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一
卷一 第 1a 页 WYG0812-0596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墨池编卷一      宋 朱长文 撰
  字学门
   汉许慎说文序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
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
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
卷一 第 1b 页 WYG0812-0596d.png
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
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
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
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
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
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
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
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书
卷一 第 2a 页 WYG0812-0597a.png
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
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
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
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
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
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
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
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
卷一 第 2b 页 WYG0812-0597b.png
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
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
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
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而古文由此绝矣(徐锴曰王僧虔云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系云阳狱增减大篆去其繁)
(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班固云谓/施之于徒隶也即今之隶书而无点画附仰之势)自尔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
卷一 第 3a 页 WYG0812-0597c.png
(徐锴曰按汉书注虫书即鸟书以书/幡信首象鸟形即下云鸟虫是也)五曰摹印(萧子良/以刻符)
(摹印合为一体徐锴以为符者竹而中剖之字形半分/理应别为一体摹印屈曲缜密则秦玺文也子良误合)
(之/)六曰署书(萧子良云署书汉高六年萧何所定以题/苍龙白虎二阙羊欣云何覃思累月然后)
(题/之)七曰殳书(徐锴曰书于殳也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八曰隶书汉兴有
草书(徐锴曰按书传多云张并作草又曰齐相杜探作/据说文则张并之前已有矣萧子良云藁书者董)
(仲舒欲言灾异藁草未上即为藁书藁书者草之初也/史记上官夺屈原藁草今云汉兴有草知所言藁草是)
(创草非/草书也)尉律(徐锴曰尉律/汉律篇名也)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
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
卷一 第 3b 页 WYG0812-0597d.png
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
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苍颉读者张敞从
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
之孝平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
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苍颉已下
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
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
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
卷一 第 4a 页 WYG0812-0598a.png
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
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徐锴曰李斯虽改史篇为/秦篆而程邈复同作也)四曰佐
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
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
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
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
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
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
卷一 第 4b 页 WYG0812-0598b.png
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諠称秦之隶书为苍颉
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
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
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
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
例之条怪旧执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至妙究洞圣人
之微旨又见苍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
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
卷一 第 5a 页 WYG0812-0598c.png
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
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已私
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
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
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
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说将以理群
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徐锴曰旨即意旨字/旨者美也多通用)分别部
居不相杂用(徐锴曰分部相/从自许始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
卷一 第 5b 页 WYG0812-0598d.png
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
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宋徐铉校定说文表
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子
食邑五百户臣徐铉奉直郎守袐书省著作即直史馆
臣句中正翰林书学臣葛湍臣王惟恭等奉诏校定许
慎说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万六百馀字圣人之旨
盖云备矣稽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则文字为之大辂
卷一 第 6a 页 WYG0812-0599a.png
载籍为之六辔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物之功与
造化均不可忽也虽复五帝之后改易殊体六国之世
文字异形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本及暴秦苛
政散隶聿兴便于末俗人竞师法古文既绝讹伪日滋
至汉宣帝时始命诸儒修苍颉之法亦不能复故光武
时马援上疏论文字之讹谬其言详矣及和帝时申命
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博访
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
卷一 第 6b 页 WYG0812-0599b.png
而隶书行之已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
反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至于六籍旧文相承
传写多求便俗渐失本原尔雅所载草木鱼鸟之名肆
意增益不可观矣诸儒传释亦非精究小学之徒莫能
矫正唐大历中李阳冰篆迹殊绝独冠古今自云斯翁
之后直至小生此言为不妄矣于是刋定说文修正笔
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然颇排斥许氏自为臆说夫以
师心之见破先儒之祖述岂圣人之意乎今之为字学
卷一 第 7a 页 WYG0812-0599c.png
者亦多从阳冰之新义所谓贵耳贱目也自唐末丧乱
经籍道息皇宋膺运二圣继明人文国典灿然光被兴
崇学校登进群才以为文字六艺之本固当率由古法
乃诏取许慎说文解字精加详校垂宪百代臣等愚陋
敢竭所闻盖篆书湮替为日已久凡传写说文者皆非
其人故错乱遗脱不可尽究今以集书正副本及群臣
家藏者备加详考有许慎注义序例中所载而诸部不
见者审知漏落悉从补录复有经典相承傅写及时俗
卷一 第 7b 页 WYG0812-0599d.png
要用而说文不载者承诏皆附益之以广篆籀之路亦
皆形声相从不违六书之义者其间说文具有正体而
时俗讹变者则具于注中其有义理乖舛违戾六书者
并序列于后俾夫学者无或致疑大抵此书务援古以
证今不徇今而违古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
金石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又许慎注解词简义
奥不可周知阳冰之后诸儒笺述有可取者亦从附益
犹有未尽则臣等粗为训释以成一家之书说文之时
卷一 第 8a 页 WYG0812-0600a.png
未有反切后人附益互有异同孙愐唐韵行之已久今
并以孙愐音切为定庶夫学者有所适从食时而成既
异淮南之敏县金于市曾非吕氏之精尘渎圣明若临
冰谷谨上
 朱长文曰徐常侍处乱离之间研精字学适从盛旦
 遂成其志可谓美矣至其谓李阳冰以师心之见而
 破先儒之祖述何其拘邪故其书多守许氏旧说罕
 所更定者以此也
卷一 第 8b 页 WYG0812-0600b.png
   晋江式论书表
臣闻庖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
彩古史苍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
结绳用书契以纪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
则万品以明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
殊苍氏矣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盖
是苍颉之遗法也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
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孔子修六经左丘明
卷一 第 9a 页 WYG0812-0600c.png
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其后士国殊轨文字
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
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母敬作博学
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于是秦烧
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由
此息矣隶书者始皇时狱吏下邽人程邈附于小篆所
作也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故秦有八体汉兴有
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
卷一 第 9b 页 WYG0812-0600d.png
字不正辄举劾焉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形画虽无
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
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又诏侍中
贾逵修理旧文殊异艺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
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许慎古学之师也后慎嗟时人
之好奇叹俗儒之穿凿惋文毁于凡誉痛字败于庸说
诡更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
各有部居包括六艺集群书之诂评释百代诸子之训
卷一 第 10a 页 WYG0812-0601a.png
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
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
最可得而论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
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刋载五经题目书楷法
多是邕书也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
献篆无出邕者魏初博士清河张缉著埤仓广雅古今
字诂究诸埤广掇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许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陈留邯郸
卷一 第 10b 页 WYG0812-0601b.png
淳亦与缉同时博闻古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
书精究义理有名于缉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
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炳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
而古字少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顗二家并号能篆
当时台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得传之子孙世
称其美晋世义阳王典词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五卷
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
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
卷一 第 11a 页 WYG0812-0601c.png
澄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使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
文字与兄更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皇魏承百王
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象谬错隶体
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造巧谈辨士以意而说炫惑于
时难以釐改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辨小兔为䨲神虫
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
石经三字也夫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
垂后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
卷一 第 11b 页 WYG0812-0601d.png
名又曰述而不作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皆言遵循旧
文而不敢穿凿也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
从父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之篆法仓雅之言说文之
谊当时并收曾祖善誉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
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也世祖太
延中皇风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
五世传掌之书古文篆八体之法时蒙裒录叙列于儒
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暨臣闇短识浅学庸肤薄渐渍
卷一 第 12a 页 WYG0812-0602a.png
家风有忝无显但逢时来思出愿外得承泽云津厕沾
濡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既竭愚
短欲罢不能是以敢籍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
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采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
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
将方言通俗文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
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以类编联文无重复统
为一部其古籀奇字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
卷一 第 12b 页 WYG0812-0602b.png
别诂训假借之义宜各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
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
观而同文字之域典书秘书所颁之书乞垂敕给并学
士五人尝习文字助臣披览书生五人专令抄写赴中
书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许议疑隐庶无纰谬所撰
名目伏听明旨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分书
史也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问式于是撰
书集字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篇大体依许氏说文为
卷一 第 13a 页 WYG0812-0602c.png
本上篆下隶
  古今文字志录目
   上卷古书三十六种
    龙书  古文篆 象形篆 缪书
    鸾凤书 蝌斗书 龟书  十二时书
    倒薤书 虎书  鸟书  鱼书
    填书  大篆  募篆  殳书
    小篆  仙人篆 麒麟书 尚方大篆
卷一 第 13b 页 WYG0812-0602d.png
    虫书  刻符书 署书  藁书
    隶书  金错书 蚁脚书 偃波书
    垂露书 悬针书 草书  飞白
    虬书  行书  楷书  芝英书
  古今字学(二十七家一百四/十七人书势五家)
   中卷秦汉共六十人
    李斯  程邈  胡毋敬 赵高
    张敞  严延年 史游  司马相如
卷一 第 14a 页 WYG0812-0603a.png
    孔光  爰礼  扬雄  汉武帝
    刘白  陈遵  杜林  刘睦
    卫宏  刘党  曹喜  杜度
    王次仲 班固  徐干  贾鲂
    贾逵  左姫  许慎  崔瑗
    唐综  曹寿  崔寔  尹
    罗晖  赵袭  张超  皇甫规
    李巡  蔡邕  张芝  苏班
卷一 第 14b 页 WYG0812-0603b.png
    刘德升 师宜官 姜珝  梁宣
    张邕  梁鹄  张弦  张彭祖
    毛弘  左伯  苏林  邯郸淳
    韦诞  张相  杜恕  诸葛融
    韦熊  韦弘  郭伯道 诸葛瞻
   下卷魏吴晋宋齐梁陈共八十七人
    魏武帝 钟繇  钟会  胡昭
    吴大帝 孙皓  皇象  张昭
卷一 第 15a 页 WYG0812-0603c.png
    晋元帝 司马攸 张缉  来敏
    何曾  傅玄  陈畅  杨肇
    岑泉  张弘  朱音  辛旷
    杜预  满爽  杨经  卫觊
    吕忱  卫瓘  卫恒  卫宣
    郗愔  江伟  郗超  李韫
    向泰  裴邈  王导  阮咸
    索靖  裴兴  羊固  辟闾训
卷一 第 15b 页 WYG0812-0603d.png
    张炳  庾亮  庾翼  嵇康
    张越  羊悦  荀舆  王廙
    李矩  李式  王洽  刘伶
    王濛  卫夫人 李厥  王恬
    刘邵  王旷  王羲之 谢安
    阮籍  王修  王循  王凝之
    桓温  任静  桓玄  王献之
    宋文帝 羊欣  谢灵运 萧思话
卷一 第 16a 页 WYG0812-0604a.png
    齐高帝 武帝  丘道护 王僧虔
    梁武帝 简文帝 元帝  邵陵王
    庾肩吾 陶弘景 萧子云
    陈文帝 沈君理 僧智永 僧智果
   唐颜真卿干禄字书序
史籀之兴备存往制笔削所误抑有前闻岂惟豕上加
三盖亦马中阙五逮斯以降舛谬实繁积习生常为弊
滋甚元孙季父故秘书监贞观中刋正经籍因录字体
卷一 第 16b 页 WYG0812-0604b.png
数纸以示雠校楷书当代共传号为颜氏字样怀铅是
赖汗简攸资时讹顿迁岁久还变后有群书新定字样
是学士杜延业续修虽稍增加然无条贯或应出而靡
载或诡众而难依且字书源流起于上古自改篆行隶
渐失本真若总据说文便下笔多碍当去其太甚使轻
重合宜不揆庸虚久思编辑顷因閒暇方契宿心遂参
校是非较量同异其有义理全僻罔弗毕该点画小亏
亦无所隐勒成一卷名曰干禄字书以平上去入四声
卷一 第 17a 页 WYG0812-0604c.png
为次(每转韵处/朱点其上)具言俗通正三体(大较则有三体/非谓每字总然)偏旁
同者不复广出(谓悤殳氏回旧/召之类是也)字有相乱因而附焉(谓/形)
(彤冗究椲祎/之类是也)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
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
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若须/作文)
(言及选曹铨试兼/择正体用之尤佳)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
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进古考试理宜必遵正体明经/对策务合经注本文碑书多作)
(八分任例/循旧则也)有此区别其故何哉夫筮仕观光惟人所急
卷一 第 17b 页 WYG0812-0604d.png
循名责实有国恒规既考文辞兼详翰墨升沈是系安
可忽诸用舍之间尤须折衷目以干禄义在兹乎绠短
汲深诚未达于涯涘歧多路惑庶有归于适从如曰不
然请俟来哲
   唐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
阳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即美矣惜其
未有点画但偏傍模刻而已缅想圣达立制造书之意
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
卷一 第 18a 页 WYG0812-0605a.png
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
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鬓眉口
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
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
通三才之气象备万物之情状者矣尝痛孔壁遗文汲
冢旧简年代浸远谬误滋多蔡中郎以礼同丰李丞相
将束为宋鱼鲁一惑泾渭同流学者相承靡所迁复每
一念至未尝不废食雪泣揽笔长叹焉天将未丧斯文
卷一 第 18b 页 WYG0812-0605b.png
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皇唐圣运逮兹八叶天生剋
复之主人乐维新之令以淳古为务以文明为理钦若
典谟畴咨故实诚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为
不刋之典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仰明
朝之洪烈法高代之盛事死无恨矣阳冰年垂五十去
国万里家无宿舂之储出无代步之乘仰望紫极远接
丹霄若溘先犬马此志不就必将负于圣朝是长埋于
古学矣大夫衔命北阙抚宁南方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卷一 第 19a 页 WYG0812-0605c.png
伏承处分令题简牍及到主人寒天已暮闇烛之下应
命书之霜深笔冷未穷体势倘归奏之日一使闻天非
小人之已务是大夫之功业可否之事伏惟去就之阳
冰再拜
   唐唐玄度论十体书
古文黄帝史苍颉所造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观察众
象而为古文暨嬴氏之代法务径捷隶书是兴古文殆
绝汉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尚书论语孝经皆蝌斗文
卷一 第 19b 页 WYG0812-0605d.png
字是也又河内女子坏老君屋得古文二篇乃书之秦
誓顾命也或绝尘之客高蹈远游深岩邃谷丹经秘诀
往往遇之今之所传是其遗文也
大篆周宣王太史史籀所造始变古文著大篆十五篇
秦焚诗书唯易与此篇得全逮王莽之乱此篇亡失建
武中曾获九篇章帝时王育为作解说所不通者十有
二三暨晋世此篇都废今略传字体而已
八分后汉章帝时上谷王次仲所造以古书字形少波
卷一 第 20a 页 WYG0812-0606a.png
势乃作八分楷法始有楷法也其后师宜官蔡邕梁鹄
善之故蔡邕劝学篇云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
小篆秦丞相李斯所造妙于篆法乃删改史籀大篆而
为小篆其铭题钟鼎及作符玺至今用焉为楷隶之祖
乃不易之轨也书曰作谟作则其斯之谓也今相承或
谓之玉箸篆
飞白汉灵帝饰理鸿都门时陈留蔡邕所撰圣皇篇待
诏门下见役工以垩帚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书
卷一 第 20b 页 WYG0812-0606b.png
汉末魏初并以题署宫阁后有张敬礼者隐居好学独
师邕遂备极其妙
倒薤篆仙人务光辞汤之禅隐于清冷之陂植薤而食
清风时至见叶交偃象为此书以写太上紫经三卷光
遂远游时有得此者因传焉
散隶晋黄门郎卫巨山所作祖觊父瓘皆虫篆草隶著
名巨山幼得其法又创造散隶体及著四体书势古今
并皆法之
卷一 第 21a 页 WYG0812-0606c.png
悬针后汉章帝建初中秘书郎曹喜所造喜工篆隶著
名尤善垂露之法后代行之用此以书题五经篇目
鸟书周史官史佚所撰粤在文代赤雀集户降及武朝
丹鸟流室今鸟书之法是写二祥者也用此以书题幡
者取其飞腾轻疾耳一说鸿燕有去来之信故象之也
垂露汉曹喜所造喜以工篆闻于京师章帝见而善之
又作垂露法字如悬针而势不纤阿那若浓露之垂蔡
邕劝学篇云扶风曹喜建初称善是也
卷一 第 21b 页 WYG0812-0606d.png
   唐韦绩纂五十六种书
自三皇已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类象
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
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大文一曰象形日月是也二曰
指事上下是也三曰谐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
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又云字有
五易苍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隶
书汉代作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
卷一 第 22a 页 WYG0812-0607a.png
殳书传信并大小篆为八也后汉东阳公徐安子搜诸
史籀得十二时书皆象形也又加二十三体共定五十
有六种列之于后云
一龙书太昊庖羲氏获景龙之瑞作龙书
二穗书炎帝神农氏因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作穗书
用颁时令
三篆书黄帝时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云书黄帝时卿云常见郁郁纷纷作云书
卷一 第 22b 页 WYG0812-0607b.png
五鸾凤书少昊金天氏作鸾凤书以鸟纪官文章衣服
取以为象
六科斗书因有科斗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
颛顼高阳氏所制
七人书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象仙人形车服书器皆
为之
八龟书轩辕氏因灵龟负图作龟书
九钟鼎书夏后氏作钟鼎形为篆
卷一 第 23a 页 WYG0812-0607c.png
十倒薤书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篆
十一虎书周文王史佚作有虎不害人名曰驺虞因兹
作也
十二鸟书周文王赤雀衔书集户武王丹鸟入室以纪
祥瑞故作鸟书
十三鱼书周武王因素鳞跃舟所作也
十四填书周之媒氏所作魏韦诞用题宫阙时王廙王
隐皆嗜此体
卷一 第 23b 页 WYG0812-0607d.png
十五大篆周宣王史籀所作也
十六复篆亦史籀所作也武帝时用题建章宫阙因大
篆而重复之
十七殳书百氏所职文记笏武记殳因而制之铭鼎象

十八小篆周时所作汉武帝汾阴鼎所存也
十九仙人篆古之所有李斯善辨其文字改为象形
二十麒麟书鲁哀公十三年西狩获麟仲尼反袂拭面
卷一 第 24a 页 WYG0812-0608a.png
叹吾道终穷弟子为素王纪瑞因制书焉
二十一转宿篆宋司马以荧惑退舍所作象莲花未开

二十二蚕书鲁秋胡妻浣蚕所作也
二十三傅信鸟迹书六国时书节为信象鸟形也
二十四细篆李斯摸写皇碑序皆用此体
二十五篆书秦李斯删古文始皇以祈祷登名山皆斯
书也
卷一 第 24b 页 WYG0812-0608b.png
二十六刻符书鸟头云脚体秦李斯赵高皆善之用题
印玺
二十七古隶书秦程邈系狱中十年变大篆而作献始
皇始皇嘉之释罪拜侍御史名徒隶之书今为八体
二十八徒隶书徒隶之书因程邈幽囚为之
二十九署书汉萧何所作用题苍龙白虎二阙
三十藁书草行之交也汉董仲舒欲言灾异主父偃窃
而奏之晋卫瓘索靖善之亦云相间之用者也
卷一 第 25a 页 WYG0812-0608c.png
三十一气候直时书汉文帝圉令蜀郡司马长卿采日
辰之禽屈伸其体升伏其势象四时为书也
三十二芝英书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书也(一说云/汉武临)
(朝有灵芝三本植于/前殿又云述芝英书)
三十三灵芝书汉武时有灵芝三茎植于殿前遂歌灵
芝房之曲因述又名英芝
三十四金错书古之钱名周之泉府汉之铢两刀布所
制也(一说以铭金石/故谓之金错)
卷一 第 25b 页 WYG0812-0608d.png
三十五上方大篆程邈所述后人饰之为此法
三十六鹄头书与偃波书俱诏版所用汉家尺一之简
是也
三十七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纹谓之偃波
三十八蚊脚书尚书诏版用之其字体侧纤垂下有似
蚊脚因而为名
三十九垂露篆汉章帝曹喜所作也
四十悬针篆亦曹喜所作也用题五经篇目有若针锋
卷一 第 26a 页 WYG0812-0609a.png
因而名之
四十一章草书汉杜伯度援藁所作因章帝好名故号
韦诞谓之草圣
四十二飞白书汉蔡邕侍诏见门下吏垩帚因成字所

四十三一笔书汉弘农张芝临池所作其状崎岖有循
环之趣
四十四八分书汉灵帝时上谷王次仲所作魏钟繇谓
卷一 第 26b 页 WYG0812-0609b.png
之章程书
四十五蛇书鲁人唐综当汉魏之际梦蛇绕身寤而作

四十六行书正书之小伪也魏钟繇谓之行押书
四十七散隶书晋卫恒所作迹同飞白也
四十八龙爪书晋王羲之所作也
四十九藁书及行隶书魏钟繇变此羲献重焉
五十晋二王重变行隶及藁体为八体书
卷一 第 27a 页 WYG0812-0609c.png
五十一草书晋王羲之饰古亦甚善
五十二虎爪书王僧虔拟龙爪所作
五十三鬼书宋世元嘉中京口有人震死臂上有似篆
八分也
五十四外国胡书阿马鬼魅王之所授其形似小篆
五十五天竺书梵王所作涅槃所谓四十二章经是也
五十六花书河东山胤所作
 朱长文曰所谓五十六种书者何其纷纷多说邪彼
卷一 第 27b 页 WYG0812-0609d.png
 皆得于传闻因于曲说或重复或虚诞未可尽信也
 学者惟工大小篆八分楷章行草为法足矣不必究
 心于诸体尔
   唐林罕小说序
罕长兴二年岁在戊子时年三十有五疾病踰时閒坐
思书之点画莫知所以乃搜阅今古篆隶始见源由旋
观近代已来篆隶多失始则茫乎不知终则惜其错误
欲求端正将示同人病间有事其志不遂至明德二年
卷一 第 28a 页 WYG0812-0610a.png
乙未复病迄于丁酉冬不瘳病中无事得遂前志与大
理少卿赵崇祚讨论成一家之书昔孔安国尚书序云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
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贾耽镇滑州时作偏旁字原序云
降及夏殷通谓之古文至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
五篇与古文小异七国分裂篆与古文随其所尚始皇
兼并海内丞相李斯遂收拾遗逸作苍颉七章中车府
令赵高作爰历七章太史胡毋敬作博学七章并约籀
卷一 第 28b 页 WYG0812-0610b.png
文篆体转工世即谓之小篆属秦政滋烦人趋简易故
军正程邈变古文大小篆作隶书然书之所兴莫定何
代隶之所起始自秦时篆者取虫篆之形隶者便徒隶
之用汉初有书师以隶合小篆为五十五章教于乡里
平帝元始中徵通书会京师者百有馀人方立小学之
科扬雄采掇其可用者作训纂八十九章至东汉班固
加十三章共一百二章二千一百二十字虽群书并载
而目录不分惟太尉祭酒许慎取其形类作偏傍条例
卷一 第 29a 页 WYG0812-0610c.png
十五卷名之曰说文颇有遗漏吕忱又作字林五卷以
补其缺洎三国之后历晋魏陈隋隶书盛行篆书殆将泯
灭至唐将作少监李阳冰就许氏说文复加刋正作三
十卷今之所行者是也其时复于说文篆字下便以隶
书照之名之字统开元中以隶体不定复隶书字统下
录篆文作四十卷名曰开元文字自此隶体始定矣兼
改古文尚书及无平不陂字即其类也先已有九经音
义及切韵玉篇行焉大历中司业张参作五经文字三
卷一 第 29b 页 WYG0812-0610d.png
卷凡一百六十部其序略云以类相从务于易了不必
旧诀自非经典文义之所在虽切于时略不集录以明
为经不为字也开成中唐玄度以五经文字有所不载
复作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凡七十六部其序略云有偏
傍上下本所无者纂为杂辨部以统之然九经所有之
字即加训切况是隶书莫知篆意其字注解或云说文
者即前来两说文也或云石经者即蔡邕于国学所立
石经也或云隶省者即隶减也唐立石经乃蔡邕之故
卷一 第 30a 页 WYG0812-0611a.png
事也周礼保氏掌养国子以道教之六书谓象形指事
会意谐声转注假借六者造字之本也篆虽一体而隶
变数般篆隶即兴讹舛相错非究于篆无由晓隶六书
者非止著一意而属一字一字之内有占六书二三四
者大都造字皆包含六意字有正者倒者横而在上中
下者竖而在左右中者向者背者并者重者顺者逆者
左者右者俯者仰者横坼而里别字者竖开而夹别字
者有一字成者有全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合成者有省
卷一 第 30b 页 WYG0812-0611b.png
二字三字四字合成者隶书有不抛篆者有全违篆者
有减篆者有添篆者有篆隶同文者在篆体则可辨变
隶体则多有义异而文同篆亦有之今悉解之于后文
此不同例俗有隶书赋者假托许慎为名颇乖经史据
颜氏家训云斯实陶先生弟子杜道士所为大误时俗
吾家子孙不得收写又有今古隶书端字决疑赋更不
经于隶书赋当今之世不可学之又有文下作子为学
更旁作生为苏凡数十百字谓之野书唐有敕文明加
卷一 第 31a 页 WYG0812-0611c.png
禁断今往往见之亦不可辄学颜真卿撰干禄字书一
卷每一字作三般即注云上正中通下俗既立标题合
有褒贬全无与夺亦无取焉其道书鬼书天篆章草八
分飞白破体行书无益于字此亦不录篆隶有笔力遒
健字势妍丽斯乃意巧之人临文改易或参差之长短
之屈曲之拗戾之务于奇怪以媚一时后习之人性有
利钝致与元篆隶不同盖病由此起今之学者但能明
知八法洞晓六书道理既全体格自实亦何必踵欧虞
卷一 第 31b 页 WYG0812-0611d.png
褚柳之惑乱哉罕今所篆者则取李阳冰重定说文所
隶者则取开元文字虽知鲁钝不失源流所贵讲说皆
有依凭点画自无差误杜征南注左氏春秋以经杂传
谓之集解何都尉论语序云今集诸家之善亦谓之集
解罕以隶书解于篆字之下故效之亦曰集解今以说
文浩大备载群言卷轴烦多卒难寻究翻致懵乱莫知
指归是以剪截浮辞撮其机要于偏傍五百四十一字
各随字训释或有事关造字者省而难辨者须见篆方
卷一 第 32a 页 WYG0812-0612a.png
晓隶者虽在注中亦先篆后隶各随所部载而明之其
馀形声易会不关造字者则略而不论其篆文下及注
中易字便以隶书为音如稍难者则纽以四声四声不
足乃加切韵使学者简而易从涣然冰释如说文中已
十得其八九矣名之曰林氏字源编小说古人穷困湮
厄而述作兴罕也卧疾数年饱食终日思有开悟贻厥
将来非欲独藏私家实冀遍之天下乃手书刻石期以
不朽一免传写之误二免翰墨之劳或有索之易为脱
卷一 第 32b 页 WYG0812-0612b.png
本审篆隶无纤毫之失质人神无愧耻之心古今所疑
坦然明白如其漏略以俟君子
   宋句中正三字孝经序
臣闻在昔汉氏营求坠典绍隆儒雅矫正人伦坦王道
于甚夷补帝载之将坏献书辟路蠹简复编百年之间
六艺渐备爰徵博士传业诸生肇以烬馀始于口占逮
移简礼文兼隶古而一经旨义章句数家虽讲解不停
矛盾胶固各从师授勿辨是非自武帝而及熹平仅更
卷一 第 33a 页 WYG0812-0612c.png
数世驳杂滋甚异端蜂起台馆纳赂为改漆书俾类私
家所傅局愚古道无据议郎蔡邕张驯韩说党溪典光
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太史令单飏等奏希正
定乃以古篆隶参配相检邕自书丹就金石刻列诸庠
序励于学徒巨细息疑人争观写接车连骑充溢康衢
慨后世故陵迟事随磨灭至于唐室万不一存(西京杂/记云贞)
(观中秘书监魏徵详验汉蔡邕三字石经数段尝有永/泰中相国马孙上字太祖藏得榻本数纸有开元字印)
(即唐玄宗图书之印跋尾有苏许公姚梁公名至建中/二年内史宋游环建昌令茹兰芳等跋尾有榻本存焉)
卷一 第 33b 页 WYG0812-0612d.png
(今所书文/字并准之)或曰曷谓一字而骈三乎盖以书通假借形
同而义异互字音读理则殊贯是用交相参订示以适
(中仲古/吉之类)非务笔精而尚奇怪也臣耽玩篆隶习以性
成惜兹高古忽失轻捐虽提耳于未闻特罪言于僻处
后进曹子必瞢本根旁求遗逸稍析沦胥乃得旧传古
文孝经(陆氏释文云旧有古文孝经开元实录刘子玄/云古孝经出孔壁其语详正无俟商㩁又李士)
(训记异曰大历初霸上耕得石函绢素古文孝经初传/李白受李阳冰尽通其法皆二十二章今本亦如之与)
(今文小异/旨义无别)以诸家所传古文比类会同(尚书蔡邕石经/瞿令闻卫包裴)
卷一 第 34a 页 WYG0812-0613a.png
(光远林/罕等集)依开元中刘子玄司马贞考详今文十八章小
有异同亦以不取约秦许斯蔡篆文及汉魏刻石隶字
(蜀文翁讲堂柱上钟会书范巨卿碑蔡邕石经三字榻/本篆书今谓之八分者是也知今之八分即古之隶书)
(明/矣)相配而成莫不考古之文行秦之字注汉之制执唐
之议谅摭实之典故补黉序之缺遗挥洒丹毫淳风穆
沕永于镌勒庶将来有以见我圣宋文变及道跻三代
迈两汉也尚书屯田郎中直昭文馆臣句中正谨上
   宋僧梦英十八体书
卷一 第 34b 页 WYG0812-0613b.png
古文者黄帝苍颉所作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
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采众美合而为字故曰古
文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自秦用小篆焚
烧先典古文绝矣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得古文
尚书自后随世变易又成数体矣
回鸾篆者史佚所作粤在文代赤雀集庭降及武朝丹
鸟流室今之此法显写二祥合草木鸟兽山川虫鱼飞
走动隐而成其字自后季世湮谢圣哲沦往唯史氏研
卷一 第 35a 页 WYG0812-0613c.png
精功争造化矣
雕虫篆者鲁秋胡妻所作秋胡随牒远仕荏苒三年鸣
垤有怀春居多思乘时閒玩集为此书亦云战笔书其
体遒律垂画纤长旋绕屈曲有若虫形其状似玄鸟优
游落花散漫矣
飞白书者后汉蔡邕所作汉灵帝嘉平年诏蔡邕作圣
皇篇成诣鸿都门进时方修饰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
成字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书汉末魏初宫阙多用此其
卷一 第 35b 页 WYG0812-0613d.png
体有二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萧子云飞白论云王
次仲飞而不白蔡伯喈白而不飞
薤叶篆者仙人务光所作务光辞汤之禅去隐清泠之
陂植薤而食清风时至见其稍偃则而为书以写太上
(阙/)经三卷见行于世其为状也若秋风远望寒云片
飞供世人学矣
璎珞篆者后汉刘德升所作因夜观星宿而为此法乃
存古之梗概考其规踪体类蝌斗而不真势同回鸾而
卷一 第 36a 页 WYG0812-0614a.png
宏远天假其法非学之功虽诸家之法尽殊而此书为
之首出后汉儒生悉皆学此
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
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酆定六书三曰
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汉
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
柳叶篆者卫瓘所作卫氏二世工书善数体又为此法
卷一 第 36b 页 WYG0812-0614b.png
其迹类薤叶而不真笔势明劲莫能传学卫氏与索靖
并师张芝索靖得张芝之肉卫瓘得张芝之筋故号一
台二妙
小篆者秦相李斯所作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
亦曰秦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
法其铭题钟鼎及符印至今用焉永昌等书即李斯之
小篆也
芝英篆者汉陈遵所作陈氏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之
卷一 第 37a 页 WYG0812-0614c.png
陈惊座昔六国各以异体之书潜为符信则芝英兴焉
秦焚古典其文煨灭在汉中叶武帝临朝爰有灵芝三
本植于殿前既歌芝房之曲又述芝英之书焉陈氏即
芝英之祖
龙爪篆者晋右将军王羲之曾游天台还至会稽值风
月清照夕止兰亭吟咏之末题柱作一飞字有龙爪之
形焉遂称龙爪书其势若龙蹙虎振拔剑张弩
悬针篆者汉章帝郎中扶风曹喜所作用题五经篇目
卷一 第 37b 页 WYG0812-0614d.png
抽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故曰悬针河洛遗诰云悬针
之书亦出曹喜小篆为质垂露为纪题署五经印其三
史以为楷则传芳千祀悬针即曹君为祖
籀文者亦史籀所作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
谓之史籀文七略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与孔
子壁中古文体俱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周宣王畋
猎而作今在陈仓人少攻学
云书者卫恒所作轩辕之代庆云常见其体郁郁纷纷
卷一 第 38a 页 WYG0812-0615a.png
为记职文字典取诸家象书品云卫恒书如摇华美女
舞对镜台笔动若凤张字张如云集莫能传学卫氏即
垂云之祖
填篆者周媒氏以仲春之月判会男女则以此书表信
往来及魏明帝使京兆韦仲将点定芳林苑中楼观王
廙王隐皆云字间满密故云填篆亦曰方填书至今图
书印记并用此书
剪刀篆者韦诞所作亦曰金错书本古之钱名周之泉
卷一 第 38b 页 WYG0812-0615b.png
府厥迹不存降兹以还其文可睹若汉之铢两新之刀
布今具存焉其为体状若丽匣盘龙新台舞凤自后史
游造其极焉
蝌蚪篆者其流出于古文尚书序费氏注云书有二十
法蝌蚪书是其一法以其小尾伏头似虾蟆子故谓之
蝌蚪昔鲁恭王坏孔子宅以广宫室得蝌蚪尚书又礼
记论语足数十篇皆蝌蚪文字
垂露篆者汉章帝令即中扶风曹喜所作以书章表奏
卷一 第 39a 页 WYG0812-0615c.png
事谓其点缀如轻露汉章帝尝重此书悬帐内谓言曹
喜之书如金盘泻珠风篁杂雨八法玄妙一字千金矣
 朱长文曰古之书者志于义理而体势存焉周官教
 国子以六书者惟其通于书之义理也故措笔而知
 意见文而察本岂特点画模刻而已自秦灭古制书
 学乃缺删烦去朴以趋便易然犹旨趣略存至行草
 兴而义理丧矣钟张羲献之徒以奇笔倡士林天下
 独知有体势岂知有源本惟颜鲁公作字得其正为
卷一 第 39b 页 WYG0812-0615d.png
 多虽与说文未尽合盖不欲大异时俗耳太宗尝敕
 徐铉校许慎书仁庙申命篆石经于太学欲矫伪而
 正天下之士苟安素习不能奉明诏意余素慕石经
 顾未能致窃欲历考籀篆本旨以古定隶近古便今
 又不得备见前代小学之说未敢轻举今次是书择
 以前儒论著及理者表于前庶学者不忘其本旨盖
 字必有象象必有意此不备耳
  笔法之一
卷一 第 40a 页 WYG0812-0616a.png
   秦李斯用笔法
秦丞相李斯曰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
得而闻矣自上古作大篆颁行于世但为世远人多不
详今斯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凡书非但裹结
流快终藉笔力轻健蒙将军恬笔经犹有简略斯更修
改望益于用矣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
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
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见矣斯善书自赵高已下咸见推
卷一 第 40b 页 WYG0812-0616b.png
伏刻诸名山碑玺铜人并斯之笔斯书秦望纪功石云
吾死后五百三十年间当有一人替吾迹焉(一本作九/百四十年)
   汉萧何蔡邕笔法
前汉相国萧何善篆籀与张子房陈隐等论笔道夫笔
者意也书者骨也力也通也塞也决也何为殿成覃思
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使秃笔常自为之后蔡
伯喈入嵩山学书于石室内得素书八角垂芒颇似篆
焉李斯并史籀等用笔势喈得之不餐三日唯大叫欢
卷一 第 41a 页 WYG0812-0616c.png
喜若对古人喈因读诵三年便妙达其理用笔颇异当
汉代善书者咸异焉喈自书五经于太学观者如市于
会稽作笔论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
后书之若绾閒务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先默坐静思
随意取拟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沈密若对人君则无不
善矣字体形势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
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鸟啄形若虫食木若利刀
戈若彊弓矢若水火若树云若日月纵横有象可谓书
卷一 第 41b 页 WYG0812-0616d.png

   魏钟繇笔法
魏钟繇见伯喈笔法于韦诞坐自拊胸尽青因呕血太
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繇苦求之不与及诞死繇令人
盗发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笔迹者界也流
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子会
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书未终尽学其字与人居
卷一 第 42a 页 WYG0812-0617a.png
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亡归每见万类
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然最妙八分也点如山颓摘如
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
女之入花林粲粲分明遥遥远暧者矣
   晋卫恒四体书势
卫恒字巨山少辟司空齐王府转太子舍人尚书郎秘
书丞太子庶子黄门郎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昔
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苍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卷一 第 42b 页 WYG0812-0617b.png
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书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
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
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考老是也六曰假
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
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以配为声也会意
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寿考也假借者
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
改及秦用篆书烧焚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
卷一 第 43a 页 WYG0812-0617c.png
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
古文谓之蝌蚪书汉世秘藏希得见魏初传古文者出
于邯郸淳恒祖敬侯为写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
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蝌斗之名遂效其形
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按
敬侯所书犹有髣髴古书者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
为上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谐其美愧不足以厕前
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
卷一 第 43b 页 WYG0812-0617d.png
黄帝之史沮诵苍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
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
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傅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
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曜其文天地乃位
粲美其章因声附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
臣而亏其傍云委蛇而上布星离披以舒光禾卉苯䔿
以垂颖山岳嵯峨而连冈虫起蛰而若动鸟似飞而未
扬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
卷一 第 44a 页 WYG0812-0618a.png
正循检规折矩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
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
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凤厉水清波漪
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
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聊观象以致思非言辞
之所宣
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
卷一 第 44b 页 WYG0812-0618b.png
异世谓之籀书者也及平王东迁诸侯力政家殊国异
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
罢不合秦文者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
谓小篆者或曰下邽人程邈为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
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
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
曰邈所定乃隶字也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
卷一 第 45a 页 WYG0812-0618c.png
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
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
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
文而异者三曰傅书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
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许氏撰
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
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
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
卷一 第 45b 页 WYG0812-0618d.png
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成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
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也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
为古今杂形然精密不如淳也邕作篆势曰字画之始因以
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巧妙入神或象龟
文或比龙鳞纡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
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击龙跃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
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
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杪者邪趋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卷一 第 46a 页 WYG0812-0619a.png
跂跂翾翾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近而视之
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
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
翰处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
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懿蕴作者之莫刋思字体之俯
仰举大略而论旃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
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
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
卷一 第 46b 页 WYG0812-0619b.png
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文小则方寸千
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
以佳酒讨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柎梁鹄乃益
为版而饮之酒侯其醉而窃其柎鹄卒以书至选部尚
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
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书也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
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
尉故惧而自缚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自效是以今
卷一 第 47a 页 WYG0812-0619c.png
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
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书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
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
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
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而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
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大行
于世作隶势曰鸟迹之变乃为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
易厥用既行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
卷一 第 47b 页 WYG0812-0619d.png
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
列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斜角趣或规旋矩折
脩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
落其间若钟簴设张庭燎飞烟崭岩崔嵯高下属连似
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
如心乱目眩奇姿谲诞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宰赐
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
睹将秘奥之不傅聊伫思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卷一 第 48a 页 WYG0812-0620a.png
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伯度
号称善作篇后有崔瑗崔寔亦皆称工杜氏结字甚安
而书体微瘦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弘农张伯英
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
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
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伯英弟文
舒者次伯英又有姜孟颖梁孔达田彦和及韦仲将之
徒皆伯英弟子有名于世然殊不及文舒也罗叔景赵
卷一 第 48b 页 WYG0812-0620b.png
元嗣者与伯英并时见称于西京而矜巧自与众颇惑
之故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馀河间张
超亦有名虽然与崔氏同州不如伯英之得其法也崔
瑗作草书势曰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
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时之多辟政之多权官事荒芜
剿其墨翰惟作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
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
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
卷一 第 49a 页 WYG0812-0620c.png
右望之若崎竦企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或黝黭𪑮𪐴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奋郁放逸生奇
忽凌邃惴慄若据槁临危旁点邪附似蜩螗挶枝绝笔
收势馀綖纠结若杜白揵毒缘巇螣蛇赴穴头没
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沮岸崩崖就而察之一画
不可移机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髣髴若斯
   晋王羲之笔阵图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
卷一 第 49b 页 WYG0812-0620d.png
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
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
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
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
尔昔宋翼常作此书翼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遂三年
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画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
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惊蛇之曲每作一戈如
百钧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铜铁钩每作
卷一 第 50a 页 WYG0812-0621a.png
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翼先来
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公墓遂得笔势论翼
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行书皆依此法若
欲学草书又别有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等虫蛇
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复用笔尔不使齐平大小一
等每作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
空中遥掷笔作草书亦须象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
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笔即直过惟有章
卷一 第 50b 页 WYG0812-0621b.png
草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系石波而已其系石
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其即钟公
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夫书先须引八
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羲
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后渡江北游名山比见
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
蔡邕石经书又之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
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
卷一 第 51a 页 WYG0812-0621c.png
尔时年五十有三或恐风烛奄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
之石室千金勿传非其人也永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

 朱长文曰旧本谓羲之尝渡江北游名山之许洛观
 碑据东晋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删去之凡
 事理不通者皆仿此
   晋王羲之笔势论
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
卷一 第 51b 页 WYG0812-0621d.png
古有之今述笔势论十篇开汝之性凡诸字势总立十
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审其舛谬撮其要实录其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测其本转笔者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
之法固难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故谓变其所
由堪愈膏盲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笔势论一篇贻子
藏之勿播于外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习精专形彰
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
其本此笔势可为家珍学者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
卷一 第 52a 页 WYG0812-0622a.png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审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一曰凡欲书时先乾研墨安笔水中研墨须调不得生
用生用即浸浔漫涩点笔之法只可大如菽麦也不宜
多点点多则不利横画之法不得缓缓则不紧竖牵之
法不得急宜卓把笔笔头先行笔管须卓立竖傍则曲
也倚竿之势亦须缓干戈形势头尾大小轻健妙好真
书如此行草任意
二曰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
卷一 第 52b 页 WYG0812-0622b.png
遍正其脚手二遍须形势三遍须稍令似本四遍加其
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涩如笔下未滑不可便休
三行两行临之惟取滑健为能勿计其遍数也
三曰平稳为本分间布置上下齐平均其体势大者促
之令小小者纵之令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
正若长舟之截江渚竖则直如冬笋之挺寒谷
四曰作点之法皆须磊磊如大石当衢路或如蹲鸦或
如蝌蚪或如瓜子凡此之类各禀其宜用之落竿之法
卷一 第 53a 页 WYG0812-0622c.png
峨峨若长松之倚溪也
五曰立人之法如鸟在柱首亻彳之类是也利脚之法
弯弯如角弓见鸟张焉为鸟是也急引疾牵如云中之
电还远之流是也
六曰日月白用等字之例中画不得触其右右又宜粗
中画之法远近宜均上下得所并须递相掩盖不可孤
露影象也一云勿令偏枯点画既匀自然妙矣
七曰用笔之法复有数势藏锋者大侧笔者乏抽笔者
卷一 第 53b 页 WYG0812-0622d.png
人态笔者必为憩笔者失矣息笔者逐逼蹙笔者于将
战笔者合舍蹶笔者或几翻笔者先光叠笔者时寺起
笔者不下打笔者广度
八曰擎不宜缓缓则钝磔笔不宜迟迟则失力复不宜
促促则欠润啄不宜斜斜则失势回角不宜峻峻则拙
二字合为一体者不宜宽宽则陋重者不宜长单者不宜
小复不宜大密胜疏短胜长也
九曰字体之形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轻重不相称也
卷一 第 54a 页 WYG0812-0623a.png
太密则似痾瘵缠身不能展舒过疏则似翔禽溺水诸
处皆慢伤长则似既死之虺腰间无力伤短则似已践
之蛙形丑而阔此为大忌
十曰学者有二种若拟仿学者要须似本缓缓临时定
其形势勿失规矩若拟自下要急者但少得形势复令
快健手脚轻便众据得所方圆大小各不触犯或一点
失所若美女无一目一画失所如壮士无一肱乐毅论
书法笔势俱备苟能得此自外皆能勿以难学而慢之
卷一 第 54b 页 WYG0812-0623b.png
也此作初成之时有丹阳僧求吾吾不复与也
   晋王羲之书论四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若乎银钩昔秦
丞相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无其骨蔡尚书入
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其
理者多近代以来多不师古缘情弃道才记姓名学不
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力自非通灵感
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
卷一 第 55a 页 WYG0812-0623c.png
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
子时复览焉要先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月九日收之
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要强者砚取煎涸新石润
涩相兼又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
角胶十年已上强如石者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然后静神摅思挥襟作之先学执笔若真书去头二寸
一分(一本云一/寸二分)若行草书去头三寸一分(一本云二/寸一分)
之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卷一 第 55b 页 WYG0812-0623d.png
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凡
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
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
若作蹙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若飘散离合如云中
别鹤遥遥然若作引戈如百钧弩发若作抽针如万岁
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弩筋节若作波如崩浪雷奔
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一云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丿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乀崩浪雷奔劲弩筋节)
卷一 第 56a 页 WYG0812-0624a.png
   又
夫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
者若执笔近不能竖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
笔远而急心前笔后者胜又有十一种结搆圆满如篆
法飘飏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
白耿介峙立如鹤头郁跋纵横如古隶书心存委曲每
为字各一象其形斯道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于上
虞制记
卷一 第 56b 页 WYG0812-0624b.png
 朱长文曰自三端之妙而两下段旧传右军所作后
 见张彦远要略以为卫夫人之辞然亦莫可考验也
   又
论曰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自非达人君子不可得而述
之夫书大须存意思予览李斯等论笔势又钟繇书法
皆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序而论之夫书字不用平直
不用调端先须用笔或偃或仰或欹或侧或大或小或
长或短凡作一字或似篆籀或如鹄头或如散隶或似
卷一 第 57a 页 WYG0812-0624c.png
八分或如虫食木或如流水态或如壮士利剑或似妇
人纤丽先搆筋力然后装束必须汪濊详雅起发齐密
疏阔相间每作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波抑而复曳每
作一字即须作数种意况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
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铁钩或上大如秆
槁或下细如针韭或转发似鸟飞或棱侧如流水作一
字横竖可连满一行直看媚态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
隐端用尖笔如落锋势无毫如尖笔势意况生举爽爽
卷一 第 57b 页 WYG0812-0624d.png
若神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皆须字字意别勿使
相同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
蹉跌不入必须坐书静思令意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
之始结思成矣然下笔不用急而须迟何也心是锋箭
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
是急止如鸟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皆须迟欲鸟之
脚大须急不急不有形势每书欲得十迟五急十曲五
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然后是书若直点急牵急裹此
卷一 第 58a 页 WYG0812-0625a.png
暂看似书久味无力又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
浸毫弱无势墨用松节研之久久不动弥佳矣
   又
晋王羲之旷之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
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
曰尔观用秘笔法否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拜
曰今籍而用之使待成人晚矣父遂与之不盈期月书
大进卫夫人语太常王荣曰此儿必见用笔诀也妾近
卷一 第 58b 页 WYG0812-0625b.png
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意因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
时书祭北郊文久乃更写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三十
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
而况人乎吾是天台文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
一体永和九年作笔阵图与子敬曰夫纸者城也笔者
主也水者兵也研者粮也恬者智也躁者形也大坐者
垒也调神者谋也轻者钲也重者鼓也心者刀也手者
骑也并以书之经纬夫笔墨皆强者然后可行若勾者
卷一 第 59a 页 WYG0812-0625c.png
似用干将之剑陆截犀革若曳者似六钧之弓夏服之
箭纵横若花开草野起复若云雾去来至于主客胜负
皆须姑息而后行之先作者主也后为者客也夫用笔
似安营似用槊调墨似调弓端箭点水似观象察色看
毫似砥刃合锋畜砚似甲楯舟航用纸似突骑屯聚出
入若由门户回转若摇旌旗挺发若号令齐整小大
若法律严明正直若纠察史官轻重若破贼会围结字
若献凯庙堂凡解如此可谓是书不然虚费纸笔终日
卷一 第 59b 页 WYG0812-0625d.png
屹屹何所成名(笔阵图语与前篇不同前云永/和十二年此题九年岁月亦异)
 朱长文曰晋史不云羲之著书言笔法此数篇盖后
 之学者所述也今并存于编以俟详择
   晋天台紫真笔法
天台紫真因及余曰子虽至于斯仍未至于斯若书之
器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似七宝之贵垂万古之名阳
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把笔低锋肇于本性
有体圆则润势疾则涩贵𦂳而劲忌险而峻内盈外虚
卷一 第 60a 页 WYG0812-0626a.png
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
静儆兹法也尽妙矣言讫直隐予遂镌石以为陈迹维
永和九年九月五日晋右将军王羲之记
   晋王羲之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唯钟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
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
也辞云何异人之挺发精传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
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飖远
卷一 第 60b 页 WYG0812-0626b.png
逝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霄而接行详其真体
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
骨抱筋含文包质没没汩汩若濛泛之落银钩耀耀晞
晞状扶桑之挂朝日或有飘飘骋巧势若自然包罗羽
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歘飞
凫而上征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或破真成草
散而能整养德俨如威而不猛发指冠而眦裂据纯钩
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
卷一 第 61a 页 WYG0812-0626c.png
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射雀目
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草草𦕈𦕈或连或绝如花乱飞
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蹶透嵩华兮不高踰悬壑
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
吁嗟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
永与两曜而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晋王羲之草书势
昔秦时诸侯争长简檄相傅望𤇺走驿以篆隶之难因
卷一 第 61b 页 WYG0812-0626d.png
求其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也其先出自杜氏以
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为兄弟
薄为庶息羊为仆隶目而叙之亦不失苍公观鸟迹之
措意耶但体有疏密意有倜傥或有飞走流注之势惊
竦峭绝之气滔滔閒雅之容卓荦跌宕之志百体千形
巧媚争呈岂可一槩而论哉皆古英儒之撮拨岂群小
曹吏之所为因为之状疾若惊蛇失道迟若渌水徘徊
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踞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
卷一 第 62a 页 WYG0812-0627a.png
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
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蛇之相
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
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婀娜如削
弱柳耸秀如袅长松婆娑而同舞凤宛转而似蟠龙纵
横如结联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绫炜炜晔晔奕奕
翩翩或卧而似侧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正断而还连若
白水之游群鱼丛林之挂腾猿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
卷一 第 62b 页 WYG0812-0627b.png
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巉岩若岭
血脉如泉文不谢于波澜义不愧于深渊传志意于君
子状款曲于人间盖略言其梗槩未足称其要妙焉
 朱长文曰张彦远以草书势为右军自叙按篇中云
 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乃在晋宋
 之后以此言之盖袁昂所作耳断非右军也
   唐僧怀素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𬈑鱼
卷一 第 63a 页 WYG0812-0627c.png
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日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
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蛟龙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古
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
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此篇本藏真/自作驾名李)
卷一 第 63b 页 WYG0812-0627d.png
(太白前人/已有辨證)
   唐太宗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
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
专精尔朕少时为公子频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
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饵其强以
吾强冲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踰百数十步吾击其弱
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制朕思得
卷一 第 64a 页 WYG0812-0628a.png
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
骨力而形势自生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唐太宗笔法
初书之时收视反听绝虑怡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如鲁庙之器
也又云为点必收贵𦂳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擎
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怒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凝
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
卷一 第 64b 页 WYG0812-0628b.png
遣毫
   唐太宗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
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
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
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
腕虚则锋含沈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
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
卷一 第 65a 页 WYG0812-0628c.png
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仿类本体样夺真可图
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
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
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
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圆者中规方者中
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
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唐太宗笔意
卷一 第 65b 页 WYG0812-0628d.png
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
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尽书之道也学书
之难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便到古人以斯言之
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遗情书不妄
想要在求之不见考之即彰
   唐虞世南笔髓
   原古
文字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苍颉象山川江海之状虫蛇
卷一 第 66a 页 WYG0812-0629a.png
鸟兽之迹而立六书战国政异俗殊书文各别秦患多
门定为八体后复讹谬凡五易焉然并不述用笔之妙
及乎蔡邕张索之辈钟繇王卫之流皆造意精微自悟
其旨也
   辨应
心为君妙用无穷故为君也手为辅承命竭股肱之用
故为臣也力为任使纤毫不挠尺丈有馀故也管为将
帅处运动之事执生死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
卷一 第 66b 页 WYG0812-0629b.png
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拘滞故也字为城池大不虚
小不孤故也
   释真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一真二行三草指实掌
虚右军云书弱纸强笔强纸弱笔强者弱之弱者强之
也迟速虚实若轮扁斲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
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晴天波撇平
匀如微风摇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柔钩变化出乎心而
卷一 第 67a 页 WYG0812-0629c.png
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问
巨细皆有虚散其锋圆毫绝按转易也真书一体当覆
腕上抢掠毫开下撒拨历锋则稍有筋力指端横钩蹲
踞转腕之状矣
   释行
行书之体略同于真至于顿挫磅礴若猛兽搏噬进退
钩钜若秋鹰迅击故覆笔抢毫乃接锋而直引其管则
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
卷一 第 67b 页 WYG0812-0629d.png
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也亦如长空游丝容曳
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实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
能续皆契天真同于轮扁也又云每作点画皆悬管掉
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
   释草
草则纵心奔放覆腕转蹙悬管聚锋柔毛外拓右为外
左为内伏连卷舒收揽吐纳内转藏锋既如舞袖挥拂而
萦纡又如垂藤樛盘而缭绕蹙旋转锋如腾猿过树跃
卷一 第 68a 页 WYG0812-0630a.png
鲤透泉(一云逸/蚪得水)轻兵逐虏烈火燎原或气雄不可抑或
势逸不可止纵狂逸放不违笔意也右军云透嵩华而
不高踰悬壑而态越或连或绝如花乱飞若雄若逸如
马长奔但先缓引兴心逸自急也仍接锋取兴兴尽即
已又生簇锋转剔刓角多钩篆体或如蛇形亦如兵阵
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
   契妙
欲书之时当收其视听绝虑凝神正心和气则契于妙
卷一 第 68b 页 WYG0812-0630b.png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则颠仆同鲁庙之器
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气也然字虽有质
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物象而成形达性通变不
主其常故知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
巧必须以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
目有止限犹执字体也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
如水在方圆岂由其水且笔妙喻水方圆喻字所视则
同远近则异故明执字体也字态心之辅也心悟合于
卷一 第 69a 页 WYG0812-0630c.png
妙也借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傅心非毫端之
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斯彻又同鼓琴
轮指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
悟于至妙书契于无为苟涉夫浮华终懵于斯理
   劝学
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则没代而无闻矣且
会稽竹箭湛卢断割不括而羽之淬而厉之终不见其
利用之材矣右军云耽之玩之功积丘山张芝学书池
卷一 第 69b 页 WYG0812-0630d.png
水尽黑当学其雅趣求其真意无图其形容滞于体质
此贵乎心意专精必有诚意也予中宵之间梦吞笔觉
后若在胸臆又因假寐见张芝指一道字用笔体斯源
也足明至诚感神信有徵矣故右军出于山阴写黄庭
经感三台神降其子献之于会稽山见一人黑身披云
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以遗献之献之受而问曰君
何姓字复何游笔计奚施答曰吾象外为家不变为姓
五常为字其笔迹岂殊吾体耶献之佩服斯言退而临
卷一 第 70a 页 WYG0812-0631a.png
写向逾三载竟昧其微况不学乎羲之云自非通灵感
物不可与谈斯旨也夫道者学以致之饱食而无所用
心则斯道不得其门而入则苦学而难成矣故立以君
臣之体类以攻战之势将以近而喻远必因蹄而得兔
务欲成其要妙启其户牖庶后来君子思而勉之矣
   唐欧阳询传授诀
传授诀曰每秉笔必在圆正运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
虑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以
卷一 第 70b 页 WYG0812-0631b.png
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
骨痴又不可瘦瘦则形枯复不可肥肥则质浊详细缓
临自然备体此字学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
书付善奴
   唐欧阳询用笔论
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
篆隶兹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
代腾芳飞举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
卷一 第 71a 页 WYG0812-0631c.png
之数百年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
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乃从容敛衽而言曰仆
庸琐愚昧命亦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至如天挺功
力诚如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然而笑
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余自少及长凝情翰墨
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
至老而无倦也大夫曰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
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閒雅行行眩目
卷一 第 71b 页 WYG0812-0631d.png
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余用
笔之妙也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
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
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
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不足取大夫曰
妙善异述达者共傅请不秘之粗陈梗槩公子安退位
逡巡缓颊而言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黏搀把缓绁徐
收梯不虚发研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
卷一 第 72a 页 WYG0812-0632a.png
媚若银钩壮则崛岉而嶱嶪丽则绮靡而清遒若枯松
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鹭之
沈浮彷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
洒或淡或浸或燥随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
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唯截纸棱撇捩窈窕务在矜
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
宝既错落而灿烂复趢连而扫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终
始盘桓而围绕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
卷一 第 72b 页 WYG0812-0632b.png
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
曰夫游畎浍者讵测𬈑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
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
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
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唐颜真卿传张旭十二意笔法记
予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长
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
卷一 第 73a 页 WYG0812-0632c.png
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即大笑而已
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
者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仆因问裴儆足下师
张长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素屏数十轴亦尝论诸
笔法唯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仆自停裴家
月馀日因与裴儆从长史言话散却回京师前请曰既
承九文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傥得闻笔
法要诀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长
卷一 第 73b 页 WYG0812-0632d.png
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归东竹
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
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
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乃曰夫平谓横
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
皆须令纵横有象此岂非其谓乎长史乃笑曰然而又
问曰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直者从不令邪曲之
谓乎曰均谓间子知之乎曰尝蒙示以间不容发之谓
卷一 第 74a 页 WYG0812-0633a.png
乎曰密谓际(一作/疏)子知之乎曰岂不谓筑锋下笔皆令
宛成不令其疏之谓乎曰锋为末子知之乎曰岂不谓
以末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曰力谓骨体子知之乎曰
岂不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曰转轻谓屈折子知之乎曰岂不谓钩笔转角折锋轻
过亦谓转角为闇过之谓乎曰决谓牵掣子知之乎
曰岂不谓为牵为掣(二掣字/作制)决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
峻而成以谓之决乎曰补谓不足子知之乎曰岂不
卷一 第 74b 页 WYG0812-0633b.png
谓结搆点画或有失趣则以别点画旁救之谓乎曰损
谓有馀子知之乎曰岂不谓趣长笔短常使意势有馀
点画若不足之谓乎曰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谓
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字体令有异
势是谓之巧乎曰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不谓大字
蹙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乎长史
曰子言颇皆近之矣夫书道之妙焕乎其有旨焉字外
之奇言所不能尽世之书者宗二王元常逸迹曾不睥
卷一 第 75a 页 WYG0812-0633c.png
睨笔法之妙遂尔雷同献之谓之古肥旭谓之今瘦古
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芝钟巧趣精细
殆同始自机神肥瘦古今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
推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乃其独运意疏字缓譬犹
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
逮逸少犹逸少之不逮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
者画龙也余虽不习久得其道不习而言必慕之欤傥
有巧思思盈半矣子其勉之工精勤悉当自妙矣真卿
卷一 第 75b 页 WYG0812-0633d.png
前请曰幸蒙长史传授笔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
于古人张公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诸
法须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于
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
怀纵舍规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敢问执笔之
理得闻乎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老舅彦远曰吾闻
昔日说书若学有工而迹不至后闻于褚河南曰用笔
当须如印泥画沙思所以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地平
卷一 第 76a 页 WYG0812-0634a.png
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
好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沈著当其用笔
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
沙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可久自然齐古人矣但思此
理以专想工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余遂铭
谢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墨之术于兹五年真草自
知可成矣(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为十二意)
 朱长文曰旧本多谬误予为之刋缀以通文义张彦
卷一 第 76b 页 WYG0812-0634b.png
 远录十二意为梁武笔法或此法自古有之而长史
 得之以传鲁公耳
   唐徐浩书法论
周官内史教国子六书书之源流其来尚矣程邈变隶
体邯郸传楷法事则朴略未有能工厥后钟善正书张
称草圣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近古以来萧
永欧虞颇得笔势褚薛以降自谓不讥矣人谓虞得其
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当矣夫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
卷一 第 77a 页 WYG0812-0634c.png
骨劲而气猛也翚翟备色而翱翔于百步肉丰而力沈
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欧虞为鹰隼陆褚为翚
翟焉欧阳率更云萧书出于章草颇为知言然欧阳飞
白旷古无比余年在龆龀便工翰墨忘寝与食胼胝笔
砚而性不能逾力不可强劲而愈拙劳而无功区区碑
石之间矻矻几案之上亦古人所耻吾岂忘情耶德成
而上艺成而下殷鉴不远何学书为必以一时风流千
里面目斯亦愈博奕亚于文章矣发挥圣贤事业其由
卷一 第 77b 页 WYG0812-0634d.png
斯乎初学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
去能何有焉字不欲疏亦不欲密亦不欲长亦不欲短
小展令大大蹙令小疏肥令密密瘦令疏斯亦大经矣
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
峻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张伯英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永师登楼不下四十馀年张公精
熟号草圣永师拘滞终著能名以此而言非一朝一夕
所能尽美俗云书无百日工盖悠悠之谈也宜白首工
卷一 第 78a 页 WYG0812-0635a.png
之岂可百日乎汝曹年未弱冠但当研精覃思心目想
时复临本验其短长可致佳境耳钟大傅坐则画地数
步卧则书被穿表里由是乃为翰墨之龟鉴耳
 朱长文曰以技之至精者父子所不能教理之至妙
 者文字所不能傅盖心系而道存志专而神凝乃可
 以至矣然则书法孰为传哉吾将为未悟者之筌蹄
 耳世傅诸家笔法其辞多不雅驯盖非其亲作乃后
 人袓述耳然多识而博闻之亦学者之所勉也故芟
卷一 第 78b 页 WYG0812-0635b.png
 芜撮要存诸左方以备观览犹病其谬误未尽正云
 
 
 
 
 
 
 墨池编卷一