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十五
卷四十五 第 1a 页 WYG1401-0667a.png
钦定四库全书
 释文纪卷四十五
            明 梅鼎祚辑
 无名氏(二者此下记论并未详/作 第以世代为次)
  (后汉/宋) (晋/齐)  (苻秦/后魏) (姚秦/隋) (北凉/)
  般舟三昧经记(后汉/)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佛朔于
洛阳出菩萨法护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
卷四十五 第 1b 页 WYG1401-0667b.png
洛阳孟福字元士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授令后之
著在建元十三年于佛寺中校定悉具足后有写者皆
得南诸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八月八日于 昌
寺校定
  须真天子经记(西晋/)
须真天子经泰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内白
马寺中天竺菩萨昙摩罗察口授出之时传言者安文
惠帛元信手受者聂承远张玄伯孙休达十二月三十
卷四十五 第 2a 页 WYG1401-0668a.png
日未时讫
  阿维越致遮经记(晋言不退转/法轮四卷)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萨沙门法护于燉煌从龟兹
副使羌子侯得此梵书不退转法轮经口敷晋言授沙
门法乘使流布一切咸悉闻知(大藏此字/函亦录)
  持心经后记
持心经太康七年三月十日燉煌开士竺法护在长安
说出梵文授承远
卷四十五 第 2b 页 WYG1401-0668b.png
  正法华经记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燉煌月支菩萨沙门法护手执梵
经口宣传出正法华经二十七品授优婆塞聂承远张
仕明张仲政共笔受竺德成竺文盛严威伯续文承赵
友义张子龙陈长玄等共劝助欢喜九月二日讫大弟
子陈慎力龟兹居士帛元信共参校元年二月毕工记
又言元康元年长安孙伯虎以四月十五日写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
卷四十五 第 3a 页 WYG1401-0668c.png
经后记云沙门竺法护于京师遇西国寂志诵出此经
经后尚有数品其人忘失辄宣现者转之为晋更得其
本补令具足太康十年四月八日白马寺中聂道真对
笔受劝助刘元谋傅公信侯彦长等
  魔逆经记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萨法护手执梵书口宣
晋言聂道真笔受于洛阳城西白马寺中始出㭊显元
写使功德流布一切蒙福度脱
卷四十五 第 3b 页 WYG1401-0668d.png
  正法华经后记
永熙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于洛阳写正法
华品竟时与清戒界节优婆塞张季博董景玄刘长武
长文等手执经本诣白马寺对与法护口校古训讲出
深义以九月大斋十四日于东牛寺中施檀大会讲诵
此经竟日尽夜无不咸欢重巳校定
  如来大哀经记
元康二年三月七日燉煌菩萨支法护手执梵经经名
卷四十五 第 4a 页 WYG1401-0669a.png
加益乃命沙门聂承远道真正书晋言以其年八月二
十有九日亲自覆校当令大法光显流布其有览观
吾文者晓畅译妙法
  圣法印经记(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萨沙门法护于酒
泉演出此经弟子竺法首笔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
乘常住
  贤劫经记
卷四十五 第 4b 页 WYG1401-0669b.png
贤劫经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萨竺法护从
罽宾法门得是贤劫三昧手执口宣时竺法友从洛寄
来笔受者赵文龙使其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离于
罪孽见是经者次见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萨决致无生
忍至一切法十方亦尔(大藏恃字/函亦录)
  放光经记
惟昔大魏颍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学道为沙门
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梵本九十章六十万
卷四十五 第 5a 页 WYG1401-0669c.png
馀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梵本
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
寺以元康二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共集议晋世初流
行诸梵本者于阗沙门无乂罗优婆塞竺叔兰先光陈
之玄周玄明共笔受正书九十章凡二万八千二百有
二十一言时仓垣诸贤者等大小皆劝刋行乃以其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经义深奥又前后写者参校
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
卷四十五 第 5b 页 WYG1401-0669d.png
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检取现品五部并梵本与
竺叔兰更共考校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十讫于前后
所写校最为差定其前所写可更取校晋梵音训畅义
难通诸开士大学文生书写供养讽诵读者愿留三思
恕其不逮也
  普曜经记
普曜经永嘉二年太岁在戊辰五月本齐菩萨沙门法
护在天水寺手执梵本口宣晋言时笔受者沙门康殊
卷四十五 第 6a 页 WYG1401-0670a.png
帛法炬
  首楞严后记(东晋/)
咸和三年岁在癸酉凉州刺史张天锡在州出此首楞
严经于时有月支优婆塞支施崙手执梵本支博综众
经于方等三昧特善其志业大乘学也出首楞严须赖
上金光首如幻三昧时在凉州州内正听堂湛露轩下
集时译者龟兹王子世帛延善晋梵音延博解梵文妙
音兼综受者常侍西海赵潚会水令马亦内有大维总
卷四十五 第 6b 页 WYG1401-0670b.png
持三人皆是俊德有心道德时在坐沙门诸净寂光等
行凉州自属辞辞旨如本不加文饰饰亦如明其道文
质兼唯圣有之耳
  六卷泥洹记
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舍优婆塞伽罗
先见晋土道人释法显远游此土为求法故深感其人
即为写此大般泥洹经如来秘藏愿令此经流布晋土
一切众生悉成平等如来法身义熙十三年十月一日
卷四十五 第 7a 页 WYG1401-0670c.png
于谢司空石所立道场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经至十
四年正月一日校定尽讫禅师佛大跋陀手执梵本宝
云传译于时座有二百五十人
  文殊师利发愿经记
晋元熙二年岁在庚申于扬州斗场寺禅师新出云外
国四部众礼佛时多诵此经以发愿求佛道
  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
  卷前中后三记(苻秦/)
卷四十五 第 7b 页 WYG1401-0670d.png
卷初记云太岁己卯鹑火之次十一月十一日在长安
出此比丘尼大戒其月二十六日记僧纯于龟兹佛陀
舌弥许戒本昙摩侍传佛念执梵慧常笔受卷中间有
缺少数字后记云此土无大比丘尼戒乏斯一部共一
万言中土虽有五百戒比丘尼而戒是觅历古今无有
异道似圣人所制法汰道林声鼓而正之可谓法门之
栋梁也法汰去年亦令外国人出少许复不足行常凉
州得五百戒一卷直戒戒复之似人之所作其义浅近
卷四十五 第 8a 页 WYG1401-0671a.png
未及僧纯昙充拘夷国来从云慕蓝寺于高德沙门佛
图舌弥许得此比丘尼大戒及授戒法受坐巳下至剑
慕法遂令佛图卑为译昙摩侍传之乃知真是如来所
制也而不止五百数比丘戒有二百六十问侍所以言
莫知其故也然以理推之二百五十及五百是举全数
耳又授比丘尼大戒文少将即用授大比丘法而出其
异也八簸赖夷无二亦当依比足之耳亦当略授十七
僧迦卫尸沙一章也又授比丘尼大戒尼三师教授师
卷四十五 第 8b 页 WYG1401-0671b.png
更与七尼坛外问内法坛外问内法于事为重故外国师云
坛外问当言正尔上场众僧中当问汝汝当尔答坛上问则
言今众僧中问汝也正尔令昙充还拘夷访授比丘尼
大戒定法须报以为式也授六法文无乏也二师而巳
无教授师也
卷后又记云秦建元十五年十一月五日岁在鹑尾比
(阙/)     丘慈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授(阙/)
      及二岁戒仪从受坐至属授诸杂事(阙/)
卷四十五 第 9a 页 WYG1401-0671c.png
   佛图卑为译慧常笔受凡此诸事是所施(阙/)
   为人师而不练此此无异于土牛后人也(阙/)
道人竺道曼于丘慈因此异事来兴燉煌道人此沙门各各
所住祠或二百或三百人为一部僧比丘尼向三百人凡有
五祠各各从所使僧祠依准为界内无共说戒法也常暮说
戒说戒之日比丘尼差二人往白所依僧云今日当说戒僧
即差二人往诣比丘尼僧知人数还白大僧云比丘尼
凡有若干于某祠清净说戒普共闻知如是三白比丘
卷四十五 第 9b 页 WYG1401-0671d.png
尼便自共行筹说戒如法僧事(昙充云大齐说律六十/日竟尼亦寄听若遇说)
(戒亦寄听戒唯/不与舍罗筹耳)
七月十五日各于所止处受戒如法遣三人诣所依僧
承受戒分齐耳其馀如僧法(此与尼戒违/将是不知也)比丘尼当三
受戒五百戒比丘尼满十二岁乃中为师初受十戒时
索二女师当使持律沙门授戒乃付女师令教道之次
受二百五十戒年满二十直使女三师授之耳威仪俯
仰如男子受戒法无异也(弥离尼受六法无三师沙弥/亦无三师二师而巳耳六法)
卷四十五 第 10a 页 WYG1401-0672a.png
(云缺传之/十谬)受戒后周一年无误失乃得受(阙/)
受戒时三师七僧如中受时直使前(阙/)     百
五十事合前为五百耳直授之不(阙/)     仪委
曲也戒文如男子戒耳事事如之
  八犍度阿毗昙根犍度后别记
斯经序曰其人忘因缘一品故阙文焉近自罽宾沙门
昙摩卑闇之来经蜜川僧伽禘婆译出此品八犍度文
具也而卑云八犍度是体耳别有六足可自百万言卑
卷四十五 第 10b 页 WYG1401-0672b.png
诵二足今无译可出慨恨良深秦建元十五年正月十
九日于扬州瓦官佛图记
  僧伽罗刹集经后记
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罽宾比丘僧伽跋澄
于长安石羊寺口诵此经及毗婆沙佛图罗刹翻译秦
言未精沙门释道安朝贤赵文业研覈理趣每存妙尽
遂至留连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讫且婆须蜜经及
昙摩难提口诵增一阿含并幻网经使佛念为译人念
卷四十五 第 11a 页 WYG1401-0672c.png
乃学通内外才辩多奇常疑西域言质谓此土好华每
存莹饰文句减其繁长安公赵郎之所深疾穷校考定
务存典骨既方俗不同许其五失梵本出(阙/) 外毫不
可差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载余(阙/)    此卷后
使知释赵为法之至
  菩萨波罗提木叉后记(姚秦/)
(阙/)     无始万行始于戒信之玄兆是故天
(阙/)   法师心首持诵什言此戒出梵网经中而
卷四十五 第 11b 页 WYG1401-0672d.png
(阙/)  玩大方齐异学于迦夷淳风东扇故弘始三
年秦王道契百王之业奉心大法于逍遥观中三千学
士与什参定大小乘经五十馀部唯菩萨十戒四十八
轻最后诵出时融影三百人等一时受行修菩萨道岂
唯当时之益乃有累劫之津也故慧融书三千部流通
于后代持诵相授属诸后学好道之君子愿末劫不绝
共见千佛龙华同坐
  大智论记
卷四十五 第 12a 页 WYG1401-0673a.png
究摩罗耆婆法师以秦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二
十日至长安四年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
出释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其中兼出经本禅
经戒律百论禅法要解向五十万言并此释论一百五
十万言论初品三十四卷解释一品是全论其本二品
巳下法师略之取其要足以开释文意而巳不复备其
广释得此百卷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
  成实论记
卷四十五 第 12b 页 WYG1401-0673b.png
(阙/)     岁次豕韦九月八日尚书令姚显请
(阙/)     九月十五日讫外国法师拘摩罗耆(阙/)
     自传译昙晷笔受
  大涅槃经记(北凉/)
此大涅槃经初十卷有五品其梵本是东方道人智猛
从天竺将来暂憩高昌有天竺沙门昙无谶广学博见
道俗兼综游方观化先在燉煌河西王宿植洪业素心
冥契契应王公躬统士众西定燉煌会遇其人神解悟
卷四十五 第 13a 页 WYG1401-0673c.png
识请迎诣州安止内苑遣使高昌取此梵本命谶译出
此经初分唯有五品次六品巳后其本久在燉煌谶因
出经下际知部党不足访慕馀残有梵道人应期送到
此经梵本都二万五千偈后来梵本想亦近具足但顷
来国家殷猥未暇更译遂少停滞诸可流布者经中大
意宗涂悉举无所少也今现巳有十三品作四十卷为
经文句执笔者一承经师口所译不加华饰其经初后
所演佛性广略之闻耳无相违也每自惟省虽复西垂
卷四十五 第 13b 页 WYG1401-0673d.png
深幸此遇遇此大典开解常滞非言所尽以诸家译经
之致大不允其旨归疑谬后人是故窃不自辞辄作徒
劳之举冀少有补益(阙/)    寻前后略举初五品
为私记馀致准(阙/)
  优婆塞戒经记
太岁(阙/)    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抚军将军
录尚书事大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馀人共于
都城之内请天竺法师昙摩谶译此在家菩萨戒至秋七
卷四十五 第 14a 页 WYG1401-0674a.png
月二十三日都讫秦沙门道养笔受愿此功德令国祚
无穷将来之世值遇弥勒初闻悟解逮无生忍十方有
识咸同斯誓
  二十卷泥洹记(出智猛游/外国传)
智猛传云毗耶离国有大小乘学不同帝利城次华氏
邑有婆罗门氏族甚多其禀性敏悟归心大乘博览众
典无不通达家有银塔纵广八尺高三丈四龛银像高
三尺馀多有大乘经种种供养婆罗门问猛言从何来
卷四十五 第 14b 页 WYG1401-0674b.png
荅言秦地来又问秦地有大乘学不即荅皆大乘学其
乃惊愕雅叹云希有将非菩萨往化耶智猛即就其家
得泥洹梵本还于凉州出得二十卷
  禅要秘密治病经记
河西王从弟大沮渠安阳侯于于阗国衢摩帝太寺从
天竺(阙/)  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诸国独
(阙/)    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阙/)
     沮渠亲面禀受忆诵无滞以宋孝(阙/)
卷四十五 第 15a 页 WYG1401-0674c.png
   日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至其月二十(阙/)
   为浚越(大藏善字/函亦录)
  华严经记(宋/)
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昔道人支法领从于阗国得此
三万六千偈以晋义熙十四年岁次鹑火三月十日于
扬州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请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
手执梵文译梵为晋沙门释法业亲从笔受时吴郡内
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为檀越至元熙二年六月十
卷四十五 第 15b 页 WYG1401-0674d.png
日出讫凡再校梵本至大宋永初二年辛丑之岁十二
月二十八日校毕(大藏垂字/函亦录)
  摩得勒伽记
宋元嘉十二年岁在乙亥扬州聚落丹阳郡秣陵县平
乐寺三藏与弟子共出此律从正月起至九月二十二
日草成二十五日写毕白衣优婆塞张道孙敬信执写
  八吉祥记
八吉祥经宋元嘉二十九年太岁壬辰正月三日天竺
卷四十五 第 16a 页 WYG1401-0675a.png
国大(阙/)  释求那跋陀罗于荆州城内译出此经(阙/)
     使持节侍中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阙/)
    事司空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南谯(阙/)
    为檀越
  善见律毗婆沙记(南齐/)
齐永明(阙/) 岁次实沈三月十日禅林比丘尼净秀闻
僧伽跋陀罗法师于广州共僧祎法师译出梵本善见
毗婆沙律一部十八卷京师未有渴仰欲见僧伽跋陀
卷四十五 第 16b 页 WYG1401-0675b.png
罗其年五月还南凭上写来以十一年岁次大梁四月
十日得律还都顶礼执读敬写流布仰惟世尊泥洹巳
来年载至七月十五日受岁竟于众前谨下一点年年
如此感慕心悲不觉流泪
  百句譬喻经记
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出修多罗
藏十二部经中抄出譬喻聚为一部凡一百事天竺僧
伽斯法师集行大乘为新学者撰说此经
卷四十五 第 17a 页 WYG1401-0675c.png
  道行经后记(后魏/)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
竺佛朔时传言译者月支菩萨支谦时侍者南阳张少
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
(阙/)  城西菩萨寺中沙门佛大写之(并出三/藏经集)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翻译记(下并翻译/ 后魏)
(阙/)    是依季行于此非贤岂伏三藏法师
(阙/)    乌苌刹利王种幼履慈踪长蹑悲迹摄
卷四十五 第 17b 页 WYG1401-0675d.png
(阙/)  恶导善常为众生不请之友执此法灯照彼
昏暗魏皇都邺崇福以资兴和二年岁次实沈佛法加
持出此经典名善住意天子所问建午闰月朔次丁丑
戊寅建功乙巳毕功助译弟子瞿昙流支对译沙门昙
林之笔庶俟存道敬法之贤如实印记示令不惑耳(大/藏)
(裳字/函)
  序回诤论翻译记
回诤论者龙树菩萨之所作也数舒卢迦三十二字此
卷四十五 第 18a 页 WYG1401-0676a.png
论正本凡有六百大魏都邺兴和三年岁次大梁建辰
之月朔次癸酉辛卯之日乌苌国人刹利王种三藏法
师毗目智仙共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在邺城内
金华寺译时日所费二十馀功大数凡有一万一千九
十八字对译沙门昙林之笔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
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启请供养具记时事以彰以
闻令乐法者若见若闻同崇翻译矣(大藏华/字函)
  转法轮经优波提舍翻译之记
卷四十五 第 18b 页 WYG1401-0676b.png
(阙/)      优波提舍义门之名天亲菩萨之
(阙/)      憍陈如等义行此方必主其人魏骠
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善求
(阙/)  真拣伪故请法师毗目智仙并其弟子瞿昙流
支于邺城内在金华寺出此义门优波提舍兴和三年
岁次大梁建酉之月朔次庚子十一日译三千九百四
十二言沙门昙林对译录记(大藏次/字函)
  三具足经优婆提舍翻译记
卷四十五 第 19a 页 WYG1401-0676c.png
施戒闻三备摄众行是以如来说名具足法门深邃浅
识未窥天亲菩萨慈心开示唯显经义弗释章句是故
名为优婆提舍昔出中国今现魏都三藏法师毗目智
仙婆罗门人瞿昙流支爱敬法人沙门昙林于邺城内
在金华寺兴和三年岁次辛酉月建在戌朔次庚午十
三日译千百十言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
尉勃海高仲密启请供养守护流通(大藏造/字函)
  宝髻经四法优波提舍翻译记
卷四十五 第 19b 页 WYG1401-0676d.png
宝髻经者是大集中之一集也其宗四法玄深奥密天
亲菩萨(阙/) 其门是故名为优波提舍圣自在力行之
(阙/)    会出于此今兴和三年岁次辛酉(阙/)
     乌苌国人刹利王种三藏法师毗目智仙
共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护法大士魏骠骑大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爱法(阙/) 沙
门昙林道俗相假于邺城内金华寺译四千九百九十
七字(大藏弗/字函)
卷四十五 第 20a 页 WYG1401-0677a.png
  毗耶娑问经翻译记
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从正毗耶娑仙即
其人也为导群迷令识因果将诸异见至如来所归命
咨启听闻正法因其请说即以名经故因此部毗耶娑
问魏尚书令仪同高公悯诸错习示其归则简集能人
善辞义者在宅上面出此经典求正法人沙门昙林婆
罗门名瞿昙流支兴和四年岁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
乙丑毕功凡有一万四千四百五十七字(大藏推/字函)
卷四十五 第 20b 页 WYG1401-0677b.png
  金色王经翻译记
释迦如来本生无量且于一时作金色王檀行因缘自
致成佛说施法门引彼为證因名此经为金色王魏尚
书令仪同高公敦舍之心往齐金色为开此门普示一
(阙/)  上面出斯妙典沙门昙林瞿昙流支兴(阙/)
   戌月建在酉朔次乙未癸丑日译(阙/)
   一十四字(大藏忘/字函)
  第一义法胜经翻译记
卷四十五 第 21a 页 WYG1401-0677c.png
(阙/)     善根涅槃经云供佛二恒魏尚书令
仪同高公重法心成生上财想博采梵文广崇翻译且
第一义法胜经者诸法门中此其髓也公意慇诚感之
题额沙门昙林瞿昙流支兴和四年岁次壬戌九月一
日甲子换文始末四功质义乃定五千五百七十六字
(大藏贞/字函)
  不必定入定入印经翻译记
出世智道亦名为印此经印义或然不然私情有指未
卷四十五 第 21b 页 WYG1401-0677d.png
许官用何者私情今且当向发心修行證会名入所乘
强劣有定不定圣说定入说不定入言义如是决定名
印说如是故名如是经其门要密通必有寄魏尚书令
仪同高公深知佛法出自中天翻为此典万未有一采
拣集人在第更译沙门昙林瞿昙流支兴和四年岁次
降娄月建在戌朔次甲子壬午之日出此如左九千一
百九十三字(大藏法/字函)
  顺中论翻译记
卷四十五 第 22a 页 WYG1401-0678a.png
诸国语(阙/)  音正彼言那伽夷离淳那此云龙胜名
      人言龙树者片合一箱未是全当(阙/)
     师依大般若而造中论众典于义(阙/)
    师名阿僧祛解未解处别为此部魏(阙/)
   公延国上宾瞿昙流支在第供养正通佛(阙/)
 昙林出斯义论武定元年岁次癸亥八月十日丙寅
挥辞凡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字(大藏移/字函)
  正诬论(弘明集载牟子理惑论后案称/石崇周嵩则晋以下人撰也)
卷四十五 第 22b 页 WYG1401-0678b.png
有异人者诬佛曰尹文子有神通者悯彼西戎西戎父
子聚麀贪婪忍害昧利无耻侵害不厌屠裂群生不可
逊让厉不可谈议喻故具诸事云云又令得道弟子变
化云云又禁其杀生断其婚姻使无子孙伐戎之术孰
良于此云云正曰诬者既云无佛复云文子有神通复
云有得道弟子能变化恢廓尽神妙之理此真有胸无
心之语也夫尹文子即老子弟子也老子即佛弟子也
故其经云闻道竺乾有古先生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
卷四十五 第 23a 页 WYG1401-0678c.png
存绵绵竺乾者天竺也泥洹者梵语晋言无为也若佛
不先老子何得称先生老子不先尹文何故请道德之
经耶以此推之佛故文子之祖宗(阙/)  元始也安有
弟子神化而师不能乎且(阙/)     以道莅之远
人不服则绥以文德不(阙/)      以除暴止戈
拯济群生行小杀以(阙/)      秋之世诸侯征
伐动仗正顺敌国(阙/)     彰其过总义兵以临
罪人不以闇昧而行(阙/)  服则柔而抚之不苟淫刑
卷四十五 第 23b 页 WYG1401-0678d.png
极武胜则以丧礼居之杀则以悲哀泣之是以深贬诱
执大杜绝灭之原若怀恶而讨不义假道以成其暴皆
经传变文讥贬累见故会宋之盟抑楚而先晋者疾衷
甲之诈以崇咀信之美也夫敌之怨惠不及后嗣恶止
其身四重罪不滥此百王之明制经国之令典也至于
季末之将佳兵之徒患道薄德衰始任诈力竞以谲诡
之计济残贼之心野战则肆锋极杀屠城则尽坑无遗
故白起刎首于杜邮董卓屠身于宫门君子知其必亡
卷四十五 第 24a 页 WYG1401-0679a.png
举世哀其灰戮兵之弊也遂至于此此为可痛心而长
叹者矣何有圣人而欲大纵阴毒剪绝黎元者哉且十
室容贤而况万里之广重华生于东夷文王出乎西羌
圣哲所兴岂有常地或发音于此默化于彼形教万方
而理运不差原夫佛之所以夷迹于中岳而曜奇于西
域者盖有至趣不可得而缕陈矣岂(阙/)  疾敌之强
而其欲覆灭使无孑遗哉此(阙/)     不蠲良淑
纵火中原兰莸俱焚桀纣(阙/)     纵令异国
卷四十五 第 24b 页 WYG1401-0679b.png
信多恶逆以暴易暴又(阙/)      此为辞适足
肆谤言眩愚竖岂允(阙/)     难乎
又诬云(阙/)  欺之天有三十二重云云又妄牵楼炭
经云诸天之宫广长二十四万里面开百门门广万里
云云正曰佛经说天地境界高下阶级悉条贯部分叙
而有章而诬者或附著生长枉造伪说或颠倒淆乱不
得要实何有二十四万里之地而容四百万里之门乎
以一事覆之足明其错谬者多矣臧获牧竖犹将知其
卷四十五 第 25a 页 WYG1401-0679c.png
不然况有识乎欲以见博秖露其愚焉
又诬云佛亦周遍五道备犯众过行凶恶犹得佛此非
怖为恶者之法也又计生民善者少而恶者多恶人辄
死辄充六畜尔则开辟至今足为久矣今畜宜居十分
之九而人种巳应希矣正曰诚如所言佛亦曾为恶耳
今所以得佛者改恶从善故也若长恶不悛迷而后遂
往则长夜受苦轮转五道而无解脱之由矣今以其能
掘众恶之栽灭三毒之烬修五戒之善尽十德(阙/)
卷四十五 第 25b 页 WYG1401-0679d.png
之累劫倦而不巳晓了本际畅三世空(阙/)
虚外无为之场耳计天下蜫虫之数(阙/)
在九州之内若毫末之在马体(阙/)       故
天地之性以人为贵荣期所以(阙/)     贵贱之
分明也今更不复自赖于人类不(阙/)  畜生以刍水
为甘膳以羁络为非谪安则为之无所多难也
又诬云有无灵下经无灵下经妖怪之书耳非三坟五
典训诰之言也通才达儒所未究览也三曾五祖之言
卷四十五 第 26a 页 WYG1401-0680a.png
又似解奏之文此殆不诘而虚妄自露矣今且聊复应
之凡俗人常谓人死则灭无灵无鬼然则无灵则无天
曹无鬼则无所收也若子孙奉佛而乃追谴祖先祖先或
是贤人君子平生之时未必与子孙同事而天曹便收
伐之令颜冉之尸罗枉戮之痛仁慈祖考加虐毒于贵
体此岂聪明正直之神乎若其非也则狐貉魍魉淫厉
之鬼何能反制仁贤之灵而困禁戒之人乎以此为诬
鄙丑尽矣
卷四十五 第 26b 页 WYG1401-0680b.png
又诬云道人聚敛百姓大搆寺塔华饰奢侈糜费而无
益云云正曰夫教有深浅适时应物悉巳备于首论矣
请复申之夫恭俭之心莫过尧舜而山龙华虫黼黻絺
绣左传曰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五
色比象昭其物也故王者之居必金门玉陛(阙/)
   乎凡庶令贵贱有章也夫人情从(阙/)
  鼓鼙之音睹羽麾之象则思将师之臣(阙/)
声观庠序之仪则思朝廷之臣迁地易观(阙/)   俱变
卷四十五 第 27a 页 WYG1401-0680c.png
令悠悠之徒见形而不及道者莫不贵嵩高而忽仄陋
是以诸奉佛者仰慕遗迹思存髣髴故铭列图像致其
虔肃割捐珍玩以增崇灵庙故上士游之则忘其蹄筌
取诸远味下士游之则美其华藻玩其炳蔚先悦其耳
目渐率以义方三涂汲引莫有遗逸犹器之取水随量
多少唯穿底无当乃不受耳
又专诬以祸福为佛所作可谓元不解矣聊复释之夫
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
卷四十五 第 27b 页 WYG1401-0680d.png
也行之由巳而理玄应耳佛与周孔但共明忠孝信顺
从之者吉背之者凶示其渡水之方则使资舟楫不能
令步涉而得济也其诲人之法救厄死之术亦犹神农
唱粒食以充饥虚黄帝垂衣裳以禦寒暑若闭口而望
饱裸袒以求温不能强与之也夫扁鹊之所以称良医
者以其应疾投药不失其宜耳不责其令(阙/)   民
也且扁鹊有云吾能令当生者不死非能令当死者必
生也若夫为子则不孝为臣则不忠(阙/)   而不悟
卷四十五 第 28a 页 WYG1401-0681a.png
进良药而不御而受祸临死(阙/)      深恨良
医非徒东走其势投阱矣
又诬云(阙/)  在京洛者多矣而未曾闻能令主上延
年益寿上不能调和阴阳使年丰民富消菑却疫克静
祸乱云云下不能休粮绝粒呼吸清醇扶命度厄长生
久视云云正曰不然庄周有云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
所无柰何审期分之不可迁也若令性命可以智德求
之者则武周二子足令文父致千龄矣颜子死则称天
卷四十五 第 28b 页 WYG1401-0681b.png
丧予惜之至也无以延之耳且阴阳数度期运所当百
六之极有时而臻故尧有淊天之洪汤有赤地之菑涿
鹿有漂橹之血坂泉有横野之尸何不坐而消之救其
未然邪且夫熊经鸟曳导引吐纳辍黍稷而御英蕊吸
风露以代糇粮俟此而寿有待之伦也斯则有时可夭
不能无穷者也沙门之视松乔若未孩之儿耳方将抗
志于二仪之表延祚于不死之乡岂能屑心营近与涓
彭争长哉难者苟欲骋饰非之辩立距諌之强言无节
卷四十五 第 29a 页 WYG1401-0681c.png
奏义无宫商嗟夫北里(阙/)  恶绿之夺黄也其馀噪
之音曾无纪纲(阙/)     之章(阙/)
        者合兵于徐州刺史陶谦谦使之
(阙/)       遂断盗官以自利入大起佛寺(阙/)
    酒食云云后为刘繇所攻见杀云云正曰(阙/)
  待绳约而自缚也夫佛教率以慈仁不杀忠信不
愆廉贞不盗为首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迩者凶而融
阻兵安忍结附寇逆犯杀一也受人使命取不报主犯
卷四十五 第 29b 页 WYG1401-0681d.png
欺二也断割官物以自利入犯盗三也佛经云不以酒
为惠施而融纵之犯酒四也诸戒尽犯则动之死地矣
譬犹吏人解印脱冠而横道肆暴五尺之童皆能制之
矣笮氏不得其死适足助明为恶之获殃耳
又诬云石崇奉佛亦至而不免族诛云云正曰石崇之
为人余所悉也憍盈耽酒放僭无度多藏厚敛不恤茕
独论才则有一割之利计德则尽无取焉虽托名事佛
而了无禁戒即如世人貌清心秽色厉内荏口咏禹汤
卷四十五 第 30a 页 WYG1401-0682a.png
而行偶桀纣自贻伊祸又谁之咎乎
又诬云周仲智奉佛亦精进而竟复不蒙其福云云正
曰寻斯言似乎幸人之菑非通言也仲智虽有好道之
(阙/)  受戒为弟子也论其率情亮直具涉㒞(阙/)
    有强梁之累未合道家婴儿之旨(阙/)
     丧败理耳纵如难者之言精(阙/)
   何异颜项夙夭夷叔馁死比干尽忠而有剖心
之祸申生笃孝而致雉经之痛若此之比不可胜计孔
卷四十五 第 30b 页 WYG1401-0682b.png
子云仁者寿义者昌而复或有不免固知宿命之證至
矣信矣
又诬云事佛之家乐死恶生属纩待绝之日皆以为福
禄之来无复哀戚之容云云正曰难者得无隐心而居
物不然何言之逆乎夫佛经自谓得道者能玄同彼我
浑齐脩短涉生死之变泯然无槩步祸福之地而夷心
不坦乐天知命安时处顺耳其末体之者哀死慎终之
心乃所以增其笃也故有大悲宏誓之(以下/缺)
卷四十五 第 31a 页 WYG1401-0682c.png
 
 
 
 
 
 
 
 
卷四十五 第 31b 页 WYG1401-0682d.png
 
 
 
 
 
 
 
 释文纪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