸说以贵德为安
而行之务施报为利而行之或又谓大上是自然之
理其次是勉然之德此仁与恕之分则似反尊大上
而卑施报矣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卷一 第 38a 页 WYG0124-0061a.png
正义吕氏大临曰一人有礼众思敬之有不安乎一
人无礼众思伐之有不危乎此所以系人之安危而
不可不学者 朱子曰人有施报往来之礼则无忤
于物而身安 陈氏栎曰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人有
礼则分定而安无礼反是此礼所以不可不学也
陈氏浩曰礼者安危之所系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
无礼而安者也
存异杨氏鼎熙曰一说安危俱在心上心在天理上
人无礼众思伐之有不危乎此所以系人之安危而
不可不学者 朱子曰人有施报往来之礼则无忤
于物而身安 陈氏栎曰安生于上下之分定人有
礼则分定而安无礼反是此礼所以不可不学也
陈氏浩曰礼者安危之所系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
无礼而安者也
存异杨氏鼎熙曰一说安危俱在心上心在天理上
卷一 第 38b 页 WYG0124-0061b.png
则安在人欲上则危
辨正朱子曰古人之所以必由于礼但为礼当如此
不得不由岂为欲安吾心而后由之也哉若必为欲
安吾心然后由礼以接于人则是皆出于计度利害
之私而非循理之公心矣 又曰有礼则安无礼则
危如云仁则荣不仁则辱初无身心夲末之辨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夫音扶贩/方万反)
辨正朱子曰古人之所以必由于礼但为礼当如此
不得不由岂为欲安吾心而后由之也哉若必为欲
安吾心然后由礼以接于人则是皆出于计度利害
之私而非循理之公心矣 又曰有礼则安无礼则
危如云仁则荣不仁则辱初无身心夲末之辨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夫音扶贩/方万反)
卷一 第 39a 页 WYG0124-0061c.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负贩者尤轻佻志利宜若无礼焉
游氏桂曰负贩之人当劳役之际宜若简于礼犹
必有所尊焉长者先而少者后壮者重而老者轻况
富贵之人处可以行礼之地乎 方氏悫曰负者惟
以力为事贩者惟以利为事(案诗是任是负负者未/必贩周礼贩夫贩妇则)
(贩而负者恒多大/意指极贫贱者耳) 黄氏炎曰礼非有他自卑而尊
人达此恭敬之心而已然是心也人皆有之虽微如
负贩亦必有尊人之心而况于富贵者乎
游氏桂曰负贩之人当劳役之际宜若简于礼犹
必有所尊焉长者先而少者后壮者重而老者轻况
富贵之人处可以行礼之地乎 方氏悫曰负者惟
以力为事贩者惟以利为事(案诗是任是负负者未/必贩周礼贩夫贩妇则)
(贩而负者恒多大/意指极贫贱者耳) 黄氏炎曰礼非有他自卑而尊
人达此恭敬之心而已然是心也人皆有之虽微如
负贩亦必有尊人之心而况于富贵者乎
卷一 第 39b 页 WYG0124-0061d.png
案自卑而尊人实指出礼之为礼处盖让者礼之实
即负贩者于劳役之时犹知相让于路则尽人当卑
已尊人可知矣此节见礼非高远难行无人不可能
亦无人不可学也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好呼报反/慑之涉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慑犹怯惑 孔氏颖达曰贫者怯
惑畏人使心志不遂知礼者持礼而行之故志不慑
即负贩者于劳役之时犹知相让于路则尽人当卑
已尊人可知矣此节见礼非高远难行无人不可能
亦无人不可学也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好呼报反/慑之涉反)
正义郑氏康成曰慑犹怯惑 孔氏颖达曰贫者怯
惑畏人使心志不遂知礼者持礼而行之故志不慑
卷一 第 40a 页
吕氏大临曰古之君子不侮鳏寡不畏强禦苟无
礼以节于内则外物之轻重足以移其常心矣故富
贵者知其所当敬则不骄不淫贫贱者知其所自敬
则志不慑 马氏睎孟曰富贵之所以骄淫贫贱之
所以慑怯者以内无素定之分而与物为轻重也好
礼则有得于内而在外者莫能夺矣 方氏悫曰不
骄不淫以礼能有所节也志不慑以礼能有所立也
徐氏师曾曰或疑不慑与自卑相戾曰能自卑则
礼以节于内则外物之轻重足以移其常心矣故富
贵者知其所当敬则不骄不淫贫贱者知其所自敬
则志不慑 马氏睎孟曰富贵之所以骄淫贫贱之
所以慑怯者以内无素定之分而与物为轻重也好
礼则有得于内而在外者莫能夺矣 方氏悫曰不
骄不淫以礼能有所节也志不慑以礼能有所立也
徐氏师曾曰或疑不慑与自卑相戾曰能自卑则
卷一 第 40b 页
自反常直故不慑何戾之有
案此言人之境遇有殊而有礼则安一也好礼即自
卑尊人之谓不骄不淫乃富贵之安不慑乃贫贱之
安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
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
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冠去声艾五盖反耆渠夷反耄忙/报反期旧如字今从朱子音期)
案此言人之境遇有殊而有礼则安一也好礼即自
卑尊人之谓不骄不淫乃富贵之安不慑乃贫贱之
安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
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
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冠去声艾五盖反耆渠夷反耄忙/报反期旧如字今从朱子音期)
卷一 第 41a 页
正义郑氏康成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内则曰十年
出就外傅学书计有室有妻也妻称室艾老也(孔疏/发苍)
(白色如艾疗朱子曰艾养也服马氏睎孟曰艾之为/物久而可 疾五十旧德可 官政以治人 朱氏)
(申曰艾治也也案老字之文从毛从化艾色苍白始/欲化也耆至 已至化也老则毛化之成若其义则)
(德成而可以养人/可以治人皆可通)指使指事使人也六十不与服戎
不亲学传谓传家事任子孙是为宗子之父(孔疏庶/子年老)
(亦得传付子孙而郑惟云宗子者五宗并/是传祭故指之若家事非相传之事也)耄惛忘也
春秋传曰老将知耄及之悼怜爱也爱幼而尊老故
出就外傅学书计有室有妻也妻称室艾老也(孔疏/发苍)
(白色如艾疗朱子曰艾养也服马氏睎孟曰艾之为/物久而可 疾五十旧德可 官政以治人 朱氏)
(申曰艾治也也案老字之文从毛从化艾色苍白始/欲化也耆至 已至化也老则毛化之成若其义则)
(德成而可以养人/可以治人皆可通)指使指事使人也六十不与服戎
不亲学传谓传家事任子孙是为宗子之父(孔疏庶/子年老)
(亦得传付子孙而郑惟云宗子者五宗并/是传祭故指之若家事非相传之事也)耄惛忘也
春秋传曰老将知耄及之悼怜爱也爱幼而尊老故
卷一 第 41b 页
不加刑期犹要也(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所期/者终于此而已 朱子曰期居宜)
(反周匝之义谓/百年已周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
道而已 孔氏颖达曰檀弓三月为名称幼十年出
就外傅故以十年为节冠礼云弃尔幼志是十九以
前为幼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至二十
九通名弱三十气血已定故曰壮三十九以前通曰
壮壮久则强故四十曰强一则智虑强二则气力强
也四十九以前通曰强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堪为大
(反周匝之义谓/百年已周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
道而已 孔氏颖达曰檀弓三月为名称幼十年出
就外傅故以十年为节冠礼云弃尔幼志是十九以
前为幼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至二十
九通名弱三十气血已定故曰壮三十九以前通曰
壮壮久则强故四十曰强一则智虑强二则气力强
也四十九以前通曰强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堪为大
卷一 第 42a 页 WYG0124-0063a.png
夫得专事其官政耆至也六十至老之境而未全老
不得执事但指事使人七十其老已全则传家事付
子孙不复指使也人或八十而耄或九十而耄故并
言(陆氏德明曰或作八十曰耋九十曰耄朱案诗逝/者其耋朱子诗傅八十曰耋亦聿既耄 傅九十)
(曰耄则古或/原有异称也)悼未有识虑可怜爱年七岁而在九十
后者以其同不加刑故退而次之悼可怜爱耄可尊
敬虽有罪而不加刑辟周礼司刺有三赦一曰幼弱
二曰老耄若律令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
不得执事但指事使人七十其老已全则传家事付
子孙不复指使也人或八十而耄或九十而耄故并
言(陆氏德明曰或作八十曰耋九十曰耄朱案诗逝/者其耋朱子诗傅八十曰耋亦聿既耄 傅九十)
(曰耄则古或/原有异称也)悼未有识虑可怜爱年七岁而在九十
后者以其同不加刑故退而次之悼可怜爱耄可尊
敬虽有罪而不加刑辟周礼司刺有三赦一曰幼弱
二曰老耄若律令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
卷一 第 42b 页 WYG0124-0063b.png
皆不坐(案疏据周礼其义甚明而集解乃云九十有/七垂死可悼柯尚迁云九十上下皆可怜爱)
(之境则悼与/耄与字何解)百年不复知衣服饮食寒煖气味故人
子用心要求亲之意而尽养道也 吕氏大临曰此
备举自幼至老每十年一变之节未十年非不学也
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以唯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教之男女之别八年教之长幼之序九年教之
数日然未就外傅但因事而教之未足名学至十年
可以从弟子之职出就外傅乃所谓学也二十始成
(之境则悼与/耄与字何解)百年不复知衣服饮食寒煖气味故人
子用心要求亲之意而尽养道也 吕氏大临曰此
备举自幼至老每十年一变之节未十年非不学也
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以唯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教之男女之别八年教之长幼之序九年教之
数日然未就外傅但因事而教之未足名学至十年
可以从弟子之职出就外傅乃所谓学也二十始成
卷一 第 43a 页 WYG0124-0063c.png
人则可以胜衣冠故命之以冠既冠始学礼犹以其
弱而未可用也故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曰壮血
气定矣故可以有室室家者夫妇之称也其壮虽可
以给政役其材犹未足以备任用故博学无方逊友
视志而已四十曰强强则成材矣志虑定而谋事审
气力完而任事果始可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
至五十存于其心者已熟阅于义理者已多可谓成
德更事之人故可命为大夫以长人与闻邦国之大
弱而未可用也故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曰壮血
气定矣故可以有室室家者夫妇之称也其壮虽可
以给政役其材犹未足以备任用故博学无方逊友
视志而已四十曰强强则成材矣志虑定而谋事审
气力完而任事果始可为士以事人治官府之小事
至五十存于其心者已熟阅于义理者已多可谓成
德更事之人故可命为大夫以长人与闻邦国之大
卷一 第 43b 页 WYG0124-0063d.png
事也人非无蚤成夙知之才也而必如此者养天下
之才至于成就而后用则收功博如不待其成而用
之所谓以政学者也害莫大焉六十曰耆耆者稽久
之称诗云耆定尔功稽久则将入于老故六十称耆
筋力既衰不足以任劳事可以使人而不可以使于
人故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也七十则筋力倦矣聪
明衰矣外则致王事于君内则傅家事于子不可与
事者也耄者老而知已衰悼者幼而知未及虽有罪
之才至于成就而后用则收功博如不待其成而用
之所谓以政学者也害莫大焉六十曰耆耆者稽久
之称诗云耆定尔功稽久则将入于老故六十称耆
筋力既衰不足以任劳事可以使人而不可以使于
人故六十不与服戎不亲学也七十则筋力倦矣聪
明衰矣外则致王事于君内则傅家事于子不可与
事者也耄者老而知已衰悼者幼而知未及虽有罪
卷一 第 44a 页 WYG0124-0064a.png
而情不出于故故不加刑焉百年饮食居处动作无
所不待于养 戴氏溪曰圣人制礼以律天下以节
人心使人血气充实志意坚强壮者服其劳老者安
其逸未用者无躁进之心当退者无不知足之戒每
十年为一节而人心有定向矣二十血气犹未定然
趋向善恶判于此故责以成人之礼焉三十有室不
至过而失节亦不至旷而失时此古人所以筋力盛
寿命长也四十志气坚定强立不反不夺于利害不
所不待于养 戴氏溪曰圣人制礼以律天下以节
人心使人血气充实志意坚强壮者服其劳老者安
其逸未用者无躁进之心当退者无不知足之戒每
十年为一节而人心有定向矣二十血气犹未定然
趋向善恶判于此故责以成人之礼焉三十有室不
至过而失节亦不至旷而失时此古人所以筋力盛
寿命长也四十志气坚定强立不反不夺于利害不
卷一 第 44b 页 WYG0124-0064b.png
怵于祸福可以出仕矣自此以往三十年宣劳于国
非若后世强者有时不用少与老者并用至于怠惰
废弛而莫之能振也至于五十更历世变熟知人情
而服官政则明习故事详审和缓不至于扰民生事
矣年至六十几于老矣耆之为言有老成可敬之意
于斯时也有指画之劳而无奔走服事之役七十谓
之老于此而犹与事接是不知止也然人每顾恋不
忍去此圣人所以戒之在得也礼经养老之礼乡饮
非若后世强者有时不用少与老者并用至于怠惰
废弛而莫之能振也至于五十更历世变熟知人情
而服官政则明习故事详审和缓不至于扰民生事
矣年至六十几于老矣耆之为言有老成可敬之意
于斯时也有指画之劳而无奔走服事之役七十谓
之老于此而犹与事接是不知止也然人每顾恋不
忍去此圣人所以戒之在得也礼经养老之礼乡饮
卷一 第 45a 页 WYG0124-0064c.png
酒之义至九十而止独曲礼曰百年曰期颐王制曰
问百年者就见之寿至百年此亦绝无而仅有也自
养之外无他望焉三代之老上而天子诸侯养之下
而其家能养之孝弟之风安得不行于天下也 方
氏悫曰数起于一止于十天地奇耦之数阴阳生成
之理至于是则必更焉故其生每于十年则必异其
名至其时则必异其事也 王氏炎曰先王于人每
十年而异其名使知盛衰之候以定其血气异其事
问百年者就见之寿至百年此亦绝无而仅有也自
养之外无他望焉三代之老上而天子诸侯养之下
而其家能养之孝弟之风安得不行于天下也 方
氏悫曰数起于一止于十天地奇耦之数阴阳生成
之理至于是则必更焉故其生每于十年则必异其
名至其时则必异其事也 王氏炎曰先王于人每
十年而异其名使知盛衰之候以定其血气异其事
卷一 第 45b 页 WYG0124-0064d.png
使知脩为之方以定其志气
通论孔氏颖达曰此明幼而从学至于成德始终之
行 马氏睎孟曰自幼弱壮强至于艾者言血气智
虑之变也人血气智虑加益则所学者宜愈深所任
者宜愈大古之君子所以求旧臣而贵老成者以其
德备而多闻也自幼学而至五十道固已具矣加之
十年则可以为大臣矣中庸曰官盛任使盖惟大臣
可以指事使人也夫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天之道也
通论孔氏颖达曰此明幼而从学至于成德始终之
行 马氏睎孟曰自幼弱壮强至于艾者言血气智
虑之变也人血气智虑加益则所学者宜愈深所任
者宜愈大古之君子所以求旧臣而贵老成者以其
德备而多闻也自幼学而至五十道固已具矣加之
十年则可以为大臣矣中庸曰官盛任使盖惟大臣
可以指事使人也夫劳我以生佚我以老天之道也
卷一 第 46a 页 WYG0124-0065a.png
君子之仕至于七十其遗言馀行可以为法而传于
后世矣故曰老而传自耄至于期老之极无预于事
矣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所以致养也然而三十
而有室非必三十而后娶以昏姻之期不可过是过
是则为失时四十而仕非必四十而后仕以学而至
于四十足以仕矣不足以仕则为不学传曰贵老为
其近于亲慈幼为其近于子悼耄之不加刑者此也
陈氏祥道曰舜未百年而称耄期是期之称非特
后世矣故曰老而传自耄至于期老之极无预于事
矣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所以致养也然而三十
而有室非必三十而后娶以昏姻之期不可过是过
是则为失时四十而仕非必四十而后仕以学而至
于四十足以仕矣不足以仕则为不学传曰贵老为
其近于亲慈幼为其近于子悼耄之不加刑者此也
陈氏祥道曰舜未百年而称耄期是期之称非特
卷一 第 46b 页 WYG0124-0065b.png
施于百年也礼之所言特其大致而已
馀论程子曰古之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
以知思未有所王便当以格言正论日陈于前虽未
晓知且当薰聒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
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
好生于内众口辨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
存疑胡氏铨曰北史熊安生引古说尧年耆艾仲父
年艾皆注云七十曰艾义与此违 朱子语类问七
馀论程子曰古之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
以知思未有所王便当以格言正论日陈于前虽未
晓知且当薰聒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
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
好生于内众口辨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
存疑胡氏铨曰北史熊安生引古说尧年耆艾仲父
年艾皆注云七十曰艾义与此违 朱子语类问七
卷一 第 47a 页 WYG0124-0065c.png
十老而传则嫡子嫡孙主祭如此则庙中神主都用
改换嫡子嫡孙名奉祀然父母犹在于心安乎曰然
此等也难行且得躬亲尔
辨正朱子曰陆农师点人生十年曰幼作一句学作
一句下仿此
案以人生二字提起见人肖形宇宙当思无忝所生
也孔疏云七十而传祭祀之事犹亲为之其视濯溉
则子孙是古之传于祭祀未尝不躬亲也若改题必
改换嫡子嫡孙名奉祀然父母犹在于心安乎曰然
此等也难行且得躬亲尔
辨正朱子曰陆农师点人生十年曰幼作一句学作
一句下仿此
案以人生二字提起见人肖形宇宙当思无忝所生
也孔疏云七十而传祭祀之事犹亲为之其视濯溉
则子孙是古之传于祭祀未尝不躬亲也若改题必
卷一 第 47b 页 WYG0124-0065d.png
俟新主入庙朱子在丧不祭普同一献不必别议称
呼已有定论矣
大夫七十而致事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夫七十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
告老 孔氏颖达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
孙在官致所掌职事还君明朝廷有贤代已君不使
退而自去者尊贤也白虎通曰七十悬车致仕 徐
氏师曾曰致仕示知止也
呼已有定论矣
大夫七十而致事
正义郑氏康成曰大夫七十致其所掌之事于君而
告老 孔氏颖达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
孙在官致所掌职事还君明朝廷有贤代已君不使
退而自去者尊贤也白虎通曰七十悬车致仕 徐
氏师曾曰致仕示知止也
卷一 第 48a 页 WYG0124-0066a.png
通论吕氏大临曰有以道去其君而致事孟子致为
臣而归是也有以丧而致事者如闵子要绖服事退
而致事是也有以老而致事者大夫七十而致事是
也致事者退而家居士相见礼所谓宅者在邦则曰
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莽之臣是也君子难进而易
退故七十而致事
馀论刘氏敞曰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事君曰是犹足
以佐国家社稷也留之不可失也君虽留之臣曰不
臣而归是也有以丧而致事者如闵子要绖服事退
而致事是也有以老而致事者大夫七十而致事是
也致事者退而家居士相见礼所谓宅者在邦则曰
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莽之臣是也君子难进而易
退故七十而致事
馀论刘氏敞曰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事君曰是犹足
以佐国家社稷也留之不可失也君虽留之臣曰不
卷一 第 48b 页 WYG0124-0066b.png
可贪人之荣不可慁人之朝不可塞人之路再拜稽
首反其室君不强焉义也毋夺其爵毋除其禄毋去
其采邑终其身而已矣此古者致事之义也是之谓
上下有礼故古之为臣者不四十不禄不五十不爵
不七十不致事古之仕者为道也非为食也为君也
非为己也为国也非为家也是以时进则进时止则
止
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首反其室君不强焉义也毋夺其爵毋除其禄毋去
其采邑终其身而已矣此古者致事之义也是之谓
上下有礼故古之为臣者不四十不禄不五十不爵
不七十不致事古之仕者为道也非为食也为君也
非为己也为国也非为家也是以时进则进时止则
止
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
卷一 第 49a 页 WYG0124-0066c.png
正义郑氏康成曰谢犹听也君必有命劳苦辞谢之
(孔疏君若许其罢职必辞/谢曰在朝日久劬劳岁积)其有德尚壮则不听耳(孔/疏)
(不得听是其有德/尚壮犹堪掌事)几杖妇人安车所以养其身体也
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孔疏四马之车立/乘一马之车坐乘) 孔氏颖
达曰行役谓夲国巡行役事妇人能养人故许自随
适四方谓远聘异国时乘安车然此养老之具在国
及出皆得用之行役妇人四方安车则互言之也
吕氏大临曰君优老而尊贤则有不得谢者矣既不
(孔疏君若许其罢职必辞/谢曰在朝日久劬劳岁积)其有德尚壮则不听耳(孔/疏)
(不得听是其有德/尚壮犹堪掌事)几杖妇人安车所以养其身体也
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孔疏四马之车立/乘一马之车坐乘) 孔氏颖
达曰行役谓夲国巡行役事妇人能养人故许自随
适四方谓远聘异国时乘安车然此养老之具在国
及出皆得用之行役妇人四方安车则互言之也
吕氏大临曰君优老而尊贤则有不得谢者矣既不
卷一 第 49b 页 WYG0124-0066d.png
许其去则不责筋力以为礼也赐之几杖则虽在君
前亦授之诗云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是也虽见君
亦杖(案七十见君去杖君命之则杖故春子/曰七十揖杖八十辑杖九十则建杖) 方氏
悫曰几则凭之以安其体杖则持之以助其力也行
役外事也而以妇人焉欲其虽在外犹在内也适四
方劳事也而乘安车焉欲其虽服劳而不失其逸也
马氏睎孟曰天下之达尊三大夫兼而有之君得
不致其爱敬乎于其致事而去必有以劳之于其留
前亦授之诗云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是也虽见君
亦杖(案七十见君去杖君命之则杖故春子/曰七十揖杖八十辑杖九十则建杖) 方氏
悫曰几则凭之以安其体杖则持之以助其力也行
役外事也而以妇人焉欲其虽在外犹在内也适四
方劳事也而乘安车焉欲其虽服劳而不失其逸也
马氏睎孟曰天下之达尊三大夫兼而有之君得
不致其爱敬乎于其致事而去必有以劳之于其留
卷一 第 50a 页
而自辅必有以养之几杖妇人安车者所以养安其
气体不敢劳以事也所以见尚齿贵爵尊德之义不
嫌其为倨也
通论熊氏安生曰既不听致事则祭义云七十杖于
朝是也听致事则王制云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是也
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正义郑氏康成曰老夫老人称也春秋传曰老夫耄
气体不敢劳以事也所以见尚齿贵爵尊德之义不
嫌其为倨也
通论熊氏安生曰既不听致事则祭义云七十杖于
朝是也听致事则王制云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是也
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
正义郑氏康成曰老夫老人称也春秋传曰老夫耄
卷一 第 50b 页
矣于其国虽君尊异之自称犹若臣 孔氏颖达曰
自称为老夫者明君贪贤之故而臣老犹在其朝也
吕氏大临曰大夫老不得谢与他国士大夫言则
称老夫所以优之也与己国士大夫言则称名父母
之邦不敢以尊老自居也 马氏睎孟曰于其国犹
曰自名者所以尊君也 陈氏浩曰己国称名者不
敢以尊者自居也
馀论吕氏大临曰卫石碏告陈曰老夫耄矣与他国
自称为老夫者明君贪贤之故而臣老犹在其朝也
吕氏大临曰大夫老不得谢与他国士大夫言则
称老夫所以优之也与己国士大夫言则称名父母
之邦不敢以尊老自居也 马氏睎孟曰于其国犹
曰自名者所以尊君也 陈氏浩曰己国称名者不
敢以尊者自居也
馀论吕氏大临曰卫石碏告陈曰老夫耄矣与他国
卷一 第 51a 页
士大夫言也晋荀罃谓荀偃士丐曰牵率老夫以至
于此与己国士大夫言也石碏荀罃虽皆列国之大
夫未知其老而得谢否也若皆不得谢者则碏可称
而罃不当称也(案左传桓公立乃老则石碏已得谢/矣不得谢尚称老夫则得谢更可知)
(也若荀罃则围偪阳时也礼军容不入国故/在军君命有不受安得以于国称名例之)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正义郑氏康成曰邻国来问必问于老者以答之制
法度 孔氏颖达曰越国犹他国也若他国来问己
于此与己国士大夫言也石碏荀罃虽皆列国之大
夫未知其老而得谢否也若皆不得谢者则碏可称
而罃不当称也(案左传桓公立乃老则石碏已得谢/矣不得谢尚称老夫则得谢更可知)
(也若荀罃则围偪阳时也礼军容不入国故/在军君命有不受安得以于国称名例之)
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正义郑氏康成曰邻国来问必问于老者以答之制
法度 孔氏颖达曰越国犹他国也若他国来问己
卷一 第 51b 页
国君之政君虽已达其事犹宜问于老贤则称国之
旧制以对他国之问也 应氏镛曰一国有贤众国
所仰故越国而来问文献不足则言礼无證故必告
之以其制言举国之故事以告之也
通论马氏睎孟曰天子巡狩先见百年者九十者天
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古之人咨于元老如此其敬
以其贤而多闻也则宜有越国而问之矣必告之以
其制者盖制出于先王而非先王者无法故告之以
旧制以对他国之问也 应氏镛曰一国有贤众国
所仰故越国而来问文献不足则言礼无證故必告
之以其制言举国之故事以告之也
通论马氏睎孟曰天子巡狩先见百年者九十者天
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古之人咨于元老如此其敬
以其贤而多闻也则宜有越国而问之矣必告之以
其制者盖制出于先王而非先王者无法故告之以
卷一 第 52a 页 WYG0124-0068a.png
其制也
存异王氏安石曰越国谓老者自有事越在他国他
国问之 张子曰越国谓朝中有事在朝不能谋则
越国而问退居之老臣也既赖其谋事须尽语以国
之事因夲末施为始可与之谋也若不知次序则如
之何而取谋 陈氏栎曰苟他国越疆而问此老者
以事焉则必当告老者以其国之制度详其夲末始
可为之谋亦以其老而免其反覆辨难之劳也
存异王氏安石曰越国谓老者自有事越在他国他
国问之 张子曰越国谓朝中有事在朝不能谋则
越国而问退居之老臣也既赖其谋事须尽语以国
之事因夲末施为始可与之谋也若不知次序则如
之何而取谋 陈氏栎曰苟他国越疆而问此老者
以事焉则必当告老者以其国之制度详其夲末始
可为之谋亦以其老而免其反覆辨难之劳也
卷一 第 52b 页 WYG0124-0068b.png
案越国而问自是他国来问如郯子述官纪子产述
黄熊实沈之神孔子述汪罔氏之守及宋献公合诸
侯之礼郑献伯子男会公之礼是也
钦定礼记义疏卷一
黄熊实沈之神孔子述汪罔氏之守及宋献公合诸
侯之礼郑献伯子男会公之礼是也
钦定礼记义疏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