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067-0040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禹贡长笺卷三      吴江朱鹤龄撰
海岱惟青州
 尔雅齐曰营州(郭璞注自/岱东至海)即青州孔传东北据海(蔡/传)
 (作至/海)西南距岱正义海非可越而言据者东莱东境
 浮海入海曲之间(青州/之境)非至海畔而已汉末公孙度
 窃据辽东自号青州刺史越海收东莱诸郡(按通鉴/董卓以)
 (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度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称辽东侯平州牧与此所引小异)尧时
卷三 第 1b 页 WYG0067-0040b.png
 青州当跨海而有辽东舜分青州为营州即辽东也
 风俗通泰山曰岱宗为五岳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
 史记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泰山在今济南府泰/安州山海经注从山)
 (下至顶四十/八里三百步)金氏履祥曰青州于中国为正东故名
 从东方之色岱起东方为中国水口表镇连延而生
 诸山北即原山汶水出其西淄水出其东东即蒙艾
 为沂水诸源又东潍山潍水所出西南即泗水所出
 熊氏禾曰辽东朝鲜等处皆青州境(此主孔氏说朝/鲜应属冀州)
卷三 第 2a 页 WYG0067-0041a.png
 其地旷隔故分为营州青齐乃东方形胜要害之地
 世号东西秦秦得百二齐得十二盖可见矣(程大昌/曰百二)
 (言苟得百人则其力倍之/如二百人也十二亦然)苏秦谓齐南有泰山东有
 琅琊(山在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东枕大海)西有清河(水经淇水自馆/陶东北过广宗)
 (县东为清河汉/因置清河郡)北有渤海四塞之国也膏壤二千里
 兼铸山煮海之利故春秋战国时富强甲天下 王
 樵曰古青州之境先儒皆以为越海而有辽东然稽
 之于经青州贡道自汶达济别无海外贡道而冀州
卷三 第 2b 页 WYG0067-0041b.png
 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正辽东入冀之贡道乃
 青州北境所至之海也则辽东属冀非属青营自冀
 而分非青之所分也又曰中国疆界固有非至海畔
 而止者如珠厓在大海中自为一隅而属于岭南然
 虽越海而土俗相接又他无可附若辽东则固中国
 之东壤耳岂有不属接壤之冀而遥属隔海之青乎
 蔡仲默于冀州传中引程氏云冀之东北境则汉辽
 东西右北平是矣于舜典传中乃仍用孔氏之说至
卷三 第 3a 页 WYG0067-0041c.png
 此易据为至而不明其故是尚无归一也愚按周并
 营州于幽州职方氏其泽薮貕养其浸菑时郑康成
 注皆在青州域内则周之幽州半得青州故壤又尔
 雅名青州曰营州马融云舜以燕齐辽远分燕置幽
 州分齐置营州亦同孔氏之说然以经文贡道考之
 诚如王方麓所疑岂辽东属青乃商周以后之制禹
 时则不然耶更考(明初辽东镇原附/山东后改𨽻京师)齐乘青州东北
 跨海跨小海也本名渤海亦谓之渤澥海别枝名也
卷三 第 3b 页 WYG0067-0041d.png
 自平州碣石南至登州沙门岛是为渤海之口阔五
 百里西入直沽几千里焉汉王横乃谓九河之地沦
 为小海然则唐虞之时青州跨海者跨何海耶蔡氏
 书传金履祥通鉴前编皆祖横说又谓小海所沦青
 兖北境悉非全壤岂二州北境有荒漠弃地为海所
 漂没而历代信史不之书耶无是理也青州府志今
 青州府诸城县东南近海太公赐履东至于海是也
 乐安寿光(汉北海/郡治)北岸海则汉书所谓北海也古称
卷三 第 4a 页 WYG0067-0042a.png
 小海即渤海愚按志称沙门岛大海以西皆为青州
 北海今青州古北海济南河间古渤海地名分而海
 则一孔传所云东北据海者此也永平府南至海岸
 一百六十里即此海其登莱之海在正东又非禹贡
 所表识
 班固配十二次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之
 次(费直起女六度蔡邕起女二度/玄枵一名天鼋尔雅玄枵虚也)于辰在子齐之分
 野(左传郑裨灶谓岁在颛顼之虚姜氏/任氏实据其地是玄枵为齐分星也)天官书平旦
卷三 第 4b 页 WYG0067-0042b.png
 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晋天文志虚危齐青州齐国
 入虚六度北海入虚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菑川入
 危十四度
 周职方氏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泽薮曰望
 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周青州实/禹贡徐州)通典青州之界从
 岱山东历密州东北历海曲莱州越海分辽东乐浪
 三韩之地西抵辽水也周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
 秦置郡为徐郡琅琊之东境辽东汉武置十三州为
卷三 第 5a 页 WYG0067-0042c.png
 青州后汉晋魏因之汉地理志周成王时薄姑氏与
 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诗风齐国是也
 (颜师古曰武王封太公于齐未得薄姑之地成王以/益之也薄姑左传作蒲姑太公四世孙胡公自营丘)
 (徙都之昌薄姑今博兴县营/丘今乐 县俱属青州府)齐地东有淄川东莱琅
 琊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
 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临
 淄(本名营/丘齐都)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后汉郡国志青州刺
 史(治临/淄)部郡国六济南平原乐安(故千乘郡/和帝改)北海东
卷三 第 5b 页 WYG0067-0042d.png
 莱齐国通考汉时为郡国十二郡则北海济南(文帝/时为)
 (国后/复)齐琅琊(东境/是)东莱辽东乐浪玄菟国则高密(文/帝)
 (别为胶西国宣/帝更为高密)胶东淄川城阳(城阳国治莒光武合/为琅琊国移冶开阳)
 (又合菑川高密胶/东三国属北海)唐地理志河南道古青州域青(北/海)
 淄(淄川析/齐州置)(高密今/诸城县)(东牟析/莱川置)(东/莱)(济/南)为玄枵分
 河北道则安东府宋史京东东路府一曰济南州六
 曰青淄潍莱登密通考宋分青州为青冀二州青领
 郡九理临淄冀领郡九理历城明一统志古青州今
卷三 第 6a 页 WYG0067-0043a.png
 山东省青州(秦置齐郡汉分置北海郡东汉为齐北/海乐安三国地晋为北海乐安二国地)
 (隋唐曰青州宋为镇海军元改益/都路其地凭负山海东道之雄)登州(古斟寻国春/秋牟子国秦)
 (属齐郡汉属东郡后魏析为东莱郡隋置牟州唐改/登州元属益都其地三面阻海惟西南一路接莱州)
 (府城/北)莱州(春秋莱子国秦属齐郡汉置东莱郡北魏/曰光州隋唐曰莱州其地东亘罗山西阻)
 (潍水南距神/山北镇渤海)三府其济南府则兖青二州域(历城章/丘邹平)
 (淄川长山新城济/东济阳属青州)辽东都司则冀青二州域(舜分青/东北为)
 (营州秦以营州为辽东郡今广宁以/东是郑晓曰辽水以东辽阳一路是) 愚按古称三
 齐者右即墨中临淄左平陆(史记注平陆兖州/县在大梁东界)青齐
卷三 第 6b 页 WYG0067-0043b.png
 之险在于广固(曹嶷所筑刘裕/灭南燕夷其城)南有大岘足恃(在临/朐)
 故潘聪劝慕容德都之然地虽称四塞而非用武之
 国帝王之兴未尝由此宋时海中诸夷朝贡皆道登
 莱尝宿重兵习水战为京东屏捍明犹置备倭都司焉
嵎夷既略(嵎夷史记作禺/铁嵎说文作堣)
 嵎夷见尧典蔡传今登州之地(齐乘即宁海州/宁海唐牟平也)略经
 略为之封畛也(封畛谓封植以定界开畛以/垦田孔氏用功少曰略非) 杨慎
 曰左传天子经略注聚土为封曰略经是巡行略是
卷三 第 7a 页 WYG0067-0043c.png
 边界既略谓立边防以界嵎夷魏了翁曰略字从田
 从各谓有界限分明正天子经略之事也孟子云此
 其大略略字本借言谓得其边而未尽其中 王樵
 曰他州皆先水后土此以嵎夷为青州边界之地无
 与于潍淄故先言之
潍淄其道(潍汉书作惟/淄汉书作甾)
 汉地理志潍水出琅琊郡箕县(今青州/府莒州)箕屋山(括地/志密)
 (州莒县山/潍水所出)北至北海郡都昌县(今莱州府/昌邑县)入海(过郡/三北)
卷三 第 7b 页 WYG0067-0043d.png
 (海琅琊/高密)行五百三十里(齐乘汉志潍或作/淮故俗亦名淮河)水经注潍
 水导源潍山东北径昌安县东左合汶(此东/汶也)又东北
 径下密县(今莱州/府潍县)西都昌县东入海(青州府志潍水/东北径诸城高)
 (密又西北至安丘合汶/水北至昌邑入于海)汉地理志淄水出泰山郡莱
 芜县(今属济南府/春秋夹谷地)原山(括地志淄州淄川县东北原/山淄水所出一统志原山在)
 (莱芜县东五十/里连淄川县界)东北至千乘博昌县(今青州府/博兴县)入济
 (山东通志淄水流径临/淄益都寿光界入济水)水经注淄水出原山世谓之
 原泉东北径广饶县(今青州府/乐安县)南入马车渎(齐乘清/水泊北)
卷三 第 8a 页 WYG0067-0044a.png
 (出为马车渎/今高家港也)乱流至琅槐入海愚按潍在东南淄在
 西北水经潍水出箕县潍山说文出箕屋山淮南子
 出覆舟山实一山也在今莒州西北九十里淄水多
 伏流色黑考齐乘出益都县东南二十五里岳阳山
 东麓古莱芜县岳阳即原山地志云入济近志皆然
 水经独云入海盖马车渎以下乃济水入海处淄水
 入海之道与济水正同非经志互有龃龉也或疑淄
 若入济贡道何不由之而以班志为误特未深考耳
卷三 第 8b 页 WYG0067-0044b.png
 (蔡传此云入济下又/云入海宜定从一)蔡传上文言既道禹为之道也
 此言其道汎滥既去水循其道也 郑晓曰青西南
 虽距岱而无群山之险故嵎夷略而琅琊左右皆乐
 土东北虽至海而非众流之冲故潍淄道而济汶上
 下皆安流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斥汉书/作泻)
 说文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斥卤咸地正义海畔
 迥阔地皆斥卤故曰广斥言水害除复旧性也林氏
卷三 第 9a 页 WYG0067-0044c.png
 之奇曰此州之土有二种平地之土色白而性坟海
 滨之土弥望皆斥卤金氏履祥曰斥卤可煮为盐故
 齐有鱼盐之利今登州千里长沙是其地 茅瑞徵
 曰州境濒海者三青土独举海滨以盐利所开志其
 始
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田第三赋第四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
卷三 第 9b 页 WYG0067-0044d.png
篚檿丝
 管子齐有渠展(地/名)之盐燕有辽东之煮(颜师古曰古/夙沙氏初煮)
 (海为盐其后乂出河东太卤/临邛火井今则处处有之)愚按盐之名见于经始
 此然禹时贡上资食用而已未以为利也太公通鱼
 盐之利亦以为民用之富国起于管子至汉武专置
 盐官行禁𣙜之令而其利遂日盛矣小尔雅葛之精
 者曰絺粗曰绤蔡传海物非一种故曰错秦继宗曰
 错与上上错之错同海物不可常得故错杂于盐絺
卷三 第 10a 页 WYG0067-0045a.png
 之间而间一贡之畎谷也岱畎岱山之谷也下五者
 皆岱谷所产说文枲麻子也广韵麻有子曰枲无子
 曰苴(图经本草麻子绩其皮以为布盐铁论古者老/而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其后乃)
 (丝里/枲表)说文铅青金也古称黑锡孔传怪石好石似玉
 (徐常吉曰即今/莱州温石之𩔖)林氏之奇曰怪石之贡意必须之为
 器用之饰非以为玩好也蔡传莱夷莱山之夷(莱山/在登)
 (州府/黄县)齐有莱侯莱人(左传夹谷之会莱/人以兵劫鲁侯)今莱州之地
 作牧言可放牧夷人以畜牧为生也孙氏曰作耕作
卷三 第 10b 页 WYG0067-0045b.png
 牧放牧当是二义尔雅注檿似桑说文檿山桑有点
 文者材中作弓及车辕孔传檿桑蚕丝中琴瑟弦苏
 传惟东莱有此丝以之为缯其坚韧异常莱人谓之
 山茧(山东志檿丝出栖霞县青莱亦有之茧/生山桑不浴不饲居民取之制为䌷)因莱夷
 作牧而后有此故书篚在牧之后姚舜牧曰朱子谓
 青州莱夷间于贡篚之间意时贡土物以见来王之
 意解者因谓莱夷放牧处出山桑之丝遂以篚贡愚
 窃以为未然九州自梁雍之外未有贡而无篚者未
卷三 第 11a 页 WYG0067-0045c.png
 闻所篚必出于夷也篚虽亦贡物特女工所入故别
 之若莱夷作牧当是莱夷所作惟牧其所贡必即所
 牧耳此与徐淮夷蠙珠暨鱼所贡必珠与鱼扬岛夷
 卉服所贡必卉服无二可以徐之玄纤缟即为淮夷
 之篚贡耶可以扬之织贝即为淮夷之篚贡耶然则
 可以青之檿丝即为莱夷之篚贡耶闻山东至今尚
 贡马当是作牧遗意若谓惟东莱为有此丝亦必青
 州取以充贡决非莱夷之篚贡也蔡氏元定曰贡物
卷三 第 11b 页 WYG0067-0045d.png
 不以精粗为序而以多寡为序青州盐居多故序于
 先他仿此
 愚按凡物之产迁于其地而弗为良故必谨志所出
 不责之以所无也史称齐地饶鱼盐其俗侈织作冰
 纨绮绣故青州之贡较他州特繁乃今者海错盛于
 岭粤而海岱则微盐利广于淮沧而青齐不逮丝枲
 不及三吴文石仅称徐砀岂山川物力亦因时而衰
 旺欤抑三代以后人情竞胜所在搜奇而贡额亦绝
卷三 第 12a 页 WYG0067-0046a.png
 异也
浮于汶达于济
 汉地理志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蔡/传)
 (入济在郓/州中都县)水经汶水出莱芜县原山西南过寿张县
 (今兖州府/寿张县)北又西南至安民亭(亭北对安民/山今曰安山)入于济
 (经泰山郡鲁/东平二国)济水至乘氏(一统志汉乘氏县故城/在钜野县西南五十里)
 为二其东北流者过寿张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东北
 来注之又东北至博昌乐安县南入于海(今名大清/河古济今)
卷三 第 12b 页 WYG0067-0046b.png
 (汶/)王樵曰潍淄二水不通河潍去汶远惟淄与汶俱
 出原山而贡道由汶者入济故也(蔡传淄水出原山/之阴东北入海汶)
 (水出原山之/阳西南入济)胡瓒曰今张秋北有盐河(即大/清河)通会城
 是浮汶故道齐乘入济之汶见禹贡(北汶在汶/上县北)入潍
 之汶见汉志(东/汶)入沂之汶见水经(水经沂水注□崮/水二源双会东导)
 (一川俗谓汶水东径/蒙阴城阳流入沂)齐有三汶清河为大(述征记泰/山郡水皆)
 (名汶有嬴汶柴汶牟汶浯汶/皆源别流同又在三汶之外)又曰水经注济枯渠注
 钜野泽泽北则清水(济渎南被孟猪北注钜野王莽/时枯竭故曰济枮渠注钜野济)
卷三 第 13a 页 WYG0067-0046c.png
 (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自钜野/北出至四渎冿与河合流四渎津在高唐西南)钜野
 今梁山泊也北出为清河古自寿张合汶水汶水至
 东平(今兖州府/东平州)城南其西即安山闸闸下清口有古
 安民亭遗址清济与汶合处今闸清水南导任城(今/济)
 (宁/州)则清济不入汶汶自行古清河矣 愚按禹贡汶
 水出莱芜入济郦道元云汶水自桃乡四分其𣲖别
 之处谓之四汶口又西南合为一所谓北汶也又地
 志汶水出琅琊朱虚县(今青州府/临朐县)东泰山(一统志临/朐县沂山)
卷三 第 13b 页 WYG0067-0046d.png
 (亦名东/泰山)东至安丘入潍所谓东汶也(董氏曰出莱芜/者今须城之汶)
 (是出朱虚者今潍之/东南有大汶小汶是)论语之汶上当是北汶盖汶在
 济南鲁北闵子云必在汶上者欲北如齐也又按今
 大清河即济水故渎古时挟汶入海水经入海在乐
 安山海经亦云济水绝钜野注渤海在琅槐东北应
 劭曰傅昌东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为今青州
 府界而各志俱云济河故道经济阳齐东武定青城
 滨州蒲台利津入海皆济南属邑与古经不合当更
卷三 第 14a 页 WYG0067-0047a.png
 考今小清河即泺水𤼵源济南趵(音/剥)突诸泉(水经注/泺水出)
 (历城北流注济谓之泺/口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本济水伏流北出为大明湖
 (河在济南府城/内周十馀里)与大清河合(今下泺堰泺水旧入/济处堰南即小清河)
 径章丘会漯河又东径邹平长山新城(俱属/济南)又东径
 高苑入博兴乐安界(俱属/青州)合乌河(齐乘云即时水/盖伏淄所发)
 至马车渎入海或云古泺水自华不注(在济南府/城东南)
 北入为大清河伪齐刘豫导之东行始为小清河云
 考近志汶源有三一出泰山之阴仙台岭一出莱芜
卷三 第 14b 页 WYG0067-0047b.png
 原山之阳一出莱芜寨子村会泰山诸泉至泰安州
 静封镇合为一谓之大汶口西南流与徂徕山阳小
 汶水合经宁阳县西北分为二其一由冈城(疑即汉/冈县地)
 (志属泰/山郡)南流别为洸水(水经注洸水出东平/上承汶水于冈县西)经嵫阳
 济宁境其一由冈城西流至东平州东五十里会坎
 河诸水入大清河由东阿而北至利津入海(至利津/富国盐)
 (场入/海)此故道也自元人于宁阳县东筑冈城坝以遏
 其入洸之流明初又于东平州东筑戴村坝以遏其
卷三 第 15a 页 WYG0067-0047c.png
 入海之路于是全流尽入运河而入海之道多塞其
 汶水既入运河者又从张秋分流复由故道会诸州
 县沟泉之水合小清河东北注海 山东通志宋初
 都汴京东之粟(潍密以西/州郡是)历曹济及郓入五文渠(在/鱼)
 (台/县)至京师元初开济州新河由大清利津诸河入
 海由海道至直沽既而海口沙塞复从东阿陆挽至
 临清入御河(元初之漕溯河至中滦陆运至淇门复/由卫河以达京师中滦在封丘县西南)
 (旧黄河北岸淇门在/浚县西南即古枋头)又开胶莱新河(以其自胶扺/莱故名胶莱)
卷三 第 15b 页 WYG0067-0047d.png
 通海道其后开会通河自济宁直达临清水运四百
 里然河渠浅涩舟不负重岁运不过数十万石终元
 之世海运不能废也明初给饷辽卒海运如故永乐
 都北亦尝行之其后复浚会通河于是漕利通而海
 运罢胶莱故道亦遂湮废 东阿志杜佑言今东平
 济南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
 因旧名称济非济水也汉以后汶所由道则自冈城
 西南流至汶上之北四汶口又西北流过东阿县西
卷三 第 16a 页 WYG0067-0048a.png
 又东北流五百里入于海其后元人开济州河渠遏
 汶入洸至任城会源闸而分(今齐宁/天井闸)会源闸之水分
 而北流者至须城之安民山入清济故渎以通海运
 未几开会通河自安民山达临清而汶水始会于漳
 (在东/昌府)不由济渎入海故元初海运谓之引汶入济济
 者济故道也其后开会通谓之引汶绝济绝者济为
 漕河所遏不得东也而大清河至是不谓之济而谓
 之汶矣及考今河流其源出东平北芦山之阳谓之
卷三 第 16b 页 WYG0067-0048b.png
 芦泉西南流径东平城北坎河水南来会之坎河者
 汶下流也明初于坎河之南筑戴村坝遏汶水北流
 之道使南入于运然每秋水泛溢决戴村坝而西至
 东平城南又折而西北入大清河至鱼山(在东阿县/安山东)
 南庞家口小盐河水西来注之小盐河者运河所出
 汶支流也汶水由戴村坝南流径汶上之北至南旺
 而分其分而北者由沙湾五空桥泄之而东至庞家
 口大清河大清河又北径鱼山西龙溪水南来注之
卷三 第 17a 页 WYG0067-0048c.png
 又东北入平阴境又东北由长清齐河过济南之北
 至利津入海也春夏旱暵坎河水西来者少则芦泉
 诸水独行大清之渠以会沙湾诸流故今所谓大清
 河者第得汶之首尾而实以东平诸泉由济故渎入
 海盖亦不得专谓之汶矣(海上盐舟至泺口由大清/河而上南至东平西至张)
 (秋故大清/谓之盐河) 于慎行曰汶水由东平北流合北济故
 渎以入于海泗水由曲阜南流合南济故渎以入于
 淮此水经故道也自元宪宗七年(宋理宗/季年)济倅毕辅
卷三 第 17b 页 WYG0067-0048d.png
 国始于冈城之左作斗门遏汶流至任城入泗以饷
 宿蕲戍边之众谓之引汶入济此冈城坝所由始也
 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运不通自任城开渠达
 于安山(凡百五/十里)为一闸于奉符(即冈/城坝)以导汶水入洸
 为一闸于兖州(即金/口坝)以遏泗水会洸合而至任城会
 源闸南北分流此天井闸所由始也二十六年用寿
 张尹韩仲晖言复自安山西南开河由寿张西北至
 东昌临清直属御漳(凡二百五十里/建闸三十有一)谓之引汶绝济
卷三 第 18a 页 WYG0067-0049a.png
 此会通河所由始也明初河决原武会通河塞永乐
 九年命尚书宋理等浚其故道遏汶水全流南出汶
 水之西(筑坝于东平戴/村横亘五里)入于南旺(南旺最为高阜而/河身跨焉在汶上)
 (县西三十里济/宁州北八十里)分而为二六分北流以达御漳(入/海)
 分南流以接沂泗(入/淮)此南旺所由分也(比旧河北徙/几二十里又)
 (于戴村北留坎河口溢则决之以入海涸则塞/之以济运由是汶水不复入洸而会通河复矣)然当
 会通初开未受河患安流者百年至正统景泰以后
 河往往决祥符黄陵诸口横贯张秋运渠东流入海
卷三 第 18b 页 WYG0067-0049b.png
 而运受河患于北于是徐有贞刘大夏相继治之此
 张秋决河所由平也正德嘉靖以后往往决曹单诸
 口直贯鱼台塌场口东南入淮而运受河患于南于
 是盛应期朱衡相继治之遂于昭阳湖东岸(夏镇至/留城)
 开渠百四十里以避河水之险而运道始安此夏镇
 新河所由成也总之漕在东省出入郡境十居其七
 而沂泗汶洸诸水(汶之支为洸/泗之合为沂)挟百八十泉之流互
 相输转以入于运自金口堰修而泗水尽入于漕戴
卷三 第 19a 页 WYG0067-0049c.png
 村堰修而汶水尽入于漕张秋功成而河之北决塞
 夏镇功成而河之南道徙故漕之利在汶与泗其要
 害在河 茅瑞徵曰汶水西流其𫝑甚大而元人于
 济宁分水遏汶于冈城非其地矣每遇水𤼵西奔坎
 河洸流益微运道或壅故元时会通岁漕不过数十
 万至明朝于戴村遏汶南旺分水而汶始以全流济
 运矣(此用老人/白瑛计) 兖州府志临清而北卫水之流盛
 徐沛而南河水之流盛惟自临清南历张秋南旺济
卷三 第 19b 页 WYG0067-0049d.png
 宁以至茶城数百里赖汶泗沂洸诸泉之水以济(程/敏)
 (政曰泗沂洸汶之水毕会/于济宁而分流于南北) 王樵曰今漕挽之道南
 自淮阴北抵海口计三千馀里而山东泉水之通运
 河者不过汶泗诸流当河之未南徙也以汶泗诸流
 济三千馀里而未尝不足及河之决而入运河也不
 忧其泛滥则虞其淤塞虽有山东诸泉不复为运河
 之利何也盖黄河未来运道命脉全赖诸泉故当时
 建闸筑堰以节宣之尺寸之水尽为漕用黄河既来
卷三 第 20a 页 WYG0067-0050a.png
 而运道不资于泉故泉政日弛泉流日微或为豪强
 所侵或为砂砾所塞譬犹人身精神爱养则常盈耗
 散则随竭无足怪也 明初山东转漕全倚汶水济
 运原不资于黄河说者谓引黄济漕如延盗入室正
 统中河决荥阳至阳谷入漕河溃沙湾入海景泰中
 徐有贞塞治乃分流自兰阳东至徐入漕河以疏杀
 之而河始合于漕正德以后黄流益盛当其漫溢济
 汶诸水皆从之入海而会通辄水冲沙阏于是治运
卷三 第 20b 页 WYG0067-0050b.png
 难而治河益难矣先时自淮达济广置诸防政恐黄
 河冲入为害今徐洪以下反专恃河为运及水不至
 则开浚以引之挑浅筑堤岁无宁曰呜呼可无长策
 哉(辑诸/家说)
 
 
 
 禹贡长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