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第 1a 页 WYG0067-030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锥指卷三
德清胡渭撰
济河惟兖州(释文济子礼反下同兖悦转反渭按济汉书皆作泲颜氏曰泲本济水之字从水𠂔)
(声𠂔音姊林氏曰济古文作泲说文云此兖州济也其从水从齐者说文云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济泲音同)
(字异当以古文为正吴氏曰导水章所叙冀州之济兖州之济实一水也济泲二字通用说文因二字而以北)
(济南济为二水非也兖史记作沇)
传曰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正义曰此下八州发首言
山川者皆谓境界所及也郑氏樵曰禹贡之书所以
禹贡锥指卷三
德清胡渭撰
济河惟兖州(释文济子礼反下同兖悦转反渭按济汉书皆作泲颜氏曰泲本济水之字从水𠂔)
(声𠂔音姊林氏曰济古文作泲说文云此兖州济也其从水从齐者说文云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济泲音同)
(字异当以古文为正吴氏曰导水章所叙冀州之济兖州之济实一水也济泲二字通用说文因二字而以北)
(济南济为二水非也兖史记作沇)
传曰东南据济西北距河正义曰此下八州发首言
山川者皆谓境界所及也郑氏樵曰禹贡之书所以
卷三 第 1b 页 WYG0067-0308b.png
为万代地理家成宪者以其地命州不以州命地也
如兖州者当时所命之名后世安知其在南在北故
曰济河惟兖州以济水河水之间为兖州也以荆山
衡山之间为荆州故曰荆及衡阳惟荆州济河者万
代不泯之川也荆衡者万代不泯之山也使荆兖之
名得附此山川虽后世更改移易为不没矣渭按济
自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此兖之东南与
如兖州者当时所命之名后世安知其在南在北故
曰济河惟兖州以济水河水之间为兖州也以荆山
衡山之间为荆州故曰荆及衡阳惟荆州济河者万
代不泯之川也荆衡者万代不泯之山也使荆兖之
名得附此山川虽后世更改移易为不没矣渭按济
自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此兖之东南与
卷三 第 2a 页 WYG0067-0309a.png
豫徐青分界处河自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此兖之西北与冀分界
处
传自兖州以下言据者六言距者六正义曰据谓
跨之距至也学者师承其说千有馀年于此矣今
按据字义说文云杖持也玉篇云依也持也广韵
云依也引也案也跨字义说文云据也玉篇广韵
并云越也二字之义绝不相谋而疏乃以跨释据
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此兖之西北与冀分界
处
传自兖州以下言据者六言距者六正义曰据谓
跨之距至也学者师承其说千有馀年于此矣今
按据字义说文云杖持也玉篇云依也持也广韵
云依也引也案也跨字义说文云据也玉篇广韵
并云越也二字之义绝不相谋而疏乃以跨释据
卷三 第 2b 页 WYG0067-0309b.png
何邪贾生过秦论云秦孝公据殽函之固班孟坚
西都赋云左据函谷二殽之阻此但言秦地东有
殽函非谓殽函之东亦秦地也张平子西京赋云
于后则高陵平原据渭踞泾盖东起朝邑西尽凤
翔绵联数百里皆在渭北故曰据渭非谓跨渭而
南也泾水自北绝原而南入渭则原实东西跨泾
矣故曰踞泾跨本训踞踞即跨也据踞音同字异
踞有跨义而据无跨义自俗书二字混用(如据鞍或作踞)
西都赋云左据函谷二殽之阻此但言秦地东有
殽函非谓殽函之东亦秦地也张平子西京赋云
于后则高陵平原据渭踞泾盖东起朝邑西尽凤
翔绵联数百里皆在渭北故曰据渭非谓跨渭而
南也泾水自北绝原而南入渭则原实东西跨泾
矣故曰踞泾跨本训踞踞即跨也据踞音同字异
踞有跨义而据无跨义自俗书二字混用(如据鞍或作踞)
卷三 第 3a 页 WYG0067-0309c.png
(虎踞或作据之类)而疏遂以跨释据昔人嫌宋儒训诂多
出己意不谓唐初已有此弊也然据之与距传似
有异义而不可晓推寻经有若河若济若淮若岱
若荆皆谓二州之间以是山是水为界彼此所共
不得专属一州徐扬共是淮何以一言及一言据
荆豫共是荆山何以一言据一言至雍豫兖与冀
共是河何以豫兖皆言距而雍独言据又如衡阳
华阳同得山南之地何以一言及一言据雍梁之
卷三 第 3b 页 WYG0067-0309d.png
西并以黑水为界何以一言据一言距青徐之岱
犹荆豫之荆何以荆有据而岱无据凡此类纷然
杂出恐传者涉笔偶尔异同不可以一知半解妄
生分别也自疏以据为跨而经义始有难通者矣
其说兖州曰济河之间相去路近兖州之境跨济
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河东也此盖本之汉志
汉志济阴郡治定陶县(唐为济阴县今曹县定陶县是)山阳所领
县有成武(唐亦为成武县即今城武)单父(唐亦为单父县今单县是)东缗(唐为)
犹荆豫之荆何以荆有据而岱无据凡此类纷然
杂出恐传者涉笔偶尔异同不可以一知半解妄
生分别也自疏以据为跨而经义始有难通者矣
其说兖州曰济河之间相去路近兖州之境跨济
而过东南越济水西北至河东也此盖本之汉志
汉志济阴郡治定陶县(唐为济阴县今曹县定陶县是)山阳所领
县有成武(唐亦为成武县即今城武)单父(唐亦为单父县今单县是)东缗(唐为)
卷三 第 4a 页 WYG0067-0310a.png
(金乡县即今金乡)方与(音房预唐为方舆县今鱼台县是)皆在济水之南
二郡志并属兖州故以为兖州之境跨济而过不
知汉武置十三州自立疆界不尽与古合安得以
汉之兖州为禹之兖州乎青之东北据海以为跨
海而有辽东犹可通也荆之北据荆山则曰此州
北界至荆山之北夫衡言阳则知荆州南跨衡山
华言阳则知梁州不得华山荆山二州无异辞何
以知荆北跨荆山而豫独不得荆山乎至若雍之
卷三 第 4b 页 WYG0067-0310b.png
东据河则侵入冀域理尤不可通故改从王肃西
据东距之说然黑水绝远而雍复跨之亦无是理
也扬之跨淮而北不识更以何地为徐界梁之跨
华阳而东不识更以何地为豫界疏亦不能有说
以处此矣窃谓跨之一字大有害于经义郑渔仲
谓禹贡以地命州不以州命地所以为万世不易
之书此最善言禹贡者盖禹别九州不论广狭长
短唯因高山大川以表界非若后世郡国犬牙相
据东距之说然黑水绝远而雍复跨之亦无是理
也扬之跨淮而北不识更以何地为徐界梁之跨
华阳而东不识更以何地为豫界疏亦不能有说
以处此矣窃谓跨之一字大有害于经义郑渔仲
谓禹贡以地命州不以州命地所以为万世不易
之书此最善言禹贡者盖禹别九州不论广狭长
短唯因高山大川以表界非若后世郡国犬牙相
卷三 第 5a 页 WYG0067-0310c.png
制之形亦不必截然方整如棋局兖之南界及济
水而止何用割水之南以附兖荆之北界及荆山
而止何用割山之北以附荆如疏所言事涉晚近
不可以说经故曰跨之一字大有害于经义也蔡
氏于据海据淮据荆山据华山之南皆改据曰至
曰距而兖之据济如故雍之距黑水而据河则从
疏倒置其字盖亦以据为跨而理有可通者则因
之必不可通者则改之其于夹漈之言终未窥其
卷三 第 5b 页 WYG0067-0310d.png
奥妙也
尔雅济河间曰兖州注云自河东至济周礼河东
曰兖州而贾疏以为侵禹贡青徐之地者盖以其
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知之殷之兖州自河
东至济与禹贡同其徐州自济东至海亦与禹贡
同而周则言河不言济盖其境越济而东得岱矣
岱南为徐北为青徐州曰大野既猪是知侵禹贡
青徐之地也兖界跨济唯周制有然以言乎禹贡
尔雅济河间曰兖州注云自河东至济周礼河东
曰兖州而贾疏以为侵禹贡青徐之地者盖以其
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知之殷之兖州自河
东至济与禹贡同其徐州自济东至海亦与禹贡
同而周则言河不言济盖其境越济而东得岱矣
岱南为徐北为青徐州曰大野既猪是知侵禹贡
青徐之地也兖界跨济唯周制有然以言乎禹贡
卷三 第 6a 页 WYG0067-0311a.png
之兖州则悖矣
兖州有古帝颛顼之墟(杜预曰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鬲
观有穷昆吾韦顾之封皆在焉春秋时可考者卫
(文公迁于楚丘成公又迁于帝丘)郕胙燕(南燕姞姓)凡四国战国时为
卫魏宋齐赵五国地秦并天下置东郡砀郡(东北境是)
齐郡(北境是)钜鹿上谷(二郡东境是)汉复置兖州(领郡国八)后
汉魏晋并因之唐为河南道之灵昌(滑州)濮阳(濮)济
阳(济)东平(郓)等郡河北道之清河(贝州)魏郡(魏)博平
卷三 第 6b 页 WYG0067-0311b.png
(博)平原(德)乐安(棣)景城(沧)等郡按以上通典所列
有当往属者东平之须昌钜野宿城及寿张之东
境(此为东原大野之地须昌宿城寿张三县故城并在今东平州界钜野故城在今钜野县西)
鲁郡之任城龚丘(任城今为济宁州及嘉祥县之东境龚丘今为宁阳县并在古)
(济水东)改属徐济阴之南华(在菏泽西今为东明县)灵昌之匡
城(在南华西今为长垣县)改属豫济阳之长清(今属济南府)及东
阿之东境(今东阿县是)平阴之北境改属青其南境改
属徐也(平阴侧岱跨南北故分属青徐)又有当来属者冀域信都
有当往属者东平之须昌钜野宿城及寿张之东
境(此为东原大野之地须昌宿城寿张三县故城并在今东平州界钜野故城在今钜野县西)
鲁郡之任城龚丘(任城今为济宁州及嘉祥县之东境龚丘今为宁阳县并在古)
(济水东)改属徐济阴之南华(在菏泽西今为东明县)灵昌之匡
城(在南华西今为长垣县)改属豫济阳之长清(今属济南府)及东
阿之东境(今东阿县是)平阴之北境改属青其南境改
属徐也(平阴侧岱跨南北故分属青徐)又有当来属者冀域信都
卷三 第 7a 页 WYG0067-0311c.png
郡及邺郡之内黄尧城临河(内黄尧城二县故城并在今内黄县界临)
(河故城在今滑县北)汲郡之黎阳东境其豫域则济阴之乘
氏也(乘氏在菏泽东今为曹州)以今舆地言之河南卫辉府之
胙城县(胙城本在河南自金明昌五年河徙出县南而县始为河北地)直隶大明
府(唯浚县之西境当属冀长垣东明二县当属豫)及真定河间二府之东
南境(当以汉时漳水故道为界东南属兖西北属冀)山东则东昌府其兖
州府则曹州阳榖寿张郓城济南青州二府则西
北境(当以汉时济水故道为界西北属兖东南属豫徐青)皆古兖州域也
卷三 第 7b 页 WYG0067-0311d.png
东南据济与豫分界当自兖州府之曹州始何以
知之按导济水入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
至于菏菏泽在今定陶县境经系诸豫雷夏在今
曹州境经系诸兖故知二泽之间为兖豫之界也
济水至曹州西分为二一水东南流为菏水一水
东北流入钜野泽为济渎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取
济西田左传云分曹地自洮以南东传于济郦道
元云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即此地也济水又
知之按导济水入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
至于菏菏泽在今定陶县境经系诸豫雷夏在今
曹州境经系诸兖故知二泽之间为兖豫之界也
济水至曹州西分为二一水东南流为菏水一水
东北流入钜野泽为济渎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取
济西田左传云分曹地自洮以南东传于济郦道
元云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即此地也济水又
卷三 第 8a 页 WYG0067-0312a.png
北过东昌府之濮州范县东与徐分界又北为阳
榖茌平东与青分界转东为济南府之齐河济阳
齐东青城又东为青州府之高苑博兴乐安(乐安县东)
(北一百里有琅槐故城汉属千乘郡古济水入海处也)南与青分界今历城以
东有小清河即济水入海之故道其北为兖南为
青也
西北距河与冀分界河自今河南卫辉府胙城县
北东至直隶大明府浚县大伾山西折而北经河
卷三 第 8b 页 WYG0067-0312b.png
南彰德府界中又东北经直隶广平顺德真定河
间四府界中东入于海此禹河之故道曲周以下
即汉时漳水之所行也详见冀州
九河济漯入海并在兖东徒骇最北八枝次之漯
在鬲津之南济又在漯之南其所入皆勃海也自
天津卫直沽口与冀分界南历静海县东又南历
沧州东又南历沾化利津蒲台县东折而东历乐
安县北以小清河入海处与青分界
间四府界中东入于海此禹河之故道曲周以下
即汉时漳水之所行也详见冀州
九河济漯入海并在兖东徒骇最北八枝次之漯
在鬲津之南济又在漯之南其所入皆勃海也自
天津卫直沽口与冀分界南历静海县东又南历
沧州东又南历沾化利津蒲台县东折而东历乐
安县北以小清河入海处与青分界
卷三 第 9a 页 WYG0067-0312c.png
九河既道
传曰河水播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是正义曰
河从大陆东畔北行而东北入海冀州之东境至河
之西畔水分大河东为九道故知在兖州之界平原
以北是也释水载九河之名云徒骇太史马颊覆釜
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河堤都
尉许商上书曰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
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
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
传曰河水播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是正义曰
河从大陆东畔北行而东北入海冀州之东境至河
之西畔水分大河东为九道故知在兖州之界平原
以北是也释水载九河之名云徒骇太史马颊覆釜
胡苏简絜钩盘鬲津也汉书沟洫志成帝时河堤都
尉许商上书曰古记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今
见在成平东光鬲县界中自鬲津以北至徒骇其间
相去二百馀里是知九河所在徒骇最北鬲津最南
卷三 第 9b 页 WYG0067-0312d.png
盖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枝也许商上言三
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
县其馀不复知也尔雅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
河之处则其馀六者太史马颊覆釜在东光之北成
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
塞时有故道郑玄云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
往往有其遗处夏氏曰九河之名出于一时之偶然
河下言三县则徒骇在成平胡苏在东光鬲津在鬲
县其馀不复知也尔雅九河之次从北而南既知三
河之处则其馀六者太史马颊覆釜在东光之北成
平之南简絜钩盘在东光之南鬲县之北也其河填
塞时有故道郑玄云今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
往往有其遗处夏氏曰九河之名出于一时之偶然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67-0313a.png
初无义训李巡孙炎郭璞皆附会曲为之说渭按汉
成平东光属勃海郡鬲县属平原郡弓高属河间国
今直隶河间府交河县东有成平故城东光县东有东
光故城阜城县西南有弓高故城山东济南府德州
北有鬲县故城皆汉县也盖河自大陆以北禹疏为九
道以杀其势然后恒卫可得而治大陆尽为良田也
汉时言九河以为不可考者平当云九河今皆寘
(与填同)灭马逡云九河今既灭难明王横云九河之
成平东光属勃海郡鬲县属平原郡弓高属河间国
今直隶河间府交河县东有成平故城东光县东有东
光故城阜城县西南有弓高故城山东济南府德州
北有鬲县故城皆汉县也盖河自大陆以北禹疏为九
道以杀其势然后恒卫可得而治大陆尽为良田也
汉时言九河以为不可考者平当云九河今皆寘
(与填同)灭马逡云九河今既灭难明王横云九河之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67-0313b.png
地已为海所渐是也然许商所言实有其地就三
河推之其馀大槩可知九河岂真湮灭无遗迹邪
而近世学者又患求之太详凡后人所凿以通水
而被新河以旧号者悉据以为禹之九河杜氏通
典于许商所得之外又得其三钩盘在景城郡界
马颊覆釜在平原郡界惟太史简洁三河未详处
所而史记正义云简在贝州历亭县界舆地广记
云简絜在临津金地理志云南皮县有洁河明一
河推之其馀大槩可知九河岂真湮灭无遗迹邪
而近世学者又患求之太详凡后人所凿以通水
而被新河以旧号者悉据以为禹之九河杜氏通
典于许商所得之外又得其三钩盘在景城郡界
马颊覆釜在平原郡界惟太史简洁三河未详处
所而史记正义云简在贝州历亭县界舆地广记
云简絜在临津金地理志云南皮县有洁河明一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67-0313c.png
统志云太史河在南皮县北则此三河者亦皆犁
然有其处所矣以汉人所不能知而一一胪列如
此可信乎不可信乎蔡传云或新河而载以旧名
或一地而互为两说皆似是而非无所依据此言
是也于钦齐乘以为许商孔颖达之言简而近实
后世图志虽详反见淆乱某尝往来燕齐西道河
间东履清沧熟访九河故道盖昔北流衡漳注之
河既东徙漳自入海安知北流之漳非古徒骇河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67-0313d.png
欤踰漳而南清沧二州之间有古河堤岸数重地
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沧州之南有大
连淀西踰东光东至海此非胡苏河欤淀南至西
无棣县百馀里间有曰大河曰沙河皆濒古堤县
北地名八会口县城南枕无棣沟兹非简絜等河
欤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
兹非所谓钩盘河欤滨州北有士伤河西踰德棣
东至海兹非鬲津河欤士伤河最南比他河差㣣
皆沮洳沙卤太史等河当在其地沧州之南有大
连淀西踰东光东至海此非胡苏河欤淀南至西
无棣县百馀里间有曰大河曰沙河皆濒古堤县
北地名八会口县城南枕无棣沟兹非简絜等河
欤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西通德棣东至海
兹非所谓钩盘河欤滨州北有士伤河西踰德棣
东至海兹非鬲津河欤士伤河最南比他河差㣣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67-0314a.png
是为鬲津无疑也于氏之论可谓搏而笃矣然而
求九河者正不必尺寸皆合于禹之故道亦不必
取足于九许商言自鬲以北至徒骇间相去二百
馀里今河虽数移徙不离此域韩牧以为可略于
禹贡九河处穿之纵不能为九但为四五宜有益
此真通人之见知此者可与穷经可与治水矣
曾彦和云九河其一不名者河之经流先儒分简
絜为二非也林少颖以为不然九河自大陆以北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67-0314b.png
播为九道其势均也安得以一为经流八为支派
哉二说皆误汉书叙传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支其
一存者即是徒骇孔疏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
为八枝说本于此朱子亦以为然故孟子集注简
洁(絜讹为漯)仍为二河而蔡传独从曾氏何邪
夏允彝禹贡合注曰桓谭新论云河水浊一石水
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
花水至则决以其噎不泄也可禁民勿复引河夫
哉二说皆误汉书叙传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支其
一存者即是徒骇孔疏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
为八枝说本于此朱子亦以为然故孟子集注简
洁(絜讹为漯)仍为二河而蔡传独从曾氏何邪
夏允彝禹贡合注曰桓谭新论云河水浊一石水
六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
花水至则决以其噎不泄也可禁民勿复引河夫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67-0314c.png
引水且不可况分为九乎然则禹之导为九河也
何居盖河不可分谓其上流耳若入海之处泄之
愈速则河愈通利又何害哉今九河之下即为逆
河殆谓自此而下即海潮逆入矣盖名虽为河其
实即海也海水内吞九河外灌不惟藉水力以刷
沙而海之潮汐亦藉河力以敌之禹之以水治水
所为不可及也又曰要以入海之所固宜分疏之
使速泄下流速泄则上流不壅河之利也若未及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67-0314d.png
于海则流分力弱无以刷沙适壅之矣故曰河不
两行两行且不可况九河欤(苏辙谓无两河并行之理盖当时有为而)
(发非古今之通论)春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
阏八流以自广(尚书中候略同)郑康成谓齐桓公塞之盖
据此文言塞其东流八枝并使归徒骇也蔡传曰
曲防齐之所禁塞河宜非桓公所为阎百诗云此
言近理其实葵丘五命特以约束诸侯躬自犯者
多矣奚有于河惟于钦齐乘曰河至大陆趋海势
两行两行且不可况九河欤(苏辙谓无两河并行之理盖当时有为而)
(发非古今之通论)春秋纬宝乾图云移河为界在齐吕填
阏八流以自广(尚书中候略同)郑康成谓齐桓公塞之盖
据此文言塞其东流八枝并使归徒骇也蔡传曰
曲防齐之所禁塞河宜非桓公所为阎百诗云此
言近理其实葵丘五命特以约束诸侯躬自犯者
多矣奚有于河惟于钦齐乘曰河至大陆趋海势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67-0315a.png
大土平自播为九禹因而疏之非禹凿之而为九
也禹后历商周至齐桓时千五百馀年支流渐绝
经流独行其势必然非桓公塞八流以自广也论
最确余因思齐桓卒于襄王九年戊寅至定王五
年己未甫四十二年而周谱云是年河徙盖下流
既壅水行不快上流乃决理所宜然河之患始此
矣渭按百诗之言甚当八流虽非桓所塞而参以
周谱则壅自桓时亦非妄纬书不尽无稽也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67-0315b.png
九河之地为海所渐王横之言诚误若程大昌云
郦道元亦谓九河苞沦于海则善长实未之有也
按郦氏三言碣石沦于海中而九河不从横说第
五卷河水注云自鬲盘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
并存川渎多亡第十卷漳水注云九河既播八枝
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此与许商郑康成所言
如出一口而程氏与碣石连举遂使郦亭负此长
冤吁可怪也
郦道元亦谓九河苞沦于海则善长实未之有也
按郦氏三言碣石沦于海中而九河不从横说第
五卷河水注云自鬲盘东光河间乐成以东城地
并存川渎多亡第十卷漳水注云九河既播八枝
代绝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此与许商郑康成所言
如出一口而程氏与碣石连举遂使郦亭负此长
冤吁可怪也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67-0315c.png
雷夏既泽灉沮会同(释文灉徐音邕王于用反沮七馀反渭按灉史记汉书并作雍)
传曰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正义曰洪水之
时高原亦水泽不为泽雷夏既泽高地水尽此复为
泽也于泽之下言灉沮会同谓二水会合而同入此
泽也地理志云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黄氏曰泽
资二水灌输蔡氏曰泽者水之钟也渭按今山东兖
州府曹州东北六十里有成阳故城北与东昌府濮
州接界雷夏在曹之东北濮之东南史记云尧作游
成阳舜渔于雷泽即此灉沮二水汉志无文括地志
传曰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正义曰洪水之
时高原亦水泽不为泽雷夏既泽高地水尽此复为
泽也于泽之下言灉沮会同谓二水会合而同入此
泽也地理志云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黄氏曰泽
资二水灌输蔡氏曰泽者水之钟也渭按今山东兖
州府曹州东北六十里有成阳故城北与东昌府濮
州接界雷夏在曹之东北濮之东南史记云尧作游
成阳舜渔于雷泽即此灉沮二水汉志无文括地志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67-0315d.png
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通典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元和)
(志雷泽县西北至濮州九十里按北齐废成阳隋复以其地置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又废今曹州东北六)
(十里故雷泽城是)灉沮二水在泽西北平地元和志曰灉水
沮水二源俱出雷泽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又曰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灉沮二水会同此泽与孔传符
矣韩汝节云雷夏既泽志济之治非也禹治济之功
徐为多观大野东原之文可知其于兖也自九河而
(志雷泽县西北至濮州九十里按北齐废成阳隋复以其地置雷泽县唐宋因之金又废今曹州东北六)
(十里故雷泽城是)灉沮二水在泽西北平地元和志曰灉水
沮水二源俱出雷泽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又曰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灉沮二水会同此泽与孔传符
矣韩汝节云雷夏既泽志济之治非也禹治济之功
徐为多观大野东原之文可知其于兖也自九河而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67-0316a.png
外导雷泽之下流以注于济而又浚灉沮之故道以
归于泽使桑土复常而其事毕矣
周礼兖州其浸卢维郑注云当作雷雍引此雷夏
既泽为證盖以雷为雷泽雍为灉水也通典不从
郑说云卢水在济阳郡卢县潍水在高密郡莒县
今按潍汉志一作维故杜氏以职方之维为禹贡
之潍然周时徐并于青兖不得越青而东有潍济
阳之卢水古不著名他书亦少见窃谓周礼多古
归于泽使桑土复常而其事毕矣
周礼兖州其浸卢维郑注云当作雷雍引此雷夏
既泽为證盖以雷为雷泽雍为灉水也通典不从
郑说云卢水在济阳郡卢县潍水在高密郡莒县
今按潍汉志一作维故杜氏以职方之维为禹贡
之潍然周时徐并于青兖不得越青而东有潍济
阳之卢水古不著名他书亦少见窃谓周礼多古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67-0316b.png
字雷似卢雍似维以字形相近而误郑破卢维为
雷雍殆不可易二水合以注泽则言雍固可该沮
也
水经注云瓠子河故渎自句阳县西(句阳故城在今曹州北)
又东径雷泽北泽在大成阳故城西北十馀里其
陂东西二十馀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又云
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历山山北有小阜泽之东北
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
雷雍殆不可易二水合以注泽则言雍固可该沮
也
水经注云瓠子河故渎自句阳县西(句阳故城在今曹州北)
又东径雷泽北泽在大成阳故城西北十馀里其
陂东西二十馀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又云
雷泽西南十里许有历山山北有小阜泽之东北
有陶墟郭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67-0316c.png
河其北即廪丘县(今范县东南有廪丘故城)瓠河与濮水俱东流
经所谓过廪丘为濮水者也然则雷泽在瓠河之
南成阳故城之西北陶墟之西南历山之东北矣
近志言雷泽处所不甚分明故详录之
山海经曰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
此正太史公所不敢言者郦善长注水经尚无取
于此而蔡氏引之以释禹贡何其不知所择也明
李之藻曰泽底有巉石深壑冬至前水吸而入如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67-0316d.png
巨雷鸣故名雷泽(见孙氏九州山水考)此亦奇不知出何典
记抑或身历其地而得之今复然否
孙氏曰既泽者尚未为泽今始为泽也既猪者向
已为泽今复旧也(朱子语录言有一本孙曾书解孙是孙徵曾是曾彦和也)窃
谓雷夏本非泽而禹洿之使为泽岂行其所无事
与当从旧说盖兖地卑下受患最深横流之时雷
夏不见其为泽也水退则复为泽故曰既泽他州
虽有水患而泽形如故但其水时旁溢为害禹立
记抑或身历其地而得之今复然否
孙氏曰既泽者尚未为泽今始为泽也既猪者向
已为泽今复旧也(朱子语录言有一本孙曾书解孙是孙徵曾是曾彦和也)窃
谓雷夏本非泽而禹洿之使为泽岂行其所无事
与当从旧说盖兖地卑下受患最深横流之时雷
夏不见其为泽也水退则复为泽故曰既泽他州
虽有水患而泽形如故但其水时旁溢为害禹立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67-0317a.png
陂以障之耳故曰既猪然下文云九泽既陂则雷
夏亦有陂可知水经注所言陂东西二十馀里南
北十五里盖禹迹也
蔡传灉沮二水名曾氏曰尔雅水自河出为灉许
慎云河灉水在宋又云汳水受陈留浚仪阴沟至
蒙为灉水东入于泗水经汳水出阴沟东至蒙为
狙獾(水经汳水东至蒙县为濉水又获水出汳水于蒙县北并无狙獾盖濉获二字之误)则
灉水即汳水也灉之下流入于雎水地志雎水出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67-0317b.png
沛国芒县雎水其沮水欤晁氏曰尔雅自河出为
灉济出为濋求之于韵沮有濋音二水河济之别
也二说未详孰是渭按汳沮皆出豫入徐于兖无
涉水经注云濮阳县北十里即瓠河口禹贡雷夏
既泽灉沮会同尔雅曰水自河出为灉许慎曰雍
者河雍水也其意以瓠子为雍此则在兖域然禹
河不经濮阳以瓠子为禹贡之灉亦非也沮虽有
濋音今考水经注泛水西分济渎径济阴郡南尔
灉济出为濋求之于韵沮有濋音二水河济之别
也二说未详孰是渭按汳沮皆出豫入徐于兖无
涉水经注云濮阳县北十里即瓠河口禹贡雷夏
既泽灉沮会同尔雅曰水自河出为灉许慎曰雍
者河雍水也其意以瓠子为雍此则在兖域然禹
河不经濮阳以瓠子为禹贡之灉亦非也沮虽有
濋音今考水经注泛水西分济渎径济阴郡南尔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67-0317c.png
雅曰济别为濋昔汉祖即帝位于汜水之阳张安
曰在济阴界也(泛音泛今曹县定陶皆有汜水)泛水又东合菏水
而北注于济渎然则濋水即汜水出入皆在豫域
安得读沮曰濋以当之邪韩汝节谓汳雎在豫徐
之境无与于兖而兖州自有灉沮其说是矣然以
小清河为沮以章丘县之漯水入小清河者为灉
则又大非括地元和志明有灉沮二水出雷泽县
西北平地(寰宇记同)而诸儒皆莫之考妄引他水于经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67-0317d.png
奚当焉
尔雅先儒以为周公作或以为子夏作皆无明徵
大抵多后人所附益如水自河出为灉据汳水而
言禹时未有鸿沟南河不与淮泗通也今曹州南
二十五里有灉河自东明县流入又东北入郓城
县界志以为即禹贡之灉妄也此乃段凝决河之
后河水分流始有此名耳禹时河由大陆去此甚
远安得有别出之灉窃谓灉沮皆济水所出而河
尔雅先儒以为周公作或以为子夏作皆无明徵
大抵多后人所附益如水自河出为灉据汳水而
言禹时未有鸿沟南河不与淮泗通也今曹州南
二十五里有灉河自东明县流入又东北入郓城
县界志以为即禹贡之灉妄也此乃段凝决河之
后河水分流始有此名耳禹时河由大陆去此甚
远安得有别出之灉窃谓灉沮皆济水所出而河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67-0318a.png
不与焉何则济性劲疾故屡伏屡见皆自平地中
涌出于荥播陶丘之外复有此二源唐书许敬宗
传云济洑而至曹濮散出于地合而东夫曰散曰
合则非独陶丘一窦可知矣雷泽县正在曹濮之
间而灉沮出其西北其为济水无疑它如管城之
京水新郑之溱水菅县之百脉水历下之七十二
泉皆侧近荥济从平地中涌出盖亦此类不得泥
尔雅之文谓灉出于河沮出于济也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67-0318b.png
或疑灉沮不入雷泽余按裴骃史记集解引郑康
成说云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百诗曰下
一触字郑盖以目验知之殆无可疑惟雷泽之下
流未知何往大抵不南注济则北注濮濮亦终归
于济也
王晦叔云九域志濮州有沮沟即禹贡灉沮会同
者而二源杳无踪迹盖五代以后河流经此荡灭
无存也今州境有古黄河二道一在州北自开州
成说云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百诗曰下
一触字郑盖以目验知之殆无可疑惟雷泽之下
流未知何往大抵不南注济则北注濮濮亦终归
于济也
王晦叔云九域志濮州有沮沟即禹贡灉沮会同
者而二源杳无踪迹盖五代以后河流经此荡灭
无存也今州境有古黄河二道一在州北自开州
卷三 第 21a 页 WYG0067-0318c.png
流入又东北入范县界此东汉时经流至唐宋皆
行之一在州东六十里自曹州流入又北入范县
此五代以后决河所经也州东南九十里有成阳
故城与漕州接界其西北为雷泽县泽在县之西
北二源又在泽之西北去县十四里河旧行州北
距二源颇远故得无恙迨梁末段凝决河水以限
晋兵而决口日大屡为漕濮患宋太平兴国八年
天禧三年河决皆泛滥曹濮间二源适当其冲为
卷三 第 21b 页 WYG0067-0318d.png
河所陷久之河去而空窦淤塞水不复出矣然史
记集解正义元和寰宇等书幸而未亡谈禹贡者
岂竟束之高阁而不视邪宋人惟易祓知之而不
能力主其说惜哉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释文蚕在南反)
传曰地高曰丘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正义曰宜桑
之土既得桑养蚕矣洪水之时民居丘上于是得下
丘陵居平土矣释丘云非人为之丘孙炎曰地性自
记集解正义元和寰宇等书幸而未亡谈禹贡者
岂竟束之高阁而不视邪宋人惟易祓知之而不
能力主其说惜哉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释文蚕在南反)
传曰地高曰丘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正义曰宜桑
之土既得桑养蚕矣洪水之时民居丘上于是得下
丘陵居平土矣释丘云非人为之丘孙炎曰地性自
卷三 第 22a 页 WYG0067-0319a.png
然也计下丘居土诸处皆然独于此州言之者郑玄
云此州寡于山而夹两川大流之间遭洪水其民尤
困水害既除于是下丘居土以其免于厄尤喜故记
之蔡氏曰蚕性恶湿故水退而后可蚕然九州皆赖
其利而独于兖言之者兖地宜桑后世之濮上桑间
犹可验也王氏炎曰今德博河间产丝最多其地宜
桑可知识之者农桑衣食本故也王氏樵曰蚕性恶
湿于下土非宜兖地宜桑于水退始宜故独于兖志
之邵氏宝曰桑土蚕以物知土阳鸟居以物知水渭
云此州寡于山而夹两川大流之间遭洪水其民尤
困水害既除于是下丘居土以其免于厄尤喜故记
之蔡氏曰蚕性恶湿故水退而后可蚕然九州皆赖
其利而独于兖言之者兖地宜桑后世之濮上桑间
犹可验也王氏炎曰今德博河间产丝最多其地宜
桑可知识之者农桑衣食本故也王氏樵曰蚕性恶
湿于下土非宜兖地宜桑于水退始宜故独于兖志
之邵氏宝曰桑土蚕以物知土阳鸟居以物知水渭
卷三 第 22b 页 WYG0067-0319b.png
按尔雅蟓桑茧郭璞云食桑叶作茧者即今蚕秦湛
蚕书曰考之禹贡扬梁幽雍不贡茧物兖篚织文徐
篚玄纤缟荆篚玄纁玑组豫篚纤纩青篚檿丝皆茧
物也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
予游济河之间见一妇不蚕比屋詈之故知兖人可
为蚕师也(见淮海后集湛字处度观之子也)降丘宅土传谓就桑蚕
茅氏汇疏云此所谓得平土而居之不必言就桑蚕
蚕书曰考之禹贡扬梁幽雍不贡茧物兖篚织文徐
篚玄纤缟荆篚玄纁玑组豫篚纤纩青篚檿丝皆茧
物也而桑土既蚕独言于兖然则九州蚕事兖为最
予游济河之间见一妇不蚕比屋詈之故知兖人可
为蚕师也(见淮海后集湛字处度观之子也)降丘宅土传谓就桑蚕
茅氏汇疏云此所谓得平土而居之不必言就桑蚕
卷三 第 23a 页 WYG0067-0319c.png
也
卫之封域东得桑土之野楚丘帝丘皆是也其诗
曰降观于桑又曰说于桑田又曰期我乎桑中又
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此木屡见于歌咏则其多
可知乐记云桑间濮上桑间即桑中其地在濮水
之上也雷夏灉沮皆与濮州接壤故桑土既蚕相
继言之濮州旧志云兖之桑濮为上入其境荫蔽
阡陌当蚕而治丝帛者比邻至不相往还帛成可
卫之封域东得桑土之野楚丘帝丘皆是也其诗
曰降观于桑又曰说于桑田又曰期我乎桑中又
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此木屡见于歌咏则其多
可知乐记云桑间濮上桑间即桑中其地在濮水
之上也雷夏灉沮皆与濮州接壤故桑土既蚕相
继言之濮州旧志云兖之桑濮为上入其境荫蔽
阡陌当蚕而治丝帛者比邻至不相往还帛成可
卷三 第 23b 页 WYG0067-0319d.png
以衣举室其馀则贸之卫风称抱布贸丝盖自昔
而已然矣渭按左传晋公子重耳在齐将行谋于
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而史记货殖传言邹
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又曰齐鲁千亩桑其人
与千户侯等又曰沂泗水以北宜五榖桑麻是青
徐之土亦宜桑也诗魏风曰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又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货殖传曰燕代田
畜而事蚕是冀土有宜桑者孟子言文王养老之
而已然矣渭按左传晋公子重耳在齐将行谋于
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而史记货殖传言邹
鲁滨洙泗颇有桑麻之业又曰齐鲁千亩桑其人
与千户侯等又曰沂泗水以北宜五榖桑麻是青
徐之土亦宜桑也诗魏风曰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又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货殖传曰燕代田
畜而事蚕是冀土有宜桑者孟子言文王养老之
卷三 第 24a 页 WYG0067-0320a.png
政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而豳风七月之二章三
章咏蚕桑事甚悉是雍土亦有宜桑者也古者蚕
桑之利北土为饶观秦氏蚕书及濮州旧志所言
则近世犹未之改不知何时稍衰而吴越之间独
擅其名赋敛亦因以加重遂有杼柚其空之叹古
今事变之不同有如此者
兖少山而丘颇多其见于经传者曰楚丘(今在滑县东北)
帝丘(今开州本颛顼之墟故称帝丘)旄丘(在开州西)铁丘(在州西南)瑕丘清
卷三 第 24b 页 WYG0067-0320b.png
丘(并在州东南)廪丘(在今范县东南)敦丘(在今观城县南又顿丘在今浚县西当属)
(冀故不数)皆在濮水之滨桑土之野故经系降丘宅土
于桑土既蚕之下说文丘土之高者广雅小陵曰
丘兖地最卑丘非山比当泛滥之时而其上犹可
以居人益信怀山襄陵谓孟门之洪水而非泛言
九州之灾矣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释文坟扶粉反后同韦昭音勃偾反繇音遥)
传曰黑坟色黑而坟起繇茂条长也林氏曰坟者土
(冀故不数)皆在濮水之滨桑土之野故经系降丘宅土
于桑土既蚕之下说文丘土之高者广雅小陵曰
丘兖地最卑丘非山比当泛滥之时而其上犹可
以居人益信怀山襄陵谓孟门之洪水而非泛言
九州之灾矣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释文坟扶粉反后同韦昭音勃偾反繇音遥)
传曰黑坟色黑而坟起繇茂条长也林氏曰坟者土
卷三 第 25a 页 WYG0067-0320c.png
膏脉起也左传公祭之地地坟是也九州惟此与徐
扬言草木者孔疏云三州偏宜草木也此说不然按
三州最居下流其地卑湿沮洳洪水为患草木不得
其生至是或繇或条或夭或乔而或渐苞故于三州
特言之以见水土平草木亦得遂其性也东阳陈氏
曰兖徐扬居河济江淮下流水未平则为下湿于草
木非宜水既平则为沃衍于草木尤宜故三州特言
草木(渭)按释文马云繇抽也视茂义为优吴幼清从
之言兖水最甚草木至是始抽始长与徐扬不同也
扬言草木者孔疏云三州偏宜草木也此说不然按
三州最居下流其地卑湿沮洳洪水为患草木不得
其生至是或繇或条或夭或乔而或渐苞故于三州
特言之以见水土平草木亦得遂其性也东阳陈氏
曰兖徐扬居河济江淮下流水未平则为下湿于草
木非宜水既平则为沃衍于草木尤宜故三州特言
草木(渭)按释文马云繇抽也视茂义为优吴幼清从
之言兖水最甚草木至是始抽始长与徐扬不同也
卷三 第 25b 页 WYG0067-0320d.png
孟子言洪水泛滥草木畅茂而三州之草木必待
水土既平然后得遂其性何也盖孟子所谓畅茂
者乃山陵林麓高卬之地蒙茏郁塞之状经所谓
繇条者乃平土树艺五榖之地必水退而后草木
得遂其性欣欣有向荣之意也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释文载马郑本作年渭按史记)
(汉书并作年)
卷三 第 26a 页 WYG0067-0321a.png
传曰田第六贞正也州第九赋正与九相当正义曰
诸州赋无下下贞即下下为第九也林氏曰兖州之
赋必待十有三载然后同于馀州非谓此州治水至
十有三载而后成功也果尔则其文势不应在降丘
宅土之下蔡氏曰兖当河下流之冲水激而湍悍地
平而土疏被害尤剧今水患虽平而卑湿沮洳未必
尽去土旷人稀生理鲜少必作治十有三载然后赋
法同于他州此为田赋而言故其文属于厥赋之下
先儒以为禹治水所历之年且谓此州治水最在后
诸州赋无下下贞即下下为第九也林氏曰兖州之
赋必待十有三载然后同于馀州非谓此州治水至
十有三载而后成功也果尔则其文势不应在降丘
宅土之下蔡氏曰兖当河下流之冲水激而湍悍地
平而土疏被害尤剧今水患虽平而卑湿沮洳未必
尽去土旷人稀生理鲜少必作治十有三载然后赋
法同于他州此为田赋而言故其文属于厥赋之下
先儒以为禹治水所历之年且谓此州治水最在后
卷三 第 26b 页 WYG0067-0321b.png
毕州为第九成功因以上文厥赋贞者为赋亦第九
与州正相当殊无意义其说非是王氏充耘曰兖受
患最深水土既可耕作矣又必宽之十三年待其一
纪之后岁星一周天道变于上地力复于下然后使
供输比同于他州盖因其受患之深所以优恤之至
渭按林蔡王三说大槩得之而有所未尽韩康伯注
易贞胜曰贞正也一也贞训正兼有一义厥赋贞谓
与州正相当殊无意义其说非是王氏充耘曰兖受
患最深水土既可耕作矣又必宽之十三年待其一
纪之后岁星一周天道变于上地力复于下然后使
供输比同于他州盖因其受患之深所以优恤之至
渭按林蔡王三说大槩得之而有所未尽韩康伯注
易贞胜曰贞正也一也贞训正兼有一义厥赋贞谓
卷三 第 27a 页 WYG0067-0321c.png
十二岁之中赋法始终如一也盖禹制五亩之税视
岁之丰凶以为多寡而兖独有异受患最深垦辟不
易禹立一至少之则岁以为常虽遇丰年亦不多取
而宽以待之至一纪之后第十三载然后赋法同于
他州亦视其丰凶以为多寡也九赋之赋唯缺下下
兖赋至少固当第九而经不言下下何也兖赋法异
于他州言贞则其义见言下下则其义不见故不曰
厥赋惟下下而曰厥赋贞也
岁之丰凶以为多寡而兖独有异受患最深垦辟不
易禹立一至少之则岁以为常虽遇丰年亦不多取
而宽以待之至一纪之后第十三载然后赋法同于
他州亦视其丰凶以为多寡也九赋之赋唯缺下下
兖赋至少固当第九而经不言下下何也兖赋法异
于他州言贞则其义见言下下则其义不见故不曰
厥赋惟下下而曰厥赋贞也
卷三 第 27b 页 WYG0067-0321d.png
易文言曰贞固足以干事是贞亦兼有固义内卦
为贞外卦为悔本卦为贞之卦为悔贞皆其不动
不变者厥赋贞当作此解苏氏谓赋随田高下者
正也此州田中下赋亦中下田赋皆第六故曰贞
夫九州之赋相校为等差岂有雍赋既第六而兖
复第六之理蔡传云兖赋最薄言君天下者以薄
赋为正也(说本曾氏)然则他州之赋皆不正乎袁良贵
曰什一者尧舜中正之法重则桀轻则貉谓赋以
为贞外卦为悔本卦为贞之卦为悔贞皆其不动
不变者厥赋贞当作此解苏氏谓赋随田高下者
正也此州田中下赋亦中下田赋皆第六故曰贞
夫九州之赋相校为等差岂有雍赋既第六而兖
复第六之理蔡传云兖赋最薄言君天下者以薄
赋为正也(说本曾氏)然则他州之赋皆不正乎袁良贵
曰什一者尧舜中正之法重则桀轻则貉谓赋以
卷三 第 28a 页 WYG0067-0322a.png
薄为正殊非大道朱氏云贞者随所卜而定之之
名也盖兖与他州不同水患虽平盈虚未卜故必
作十有三载历历试之然后得其一定之法而赋
始年年齐矣按袁之砭蔡诚是而以贞为卜义亦
未当金吉甫云贞字下下字也古篆凡重字者于
上字下添二兖赋下下篆从下二或误作正遂讹为
贞此说尤非经果曰厥赋下下则下文义不可通
矣
卷三 第 28b 页 WYG0067-0322b.png
禹贡言作者四冀大陆既作青莱夷作牧荆云土
梦作乂及此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彼三州皆以
作为耕作则此州何独以作为治水邪总由汉儒
错解此经以十有三载为洪水初平之年后人遂
踵其谬耳今按禹之治兖疏九河瀹济漯泽雷夏
会灉沮而其功已毕民皆降丘宅土矣岂必迟之
又久而后平乃始有赋法也哉以初年所入之数
为准一纪之中槩从其薄贞一而不变此即是兖
梦作乂及此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彼三州皆以
作为耕作则此州何独以作为治水邪总由汉儒
错解此经以十有三载为洪水初平之年后人遂
踵其谬耳今按禹之治兖疏九河瀹济漯泽雷夏
会灉沮而其功已毕民皆降丘宅土矣岂必迟之
又久而后平乃始有赋法也哉以初年所入之数
为准一纪之中槩从其薄贞一而不变此即是兖
卷三 第 29a 页 WYG0067-0322c.png
之赋法而与他州不同至十有三载地力加厚人
功益备乃同于他州耳后世募民开垦之法数年
后起科渐加与熟田等亦即此意春秋传曰美恶
周必复周谓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也十有三载其
恶复为美之时乎
厥贡漆丝(释文漆音七)
传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蚕正义曰任土作贡此州贡
漆知地宜漆林也周礼载师云漆林之征故以漆林
言之林氏曰八州之贡扬荆最多兖雍最寡各因其
卷三 第 29b 页 WYG0067-0322d.png
地之所有而不强之以所无也虽有多寡然皆以其
所入准其高下以充每岁之常贡是以有多寡而无
轻重吕氏曰九州之贡皆服食器用之物所谓惟正
之供渭按卫文公迁于楚丘其诗曰树之榛栗椅桐
梓漆是亦兖土宜漆之一證也
厥篚织文(渭按篚汉书皆作棐颜氏云与篚同)
传曰盛之筐篚而贡焉正义曰织文织而有文者也
所入准其高下以充每岁之常贡是以有多寡而无
轻重吕氏曰九州之贡皆服食器用之物所谓惟正
之供渭按卫文公迁于楚丘其诗曰树之榛栗椅桐
梓漆是亦兖土宜漆之一證也
厥篚织文(渭按篚汉书皆作棐颜氏云与篚同)
传曰盛之筐篚而贡焉正义曰织文织而有文者也
卷三 第 30a 页 WYG0067-0323a.png
郑玄云贡者百工之府受而藏之其实于篚者入于
女功故以贡篚别之历检篚之所盛皆供衣服之用
入于女功如郑言矣其无厥篚者州无入篚之物故
不贡也曾氏曰谓之织文则绘画组绣而有文者不
与矣林氏曰古者币帛之属皆盛于篚苏氏引篚厥
玄黄为證是也夏氏曰参考馀州徐篚玄纤缟扬篚
织贝荆篚玄纁玑组豫篚纤纩皆可充衣服之物若
夫青之檿丝虽不充衣服然尔雅注谓檿丝出东莱
以织缯坚韧异常则亦可充衣服故篚之梁雍有贡
女功故以贡篚别之历检篚之所盛皆供衣服之用
入于女功如郑言矣其无厥篚者州无入篚之物故
不贡也曾氏曰谓之织文则绘画组绣而有文者不
与矣林氏曰古者币帛之属皆盛于篚苏氏引篚厥
玄黄为證是也夏氏曰参考馀州徐篚玄纤缟扬篚
织贝荆篚玄纁玑组豫篚纤纩皆可充衣服之物若
夫青之檿丝虽不充衣服然尔雅注谓檿丝出东莱
以织缯坚韧异常则亦可充衣服故篚之梁雍有贡
卷三 第 30b 页 WYG0067-0323b.png
无篚以其不宜也蔡氏曰篚竹器筐属也吴氏曰织
文绫罗之属渭按篚供币帛之类入于女功其即周
官之币贡服贡与
疏云汉世陈留襄邑县置服官使制作衣服是兖
州绫锦美也按水经注引陈留风俗传云襄邑县
南有涣水故传曰雎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
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襄邑在豫域不
文绫罗之属渭按篚供币帛之类入于女功其即周
官之币贡服贡与
疏云汉世陈留襄邑县置服官使制作衣服是兖
州绫锦美也按水经注引陈留风俗传云襄邑县
南有涣水故传曰雎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
服出焉尚书所谓厥篚织文者也襄邑在豫域不
卷三 第 31a 页 WYG0067-0323c.png
当引兖篚为證疏承其缪
孔传云织文锦绮之属吴氏扬州注曰染其丝五
色织之曰织贝不染五色而织之成文者曰织文
故以为绫罗之属而不言锦盖锦必染丝以织也
其义较长今从之
浮于济漯达于河(释文漯天荅反篇韵作他合反)
传曰济漯两水名因水入水曰达正义曰地理志云
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至乐安千乘县入海过郡三
行千二十里其济则下文具矣因水入水谓不须舍
卷三 第 31b 页 WYG0067-0323d.png
舟而陆行也蔡氏曰舟行水曰浮漯者河之枝流也
兖之贡浮济浮漯以达于河也帝都冀州三面距河
达河则达帝都矣渭按今山东东昌府朝城县西有
东武阳故城青州府高苑县北有千乘故城皆汉县
河谓南河之尾漯首受河处也孟子曰禹疏九河瀹
济漯皆在兖域而经于济漯不言施功以贡道见之
曰浮于济漯则二水之治可知矣其立文简奥类如
兖之贡浮济浮漯以达于河也帝都冀州三面距河
达河则达帝都矣渭按今山东东昌府朝城县西有
东武阳故城青州府高苑县北有千乘故城皆汉县
河谓南河之尾漯首受河处也孟子曰禹疏九河瀹
济漯皆在兖域而经于济漯不言施功以贡道见之
曰浮于济漯则二水之治可知矣其立文简奥类如
卷三 第 32a 页 WYG0067-0324a.png
此也
传云顺流曰浮张子韶取之以释荆州之贡道而
传同叔为之辩曰豫贡浮于洛达于河顺流也雍
贡浮于积石至于龙门顺流也而济漯受河而东
流兖贡浮济漯以达于河果为顺流乎况荆贡所
谓浮于江沱潜汉正如程氏各随其便之说而逾
洛则是溯汉而上无水可以通河故舍舟陆行以
入洛由洛以至于河耳又安可谓浮汉为顺流乎
传云顺流曰浮张子韶取之以释荆州之贡道而
传同叔为之辩曰豫贡浮于洛达于河顺流也雍
贡浮于积石至于龙门顺流也而济漯受河而东
流兖贡浮济漯以达于河果为顺流乎况荆贡所
谓浮于江沱潜汉正如程氏各随其便之说而逾
洛则是溯汉而上无水可以通河故舍舟陆行以
入洛由洛以至于河耳又安可谓浮汉为顺流乎
卷三 第 32b 页 WYG0067-0324b.png
今按傅说良是浮者舟行水上之谓沿溯同辞贡
道言浮者七傅所举五州之外唯青贡浮于汶达
于济亦为顺流而梁贡浮于潜逾于沔有沿有溯
安国不䆒经始末而轻为之解其谬显然无垢犹
有取焉何也
济漯之漯说文本作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㬎声桑钦云出千乘高)
(唐他合切)燥湿之湿说文本作湿(幽湿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王故湿)
(也㬎省声失入切)隶改日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湿转
道言浮者七傅所举五州之外唯青贡浮于汶达
于济亦为顺流而梁贡浮于潜逾于沔有沿有溯
安国不䆒经始末而轻为之解其谬显然无垢犹
有取焉何也
济漯之漯说文本作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㬎声桑钦云出千乘高)
(唐他合切)燥湿之湿说文本作湿(幽湿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王故湿)
(也㬎省声失入切)隶改日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湿转
卷三 第 33a 页 WYG0067-0324c.png
为湿湿湿二字混而无别汉千乘郡有湿沃县漯
水之所经故名而地理志讹为湿司马彪魏收皆
承其误惟水经注作漯沃当从之
汉志东郡东武阳县下云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
入海(东武阳即今朝城县应劭曰在武水之阳郦道元曰漯水亦或武水也其故城在今县西)
(千乘县为千乘郡治后汉始改郡为乐安国疏引班志不当加乐安二字)又平原郡高
唐县下云桑钦言漯水所出今按禹引河自大伾
山西折而北循大陆东畔入海而漯首受河自黎
卷三 第 33b 页 WYG0067-0324d.png
阳宿胥口始不起东武阳也水经注所叙河水自
宿胥口又东右径滑台城(故白马县治在今滑县西南)又东北
径黎阳县南(黎阳故城在今浚县东北)又东北径凉城县(在今滑县)
(东北)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庙在晋顿丘郡界今清丰县之西境是)又
东北为长寿津河之故渎出焉(津在凉城废县东北六十里)河
水又东径铁丘南(元和志铁丘在滑州卫南县东南十里卫南本汉濮阳县地也)
(丘今在开州之西南)又东北径濮阳县北(开州西南二十里有濮阳故城)又
东北径卫国县南(县故畔观也其故城在今观城县西清丰之南境开州之北境)
宿胥口又东右径滑台城(故白马县治在今滑县西南)又东北
径黎阳县南(黎阳故城在今浚县东北)又东北径凉城县(在今滑县)
(东北)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庙在晋顿丘郡界今清丰县之西境是)又
东北为长寿津河之故渎出焉(津在凉城废县东北六十里)河
水又东径铁丘南(元和志铁丘在滑州卫南县东南十里卫南本汉濮阳县地也)
(丘今在开州之西南)又东北径濮阳县北(开州西南二十里有濮阳故城)又
东北径卫国县南(县故畔观也其故城在今观城县西清丰之南境开州之北境)
卷三 第 34a 页 WYG0067-0325a.png
(皆得其地)又东径鄄城县北(今濮州东二十里有鄄县故城唐濮州治也)又
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春秋书筑台于秦者也今范县东南二十里有范县)
(故城)又东北径委粟津(寰宇记观城县东南六十七里有委粟城盖与津相近)
皆古漯水也自周定王之五年河徙从宿胥口东
行漯川至长寿津始与漯别其津以西漯水之故
道悉为河所占而上游较短矣然河之故渎不经
东武阳亦不经高唐迨汉成帝建始末河决馆陶
(属魏郡)由东武阳绝漯水而东北至高唐又绝漯水
卷三 第 34b 页 WYG0067-0325b.png
东北至千乘入海虽尝塞治而故道犹存王莽始
建国三年复决于此莽为元城冢墓计不堤塞明
帝永平中王景修之遂为大河之经流自是委粟
津以西漯水之故道又为河所占上游益短矣漯
水一出于武阳再出于高唐据成帝后言之耳(详见)
(导河历代徙流下)水经注委粟津河北即东武阳也漯水
出焉(河自此与漯别东北径东阿茌平䓁县至千乘入海)水上承河水于武
阳县东南而北径武阳新城东引水自东门石窦
建国三年复决于此莽为元城冢墓计不堤塞明
帝永平中王景修之遂为大河之经流自是委粟
津以西漯水之故道又为河所占上游益短矣漯
水一出于武阳再出于高唐据成帝后言之耳(详见)
(导河历代徙流下)水经注委粟津河北即东武阳也漯水
出焉(河自此与漯别东北径东阿茌平䓁县至千乘入海)水上承河水于武
阳县东南而北径武阳新城东引水自东门石窦
卷三 第 35a 页 WYG0067-0325c.png
北注于堂池水匝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
出郭径阳平县之冈城西(阳平故城今为莘县治冈城在县西南七里通)
(典莘县汉阳平县地有武阳城无此水矣元和志武河在朝城县东十步盖即漯水也新志云故流)
(今堙惟县城西门外少南三里许有大陂广十馀里其势𥤮城而东与阳榖县西大陂连夏秋积潦)
(并成巨浸相传为古漯河汇流处)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今莘县西十三)
(里有莘亭故城)又东北径乐平县故城东(本汉清县后汉更名乐平其故)
(城在今唐邑县东南三十里)又北径聊城县故城西(城在今聊城县西十)
(五里)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城在今清平县南清平本汉贝丘县其西)
卷三 第 35b 页 WYG0067-0325d.png
(南有贝丘故城)又东北径文乡城东南(城亦在清平县南)又东北
径博平县故城南(城在今博平县西北三十里)右与黄沟合(沟承)
(聊城郭水东北出径清河城南又东北径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北出)
(于高唐县东注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
(有援城今在禹城县西南汉志作瑗)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左传哀公十年赵鞅)
(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今在禹城县西四十里)
(禹城本汉祝阿县)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穆天
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
径博平县故城南(城在今博平县西北三十里)右与黄沟合(沟承)
(聊城郭水东北出径清河城南又东北径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北出)
(于高唐县东注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
(有援城今在禹城县西南汉志作瑗)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左传哀公十年赵鞅)
(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今在禹城县西四十里)
(禹城本汉祝阿县)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穆天
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
卷三 第 36a 页 WYG0067-0326a.png
人丁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历径
趣不得近出高唐桑氏所言盖津流出次于所间
(去声)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源河乃漯之再)
(出者桑钦唯知此而不知起东武阳则疏矣河既与漯合复分为二漯由漯阴故城北河由平原故)
(城东盖自高唐以西至武阳河在南而漯在北自高唐以东至海则漯在南而河在北矣今禹城县)
(南有源阳故城唐县在源河之北故名)漯水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
北(伏琛谓之漯阳城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按临邑县西有漯阴故城元和)
(志漯水北去临邑县七里)又东北径著县故城南(城在今济阳县西南著竹)
卷三 第 36b 页 WYG0067-0326b.png
(庶反)又东北径崔氏城北(城在今章丘县西北)又东北径东朝
阳故城南(城亦在章丘西北)又东径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
(尚存)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城在今邹平县北与齐东县接界)又东
北径东邹城北(今青城县界有东邹故县)又东北径建信县故
城北(应劭曰在临济县西北五十里今在高苑县西北)又东北径千乘县
二城间(伏琛云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之别名也元和志千乘故城)
(在淄州高苑县北二十五里)又东北为马常坈(盖亦在千乘县界玉篇坈音而)
(勇切地名今按下文里数则坈乃淀泊之类)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
阳故城南(城亦在章丘西北)又东径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
(尚存)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城在今邹平县北与齐东县接界)又东
北径东邹城北(今青城县界有东邹故县)又东北径建信县故
城北(应劭曰在临济县西北五十里今在高苑县西北)又东北径千乘县
二城间(伏琛云千乘城在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之别名也元和志千乘故城)
(在淄州高苑县北二十五里)又东北为马常坈(盖亦在千乘县界玉篇坈音而)
(勇切地名今按下文里数则坈乃淀泊之类)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
卷三 第 37a 页 WYG0067-0326c.png
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第五卷河水泣云河水自干乘北城北又东分为二)
(水枝津东径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济又第八卷济水注云济水自甲下邑南东历琅槐故城)
(北又东北河水枝津注之盖即漯之所乱者)此目西汉末以迄后魏漯
川之原委也以今舆地言之浚县滑县开州清丰
(并属直隶大名府)观城濮州范县朝城莘县堂邑聊城清
平博平(并属山东东昌府)禹城临邑济阳章丘邹平齐东
青城(并属济南府)高苑(属青州府)诸州县界中皆古漯水之
所经自宋世河决商胡朝城流绝而旧迹之存者
卷三 第 37b 页 WYG0067-0326d.png
鲜矣
蔡传云地志漯水出东郡东武阳至千乘入海程
氏以为此乃汉河与漯殊异然亦不能明言漯河
所在未洋其地也陈师凯曰程氏贡道图云漯受
河于武阳此汉河而非禹河愚按其意非指漯为
汉河盖言今自漯入河处所受河水乃汉以后所
徙顿丘之河非禹时澶相以北之河也其漯水仍
以东武阳为是料河水未徙之前其目漯入河处
蔡传云地志漯水出东郡东武阳至千乘入海程
氏以为此乃汉河与漯殊异然亦不能明言漯河
所在未洋其地也陈师凯曰程氏贡道图云漯受
河于武阳此汉河而非禹河愚按其意非指漯为
汉河盖言今自漯入河处所受河水乃汉以后所
徙顿丘之河非禹时澶相以北之河也其漯水仍
以东武阳为是料河水未徙之前其目漯入河处
卷三 第 38a 页 WYG0067-0327a.png
则又过武阳以北之地也即无与漯殊异之文故
不别言漯所在耳此言足以正蔡氏之谬且水经
注所叙漯水原委极其明确蔡氏束诸高閤而不
观乃以为其地不可得详仅以河之枝流一语了
之如此颟顸亦何俾于禹贡邪
困学纪闻曰太史公班孟坚谓禹酾二渠以引其
河一贝丘一漯川李垂导河形势书云东为漯川
者乃今泉源赤河北出贝丘者乃今王莽故渎而
卷三 第 38b 页 WYG0067-0327b.png
汉塞宣房所行二渠盖独漯川其一则汉决之起
观城入蒲台所谓武河者也渭按赤河在今东平
州西北及东阿县北五代周显德初命宰相李榖
治杨刘决河其不复故道者离为赤河及游金二
河欧阳修所称游赤金三河是也古漯川不行东
平界中以赤河为漯川殊谬武河者武水也水经
注云即漯水亦不闻为汉决之凡垂书所言旧迹
多不可信大抵如此
观城入蒲台所谓武河者也渭按赤河在今东平
州西北及东阿县北五代周显德初命宰相李榖
治杨刘决河其不复故道者离为赤河及游金二
河欧阳修所称游赤金三河是也古漯川不行东
平界中以赤河为漯川殊谬武河者武水也水经
注云即漯水亦不闻为汉决之凡垂书所言旧迹
多不可信大抵如此
卷三 第 39a 页 WYG0067-0327c.png
孟康云河自王莽时遂空唯用漯耳其实河行漯
川独武阳以上则然而武阳以下河漯仍自别行
应劭曰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绝流谓漯
自高唐以东以河之消长为盈涸非谓河行漯以
入海也观水经河漯各有其道郦善长云河于济
漯之北别流注海今所辍一流者惟漯水耳(见第八卷济水注)
然则漯入海处后魏时虽已辍流而故道犹存未
尝为河所占况东汉之世乎今大清河自历城以
卷三 第 39b 页 WYG0067-0327d.png
东皆漯川故道五代晋后屡为黄河所行其滨州
以下则又非漯矣漯入海处终未尝为河所占也
明一统志云漯河在章丘县北七里源出长白山
西北流入小清河焦弱侯指为禹贡之漯滑按漯
上承河水非山源也亦不于章丘县北入小清河
据元和志章丘县有济水即今小清河也水经注
云济水东径菅县故城南(城在章丘县西北二十五里)右纳百脉水
水出土鼓县故城西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
以下则又非漯矣漯入海处终未尝为河所占也
明一统志云漯河在章丘县北七里源出长白山
西北流入小清河焦弱侯指为禹贡之漯滑按漯
上承河水非山源也亦不于章丘县北入小清河
据元和志章丘县有济水即今小清河也水经注
云济水东径菅县故城南(城在章丘县西北二十五里)右纳百脉水
水出土鼓县故城西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
卷三 第 40a 页 WYG0067-0328a.png
有杨渚沟水出于陵故城西南而北径土鼓城东
又西北径章丘城东又北流注于济也于陵故城
在今长山县西南杨渚沟水由章丘城东而北入
小清河寰宇记谓之獭河齐乘云在章丘县东七
里出长白山之王村峪(山在长山县西南三十里元和志引齐记曰于陵城)
(西三里有长白山)其后小清之上流淤塞章丘邹平长山
界中故渎为獭河之所行俗遂以獭为漯齐乘云
小清河自邹平又东径长山新城今为漯河经流
卷三 第 40b 页 WYG0067-0328b.png
矣此即杨渚沟一名獭河者字随声变与禹贡之
漯全无交涉也
或问河南之济伏见断续若以为贡道则必有舍
舟从陆之事法当如荆梁书逾而经无其文何也
曰荥泽渟而不流其水潜行地下至陶丘复出为
济(详见导沇)中间相去约四百里皆须陆行圣人重劳民
贡道必不由此其所谓浮于济漯达于河者盖自
陶丘之东浮济而北由漯以达河本无所逾故不
漯全无交涉也
或问河南之济伏见断续若以为贡道则必有舍
舟从陆之事法当如荆梁书逾而经无其文何也
曰荥泽渟而不流其水潜行地下至陶丘复出为
济(详见导沇)中间相去约四百里皆须陆行圣人重劳民
贡道必不由此其所谓浮于济漯达于河者盖自
陶丘之东浮济而北由漯以达河本无所逾故不
卷三 第 41a 页 WYG0067-0328c.png
言逾也或又曰汉与洛潜与沔皆二水而异名故
言逾陶丘荥泽一济也故不言逾曰苟有舍舟从
陆之事则必书逾何论一水二水乎唯本无所逾
故不言逾也
济漯二水为东南四州贡道之所必由非独兖也
青承兖曰达于济则由济入漯可知矣徐承青曰
达于菏则由菏入济可知矣扬承徐曰达于淮泗
则由淮入泗由泗入菏可知矣淮通泗泗通菏菏
卷三 第 41b 页 WYG0067-0328d.png
通济济通漯漯通河四州之贡道无不由济者而
总与陶丘荥泽之间无涉此其所以不言逾也
禹时济实通漯林少颖云案经文无济漯相通之
道非也但孔疏云从漯入济自济入河则必有舍
舟行陆之事是为大谬耳周希圣更定其文曰由
济而入漯由漯而入河经旨灼然矣近惟朱长孺
深知此意其所著禹贡长笺曰古时济漯通流汉
以后遂不相属孔疏与经文所次水道不合当是
总与陶丘荥泽之间无涉此其所以不言逾也
禹时济实通漯林少颖云案经文无济漯相通之
道非也但孔疏云从漯入济自济入河则必有舍
舟行陆之事是为大谬耳周希圣更定其文曰由
济而入漯由漯而入河经旨灼然矣近惟朱长孺
深知此意其所著禹贡长笺曰古时济漯通流汉
以后遂不相属孔疏与经文所次水道不合当是
卷三 第 42a 页 WYG0067-0329a.png
从济入漯从漯入河郑端简亦云旧作二道者非
是此适与周氏闇合也新唐书许敬宗传云高宗
东封泰山次濮阳问书称浮于济漯今齐与漯断
不相属何故敬宗对曰沇济自温入河伏地南出
为荥泽又伏而出曹濮之间汶水从入之故书又
言浮汶达济不言合漯者漯自东武阳至千乘入
海也或据此以駮济与漯通之说余曰济漯本相
附近逮西汉末河行济漯之间高唐以西至东武
卷三 第 42b 页 WYG0067-0329b.png
阳二水为河所隔唐世犹然故高宗谓济漯断不
相属敬宗不知古今水道之变迁而凭臆以对殊
失经旨未可以證禹贡也然则济与漯通当在何
处曰是不可知按水经邓里渠与将渠合北径茌
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
径四渎津注云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水经)
(注济或作泲又因泲而讹为沛今悉改从济)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
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盖其时济漯之间为河
相属敬宗不知古今水道之变迁而凭臆以对殊
失经旨未可以證禹贡也然则济与漯通当在何
处曰是不可知按水经邓里渠与将渠合北径茌
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
径四渎津注云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水经)
(注济或作泲又因泲而讹为沛今悉改从济)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
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盖其时济漯之间为河
卷三 第 43a 页 WYG0067-0329c.png
所隔故云河分济又云济受河在禹时则固漯分
济或济受漯也汉临邑县在今茬平县东(通典汉临邑故)
(城在卢县东按今长清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卢县故城西与茬平接界汉临邑当在此间今临邑本)
(汉漯阴县刘宋侨置临邑非汉县也)四渎津在临邑故城东北(寰宇记四)
(口故关在聊城县东八十里一名四渎口)当为古济漯通波处此亦不
敢定以为是然济与漯通必在会汶之后又北将
东之际而临邑适当其地东北接高唐故城为漯
之所经枝津径通理无可疑
卷三 第 43b 页 WYG0067-0329d.png
黄文叔云或浮济或浮漯而皆达于河愚谓兖之
北境可径浮漯以达河而其南境则必由济入漯
也准此以推则青之汶徐之淮扬之江海荆之江
沱潜汉雍之龙门虽并列于经而或由或不由各
随其便唯豫之洛梁之潜沔渭为道所必由耳
水患莫大于河尧时河从大伾以东行平地数为
败青徐之菑特甚降水大陆九河之区尚未为河
所行孔疏云冀州之水不经兖州故得先冀而后
北境可径浮漯以达河而其南境则必由济入漯
也准此以推则青之汶徐之淮扬之江海荆之江
沱潜汉雍之龙门虽并列于经而或由或不由各
随其便唯豫之洛梁之潜沔渭为道所必由耳
水患莫大于河尧时河从大伾以东行平地数为
败青徐之菑特甚降水大陆九河之区尚未为河
所行孔疏云冀州之水不经兖州故得先冀而后
卷三 第 44a 页 WYG0067-0330a.png
兖此笃论也谓治河当自兖始而不信龙门吕梁
之事总由读河渠书不熟耳九河既道青徐之河
患息其所当治者济与淮而已雍之西河豫之南
河治冀时早已就绪及治豫雍则唯决诸川使由
洛渭以入河而其功已毕河无事焉禹治水势如
破竹青徐以下所谓数节之后迎刃而解者也
禹贡锥指卷三
卷三 第 44b 页 WYG0067-0330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