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八
卷十八 第 1a 页 WYG0698-0146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二程遗书卷十八
             宋 朱子 编
  刘元承手编
问仁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
 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
 恻隐固是爱也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
 仁孟子言恻隐为仁盖为前已言恻隐之心仁之端
卷十八 第 1b 页 WYG0698-0146b.png
 仁既曰仁之端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
 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为仁则不可
又问仁与圣何以异曰人只见孔子言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便谓仁小而圣大殊不知此言是孔子见子贡
 问博施济众问得来事大故曰何止于仁必也圣乎
 盖仁可以通上下言之圣则其极也圣人人伦之至
 伦理也既通人理之极更不可以有加若今人或一
 事是仁亦可谓之仁至于尽仁道亦谓之仁此通上
卷十八 第 2a 页 WYG0698-0146c.png
 下言之也如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又却仁与圣
 俱大也大抵尽仁道者即是圣人非圣人则不能尽
 得仁道问曰人有言尽人道谓之仁道天道谓之圣
 此语何如曰此语固无病然措意未是安有知人道
 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
 是天道中庸言尽已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
 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此言可见矣扬子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
卷十八 第 2b 页 WYG0698-0146d.png
 通人曰伎此亦不知道之言岂有通天地而不通人
 者哉如止云通天之文与地之理虽不能此何害于
 儒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馀皆通如后人解
 易言乾天道坤地道也便是乱论论其体则天尊地
 卑如论其道岂有异哉
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
 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
 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一作/木)也孝弟
卷十八 第 3a 页 WYG0698-0147a.png
 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赵/本)
 (作几曾有许/多般数来)仁主于爱爱孰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未尝许人以仁或曰称管仲如其仁何也曰圣
 人阐幽明微之道只为子路以子纠之死管仲不死
 为未仁此甚小却管仲故孔子言其有仁之功此圣
 人言语抑扬处当自理会得
问克伐怨欲不行可以为仁曰人无克伐怨欲四者便
卷十八 第 3b 页 WYG0698-0147b.png
 是仁也只为原宪著一个不行不免有此心但不行
 也故孔子谓可以为难此孔子著意告原宪处欲他
 有所启发他承当不得不能再发问也孔门如子贡
 者便能晓得圣人意且如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
 欤对曰然便复问曰非欤孔子告之曰非也予一以
 贯之原宪则不能也
问仁与心何异曰心是所主处仁是就事言曰若是则
 仁是心之用否曰固是若说仁者心之用则不可心
卷十八 第 4a 页 WYG0698-0147c.png
 譬如身四端如四支四支固是身所用只可谓身之
 四支四端固具于心然亦未可便谓之心之用或曰
 譬如五谷之种必待阳气而生曰非是阳气发处却
 是情也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
问四端不及信何也曰性中只有四端却无信为有不
 信故有信字且如今东者自东西者自西何用信字
 只为有不信故有信字又问莫在四端之间曰不如
 此说若如此说时只说一个义字亦得
卷十八 第 4b 页 WYG0698-0147d.png
问忠恕可贯道否曰忠恕固可以贯道但子思恐人难
 晓故复于中庸降一等言之曰忠恕违道不远忠恕
 只是体用须要理会得又问恕字学者可用功否曰
 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独用须得忠以为体不忠何以
 能恕看忠恕两字自见相为用处孔子曰君子之道
 四丘未能一焉恕字甚难孔子曰有一言可以终身
 行之者其恕乎
问人有以君子敬而无失与人为一句是否曰不可敬
卷十八 第 5a 页 WYG0698-0148a.png
 是持已恭是接人与人恭而有礼言接人当如此也
 近世浅薄以相欢狎为相与以无圭角为相欢爱如
 此者安能久若要久须是恭敬君臣朋友皆当以敬
 为主也比之上六曰比之旡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旡
 所终也比之有首尚惧无终既旡首安得有终故曰
 旡所终也比之道须当有首或曰君子淡以成小人
 甘以坏曰是也岂有甘而不坏者
问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方其未出门未使民
卷十八 第 5b 页 WYG0698-0148b.png
 时如何曰此俨若思之时也当出门时其敬如此未
 出门时可知也且见乎外者出乎中者也使民出门
 者事也非因是事上方有此敬盖素敬也如人接物
 以诚人皆曰诚人盖是素来诚非因接物而始有此
 诚也俨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其中自有个敬处虽
 曰无状敬自可见
问人有专务敬以直内不务方外何如曰有诸中者必
 形诸外惟恐不直内内直则外必方
卷十八 第 6a 页 WYG0698-0148c.png
敬是闲邪之道闲邪存其诚虽是两事然亦只是一事
 闲邪则诚自存矣天下有一个善一个恶去善即是
 恶去恶即是善譬如门不出便入岂出入外更别有
 一事也
义还因事而见否曰非也性中自有或曰无状可见曰
 说有便是见但人自不见昭昭然在天地之中也且
 如性何须待有物方指为性性自在也贤所言见者
 事某所言见者理(如曰不见/而章是也)
卷十八 第 6b 页 WYG0698-0148d.png
人多说某不教人习举业某何尝不教人习举业也人
 若不习举业而望及第却是责天理而不修人事但
 举业既可以及第即已若更去上面尽力求必得之
 道是惑也
人注拟差遣欲就主簿者间其故则曰责轻于尉某曰
 却是尉责轻尉只是补盗不能使民不为盗簿佐令
 以治一邑使民不为盗簿之责也岂得为轻或问簿
 佐令者也簿所欲为令或不从奈何曰当以诚意动
卷十八 第 7a 页 WYG0698-0149a.png
 之今令与簿不和只是争私意令是邑之长若能以
 事父兄之道事之过则归已善则惟恐不归于令积
 此诚意岂有不动得人问授司理如何曰甚善若能
 充其职可使一郡无冤民也幕官言事不合如之何
 曰必不得已有去而已须权量事之大小事大于去
 则当去事小于去亦不须去也事大于争则当争事
 小于争则不须争也今人只被以官为业如何去得
人有实无学而气盖人者其气(一作/禀)有刚柔也故强猛
卷十八 第 7b 页 WYG0698-0149b.png
 者当仰之畏缩者当充养之古人佩韦弦之戒正为
 此耳然刚者易仰如子路初虽圣人亦被他陵后来
 既知学便却移其刚来克己甚易畏缩者气本柔须
 索勉强也
藻鉴人物自是人才有通悟处学不得也张子厚善鉴
 裁其弟天祺学之便错
问学何以有至觉悟处曰莫先致知能致知则思一日
 愈明一日久而后有觉也学而无觉则何益矣又奚
卷十八 第 8a 页 WYG0698-0149c.png
 学为思曰睿睿作圣才思便睿以至作圣亦是一个
 思故曰勉强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又问莫致知
 与力行兼否曰为常人言才知得非礼不可为须用
 勉强至于知穿窬不可为则不待勉强是知亦有深
 浅也古人言乐循理之谓君子若勉强只是知循理
 非是乐也才到乐时便是循理为乐不循理为不乐
 何苦而不循理自不须勉强也若夫圣人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此又上一等事
卷十八 第 8b 页 WYG0698-0149d.png
张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又公孙大娘舞剑
 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曰然须
 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如此然可惜张旭
 留心于书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至
思曰睿思虑久后睿自然生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
 换一事思之不可专守著这一事盖人之知识于这
 里蔽著虽强思亦不通也(一本此下云或问思一事/或汎及佗事莫是心不专)
 (否曰心若专怎/生解及别事)
卷十八 第 9a 页 WYG0698-0150a.png
与学者语正如扶醉人东边扶起却倒向西边西边扶
 起却倒向东边终边能得佗卓立中途
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
 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
 不可
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詀三惑于异
 端苟无此三者则将何归必趋于道矣
或曰人问某以学者当先识道之大本道之大本如何
卷十八 第 9b 页 WYG0698-0150b.png
 求某告之君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于此五者上
 行乐处便是曰此固是然怎生地乐勉强乐不得须
 是知得了方能乐得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
 知亦难也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是也然知
 之亦自艰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
 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
 无美材能力行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矣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曰子以诚敬
卷十八 第 10a 页 WYG0698-0150c.png
 为可勉强且恁他说到底须是知了方行得若不知
 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知怎生得
 如他动容周旋中礼有诸心必形诸外德容安可妄
 学如子所言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且如中
 庸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尧典克明峻德以亲
 九族亲亲本合在尊贤上何故却在下须是知所以
 亲亲之道方得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学者固
 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勉强行者安能持久除
卷十八 第 10b 页 WYG0698-0150d.png
 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顺理事
 本亦不难但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难也知有多
 少般数然有深浅向亲见一人曾为虎所伤因言及
 虎神色便变傍有数人见佗说虎非不知虎之猛可
 畏然不如佗说了有畏惧之色盖真知虎者也学者
 深知亦如此且如脍炙贵公子与野人莫不皆知其
 美然贵人闻著便有欲嗜脍炙之色野人则不然学
 者须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将去也某年二十
卷十八 第 11a 页 WYG0698-0151a.png
 时解释经义与今无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时
 自别
信有二般有信人者有自信者如七十子于仲尼得佗
 言说便终身守之然未必知道这个怎生是怎生非
 也此信于人者也学者须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夺亦
 不得
或问进修之术何先曰莫先于正心诚意诚意在致知
 致知在格物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
卷十八 第 11b 页 WYG0698-0151b.png
 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
 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
 穷理也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
 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
 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问人有志于学然智识蔽痼力量不至则如之何曰只
卷十八 第 12a 页 WYG0698-0151c.png
 是致知若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不曾见人有一件
 事终思不到也智识明则力量自进问曰何以致知
 曰在明理或多识前言往行识之多则理明然人全
 在勉强也
士之于学也犹农夫之耕农夫不耕则无所食无所食
 则不得生士之于学也其可一日舍哉
学者言入乎耳必须著乎心见乎行事如只听佗人言
 却似说他人事已无所与也
卷十八 第 12b 页 WYG0698-0151d.png
问学者须志于大如何曰志无大小且莫说道将第一
 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虽与
 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学便以
 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
 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如何曰人耻其不能而为之可
 也耻其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问技艺之事耻已之
 不能如何曰技艺不能安足耻为士者当知道已不
卷十八 第 13a 页 WYG0698-0152a.png
 知道可耻也为士者当博学已不博学(一本无知道/已下至此十)
 (九字但云博学守/约已不能之则)可耻也耻之如何亦曰勉之而已
 又安可嫉人之能而讳已之不能也
学欲速不得然亦不可怠才有欲速之心便不是学学
 是至广大的事岂可以迫切之心为之
问敬还用意否曰其始安得不用意若能不用意却是
 都无事了又问敬莫是静否曰才说静便入于释氏
 之说也不用静字只用敬字才说著静字便是忘也
卷十八 第 13b 页 WYG0698-0152b.png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必有事
 焉便是心勿忘勿正便是勿助长
问至诚可以蹈水火有此理否曰有之曰列子言商丘
 开之事有乎曰此是圣人之道不明后庄列之徒各
 以私智探测至理而言也曰巫师亦能如此诚邪欺
 邪曰此辈往往有术常怀一个欺人之心更那里得
 诚来
或问独处一室或行闇中多有惊惧何也曰只是烛理
卷十八 第 14a 页 WYG0698-0152c.png
 不明若能烛理则知所惧者妄又何惧焉有人虽如
 此然不免惧心者只是气不充须是涵养久则气充
 自然物动不得然有惧心亦是敬不足
问世言鬼神之事虽知其无然不能无疑惧何也曰此
 只是自疑尔曰如何可以晓悟其理曰理会得精气
 为物游魂为变与原始要终之说便能知也须是于
 原字上用工夫或曰游魂为变是变化之变否曰既
 是变则存者亡坚者腐更无物也鬼神之道只恁说
卷十八 第 14b 页 WYG0698-0152d.png
 与贤虽会得亦信不过须是自得也或曰何以得无
 恐惧曰须是气定自然不惑气未充要强不得(因说/与长)
 (老游/山事)
人语言𦂳急莫是气不定否曰此亦当习习到言语自
 然缓时便是气质变也学至气质变方是有功人只
 是一个习今观儒臣自有一般气象武臣自有一般
 气象贵戚自有一般气象不成生来便如此只是习
 也某旧尝进说于主上及太母欲令上于一日之中
卷十八 第 15a 页 WYG0698-0153a.png
 亲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人之时少所以涵养
 气质薰陶德性
或问人或倦怠岂志不立乎曰若是气体劳后须倦若
 是志怎生倦得人只为气胜志故多为气所使如人
 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贪此为气所使者也若
 是志胜气时志既一定更不可易如曾子易箦之际
 其气之微可知只为他志已定故虽死生许大事亦
 动他不得盖有一丝发气在则志犹在也
卷十八 第 15b 页 WYG0698-0153b.png
问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曰安有箕踞而心
 不慢者昔吕与叔六月中来缑氏閒居中某尝窥之
 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学者须恭敬但不可
 令拘迫拘迫则难久矣(尹子曰尝亲闻此/乃谓刘质夫也)
昔吕与叔尝问为思虑纷扰某答以但为心无主若主
 于敬则自然不纷扰譬如以一壶水投于水中壶中
 既实虽江湖之水不能入矣曰若思虑果出于正亦
 无害否曰且如在宗庙则主敬朝廷主庄军旅主严
卷十八 第 16a 页 WYG0698-0153c.png
 此是也如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
问游宣德云人能戒慎恐惧于不睹不闻之时则无声
 无臭之道可以驯致此说如何曰驯致渐进也然此
 亦大纲说固是自小以致大自修身可以至于尽性
 至命然其间有多少般数其所以至之之道当如何
 苟子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今人学者须读书才
 读书便望为圣贤然中间至之之方更有多少荀子
 虽能如此说却以礼义为伪性为不善佗自情性尚
卷十八 第 16b 页 WYG0698-0153d.png
 理会不得怎生到得圣人大抵以尧所行者欲力行
 之以多闻多见取之其所学者皆外也
问人有日诵万言或妙绝技艺此可学否曰不可大凡
 所受之才难加勉强止可少进而钝者不可使利也
 惟理可进除是积久既久能变得气质则愚必明柔
 必强盖大贤以下即论才大贤以上更不论才圣人
 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六尺之躯能有多少技艺人
 有身须用才圣人忘已更不论才也
卷十八 第 17a 页 WYG0698-0154a.png
问人于议论多欲已直无含容之气是气不平否曰固
 是气不平亦是量狭人量随识长亦有人识高而量
 不长者是识实未至也大凡别事人都强得惟识量
 不可强今人有斗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钟鼎之量
 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时
 而满惟天地之量则无满故圣人者天地之量也圣
 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天资也天资有量者须
 有限大抵六尺之躯力量只如此虽欲不满不可得
卷十八 第 17b 页 WYG0698-0154b.png
 且如人有得一荐而满者有得一官而满者有改京
 官而满者有入两府而满者满虽有先后然卒不免
 譬如器盛物初满时尚可以蔽护更满则必出此天
 资之量非知道者也昔王随甚有器量仁庙赐飞白
 书曰王随德行李淑文章当时以德行称名望甚重
 及为相有一人求作三路转运使王薄之出鄙言当
 时人皆惊怪到这里位高后便动了人之量只如此
 古人亦有如此者多如邓艾位三公年七十处得甚
卷十八 第 18a 页 WYG0698-0154c.png
 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动了言姜维云云谢安闻谢玄
 破符坚对客围棋报至不喜及归折屐齿强终不得
 也更如人大醉后益恭谨者只益恭便是动了虽与
 放肆者不同其为酒所动一也又如贵公子位益高
 益卑谦只卑谦便是动了虽与骄傲者不同其为位
 所动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勉强而成今
 人有所见卑下者无佗亦是识量不足也
人才有意于为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选其子弟系磨
卷十八 第 18b 页 WYG0698-0154d.png
 勘皆不为理此乃是私心人多言古时用直不避嫌
 得后世用此不得自是无人岂是无时(因言少师典/举明道荐才)
 (事/)
圣人作事甚宏裕今人不知义理者更不须说才知义
 理便迫窄若圣人则绰绰有馀裕
问观物察已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曰不必如此说物
 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语其大至天
 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然学者皆当理会
卷十八 第 19a 页 WYG0698-0155a.png
 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
 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察
观物理以察已既能烛理则无往而不识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便尽性才尽性便至
 命
声色臭味四字虚实一般凡物有形必有此四者意言
 象数亦然
卷十八 第 19b 页 WYG0698-0155b.png
为人处世间得见事无可疑处多少快活
问学者不必同如仁义忠信之类只于一字上求之可
 否曰且如六经则各有有个蹊辙及其造道一也仁
 义忠信只是一体事若于一事上得之其佗皆通也
 然仁是本
问人之学有觉其难而有退志则何之何曰有两般有
 思虑苦而志气倦怠者有惮其难而止者向尝为之
 说今人之学如登山麓方其易处莫不阔步及到难
卷十八 第 20a 页 WYG0698-0155c.png
 处便止人情是如此山高难登是有定形实难登也
 圣人之道不可形象非实难然也人弗为耳颜子言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此非是言圣人高远实不可及
 坚固实不可入也此只是譬喻却无事大意却是在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上又问人少有得而遂安者如
 何曰此实无所得也譬如以管窥天乍见星斗灿烂
 便谓有所见喜不自胜此终无所得若有大志者不
 以管见为得也
卷十八 第 20b 页 WYG0698-0155d.png
问家贫亲老应举求仕不免有得失之累何修可以免
 此曰此只是志不胜气若志胜自无此累家贫亲老
 须用禄仕然得之不得为有命曰在已固可为亲奈
 何曰为已为亲也只是一事若不得其如命何孔子
 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人苟不知命见患难必避遇
 得丧必动见利必趋其何以为君子然圣人言命盖
 为中人以上者设非为上知者言也中人以上于得
 丧之祭不能不惑故有命之说然后能安若上智之
卷十八 第 21a 页 WYG0698-0156a.png
 人更不言命惟安于义借使求则得之然非义则不
 求此乐天者之事也上智之人安于义中人以上安
 于命乃若闻命而不能安之者又其每下者也(孟子/曰求)
 (之有道得之有命求之须/有道奈何得之须有命)
问前世所谓隐者或守一节或敦一行然不知有知道
 否曰若知道则不肯守一节一行也如此等人鲜明
 理多取古人一节事专行之孟子曰服尧之服行尧
 之行古人而杀一不义虽得天下不为则我亦杀一
卷十八 第 21b 页 WYG0698-0156b.png
 不义虽得天下不为古人有高尚隐逸不肯就仕则
 我亦高尚隐逸不仕如此等则放效前人所为耳于
 道鲜自得也是以东汉尚名节有虽杀身不悔者只
 为不知道也
问方外之士有人来看他能先知者有诸(因问王子真/事陈本注云)
 (伊川一日入嵩山王佺己候于松下问何以知之曰/去年已有消息来矣盖先生前一年尝欲往以事而)
 (止/)曰有之向见嵩山董五经能如此问何以能尔曰
 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又问圣人肯为否曰何必圣
卷十八 第 22a 页 WYG0698-0156c.png
 贤使释氏稍近道理者便不肯为(释氏尝言庵中坐/却见庵外事莫是)
 (野狐/精)释子犹不肯为况圣人乎
问神仙之说有诸曰不知如何若说白日飞升之类则
 无若言居山林间保形鍊气以延年益寿则有之譬
 如一炉火置之风中则易过置之密室则难过有此
 理也又问扬子言圣人不师仙厥术义也圣人能为
 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间一贼若非窃造化之机安
 能延年使圣人肯为周孔为之久矣
卷十八 第 22b 页 WYG0698-0156d.png
问恶外物如何曰是不知道者也物安可恶释氏之学
 便如此释氏要屏事不问这事是合有邪合无邪若
 是合有又安可屏若是合无自然无了更屏什么彼
 方外者苟且务静乃远迹山林之间盖非理明者也
 世方以为高惑矣
释氏有出家出世之说家本不可出却为他不父其父
 不母其母自逃去固可也至于世则怎生出得既道
 出世除是不戴皇天不履后土始得然又却渴饮而
卷十八 第 23a 页 WYG0698-0157a.png
 饥食戴天而履地
问某尝读华严经第一真空绝相观第二事理无碍观
 第三事事无碍观譬如镜灯之类包含万象无有穷
 尽此理如何曰只为释氏要周遮一言以蔽之不过
 曰万理归于一理也又问未知所以破佗处曰亦未
 得道他不是百家诸子个个谈仁谈义只为他归宿
 处不是只是个自私为轮回生死却为释氏之辞善
 遁才穷著他便道我不为这个到了写在策子上怎
卷十八 第 23b 页 WYG0698-0157b.png
 生遁且指他浅近处只烧一文香便道我有无穷福
 利怀却这个心怎生事神明
释氏言成住坏空便是不知道只有成坏无住空且如
 草木初生既成生尽便枯坏也他以谓如木之生生
 长既足却自住然后却渐渐毁坏天下之物无有住
 者婴儿一生长一日便是减一日何尝得住然气
 体日渐长大长的自长减的自减自不相干也
问释氏理障之说曰释氏有此说谓既明此理而又执
卷十八 第 24a 页 WYG0698-0157c.png
 持是理故为障此错看了理字也天下只有一个理
 既明此理夫复何障若以理为障则是己与理为二
今之学禅者平居高谈性命之际至于世事往往直有
 都不晓者此只是实无所得也
问释氏有一宿觉言下觉之说如何曰何必浮图孟子
 尝言觉字矣曰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知是
 知此事觉是觉于理古人云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
 书若于言下即悟何啻读十年书
卷十八 第 24b 页 WYG0698-0157d.png
问明道先生云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
 其高明既曰高明又何惑乎曰今之学释氏者往往
 皆高明之人所谓知者过之也然所谓高明非中庸
 所谓极高明如知者过之若是圣人之知岂更有过
问世之学者多入于禅何也曰今人不学则己如学焉
 未有不归于禅也却为佗求道未有所得思索既穷
 乍见宽广处其心便安于此曰是可反否曰深固者
 难反
卷十八 第 25a 页 WYG0698-0158a.png
问西铭何如曰此横渠文之粹者也曰充得尽时如何
 曰圣人也横渠能充尽否曰言有多端有有德之言
 有造道之言有德之言说自已事如圣人言圣人事
 也造道之言则知足以知此如贤人说圣人事也横
 渠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佗见识
问横渠之书有迫切处否曰子厚谨严才谨严便有迫
 切气象无宽舒之气孟子却宽舒只是中间有些英
 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
卷十八 第 25b 页 WYG0698-0158b.png
 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之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
 也或问气象于甚处见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见
 如水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
 无许多光耀也
问邵尧夫能推数见物寿长短始终有此理否曰固有
 之人问或言人但寿得一百二十数是否曰固是此
 亦是大纲数不必如此马牛得六十(按皇极经世/当作三十)
 犬得十二燕雀得六年之类盖亦有过不及又问还
卷十八 第 26a 页 WYG0698-0158c.png
 察形色还以生下日数推考曰形色亦可察须精方
 验
邵尧夫数法出于李挺之至尧夫推数方及理
邵尧夫临终时只是谐谑须臾而去以圣人观之此亦
 未是盖犹有意也比之常人甚悬绝矣他疾甚革某
 往视之因譬之曰尧夫平日所学今日无事否他气
 微不能答次日见之却有声如丝发来大答云你道
 生姜树上生我亦只得依你说是时诸公都在厅上
卷十八 第 26b 页 WYG0698-0158d.png
 议后事各欲迁葬城中(尧夫己/自为茔)佗在房间便闻得令
 人唤大郎来云不得迁葬众议始定又诸公恐喧他
 尽出外说话佗皆闻得(一人云有新报云云尧夫问/有甚事曰有某事尧夫曰我)
 (将为收却/幽州也)以他人观之便以为怪此只是心虚而明
 故听得问曰尧夫未病时不如此何也曰此只是病
 后气将绝心无念虑不昏便如此又问释氏临终亦
 先知死何也曰只是一个不动心释氏平生只学这
 个事将这个做一件大事学者不必学他但烛理明
卷十八 第 27a 页 WYG0698-0159a.png
 自能之只如邵尧夫事佗自如此亦岂尝学也孔子
 曰未知生焉知死人多言孔子不告子路此乃深告
 之也又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人能原始知得
 生理(一作所/以生)更能要终知得死理(一作所/以死)若不明得
 便虽万般安排著亦不济事
张子厚罢礼官归过洛阳相见某问云在礼院有甚职
 事曰多为礼房检正所夺只定得数个谥并龙女衣
 冠问如何定龙女衣冠曰请依品秩曰若依某当是
卷十八 第 27b 页 WYG0698-0159b.png
 事必不如此处置曰如之何曰某当辨云大河之塞
 天地之灵宗庙之祐社稷之福与吏士之功不当归
 功水兽龙兽也不可衣人衣冠子厚以为然
问荆公可谓得君乎曰后世谓之得君可也然荆公之
 智识亦自能知得如表云忠不足以信上故事必待
 于自明智不足以破奸故人与之为敌智不破奸此
 则未然若君臣深相知何待事事使之辨明也举此
 一事便可见曰荆公勿使上知之语信乎曰须看他
卷十八 第 28a 页 WYG0698-0159c.png
 当时因甚事说此话且如作此事当如何更须详审
 未要令上知之又如说一事未甚切当更须如何商
 量体察今且勿令上知若此类不成是欺君也凡事
 未见始末更切子细反复推究方可
人之有寤寐犹天之有昼夜阴阳动静阖辟之理也如
 寤寐须顺阴阳始得问人之寐何也曰人寐时血气
 皆聚于内如血归肝之类(今人不睡/者多损肝)
问魂魄何也曰魂只是阳魄只是阴魂气归于天体魄
卷十八 第 28b 页 WYG0698-0159d.png
 归于地是也如道家三魂七魄之说妄尔
或曰传记有言太古之时人有牛首蛇身者莫无此理
 否曰固是既谓之人安有此等事但有人形似鸟喙
 或牛首者耳荀子中自说问太古之时人还与物同
 生否曰同莫是绝气为人繁气为虫否曰然人乃五
 行之秀气此是天地清明纯粹气所生也或曰人初
 生时还以气化否曰此必烛理当徐论之且如海上
 忽露出一沙岛便有草木生有土而生草木不足怪
卷十八 第 29a 页 WYG0698-0160a.png
 既有草木自然禽兽生焉或曰先生语录中云焉知
 海岛上无气化之人如何曰是近人处固无须是极
 远处有亦不可知曰今天下未有无父母之人古有
 气化今无气化何也曰有两般有全是气化而生者
 若腐草化萤是也既是气化到合化时自化有气化
 生之后而种生者且如人身上著新衣服过几日便
 有虮虱生其间此气化也气既化后更不化便以种
 生去此理甚明或问宋齐丘化书云有无情而化为
卷十八 第 29b 页 WYG0698-0160b.png
 有情者有有情而化为无情者无情而化为有情者
 若枫树化为老人是也有情而化为无情者如望夫
 化为石是也此语如何曰莫无此理枫木为老人形
 如老人也岂便变为老人川中有蝉化为花蚯蚓化
 为百合(如石蟹石燕石/人之类有之)固有此理某在南中时闻有
 采石人因采石石陷遂在石中幸不死饥甚只取石
 膏食之不如几年后因别人复来采石见此人在石
 中引之出渐觉身硬才出风便化为石此无可怪盖
卷十八 第 30a 页 WYG0698-0160c.png
 有此理也若望夫石只是临江山有石如人形者今
 天下凡江边有石立者皆呼为望夫石(如呼马鞍牛/头之类同天)
 (下同/之)
问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古何也莫是气否曰气便是
 命也曰今人不若古人寿是盛衰之理欤曰盛衰之
 运卒难理会且以历代言之二帝三王为盛后世为
 衰一代言之文武成康为盛幽厉平桓为衰以一君
 言之开元为盛天宝为衰以一岁则春夏为盛秋冬
卷十八 第 30b 页 WYG0698-0160d.png
 为衰以一月则上旬为盛下旬为衰以一日则寅卯
 为盛戌亥为衰一时亦然如人生百年五十以前为
 盛五十以后为衰然有衰而复盛者有衰而不复反
 者若举大运而言则三王不如五帝之盛两汉不如
 三王之盛又其下不如汉之盛至其中间又有多少
 盛衰如三代衰而汉盛汉衰而魏盛此是衰而复盛
 之理譬如月既晦则再生四时往复来也若论天地
 之大运举其大体而言则有日衰削之理如人生百
卷十八 第 31a 页 WYG0698-0161a.png
 年虽赤子才生一日便是减一日也形体日自长而
 数日自减不相害也
天下有多少才只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
 且古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今人怎生会得古
 人于诗如今人歌曲一般虽闾巷童稚皆习闻其说
 而晓其义故能兴起于诗后世老师宿儒尚不能晓
 其义怎生责得学者是不得兴于诗也古礼既废人
 伦不明以至治家皆无法度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
卷十八 第 31b 页 WYG0698-0161b.png
 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
 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古之成材也易今之
 成材也难
今习俗如此不美然人却不至大故薄恶者只是为善
 在人心者不可忘也魏郑公言使民浇漓不复返朴
 今当为鬼为魅此言甚是只为秉彝在人虽俗甚恶
 亦灭不得
苏季明问中之道与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同否曰非
卷十八 第 32a 页 WYG0698-0161c.png
 也喜怒哀乐未发是言在中之义只一个中字但用
 不同或曰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曰不可既
 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思即
 是已发(思与喜怒/哀乐一般)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又
 问吕学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信斯言也
 恐无著模如之何而可曰看此语如何地下若言存
 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
 乐未发之前则不可又问学者于喜怒哀乐发时固
卷十八 第 32b 页 WYG0698-0161d.png
 当勉强裁抑于未发之前当如何用功曰于喜怒哀
 乐未发之时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涵养久则
 喜怒哀乐发自中节或曰有未发之中有既发之中
 曰非也既发时便是和矣发而中节固是得中(时中/之类)
 只为将中和来分说便是和也
季明问先生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在中之义不
 识何意曰只喜怒哀乐不发便是中也曰中莫无形
 体只是个言道之题目否曰非也中有甚形体然既
卷十八 第 33a 页 WYG0698-0162a.png
 谓之中也须有个形象曰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
 否曰虽耳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曰中是
 有时而中否曰何时而不中以事言之则有时而中
 以道言之何时而不中曰固是所为皆中然而观于
 四者未发之时静时自有一般气象及至接事时又
 自别何也曰善观者不如此却于喜怒哀乐已发之
 际观之贤且说静时如何曰谓之无物则不可然自
 有知觉处曰既有知觉却是动也怎生言静人说复
卷十八 第 33b 页 WYG0698-0162b.png
 其见天地之心皆以谓至静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
 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得谓之静自古儒者皆
 言静见天地之心唯某言动而见天地之心或曰莫
 是于动上求静否曰固是然最难释氏多言定圣人
 便言止且如物之好须道是好物之恶须道是恶物
 自好恶关我这里甚事若说道我只是定更无所为
 然物之好恶亦自在里故圣人只言止所谓止如人
 君止于仁人臣止于敬之类是也易之艮言止之义
卷十八 第 34a 页 WYG0698-0162c.png
 曰艮其止止其所也言随其所止而止之人多不能
 止盖人万物皆备遇事时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
 而出才见得这事重便有这事出若能物各付物便
 自不出来也或曰先生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下动
 字下静字曰谓之静则可然静中须有物始得这里
 便(一作/最)是难处学者莫若且先理会得敬能敬则自
 知此矣或曰敬何以用功曰莫若主一季明曰炳常
 患思虑不定或思一事未了佗事如麻又生如何曰
卷十八 第 34b 页 WYG0698-0162d.png
 不可此不诚之本也须是习习能专一时便好不拘
 思虑与应事皆要求一或曰当静坐时物之过乎前
 者还见不见曰看事如何若是大事如祭祀前旒蔽
 明黈纩充耳凡物之过者不见不闻也若无事时目
 须见耳须闻或曰当敬时虽见闻莫过焉而不留否
 曰不说道非礼勿视勿听勿者禁止之辞才说弗字
 便不得也问杂说中以赤子之心为己发是否曰已
 发而去道未远也曰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若何曰取
卷十八 第 35a 页 WYG0698-0163a.png
 其纯一近道也曰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曰圣
 人之心如镜如止水
问日中所不欲为之事夜多见于梦此何故也曰只是
 心不定今人所梦见事岂特一日之间所有之事亦
 有数十年前之事梦见之者只为心中旧有此事平
 日忽有事与此事相感或气相感然后发出来故虽
 白日所憎恶者亦有时见于梦也譬如水为风激而
 成浪风既息浪犹汹涌未己也若存养久底人自不
卷十八 第 35b 页 WYG0698-0163b.png
 如此圣贤则无这个梦只有朕兆便形于梦也人有
 气清无梦者亦有气昏无梦者圣人无梦气清也若
 人困甚时更无梦只是昏气蔽隔梦不得也若孔子
 梦周公之事与常人梦别人于梦寐间亦可以卜自
 家所学之浅深如梦寐颠倒即是心志不定操存不
 固(如杨子/江宿浪)
问人心所系著之事则夜见于梦所著事善夜梦见之
 者莫不害否曰虽是善事心亦是动凡事有朕兆入
卷十八 第 36a 页 WYG0698-0163c.png
 梦者却无害舍此皆是妄动或曰孔子尝梦见周公
 当如何曰此圣人存诚处也圣人欲行周公之道故
 虽一梦寐不忘周公及既衰知道之不可行故不复
 梦也然所谓梦见周公岂是夜夜与周公语也人心
 虽要定使佗思时方思乃是今人都由心曰心谁使
 之曰以心使心则可人心自由便放去也
政也者蒲芦也言化之易也螟与与果蠃自是二物但
 气类相似然祝之久便能肖政之祝人宜甚于蒲芦
卷十八 第 36b 页 WYG0698-0163d.png
 矣然蒲芦二物形质不同尚祝之可化人与圣人形
 质无异岂学之不可至耶
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
 不诚无物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说彻头彻尾不诚更
 有甚物也其次致曲曲偏曲之谓非大道也曲能有
 诚就一事中用志不分亦能有诚且如技艺上可见
 养由基射之类是也诚则形诚后便有物如立则见
 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如有所立卓尔皆若
卷十八 第 37a 页 WYG0698-0164a.png
 有物方见如无形是见何也也形则著又著见也著
 则明是有光辉之时也明则动诚能动人也君子所
 过者化岂非动乎或曰变与化何别曰变如物方变
 而未化化则更无旧迹自然之谓也庄子言变大于
 化非也
问命与遇何异(张横渠云行同报异/犹难语命语遇可也)先生曰人遇不遇
 即是命也曰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岂命一乎曰是
 亦命也只遇著白起便是命当如此又况赵卒皆一
卷十八 第 37b 页 WYG0698-0164b.png
 国之人使是五湖四海之人同时而死亦是常事又
 问或当形而王或为相而饿死或先贵后贱或先贱
 后贵此之类皆命乎曰莫非命也既曰命便有此不
 同不足怪也
问人之形体有限量心有限量否曰论心之形则安得
 无限量又问心之妙用有限量否曰自是人有限量
 以有限之形有限之气苟不通(一作/用)之以道安得无
 限量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
卷十八 第 38a 页 WYG0698-0164c.png
 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苟能通之
 以道又岂有限量天下更无性外之物若云有限量
 除是性外有物始得
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
 身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
 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谓之水
 至于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却谓之流也
问喜怒出于性否曰固是才有生识便有性有性便有
卷十八 第 38b 页 WYG0698-0164d.png
 情无性安得情又问喜怒出于外如何曰非出于外
 感于外而发于中也问性之有喜怒犹水之有波否
 曰然湛然平静如镜者水之性也及遇沙石或地势
 不平便有湍激或风行其上便为波涛汹涌此岂水
 之性也哉人性中只有四端又岂有许多不善底事
 然无水安得波浪无性安得情也
问人性本明因何有蔽曰此须索理会也孟子言人性
 善是也虽荀杨亦不知性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
卷十八 第 39a 页 WYG0698-0165a.png
 能明性也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
 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
 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又问愚可变否曰可孔子
 谓上智与下愚不移然亦有可移之理惟自暴自弃
 者则不移也曰下愚所以自暴弃者才乎曰固是也
 然却道佗不可移不得性只一般岂不可移却被他
 自暴自弃不肯去学故移不得使肯学时亦有可移
 之理
卷十八 第 39b 页 WYG0698-0165b.png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
 条平坦底道路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
 且如随卦言君子向晦入宴息解者多作遵养时晦
 之晦或问作甚晦字曰此只是随时之大者向晦则
 宴息也更别有甚义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以浅近
 看佗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远处如近处怎
 生强要凿教深远得杨子曰圣人之言远如天贤人
 之言近如地某与改之曰圣人之言其远如天其近
卷十八 第 40a 页 WYG0698-0165c.png
 如地
学者不泥文义者又全背却远去理会文义者又滞泥
 不通如子濯孺子为将之事孟子只取其不背师之
 意人须就上面理会事君之道如何也又如万章问
 舜完廪浚井事孟子只答佗大意人须要理会浚井
 如何出得来完廪又怎生下得来若此之学徒费心
 力
问圣人之经旨如何能穷得曰以理义去推索可也学
卷十八 第 40b 页 WYG0698-0165d.png
 者先须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个要约处以此观他
 经甚省力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
 自然见得长短轻重某尝语学者必先看论语孟子
 今人虽善问未必如当时人借使问如当时人圣人
 所答不过如此今人看论孟之书亦如见孔孟何异
孟子养气一篇诸君宜潜心玩索须是实识得方可勿
 忘勿助长只是养气之法如不识怎生养有物始言
 养无物又养个甚么浩然之气须见是一个物如颜
卷十八 第 41a 页 WYG0698-0166a.png
 子言如有所立卓尔孟子言跃如也卓尔跃如分明
 见得方可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此观人之法心之精微言有
 不得者不可便谓不知此告子浅近处
持其志无暴其气内外交相养也
配义与道谓以义理养成此气合义与道方其未养则
 气自是气义自是义及其义成浩然之气则气与义
 合矣本不可言合为未养时言也如言道则是一个
卷十八 第 41b 页 WYG0698-0166b.png
 道都了若以人而言则人自是人道自是道须是以
 人行道始得(言义又言道道体也义/用也就事上便言义)
北宫黝之勇必行孟施舍无惧子夏之勇本不可知却
 因北宫黝而可见子夏是笃信圣人而力行曾子是
 明理
问必有事焉当用敬否曰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
 须当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又问
 义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义在心内苟不主义浩
卷十八 第 42a 页 WYG0698-0166c.png
 然之气从何而生理只是发而见于外者且如恭敬
 币之未将也恭敬虽因币帛威仪而后发见于外然
 须心有此恭敬然后著见若心无恭敬何以能尔所
 谓德者得也须是得于己然后谓之德也(币之未将/之时已有)
 (恭敬非因币帛/而后有恭敬也)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
 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无义也若只守一个敬
 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著
 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
卷十八 第 42b 页 WYG0698-0166d.png
 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又问义只在事上如
 何曰内外一理岂特事上求合义也
问人敬以直内气便能充塞天地否曰气须是养集义
 所生积集既久方能生浩然气象人但看所养如何
 养得一分便有一分养得二分便有二分只将敬安
 能便到充塞天地处且气自是气体所充自是一件
 事敬自是敬怎生便合得如曰其为气配义与道若
 说气与义时自别怎生便能使气与义合
卷十八 第 43a 页 WYG0698-0167a.png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一也何以言相近曰此只是言
 气质之性如俗言性急性缓之类性安有缓急此言
 性者生之谓性也又问上智下愚不移是性否曰此
 是才须理会得性与才所以分处又问中人以上可
 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是否否曰固是然此
 只是大纲说言中人以上可以与之说近上话中人
 以下不可以与说近上话也生之谓性凡言性处须
 看他立意如何且如言人性善性之本也生之谓性
卷十八 第 43b 页 WYG0698-0167b.png
 论其所禀也孔子言性相近若论其本岂可言相近
 只论其所禀也告子所云固是为孟子问佗他说便
 不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此言人
 陷溺其心者非关才事才犹言材料曲可以为轮直
 可以为梁栋若是毁凿坏了岂关才事下面不是说
 人皆有四者之心或曰人材有美恶岂可言非才之
 罪曰才有美恶者是举天下之言也若说一人之才
卷十八 第 44a 页 WYG0698-0167c.png
 如因富岁而赖因凶岁而暴岂才质之本然邪
问舍则亡心有亡何也曰否此只是说心无形体才主
 著事时(先生以/目视地)便在这里才过了便不见如出入无
 时莫知其乡此句亦须要人理会心岂有出入亦以操
 舍而言也放心谓心本善而流于不善是放也
问尽己之谓忠莫是尽诚否既尽己安有不诚尽己则
 无所不尽如孟子所谓尽心曰尽心莫是我有恻隐
 羞恶如此之心能尽得便能知性否曰何必如此数
卷十八 第 44b 页 WYG0698-0167d.png
 只是尽心便了才数著便不尽(如数一百少却/一便为不尽也)大抵
 禀于天曰性而所主在心才尽心即是知性知性即
 是知天矣(罗本以为/吕与叔问)
问出辞气莫是于言语上用工夫否曰须是养乎中自
 然言语顺理今人熟底事说得便分明若是生事便
 说得蹇涩须是涵养久便得自然若是慎言语不妄
 发此却可著力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自
卷十八 第 45a 页 WYG0698-0168a.png
 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
 之思而不得然后为佗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佗
 说不然非独佗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也
孔子既知宋桓魋不能害己又却微服过宋舜既见象
 之将杀已而又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国祚长短自有
 命数人君何用汲汲求治禹稷救饥溺者过门不入
 非不知饥溺而死者自有命又却救之如此其急数
 者之事何故如此须思量到道并行而不相悖处可
卷十八 第 45b 页 WYG0698-0168b.png
 也(今且说圣人非不知命然于/人事不得不尽此说未是)
问圣人与天道何异曰无异圣人可杀否曰圣人智足
 以周身安可杀也只如今有智虑人己害他不得况
 于圣人曰昔瞽瞍使舜完廪浚井舜知其欲杀已而
 逃之乎曰本无此事此是万章所传闻孟子更不能
 理会这下事只且说舜心也如下文言琴朕干戈朕
 二嫂使治朕栖尧为天子安有是事
问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不知圣人何
卷十八 第 46a 页 WYG0698-0168c.png
 以因学易后始能无过曰先儒谓孔子学易后可以
 无过此大段失却文意圣人何尝有过如待学易后
 无大过却是未学易前尝有大过也此圣人如未尝
 学易何以知其可以无过盖孔子时学易者支离易
 道不明仲尼既修佗经惟易未尝发明故谓弟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期之五十然后赞易则学易
 者可以无大过差若所谓赞易道而黜八索是也(前/此)
 (学易者甚众其说多过圣人使弟/子俟其赞而后学之其过鲜也)
卷十八 第 46b 页 WYG0698-0168d.png
问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曰此是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
 圣人教人只是如此既博之以文而后约之以礼所
 谓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博与约相对圣人
 教人只此两字博是博学多识多闻多见之谓约只
 是使之知要也又问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
 以弗畔矣夫与此同乎曰这个只是浅近说言多闻
 见而约束以礼虽未能知道庶几可以弗畔于道此
 言善人君子多识前言往行而能不犯非礼者尔非
卷十八 第 47a 页 WYG0698-0169a.png
 颜子所以学于孔子之谓也又问此莫是小成否曰
 亦未是小成去知道甚远如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
 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闻见与知之甚异此只是
 闻之者也又曰圣人之道知之莫甚难曰圣人之道
 安可以难易言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
 言难以阻人之进仲尼但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此言极有涵畜意思孟子言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
 哉只下这一个岂字便露筋骨圣人之言不如此如
卷十八 第 47b 页 WYG0698-0169b.png
 下面说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馀师这数句却
 说得好孔孟言有异处亦须自识得
或问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
 何敢死然设使孔子遇难颜渊有可死之理否曰无
 可死之理除非是斗死然斗死非颜子之事若云遇
 害又不当言敢不敢也又问使孔子遇害颜子死之
 否乎曰岂特颜子之于孔子也若二人同行遇难固
 可相死也又问亲在则如之何曰且譬如二人捕虎
卷十八 第 48a 页 WYG0698-0169c.png
 一人力尽一人须当同去用力如执干戈卫社稷到
 急处便遁逃去之言我有亲是大不义也当此时岂
 问有亲无亲但当预先谓吾有亲不可行则止岂到
 临时却自规避也且如常人为不可独行也须结伴
 而出至如亲在为亲图养须出去亦须结伴同去便
 有患难相死之道昔有二人同在嵩山同出就店饮
 酒一人大醉卧在地上夜深归不得一人又无力扶
 持寻常旷野中有虎豹盗贼此人遂只在傍直守到
卷十八 第 48b 页 WYG0698-0169d.png
 晓不成不顾了自归也此义理所当然者也礼言亲
 在不许友以死者此言亦在人用得盖有亲在可许
 友以死者有亲不在不可许友以死者可许友以死
 如二人同行之类是也不可许友以死如战国游侠
 为亲不在乃为人复雠甚非理也
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迁乙之说是否
 曰是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氏而后能曰只被说得
 粗了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
卷十八 第 49a 页 WYG0698-0170a.png
 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舜何与焉盖因是人
 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无怒也譬如明镜
 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
 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且如怒一人
 对那人说话能无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
 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尝
 有怒此莫是甚难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今人见有
 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劳矣圣人
卷十八 第 49b 页 WYG0698-0170b.png
 心如止水
问颜子勇乎曰孰勇于颜子观其言曰舜何人也予何
 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孰勇于颜子如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之类抑可谓大勇者矣
曾子传圣人道(一作/学)只是一个诚笃语曰参也鲁如圣
 人之门子游子夏之言语子贡子张之才辨聪明者
 甚多卒传圣人之道者乃质鲁之人人只要一个诚
 实圣人说忠信处甚多曾子孔子在时甚少后来所
卷十八 第 50a 页 WYG0698-0170c.png
 学不可测且易箦之事非大贤以上作不得曾子之后
 有子思便可见
曾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不合礼何也曰曾
 子者过于厚者也圣人大中之道贤者必俯而就不
 肖者必跂而及若曾子之过过于厚者也若众人必
 当就礼法自大贤以上则看佗如何不可以礼法拘
 也且守社稷者国君之职也太王则委而去之守宗
 庙者天子之职也尧舜则以天下与人如三圣贤则
卷十八 第 50b 页 WYG0698-0170d.png
 无害佗人便不可然圣人所以教人之道大抵使之
 循礼法而已
金声而玉振之此孟子为学者言终始之义也乐之作
 始以金奏而以玉声终之诗曰依我磬声是也始于
 致知智之事也行所知而至其极圣之事也易曰知
 至至之知终终之是也
惟圣人然后践形言圣人尽得人道也人得天地之正
 气而生与万物不同既为人须尽得人理众人有之
卷十八 第 51a 页 WYG0698-0171a.png
 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尽能践形者唯圣人也
佚道使民谓本欲佚之也故虽劳而不怨生道杀民谓
 本欲生之也且如救水火是求所以生之也或有焚
 溺而死者却虽死不怨
仁言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如仁闻谓风声足以
 感动人也此尤见仁德之昭著也
问行之而不著习矣而不察曰此言大道如此而人由
 之不知也行之而不著谓人行之而不明晓也习矣
卷十八 第 51b 页 WYG0698-0171b.png
 而不察谓人习之而不省察也曰先生有言虽孔门
 弟子亦有此病何也曰在众人习而不察者只是饥
 食渴饮之类由之而不自知也如孔门弟子却是闻
 圣人之化入于善而不自知也众者言众多也
问可以取可以无取天下有两可之事乎曰有之如朋
 友之馈是可取也然己自可足是不可取也才取之
 便伤廉矣曰取伤廉固不可然与伤惠何害曰是有
 害于惠也可以与然却可以不与若与之时财或不
卷十八 第 52a 页 WYG0698-0171c.png
 瞻却于合当与者无可与之且博施济众固圣人所
 欲然却五十者方衣帛七十者方食肉如使四十者
 衣帛五十者食肉岂不更好然力不可以给合当衣
 帛食肉者便不足也此所以伤惠
问人有不为然后可以有为曰此只是有所择之人能
 择其可为不可为也才有所不为便可以有为若无
 所不为岂能有为邪
问非礼之礼非义之义何谓也曰恭本为礼过恭是非
卷十八 第 52b 页 WYG0698-0171d.png
 礼之礼也以物与人为义过与是非义之义也曰此
 事何止大人不为曰过恭过与是细人之事犹言妇
 人之仁也只为佗小了大人岂肯如此
问天民天吏大人何以别曰顺天行道者天民也顺天
 为政者天吏也大人者又在二者之上孟子曰充实
 而有光辉之谓大圣人岂不为天民天吏如文王伊
 尹是也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非
 是圣人上别有一等神人但圣人有不可知处便是
卷十八 第 53a 页 WYG0698-0172a.png
 神也化与变化之化同若到圣人更无差等也或曰
 尧舜禹汤文武如何曰孔子尝论尧舜矣如曰惟天
 为大惟尧则之如此等事甚大惟尧舜可称也若汤
 武虽是事不同不知是圣人不是圣人或曰可以汤
 武之心求之否曰观其心如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虽
 得天下不为此等事大贤以上人方(一作/言)为得若非
 圣人亦是亚圣一等人也若文王则分明是大圣人
 也禹又分明如汤武观舜称其不矜不伐与孔子言
卷十八 第 53b 页 WYG0698-0172b.png
 无间然之事又却别有一个气象大抵生而知之与
 学而知之及其成功一也
舜季明问舜执其两端注以为过不及之两端是乎曰
 是曰既过不及又何执乎曰执犹今之所谓执持使
 不得行也舜执持过不及使民不得行而用其中使
 民行之也又问此执与汤执中何如曰执是一个执
 舜执两端是执持而不用汤执中而不失将以用之
 也若子莫执中却是子莫见杨墨过不及遂于过不
卷十八 第 54a 页 WYG0698-0172c.png
 及二者之间执之却不知有当摩顶放踵利天下时
 有当拔一毛利天下不为时执中而不通变与执一
 无异
季明问君子时中莫是随时否曰是也中字最难识须
 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
 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
 此类可见矣且如初寒时则薄裘为中如在盛寒而
 用初寒之裘则非中也更如三过其门不入在禹稷
卷十八 第 54b 页 WYG0698-0172d.png
 之世为中若居陋巷则不中矣居陋巷在颜子之时
 为中若三过其门不入则非中也或曰男女不授受
 之类皆然曰是也男女不授受中也在丧祭则不如
 此矣
问尧舜汤武事迹虽不同其心德有间否曰无间曰孟子
 言尧舜性之汤武身之汤武岂不性之邪曰尧舜生
 知汤武学而知之及其成功一也身之言履之也反
 之言归于正也
卷十八 第 55a 页 WYG0698-0173a.png
或问夫子贤于尧舜信诸曰尧舜岂可贤也但问人推
 尊夫子之道以谓仲尼垂法万世故云尔然三子之
 论圣人皆非善称圣人者如颜子便不如此道但言
 仲之弥高钻之弥坚而已后来如曾子善形容圣人
 气象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又乡党一篇形
 容得圣人动容注措甚好使学者宛如见圣人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澜湍急处于此便见源之无穷今
 人以波对澜非也下文日月有明容光必照以言其
卷十八 第 55b 页 WYG0698-0173b.png
 容光无不照故知日月之明无穷也
问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
 存之且人与禽兽甚悬绝矣孟子言此言莫是只在
 去之存之上有不同处曰固是人只有个天理却不
 能存得更做甚人也泰山孙明复有诗云人亦天地
 一物尔饥食渴饮无休时若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
 兽安须眉上面说人与万物皆生于天地意思下面
 二句如此或曰退之杂说有云人有貌如牛首蛇形
卷十八 第 56a 页 WYG0698-0173c.png
 鸟喙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乎即有颜如渥丹者
 其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乎此意如何
 曰某不尽记其文然人只要存一个天理
问守身如何曰守身守之本既不能守身更说甚道义曰
 人说命者多不守身何也曰便是不知命孟子曰知
 命者不立岩墙之下或曰不说命者又不敢有为曰
 非特不敢为又有多少畏恐然二者皆不知命也
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司马迁以私意妄
卷十八 第 56b 页 WYG0698-0173d.png
 窥天道而论伯夷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者
 可谓善人非邪天道之大安可以一人之故妄意窥
 测如曰颜何为而夭蹠何为而寿皆指一人计较天
 理非知天也
问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然亦是命否曰圣人只教人
 顺受其正不说命或曰桎梏死者非命乎曰孟子自
 说了莫非命也然圣人不说是命
故者以利为本故是本如此也才不利便害性利只是
卷十八 第 57a 页 WYG0698-0174a.png
 顺天下只是一个利孟子言周易所言一般只为后
 人趋著利便有弊故孟子拔本塞源不肯言利其不
 信孟子者却道不合非利李觏是也其信者又直道
 不得近利人无利只是生不得安得无利且譬如椅
 子人坐此便安是利也如求安不已又要褥子以求
 温暖无所不为然后夺之于君夺之于父此其趋利
 之弊也利只是一个利只为人用得别
博弈小数不专心致志犹不可得况学道而悠悠安可
卷十八 第 57b 页 WYG0698-0174b.png
 得也仲尼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
 如学也又问朝闻道夕死可矣不知圣人有甚事来
 迫切了底死地如此文意不难会须是求其所以如
 此何故始得圣人固是生知犹如此说所以教人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才说姑待来日便不可也
子之燕居申申夭夭如何曰申申是和乐中有中正气
 象夭夭是舒泰气象此皆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
 申申字说不尽故更著夭夭字今人不怠惰放肆必
卷十八 第 58a 页 WYG0698-0174c.png
 太严厉严厉时则著此四字不得放肆时亦著此四
 字不得除非是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问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何以为知曰只此两句说
 知亦尽且人多敬鬼神者只是惑远者又不能敬能
 敬能远可谓知矣又问莫是知鬼神之道然后能敬
 能远否曰亦未说到如此深远处且大纲说当敬不
 惑也问今人奉佛莫是惑否曰是也敬佛者不惑不
 敬者只是孟浪不信又问佛当敬否曰佛亦是胡人
卷十八 第 58b 页 WYG0698-0174d.png
 之贤智者安可慢也至如阴阳卜筮择日之事今人信
 者必惑不信者亦是孟浪不信如出行忌太白之类
 太白在西不可西行有人在东方居不成都不得西
 行又却初行日忌次日便不忌次日不成不冲太白
 也如使太白为一人为之则鬼神亦劳矣(如行遇风/雨之类则)
 (凡在行者/皆遇之也)大抵人多记其偶中耳
问伯夷不念旧恶何也曰此清者之量伯夷之清若推
 其所为须不容于世必负石赴河乃已然却为他不
卷十八 第 59a 页 WYG0698-0175a.png
 念旧恶气象甚宏裕此圣人深知伯夷处问伯夷叩
 马谏武王义不食周粟有诸曰叩马则不可知非武
 王诚有之也只此便是佗隘处君尊臣卑天下之常
 理也伯夷知守常理而不知圣人之变故隘不食周
 粟只是不食其禄非饿而不食也至如史记所载谏
 词皆非也武王伐商即位已十一(一作/二)年矣安得父
 死不葬之语
问伐国不问仁人如何曰不知怎生地伐国如武王伐
卷十八 第 59b 页 WYG0698-0175b.png
 纣都是仁人如柳下惠之时则不可当时诸侯以土
 地之故糜烂其民皆不义之伐宜仁人不忍言也
问宋襄公不鼓不成列如何曰此愚也既与他战又却
 不鼓不成列必待成列图个甚
问羊祜陆抗之事如何曰如送绢偿禾之事甚好至抗
 饮祜药则不可羊祜虽不是酖人底人然两军相向
 其所饷药自不当饮
问用兵掩其不备出其不意之意使王者之师当如此
卷十八 第 60a 页 WYG0698-0175c.png
 否曰固是用兵须要胜不成要败既要胜须识所以胜
 之之道但汤武之兵自不烦如此罔有敌于我师自
 可见然汤亦尝升自陑陑亦间道且如两军相向必
 择地可攻处攻之右实则攻左左实则攻右不成道
 我不用计也且如汉楚既约分鸿沟乃复还袭之此
 则不可如韩信囊沙壅水之类何害他师众非我敌
 决水使他一半不得渡自合如此有甚不得处又问
 问谍之事如何曰这个不可也
卷十八 第 60b 页 WYG0698-0175d.png
问冉子为子华请粟而与之少原思为之宰则与之多
 其意如何曰原思为宰宰必受禄禄自有常数故不
 得而辞子华使于齐师使弟子不当有所请冉子请
 之自不是故圣人与之少佗理会不得又请益再与
 之亦少圣人宽容不欲直拒他冉子终不喻也
问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漆雕开未可仕
 孔子使之仕何也曰据佗说这一句言语自是仕有
 馀兼孔子道可以仕必是实也如由也志欲为千乘
卷十八 第 61a 页 WYG0698-0176a.png
 之国孔子止曰可使治其赋求也欲为小邦孔子止
 曰可使为之宰之类由求之徒岂止如此圣人如此
 言便是优为之也
问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言讳君之恶是否曰是
 何以归过于己曰非是归过于己此事却是陈司败
 欲使巫马期以娶同姓之事去问是知礼不知礼却
 须要回报言语也圣人只有一个不言而已若说道
 我为讳君之恶不可也又不成却以娶同姓为礼亦
卷十八 第 61b 页 WYG0698-0176b.png
 不可也只可道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问行不由径径是小路否曰只是不正当处如履田畴
 之类不必不由小路昔有一人因送葬回不觉被仆
 者引自他道归行数里方觉不是却须要回就大路
 上若此非中理若使小路便于往来由之何害
问古者何以不修墓曰所以不修墓者欲初为墓时必
 使至坚固故须必诚必敬若不诚敬安能至久曰孔
 子为墓何以速崩如此邪曰非孔子也孔子先反修
卷十八 第 62a 页 WYG0698-0176c.png
 虞事使弟子治之弟子诚敬不至才雨而墓崩其为
 之不坚固可知然修之亦何害圣人言不修者所以
 深责弟子也
问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孔子何以
 不从君子而从野人曰请诸君细思之曰先儒有变
 文从质之说是否曰固是然君子野人者据当时谓
 之君子野人也当时谓之野人是言文质相称者也
 当时谓之君子则过乎文者也是以不从后进而从
卷十八 第 62b 页 WYG0698-0176d.png
 先进也盖当时文弊已甚故仲尼欲救之云尔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中庸曰施诸
 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解此两句然此两句甚难
 行故孔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问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何以为达曰此
 正是达也只好义与下人已是达了人所以不下人
 者只为不达达则只是明达察言而观色非明达而
 何又问子张之问达如何曰子张之意以人知为达
卷十八 第 63a 页 WYG0698-0177a.png
 才达则人自知矣此更不须理会子张之意专在人
 知故孔子痛抑之又曰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
 之不疑也学者须是务是不要近名方是有意近名
 则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
 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清浊虽不同然其利心则
 一也今市井闾巷之人却不为名为名而学者志于
 名而足矣然其心犹恐人之不知韩退之直是会道
 言语曰内不足者急于人知沛然有馀厥闻四驰大
卷十八 第 63b 页 WYG0698-0177b.png
 抵为名者只是内不足内足者自是无意于名如孔
 子言疾没世而名不称此一句人多错理会此只是
 言君子惟患无善之可称当汲汲为善非是使人求
 名也
问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知怨在己在人曰在己曰既
 在己舜何以有怨曰怨只是一个怨但其用处不同
 舜自是怨如舜不怨却不是也学须是通不得如此
 执泥如言仁者不忧又却言作易者其有忧患须要
卷十八 第 64a 页 WYG0698-0177c.png
 知用处各别也天下只有一个忧字一个怨字既有
 此二字圣人安得无之如王通之言甚好但为后人
 附会乱却如魏徵问圣人有忧乎曰天下皆忧吾独
 得无忧问疑曰天下皆疑吾独得无疑谓董常曰乐
 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如此自不相害说
 得极好至下面数句言心迹之判便不是此皆人人
 附会适所以为赘也
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圣人不使知之邪是民
卷十八 第 64b 页 WYG0698-0177d.png
 自不可知也曰圣人非不欲民知之也盖圣人设教
 非不欲家喻户晓比屋皆可封也盖圣人但能使天
 下由之耳安能使人人尽知之此是圣人不能故曰
 不可使知之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岂圣人之心是后
 世朝三暮四之术也某尝与谢景温说此一句他争
 道朝三暮四之术亦不可无圣人亦时有之此大故
 无义理说圣人顺人情处亦有之岂有为朝三暮四
 之术哉(谢景温一/作赵景平)
卷十八 第 65a 页 WYG0698-0178a.png
问为政迟速曰仲尼尝言之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
 可也三年有成仲尼言有成者盖欲立致治之功业
 如尧舜之时夫是之谓有成此圣人之事佗人不可
 及某尝言后世之论治者皆不中理汉公孙丞相言
 三年而化臣弘尚切迟之唐李石谓十年责治太迫
 此二者皆率尔而言圣人之言自有次序所谓期月
 而已可也者谓纪纲布也三年有成治功成也圣人
 之事后世虽不敢望如此然二帝之治惟圣人能之
卷十八 第 65b 页 WYG0698-0178b.png
 三王以下事业大贤可为也又问孔子言用我者三
 年有成言王者则曰必世而后仁何也曰所谓仁者
 风移俗易民归于仁天下变化之时此非积久何以
 能致其曰必世理之然也有成者谓法度纪纲有成
 而化行也如欲民仁非必世安可
问大则不骄化则不吝此语何如曰若以大而化之解
 此则未是然大则不骄此句却有意思只为小便骄
 也化则不吝化煞高不吝未足以言之骄与吝两字
卷十八 第 66a 页 WYG0698-0178c.png
 正相对骄是气盈吝是气歉曰吝何如则是曰吝是
 吝啬也且于啬上看便见得吝啬止是一事且人若
 吝时于财上亦不足于事上亦不足凡百事皆不足
 必有歉歉之色也曰有周公之才之义使骄且吝其
 馀不足观也已此莫是甚言骄吝之不可否曰是也
 若言周公之德则不可下吝骄字此言虽才如周公
 骄吝亦不可也
仲尼当周衰微辙环天下颜子何以不仕曰此仲尼之任
卷十八 第 66b 页 WYG0698-0178d.png
 也使孔子得行其道颜子不仕可矣然孔子既当此
 任则颜子足可闭户为学也
孟子有功于圣人不可言如仲尼只说一个仁字(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
 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未知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时无所不至及至醒也莫不
 愧耻人之未知学者自视以为无缺及既知学反思
 前日所为则骇且惧矣
卷十八 第 67a 页 WYG0698-0179a.png
圣人六经皆不得已而作如耒耜陶冶一不制则生人
 之用熄后世之言无之不为缺有之徒为赘虽多何
 益也圣人言虽约无有包含不尽处
言贵简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杜元凯却有此语云言高
 则旨远辞约则义微大率言语须是含蓄而有馀意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
中庸之书其味无穷极索玩味
问坎之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何义也曰坎险
卷十八 第 67b 页 WYG0698-0179b.png
 之时也此时圣人论大臣处险难之法樽酒簋贰用
 缶谓当险难之时更用甚得无非是用至诚也纳约
 自牖言欲纳约于君当自明处牖者开明之处也欲
 开悟于君若于君所蔽处何由入得如汉高帝欲易
 太子他人皆争以嫡庶之分夫嫡庶之分高祖岂不
 知得分明直知不是了犯之此正是高祖所蔽处更
 岂能晓之独留侯招致四皓此正高祖所明处盖高
 祖自匹夫有天下皆豪杰之力故惮之留侯以四皓
卷十八 第 68a 页 WYG0698-0179c.png
 辅太子高祖知天下豪杰归心于惠帝故更不易也
 昔秦伐魏欲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左师触龙请
 见云云遂以长安君为质焉夫太后只知爱子更不
 察利害故左师以爱子之利害开悟之也
易八卦之位元不曾有人说先儒以谓乾位西北坤位
 西南然乾坤任六子而自处于无为之地此大故无
 义理风雷山泽之类便是天地之用岂天地外别有
 六子如人生六子则有各任以事而父母自閒风雷
卷十八 第 68b 页 WYG0698-0179d.png
 之类于天地间如人生之有耳目手足便是人之用
 也岂可谓手足耳目皆用而身无为乎因见卖兔者
 曰圣人见河图洛书而画八卦然何必图书只看此
 兔亦可作八卦数便此中可起古圣人只取神物之
 至著者耳只如树木亦可见数兔何以无尾有血无
 脂只是为阴物大抵阳物尾长阳盛者尾愈长如雉
 是盛阳之物故尾极长又其身文明今之行车者多
 植尾于车上以候雨晴如天将雨则尾先垂向下才
卷十八 第 69a 页 WYG0698-0180a.png
 晴便直立
或问刘牧言上经言形器以上事下经言形器以下事
 曰非也上经言云雷屯云雷岂无形也曰牧又谓上
 经是天地生万物下经是男女生万物曰天地中只
 是一个生人之生于男女即是天地之生安得为异
 曰牧又谓乾坤与坎离男女同生曰非也譬如父母
 生男女岂男女与父母同生既有乾坤方三索而得
 六子若曰乾坤生时六子生理同有则有此理谓乾
卷十八 第 69b 页 WYG0698-0180b.png
 坤坎离同生岂有此事既是同生则何言六子耶
或曰凡物之生各随气胜处化曰何以见曰如木之生
 根既长大却无处去曰克也曰既尅则是土化为木
 矣曰不是化只是克五行只古人说迭王字说尽了
 只是个盛衰自然之理也人多言五行无土不得木
 得土方能生火火得土方能生金故土寄王于四时
 某以为不然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只是迭盛也
卷十八 第 70a 页 WYG0698-0180c.png
问刘牧以坎离得正性艮巽得偏性如何曰非也佗据
 方位如此说如居中位便言得中气其馀岂不得中
 气也或曰五行是一气曰人以为一物某道是五物
 既谓之五行岂不是五物也五物备然后能生且如
 五常谁不知是一个道既谓之五常安得混而为一
 也
问刘牧以下经四卦相交如何曰怎生地交若论相交
 岂特四卦如屯蒙师比皆是相交(一颠/一劄)卦之序皆有
卷十八 第 70b 页 WYG0698-0180d.png
 义理有相反者有相生者爻变则义变也(下来却似/义起然亦)
 (是以爻也爻/变则义变)刘牧言两卦相比上经二阴二阳相交
 下经四阳四阴相交是否曰八卦已相交了及重卦
 只取二象相交为义岂又于卦画相交也易须是默
 识心通只如此穷文义徒费力
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何也曰人只以耳目所见闻者
 为显见所不见闻者为隐微然不知理却甚显也且
 如昔人弹琴见螳螂捕蝉而闻者以为有杀声杀在
卷十八 第 71a 页 WYG0698-0181a.png
 心而人闻其琴而知之岂非显乎人有不善自谓人
 不知之然天地之理甚著不可欺也曰如杨震四知
 然否曰亦是然而若说人与我固分得若说天地只
 是一个知也且如水旱亦有所致如虐虐之政所感
 此人所共见者固是也然有不善之心积之多者亦
 足以动天地之气如疾疫之气亦如此不可道事至
 目前可见然后为见也更如尧舜之民何故仁寿桀
 纣之民何故鄙夭才仁便寿才鄙便夭寿夭乃是善
卷十八 第 71b 页 WYG0698-0181b.png
 恶之气所致仁则善气也所感者亦善善气所生安
 得不寿鄙则恶气也所感者亦恶恶气所生安得不
 夭
问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曰事天地之义事天地之诚既
 明察昭著则神明自彰矣问神明感格否曰感格固
 在其中矣孝弟之至通于神明神明孝弟不是两般
 事只孝弟便是神明之理又问王祥孝感事是通明
 明否曰此亦是通神明一事此感格便是王祥诚中
卷十八 第 72a 页 WYG0698-0181c.png
 来非王祥孝于此而物来于彼也
问行状云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不识孝弟何以能尽
 性至命也曰后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事说了性命
 孝弟只是一统底事就孝弟中便可尽性至命至如
 洒扫应对与尽性至命亦是一统底事无有本末无
 有精粗却被后来人言性命者别作一般高远说故
 举孝弟是于人切近者言之然今时非无孝弟之人
 而不能尽性至命者由之而不知也
卷十八 第 72b 页 WYG0698-0181d.png
问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何也曰此句须自家体认(一/作)
 (玩/索)人往往见礼坏乐崩便谓礼乐亡然不知礼乐未
 尝亡也如国家一日存时尚有一日之礼乐盖由有
 上下尊卑之别也除是礼乐亡尽然后国家始亡虽
 盗贼至所为不道者然亦有礼乐盖必有总属必相
 听顺乃能为盗不然则叛乱无统不能一日相聚而
 为盗也礼乐无处无之学者要须识得问明则有礼
 乐幽则有鬼神何也曰鬼神只是一个造化天尊地
卷十八 第 73a 页 WYG0698-0182a.png
 卑乾坤定矣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是也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此固有
 礼乐不在玉帛钟鼓先儒解者多引安上治下莫善
 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固是礼乐之大用也然
 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
 含畜多少义理又问礼莫是天地之序乐莫是天地
 之和曰固是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置两只椅子才
 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又问如此则礼
卷十八 第 73b 页 WYG0698-0182b.png
 乐却只是一事曰不然如天地阴阳其势高下甚相
 背然必相须而为用也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有
 一便有二才有一二便有一二之间便是三已往更
 无穷老子亦言三生万物此是生生之谓易理自然
 如此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自是理自相续不已非是
 人为之如使可为虽使百万般安排也须有息时只
 为无为故不息中庸言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
 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使释氏千章万句说得
卷十八 第 74a 页 WYG0698-0182c.png
 许大无限说话亦不能逃此三句只为圣人说得要
 故包含无尽释氏空周遮说尔只是许多
问及其至也圣人有所不能不知圣人亦何有不能不
 知也曰天下之理圣人岂有不尽者盖于事有所不
 遍知不遍能也至纤悉委曲处如农圃百工之事孔子
 亦岂能知哉或曰至之言极也何以言事曰固是极
 至之至如至微至细上文言夫妇之愚可以与知愚
 无知者也犹且能之乃若微细之事岂可责圣人尽
卷十八 第 74b 页 WYG0698-0182d.png
 能圣人固有所不能也
君子之道费而隐费日用处
时措之宜言随时之义若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王天下有三重言三王所重之事上焉者三王以上三
 皇已远之事故无證下焉者非三王之道如诸侯霸
 者之事故民不尊
思曰睿睿作圣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
 清者出来人思虑始皆溷浊久自明快
卷十八 第 75a 页 WYG0698-0183a.png
问召公何以疑周公曰召公何尝疑周公曰书称召公
 不说何也请观君奭一篇周公曾道召公疑他来否
 古今人不知书之甚书中分明说召公为保周公为
 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分不说周公作君奭此已上是
 孔子说也且召公初升为太保与周公并列其心不
 安故不说尔但看此一篇尽是周公留召公之意岂
 有召公之贤而不知周公者乎诗中言周大夫刺朝
 廷之不知岂特周公夫当时之人虽甚愚者亦知周
卷十八 第 75b 页 WYG0698-0183b.png
 公刺朝廷之不知者为成王尔成王煞是中才如天
 大雷霆以风而启金縢之书成王无事而启金縢之
 书作甚盖二公道之如此欲成王悟周公尔近人亦
 错看却作诗云荀子书犹非孟子召公心未说周公
 甚非也
又问金縢之书非周公欲以悟成王乎何既祷之后藏
 其文于金縢也曰近世祝文或焚或埋必是古人未
 有焚埋之礼欲敬其事故藏之金縢也然则周公不
卷十八 第 76a 页 WYG0698-0183c.png
 知命乎曰周公诚心只是欲代其兄更岂问命耶
或问人有谓周公营洛则成王既迁矣或言平王东迁
 非也周公虽圣其能逆知数百载下有犬戎之祸乎
 是说然否曰诗中自言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何
 更疑也周公只是为犬戎与镐京相逼知其后必有
 患故营洛也
问高宗得傅说于梦文王得太公于卜古之圣贤相遇
 多矣何不尽形于梦卜乎曰此是得贤之一事岂必
卷十八 第 76b 页 WYG0698-0183d.png
 尽然盖高宗至诚思得贤相寤寐不忘故朕兆先见
 于梦如常人梦寐间事有先见者多矣亦不足怪至
 于卜筮亦然今有人怀诚心求卜有祷辄应此理之
 常然又问高宗梦往求傅说耶傅说来入高宗梦耶
 曰高宗只是思得贤人如有贤人自然应他感亦非
 此往亦非彼来譬如悬镜于此有物必照非镜往照
 物亦非物来入镜也大抵人心虚明善则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有所感必有所应自然之理也又问
卷十八 第 77a 页 WYG0698-0184a.png
 或言高宗于傅说文王于太公盖已素知之矣恐群
 臣未信故托梦卜以神之曰此伪也圣人岂伪乎
问舜能化瞽象使不格奸何为不能化商均曰所谓不
 格奸者但能使之不害己与不至大恶也若商均则
 不然舜以天下授人欲得如己者商均非能如已尔
 亦未尝有大恶大抵五帝官天下故择一人贤于天
 下者而授之三王家天下遂以与子论其至理治天
 下者当得天下最贤者一人加诸众人之上则是至
卷十八 第 77b 页 WYG0698-0184b.png
 公之法后世既难得人而争夺兴故以与子与子虽
 是私亦天下之公法但守法者有私心耳
问四凶尧不诛而舜诛之何也曰四凶皆大才也在尧
 之时未尝为恶尧安得而诛之及举舜加其上然后
 始有不平之心而肆其恶故舜诛之耳曰尧不知四
 凶乎曰惟尧知之知其恶而不去何也曰在尧之时
 非特不为恶亦赖以为用
纳于大麓麓足也百物所聚故麓有大录万几之意若
卷十八 第 78a 页 WYG0698-0184c.png
 司马迁谓纳舜于山麓岂有试人而纳于山麓耶此
 只是历试舜也
放勋非尧号盖史称尧之道也谓三皇而上以神道设
 教不言而化至尧方见于事功也后人以放勋为尧
 号故记孟子者遂以尧曰为放勋曰也若以尧号放
 勋则皋陶当号允迪禹曰文命下言敷于四海有甚
 义
问诗如何学曰只在大序中求诗之大序分明是圣人
卷十八 第 78b 页 WYG0698-0184d.png
 作此以教学者后人往往不知是圣人作自仲尼后
 (一作汉/以来)更无人理会得诗如言后妃之德皆以为文
 王之后妃文王诸侯也岂有后妃又如乐得淑女以
 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以为后妃之德如此配
 惟后妃可称后妃自是配了更何别求淑女以为配
 淫其色乃男子事后妃怎生会淫其色此不难晓但
 将大序看数遍则可见矣或曰关雎是后妃之德当
 如此否乐得淑女之类是作关雎诗人之意否曰是
卷十八 第 79a 页 WYG0698-0185a.png
 也大序言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
 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
 之义也只著个是以字便自有意思曰如言又当辅
 佐君子则可以归安父母言能逮下之类皆为其德
 当如此否曰是也问诗小序何人作曰但看大序即
 可见矣曰莫是国史作否曰序中分明言国史明乎
 得失之迹盖国史得诗于采诗之官故知其得失之
 迹如非国史则何以知其所美所刺之人使当时无
卷十八 第 79b 页 WYG0698-0185b.png
 小序虽圣人亦辨不得曰圣人删诗时曾删改小序
 否曰有害义理处也须删改今之诗序却煞错乱有
 后人附之者曰关雎之诗是何人所作曰周公作周
 公作此以风教天下故曰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盖自天子至于庶人正家
 之道当如此也二南之诗多是周公所作如小雅六
 月所序之诗亦是周公作后人多言二南为文王之
 诗盖其中有文王事也曰非也附文王诗于中者犹
卷十八 第 80a 页 WYG0698-0185c.png
 言古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问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谓也曰大凡乐必失之
 淫哀必失之伤淫伤则入于邪矣若关雎则止乎礼
 义故如哀窈窕思贤才言哀之则思之甚切以常人
 言之直入于邪始得然关雎却止乎礼义故不至乎
 伤则其思也其亦异乎常人之思也矣
唐棣乃今郁李看此便可以见诗人兴兄弟之意
执柯伐柯其则不远人犹以为远君子之道本诸身发
卷十八 第 80b 页 WYG0698-0185d.png
 诸心岂远乎哉
问周礼有复雠事何也曰此非治世事然人情有不免
 者如亲被人杀其子见之不及告官遂逐杀之此复
 雠而义者可以无罪其亲既被人杀不自诉官而他
 自谋杀之此则正其专杀之罪可也问避雠之法如
 何曰此因赦罪而濩免便使之避也
问周礼之书有讹缺否曰甚多周公致治之大法亦在
 其中须知道者观之可决是多也又问司盟有诅万
卷十八 第 81a 页 WYG0698-0186a.png
 民之不信者治世亦有此乎曰盛治之世固无此事
 然人情亦有此事为政者因人情而用之
问严父配天称周公其人何不称武王曰大抵周公制
 作皆周公为之故言礼者必归之周公焉
赵盾弑君之事圣人不书赵穿何也曰此春秋之大也
 赵穿手弑其君人谁不知若盾之罪非春秋书之更
 无人知也仲尼曰惜哉越境乃免此语要人会得若
 出境而反又不讨贼也则不免除出境遂不反乃可
卷十八 第 81b 页 WYG0698-0186b.png
 免也
纪侯大去其国如梁亡郑弃其师齐师歼干遂郭亡之
 类郭事实不明如上四者是一类事也国君守社稷
 虽死守之可也齐侯卫侯方遇于垂纪侯遂去其国
 岂齐之罪哉故圣人不言齐灭之者罪纪侯轻去其
 国也(纪侯大/名也)
问王通曰隐德君子也当时有些言语后来被人傅会不
 可谓全书若论其粹处殆非荀扬所及也若续经之
卷十八 第 82a 页 WYG0698-0186c.png
 类皆非其作
扬雄去就不足观如言明哲煌煌旁烛无疆此甚悔恨
 不能先知逊于不虞以保天命则是只欲全身也若
 圣人先知必不至于此必不可奈何天命亦何足保
 耶问太玄之作如何曰此亦赘矣必欲撰玄不如明
 易邵尧夫之数似玄而不同数只是一般(一作数/无穷)
 看人如何用之虽作十玄亦可况一玄乎
荀卿才高其过多扬雄才短其过少韩子称其大醇非
卷十八 第 82b 页 WYG0698-0186d.png
 也若二子可谓大驳矣然韩子责人甚恕
韩退之颂伯夷甚好然只说得伯夷介处要知伯夷之
 心须是圣人语曰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此甚说得伯
 夷心也
问退之读墨篇如何曰此篇意亦甚好但言不谨严便
 有不是处且孟子言墨子爱其兄之子犹邻之子墨
 子书中何尝有如此等言但孟子拔本塞源知其流
 必至于此大凡儒者学道差之毫釐缪以千里杨朱
卷十八 第 83a 页 WYG0698-0187a.png
 本是学义墨子本是学仁但所学者稍偏故其流遂
 至于无父无君孟子欲正其本故推至此退之乐取
 人善之心可谓忠恕然持教不知谨严故失之至若
 言孔子尚同兼爱与墨子同则甚不可也后之学者
 又不及杨墨杨墨本学仁义后人乃不学仁义但杨
 墨之过被孟子指出后人无人指出故不见其过也
韩退之作羑里操云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道得文王
 心出来此文王至德处也
卷十八 第 83b 页 WYG0698-0187b.png
退之晚来为文所得处甚多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
 言退之却倒学了因学文日求所未至遂有所得如
 曰轲之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
 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
 事(原性等文/皆少时作)
退之正在好名中
退之言汉儒补缀千疮百孔汉儒所坏者不少安能补
 也
卷十八 第 84a 页 WYG0698-0187c.png
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
 理且如读高帝一纪便须识得汉家四百年终始治
 乱当如何是亦学也
问汉儒至有白首不能通一经者何也曰汉之经术安
 用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且如解尧典二字至三万
 馀言是不知要也东汉则又不足道也东汉士人尚
 名节只为不明理若使明理却皆是大贤也自汉以
 来惟有三人近儒者气象大毛公董仲舒剔雄本朝经
卷十八 第 84b 页 WYG0698-0187d.png
 术最盛只近二三十年来议论专一使人更不致思
问陈平当王诸吕时何不极諌曰王陵争之不从乃引
 去如陈平复诤未必不激吕氏之怒矣且高祖与群
 臣只是以力相胜力强者居上非至诚乐愿为之臣
 也如王诸吕时责他死节他岂肯死
周勃入北军问曰为刘氏左袒为吕氏右袒既知为刘
 氏又何必问若不知而问设或右袒当如之何已为
 将乃问士卒岂不谬哉当诛诸吕时非陈平为之谋
卷十八 第 85a 页 WYG0698-0188a.png
 亦不克成及近文帝至霸桥曰愿请间此岂请间时
 邪至于罢相就国每河东守行县至绛必合家人被
 甲执兵而见此欲何为可谓至无能之人矣
王介甫咏张良诗最好曰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
 每从容人言高祖用张良非也张良用高祖尔秦灭
 韩张良为韩报仇故送高祖入关既灭秦矣故辞去
 及高祖兴义师诛项王则高祖之势可以平天下故
 张良助之良岂愿为高祖臣哉无其势不及天下既
卷十八 第 85b 页 WYG0698-0188b.png
 平乃从赤松子游是不愿为其臣可知矣张良才识
 尽高若鸿沟既分而劝汉王背约追之则无行也或
 问张良欲以铁锤击杀秦王其计不巳疏乎曰欲报
 君仇之急使当时若得以锤击杀之亦足矣何暇自
 为谋耶
王通言诸葛无死礼乐其有兴信乎曰诸葛近王佐才
 礼乐兴不兴则未可知问曰亮果王佐才何为僻守
 一蜀而不能有为于天下曰孔明固言明年欲取魏
卷十八 第 86a 页 WYG0698-0188c.png
 几年定天下其不及而死则命也某尝谓孙觉曰诸
 葛武侯有儒者气象孙觉曰不然圣人行一不义杀
 一不辜虽得天下不为武侯区区保完一国不知杀
 了多少人耶某谓之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以利一
 已则不可若以天下之力诛天下之贼杀戮虽多亦
 何害陈恒弑君孔子请讨孔子岂保得讨陈恒时不
 杀一人耶盖诛天下之贼则有所不得顾尔曰三国
 之兴孰为正曰蜀志在兴复汉室则正也
卷十八 第 86b 页 WYG0698-0188d.png
汉文帝杀薄昭李德裕以为杀之不当温公以为杀之
 当说皆未是据史不见他所以杀之故故须是权事
 势轻重论之不知当时薄昭有罪汉使人治之因杀
 汉使也还是薄昭与汉使饮酒因忿怒而致杀之也
 汉文帝杀薄昭而太后不安奈何既杀之太后不食
 而死奈何若汉治其罪而杀汉使太后虽不食不可
 免也须权佗那个轻那个重然后论他杀得当与不
 当也论事须著用权古今多错用权字才说权便是
卷十八 第 87a 页 WYG0698-0189a.png
 变诈或权术不知权只是经所不及者权量轻重使
 之合义才合义便是经也今人说权不是经便是经
 也权只是称锤称量轻重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问第五伦视其子之疾与兄子之疾不同自谓之私如
 何曰不特安寝与不安寝只是不起与十起便是私
 也父子之爱本是公才著些心做便是私也又问视
 已子与兄子有间否曰圣人立法曰兄弟之子犹子
 也是欲视之犹子也又问天性自有轻重疑若有间
卷十八 第 87b 页 WYG0698-0189b.png
 然曰只为今人以私心看了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
 也此只是孝上说故言父子天性若君臣兄弟宾主
 朋友之类亦岂不是天性只为今人小看却不推其
 本所由来故尔已之子与兄之子所争几何是同出
 于父者也只为兄弟异形故以兄弟为手足人多以
 异形故亲已之子异于兄弟之子甚不是也又问孔
 子以公冶长不及南容故以兄之子妻南容以已之
 子妻公冶长何也曰此亦以已之私心看圣人也凡
卷十八 第 88a 页 WYG0698-0189c.png
 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圣人自是至公何更避嫌凡
 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或兄之子不甚美必择其相
 称者为之配已之子美必择其才美者为之配岂更
 避嫌耶若孔子事或是年不相若或时有先后皆不
 可知以孔子为避嫌则大不是如避嫌事虽贤者且
 不为况圣人乎
素问书出于战国之末气象可见若是三皇五帝典坟
 文章自别其气运处绝浅近如将二十四气移换名
卷十八 第 88b 页 WYG0698-0189d.png
 目便做千百样亦得
阴符经非商末则周末人为之若是先王之时圣道既
 明人不敢为异说及周室下衰道不明于天下才智
 之士甚众既不知道所趋向故各自以私智窥测天
 地盗窃天地之机分明是大盗故用此以簧鼓天下
 故云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云云/)岂非盗天地乎
问老子书若何曰老子书其言自不相入处如冰炭其
 初意欲谈道之极玄妙处后来却入做权诈者上去
卷十八 第 89a 页 WYG0698-0190a.png
 (如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类)然老子之后有申韩看申韩与老子
 然甚悬绝然其原乃自老子来苏秦张仪则更是取
 道远初秦仪学于鬼谷其术先揣摩其如何然后捭
 阖捭阖既动然后用钩钳钩其端然后钳制之其学
 既成辞鬼谷去鬼谷试之为张仪说所动(如入庵中/说令出之)
 然其学甚不近道人不甚惑之孟子时已有置而不
 足论也
问世传成王幼周公摄政荀卿亦曰履天下之籍听天
卷十八 第 89b 页 WYG0698-0190b.png
 下之断周公果践天子之位行天子之事乎曰非也
 周公位冢宰百官总已以听之而已安得践天子之
 位又问君薨百官听于冢宰者三年尔周公至于七
 年何也曰三年谓嗣王居忧之时也七年谓成王幼
 故也又问赐周公以天子之礼乐当否曰始乱周公
 之法度者是赐也人臣安得用天子之礼乐哉成王
 之赐伯禽之受皆不能无过(一作/罪)记曰鲁郊非礼也
 其周公之衰乎圣人尝讥之矣说者乃云周公有人
卷十八 第 90a 页 WYG0698-0190c.png
 臣不能为之功业因赐以人臣所不得用之礼乐则
 妄也人臣岂有不能为之功业有借使功业有大于
 周公亦是人臣所当为尔人臣而不当为其谁为之
 岂不言孟子言事亲若曾子可也曾子之孝亦大矣
 孟子才言可也盖曰子之事父其孝虽过于曾子毕
 竟是以父母之身做出来岂是分外事若曾子者仅
 可以免责尔臣之于君犹子之于父也臣之能立功
 业者以君之人民也以君之势位也假如功业大于
卷十八 第 90b 页 WYG0698-0190d.png
 周公亦是以君之人民势位做出来而谓人臣所不
 能为可乎使人臣恃功而怀怏怏之心者必此言矣
 若唐高祖赐平阳公主葬以鼓吹则可盖征战之事
 实非妇人之所能为也故赐以妇人所不得用之礼
 乐若太宗却不知此太宗佐父平天下论其功不过
 做得一功臣岂可夺元良之位太子之与功臣自不
 相干唐之纪纲自太宗乱之终唐之世无三纲者自
 太宗始也李光弼郭子仪之徒议者谓有人臣不能
卷十八 第 91a 页 WYG0698-0191a.png
 为之功非也
秦以暴虐焚诗书而亡汉兴鉴其弊必尚宽德崇经术
 之士故儒者多儒者多虽未知圣人之学然宗经师
 古识义理者众故王莽之乱多守节之士世祖继起
 不得不褒尚名节故东汉之士多名节知名节而不
 知节之以礼遂至于苦节故当时名节之士有视死
 如归者苦节既极故魏晋之士变而为旷荡尚浮虚
 而亡礼法礼法既亡与夷狄无异故五胡乱华夷狄
卷十八 第 91b 页 WYG0698-0191b.png
 之乱已甚必有英雄出而平之故隋唐混一天下隋
 不可谓有天下第能驱除尔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
 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
 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
 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
 之治过于唐汉大纲正唐万目举本朝大纲甚正然
 万目亦未尽举(因问十世可知/遂推此数端)
卷十八 第 92a 页 WYG0698-0191c.png
洪水滔天尧时亦无许多大洪水宜更思之汉武帝问
 禹汤水旱厥咎何由公孙弘对尧遭洪水使禹治之
 不闻禹之有水也更不答其所由公孙弘大是奸人
问东海杀孝妇而旱岂国人冤之所致耶曰国人冤固
 是然一人之意自足以感动得天地不道道杀孝妇
 不能致旱也或曰杀姑而雨是众人怨释否曰固是
 众人冤释然孝妇冤亦释也其人虽亡然冤之之意
 自在不可道杀姑不能释冤而致雨也
卷十八 第 92b 页 WYG0698-0191d.png
问人有不善霹雳震死莫是人怀不善之心闻霹雳震
 惧而死否曰不然是雷震之也如使雷震之还有使
 之者否曰不然人之作恶有恶气与天地之恶气相
 击搏遂以震死霹雳天地之怒气也如人之怒固自
 有正然怒时必为之作恶是怒亦恶气也怒气与恶
 气相感故尔且如今人种荞麦自有畦陇霜降时杀
 麦或隔一畦麦有不杀者岂是此处无霜盖气就相
 合处去也曰雷所击处必有火何也曰雷自有火如
卷十八 第 93a 页 WYG0698-0192a.png
 钻木取火如使木中有火岂不烧了木盖是动极则
 阳生自然之理不必木只如两石相戛亦有火出惟
 铁无火然戛之久必热此亦是阳生也
钻木取火人谓火生于木非也两木相戛用力极则阳
 生今以石相轧便有火出非特木也盖天地间无一
 物无阴阳
雨水冰上温而下冷陨霜不杀草上冷而下温
天火曰灾人火曰火人火为害者亦曰灾
卷十八 第 93b 页 WYG0698-0192b.png
问日月有定形还自气散别自聚否曰此理甚难晓究
 其极则此二说归于一也问月有定魄而日远于月
 月受日光以人所见为有盈亏然否曰日月一也岂
 有日高于月之理月若无盈亏何以成岁盖月一分
 光则是魄亏一分也
霜与露不同霜金气星月之气露亦星月之气看感得
 甚气即为露甚气即为霜如言露结为霜非也
雹是阴阳相搏之气乃是沴气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
卷十八 第 94a 页 WYG0698-0192c.png
 为灾虽不为灾沴气自在
问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不知符瑞之事果有之否曰有
 之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人有喜事气见面目圣人不
 贵祥瑞者盖因灾异而修德则无损因祥瑞而自恃
 则有害也问五代多祥瑞何也曰亦有此理譬如盛
 冬时发出一朵花相似和气致祥乖气致异此常理
 也然出不以时则是异也如麟是太平和气所生然
 后世有以麟驾车者却是怪也譬如水中物生于陆
卷十八 第 94b 页 WYG0698-0192d.png
 陆中物生于水岂非异手又问汉文多灾异汉宣多
 祥瑞何也曰且譬如小人多行不义人却不说至君
 子未有一事便生议论此是一理也至白者易污此
 是一理也诗中幽王大恶为小恶宣王小恶为大恶
 此是一理也又问日食有常数何治世少而乱世多
 岂人事乎曰理会此到极处煞烛理明也天人之际
 甚微宜更思索曰莫是天数人事看那边胜否曰似
 之然未易言也又问鱼跃于王舟火覆于王屋流为
卷十八 第 95a 页 WYG0698-0193a.png
 乌有之否曰鱼与火则不可知若兆朕之先应亦有
 之
问十月何以谓之阳月曰十月谓之阳月者阳尽恐疑
 于无阳也故谓之阳月也然何时无阳如日有光之
 类盖阴阳之气有常存而不移者有消长而无穷者
问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
 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云玩物丧
 志为文亦玩物也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
卷十八 第 95b 页 WYG0698-0193b.png
 文似相如始类俳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一作/惟传)颜氏
 得心斋此诗甚好古之学者惟务养性情其佗则不
 学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既务悦人非俳优
 而何曰古者学为文否曰人见六经便以为圣人亦
 作文不知圣人亦(一作/只)摅发胸中所蕴自成文耳(一/作)
 (章/)所谓有德者必有言也曰游夏称文学何也曰游
 夏亦何尝秉笔学为词章也且如观乎天文以察时
 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岂词章之文也
卷十八 第 96a 页 WYG0698-0193c.png
或问诗可学否曰既学时须是用功方合诗人格既用
 功甚妨事古人诗云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又谓
 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此言甚当先生尝说王子
 真会寄药来某无以答他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
 不作但不欲为此閒言语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
 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閒言
 语道出做甚某所以不尝作诗今寄谢王子真诗云
 至诚通化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我亦有丹君信
卷十八 第 96b 页 WYG0698-0193d.png
 否用时还解寿斯民子真所学只是独善虽至诚洁
 行然大抵只是为长生久视之术正济一身因有是
 句
问先生曾定六礼今已成未曰旧日作此已成七分后
 来被召入朝既在朝廷则当行之朝廷不当为私书
 既而遭忧又疾病数年今始无事更一二年可成也
 曰闻有五经解已成否曰惟易须亲撰诸经则关中
 诸公分去以某说撰成之礼之名数陜西诸公删定
卷十八 第 97a 页 WYG0698-0194a.png
 已送与吕与叔与叔今死矣不知其书安在也然所
 定只礼之名数若礼之文亦非亲作不可也礼记之
 文亦删定未了盖其中有圣人格言亦有俗儒乖谬
 之说乖谬之说本不能混格言只为学者不能辨别
 如珠玉之在泥沙泥沙岂能混珠玉只为无人识则
 不知孰为泥沙孰为珠玉也圣人文章自深与学为
 文者不同如系辞之文后人决学不得譬之化工生
 物且如生出一枝花或有剪裁为之者或有绘画为
卷十八 第 97b 页 WYG0698-0194b.png
 之者看时虽似相类然终不若化工所生自有一般
 生意
冠婚丧祭礼之大者今人都不以为事某旧尝修六礼
 (冠婚丧祭/卿相见)将就后被召遂罢今更一二年可成家间
 多恋河北旧俗未能遽更易然大率渐使知义理一
 二年书成可皆如法(礼从宜使从俗有大/故害义理者须当去)每月朔必
 荐新(如仲春荐/含桃之类)四时祭用仲月(用仲月物成也古者/天子诸侯于孟月者)
 (为首/时也)时祭之外更有三祭冬至祭始祖(厥初生/民之祖)立春
卷十八 第 98a 页 WYG0698-0194c.png
 祭先祖季秋祭祢他则不祭冬至阳之始也立春者
 生物之始(一作/初)也季秋者成物之始(一作/也)也祭始祖
 无主用祝以妣配于庙中正位事之(祭只一位者/夫妇同享也)
 先祖亦无主先祖者自始祖而下高祖之上非一人
 也故设二位(祖妣异位一云二位异/所者舅妇不同享也)常祭止于高祖
 而下(自父而推至于三/而止者缘人情也)旁观有后者自为祭无后者
 祭之别位(为叔伯父之后/也如殇亦各祭)凡配止以正妻一人如诸
 侯用元妃是也或奉祀之人是再娶所生者即以所
卷十八 第 98b 页 WYG0698-0194d.png
 生母配(如葬亦惟元配同穴后世或再取皆同/穴而葬甚渎礼经但于左右附葬可也)忌日
 必迁主出祭于正寝(今正寝/正堂也)盖庙中尊者所据又同
 室难以独享也(于正寝可以/尽思慕之意)家必有庙(古者庶人祭/于寝士大夫)
 (祭于庙庶人无/庙可立影堂)庙中异位(祖居中左右以昭穆次序/皆夫妇自相配为位舅妇)
 (不同/坐也)庙必有主(既祧当埋于所葬处如奉祀/人之高祖而上既当祧也)其大略
 如此且如豺獭皆知报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
 奉养而薄于祖先甚不可也凡事死之理当厚于奉
 生者至于尝新必荐享后方可(荐数则渎必因告/朔而荐乃合宜)
卷十八 第 99a 页 WYG0698-0195a.png
 家能存得此等事数件虽幼者渐可使知礼义几物
 知母而不知父走兽是也知父而不知祖飞鸟是也
 惟人则能知祖若不严于祭祀殆与鸟兽无异矣
问祭酒用几奠曰家中寻常用三奠祭法中却用九奠
 (以礼有九献/乐有九奏也)又问既奠之酒何以置之曰古者灌以
 降神故以茅缩酌谓求神于阴阳有无之间故酒必
 灌于地若谓奠酒则安置在此今人以浇在地上甚
 非也既献则彻去可也(倾在/他器)
卷十八 第 99b 页 WYG0698-0195b.png
或问今拜埽之礼何据曰此礼古无但缘习俗然不害
 义理古人直是诚质(专一/也)葬只是藏体魄而神则必
 归于庙既葬则设木主既除几筵则木主安于庙故
 古人惟专精祀于庙今亦用拜扫之礼但简于四时
 之祭也
木主必以栗何也曰周用栗土所产之木取其坚也今
 用栗从周制也若四方无栗亦不必用但取其木之
 坚者可也
卷十八 第 100a 页 WYG0698-0195c.png
凡祭必致齐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此孝子平日
 思亲之心非齐也齐不容有思有思则非齐齐三日
 必见其所为齐者此非圣人之语齐者湛然纯一方
 能与鬼神接然能事鬼神已是上一等人
古者男为男尸女为女尸自周以来女无可以为尸者
 故无女尸后世遂无尸能为尸者亦非寻常人
今无宗子法故朝廷无世臣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
 重本人既重本则朝廷之势自尊古者子弟从父兄
卷十八 第 100b 页 WYG0698-0195d.png
 今父兄从子弟(子弟/为强)由不知本也且如汉高祖欲下
 沛时只是以帛书与沛父老其父老便能率子弟从
 之又如相如使蜀亦遗书责父老然后子弟皆听其
 命而从之只有一节尊卑上下之分然后顺从而不
 乱也若无法以联属之安可且立宗子法亦是天理
 譬如木必从根直上一干(如大/宗)亦必有旁枝又如水虽
 远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处自然之势也然又有旁
 枝达而为干者故曰古者天子建国诸侯夺宗云
卷十八 第 101a 页 WYG0698-0196a.png
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别子为
 祖上不敢宗诸侯故不祭下亦无人宗之此无宗亦
 莫之宗也别子之嫡子即继祖为大宗此有大宗无
 小宗也别子之诸子祭其别子别子虽是诸然是诸
 子之祢继祢者为小宗此有小宗而无大宗也有小
 宗而无大宗此句极难理会盖本是大宗之祖别子
 之诸子称之却是祢也
今人多不知兄弟之爱且如闾阎小人得一食必先以
卷十八 第 101b 页 WYG0698-0196b.png
 食父母夫何故以父母之口重于已之口也得一衣
 必先以衣父母夫何故以父母之体重于己之体也
 至于犬马亦然待父母之犬马必异乎已之犬马也
 独爱父母之子却轻于已之子甚者至若雠敌举世
 皆如此惑之甚矣
伯叔父之兄弟伯是长叔是少今人乃呼伯父叔父为
 伯叔大无义理呼为伯父叔父者言事之之理与父
 同也
卷十八 第 102a 页 WYG0698-0196c.png
或曰事兄尽礼不得兄之欢心奈何曰但当起敬起孝
 尽至诚不求伸已可也曰接弟之道如何曰尽友爱
 之道而已
问妻可出乎曰妻不贤出之何害如子思亦尝出妻今
 世俗乃以出妻为丑行遂不敢为古人不如此妻有
 不善便当出也只为今人将此作一件大事隐忍不
 敢发或有隐恶为其阴持之以至纵恣养成不善岂
 不害事人修身刑家最急才修身便到刑家上也又
卷十八 第 102b 页 WYG0698-0196d.png
 问古人出妻有以对姑叱狗藜蒸不熟者亦无甚恶
 而遽出之何也曰此古人忠厚之道也古之人绝交
 不出恶声君子不忍以大恶出其妻而以微罪去之
 以此见其忠厚之至也且如叱狗于亲前者亦有甚
 大故不是处只为他平日有故因此一事出之尔或
 曰彼以此细故见逐安能无辞兼他人不知是与不
 是则如之何曰彼必自知其罪但自己理直可矣何
 必更求他人知然有识者当自知之也如必待彰暴
卷十八 第 103a 页 WYG0698-0197a.png
 其妻之不善使他人知之是亦浅丈夫而已君子不
 如此大凡人说话多欲令彼曲我直若君子自有一
 个含容意思或曰古语有之出妻令其可嫁绝友令
 其可交乃此意否曰是也
问士未仕而昏用命服礼乎曰昏姻重礼重其礼者当
 盛其服况古亦有是(士乘墨/车之类)今律亦许假借曰无此
 服而服之恐伪曰不然今之命服乃古之下士之服
 古者有其德则仕士未仕者也服之其宜也若农商
卷十八 第 103b 页 WYG0698-0197b.png
 则不可非其类也或曰不必用可否曰不得不可以
 为悦今得用而用之何害过期非也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此说非是昏礼岂是幽阴但古
 人重此大礼严肃其事不用乐也昏礼不贺人之序
 也此说却是妇质明而见舅姑成妇也三日而后宴
 乐礼毕也宴不以夜礼也
问臣拜君必于堂下子拜父母如之何对曰君臣以义
 合有贵贱故拜于堂下父子主恩有尊卑无贵贱故
卷十八 第 104a 页 WYG0698-0197c.png
 拜于堂上若妇与舅姑亦是义合有贵贱故拜于堂
 下礼也
问嫂叔古无服今有之何也曰礼记曰推而远之也此
 说不是嫂与叔且远嫌姑与嫂何嫌之有古之所以
 无服者只为无属(其夫属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
 上有父有母下有子有妇叔父伯父父之属也故叔
 母伯母之服与叔父伯父同兄弟之子子之属也故
 兄弟之子之妇服与兄弟之子同若兄弟则已之属
卷十八 第 104b 页 WYG0698-0197d.png
 也难以妻道属其妻此古者所以无服(以义理推/不行也)
 之有服亦是岂有同居之亲而无服者又问既是同
 居之亲古却无服岂有兄弟之妻死而已恝然无事
 乎曰古者虽无服若哀戚之心自在且如邻里之丧
 尚舂不相不巷歌匍匐救之况至亲乎
服有正有义有从有报古者妇丧舅姑以期今以三年
 于义亦可但名未正此亦谓之从服(从夫也盖与夫/同奉几筵而已)
 (不可独/无服)报服若姑之子为舅之子服是也异姓之服
卷十八 第 105a 页 WYG0698-0198a.png
 只推得一重若为母而推则及舅而止若为姑而推
 则可以及其子故舅之子无服却为既与姑之子为
 服姑之子须当报之也故姑之子舅之子其服同
八岁为下殇十四为中殇十九为上殇七岁以下为无
 服之殇无服之殇更不祭下殇之祭父母主之终父
 母之身中殇之祭兄弟主之终兄弟之身上殇之祭
 兄弟之子主之终兄弟之子之身若成人而无后者
 兄弟之孙主之亦终其身凡此皆以义起也
卷十八 第 105b 页 WYG0698-0198b.png
问女既嫁而为父母服三年可乎曰不可既归夫家事
 佗舅姑安得伸已之私
问人子事亲学医如何曰最是大事今有璞玉于此必
 使玉人彫琢之盖百工之事不可使一人兼之故使
 玉人彫琢之也若更有珍宝物须是自看却必不肯
 任其自为也今人视父母疾乃一任医者之手岂不
 害事必须识医药之道理别病是如何药当如何故
 可任医者也或曰己未能尽医者之术或偏见不到
卷十八 第 106a 页 WYG0698-0198c.png
 适足害事奈何曰且如识图画人未必画得如画工
 然他却识别得工拙如自己曾学令医者说道理便
 自见得或已有所见亦可说与他商量(陈本止此以/下八段别本)
 (所/增)
上古之时自伏羲尧舜历夏商以至于周或文或质因
 袭损益其变既极其法既详于是孔子参酌其宜以
 为百王法度之中制此其所以春秋作也孙明复主
 以无王而作亦非是但颜渊问为邦圣人对之以行
卷十八 第 106b 页 WYG0698-0198d.png
 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则是大抵圣
 人以道不得用故考古验今参取百王之中制断之
 以义也
禘者鲁僭天下之大祭也灌者祭之始也以其僭王之
 祭故自灌以往不欲观之
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
 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
学者后来多耽庄子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佗须看庄子
卷十八 第 107a 页 WYG0698-0199a.png
 为佗极有胶固缠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譬
 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则须觅一个出身处如东汉
 之末尚节行尚节行太甚须有东晋放旷其势必然
冬至书云亦有此理如周礼观祲之义古太史既有此
 职必有此事又如太史书不知周公一一曾与不曾
 看过但甚害义理则必去之矣如今灵台之书须十
 去八九乃可行也今历法甚好其佗禁忌之书如葬
 理昏嫁之类极有害
卷十八 第 107b 页 WYG0698-0199b.png
论论问同而答异者至多或因人材性或观人之所问
 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
极高明道中庸所以为民极极之为物中而能高者也
君子不成章不达易曰美在其中畅于四肢成章之谓
 也
   予官吉之永礼簿沿檄至临川刘元承之子县
   丞诚问其父所录伊川先生说蒙示以元承手
   编伏读叹仰因乞传以归建炎元年十月晦日
卷十八 第 108a 页 WYG0698-0199c.png
   庵山陈渊谨书
 
 
 
 
 
 
 
卷十八 第 108b 页 WYG0698-0199d.png
 
 
 
 
 
 
 
 二程遗书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