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697-015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张子全书卷五
  礼乐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礼别异不忘本而后能
推本为之节文乐统同乐吾分而已礼天生自有分别
人须推原其自然故言反其所自生乐则得其所乐即
是乐也更何所待是乐其所自成
周乐有象有大武有酌象是武王为文王庙所作下武
卷五 第 1b 页 WYG0697-0156d.png
继文也武功本于文王武王继之故武王归功于文王
以作此乐象文王也大武必是武王既崩国家所作之
乐奏之于武王之庙酌必是周公七年之后制礼作乐
时于大武有增添也故酌言告成大武也其后必是酌
以祀周公
治乱以相为周召作讯疾以雅为太公作
入门而县兴金奏此言两君相见凡乐皆作必肆夏也
至升堂之后其乐必不皆作奏必有品次大合乐犹今
卷五 第 2a 页 WYG0697-0157a.png
之合曲也必无金石止用匏竹之类也八音克谐堂上
堂下尽作也明矣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
知只此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求之得乐
之意盖尽于是诗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
转其声令日可听今人歌者亦以转声而不变字为善
歌长言后却要入于律律则知音者知之知此声入得
何律古乐所以养人德性中和之气后之言乐者止以
卷五 第 2b 页 WYG0697-0157b.png
求哀故晋平公曰音无哀于此乎哀则止以感人不善
之心歌亦不可以太高亦不可以太下太高则入于噍
杀太下则入于啴缓盖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周礼言乐六变而致物各异此恐非周公之制作本意
事亦不能如是确然若谓天神降地祇出人鬼可得而
礼则庸有此理
商角徵羽皆有主出于唇齿喉舌独宫声全出于口以
兼五声也徵恐只是徵(平/)或避讳为徵(仄/)如是则清浊
卷五 第 3a 页 WYG0697-0157c.png
平仄不同矣齿舌之音异矣
今尺长于古尺尺度权衡之正必起于律律本黄钟黄
钟之声以理亦可定古法律管当实千有二百粒秬黍
后人以羊头山黍用三等筛子透之取中等者用此特
未为定也此尺只是器所定更有因人而制如言深衣
之袂一尺二寸以古人之身若止用一尺二寸岂可运
肘即知因身而定羊头山老子说一桴二米秬黍直是
天气和十分丰熟山上便有山下亦或有之
卷五 第 3b 页 WYG0697-0157d.png
律吕有可求之理德性深厚者必能知之
后之言历数者言律一寸而万数千分之细此但有其
数而无其象耳
声音之道与天地同和与政通蚕吐丝而商弦绝正与
天地相应方蚕吐丝木之气极盛之时商金之气衰如
言律中大簇律中林钟于此盛则彼必衰方春木当盛
却金气不衰便是不和不与天地之气相应
先王之乐必须律以考其声今律既不可求人耳又不
卷五 第 4a 页 WYG0697-0158a.png
可全信正惟此为难求中声须得律律不得则中声无
由见律者自然之至此等物虽出于自然亦须人为之
但古人为之得其自然至如为规矩则极尽天下之方
圆矣
郑卫之音自古以为邪淫之乐何也盖郑卫之地滨大
河沙地土不厚其间人自然气轻浮其地土苦不费耕
耨物亦能生故其人偷脱怠堕弛慢颓靡其人情如此
其声音同之故闻其乐使人如此懈慢其地平下其间
卷五 第 4b 页 WYG0697-0158b.png
人自然意气柔弱怠堕其土足以生古所谓息土之民
不才者此也若四夷则皆踞高山溪谷故其气刚劲此
四夷常胜中国者此也
移人者莫甚于郑卫未成性者皆能移之所以夫子戒
颜回也今之琴亦不远郑卫古音必不如是古音只是
长言声依于永于声之转处过得声和婉决无预前定
下腔子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
卷五 第 5a 页 WYG0697-0158c.png
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
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礼非止著见于外亦有无体之礼盖礼之原在心礼者
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欲养民当自井
田始治民则教化刑罚俱不出于礼外五常出于凡人
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知耳
今之人自少见其父祖从仕或见其乡闾仕者其心正
卷五 第 5b 页 WYG0697-0158d.png
欲得利禄纵欲于义理更不留意有天生性美则或能
孝友廉节者不美者纵恶而已性元不曾识磨砺
时措之宜便是礼礼即时措时中见之事业者非礼之
礼非义之义但非时中者皆是也非礼之礼非义之义
又不可一槩言如孔子丧出母子思守礼为非也又如
制礼以小功不税使曾子制礼又不知如何以此不可
易言时中之义甚大须是精义入神以致用观其会通
以行典礼此则真义理也行其典礼而不达会通则有
卷五 第 6a 页 WYG0697-0159a.png
非时中者矣礼亦有不须变者如天叙天秩如何可变
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
于人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人顺之而已此所
以为礼也学者有专以礼出于人而不知礼本天之自
然告子专以义为外而不知所以行义由内也皆非也
当合内外之道
能答曾子之问能教孺悲之学斯可以言知礼矣进人
之速无如礼学
卷五 第 6b 页 WYG0697-0159b.png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
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
此则从吾所好文则要密察心则要洪放如天地自然
从容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古人无椅卓智非不能及也圣人之才岂不如今人但
席地则恒恭可以拜伏今坐椅卓至有坐到起不识动
者主人始亲一酌已是非常之钦盖后世一切取便安
卷五 第 7a 页 WYG0697-0159c.png

  气质
变化气质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大居者
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更要约时但拂去旧日
所为使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礼曰心大体胖
心既弘大则自然舒大而乐也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
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大抵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故君子心和则气和心正则
卷五 第 7b 页 WYG0697-0159d.png
气正其始也固亦须矜持古之为冠者以重其首为履
以重其足至于盘盂几杖为铭皆所以慎戒之
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
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所使而不得为贤
者盖为不知学古之人在乡闾之中其师长朋友日相
教训则自然贤者多但学至于成性则气无由胜孟子
谓气壹则动志动犹言移易若志壹亦能动气必学至
于如天则能成性
卷五 第 8a 页 WYG0697-0160a.png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徵盖诚非礼无以见也诚意与行
礼无有先后须兼修之诚谓诚有是心有尊敬之者则
当有所尊敬之心有养爱之者则当有所抚字之意此
心苟息则礼不备文不当故成就其身者须在礼而成
就礼则须至诚也
天本无心及其生成万物则须归功于天曰此天地之
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人须当
存此心及用得熟却恐忘了若事有汩没则此心旋失
卷五 第 8b 页 WYG0697-0160b.png
失而复求之则才得如旧耳若能常存而不失则就上
日进立得此心方是学不错然后要学此心之约到无
去处也立本以此心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亦从
此而辨非亦从此而辨矣以此存心则无有不善
古人耕且学则能之后人耕且学则为奔迫反动其心
何者古人安分至一箪食一豆羹易衣而出只如此其
分也后人则多欲故难能然此事均是人情之难故以
为贵
卷五 第 9a 页 WYG0697-0160c.png
所谓勉勉者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继不已乃
善而能至于成性也今闻说到中道无去处不守定又
上面更求则过中也过则犹不及也不以学为行室则
有奥而不居反之他而求位犹此也是处不守定则终
复狂乱其不是亦将莫之辨矣譬之指鹿为马始未尝
识马今指鹿为之则亦无犹识鹿也学释者之说得便
为圣人而其行则小人也只闻知便为了学者深宜以
此为戒
卷五 第 9b 页 WYG0697-0160d.png
孔子文王尧舜皆则是在此立志此中道也更勿疑圣
人于此上别有心人情所以不立非才之罪也善取善
者虽于不若已采取亦有益心苟不求益则虽与仲尼
处何益君子于不善见之犹求益况朋友交相取益乎
人于异端但有一事存之于心便不能至理其可取者
亦耳可取者不害为忠臣孝子
如是心不能存德虚牢固操则存舍则亡道义无由得
生如地之安静不动然后可以载物生长以出万物若
卷五 第 10a 页 WYG0697-0161a.png
今学者之心出入无时记得时存记不得时即休如此
则道义从何而生
于不贤者犹有所取者观已所问何事欲问耕则君子
不如农夫问织则君子不如妇人问制器不如问工人
问财利不如问商贾但临时已所问学者举一隅必数
隅反
后生可畏有异于古则虽科举不能害其志然不如绝
利一源
卷五 第 10b 页 WYG0697-0161b.png
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
万生万死学者有息时亦与死无异是心死也身虽生
身亦物也天下之物多矣学者本以道为生道息则死也
终是伪物当以木偶人为譬以自戒知息为大不善因
设恶譬如此只欲不息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堕事无由立况圣人诚
立故事无不立也道义之功甚大又极是尊贵之事
苟能屈于长者便是问学之次第云尔
卷五 第 11a 页 WYG0697-0161c.png
整齐即是如切如磋也鞭后乃能齐也人须偏有不至
处鞭所不至处乃得齐尔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
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处是疑也譬之通身会得一
边或理会一节未全则须有疑是问是学处也无则只
是未尝思处来也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至于瞻视亦有
节视有上下视高则气高视下则心柔故视国君者不
离绅带之中学者先须去客气其为人刚行则终不肯
卷五 第 11b 页 WYG0697-0161d.png
进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盖目者人之所常用且
心常记之视之上下且试之已之敬傲必见于视所以
欲下其视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则听言敬且信人之
有朋友不为燕安所以辅佐其仁今之朋友择其善柔
以相与拍肩执袂以为气合一言不合怒气相加朋友
之际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间主其敬者日相亲
与得效最速仲尼尝曰吾见其居于位也与先生并行
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则学者先须温柔温柔则
卷五 第 12a 页 WYG0697-0162a.png
可以进于学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盖其所益之多
多闻见适足以长小人之气君子庄敬日强始则须拳
拳服膺出于牵勉至于中礼却从容如此方是为已之
学乡党说孔子之形色之谨亦是敬此皆变化气质之
道也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转之以文则弥
坚转诚不得文无由行得诚文亦有时有庸敬有斯须
之敬皆归于是而已存心之始须明知天德天德即是
卷五 第 12b 页 WYG0697-0162b.png
虚虚上更有何说也
求养之道心只求是而已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
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悟后心常弘触理皆
在吾术内睹一物又敲点着此心临一事又记念着此
心常不为物所牵引去视灯烛亦足以警道大率因一
事长一智只为持得术博凡物常不能出博大之中
求心之始如有所得久思则茫然复失何也夫求心不
得其要钻研大甚则惑心之要只是欲平旷熟后无心
卷五 第 13a 页 WYG0697-0162c.png
如天简易不已今有心以求其虚则是已起一心无由
得虚切不得令心烦求之太切则反昏惑孟子所谓助
长也孟子亦只言存养而已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
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则亦动其心乎夫
思虑不违是心而已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
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相
交养之道夫屈者所以求伸也勤学所以修身也博文
所以崇德也惟博文则可以力致人平居又不可以全
卷五 第 13b 页 WYG0697-0162d.png
无思虑须是考前言往行观昔人制节如此以行其事
而已故动焉而无不中理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已不愧疑则阙之更
多识前言往行以养其德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而今方
要从头整理将前言往行常合为一有不合自是非也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
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学者恶其自足足则不复

卷五 第 14a 页 WYG0697-0163a.png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
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当是畏圣人之言考前言往
行以畜其德度义择善而行之致文于事业而能尽义
者只是要学晓夕参详比较所以尽义惟博学然后有
可得以参较琢磨学博则转密察钻之弥坚于实处转
为实转诚转信故只是要博学学愈博则义愈精微舜
好问好察迩言皆所以尽精微也舜与仲尼心则同至
于密察处料得未如孔子大抵人君则有辅弼疑丞中
卷五 第 14b 页 WYG0697-0163b.png
守至正而已若学者则事必欲皆自能又将道辅于人
舜为人君犹起于侧微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
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自古有多少
要如仲尼者然未有如仲尼者颜渊学仲尼不幸短命
孟子志仲尼亦不如仲尼至如乐正子为信人为善人
其学亦全得道之大体方能如此又如漆雕开言吾斯
之未能信亦未说信甚事只是谓于道未信也
卷五 第 15a 页 WYG0697-0163c.png
慎喜怒此只矫其末而不知治其本宜矫轻警惰若天
(公之弟/御史)气重也亦有矫情过实处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
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须是诚知义理之乐于利欲
也乃能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
必不能便无是心须使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之间
立本处以易简为是接物处以时中为是易简而天下
卷五 第 15b 页 WYG0697-0163d.png
之理得时中则要博学素备
 
 
 
 
 
 
 张子全书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