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九
卷十九 第 1a 页 WYG0067-081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锥指卷十九
              德清胡渭撰
锡土姓
 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有德之人生此地以
 此地名赐之姓以显之正义曰周语称帝嘉禹德赐
 姓曰姒祚四岳赐姓曰姜左传称周赐陈胡公之姓
 为妫皆是因生赐姓之事臣蒙赐姓其人少矣此事
 是用贤大者故举以为言林氏曰锡土姓者于是始
卷十九 第 1b 页 WYG0067-0811b.png
 可以疆天下而成五服也如契封于商锡姓子氏稷
 封于邰锡姓姬氏亦必在此时黄氏曰旧有土者功
 高则加锡已有姓非大功大德不别赐金氏曰水土
 既平田制既定于是修封建之法各使守之锡土者
 赏其功劳定其限制也锡姓者表其勋德辑其分族
 也封建之来固久经洪水之患则限制多不明有水
 土之功则庸劳所宜赏此所以修封建之制也当时
卷十九 第 2a 页 WYG0067-0812a.png
 尧舜在上封建虽非禹所专而实出禹所画所谓弼
 成五服者此章以下是也(渭)按有土则必有氏而赐
 姓为难锡土姓谓始封之君有德者也
锡土姓是一事或云旧有土而今始锡姓者盖亦


有之愚谓众仲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此必是


始封之君即使旧有土者时亦必改封大国王制


云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即其事也


尧时锡土姓之事禹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姓

卷十九 第 2b 页 WYG0067-0812b.png
曰姜氏曰有吕见周语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


姬氏见史记五帝本纪其他则无明文秦本纪云


秦之先大费佐舜调驯鸟兽是为柏翳(即伯益金氏通鉴前)


(编云秦声以入为去故谓益为翳也)舜赐姓嬴氏而不言其所封夏


本纪云禹立而皋陶卒封其后于英六(英左传作蓼)


不言赐姓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


故帝赐姓曰偃是伯益皋陶至舜禹即位而后锡


土姓也然诗商颂正义引中候握河纪云尧曰赐

卷十九 第 3a 页 WYG0067-0812c.png

尔二三子斯封稷契皋陶礼记正义引郑駮异义


云尧锡伯夷姓曰姜禹姓曰姒契姓曰子稷姓曰


姬由是言之则舜赐益姓当在摄位时而英六之


封在皋陶卒后其身岂独不得封意尧时亦必有


以锡皋陶也或曰禹言十二师五长各迪有功当


遍锡之余曰八恺八元九官十二牧及诸侯之贤


能者固宜并受其锡不尽于前所云云然太上立


德其次立功功不如德德为世之所难堪此锡者

卷十九 第 3b 页 WYG0067-0812d.png
恐亦不多诸论功行赏事所恒有唯锡土姓为非


常之典故禹特纪之


左传隐八年众仲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


土而命之氏注云立有德以为诸侯因其所由生


以赐姓谓若舜由妫汭故陈为妫姓报之以土而


命氏曰陈正义云诸侯之氏则国名是也周语曰


帝嘉禹德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胙四岳国赐姓曰


姜氏曰有吕亦与赐姓曰妫命氏曰陈其事同也

卷十九 第 4a 页 WYG0067-0813a.png

天下之广兆民之众非君所赐皆有族者人君之


赐姓赐族为此姓此族之始祖耳其不赐者各从


父之姓族非复人人赐也晋语称黄帝之子二十


五人其得姓者十二人(当作十四人)天子之子尚不得


姓况馀人哉固当从其父耳黄帝之子兄弟异姓


周之子孙皆姓姬者古今不同质文代革周尚文


欲令子孙相亲故不使别姓其赐姓者唯外姓妫


满之徒耳(渭)按此疏最为详晰诸侯之氏即其国

卷十九 第 4b 页 WYG0067-0813b.png
名有土则有氏故经不言氏其所重在赐姓姓非


有德者不得赐天下有有土而不锡姓者矣未有


锡姓而无土者也


左传正义又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


下及百世而所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


连属则各自立氏礼记大传曰系之以姓而弗别


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是言子孙当共姓


也其上文云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戚亲也单尽也)

卷十九 第 5a 页 WYG0067-0813c.png

言子孙当别氏也谓之庶姓者以始祖为正姓高


祖为庶姓亦氏族之别名耳渭按此与赐姓命氏


全无交涉大传曰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


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


于下昏姻可以通乎(殷人五世以后可以通婚故记者设问六世亲尽别自为)


(宗周道亦可以通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


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此答问之辞周道然者言异于)


(殷也)郑注云世所由生周之所建者长也姓正姓也

卷十九 第 5b 页 WYG0067-0813d.png
始祖为正姓高祖为庶姓系之弗别谓若今宗室


属籍也正义云正姓若周姓姬本于黄帝齐姓姜


本于炎帝是也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是也


窃推郑意正姓即大宗下文所谓别子之后百世


不迁者也庶姓即小宗下文所谓宗其继高祖者


五世则迁者也(五世则迁即所云戚单于下)凡为诸侯大夫者


皆然其天子赐姓诸侯赐族皆非常之典惟其功


德初不论世数与大传义不同孔氏既以此释大

卷十九 第 6a 页 WYG0067-0814a.png

传复移以證众仲之言而张子韶遂据之以释禹


贡曰锡土者命之氏而远及支庶锡姓者因其所


生而以传正适不容有两人愚窃以为不然诸侯


之氏即其国名管蔡郕霍邘晋应韩之属是也公


子之后以王父字为氏鲁三桓郑七穆之属是也


古者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生则以姓配氏(如子氏姜氏)


死则以谥配姓(如成风敬嬴)男子但不称姓耳身即为


支庶岂不得姓其先人之姓诸姬之于王室三桓

卷十九 第 6b 页 WYG0067-0814b.png
七穆之于公室虽别氏而其姓则同正所谓系之


以姓而弗别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何言姓独传


正适而不及支庶也哉


经传言庶姓者三大传其一也周礼司仪诏王仪


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注


云庶姓无亲者也异姓昏姻也左传隐十一年滕


侯曰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杜注云庶姓非周


之同姓此三者皆与锡土姓之义无涉庶姓别于

卷十九 第 7a 页 WYG0067-0814c.png

上上谓高祖故郑云高祖为庶姓戚单于下下谓


六世孙也孔以庶姓为氏族之别名然则公之子


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分孙公孙之子赐族者以王


父氏为字并其先君数之亦止四世亲属未竭何


以遽别氏乎可见别氏者皆由时君赐之以显其


先人之功德或赐或不赐非世数所得而限也(公子)


(之后有竟不得赐者仍以国氏春秋所书内有无骇挟柔溺外则郑詹莒拿邾庶其畀我之类是也)


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

卷十九 第 7b 页 WYG0067-0814d.png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同德者同姓异德者异姓)


因生赐姓之始也(郑駮异义云炎帝姓姜太皞所赐黄帝姓姬炎帝所赐)


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


酉祁己滕葴任荀僖佶儇依是也韦昭曰得姓以


德居官而赐之姓也谓十四人而二人为姬二人


为己故十二姓也(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玄嚣与仓林皆为姬姓)蔡墨言


五行之官皆列受氏姓封为上公实少皞颛顼之


后史伯言黎为高辛氏火正其后八姓历事夏商

卷十九 第 8a 页 WYG0067-0815a.png

曰己董彭秃妘曹斟芊黎即祝融五官之一也然


则高辛之世赐姓命氏之事槩可知己尧时洪水


初平大封以褒明德故禹贡特书自是之后唯舜


赐飂叔安裔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著在左传丹


朱之后为狸姓见于周语盖亦舜赐之夏商之事


无闻焉周之赐姓独一妫满馀无可考而诸姬无


一赐姓者盖周道同姓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苟赐


之姓则不能禁其通昏矣叔詹曰男女同姓其生

卷十九 第 8b 页 WYG0067-0815b.png
不蕃子产曰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先王敬宗


收族既欲防嫌亦期广嗣故不复赐也


三代以上姓氏判而为二三代以下姓氏混而为


一凡公族不得氏者异邦人称之则以其国为氏


亡国之馀亦然春秋时若郑詹莒拿邾庶其郑丹


宋朝陈恒蔡墨郳甲之类战国时若宋牼宋句践


曹交卫鞅蔡泽陈轸毛遂茅焦之类皆以国氏然


未尝以氏为姓其混而为一自司马迁始也迁采

卷十九 第 9a 页 WYG0067-0815c.png

世本以为史记(汉艺文志春秋家有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记黄帝以来讫春秋时诸)


(侯大夫郑駮异义云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相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


(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于五帝本纪则曰禹姓姒氏契姓子


氏弃姓姬氏于秦本纪则曰柏翳姓嬴氏于始皇


本纪则曰姓赵氏于高祖本纪则曰姓刘氏而姓


氏之别紊矣其于夏本纪又曰禹为姒姓其后分


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


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

卷十九 第 9b 页 WYG0067-0815d.png
于殷本纪则曰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


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凡此


类皆夏殷子孙分封之国名犹富辰所举文昭武


穆周公之胤二十六国也用国为姓昉于秦汉古


时但谓之氏岂姓也哉至若成王分唐叔以怀姓


九宗(怀姓唐之馀民九宗一姓为九族)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


(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康叔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


(终葵氏)是皆夏殷列国之公姓受氏以守宗祊者犹

卷十九 第 10a 页 WYG0067-0816a.png

鲁之三桓郑之七穆与有扈斟寻空桐目夷等又


不可同类而语矣

祇台德先不距朕行
 传曰台我也常自以敬我德为先则天下无距违我
 行者王氏(炎)曰曰台曰朕皆禹自言指台朕为尧舜
 非经意也金氏曰禹既任天下之事则率属倡牧仪
 刑百辟者固其职此所以祇敬我德以为率先而其
 所行诸侯自无所违距也周公谓作周孚先是也(渭)
 按自冀州以下皆善政养民之事自锡土姓以下皆
卷十九 第 10b 页 WYG0067-0816b.png
 善教化民之事成赋中邦所谓善政得民财也声教
 讫于四海所谓善教得民心也

金吉甫云台朕指禹也如春秋我鲁也此义亦通


然以为史辞终不若作禹自言为妙古者上下得


通称朕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伊尹曰朕哉自亳


周公曰朕复子明辟屈原曰朕皇考曰伯庸是也


至秦始以为天子自称之辞

卷十九 第 11a 页 WYG0067-0816c.png

此二句气脉联贯直至声教讫于四海而止皆禹


弼成五服外薄四海之事吕伯恭云史官恐后世


见禹之胼胝遂以为禹惟有力故以德表之此作


书之要陈寿翁云禹贡一书虽纪平水土制贡赋


之事而有躬行教化之精微寓焉曰祇台德先不


距朕行躬行心得以为教化之本者也后之山经


地志与夫财用之书有是哉(渭)按此等议论自是


洛闽家法愚窃以为不然展禽曰禹能以德修鲧

卷十九 第 11b 页 WYG0067-0816d.png
之功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当平水土时非


德何以致功然经意自有所主禹之不距朕行犹


舜之无为而治也恭己在绍尧得人之后祇德在


任土作贡之后非谓前此不用祇德也但至此地


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更无所为惟有祇德之可


言耳谓禹贡之妙异于山经地志财用之书者全


在此处予未敢信

五百里甸服(释文甸田遍反)
卷十九 第 12a 页 WYG0067-0817a.png
 传曰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去王
 城四面五百里正义曰既言九州同风法壤成赋而
 四海之内路有远近更叙弼成五服之事甸侯绥要
 荒五服之名尧之旧制洪水既平之后禹乃为之节
 文使赋役有恒职掌分定先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
 周语文王制亦云千里之内曰甸郑玄云服治田出
 谷税也言甸者主治田故服名甸也林氏曰王制天
 子之田方千里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此服之内主为天子治田而输之于上故以甸服为
卷十九 第 12b 页 WYG0067-0817b.png
 名蔡氏曰甸田服事也以皆田赋之事故谓之甸服
 (渭)按五千里之内皆供王事故通谓之服而甸服则
 主为天子治田出谷者也

王氏云甸者井牧其地之谓王所自治也吕氏云


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甸之一字见得井


牧之法至此已成渭按诗小雅信彼南山维禹甸


之大雅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毛传云甸治也郑笺

卷十九 第 13a 页 WYG0067-0817c.png

云禹治而丘甸之王吕之说本此然井牧遍于中


邦而甸服则惟千里当以安国解为正陈氏云禹


之甸法达于天下而王畿独以甸名盖农事国之


本也京师声明文物之所萃四方百货之所聚其


民易以弃本逐末制名必曰甸服所以示务本之


义制赋必以稼穑所以责务本之实此亦是推说


却无碍

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释文纳如字本又作内音同总音总铚珍栗反)
 传曰甸服内之百里近王城者禾稿曰总入之以饲
卷十九 第 13b 页 WYG0067-0817d.png
 国马铚刈谓禾穗正义曰周礼掌客待诸侯之礼有
 刍有禾此总是也刘熙释名铚穫禾铁说文铚穫禾
 短镰诗云奄观铚刈谓禾穗也禾穗用铚以刈故以
 铚表之苏氏曰独言甸服之赋者内详王畿之法而
 诸侯可推薛氏曰畿内天子之居其所赖以养者在
 此千里之民而已故所赋所纳备言于此馀则赋各
 归其国故略之林氏曰九州皆言田赋此但及夫甸
卷十九 第 14a 页 WYG0067-0818a.png
 服者郑氏云侯绥等所出赋税各入本国则亦必有
 纳总铚之差此但据天子立文耳义或然也观经文
 于纳铚之上特加一赋字则凡赋之出于田者皆可
 以触类而通之矣故自侯服以下但言建国远近之
 制而不及所输之物其辞不费使读之自以意晓又
 述作之体也蔡氏曰禾本全曰总刈禾曰铚半稿也
 金氏曰赋纳总者其赋则禾连稿束之以纳也禾以
 为粮稿以茨屋以饲国马以为薪刍凡杂用也(渭)
 诸侯以什一之法取民谓之赋出其所赋什之一市
卷十九 第 14b 页 WYG0067-0818b.png
 土物以上供天子则谓之贡天子所赋惟畿内故赋
 法独于甸服言之而其馀亦可以类推也

禾稿曰总对禾穗而言本自明白正义申之曰总


者总下铚秸禾穗与稿总皆送之反觉支离蔡氏


云禾本全曰总视孔传更优

三百里纳秸服(释文秸本或作秸工入反)
 传曰秸稿也正义曰郊特牲云莞簟之安而稿秸之
卷十九 第 15a 页 WYG0067-0818c.png
 设秸亦稿也双言之耳去穗送稿易于送穗故为远
 者轻也颜氏曰言服者谓有役则服之耳王氏曰纳
 秸而服输将之事也以正在五百里之中便于畿内
 移用故其税薄于粟米而又使之服输将之事则其
 力之所出足以补其财之所入财之所入足以优其
 力之所出矣金氏曰服役独在三百里者盖酌五百
 里之中为转输粟米之赋也史记谓古之善贾者百
 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粜以其远而重也然则圣人赋
 民必不使之四百里而负粟五百里而负米矣故制
卷十九 第 15b 页 WYG0067-0818d.png
 为田赋自百里而止于二百里焉乃若四百里粟五
 百里米不复言纳盖不远纳于帝都亦行百里或二
 百里而使三百里之民转而输之于都耳夫三百里
 之民受远郊之米粟而为之转输力若劳而赋则省
 又以见古者赋役不两重此帝王之良法而后世之
 所可行者也(渭)按总者禾之全体铚去其本秸又去
 其穗此三者之别
卷十九 第 16a 页 WYG0067-0819a.png

传以稿训秸马融亦云去其颖为秸则纳秸之不


兼粟也明矣孔疏以为纳粟之外斟酌纳稿非也


服者传云服稿役疏云于三百里言服举中以明


上下皆是服王事也以服字通绾上下于文义不


协王氏财力补除之说甚善然又似兼服内外四


百里之稿役则财虽省而力太劳恐亦无是理至


金氏以为代外二百里转输粟米于都而其义始


尽粟米不言纳旧说皆云从上省文金氏以为不

卷十九 第 16b 页 WYG0067-0819b.png
自纳于都三百里之民代为之转输故不言纳證


据尤确真可谓毫发无馀恨事固有渐推而愈明


者此类是也


蔡传云半稿去皮曰秸古无此训盖其说亦以秸


并穗纳之当少轻于铚故云然今既从孔氏即可


不用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传曰所纳精者少粗者多正义曰直纳粟米为少禾
卷十九 第 17a 页 WYG0067-0819c.png
 稿俱送为多其于税也皆当什一但所纳有精粗远
 轻而近重耳曾氏曰春秋传云甸粟而纳之王宫米
 而藏之御廪而九数有粟米之法为粟二十㪷为米
 十㪷粟米之辨也周官仓人掌粟入之藏舂人掌供
 米物于此可见吕氏曰粟谷也有壳曰粟无曰米渭
 按总铚之实亦粟也赋粟多而米少盖古者国有九
 年之蓄粟宜于藏米不可久也

诗小雅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

卷十九 第 17b 页 WYG0067-0819d.png
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笺云稼禾也谓有稿


者也上古之税近者纳总远者纳粟米庾露积谷


也正义云庾是平地委粟箱以载稼仓以纳庾周


颂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传云廪


所以藏齍盛之穗正义云禹贡百里赋纳总即禾


稼也二百里铚即穗禾稼当积而贮之不在仓廪


其穗当在廪藏之故言藏齍盛之穗则自穗以往


粟米皆在仓廪矣渭按雅颂为天子之诗其所收

卷十九 第 18a 页 WYG0067-0820a.png

者皆畿内之税故注疏并引禹贡以为證可见甸


服之赋法四代共之也


谷者粟米之通称粟米对举则有壳曰粟无壳曰


米单言粟则粟亦是米春秋定公五年归粟于蔡


左传僖公十三年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昭公二


十五年晋令诸侯输王粟于成周战国策张仪言


舫船载粟自汶山浮江以至郢史记主父偃言秦


挽粟起负海之郡以输北河计其道里并阻且长

卷十九 第 18b 页 WYG0067-0820b.png
有壳者难于转漕其所谓粟当即是米也


漕运之法自古有之或以馈军或以恤邻要未有


千里之内不足以供天子而仰给于远方之粟者


(左传昭二十五年会于黄父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以子朝乱故非恒制也)自汉都


长安始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而劳费由兹起


矣然其初岁不过数十万石而孝武乃增至六百


万石唐高祖太宗时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高宗


后稍多开元初满二百五十万石视汉则为少矣

卷十九 第 19a 页 WYG0067-0820c.png

宋都汴梁天圣中岁漕江淮之米六百万石用船


六千只其数与汉相符东汉魏晋相继都洛阳亦


资江淮之漕而史文甚略岁漕之数不可得闻大


抵开国之时农政肇修而用物有节故漕事简后


乃陵夷而劳费滋甚也说者谓关中沃野千里郑


白之渠密迩都邑南阳汝南有钳卢玉池赭阳鸿


隙诸陂水田灌溉之利去汴洛裁五百馀里足以


给京师之食唯燕蓟水田绝少势不得不取给于

卷十九 第 19b 页 WYG0067-0820d.png
江淮似也然畿内方千里之地岂无可兴之水由


即如丰润玉田等县所出粳米可供玉食而天津


滨海数百里元虞集谓可用两浙之法筑堤捍水


以为田明人试之而辄效惜未竟其业今仿而行


之则斥卤胥化为稻田漕运可减东南之民力可


苏也(禹贡长笺云宋时自雄州东际海多积水辽人不敢由此入寇盖宋失燕蓟以内地为边)


(故恃塘泺以限戎马亦因以溉田而积谷元泰定中虞集言京东濒河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滨青齐)


(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请用浙人法筑塘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授以地)

卷十九 第 20a 页 WYG0067-0821a.png

(能以万人耕者授万人田为万夫长千人百人亦如之三年视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以次渐征之)


(五年有蓄积命以官就所储给之禄十年不废得世袭如军官之法则东海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


(师外禦岛夷远宽东南民力顺帝时脱脱言京畿近水地西自西山南自保定河间北抵檀顺东及)


(迁民镇若募江南人耕种岁入必多不烦海运先朝徐贞明言京都辅郡皆负山控海负山则泉深)


(而土泽控海则潮淤而壤沃诸州邑泉从地涌一决即通皆可田其言十四利甚悉今北方但地平)


(广有水泉可引处皆堪种稻周官设稻人掌稼下地盖为此也况在甸服治农尤根本重务昔北齐)


(嵇晔开幽州督亢旧陂岁收稻粟数十万石诚得若人任之因水陆之便建阡陌浚沟渠广灌溉数)


(年之后地无遗利岂至西北之人全仰食于东南哉九州山水考云按碣石以西自天津以至三角)

卷十九 第 20b 页 WYG0067-0821b.png
(淀古所谓雍奴皆海潮所到之地汪汪数百里元泰定中学士虞集曾建议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


(为田以省漕运惜元人不能行明万历中保定巡抚汪应蛟奏海滨屯田有效疏言天津葛沽一带)


(地从来斥卤不耕种臣谓以闽浙治地之法行之未必不可为稻田今春买牛制器开渠筑堤葛沽)


(白塘二处耕种五千馀亩内水稻亩收四五石种薥豆者得水灌溉亦亩收一二石惟旱稻以咸立)


(槁始信闽浙之法可行于北海而斥卤可变为膏腴也又天启中屯田都御史董应举云臣近到天)


(津历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马头大人庄咸水沽泥沽葛沽见汪司农往日开河旧迹犹存可)


(作水田甚多荒废不久开之甚易一亩农工止用八钱可得粟三石三斗久荒者亩用农工一两其)


(挑浚旧河为力不多只须挑浚数尺明年万石之粮可必也又左公光斗奉命视屯以北人不知水)

卷十九 第 21a 页 WYG0067-0821c.png

(利畏言屯田如元人初倚漕东南后乱漕不通至以御酒龙衣求米张士诚今不改谋后乃无食乃)


(大兴水田于天津一带稻花茂密如江南邹忠介元标见之叹曰夫治天下岂不以才哉人苟有才)


(天气地力皆可得而变也往三十年都人之视藁秸犹扶桑也而今亩栖若此未几皆废至崇祯十)


(五年追思汪司农之言因颁徐尚宝贞明潞水客谭书于户部令议水利而已无及矣)转般


之法始于唐裴耀卿而成于刘晏江船不入汴汴


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内外均劳远近有节犹得


禹贡三百里代输粟米之遗意宋初因之至崇宁


三年曾孝广始立直达之法近世乃承其弊江淮

卷十九 第 21b 页 WYG0067-0821d.png
之粟有远涉至三四千里者阻浅避涨往还经岁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改弦而更张之此其时矣

五百里侯服
 苏氏曰此五百里始有诸侯故曰侯服林氏曰建侯
 服以封亲贤欲各守其民人社稷以为天子之蕃卫
 也蔡氏曰侯服者侯国之服甸服外四面又各五百
 里也渭按五等邦君皆谓之侯易曰利建侯诗曰谨
 尔侯度是也
卷十九 第 22a 页 WYG0067-0822a.png

传云侯候也斥候而服事正义云侯声近候故为


候也襄十八年左传称晋人伐齐使司马斥山泽


之险斥谓检行之也斥候谓检行险阻伺候盗贼


此五百里主为斥候而服事天子故名侯服因见


诸言服者皆是服事也渭按经意惟以千里之内


皆天子所自治至此始分其地以建国故谓之侯


服尔雅释诂云后辟公侯君也侯与后辟公同义


是为古训斥候乃贱臣之役君人者之号岂独取

卷十九 第 22b 页 WYG0067-0822b.png
义于此汉儒附会不可从下传云男任也任王者


事正义云男声近任故训为任较斥候义少通然


经意亦不过谓此百里之中皆男爵小国不必更


求其字义凡此类今皆不取

百里采
 传曰侯服内之百里王氏曰于此有采地也苏氏曰
 卿大夫之采地张氏曰周官六乡之外为六遂六遂
 之外有家邑为大夫之采地小都为卿之采地大都
卷十九 第 23a 页 WYG0067-0822c.png
 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与此王畿五百里之外
 始有采地同意渭按礼运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
 夫有采以处其子孙谓列国大夫之食邑而此则天
 子大夫之食邑也

采之义传云供王事而已不主一正义云采训为


事事谓役也有役则供不主于一故但言采春秋


左传正义云人君赐臣以邑采取赋税谓之采地


汉书刑法志注师古曰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

卷十九 第 23b 页 WYG0067-0822d.png
尔雅曰采寮官也说者不晓采地之义因谓菜地


云以种菜非也三说不同谓因官食地者近是


王制曰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采即


百里采流即二百里流也(注疏之说并非)举首尾以该中


间此一句实包侯绥要荒即禹贡之制殷人因之


至周始于王畿千里之外析四服为八服各五百


里而益之以藩服是为九服又移采地于畿内耳


王制又曰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

卷十九 第 24a 页 WYG0067-0823a.png

御郑注云谓此地之田税所给也官谓其文书财


用也御谓衣食据此则甸服之谷皆天子所敛以


自给而采地不与焉与禹贡正相合孔疏以是为


殷法非也


夏元肃云考之周官六乡之外为六遂六遂之外


有家邑稍邑则大夫之采地在畿内也又有小都


县地大都畺地则公卿王子弟之采地亦在畿内


也然则侯服之采其周官所谓邦国閒田乎盖侯

卷十九 第 24b 页 WYG0067-0823b.png
服百里最近王畿故不以封而为閒田天子之子


弟食采在邦国之畺地世远族蕃则其采地有及


于侯服故空其地所以待之谓之百里采者如此


吴幼清云此说非也虞周之制各不同耳


传同叔云周制采地在畿内此在畿外何也唐虞


之际民淳事简封建少而土地宽故采地在畿外


至周则封建密而分画详矣采地不得不移之内


也虽然周之采地稍县鄙凡三百里此特一百里

卷十九 第 25a 页 WYG0067-0823c.png

又何也周建官多唐虞之官少而况彼三百里非


皆采地亦有公邑此百里则皆采地耳渭按虞夏


书称万邦左传云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


国而王制云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汉地理志


亦云周千八百国其封建岂反多于古圣人因时


立制移采地于畿内当日自有其故今不可臆为


说也王畿之外三百里不尽为采地此说良是左


传昭十三年平丘之会子产争承曰列尊贡重周

卷十九 第 25b 页 WYG0067-0823d.png
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盖周三等采地分天


子之所食故其贡特重虞夏之采地在畿外甸服


五百里皆天子所自赋其采地之贡当与诸侯等


此则可以理推者也


或问侯君也名曰侯服而采地与焉然则采可谓


之国而公卿大夫之食采者亦可谓之君乎曰可


春秋所书祭伯凡伯渠伯毛伯之属公羊传皆云


天子之大夫而谷梁传云祭伯寰内诸侯(寰与县同音悬)

卷十九 第 26a 页 WYG0067-0824a.png

范宁注曰天子畿内大夫有采地谓之寰内诸侯


是天子之大夫亦君其采地亦国故书称君奭君


陈君牙而王制云天子县内凡九十三国又云天


子之县内诸侯(句)禄也外诸侯世也禄即采地之


所入矣或曰此周制也虞夏将无异乎曰象云谟


盖都君都君者舜也(都即其采地周官载师云小都大都是也)时舜方


臣于尧而象谓之君则王官食采者与诸侯等自


古有然不始于后世矣

卷十九 第 26b 页 WYG0067-0824b.png
天子之大夫虽有县内诸侯之称而实无五等之


号孟子曰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


士受地视子男王制曰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


卿视伯大夫视子男元士视附庸夫视犹比也谓


其禄秩与之等而已未尝被以公侯伯子男之爵


也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亦秩祀之文耳岂遂


可称岳曰公称渎曰侯乎春秋所书王臣来接于


我者如南季荣叔之类先儒以叔季为字无异说

卷十九 第 27a 页 WYG0067-0824c.png

矣唯公伯子与五等之号相混祭公州公周公亦


皆以为天子之三公独伯子之说互异其曰伯者


公羊以为天子之大夫谷梁以为寰内之诸侯是


亦以伯与叔季均为五十之字也至杜预注左传


于祭伯曰祭国伯爵于凡伯曰凡国伯爵于单伯


曰单采地伯爵而伯于是乎始为爵矣(楚语重黎氏世叙天)


(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韦昭注云程国伯爵休父名也韦杜同时以字为爵始此愚谓程伯休)


(父犹樊仲山甫程樊国也伯休仲山字也)其曰子者公羊谷梁并无说

卷十九 第 27b 页 WYG0067-0824d.png
唯范宁于苏子尹子注云周卿士而单子刘子无


注省文从可知也杜于苏子云周卿士于单子云


王官伯于尹子云王卿士是亦与公谷无异而又


于尹子王卿士之下云子爵成十七年单子注云


单伯称子盖降称则复以子为爵矣(殷有微子箕子郑康成注)


(王制云殷爵三等公侯伯也异畿内谓之子此杜说所自出)学者多宗杜氏遂


谓周畿内有伯子二等陈陈相因牢不可破至宋


赵鹏飞著春秋经筌据黎錞之说以伯与叔季皆

卷十九 第 28a 页 WYG0067-0825a.png

为字人以其晚出而疑之余考谷梁范注于凡伯


云凡氏伯字上大夫也于渠伯纠云渠氏也天子


下大夫老故称字于单伯云伯字于毛伯云毛采


邑伯字也是皆不以伯为爵范去杜未远而固已


不尽从其说矣奚待黎錞乎王臣称子自文十年


苏子始其不字而曰子者盖文宣以后列国尊王


卿士之称公羊所谓三世异辞者也春秋之法内


大夫皆氏名未赐族则不氏外大夫亦皆氏名未

卷十九 第 28b 页 WYG0067-0825b.png
赐族则以其国氏而独于闵公元年书季子来归


二年书齐高子来盟盖子者男子之美称也因国


人所与而贤之贵之故曰子苏尹单刘之称子亦


犹是也以单伯降而称子岂季友高傒尝升为子


爵列于诸侯乎且王臣之称字称子非自春秋始


也书序武王时芮伯作旅巢命成王时荣伯作贿


肃慎之命诗小雅出车云王命南仲六月云张仲


孝友采芑云方叔涖止十月之交云家伯冢宰皆

卷十九 第 29a 页 WYG0067-0825c.png

以字配氏又云棸子内史郑笺曰内史中大夫也


孔疏曰棸子以子配氏若曾子闵子然是亦男子


之美称而非五等之子也西周时已有此称又何


疑于春秋学者知王臣之伯子非爵则知天子之


公卿大夫元士禄视外诸侯而无五等之号虞夏


商周未之或改也

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王氏曰于此但建男邦者欲王畿不为大国所逼而
 小邦易获京师之助也苏氏曰男邦小国也诸侯大
卷十九 第 29b 页 WYG0067-0825d.png
 国次国也小国在内依天子而大国在外以禦侮也
 林氏曰输赋税则远者轻而近者重建侯邦则远者
 大而近者小远近大小轻重莫不有法于其间而疆
 理天下之制尽于此矣朱子曰三百里谓自三至五
 为百里者三随文生例不可拘也李氏曰建诸侯非
 特此三百里以其对男邦言之则自此以外皆诸侯
 也吕氏曰男采在内既足以护王畿又去王畿近强
卷十九 第 30a 页 WYG0067-0826a.png
 悍诸侯不足以陵之此圣人制内外之轻重不差毫
 末所谓天下之势犹持衡也渭按男始言邦则王官
 唯得以本爵自君其采邑而不敢称邦可知己

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


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此周制也而郑


注以此为殷所因夏爵三等之制今案虞夏邦君


之爵不知有几等据舜典辑五瑞修五玉是亦为


五等矣陆机曰五等之制始于黄唐此言是也周

卷十九 第 30b 页 WYG0067-0826b.png
室班禄孟子有明文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并附庸


为四等然附庸不达于天子则亦三等而已殷制


无可考郑据公羊春秋家谓殷合伯子男而为一


说者以为公一等侯二等伯子男三等理或然也


至谓殷爵唯有公侯伯而无子男周武王复增之


则妄矣虞夏分土之制亦无可考据此经二百里


男邦三百里诸侯则似公侯为大国伯子为次国


男为小国与殷周小异也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盖

卷十九 第 31a 页 WYG0067-0826c.png

盛德之所同但其间少有变通耳(康诰召诰所称男邦即男服在)


(侯甸之外)

五百里绥服
 传曰绥安也侯服外之五百里张氏曰此亦诸侯耳
 以其稍远故变名为绥欲其知此五百里内所以建
 诸侯者为安王室也林氏曰王畿之外既封建诸侯
 之国使之小大相维强弱相比以为王室之辅矣而
 其外五百里则接于要荒故于此设为绥服以为内
 外之辨所立之制凡欲抚安边境卫中国而已故其
卷十九 第 31b 页 WYG0067-0826d.png
 名曰绥服渭按诸侯所以安王室者即下文二事是
 也

绥服传云安服王者之政教正义云要服去京师


已远王者以文教要束使服此绥服路近言安服


王者政教以示不待要束而自服也渭按此说亦


通但要是要束之荒是简略皆以政教言独绥为


自安于义不协张林之说较长故取之

卷十九 第 32a 页 WYG0067-0827a.png
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释文揆葵癸反奋方问反)
 传曰揆度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文教外之二百
 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正义曰奋武卫者在国习学
 兵戎有事则征讨夷狄王氏曰二百里奋武卫者以
 近蛮夷故也张氏曰绥服不必尽行朝廷文德第付
 之贤者使揆度其所可行而教之薛氏曰揆文教者
 京师既远量事为之法制今之边徼右军旅而略文
 教与此同意陈氏曰文教以文德教化若扬雄所谓
 五政所加七赋所养揆度文教以经理之也武以卫
卷十九 第 32b 页 WYG0067-0827b.png
 言保护邦国而已非穷兵服远也金氏曰内三百里
 揆文教所以接华夏之教以抚要荒外二百里奋武
 卫所以禦要荒之变以安华夏然自三百里以内凡
 有国者文教可知自二百里以外凡有国者武卫可
 知渭按圣人之道文武并用无间于内外而至此则
 揆之以为教而无繁难之事奋之以为卫而有震曜
 之威此其所以异于甸侯也
卷十九 第 33a 页 WYG0067-0827c.png

三百里揆文教谓揆之从此始耳非谓三百里之


外更不用文教也泰伯开吴端委以治周礼箕子


居朝鲜教民以礼义为八条之禁文翁守蜀修起


学宫弟子学于京师者比齐鲁任延守武威造立


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


士桂阳俗不识学义许荆为太守设丧纪婚姻制


度使知礼禁房州俗好淫祀而不修学校韦景骏


为刺史始开贡举悉除淫祀闽人未知学常衮为

卷十九 第 33b 页 WYG0067-0827d.png
观察使设乡校亲加讲导由是岁贡士与内州等


此皆要荒之俗素不知礼义而治之者未尝不以


文教但当举其大纲略其节目使之易知易从回


心向道而日远于禽兽不必尽如中邦之制度耳


易象传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盖古者


寓兵于农因农事以定军令居则为比闾族党州


乡出则为伍两䘚旅师军均是人也其四时讲武


主于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

卷十九 第 34a 页 WYG0067-0828a.png

仪而步伐击刺之事寓焉备豫而形隐如水之藏


于地中故曰容曰畜传曰武不可觌又曰先王耀


德不观兵而此经独谓之奋则几于觌武而观兵


矣其所以异者何也盖绥服之外二百里与蛮夷


接壤蠢动之变不可以不虞大抵军容常多而国


容常少使蛮夷望之如烈火之不可犯而后界限


分明跬步不敢踰越此圣人所以杜猾夏之渐居


安思危有备无患者也(周礼中车职曰革路以即戎封四卫注云四方诸侯)

卷十九 第 34b 页 WYG0067-0828b.png
(守卫者左传沈尹戍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盖即此奋武卫之诸侯也)


雅者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方周之盛天保以上治


内采薇以下治外是即禹贡揆文奋武之事伯禽


宅曲阜淮夷徐戎并兴东郊不开而鲁兴三郊三


遂之众以征之此东方之武卫也密须之鼓阙巩


之甲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韩奕之卒章


曰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


实壑实亩实籍(王符潜夫论曰昔周宣王时有韩侯其国近燕故诗云溥彼韩城燕)

卷十九 第 35a 页 WYG0067-0828c.png

(师所完水经注圣水径方城县故城北诗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也)


(困学纪闻曰燕师郑笺以为燕安之师诗云奄受北国肃说为长渭按魏书地形志范阳郡方城县)


(有韩侯城方城今为固安县属顺天府或泥奕奕梁山谓韩侯国在今陜西韩城县非也)卫武


公作懿戒以自儆曰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


作用逖蛮方此北方之武卫也崧高之诗曰维申


及甫维周之翰又曰王命申伯式是南邦此南方


之武卫也其西方则周自当之盖镐京西迫昆夷


北邻猃狁故天子命将出师往戍其境歌采薇以

卷十九 第 35b 页 WYG0067-0828d.png
遣之出车劳还杕杜勤归岁以为常谨之至矣及


其衰也王政不修旧坊寖坏厉王时西戎灭犬丘


大骆之族宣王即位命秦仲诛之为西戎所杀猃


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命将簿伐


及太原而止卒有骊山之祸周室东迁小雅尽废


四夷交侵而中国微陆浑扬拒泉皋诸戎且偪处


伊雒之间矣其东则徐之驹王西讨济于河隐桓


之世会于潜盟于唐鲁与戎通好矣淮夷病杞杞

卷十九 第 36a 页 WYG0067-0829a.png

迁于缘陵申之会淮夷且列于诸侯矣其北则狄


伐周伐郑伐邢灭卫而晋居深山王灵不及拜戎


不暇矣其南则申甫为楚所侵周人远戍之卒灭


于楚资其赋以禦北方而观兵直至于周疆矣原


其始皆诸侯邻四夷者武备废弛之所致也以是


知禹贡为万古不易之书循之则治违之则乱经


斯世者所宜亟讲也

五百里要服(释文要一遥反)
 传曰绥服外之五百里要束以文教正义曰要者约
卷十九 第 36b 页 WYG0067-0829b.png
 束之义上言揆文教知要者要束以文教也王氏曰
 于此不可用中国之政为之要约而已金氏曰要约
 也其地远于畿甸杂于夷狄虽州牧侯伯为之纲领
 控制而其文法则略于中国矣渭按奋武卫者所以
 防其猾夏也苟欲其向风而慕义则亦唯揆文教以
 约束之耳

苏传云总其大要法不详也则要似读去声为切

卷十九 第 37a 页 WYG0067-0829c.png

要之义与孔训陆音并异恐非

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王氏曰三百里夷者于此皆夷也夷易也其俗简易
 也易而已蛮慢也甚于夷矣蔡放也放罪人于此苏
 氏曰放有罪曰蔡春秋传曰杀管叔蔡蔡叔林氏曰
 案左氏定四年蔡蔡叔注云蔡放也陆德明音素达
 反二百里蔡亦是放罪人于此当从左氏读张氏曰
 夷有简易之意(渭)按舜生于诸冯而孟子以为东夷
 之人文王生于岐周而孟子以为西夷之人即此夷
卷十九 第 37b 页 WYG0067-0829d.png
 也蔡说文本作𥻦篆字𥻦与蔡相似隶遂讹为蔡

三百里夷传云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正义云


夷训平也今按训平甚无谓释文引马融云夷易


也后人皆宗其说春秋于介葛卢之朝鲁直书曰


来公羊传曰何以不言朝不能乎朝也范注云不


能升降揖让盖远方之民未染华风其喜怒哀乐


亦犹夫人耳但不能节之以礼子游之所云直情

卷十九 第 38a 页 WYG0067-0830a.png

而径行者也易之谓也


传云蔡法也法三百里而差简正义云蔡之为法


无正训也教简于夷故训蔡为法法则三百里去


京师弥远差复简易言其不能平常也今按蔡训


法他书所未有不可从左氏蔡蔡叔凡再见昭元


年传太叔曰周公杀管叔而蔡蔡叔杜注云蔡放


也释文云上蔡字音素葛反说文作𥻦音同字从


杀下米云䊝𥻦散之也会杜义下蔡叔如字正义

卷十九 第 38b 页 WYG0067-0830b.png
云说文𥻦散之也从米杀声然则𥻦为放散之义


故训为放也隶书改作已失本体𥻦字不复可识


写者全类蔡字至有重为一蔡字加点以读之者


尚书蔡仲之命云周公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


于郭邻以车七乘孔安国云囚谓制其出入郭邻


中国之外地名是放蔡叔之事地不知在何方也


定四年祝佗曰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于是乎杀


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杜注云蔡放

卷十九 第 39a 页 WYG0067-0830c.png

也与蔡叔车徒而放之释文云蔡蔡叔上素达反


下如字蔡之为放无可疑者颖达不取以释此经


欲顺传为义耳(舜典窜三苗孟子作杀三苗按三苗未尝伏大辟不得谓之杀疑古)


(本元作𥻦𥻦亦放也与杀声相近传写者遂讹为杀)

五百里荒服
 传曰要服外之五百里言荒又简略正义曰王肃云
 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金氏曰四远蛮夷之地
 田野不井人民不多故谓之荒所以经略之者又简
 于要服矣渭按先儒皆疑禹服之狭而周汉地
卷十九 第 39b 页 WYG0067-0830d.png
 广或以周服里数皆以方言或以古今尺有长
 短或以禹直方计而后世以人迹屈曲取之要
 之皆非的论盖禹声教所及则地尽四海而其
 疆理则止以五服为制至荒服之外又别为区
 画如所谓咸建五长是已荒服在九州之内去
 帝都裁二千里虽云简略亦有政教王氏以荒
 为不治非也
卷十九 第 40a 页 WYG0067-0831a.png

林少颖云汉班超为西域都护甚得夷狄心超被


召还任尚代之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馀年


而小人猥承君后宜有以诲之超曰塞外吏士本


非孝子顺孙蛮夷怀不靖之心难养易败宜荡佚


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禹名境外之服谓之要


荒正超所谓荡佚简易之意也渭按西域绝远非


正朔所加与禹贡之要荒不同汉书地理志云自


武威以西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

卷十九 第 40b 页 WYG0067-0831b.png
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


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


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此政宽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凉州正禹贡要荒


之地治之以宽厚为主即荡佚简易之意举此相


喻当更切也

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正义曰王肃云蛮慢也礼仪简慢与孔异刘氏(敞曰)
卷十九 第 41a 页 WYG0067-0831c.png
 夷性近于人蛮性远于人故近者称夷远者称蛮也
 流如流共工之流林氏曰要服之三百里夷其外二
 百里是亦夷也而谓之蔡荒服之三百里蛮其外二
 百里是亦蛮也而谓之流盖其外之二百里其地为
 最远中国之人有积恶罪大而先王不忍杀之者则
 投之于最远之地故于要荒二服取其最远者言之
 以见流放罪人于此者其为蛮夷之地则蒙上之文
 可见也五服之名与其每服之内远近详略皆当时
 疆理天下之实迹也故于侯服则言其建国大小之
卷十九 第 41b 页 WYG0067-0831d.png
 制至于要荒则言其蛮夷远近之辨与夫流放轻重
 之差皆所以纪其实也渭按五服之文率以前包后
 甸服举天子以见诸侯非谓其外无田赋也侯服谓
 有诸侯自此始非谓其外无诸侯也绥服三百里揆
 文教二百里奋武卫谓揆之奋之自此始非谓其外
 无文教武卫也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荒服三百
 里蛮二百里流谓要荒之边鄙为流放罪人之地非
卷十九 第 42a 页 WYG0067-0832a.png
 谓此二百里者非蛮夷也学者求其意勿泥其辞则
 善矣

三百里蛮传云以文教蛮来之不制以法正义云


郑曰蛮者听从其俗羁縻其人耳故云蛮蛮之言


缗也其意言缗是绳蛮者以绳束物之名也渭按


训蛮为缗即羁縻之谓今既以夷为易则蛮自当


从王肃说


四裔分而言之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约之为两

卷十九 第 42b 页 WYG0067-0832b.png
则言蛮夷可以该戎狄言戎狄可以该蛮夷或又


单言蛮单言夷则亦为四裔之通称如追貊北方


之国也而韩奕之卒章曰因时百蛮卫在冀州之


域而武公作诗曰用逖蛮方王褒四子讲德论曰


匈奴者百蛮之最彊者也蛮不独为南裔可知已


二百里流传云流移也言政教随其俗正义云流


如水流故云移也其俗流移无常故随其去来不


复蛮来之也渭按随水草畜牧而转移唯北方塞

卷十九 第 43a 页 WYG0067-0832c.png

外诸国则有然者馀未闻也以流为随其去来大


非今既以蔡为放则流自当从刘敞说大学曰唯


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之谓也


舜典曰流宥五刑又曰五流有宅左传季文子曰


舜臣尧流四凶族是四罪之刑皆流也安国云幽


洲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东裔在海中马


融亦云与季文子所谓投诸四裔以禦魑魅者正


相吻合即此之二百里流是也括地志曰故龚城

卷十九 第 43b 页 WYG0067-0832d.png
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


(唐檀州治密云县领燕乐县密云今属顺天府燕乐故城在县东北五十里)三危山


在沙州燉煌县东南三十里羽山在沂州临沂县


界崇山无说孔疏云不知其处盖在衡岭之南通


典云澧阳县有崇山即舜放驩兜之所(方舆胜览同澧阳今)


(澧州及石门县)胡炳文四书通云崇山在澧州慈利县岳


州府志云在慈利县南三百里大庸所城东(所属永定)


(卫汉武陵充县地)羽山寰宇记云在登州蓬莱县东十五

卷十九 第 44a 页 WYG0067-0833a.png

里即殛鲧处更符安国在海中之说以道里计之


此二山者与幽洲三危皆在荒服之中则四罪之


刑皆为流可知也而经文复有流放窜殛之别殊


不可晓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异其文述作之


体此说近是孔疏乃以为四罪轻重之等非也


古之所谓中国者禹贡甸侯绥方三千里之地也


所谓四夷者要荒方二千里之地也所谓四海者


九州之外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王者之所不治是

卷十九 第 44b 页 WYG0067-0833b.png
也就尚书言之青之嵎夷莱夷徐之淮夷梁之和


夷非在九州之域者乎舜咨十有二牧曰食哉维


时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其命皋陶也曰


蛮夷猾夏汝作士他日禹言于帝曰苗顽弗即工


帝其念哉帝曰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夫


既谓之蛮夷而皋陶十二牧得以政刑治之其不


在九州之外也审矣


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传云大罪四裔次九州之外

卷十九 第 45a 页 WYG0067-0833c.png

次千里之外正义云三等之居量其罪状为远近


之差也四裔最远在四海之表故大罪四裔谓本


犯死罪也周礼调人职云父之雠辟之海外即与


四裔为一也次九州之外即王制云入学不率教


者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注云偪寄于夷


狄也次千里之外者即调人职云兄弟之雠辟诸


千里之外也周礼与王制既有三处之别故约以


为言郑玄云三处者自九州之外至于四海三分

卷十九 第 45b 页 WYG0067-0833d.png
其地远近若周之夷镇藩也然罪有轻重不同岂


五百里之校乎不可从也渭按大罪四裔即荒服


所谓二百里流季文子曰投诸四裔以禦魑魅者


也其次盖要服所谓二百里蔡而传云九州之外


非是又其次则当在绥服奋武卫之地而传云千


里之外殊不分明微窥其意盖以四裔在海外王


者不治之地而九州之外指要荒而言千里之外


指绥服而言也(绥服之边鄙去甸服千里与蛮夷为邻)愚窃谓三居

卷十九 第 46a 页 WYG0067-0834a.png

不可以里计刘原父云轻罪则蔡于要服重罪则


流于荒服所谓投之四裔屏之远方者也此则五


宅三居之二矣其一盖在绥服也此说较孔郑为


优其远近之差则当视罪人所居之地以为限断


如三苗在南则窜之西裔足以蔽其辜东北亦可


但共驩已居故不复用若南裔则太宽矣然舜受


终之初水土未平五服疆理未定惟可以四罪见


其梗槩亦未必纤屑皆同也

卷十九 第 46b 页 WYG0067-0834b.png
周礼职方氏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


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


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


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


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


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大司马谓之九畿而


王畿曰国畿盖周析夏殷之五服以为九服之制


如此五服甸与侯绥要荒并列而荒服之外尚为

卷十九 第 47a 页 WYG0067-0834c.png

九州九服则王畿不在其列而藩服在禹荒服之


外此其所以异也康诰曰侯甸男邦采卫酒诰曰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召诰曰命庶殷侯甸男


邦伯先儒谓即周之九服三书皆作于营洛之前


然则周公未制礼时已更定五服为九服矣周官


曰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又曰六年五服一朝正义


云周礼九服此惟言六者夷镇藩在九州之外王


者于夷狄羁縻而已不可同华夏六年五服一朝

卷十九 第 47b 页 WYG0067-0834d.png
周礼无此法孔以五服为侯甸男采卫盖以要服


远不能常及期故不数今按周官晚出识者每以


为疑六服盖依大行人除蕃国言之五服则又依


康诰侯甸男邦采卫除要服言之耳据大行人要


服六岁壹见无不及期之事康诰不数要服时偶


不在列谓朝止五服者妄也(酒诰有卫而无采召诰不数男采卫岂亦)


(以远不能及期耶)周礼大行人职曰侯服岁壹见其贡祀


物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嫔物男服三岁壹见其贡

卷十九 第 48a 页 WYG0067-0835a.png

器物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卫服五岁壹见其


贡材物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九州之外谓之


蕃国世壹见各以其所贵宝为摰周语祭公谋父


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


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


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今按


祭公周人所言五服与禹贡小异故韦昭据周礼


释之以甸服当王畿以侯服当侯服以宾服当甸

卷十九 第 48b 页 WYG0067-0835b.png
男采卫四服以要服当蛮服以荒服当夷镇藩三


服然则五服之地唯甸侯要皆方五百里与禹贡


同而宾服则方二千里荒服方千五百里视禹之


绥服荒服大小悬绝矣愚尝谓春秋传杂采众记


而成而外传尤为舛駮左氏间有不可信者如昭


十三年叔向言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间朝再朝


而会再会而盟先儒谓其制与周礼不同不知为


何代之法此祭公语亦然古今制度不同说禹贡

卷十九 第 49a 页 WYG0067-0835c.png

者但当依经立义不可强为附会


正义云凡五服之别各五百里是王城四面面别


二千五百里四面相距为方五千里也贾逵马融


以为甸服之外百里至五百里米特有此数去王


城千里其侯绥要荒服各五百里是面二千里相


距为方六千里郑玄以为五服之别五百里是尧


之旧制及禹弼之每服之间更增五百里面别至


于五千里相距为方万里(甸服郑以五百里为尧之旧制百里以下乃禹)

卷十九 第 49b 页 WYG0067-0835d.png
(所弼成馀仿此)司马迁与孔意同王肃亦以为然故肃注


此云贾马既失其实郑玄必不然矣禹之功在平


治山川不在拓境广土土地之广三倍于尧而书


传无称焉则郑玄创造难可据信先王规方千里


以为甸服其馀均分之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


而使甸服之外诸侯入禾稿非其义也史迁之旨


盖得之矣是同于孔也若然周礼王畿之外别有


九服服别五百里是为方万里复以何故三倍于

卷十九 第 50a 页 WYG0067-0836a.png

尧又地理志言汉之土境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


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验其所言山川不出禹


贡之域山川载地古今必同而得里数异者尧与


周汉其地一也尚书所言据其虚空鸟路方直而


计之汉书所言乃谓著(直略反)地人迹屈曲而量之


所以数不同也此说亦本王肃金吉甫从而演之


曰汉东西视禹贡几一倍南北视禹贡几二倍然


考其所载山川又不尽禹迹之外何也古者圣人

卷十九 第 50b 页 WYG0067-0836b.png
制数周密其制方田之数以御田畴广狭制句(音钩)


股之数以御远近高深方田之制行则自井亩径


遂之直积而为道路川浍截然直方无有迂曲故


中邦之地虽广而里数则径自秦汉开阡陌于是


道里始迂此古今里数多少之不同一也周髀经


曰数之法始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


于九九故折矩以为句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禹


之所以治天下者此矩之所由生也是则句股算

卷十九 第 51a 页 WYG0067-0836c.png

法自禹制之盖积矩以为方田而句股以测高下


浅深远近此禹之所以疆理天下而弼成五服者


也句股之数密则于山川迂回之处与道里曲折


之间以句股之多计弦之直而得远近之实大率


句三股四弦直五以正五斜七取之自秦汉以来


誇多务广固尽外薄之远其计道里又但以人迹


为数不复论句股弦直故汉之九千里大约准古


六千五百里汉之三千里准古一千九百七十一

卷十九 第 51b 页 WYG0067-0836d.png
里而尺步长短之异制又不在此数此古今里数


多少之不同二也渭按贾马郑之说并谬王肃难


之良是古人之言里数有论道路之经由者有论


土地之界限者论道路则当以人迹屈曲计论土


地则当以鸟飞准绳计(鸟飞准绳语见管子)五服五千乃土


地之界限非道路之经由其所言者皆直方之数


也然秦汉以降阡陌虽坏而九章算术犹传于世


言地理者岂不能以句股之多计弦之直而得远

卷十九 第 52a 页 WYG0067-0837a.png

近之实谓汉书所言里数但据著地人迹与禹贡


不同愚未敢深信尝试思之禹因高山大川之形


势别为九州初不计幅员之广狭道路之迂直及


水土既平则规方五千里之地以为五服之制周


围二万里其中积方五百里者百方千里者二十


五虽有绝长补短之处而大槩整齐划如棋局若


夫荒服之外尚有馀地所谓外薄四海咸建五长


者则东渐于海直抵嵎夷西被流沙届于黑水计

卷十九 第 52b 页 WYG0067-0837b.png
其延袤当不下万里(此径数非开方也)嵎夷即汉之乐浪


流沙在燉煌郡界而汉志云东西九千三百二里


正与禹贡相符说者惟据五服五千以为汉之东


西视禹贡几一倍则疏矣古九州之域东西赢而


南北缩就东头计之自揭阳以北至沙漠多不过


七千里愈西则愈短少裁五千里而汉志云南北


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则真视禹贡几二倍矣原


其故由武帝开百越定滇池置牂柯收交趾大斥

卷十九 第 53a 页 WYG0067-0837c.png

南疆悉以其地为郡县故有若是之远非句股之


法废而所言里数皆以著地人迹计也隋志东西


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十五里唐志东西


九千五百十一里南北万六千九百十八里视汉


之东西无异而南北加廓其为土地之界限以鸟


飞准绳计则均也然此说但可施之秦汉以后若


周之九服里数倍于禹贡则又自有其故矣


周服里数倍于禹服是古今一大疑义贾公彦云

卷十九 第 53b 页 WYG0067-0837d.png
若据鸟飞直路此周之五服亦止五千若随山川


屈曲则禹贡亦万里彼此不异也是禹服周服实


皆五千但书据鸟飞直路礼计山川屈曲故多寡


不同耳按二经里数皆以开方言之无计人迹屈


曲之理贾说非是陆佃礼象曰郑氏谓周公斥大


九州之界方七千里此读周官之误也盖禹贡言


面周官言方言方则外各二百五十里非一面五


百里也易祓撰禹贡疆理广记复引伸之曰禹五

卷十九 第 54a 页 WYG0067-0838a.png

服帝畿在内帝畿千里而两面各五百里数其一


面故曰五百里甸服自甸至荒皆数一面每面各


五百里总为二千五百里两面相距凡五千里职


方氏所载则王畿不在九服之内自方五百里之


侯服至方五百里之藩服其名凡九九服每面各


二百五十里通为二千二百五十里两面相距通


为四千五百里并王畿千里通为五千五百里增


于禹者五百里之藩服耳然禹九州之外咸建五

卷十九 第 54b 页 WYG0067-0838b.png
长东渐西被即成周藩服之域其名虽增而地未


尝增也此说较陆氏更畅千年不破之疑至是而


遂决(曾氏云周蛮服夷服即禹要服其镇服藩服即禹荒服误也今断从易氏)金吉甫


又撮其要云考之经文甸服方千里而曰五百里


是举一面言之周官方千里曰王畿又其外方五


百里曰某服则举两面通计之然则禹贡所谓五


百里者乃千里而周官所谓外方五百里者乃二


百五十里也三家递相发明颇觉后来者居上(王明)

卷十九 第 55a 页 WYG0067-0838c.png

(逸云考周之幅员盖不广于禹立政言方行天下陟禹之迹则亦以禹迹为极耳)


或谓古今尺有长短步有大小故周服与禹服不


同田制夏五十亩殷七十亩周百亩亦以尺有长


短之故名异而实不变夏尺倍于周尺禹服五千


周服万里理有固然无足怪者余按王制曰古者


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


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


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是古步大

卷十九 第 55b 页 WYG0067-0838d.png
于今步古里宽于今里也然不应禹尺与周尺相


去一倍之远日知录曰谷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


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尺又大于古四之一今


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是今步大于古步今


里宽于古里也不应禹五千里周反倍之为万里


二说皆不可通则上三家之言洵为笃论矣蔡传


悉排群说而自为之解曰禹声教所及地尽四海


而其疆理则止以五服为制至荒服之外又别为

卷十九 第 56a 页 WYG0067-0839a.png

区画如所谓咸建五长是已若周汉则尽其地之


所至而经画之也此解近是然亦不应外薄之地


三倍于五服(禹之五服以开方法计之为方千里者二十五从蔡说则周之卫蛮夷镇)


(藩皆外薄之地为方千里者七十五是禹服仅得其四之一也)仁山舍蔡而从易


可谓择之精守之约矣


蔡传曰案每服五百里五服则二千五百里南北


东西相距五千里故益稷篇言弼成五服至于五


千然尧都冀州冀之北境并云中涿易亦恐无二

卷十九 第 56b 页 WYG0067-0839b.png
千五百里藉使有之亦皆沙漠不毛之地而东南


财赋所出则反弃于要荒以地势考之殊未可晓


但意古今土地盛衰不同当舜之时冀北之地未


必荒落如后世耳亦犹闽浙之间旧为蛮夷渊薮


而今富庶繁衍遂为上国土地兴废不可以一时


槩也金吉甫云隆古都冀政教四达则冀北之野


生聚教训必不如后世之为穷漠所以水平之后


分为幽并其广可知兼尧都平阳虽曰在冀自平

卷十九 第 57a 页 WYG0067-0839c.png

阳以南渡河至陜于今地理三百七十五里正五


斜七于古盖二百六十馀里耳则是甸服之地自


跨冀豫冀山而豫平缅想当时甸服之地当亦如


周室王畿之制西自邠岐丰镐为八百里东通洛


阳六百里总为方千里耳五服之制其间绝长补


短计亦如此何则周都丰镐西至犬戎约千馀里


而目为荒服则是五服之制有因地而为长短者


盖诸侯分服特以为朝贡之限制或在近而视远

卷十九 第 57b 页 WYG0067-0839d.png
或虽远而视近地有广狭俗有夷夏未必截然如


此正方圣人立为限制之经于中固必有通变之


义读书者不可拘于一说而不知圣人体用之大


也渭按此论胜蔡孟子曰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


里王制曰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汉书


地理志曰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


短长相覆为千里短长相覆即绝长补短之谓以


是知先王体国经野皆用此法虽云四面相距各

卷十九 第 58a 页 WYG0067-0840a.png

若干里其间容有所乘除未必面面均齐无或赢


缩也尹耕两镇志云涿鹿东北之极陬也而黄帝


以之建都釜山塞上之小山也而黄帝以之合符


则当时蕃国之在其西北者可知(涿鹿今保安州釜山在怀来城)


(北)此言古冀北地尚宽也然为沙漠所限南距尧


都多不过二千里其所以得备五服之制者绝长


补短以成之耳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释文渐子廉反被皮寄反)
 传曰渐入也正义曰海多邪曲故言渐入流沙长远
卷十九 第 58b 页 WYG0067-0840b.png
 故言被及渐被皆过之意也流沙当是西境最远者
 而地理志以流沙为张掖居延泽计三危在居延之
 西太远矣志言非也颜氏曰被加也朔北方也暨及
 也吴氏曰渐如水之渐渍被如衣之被覆邵氏曰禹
 贡九州皆有疆界天下独无疆界乎东渐西被朔南
 暨此天下之疆界也渭按此总言九州之大界即禹
 所云外薄四海咸建五长者传谓在五服之外盖禹
卷十九 第 59a 页 WYG0067-0840c.png
 以方五千里之地制为五服而其外尚有馀地则东
 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是为九州之大界其外
 则四海也

凡禹贡疆理之所及皆东海也故曰东渐于海扬


州传云南距海非也吴语晋侯令董褐复命于吴


王曰今君掩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子越语范蠡


对王孙雄曰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


于东海之陂汉书惠帝三年立闽越君摇为东海

卷十九 第 59b 页 WYG0067-0840d.png
王师古曰即今泉州是其地然则吴越闽所滨之


海皆东海也至岭南揭阳始为南海而禹时不在


九州之域故止于东境言之详见扬州


流沙一在张掖汉志居延泽在居延县东北古文


以为流沙是也一在燉煌通典云燉煌即古流沙


地其沙风吹流行在郡西八十里是也经云西被


于流沙而居延泽乃在张掖之东北则固当主燉


煌矣沙漠自西而东且迤北居延泽虽非禹贡之

卷十九 第 60a 页 WYG0067-0841a.png

流沙亦即此沙漠之地独王制所谓流沙去西河


千里而遥其地甚近盖又与禹贡汉志所言者异


矣五代史晋天福三年高居诲使于阗还记其山


川云自灵州过黄河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


细腰沙神树沙至三公沙自此沙行四百馀里至


黑堡沙沙尤广自甘州西始涉碛碛无水西百五


十里至肃州渡金河出玉门关(此在今肃州卫西非古玉门关也)


至瓜州沙州州南十里鸣沙山冬夏殷殷有声如

卷十九 第 60b 页 WYG0067-0841b.png
雷云禹贡流沙也元和志云鸣沙县东北至灵州


一百二十里隋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今宁夏中卫东)


(北有鸣沙故城)梦溪笔谈云余在鄜延阅兵马籍有称过


范河损失问何谓范河乃越人谓淖沙为范河北


人谓之活沙人马履之百步之外皆动如人行幕


上其下足处虽甚坚若遇其一陷则人马驼车应


时皆没或谓此即流沙也方舆纪要云旱海在宁


夏卫灵州所东南宋张洎曰自威州至灵州有旱

卷十九 第 61a 页 WYG0067-0841c.png

海七百里斥卤枯泽无溪涧川谷张舜民曰今旱


江平即旱海在清远军北赵珣曰盐夏清远军间


并系沙碛俗谓之旱海自环州出清刚川本灵州


大路自此至美利寨渐入平夏径旱海中至耀德


清边镇入灵州是也今按以上诸书所载则灵州


之地已有沙碛王制所谓流沙当在鸣沙废县界


中盖其地东距西河适千里而遥也自此以西沙


碛逾广而东西三千里之径数及此而止故曰西

卷十九 第 61b 页 WYG0067-0841d.png
不尽流沙儒者不察遂以此为西被之流沙因谓


禹贡九州之境不过方三千里而要荒割为异域


五服五千之义郁而不明久矣


黄氏日抄曰古注以声教断句诸家皆从之余友


蒋荣甫云昔徐履赴试道求水村舍有老士人教


四五童蒙以朔南暨为句徐言其误老士人者怒


曰独朔南预声教而东西无预邪东西皆有所止


之地故以海与流沙言朔南地广故以暨言而下

卷十九 第 62a 页 WYG0067-0842a.png

文总以声教讫于四海耳今按裴骃史记集解其


注在暨字下则自刘宋时已不从孔传而以声教


属下读矣老士人固有所受之也


尔雅朔北方也舍人曰朔尽也北方万物尽故言


朔也李巡曰万物尽于北方苏而复生故北称朔


也朔南与上东西对非有一地之可指说者以朔


为尧典之朔方南为尧典之南交亦无大碍或谓


即汉朔方郡则其地太近以南交为交趾则又太

卷十九 第 62b 页 WYG0067-0842b.png
远矣不可从暨与渐被似有赢缩之别郑康成云


南北不言所至容踰之是暨赢于渐被也今以经


文考之东有嵎夷莱夷斗入大海西有三危黑水


在流沙之中皆过之故指言其地而谓之渐被南


抵五岭北距大漠则及境而止不能越乎其外故


但云暨暨之缩于渐被也明甚郑说非是


九州南北之大界传记无可考唯唐神功元年狄


仁杰上疏以为东距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

卷十九 第 63a 页 WYG0067-0842c.png

阻五岭此天所以限戎狄而隔中外也南北二句


实可为朔南暨注脚应镛释王制曰独言东海者


东海在中国封疆内西南北海则远在夷徼之外


也南独以衡山为限百越未尽开也惟河举东西


南北河流萦带中国也自秦而上西北袤而东南


蹙自秦而下东南展而西北缩此古今天地之大


运也理明义精于此经无一不合


王耕野云声教至于海滨则止矣何以又云渐于

卷十九 第 63b 页 WYG0067-0842d.png
海被于流沙盖海岛之夷与流沙以西之戎咸宾


贡于中国则是有虞之声教东不止于海且渐入


于海中西不止于流沙又蒙被流沙之外矣渭按


此三句言九州之大界渐被暨皆以地言非谓声


教之所及也与岛夷西戎无涉旧以朔南暨声教


为句故孔疏以为虽在五服之外皆与闻天子声


教时来朝见王氏承其误乃有此说


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传云夏与春交此治南方

卷十九 第 64a 页 WYG0067-0843a.png

之官也疏云此官既主四时亦主方面经言南交


谓南方与东方交传言夏与春交见其时方皆掌


之春尽之日与立夏之初时相交也东方之南南


方之东位相交也史记索隐曰孔注未是然则冬


与秋交何故下无其文且东嵎夷西昧谷北幽都


三方皆言地而夏独不言地乃云与春交斯不例


之甚也今南方地有名交阯者或古文略举一字


名地南交则是交阯不疑也(渭)按南交固当以地

卷十九 第 64b 页 WYG0067-0843b.png
言然上古之地名不可考者多矣一字偶同其可


遂断以为交阯邪水经叶榆水注云尚书大传曰


尧南抚交阯于禹贡荆州之南垂幽荒之外故越


也周礼南八蛮雕题交阯有不粒食者焉春秋不


见于传不通于华夏然则交州实荆州之南垂与


扬州无涉且在幽荒之外并不可谓荆域太康地


志云交州本属扬州为虞之南极真妄谈不足信


史记言四海咸戴帝舜之功曰南抚交阯北发息

卷十九 第 65a 页 WYG0067-0843c.png

(即肃慎)遂有据此文以證交州为虞之南极者不


知此特言声教之所讫耳抑或如后世举种内属


之类故谓之抚索隐曰帝舜之德抚及四方夷人


故先以抚之此说是也濊貊朝鲜北与肃慎接壤


谓肃慎直营州之塞外则可亦不得谓在营域难


者曰左传昭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巴濮楚


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斯言亦不足信


乎余曰此不过一时应对泛举四方之土非正言

卷十九 第 65b 页 WYG0067-0843d.png
九州之疆界如必泥此辞则巴濮楚邓南距衡山


尚远境且不至于岭况岭南乎参之史记北发肃


慎则然矣安在其为南抚交阯也鲁语武王克商


遂通道九夷八蛮肃慎氏来贡楛矢石砮及成王


时有贿肃慎之命或举种内属故詹桓伯举以折


晋亦未可知古今事变不同岂可以周疆为虞界





舜葬于苍梧之野见礼记儒者多疑之史记云舜

卷十九 第 66a 页 WYG0067-0844a.png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则舜在


位止三十九年寿止九十九岁明与尚书五十载


陟方之文牴牾矣巡狩之有无又安足辨邪周洪


谟读书录曰按舜年九十三自谓倦于勤而命禹


居摄岂有百九岁之后而又南涉大江深入蛮夷


之地哉为此说者惑于书陟方乃死之文耳要之


舜都蒲坂距鸣条二百馀里孟子云卒于鸣条者


得之今按尧在位七十载而举舜又三载受终于

卷十九 第 66b 页 WYG0067-0844b.png
文祖下文言祭祀朝觐巡狩之事皆舜代为之尧


甫七十三岁即不复巡守而舜乃百有九岁南巡


至岭南瘴疠之乡岂舜之精神独厚邪抑尧之德


不若舜而早倦于勤邪如以礼经为不可违则先


儒固尝言檀弓有可疑者矣如以史记为不可背


则司马迁之谬误前人所以正之者非一端矣何


独于此不能释然也


韩退之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人皆信之其酬张

卷十九 第 67a 页 WYG0067-0844c.png

韶州诗云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近


有援此以證南巡之事者余按水经注利水南径


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


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元和志云在韶州曲


江县东北八十里高七十五丈并无舜奏乐之说


至寰宇记始云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舜南游


登此石奏乐因名乐史书成于宋初其言率本唐


人盖上宾虞舜之句所从出也然退之雅不信南

卷十九 第 67b 页 WYG0067-0844d.png
巡之说黄陵庙碑云书曰舜陟方乃死传谓舜升


道南方以死或又曰舜死葬苍梧二妃从之不及


溺死沅湘之间余谓竹书纪年帝王之没皆曰涉


陟升也谓升天也书曰殷礼陟配天言以道终其


德协天也书纪舜之没云陟者与竹书周书同文


也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释陟为死也地之势东


南下如言舜南巡而死宜言下方不得言陟方也


以此谓舜死葬苍梧于时二妃从之不及而溺者

卷十九 第 68a 页 WYG0067-0845a.png

皆不可信此退之不信南巡之明證也九疑之葬


二妃之溺韶石之奏斑竹之痕皆以南巡为根柢


南巡之事虚则其馀皆不足辨矣诗人托兴稗官


小说皆可用安得援以说经如必据此駮彼则送


惠师诗云斑竹啼舜妇即撰黄陵碑者之所作也


岂亦可据诗以駮文邪檀弓曰二妃未之从而退


之祭张员外文云二妃行迷泪踪染林则又将据


文以駮礼邪司马公诗曰虞舜在倦勤荐禹为天

卷十九 第 68b 页 WYG0067-0845b.png
子岂有复南巡迢迢渡湘水张文潜诗曰重瞳陟


方时二妃盖老人安肯泣路傍洒泪留丛筠王伯


厚云二诗可以袪千载之惑


自两汉以降岭南之风气渐移犀象毒冒珠玑银


铜果布之凑于是乎在魁奇忠信材德之民于是


乎生一以为脂膏之地一以为文献之邦下逮唐


世濒海之饶有加于昔人之之南海者若东西州


焉而余谓不在九州之限或警余粤产多才将释

卷十九 第 69a 页 WYG0067-0845c.png

憾于子可奈何余曰知道者必无此憾不然则杜


君卿先己当之矣夫何惧三代已下东南日辟西


北日荒此古今消长之大运风俗与世为推移圣


人因时而立政使尧舜复生于今亦必以岭南为


一州吾所言者禹贡之疆域耳西北之日荒者不


得推而弃诸九州之外则东南之日辟者亦不得


引而纳诸九州之内就经说经唯期不背于理徇


当世之人情而曲为之迁就可乎哉

声教讫于四海(释文讫斤密反)
卷十九 第 69b 页 WYG0067-0845d.png
 吴氏曰声教者虽不近见善教之实然亦远闻善教
 之声而效慕之也讫尽也顾氏(炎武)曰禹贡之言海
 有二东渐于海实言之海也声教讫于四海槩言之
 海也渭按左传云树之风声司马相如云逖听者风
 声声教之谓也四海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在九州
 之外者时声教所及东海之岛夷西戎之昆崙析支
 渠搜皆已来贡迨告成之后则南抚交阯北发肃慎
卷十九 第 70a 页 WYG0067-0846a.png
 而四海之外无远弗届矣

中庸之颂至圣曰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


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


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此声教讫于四


海之义疏也史记言帝颛顼之地北至于幽陵南


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日


月所照莫不砥属亦声教四讫之意其称禹功则


言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

卷十九 第 70b 页 WYG0067-0846b.png
荒服谓在九州之内者又云南抚交阯北发(索隐曰当)


(云北户)西戎析支渠廋氐羌(戎字疑衍)北山戎发息慎(当云)


(北山戎息慎)东长鸟夷(索隐曰长下少夷字案大戴礼云长夷)四海之内


咸戴帝舜之功谓在九州之外者也前言疆理之


所至后言声教之所及咸戴帝舜与莫不尊亲意


同非谓举四海而疆理之悉有其地悉臣其人也


或据南抚交趾北发肃慎二语以證有虞之世交


趾为扬域肃慎为营域然则肇十有二州岂并朔

卷十九 第 71a 页 WYG0067-0846c.png

南暨之规模而亦廓之邪虽辩若悬河吾未之敢


信矣

 禹贡锥指卷十九
卷十九 第 71b 页 WYG0067-0846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