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五 第 1a 页 WYG0698-011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二程遗书卷十五
宋 朱子 编
入关语录(或云明道/先生语)
志气之帅不可小观
知知仁守勇决
涵养吾一
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浩然须要实识得
二程遗书卷十五
宋 朱子 编
入关语录(或云明道/先生语)
志气之帅不可小观
知知仁守勇决
涵养吾一
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浩然须要实识得
卷十五 第 1b 页 WYG0698-0113b.png
他刚大直不习无不利
敬即便是礼无己可克
大而化则已与理一一则无已
致知则有知有知则能择
安有识得易后不知退藏于密(密是/甚)
六经之言在涵畜中默识心通(精义/为本)
道无精粗言无高下
物则(一作/即)事也凡事上穷极其理则无不通
敬即便是礼无己可克
大而化则已与理一一则无已
致知则有知有知则能择
安有识得易后不知退藏于密(密是/甚)
六经之言在涵畜中默识心通(精义/为本)
道无精粗言无高下
物则(一作/即)事也凡事上穷极其理则无不通
卷十五 第 2a 页 WYG0698-0114a.png
有主则虚无主则实必有所事
知不专为藏往易言知来藏往主蓍卦而言
物形便有大小精粗神则无精粗神则是神不必言作
用三十辐共一毂则为车若无毂辐何以见车之用
人患事系累思虑蔽固只是不得其要要在明善明善
在乎格物穷理穷至于物理则渐久后天下之物皆
能穷只是一理
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做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
知不专为藏往易言知来藏往主蓍卦而言
物形便有大小精粗神则无精粗神则是神不必言作
用三十辐共一毂则为车若无毂辐何以见车之用
人患事系累思虑蔽固只是不得其要要在明善明善
在乎格物穷理穷至于物理则渐久后天下之物皆
能穷只是一理
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做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
卷十五 第 2b 页 WYG0698-0114b.png
定惟是止于事为人君止于仁之类如舜之诛四凶
四凶己(一作/他)作恶舜从而诛之舜何与焉人不止于
事只是揽他事不能使物各付物物各付物则是役
物为物所役则是役于物有物必有则须是止于事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
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
理
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
四凶己(一作/他)作恶舜从而诛之舜何与焉人不止于
事只是揽他事不能使物各付物物各付物则是役
物为物所役则是役于物有物必有则须是止于事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
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
理
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
卷十五 第 3a 页 WYG0698-0114c.png
只是私心
人不能袪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所过者化身之所经历处所存者神存主处便是神如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固非小补
伯者是小补而已
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就则门人不亲孟子教人常高
致不高致则门人(一作/道)不尊
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
人不能袪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所过者化身之所经历处所存者神存主处便是神如
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固非小补
伯者是小补而已
孔子教人常俯就不俯就则门人不亲孟子教人常高
致不高致则门人(一作/道)不尊
古之学者优柔厌饫有先后次序今之学者却只做一
卷十五 第 3b 页 WYG0698-0114d.png
场话说务高而已常爱杜元凯语若江海之浸膏泽
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
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
如子路公西赤言志如此圣人许之亦以此自是实
事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
只在此
人皆称柳下惠为圣人只是因循前人之语非自见假
如人言孔子为圣人也须直待己实见圣处方可信
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今之学者往
往以游夏为小不足学然游夏一言一事却总是实
如子路公西赤言志如此圣人许之亦以此自是实
事后之学者好高如人游心于千里之外然自身却
只在此
人皆称柳下惠为圣人只是因循前人之语非自见假
如人言孔子为圣人也须直待己实见圣处方可信
卷十五 第 4a 页 WYG0698-0115a.png
合而听之则圣公则自同若有私心便不同同即是天
心
曾子传圣人学其德后来不可测安知其不至圣人如
言吾得正而毙且休理会文字只看他气象极好被
它所见处大后人虽有好言语被气象卑终不类道
闻之知之得之有之(耳剽/臆度)
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欲则不惑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
向便是欲
心
曾子传圣人学其德后来不可测安知其不至圣人如
言吾得正而毙且休理会文字只看他气象极好被
它所见处大后人虽有好言语被气象卑终不类道
闻之知之得之有之(耳剽/臆度)
养心莫善于寡欲不欲则不惑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
向便是欲
卷十五 第 4b 页 WYG0698-0115b.png
人恶多事或人悯(一作/欲简)之世事虽多尽是人事人事不
教人做更责谁何
要息思虑便是不息思虑
圣人尽道以其身所存率天下是欲天下皆至于圣人
佛以其所贱者教天下是误天下也人才愈明往往
所陷溺愈深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是言孔子川流是日用处大德
是存主处敦如俗言敦礼义敦本之意
教人做更责谁何
要息思虑便是不息思虑
圣人尽道以其身所存率天下是欲天下皆至于圣人
佛以其所贱者教天下是误天下也人才愈明往往
所陷溺愈深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只是言孔子川流是日用处大德
是存主处敦如俗言敦礼义敦本之意
卷十五 第 5a 页 WYG0698-0115c.png
或曰正叔所定婚仪复有婿往谢之礼何谓也曰如此
乃是与时称今将一古鼎古敦(音/队)用之自是人情不称
兼亦与天地风气不宜礼时为大须当损益夏商周
所因损益可知则能继周者亦必有所损益如云行
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是夏时之类
可从则从之盖古人今人自是年之寿夭形之大小
不同古之被衣冠者魁伟质厚气象自别若使今人
衣古冠冕情性自不相称盖自是气有淳漓正如春气
乃是与时称今将一古鼎古敦(音/队)用之自是人情不称
兼亦与天地风气不宜礼时为大须当损益夏商周
所因损益可知则能继周者亦必有所损益如云行
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是夏时之类
可从则从之盖古人今人自是年之寿夭形之大小
不同古之被衣冠者魁伟质厚气象自别若使今人
衣古冠冕情性自不相称盖自是气有淳漓正如春气
卷十五 第 5b 页 WYG0698-0115d.png
盛时生得物如何春气衰时生得物如何必然别今
之始开荒田初岁种之可得数倍及其久则一岁薄
于一岁此乃常理观三代之时生多少圣人后世至
今何故寂寥未闻盖气自是有盛则必有衰衰则终必
复盛若冬不春夜不昼则气化息矣圣人主化如禹
之治水顺则当顺之治则须治之古之伏羲岂不能
垂衣裳必待尧舜然后垂衣裳据如此事只是一个
圣人都做得了然必须数世然后成亦因时而已所
之始开荒田初岁种之可得数倍及其久则一岁薄
于一岁此乃常理观三代之时生多少圣人后世至
今何故寂寥未闻盖气自是有盛则必有衰衰则终必
复盛若冬不春夜不昼则气化息矣圣人主化如禹
之治水顺则当顺之治则须治之古之伏羲岂不能
垂衣裳必待尧舜然后垂衣裳据如此事只是一个
圣人都做得了然必须数世然后成亦因时而已所
卷十五 第 6a 页 WYG0698-0116a.png
谓溥博渊泉而时出之也须是先有溥博渊泉也方
始能时出自无溥博渊泉岂能时出之大抵气化在
天在人一般圣人其中只有功用放勋曰劳之来之
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正须如此徇流俗非随时知事
正可严毅独立乃是随时也 举礼文却只是一时
事要所补大可以风后世却只是明道 孟子言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大数则是然不
消催促他
始能时出自无溥博渊泉岂能时出之大抵气化在
天在人一般圣人其中只有功用放勋曰劳之来之
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正须如此徇流俗非随时知事
正可严毅独立乃是随时也 举礼文却只是一时
事要所补大可以风后世却只是明道 孟子言五
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大数则是然不
消催促他
卷十五 第 6b 页 WYG0698-0116b.png
冠礼废则天下无成人或人欲如鲁公十二而冠此不
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既冠矣且不
责以成人事则终其身不以成人望他也徒行此节
文何益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
信而后諌唯能信便发得人志
龙女衣冠不可定龙兽也衣冠人所被岂有禽兽可以
被人衣冠若以为一龙不当立数十庙若以为数十
龙不当同为善济夫人也大抵决塞莫非天地之祐
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既冠矣且不
责以成人事则终其身不以成人望他也徒行此节
文何益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
信而后諌唯能信便发得人志
龙女衣冠不可定龙兽也衣冠人所被岂有禽兽可以
被人衣冠若以为一龙不当立数十庙若以为数十
龙不当同为善济夫人也大抵决塞莫非天地之祐
卷十五 第 7a 页 WYG0698-0116c.png
社稷之福谋臣之功兵卒之力不知在此彼龙何能
为
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可一日安于所不
安也何止一日须臾不能如曾子易箦须要如此乃
安人不能若此者只为不见实理实理者实见得是
实见得非凡实理得之于心自别若耳闻口道者心
实不见若见得必不肯安于所不安人之一身尽有
所不肯为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虽杀(一作/教)之使
为
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可一日安于所不
安也何止一日须臾不能如曾子易箦须要如此乃
安人不能若此者只为不见实理实理者实见得是
实见得非凡实理得之于心自别若耳闻口道者心
实不见若见得必不肯安于所不安人之一身尽有
所不肯为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虽杀(一作/教)之使
卷十五 第 7b 页 WYG0698-0116d.png
为穿窬必不为其他事未必然至如执卷者莫不知
说礼义又如王公大人皆能言轩冕外物及其临利
害则不知就义理却就富贵如此者只是说得不实
见及其蹈水火则人皆避之是实见得须是有见不
善如探汤之心则自然别昔若经伤于虎者他人语
虎则虽三尺童子皆知虎之可畏终不似曾经伤者
神色慑惧至诚畏之是实见得也得之于心是谓有
德不待勉强然学者则须勉强古人有损躯陨命者
说礼义又如王公大人皆能言轩冕外物及其临利
害则不知就义理却就富贵如此者只是说得不实
见及其蹈水火则人皆避之是实见得须是有见不
善如探汤之心则自然别昔若经伤于虎者他人语
虎则虽三尺童子皆知虎之可畏终不似曾经伤者
神色慑惧至诚畏之是实见得也得之于心是谓有
德不待勉强然学者则须勉强古人有损躯陨命者
卷十五 第 8a 页 WYG0698-0117a.png
若不实见得则乌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
(一作义/重于生)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成仁者只是成就一
个是而已
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学者只要
立个心此上头尽有商量
得之于心谓之有德自然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
体四体不言而喻岂待勉强也
葬埋所虑者水与虫耳晋郭文举为王导所致及其病
(一作义/重于生)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成仁者只是成就一
个是而已
学者患心虑纷乱不能宁静此则天下公病学者只要
立个心此上头尽有商量
得之于心谓之有德自然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
体四体不言而喻岂待勉强也
葬埋所虑者水与虫耳晋郭文举为王导所致及其病
卷十五 第 8b 页 WYG0698-0117b.png
乞还山欲枕石而死贵人留之曰深山为虎狼食不
其酷哉曰深山为虎狼食贵人为蝼蚁食一也故葬
者鲜不被虫者虽极深亦有土虫故思木之不坏者
得柏心为久后又见松脂锢之又益久故用松脂涂
棺
语高则旨远言约则义微大率六经之言涵滀无有精
粗欲言精微言多则愈粗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埽虑对是其然
其酷哉曰深山为虎狼食贵人为蝼蚁食一也故葬
者鲜不被虫者虽极深亦有土虫故思木之不坏者
得柏心为久后又见松脂锢之又益久故用松脂涂
棺
语高则旨远言约则义微大率六经之言涵滀无有精
粗欲言精微言多则愈粗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埽虑对是其然
卷十五 第 9a 页 WYG0698-0117c.png
必有所以然
浩然之气既言气则己是大段有形体之物如言志有
甚迹然亦尽有形象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既生
得此气语其体则与道合语其用则莫不是义譬之
以金为器及其器成方命得此是金器
若谓既返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
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
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开阖
浩然之气既言气则己是大段有形体之物如言志有
甚迹然亦尽有形象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既生
得此气语其体则与道合语其用则莫不是义譬之
以金为器及其器成方命得此是金器
若谓既返之气复将为方伸之气必资于此则殊与天
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
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近取诸身其开阖
卷十五 第 9b 页 WYG0698-0117d.png
往来见之鼻息然不必须(一本无此四/字有岂字)假吸复入以
为呼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一作人/之气生)于真元天之
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
而生亦不是将(一作/必是)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
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
有来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销铄了
范围天地之化天本廓然无穷但人以目力所及见其
寒暑之序日月之行立此规模以窥测他天地之化
为呼气则自然生人气之生生(一作人/之气生)于真元天之
气亦自然生生不穷至如海水因阳盛而涸及阴盛
而生亦不是将(一作/必是)已涸之气却生水自然能生往
来屈伸只是理也盛则便有衰昼则便有夜往则便
有来天地中如洪炉何物不销铄了
范围天地之化天本廓然无穷但人以目力所及见其
寒暑之序日月之行立此规模以窥测他天地之化
卷十五 第 10a 页 WYG0698-0118a.png
不是天地之化其体有如城廓之类都盛其气假使
言日升降于三万里不可道三万里外更无物又如
言天地升降于八万里中不可道八万里外天地尽
学者要默体天地之化如此言之甚与天地不相似
其卒必有窒碍有人言无西海便使无西海亦须是
有山(无阴阳处/便无日月)
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今人外
面役役于不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著如此则岂
言日升降于三万里不可道三万里外更无物又如
言天地升降于八万里中不可道八万里外天地尽
学者要默体天地之化如此言之甚与天地不相似
其卒必有窒碍有人言无西海便使无西海亦须是
有山(无阴阳处/便无日月)
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今人外
面役役于不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著如此则岂
卷十五 第 10b 页 WYG0698-0118b.png
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孟子言性善皆
由内出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
貌整思(一作/心)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
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
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
将(一本无/此字)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
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
由内出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
貌整思(一作/心)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
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
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
将(一本无/此字)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日月寒暑昼夜
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
卷十五 第 11a 页 WYG0698-0118c.png
道则自然生万物今夫春生夏长了一番皆是道之生
后来生长不可道却将既生之气后来却要生长道
则自然生生不息
释氏之学更不消对圣人之学比较要之必不同便可
置之今穷其说未必能穷得他比至穷得自家已化
而为释氏矣今且以迹上观之佛逃父出家便绝人
伦只为自家独处于山林人乡里岂容有此物大率
以所贱所轻施于人此不惟非圣人之心亦不可为
后来生长不可道却将既生之气后来却要生长道
则自然生生不息
释氏之学更不消对圣人之学比较要之必不同便可
置之今穷其说未必能穷得他比至穷得自家已化
而为释氏矣今且以迹上观之佛逃父出家便绝人
伦只为自家独处于山林人乡里岂容有此物大率
以所贱所轻施于人此不惟非圣人之心亦不可为
卷十五 第 11b 页 WYG0698-0118d.png
君子之心释氏自己不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而谓
他人不能如是容人为之而已不为别做一等人若
以此率人是绝类也至如言理性亦只是为死生其
情本怖死爱生是利也
敬以直内有主于内则虚自然无非僻之心如是则安
得不虚必有事焉须把敬来做件事著此道最是简
最是易又省工夫为此语虽近似常人所论然持之
(一本有/久字)必别
他人不能如是容人为之而已不为别做一等人若
以此率人是绝类也至如言理性亦只是为死生其
情本怖死爱生是利也
敬以直内有主于内则虚自然无非僻之心如是则安
得不虚必有事焉须把敬来做件事著此道最是简
最是易又省工夫为此语虽近似常人所论然持之
(一本有/久字)必别
卷十五 第 12a 页 WYG0698-0119a.png
天子七庙亦恐只是一日行礼考之古则戊辰同祀文
武考之今则宗庙之祀亦是一日
祭无大小其所以交于神明接鬼神之义一也必斋不
斋则何以交神明
历象之法大抵主于日日一事正则其他皆可推洛下
闳作历言数百年后当差一日其差理必然何承天
以其差遂立岁差法其法以所差分数摊在所历之
年看一岁差著几分其差后亦不定独邵尧夫立差
武考之今则宗庙之祀亦是一日
祭无大小其所以交于神明接鬼神之义一也必斋不
斋则何以交神明
历象之法大抵主于日日一事正则其他皆可推洛下
闳作历言数百年后当差一日其差理必然何承天
以其差遂立岁差法其法以所差分数摊在所历之
年看一岁差著几分其差后亦不定独邵尧夫立差
卷十五 第 12b 页 WYG0698-0119b.png
法冠绝古今却于日月交感之际以阴阳亏盈求之
遂不差大抵阴常亏阳常盈故只于这(一作/涨)里差了
历上若是通理所通为多尧夫之学大抵似扬雄然
亦不尽如之常穷味有二万八千六百此非人所合
和是自然也色有二万八千六百又非人所染画得
亦是自然也独声之数只得一半数不行盖声阳也
只是于日出地上数得到日入地下遂数不行此皆
有理譬之有形斯有影不可谓今日之影却收以为
遂不差大抵阴常亏阳常盈故只于这(一作/涨)里差了
历上若是通理所通为多尧夫之学大抵似扬雄然
亦不尽如之常穷味有二万八千六百此非人所合
和是自然也色有二万八千六百又非人所染画得
亦是自然也独声之数只得一半数不行盖声阳也
只是于日出地上数得到日入地下遂数不行此皆
有理譬之有形斯有影不可谓今日之影却收以为
卷十五 第 13a 页 WYG0698-0119c.png
来日之影(据皇极经世色味皆一万七/千二十四疑此记者之误)
君子宜获祐然而有贫悴短夭以至无继者天意何如
气钟于贤者固有所不周也
闲邪则固(一有/主字)一矣然(一作/能)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
一为难见不可下工夫如何(一作/行)一者无他只是整
齐(一作/庄整)严肃则心便一 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
但涵养久则天理自然明
必有事焉有事于此(一作/敬)也勿正者若思此而曰善然
君子宜获祐然而有贫悴短夭以至无继者天意何如
气钟于贤者固有所不周也
闲邪则固(一有/主字)一矣然(一作/能)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
一为难见不可下工夫如何(一作/行)一者无他只是整
齐(一作/庄整)严肃则心便一 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
但涵养久则天理自然明
必有事焉有事于此(一作/敬)也勿正者若思此而曰善然
卷十五 第 13b 页 WYG0698-0119d.png
后为之是正也勿忘则是必有事也勿助长则是勿
正也后言之渐重须默识取主一之意
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
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
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
绝不相识今且试以一二巨公之家行之其术要得
拘守得须是且如唐时立庙院仍不得分割了祖业
使一人主之
正也后言之渐重须默识取主一之意
修养之所以引年国祚之所以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
圣贤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
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
绝不相识今且试以一二巨公之家行之其术要得
拘守得须是且如唐时立庙院仍不得分割了祖业
使一人主之
卷十五 第 14a 页 WYG0698-0120a.png
释氏尊宿者自言觉悟是既已达道又却须要印證则
是未知也得他人道是然后无疑则是信人言语不
可言自信若果自信则虽甚人言语亦不听
学者之流必谈禅者只是为无处捞摸故须入此
大德敦化于化育处敦本也小德川流日用处也此言
仲尼与天地同德
有言未感时知如何所寓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更怎生寻所寓只是有操而已操之之道
是未知也得他人道是然后无疑则是信人言语不
可言自信若果自信则虽甚人言语亦不听
学者之流必谈禅者只是为无处捞摸故须入此
大德敦化于化育处敦本也小德川流日用处也此言
仲尼与天地同德
有言未感时知如何所寓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更怎生寻所寓只是有操而已操之之道
卷十五 第 14b 页 WYG0698-0120b.png
敬以直内也
刚毅木讷何求而曰(一作/以)近仁只为轻浮巧利于仁甚
远故以此为近仁此正与巧言令色相反
有土地要之耕而种粟以养人乃宜今以种果实只做
果子吃了种糯使之化为水饮之皆不济事不稳当
颜孟之于圣人其知之深浅同只是颜子尤温淳渊懿
于道得之更渊(一作/深)粹近圣人气象
率气者在志养志者在直内
刚毅木讷何求而曰(一作/以)近仁只为轻浮巧利于仁甚
远故以此为近仁此正与巧言令色相反
有土地要之耕而种粟以养人乃宜今以种果实只做
果子吃了种糯使之化为水饮之皆不济事不稳当
颜孟之于圣人其知之深浅同只是颜子尤温淳渊懿
于道得之更渊(一作/深)粹近圣人气象
率气者在志养志者在直内
卷十五 第 15a 页 WYG0698-0120c.png
率性之谓道率循也若言道不消先立下名义则茫茫
地何处下手何处著心
文字上(一有/虽字)无閒暇终是(一无/二字)少工夫然思虑则尽不
废于外事虽奔迫然思虑尽悠悠
释氏之学又不可道他不知亦尽极(一作/及)乎高深然要
之卒归乎自私自利之规模何以言之天地之间有
生便有死有乐便有哀释氏所在便须觅一个纤奸
打讹处言免死生齐烦恼卒归乎自私老氏之学更
地何处下手何处著心
文字上(一有/虽字)无閒暇终是(一无/二字)少工夫然思虑则尽不
废于外事虽奔迫然思虑尽悠悠
释氏之学又不可道他不知亦尽极(一作/及)乎高深然要
之卒归乎自私自利之规模何以言之天地之间有
生便有死有乐便有哀释氏所在便须觅一个纤奸
打讹处言免死生齐烦恼卒归乎自私老氏之学更
卷十五 第 15b 页 WYG0698-0120d.png
挟些权诈若言与之乃意在取之张之乃意在翕之
又大意在愚其民而自智然则秦之愚黔首其术盖
亦出于此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
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
者也
人于天地间并无窒碍处大小大快活
生知者只是他自生知义理不待学而知纵使孔子是
又大意在愚其民而自智然则秦之愚黔首其术盖
亦出于此
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
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
者也
人于天地间并无窒碍处大小大快活
生知者只是他自生知义理不待学而知纵使孔子是
卷十五 第 16a 页 WYG0698-0121a.png
生知亦何害于学如问礼于老聃访官名于郯子何
害于孔子礼文官名既欲知旧物又不可凿空撰得
出须是问他先知者始得
萧何大营宫室其心便不好只是要得敛怨自安谢安
之营宫室却是随时之宜以东晋之微寓于江表其
气奄奄欲尽且以慰安人心
高祖其势可以守关不放入项王然而须放他入来者
有三事一是有未坑二十万秦子弟在外恐内有父
害于孔子礼文官名既欲知旧物又不可凿空撰得
出须是问他先知者始得
萧何大营宫室其心便不好只是要得敛怨自安谢安
之营宫室却是随时之宜以东晋之微寓于江表其
气奄奄欲尽且以慰安人心
高祖其势可以守关不放入项王然而须放他入来者
有三事一是有未坑二十万秦子弟在外恐内有父
卷十五 第 16b 页 WYG0698-0121b.png
兄为变二是汉王父母妻子在楚三是有怀王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埽虑对至精义入神通贯只
一理虽洒埽应对只看所以然者如何
切要之道无如敬以直内
立人达人为仁之方强恕求仁莫近言得不济事亦须
实见得近处其理固不出乎公平公平固在用意更
有浅深只要自家各自体认得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埽虑对至精义入神通贯只
一理虽洒埽应对只看所以然者如何
切要之道无如敬以直内
立人达人为仁之方强恕求仁莫近言得不济事亦须
实见得近处其理固不出乎公平公平固在用意更
有浅深只要自家各自体认得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
卷十五 第 17a 页 WYG0698-0121c.png
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
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涂辙既
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安安下字为义安其所安也安安是义也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但穷得则自知死生之说不
须将死生便做一个道理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
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故易曰三
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涂辙既
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安安下字为义安其所安也安安是义也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但穷得则自知死生之说不
须将死生便做一个道理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
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故易曰三
卷十五 第 17b 页 WYG0698-0121d.png
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只是二也
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果可以一贯若使他人言之便
未足信或未尽忠恕之道曾子言之必是尽仍是(一/作)
(得/也)又于中庸特举此二义言忠恕违道不远恐人不
喻故指而示之近欲以喻人又如禘尝之义如视诸
掌中庸亦指而示之近皆是恐人不喻故特语之详
然则中庸之书决是传圣人之学不杂子思恐传授
渐失故著此一卷书
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果可以一贯若使他人言之便
未足信或未尽忠恕之道曾子言之必是尽仍是(一/作)
(得/也)又于中庸特举此二义言忠恕违道不远恐人不
喻故指而示之近欲以喻人又如禘尝之义如视诸
掌中庸亦指而示之近皆是恐人不喻故特语之详
然则中庸之书决是传圣人之学不杂子思恐传授
渐失故著此一卷书
卷十五 第 18a 页 WYG0698-0122a.png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则自忠恕其致则公平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
便唤做仁(一本有/将字)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
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
则仁之用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只是敬也敬则是不私
之说也才不敬便私欲万端害于仁
圣人之言依本分至大至妙事语之若寻常此所以味
仁之道要之只消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
便唤做仁(一本有/将字)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只为公则
物我兼照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
则仁之用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只是敬也敬则是不私
之说也才不敬便私欲万端害于仁
圣人之言依本分至大至妙事语之若寻常此所以味
卷十五 第 18b 页 WYG0698-0122b.png
长释氏之说才见些便惊天动地言语走作却是味
短只为乍见不似圣人见惯如中庸言道只消道无
声无臭四字总括了多少释氏言非黄非白非咸非
苦费多少言语
寂然不动万物森然已具在感而遂通感则只是自内
感不是外面将一件物来感于此也
有人旁边作事已不见面只闻人说善言者为敬其心
也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主于一也主于内则外不
短只为乍见不似圣人见惯如中庸言道只消道无
声无臭四字总括了多少释氏言非黄非白非咸非
苦费多少言语
寂然不动万物森然已具在感而遂通感则只是自内
感不是外面将一件物来感于此也
有人旁边作事已不见面只闻人说善言者为敬其心
也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主于一也主于内则外不
卷十五 第 19a 页 WYG0698-0122c.png
入敬便心虚故也必有事焉不忘不要施之重便不
好敬其心乃至不接视听此学者之事也始学岂可
不自此去至圣人则自是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自十五至七十进德直有许多节次圣人未必然
然亦是(一作/且)为学者立下一法盈科而后进须是成
章乃达
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须于道中与他分别出
五常若只是兼体却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头也其
好敬其心乃至不接视听此学者之事也始学岂可
不自此去至圣人则自是从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自十五至七十进德直有许多节次圣人未必然
然亦是(一作/且)为学者立下一法盈科而后进须是成
章乃达
自古元不曾有人解仁字之义须于道中与他分别出
五常若只是兼体却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头也其
卷十五 第 19b 页 WYG0698-0122d.png
他四端手足也至如易虽言元者善之长然亦须通
四德以言之至如八卦易之大义在乎此亦无人曾
解来(乾健坤顺之类亦/不曾果然体认得)
登山难为言以言圣人之道大观澜必照因又言其道
之无穷澜水之动处苟非源之无穷则无以为澜非
日月之明无穷则无以容光必照其下又言其笃实
而有光辉也(一作笃实/而不穷)成章者笃实而有光辉也
今以瓦砾积之虽如山岳亦无由有光辉若使积珠
四德以言之至如八卦易之大义在乎此亦无人曾
解来(乾健坤顺之类亦/不曾果然体认得)
登山难为言以言圣人之道大观澜必照因又言其道
之无穷澜水之动处苟非源之无穷则无以为澜非
日月之明无穷则无以容光必照其下又言其笃实
而有光辉也(一作笃实/而不穷)成章者笃实而有光辉也
今以瓦砾积之虽如山岳亦无由有光辉若使积珠
卷十五 第 20a 页 WYG0698-0123a.png
玉小积则有小光辉大积则有大光辉
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矣则语助也故者本如是者也
今言天下万物之性必求其故者只是欲顺而不害
之也故曰以利为本本欲利之也此章皆为知而发
行其所无事是不凿也日至可坐而致亦只是不凿
也
不席地而倚卓不手饭而匕箸此圣人必随时若未有
当且作之矣
天下之言性则故而已矣则语助也故者本如是者也
今言天下万物之性必求其故者只是欲顺而不害
之也故曰以利为本本欲利之也此章皆为知而发
行其所无事是不凿也日至可坐而致亦只是不凿
也
不席地而倚卓不手饭而匕箸此圣人必随时若未有
当且作之矣
卷十五 第 20b 页 WYG0698-0123b.png
昔谓异教中疑有达者或是无归且安于此再尝考之
卒不达若达则于其前日所处不能一朝居也观曾
子临死易篑之意便知其不达朝闻道夕死可矣岂
能安其未所安如毁其人形绝其伦类无君臣父子之
道若达则不安也只夷言左衽尚可言随其国俗至
若人道岂容有异
受祥内弹琴恐不是圣人举动使其哀未忘则子于是
日哭则不歌不饮酒食肉以全哀况弹琴可乎使其
卒不达若达则于其前日所处不能一朝居也观曾
子临死易篑之意便知其不达朝闻道夕死可矣岂
能安其未所安如毁其人形绝其伦类无君臣父子之
道若达则不安也只夷言左衽尚可言随其国俗至
若人道岂容有异
受祥内弹琴恐不是圣人举动使其哀未忘则子于是
日哭则不歌不饮酒食肉以全哀况弹琴可乎使其
卷十五 第 21a 页 WYG0698-0123c.png
哀己忘则何必弹琴
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释氏之说若欲穷其说而去取之则其说未能穷固已
化而为佛矣只且于迹上考之其设教如是则其心
果如何固难为取其心不取其迹有是心则有是迹
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乱说不若且如迹上断定不
与圣人合其言有合处则吾道固己有有不合者固
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易(一作/力)
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释氏之说若欲穷其说而去取之则其说未能穷固已
化而为佛矣只且于迹上考之其设教如是则其心
果如何固难为取其心不取其迹有是心则有是迹
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乱说不若且如迹上断定不
与圣人合其言有合处则吾道固己有有不合者固
所不取如是立定却省易(一作/力)
卷十五 第 21b 页 WYG0698-0123d.png
儒者其卒必(一作/多)入异教其志非愿也其势自然如此
盖智穷力屈欲休来又知得未安稳休不得故见人
有一道理其势须从之譬之行一大道坦然无阻则
更不由径只为前面逢著山逢著水行不得有窒碍
则见一邪径欣然从之儒者之所以必有窒碍者何
也只为不致知知至至之则自无事可夺今夫有人
处于异乡元无安处则言某处安某处不安须就安
处若已有家人言他人家为安己必不肯就彼故儒
盖智穷力屈欲休来又知得未安稳休不得故见人
有一道理其势须从之譬之行一大道坦然无阻则
更不由径只为前面逢著山逢著水行不得有窒碍
则见一邪径欣然从之儒者之所以必有窒碍者何
也只为不致知知至至之则自无事可夺今夫有人
处于异乡元无安处则言某处安某处不安须就安
处若已有家人言他人家为安己必不肯就彼故儒
卷十五 第 22a 页 WYG0698-0124a.png
者而卒归异教者只为于己道实无所得虽曰闻道
终不曾实有之
佛庄之说大抵略见道体乍见不似圣人惯见故其说
走作
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者何也气有淳漓自然
之理有盛则必有衰有终则必有始有昼则必有夜
譬之一片地始开荒田则其牧榖倍及其久也一岁
薄于一岁气亦盛衰故也至于东西汉人才文章已
终不曾实有之
佛庄之说大抵略见道体乍见不似圣人惯见故其说
走作
时所以有古今风气人物之异者何也气有淳漓自然
之理有盛则必有衰有终则必有始有昼则必有夜
譬之一片地始开荒田则其牧榖倍及其久也一岁
薄于一岁气亦盛衰故也至于东西汉人才文章已
卷十五 第 22b 页 WYG0698-0124b.png
来皆别所尚异也尚所以异亦由心所为心所以然
者只为生得来如此至如春夏秋冬所生之物各异
其栽培浇灌之宜亦须各以其时不可一也须随时
只如均是春生之物春初生得又别春中又别春尽
时所生又别礼之随时处宜只是正得当时事所谓
时者必明道以贻后人
有谓因苦学而至失心者学本是治心岂有反为心害
某气本不盛然而能不病无倦怠者只是一个慎生
者只为生得来如此至如春夏秋冬所生之物各异
其栽培浇灌之宜亦须各以其时不可一也须随时
只如均是春生之物春初生得又别春中又别春尽
时所生又别礼之随时处宜只是正得当时事所谓
时者必明道以贻后人
有谓因苦学而至失心者学本是治心岂有反为心害
某气本不盛然而能不病无倦怠者只是一个慎生
卷十五 第 23a 页 WYG0698-0124c.png
不恣意其于外事思虑尽悠悠
合而言之道也仁固是道道却是总名
大而化之只是谓理与己一其未化者如人操尺度量
物用之尚不免有差若至于化者则已便是尺度尺
度便是己颜子正在此若化则便是仲尼也在前是
不及在后是过之此过不及甚微惟颜子自知他人
不与卓尔是圣人立处颜子见之但未至尔
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
合而言之道也仁固是道道却是总名
大而化之只是谓理与己一其未化者如人操尺度量
物用之尚不免有差若至于化者则已便是尺度尺
度便是己颜子正在此若化则便是仲尼也在前是
不及在后是过之此过不及甚微惟颜子自知他人
不与卓尔是圣人立处颜子见之但未至尔
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
卷十五 第 23b 页 WYG0698-0124d.png
他可以类推至如言孝其所以为孝者如何穷理(一/无)
(此二/字)如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
先其难者各随人深浅如千蹊万径皆可适国但得
一道入得便可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
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居敬则自然行简若
居简而行简却是不简只是所居者已剩一简字
退藏于密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
(此二/字)如一事上穷不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
先其难者各随人深浅如千蹊万径皆可适国但得
一道入得便可所以能穷者只为万物皆是一理至如
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敬则自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居敬则自然行简若
居简而行简却是不简只是所居者已剩一简字
退藏于密密是用之源圣人之妙处
卷十五 第 24a 页 WYG0698-0125a.png
圣人之道如河图洛书其始止于画上便出义后之人
既重卦又系辞求之未必得其理至如春秋是其所
是非其所非不过只是当年数人而已学者不观他
书只观春秋亦可尽道
物理须是要穷若言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
显若只言天只是高地只是深只是已辞更有甚
敬则无已可克(一有学/者之事)始则须绝四(一有/去字)
人之身有形体未必能为主若有人为系虏将去随其
既重卦又系辞求之未必得其理至如春秋是其所
是非其所非不过只是当年数人而已学者不观他
书只观春秋亦可尽道
物理须是要穷若言天地之所以高深鬼神之所以幽
显若只言天只是高地只是深只是已辞更有甚
敬则无已可克(一有学/者之事)始则须绝四(一有/去字)
人之身有形体未必能为主若有人为系虏将去随其
卷十五 第 24b 页 WYG0698-0125b.png
所处已有不得与也唯心则三军之众不可夺也若
并心做主不得则更有甚
夷惠之行未必如此且如孔子言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则伯夷之度量可知若使伯夷之清既如此又使念
旧恶则除是抱石沈河孟子所言只是推而言之未
必至如此然圣人于道防其始不得不如是之严如
此而防犹有流者夷惠之行不已其流必至于孟子
所论夷是圣人极清处惠是圣人极和处圣人则兼之
并心做主不得则更有甚
夷惠之行未必如此且如孔子言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则伯夷之度量可知若使伯夷之清既如此又使念
旧恶则除是抱石沈河孟子所言只是推而言之未
必至如此然圣人于道防其始不得不如是之严如
此而防犹有流者夷惠之行不已其流必至于孟子
所论夷是圣人极清处惠是圣人极和处圣人则兼之
卷十五 第 25a 页 WYG0698-0125c.png
而时出之清和何止于偏其流则必有害墨子之道
虽有尚同兼爱之说然观其书亦不至于视邻之子
犹兄之子盖其流必至于此至如言伊尹始在畎亩
五就汤五就桀三聘翻然而从岂不是时然后来见
其以天下自任故以为圣人之任
声数
由经穷理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勉而中思而得何止有差等直
虽有尚同兼爱之说然观其书亦不至于视邻之子
犹兄之子盖其流必至于此至如言伊尹始在畎亩
五就汤五就桀三聘翻然而从岂不是时然后来见
其以天下自任故以为圣人之任
声数
由经穷理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与勉而中思而得何止有差等直
卷十五 第 25b 页 WYG0698-0125d.png
是相去悬绝不勉而中即常中不思而得即常得所
谓从容中道者指他人所见而言之若不勉不思者
自在道上行又何必言中不中不勉不思亦有大小
深浅至于曲艺亦有不勉不思者所谓日月至焉与
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
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
已欲学之须熟玩味(一无/味字)圣人之(一无/之字)气象不可只
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字
谓从容中道者指他人所见而言之若不勉不思者
自在道上行又何必言中不中不勉不思亦有大小
深浅至于曲艺亦有不勉不思者所谓日月至焉与
久而不息者所见规模虽略相似其意味气象迥别
须潜心默识玩索久之庶几自得学者不学圣人则
已欲学之须熟玩味(一无/味字)圣人之(一无/之字)气象不可只
于名上理会如此只是讲论文字
卷十五 第 26a 页 WYG0698-0126a.png
赞天地之化育自人而言之从尽其性至尽物之性然
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言人尽性
所造如此若只是至诚更不须论所谓人者天地之
心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止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
为各自有分
浩然之气所养各有渐所以至于充塞天地必积而后
至行不慊于心止是防患之术须是集义乃能生
不可一朝居者孟子之时大伦乱若君听于臣父听于
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言人尽性
所造如此若只是至诚更不须论所谓人者天地之
心及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止谓只是一理而天人所
为各自有分
浩然之气所养各有渐所以至于充塞天地必积而后
至行不慊于心止是防患之术须是集义乃能生
不可一朝居者孟子之时大伦乱若君听于臣父听于
卷十五 第 26b 页 WYG0698-0126b.png
子动则弑君弑父须著变是不可一朝居也然鲁有
三桓无以异齐何以鲁一变至于道鲁只是不修周
公之法齐既坏太公之法后来立法已是苟且及其
末世并其法又坏乱甚于鲁故其弑亦先于鲁孔子
之仕于鲁所(一作/欲)以为之兆得可为处便为如陈恒
弑其君孔子请讨一事正则百事自己不得传言以
鲁之众加齐之半此非孔子请讨之计(一作/意)如此则
孔子只待去角力借使言行亦上有天子下有方伯
三桓无以异齐何以鲁一变至于道鲁只是不修周
公之法齐既坏太公之法后来立法已是苟且及其
末世并其法又坏乱甚于鲁故其弑亦先于鲁孔子
之仕于鲁所(一作/欲)以为之兆得可为处便为如陈恒
弑其君孔子请讨一事正则百事自己不得传言以
鲁之众加齐之半此非孔子请讨之计(一作/意)如此则
孔子只待去角力借使言行亦上有天子下有方伯
卷十五 第 27a 页 WYG0698-0126c.png
须谋而后行
礼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此语至常浅孔子固
能如此但观其气象不似圣人之言
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
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诛杀
大臣至诚以待夷狄此皆大抵以忠厚廉耻为之纲
纪故能如此盖睿主开基规模自别
大纲不正万目即紊唐之治道付之尚书省近似六官
礼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此语至常浅孔子固
能如此但观其气象不似圣人之言
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
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诛杀
大臣至诚以待夷狄此皆大抵以忠厚廉耻为之纲
纪故能如此盖睿主开基规模自别
大纲不正万目即紊唐之治道付之尚书省近似六官
卷十五 第 27b 页 WYG0698-0126d.png
但法不具也后世无如宇文周其官名法度小有可
观隋文之法虽小有善处然皆出于臆断惟能如是
故维持得数十年
陨石于宋自空凝结而陨六鹢退飞倒逆飞也倒逆飞
必有气躯之也如此等皆是异事也故书之大抵春
秋所书灾异皆天人响应有致之之道如石陨于宋
而言陨石夷伯之庙震而言震夷伯之庙此天应之
也但人以浅狭之见以为无应其实皆应之然汉儒
观隋文之法虽小有善处然皆出于臆断惟能如是
故维持得数十年
陨石于宋自空凝结而陨六鹢退飞倒逆飞也倒逆飞
必有气躯之也如此等皆是异事也故书之大抵春
秋所书灾异皆天人响应有致之之道如石陨于宋
而言陨石夷伯之庙震而言震夷伯之庙此天应之
也但人以浅狭之见以为无应其实皆应之然汉儒
卷十五 第 28a 页 WYG0698-0127a.png
言灾易皆牵合不足信儒者见此因尽废之
麟乃和气所致然春秋之时有者何以为应天之气岂
可如此间别圣人之生亦天地交感五行之秀乃生
圣人当战国之际生孔子何足怪况生麟圣人为其
出非其时故有感如圣人生不得时
孔子感麟而作春秋或谓不然如何曰春秋不害感麟
而作然麟不出春秋岂不作孔子之意盖亦有素因
此一事乃作故其书之成复以此终大抵须有发端
麟乃和气所致然春秋之时有者何以为应天之气岂
可如此间别圣人之生亦天地交感五行之秀乃生
圣人当战国之际生孔子何足怪况生麟圣人为其
出非其时故有感如圣人生不得时
孔子感麟而作春秋或谓不然如何曰春秋不害感麟
而作然麟不出春秋岂不作孔子之意盖亦有素因
此一事乃作故其书之成复以此终大抵须有发端
卷十五 第 28b 页 WYG0698-0127b.png
处如画八卦因见河图洛书果无河图洛书八卦亦
须作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固深说则无可说所以阴阳者
道既曰气则便是(一作/有)二言开阖已(一作/便)是感既二
则便有感所以开阖者道开阖便是阴阳老氏言虚
而生气非也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
明日有阳如人有形影盖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
明日有影有便齐有
须作
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固深说则无可说所以阴阳者
道既曰气则便是(一作/有)二言开阖已(一作/便)是感既二
则便有感所以开阖者道开阖便是阴阳老氏言虚
而生气非也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
明日有阳如人有形影盖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
明日有影有便齐有
卷十五 第 29a 页 WYG0698-0127c.png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已言人分上事若论道则万理
皆具更不说感与未感
中和若只于人分上言之则喜怒哀乐未发既发之谓
也若致中和则是达天理便见得天尊地卑万物化
育之道只是致知也
素隐行怪是过者也半涂而废是不及也不见知不悔
是中者也
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庸中只是常犹言中者是
皆具更不说感与未感
中和若只于人分上言之则喜怒哀乐未发既发之谓
也若致中和则是达天理便见得天尊地卑万物化
育之道只是致知也
素隐行怪是过者也半涂而废是不及也不见知不悔
是中者也
中者只是不偏偏则不是中庸中只是常犹言中者是
卷十五 第 29b 页 WYG0698-0127d.png
大中也庸者是定理也定理者天下不易之理也是
经也孟子只言反经中在其间
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其书虽是杂记
更不分精粗一衮说了今之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
说本便遗却末
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更有甚中庸脱一
反字小人不主于义理则无忌惮无忌惮所以反中
庸也亦有其心畏谨而不中亦是反中庸语恶有浅
经也孟子只言反经中在其间
中庸之书是孔门传授成于子思孟子其书虽是杂记
更不分精粗一衮说了今之语道多说高便遗却卑
说本便遗却末
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更有甚中庸脱一
反字小人不主于义理则无忌惮无忌惮所以反中
庸也亦有其心畏谨而不中亦是反中庸语恶有浅
卷十五 第 30a 页 WYG0698-0128a.png
深则可谓之中庸则不可
知天命是达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应也命者是天之
所赋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
是常理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
有报应但人以挟浅之见求之便谓差且天命不可
易也然有可易者惟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永年世
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此道也
梦说之事是傅说之感高宗高宗感傅说高宗只思得
知天命是达天理也必受命是得其应也命者是天之
所赋与如命令之命天之报应皆如影响得其报者
是常理也不得其报者非常理也然而细推之则须
有报应但人以挟浅之见求之便谓差且天命不可
易也然有可易者惟有德者能之如修养之永年世
祚之祈天永命常人之至于圣贤皆此道也
梦说之事是傅说之感高宗高宗感傅说高宗只思得
卷十五 第 30b 页 WYG0698-0128b.png
圣贤之人须是圣贤之人方始应其感若傅说非圣
贤自不相感如今人卜筮蓍在手事在未来吉凶在
书策其卒三者必合矣使书策之言不合于理则自
不验
陨石无种种于气麟亦无种亦气化厥初生民亦如是
至如海滨露出沙滩便有百虫禽兽草木无种而生
此犹是人所见若海中岛屿稍大人不及者安知其
无种之人不生于其间若已有人类则必无气化之
贤自不相感如今人卜筮蓍在手事在未来吉凶在
书策其卒三者必合矣使书策之言不合于理则自
不验
陨石无种种于气麟亦无种亦气化厥初生民亦如是
至如海滨露出沙滩便有百虫禽兽草木无种而生
此犹是人所见若海中岛屿稍大人不及者安知其
无种之人不生于其间若已有人类则必无气化之
卷十五 第 31a 页 WYG0698-0128c.png
人
匹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
夏感而寒慄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
霜雪则无此理
配义与道即是体用道是体义是用配者合也气尽是
有形体故言合气者是积义所生者却言配义如以
金为器既成则目为金器可也
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君子小人
匹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
夏感而寒慄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
霜雪则无此理
配义与道即是体用道是体义是用配者合也气尽是
有形体故言合气者是积义所生者却言配义如以
金为器既成则目为金器可也
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君子小人
卷十五 第 31b 页 WYG0698-0128d.png
之气常停不可都生君子但六分君子则治六分小
人则乱七分君子则大治七分小人则大乱如是(一/无)
(此二字/作虽字)尧舜之世不能无小人盖尧舜之世只是以
礼乐法度驱而之善尽其道而已然言比屋可封者
以其有教虽欲为恶不能成其恶虽尧舜之世然于
其家乖戾之气亦生朱均在朝则有四凶久而不去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
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人则乱七分君子则大治七分小人则大乱如是(一/无)
(此二字/作虽字)尧舜之世不能无小人盖尧舜之世只是以
礼乐法度驱而之善尽其道而已然言比屋可封者
以其有教虽欲为恶不能成其恶虽尧舜之世然于
其家乖戾之气亦生朱均在朝则有四凶久而不去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
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则是密也
卷十五 第 32a 页 WYG0698-0129a.png
絪缊阴阳之感
志气之帅若论浩然之气则何者为志志为之主乃能
生浩然之气志至焉气次焉自有先后
医者不诣理则处方论药不尽其性只知逐物所治不
知和合之后其性又如何假如诃子黄白矾白合之
而成黑黑见则黄白皆亡又如一二合而为三三见
则一二亡离而为一二则三亡既成三又求一与二
既成黑又求黄与白则是不知物性(一作/理)古之人穷
志气之帅若论浩然之气则何者为志志为之主乃能
生浩然之气志至焉气次焉自有先后
医者不诣理则处方论药不尽其性只知逐物所治不
知和合之后其性又如何假如诃子黄白矾白合之
而成黑黑见则黄白皆亡又如一二合而为三三见
则一二亡离而为一二则三亡既成三又求一与二
既成黑又求黄与白则是不知物性(一作/理)古之人穷
卷十五 第 32b 页 WYG0698-0129b.png
尽物理则食其味嗅其臭辨其色知其某物合某则
成何性天有五气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其一
而有其四至如草木也其黄者得土之性多其白者
得金之性多
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
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古人为学易自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舞勺舞象有
弦歌以养其耳舞干羽以养其气血有礼义以养其
成何性天有五气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居其一
而有其四至如草木也其黄者得土之性多其白者
得金之性多
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
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古人为学易自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舞勺舞象有
弦歌以养其耳舞干羽以养其气血有礼义以养其
卷十五 第 33a 页 WYG0698-0129c.png
心又且急则佩韦缓则佩弦出入闾巷耳目视听及
政事之施如是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入今之学者只
有义理以养其心
河北只见鲧堤无禹堤鲧堙洪水故无功禹则导之而
已
五祀恐非先王之典皆后世巫祝之(一作诬祀无之/字诬又作淫)言
报则遗其重者井人所重行宁廊也其功几何
虽庶人必祭及高祖比至天子诸侯止有疏数耳
政事之施如是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入今之学者只
有义理以养其心
河北只见鲧堤无禹堤鲧堙洪水故无功禹则导之而
已
五祀恐非先王之典皆后世巫祝之(一作诬祀无之/字诬又作淫)言
报则遗其重者井人所重行宁廊也其功几何
虽庶人必祭及高祖比至天子诸侯止有疏数耳
卷十五 第 33b 页 WYG0698-0129d.png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
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
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至如海水
潮日出则水涸是潮退也其涸者已无也月出则潮
水生也非却是将已涸之水为潮此是气之终始开
阖便是易一阖一辟谓之变
传录言语得其言未得其心必有害虽孔门亦有是患
如言昭公之礼巫马期告时孔子正可(一作/合)不答其
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
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至如海水
潮日出则水涸是潮退也其涸者已无也月出则潮
水生也非却是将已涸之水为潮此是气之终始开
阖便是易一阖一辟谓之变
传录言语得其言未得其心必有害虽孔门亦有是患
如言昭公之礼巫马期告时孔子正可(一作/合)不答其
卷十五 第 34a 页 WYG0698-0130a.png
问必更有语言具巫马期欲反命之意孔子方言苟
有过人必知之盖孔子答巫马期亦知之陈司败亦
知之矣又如言伯夷柳下惠皆古圣人也若不言清
和便以夷惠为圣人岂不有害又如孟子言放勋曰
只当言尧曰传者乘放勋为尧号乃称放勋曰又如
言闻斯行之若不因公西赤有问及仲由为比便信
此一句岂不有害又如孟子齐王欲养弟子以万钟
此事欲国人矜式孟子何不可处但时子以利诱孟
有过人必知之盖孔子答巫马期亦知之陈司败亦
知之矣又如言伯夷柳下惠皆古圣人也若不言清
和便以夷惠为圣人岂不有害又如孟子言放勋曰
只当言尧曰传者乘放勋为尧号乃称放勋曰又如
言闻斯行之若不因公西赤有问及仲由为比便信
此一句岂不有害又如孟子齐王欲养弟子以万钟
此事欲国人矜式孟子何不可处但时子以利诱孟
卷十五 第 34b 页 WYG0698-0130b.png
子孟子故曰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
乎若观其文只是孟子不肯为国人矜式须知不可
以利诱之意舜不告而娶须识得舜意若使舜便不
告而娶固不可以其父顽过时不为娶尧去治之尧
命瞽使舜娶舜虽不告尧固告之矣尧之告之也以
君治之而已今之官府治人之私亦多然而象欲以
杀舜为事尧奚为不治盖象之杀舜无可见之迹发
人隐慝而治之非尧也
乎若观其文只是孟子不肯为国人矜式须知不可
以利诱之意舜不告而娶须识得舜意若使舜便不
告而娶固不可以其父顽过时不为娶尧去治之尧
命瞽使舜娶舜虽不告尧固告之矣尧之告之也以
君治之而已今之官府治人之私亦多然而象欲以
杀舜为事尧奚为不治盖象之杀舜无可见之迹发
人隐慝而治之非尧也
卷十五 第 35a 页 WYG0698-0130c.png
学春秋亦善一句是一事是非便见于此此亦穷理之
要然他经岂不可以穷但他经论其义春秋因其行
事是非较著故穷理为要尝语学者且先读论语孟
子更读一经然后看春秋先识得个义理方可看春
秋以何为准无如中庸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
为中若以手足胼胝闭户不出二者之间取中便不
是中若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
此为中权之为言秤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然也
要然他经岂不可以穷但他经论其义春秋因其行
事是非较著故穷理为要尝语学者且先读论语孟
子更读一经然后看春秋先识得个义理方可看春
秋以何为准无如中庸欲知中庸无如权须是时而
为中若以手足胼胝闭户不出二者之间取中便不
是中若当手足胼胝则于此为中当闭户不出则于
此为中权之为言秤锤之义也何物为权义也然也
卷十五 第 35b 页 WYG0698-0130d.png
只是说得到义义以上更难说在人自看如何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如始学诗者其始未必善到悠久
须差精人则只是旧人其见则别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遂(一无/遂字)终之须以知为本知
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
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
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至而至之知几之事故可与
几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如始学诗者其始未必善到悠久
须差精人则只是旧人其见则别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遂(一无/遂字)终之须以知为本知
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
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
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至而至之知几之事故可与
几知终而终之故可与存义知至是致知博学明辨
卷十五 第 36a 页 WYG0698-0131a.png
审问慎思皆致知知至之事笃行便是终之如始条
理终条理因其始条理故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终
之
春秋传为案经为断
古之学者先由经以识义理盖始学时尽是传授后之
学者却先须识义理方始看得经如易系辞所以解
易今人须看了易方始看得系辞(一本云古之人得/其师传故因经以)
(明道后世失其师传故/非明道不能以知经)
理终条理因其始条理故能终条理犹知至即能终
之
春秋传为案经为断
古之学者先由经以识义理盖始学时尽是传授后之
学者却先须识义理方始看得经如易系辞所以解
易今人须看了易方始看得系辞(一本云古之人得/其师传故因经以)
(明道后世失其师传故/非明道不能以知经)
卷十五 第 36b 页 WYG0698-0131b.png
至大至刚以直不言至直此是文势如治世之音安以
乐怨以怒粗以厉噍以杀皆此类
解义理若一向靠书册何由得居之安资之深不惟自
失兼亦误人
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
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从事
而言不救则已若须救之必须变大变则大益小变
则小益
乐怨以怒粗以厉噍以杀皆此类
解义理若一向靠书册何由得居之安资之深不惟自
失兼亦误人
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
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从事
而言不救则已若须救之必须变大变则大益小变
则小益
卷十五 第 37a 页 WYG0698-0131c.png
学者好语高正如贫人说金说黄色说坚软道他不是
又不可只是好笑不曾见富人说如此
仲尼于论语中未尝说神字只于易中不得已言数处
而已
有主则虚无主则实必有所事
以物待物不可以已待物
古所谓支子不祭者惟使宗子立庙主之而已支子虽
不得祭至于齐戒致其诚意则与主祭者不异可与
又不可只是好笑不曾见富人说如此
仲尼于论语中未尝说神字只于易中不得已言数处
而已
有主则虚无主则实必有所事
以物待物不可以已待物
古所谓支子不祭者惟使宗子立庙主之而已支子虽
不得祭至于齐戒致其诚意则与主祭者不异可与
卷十五 第 37b 页 WYG0698-0131d.png
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但不别立庙为位行
事而已后世如欲立宗子当从此义虽不祭情亦可
安若不立宗子徒欲废祭适是长惰慢之志不若使
之祭犹愈于已也
真元之气气之所由生不与外气相杂但以外气涵养
而已若鱼在水鱼之性命非是水为之但必以水涵
养鱼乃得生尔人居天地气中与鱼在水无异至于
饮食之养皆是外气涵养之道出入之息者阖辟之
事而已后世如欲立宗子当从此义虽不祭情亦可
安若不立宗子徒欲废祭适是长惰慢之志不若使
之祭犹愈于已也
真元之气气之所由生不与外气相杂但以外气涵养
而已若鱼在水鱼之性命非是水为之但必以水涵
养鱼乃得生尔人居天地气中与鱼在水无异至于
饮食之养皆是外气涵养之道出入之息者阖辟之
卷十五 第 38a 页 WYG0698-0132a.png
机而已所出之息非所入之气但真元自能生气所
入之气止当阖时随之而入非假此气以助真元也
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
肖者复之田亩盖士农不易业既入学则不治农然
后士农判在学之养若士大夫之子则不虑无养虽
庶人之子既入学则亦必有养古之士者自十五入
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
则所至可知须去趋善便自此成德后之人自童稚
入之气止当阖时随之而入非假此气以助真元也
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
肖者复之田亩盖士农不易业既入学则不治农然
后士农判在学之养若士大夫之子则不虑无养虽
庶人之子既入学则亦必有养古之士者自十五入
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
则所至可知须去趋善便自此成德后之人自童稚
卷十五 第 38b 页 WYG0698-0132b.png
间已有汲汲趋利之意何由得向善故古人必使四
十而仕然后志定只营衣食却无害惟利禄之诱最
害人(人有养便方/定志于学)
做官夺人志
星辰若以日月之次为辰则辰上恐不容二十八舍若
谓五星则不可称辰或恐只是言北辰皆星也何贵
乎北辰北辰自是不动只不动便是为气之主故为
星之最尊者(尊一/作宗)
十而仕然后志定只营衣食却无害惟利禄之诱最
害人(人有养便方/定志于学)
做官夺人志
星辰若以日月之次为辰则辰上恐不容二十八舍若
谓五星则不可称辰或恐只是言北辰皆星也何贵
乎北辰北辰自是不动只不动便是为气之主故为
星之最尊者(尊一/作宗)
卷十五 第 39a 页 WYG0698-0132c.png
先主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不
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声
无由见律者自然之数至如今度量权衡亦非正也
今之法且以为准则可非如古法也此等物虽出于
自然(一有之/数字)亦须人为之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
于(一作/如)规矩则极尽天下之方圆
律历之法今亦粗存但人用之小耳律之遗则如三命
是也其法只用五行支干纳音之类历之遗则是星
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声
无由见律者自然之数至如今度量权衡亦非正也
今之法且以为准则可非如古法也此等物虽出于
自然(一有之/数字)亦须人为之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
于(一作/如)规矩则极尽天下之方圆
律历之法今亦粗存但人用之小耳律之遗则如三命
是也其法只用五行支干纳音之类历之遗则是星
卷十五 第 39b 页 WYG0698-0132d.png
算人生数(一作/处)然皆有此理苟无此理却推不行
素问之书必出于战国之末观其气象知之天之气运
只如此但系看者如何设如定四方分五行各配与
一方是一般络角而看之又一般分而为二十四又
一般规模大则大规模小则小然善言亦多如言善
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观人
者必有见于已
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
素问之书必出于战国之末观其气象知之天之气运
只如此但系看者如何设如定四方分五行各配与
一方是一般络角而看之又一般分而为二十四又
一般规模大则大规模小则小然善言亦多如言善
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观人
者必有见于已
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
卷十五 第 40a 页 WYG0698-0133a.png
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
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
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
有始便有终
守身为大其事固有大者正惟养疾亦是守身之一齐
战疾圣人之所慎
自天子至于庶人五服未尝有异皆至高祖服既如是
祭祀亦须如是其疏数之节未有可考但其理必如
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
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
有始便有终
守身为大其事固有大者正惟养疾亦是守身之一齐
战疾圣人之所慎
自天子至于庶人五服未尝有异皆至高祖服既如是
祭祀亦须如是其疏数之节未有可考但其理必如
卷十五 第 40b 页 WYG0698-0133b.png
此七庙五庙亦只是祭及高祖大夫士虽或三庙二
庙一庙或祭寝庙则虽异亦不害祭及高祖若止祭
祢只为知母而不知父禽兽道也祭祢而不及(一有/高字)
祖非人道也
天子曰禘诸侯曰祫其理皆是合祭之义禘从帝禘其
祖之所自出之帝以所出之帝为东向之尊其馀合
食于其前是为禘也诸侯无所出之帝只是于太祖
庙(一有/以字)群庙之主合食是为祫鲁所以有禘者只为
庙一庙或祭寝庙则虽异亦不害祭及高祖若止祭
祢只为知母而不知父禽兽道也祭祢而不及(一有/高字)
祖非人道也
天子曰禘诸侯曰祫其理皆是合祭之义禘从帝禘其
祖之所自出之帝以所出之帝为东向之尊其馀合
食于其前是为禘也诸侯无所出之帝只是于太祖
庙(一有/以字)群庙之主合食是为祫鲁所以有禘者只为
卷十五 第 41a 页 WYG0698-0133c.png
得用天子礼乐故于春秋之中不见言祫只言禘言
大事者即是祫言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即是合食闵
僖二公之义若时祭(一有/即字)当言有事吉禘于庄公只
是禘祭言吉者以其行之太早也四时之祭有禘之
名只是礼文交错
郊祀配天宗庙配上帝天与上帝一也在郊言天以其
冬至生物之始故祭于圜丘而配以祖陶匏稿秸埽
地而祭宗祀言上帝以季秋成物之时故祭于明堂
大事者即是祫言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即是合食闵
僖二公之义若时祭(一有/即字)当言有事吉禘于庄公只
是禘祭言吉者以其行之太早也四时之祭有禘之
名只是礼文交错
郊祀配天宗庙配上帝天与上帝一也在郊言天以其
冬至生物之始故祭于圜丘而配以祖陶匏稿秸埽
地而祭宗祀言上帝以季秋成物之时故祭于明堂
卷十五 第 41b 页 WYG0698-0133d.png
而配以父其礼必以宗庙之礼享之此义甚彰灼但
孝经之文有可疑处周公祭祀当推成王为主人则
当推武王以配上帝不当言文王配若文王配则周
公自当祭祀矣周公必不如此
仁义礼智信于性上要言此五事须要分别出若仁则
固一一所以为仁恻隐则属爱乃情也非性也恕者
入仁之门而恕非仁也因其恻隐之心知其有仁惟
四者有端而信无端只有不信更无(一作/更有)信如东西
孝经之文有可疑处周公祭祀当推成王为主人则
当推武王以配上帝不当言文王配若文王配则周
公自当祭祀矣周公必不如此
仁义礼智信于性上要言此五事须要分别出若仁则
固一一所以为仁恻隐则属爱乃情也非性也恕者
入仁之门而恕非仁也因其恻隐之心知其有仁惟
四者有端而信无端只有不信更无(一作/更有)信如东西
卷十五 第 42a 页 WYG0698-0134a.png
南北已有定体更不可言信若以东为西以南为北
则是有不信如东即东西即西则无(一有/不字)信
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
养使之自得今一日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
下帷讲诵犹未必说书
圣狂圣不必是睿圣狂不必是狂狷只是智通者便言
圣如圣义忠和岂必是圣人
尸如配位时男男尸女女尸祭事主严虽同时共室亦
则是有不信如东即东西即西则无(一有/不字)信
说书必非古意转使人薄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
养使之自得今一日说尽只是教得薄至如汉时说
下帷讲诵犹未必说书
圣狂圣不必是睿圣狂不必是狂狷只是智通者便言
圣如圣义忠和岂必是圣人
尸如配位时男男尸女女尸祭事主严虽同时共室亦
卷十五 第 42b 页 WYG0698-0134b.png
无嫌与丧祭执事不嫌同义执事且尔况今日事之
便如国之先君与夫人如合祭之时考妣当各异位
盖人情亦无舅妇同坐之礼如特祭其庙之时则不
害夫妇并祭
学者先务固在心志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
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如
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
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一/本)
便如国之先君与夫人如合祭之时考妣当各异位
盖人情亦无舅妇同坐之礼如特祭其庙之时则不
害夫妇并祭
学者先务固在心志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
弃智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是须坐禅入定如
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
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一/本)
卷十五 第 43a 页 WYG0698-0134c.png
(无此/四字)唯是心(一作/在人)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
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今夫瓶
罂有水实内则虽海江之浸无所能入安得不虚无
水于内则停注之水不可胜注安得不实大凡人心
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
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所谓一
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
(一作不一/则二三矣)言敬无如圣人之言(一无圣人/之言四字)易所谓敬
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今夫瓶
罂有水实内则虽海江之浸无所能入安得不虚无
水于内则停注之水不可胜注安得不实大凡人心
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
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所谓一
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
(一作不一/则二三矣)言敬无如圣人之言(一无圣人/之言四字)易所谓敬
卷十五 第 43b 页 WYG0698-0134d.png
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至于不
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但存此
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
闲邪存诚闲邪则诚自存如人有室垣墙不修不能防
寇寇从东来逐之则复有自西入逐得一人一人复
至不如修其垣墙则寇自不至故欲闲邪也
学禅者常谓天下之忙者无如市井之人答以市井之
人虽日营利然犹有休息之时至忙者无如禅客何
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但存此
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
闲邪存诚闲邪则诚自存如人有室垣墙不修不能防
寇寇从东来逐之则复有自西入逐得一人一人复
至不如修其垣墙则寇自不至故欲闲邪也
学禅者常谓天下之忙者无如市井之人答以市井之
人虽日营利然犹有休息之时至忙者无如禅客何
卷十五 第 44a 页 WYG0698-0135a.png
以言之禅者之行住坐卧无不在道存无不在道之
心此便是常忙
论语有二处尧舜其犹病诸博施济众岂非圣人之所
欲然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
者亦衣帛食肉然所养有所不赡此病其施之不博
也圣人所治不过九州四海然九州四海之外圣人
亦非不欲兼济然所治有所不及此病不能济众也
推此以求脩己以安百姓则为病可知苟以为吾治
心此便是常忙
论语有二处尧舜其犹病诸博施济众岂非圣人之所
欲然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圣人之心非不欲少
者亦衣帛食肉然所养有所不赡此病其施之不博
也圣人所治不过九州四海然九州四海之外圣人
亦非不欲兼济然所治有所不及此病不能济众也
推此以求脩己以安百姓则为病可知苟以为吾治
卷十五 第 44b 页 WYG0698-0135b.png
已足则便不是圣人(脩已以安百姓须有所施为乃/能安人此则自我所生学至尧)
(舜则自有尧舜之事言孝者必/言曾子不可谓曾子之孝己甚)集义所生非义袭而
取之也集义是积义所生如集大成若累土为山须
是积土乃成山非是山已成形乃名为义(一作山/一作土)浩
然之气难识须要认得当行不慊于心之时自然有
此气象然亦未尽须是见至大至刚以直之三德方
始见浩然之气若要见时且看取地道坤六二直方
大不习无不利方便是刚大便是大直便是直于坤
(舜则自有尧舜之事言孝者必/言曾子不可谓曾子之孝己甚)集义所生非义袭而
取之也集义是积义所生如集大成若累土为山须
是积土乃成山非是山已成形乃名为义(一作山/一作土)浩
然之气难识须要认得当行不慊于心之时自然有
此气象然亦未尽须是见至大至刚以直之三德方
始见浩然之气若要见时且看取地道坤六二直方
大不习无不利方便是刚大便是大直便是直于坤
卷十五 第 45a 页 WYG0698-0135c.png
不言刚而言方者言刚则害于地道故下(一作/不)复云
至柔而动也刚以其先言柔而后云刚无害大只是
对小而言是大也刚只是对柔而言是刚也直只是
对曲而言是直也如此自然不习无不利坤之六二
只为已是地道又是二又是六地道之精纯者至如
六五便不同欲得学且只看取地道坤虽是学者之
事然亦有圣人之道(乾九二是圣人之事/坤六二是学者之事)圣贤之道
其发无二但至(一作/只)有深浅大小
至柔而动也刚以其先言柔而后云刚无害大只是
对小而言是大也刚只是对柔而言是刚也直只是
对曲而言是直也如此自然不习无不利坤之六二
只为已是地道又是二又是六地道之精纯者至如
六五便不同欲得学且只看取地道坤虽是学者之
事然亦有圣人之道(乾九二是圣人之事/坤六二是学者之事)圣贤之道
其发无二但至(一作/只)有深浅大小
卷十五 第 45b 页 WYG0698-0135d.png
严威俨恪非敬之道但致敬须自此入
止于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义理之精微无可得名
且以至善目之继之者善此言善却言得轻但谓继
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谓恶
舜孳孳为善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
善也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但嘿然无言(一作/为)
颜子择中庸得善拳拳中庸如何择如博学之又审问
之又明辨之所以能择中庸也虽然学问而辨亦何
止于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义理之精微无可得名
且以至善目之继之者善此言善却言得轻但谓继
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谓恶
舜孳孳为善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
善也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但嘿然无言(一作/为)
颜子择中庸得善拳拳中庸如何择如博学之又审问
之又明辨之所以能择中庸也虽然学问而辨亦何
卷十五 第 46a 页 WYG0698-0136a.png
所据乃识中庸此则成乎致知致知者此则在学者
自加功也大凡于道择之则在乎智守之则在乎仁
断之则在乎勇人之于道只是患在不能守不能断
必有事焉谓必有所事是敬也勿正正之为言轻勿忘
是敬也正之之甚遂至于助长
编辟整续终自正和叔未知终自得否
墨子之书未至大有兼爱之意及孟子之时其流浸远
乃至若是之差杨子为我亦是义墨子兼爱则是仁
自加功也大凡于道择之则在乎智守之则在乎仁
断之则在乎勇人之于道只是患在不能守不能断
必有事焉谓必有所事是敬也勿正正之为言轻勿忘
是敬也正之之甚遂至于助长
编辟整续终自正和叔未知终自得否
墨子之书未至大有兼爱之意及孟子之时其流浸远
乃至若是之差杨子为我亦是义墨子兼爱则是仁
卷十五 第 46b 页 WYG0698-0136b.png
惟差之毫釐缪以千里直至无父无君如此之甚
世人之学博闻强识者岂少其终无有不入禅学者就
其间特立不惑无如子厚尧夫然其说之流恐未免
此敝
杨子似出于子张墨子似出于子夏其中更有过不及
岂是师商不学于圣人之门(一本张作/夏夏作张)
约(敬/是)
与叔季明以知思闻见为患某甚喜此论邂逅却正语
世人之学博闻强识者岂少其终无有不入禅学者就
其间特立不惑无如子厚尧夫然其说之流恐未免
此敝
杨子似出于子张墨子似出于子夏其中更有过不及
岂是师商不学于圣人之门(一本张作/夏夏作张)
约(敬/是)
与叔季明以知思闻见为患某甚喜此论邂逅却正语
卷十五 第 47a 页 WYG0698-0136c.png
及至要处世之学者大敝正在此若得他折难坚叩
能终其说直须要明辨
康仲(一作/拯)问人之学非愿有差只为不知之故遂流于
不同不知如何持守先生言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
事须先在致知致知尽知也穷理格物便是致知
礼孰为大时为大亦须随时当随则随当治则治当其
时作其事便是能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寻常人言
随时为且和同只是流徇耳不可谓和和则已是和
能终其说直须要明辨
康仲(一作/拯)问人之学非愿有差只为不知之故遂流于
不同不知如何持守先生言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
事须先在致知致知尽知也穷理格物便是致知
礼孰为大时为大亦须随时当随则随当治则治当其
时作其事便是能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寻常人言
随时为且和同只是流徇耳不可谓和和则已是和
卷十五 第 47b 页 WYG0698-0136d.png
于义故学者患在不能识时时出之亦须有溥博渊
泉方能出之 今之人自是与古之人别其风气使
之至如寿考形貌皆异古人皆不减百馀岁今岂有
此人观古人形象被冠冕之类今人岂有此等人故
笾豆簠簋自是不可施于今人自时不相称时不同
也时上尽穷得理孟子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
必有名世者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他嘿识得此体用
大约是如此岂可催促得他 尧之于民匡直辅翼
泉方能出之 今之人自是与古之人别其风气使
之至如寿考形貌皆异古人皆不减百馀岁今岂有
此人观古人形象被冠冕之类今人岂有此等人故
笾豆簠簋自是不可施于今人自时不相称时不同
也时上尽穷得理孟子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
必有名世者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他嘿识得此体用
大约是如此岂可催促得他 尧之于民匡直辅翼
卷十五 第 48a 页 WYG0698-0137a.png
圣贤于此间见些功用举此数端可以常久者示人
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损益可知嘿观得者须知三王
之礼与物不必同自画卦垂衣裳至周文方备只为
时也若不是随时则一圣人出百事皆做了后来者
没事又非圣人智虑所不及只是时不可也
只归之自然则无可观更无可玩赜(之一/作个)
云从龙风从虎龙阴物也出来有湿气烝然自出如湿
物在日中气亦自出虽木石之微感阴气尚亦有气
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损益可知嘿观得者须知三王
之礼与物不必同自画卦垂衣裳至周文方备只为
时也若不是随时则一圣人出百事皆做了后来者
没事又非圣人智虑所不及只是时不可也
只归之自然则无可观更无可玩赜(之一/作个)
云从龙风从虎龙阴物也出来有湿气烝然自出如湿
物在日中气亦自出虽木石之微感阴气尚亦有气
卷十五 第 48b 页 WYG0698-0137b.png
则龙之兴云不足怪虎行处则风自生龙只是兽茅
山华阳洞曾跳出其状殊可爱亦有时乾处能行其
行步如虎茅山者则不啮人北五台者则伤人又有
曾于铁狗庙下穿得一龙卵后寄于金山寺龙能壅
水上寺门取卵不得龙所以知者许大物亦自灵也
龙以卵生者亦非神更一等龙必须胎生
极无适而不为中
二程遗书卷十五
山华阳洞曾跳出其状殊可爱亦有时乾处能行其
行步如虎茅山者则不啮人北五台者则伤人又有
曾于铁狗庙下穿得一龙卵后寄于金山寺龙能壅
水上寺门取卵不得龙所以知者许大物亦自灵也
龙以卵生者亦非神更一等龙必须胎生
极无适而不为中
二程遗书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