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
卷六 第 1a 页 WYG0697-016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张子全书卷六
  义理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
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吾徒饱食终日不图义理则大非也工商之辈犹能晏
寐夙兴以有为焉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
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卷六 第 1b 页 WYG0697-0164b.png
人到向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入燕处
君子随物而止故入燕处然其仁义功业之心未尝忘
但以其物之皆息吾兀然而坐无以为接无以为功业
须亦入息
此学以为绝耶何因复有此议论以为兴耶然而学者
不博孟子曰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孔子曰天之未
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
学则道可传矣
卷六 第 2a 页 WYG0697-0165a.png
人不知学其任智自以为人莫及以理观之其用智乃
痴耳棋酒书画其术固均无益也坐寝息其术同差近
有益也惟与朋友燕会议论良益也然大义大节须要
知若微细亦必知也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
尽其情伪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已尝为之则能使人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
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
卷六 第 2b 页 WYG0697-0165b.png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
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
俗事
今人自强自是乐已之同恶已之异便是有固必意我
无由得虚学者理会到此虚心处则教者不须言求之
书合者即是圣言不合者则后儒添入也
要见圣人无如论孟为要论孟二书于学者大足只是
须涵泳
卷六 第 3a 页 WYG0697-0165c.png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
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知则光大凡未理会至实处
如空中立终不曾踏著实地性刚者易立和者易达人
只有立与达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然则刚与
和犹是一偏惟大达则必立大立则必达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
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卷六 第 3b 页 WYG0697-0165d.png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
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踰矩方可
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也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须是自求已
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
合内外平物我此见道之大端
道德性命是常在不死之物也已身则死此则常在
耳目役于外揽外事者其实是自堕不肯自治只言短
卷六 第 4a 页 WYG0697-0166a.png
长不能反躬者也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
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释氏之学言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周孔之道岂是物
能役心虚室生白
今之性灭天理而穷人欲令复反归其天理古之学者
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传如荀扬皆不能知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盖
卷六 第 4b 页 WYG0697-0166b.png
惟深则能通天下之志只欲说得便似圣人若此则是
释氏之所谓祖师之类也
此道自孟子后千有馀岁今日复有知者若此道天不
欲明则不使今日人有知者既使人知之似有复明之
理志于道者能自出义理则是成器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曰能者是今日不
能而能之若以圣人之能而为不能则狂者矣终身而
莫能得也
卷六 第 5a 页 WYG0697-0166c.png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知德斯知言已尝自知其德然后能识言也人虽言之
己未尝知其德岂识其言须是已知是德然后能识是
言犹曰知孝之德则知孝之言也
三代时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学者易为力今须
自作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不尔卒无所发明不得见
圣人之奥故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
卷六 第 5b 页 WYG0697-0166d.png
表里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不得智则不知不得
信则不能守此致一之道也
大率玩心未熟可求之平易勿迂也若始求太深恐自
兹愈远
学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颜子未至于圣人处
犹是心粗
卷六 第 6a 页 WYG0697-0167a.png
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学者言不能识得尽多相违戾是为无天德今颦眉以
思已失其心也盖心本至神如此则已将不神害其至
神矣
能乱吾所守(脱/文)
有言经义须人人说得别此不然天下义理只容有一
个是无两个是
且滋养其明明则求经义将自见矣又不可徒养有观
卷六 第 6b 页 WYG0697-0167b.png
他前行往行便畜得已德若要成德须是速行之
当自立说以明性不可以遗言附会解之若孟子言不
成章不达及四体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
之此是心解也
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
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
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
则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
卷六 第 7a 页 WYG0697-0167c.png
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
处有疑方是进矣
学者潜心略有所得即且志之纸笔以其易忘失其良
心若所得是充大之以养其心立数千题旋注释常改
之改得一字即是进得一字始作文字须当多其词以
包罗意思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
已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
卷六 第 7b 页 WYG0697-0167d.png
尝以因已而坏人之才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閒暇有时得盖意乐则易见急
而不乐则失之矣盖所以求义理莫非天地礼乐鬼神
至大之事心不洪则无由得见
语道不简易盖心未简易须实有是德则言自归约盖
趣向自是居简久则至于简也
闻之知之得之有之
孔子适周诚有访乐于苌弘问礼于老𣆀老𣆀未必是
卷六 第 8a 页 WYG0697-0168a.png
今老子观老子薄礼恐非其人然不害为两老子犹左
丘明别有作传者也
家语国语虽于古事有所證明然皆乱世之事不可以
證先王之法
观书且勿观史学理会急处亦无暇观也然观史又胜
于游山水林石之趣始似可爱终无益不如游心经籍
义理之间
心解则求义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万物纷
卷六 第 8b 页 WYG0697-0168b.png
错于前不足为害若目昏者虽枯木朽株皆足为梗
观书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则都不见须是大体上求之
言则指也指则所视者远矣若只泥文而不求大体则
失之是小儿视指之类也常引小儿以手指物示之而
不能求物以视焉只视于手及无物则加怒耳
博大之心未明观书见一言大一言小不从博大中来
皆未识尽既闻中道不易处且休会归诸经义巳未能
尽天下之理如何尽天下之言闻一句语则起一重心
卷六 第 9a 页 WYG0697-0168c.png
所以处得心烦此是心小则百物皆病也今既闻师言
此理是不易虽掩卷守吾此心可矣凡经义不过取證
明而已故虽有不识字者何害为善易曰一致而百虑
既得一致之理虽不百虑亦何妨既得此心复因狂乱
而失之譬诸亡羊者挟策读书与饮酒博塞其亡羊则
一也可不鉴
人之迷经者盖已所守未明故常为语言可以移动已
守既定虽孔孟之言有纷错亦不须思而改之复锄去
卷六 第 9b 页 WYG0697-0168d.png
其繁使词简而意备
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
指麾故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

某观中庸义二十年每观每有义已长得一格六经循
环年欲一观观书以静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岂
能长静须以制其乱
发源端本处既不误则义可以自求
卷六 第 10a 页 WYG0697-0169a.png
学者信书且须信论语孟子诗书无舛杂理虽杂出诸
儒亦若无害义如中庸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礼记
则是诸儒杂记至如礼文不可不信己之言礼未必胜
如诸儒如有前后所出不同且阙之记有疑议亦且阙
之就有道而正焉
尝谓文字若史书历过见得无可取则可放下如此则
一日之力可以了六七卷书又学史不为为人对人耻
有所不知意只在相胜医书虽圣人存此亦不须大段
卷六 第 10b 页 WYG0697-0169b.png
学不会亦不甚害事会得不过惠及骨肉间延得顷刻
之生决无长生之理若穷理尽性则自会得如文集文
选之类看得数篇无所取便可放下如道藏释典不看
亦无害既如此则无可得看唯是有义理也故唯六经
则须著循环能使昼夜不息理会得六七年则自无可
得看若义理则尽无穷待自家长得一格则又见得别
语道断自仲尼不知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虽文字不
能传然义理不灭则须有此言语不到得绝
卷六 第 11a 页 WYG0697-0169c.png
由学者至颜子一节由颜子至仲尼一节是至难进也
二节犹二关然而得仲尼地位亦少诗礼不得孔子谓
学诗学礼以言以立不止谓学者圣人既到后直知须
要此不可阙不学诗直是无可道除是穿凿任己知诗
礼易春秋书六经直是少一不得
大凡说义理命字为难看形器处尚易至要妙处本自
博以语言复小却义理差之毫釐缪以千里
从此学者苟非将大有为必有所甚不得已也
卷六 第 11b 页 WYG0697-0169d.png
  学大原上
学者且须观礼盖礼者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
得定又可学便可行又可集得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
义集义然后可以得浩然之气严正刚大必须得礼上
下达义者克己也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耳理精则须记了无去
处也仲尼一以贯之盖只著一义理都贯却学者但养
心识明静自然可见死生存亡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
卷六 第 12a 页 WYG0697-0170a.png
无疑止此理尔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盖略言之死之
事只生是也更无别理
下学而上达者两得之人谋又得天道又尽人私意以
求是未必是虚心以求是方为是夫道仁与不仁是与
不是而已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既有意必穿
凿创意作起事也德未成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
斲希不伤手也
卷六 第 12b 页 WYG0697-0170b.png
为学须是要进有以异于人若无以异于人则是乡人
虽贵为公卿若所为无以异于人未免为乡人
富贵之得不得天也至于道德则在己求之而无不得
者也
汉儒极有知仁义者但心与迹异
戏谑直是大无益出于无敬心戏谑不已不惟害事志
亦为气所流不戏谑亦是持气之一端善戏谑之事虽
不为无伤
卷六 第 13a 页 WYG0697-0170c.png
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
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
如孔子之盛德惟官名礼文有所未知故其问老子郯
子既知则遂行而更不须讲
忠信所以进德者何也闲邪则诚自存诚自存斯为忠
信也如何是闲邪非礼而勿视听言动邪斯闲矣
日月星辰之事圣人不言必是颜子辈皆己理会得更
不须言也
卷六 第 13b 页 WYG0697-0170d.png
学者不可谓少年自缓便是四十五十二程从十四岁
时便锐然欲学圣人今尽及四十未能及颜闵之徒小
程可如颜子然恐未如颜子之无我
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
事自知
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如此
一二年间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
其始且须道体用分别以执守至熟后只一也道初亦
卷六 第 14a 页 WYG0697-0171a.png
须一意虑参较比量至已得之则非思虑所能致
古者惟国家则有有司士庶人皆子弟执事又古人
孩时已教之礼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
到长益凶狠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则于其亲己有物
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近来思虑大率少不中处今则利在闲闲得数日便意
思长远观书到无可推考处
颜子所谓有不善者必只是以常意有迹处便为不善
卷六 第 14b 页 WYG0697-0171b.png
而知之此知几也于圣人则无之矣
耳不可以闻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子贡以为不闻是
耳之闻未可以为闻也
忧道则凡为贫者皆道忧贫则凡为道者皆贫
道理今日却见分明虽仲尼复生亦只如此今学者下
达处行礼下而又见性与天道他日须胜孟子门人如
子夏子贡等人必有之乎
气质犹人言性气气有刚柔缓速清浊之气也质才也
卷六 第 15a 页 WYG0697-0171c.png
气质是一物若草木之生亦可言气质惟其能克己则
为能变化却习俗之气性制得习俗之气所以养浩然
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集义犹言积善也义须是常集勿
使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气某旧多使气后来殊减
更期一年庶几无之如太和中容万物任其自然
人早起未尝交物须意锐精健平正故要得整顿一早
晨及接物日中须汩没到夜则自求息反静
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盖人人有利欲之心与
卷六 第 15b 页 WYG0697-0171d.png
学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孔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生犹进有知乃
德性之知也吾曹于穷神知化之事不能丝发
礼使人来悦己则可已不可以妄悦于人
婢仆始至者本怀勉勉敬心若到所提掇更谨则加谨
慢则弃其本心便习以性成故仕者入治朝则德日进
入乱朝则德日退只观在上者有可学无可学尔
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却做得些实事以某且求必复田
卷六 第 16a 页 WYG0697-0172a.png
制只得一邑用法若许试其所学则周礼田中之制皆
可举行使民相趋如骨肉上之人保之如赤子谋人如
己谋众如家则民自信
火宿之微茫存之则烘然少假外物其生也易久可以
燎原野弥天地有本者如是也
孔子谓柴也愚参也鲁亦是不得已须当语之如正甫
之随炳之多疑须当告使知其病则病上偏治庄子谓
牧羊者止鞭其后人亦有不须驱策处则治其所不足
卷六 第 16b 页 WYG0697-0172b.png
某只是大直无隐凡某人有不善即面举
 
 
 
 
 
 
 张子全书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